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頸椎病病因及治療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R681.5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8-0047-02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在頸椎間盤退變的病理基礎上,繼發相鄰骨與軟組織結構的退變,最終導致脊神經根的損傷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其發生率及程度隨年齡增長而日益增多,并逐漸加重,40歲的人群更易患頸椎病,男女之比為1.4:1,以C5~C6,C6~C7兩節最多見[1]。而神經根型頸椎病占各類型頸椎病發病率的60%~70%,是最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2]。隨著人們工作壓力增大,生活方式轉變導致的長時間伏案,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使該病的發病率增高并有年輕化的趨向,引起了社會關注,筆者近年來以牽引舒筋結合整脊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取得一定療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頸椎病的診斷,并且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理分型[3]。2組均依據患者的臨床病史、癥狀、體征并結合頸椎影像學資料(X線片、CT、MRI)確診。
1.2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年齡在20~70歲間,自愿接受本療法,治療期間不進行其它影響療效判定的治療。
1.3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 其它原因導致的頸椎疾患,如頸椎骨折、脫位、椎體結核、椎體腫瘤等;3有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4嚴重的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妊娠期的患者;5依從性差,不能按時接受治療及如期隨訪者;6 重度骨質疏松癥者。
1.4一般資料將在2011年7月~2013年1月間就診于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推拿科門診,且符合納入標準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12例,女28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5 d,最長10 a。對照組男11例,女29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67歲;病程最短6 d,最長9 a。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療組采用牽引舒筋結合整脊療法,對照組單純行牽引舒筋治療。
2.2舒筋治療患者俯臥位,先用法,按揉法作用于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岡上肌、岡下肌等處約3 min。再用一指禪推法分別作用于風府穴至大椎穴、天柱穴至頸根穴(大椎穴旁開一寸)約3 min。左側臥位,用一指禪推法作用于風池穴至頸臂穴(缺盆穴內一寸)2 min,點按風府穴、風池穴、頸根穴、頸臂穴、肩井穴、肩外俞穴、天宗穴等穴位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度。右側臥位手法同左側。放射至拇指根麻木者,取同側C5~6椎間隙,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治療3~5 min;放射至拇、食、中指及環指橈側半指麻木者,取同側C6~7椎間隙,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治療3~5 min;放射至小指及環指尺側半指著,取同側C7~T1椎間隙,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治療3~5 min。平臥位,醫者用食中指沿C7至C1向上點揉患者頸夾脊穴酸脹為度。
2.3整脊治療頸部采用橫突觸診檢查時,可發現病變相應椎體滑脫、旋轉、側擺等錯位改變,結合X片以印證,需要通過特定的正骨手法來糾正復位。方法如下:低頭搖正法[4],用于C2~6頸椎后關節“旋轉式錯位”;側頭搖正法[4],用于C2~6鉤椎關節“旋轉式錯位”;側臥搖肩法[4],用于C2~7、T1~2“旋轉式錯位”;側臥推正法:用于各頸椎前后滑脫式錯位,尤其對頸軸反張者有效[4]。每做完一次整脊后,需要用兩手觸診來檢驗頸椎整復的效果。
2.4牽引治療選用Q-7型頸椎牽引椅,患者取坐位用頸椎枕頜吊帶進行牽引,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20%~40%,每次牽引10~20 min。
上述療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1~3天,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2.5統計方法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等級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種不適癥狀消失,頸部及肢體各屈伸肌群肌力及功能恢復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和勞動。好轉: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種癥狀減輕,頸部及肢體功能較前改善。未愈:癥狀較治療前無好轉。
3.2治療結果見表1。
4討論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并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的頸椎退變性疾患[5]。1952年Brain等首次將頸椎病分為脊髓型和神經根型兩種。許多研究闡述了根性病變和髓性病變的本質特點[1]。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勞損、退變、外傷等因素導致的頸椎間盤纖維環退變、破裂進而導致的向后外側突出的髓核、增生或松動移位的后方小關節等使頸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而引起的以脊神經根分布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6]。
非手術治療是治療頸椎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僅可使頸椎病患者的病情減輕或明顯好轉,在本病的早期階段甚至可治愈,由于頸椎病的復雜性,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頸椎病在治療上也有不同要求,各種療法均有其應用范圍,療效差異較大。牽引和推拿療法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7]。牽引通過對頸部的制動與固定使頸部肌肉松弛,恢復頸椎的內外平衡和正常列線,有利于突出物的還納,增大椎間孔容積,減輕局部創傷反應[8]。舒筋手法作為推拿手法的一種,其操作簡單易學,推拿醫師通過特定的手法將患者頸、肩、胸、背部的肌肉做較大幅度的被動活動,以達到行氣、活血化瘀的作用,局部血運的加快,利于局部滲出的炎性致痛物質代謝,減輕疼痛癥狀;另一方面還可使粘連的神經根得到部分松解,解除肌肉痙攣,可使患者感到舒適。整脊手法以“理筋,調曲,康復鍛煉”治療為原則。整脊醫師基于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影像學資料,使患者處在特定的,而使欲被復位的某節脊椎處于活動度最大的位置上,通過特定的手法在特定的方向和用力點上施加瞬間爆發力,將處于旋轉、側移等異常位置的脊椎調整回原位,恢復椎體間關節的穩定性,改善了頸椎的平衡狀態。
脊柱形態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協調性,決定了脊柱輪廓應力對脊柱的穩定性[9]。在脊柱輪廓應力的外四維中,以肌肉韌帶的第一杠桿為動力和支撐力。因此整脊需要先理筋。另一方面,脊柱的不平衡,除外傷的外來暴力以及骨病自身破壞以外,常見的勞損病,均起源于肌肉韌帶損傷而致輪廓應力不平衡后繼發。所以,在治療脊柱勞損病中,理筋為首要治療大法。椎曲決定了椎間孔脊椎管的形態,也決定了脊神經及脊髓的自我定位。因此,脊柱勞損病幾乎所有病理改變均為椎曲改變。所以,整脊治療是以調整和恢復椎曲為主要目的。由此可見頸椎病的治療需要筋骨并重,舒筋、整脊應有機結合,使頸椎達到應有的內外平衡。通過臨床療效對比發現,牽引舒筋結合整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肯定,并優于單純牽引舒筋療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范清宇.臨床骨科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48.
[2]李爭鳴.頸肩背功能訓練對頸椎病的治療作用[J].廣西醫學,2008,30(10):1572~1573.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魏征.脊柱病因治療學[M].北京:商務印刷出版社,1995:87.
[5]海涌.脊柱外科治療原則[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256~257.
[6]陳燕坤.針刺加牽引治療頸椎病120例[J].廣西中醫藥,2003,26(4):36.
[7]熊愛民.牽引下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1):63.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Method] Take bonesetting and traction.[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3%, the cure effect was much raised. [Conclusion] Bonesetting and traction in combination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with short course, safe.
Key words: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bonesetting; traction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導致脊髓或支配脊髓血管受壓而出現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礙的一種疾?。?]。自2000年來,筆者治療觀察了56例脊髓型頸椎病,發現正骨推拿配合牽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共56例患者均依據《中醫常見病證診療常規》的診斷標準明確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其中男性25例占44.64%,女性31例占55.36%;年齡最小者45歲,最大者76歲,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長5年,其中2年之內占80 %。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例。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采用正骨推拿加牽引治療
(1)放松手法:患者仰睡,術者立床頭,雙手在其頸后外側作四指揉法5min。(2)正骨手法:患者側臥,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后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后仰活動。也可用牽引下推正,約3min。(3)強壯手法:提拿雙肩部斜方肌、岡上肌,點穴:風池、肩井、肩隅、肩貞、曲池、合谷,約7min。(4)痛區手法:按摩四肢,約3min。周一至周五,正骨推拿手法,1次/d,每次20min,周六周日休息。1周為1療程,最長5個療程。(5)牽引:取臥位床邊牽引4次/d,總定量時間15~20min,其中持續牽引時間10~15min,3次/d。間歇牽引時間15min,在間歇牽引時,間歇時間為30~60s,反復5次。持續牽引力相當于體重的15% ~20%。間歇牽引力為體重的10%。因個體差異大,頸肌的發育程度不同,牽引力也因人而異可從小量開始,如5kg開始逐漸加大重量,直到病人感到舒適為止。牽引角度主要根據發病部位而定,因為牽引角度不同,最大應力作用位置不同[2]。
2.2 對照組運用《推拿學》俞大方教授的常規推拿手法加臥位牽引,1次/d,每次18min,1周為1療程,最長5個療程。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治愈:癥狀和體征消失,行走正常,肌力恢復4級以上;顯效:原有癥狀大部份消失,行走可,肌力在原有基礎上上升1~2級,肌肉稍松弛無萎縮,無纖顫,椎體束征(±);好轉:原有癥狀體征減輕,行走尚可;未愈: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
見表1。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略)]
4 體會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和其周圍組織退變致頸髓受壓而引起,是發生在椎管內較為嚴重的疾病,雖然學術界一致認為脊髓型頸椎病應盡快手術治療,以免脊髓神經組織的不可逆損傷出現,但同時也提出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手術應在保守治療無效的前提下進行,且手術遠期療效并不確定。[4]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認識更加清楚了,在診斷上因其不常見,且癥狀復雜稍有困難,CT和MRI掃描,對診斷脊髓型頸椎病至關重要,并可同時排除與其相關的顱腦病變、頸椎損傷和內臟器質性病變給予確認。辨證正確,才能施治有效。
此型頸椎病的病因,中醫多認為屬風、寒、濕、勞、疲引起,西醫認為除頸外傷外是長期不正確用頸和骨及骨關節退變所致。尤其是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此型病人的增加,應注意防護。推拿手法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以其無痛苦、無副作用、療效顯著,日益受到廣大醫患的歡迎。推拿手法治療脊位型頸椎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舒筋通絡,活血散寮,整復錯縫三個方面。采用正骨復位推拿手法進行治療,可以糾正小關節錯位,使頸椎恢復正常生理曲度,緩解突出物的神經壓迫,可消除腫脹、分解粘連、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痙攣,增強局部的血液供應,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使脊髓受壓逐漸恢復,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臥位牽引有利于后縱韌帶和纖維環后部緊張及黃韌帶的舒展,對髓核產生推力,并可使椎間產生負壓吸引,有利于髓核回納,從而減輕對硬膜囊和脊髓的壓迫,使頸脊髓因受擠壓而產生的缺血變性得到改善。但推拿時,手法宜輕巧平穩,禁忌暴力及過伸過屈動作,旋轉手法及扳法應慎用。因為頸過屈時脊髓被拉長、繃緊,緊貼椎管前壁,易受椎體后緣增生骨贅、突出椎間盤的刺激和壓迫;過伸時脊髓縮短變粗[5],脊髓同樣易受椎體后緣增生骨贅、突出椎間盤及黃韌帶皺折的刺激和壓迫,運用旋轉手法只會加重關節面磨損,使突出物更易刺激椎動脈、神經根或脊髓[6]。
在臨床中,若采用上述方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無效或加重,或就診時已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的癥狀、體征者,建議早行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馬利杰.脊髓型頸椎病病病機制研究的進展[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2,4(2):167168.
[2]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7137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J].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中圖分類號】R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6-112-2
頸椎病定義:由頸椎骨關節病變或(和)頸椎椎管內、外軟組織病變引起的各種病癥,稱之為頸椎病。頸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則逐漸趨于年輕化。近年來筆者采用脊柱微調手法結合牽引治療頸椎病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2例,均為我科門診2007~2009年的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2歲,以32~55歲居多;病程最短3天,最長20年,以6~36個月居多。均有頸部慢性勞損史;癥狀:頸部活動受限45例,頸肩、臂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42例,眩暈、偏頭痛12例,耳鳴5例。體征:出現頸椎橫突左右旋轉偏歪50例,橫突隆起處壓痛46例,頸肌僵硬52例,壓頂試驗陽性28例,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24例,旋頸試驗陽性11例。均行頸椎正位、側位、雙斜位、張口位及前屈后伸功能位x線攝片:頸椎曲度變直25例,反弓18例,成角10例,節段性不穩定20例,椎體雙邊或雙突影50例,寰齒間距不對稱8例,間隙變窄40例,椎間孔狹窄或變型23例,鉤椎關節增生或移位32例,項韌帶鈣化1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1.2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診斷均符合1995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下簡稱《標準》及92年在青島召開的《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規定的診斷分型標準》。
1.3分組
62例采用單盲法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采用脊柱微調手法并牽引。
2.1.1牽引方法采用上海醫療器械廠的JQY―1頸椎牽引椅,每天1次,每次30min,10次為一個療程。牽引的角度根據X片來確定,在0~30°之間調整,病變部位越高牽引角度越小。生理曲度變直采取中立位或者后仰角度,生理曲度過大采取前屈位牽引,同時應以患者的舒適度來調整。牽引重量一般是自身體重的10%左右,治療過程均先牽引后作脊柱微調。
2.1.2脊柱微調手法先施以常規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進行。一般范圍以患椎為中心,包括其上、下6個椎間以內的軟組織,沿椎旁以線或片進行揉捏法,對棘突、橫突附著的肌腱疼痛敏感區用按法或震法,重點處亦可用掌根、掌緣或前臂揉或滾法,手法要柔和、輕松。放松后根據X線資料及患者體征,按不同的錯位類型、部位、方向施以脊柱微調手法[2]:①仰頭搖正法:用于枕寰、寰樞關節錯位?;颊哐雠P、低枕,術者一手托其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將其頭作上仰,(仰頭可使2~7椎后關節緊閉成“定點”)側轉,緩慢搖動2~3下,囑患者放松頭部后,將頭轉達較大幅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多可聽見關節復位時探險“咯得”聲。②低頭搖正法:用于2~6頸椎后關節旋轉式錯位?;颊邆扰P,平枕、低頭位(中段頸椎,前屈約20°,下段頸椎,前屈大于30°)術者一手輕拿后頭,拇指按于錯位橫突隆起處下方作為“動點”,以枕部作支點,將頭轉動,當搖至最大角度時,托面頰之手用有限度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同時加力按壓,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有壓力而復位,可重復2~3次。③側頭搖正法:用于C2~6鉤椎關節旋轉式錯位?;颊邆扰P,低枕,頭前屈度如上述,術者一手托其頭部,另手拇指“定點”于患椎關節下方,將頭抬起作側屈并轉動搖正(動作如低頭搖正法)。④側向搬按法:用于C2~6側彎側擺式錯位(鉤椎關節錯位)。患者仰臥位,術者立于床頭,一手拿住其后頭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向隆起處(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上而下逐步按壓),另手托其下頜并用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先牽引并漸屈向健側后屈向患側,當向患側搬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松,與“動點”手同時作一搬、按、牽聯合“閃動力”,術者拇指可觸到復位關節的彈跳感,多可成功。⑤側臥推正法:用于各頸椎前后滑脫式錯位,尤其對頸曲反弓者有效?;颊邆扰P、平枕、低頭位,術者用拇食二指夾持其向后突起的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將其頭作前屈后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之在運動中推正。有滑脫錯位者,推正時雙手加力將頭向上牽引,復位效果更好。
2.2對照組采用電腦中頻并牽引。牽引方法、時間、療程同治療組。牽引后用電腦中頻在局部作物理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3療效標準[1]治愈:頸背部疼痛消失,肌肉放松,活動正常;好轉:頸背部疼痛消失,偶有輕微疼痛,肌肉放松,活動正常;未愈:癥狀無改善。
3結果
經1個療程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統計學處理:統計方法采用Ridit分析,將兩組的總數作為標準組,分別計算治療組和對照組的Ridit值,再檢驗兩組之間有無統計學差異。統計結果顯示治療組的平均Ridit值為0.36,對照組的平均Ridit值為0.63,兩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t=4.45,P
表1 治療結果[n(%)]
組別 n 治愈 好轉 未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30 17 11 2 93
對照組 32 6 10 16 50
4討論
根據脊柱生物力學原理可知:正常人的頸椎穩定性由兩方面組成,①內源性穩定:包括椎體、附件、椎間盤及相連的韌帶為靜力平衡;②外源性穩定:包括肌肉的調節和控制,這是頸椎運動的原始動力,此為動力平衡。靜力學平衡和動力學平衡處于動態平衡中,如果任何一個平衡遭到破壞,都會引起生物力學失衡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3]。單純的牽引方法雖能增大椎間隙,減少頸椎增生對神經、血管的壓迫,能減輕肌肉痙攣,減少神經刺激,改善頸椎間各小關節的功能,緩解疼痛,改善癥狀,但無法糾正頸椎旋轉性錯位,對寰樞關節錯位反而會加重椎動脈的牽張,引起頭暈加重。脊柱微調手法以錯位的頸椎為中心,以棘突或關節突為著力點,相鄰兩椎產生錯動,杠桿力矩短,易于調整控制,手法輕巧,患者無疼痛感。在整復頸椎錯位的同時,擴大椎間孔、椎管、橫突孔的有效空間,改善椎管內外的高壓力狀態和神經根張力,減少或消除神經血管機械性壓迫和刺激,從而達到改善頸椎靜力平衡[4]。筆者在施行脊柱微調手法前先施以常規放松手法放松頸椎周邊組織,從而達到改善頸椎動力平衡,為微調手法治療創造良好條件。因手法講究適度,不超關節活動,故不會意外損傷頸椎。通過觀察發現脊柱微調手法結合牽引治療頸椎病療效肯定。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 龍臣花.脊椎病及脊椎相關疾病中西結合診療教程,2002:59-62.
[3] 李義凱.脊柱推拿的臨床與基礎[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R826.6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8-182-01
頸椎病是骨科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由頸椎骨質增生和頸椎間盤變性引起,主要表現為頸肩痛,并放射到頭枕部,或是上肢,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雙下肢痙攣[1]。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單一的治療方法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所以本文對牽引結合小針刀治療頸椎病進行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救治的頸椎病患者86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48±8.26)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病程(3±5.24)年。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為43例。其中,神經根型34例,頸型13例,交感神經型16例,椎動脈型19例,混合型4例。
1.2治療方法
研究組采用牽引及小針刀治療。牽引治療采用坐位,首先讓患者端坐,頸部稍向前屈,利用枕頜帶將頭部固定。牽引的重量按患者體重1/12-1/7確定,時間為20-40分鐘,1次/天,14次/療程。在進行小針刀治療前,均新行枕頜帶牽引。根據治療的部位,患者可取側臥位、坐位、或俯臥位。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侵潤麻醉。醫生帶無菌手套操作,一手捏針柄,一手扶持針體,刀刃的方向應和波紋平行,經由定位點刺入皮膚。進針深度由具體的部位決定,分別到達關節囊、肌肉、骨面等。沿肌纖維或骨面走行方向,先進行縱向切割,然后再橫向剝離。治療后,讓患者平臥休息半小時,兩次/療程,每周/次。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理療和推拿按摩治療,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癥狀等情況實施推拿按摩。1天/次,每次20分鐘左右,10次/療程。在推拿按摩結束后,進行理療,采用TDP等照頸部約為20分鐘,1天/次,10次/療程。
1.3療效評價
療效評價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體征均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緩解明顯,體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復,不影響正常生活;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功能部分恢復;無效:治療前后體征和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2]。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一般資料用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當P
2.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42%,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據相關的資料顯示,頸椎病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3]。除年齡外,導致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勞損,局部韌帶、肌肉和關節炎長期損傷。可引發局部的出血水腫,產生炎癥的改變,在患部逐步的出現炎癥機化,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血管和神經。外傷是引發頸椎病的直接因素,通常情況下,患者在受外傷前,便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變,致使頸椎處于高危狀態,外傷將會直接誘發頸椎病癥狀發生。另外,不良的姿勢也是導致脊椎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躺在床上看書,喜歡高枕,劇烈旋轉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等,這類不良姿勢使頸部的肌肉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很容易發生損傷。
目前,應用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在臨床中被廣泛采用,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也因此而成為頸椎病的基礎治療方法。患者通過牽引治療,可使椎間隙增大,利于椎間盤的復位,周圍軟組織的痙攣也能得到緩解,對神經、血管受到的刺激和壓迫的解除具有促進作用。小針刀是在中醫理論基礎的指導下,結合外科手術原理,并將針刀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新興學科。利用針刀治療,能夠有效消除肌痙攣、肌緊張,改善局部微循環和代謝,具有解痙止痛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應用小針刀治療是準手術,屬于侵入性的治療。因為頸部的生理位置極為重要,血管神經豐富,所以手術操作的危險較大,應先做好準備,并無菌操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42%。
綜上所述,應用牽引結合小針刀治療頸椎病,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并且簡單、方便,技術容易掌握,風險小,療效顯著,應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發病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該型的患者常表現為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如頭暈、耳鳴、視物模糊、惡心、嘔吐等。對該型頸椎病的治療,目前多采用口服對癥藥物等措施,我院從2000―2009年采用臥式頸椎牽引,配合頸椎按摩及電腦中頻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與分組選擇臨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62歲;病程最短者3年,最長者15年,平均9.1年。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綜合組(觀察組)50例、臥牽組(對照組)50例。兩組年齡、性別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依據臨床癥狀體征及頸椎CT和X線確診。
1.2方法
1.2.1綜合組治療方法包括臥式頸椎牽引、頸椎按摩、頸部應用電腦中頻電療儀。①臥式頸椎牽引:采用沈陽蠟療機械廠制造的VQC-Ⅰ型頸椎牽引床,用頜枕布帶行頸椎牽引,為仰臥位,牽引角度可調,病變在頸椎上段用小角度牽引,在頸椎下段用較大角度,結合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牽引重量在6.5~8.5kg范圍內,依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加量,20min/次,2次/d。②頸椎按摩:選擇頸椎前屈30°,以此為中點,做前屈后伸及左右側屈運動,同時采用頸椎壓痛點穴位按摩并做頸后肌群放松療法,40min/次,1次/d。③電腦中頻法:采用北京翔云電子設備廠K8832-T電腦中頻電療儀,選用正弦調制中頻電療機1號處方(治療腰痛,頸椎病),采用4cm×6cm鉛板電極一對,固定法,一極置于患椎部位,另一極置于患側肩背部,電極下襯一層濕絨布墊,治療劑量為耐受量,20min/次,1次/d。④綜合組經上述治療14d為一療程,每療程之間休息3d,共兩個療程。
1.2.2臥牽組其治療方法采用臥式牽引,時間、刺激程度均與綜合組臥式牽引法相同。
1.3統計學處理數據統計療效用百分比,組間有效數據比較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近期療效標準顯效:癥狀體征消失、影像學改善或恢復正常、頸部活動自如;有效:癥狀明顯改善、體征消失、影像學改善、頸部仍有不適;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和影像學均無改善。
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為86.7%,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
結論: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頸型和神經根頸椎病,能恢復患者頸椎的生理弧度,調整紊亂的鉤椎關節關系,療效滿意。
關鍵詞:整脊手法 超大重量牽引 頸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7-02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現發病年齡年輕化、發病人群多元化的趨勢。臨床上多以頸型和神經根型較常見?;颊叽蠖啾憩F為頸項部僵硬,肩背酸脹沉滯,或上肢放射性酸麻疼痛,甚至出現手指麻木等癥狀。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對門診的頸型和神經根頸椎病患者采取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按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1]。①頸型:頸項部及肩胛部僵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有相應的壓痛點,壓頸試驗呈陽性。X線表現:頸椎病變節段的生理弧度有相應改變。②神經根型:頸部僵硬、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頸部活動受限。受壓神經根節段支配的皮膚區域感覺減退甚至消失,患側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頸后伸運動時癥狀加重。壓頸試驗及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1.2 排除標準。排除中度及重度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排除孕婦、出血性傾向、皮膚破損患者;排除惡性腫瘤、牽引區骨折、結核、骨橋形成患者;排除年齡過大而體力無法承受、高血壓和嚴重心臟病患者。
1.3 病例選擇。所選取的86例患者均為門診收治的頸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43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分型方面比較,經X2檢驗,年齡、病程經t檢驗,P>0.05,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采用頸椎頜枕牽引法,使頸椎保持輕度前屈15°~25°,牽引重量為自身體重的15%~20%,7~12Kg,牽引30min,1次/d。
2.2 治療組采取正骨整脊手法治療:①舒筋手法:患者取正坐位,醫者立于患者的側后方,拿揉、彈撥、按揉、點按頸肩部俞穴,5-10分鐘左右;②整脊治療: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患者取正坐位,頭部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醫生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其余四指扶持頸部,另一手掌心對準下頜部,五指捏拿下頜骨,將患者頭部向患側斜上方牽提,使頸部向健側彎屈并向前旋轉至拇指有棘突移位感為止,這時右手突發力向患側斜上方牽提,同時左手拇指向對側及頸部前方擠壓患椎棘突,可聽及彈響聲,同時拇指下有棘突滑動感。此法適用于頸椎生理彎曲變直或反張,伴有小關節紊亂者;結合超大重量頸椎牽引,牽引重量為自身體重的25%~30%,12~20Kg以上,牽引15min。
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隔天1次,6次為1個療程。
兩組共治療3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2.3 統計分析所得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 療效標準與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原有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見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頸型、神經根型多見。多是因年齡或長期慢性勞損等原因導致頸部肌肉僵硬、痙攣,椎間盤退變,韌帶及關節囊松弛,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或血管而出現水腫、炎癥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頸椎牽引的作用有:①調節和恢復已破壞的頸椎平衡,增大椎間隙,調整嵌頓的小關節滑囊;②緩解因椎間隙和椎間孔變窄、椎間盤突出或小關節功能紊亂所造成的神經根、椎動脈和脊髓受壓,促使拉長、迂曲的椎動脈變直,增加有效血流量;③緩沖椎間盤組織周緣的壓力,有利于突出物回納復位等[1]。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頸椎牽引就是給脊柱加載(施加應力),使其發生應變(相對伸長),拉開椎體間距離,以減輕椎間盤壓力,緩解神經根、血管和肌肉間的關系[1]。由于實際頸椎牽引的力量可受、頭頸部的重量、應用的牽引方法、牽引時摩擦力的大小和牽引裝置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頸椎牽引究竟該用多大力量,各家看法不一。文獻報道有的高達14.6Kg,有的僅為4.5Kg。我中心骨傷科采用超大重量頸椎牽引,在快速、超大重量的持續牽引力的作用下增寬椎間隙和椎間孔,利用椎體間的負壓對突出的椎間盤產生吸納的作用,從而減輕突出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刺激,回復迂曲的椎動脈。同時能促進紊亂的椎間關節復位,使頸椎生物力學得以重建,從而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但牽引同時也應注意因人而異,初次牽引重量及每次增加量以患者承受程度為標準,不可急于求成。
【Abstract】cervical disease is a worldwide middle age, common disease. Peop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 continuou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history of more than a century, but China has its research late date (20th century, 70 years later) to the entire medical profession is concerned, is still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is the mainstream, speaking of cervical ill always think of neck pain, many people have neck and shoulder-arm pain is confirmed or denied as the main basis of cervical disease, and the heavy-duty and special types of cervical disease mis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
1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
1.1與冠心病的關系早在1929年就有報道,頸椎病引起心前區疼痛,呈現類似心絞痛樣癥狀。以后,國內外不少學者提出頸椎病可引起偽心絞痛,或稱為頸椎病性類冠心病綜合征(又稱頸源性心絞痛)。近20年來,發現頸椎病不僅可引起心前區疼痛,而且常與冠心病同時存在。因此,對于頸椎病是否誘發或加重冠心病,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二者發病年齡相似,某些癥狀及體征也相似,故臨床上極易相互誤診,但將頸椎病誤診為冠心病是主要趨勢[1]。李起鴻等曾有一組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的頸椎病性類冠心病綜合征30例報道,其中在兩個月內有12例被連續誤診[2],并經統計占頸椎病的13%,可見本征并不少見,而且誤診率甚高。魏征等[3]通過家兔實驗,人工造成胸椎1~5錯位,壓迫/刺激或牽扯神經根,可引起根內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影響而出現ST段壓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雙相以及心律失常等異常心電圖改變,經解除人工損傷后,心電圖則恢復正常。同時,他們單純用治脊療法共治療冠心病81例,顯效48例,改善32例,無效1例,顯效率為59.26%,有效率98.77%,均說明了脊椎病與冠心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李傳紅[4]對204例頸椎病心電圖分析表明,其中109例有心電圖異常,占53.4%,并證明隨著頸椎病治療的好轉,86.5%的心電圖表現好轉或正常。說明了頸椎病與心電圖的異常改變有著密切的聯系。
總之,頸椎病合并心臟損害確為常見,但與頸椎病的分型無關。特別是頸椎病和冠心病合并存在尤為明顯(常見為心絞痛樣發作及心電圖ST-T改變等),雖然兩者的發病年齡相近,但不應認為是單純的巧合,因為從解剖生理學和病理機制方面分析,兩者有著內在聯系。臨床上,不少病例并無明顯動脈硬化征象,而心電圖卻有明顯缺血改變,頸椎病很可能就是這部分病例發生心臟損害的主要原因,而對于有冠心病的患者,頸椎病對心絞痛發作有“附加的啟動機制作用或激發作用”。
1.2與心律失常的關系頸椎病可引起心律失常,于1980年已由潘之清提出[5]。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與對頸椎病的深入研究及臨床觀察,這一理論被廣泛證實并得到肯定。但在臨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時,常忽略頸椎病引起心律失常這一重要原因而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頸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律的沖動起源異常,心率、節律及沖動的傳導等任何一項的異常。早在1972年,總醫院脊椎病科研組為2例3、4胸椎棘突偏歪,并有頻發性室性早搏的患者經推拿正骨后,早搏消失。以后共治療類似患者138例,顯效82例,改善53例,無效3例,顯效率59.42%,有效率97.83%。馬修云等報道2例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冠心病的患者,經內科治療無效,后經進一步追問病史及查體,發現了與頸椎病有關的臨床表現及體征,經按頸椎病系統治療后,心律恢復正常。最后診斷為頸椎病致竇性心動過緩。陳志等報道2例頻發性房性早搏,經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后按頸椎病治療后早搏消失,而且療效穩定。
頸椎病所致心律失常,臨床上常見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房性或室性早搏、房顫、房撲、房室傳導障礙、束枝傳導阻滯等。這一臨床觀察結果已經動物實驗證實。
頸椎病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礎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因為支配心臟的心上、心中及心下神經分別由頸上、頸中及頸下三個頸交感神經節發出,當頸椎病時,由于神經受到直接或間接刺激而改變了正常功能狀態,從而引起心律失常。有人發現:上位頸椎(C1~C3)錯位,易發生竇性心動過速;C4~C6錯位易發生心動過緩;C7~T2錯位發生房顫;T3~T5錯位易發生室早、房早及房室傳導阻滯。
由上可見,頸椎病確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臨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時,要考慮頸椎病這一病因,特別是抗心律失常藥物效果不佳者,應詳細追問病史,并做有關檢查,以明確病因,及時治療。
1.3與血壓異常的關系 李學江等曾對718例年齡為65歲以上的住院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的方法進行調查,其中高血壓組307例,有頸椎病者112例,患病率為36.46%;冠心病組287例,有頸椎病者110例,患病率38.05%;對照組244例,有頸椎病者66例,患病率為27.05%。表明高血壓、冠心病合并頸椎病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
2.1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關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的原因多種多樣,由頸椎病引起者稱為頸源性VBI,是VBI的常見重要原因之一,但往往卻被臨床醫師忽略而誤診。據研究,50歲以上者眩暈發作,VBI是最主要原因,而且50%以上與頸椎源性病因有關。因此認為,頸椎病是引起中老年人VBI的最常見重要原因之一。
2.2與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關系1889年Peabody首先對因腦內血流量的不足而出現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稱為“腦血管痙攣”。由于Fisher、Russell及Pikering分別于1959、1961和1963年對微栓子學說的進一步證實,其診斷名稱則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所替代,并沿用至今。
2.3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既然頸椎病可致VBI及椎基底動脈TIA,那么,從理論上講也可促發或誘發缺血性腦卒中。福建省干部療養院陳礎[10]等,對收治的433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析,其中合并腦卒中者44例,占10%。同時對他們所收治的133例中風患者進行分析,有頸椎病者44例,占33%,這44例中腦梗死38例,腦出血6例,說明了頸椎病與缺血性腦卒中關系密切。他們對其中6例腦梗死患者在進行項背溫熱治療前后做了腦血流圖檢查,結果治療后腦血流圖明顯好轉,這也證實了頸椎病與缺血性腦卒中的淵源關系。
大量的科學信息表明,現對頸椎病的認識在不斷深化。近幾年的國際性研究成果證實:頸椎病是血壓異常的原因之一,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原因之一,是神經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等全身數十種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多病之源。由于頸椎病是涉及多學科的常見病,即跨學科的“邊緣性疾病”,而且近年來發現在青少年中發病率并不低,并呈上升趨勢,故需要多學科的臨床醫師對其進一步強化認識,并積極開展對頸椎病的全面系統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賢英.在校大學生頸椎病抽樣調查分析.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5,4(11):1203.[2]李起鴻.頸椎病性類冠心綜合征.中華醫學雜志,2006,60(7):393.
【摘要】目的:探討青壯年頸椎病的影像學特點及腦TCD(腦動脈血流圖)的表現。方法:回顧性分析82例40歲以下,臨床診斷為頸椎病且影像學有異常的青壯年患者的影像學及腦TCD表現。結果:發現其非骨軟骨性改變中以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最多(100%),腦TCD對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所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有輔助診斷價值。結論:頸椎非骨軟骨性改變中頸椎曲度異常是青壯年頸椎病的主要征象特點,筆者認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對頸椎病患者的診治具有一定的意義。頸椎病為常見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今年工作中發現年輕頸椎病患者增多,其他文獻亦有報道,其影像學改變與中老年頸椎間盤變性引起的頸椎病影像學表現有所不同。
【關鍵詞】青壯年;頸椎病;影像學;腦TCD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3年至2005年1~5月臨床診斷為頸椎病且影像學有異常的40歲以下患者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齡最大39歲,最小21歲,平均30歲。
1.2 方法:收集其平片、腦TCD資料,并按頸椎病的影像學診斷標準,分別制成表格并填寫進行分析。
2 結果
82例青壯年患者,頸椎正側位、雙斜位平片表現統計結果如下,生理曲度異常82例(100%),其中包括頸椎曲度變直56例,反彎曲14例,側彎12例,一般側彎均同時伴有側位頸椎曲度的改變,椎體前或后緣骨刺形成8例(9.8%)椎間孔狹窄5例(6.5%)。67例腦TCD有表現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3 討論
一般認為,頸椎病是在頸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而頸椎間盤退變通常在30歲以后才開始[1],所以頸椎病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而30歲以下年輕人患頸椎病者則較少見。但近年來筆者發現青壯年頸椎病并不少見,且有增加的趨勢,和所見報道相同。頸椎病臨床癥狀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和食管壓迫型、混合型。本組病例僅可看見頸型53例,神經根型18例,椎動脈型10例,其中包括混合型12例。
中老年頸椎病主要表現為椎間隙變窄,椎體唇樣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等。本組病例中偶有8例看見單個椎體后緣稍尖,其余未見骨質改變,4例椎間隙稍顯狹窄。
3.1 青年頸椎病的病因
3.1.1 發育因素:有人認為青年人頸椎細長,再加上頸部韌帶和頸肌薄弱可能是頸椎病早發的因素之一[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可能是青壯年頸椎病又一發病因素[3]。表明發育性因素是青年頸椎病的重要病因。應該指出,發育性因素僅是成年人發生頸椎病的一種病因基礎,當加入其他病因時,容易發生頸肌損傷、頸椎失穩、擠壓神經根、刺激椎動脈引發臨床癥狀。
3.1.2 損傷因素:本組9例患者有過頸部損傷,筆者對部分患者職業生活習慣進行了簡單詢問,2/3以上的人長期從事低頭工作,看書、寫作或電腦操作等時間長,這些因素易致頸肌慢性勞損,使韌帶和關節囊松弛,椎間盤突出、生理曲度異常等壓迫刺激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進而導致頸椎病。
3.1.3 感染:有報道感染因素在頸椎病的發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4],如感冒和發熱引起的免疫反映和毒素的化學性刺激及眼部的急性炎癥,可引起頸肌緊張、頸部血管痙攣。阻滯充血水腫、脊神經或脊髓循環紊亂。但本組未見到類似病例。
3.2 影像學特點:青壯年的頸椎四位平片,表現分為非骨軟骨性和骨軟骨性改變。老年性頸椎病其頸椎四位平片改變多以椎間隙和椎間孔狹窄及各頸椎椎體骨刺形成等退行性改變為主,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在本組病例中達100%,可見青壯年頸椎病患者不同于中老年人頸椎病的X線征象特點,說明頸椎曲度的異??赡苁穷i椎病早期的重要影像學征象之一。因此,提高對此征象的認識,可以早期對頸椎病予以診斷,正確的治療和預防,減少本病對人類的困擾,腦TCD是平片檢查的補充,對頸椎曲度異常所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提供了有利的依據。因此,在基層醫院可以作為除頸椎平片之外的輔助診斷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克勤,張之虎.頸椎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56~64
關鍵詞 亞健康 大學生 頸椎病 保健體操 研制
一、亞健康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2000年-2016年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亞健康概念”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共獲得相關信息32784條。
《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提出亞健康是一種人體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從大量研究者的文獻中得出,目前,亞健康的概念及相關研究僅限于我國學術界,“Sub-health”還沒得到世界的認可,國內亞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醫學范圍,亞健康是屬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而通過查閱國外文獻期刊全文數據庫發現對“亞健康”研究很少,美國研究者將這種狀態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診斷標準。盡管世界各國學者對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對亞健康狀態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皝喗】怠笔俏覈鴮W者提出的“中國式”名稱,其主要研究內容仍以CFS為主。
二、大學生頸椎病病因病理
唐漢武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大學生頸椎病病因多由于長期伏案學習或長時間使用電腦,加上姿勢不正確,枕頭過高過低等,屈頸過度,日積月累,使頸椎的關節囊、椎間韌帶松弛,頸部肌肉張力改變,頸椎的動靜力平衡失調,削弱了對頸椎的支撐與保護作用,頸椎因此而逐漸出現生理弧度的改變,進而引起頸部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即頸椎生理弧度改變一生物力學綜合性失衡的惡性循環。張先發等曾發現我國高中學生中,坐姿合標準者占學生總數的46.8%,其他大部分為近距離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導致頸椎動靜力平衡失調,導致出現頸肩部的不適,甚至最終出現頸椎曲度的改變。周萬勇等通過對60例頸部不適青少年患者頸部X線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頸椎曲度輕到中度異常,且患者臨床癥狀隨曲度異常的加大而加重。張先發川等通過對10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片分析,發現52%的患者有頸椎曲度改變,其中以生理曲度變直最為多見,不連續及后突次之,但與椎管無明顯聯系。
三、大學生頸椎病的保守治療
由于大學生頸椎病多為功能性病變,故其經保守治療多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目前,頸椎病的保守治療主要有中藥治療、推拿療法、針灸治療、理療、保健體操等。其中,保健體操具有簡便易行且具有預防和治療雙重作用的特點,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具有其他療法不具備的優勢。孫海燕等采用“頸椎病前期調查表”及“頸部功能評價表”調查1252例18-40歲不同行業健康人群頸部健康狀況,并將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和對照兩組,用自行研發的頸部保健操對試驗組進行干預,對持續推廣應用的結果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頸椎病發病呈不斷上升且有低齡化傾向,在校大學生頸椎功能減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為不健康或亞健康人群,進行頸部保健操鍛煉對改善頸椎局部癥狀效果明顯。張茂獅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對240例患者進行研究表明運用保健操后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與正常組對照差異明顯。
四、總結
亞健康的定義還不十分明確,CFS與亞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診斷標準也有待完善,大學生頸椎病與亞健康的關系還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關,從亞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學生頸椎病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從上述文獻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保健體操對疾病及康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長期堅持進行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有助于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然而,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進行鍛煉卻很少提及。在創編的保健體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體操沒有對練習規格進行詳細說明,練習的動作也不是很全面,動作相對單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動作名稱偏向專業術語化,動作要領不夠詳細。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不能長期堅持練習和出現錯誤練習,從而影響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舒娜,張柔華,努爾夏提?尼加提,王曉東.高校學生頸椎病康復治療與預防[J].當代體育科技.2012.34:21-22.
[2] 強剛,劉茜,潘道友,李濤,王小琴.大學生頸椎健康狀況調查與頸椎病的防治[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4.03:222-224.
頸椎病是泛指頸段脊柱病變后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病因大致可分為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損傷、頸椎先天椎管狹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故其分型方法也不盡相同。本文章研究對象主要是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主要為頸部酸脹疼痛,活動受限,棘突旁壓痛為主。致病因素多為長期連續伏案工作,現代社會部分人群也可因長期不正確使用電腦而發病。本文主要論述電腦顯示器高度和頸椎病的關系。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間,中醫大二院康復科門診病例?;颊呓浐Y查均為25-35歲年輕患者60例,且日常生活工作伏案或電腦使用時間較長(四小時以上),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治療期間不減少工作時間升高顯示器組)和對照組(不減少工作時間不升高顯示器組)
1.2 診斷標準患者就診時均以主訴:頸部疼痛,活動范圍加大后疼痛加重或伴有后枕部頭痛、頭暈,或伴有肩臂痛。體征:椎旁壓痛,向一個方向被動活動,疼痛加重,項部局部肌群肌張力高不伴壓頸試驗陽性或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四位片示椎間孔輕度增生,或有頸椎曲度輕度改變。
2 治療方法
2.1觀察組患者給予針灸,頸椎推拿、藥物改善循環、營養神經藥物等方法,根據患者病情對癥施治,治療期間正常工作,使用電腦顯示器高度因人以及桌椅上下間距而異升高20cm--35cm,(端坐位雙目水平直視與顯示器水平中線在一條直線上),觀察臨床治愈的速度,且臨床治愈后仍然沿用此法,觀察3個月(針灸醫師均為同一人,按摩醫師為同一人)
患者給予針灸,頸椎推拿,藥物改善循環、營養神經藥物等方法,根據患者病情對癥施治,治療期間正常工作,觀察臨床治愈速度,愈后繼續觀察3個月
3 治療效果及評價
3.1患者以去除主訴癥狀,體征檢查無異常為臨床治愈。復發標準以再次出現主訴癥狀為主
3.2治療結果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注:兩組經統計學檢驗有顯著差異(P
4討論
[中圖分類號] R6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b)-011-03
頸椎病(cervial spondylosis)是指因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如神經根、脊髓、椎動脈、食管、交感神經等所引起的臨床癥候群[1],一般多見于中老年人,30歲以下特別是青少年則少見。但近年來,許多研究者發現,頸椎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趨向年輕化、低齡化,據沈爾安報道[2],我國青少年頸椎病的發病率就已高達10%甚至更高。由于頸椎病一般病程較長,易反復發病,且臨床癥狀表現不一,常常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帶來嚴重影響,尤其對正處于身心健康發育期的青少年影響更大。因此,青少年罹患頸椎病的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相關的研究報道也越來越多?,F就有關青少年頸椎病的研究現狀作簡要綜述如下:
1 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學習壓力的加大,許多青少年也逐漸出現類似頸椎病的頭、頸、肩、臂部等各種臨床癥候群,以往常以“項背綜合征”、“電腦綜合征”、“青少年頸部軟組織勞損”等不同名稱命名。1994年,張先發等[3]首先在四川省豐都中醫骨外科學術會上將其命名為“青少年頸椎病”。關于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相關的研究報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觀點和學說:
1.1 先天或發育性因素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是維系軀體平衡的重要支柱。頸曲的出現對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沖重力的震蕩,防止脊髓和大腦受損傷具有重要意義。而頸椎骨骼較小,上面不僅要承擔較大體積和重量的頭顱,而且還要承擔伸屈、旋轉、側屈等較大幅度的運動,因而在力學上形成了較為不穩定的骨骼結構,在生理狀態下,它必須借助堅強的頸椎骨骼和軟組織才得以保持平衡,維護頸曲的正常生理功能。王以進等[4]研究認為,維持人體正常頸椎生理平衡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部分:①內源性平衡,包括椎體、附件、椎間盤和相連的韌帶結構,為靜力平衡;②外源性平衡,主要為頸部肌肉的調節與控制,是脊柱運動的原始動力,為動力平衡。其中任何環節遭受破壞均可能引起頸椎穩定性的改變。青少年長期低頭伏案學習、長期保持不良姿勢玩電腦、看電視、長期不良的睡眠姿勢和頸部不協調活動等,其頸椎并非僅僅單純的處于前屈狀態,還往往伴有頸椎的側彎、旋轉等,這種復合狀態會使頸椎局部所受應力位移明顯增加,從而危及和破壞頸椎的動靜力學平衡,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同時由于頸椎椎管呈三角形,左右橫徑較大而前后徑較小,加上頸段脊髓呈橢圓形膨大,這種解剖形態上的差異使頸椎存在先天性或發育性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骨刺形成、后縱韌帶骨化以及黃韌帶肥厚或骨化等時易使頸髓受到刺激和壓迫。裴仁和[5]對50例30歲以下頸椎病患者研究發現,30歲以下的人其頸椎較細長、頸部韌帶和頸肌較薄弱,這可能是導致頸椎病早發的因素之一,而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其他類型頸椎發育性改變如異形椎并存椎管狹窄、頸椎失穩、骨質增生或椎間隙狹窄等時,在上述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態特點的基礎上加入其他致病原因如外傷時,亦是30歲以下頸椎病患者的重要病因。
1.2 頸椎間盤退變理論
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和上下軟骨板構成的一個完整的解剖單位,起著吸收震蕩、應力傳導、維持平衡的作用。頸椎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活動度最大,故頸椎間盤發生退變較早。椎間盤發生退變時,髓核脫水、彈性降低,引起椎間隙高度降低,椎節不穩、減弱或不能緩沖應力;纖維環纖維和基質變性,使纖維組織排列紊亂,纖維變細,容易斷裂。軟骨板發生變性時,其作為髓核和纖維環進行體液營養物質交換的半透明膜功能減弱,導致纖維環和髓核失去滋養,變性加快。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退變使椎間盤的形態和功能發生改變,破壞頸椎的應力平衡,導致鄰近的椎體、關節突、鉤椎關節、韌帶發生改變,引起頸椎各結構不能維持其正常關系,導致頸椎退行性不穩。因此,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頸椎病發病的最初病理改變。青少年長時間操作電腦、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和工作,長時間看電視等保持不正確的姿勢,很容易使頸椎產生勞損,進而使尚未退變或僅處于退變早期的青少年頸椎間盤和頸椎關節軟骨提早發生變性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1.3 慢性勞損理論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的各種超限活動多引起的損傷,但明顯有別于意外傷,是一種長期超限負荷[6]。正常人頸椎穩定性是由頸部的內源性平衡和外源性平衡維持的,當這種平衡狀態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后,就會引起生物力學的失衡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湯珊珊等[7]分析認為以下幾方面因素是青少年頸椎出現慢性損傷而導致頸椎病發生的重要病因。
1.3.1 坐姿不當當青少年長時間操作電腦、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工作,長時間看電視等時,其坐姿往往長時間處于同一個姿勢,這就容易使肩膀以上部位長期保持于一個不正常的位置,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狀態。久而久之,頸肩部就會出現僵硬酸脹,頸部變硬,關節、韌帶、椎間盤因此遭受長期的負荷,頸椎間盤內部壓力就會增高,頸部肌肉就會長期處于非協調受力狀態,從而使頸椎進一步損傷,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1.3.2 睡眠狀態不正確青少年如長時間頭歪向一側俯臥睡覺,就會使頸項部肌肉和韌帶長時間處于扭曲狀態,枕頭高度不符合要求或不用枕頭睡覺,這些都是導致青少年頸椎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枕頭的不合適很容易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
1.3.3 體育鍛煉不足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期,骨骼、肌肉的生長尚未完全定型,當青少年長時間沉迷于操作電腦、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工作,長時間看電視等時,戶外活動就會明顯減少,由于長期缺乏體育鍛煉,很容易使青少年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出現松弛和勞損,從而影響到頸椎的穩定性,使頸部出現僵硬和酸痛,嚴重時可導致頭昏、上肢麻木、肩背痛等頸椎病癥狀。
1.4 生物力學理論
頸椎的生理曲度是由椎體的前緣或后緣連接而成,為連續和諧的曲線,是人類站立后為適應脊柱的四維平衡而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正常的頸曲決定了頸椎的生理功能,是反映頸椎平衡的重要指標。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最早地反映脊髓、神經根、血管、交感神經等受損傷或受刺激的改變,應視為維持頸椎穩定的各種因素失去正常平衡的結果。青少年如長期坐姿不良、伏案學習等使頸椎長期固定于某一個位置,維持頸椎正常前凸狀態的各肌群長時間處于失平衡狀態,就會引起肌肉防御性痙攣,使頸椎呈扭曲狀態。這種肌群疲勞性損傷是可逆性的、功能性的,但如不及時糾正治療,由于應力作用的長期影響,頸椎生物力學就會發生改變,以至于關節突和鉤椎等關節遭受較大的應力和剪力損傷,解剖結構關系失常,就會引起骨的生長和形態學的變化,最后發生節段性退變[8]。張先發等[9]研究發現,當青少年頸椎生理彎曲度改變達到一定程度時,維持頸椎穩定性的生物力學平衡即遭到破壞而趨向于一個新的平衡,繼而就會出現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從而導致椎間盤各部受力不均、位置發生變化,椎間隙呈前寬后窄、前窄后寬或變窄,椎間孔縮小或變大,項韌帶、項肌和關節囊位置發生改變等,最終導致脊柱形態學發生改變,繼之出現組織學和病理學的變化,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2 臨床特點
頸椎病是由頸部骨骺、軟骨、韌帶及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累及鄰近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及軟組織,并由此引起的一組癥候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且復雜,其主要癥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部僵硬,活動受限等。當累及交感神經時還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雙眼發脹、發干、雙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感等癥狀。也有的出現吞咽、發音困難等癥狀。如果疾病久治不愈,還會引起心理損傷,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郁等癥狀。伍光輝等[10]結合近年來的有關文獻對青少年頸椎病的臨床特點作了分析,認為青少年頸椎病與成年人頸椎病比較,有其自身特點:①發病年齡小,年齡多在12~16歲。②致病原因較多,如長時間電腦操作、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工作,長時間看電視,長時間臥位或半臥位讀書、看報,長時間處于不正確的書寫姿勢,睡覺時枕頭高低不當等。③臨床多表現為持續性頭、頸、肩、臂部酸脹痛,可伴有頭暈、頭痛、眩暈、惡心、嘔吐或咽部異物感等癥狀,也可出現心悸、胸悶、記憶力下降和失眠耳鳴、全身乏力、視力下降、反復“落枕”等癥狀。④頸椎X線片常無明顯陽性改變,多為輕度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棘突偏斜等。⑤經嚴格休息和理療等常可緩解。
3 影像學研究
頸椎病的X線表現一般分為非骨軟骨性和骨軟骨性改變。中老年人頸椎病的X線改變多以椎間隙和相應的小關節狹窄以及各部位骨刺的形成等退行性改變為主,這些表現一般稱之為骨軟骨性改變,而非骨軟骨性改變一般是指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椎體旋轉、滑脫等征象。黃德尤等[11]總結156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表現,結果發現青少年頸椎病的X線表現以非軟骨性改變最為多見,其發生率明顯高于同組的骨軟骨性改變,特別是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達到91.7%,因此,認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是青少年頸椎病的重要影像學征象之一,是早期診斷青少年頸椎病的一個重要指征和客觀指標。薛藝東等[12]對6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頸椎病的X線平片主要表現為生理曲度異常、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增生、椎體前或后緣骨刺、椎間孔狹窄、椎管狹窄;CT主要表現為頸椎間盤膨出。MRI檢查可發現椎間盤突出,但對脊髓(硬膜囊)的壓迫較輕,另外發現部分患者的椎間盤在T2WI上有信號減低的征象。
4 預防和治療研究
關于青少年頸椎病的治療,孫保和等[13]認為,根據青少年身體可塑性大的特點,青少年頸椎病的治療與中老年人頸椎病的治療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在對500例青少年頸椎生理曲度出現異常的患者進行治療觀察時,發現青少年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是完全可以校正和恢復的。眭承志等[14]認為,青少年期頸椎病的治療應以調整頸椎外源性穩定、恢復其正常的生理順應性為主,重點在于矯正其生物力學的失衡。手法的效能在于松解頸肩背部痙攣僵硬的肌群,增強衰弱肌群的興奮性,調整頸椎結構性紊亂,恢復其正常生理彎曲度和其穩定性,從而緩解對頸部神經和血管的激惹,以達到治療目的。黃茂俊[15]在采用頸部牽引配合推拿、功能鍛煉治療青少年頸部軟組織勞損患者時,發現效果亦很滿意。而對于青少年頸椎病的預防,紀經和[16]提出了以下幾項預防措施:(1)糾正不良的:①嚴格正確的坐姿:當低頭伏案玩電腦、學習、看電視等時,脊柱應正直,頭部不可過分前傾,不聳肩,不歪頭,使頸部保持于均衡穩定而又不易產生疲勞的,避免頸椎長時間處于一種固定不變的姿勢;②糾正不良的睡姿:選擇舒適適合的枕頭,睡眠應采取側臥或仰臥;③避免長時間臥位或半臥位看書、看電視;(2)防止外傷:各種意外傷、運動損傷盡量避免。頸部受傷后,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以免造成嚴重后果;(3)體育鍛煉: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頸肩部肌肉鍛煉,以緩解肌肉疲勞,增強肌肉韌度,提高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平時多做有益于緩解因低頭伏案玩電腦、學習、看電視等造成頸肌疲勞的運動,以保持兩側頸肌緊張力的均衡,對于頸椎病的預防有著積極的作用。秦鴻利等[17]則建議以下預防措施:①繼續貫徹“三個一”,保持正確的坐姿,即“頭離桌一尺,胸離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②減少在電腦、電視前的時間,以不超過1 h為度;③經常參加室外活動,減少伏案時間,也可以經常做頸部保健操來緩解頸部疲勞,消除慢性損傷。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很多疾病也隨著這些改變而發生變化。青少年長時間低頭伏案玩電腦、學習、長時間看電視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因素均可對青少年的頸椎造成嚴重損傷,使得近年來青少年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提高,甚至有廣泛發病之勢。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生長發育時期,一旦患上頸椎病,就會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發育。因此,青少年頸椎病不僅僅是醫學界面臨和急需解決的新課題,同時也是社會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值得大家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孝平,石應康,邱貴興.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58.
[2]沈爾安.關注青少年頸椎病[J].婦幼保健雜志,2005,12(12):18.
[3]張先發,沈利華,李建康,等.對兒童青少年頸椎病病名來源的探討[J].西部醫學,2009,21(2):337.
[4]王以進,王介麟.骨科生物力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1989:156-191,232-233.
[5]裴仁和.青年人頸椎病病因及臨床特點探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2,10(4):56-58.
[6]李家順,賈連順.頸椎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04:262.
[7]湯珊珊,林梅.青少年頸椎病的常見病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外醫療,2010,29(27):131.
[8]董蔚青,李鎮中.青年頸椎病的生物力學探討[J].現代醫用影像學,2009,18(3):136-138.
[9]張先發,郭維知,葉守貞,等.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及預防[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4(5):16-20.
[10]伍光輝,吳佳奇,黃家駿,等.亞健康與青少年頸椎病的防治研究進展[J].西部醫學,2008,20(6):1301-1302.
[11]黃德尤,陸玉敏,李清鋒,等.青少年頸椎病X線平片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9,20(10):788-790.
[12]薛藝東,劉廣忠.青少年頸椎病的影像學特點與早期診斷[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4):497-499.
[13]孫保和,畢明君,王華東,等.青少年型頸椎病分型的商榷[J].中國醫療前沿,2007,2(21):36-37.
[14]眭承志,王彥偉,肖紅,等.青少年期頸椎病發病原因初探[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2(13):55-56.
[15]黃茂俊.推拿、牽引治療青少年頸部軟組織勞損[J].按摩與導引,2005,2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