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護理風險防控大全11篇

時間:2023-05-26 15:38:4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護理風險防控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老年護理風險防控

篇(1)

伴隨醫療機構服務質量的持續提升, 醫護人員對護理服務的開展情況也越來越關注[1]。內科護士的護理操作直接影響到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情況, 近些年來, 臨床中注重將風險防范管理引入內科護理過程之中, 以實現降低高風險事故及安全隱患出現率的護理目的[2]。本文選出我院內科接收并行住院治療的患者93例為調研對象, 依照住院期間護理方法的不同將以上患者分成風險管理組、對照護理組, 對照護理組向患者予以傳統的一般性護理, 風險管理組在一般性護理前提下增加風險管理的相關干預。評估且對照兩組的護理成效, 作報道分述為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出我院內科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這一期間接收并行住院治療的患者93例為主要調研對象, 全部患者知曉此次調研活動細節及相關事宜, 且對調查項目的配合度較好, 不含精神疾病、過敏體質、溝通能力差及代謝系統病變的患者;依照住院期間護理方法的不同將以上患者分成兩組, 即風險管理組 (47例) :29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22~81歲, 平均 (59.4±8.04) 歲;患病時間1~22個月, 平均是 (15.7±0.91) 個月。對照護理組 (46例) :27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21~82歲, 平均是 (60.2±8.11) 歲;患病時間1.5~22個月, 平均是 (15.9±0.93) 個月。對兩組患者基本性信息及資料實施對比, 差異性并不顯著 (P>0.05) , 可展開對照評比。

1.2 方法:

對照護理組予以傳統的一般性護理, 遵照醫囑為患者開展規范化的日常監護、病房巡查及有關護理服務。風險管理組在一般性護理前提下增加風險管理的相關干預, 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見下: (1) 自患者入院之日起, 內科護士需確保其不受意外傷害, 對病區走廊、洗手間等進行防護改造, 例如增設扶手、維持路面干燥、安裝照明燈等;同時, 針對每例患者實際病況給予心理疏導, 向其講解疾病的基本狀況、知識, 輔助患者擺正心態, 以樂觀心態對待接下來的治療和護理管理, 使其焦慮、不安等情緒得以消除, 增強醫護操作的順從度、配合度。 (2) 有效評估患者病情狀況。護士每天定時巡查病房, 系統查看并評估患者的基本體征、病情及心理狀況, 并及時找出潛在風險隱患和有關因素, 在此條件下調整應對護理措施。另外, 需重點監控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內科患者 (如智障疾病、瘋癲癥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等) 。 (3) 強化對內科護士的管理力度。注重加強全體內科護士人員的技能培訓力度, 使護士理論水平、操作技能等均得以有效提升;要求護士熟練地掌握靜脈采血、日常無菌消毒等操作程序, 增強其職業素質、心理素質和面對意外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同時, 積極健全內科護理的系統管理制度, 按照內科護理的工作特點, 制定日常護理的有關工作細則, 使護士的護理操作更加規范, 盡量避開工作當中的風險因素。 (4) 合理管理醫療器械、病房環境。定期核查治療藥物及醫療物品, 及時補齊, 保障各類資料、醫療設備都運行正常, 隨時備好急救的相關藥物。維持病區和病房內清潔、整齊, 定期替換病床上的床褥用品, 減少患者出現感染或者交叉感染等現象。

1.3 評比指標:

對兩組護理全程中出現的不良事故及護理投訴情況進行統計, 得出不良事故出現率、護理投訴率;同時調查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程度[3]。

1.4 數據統計以及處理:

對患者各項調查數據進行分類統計, 計數數據表達為 (n/%) , 使用spss22.0軟件予以計學處理, 計數數據的對比經過χ2檢測, 當對比差異有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2 結果

護理中, 風險管理組出現不良事故的患者有2例, 占4.26% (2/47) ;沒有對護理工作進行投訴的患者, 護理投訴率為0.00%;對此次護理感覺滿意的患者有45例, 占95.74% (45/47) 。對照護理組風險管理組出現不良事故的患者有12例, 占26.09% (12/46) ;有8例患者對護理工作進行投訴, 護理投訴率為17.39% (8/46) ;對此次護理感覺滿意的患者有45例, 占76.09% (35/46) 。兩組對照, 風險管理組的不良事故率、護理投訴率低于對照護理組;風險管理組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護理組, 組間差異均較顯著 (P<0.05) 。

3 討論

內科是醫院中較易出現風險不良事故的科室之一, 多數患者的病情發展較快, 且存在交叉感染、病死率高等風險性因素, 為此內科護理過程中必須注重防控風險事故[4]。本調研活動中的風險管理組結合了內科護理工作的具體特點, 護士對患者施行風險防范方面的管理, 護理期間積極增強風險防控意識, 注重提升自我護理技能水平, 規范日常護理的具體操作, 使護理風險出現率及患者投訴率有效降低[5]。

經此次調研證實:風險管理組的不良事故率、護理投訴率低于對照護理組;風險管理組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護理組, 組間差異均較顯著 (P<0.05) 。

由此說明, 在內科患者護理中施行風險防控管理模式, 既能減少護理不良事故及投訴事件, 又可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 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許輝, 李曉光, 陳艷妮, 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醫藥, 2017, 39 (13) :2055-2057.

[2] 邱小婷, 胡敏, 劉運萍, 等.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 2017, 15 (18) :2188-2191.

篇(2)

老年患者在泌尿外科手術的病例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因為老年患者生理機能和心理素質衰退,加上手術置管的因素,使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術護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對策。我科通過對老年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總結分析,總結其手術護理的安全隱患,并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實現防范、預警的安全管理,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1年3月~2011年8月的28例泌尿外科手術老年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8.7±3.5)歲,分析護理安全各項評價指標,總結歸納存在的安全隱患。并以安全護理干預對策實施時間作為臨界點,選取2011年9月~2012年2月的28例泌尿外科手術老年患者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病情等資料無顯著性差異,有可比性。

1.2安全隱患 分析總結安全護理干預對策實施前6個月泌尿外科的護理缺陷,總結出手術護理安全隱患主要有:

1.2.1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生理機能和心理素質不斷衰退,對于外科手術承受能力減弱,手術前存在恐慌、焦慮、睡眠障礙等心理問題;患者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失調,血糖和血壓升高,對手術實施和恢復會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因為老年患者身體素質較弱,行為、感覺等方面均較為遲緩,易出現墜床、燙傷、虛脫或跌倒等情況。而且老年患者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差,在術后活動較少, 長時期在床上不運動會導致其發生一些其他的并發癥,比如感染、壓瘡或便秘等。

1.2.2疾病和藥物使用因素 老年患者通常會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者慢性疾病,平時服用的一些藥物可能對手術會產生不良影響,老年患者臨床表現的特異性比較差,癥狀不夠典型,如不仔細觀察其病情,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

1.2.3管道因素 由于手術的需要,經常會在患者體內留置膀胱造瘺管、留置導尿管等管道,手術后隨意改變患者常可能會使管道受壓、扭曲和脫落等,導致引流不暢,而且患者會因為留置導管刺激產生無意識的反射性對抗,造成管道脫落,嚴重可導致大出血甚至威脅患者生命。

1.2.4護理人員因素 ①護理人員工作態度不夠嚴謹,慎獨精神缺乏,隨意地簡化護理操作流程,未嚴格護理操作標準和規范進行;②護理人員的無菌操作意識不強,可能會造成醫源性感染;③護理人員的技術不夠嫻熟和標準,操作失誤或者不到位,造成安全事故。

1.2.5管理因素 醫院和科室的管理措施與監控力度不到位,在環節中出現人為疏忽,如未嚴格執行護理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護理記錄不夠全面準確,和實際的操作不相符,消毒隔離措施不嚴格,手術物品的準備不夠充分或者不符合手術要求等,導致安全事故發生。

1.3護理干預對策

1.3.1心理護理和干預 在手術前護理人員準確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并保證其充足睡眠;讓患者有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狀態積極的面對手術,必要時給予患者適量的鎮靜藥物。

1.3.2強化整體護理 根據患者手術實際需要,采取合理的;依照護理操作的標準規范做好各項操作;對患者及時進行心電監護;密切關注患者微循環的狀態及留置管液體的出入量,在麻醉后期知覺未恢復狀態也需對患者采取舒適護理,避免出現生硬的操作和護理。

1.3.3重視護理操作和安全意識培訓 為了保證護理的質量,護理人員必須要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加強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重視圍手術期護理安全,在手術后嚴格按照操作標準規范進行各項操作,并嚴格無菌操作,詳細清楚、及時的做好各項記錄,安全完好的保存護理資料。

1.3.4加強對儀器設備和重點環節的管理 定期的檢修和養護醫療儀器設備,保證儀器設備的性能,強化護理人員操作儀器設備的安全風險意識;加強對重點對象和重點環節的護理安全對策,做好實時的監控,確保護理安全。

1.3.5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 相關的責任護士應該對老年患者進行術前、術后的健康教育,對于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有效的處理,使患者在各個方面具有安全意識。同時還可每月進行一次安全教育座談會,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改進工作中的不足。

1.4評價指標[1]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質量、護理缺陷和手術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等指標進行客觀的評價。

1.5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經過采取有意識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策,有效的提高了護理人員護理風險識別與判斷能力;分析手術護理存在的安全隱患,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護理缺陷的發生明顯減少;護理質量的評分顯著提高,護理缺陷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兩組手術安全護理的評價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

3結論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術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有技術安全因素和非技術安全因素兩類,技術因素有醫療儀器設備、護理技術或者護理經驗等;非技術因素有各種不當的護理環節或者條件等,在本文研究中的護理安全隱患主要有生理、疾病、藥物、留置管路、護理人員和管理因素等。

手術護理安全隱患直接影響到手術效果,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非常有必要,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術安全護理中,必須重視風險的管理和前饋控制的應用,積極的預防控制各項護理安全事故的發生,更科學全面的做好安全護理。不斷的更新護理理念,提高護理人員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其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抓好重點環節和對象的護理質量,使安全護理落到實處,盡量減少與避免護理安全風險發生[2]。在本文中應用的護理干預對策中,建立了護理安全監測的預警系統,加強了護理安全意識的建設、重點環節和醫療儀器設備的安全管理,做好團隊協溝通交流和團結協作。應用安全護理干預對策后,護理質量的評分顯著提高,護理缺陷發生率明顯降低,手術醫生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也得大幅提升,取得非常不錯的護理效果。

總之,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術護理中,護理人員必須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積極的工作態度,認真根據患者面臨的安全隱患,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策,嚴密的護理干預措施,給患者提供高效、優質、安全、和諧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提高手術的療效,促進患者康復。

篇(3)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0-0085-03

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見循環系統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且多數患者合并多種慢性疾病,身體機能低下、抵抗力降低。住院治療的患者病情較重,接受有創性治療或侵入性操作都增加了患者病原菌感染風險,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為更好地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本研究對2005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 894例醫院感染情況進行分析,總結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并對臨床護理策略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5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 894例,男1 139例,女755例,年齡37~89歲,平均(61.93±13.46)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398例,Ⅱ級527例,Ⅲ級557例,Ⅳ級412例,合并高血壓1032例,糖尿病8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79例,介入治療492例,手術治療583例,藥物治療819例。

1.2方法

醫院感染依據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執行[1]。回顧性分析所有納入患者臨床資料,對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治療方式、心功能、各類導管置入操作、人工呼吸機機械通氣、責任護士年資、住院時間、臥床時間、抗菌藥物使用等)進行統計學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

2 結果

2.1醫院感染情況

發生醫院感染227例,醫院感染率為11.99%,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9例,下呼吸道感染62例,胃腸道感染38例,尿路感染37例,皮膚軟組織感染22例,其他感染19例。單部位感染102例,多部位感染125例。

2.2醫院感染單因素分析

年齡≥60歲、病程≥10年、合并癥≥2種、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分級高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相對更高(P

表1 患者自身因素對醫院感染率的影響[n(%)]

表2 治療因素對醫院感染率的影響[n(%)]

注:a各類導管置入操作包括氣管插管、留置尿管、吸痰、鼻飼等;b有創治療方式:靜脈插管、氣管切開、介入、手術等

2.3醫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帶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分別賦值,以醫院感染為因變量,合并癥≥2種、糖尿病、人工呼吸機機械通氣、抗菌藥物種類≥3種、臥床時間≥15 d是冠心病患者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

表3 醫院感染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學基礎之一,冠心病患者多合并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甚至同時合并多種疾病,患者身體健康狀況差,各系統功能障礙,免疫功能紊亂,對外界病原菌抵抗能力低下,而醫院是各種疾病患者聚集的場所,環境帶菌率高,根據病情需要接受各種無創或有創的治療和護理操作,極易發生患者交叉感染或醫源性感染,是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2-4]。由于冠心病患者身體機能低下,發生醫院感染后出現病情惡化風險極高,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1.99%,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高齡、抗菌藥物濫用、有創操作、侵入性操作和長時間臥床是以往醫院感染研究中普遍認同的危險因素[5],本研究分析冠心病自身因素和治療因素結果也顯示,年齡≥60歲,接受各類導管置入操作尤其是2種以上的侵入性操作,接受氣管切開、介入、手術等有創治療,使用人工呼吸機機械通氣及使用多種抗菌藥物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高于以上無暴露條件的患者,同時結果顯示,病程、合并慢性病、心功能分級、責任護士年資及抗生素使用時間等都與冠心病患者醫院感染密切相關,表明冠心病患者多種自身因素和治療因素均對其發生醫院感染產生影響,對其防控必須綜合考慮各類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策略[6]。多因素分析影響冠心病患者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從眾多的危險因素中篩選最具防范價值的因素,其中合并癥≥2種、糖尿病、人工呼吸機機械通氣、抗菌藥物種類≥3種、臥床時間≥15 d,表明具備以上任一因素的患者都將視為醫院感染防控重點對象,并應通過改善治療和護理服務減少或避免危險因素的產生,降低醫院感染風險。

護理策略應根據醫院感染風險制定有針對性措施。由于冠心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慢性病的發生率升高,因此合并慢性病尤其是多種慢性病的多為年老患者[7],這一特點可與高齡患者防控相結合,對之實施加強護理,增加病房巡回次數;適當給予隔離,預防階段盡量給予獨立病房或更少床的病房,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加強營養支持,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高,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皮膚、黏膜極易發生病原菌感染[8],首先應加強血糖控制和監控,應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侵入操作應避免損傷氣道、尿道、鼻道等黏膜,留置導管處應增加清潔護理頻率,保持周圍皮膚和導管清潔[9];有創治療應注意切口處維護,避免病原菌侵入、繁殖、定植等發生,行經皮中心靜脈置管術的患者尤其應注意導管的通暢和清潔,避免病原菌經導管進入血液循環,發生血行感染甚至全身感染[10];針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在以上強化護理基礎上,應尤其關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既往常發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積極控制基礎疾病,改善通氣質量,提高患者抵抗力,加強氣道護理,并視患者病情縮短呼吸機使用時間;抗生素應用是預防和控制感染發生的必須措施,但對于具備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謹慎選擇抗菌藥物,盡量在藥敏結果指導下使用敏感藥物,減少多聯用藥,縮短用藥時間,避免病原菌耐藥的發生;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低下,尤其是心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運動能力嚴重受限,床上活動及下床活動的能力有限,住院期間長時間臥床居多,極易由于局部壓瘡、呼吸道排痰欠佳、呼吸深度淺等誘發皮膚黏膜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11],因此,護理策略應對臥床和互動能力不足的患者給予重點管理,做好健康教育,協助患者及家屬經常更換,避免局部受壓過久;在醫生指導下協助家屬經常抬高床頭,教育患者應進行深呼吸鍛煉;練習咳痰,教會家屬拍背協助患者排痰;病情好轉可鼓勵患者增加床上活動和下床活動[12,13]。以上措施綜合了影響冠心病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并以獨立危險因素為重點進行加強護理,同時應針對低年資護士經驗不足的情況,加強培訓力度,提高整體護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 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320.

[2] 劉慧,丁靜,姚源. 老年冠心病病人多藥耐藥菌感染調查分析[J]. 護理研究,2012,26(23):2136-2137.

[3] 袁越,陳紅方,劉峰,等. 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間不良心臟事件影響因素研究[J]. 護理研究,2013,27(5):428-430.

[4] Helder OK,Brug J,Looman CW. The impa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in an urba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n intervention study with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0,47(10):1245-1252.

[5] 潘靈愛,黃曉波. 冠心病患者發生重癥感染的處理[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9(6):30-33.

[6] 劉英. 老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現況[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 33(3):688-689.

[7] 馬萬瑞,張金玲,王志忠,等. 2型糖尿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病例對照分析[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1003-1005.

[8] A Decoster, B Grandbastien, M-F Demory,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nosocomial-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assessed through mortality reviews in 14 hospitals in Northern France[J]. 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12,80(4):310-315.

[9] 白穎,王峰,閆廣華. 942例住院病案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3):551-552.

[10] 杜明梅,邢玉斌,索繼江. 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實時監測與預防控制[J]. 中國醫院,2013,17(3):3-5.

[11] Andrzej Kübler,Wieslawa Duszynska,Victor D,et al.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and extra length of stay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Wroclaw,Poland: 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s (INICC) findings[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2,27(1):5-10.

篇(4)

1.1一般資料將2011年4月骨科收治的1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9例,女66例,年齡16~80歲。將2011年5月收治的157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77例,女80例,年齡19~79歲。2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實施一般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風險因素管理措施,在骨科實施風險因素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3-5]:(1)制定風險因素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護理工作標準,督促醫護人員進行學習,并嚴格要求醫護人員按照規章制度工作(;2)在科室成立風險因素管理質控小組,定期開展風險因素管理檢查和風險評估,一旦發現某個工作環節存在風險因素,則立即糾正,不能糾正或是系統風險則及時上報外科部、護理部,提醒全院加以控制(;3)加強對患者、醫護人員的風險因素教育。患者就診后2小時內給予評估,如有發生壓瘡、墜床、跌倒、過敏等風險,責任護士即在患者床旁懸掛醒目標志,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風險教育;對醫護人員進行風險因素教育的具體方法有定期培訓、風險因素討論會、個別指導等(;4)實行彈性排班制度,加強薄弱時段的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減輕護理人員壓力(;5)加強對年輕護士的風險意識的培養(;6)提高醫護人員的“三基”培訓以及骨科專業技術水平、溝通技巧,改善服務態度,以提高患者滿意度;(7)充分尊重患者應享有的權利(;8)嚴格執行生物安全,做好院感防控(;9)一旦發生風險事件,應及時處理,對風險事件進行認知、評價,盡量把患者、醫院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1.3觀察指標風險因素管理評價指標包括患者認知骨科風險因素的得分、患者滿意度、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差錯發生率、患者對護理人員投訴率等。其中患者認知骨科風險因素得分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時考核并評分;患者滿意度使用Likert量表[3]進行評價,即在患者出院前由責任護士發放一張Likert量表,患者以不記名方式在規定時間內填寫完畢。該量表將患者滿意程度分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5個檔次,總體滿意度=(很滿意患者例數+滿意患者例、數)/總患者例數×100%。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差錯方式率、患者對護理人員投訴率即根據事件發生次數與同期內的患者數進行計算[4]。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均值之間的比較采用大樣本U檢驗,計數資料率之間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認知骨科風險因素得分的比較。觀察組、對照組認知骨科風險因素得分分別為(85.4±2.7)分和(73.2±3.9)分。觀察組認知骨科風險因素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4.21,P<0.01。

2.2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84.7%,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67.6%。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2963,P<0.01。

2.3兩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的比較。觀察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3%,對照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6.2%。觀察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2265,P<0.05。

2.4兩組患者就診期間護理人員發生差錯率為0.6%,對照組差錯發生率為4.1%。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人員差錯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0807,P<0.05。

2.5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投訴率的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投訴率為1.3%,對照組患者對護理人員投訴率為5.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2395,P<0.05。

篇(5)

1潛在風險因素評估

1.1心理因素由于此類患者長期飽受病痛的折磨,心理因素變得較為復雜,并且心理狀態容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患者自身因素和醫院環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其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家庭社會支持程度、對手術效果的渴望程度。醫院環境因素包括醫院級別,主管醫師技術水平,醫師對患者的態度、言語、表情(而這直接影響著患者的信任程度),病房環境,同病室患者行為(影響患者的休養),護士及其他人員行為等都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有研究顯示[2],60.38%此病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且此負性情緒的發生率與年齡呈反比,即年齡越大發生率越低,這可能與不同年齡段所承受的社會、家庭壓力不同有關。

1.2感染風險因素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假體局部周圍感染,對手術本身是致命性損傷,標志著手術失敗[3]。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包括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如果不加以預防,細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假體周圍聚集,且不易清除,可導致膝關節局部感染。如果發生膝關節深部感染,不但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并且治療困難,嚴重時喪失關節功能,甚至由于感染無法控制而導致截肢。有報道[3],骨關節炎患者中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局部感染發生率約在1%~2%,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膝關節局部感染發生率為2.4%~4.4%。類風濕關節炎感染是由于長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且常伴有皮膚菲薄,皮下脂肪明顯減少,使皮膚血液供應減少,組織愈合能力下降,感染的潛在危險增加。有報道報告了360例504膝風濕病患者膝關節置換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2.9%[4],其中切口感染2.5%,可見呼吸道感染1.4%,泌尿系感染7.7%,其他部位感染1.4%,泌尿系感染明顯高于切口及呼吸道感染。其他部位的感染除了與患者是否服用激素有關外,還與是否伴發糖尿病,既往是否有手術史以及高齡女性患者留置尿管等因素有關[5]。

1.3高齡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生活質量要求也隨之增高,進行膝關節置換的老年患者也逐漸增多。由于老年人各個器官逐漸衰退,代償能力降低,且多數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術中容易造成關節置換過程中循環系統波動遠大于年輕患者,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及意外[5],因此,對老年人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風險較大。有研究顯示[6],70歲以上110例163膝患者進行膝置換時,發現術前并存癥有80.7%,其中高血壓患者45.9%,冠心病患者19.3%,糖尿病患者34.6%,而隱性糖尿病占50%,腦卒中后遺癥占6.5%。術后早期并發癥發生率為31.2%,24h內發生高血壓8例、低血壓7例、心律失常6例,肺栓塞1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5例,血小板急速下降1例,認知障礙1例,膝關節脫位1例,均度過圍術期。另有報道[7],196例>75歲63例患者進行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9例出現意識恍惚、譫妄、躁動等神經精神癥狀,2例經頭顱CT確診為腔隙性腦梗塞,1例術前10個月有心肌梗死病史,術后1d出現胸悶、胸痛,2d后死亡,1例最大95歲,術后14個月因肺炎死亡。

1.4一期選擇雙膝置換手術引起的風險因素一期雙膝置換風險的原因包括gilvie綜合征的發生,主要是術后活動減少,是其潛在危險因素[8-9],雙膝組與單膝組相比腸梗阻的發生率高,可能與雙膝術后鎮靜藥物用藥時間長、活動能力差、手術和麻醉時間長有關[10]。有研究顯示[11],雙膝組的總體術后普通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發生率和心肌梗死發生率顯著增高,與術前存在心血管系統合并癥顯著相關,且術后失血量和輸血單位顯著高于單膝組有關。術后腸梗阻的發病率雙膝組為單膝組的4倍,年輕和男性患者為高發人群組[10]。急性假性腸梗阻(gilvie綜合征)的發生雙膝與單膝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男性為高險人群[9]。

1.5康復效果不理想風險因素膝關節置換術后如果康復效果不理想,康復中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骨折和術后膝關節強直。研究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多并發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易引起骨折[12]。術后膝關節強直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康復訓練指導不夠,特別是早期缺乏持續被動運動訓練或訓練較晚或主動-被動訓練不夠;另一方面患者對疼痛耐受性較差[13]。影響關節置換術后關節活動范圍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身高、既往史或手術史、手術類型、術前診斷和術前評估等,認為膝關節疼痛、功能障礙、活動明顯受限是術后1周關節活動范圍恢復的主要影響因素,這與持續康復有關[14]。

2護理對策

2.1放松療法放松療法是指運用放松訓練及音樂療法,達到放松身心,消除患者緊張感和因康復訓練而致的疲勞感。應用全身松弛療法、行為療法、鼓勵和暗示療法對膝關節置換患者進行治療時發現,心理治療組患者術后痛閾明顯提高,能夠主動參與康復,依從性更高[15]。治療過程中詳細了解患者原有的生活習慣、愛好、家庭情況、對手術的期望值、對手術效果的擔憂、入院后的情緒反應,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采取有效的應對方法和防御方式,給予其心理支持,減輕其心理負擔,協助其與其他患者交流術后健康體會,創建和諧病室環境。

2.2高齡由于高齡患者,尤其大于70歲老年人往往存在有多種疾病,術前要詳細詢問既往史并進行全面檢查,進行膝置換時有下列情況暫不手術:(1)全身一般情況不能耐受手術者。(2)血糖不能控制在10mmol/L以下。(3)舒張壓不能控制在95mmHg以下。(4)心肌梗死發生在6個月以內及3個月內有不穩定心絞痛發作。(5)有嚴重感染,尤其是難以控制的肺部感染。(6)腎功能伴腹水,嚴重低蛋白血癥。(7)有嚴重腦神經功能障礙[5]。因此,對老年患者進行膝關節置換時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詳細的術前檢查、術后嚴密監護,減少手術風險,仍是改善膝關節功能的有效方法。

2.3感染預防為了預防術后感染,應盡力做到:(1)術后盡早拔除尿管,鼓勵患者多飲水,防止泌尿系感染。(2)切口滲血者及時更換敷料。(3)對膠布過敏者應用脫敏膠布,防止皮膚因膠布發生撕裂傷。(4)定時翻身和鼓勵患者活動,防止壓瘡和墜積性肺炎的發生。(5)為了預防術后感染,入院后就要進行系統檢查及化驗,以排除入院前感染及可能潛伏病灶,手術前告知患者保護皮膚完好無損,禁止搔抓皮膚。(6)對有泌尿系、肺部感染、腳癬者進行治療。(7)術前進行床上排便訓練。

2.4一期雙膝置換對一期雙膝置換的患者要進行手術耐受性的評估,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嚴密的術中、術后監測、足量輸血,由具有豐富經驗的手術、麻醉醫師操作是提高一期雙側全膝置換術成功重要因素[16]。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積極預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志系統、靜脈血栓諸多并發癥的發生,及時治療,及時糾正,就能夠提高雙膝關節同期置換療效,使更多的雙膝關節疾病患者得到徹底康復。

2.5康復訓練堅持康復訓練的目的是加強和鞏固關節功能,確保術后關節效果和壽命,以盡早恢復患肢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7]。置換術后如果不早期進行關節功能訓練或早期鍛煉不得當,膝關節屈伸度往往不滿意[18]。影響關節置換術后關節活動范圍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身高、既往史或手術史、手術類、前診斷和術前評估等,認為膝關節疼痛、功能障礙、活動明顯受限是術后1周關節活動范圍恢復的主要影響因素,這與持續康復有關[19]。康復訓練應遵循個別對待、全面鍛煉及循序漸進原則。目前康復的方法較多,主要訓練方案包括: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功能、本體感覺、及步態訓練,應用CPM機進行輔助功能鍛煉等[20]。

總之,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是治療膝關節重度疼痛和功能障礙的最佳治療方法,主要適應于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或者股骨脛骨的干骺端感染、嚴重的涉及關節面的創傷性骨關節炎等疾病[20]。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愈來愈高,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的就診人群也在增加,手術指征逐漸放寬,相應的手術風險也隨之增加,并發癥種類也逐漸增多。提高對手術風險因素的防控,就能降低手術并發癥,增加手術成功率,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手術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吳海山,吳宇黎.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51

[2]張文明.含抗生素關節型骨水泥間隔器治療人工關節

感染的問題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5,29(4

):421.

[3]陳超.服用激素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全膝置換術[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10):619-621.

[4]陳超.電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腫脹療效觀察[J].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2):139-140.

[5]鄭海波,刁潤新,楊桐偉.老年病人的麻醉處理[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0(3):716.

[6]張建軍.不同測試方法評價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功能[J].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15(35):1582.

[7]羅麗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不同抬高度數對引流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3):1237.

[8]任蔚虹,王惠琴.臨床骨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225-227.

[9]陸廷仁.骨科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16-119.

[10]郭文正,張光健.全膝關節置換術綜述[J].中華骨科雜志,2010(5):321-326.

[11]韓梅.腔內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72例護理體會[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2(6):269-271.

[12]任蔚虹,王惠琴.臨床骨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331-332.

[13]王靜.術前量化訓練方法對膝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3):207-208.

[14]孟艷艷.延續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機體康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33-134.

[15]MallinsonT,DeutschA,BatemanJ,etal.Comparisonofdischargefunctionalstatusafterrehabilitationinskillednursing,homehealth,andmedicalrehabilitationsettingsforpatientsafterhipfracturere-pair[J].ArchPhysMedRehabil,2014,95(2):209-217.

[16]童玉梅,符永青,馮敏,等.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康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330-331.

[17]楊曉玲,謝偉.舒適護理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69-270.

[18]許麗霞.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16-17.

[19]黃健.PDCA循環護理模式對改善關節置換患者康復鍛煉認知度及依從性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145.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3

社區衛生服務醫療風險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健康損失,或者使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失去信任,忠誠度降低或依從性降低的風險[1]。這個風險并不是實際發生的風險,而是指如果不加強管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存在這些因素的話,將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造成損失。

社區衛生服務與其他醫療機構風險的共性

只要有醫療活動,就必定存在醫療風險,社區衛生服務的醫療、保健和護理活動,同樣存在風險。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整個醫療體制和醫療機構的一部分,具有與其他醫療機構相同的共性醫療風險,一般分為如下兩類:

具有共同醫療技術風險: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各級醫院都在加快技術創新,發展自己的優勢學科,形成特色優勢項目,擴大就醫人群。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技術、產品、材料也在不斷更新,提高了診療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醫療行業的風險水平。其次,醫學是為了對抗疾病而發展存在的,這勢必導致醫學的發展將永遠滯后于疾病的發展。對于新發現的致病因素和新的病種,在沒有確切治療方案的情況下,所有的治療都屬于探索過程,將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

具有共同醫療服務風險:醫療服務風險是指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對他人身體發生醫療侵權行為而應負的法律和經濟賠償責任風險,它是醫院現在面臨的最大風險。特別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后,人們的法制意識增強,對醫療服務的期望值增高,醫療服務風險明顯加大。醫療服務風險貫穿于醫生對患者的診斷、治療與康復的全過程,導致其產生的原因有諸多方面,如:醫療技術水平落后、疾病本身較嚴重、醫療引起的并發癥、醫療設備故障、醫務人員缺乏責任心、服務態度差且服務不到位以及違反診療常規等。

社區衛生服務醫療風險的特異性

為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便捷的社區衛生服務,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6年制訂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辦法》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服務對象、職能、執業范圍、人員配備等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其中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基本服務為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以下十二大類的公共衛生服務:包括衛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慢性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服務,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老年保健、殘疾康復指導和康復訓練,計劃生育技術咨詢指導及發放避孕藥具,協助處置轄區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公共衛生服務。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以下基本醫療服務:包括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護理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治療;社區現場應急救護;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醫療服務;轉診服務;康復醫療服務;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其他適宜醫療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的特殊工作性質決定了它與其它醫療機構不同之處,從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已明確規定社區衛生不開展高風險診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不設住院病床,不得從事專科手術、助產、介入治療等風險較高、不適宜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的專科診療。其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某些高技術風險,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群眾就醫方向的選擇,即“大病去醫院,小病進社區”。

但是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承擔著繁雜的社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兩大任務,其服務對象的復雜性也決定了其面臨著與其他醫療機構不同的風險。

特殊的社區公共衛生風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擔負著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職責,作為公共衛生工作的“網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擔負著十二大類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其服務對象多為社會弱勢群體,如: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各種不同的人群存在著不同的醫療需求,而承擔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醫務人員需要同時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一名責任轄區的社區預防保健醫師(“片醫”)需要同時完成諸多項目的公共衛生任務,如既要做好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服務,又要進行轄區內傳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學調查、訪視和消毒,控制管理好轄區內的精神病病人,還要負責居民、兒童、學校及幼兒園的預防接種工作,其承擔的醫療風險繁雜并且巨大。

特殊的社區家庭服務和上門服務的風險:上門服務和家庭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應當發揮的優勢和特色,在這個優勢發揮的同時,也很容易引發醫療糾紛。貼近群眾、方便群眾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優點和應當發揮的優勢特色,《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中要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要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主,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但是,對于主動服務和上門服務而產生的醫療行為(或服務活動)與一般的醫療行為有較大的區別,在服務方式、服務要求方面沒有可以參照的法律規范。

特異的社區急診急救的風險:社區衛生服務是以社區為基礎,擔負著社區急診救護的重要任務,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急救水平參差不齊,當居民突發身體疾患時,往往第一時間被送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救治。在120急救系統未到達現場時,第一現場的救治也往往是由社區醫護人員完成。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投入嚴重不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搶救設備匱乏,科室配置不全,醫護人員缺乏系統的急救培訓,往往不能在“急救白金10分鐘”內迅速組建急救小組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現場急救[2]。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醫療急救的期望值超過了其實際水平,導致醫患關系的不和諧。這兩者所產生的矛盾,必然導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目前的醫療和社會環境中面臨極大的急救醫療風險。

社區衛生服務醫療風險的管理策略

針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多種醫療風險,應以預防為主、事前監督的方法,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從而減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減少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達到提高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醫療水平及服務水平的目的,才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護病人的醫療安全,提高社會效益。

篇(7)

關鍵詞:下呼吸道感染;干預效果

下呼吸道感染是醫院感染最常見的一個疾病,特別是對于我院的老年科精神患者,年老體弱,精神癥狀重,常合并內外科疾病。本研究采用了對2013年4月~9月回顧性調查和分析,確定醫院感染易感因素后,在2014年4~9月對相同科室的患者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現將干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患者194例。

1.2回顧性調查 對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發生下呼吸道感染15例,感染率為7.73%。通過病例對照、醫院感染因素統計分析等方法,確定醫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與精神、行為異常、高齡和合并其他軀體疾病以及季節變化有關。

1.3制定監測目標和方法 對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監測,監測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病例。院感管理專職人員每周到老年精神科進行督導,通過查閱病程記錄、體溫繪制表、檢驗報告、影像學檢查,詢問當班醫護人員和患者,及時發現院感病例,采取下列有效干預措施,及時評價監測效果。

1.3.1立監測檔案 追蹤患者診療情況,記錄可能與感染有關的因素,及時診斷報告感染病例。

1.3.2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醫院感染信息管理 制作醫院感染數據動態折線圖,定期匯總分析感染率、易感因素、流行趨勢等,及時向臨床反饋,制定措施防控感染。

1.4干預措施

1.4.1環境的干預

1.4.1.1保持病房空氣新鮮、清潔 天氣條件允許時開窗通風2次/d,30~60min/次。

1.4.1.2晨、晚間護理行濕式清掃

1.4.1.3伴下呼吸道感染者及多重耐藥菌的呼吸道感染者與高危因素患者分室,執行標準預防,接觸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1.4.1.4特別是7~9月,加強對病房的消毒、隔離和通風,開放時間盡量讓患者外出活動、并參加康復鍛煉,增強體質,減少患病的機會。

1.4.2患者的干預

1.4.2.1神志障礙者,臥床患者,給予定時翻身,加強口腔護理,減少致病菌在口咽部寄生、繁殖;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專人專用,每吸痰一次更換一根吸痰管[1]。氧氣濕化瓶一人一用一換一消毒,連續專人使用時每24h更換一次無菌水,濕化瓶消毒1次/w(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沖洗干凈,干燥備用)。

1.4.2.2精神、行為異常者積極治療精神疾病,控制精神癥狀,加強行為訓練和生活護理,防止受涼感冒。

1.4.2.3應激性潰瘍出血者使用不堿化胃液的粘膜保護劑,以減少因應用制酸劑或H2受體阻滯劑而致胃內PH值增高,胃內細菌過度生長。

1.4.2.4慢性基礎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70歲以下者,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給予加強營養支持治療。

1.5醫院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 符合2001年版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1.6統計學處理 χ2檢驗,用SPSS 10.0版軟件包處理數據,見表1、表2、表3。

2結果

2014年4~9月我院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后,與2013年4~9月的感染例數相比較,老年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減低1~2%,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表1。說明在老年患者中醫院感染的干預措施,有顯著的效果。

經過統計學處理,P

3結論

3.1落實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 通過回顧性調查發現本院老年精神科2013年4月~9月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為7.73%,[1]2014年4月~9月對老年精神科實施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通過監測,下呼吸道感染率為2.48%,比去年同期降低了5.25%,說明精神科開展下呼吸道感染目標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采取下述有效干預措施,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是可以預防的。

3.2精神、行為障礙的高齡患者,特別是合并慢性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是醫院感染監測的重點,與其自知力缺乏、年老體弱、基礎疾病種類多,生活自理能力差,住院時間長導致機體自然屏障破壞,抵抗力降低有關,通過積極治療,及時控制精神癥狀,對患者反復進行健康教育,不斷改善其認知和行為,加強營養,積極治療基礎疾病,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感染暴露風險等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機體免疫能力出現降低,對細菌侵入的抵抗力相對更低,因此容易致病;另外,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往往自身的免疫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更容易致病。

3.3夏秋季節是下呼吸道感染高發時間,與天氣變化快,患者自理能力差,增減衣物不及時有關,說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防控的重要時段是夏秋季節,氣候突變時尤其要注意加強基礎護理,室內空氣質量等的影響更為明顯,且患者自身對細菌的敏感度相對更高,因而更容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督促患者及時增減衣物是避免抵抗力弱的患者受涼感冒的基礎。

3.4對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進行目標監測,探索醫院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使管理既有針對性,又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控制感染,達到減低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節約醫療資源的目的。確保室內空氣處于新鮮、流通狀態,每日通兩次風,通風時間大于0.5h,尤其在夏季、冬季使用空調,必須定時進行通風。確保病房空氣流通、干凈整潔,定期對拖鞋、地面進行消毒,避免室外傳播。確保室內物品無血跡、無灰塵,每周對空調過濾板進行清潔,2次/w,限制室內人員的流動,避免細菌室內傳播,定期監控滅菌、消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尚秀君,陳愛斌等目標性干預在控制老年患者醫院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8) doi:10.11816/cn.ni.2014-124441.

[2]王敬哲,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對策[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02(7)

篇(8)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關于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區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著力防范和化解養老服務領域重大風險,不斷完善全區養老機構服務質量長效機制。到2020年底,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全面實施,養老機構重大安全隱患基本清除,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法人登記率實現100%,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成效顯現,鎮級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照護能力明顯提升,全國統一的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制度先行先試,養老機構消防安全治理深入推進;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準備工作有序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長效機制逐步健全,社會對養老服務滿意度持續提升,全區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二、重點任務

(一)統籌做好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和恢復正常服務秩序工作。深入學習貫徹關于統籌推進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克服麻痹大意和松懈思想,嚴格落實民政、衛生健康部門主管責任、三鎮屬地責任和養老機構的主體責任,因地制宜調整完善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措施,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安全、穩妥、有序恢復養老服務秩序。各鎮要根據實際,對《養老機構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中的出入管理防控措施作出適當調整,其他防控措施仍要嚴格落實。在保證入住老年人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有序恢復服務秩序,支持養老機構正常運營。落實支持養老服務行業抗擊疫情紓難解困措施,幫助養老服務業渡過難關。(實施時間:2020年1月-疫情結束;實施部門:區民政局、區衛健委、三鎮)

(二)協調落實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法人登記。各鎮要加快鎮屬敬老院改制進度,確保2020年7月底前全區特困人員供養設施(敬老院)法人登記率達到100%。(實施時間:2020年6月-7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三鎮)

(三)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及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準備工作。建立健全區級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嚴格執行養老服務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加強《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以下簡稱《安全基本規范》)強制性國家標準宣傳推廣,組織開展分級培訓和評估,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推動《安全基本規范》的貫徹落實。守好養老機構安全紅線和底線,在國家強制標準生效實施前,區民政局要聯合相關部門加強督查檢查,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對尚未整治到位的重大風險隱患或不符合《安全基本規范》的養老機構,依法依規限期整治到位,對拒不整治或無法完成整治的,組織聯合執法,依法予以取締。區民政局要對全區養老機構準備實施強制性國家標準情況進行督促指導,確保2020年底前,60%以上的養老機構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時間:2020年6月-12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區市場監管局、三鎮)

(四)啟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試點工作。根據《民政部關于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養老機構等級評定體系的指導意見》精神,依據《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啟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試點工作。到2020年底前,全區養老機構普遍推行全國統一的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制度,實行全流程公開。堅持標準引領,充分發揮高等級養老機構的示范效應,推動全區養老機構建設質量不斷提升,為養老服務市場公平競爭和老年人知情選擇提供參考。(實施時間:2020年6月-12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

(五)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區民政局要牽頭制定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責,將各部門綜合監管制度落實到位,建立健全養老院服務質量監管齊抓共管的機制;要聯合相關部門開展養老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按照部門職責充實完善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提高監管實效;要完善養老機構服務糾紛預防和處置機制;加快養老服務領域信用綜合評價體系建設,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工作機制,規范養老服務市場秩序,促進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區民政局要與區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健全信息互通互聯工作機制,推動信息資源共享共用,實現違法線索互聯、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執法事項;要進一步優化養老機構備案流程,落實養老機構信息公開機制,及時公開在本轄區內登記、備案的機構名單,以及已掌握的未登記、備案的機構名單,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加強養老機構監管。(實施時間:2020年6月-12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衛健委、區市場監管局、區消防救援大隊)

(六)深入推進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按照《民政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的意見》(民發〔2019〕80號)、《省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皖民養老字〔2020〕40號)、《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馬政辦秘〔2019〕116號)通知要求,各鎮要認真開展摸底調查,全面掌握轄區內供養服務設施條件、設備配置、供養能力、運營狀況、服務水平等情況,以及本地區特困人員數量、生活情況、失能狀況、集中供養服務需求等基本情況,全面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推進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2020年底前,重點提升現有區級供養服務設施照護能力,強化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兜底保障,鎮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完成率達到100%,加強安全管理,確保消除重大安全隱患。到2021年底,確保每個鎮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供養服務設施,護理型床位達到55%以上;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的安全隱患全部清除,改造提升任務全部完成,特困人員兜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實施時間:2020年6月-12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衛健委、區市場監管局、三鎮)

(七)實施民辦養老機構消防安全達標提升工程。按照民政部等四部門《民辦養老機構消防安全達標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民發〔2019〕126號)要求,2020年9月底前,區民政局全面摸清民辦養老機構的消防安全狀況,建立消防安全問題清單和責任清單,逐項列出時間表、明確責任人,定期照單對賬、照單銷賬,集中開展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消防救援大隊等部門要積極配合,提供技術支持。對于不符合國家建設工程消防技術標準、不滿足消防安全管理要求、消防安全未達標的民辦養老機構,要根據消防安全狀況,按照國家消防安全法律法規和建設工程技術標準認真實施改造,配置消防設施、器材,落實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要求,針對經判定為重大火災隱患的養老機構進行有效整改,并按政策申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備案。(實施時間:2020年6月-12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消防救援大隊)

(八)著力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依據《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民發〔2019〕88號)要求,聯合區人社局組織開展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包括養老機構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管理人員以及養老護理人員等相關人員)培訓工作,逐步提升養老機構護理服務能力。(實施時間:2020年6月-12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

(九)持續排查整治各類風險隱患。各鎮要認真總結2019年養老院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取得成效,積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多部門聯動、“四不兩直”等多種方式持續開展各類風險隱患排查整治,鞏固提升2019年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和重大消防風險“百日會戰”成果,全面推進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建設常態化、制度化。對照《全國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指南》、《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等國家標準,指導督促養老機構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持續組織力量對轄區所有養老機構的建筑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醫療衛生安全等重點環節、重點領域進行再排查,并將“保健”市場亂象整治、非法集資風險排查納入養老機構日常監管內容,建立風險隱患整治工作臺賬,明確整改任務內容、整改責任人、整改完成時限,實行掛圖作戰、限期整改,采取有力措施,將排查出的養老機構安全風險隱患全部整治到位。區民政局要聯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衛健委、區市場監管局、區消防救援大隊等部門加大對養老機構安全風險隱患整治情況進行督查檢查,并及時通報整改情況。

各鎮要將2020年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與民政部“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區消防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同部署、同推進,堅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定期開展消防安全檢查,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消防安全演練等活動,防止已整治的安全隱患反彈。確保在2020年底前,徹底解決養老機構存在的消防審驗問題。要積極穩妥推進養老機構“明廚亮灶”建設,確保2020年底前覆蓋率達100%。(實施時間:2020年6月-11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衛健委、區市場監管局、區消防救援大隊、三鎮)

(十)做好全國養老機構業務管理系統的維護和數據更新。區民政局要及時指導新成立的養老機構設立賬戶并填報數據,對已撤并和暫停服務的養老機構要及時更新運營狀態,嚴格審核所轄區域養老機構填報信息;及時指導養老機構定期維護全國養老機構業務管理系統,及時更新數據,確保養老機構正常運營的各項指標都符合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時整改,直到合格為止。要建立定期通報機制,對數據錄入不完整、更新不及時的要進行通報,并作為等級評定的重要依據。(實施時間:2020年6月-12月;實施部門:區民政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級要建立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協調機制,強化責任,統籌推進。

篇(9)

通過開展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創建活動,推進醫療機構全面落實老年人優先政策,優化老年人就醫流程和環境,提供老年友善服務,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維護和保障信息化時代下的老年人合法權益,提升老年人看病就醫滿意度。

到2021年,50%以上的綜合性醫院、中醫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到2022年,80%以上的綜合性醫院、中醫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成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二、創建范圍

2021年,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圣和老年病醫院及各鄉鎮衛生院必須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鼓勵其他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參與。到2022年,縣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均成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三、具體措施和創建內容

(一)老年友善文化

1.各醫療機構要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大力營造尊老、愛老、敬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圍。

2.機構愿景或文化中有關心、關愛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權益,維護老年人尊嚴等內容。

3.職工手冊、行為守則等規范中有對老年人態度、行為和用語等要求。

(二)老年友善管理

1.建立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

2.建立具有老年醫學服務特點的技術規范和持續改進機制。

3.建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知識、技能等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

4.建立老年患者的雙向轉診機制,形成醫聯體的協作管理模式。

(三)老年友善服務

1.完善電話、網絡、現場預約等多種掛號方式。提供多渠道掛號服務,暢通老年人預約掛號渠道,為老年患者就醫提供方便。根據老年人患病特點和就醫實際情況,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醫聯體的核心醫院向醫聯體內基層醫療機構預留一定比例的預約號源,方便老年人通過村(社區)預約轉診就醫。

2.建立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確保智能設備配有人工值守。有專/兼職社會工作者承擔老年人服務相關職責,掛號、收費等設有人工服務窗口及現金收費窗口。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機構入口可通過增設老年患者“無健康碼”通道、配備人員幫助老年人進行健康碼查詢等方式,協助沒有手機或無法提供健康碼的老年人通過手工填寫流調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學史調查。

3.縣內各二級綜合性醫院要在老年醫學科或內科門診開展老年綜合評估服務。有條件的二級綜合性醫院要開設老年醫學科,到2022年,縣內二級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50%。要積極開展老年專科門診、用藥咨詢、營養評估、護理門診等特色服務。開展老年人綜合評估和老年綜合征診治,推動老年醫療服務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病種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轉變,對老年患者高風險因素給予早期識別與干預,保障醫療安全。

4.拓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領域。縣中醫院要以中醫藥特色老年健康中心或老年病科為依托,綜合性醫院要以中醫科為依托,加強中醫特色老年人康復、護理服務,積極開展中醫藥特色診療服務,促進優質中醫藥資源向村(社區)、向家庭、向養老服務機構延伸。

5.大力發展老年照護服務。基層衛生醫療機構要結合實際,可通過簽約、巡診、健康扶貧、老年健康管理等多種方式為確有需要的老年人開展上門診療、康復、照護、失能評估、醫養結合等個。鼓勵縣內各二級綜合性醫院設立康復醫學科,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利用現有富余編制床位開設康復、護理床位。

6.注重對老年綜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評估與干預,開展多學科合作診療,鼓勵患者及其照護者參與照護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7.對住院老年患者進行高風險篩查,重點開展跌倒、肺栓塞、誤吸和墜床等項目,建立風險防范措施與應急預案、高風險篩查后知情告知制度。

(四)老年友善環境

1.各醫療衛生機構要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確保設施設備的安全性、便利性、適老性,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的就醫環境。

2.機構內標識醒目、簡明、易懂,具有良好的導向性。

3.機構內地面防滑、無反光。設置有無障礙衛生間,門寬應當適宜輪椅進出。

4.適老性病房溫馨整潔。病房中應當配有時鐘和提示板,溫、濕度適中,家具穩固。

5.門急診、住院病區配備有輔助移乘設備(如輪椅、平車等),并方便取用;主出入口處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車的臨時停車區和安全標識;所有出入口、門、臺階、坡道、轉彎處、輪椅坡道及信息標識系統等的設置均應當符合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

四、創建標準

老年友善醫療機構評價標準由上級衛生健康部門印發后另行印發。

五、創建程序

(一)醫療機構自評。各醫療機構對照本方案進行自評,自評合格的醫療機構,填寫《省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申報表》,2021年3月底前向縣衛生健康局申報。

(二)縣級初審。縣衛生健康局組織專家進行初審,對初審合格的醫療機構,在《省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申報表》上簽署意見并加蓋公章并上報。

(三)市級復審。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局)組織專家或委托第三方對初審合格的醫療機構進行復審。2021年7月10日前,對復審合格者上報省衛生健康委。復審合格者作為“敬老文明號”等評先評優重要參考的基本條件。對達不到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標準的單位,將適情況取消“敬老文明號”等相關榮譽稱號。

(四)省級審核。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組織專家,或委托第三方對復審合格的醫療機構進行審核,審核確定為“省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向社會公布。

篇(10)

1.1 一般資料 我院各科于2010年1月開始實施風險管理模式,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護理風險管理2年內本院護理管理工作情況為觀察組,以2008年1月――2009年12月風險管理實施前本院護理工作管理情況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 查找我院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風險管理程序的第一步就是識別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潛在的安全隱患,并對各種隱患進行系統識別,歸類及分析產生護理風險事故的原因。本人對風險管理實施前2年護理不良事件進行總結分析。從護理不良事件分類發現,護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有:護士長管理上疏忽,護士工作責任心不強,護士風險意識不強,醫囑查對不嚴格,病人交接不嚴謹,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年輕護士理論和技能上的欠缺等。

1.2.2 建立護理風險監測預警系統 根據本院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將事件分為:①重度護理不良事件;②中度護理不良事件;③一般護理不良事件。結合護理不良事件整改情況(整改不力、部分整改、完全整改),設立護理安全監測預警評估體系,見表1。

1.2.3 加強各項規章制度執行力度 重視護理工作的重點環節、重點人群及重點科室的制度建設與落實,嚴格落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搶救制度、分級護理制度、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及防壓瘡、跌倒、墜床、燙傷等管理制度。

1.2.4 加強業務培訓與安全意識建設[2]一是注重護理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識和安全意識,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護理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護理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更新護理工作流程,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保證護理安全;二是認真落實護士分級培訓,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操作技能,同時注重護理相關法律法規培訓、院感知識學習、護理安全知識宣教、各種護理應急演練培訓等,不斷提高護理人員整體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不斷提高預見風險、規避風險、排除風險的能力。

1.2.5 加強重點環節、重點人群、重點科室管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重點環節、重點人群、重點科室的管理制度,如:中班、夜班、節假日時間段的管理;危重病人、老年體弱、新生兒、小兒等人群管理;手術室、供應室、產房、新生兒室、血透室等特殊科室的管理;高危藥品的管理以及急救器材和設施設備的管理等;二是加強對重點環節、重點人群、重點科室的督查,對有違反規章或制度的人或事給予及時指出,對有可能出現的或潛在的不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并給予及時處理,確保病人安全。

1.2.6 護理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科學、合理排班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是護理安全的基本保證[3],根據科室病人數、危重病人數以及崗位風險程度的大小配置護理人員,職稱結構合理,要做到傳、幫、帶,逐層監管,保證醫療安全;護士長科學、合理排班,對排班模式進行優化,盡可能減少護士交接班次數,根據不同時間段、護理工作量變化,動態安排護理人力資源,以保證護理質量和安全。

1.3 監測指標 對2組護理質量、護理不良事件、病人滿意度等客觀指標進行效果評價。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χ±s 標示,組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通過實施風險管理模式,培養了全院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和良好的護理安全態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學會分析風險,查找原因,提出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明顯減少或杜絕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護理質量評分顯著提高,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全院各科病人滿意度明顯上升,2組護理評價比較表見表2。

3 討 論

醫院護理服務工作繁雜,服務對象具有多樣化,不可預料的變化特點,隨時都存在客觀的護理安全風險,故要非常重視醫院護理風險管理,將潛在的或可能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給予積極預防控制。護理管理者運用超前的風險管理模式,采取科學、全面、有效控制措施,保證病人安全,提高醫療質量。因此,護理管理人員及護理人員全面更新護理理念,不斷提升安全防范意識,加強安全管理,強化其專業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素質。抓好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管理,認真落實護理核心制度,護理安全措施到位,就可以減少和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安全管理始終貫穿于危重病人的搶救、高危病人的評估,高風險病人的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醫囑處理、治療、操作等各個環節和過程中,做到了細節管理,確保了環節質量,完成了醫院護理安全目標,護理質量顯著提高,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病人滿意度得到了較大提升。

參考文獻

篇(11)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進展,醫院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逐漸朝著社會化方向發展。醫院作為患者救治的重要場所,其環境質量也與患者的病情康復效果、心理狀況密切相關,這就要求醫院做好后勤方面工作,保證醫院良好的環境衛生[1]。醫院保潔工作人員負責醫院的衛生環境與消毒保潔員作,其工作質量水平直接影響著醫院感染發生情況。但一般情況下,醫院的保潔工作人員的文化程度偏低,自身并未形成系統完善的衛生消毒知識、自我防護意識,再加上醫院相關部門未對保潔工作人員的感染防控知識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未制定規范的工作流程,導致工作中各種安全隱患不斷,增加院內感染發生的可能性[2-4]。基于此,臨床提出需積極采取措施提高醫院感染防控管理水平,分析院感控制工作發生情況,總結發生原因,并提出對應的防控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4月—2019年4月某院病區所有保潔員共28人,其中男6人,女22人;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為(51.2±5.2)歲;文化程度:大專1人,初中12人,小學15人;保潔員工齡3個月~1.8年。1.2研究方法。1.2.1現場觀察。清潔頻率、隔離區域清潔消毒、終末清潔消毒順序、科室院感風險。1.2.2問卷。組織參與調查員統一培訓,使其在實踐中明確規范自身行為;其次,擬通過隱蔽式現場觀察、對保潔員進行采訪或問卷調查、研究保潔操作流程等方式進行研究。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醫院保潔管理制度》[5-7]中與保潔員相關章節,自行設計調查表格;最后,由調查員管理工作開展前向各科室調查負責人發放問卷,如實填寫問卷內容,由調查員收回調查表,統計保潔人員手衛生知識掌握情況、洗手依從率及影響洗手的因素,工作用具、人力資源、醫院管理等合計54項60條,明確管理現狀,以指導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保潔操作流程:收垃圾,擦洗病房地面、走廊地面;沖洗公共衛生間,擦洗樓梯及其扶手;洗滌消毒塵推布條;擦洗衛生間、通道、走廊地面、食堂地面;清理探視間、臺面、開關、地墊等;清運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巡視區域內衛生。1.2.3物品潔具。保潔員具少,拖筒欠先進性、不好用,掃把未掛起。無工具車。體檢科無專用污洗間,潔具在2棟4樓天臺。未定期更換,損壞或耗損及時更換。公共廁所未提供紙巾,不能確保正常使用。1.2.4人力資源調查。(1)現有保潔員28人,簽訂合同為38人,與合同不符。(2)保潔員年齡大于等于50歲的25人,占89.3%。(3)體檢科、保健部、檢驗科、電腦室共用一個保潔員。(4)急診科沒有24小時值班服務,需要護士打電話。1.2.5醫院或物業管理(1)總務科未對保潔員作進行檢查,無記錄。有物業管理公司績效考核機制,但執行力度欠佳。(2)物業經理或主管清潔的負責人有每日定期到科室督導,也有相應的記錄。但流于形式,未真正按計劃地按檢查的內容進行查看清潔衛生情況。(3)未每周與護理部、院感科匯報工作情況。(4)對保潔員每周有培訓,培訓效果欠佳。1.3保潔員管理。1.3.1學歷低,自身素質不高。保潔人員年齡偏大、學歷低,掌握新知識及新事物能力弱,加上收入低、情緒不穩等影響,容易造成對防范醫院感染的疏漏。1.3.2對醫院感染知識認知不足。大部分保潔人員缺乏必要的醫院感染知識,降低消毒隔離知曉率,無法正確配置消毒液濃度。1.3.3防護意識差部分保潔人員因自我保護意識差,在清理感染性垃圾時口罩、手套等用品,或是處理污染物品后未執行手衛生制度等。1.3.4監管不到位。部分保潔人員受醫院后勤部管理,但管理考核期間往往忽視了保潔人員的工作流程、操作規程、個人防護等。1.4整改計劃。1.4.1實行物業后勤社會化管理,由總務科+護理部專職人員監控保潔的物業管理質量。設立專職部門,建立對保潔質量進行監控的長效機制。總務科+護理部下設專職護士長負責物業公司的保潔質量監督及指導實施。總務科+護理部-區護長-物業公司主管三級管理機制,聯合醫院感染控制科對物業保潔進行質量管理。1.4.2分層級、分區域、分工種培訓。大課堂培訓方法不適用,需要一對一形式進行指導;為達到護工對院感知識的知、信、行一致性,需將保潔人員及護工培訓納入醫院護理質量管理體系中。(1)需先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進行醫院保潔重點培訓,確保管理人員對醫院保潔知識掌握并能正確執行及指導。(2)保潔工人培訓:保潔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年齡偏大,對院保潔的要求及具體執行方法存在一定的盲點。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通俗易懂地講解對清潔、消毒隔離、洗手等概念及要求、消毒液的正確使用、配制方法、醫療垃圾的收集、存放、處理、感染性疾病的預防等一一講解,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其工作質量與患者的身心健康、疾病康復、醫院環境和醫院感染的密切關系及重要性認真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制度。(3)由于特殊區域工作特點,保潔人員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及身體素質,需進行選拔考核方可進入特殊區域工作,并對該區域的工作人員實施績效獎勵以鼓勵工作積極性。特殊區域(如ICU,手術室、新生兒科等)保潔員培訓和三個月考核合格后放開上崗。1.4.3細節管理。保潔人員的自我監管能力欠缺,護士長作為病區的直接管理者,應定期對保潔的細節進行質量控制,對于一人一床一巾執行、使用后的毛巾及拖把頭的徹底浸泡消毒,保潔人員的手衛生情況進行監控和落實,避免由于保潔人員導致的院內交叉感染加重。1.4.4建立質量控制標準。嚴格按照物業管理合同及醫院感染控制入職當時的目標要求對保潔質量進行監控,賞罰分明目標清晰。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強化保潔員的系統培訓及督查考核,規范保潔員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其對醫院感染知識的知曉率、執行率和職業安全防護能力,從而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及職業暴露的發生。1.4.5人性化管理。協助物業公司合理地制定保潔的工作流程提供循環教育和現場檢查和強化培訓,以達到醫院保潔的要求。予以必要的歇息場地和基本生活設施。倡導尊重和平等、主動稱呼,及時對工作效果和流程進行溝通,促使保潔員產生歸屬感,主動參與病區的管理和服務。1.4.6個人防護(職業暴露)管理。統計2017—2019年保潔員發生銳器傷共4例。醫院保潔員是發生醫療廢物銳器傷的高危人群,相關部門應加強其職業安全防護教育,及時提供防護用品,嚴格按照規范操作程序處置醫療廢物,以降低醫療廢物銳器傷發生率。1.4.7手術室、產房、新生兒科是院感發生率較高的科室管理。其中保潔員的日常工作是引起院內感染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保潔員進行規范培訓和嚴格管理,使她們在思想上對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提高了醫院感染預防意識和個人防護能力,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保障了患者和保潔員的安全。1.4.8老年慢病內科管理。通過對陪護工進行宣傳教育,使陪護工掌握手衛生、標準預防、醫療垃圾分類和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防護知識,利用陪護工的心理因素,為陪護工提供充足的防護設施,并通過制度規范陪護工對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的執行力。重視陪護工的感控知識宣教,并加強管理,能有效控制老年慢病區的醫院交叉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1.5具體改進措施。1.5.1總務科及物業管理方面。(1)總務科每周2次以上對保潔員作進行檢查,并有記錄。(2)總務科按合同對物業管理公司考核績效機制要嚴格落實。(3)物業經理或主管清潔的負責人應每日定期到科室督導,有計劃地按檢查內容進行查看清潔衛生情況,有相應的記錄。(4)每周與院感科匯報工作情況。(5)對保潔員每周培訓,使用通俗易懂、圖文并茂或工作坊的形式進行。1.5.2各科護士長方面。(1)科室指定1~2人專人對保潔員進行培訓(每月至少1次),每周進行督導及記錄。(2)護士長不定期進行督查并有記錄,將每周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形成整改計劃,根據計劃落實各項措施,并追蹤,做到持續改進。1.5.3保潔員及陪護方面(1)各科增加1人全工作時間段的保潔員(1個白班+1個夜班)。取消不固定的保潔員,因為培訓達不到同質化,從事2個及以上科室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增加院內感染傳播途徑。(2)保潔員具要每2個月更換1次。(3)增加護工1人,年齡小于50歲。1.6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或中位數(四分位間距)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兩組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

2結果

2.1現場觀察。統計調查分析,急診科存在的問題:科室未按照風險等級標識、終末清潔順序不正確、隔離區域清潔順序不正確;體檢科存在問題:清潔頻率不正確。2.2保潔人員對醫療廢物的認知了解情況。納入研究的保潔人員28人,普遍存在醫療廢物認知程度低情況,對醫療廢物標記與含義、分類、處置、相關法規與規章制度等內容完全認知這為0人,部分認知者為21人,為75.00%,不認知者為7人,為25.00%。2.3保潔員管理前后院感知識掌握率、手衛生依從率比較。管理后保潔員院感知識掌握率、手衛生依從率高于管理前,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結論

(1)院領導重視院感工作。護理部與醫院感染科共同配合,齊抓共管,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體系,明確各層級管理層職責,強化醫院感染管理重要性教育和相關知識培訓,規范醫護人員行為和技術操作規程,制定消毒隔離和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相關制度,制定持續質量控制檢查標準和獎懲方法,各層級認真履行管理職能,加強對重點部門、重點環節的檢查督促,及時發現存在問題,持續進行質量改進[8-10]。(2)護士長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應發揮承上啟下的橋梁與溝通作用,切實履行醫院感染管理系統工程的監督員職能。(3)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加強醫療廢物的處置環節管理,提高保潔員對醫院感染意識及自我防護意識、強化環節質量、有效控制醫院感染。(4)保潔員院感知識缺乏,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較嚴重的醫院感染隱患。根據保潔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切實可行采用相關措施。對保潔員進行規范化及分層級培訓[11-12],是保證醫療護理質量,降低醫院感染發病率的重要措施。(5)對保潔員進行嚴格規范化管理,為患者營造一個整潔、舒適的就醫環境。為切斷醫院感染傳播途徑、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等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黃菊,楊堅娥,肖瑜,等.基于FMEA法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風險評估[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4):162-165.

[2]黃瑩,張小亮,盧惠林,等.醫院后勤社會化后導入PDCA循環管理對院感控制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5,26(10):1541-1542,1543.

[3]朱燁.加強監控護士的培訓對醫院感染管理質量的影響分析[J].健康必讀,2019,27(10):129.

[4]趙艷,焦峰軍,施大為.急診護理中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分析及護理對策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76-79.

[5]崔金麗.加強保潔人員的管理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13):1583-1585.

[6]魏楠,李曉娟.醫院感染控制中保潔員的問題[J].醫院管理雜志,2017,24(5):459-461.

[7]焦麗艷,黃愛萍,趙曉峰.保潔員管理對多重耐藥菌院內感染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療設備,2016,31(S1):78.

[8]馬云娟.保潔員手衛生培訓對預防醫院感染的影響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21):3654-3656.

[9]范書南,史媛媛,董雪,等.保潔員對醫院感染知識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16,14(35):3752-3753.

[10]金蘭姬.規范化培訓保潔員可以降低醫院感染發生比例[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33):3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裸のアゲハいきり立つ欲望电影| 女子校生下媚药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挤奶水主播在线播放|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又色又爽又黄的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很黄很色裸乳视频网站| 久久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制服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欧美第一页在线| 台湾一级淫片完整版视频播放| 麻豆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一级三级黄色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 真正国产乱子伦高清对白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亚洲va欧美va| 天天射天天爱天天干| 久久久久久一品道精品免费看| 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动漫人物差差差免费动漫在线观看 | 午夜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美女奶口隐私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最新精品|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youjizz国产| 富二代国app产下载| 一级毛片不卡免费看老司机| 日韩三级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