自然科學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19 16:47:2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自然科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自然科學論文

篇(1)

二、骨骼、肌肉、關節(jié)

漢字文化的發(fā)展形成了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印刷字取于書法但不同于書法字體,書法與印刷字書寫方式、工具與材料的不同,兩者的功用也相差甚遠,書法追求以筆墨的輕重緩急詮釋內涵,而印刷字追求便捷的技術實現(xiàn)信息傳播的目的漸漸形成了一種獨立的字體風格。它由書法轉向印刷字體時需要筆畫的統(tǒng)一,由于條件有限不能實現(xiàn)絕對的統(tǒng)一。所以人們更多的追求筆畫細節(jié)的變化之中,即在機械化的復制下尋找更多情感變化,將筆畫的變化與統(tǒng)一進行不同方式的完美結合。漢字以字為載體,文字以筆畫而藝術,筆畫同樣可以分為骨骼、肌肉和關節(jié)。筆畫之間的位置關系相當于骨架中所有骨骼間的關系,而每一筆畫粗細都像肌肉包裹在骨骼,骨骼是幫助筆畫的線性延展變化而肌肉則是控制著筆畫的粗細變化。而關節(jié)則可以稱為是筆畫間轉折交接時的紐帶,在構造字時將各種筆畫焊接的作用。漢字的筆畫大多數是由直線構成的,筆畫的特點之一是平直樸實的;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筆畫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構件中會有一些相應的變形,盡管是相同的漢字構成下也會因為筆畫間的挪移在字體形態(tài)上有變化。比如“啊”與“和”同樣的“口”部首該形態(tài)就會不同說明筆畫的靈活特點;筆畫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筆向方面。單筆畫都是由一個線條組成,筆向都是單一的,自上而下或自右上到左下等。大多數的復合筆畫在遵循從起筆到落筆為一筆的前提下,也是遵守這個筆畫走向規(guī)則的。

三、漢字大爆炸

事物都有多面性,不同視角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當我們開始嘗試多角度看待漢字和筆畫時,它們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大爆炸。宇宙中當大爆炸的膨脹速度和溫度漸漸的降低時,粒子所具有的能量普遍開始逐漸下降到不能產生新的質子。此時導致了粒子和反粒子之間的相互消亡即當正反粒子、正反物質相遇時,大爆炸隨即而來。作者以宇宙大爆炸的多維角度的看待漢字筆畫,將漢字分解為筆畫和留白之間的物質碰撞造成的隨機的新的漢字視覺。漢字本身也是圖形蘊含著視覺語言,當筆畫為實,背景的留白是虛,在筆畫范圍之外。但留白不僅僅是字的背景,只有留白才能給筆畫一個完美的組合設計,給筆畫構建一個展示的舞臺;當字體筆畫和留白互相依托時,留白才能烘托出字體筆畫氣氛的價值。同時我認為漢字中形式與功能是不可缺失的,它們相輔相成,功能通過形式體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通過圍繞功能而展開。留白的設計是為了追求設計品質,同時更是為了信息的傳達。在漢字設計中留白以抽象或具象的形態(tài),形成了筆畫圖形與留白的不定向運動,只要筆畫與留白精心設計形成有意味的空間兩者相輔相成,黑白便可以轉換,最經典圖例便是“魯賓之杯”。我認為在這里作者的大爆炸概念提出并不是提供一種造字手段,而是挖掘了漢字擁有豐富變化,認為單純的漢字結構也是一個世界,筆畫即萬物。

篇(2)

本科畢業(yè)論文是高等本科院校實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目標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對本科畢業(yè)生四年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和檢閱,是學生畢業(yè)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畢業(yè)論文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初嘗試,也是評價本科畢業(yè)生創(chuàng)新人格、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技能的重要標尺[1,2]。作為初級學術訓練的研究活動,畢業(yè)論文具有學術研究的一般功用,能夠在學術訓練中提升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其畢業(yè)論文的質量有效反映了學生專業(yè)基礎理論掌握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評價尺度[3]。但是,近年來針對本科畢業(yè)論文的爭議不斷,一方面是認為本科論文是一塊雞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的論文完全存在抄襲和“黑市”購買現(xiàn)象,覺得應該取消;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大學一直秉承“嚴進寬出”的傳統(tǒng),對畢業(yè)論文的質量考核把關不嚴,極少有學生由于論文質量問題而拿不到學位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對學生是否能拿到學位喪失了應有的約束力[4,5]。大多數學者認為不能因以論文質量下滑和考核體制不完善為理由而取消本科論文,失去一次對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實踐機會,從而導致大學教育不完整。針對各種爭議,本文對海南大學自然科學相關的某幾個專業(yè)的本科論文完成情況進行跟蹤調查,期望該次調查結果能為我校本科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完善提供契機,也為其他高校的本科教學改革提供借鑒意義。

一、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為海南大學自然科學方面某3個專業(yè)的2015屆畢業(yè)生。此次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69%。調查的內容主要涉及論文選題、師生互動、論文完成情況及滿意度、論文寫作、論文對自己的影響等方面。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位論文

導師選擇有大約45%的大學畢業(yè)生是自愿選擇導師的,充分展示了大學生做畢業(yè)論文選擇時的主觀能動性。另外,也有部分學生是由導師挑選的,這部分學生和導師往往都是強強聯(lián)手,如:導師課題較多、學術造詣相對較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也較高;學生和導師之間相互比較熟悉。當然,這部分學生的比例相對較低,大約只有14%。值得注意的是,大概有16%~17%的學生比較被動,他們對導師的選擇很漠然。他們要么是對導師情況不熟悉,要么是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方向、科研興趣不明確,在導師選擇中比較被動,最后只好由學院來做安排。對導師選擇的建議是:學院對導師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給學生的研究課題做詳細說明,讓畢業(yè)生充分了解每個導師,最后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合適的導師,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畢業(yè)論文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選題思路

超過48%的畢業(yè)生是和導師共同商量后確定畢業(yè)論文的課題,這一選項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選項,也充分說明了學生對畢業(yè)論文題目選擇的主動性和協(xié)調性。有大約29%的畢業(yè)生的選題是由導師安排的,這部分學生就比較被動,可能參與的課題不在自己的興趣范圍之類,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值得注意的是,有大約17%的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設計的課題,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主觀能動性。對選題思路的建議是:導師要充分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或是與學生共同商量決定要做的課題,而不是強加式的命題作文。導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扶持、糾錯的作用,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少走彎路。

(三)對畢業(yè)論文課題的興趣度

大約有55%的畢業(yè)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是有興趣的,而且在努力完成;另外,有超過25%的畢業(yè)生是花了心思在做自己的畢業(yè)論文,甚至有大約15%的畢業(yè)生對自己畢業(yè)論文涉及的課題非常感興趣,也非常用心地做。綜合起來說,這部分學生對畢業(yè)論文的完成都是非常認真的,而且興趣也還不錯。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不足6%)對自己的論文題目完全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有理由相信這部分學生的論文質量水平不高,屬于完全的“從動輪”。為了增強學生對自己論文的興趣和參與度,提供論文質量,建議導師要充分準備自己的課題,多設幾個研究方向,同時要充分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使選題有價值,盡量避免“小題大做”或“大題小做”。

(四)完成畢業(yè)論文期間與導師的互動溝通情況

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師生溝通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就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經常溝通討論的學生比例達到48%,遠遠高于其他選項;另外,其中在遇到問題時有溝通的學生比例也占了37%以上。當然,也有小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與導師溝通較少或基本沒有溝通,這兩部分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有的教師指導學生偏多,在論文(設計)指導上就難免力不從心,無法對每一個學生的論文進行深入了解[6]。建議導師要對學生的畢業(yè)論文足夠重視,投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主動就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經常與學生溝通溝通討論,對學生畢業(yè)論文仔細閱讀、審核,提出意見,努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整體論文水平提高。

(五)完成畢業(yè)論文所花的時間

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超過85%的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時間都在3個月以上,其中60%的投入時間在3~6個月,有25%的學生投入的時間較多,在6個月以上。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投入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近年來,學生就業(yè)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們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去聯(lián)系工作;再加上一些學生忙于考各種證書,來增加就業(yè)的砝碼;也有部分學生忙于考研、復試、調劑等,很難專心從事畢業(yè)生產實習和論文工作[2,7]。建議學院提前啟動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工作,讓學生盡早著手實驗論文的工作,包括查閱資料、論文設計、實地實習、撰寫論文等一系列較為復雜的任務。以便為后續(xù)工作安排留有充裕的時間,做到考研、畢業(yè)、就業(yè)多不誤。

(六)完成畢業(yè)論文的角色

有接近50%的學生是在師兄師姐(碩士/博士研究生)輔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有20%的學生是在導師親自指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有超過20%的學生是獨立完成畢業(yè)的;另外還有不到10%的學生是和同學合作完成畢業(yè)論文。從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的角色來看,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是高于導師的,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也反映了指導教師數量不足或任務重的問題。建議學院組建學生科研團隊和指導教師團隊。從傳統(tǒng)的“一對一”模式,轉換成“多對多”、“多對一”或“一對多”。每個學生既有各自的研究任務,又可成為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分而不散,合而不亂”。學生科研團隊,通過分工合作共同來完成一項較大課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指導團隊的組建既可解決學生數量過多、指導教師不足的問題,還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研究水平和質量。

(七)對自己論文所涉及的領域的熟悉度

有接近50%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比較感興趣,也比較了解的,體現(xiàn)了指導教師給予的課題專業(yè)性比較強,充分結合了專業(yè)特性。另外,有大約38%的學生盡管在畢業(yè)論文開始前并不了解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但通過文獻閱讀慢慢了解。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在論文完成后對自己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也不了解,這部分學生往往是要么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不感興趣,要么是對自己的學習不認真負責,還有就是指導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甚至遷就某些不合理要求。建議指導教師要結合專業(yè)特性設計較多的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從論文涉及的領域(包括研究意義、研究動態(tài)及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去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八)畢業(yè)論文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

有大約37%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大的挑戰(zhàn)是做實驗,有大約28%的學生覺得是寫論文,有17%的學生認為是文獻閱讀。當然,還有另外的17%的學生認為沒什么挑戰(zhàn),隨便做做就過了。綜合來看,這幾個專業(yè)的學生做畢業(yè)論文時,無論是從做實驗、寫論文,還是閱讀文獻,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只有少部分畢業(yè)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的研究。建議注意重視學生研究素質培養(yǎng),可實行導師負責制,讓有興趣的學生平時多參與科學實驗研究,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獻、撰寫實驗報告和科學論文的習慣。

(九)論文寫作過程中,最難寫的內容

有超過55%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難寫的是結果與分析,有大約22%的學生覺得是結論與討論,有17%的學生認為是前言和綜述部分,只有大約5%的學生認為是材料和方法,而在另一個選項參考文獻方面居然沒人選擇。作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學生和科研人員來講,往往結果與分析是最容易寫的,而大部分畢業(yè)生卻覺得這部分難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參考文獻閱讀不夠,知識儲備不足,對本領域了解深度不夠,在文章中盲目推理。面對實驗結束后的一堆數據不知怎樣處理,怎樣進行分析總結。雖然在參考文獻一項中,無人選擇,但就論文評審評閱過程來看,參考文獻格式問題幾乎是一個通病,基本都是直接拷貝過來,格式五花八門。建議指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分析、討論進行合理引導,加強學生對文獻閱讀的理解力和規(guī)范性,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十)論文寫作過程中,最容易寫的內容

有大約45%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容易寫的是材料和方法,認為前言(綜述部分)、結果與分析、參考文獻部分容易寫的學生大約各有16%,只有不到3%的學生認為討論容易寫。綜合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材料方法、文獻綜述部分容易寫,是因為這部分往往有現(xiàn)成的東西可以借鑒,甚至是直接拷貝。相反,在其他方面覺得難寫,是因為同學們沒有自己的科研思維和文獻消化能力。建議指導教師要在學生的科研道德、科研素養(yǎng)教育方面合理引導,形成正確的科研價值觀。

(十一)畢業(yè)論文寫作方面的困擾

在論文寫作困擾方面,有大約43%的學生認為是文檔結構,有25%的學生認為是文獻綜述,有大約22%的學生認為是論文寫作格式,只有不到9%的學生論文是參考文獻困擾自己。其實從論文評審評閱情況來看,大部分論文在文檔結構、論文格式及參考文獻中都存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長期以來高校在課程教學不注重習作性專項訓練,學校也未開設科學文獻檢索和專業(yè)文獻撰寫專項訓練,導致學生資料整理能力、寫作能力較差。對該部分的建議是針對所有學生開始科技論文寫作、文獻閱讀選修課,增強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十二)畢業(yè)論文存在最大的問題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超過55%的在寫作規(guī)范上存在問題,有25%的學生在實驗設計上存在漏洞,有大約17%的學生在參考文獻格式存在問題,有大約3%的學生存在結論不合理的問題。綜合來看,論文寫作規(guī)范困擾著大部分學生,這可能是由于本科論文沒有明確的寫作格式和規(guī)范要求。另一方面,還是學生對論文寫作缺乏了解。建議指導教師要對實驗設計和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討論,不要盲目地進行實驗,對實驗結束后的一堆數據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處理,合理地分析總結,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確立學術學位論文格式規(guī)范體系。

(十三)論文答辯后對論文所涉及領域的認知度

在論文答辯后,有超過68%的學生對論文所涉及的領域有一定的了解,有點興趣,另外有17%的學生了解論文所涉及的領域,并認為如果有機會有興趣繼續(xù)往下做,有超過11%的學生對該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產生向往。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不到3%)對論文所涉及的領域還是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綜合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通過完成畢業(yè)論文了解該領域,并產生興趣,效果還是不錯的。建議指導教師根據大學生興趣廣泛、志向多元的特點,發(fā)揮各自特長。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入手,有助于讓學生們形成鉆研學術和實務創(chuàng)造的作風。

(十四)對畢業(yè)論文完成的滿意度

在論文答辯后,有超過51%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完成情況還是感到滿意的,另外有40%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達到了良好等次,還有大約3%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感到非常滿意,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覺得終于完成了。綜合來看,學生對自己的論文完成情況感覺還是不錯的。建議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提高畢業(yè)論文質量,力爭讓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論文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

三、結論

與討論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我校所調查的幾個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論文在導師選擇、課題選擇、興趣培養(yǎng)、論文設計、論文寫作、完成情況等多方面表現(xiàn)得還不錯。但同時也對指導教師在課題擬定、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科研興趣和科研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獻和科技論文寫作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完善。同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三創(chuàng)”精神,教學改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

參考文獻:

[1]柯穎.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教學改革的對策思考[J].學術論壇,2008,31(10):203-205.

[2]姜仁濤.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中開展專書研究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S1):80-82.

[3]時偉.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2010,(7):45-47.

[4]黃春梅.本科畢業(yè)論文不宜取消———對武漢四所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撰寫現(xiàn)狀的調查[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12(1):80-83.

[5]張欣,毛永江.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99-101.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066-03

本科畢業(yè)論文是高等本科院校實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目標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對本科畢業(yè)生四年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和檢閱,是學生畢業(yè)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畢業(yè)論文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初嘗試,也是評價本科畢業(yè)生創(chuàng)新人格、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技能的重要標尺[1,2]。作為初級學術訓練的研究活動,畢業(yè)論文具有學術研究的一般功用,能夠在學術訓練中提升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其畢業(yè)論文的質量有效反映了學生專業(yè)基礎理論掌握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評價尺度[3]。但是,近年來針對本科畢業(yè)論文的爭議不斷,一方面是認為本科論文是一塊雞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的論文完全存在抄襲和“黑市”購買現(xiàn)象,覺得應該取消;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大學一直秉承“嚴進寬出”的傳統(tǒng),對畢業(yè)論文的質量考核把關不嚴,極少有學生由于論文質量問題而拿不到學位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對學生是否能拿到學位喪失了應有的約束力[4,5]。大多數學者認為不能因以論文質量下滑和考核體制不完善為理由而取消本科論文,失去一次對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實踐機會,從而導致大學教育不完整。針對各種爭議,本文對海南大學自然科學相關的某幾個專業(yè)的本科論文完成情況進行跟蹤調查,期望該次調查結果能為我校本科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完善提供契機,也為其他高校的本科教學改革提供借鑒意義。

一、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為海南大學自然科學方面某3個專業(yè)的2015屆畢業(yè)生。此次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69%。調查的內容主要涉及論文選題、師生互動、論文完成情況及滿意度、論文寫作、論文對自己的影響等方面。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位論文導師選擇

有大約45%的大學畢業(yè)生是自愿選擇導師的,充分展示了大學生做畢業(yè)論文選擇時的主觀能動性。另外,也有部分學生是由導師挑選的,這部分學生和導師往往都是強強聯(lián)手,如:導師課題較多、學術造詣相對較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也較高;學生和導師之間相互比較熟悉。當然,這部分學生的比例相對較低,大約只有14%。值得注意的是,大概有16%~17%的學生比較被動,他們對導師的選擇很漠然。他們要么是對導師情況不熟悉,要么是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方向、科研興趣不明確,在導師選擇中比較被動,最后只好由學院來做安排。對導師選擇的建議是:學院對導師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給學生的研究課題做詳細說明,讓畢業(yè)生充分了解每個導師,最后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合適的導師,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畢業(yè)論文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選題思路

超過48%的畢業(yè)生是和導師共同商量后確定畢業(yè)論文的課題,這一選項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選項,也充分說明了學生對畢業(yè)論文題目選擇的主動性和協(xié)調性。有大約29%的畢業(yè)生的選題是由導師安排的,這部分學生就比較被動,可能參與的課題不在自己的興趣范圍之類,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值得注意的是,有大約17%的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設計的課題,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主觀能動性。對選題思路的建議是:導師要充分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或是與學生共同商量決定要做的課題,而不是強加式的命題作文。導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扶持、糾錯的作用,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少走彎路。

(三)對畢業(yè)論文課題的興趣度

大約有55%的畢業(yè)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是有興趣的,而且在努力完成;另外,有超過25%的畢業(yè)生是花了心思在做自己的畢業(yè)論文,甚至有大約15%的畢業(yè)生對自己畢業(yè)論文涉及的課題非常感興趣,也非常用心地做。綜合起來說,這部分學生對畢業(yè)論文的完成都是非常認真的,而且興趣也還不錯。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不足6%)對自己的論文題目完全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有理由相信這部分學生的論文質量水平不高,屬于完全的“從動輪”。為了增強學生對自己論文的興趣和參與度,提供論文質量,建議導師要充分準備自己的課題,多設幾個研究方向,同時要充分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使選題有價值,盡量避免“小題大做”或“大題小做”。

(四)完成畢業(yè)論文期間與導師的互動溝通情況

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師生溝通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就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經常溝通討論的學生比例達到48%,遠遠高于其他選項;另外,其中在遇到問題時有溝通的學生比例也占了37%以上。當然,也有小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與導師溝通較少或基本沒有溝通,這兩部分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有的教師指導學生偏多,在論文(設計)指導上就難免力不從心,無法對每一個學生的論文進行深入了解[6]。建議導師要對學生的畢業(yè)論文足夠重視,投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主動就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經常與學生溝通溝通討論,對學生畢業(yè)論文仔細閱讀、審核,提出意見,努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整體論文水平提高。

(五)完成畢業(yè)論文所花的時間

學生在完成畢業(yè)論文過程中,超過85%的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時間都在3個月以上,其中60%的投入時間在3~6個月,有25%的學生投入的時間較多,在6個月以上。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投入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近年來,學生就業(yè)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們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去聯(lián)系工作;再加上一些學生忙于考各種證書,來增加就業(yè)的砝碼;也有部分學生忙于考研、復試、調劑等,很難專心從事畢業(yè)生產實習和論文工作[2,7]。建議學院提前啟動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工作,讓學生盡早著手實驗論文的工作,包括查閱資料、論文設計、實地實習、撰寫論文等一系列較為復雜的任務。以便為后續(xù)工作安排留有充裕的時間,做到考研、畢業(yè)、就業(yè)多不誤。

(六)完成畢業(yè)論文的角色

有接近50%的學生是在師兄師姐(碩士/博士研究生)輔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有20%的學生是在導師親自指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有超過20%的學生是獨立完成畢業(yè)的;另外還有不到10%的學生是和同學合作完成畢業(yè)論文。從學生完成畢業(yè)論文的角色來看,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是高于導師的,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也反映了指導教師數量不足或任務重的問題。建議學院組建學生科研團隊和指導教師團隊。從傳統(tǒng)的“一對一”模式,轉換成“多對多”、“多對一”或“一對多”。每個學生既有各自的研究任務,又可成為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分而不散,合而不亂”。學生科研團隊,通過分工合作共同來完成一項較大課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指導團隊的組建既可解決學生數量過多、指導教師不足的問題,還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研究水平和質量。

(七)對自己論文所涉及的領域的熟悉度

有接近50%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比較感興趣,也比較了解的,體現(xiàn)了指導教師給予的課題專業(yè)性比較強,充分結合了專業(yè)特性。另外,有大約38%的學生盡管在畢業(yè)論文開始前并不了解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但通過文獻閱讀慢慢了解。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在論文完成后對自己畢業(yè)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也不了解,這部分學生往往是要么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不感興趣,要么是對自己的學習不認真負責,還有就是指導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甚至遷就某些不合理要求。建議指導教師要結合專業(yè)特性設計較多的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從論文涉及的領域(包括研究意義、研究動態(tài)及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去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八)畢業(yè)論文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

有大約37%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大的挑戰(zhàn)是做實驗,有大約28%的學生覺得是寫論文,有17%的學生認為是文獻閱讀。當然,還有另外的17%的學生認為沒什么挑戰(zhàn),隨便做做就過了。綜合來看,這幾個專業(yè)的學生做畢業(yè)論文時,無論是從做實驗、寫論文,還是閱讀文獻,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只有少部分畢業(yè)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的研究。建議注意重視學生研究素質培養(yǎng),可實行導師負責制,讓有興趣的學生平時多參與科學實驗研究,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獻、撰寫實驗報告和科學論文的習慣。

(九)論文寫作過程中,最難寫的內容

有超過55%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難寫的是結果與分析,有大約22%的學生覺得是結論與討論,有17%的學生認為是前言和綜述部分,只有大約5%的學生認為是材料和方法,而在另一個選項參考文獻方面居然沒人選擇。作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學生和科研人員來講,往往結果與分析是最容易寫的,而大部分畢業(yè)生卻覺得這部分難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參考文獻閱讀不夠,知識儲備不足,對本領域了解深度不夠,在文章中盲目推理。面對實驗結束后的一堆數據不知怎樣處理,怎樣進行分析總結。雖然在參考文獻一項中,無人選擇,但就論文評審評閱過程來看,參考文獻格式問題幾乎是一個通病,基本都是直接拷貝過來,格式五花八門。建議指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分析、討論進行合理引導,加強學生對文獻閱讀的理解力和規(guī)范性,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十)論文寫作過程中,最容易寫的內容

有大約45%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最容易寫的是材料和方法,認為前言(綜述部分)、結果與分析、參考文獻部分容易寫的學生大約各有16%,只有不到3%的學生認為討論容易寫。綜合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材料方法、文獻綜述部分容易寫,是因為這部分往往有現(xiàn)成的東西可以借鑒,甚至是直接拷貝。相反,在其他方面覺得難寫,是因為同學們沒有自己的科研思維和文獻消化能力。建議指導教師要在學生的科研道德、科研素養(yǎng)教育方面合理引導,形成正確的科研價值觀。

(十一)畢業(yè)論文寫作方面的困擾

在論文寫作困擾方面,有大約43%的學生認為是文檔結構,有25%的學生認為是文獻綜述,有大約22%的學生認為是論文寫作格式,只有不到9%的學生論文是參考文獻困擾自己。其實從論文評審評閱情況來看,大部分論文在文檔結構、論文格式及參考文獻中都存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長期以來高校在課程教學不注重習作性專項訓練,學校也未開設科學文獻檢索和專業(yè)文獻撰寫專項訓練,導致學生資料整理能力、寫作能力較差。對該部分的建議是針對所有學生開始科技論文寫作、文獻閱讀選修課,增強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十二)畢業(yè)論文存在最大的問題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超過55%的在寫作規(guī)范上存在問題,有25%的學生在實驗設計上存在漏洞,有大約17%的學生在參考文獻格式存在問題,有大約3%的學生存在結論不合理的問題。綜合來看,論文寫作規(guī)范困擾著大部分學生,這可能是由于本科論文沒有明確的寫作格式和規(guī)范要求。另一方面,還是學生對論文寫作缺乏了解。建議指導教師要對實驗設計和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討論,不要盲目地進行實驗,對實驗結束后的一堆數據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處理,合理地分析總結,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確立學術學位論文格式規(guī)范體系。

(十三)論文答辯后對論文所涉及領域的認知度

在論文答辯后,有超過68%的學生對論文所涉及的領域有一定的了解,有點興趣,另外有17%的學生了解論文所涉及的領域,并認為如果有機會有興趣繼續(xù)往下做,有超過11%的學生對該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產生向往。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不到3%)對論文所涉及的領域還是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綜合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通過完成畢業(yè)論文了解該領域,并產生興趣,效果還是不錯的。建議指導教師根據大學生興趣廣泛、志向多元的特點,發(fā)揮各自特長。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入手,有助于讓學生們形成鉆研學術和實務創(chuàng)造的作風。

(十四)對畢業(yè)論文完成的滿意度

在論文答辯后,有超過51%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完成情況還是感到滿意的,另外有40%的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達到了良好等次,還有大約3%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感到非常滿意,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覺得終于完成了。綜合來看,學生對自己的論文完成情況感覺還是不錯的。建議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提高畢業(yè)論文質量,力爭讓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論文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

三、結論與討論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我校所調查的幾個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論文在導師選擇、課題選擇、興趣培養(yǎng)、論文設計、論文寫作、完成情況等多方面表現(xiàn)得還不錯。但同時也對指導教師在課題擬定、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科研興趣和科研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獻和科技論文寫作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完善。同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三創(chuàng)”精神,教學改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

參考文獻:

[1]柯穎.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教學改革的對策思考[J].學術論壇,2008,31(10):203-205.

[2]姜仁濤.本科畢業(yè)論文寫作中開展專書研究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S1):80-82.

[3]時偉.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2010,(7):45-47.

[4]黃春梅.本科畢業(yè)論文不宜取消――對武漢四所高校本科畢業(yè)論文撰寫現(xiàn)狀的調查[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12(1):80-83.

篇(4)

自然科學小論文是指通過對自然科學領域某些現(xiàn)象、原理等進行專門考察、分析、研究后所寫成的小論文。內容涉及生物工程、考古學、天體物理、環(huán)境保護、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的新發(fā)明、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自然科學小論文覆蓋面廣,思維量大,是“用科技知識”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因此大部分學生感到閱讀難度較大。

二、設題思路

選項的設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語句,而要換一種說法。通過轉換,正確說法變得“似非而是”,錯誤說法又顯得“似是而非”。分析近幾年高考試題,關于自然科學小論文閱讀設干擾項的方法主要有:

1.對象或概念混淆。表面上,一些陳述內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相關的依據,但暗中將兩個對象或概念的內涵(如屬性、作用、發(fā)展趨勢等)進行了調換或混淆等處理。

2.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從原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巧妙地合在一起,由已知結果所推斷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結論有悖邏輯。如“焦油濾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燒所產生的灰分遠遠少于原煤。”原文說“焦油濾清器能解決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問題”,和“柴草燃燒后的灰分”完全沒有關系。

3.無中生有。選項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斷出來。如“我國生物質直燃發(fā)電和氣化發(fā)電在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庇稍目芍?,只有直燃發(fā)電“在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完全沒提到氣化發(fā)電的規(guī)?;?。

4.答非所問。(1)偏離本質。指選項偏離主要說明對象的本質屬性,只羅列其表象、內容、背景、事例或直觀認識等。該類型主要出現(xiàn)在對文中某一概念進行理解的題目中。(2)推斷和想象隨意。這種情況主要出現(xiàn)在“推斷和想象”一類題中。選項故意不顧文中信息的實際,胡亂編造一些若有若無的信息,以此干擾我們答題。

5.修飾限制不當。命題者有意刪改或添加原文中的修飾語,設置理解陷阱,造成選項表述與原文不符。常見的有三類:(1)程度、范圍、語氣有意混淆。命題者故意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的詞語,如“凡是”“都”“幾乎”“除……之外”等,縮小或者擴大范圍。有時忽視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許”“差不多”“將會”等表示揣測語氣的修飾限制語,將“或然”語氣改為“必然”語氣。(2)夸大或縮小。它往往表現(xiàn)為“故意夸大”或者“故意縮小”某方面的內容,如對優(yōu)點、作用、前景等方面的評價。(3)已然未然混淆。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xiàn)的事情說成既成事實,或者有意把原文中的設想或推測說成已然,造成以假當真。如“我國農戶、村鎮(zhèn)、縣市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原文最后一段說,目前農村生物能源供給使用體系的構建,“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還很多,但無疑具有廣闊前景”。選項中所謂的“已取得重要成果”是典型的已然未然混淆。

6.主次混淆。設置干擾項時,將“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三、解題技巧

閱讀自然科學小論文有一個基本原則:答案就在原材料中。為此,我們可以按以下五個步驟來閱讀。

1.通讀全文,認真揣摩。

2.篩選關鍵詞句。包括重點術語、關聯(lián)詞語、修飾限制語及中心句、要點句。

3.找出原文中與題干和選項內容相對應的句子。若對應句不止一處,一般只有一處是對的,要仔細辨別。

4.注意題干和選項內容所涉及到的信息與原文所存在的“變”與“不變”。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xiàn)了范圍的擴大或縮小,程度的加深或減輕,數量的增加或減少,是否改變了原有的因果關系、先后順序、主次關系,是否將偶然性、可能性變?yōu)榱吮厝恍裕A見性變?yōu)榱爽F(xiàn)實性,將來時變?yōu)榱送瓿蓵r,等等。

5.排除干擾項,驗證答案。

【閱讀訓練】

神農嘗百草的基因解讀(節(jié)選)

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雖然史書和民間傳說都在證明神農嘗百草的真實性,但還是有很多人表示懷疑。不過,現(xiàn)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嘗百草。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實驗室李輝的研究小組通過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證明神農嘗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國先民生存的一種真實情況。

在對中國人的DNA檢測分析后,李輝等人發(fā)現(xiàn),中國人體內有一種苦味基因,稱為TAS2R16。它能辨識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輝等人利用DNA技術對基因片段進行分析,推測出中國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約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選擇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強。

從基因來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編碼的苦味受體專門針對植物中常見的吡喃葡萄糖苷類毒素,該基因功能不強的人很難嘗出這類毒素。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會覺察出這種毒素特有的苦澀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則對這種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獨特且有多種變體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蚴艿阶匀贿x擇后會在基因組中留下痕跡。被選擇的基因的弱勢類型容易被淘汰,但強勢類型會被保留,雖然是少數。被自然選擇的強勢基因附近的鄰居基因,也會連帶著只有少數類型被保留下來,稱為“搭車效應”?!按钴嚒钡幕蛟蕉?,功能越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歷史越短。

李輝等人發(fā)現(xiàn),中國人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強功能基因變體有比較長的“搭車”區(qū)段,應該是在1萬年內受到過自然選擇。研究人員檢測了世界上大多數人群的樣本,只在中國人的基因組中發(fā)現(xiàn)了有很強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車效應”很強,而非洲人和歐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國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強。

在5000~6000年前,中國正處于新石器時代的中期。這一時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靠狩獵和采集已不能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們必須從森林中走出,從狩獵和采集轉為農耕,這便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的歷史根據;另一方面人們又必須大量采集食物,這便是“神農嘗百草”的歷史根據。而面對各種可能充饑的植物,人們不能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嘗。當然,嘗百草并非只是嘗食物,而是既鑒別食物,也識別藥物。對于前者要鑒別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對于后者要鑒別其是否安全和有療效。在嘗百草的這個時期,苦味感靈敏和強烈的人會生存下來,而苦味感不靈敏和不強烈的人則會被毒死,就像神農吃了斷腸草一樣。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神農嘗百草并非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中國先民許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為。在嘗百草中生存下來的群體就會保留功能強大的辨識苦味的靈敏TAS2R16基因,并遺傳下去。因此,從基因角度可以解釋為何神農嘗百草是中國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階段。

(選自《百科知識》2011年第17期,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內容不能作為“現(xiàn)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嘗百草”的依據的一項是( )

A.李輝研究小組通過基因研究初步證明神農嘗百草可能是真實的情況。

B.中國人的苦味基因大約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選擇而形成的。

C.中國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神農嘗百草的時期。

D.中國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嘗百草中生存下來的中國先民的保留和遺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因為中國人體內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強,所以中國人都能夠辨識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約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強的人,很難嘗出吡喃葡萄糖苷類毒素。

C.中國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車”區(qū)段較長,研究認為應是在1萬年內受到過自然選擇。

D.神農的苦味感不靈敏,不強烈,因此吃斷腸草被毒死了,嘗百草其實和神農沒有關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類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類基因一樣,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篇(5)

1.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

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識點”和“德育點”的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中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例如,講《養(yǎng)蠶》一課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學生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利用蠶絲最早的國家,為人類利用生物資源開創(chuàng)了先例。公元前2世紀,我國的絲和絲織品就開始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國。在講《磁鐵》、《紙》、《鞭炮》等課時,向學生說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都是我國古代的發(fā)明,有的發(fā)明早于世界其它國家?guī)浊?。通過多種手段向學生滲透愛國思想,能夠做到曉之有物,情有所動,具體、形象、生動。

2.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

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教育。通過教學有關水、空氣、動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識,讓學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通過指導學生做各種觀察記錄,使學生領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質都在永恒變化著,并且變化是有條件的,使學生對淺顯的唯物辯證思想有初步的了解。教學《電能》時,通過電可以轉換成聲、光、熱、磁、動力等,啟示學生物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物質是不滅的。講《有趣的食物聯(lián)系》、《水·土·植物·人》等內容時,向學生揭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相互制約、相互聯(lián)系的。

3.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篇(6)

二、形式分類原則,普遍化方法與個別化方法的對立

李凱爾特強調僅憑質料原則“還不夠,必須用一個形式的分類原則來補充這個質料的分類原則”他認為,自然科學與歷史的文化科學在形式上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它們各自形成自己的科學概念時所采用的原則的對立——即自然科學的普遍化方法與歷史的文化科學的個別化方法的區(qū)別。在李凱爾特看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歷史的文化科學都是對直接經驗材料的改造,對現(xiàn)實本身的簡化,這是因為概念是普遍的,我們不可能將現(xiàn)實的無限的個別的東西都納入到概念中,概念與現(xiàn)實之間永遠存在一條鴻溝,希望概念像鏡子一樣完全反映出現(xiàn)實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認識不是反映,而是改造”。

那么科學概念如何才能把握現(xiàn)實呢?李凱爾特首先從概念與現(xiàn)實的關系入手,提出現(xiàn)實的“異質連續(xù)性原理”。李凱爾特認為概念不能包攝現(xiàn)所呈現(xiàn)出的連續(xù)性和異質性;但理論上,我們可以把這兩種顯示所呈現(xiàn)出來的這兩種特性,科學對現(xiàn)實的改造和重構就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種是用同質的連續(xù)性來改造現(xiàn)實的異質的連續(xù)性,這是一種普遍化的方法,自然科學把與任何價值都沒有聯(lián)系的事物和現(xiàn)象看作自己的研究對象,它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同質的普遍聯(lián)系和規(guī)律;而另一種是把現(xiàn)實的連續(xù)性改造為現(xiàn)實的間斷性,歷史文化科學就采取這種方法,它以分割現(xiàn)實的連續(xù)性為代價而保存現(xiàn)實的異質性。要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就必須注重對象一次性發(fā)展的特殊性和個別差異性。

篇(7)

【正文】

自然主義(naturalism)是一個意義模糊的概念,它貫穿于歐洲哲學發(fā)展的全過程。縱觀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把自然主義的發(fā)展分為四個時期:古希臘萌芽時期;十七——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自然主義以及當代西方(特別是美國)科學哲學中的自然主義。本文擬就當代的自然主義進行考查。

一、科學派的自然主義

在后現(xiàn)代哲學文化的大背景中,在心理主義的復歸和計算科學與認知科學的迅速發(fā)展的前提下,特別是在科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懸而未決的爭論之后,自然主義的科學哲學思潮出現(xiàn)了。這一思潮的首倡者是奎因(W.V.O.Quine)。

1.奎因的自然化認識論

在科學哲學中最早明確倡導自然主義的哲學家當推奎因??蛱岢鲎匀换J識論的動機是對傳統(tǒng)認識論的不滿。我們知道,所謂傳統(tǒng)的認識論主要是指經驗論的認識論和唯理論的認識論。在奎因看來,傳統(tǒng)的經驗論有兩個教條:一是所謂的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qū)分問題;按照奎因的觀點,如果全部科學(包括數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它們只是沿著邊緣與經驗相接觸,那么分析——綜合命題便沒有了明顯的界限,因此,認識論問題便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了。這是奎因自然化認識論的起點。二是所謂的還原論教條??蛘J為,休謨欲將關于世界的知識還原為感覺印象是不成功的,因為關于存在的全稱陳述以及關于將來事件的陳述是不能用感覺印象來確定的。因此后來人們轉向用語境定義(contextualdefinition)和集合論來使知識還原。如羅素的《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構造》等都企圖將普遍科學語言翻譯成邏輯的語言,然而這些努力都失敗了,因為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告訴我們,即使有自洽的公理,也不能涵蓋整個邏輯系統(tǒng)。因此,傳統(tǒng)的經驗論走入了誤區(qū)。

對傳統(tǒng)的唯理論的挑戰(zhàn)則更為嚴重。唯理論者追求一種內在完備的理性的邏輯建構,以作為知識的基礎,然而這一基礎動搖了。因為,人們已認識到,用以建構的那種元邏輯和元標準根本找不到,前提性知識無法建構。另外,上面所提到的哥德爾定理更清楚地表明了這種邏輯建構的內在缺陷。所以不可能為科學知識建構一個可靠的邏輯基礎。[1]

由以上分析可知,奎因的自然主義的一個來源是整體論(holism);另一個來源是非再生的實在論(unregeneraterealism),這種實在論所表現(xiàn)的是“除了科學內部可以商量的、不確定的事物之外,毫無惶惑之感的自然科學家的堅定狀態(tài)”[2]。這種非再生的實在論的目的是建立科學主義(scientism),而整體論提出的目的則是放棄第一哲學,即傳統(tǒng)的認識論。這兩者的結合使奎因認為應該放棄合理重構,從而訴諸于心理學,把認識論看作是對認識的實際進行過程的記錄,因此認識論者成了科學地探究人類知識獲取的經驗心理學家,“認識論的地位僅僅降低為心理學(因此,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1],p.74)

可見,奎因的自然化認識論認為,傳統(tǒng)的認識論雖然受到挑戰(zhàn),但在新的澄清的意義上認識論還存在,不過此時它已經是自然科學(特別是心理學)的一部分了。它和傳統(tǒng)認識論的一個明顯區(qū)別便是我們可以自由地運用經驗心理學。這實質上就是把科學認識論降級到自然科學內部,從而取消了認識論的獨立性地位,代之以心理學等自然科學,因此我們稱以他為代表的一派觀點為科學派的自然主義。奎因的觀點可參見陳波的文章(《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4.)。在八十年代科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爭論不休之時,奎因的自然化認識論思想引發(fā)了不同的自然主義流派,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2.R.N.吉爾的工具化認識論

吉爾提出工具化認識論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傳統(tǒng)的方法論基礎主義失敗了。例如,萊欣巴赫不是在邏輯中而是在實際行為規(guī)則中尋找方法論基礎,哈金(Hacking)論證說,這些規(guī)則序列是隨機的,從而也就不知道其是否合理。而卡爾納普則在方法論上采取歸納邏輯的計劃,他的觀點也受到嚴厲的批判。繼卡爾納普等人之后,拉卡托斯和勞丹提出了元方法論。吉爾認為元方法論不能為反對相對主義提供有力的辯護,因為勞丹的策略實際上是直覺主義的元方法論,它是以判斷關于科學合理性的前直覺知識的合理性為起點的,因此本質上講這是一種解明策略而不是辯護,合理性問題因而被抹殺了??梢姡椒ㄕ撘怖щy重重。波普爾將其方法論建立在否定后件推理的簡單規(guī)則之上,而拉卡托斯(I.Lakatos)已經證明,若遵循波普爾的規(guī)則,會將一切理論證偽。如果假定應排斥被證偽的理論,那么一切理論都應被排斥,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綜上吉爾認為,想從事尋找基礎的工作是不可行的,應該放棄方法論基礎主義而選擇自然主義。“對任何科學來講,都不存在哲學的基礎,也不存在探討科學的理論深度的哲學方法,存在的僅是科學方法本身”。[3]

第二個原因是雖然庫恩、漢森、奎因和坎貝爾(Campbell.D.T)等人使心理學、經濟學以及計算科學成為自然化認識論的基礎,但是在吉爾看來,這些學科尚不足以完成這項任務。第三個原因是從六十年代起,認知科學開始出現(xiàn)并且對哲學的內容和方法,以及語言哲學、心理哲學和認識論產生了影響,進而也開始影響到科學哲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科學哲學家開始把認知科學作為對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所做的哲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吉爾正是其中的一位。為把這種研究手段推向深入,1988年以后,他又把認知科學分為三束:①人工智能,②認知心理學,③認知神經科學。其中每一束都為科學哲學的中心研究課題提供了模型。這樣,吉爾自認為已經完成了把科學哲學建立在認知科學基礎之上的任務。這也正是他的工具化認識論(即自然化科學哲學)的核心所在。即“理論是通過一種包括個體判斷和社會關聯(lián)兩者的自然過程而被接受(或放棄)的,并不涉及什么理論選擇的合理性原則”。([3],p.7)自然主義的科學哲學不需要定義合理性,因為“理論選擇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從真正的行為者在其實際科學生活所面臨的種種選擇開始”,[4]“對我來說,存在的唯一一種合理性便是為達到已知目的而去運用經驗確認策略的工具”。[5]可見,吉爾把合理性看作是工具性的,因而也就無需對其進行定義。因而我們稱他的觀點為工具的認識論。

伊弗朗(N.J.Efron)和費池(M.Fisch)從合理性的角度出發(fā)批評吉爾。他們認為,吉爾的解釋是不充分的,因為它忽視了合理性問題。吉爾在判斷模型的相對優(yōu)勢時過分強調其自然的模型技巧,過分強調自然的直觀推理(uaturalheuristics),而對刻畫科學活動的模型、發(fā)現(xiàn)錯誤以及模型化的系統(tǒng)嘗試等的反省卻不夠重視。因此,“科學和其它人文學科的這一方面——即創(chuàng)造性的、思辨性的、反應性,簡言之即說明的合理性方面——在吉爾的研究中完全被忽視了。”這樣看來,吉爾對科學的說明像其它自然主義者的觀點一樣,確切地講排除了關于科學的很重要的且最需要解釋的方面。他們認為,正是由于吉爾放棄了合理性,才使他的理論的解釋性價值受到了嚴重的限制。由于合理性對科學的探究來說是基本的,因此“吉爾的眾多洞察和深刻的分析的結合并沒有象他所說的那樣能真正地解釋科學”。[6]我們可以把他們的觀點總結如下:一方面,科學不單單是純形式的模型建構過程,它還有非邏輯的因素,后者恰被吉爾忽視了;另一方面,吉爾應該為自己的自然主義的合理性進行辯護,然而他卻放棄合理性,從而也就無法為自己辯護。

總之,吉爾的工具的認識論本質上與奎因的觀點一樣都訴諸科學以解決認識論問題。他們或者把認識論看作心理學的一個部分,或用認知科學研究認識論。二者都使認識論問題“實證”化了,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取消了認識論問題。不過,與奎因相比,吉爾更加注重工具的合理性,從而上承分析哲學的方法論余緒,而更靠攏美國新實用主義的哲學精神。他以工具為出發(fā)點,試圖使自然主義有解決描述和解釋兩方面的認識論問題的能力。但是吉爾忽視了科學認識的文化學方面,這一點伊弗朗是對的。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從庫恩、漢森以來,對科學認識的社會研究(即科學的社會認識論)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科學的非邏輯方面也得到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從這一點上說,吉爾在自然主義諸流派代表人物中,受傳統(tǒng)分析哲學的影響似乎較深,而同人文主義和價值論最為疏遠。

3.撒加德、丘奇蘭德、西蒙等人的計算化認識論

如果說奎因、吉爾等人的自然化科學哲學的觀點仍然有相當濃厚的抽象理論特色的話,那么,撒加德的思想則試圖實際地把認識論實證化。在《計算的科學哲學》一書前言中他具體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本書用一種解題和歸納的計算機程序來解釋計算的觀念同關于科學理論的發(fā)現(xiàn)、評價以及應用等的關聯(lián)”。[7]可見,撒加德試圖在計算機的框架內解釋科學中的一系列問題,其觀點如下:

a.理論是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復雜資料結構;它們存在于由規(guī)則、概念以及解題所構成的高度組織的集合之中;

b.解釋和解題是由規(guī)則、概念以及解答等作為中介的計算機程序;

c.理論的發(fā)現(xiàn)和評價是在解釋和解題的語境(context)中引出的子程序;

d.理論概念是有意義的,因為它產生于發(fā)現(xiàn)程序,并且與其它概念有關聯(lián);

e.在科學探索過程中,理論活動和實驗活動都是基本的,二者不可偏頗;

f.科學應如何研究,關于科學如何運行的描述性研究可以作出根本性的貢獻。(p.189)

撒加德認為這個科學理論性質的計算性說明是較全面的。他對PI系統(tǒng)充滿信心,認為它能解決認識論的許多問題(如規(guī)范和描述之間的關系)。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PI系統(tǒng)至少有兩點不足。一是,現(xiàn)時的模型不能解釋問題如何出現(xiàn),因為PI要求的是給出問題;另一個不足涉及到PI中觀察信息的來源,因為許多科學問題產生于觀察和實驗,而PI對新觀察和實驗的來源沒有發(fā)言權。([7],pp.175—176,)由于PI系統(tǒng)有局限性,所以撒加德近來又發(fā)展了他的觀點。他從注重科學自身轉向也注重科學的社會性,并給出一種新的模型,“該模型從布散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artificialintellegence.DAI)的觀點出發(fā)來看待科學共同體”。[8]亦即對科學的、心理的以及社會因素給出一種綜合的看法,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社會模型。因為此前有一種方法論個體主義學說認為,所有解釋社會現(xiàn)象和個體現(xiàn)象的嘗試肯定只涉及有關個體的事實,據此可知,社會解釋能夠而且最終會被還原為心理學解釋。不管這種學說是否成立,撒加德認為,把科學看作布散式計算的系統(tǒng)并非是以該學說為先決條件的。我們可以把他給出的理由簡單地總結如下:①有的事實具有無法簡化的社會性;②心理學解釋和社會學解釋相互依賴;③對個體計算心理學的解釋也可能用具有社會特點的術語來表述;④社會現(xiàn)象太復雜難以處理。所以他說:“把科學共同體看作是布散的計算系統(tǒng)的觀點并不是把社會問題還原為心理學問題,而是要共同推進對社會和心智的理解”。([8],p.10)可見,撒加德并不否認認知個體活動的作用,他的目標是把對個體認知活動的理解和對科學共同體的分析結合起來,從而認識為什么科學的心理學說明和社會學說明可以結合為一體,以達到他所說的“從一種綜合的觀點出發(fā)來看待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心理學和科學社會學”的目的。

總之,撒加德認為,哲學與科學是連續(xù)的。兩者的區(qū)別僅在于哲學處理的問題相對于科學來說是較一般的、思辨的和規(guī)范的。涉及到推理的哲學分支與心理學和人工智能是連續(xù)的。他試圖把科學共同體看作是布散式人工智能,以求用計算機網絡來解決有關問題,從而把科學的心理學方面和社會方面結合為一個整體。

特萬泥對撒加德等人的計算機模型提出五點質疑。可以概括表述如下:

①模型能處理高階的直覺推理嗎?

②模型能處理不確定的交互作用嗎(chancyinteractions)?

③模型能處理視覺的形象化描述嗎(VisualImaginery)?由于計算論者沒有注意到視覺認知的動力學,因此,甚至連這一問題的范圍都沒認識到。

④模型能處理一個廣義的知識基礎嗎?特萬泥認為這里有一個問題,即在一個知識基礎中的那些條目實際上并不真正是原始資料,例如還有一些無認知的評價(如“結果不令人滿意”)等等?!熬臀覀兯?,沒有任何計算論者能在數據庫(database)中做到使這樣的信息(指元認知評價之類的信息——筆者)具體化?!?/p>

⑤模型能懷疑數據嗎?科學家們一般都懷疑數據。然而,幾乎所有的計算機模型都忽視了這一問題,它們把數據看作是一開始就固定不變的,給出的模型很難把握現(xiàn)實世界中的科學家所面臨問題的范圍。由于存在上述疑問,特萬泥認為,“看來,有必要在一個更大的語境中來考慮計算機模型的作用,這個語境是我們關于科學思想的、發(fā)展著的理論語境。”[9]

特萬泥的詰難是有一定道理的??茖W理論的發(fā)現(xiàn)和科學理論的性質等問題有其非程序性的方面,諸如直覺的、社會的種種因素以及數據真?zhèn)涡缘葐栴}都是不能用計算機來處理的。撒加德等計算論者們把計算機理論泛化,以至使之成為解決所有認識論問題的萬能鑰匙,這里的片面性是顯然的。他實質上用計算機理論取代認識論問題,這同奎因等人本質上是一致的。

以上我們談了奎因、吉爾、撒加德等人的自然主義觀點。總體來說,他們都注重把科學認知的哲學反思與科學本身的實證研究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應當說,吸收現(xiàn)代實證科學對認知的若干性質所做的具體研究是值得重視的,現(xiàn)代認識論如果不吸納這些成果,不可能有新的突破,自然化的認識論注意到這一點,這使他們的工作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但是,他們卻使認識論的獨立性地位問題受到了挑戰(zhàn),甚至把認識論消解為實證科學。而且,在自然主義的界定意義上,作為描述性事業(yè)的科學與作為規(guī)范性事業(yè)的認識論似乎是不可調和的。因此描述和規(guī)范的關系對他們來說是無法解決的。許多學者也正是基于這兩者才對他們進行批判。但是,規(guī)范性和描述性難道真的不可調和嗎?自然化認識論不能有規(guī)范的維度嗎?為了突破這一二難的困境,勞丹才將價值論引入科學認識論之中,從而形成了他的規(guī)范自然主義。

二、勞丹的規(guī)范自然主義

勞丹提出其規(guī)范自然主義的直接動因便是奎因等人放棄了認識論的規(guī)范地位。在他看來這是自我毀滅。他主張自然化認識論可以以某種方式保持規(guī)范性,從而認識論雖然是自然化的,但卻并不因此而喪失獨立性以至于被徹底消解。

1987年,勞丹明確提出了規(guī)范自然主義理論。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勞丹認為科學方法論面臨許多困境。在傳統(tǒng)的科學哲學中,方法論占據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波普爾、特別是庫恩的工作,這種情況一去不返。波普爾把方法論看作約定,因此,沒有了合理性選擇;庫恩則認為方法論標準太模糊,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方法不能決定競爭理論的選擇。拉卡托斯甚至斷言我們根本提不出什么有根據的建議以使科學家接受或放棄哪個理論。費耶阿本德的綱領是“怎么都行”,主張方法論無政府主義。至于羅蒂則認為一切都應“羅蒂化”。由此可見,在歷史社會學派那里,方法論發(fā)展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其規(guī)范力量已被完全剝奪了。

二是勞丹以前的自然主義方法論觀點并不令人滿意。如奎因認為,方法只不過是對自然科學所用方法的描述,因而沒有規(guī)范的力量。這樣,奎因等人便面臨一個嚴重的困難:自然主義應該為自身的合理性進行辯護,但是“合理性是一個非自然的概念,”[10]這樣自然主義要用非自然主義為自身辯護,這是一個悖論。為避免悖論,因此勞丹認為:“方法論的非規(guī)范化并不是由其自然化來表征的。恰恰相反,人們可以表明一個完全‘科學的’和徹底‘描述的’方法論將具有一個規(guī)范的結果”。[11]可見,勞丹希望在以前的自然化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中的相對主義之間找到一條“中間道路”——規(guī)范自然主義。具體觀點及評論參見孟建偉和方在慶的文章(《自然辯證法研究》。1992.8;《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2)。此處不再贅述。

三、“文化派”的自然主義

1.瓦托夫斯基的歷史化認識論

奎因和勞丹等人的自然主義的共同特點是對社會文化的疏離。M.W.瓦托夫斯基(Wartofsky)則注意到認識的文化性,他倡導認識論的歷史化以替代上述認識論。他認為,歷史的認識論開始于如下前提:知識的獲得是人類活動的基本方式,它不能脫離其它形式的人類實踐,因此也不獨立于這些其它形式實踐的歷史性(即其歷史變化和發(fā)展)。[12]由這一前提可以引伸出三點論斷:(1)人類認知實踐的適當的研究域并不是抽象的“人類心靈”,而是具體的、有多種特色的歷史的人類實踐域——是社會的、技術的、藝術的以及科學的。(2)認知的進展要通過表征(representation),因為它通過把人工制品作為象征來表現(xiàn)。認知方式歷史地隨社會實踐,因之也隨表征的改變而改變。(3)對所有人類知識而言,不存在固定的、基本的形式或結構,人的心靈隨著各種各樣的歷史實踐的不同而改變,即心靈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歷史地自我超越的人工制造物。

瓦托夫斯基認為,卡爾納普的記錄語句為經驗的科學哲學提供歸納基礎,但它并不就是感覺資料。后來卡爾納普放棄了這些而支持他所謂的生活經驗,但即使這樣也還是不夠的,因為在邏輯重構過程中,所使用的資料并不簡單地是經驗,而是描述經驗的語句在操作。但是這些語句——記錄語句——必須依據某種語言,而卡爾納普認為這種語言的選取是出于方便和實踐上的約定。因此瓦托夫斯基說,卡爾納普的這一寬容原則(principleoftolerence)實質上并沒有為任何語句提供內在的或必要的歸納基礎性說明,因此它是一個實用主義或工具主義的社會文化約定。

至于波普爾對理論證偽的說明,瓦托夫斯基認為也有賴于社會心理學。因為證偽的經驗檢驗的構成也是社會文化的約定??蚝凸愸R斯都訴諸于語言共同體的共識,對他們來說,真理是基于語言的內在規(guī)范??梢姡J識論的社會化在當代哲學特別是科學哲學中的進展一開始本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之上的。從主體間的可檢驗性到社會選擇、語言約定,都明顯地表現(xiàn)了從經驗基礎的相對化向合理性選擇論題的過渡。由此可見,認識的根據已從傳統(tǒng)認識論的內在的或心智的語境轉移到一個語言共同體的行為的外在的社會語境。

由以上論述,瓦托夫斯基提出應以歷史化的認識論來替代傳統(tǒng)理解的認識論。亦即把認知活動看作是歷史地變動的,這種變動的涵義是指:認知、知覺的方式隨整個人類實踐(包括社會的、技術的、科學、經濟、藝術的實踐)的改變而改變。他把認知活動規(guī)定為不僅僅是思想上的,還包括通過實踐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活動或主體能力的域;也包括在道德、藝術、科學技術語境中所涉及的判斷方式。又因為人類認知活動不是獨立發(fā)生的,它不能脫離各種實踐形式,包括狩獵、生產、社會交往、戰(zhàn)爭、政治等;所以,實踐是認識活動的具體方式。

2.富勒的社會認識論

富勒(S·Fuller)提倡社會的認識論。他認為,“一個對知識的自然化的研究本身就應該運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和發(fā)現(xiàn)”,[13]而作為一門交叉學問的社會的認識論即可滿足這一要求。它本著建構一種規(guī)范的科學哲學的目的而把“知識社會學”作為經驗來源。它從三個方面來研究:(1)作為一種元理論;(2)作為一種經驗的研究綱領;以及(3)作為知識策略。

首先,作為元理論,社會認識論的基本功能在于做出一種設計,以重新解釋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在研究時到底在做什么。社會認識論者建構元理論的主要動機在于使知識“自然化”,并且確信知識是在它所涉及的世界之中的。而知識的自然化應該包括的不是認識論的消失,而是使一種界限——認識論和關于知識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界限——消失。近來,后現(xiàn)代主義者羅蒂為了追求經驗的歷史的研究而放棄規(guī)范的研究,這表明當代對知識所做的規(guī)范的哲學解釋漸漸脫離了社會科學的解釋。社會化的認識論者認為這正是對哲學在科學中的作用的一個錯誤理解的產物。

其次,社會的認識論也是一種經驗研究綱領和一種知識策略的工具。在經驗方面它是雙重的:一是根據預設的科學編年史工作來分析關于知識增長的哲學陳述;二是在認識上把比較突出的歷史事件分解為各個“運作部分”,這樣才能決定一個認識規(guī)范的存在與否對事件的出現(xiàn)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在策略方面,社會的認識論目的是發(fā)展一種修辭(rhetoric),以便把它的元理論和經驗研究轉變?yōu)橐环N增加科學共識性的方法。

3.唐斯的社會自然化認識論

唐斯(S.M.Downs)在富勒等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地闡述了社會自然化的認識論。他認為,以前的自然化科學哲學不太關心科學實踐的社會本質,所注重的只是用認知科學的成果來解釋科學,因而這種研究是有缺陷的。一個缺陷是采用了認知個體主義(cognitiveindividua-lism),另外,科學實踐的社會性不可化簡。

唐斯認為,R.吉爾、西蒙以及撒加德等人把認知科學的方法用于研究科學理論的變革、評價、本質以及科學發(fā)現(xiàn)等問題,用認知科學的經驗成果來充實和約束哲學理論,這是不恰當的。因為他們采取了認知個體主義立場,即完全根據個體的心理過程來解釋認知現(xiàn)象,認為對科學家個人的心理機制的說明能充分地說明科學中哪些因素具有認知特點。他們認為在對成功的科學進行說明時要以認知因素為依據,而對失敗的科學的說明則要應用非認知因素。這一觀點在勞丹的不合理性命題中得到了明確表述:所有合理的科學實踐都可以根據認知因素來解釋,除此之外的部分則由社會學家或心理學家來解釋??梢姡睦硪蛩睾蜕鐣蛩貙Τ晒茖W的解釋是不相干的,社會因素的積極作用從而被抹煞了。唐斯對認知個體主義進行了批判。他從科學家為什么組成共同體來開展研究這一問題入手進行分析,認為之所以必須組成研究群體,原因首先在于,檢驗或評價假說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心理能力,還要有技術分工和合作。勞動分工是按照技術在科學共同體成員中的分布進行的。其次,單憑個人力量來評價假說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個人能力畢竟有限。所以“科學家們應協(xié)力工作以克服個人的經驗限制,從而可以對認知勞動進行分工。如果忽視這一事實,認知科學家也就忽視了科學知識生產所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本質。[14]

根據以上的批評,唐斯認為應該在認識論中加入一個社會的維度。他認為科學的社會本質有三個側面:一是理論是公有的財富,它可以跨越時間在共同體中流傳;二是社會相互作用直接導致認知成果;三是應從更大的社會背景上看問題,這對于我們了解某項活動是不是對科學的一種貢獻十分必要。這三個側面有助于明確科學事業(yè)的地位,澄清科學共同體與一般社會事業(yè)的關系。所有科學實踐至少包含以上三個社會層次。唐斯的總結論是:(1)認知科學如果不放棄認知個體主義,它就不能對科學作出適當的描述性說明,(2)具有某一規(guī)范范圍的自然主義科學哲學必然會有一種描述基礎,這種基礎要考慮科學實踐與眾不同的社會本質,(3)科學知識的生產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活動。([14],p.66)

瓦托夫斯基正確地看到了認識的獲得是一個歷史的、本身是實踐的、而且不脫離其它實踐的過程。他注意到寬容原則的實用性和約定性,從而提出認知活動是歷史地變動的這一觀點,并把它作為歷史化認識論的整個出發(fā)點。這種見解雖然不錯,但卻并不全面。首先,認知活動是變化的,但變化是一切事物的特點。另外,認識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一定時期內相對不變,單純談論認識的歷史變化顯然有失偏頗,不可理解。應該把自然的因素和歷史的因素結合起來才對。富勒主張把社會科學的方法應用于自然化的認知研究。他的觀點得益于知識社會學、科學社會學以及歷史社會學派的主張。自庫恩發(fā)表《科學革命的結構》以來,對知識的社會歷史研究漸漸盛行起來,而這已成為社會歷史學派的特征。富勒、唐斯等人進而把自然化的科學哲學納入到整個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去思考,認為哲學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連續(xù)的,應該把自然和社會科學方法運用于哲學研究及認識論研究。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面。首先,雖然應用科學的方法于認識論的研究本身無可厚非,但是認識論的研究方法是否一定是科學的方法?認識論是否具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和方法?他們這樣做的結果能否使認識論保持獨立性?這些都是成問題的。第二,從奎因開始倡導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連續(xù)性,接下來又把計算機科學和其他認知科學成果運用于認識論研究,后來又在自然化科學哲學中加入社會的維度,這里似乎有一個修改傳統(tǒng)哲學所界定的認識論研究域的問題。本來意義上的自然主義所主張的方法論主要是把自然科學方法移植到認識論之中,現(xiàn)在又加入了社會科學的方法。于是整個科學方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就是認識論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這樣一來,認識論的特殊地位何在?它還屬于哲學了嗎?第三,唐斯批判認知個體主義,注重認識的社會性,認為這樣才能對科學作出適當的描述性說明。這種觀點當然不無道理,然而盡管科學是社會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子系統(tǒng),離不開社會實踐,但科學本身畢竟有其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科學認知的本體論基礎是自然界本身,它是獨立于社會的,是價值中立的,在這一點上,科學認知活動的不同層次的主體(科學家個體和科學共同體)具有等價性。因此,對科學認識的說明是不能完全社會化的。在這方面,外史論綱領(如愛丁堡學派的硬綱領)已經宣告失敗。

總而言之,自然主義的本質特征在于承認認識論和科學之間存在連續(xù)性,否認這種連續(xù)性便是非自然主義。在這一點上,我們所論述的三種自然主義流派符合這一界定。因為它們都認為認識論研究和科學密不可分。自然主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在科學和認識論的連續(xù)性上采取怎樣的形式,能夠走多遠??虻热税颜J識論同心理學、計算科學、神經科學等自然科學聯(lián)系起來,并認為是后者的一部分。顯然這否認了認知的規(guī)范特性,使諸如辯護、推理以及證據等規(guī)范概念失去地位,而代之以一些自然科學的概念。這實質上就是取消了認識論,走向了一個極端。勞丹等人正因為看到這一點才把規(guī)范性,價值論納入自然主義科學哲學之中,認為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可以調和。而文化自然主義者更有甚之,他們注重認識的歷史性、社會性、文化性,主張認識論和社會科學是連續(xù)的,然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帶有人為的、主體色彩的事物,是“想要”的事物,它需要解釋學的詮釋,有賴于對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可以說,文化自然主義比勞丹更注重認識的規(guī)范性,并有走向否認科學認識所具有的描述性,單純強調規(guī)范性、價值性的危險,更有走向徹底相對主義的嫌疑。可以說,文化自然主義與其他自然主義的上述異同點使它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我們已經看到,自然主義科學哲學追求的是把認識論和科學聯(lián)系起來,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哲學研究。應該說,這種重視科學的思想對當代哲學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擺脫基礎主義的陰影等具有很大啟發(fā)意義。它本身也是為擺脫基礎主義、本質主義和辯護主義而出現(xiàn)的,在客觀上為西方科學哲學的重構提供了一條思路,但這條思路行不通。對當代自然主義來說,認識論或者成為科學的一部分,或者與價值論等結合,不管所采取的方式如何,認識論的獨立地位已不復存在,哲學已經降低層次、消溶在科學之中,哲學和科學的界線從此化為烏有。這實質上是認識論的取消主義。如所周知,恩格斯曾經說過:“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庇纱顺霭l(fā),關于認識的本質、發(fā)展、評價、解釋等一系列問題,都帶有極大的普遍性。這些問題的性質和解決途徑都屬于世界觀的范疇,它超越于任何一門具體科學之上。歸根結底,認識論取消論不過是重蹈歷史上經驗主義的覆轍。而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蔑視辯證法,蔑視哲學的理論思維是“不能不受懲罰的”。恩格斯甚至直截了當地說:“在這里,唯一的問題是思維得正確或不正確,而輕視理論顯然是自然主義地、因而是不正確地思維的最確實的道路?!盵15]自然主義作為吸收當代科學成果構建合理的哲學體系的一種嘗試值得重視,但循著這條路走下去,所得到的只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參考文獻】

[1]參見W.V.Quine:EpistemologyNaturalized.inOntologicalRelativityandOtherEssays(1969),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2]奎因:經驗論的五個里程碑,張金言譯,哲學譯叢,1992,p.54(譯文略有改動).

[3]RonaldN.Giere:ExplainingScience:ACognitiveApproach,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XVI.

[4]R.N.吉爾:自然化的科學哲學,哲學譯叢,程煉譯,1989,1.p43.

[5]R.N.Glere:WhattheCognitiveStudyofScienceIsNot?inCognitiveModelsofScience.VolXV.UniverstyofMinnesotaPress,1992,p42.

[6]NoahJ.EfronandMenachemFisch:ScienceNaturalized,ScienceDenatured.HistoryandPhilosophyoftheLifeScience,1991,No.2,p.187—222.

[7]P.Thargard:ComputationalPhilosophyofScience.CambridgeMass.MITPress.1988,XI,p.2—3.

[8]P.撒加德:心智社會——作為布散計算的科學,哲學譯叢,1994.3.p.1

[9]RyanD.Tweney:inComputationalModelsofScientificDiscoveryandTheoryFormation—SanMaterCalif,MorganKaufmann,Pub,Inc,1990,p.481.

[10]R.N.Giere:PhilosophyofScienceNaturalized.PhilosophyofScience,52(1985),p331.

[11]L.Laudan:ProgressorRationality.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Vol.121,p.19—23.

[12]Marx·W·Wartofsky:EpistemolgyHistoricized,inAbnerShimonyandDebraNails(eds).NaturalisticEpistemlolgy.1987.D.ReidelPublshingCompany,p.358.

篇(8)

自然是小學階段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它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

當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革仍然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結構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索和研究。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其發(fā)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各個要素間相互聯(lián)系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結構,不同的課堂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自然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師、媒體、學生”三維雙向反饋構成的信息交換系統(tǒng)促進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組合,這一系統(tǒng)反映了主導、信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考慮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媒體的選用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現(xiàn)以《金屬》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小學自然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避免單純地靠一本教科書來灌輸知識,必須把它轉化為利用投影、實物、標本等多種教學媒體啟發(f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主持、評價來激勵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1、指導觀察,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銅、鐵、鋁的四個共同特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啟發(fā)引導,設計實驗。教師要善于借助實驗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第一組實驗方法自行設計第二組實驗,研究木棍、粉筆、瓦片與銅、鐵、鋁不屬于同一類物體。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組織討論,歸納總結。在學生已經完成兩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金屬有哪些共同特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實驗小組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金屬的共同特征。

4、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為了進一步掌握金屬的共同特征,教師運用了投影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了新授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同時,也擴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啟發(fā)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然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lián)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系,然后各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fā)言,由于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

4、運用概念辯別金屬。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自然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于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色,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并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xiàn)就成為一種可能 。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質疑,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fā)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三、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篇(9)

例如,19世紀50年代,實物教學的思想傳到美國后,在全國教育協(xié)會發(fā)起和支持的澳滋威格計劃(OswegoPian)推動下,美國小學也盛行實物教學。實物教學的主要作法是教兒童詳細描述各種動物、植物和礦物,使其觀察和學習自然現(xiàn)象。通過實物教學,希望兒童學會觀察和交流——兩種“研究”科學的基本能力。但在當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絕大多數小學教師缺乏科學訓練,實物教學多為對實物的機械描述和記憶。到19世紀末期,這種實物教學法在美國便不再流行了。

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頭10年期間,美國教育開始擺脫歐洲教育傳統(tǒng)的影響,進入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時期。當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爾(S.Hall)的兒童研究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開始對美國教育產生影響。此后小學科學教育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是學科名稱上的改變,即以“自然學習”(naturestudy)取代了實物教學。其次是教學內容上的變化,這個時期科學啟蒙教育注重兒童自身的需要,因而健康和衛(wèi)生加入到小學科學教育內容中。第三,強調科學方法的訓練。杜威認為,科學方法的訓練與獲得實際科學知識至少同樣重要。在奉行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學校里,科學教學還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第四,這一時期美國科學教育研究工作在一些大學里開展起來,如1927年哥倫比亞大學克雷格(GeraldS.Craig)的博士論文被公認為小學科學教育發(fā)展中里程碑式著作。(注:Esler,W.K.etal.(1993),TeachingElementary,Science,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pp.9-10.)克雷格指出了科學在衛(wèi)生和安全等方面的實用價值,并認為科學對于一個公民的普通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60年代,在當時冷戰(zhàn)的國際競爭氛圍下,美國政府花了幾百萬美元改革中小學科學課程。這次科學課程現(xiàn)代化運動產生了十多種至今仍有影響的實驗性小學科學課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

(一)SCIS課程這個實驗課程的全稱是《科學課程改進研究》(TheScienceCurriculumImprovementStudy)。SCIS課程編寫于1962年,由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SCIS課程的內容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6個單元的自然科學,另一部分是6個單元的生命科學。每個單元包括自由探索和教師指導的探索課、發(fā)明課和擴展課三種課型。SCIS課程是根據皮亞杰和布魯納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編寫的,其目標是通過理解基本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態(tài)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時美國大約有8%的學區(qū)使用SCIS課程。

(二)SAPA課程這個實驗課程由美國促進科學協(xié)會(AAAS)的科學教育委員會編寫,其全稱是《科學——一種過程方式》(Science——AProcessApproach)。它也是一個完整的初等學校科學課程(供幼兒園至6年級學生學習)。SAPA課程正如其名稱所示是注重科學過程的課程。其基本假設是:(1)科學是一種智力活動;(2)探索知識帶來歡樂;(3)看到自然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奧秘給兒童帶來興奮;(4)學習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使兒童得到智慧;(5)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兒童的歡樂感、興奮感和科學的理智感。SAPA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兒童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技能,即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它們是:(1)觀察,(2)認識并使用數字關系,(3)測量,(4)認識并使用時空關系,(5)分類,(6)交流,(7)推理,(8)預測,(9)給概念下工作定義,(10)形成假設,(11)解釋資料,(12)控制變量,(13)實驗。前8種過程技能為基本技能,一般在低年級學習;后5種技能較為復雜,供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SAPA課程是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涅(RobertGagne)的學習理論編寫的,強調目標教學和目標的遞進性。當時美國大約有9%的學區(qū)使用這一課程。

(三)ESS課程這個課程名為《小學科學學習》(TheElementaryScienceStudy),是一種綜合性小學科學課程。整個課程由56個單元組成。與上述兩種小學科學課程不同的是,ESS課程只提供一個范圍,沒有一個固定的順序。學??梢愿鶕约旱慕虒W目標、學生的水平等實際情況挑選一些單元按順序組成自己的課程。此外,ESS課程的56個單元各有不同的特點,如有些單元強調過程技能,有些則注重有意思的問題。美國當時有15%的學區(qū)使用ESS課程。

80年代以來美國“第二代”科學課程正是在60年代“第一代”科學課程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們的共同特點是:

1.強調兒童動手實驗尋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師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讓他們接受;

2.所有的實驗課程都以探究作為科學的過程;

3.給兒童提供機會理解學科的結構;

4.所有的實驗課程都有助于兒童拓寬對環(huán)境的理解;

5.期望通過科學教育改革兒童的行為。

綜上所述,從19世紀下半葉歐美國家開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開始,小學科學教育的發(fā)展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程。它由最初的實物教學形態(tài)演變?yōu)樽匀粚W習形態(tài),至20世紀60年生了科學教育革命,從而終于走向真正的科學教育形態(tài)。英美等發(fā)達國家小學課程中“自然學習”的名稱不再沿用,它被各種各樣的小學科學課程取代了。

二、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國際趨勢

80年代以來,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浪潮再次激蕩。1985年,美國促進科學協(xié)會(AAAS)提出了一跨世紀的科學教育改革計劃——“2061計劃”。該協(xié)會組織了由26名杰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組成的專家組,研究從幼兒園至高中的學生應該掌握的科學技術“知識、能力和思維習慣”。1989年專家們提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即《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在此基礎上,1994年他們提出了《科學素質的基準》,1996年又進一步制定了《全國科學教育標準》。這一系列的科學教育改革文件指明了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方向,并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88年,英國的《教育改革法》明確規(guī)定,11年義務教育中,科學是與語文和數學并列的3門國家核心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同時,還突出了技術教育的地位,把它列為10門國家課程之一。

綜觀國際科學教育的改革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地位,重新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作用,把中小學科學教育統(tǒng)一起來

進入90年代以來,小學科學教育尤為引人注目。英國學者歌特(Ri-chardGott)認為,“英國國家課程最主要和最令人興奮的地方,是它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影響,”(注:Gott,R.etal(1996),Primary,Scie-nceintheMid-1990s:GroundsforOptimism,inRitaChawlaDugganetal.(eds.)ReshapingEducationinthe1990s:PerspectivesonPrimarySchool-ing,London:theFalmerPress,p.33)因為小學科學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樣可有可無了,“科學已經成為英國每一所小學課程中穩(wěn)固的一部分,并且被它們普遍接受?!保ㄗⅲ篏ott,R.etal(1996),Primary,ScienceintheMid-1990s:GroundsforOptimism,inRitaChawlaDugganetal.(eds.)ReshapingEducationinthe1990s:Pe-rspectivesonPrimarySchool-ing,London:theFalmerPress,p.33)英國11年義務教育中,各個年級都進行科學教育,中小學科學教育完全統(tǒng)一起來。在美國,雖然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科學課程,但1996年出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全國科學教育標準》,它規(guī)定了從幼兒園到高中(K-12)各個年級科學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等等。英美兩國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共同點是,徹底改變了以前小學科學教育與中學科學教育互不銜接的局面?,F(xiàn)在它們已把小學科學教育作為整個科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中小學科學教育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在學制上、科學教育的目標上、科學課程和內容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二)既注重科學教育的普及,又強調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一位加拿大科學教育專家坦率地寫道:“自從60年代初期以來,發(fā)達國家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未來的科學家。雖然表面上對每個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但內在的目標不過是培養(yǎng)科學家而已。這種狀況事實上是否已經改變是有爭議的。”(注:Krugly-Smolska,E.T.(1990)Sc-ienificliteracyi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Vol.12,No.5.,p.273.)如美國60年代的科學教育課程改革,新編寫的現(xiàn)代化科學課程只適合約20%的尖子學生學習,具有明顯的精英性質。美國80年代的調查表明,90%的美國人都是科盲。可見,學校的科學教育盡管培養(yǎng)出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絕大多數人仍然缺乏科學素質。

然而,在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且迅猛發(fā)展的時代,科學技術的普及教育是絕對必需的。鑒于此,近年來,國際上許多科學教育專家和有關國家的政府部門都提出了普及科學和提高科學教育質量的主張和措施。如前面提到的英國政府把科學作為義務教育期間三門核心課程之一,美國提出了全國科學課程標準,等等。此外,近年來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的STS科學教育模式也是注重普及科學教育和提高科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

(三)更新科學教學目標,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質

更新科學教育目標是與對科學素質(scientificliteracy)的研究分不開的。什么是“科學素質”呢?根據克勞普法(L.E.Klopfer)的解釋,科學素質是指“每個人所應具備的對科學的基本理解”。(注:Klopf-er,L.E.(1985)ScientificLiteracy,inHusen,T.andPostlethwaite,T.N.(eds.)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Vol.8,p.4478.)它有5個方面:(1)了解重要的科學事實、概念、原則和理論;(2)把有關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3)具有利用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4)理解科學性質的一般原理和關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5)具有明智的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以及具有與科學有關的事物的興趣。”(注:Klopfer,L.E.(1985)ScientificLiteracy,inHu-sen,T.andPostlethwaite,T.N.(eds.)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Vol.8,p.4478.)很顯然,科學素質是中小學科學教育的一個總目標,它在學校教育的不同層次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一個具有科學素質的人是什么樣的人呢?雷卡德(D.E.Reichard)認為,這樣的人“接受的科學教育足以使其理解基本的自然現(xiàn)象。具有科學素質的人是客觀的、思想開放的和具有懷疑精神的。他們的科學知識及其探究的能力使其能夠解釋大眾傳媒(報紙,電視等)中出現(xiàn)的有關科學的信息。”(注:Reichard,D.E.(1985)PoliticsandScientificliteracy.Education,Vol.106,pp.110.)而薩特曼(FrankX.Sutman)則認為,“一個有科學素質的人是能夠并愿意繼續(xù)學習科學內容,獨立地發(fā)展科學過程,并能夠向他人交流學習結果的人?!保ㄗⅲ篠utman,F.X.(1996)ScienceLiteracy:AFunctionalDefinition,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Vol,33,No.5,p.459.)

上述關于科學素質和具有科學素質的人的探討,雖然是針對整個中小學科學教育提出的,但它對制定小學科學教育的具體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重視以科學教育理論指導小學科學教育改革

近幾十年來,隨著教育科學的發(fā)展,科學教育作為教育科學中一個研究領域已經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建立起來。其標志是:(1)建立了綜合性的科學教育研究會,如美國有全國科學教學研究會、全國科學教師聯(lián)合會;此外,像許多教育研究領域一樣,還有國際性組織,如國際科學教育聯(lián)合會。(2)出版了多種科學教育雜志,如美國的《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研究雜志》和《科學教師》,英國的《國際科學教育雜志》,《歐洲科學教育雜志》,《科學教育研究》,等等。這些國際性科學教育雜志除了美國的《科學教育》創(chuàng)刊較早外,其余的雜志大都是70年代以后才創(chuàng)辦的。(3)出版了大量的科學教育專著,如《小學科學教學的新方向》(Hurd,P.D.,1969),《科學的本質和科學教學》(Robinson,J.T.,1969),《科學教學的新發(fā)展》(Lee,E.C.,1969),《通過科學教學批判性思維》(TroostC.,1969),《改進科學教學》(Fraser,B.J.andetal.,1995),《學習科學:以研究改革實踐》(Glynn,S.M.andetal.,1995),等等。以上所列的書刊涉及到科學教育理論與改革的方方面面,它們對當前的科學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國際科學教育理論研究已形成許多對科學教育改革有用的成果,如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和概念改變理論,80年代以來已應用于科學教師的職前和在職培訓,并對中小學科學教學發(fā)揮著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科學教育理論對科學教育政策的制定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羅角蓋茲(AlbertoJ.Rodriguez)在評論《全國科學教育標準》時指出:“盡管《全國科學教育標準》中一次也沒有用到建構主義一詞,然而,很顯然,個人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的一個分支理論——筆者注)是文件中的主導教學理論?!保ㄗⅲ篟odriguez,A.J.(1997)TheDangerousD-iscourseofInvisibility:ACritiqueoftheNationalResearchCouncil''''s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Vol.34,No.l,p.30.)

(五)強調探究式科學教學,提高小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探究性教學是當代小學科學教育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呢?美國科學教育學者埃爾思樂(Will-iamK.Elsler)等人在《小學科學教學》一書中用一章的篇幅專門探討了探究式科學教學。他們提出了三種主要教學方法。一是理性探究法,二是發(fā)現(xiàn)法,三是實驗法。三種方法各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如表1所示)。

附圖{圖}

國際科學教育的改革還有一些特點,如重視對科學教師的職前和在職培訓,注重消除科學教育中的性別差異,從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改善少數民族學生的科學學習,強調在科學教育中進行技術教育等等。

三、我國小學自然教學的若干問題

從小學科學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國際背景中考察我國小學科學教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較為突出的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小學科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從本世紀初(1903年)我國建立現(xiàn)代學制以來,小學就開設科學啟蒙教育課程,最初叫做“格致”,1910年受日本影響易名為“博物”或“理科”,1922年學制改革后,受美國影響再次易名為“自然”,自那時起小學科學教育的學科名稱基本上就以“自然”沿用至今。

學科名稱70多年來保持不變,多多少少說明了科學教育在我國小學里的地位基本上沒有變化,同時也說明我國對小學科學教育的認識較為模糊。

90年代以來,雖然九年義務教育的科學課程和教材又進行了新的調整,小學從一年級起就開設自然課,但由于人們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足,以及自然課教師普遍缺乏培訓,自然課在許多小學至多處在邊緣地位上。這與科教興國的國策和國際上普遍重視小學科學教育的趨勢是很不相符的。

(二)科學觀與科學教育觀

科學觀與科學教育觀是兩個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有什么樣的科學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科學教育觀?!拔逅摹边\動以來,由于受唯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國人的科學觀是封閉而又凝固的。例如,在50年行百余萬冊而在80年代重版又發(fā)行數十萬冊的《自然四字經》里,開篇就是“自然規(guī)律,多已發(fā)現(xiàn)”,“學習科學,才能了然”,“掌握規(guī)律,改造自然”,等等。這里暗含的科學觀和科學教育觀既不符合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又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唯科學主義的態(tài)度,還忽視了科學創(chuàng)新的精神。眾所周知,現(xiàn)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fā)展迅速,豈是“自然規(guī)律,多已發(fā)現(xiàn)”呢?如果學生從小就形成了這種科學觀,即科學僅僅是一種已經為人類所基本發(fā)現(xiàn)的自然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只要學習它就夠了,哪來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科學豈不是停滯不前了嗎?

本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科學哲學研究的深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科學觀和科學教育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新的科學觀認為,“科學知識不是絕對的,它隨著人們對更多事實的了解而發(fā)生變化,由于未來可能發(fā)現(xiàn)的信息,當前為人們所接受的理論或許有一天被改變,甚至被放棄。科學規(guī)律不斷被改變是‘為了它們更真實地代表事實’”(注:Hurd,P.D.andGallagherJ.J.(1968)NewDirectionsinElementary

ScienceTeaching,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Inc,p.7.)這種開放的科學觀對當代科學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小學科學教育目標

當今中小學科學教育目標是建立在“科學素質”這一重要理念上的。它不僅涉及到學生應當掌握的科學知識,而且更關注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精神、興趣、態(tài)度,以及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等等。科學教育的目標通過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而得以實現(xiàn)。

我國近年來小學自然課的教材內容的確進一步現(xiàn)代化了,但這主要是指內容的先進性而言的。就小學自然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來看,似乎仍像以往一樣側重于科學常識的掌握上。例如,在90年代出版的小學自然教學方法指導手冊上,教學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使學生“了解一些事實”,“掌握一些規(guī)律”,其次才是“學會一些方法”。(注:參見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自然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頁。)李默然先生在談到改革小學科學教育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用的是讀四書五經的辦法‘讀’科學‘書’,‘背’科學‘書’”。(注:參見劉默耕:《小學自然課改革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頁。)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觀應當改一改了。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目標之所以始終盯在“科學常識”上,自然課教學只注重教書和讀書、背書,除了傳統(tǒng)因素之外,還同我國科學教育研究的落后狀況分不開。迄今為止,我國沒有一個科學教育研究機構,也沒有一本綜合性的科學教育學術期刊。高等師范院校基本上沒有人專門研究自然教學法,更沒有開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要改變這種落后局面,高等師范院校亟待重視和加強科學教育研究,包括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研究。

(四)小學科學教師

普及小學科學教育和提高科學教學質量,關鍵在于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科學教師隊伍,這是不言而喻的。這個問題在美、英等發(fā)達國家直到不久前才引起高度重視。盡管他們小學教師的學歷普遍達到大學本科水平,但80年代中期以來的多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本身科學知識的貧乏是小學科學教育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這個問題更為嚴重。中等師范學校側重于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數學教師,根本就談不上專門培養(yǎng)小學科學教師。目前許多小學自然課開不起來或不夠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合格的小學科學教師。

篇(10)

二、科學技術觀之于渭北窯洞景觀

景觀是人類情感思想在大地上的物理化呈現(xiàn)。而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第一生產力,是人類景觀設計實現(xiàn)的途徑。渭北高原下沉式窯洞的形成,體現(xiàn)著當地居民利用科學技術對自然界較小影響的改造。土炕、灶臺及煙囪形成了窯院中獨特的排煙系統(tǒng),出水井與滲水井組成了上下水系統(tǒng)。這些都是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對窯院中生活功能的解決,也創(chuàng)造了黃土地上特有的人文景觀。在窯洞里,人們用夯土做土炕和灶臺,將排煙管道埋設于窯壁中,使窯壁看來更為統(tǒng)一,而排煙口則不像中原地區(qū)的房屋置于屋頂之上,而是含蓄地隱藏于窯壁中。在空氣動力學的驗證下,窯院的氣流是向上的,這樣無論是炕還是灶臺所產生的煙就很容易被排出,以至于形成了人在平地、裊裊炊煙緩緩直上、卻不見房屋的人文景觀。由于地處渭北高原地區(qū),雨水不豐富,窯院居民的飲水變成這一地區(qū)的重要問題。人們挖地建房,使得更為接近地下水資源,開鑿水井也更為方便。在上水系統(tǒng)解決的情況下,人們掌握了地下水循環(huán)原理,就地開鑿出另外一個井,其功能主要用于滲水。出水與滲水的解決造就了可持續(xù)性的上下水系統(tǒng),也凸顯了科學技術在自然改造中的作用,而這一切人類智慧的物化結晶都是其人文景觀的一部分。隨著人們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學技術也隨之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而對于眼前蒼老的窯院景觀環(huán)境,怎樣合理規(guī)劃,對原有景觀要素優(yōu)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yōu),達到人的改造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xié)同進化則是當務之急。

三、自然而辨證的渭北窯洞景觀訴求

辨證思維要求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既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渭北高原的窯洞民居相信也是當地居民認真考證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許會問自身的生存所產生的對自然的影響是否具有較大的破壞性?這樣的改造方法是否適合人類本身的居住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一方面我們得到生存,一方面我們破壞了自然,而怎樣的方法可以彌補自然資本的損耗?這些問題都遵循著自然辯證法中核心思想,合理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窯洞建造和景觀環(huán)境的布置不是簡單的處理,而是一種與自然作用和諧共存的方式,它包含了環(huán)境處理與自然作用的方方面面。在對渭北高原地區(qū)窯洞的重新審視中,我們看到了民間的能工巧匠對窯院景觀的處理進行了全面的衡量。無論是整體窯洞所采用的黃土,還是窯院的各種功能性與裝飾性的布置,都體現(xiàn)著當地匠人對黃土地的情感。窯洞的窯臉是窯院中主要裝飾部分,反映出拱形結構的特征和門窗的裝飾藝術。簡樸的耙紋裝飾、草泥抹面、磚石砌筑窯臉,木構架的檐廊裝飾都是其裝飾的主要手法。護崖墻、女兒墻也是裝飾的重要部位。窯洞的女兒墻是防止窯頂人畜跌落的維護結構,大多用土坯或磚砌成花墻。辯證觀的要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看待窯洞景觀的同時,為合理改造窯洞景觀環(huán)境,和諧處理改造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提供了必要的方法?,F(xiàn)在的窯洞已是蒼老不堪,它的問題出現(xiàn)在于不適應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占地面積大、采光不足、上下水處理難題、抗震性不夠都成為其結合自然發(fā)展的弊端,眼前我們不要過多地批評,而是需要設計者站出來,利用窯洞自身的優(yōu)點,改善不足,造就一個新的適合時代需求的窯院。

篇(11)

為保證評選工作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參照《浙江省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評選條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的評選,堅持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并重,以及公開、公平、擇優(yōu)的原則。

第三條**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第二章組織

第四條**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評審委員會是本獎評選工作的領導機構(下稱市評審委)。市評審委主任由市政府聯(lián)系科協(xié)的副市長擔任,成員由市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

第五條市評審委下設若干個專家評審組,由相關學科、專業(yè)領域中學術造詣高、公道正派的專家組成。專家評審組的成員不作固定,每次從專家?guī)熘羞x定。每個專家評審組人數不少于5人,其中至少3人應具有高級職稱。專家評審組設組長、副組長各一名。

第六條市評審委下設辦公室(簡稱市評審辦),負責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評審的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市科協(xié),辦公室主任由市科協(xié)分管該項工作的領導擔任。

第三章申報

第七條凡在**市的科技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學會會員的論文均可申報。與市外人員合作的論文,我市作者必須是第一作者。外市作者受我市有關單位委托,承擔我市有關項目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申報,但需提供委托方的證明。

第八條申報評選的論文必須是在市級以上公開出版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或在省級以上學術會議上交流并被選入學會正式刊印論文集的論文。

第九條申報評選的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可靠、結論準確、文字簡煉、邏輯嚴密。凡屬綜述文章、考察調研報告、工藝文件、翻譯文章及出版的書籍等均不列入申報。

第十條申報評選的時間應為該次評選年限范圍的第一年1月1日至次年的12月31日。

第十一條申報評選的論文必須由第一作者提出申請,填寫《**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申報評審表》(一律用中文書寫),申報論文文種為中文(外文版的須翻譯成中文)。市級自然科學學會會員的論文由所在學會匯總后統(tǒng)一向市評審辦申報;縣區(qū)自然科學學會會員的論文經縣區(qū)科協(xié)匯總后統(tǒng)一向市評審辦申報;沒有參加自然科學學會的科技工作者論文可以送同一專業(yè)的自然科學學會或市級主管部門匯總后向市評審辦申報;高校、省市科研單位科技人員的論文經所在單位推薦后直接向市評審辦申報。

第十二條數人合作的論文,申報作者最多不超過5人,署名次序應與時一致;以協(xié)作組、課題組名義申報的論文,必須署主要完成人名字,人數不超過5人。

第四章標準

第十三條**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設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設獎數量比為1:2:3,原則上一等獎設10篇,二等獎設20篇,三等獎設30篇。實際評獎數量根據申報論文質量情況具體確定,可以少于上述獎項數,但不能超過。

第十四條評獎標準:

(一)凡在理論上、學術上處國內先進、省內領先地位,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能產生重大影響或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論文;在科學實驗手段或技術上有重大革新或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論文;對本學科發(fā)展有重大突破或在推動學科發(fā)展上有較大貢獻的論文為一等獎。

(二)凡在某一研究領域中有創(chuàng)新的觀點,其學術水平屬省內先進、市內領先地位;或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有較大影響的論文為二等獎。

(三)凡具有一定的學術理論觀點,其水平屬市內先進、行業(yè)領先地位;或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能產生一定影響的論文為三等獎。

第十五條在堅持評選標準的前提下,要兼顧工、農、醫(yī)、理、綜合交叉等學科的論文分布。對同一作者、同一研究領域的多篇論文,一般只可獲一項獎。第一作者為40周歲以下(含40周歲,指時的年齡)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同等條件下應優(yōu)先入選。

第五章評選

第十六條評選工作按專家評審組初評和市評審委終評兩級進行。

第十七條專家評審組對論文進行評審,并對每篇論文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和辦法由市評審辦另行制定)。

第十八條市評審辦根據各專家評審組對論文的評分情況,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后向市評審委提出評獎建議。

第十九條市評審辦向市評審委推薦一、二、三等獎建議論文時,應附下列材料:

(一)參評論文目錄清單;

(二)專家評審組人員名單;

(三)專家評審組評分匯總表及推薦為一、二、三等獎論文的名單。

一等獎論文原則上須附檢索報告。

第二十條市評審委對市評審辦提出的評獎建議進行審定。

第二十一條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擬獎作品應當在市級主要媒體公示,公示期一般為10天。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論文獎擬獎作品有異議的,可以在公示期內向市評審辦提出,由市評審辦組織進行調查,并提出處理建議,報市評審委作出處理決定。

評選結果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并發(fā)文公告。

第六章獎勵及經費

第二十二條評選工作經費和獎勵經費由市政府撥款。一、二、三等獎的獎金額度由市評審委確定。

第二十三條市評審辦向獲獎者所在單位書面通報獲獎結果,存入個人檔案,作為論文作者考核、晉升、評定專業(yè)技術職稱等的依據。

第七章紀律

第二十四條獲獎者如有弄虛作假、剽竊他人成果的,一經查實,市評審辦報請市評審委撤銷獲獎者有關獎勵,收回證書和獎金,并通知其所在單位給予批評教育或行政處分。

第二十五條獲獎者因著作權等引發(fā)的糾紛,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解決。

第二十六條參加評審工作的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評審紀律,認真執(zhí)行評審標準,團結協(xié)作,秉公盡職,按時完成評審工作。

第二十七條評審人員如有等違反評審紀律的行為,一經發(fā)現(xiàn)立即給予其取消評審資格等處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女人真曰批视频大全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添|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 日本漫画口工全彩内番漫画丝袜|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偷天宝鉴在线观看国语|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国产99精华液|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欧美综合网|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无翼乌邪恶工番口番邪恶| 久久电影网午夜鲁丝片免费|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在免费线| 亚洲黄网站wwwwww| 男女之间差差差|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草莓视频污污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观看黄AV片| 韩日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2021| 巨肉黄暴辣文高h文奶汁| 中文无码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V |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高清不卡|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欲乱上班族|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男人桶女人的肌肌30分|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男男暴菊gay无套网站| 免费在线h视频| 秋霞免费理论片在线观看午夜| 六月婷婷网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