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經濟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2課程調研基本情況
2.1調研背景和意義
2.1.1課程發展歷程
《無機及分析化學》是由《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兩門課程整合形成的[1]。《無機及分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①整合前,《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分別強調無機化學的理論性和基礎性、分析化學的實踐性。②整合后,《無機及分析化學》強調無機內容與分析內容的有機結合和融匯貫通。③工學結合、行動導向下的《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模式。
2.1.2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即教高〔2010〕8號文件和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2-3]。因此,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的崗位設置歸納崗位職業能力,找準課程定位,明確培養目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2.2調研思路與方法
本課程的調研思路是:從生產實際出發,調研企業關于分析檢驗等崗位設置,人才的需求,并分析崗位與能力的需求關系,再基于工作過程設計課程的學習單元,制定課程標準。課程組到精細化學品生產企業、同類高職院校考察,采用問卷調查、座談、專家探討等形式對分析檢驗及相關崗位設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開展市場調研;收集整理調研及專家討論的材料,分析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確定企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
2.3調研企業
西安北方惠安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渭南海泰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蘇大和氯堿化工有限公司、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寶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寶雞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西安高科理化技術有限公司、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彩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萬邦制漆有限公司、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蘭州、承德職業技術學院。
2.4調研內容
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需要無機及分析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崗位有哪些、需要具備的知識是什么、需要具備的能力有哪些、本課程主要欠缺的方面、學生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等。
2.5調研對象和方式
與企業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生產一線單位負責人、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同類高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訪談;參觀精細化學品生產企業現場,在精細化學品生產企業質量部頂崗實習,填寫《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調查表等方式了解企業基本情況、企業生產組織情況、崗位設置、人才需求情況以及對課程知識的要求等信息。共發放問卷139份,回收有效問卷128份,有效回收率為92.09%。
3課程調研結果與分析
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取得到了第一手調研資料,通過對這些調研資料的整理,掌握了課程崗位方向和能力需求。
3.1崗位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要求
通過調研,確定了生產操作、分析檢驗、質量管理三個崗位需要用到《無機及分析化學》相關知識和技能,如表1所示。
3.2勝任工作崗位需要的相關知識或技能
①氣體和溶液性質;②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③物質結構;④定量分析基礎;⑤酸堿平衡和酸堿滴定法;⑥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⑦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還原滴定法;⑧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⑨吸光光度法;⑩元素及其化合物。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④、⑨、③、⑤、②、⑧、⑦、⑥、⑩、①。
3.3勝任工作崗位需要的相關技能
①滴定分析;②儀器分析;③無機物制備;④物質分離、鑒定;⑤其他。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③、①、④、②、⑤。
3.4課程在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上的不足方面
①基礎知識;②基本理論;③基本技能;④基本能力;⑤綜合素質;⑥整體協調發展;⑦綜合能力提高;⑧特長培養;⑨其他。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⑤、⑥、⑧、⑦、④、③、②、①、⑨。
3.5在課程中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最有效方式
①加強社會調查;②增大實踐性教學環節比例;③增加實驗、實訓;④舉辦專題講座;⑤增加現場實習;⑥開展技能競賽;⑦舉辦相關知識競賽;⑧教學做一體化;⑨其他。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⑧、⑤、②、③、①、⑥、④、⑦、⑨。
3.6課程改革應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
①加強課程整合;②使課程模塊化;③搭建課程平臺;④使課程“小”學時化;⑤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⑥增設專題講座。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②、⑤、③、④、⑥、①。
3.7實訓內容安排
①讓學生自己設計,分組討論,確定實訓方案,老師歸納總結,任務實施;②保持現有模式;③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檢查輔導。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③、①、②。
3.8在學習中哪些教學資源對你幫助最大
①主教材;②輔導教材;③實驗教材;④參考資料;⑤直播課堂;⑥網絡課程;⑦CAI課件;⑧網上動態資源。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①、⑧、⑦、⑥、⑤、③、②、④。
3.9在學習中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你的學習動力
①老師的表揚;②同學的認可;③疑問解決時的快樂;④無論怎么樣都不喜歡學習;⑤其他。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③、①、②、④、⑤。
3.10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怎樣確立
①老師根據平時表現自主確定;②老師和部分同學討論后共同確定;③其他。以所選項目的數量按降序進行排列,依次為:②、③、①。
3.11對《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意見或建議
經對128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有以下幾點建議:1)課程主要欠缺和應增強的方面是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查閱一般無機及分析化學書刊、選擇分析方法以及正確判斷和表達分析結果的能力也有待加強。2)《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應該增強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實操技能、實踐檢驗的數據處理能力。3)建議《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將實踐內容大幅增加,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同時采取更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有趣。4)通過本課程和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取得中級分析工職業資格證書是必要的。調研結果表明:《無機及分析化學》是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的教學對學生掌握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重要部分,是銜接學校教育與精細化學品生產企業人才要求的關鍵課程。課程應在課程的定位以及課程目標的確定、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選擇合適的教材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加強建設,通過建設,將本課程建設成為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靈活有效,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特色鮮明,工學結合的示范性精品課程。
4《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建設建議
4.1課程的定位以及課程目標的確定
4.1.1課程定位
《無機及分析化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其中分析化學內容更強調實踐性,偏向于專業崗位技能的拓展[2-3]。本課程主要包括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兩門分支學科的基本內容,是一門闡述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應用性的綜合性基礎課程。
4.1.2課程性質
《無機及分析化學》是精化專業進行崗位能力培養的一門基礎課程,本課程針對精化人才需求組織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設計教學環節,為化工分析崗位需求提供職業能力,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提供保障。
4.1.3課程任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近代物質結構理論的基本知識;掌握化學變化及水溶液中四大平衡的基本規律;熟悉常見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與作用;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及在相關崗位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具備認真、嚴謹、務實的職業素質,為取得《化工分析工》職業資格證書打下良好的基礎。
4.2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
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構建全新的課程方案,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開發教學項目;加強實訓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4-5]。
4.3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充分利用我院教學資源,進一步改革、完善、充實實訓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職能。
4.4選擇合適的教材
在教材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崗位任務、崗位能力的要求,選擇按照項目化教學改革編寫的教材,如果沒有合適的則建議在教學實踐中自行編寫相關教材。
4.5改進教學手段
4.5.1多媒體教學手段
盡量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6-7]。多媒體技術所展示的圖、文、聲、像并茂,生動活潑,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發學生興趣,活躍思維。
4.5.2網絡教學手段
課程教學中教師制作該課程的電子課件、電子教材、習題、教學素材庫、試卷庫等教學資源,形成網絡課程,使之具備助教系統、助學系統、自測系統。教師利用助教系統進行網上備課、網上教學、網上答疑。學生利用助學系統進行課后復習、完成作業、網上答疑、進行學習測試等。這一教學手段的應用將提高學生課后靈活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橋山小學始建于1958年,因地處橋山腳下而得名。學校占地面積31600m2,有教學樓3幢,綜合辦公樓2幢,教工住宅樓1幢。現有教職工168人,3016名學生,41個教學班。學校始終堅持“質量立校,全面發展,育人為本,增強素質”的辦學宗旨,堅持人性化管理,不斷更新辦學理念,優化教育資源,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走特色辦學之路。先后被命名為國家“教育質量管理示范基地”、陜西省“基礎教育科研項目學校”。
1.2環境亮點
(1)整體布局合理,功能分劃明確。學校面積雖然不大,但整體布局規范合理,入口干道、辦公樓、教學樓、操場等,功能分區明確、方便教學、利于休息,給來人以較為清晰的印象。(2)船型主體建筑,校園文化亮點。中小學校建筑大多為傳統的方體建筑,橋小辦公樓主體如同船型建筑,具有校園文化脈絡,成為最大亮點。(3)景觀小品多樣,文化氛圍濃郁。學校重視環境建設,校園景觀文化氛圍濃郁,文化墻、宣傳牌、雕塑、置石均有不同方式的展現;室外景觀小品也有布局,如園椅、花壇、樹壇等。
1.3存在問題
(1)植物問題相對突出:一是綠籬普遍偏高(高籬),二是植物之間搭配不符合常規,三是花壇內布局凌亂,四是墻基綠化不足。(2)綠地可進入度欠缺。綠化作為校園的外衣,不僅是給師生看,更要方便師生使用,需要增加園路、小徑和汀步。(3)硬質景觀方面問題。大門入口整體景觀不足,標志擺放不盡美觀,如排水井在大門正中,電線漫天飛舞。(4)景觀小品風格不夠統一。景觀小品作為校園環境的室外家具,包括果品箱、園椅、路燈、草坪燈、宣傳欄、標志牌等,貴在風格統一。(5)佳則收之、俗則屏之。處在住宅、辦公諸多環境中的校園,四周環視,凌亂不堪,影響視線,建議在墻面上作文章。另外,現有景觀特色優勢利用不到位,也影響了整體環境景觀效果。
2文化思路梳理
依據橋山小學的實際情況,圍繞學校文化“龍•橋”核心理念系統,構筑特色鮮明的“龍形景觀骨架”,既依托行為文化系統,以人為本;又與視角文化系統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在深入挖掘并著力打造當地龍文化的基礎上,針對小學生之實際,形成本校“龍鄉小龍人”的文化亮點,打造橋山小學獨有“龍形”環境文化識別系統。
2.1功能定位
集快樂教學、健身康體、文體活動、休閑游憩、環境育人五大功能于一體。針對小學生的心理,一是突出直觀形象、天真和諧;二是內容豐富、色彩亮麗。
2.2風格定位
(1)主體建筑:中心辦公樓建筑狀如船型,在景觀方面盡力文化挖掘特色,植物方面盡可能烘托。(2)植物景觀:植物品種較為多樣、郁閉度較大,特別是難得的大樹,已經具備綠色生態校園的條件,這也是橋山小學的最大優勢。(3)硬質景觀:以“龍形”景觀骨架為主脈絡串聯環境景觀,以“龍鄉小龍人”為立面陪襯。
2.3指導思想
作為一個有一定景觀環境基礎的小學,為了創造更加輕松自然、簡潔明了、溫馨健康的綠色景觀生態環境,整體景觀設計圍繞主體建筑,以龍形框架景觀為主體,緊扣“龍鄉小龍人”主題,雕塑、花壇、置石、園路、汀步以及各種形式綠化交叉布設,景觀小品巧妙點綴,既保證校園空間的舒朗、開敞,又營造了各種尺度宜人、充滿情趣的學習活動場所,從而很好地體現出景觀環境的均好性。
3龍文化序列景觀方案
整體構思為:以雙龍戲珠大門為景觀序曲,展示和諧共舞的龍志理念;以入口干道兩側的6組龍柏造型和9間折線花架為景觀發展,展示天天努力向上的龍魂志向;以船型辦公主樓周圍的船舵雕塑和三色波浪植物拼圖為景觀,展示起航、指明方向、一帆風順和抗擊風浪的龍氣環境;以操場的樹池坐凳和九龍花壇為景觀過渡與轉折,展示在大海中漂泊與齊心奮斗之龍威;以操場周圍山墻噴繪的各式各樣的小龍人為景觀尾聲,展示“龍鄉小龍人”的豐姿。
3.1龍頭景觀•大門
大門是學校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應具有本校鮮明的特征。它也是行人或車輛出入的地方,擔負著集散人流和車輛的功能,并起到標志的作用。一般由門柱、門框和牌樓構成,選用美麗的常綠喬灌木和開花植物在其周圍進行裝飾,以形成生動活潑、開朗誘人的景色。建議改造以“雙龍戲珠”為大門造型,或在常規大門上局部裝飾雙龍戲珠圖案造型。
3.2龍背景觀•干道
校園干道可以與主要建筑物的正面組成完整的空間,兩側可種植樹冠高大、樹蔭濃密的觀賞樹木。(1)在干道右側,去掉中部的大葉黃楊,間隔栽植6組盤旋龍柏造型植物景觀,每組3株。如果有生長難度,也可考慮用其他松柏來代替。(2)在入口干道左側,為了增強環境景觀效果,花架與宣傳欄景觀建議3種方案:①將宣傳欄頂部改造成為自然波浪形,以緊扣龍文化主題。②去掉宣傳欄,改造成為折線式,如同飛舞的龍廊,直接扣住龍文化主題。③也可將宣傳欄鑲嵌在廊架中,以更好地利用空間。
3.3龍腹景觀•辦公樓
辦公教學區一般強調寧靜,體現莊嚴肅穆的氣氛。(1)在辦公樓前現有春芽雕塑或日三思照壁位置處,或在兩者之間,重新設置景觀雕塑,提出如下方案。①方案一:緊靠船型主體建筑,設置船舵雕塑,以明確船行方向。②方案二:緊靠船型主體建筑,設置帆船或錨雕塑,以直接點明主體建筑和“起航”的寓意。③方案三:設置橋山小龍人代表性個體雕塑或七彩小龍人群體雕塑。(2)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船型辦公樓的寓意,在其右側臺階綠地中,用植物構筑波浪景觀,形成如下方案:①色帶浪花。用常規的三色植物進行浪花拼圖,常規做法,施工簡單,成本較低。②立體浪花。用立體花壇做成浪花狀,立體景觀效果明顯,施工與養護費用都高。③浪花汀步。用草坪做底,在塊石汀步上,設置間歇噴水柱。動態景觀效果很好,只是成本高一些。
3.4龍爪景觀•樹壇與操場
操場是校園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健壯體魄的場地。(1)在操場中的2株孤植大樹,雖說是柳樹,在陜北卻也極為難得,只是樹池坐凳偏小,建議加以改造,樹壇大小要與樹高、樹冠相適應。可以采用較為高檔的石材樹池,并與坐凳結合起來。(2)在操場邊側墻邊剛好有9株國槐,既是獨立樹壇,又是樹壇偏小,故顯得景觀單調。建議將9組樹壇做成一個流線型游龍整體坐凳或樹壇。墻基盡可能綠化,形式也多種多樣。
3.5龍尾景觀•山墻小龍人
在學校操場山墻進行小龍人景觀處理,單龍、雙龍、群龍,各式各樣,盡可能豐富多彩,既是一大立面景觀亮點,也解決了臟亂差的問題。
問題情境的第一個構成要素即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東西。為了在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完成任務,把需要掌握的知識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維的對象――內容方面。
問題情境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是思維動機,即對未知事物的需要。在問題情境中,對于未知的事物,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難以去理解和認識。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或新問題的這一矛盾沖突,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識的需要、認識興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補認知空缺、解決認知失衡、認知困惑和沖突的本能。學習新知識的渴望會促使學生去思考、去行動。所以說,了解未知事物的需要是產生問題情境的基本條件。
問題情境的第三個構成要素是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包括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學生已達到的知識水平。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能讓學生在已達到的知識水平上察覺得到,這是思維的開端。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力才能使思維得以進行下去,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與學生智能的差距就越小,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過程的步子就越大。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創設“問題情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提問,但與一般課堂提問有所不同,它要求提問能創造較高價值的疑問,幫助學生從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上成功之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一般要堅持以下原則:
1.針對性原則
教師要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易混淆、易疏忽之處或典型的錯解去設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和彌補知識缺陷。
2.誘發性原則
問題應能使學生產生“懸念”,打造一種“憤、悱”的情境。這樣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尋找規律,從而深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發展他們的能力。
3.層次性原則
問題要注意層次性,由易到難,逐步深入,這樣才能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理順思路、排除思維障礙、激發解疑的積極性。另外在學生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進行啟發、點撥、架橋、鋪路或作必要的提示,以使學生順利地找到問題的關鍵,化難為易。
4.適時性原則
教師在新課引入時創設“問題情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中間創設“問題情境”,能調節課堂教學氣氛,掀起學生的認知;在課的結尾創設“問題情境”,能承上啟下,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新的境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適時性原則還要求教師在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最佳時刻時設疑并作適當的啟發誘導,使學生從“疑無路”走向“又一村”。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途徑
1.運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在帶給學生驚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時,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在由實驗產生的問題情境中,能形成對未知知識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講氯氣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先演示兩組實驗:(1)氯氣通過干燥的有色布條;(2)氯氣通過濕潤的有色布條。通過兩組實驗現象的比較,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氯氣對干燥的有色布條無影響,卻使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呢?學生通過思考會想到:這一定是氯氣和水作用的結果。那么氯氣和水發生了什么反應呢?教師可由此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氯氣的化學性質。
2.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某些內容直接地設疑提問,能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來思考新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例如在“苯酚”的教學中,教師可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結構,苯酚分子是否有極性?”學生自然就會聯系有關苯的結構知識,思考分析苯酚的分子結構。
3.通過學生的錯誤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在做練習或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識經驗或思維定勢的影響,對遇到的新問題“想當然”地進行分析,從而導致錯誤結果的產生。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學生依靠已有知識難以正確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發現自己的錯誤中產生問題情境。
例如,在金屬活動順序中,鈉排在銅的前面,我要求學生寫出鈉和銅鹽反應的方程式,學生大都認為鈉能把銅置換出來。而實驗事實證明,鈉和銅鹽溶液反應并無紅色的銅生成,而是放出大量氣體,并生成了藍色深沉。“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回答產生了矛盾,學生感到無比驚訝,他們迫切地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思維處于高度集中狀態,有利于課堂教學。
4.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景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隨處可見,例如燃燒、金屬銹蝕、物質溶解、微粒運動,以及酸、堿、鹽、化肥等一些物質的應用。其中有很多現象具有較強的啟發性,許多化學問題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得到解決。
關鍵詞:我國;銀行;經濟資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業界對經濟資本這個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將這個概念與金融實務緊密聯系起來。自經濟資本概念提出伊始,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這個概念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層面,定量地、具體化地度量經濟資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種經濟資本指標來深化金融企業的業績管理。這些努力總結起來,其實質就是如何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工作。
經濟資本指用于承擔業務風險或購買外來收益的股東投資總額。經濟資本=風險資本+商譽。如果沒有購買外來收益計劃,經濟資本和風險資本的差別可以忽略。而風險資本是指抵補一定時間段內,給定置信區間內資產和其他頭寸價值的潛在損失金額,即指能夠令損失超過資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資本要求。在現代商業銀行監管框架下,資本能力大小決定了銀行的規模增長能力、風險抵御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銀行機構開展經濟資本管理,可以量化內部每個業務單元和每個業務環節在獲得經營收益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大小,可以實現對利潤的風險調整和對客戶的風險定價,進而使績效評價和經營戰略更為科學。
二、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在中國
2004年6月26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公布了以完善資本充足率框架為主要內容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并于2006年底在十國集團國家正式實施。中國政府為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設定的最后期限為:擁有大量海外業務的大型中國銀行須在2010年前實施。2007年2月27日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指導意見》規定:“銀行經批準可以申請暫緩實施新資本協議,但不得遲于2013年。”同時,中國銀監會督促大型國內銀行,按照新資本協議規定的高級內部評級體系,開發最復雜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要求中小銀行借鑒新協議所代表的先進風險管理技術和經驗,逐步朝先進的風險管理模式靠攏。
新資本協議提出的信用風險的初級和高級內部評級法都要求有5年的違約概率數據,高級內部評級法還要求有7年的違約損失率和違約風險暴露數據。因此,國內銀行最遲需要從2008年1月開始收集數據或者推遲使用高級內部評級法,或者從開始收集數據起7年后再使用該方法。今日,國內銀行執行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號角已經吹響。
管理風險的能力是銀行的核心能力,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其實質體現了對銀行風險管理的要求,新資本協議要求精確計量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新資本協議對銀行的資本結構、風險狀況、資本充足狀況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識別金融風險,利用金融風險技術建立風險模型,難確計量與完整披露銀行的風險,如何以“資本約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為目標,實現流程銀行等管理激變,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如何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貫穿風險控制意識和風險管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經濟資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采用經濟資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以經濟增加值和經濟資本回報率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識別和計量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水平,從而用經濟資本定量表示全行總體、各業務品種、各分支機構在獲得經營收益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水平,實現對利潤的風險調整、對客戶的風險定價,使績效評價和利率定價更為科學,進而提升自己的風險管理能力,優化業務結構和區域結構,適應資本監管要求。目前在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還達不到監管要求的情況下,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建立資本制約機制,可以有效地引導和約束風險資產的增長,確保風險的增長與資本的增長相協調,穩定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
三、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作用
1.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引入是銀行經營管理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的表現。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引入、運用以及相應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促進銀行管理模式由傳統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約式、內涵式轉變。
2.經濟資本是銀行實施戰略管理的基礎手段。全面計量和監控風險狀態是銀行實施戰略化管理、贏得市場競爭優勢的基礎手段。當經濟資本總量接近或超過監管資本時,銀行應通過某種途徑補充資本金、控制其風險承擔行為,否則其安全性將在戰略上受到威脅。
3.經濟資本是銀行開展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風險管理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其關鍵環節在于風險的量化、分解、監測以及應對策略。經濟資本通過對非預期損失的計算和預測,直接反映銀行的風險全貌,同時,經濟資本的配置能夠實現銀行資本與風險的匹配。
4.經濟資本是銀行內部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在經濟資本配置的基礎上,通過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指標對銀行的各分支機構、產品線和業務線的評價,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慮了該盈利能力背后承擔的風險。
5.經濟資本管理的實施為銀行市場營銷提供指引。銀行決策者判斷不同業務和產品的市場進退標準是經濟資本回報的大小。銀行應保留和發展較大資本回報的業務和產品,否則應予收縮或退出市場。
四、如何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
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的具體特點,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需要考慮和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盡快建立和完善經濟資本配置程序
商業銀行應綜合考慮股東、經營管理層、監管當局等不同角色對資本管理的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經濟資本配置程序:第一,評價銀行總體風險承受能力。銀行的董事會須綜合考慮監管當局規定、股東收益和經營中承擔的風險,并對所需資本的總體水平做出評估;銀行的經營管理層須就其風險偏好所要采用的風險結構做出決定。第二,合理配置資本資源。銀行根據既定的資本總量和資本回報要求,運用限額管理、組合管理以及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目標管理等手段,將資本在各個分支機構、產品線和業務線等不同層面進行有效配置。第三,最優化可用資本。在風險結構和預計的資本需要量一定的情況下,銀行需要平衡監管資本與經濟資本之間的關系,運用內部風險資本模型度量最優化可用資本水平,確保可用資本與規劃資本需要一致,并使資本成本達到最優。第四,衡量資本使用和收益。銀行在持續經營前提下計算實際資本收益,當環境變化、業務超過原定目標或原定目標無法完成時,銀行有必要對資本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經濟資本管理配套制度
經濟資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須運用到銀行所有業務流程中,并使之充分發揮決策支持作用。在當前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應堅持制度與系統“同步推進、配套建設、逐步完善”的原則。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和培訓力度,促進銀行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臺一整套經濟資本分配管理辦法,從而更全面、更扎實、更有效地推進經濟資本管理體系建設。
(三)明確經濟資本計量范圍
依據內部風險資本模型計量的經濟資本應與監管當局要求的監管資本保持總體平衡,商業銀行應分別計量相應經濟資本抵御以上三種風險。
(四)合理選取經濟資本計量和配置方法
商業銀行的經濟資本計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種:資產波動法、收入波動法和系數法。這些方法的復雜程度不同,技術上也各有優劣。從各國銀行的實踐看,資產波動法正在成為普遍接受的計量和配置經濟資本的方式。
(五)建立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評價體系
國際先進銀行主要采用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綜合考核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該指標不僅能夠將銀行的收益和風險直接掛鉤、有機結合,充分體現經營目標和績效考核的內在統一,還能夠促進銀行建立良好的內部激勵和約束機制,也能夠激勵銀行自覺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在審慎經營的前提下拓展業務、創造利潤,實現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最大化,從而實現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的經營目標。
(六)加強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國外銀行的先進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有資產負債管理系統、資金轉移定價系統、財務集中管理系統、內部評級系統等。這些管理信息系統不僅可以處理銀行內部的資本配置問題,還可以對賬面收益水平進行調整,得到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狀況,從而真實反映銀行資本是否實現增值目標以及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
參考文獻:
[1]銀強.引進經濟資本管理手段實施全面風險管理[J],廣西農村金融研究,2005,(01)
[2]單增建.運用經濟資本提高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單增建.用經濟資本理念提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06)
[4]宋常,丁衛.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技術——RAROC[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02)
理論界關于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問題的探討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筆者通過維普數據庫查詢,在1989-2010年6月期間,與“科學文化”相關的文章有3578篇,探討“科學文化”與“經濟發展”或“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之間關系的文章有102篇,而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的文章則沒有發現。筆者試圖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和皮爾遜相關分析法等現代統計理論,就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聯性進行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選定
國民經濟數據選取我國1995-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單位:億元)。科學文化數據共選取10個指標:投入選取2個指標:1995-2009年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WT),同期每年研究與開發經費(RD);科學文化產出選取5個指標:同期每年出版報紙的份數(BZ),同期年廣播人口覆蓋率(GB),同期年電視人口覆蓋率(DS),同期年專利授權量(ZL),同期年技術成交額(JS);勞動者及素質選取3個指標:同期每年文化從業人員數(WY),同期每年科技活動人員數(KY),同期每年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DX)(見表1)。
從上述原始數據來看,科學文化各項指標除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和文化從業人員數據有些波動外,其余基本上呈現增長的趨勢。
二、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根據表1提供的全國1995-2009年科學文化各項主要指標數據,利用統計軟件SPSS17.0做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據降維的思想,將相關性很高的多變量轉變為彼此相互獨立且不相關的少數變量,從而達到用較少的變量去解釋原來資料中的大部分變量的目的。通常是選出比原始變量個數少,能解釋大部分資料中的變量的幾個新變量,即所謂主成分,用以解釋資料的綜合性指標。
通過對表1中的科學文化10個指標的相關性分析,得出科學文化各項指標的相關矩陣(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大多在0.6以上,沒有0.3以下的。同時還通過了KMO檢驗和Bartlett的球形檢驗。本案的KMO值為0.588(大于0.5的最低要求),表示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另外,Bartlett’s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397.571(自由度為45)達顯著,代表母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成分存在。因此,上述數據適合于主成分分析和進一步分析。通過分析,得到1個主成分,這個主成分的貢獻率達到86.922%,超過了85%的要求,它解釋了科學文化10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對應的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見表3)。
根據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得到該主成分的計算模型:
F=0.113BZ+0.100GB+0.103DS+0.112WT+0.086WY+0.113DX+0.111ZL+0.112JS+0.110JS+0.110RD+0.110KY
F為主成分得分。相對應的主成分得分用于后面的分析。
(二)關聯性分析
全國1995-2009年GDP及科學文化綜合指標得分(即科學文化主成分得分)(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全國GDP發展指標的趨勢與科學文化主成分得分的趨勢基本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假定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正向關系。因此,我們選用皮爾遜(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和雙尾檢驗法(2-tailed)對表4GDP指標和科學文化主成分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拒絕了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的相關性為零的原假設,科學文化主成分與GDP發展的相關性達到0.969,呈高度相關。這說明科學文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確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一種先進的文化也是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毫無疑問,國民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也會推動科學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表5出了國民經濟與科學文化各項指標的相關性。全國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和研究與開發經費兩個資金投入指標與GDP的相關性分別高達0.961和0.998,呈高度相關,這顯示了資金投入的重要性,“一投就靈”非常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
從科學文化產出的5個指標來看,除廣播、電視兩個指標與GDP的相關性數據分別為0.736和0.776,屬于有較高的相關性外,其余報紙出版份數、專利授權量、技術成交額3個指標分別高達0.918、0.994、0.998,呈高度相關。報紙數量增多了,說明看報的人多了,這從側面反映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正向的影響。專利授權量和技術成交額的增長,并與經濟發展高度相關,正是科學技術物化為生產力的最佳佐證。
從人員的3個指標來看,文化從業人員、科技活動人員和大學生數量與GDP的相關性分別達到0.637、0.995和0.962,文化從業人員與經濟發展相關性不高,主要是因為文化從業人員的增長出現多次波動,如2000年、2001年文化從業人員出現下降,是因為同期國家對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減少,期間時值文化部門進行體制改革,實行人員分流造成。從2002年起,文化從業人員又開始增長,這與當時文化基本建設投資又開始增長是相吻合的。科技活動人員、大學生擁有量與國民經濟發展高度相關,這反映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科學文化各項指標相關度很高,適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對各項指標進行降維。通過分析得出了一個主成分,這個主成分在科學文化的10個指標上的載荷均在70%以上。
第二,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因此,加大對科學文化的投入,提高科學文化的產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發展和繁榮我國科學文化,是提高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大科學文化的發展力度應作為十二?五期間各級黨委、政府做好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任志安,景治中.經濟分析實驗教程[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1-251-02
“前景化”這一概念源于視覺藝術領域。根據二十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魯賓等的研究,人的視覺傾向于把視野中的景象區分為圖像(figure)和界面(ground)。確切地說,當視野中的不同物體具有顏色、亮度方面的明顯差異時,人的視覺會自動將它們區分為明亮的前景(foreground)和晦暗的背景(background),并且將前景視為重要的和有意義的。
一、文學語言中的前景化
前景化的原理可以應用于文學語言。在文體分析中,它指一種具有文學、藝術價值的東西的前景化,或從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語言上的偏離,而背景是人們一致接受的語言系統。Leech(1970)認為,前景化就是一種對藝術的有目的的偏離。為了達到在風格上有特色,某一語言特征必須偏離某種比較的常規。Leech(1969)把偏離進一步分成8個類別:詞匯偏離、語音偏離、語法偏離、書寫偏離、語義偏離、語域偏離、方言偏離和歷史時期偏離。Halliday(1973)把真正的前景化(truegrounding)和純粹數量眾多的語言結構區別開來:一種數量突出(prominence)的語言結構只有在與整個文本意義相關聯時,才會成為真正的前景化。Halliday從功能的角度更加明確的定義了前景化的概念,同時也表明前景化表達形式在作品中具有文體功能和價值。
二、文學翻譯中的前景化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文學的藝術質量主要體現在作者對語言的選擇上。在文學翻譯中,應重視對原文前景化語言的理解與表達。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常有重內容,輕形式的傾向,譯者往往看重對原文內容、信息的傳達,而忽略了對文章形式、文體的再現,使文章所要傳達的文學價值或文學意義相去甚遠。
Leech和Short在《小說中的文體》一書中采用了以下模式來描述形式與內容的關系(1981):意思[內容、事實]+[表達形式的]文體價值=(總體)意義
在翻譯文學作品中僅僅傳達作品的內容信息而忽略形式的再現就易造成“假象等值”(申丹,2002)。其通常表現形式為:譯者認為原文中的某些虛構事實有違常情,因此有意進行“情理之中”的改動。譯者以為這樣一來,自己的譯文形成了與原文更為合理的對應,實際上卻損害了原文的主題意義和美學價值。
(一)修辭前景化
修辭前景化是由于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比較特別,超出讀者的預料而形成。
例如: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gaunt,……rugged,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and a thin body,as strong and as little elastic as a rod of steel!(excerpted from Mr. 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
譯文1.吳先生的相貌卻價值連城,怪異得就像一幅漫畫。腦袋的外形像顆炸彈,也像炸彈一樣隨時都有可能爆炸。……臉上多皺,顴骨高聳,兩頰下陷,盯著人看的一雙眼睛像是燒紅了的兩粒煤球―這一切全都支撐在比常人長一半的脖頸上,瘦削的軀體活像一根結實、梆硬的鋼條。(江楓譯)
譯文2.但是雨生的臉倒是一種天生稟賦,恢奇的像一幅諷刺畫。腦袋形似一顆炸彈,而一樣的有爆炸性,……面容險峻,顴骨高起,兩頰瘦削,一對眼睛亮晶晶的像兩粒炙光的煤炭―這些都裝在一個太長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枝銅棍那樣結實的身材上。(林語堂譯)
人臉與一大筆財產、腦袋和炸彈、眼睛和灼灼的碳球,吳先生異于常人的長相和形態躍然紙上,這幾處精心雕琢,那幾處簡筆勾勒,嫣然一幅詳略得當的肖像畫,令人印象深刻。譯文1較譯文2用詞謹慎,修辭上受英語行文習慣約束,沒有很好地表現出吳先生長相之奇特。相比之下,林語堂先生用詞大膽而靈活,“天生稟賦”、“諷刺畫”、“爆炸性”等等,產生的修辭效果更為突出,更加“前景化”。
(二)詞匯前景化
詞匯前景化表現為臨時創造新詞或賦予普通詞匯新的意義。
例如:
可是從此以后,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荔枝蜜》,楊朔)
譯文1. But since then,whenever I see a bee,I feel all knotted inside and very uncomfortable.
譯文2. Nevertheless,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gave me an awkward feeling since then.
譯文3. Still,after that,the sight of a bee always filled me with misgivings.
“疙疙瘩瘩”一詞《新華字典》給出的基礎解釋為:不平滑很粗糙,比喻辦事遇到一些麻煩。這里辦什么事、遇到了什么麻煩呢?從上文可知,即“遇見蜜蜂”然后“被蜇”這件事,那這感情上的疙疙瘩瘩,可想而知就是對“蜂蜇”的一種擔心和恐懼了。三個版本的譯文明確表現出這層意義的是譯文3,misgivings尤作復數,指a feeling of doubt, distrust, or apprehension,但始終體現不出原文中“疙瘩”和“蜂蜇”之間形象的因果聯系。筆者試譯為:Nevertheless, 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stung me, leaving me uncomfortable.
(三)數量前景化
數量前景化指某些語言因為出現頻率過高或過低而超出讀者的預期。
例如:
Through the fence, between the curling flower spaces, I couldsee them hitting...They took the flag out, and theywere hitting...and he hit and the other hit..."Here, caddie." He hit...They were hitting little, across the pasture.(The Sound and the Fury)
透過柵欄,穿過纏繞的花枝的空隙,我看見他們在打……他們把小旗,打了一下……這人打了一下,另外一人也打了一下……“在這兒,開弟。”那人打了一下……他們過老半天才打一下,穿過草場。(陳文俊譯)
文中不長的兩小段內就出現了六次hit,對于較忌諱重復用詞的英文來說,顯然偏離了常規。作者這么使用當然是有用意的,小說選段的視角是一個智力障礙的成年人,看到眼前有人在打球但他并不理解這一行為時,他的詞語庫里大概也只有最簡單的hit一詞是可用詞匯。在翻譯時應譯作同一個字即“打”,以突顯這一詞在數量上的特殊,使其跳出別的詞,成為“前景”。
三、結語
在文學創作中,作者常通過前景化突出文章中心,增強語言的表達力與效果,以取得獨特的藝術效果。在翻譯中,譯者不僅要將原文的意義準確表達,更要把原文前景化語言特點在譯文中再現,從而使譯文讀者能與原文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有相似的感受,理解與心理認識。
參考文獻:
[1]McIntyre,D.2003,Using Foregrounding Theory as a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a Stylistic Course[J].Style(37).
[2]Leech, G.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M]. New York: Holt, Rindhart and Winston, 1970.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39-03
一、文化自覺與政治輔導員職業沖突
大學精神文化自覺,是現代大學制度的文化呈現,大學精神文化有其內在的自覺與自信,知識的合法性和文明靈魂的連續性是其自覺與自信的生存基石和安全性存在方式。人類思想知識與文明靈魂的持續性筑就了大學精神文化的人文價值意義,人只有在思想與文明的文化自覺傳遞中,才能說一種精神的在世存在。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模式承載著的政治定向,這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精神文化的特有景觀。當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教育家把西方的大學制度、大學精神引入中國并在中國培育成為現代大學之際,此時中國的大學精神文化就表現為一個具有政治向標濃厚的人文精神家園。
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設立與實踐正是其社會主義大學精神文化自覺與自信的時代澄明。這正好毫無表白地說明了“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關鍵在于改變世界”[1]的深刻文化自覺內涵。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醒與覺悟取決于對所處時代實踐狀況的深刻認識與改造,文化自覺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對文明方式的不懈的實踐追求。文化自覺的本質在于改變世界,只有在改變世界的實踐中才能真正呈現一個文化上的自覺與自信。
政治輔導員制度是目前大學普遍采取的一種學生管理制度,中國高校政治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專職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為管理工作,是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肩負著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的重任。因此可以體認到責任重大任務光榮而艱巨,具有政治的定向性。《普通高等教育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多重規定與多重角色的存在,構成了政治輔導員職業角色沖突的主要因子,但是從哲學的價值思考基點來看,多重規定與多重角色并不是政治輔導員職業沖突本身,而是一個前提性的因素設定。多重規定、多重角色是一個輔導員乃至一個人的基本存在形態。
角色是常用來指稱演員在戲劇中的任務,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米德將其引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2]。高校政治輔導員的角色是指輔導員在高校里擁有的身份和地位,承擔的任務和責任,高等教育體制與文化精神的發展與轉變,使得在市場經濟中社會、學校對政治輔導員角色無形地賦予了更多的期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進而政治輔導員面臨著職業角色沖突的多重實踐路徑的壓力。政治輔導員職業角色沖突主要指:輔導員“個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內的矛盾沖突,或者同時扮演多個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間的矛盾沖突現象”[3]。之所以會出現高校政治輔導員的職業角色沖突本身在于大學的文化精神自覺不高,沒有形成現代大學制度應有的文化自覺。世界的全球化、價值的多元化所布展與呈現的世界是一個多種差異共存、多元的文化觀念整體,在文化觀念上角色本身是多元的,職業角色的沖突根源在于差異文化共生中找尋共同視點的困難和阻滯力的不斷強化,迫使文化的自覺正態擴散與公共轉換受到阻隔,所以高校政治輔導員本身的角色定位就存在文化自覺方面的缺位現象,這是現代大學文化制度建設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政治輔導員的角色是比較多元的,他們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處于第一線,在日常教育、生活和學習等方面中具有重大作用……但輔導員本身的角色定位卻存在缺少現象[4]。主要表現為:(1)專業性不強,輔導員的來源較多,專業背景復雜,缺少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輔導員隊伍,雖有短期的培訓,但缺乏系統的政治理論的學習和專業素養,導致高校政治輔導員群體整體的政治教育素質偏低。(2)科學化、職業化、事業化不高,“輔導員工作是一門科學”[4],其本質在于政治輔導員工作要具有科學研究的特質和精神風貌。“輔導員工作是一種事業”[4],事業的真諦在于奉獻,這就要求輔導員把自己的事業追求和輔導員工作本身的事業訴求統一起來。(3)成就感、安全感缺失,成就感和安全感是一個人存在的直接價值,輔導員工作的政治性和日常化的張力促使高校對輔導員的定位、待遇、晉升力度缺位,政治輔導員職業沒有一個自我實現價值的安全感、歸屬然。
二、高校政治輔導員職業沖突在文化價值上的表現及困境
高校輔導員職業任務其實是屬于現代大學的人文思想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主要是致力于傳遞或根植一種獨立、自由、批判的觀念,進而使人塑造完善的德性人格。高校輔導員肩負的價值是其如何存在的意義,其職業沖突在文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角色合作性價值的缺失導致的輔導員職業存在的意義空場與關系失衡。“人的思想活動最重要的任務是正確地認知事實,高遠地闡釋意義,主動地領略氣韻,使心靈達到真、善、美的境界”[5]。這種境界的養成就是要深切地關注當下人存在的真實狀況,高校輔導員被屬于存在的多重價值與意義,但是真實的狀況是眾多價值排序與生成。也就是說政治輔導員職業的價值與意義和輔導員作為一個人本身的生存價值之間存在差異和不均衡,不均衡和差異的狀況的生成邏輯遵循的是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自我實現,高校輔導員職業角色的多重存在映現了一個多樣的職業價值世界,真實現實社會境遇的不斷出場一次次打破這個職業價值世界。因為高校政治輔導員的真實存在邏輯生成的自己的文化價值和職業價值相差太遠,以至于輔導員本身存在就有一個價值鏡像與自我價值的沖突。
“人對存在狀況的看法也會間接影響對存在境遇的認識”[5],對經驗世界的批判是人獲得獨立與自由的根本。高校政治輔導員真切存在的地位的低微導致了價值實現生成的受阻。價值實現的阻隔使得高校輔導員的人生價值排序和職業角色合作成為一個混亂狀態。合作的進化始終不能達成。“利益”和“追求”在意義上存在的不同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輔導員職業角色的合作與職業價值追求的差異在社會生活的存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職業沖突。因為職業價值的回報和市場經濟的張力牢牢地困擾著高校輔導員職業角色之間的合作價值實現。“一個采用基于回報的策略的社會確實能夠自我控制。由于確保了對試圖不合作的懲罰,這些不合作的策略就得不到好處。因而這些策略就發展不起來。也就是提供不了一個供他人模仿的有吸引力的模式”[6],公益性合作價值在職業價值中的回報是其價值實現的本質,人的價值的實現就是在于公益性合作價值在職業價值中的回報。得不到職業回報的價值將處于一個瘋癲與文明交織的意義世界場域中,“這個意義世界的一個基本變化是,一個多重意義所具有的張力使這個世界從形式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在意象表面背后確立了如此繁雜的意義,以至于意象完全表現為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面孔”[7]。“誘惑”多彩的職業角色面臨對鏡求索的艱難,一旦輔導員的職業面對著一面鏡將會出現映像的失真。因為現實人的生活世界是以資本邏輯深刻演繹的人文價值場景,文化已經成為一種物性觀念模塑的文化,高校政治輔導員職業沖突已經深植于整個大學的文化精神內涵之中,要想真正地解決這種職業角色的沖突,關鍵在于大學文化精神價值的再造和革新。就是倫理性的調適大學文化,使高校輔導員真正成為大學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主體,擔負起時代履予的神圣使命。
三、在大學精神文化自覺的場域中塑造政治輔導員角色沖突的化解機制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通過創制的大學文化式樣和觀念形態來呈現自身存在價值的。“文化世界是由人的思想活動的成果經過世代積累形成的世界”,“文化世界是有多種以符號形式固定下來的知識、觀念和意象”[5]。大學的文化世界是大學精神的直接和真實的載體,合理、優良、自覺的大學文化的生成、培育、化解是政治輔導員職業角色沖突的現實途徑。
政治輔導員的職業角色沖突在文化與價值視域其實是大學文化與價值的沖突,其特征主要有:一是這種沖突本身具有隱性特質,不是人們常理解的表面的多個角色的疊加或多個責任主體的擔當,而是有效地轉換角色的通道受阻,坦率地講,在現實工作實踐中政治輔導員的存在價值與價值實現始終走的是兩條平行的路。政治輔導員的人生之途總是被眼界之內的東西所困擾,眼界之外的崇高的政治價值定向與理想信念似乎離政治輔導員千里之外。二是政治輔導員的職業沖突夾雜著人的價值困境,尤為顯得人的教育的支離破碎,“教育要有助于促進個人及其人格的充分發展[8]。但是當下的教育狀況卻使政治輔導員經受著內在生命力價值體驗的沖擊與困境。對于學生人生基點上的導引和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真正地結合起來。政治輔導員的專業化、科學化總是游離于實質之外。
大學文化自覺對于現代大學具有導向作用。政治輔導員必然是處于一定的大學文化氛圍之中,文化自覺可以推進政治輔導員創造性、主動性地開展工作,文化自覺包含著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和文化的開放與包容。獨立、自由、批判、奉獻是大學文化自覺的精神實質,政治輔導員只有在這樣的現代大學文化公共性價值訴求中才能實現一個生存價值與職業價值的意義統一。
政治輔導員的理論能力決定著自我化解職業角色沖突的方式,掌握理論是充分認識問題本質的思想方式的必經途徑。“每一種教育都不能在單一措施中充分實現”[9]。政治輔導員更加要重視理論學習和合作人格的養成,合作精神、合作人格、合作文化可以從根本上化解人本身的心靈困境。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文化社會,更是一個再現人類合作性生存的社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中人脈借助電子傳播媒介,從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多方面開始廣泛合作;以應對世界和人類的危機問題,合作精神與合作文化實現優勢互補,發揮積極協同效應是通過公益、共給性價值理想實現的,政治輔導員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性尋求是化解自身、自卑沖突的現有途徑,“進步的敵人是獨立存在著的、群眾的自卑自賤的產物,但這種產物不是觀念的,而是物質的、外在的”[10]。當今社會政治輔導員的職業沖突角色已經深植在工作實踐之中。站在理論的價值高度,尋求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以人類生存發展為原點的合作教育是“生命――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的回歸與突破,合作精神是把人類教育現象在生命實踐維度獨立展現的新視界,為中國教育人的培養架構一個生命實踐的精神家園和平臺,進而彰顯了教育的本質,合作性方式對政治輔導員職業沖突實踐性的化解,是一個以生命實踐基礎上的人文思想教育的突破性構境與人性回歸。《禮記?學記》中早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之說,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尋求內在性真切的合作是互為發展的必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面向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四大支柱之一為“學會共同生活,培養合作精神”,并且強調將其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
政治輔導員的職業沖突在人的哲學的深層構境中表現為人面對世界的有限性限度的體認,只有體認到生存有限性的限度,進而才能追尋一種持續性生存的可能性的連續性。所以合作性生存的沖突化解機制和治理的配置成為人之連續性存在的本質特征。對此在生存場景中怎樣生存的最初追問是馬克思關注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的出發點。有限性的生存對于人而言就是一個歷史情境。站在生命個體的歷史性有限生存場景,發展合作是基于文化自覺基礎上的一種共同生存有限性的面對,而實現的人的私性追求的超越,就是對自然性、求生性的私性和歷史性的私性的合理界分,進而生成的對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而言的一種教育性指向和澄明。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群體的一個主要區別是,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運用個人理性而達致某種形式的合作,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是人類文明社會的基礎,合作的生發機制本身就是一種沖突的化解機制。合作性精神是文化呈現世界和人性本真的通途。《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的本質在于成己與成物價值實踐性的化育。合作性生存樣態的生成是在內基上改變人的風險生存而言的,離開人與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將使人走向漂動的價值存在。
教育的本質在于“使人成其為人”,其根本目標則是人獲得社會公共性的文化品格。“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只有單一的文化,則意味著沒有文化,它的內涵是要被強調的”[11]。大學多元文化基礎上的公共文化認同是大學文化散布的價值基礎。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關鍵問題在于人在價值與文化的自覺上認可一種公共教育價值的實踐邏輯。政治輔導員的職業角色沖突直接地表現為沒有從大學文化自覺體驗中的改變其自身的狀況。
大學文化的自覺的化育必然要高校政治輔導員應具有精神性的價值信念,人的精神性的信念從內在心性結構的深處化解著我們的內心沖突。健全社會中職業的倦怠與職業角色的沖突本質上是人的內在心性結構秩序的混亂,人生存更需要一種精神,一種觀念與追求,一種動力和導向,這乃是人的生存能力的核心與靈魂,政治輔導員從生命存在的現行方式中真正認可一種人文教育的公共精神,只有在這樣的教育實踐敘事中不斷地創制合宜性的大學文化,才能真實地到達文化自性的高度。政治輔導員生命沉淪的真正元兇是自己本身教育性精神訴求的喪失,每一代人都會遭遇上一代人留下的生產力的物質條件并在觀念上被這種物質條件先行把握著,人只是在這一經驗現象改變著自己本身。
大學精神文化的自覺的政治定向是政治輔導員獲得職業價值的根本,生命價值的實踐就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與文化自覺認同中實現的合作性角色轉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2]梁忠義.實用教育詞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0.
[3]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660.
[4]杜匯良,等.高校輔導員九項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和什格圖.存在與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美]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合作的進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6.
[7][法]福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M].劉兆成,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16.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79:209.
在新循環經濟學中,有學者提出發達國家正在實施的循環經濟(即后工業經濟)是知識經濟的第一階段。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高技術的污染遠比傳統意義上的污染復雜,在生產、消費和消費后廢棄等階段都對環境產生影響;第三產業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因此,應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型知識經濟是循環經濟的最高階段。
廣義循環經濟學概念的再認識
空間結構是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新循環經濟學的核心是5R原則(包括再思考、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再修復),強調區域協調發展原則和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廣義循環經濟學也重視生態工業園的建設。但總體上看,二者對空間結構較少涉及。主流經濟學忽視空間結構研究的缺陷已經為學者們所認識,因此,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新模式,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必須將空間結構作為重要研究內容,以研究空間結構為核心的地理學應該是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地理學將是地理學和循環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但這一點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循環經濟地理學可分為通論循環經濟地理學、區域循環經濟地理學、部門循環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循環經濟地理學、工業循環經濟地理學、第三產業循環經濟地理學等)和公司(企業)循環經濟地理學。
有學者認為,廣義循環經濟有其特定的內涵,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筐”,凡有產業聯系的都要往里“裝”。例如,電-高耗能產業耦合、資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發進行的產業活動,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不應是循環經濟。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盡管目前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政策來推動,但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場經濟是建立循環經濟的基礎,因此,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發進行的產業活動排除在循環經濟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術條件下,廢物如廢鋼鐵就是資源,二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電-高耗能產業耦合、資源的深加工與垃圾發電-高耗能產業、廢物如廢鋼鐵的深加工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不能因為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就認為不是循環經濟。狹義的循環經濟更多地關注生態效益,忽視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難以實現的。如電-高耗能產業耦合和資源深加工盡管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沒有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鏈,但只要遵循5R原則,就是循環經濟鏈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區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環經濟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廣義循環經濟學比目前廣義循環經濟學的內涵更豐富。
廣義循環經濟學與新循環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
新循環經濟學的主要創新在于提出新循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自然生態三個大系統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再思考與再修復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進行了延伸與拓展,強調和諧社會的形成(包括區域協調發展原則和消除貧困原則)、知識經濟與循環經濟的融合、循環經濟方程、新循環經濟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是新循環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循環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廣義循環經濟學的主要創新在于強調廣義循環經濟包括經濟、自然環境及社會三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銜接,涵蓋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三個方面,追求三個系統之間達到一種理想的優化組合狀態。廣義循環經濟理論不僅關注工業系統、社會系統內部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因素納入循環經濟理論體系,構建完全意義、具有廣泛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循環經濟理論體系。并探討了廣義循環經濟的生態學基礎與模式轉換、廣義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基礎與經濟學范式的轉換、廣義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和社會運行機制與社會治理,推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點在于強調社會系統、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構成的復雜巨系統是循環經濟的研究對象,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循環經濟的目標,3R原則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與狹義循環經濟相比更強調社會效益以及生態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協調發展,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學思想指導下對循環經濟理論的創新。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對循環經濟原則認識的深度不同,對科學技術系統重要性認識的不同。但從學科視角看,二者的研究對象和目標是一致的,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屬于可持續發展學。
新循環經濟學和廣義循環經濟學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不能僅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也要追求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要研究社會經濟系統、科學技術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三大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但重點應是其中的子系統即經濟系統,否則,新循環經濟學和廣義循環經濟學就等同于循環型可持續發展學,也就是說目前的新循環經濟學和廣義循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太過寬泛。廣義循環經濟學和新循環經濟學的發展方向應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學思想指導下,根據5R原則和三循環理論(良性自然循環、良性經濟循環和良性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循環)等對傳統線形經濟學進行改造,以循環型市場經濟為基礎,并將空間結構作為重要研究內容,是更新和更廣義的循環經濟學,可稱為循環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
循環經濟與區域創新
區域創新網絡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各個行為主體(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地方政府等組織及其個人)在交互作用與協同創新過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種相對穩定的、能夠促進創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關系總和,結點主要包括企業、大學或研究機構、政府等公共組織機構、中介服務組織以及區域金融機構等。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循環經濟必然是區域創新的理論基礎之一,區域創新網絡將轉型為區域循環型創新網絡。其中的企業將變成循環型企業,既包括傳統企業的循環經濟改造,也包括資源再生企業和生態恢復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要研究循環經濟技術,并通過教育、培訓以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有效地促進循環經濟知識、信息、技術等的擴散或市場價值的實現。循環經濟信息服務中介組織、循環經濟社區協調中介組織、雙軌制回收中介組織和民間環保社團成為循環型中介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積極營造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創新環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制度,促進區域循環型創新網絡的形成與發展。區域金融機構要支持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以上各循環型結點之間的物質(含“廢物”)聯系和循環經濟知識、技術、信息、人才等的聯系成為區域循環型創新網絡中的重要關系鏈條。由于我國的循環經濟制度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應充分發揮政府在區域循環型創新網絡中的重要作用。區域循環型創新網絡的基本特征除包括傳統的動態性、系統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還應包括遵循5R原則和公平性,以實現可持續的區域創新。
根據循環經濟理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將是區域循環型創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吸引人才,優質的自然資源有利于循環型產品的生產),傳統的社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社會服務環境和基礎設施必須根據循環經濟理論進行創新,如加強企業之間相互利用“廢物”的運輸通道和“廢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導循環經濟文化。
根據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上理論必須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進行創新,才能成為區域循環型創新網絡的理論基石。規模循環經濟理論要求既考慮經濟成本也考慮社會成本和生態成本,既考慮經濟效益也考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范圍循環經濟理論要求在由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構成的循環經濟產業內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合作。循環經濟交易成本理論要求傳統交易成本“綠色化”,包括“廢物”信息成本、綠色市場信息成本、循環經濟技術信息成本、談判成本、監督管理成本等。環形網絡創新理論要求由線性創新模式或非線性創新模式轉變為由環形創新模式與傳統網絡創新模式融合創新形成的新模式。區域循環經濟競爭優勢理論要求重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綠色市場條件、基于產業生態聯系的相關與支撐條件等的作用,既考慮經濟優勢也考慮生態優勢和社會優勢。
循環經濟與區域規劃
新的區域資源觀。一方面,在傳統的區域資源觀中,區域資源包括自然物質資源、知識、信息和制度等無形資源,但在循環經濟背景下,許多“廢物”成為資源,如垃圾發電。另一方面,傳統的認為知識和信息資源等無形要素逐漸取代自然物質資源而成為決定區域發展關鍵因素的觀點的合理性在于強調了知識經濟的影響,但忽略了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稀缺性在逐漸加大的事實。
新的區域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已成為指導區域發展的主流發展觀,但在傳統的線形經濟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環經濟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因此,基于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觀將是指導區域發展的理想發展觀。
新的區域市場觀。在循環經濟背景下,綠色市場將逐漸取代傳統市場,同時,由于循環經濟制度在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來,必須加強政府的作用,政府調控與市場導向共同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
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將成為區域規劃的新理念,區域循環經濟理論將成為指導區域規劃的新理論,區域規劃要遵循5R原則,重視社會公平(如區域協調與區際協調)和生態恢復,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
一、問題的提出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初,國際貨幣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歐元的誕生,把以美元為主宰地位的國際貨幣格局,改變成以美元和歐元并列稱雄的格局。另一件是人民幣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國際上關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有人預言,人民幣會成為繼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后的又一種世界貨幣。聯想到現如今我國經濟改革的進程,以及取得的輝煌成就,似乎有理由使人們相信,人民幣終將成為一種硬通貨。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強盛的內在要求,同時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行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貨幣一體化(包括貨幣國際化和共同貨幣選擇)是經濟發展、貿易深化及信用擴張的必然趨勢,貨幣經濟的逐步發展要求貨幣具有統一的形制和統一的價值,但哪種貨幣能夠成為國際一體化貨幣則是多元貨幣競爭的結果。中華民族之崛起,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支撐,而強大的經濟實力的獲得必須依靠國民經濟的競爭力。這不僅需要我國的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而且也需要人民幣走向世界,到國際舞臺上發揮國際貨幣的職能,爭取更大的效力空間,即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
二、現實與理論上的邏輯沖突
就目前中國經濟基礎而言,還不足以支撐國際化人民幣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中具備優勢競爭力,其境外流通存在著現實邏輯與理論邏輯的背離。所以,人民幣要真正成為亞洲金融經濟的支點貨幣乃至世界貨幣,首先要強化其體現橫向交易契約關系的一般等價物內質,并在此基礎上達成現實和理論邏輯的統一。2003年,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694億元,增長速度9.1%,以進出口貿易總額計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2003進出口貿易總額達8512億美元,同比增長37.1%,已相當于美國貿易總額的41.9%,從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來看,已進入經濟大國行列,但就中國金融發展而言,無論是金融發展廣度,還是金融發展深度,均未達到足以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境外持有者對長期持有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心存顧慮的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我國金融發展的滯后,這降低了人民幣實際交易的國際比較價值,制約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層次拓展。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可行、何時可行還要看其要實現國際化的支撐條件,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國際化的人民幣“資產池”作為支撐(鐘偉,2002)。
現實條件的不具備,并不妨礙我們的理論上的分析。因為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是確定的,因而,對貨幣國際化的比較研究可以使我們吸取其它國家本幣國際化的經驗和教訓,減少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風險,有助于尋求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貨幣國際化發展模式,使人民幣國際化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三、美元國際化的路徑考察
1.美元國際化的現狀。美元無疑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貨幣,在國際經濟、貿易和金融活動中普遍使用。在各國國際儲備中所占份量超過60%;在國際票據市場、債券市場上美國發行債券數額占全球總量的26%(由表1計算所得);在外匯交易市場中,美元作為主導貨幣居支配地位,占全球外匯交易的87%(1998年);在各國銀行的對外資產中,美元占47%(1998);在國際銀行貸款幣種構成為35.2%(1999年),美元無疑是當今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貨幣計量單位。在國際匯率體制中,采用盯住匯率制的國家其國別貨幣絕大部分盯住的是美元。同時,美元的國際霸主地位與美國經濟實力并不對稱,2002年美國的GDP占世界份額約五分之一,但是在國際金融領域美元卻是霸主,而這與美元國際地位的取得是密切相關的。
2.美元國際化的進程。回顧世界經濟發展史,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新興的美國經濟高速成長,統一市場正在形成,成為當時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和項目投資源。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暴露出歐洲政局的不穩定,大量的閑置資金持有者對本國經濟不抱有信心,因而將目光轉向美國。從而使美國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急需資金和技術,美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遠離歐洲戰場的美國不僅經濟上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相反卻通過“租供法案”向英、法等同盟國提供價值470多億美元的軍火大發戰爭橫財,也乘機占領了西歐各國及其附屬國的廣大市場。半個世紀的時間,美國在經濟上將歐洲各國遠遠的甩在背后,同時在政治、軍事上也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這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創造了特殊的歷史背景,美國也樹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1943年7月立足于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限制的“懷特計劃”提出,該計劃以設立國際金融機構、穩定匯率、擴大國際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目的,通過基金貨幣單位“尤尼它”初步提出美元與黃金掛鉤(10美元=1“尤尼它”=137格令黃金)。1944年7月1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洲的布雷頓森林舉行有44國代表參加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簡稱布雷頓森林會議)。經過討論,會議簽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順理成章的獲得了國際貨幣的地位。
3.美元國際化的特點。由以上的考察分析我們知道,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有其特殊的國際背景,其國際化的過程依賴的是一個全球性的匯率制度安排,即二戰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支持這一體系的基礎是美國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美元國際化的模式特點可概括為:依托全球性匯率制度安排成為唯一的國際計價單位和與黃金地位相同的國際儲備貨幣;與黃金脫鉤失去制度基礎后,依賴先入為主的存量優勢在世界信用貨幣體系中處于優勢地位,國際政治經濟實力的強大鞏固和發展了這種優勢,繼續充當國際貨幣。
四、歐元國際化的模式考察
1.歐元國際化的現狀。歐元國際化是基于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上展開的,即有策略有計劃地成立統一經濟區,建立貨幣聯盟,各國放棄貨幣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創建區域貨幣——歐元。歐盟在經濟規模上與美國不相上下,貿易和資本輸出方面則都大大超過了美國,1999年國際債券市場上,以歐元標價發行的占44.5%,甚至超過美國1個百分點。據統計,僅東歐和西非地區就有約30個國家把歐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
2.歐元國際化的歷程。歐盟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政府政策有意推動的結果,歐元的誕生是區內各國協調與合作的結果,這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歷程,是貨幣國際化的一種獨特模式。歐元路徑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1)前期鋪墊及建議提出階段。1950年9月1日歐洲16國為解決相互之間的貨幣結算和實現各國貨幣自由兌換問題,建立歐洲支付聯盟。1969年12月召開的歐共體海牙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建議,即《維爾納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從穩定匯率到實現統一貨幣。(2)法律制度準備階段。在1978年4月召開的歐共體海牙會議上,法、德兩國總理提出建立歐洲貨幣體系的建議,同年12月歐共體在布魯塞爾達成協議,決定正式建立有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對、盧森堡、丹麥和愛爾蘭等17國參加的歐洲貨幣體系(后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將歐共體內部的匯率相對穩定下來,并使各成員國家降低了因美國宏觀經濟失調引起的美元危機對金融體系的沖擊。(3)歐元一體化的初級階段。1988年6月歐共體委員會主席德洛爾向歐共體12國財長提交了《歐共體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報告,提出貨幣自由兌換、資本自由流動、金融一體化和固定成員國匯率等重要內容。1991年歐共體12國達成建立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協議——《馬約》,規定最遲在1997年1月成立歐洲央行,并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啟動歐元。1997年6月歐盟15國通過《阿姆斯特丹條約》,確定了分階段正式啟動歐元的日程安排,歐洲貨幣聯盟也如期啟動。(4)歐元國際化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階段。2002年1月1日,歐元成為有形貨幣,迅速取代了區域內流通的12種貨幣,成為區域內唯一合法貨幣,歐元以合法身份成為國際貨幣,依靠貨幣聯邦制的強制力,通過取代原12國貨幣,歐元在10年內完成了國際化進程。
3.歐元國際化的特點。歐元則作為信用貨幣其國際化進程是最短的,給世界各國貨幣國際化的啟示是:讓渡貨幣,放棄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采用趨同的財政政策,形成區域共同體,單一貨幣必須以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為基礎,以相近的文化背景為紐帶,單一貨幣區內各成員國須滿足最佳貨幣區理論構建條件,區域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在區域貨幣生成過程中,有核心貨幣(ERM中馬克)起主導作用。
五、日元國際化的路徑考察
1.日元國際化的現狀。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日元的國際地位卻遠遠不比日本的經濟實力強盛,其原因之一就是日元國際化的戰略起步較晚。盡管日元國際化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了,但它正式成為日本對外經濟發展戰略或日本經濟國際化、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環,卻是在80年代中期前后。自那時起,政府開始積極推進日元的國際化。到了90年代,日元經濟開始停滯和倒退,由此日元國際化處于了明顯落后的狀態。但總體上由于日本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以及政府的積極推進,日元國際化還是相對成功的,現如今已成為和美元、歐元一樣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一種重要的國際貨幣。
2.日元國際化進程。自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通貨體制由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以來,因日元升值,對外貿易按美元結算就使日本企業產生了匯率風險的問題。把出口貿易由美元結算改為日元結算,就成了日元國際化的最初動因。(1)日元國際化的起步。1970-1980年,在日本的出、進口額中,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分別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機的發生,世界各國開始出現了日元需求。面臨日元國際化的發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視日元國際化,使日元和西德馬克一起發揮國際通貨部分補充機能”的方針,并采取了“大幅度緩和歐洲日元債發行方面的限制”和“促進日元在太平洋地區流通”等政策措施。(2)日元國際化的迅速發展。到了80年代,日本在金融自由化和資本項目自由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關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和展望》政策報告的提出,正式拉開了日元國際化戰略的序幕。1990年,在日本出、進口額中,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各為37.5%和14.5%,分別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個百分點;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過了英鎊3.0%的1倍以上。由此,世界就出現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馬克“三極通貨體制”開始發展的趨勢。(3)日元國際化的最新進展。進入90年代,由于日元經濟的停滯和倒退,日元國際化已處于了明顯落后的狀態。國際貿易中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各國外匯儲備中日元比重和銀行對外資產中日元資產的比重均不同幅度下降。針對這些問題,1996年11月,橋本政府提出了標新立異的“金融大爆炸”,意在徹底改革金融。1998年4月,按“自由、公正、全球化”的原則,日本政府全面推進了金融改革,其重點是改變傳統的金融保護行政,在金融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實現金融機構的改革和重組。這樣一來,既為日元國際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又對日元國際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3.日元國際化的特點。日元的國際化在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是在美國的壓力下,從1980年開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日元國際化和金融資本市場的自由化同步迅速發展,歐洲日元市場的放開和東京離岸市場的建立是日元國際化的關鍵步驟;在其經濟鼎盛時期,世界貿易中對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國際化進程是自然發展的。但是在日本經濟出現衰退后,日本政府開始積極地推動日元國際化的進程,借助日元國際化的進程帶動國內金融改革,改變了日本經濟二重結構的特點,從而提高金融業的效率。
六、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美元的國際化路徑主要是依賴全球性匯率制度安排來,歐元國際化路徑依賴的是貨幣聯邦制的區域性制度安排,日元國際化路徑依賴的是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政策。
美元國際化的模式具有歷史的特殊性,歷史賦予了美元許多先天優勢,這是其它任何貨幣都無以比擬的,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成就了美元經濟超級大國的夢想,同時也奠定了美元國際化的政治經濟基礎。今天,任何其它貨幣想通過國際制度安排實現國際化幾乎是不可能的。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均衡中,對于人民幣的國際化來說,美元路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實施必須立足于現實,目前存在的一個情況是“一個國家四種貨幣”,即大陸、港澳臺兩岸四地有統一的國家,而沒有統一的貨幣。VonFurstenberg,GeorgeM.Geneva(2002)研究指出,回溯18世紀和19世紀,北美殖民地和意大利城邦內部貨幣統一的歷史表明,單一國家復本位貨幣最終是不可維持的。因此,整合“一國四幣”可以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初始選擇。但是這個整合過程在最初階段很難包括臺灣地區,因為兩岸巨大的政治分歧是貨幣一體化不可逾越的巨大障礙。有學者指出政治上的分歧并不能成為阻礙經濟合作的條件,并以歐盟為例,指出歐盟內部有的國家政治分歧很大,但并沒有阻礙歐元的一體化進程,因為這是經濟規律的使然。但是通過歷史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歐元一體化的成功恰恰是因為歐盟各國在政治上就貨幣合作問題首先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并達成了高度統一,從而即使存在其它的政治分歧,也不足以影響到貨幣一體化的進展,最終才確保了歐元的誕生。目前我國兩岸雖有密切的經濟交往,卻缺乏基本的政治對話,更別說就貨幣合作問題達成一致了。因為政治上存在的障礙,使我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首先在大陸和港澳地區實現貨幣的統一。這種情況下,歐元的模式無疑是我們最優的選擇,即實現貨幣的統一。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中,各個國家的貨幣即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其目的都是為了確保本國經濟的競爭力,提高本國的經濟實力。因此人民幣的領域不僅限于中國區域范圍內,而必須與我國的經濟擴張相適應,積極“走出去”,這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戰略。在這個層次上,日元的國際化路徑值得我們借鑒,同時這種模式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總體上,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的作用有限,人民幣的國際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能是區域的國際化。參照日元國際化的路徑,一方面發展國民經濟,并確保經濟的強勁發展勢頭,從根本上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另一方面,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來實現金融改革的深化。人民幣國際化首先應該是區域范圍內的國際化,在東盟10+1的經濟合作框架內逐步謀求貨幣合作,可以固定各自的匯率,對外聯合浮動,時機成熟后,可以用強勢的人民幣替代其他的貨幣或以人民幣為主導創造單一貨幣實現貨幣統一。其次可以在東盟10+1的基礎上拓展到東盟10+3,聯合日韓。屆時,人民幣將真正成長為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國際貨幣,就如同歐元對于歐洲、美元對與美洲一樣。
上述人民幣國際化的兩種路徑是兼容的。對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路徑選擇,這是由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在一國統一的情況下,整合“一國三幣”實現貨幣一體化,應具有比歐盟各國更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來說,決不可能僅僅限于一國區域內的貨幣整合,人民幣的舞臺是世界的。因而在區域范圍內走“日元模式”,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終實現以強勢貨幣支撐我國強勢經濟的發展戰略。“一國三幣”整合的成功,將增強人民幣自身的整體實力,必將有力推動其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發揮作用,加快實現國際化的進程。當人民幣在東南亞、東亞、整個亞洲等范圍內成為一種關鍵貨幣,并發揮主導作用時,這時可以很輕松的整合一直以來游離于人民幣勢力范圍的臺幣。
參考文獻:
1.鐘偉,《略論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世界經濟,2002.3
2.李建軍,田光寧,《三大貨幣國際化的路徑比較與啟示》,上海金融,2003.9
3.劉洋,張丕強,《歐元順利流通亞元是否可期》,上海金融,2002.7
4.孫曉青,《歐洲貨幣聯盟與歐元的穩定》,國際資料信息,2000.7
5.張瑞德,查勝舉,《日元國際化和東亞貨幣格局》,世界經濟文匯,2000.6
6.劉昌黎,《日元國際化的發展及其政策課題》,世界經濟研究,2002.4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中文摘要約100200字;3、關鍵詞:從論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作為關鍵詞。
4、目錄:寫出目錄,標明頁碼。
5、正文:專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一般應在3000字以上。
畢業論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論、結論三個部分。
前言(引言)是論文的開頭部分,主要說明論文寫作的目的、現實意義、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并提出論文的中心論點等。前言要寫得簡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長。
本論是畢業論文的主體,包括研究內容與方法、實驗材料、實驗結果與分析(討論)等。在本部分要運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實驗結果,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結論是畢業論文的收尾部分,是圍繞本論所作的結束語。其基本的要點就是總結全文,加深題意。
6、謝辭:簡述自己通過做畢業論文的體會,并應對指導教師和協助完成論文的有關人員表示謝意。
7、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末尾要列出在論文中參考過的專著、論文及其他資料,所列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參考或引證的先后順序排列。
8、注釋: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9、附錄:對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
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計劃的教學改革
摘要:“卓越工程師計劃”是基于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的工程實踐教學改革,更注重大學生工程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以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為改革對象,全面分析與探討實施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必然性、基礎與措施。通過改革與完善現有的課程教學體系與校內外多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實現了學校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滿足了國家培養人才的需求。研究結果對于卓越工程計劃及在其它專業方面的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卓越計劃;環境工程;教學改革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大改革項目和重要舉措,旨在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輸送大量創新型的工程類人才,進而實行強國富民的目的,這將對國家全面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①②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踐教學改革為例,探討在本校開展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在全校乃至全國的全面開展將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本文將從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然性、改革的基礎、改革的具體實踐等幾個方面展開敘述。
1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是國家和地方發展的必然性
1.1國家人才的需求傳統經濟不顧環境健康的飛速發展,導致了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由此導致的環境危害事件頻繁發生。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全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形勢尤為嚴峻,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現狀,國家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社會對環境工程學科專業研究及應用型相關人才的需求將急劇增加。③作為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面對日益嚴重且更為復雜的環境污染現狀,需要通過不斷改革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求,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1.2支撐地方經濟社會和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隨著安徽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生態環境問題將日益突出,我省所頒布了《安徽省生態強省建設實施綱要》,④實施重點目標為將我省基本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經濟發達、生態家園舒適、生態文化繁榮的宜居宜業生態強省。因此,不僅要培養環境工程專業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培養創新型、高端的環境工程工程類人才以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工作,才能使人才培養真正地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
2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基礎
安徽建筑大學環境工程專業2001年正式開始招生,2009年,水污染控制與廢水資源化實驗教學中心批準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2年,水污染控制與廢水資源化實驗室被批準為“安徽省重點實驗室”,2013年通過國家審核;2012年環境工程學科被批準為“安徽省重點學科”。從2005年至今,環境工程專業已有10屆畢業生,為社會輸送大量專業人才,有的直接進入環境方面的工作崗位,其中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工作單位的技術骨干或管理骨干,有的繼續進行深造讀研或讀博以便將來從更高層面服務于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
環境工程專業是一個“朝陽專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學校領導和老師非常重視學科的創新型,通過不斷輸送教師外出調研、學習和參加會議交流的形式,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修訂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同時組織多人次成功申報國家教育部、建設部、安徽省教育廳等各級各類教研教改項目幾十項,其中十余項獲省級和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經過多年的探索與改革,在培養方案的設計、課程與教材體系構建、師資隊伍的建設、課堂教學手段的轉變、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本專業卓越工程師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卓越計劃人才培養過程的研究與實踐
3.1制定以工程項目為導向的培養方案培養計劃的制定是實現環境工程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方向和指針。工程項目是以工程建設為載體的項目,以建筑物或構筑物為目標產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并應符合質量要求。按照CDIO標準⑤來制定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需要培養出適于社會發展的工程型人才,那么就需要考慮在制定環境工程培養計劃時以工程項目為導向。
3.2根據工程項目需求,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工程項目需求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人才培養的必備條件。工程項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實踐。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培養出來的工程型人才,必須全面系統地了解工程項目的相關知識。因此,環境工程專業需要建立以“通識課程、工程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特色課程”有機結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并通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學生可將課本知識與社會條件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自己,以便于學生后期從事工程實踐的時候真正做到理論結合實際。
3.3根據卓越工程培養計劃的需求,進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培養計劃需要改變傳統的說教方式,提倡自主和引導式學習,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并通過實行導師制,讓學生跟隨老師進入實驗室、進入工廠企業進行大學生科技創新方面的活動。通過實地學習,完成一系列項目的方案的構思、項目設計、項目的實施和項目運行結果的考核等,使學生真正地從課本走向實際。
3.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業務水平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完成的前提。在堅持高學歷高水平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科研學術梯隊和專業課程團隊建設的需求,培養和引進1~2名具有相關工程背景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和骨干2~3名,聘請一些有企業生產和管理經驗、職稱較高的技術人員作兼職導師,同時擴大對外交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繼續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學術交流與合作,建立教師交流互訪、項目合作等合作制度,不定期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開設講座與進行學術交流。
3.5加強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和改革,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實踐環節是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關鍵。環境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近幾年改革較大的是實驗教學,對所有開設的實驗進一步整合、優化,按照“必做、選做、綜合設計”開設,使學生不僅掌握實驗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實驗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將緊貼未來工作崗位、緊貼實際工程項目展開。既可在學校進行,也可在企業進行,主要根據學生的個人志向、就業前景而定。
3.6強化教學與科研基地建設強化教學與科研基地的建設是實施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保障。在鞏固和完善“國幀環保集團”、“皖維集團”、“安徽豐源生化有限公司”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的基礎上,聘請企業業務水平較高、責任性強的工程師作為實習指導老師,選派青年教師參與企業或設計院項目,加強與“合肥水泥設計研究院”、“安徽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江淮汽車”等單位的廣泛聯系與合作,擴大實習基地。與“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煤炭工業合肥設計研究院”、“安徽省化工設計院”等單位共同建設2~3科學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基地,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同時加大現有教學、科研平臺的建設力度,打造本專業省內一流的教學和科研平臺。
3.7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人才質量跟蹤體系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人才質量跟蹤體系是實施環境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另一保障。設立院專業教學工作委員會,加強對專業教學過程的指導和督查,完善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人才質量跟蹤調查機制。
4結束語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工程類院校專業培養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本校環境工程專業通過建立教師隊伍、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手段的變革、建立校內外實踐建設平臺,有力地推動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卓越計劃的改革實踐,這對探索出一種適合安徽省地方土建類大學的實踐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案例。
注釋
①李愛玲,申少華,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廣東化工,2014.41(10).
②楊子江,姚大飛,郭波.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4.34(3).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方向
1.進一步發展合作社管理
所謂農村合作社,是一個由各類農村個體經營散戶組成的合作組織,與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相比,該組織的內部管理更為民主化,更加符合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發展的特點。雖然這一管理模式只是同類農業產品經營者之間的簡單聯合,但是卻十分貼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能夠很快的適應當前我國市場發展的現狀。目前,我國的農村合作社組織主要在東南地區,該地區農業產品的市場較為廣闊,并且,由于合作社一般都是臨近市場發展,受空間限制較高,遠距離開拓市場,會帶來較大的行業發展風險,這同時也是農村合作社組織的一大弊端。因此,為了有效的推進合作社的發展,我國也出臺了很多相應的鼓勵政策,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空間距離對管理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微弱,農村合作社組織,將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的一項重要管理內容。
2.徹底擺脫傳統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主要靠人力資源進行管理,但是,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快速發展時代,知識是當前與行業發展的主要競爭因素,這就使得傳統管理模式必將被社會所淘汰,退出農業經濟管理的歷史舞臺。但是,由于我國屬于傳統型的農業大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在我國的農業管理中運用十分廣泛,所以該模式也不可能一下子便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在施行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時,對于傳統管理模式的先進之處也要給予保留,逐步的促使這一模式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