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辯論的邏輯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普通邏輯學的課程概述
普通邏輯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是:首先闡述邏輯學的對象和性質;然后學習概念的內容(內涵和外延及其相互間的反變關系;概念的種類;概念間的關系;概念的限制和擴大;定義與劃分);最后學習推理的知識(演繹推理;非演繹推理)以及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課程重點在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三大基本規律的學習。
(一)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學習內容。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判斷是對客觀事物情況有所斷定而且對周圍現實的真假有所反映的一種思維形式。推理是依據已知的判斷得到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它們在普通邏輯學課程中是基礎而重要的,故而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并且有所側重。
1、概念。在授課過程中,著重講解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概念,理解概念的兩個基本的邏輯特征:內涵和外延。從而識別不同種類的概念,特別是學會區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接著理解并識別概念外延之間的各種關系,能夠熟練地使用歐拉圖表示兩個概念外延之間的各種關系。還要掌握具有屬種關系的兩個概念內涵與外延之間的反變關系。達到正確掌握概括、限制、定義和劃分等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并且學會識別并糾正常見的概念方面的邏輯錯誤。
2、判斷。通過這個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明確判斷的基本概念和邏輯特征。正確理解什么是性質判斷,進而理解量項的含義,掌握各種性質判斷的邏輯形式。而且要理解同素材的判斷之間矛盾關系、反對關系、下反對關系和差等關系的含義,能夠正確運用對當關系由一個性質判斷的真假推知其他同素材的性質判斷的真假。并且在了解判斷的分類之后,要熟記四種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周延情況。要了解什么是關系判斷及關系判斷的結構,掌握關系常見的邏輯性質。
3、推理。授課要求學生了解推理的實質和特征;能夠掌握推理的種類、形式結構和規則。進而要求學生既能分辨正確與錯誤的推理形式,從而能運用正確的形式進行推理;進一步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復雜的語言環境和推理的知識,準確地分析出具體的推理形式,靈活運用,并且能摒棄錯誤的推理,提高正確運用各種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掌握簡單判斷的推理、復合判斷的推理和模態判斷的推理。
(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基本規律和邏輯方法的學習內容。三大基本規律是運用各種邏輯形式的總原則。授課要求學生理解、掌握三大基本規律的內容和要求及其適用范圍、作用等;從而學會用邏輯規律找出問題,分析現實問題。進而能夠運用三條基本邏輯規律來進行推理、論證,并且能夠識別實際推理和論證中違反三條基本邏輯規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1、同一律。同一律是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思想的同一性。具體要求有兩個方面:a.概念:要求保持概念的同一性。不要犯“偷換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錯誤。b.命題:要求保持命題的同一性來進行推理或論證。不要犯“偷換論題”或“轉移論題”的錯誤。
2、矛盾律。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肯定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要求有二:a.概念:要求不能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時用兩個互相否定的概念指稱同一個對象。b.命題:要求不能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時肯定兩個互相否定的命題都是真的。
3、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時為假,而是必有一真。其具體要求也有兩個方面: a.概念:排中律要求對任一對象,或者用A這一概念去反映它,或者用非A這一概念去反映它。b.命題:要求對具有矛盾關系的命題不應該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都予以否定,而須有一真。
二、該課程知識在學生辯論賽中的運用
(一)學生辯論賽的盛行。在校園里,形形的比賽數不勝數,辯論賽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比賽之一。辯論之于大學生的意義,是培養人、訓練人、陶冶人,尤其是培養人的思辨能力,訓練人的口才能力,陶冶人的審美能力。而這些是跟普通邏輯學課程同一的。
(二)分析一個辯題的論證結構
1、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是一個辯題論證過程的三個組成部分。論題即是辯論正反方的立論觀點。拿到辯題,雙方首先要分析對這個句子是肯定還是否定:正方的論題就是肯定,其論證就是證明。而反方的,即是否定,那么其論證就是反駁。一個論證在文字上除了論題就是論據,故此辯論的整個過程都是論據的運用。而反證法和歸謬法的論證方式要引起我們的注意,要留意其特征。若是正方的論題,其立論卻用“如果不……”在后面,就是用了反證法。而若是反方的立論用了“如果……”在后面,則是歸謬法。
2、論證就是為某個主張提供理由,以表明它的可接受性。論證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組成,但影響論證可接受性的因素還要考慮其背景或假設。論證的結構往往比較復雜、多重,既可以是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也可以是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我們也可知充足理由律作為三大基本規律的補充,也是論證所要求遵守的規律。從這些邏輯規律的要求,我們可得出論證的若干規則,但需要注意反駁是論證的特殊形式。這些都是在辯論過程中應該遵守和掌握的。
三、結語
普通邏輯是思維創新的前提,也是理解、論說的基礎工具。學習它的意義總體上說是為了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與能力,具體則是培養自己邏輯思維的能力,提高整體思維能力,從而有助于獲取新知識,也有助于識別、反駁錯誤,避免不講邏輯。規律的邏輯要求是人們根據其內容來保證思維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 姜全吉.邏輯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農名穎.形式邏輯新編[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一,多樣性。所謂網絡環境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期刊載體形式和期刊信息的多樣性。近些年,電子型期刊開始占據期刊的主要形式,傳統紙質版的期刊遭受了巨大的沖擊。這主要是由于網絡電子期刊數據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檢索性,使用起來更為方便快捷。同時各種網絡電子圖書館、網絡電子期刊珍藏館的建立和良好運營,也證明在現階段社會和學術人員對于各種不同信息載體選擇多樣性的需求。第二,快速檢索和傳播。有互聯網支撐的網絡學術期刊可以打破傳統學術期刊時間、地點的限制,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上網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時我們看到現階段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各種篩選模式的出現人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信息,甚至包括期刊名稱、作者姓名、作者單位、關鍵詞、圖書分類號、期刊號等等,提高了讀者查找信息的準確性,大大方便了讀者的使用。第三,可共享性。由于高速互聯網所具有的優勢,大大提高了信息互享的效益。電子信息可以依托網絡進行存放,即使距離較遠乃至國外的期刊都可以進行及時的查閱。同時我們知道網絡期刊依靠的是虛擬的網絡空間,所以這也改變了傳統紙質信息需要占據較多的物理空間的難題,大大的節省了資源。第四,可交互性。所謂交互性是指網絡期刊可以依靠網絡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讀者、作者和編輯等期刊編輯人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及時的反饋意見,提出文章的修改意見,實現多方面的交流,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范圍。這種依托于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優勢是傳統紙質期刊所無法比擬的。
第一,主體策劃意識?;ヂ摼W技術的應用產生的最大效果就是將編輯們從繁雜的資料中拯救出來了,期刊雜志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一些十分繁瑣的工作。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雜志編輯成為了十分輕松的工作,相反,隨著網絡技術的引進迫切的需要編輯在網絡制作方便投入更大的經歷。例如,網絡信息的便捷性方便了人們對于信息的檢索,但是與此同時,如何檢索,每篇論文該怎么定義其關鍵字和檢索目錄成為了新的需求,所以編輯們應該改變傳統的被動地位主動的投入到新的角色之中,樹立主體策劃意識,站在全新的視角對信息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定義,使選題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預見性,從而服務于人們的使用和檢索。第二,要有把關意識。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化和公開化,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面臨著一些虛假信息,學術的純正性準確性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考驗,在這一基礎上,編輯們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能力,對于信息具有較強的辨別意識和分析能力,從而保證學術期刊的質量。第三,開拓意識。傳統的編輯工作偏向于內向型保守型,編輯只需完成自己手頭的工作即可,對于外界的不需要給予較多的關注。但是在現階段,只是公開化程度較高,所謂學術期刊也不再只是文人的專利,社會各界的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進行檢索和學習。所以在期刊編輯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模式,建立外向型的拓展意識,把開拓意識貫穿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之中來,站在較高的制高點進行知識的總結和歸納。第四,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因特網加快了網絡信息更新和傳播的速度,同時在另一方面也為信息的竊取提供了便捷。所以在編輯的過程中,提供了方便,使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尖銳。編輯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發現期刊編輯部的權利受到侵犯要及時自衛,同時,還要注意保護作者的知識產權。
3 總結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學術期刊發行的各個方面,成為了學術期刊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由于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對于提高學術期刊的影響范圍,方便學術人員的信息互通,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都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可以說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網絡技術仍然會成為學術期刊技術支持的中堅力量。學術期刊雜志以及相關的管理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這種未來發展的方向,積極更新知識,充分準備,提高自身面對競爭的能力,不斷挑戰,為學術期刊的良好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尤其是大學生每人基本上都有電腦,這樣一個為大學生交友,交流的論壇就尤為重要了,現在大學像二手買賣、考級考證、就業招聘、旅游娛樂等都是非常普遍的,像一個這樣的論壇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大學生不用出門就能獲知買賣信息,招聘信息等信息。
與其他論壇不同的是本論壇有特色交友模塊,可以在本論壇上找朋友。你可以提交一個表單,表單內容主要是想找對象的條件,你還可以錄一段視頻傳上去,主要是你的平時生活或個人愛好什么的,主要是讓別人了解你。
為此我們極力打造這樣一個網絡平臺,緊貼生活,以方便廣大群眾為宗旨,方便群眾獲知信息。
2.項目總體計劃
2.1 網站設計目標
網站設計目的主要是在有詳細的需求分析基礎上,進一步分解工作結構,工作的分配,項目開發時間進度,資源計劃以及預算、風險防范等問題來滿足用戶的需求,以用戶的需求為中心,設計出功能模塊和服務模塊,處理流程。做到方便用戶,盡量做到簡單化、易操作化。
2.2 網站應用結構框架
在我們的系統開發中,我們將遵循J2EE的標準規范,系統的客戶端將采用通用的瀏覽器(IE或者Netscape),系統的表示邏輯由JSP來實現,而系統的業務邏輯由EJB來完成,對于數據層我們選用面向對象的關系型數據庫。至于中間件,我們選擇支持J2EE規范的應用服務器(Weblogic)作為我們的應用支撐。此系統作為一個大型的企業級應用系統,采用基于中間件技術的N層構架體系是很可行的。
2.3 功能版塊
該論壇所包含的版塊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
(1)交友版塊
最具特色的就是找朋友,到了大學有些人想找一個心儀的對象,這是是非常普遍的。男生或女生提交一個信息或視頻并留下聯系方式,如果有意者可以與他(她)聯系,達到相識的目的。
可以是老鄉情懷,在上面可以結交老鄉,并留下聯系方式,可以進行老鄉聚會,這樣就能方面的結交一些老鄉。
可以是志同道和,在上面結交一些興趣愛好,志向一致的朋友,這樣既可以在一塊相互交流,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2)學習板塊
可以再上面交流學習經驗、學習方法、學習感悟,可以上傳一些好的資料進行分享。
可以交流一下考級考證,包括四六級、c語言、駕照、計算機等證書。
(3)二手交易板塊
現在大學生有很多東西要買,但是現在大學生資金有限,所以進行二手交易是非常正常的,設置這個板塊,一些想賣東西的可以把賣的東西的圖片發上去,也可以用語言進行描述,像性能,新舊程度,還有使用時間等重要信息,買家可以寫下自己想買的東西,然后對想買的東西的外表,性能進行描述,這樣就會有想賣的同學給你回復,達到交易的目的,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
(4)就業招聘版塊
每個大學生都會面臨畢業,畢業就要找工作,大學生可以把自己想找的工作登記在論壇中,包括工資,工作環境,工作時間等條件,并留下聯系方式,有意的公司可以與其聯系。
每個企業也可以把想要的人才具備的知識技能描述下來,還有就是工資待遇,學生可以做個參考,另外公司也起到宣傳的目的,一舉兩得。
(5)旅游娛樂版塊
學校周圍的一些娛樂場所可以把自己的娛樂項目、收費標準、經營方式詳細登記在論壇中,起到廣告的目的。
學生可以交流一些有名的旅游場所,可以相互推薦,比如哪的旅游場所有什么特色,以及交通,住宿等費用問題。
3.商業運營模式設計
3.1 網站推廣計劃
網站的推廣主題:炫彩極速,網絡便民。
(1)聯合營銷方式推廣
采取聯合營銷方式推廣是本網站最大的營銷特色。用時尚個性商品文化包裝商品從而達到營銷的目的是一種聯合營銷的變通使用。它可以獲得單個品牌不可達到的網絡營銷效果。我們可以延伸到線下的具體聯合營銷,即通過線下尋找合適的商家進行聯合營銷??梢赃_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搜索引擎推廣
通過登錄免費分類目錄、登錄付費分類目錄、搜索引擎優化、關鍵詞廣告、關鍵詞競價排名、網頁內容定位廣告等方式在百度、Google等大型門戶網站上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排名。在初期階段,網站主要是在國內發展,因此在搜索引擎推廣方面應當以百度為主,適當在Google等中進行推廣。當網站發展壯大尤其是穩定后,則可采取多個引擎共同推廣方案。
(3)信息
在國內的著名電子公告欄BBS等大型平臺信息。
(4)電子郵件推廣
以電子郵件為主要的網站推廣手段,常用的方法包括電子刊物、會員通訊、專業服務商的電子郵件廣告等。結合本網站的會員專區功能模塊進行許可Email營銷,結合RSS訂閱進行宣傳。
(5)病毒性營銷推廣
利用用戶之間的主動傳播,讓信息像病毒那樣擴散,從而達到推廣的目的,實質是在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免費服務的同時,附加上一定的推廣信息。對于“炫彩極速”網絡便民論壇來說,其本來的一種宣傳理念就是休閑、娛樂、享受、交互,因此提供部分特色與趣味,時尚與個性于一體的休閑活動等可對其起到很大的推廣作用,而且實現起來也不是很困難。
3.2 交易模式
“炫彩極速”網絡便民論壇網站是一類以B2C為主,同時融合了少量B2B的交易模式。
3.2.1 B2C模式為主
B2C模式是指企業對客戶的電子商務,即企業通過互聯網,大多以網店形式為消費者提供購物環境。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網上購物、網上支付。
“炫彩極速”網絡便民論壇網站的B2C模式的具體運作是:客戶登錄我們網站——選擇進入我們特色吧臺——參與喜歡的商品的討論——選購中意個性商品——下訂單——去收銀臺——在線支付。
顧客可注冊會員,會員會有一些特殊的購買權利,得到最新的潮流形式,會員會隨著購買商品的兩有不同的級別,級別越高享受的優惠越多,其功能類似現在名牌店里的會員卡。加入會員是免費的。
3.2.2 B2B模式為輔
B2B模式是指商家(泛指企業)對商家的電子商務,也就是說通過互聯網平臺,使用Internet技術,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電子商務交易,可以是產品交換,也可以是服務及信息的交換。因為“炫彩極速”網絡便民論壇網站還設有團體訂購功能,因此融合B2B交易模式進來也是此系統建立運營中必不可少的。
4.結束語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網絡交友越來越被現代人所接受,借助網絡,“炫彩極速”網絡便民論壇網站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們可以依托網絡平臺,提供交友、就業招聘、旅游娛樂等服務。而且通過我們網絡營銷的推廣策劃,我們的網站能夠有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趙立平.電子商務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李文秀.論旅游電子商務網站策劃[J].現代商貿工業,2010,19:328.
[3]劉麗彥.教育科研類教育主題網站的典型站點分析及策劃方案[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4:106-110.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98-2
1 “網紅經濟”的內涵
1.1 “網紅”的定義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伴隨著自媒體(如微博、微信、快手、美拍等)的熱絡,催生出了一批新興的職業――網紅。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6.88億中國網民基礎上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網紅”呢?所謂“網紅”是指在社交媒體上具有一定的社交資產,并可以將社交資產利用廣告或電商轉化為現實財富的人。2015年12月《咬文嚼字》雜志的“年度十大流行語”中“網紅”位居第九,更有“網紅臉”、“網紅店”等大量伴生詞出現。當今時代,你可以將“網紅”看作某一特定領域的小明星,也可以將它們當成新一代知識經濟工作者的一員。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網紅”的小圈子里,它們已經具有了足以改變粉絲消費觀念,甚至是一些價值觀念的影響力了。
1.2 “網紅經濟”的定義
現如今,自媒體極速發展,“網紅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近日一份報告指出,網絡紅人們不僅進軍時尚業,也正向網絡游戲、旅游、母嬰產品等行業發展,“網紅經濟”的整體規模正在不斷擴大。
2015年,自嘲為“貧窮+平胸”,同時“集才華與美貌于一身的女子”,因制作了一系列短視頻,在微博上“吐槽”,僅半年多的時間就匯聚了800多萬粉絲人氣的網絡紅人“PAPI醬”。2016年3月,由邏輯思維、真格基金、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投資1200萬元,宣布與“PAPI醬”聯合拍賣廣告,廣告主可以在短視頻中露臉。這起投資被業內視為首例網紅成功“變現”案例。
近日的“中國網紅”排名中,被稱為王思聰女友的雪梨以“網紅”身份開設的年凈收入達1億元的“淘寶女裝店”居第一位,“PAPI醬”排名第二位。讓人們更加關注“網紅經濟”這一現象。使得“PAPI醬”成為網絡熱搜詞。
可見,“網紅經濟”是以特定的一個(一般是年輕貌美時尚)人的形象為代表,以紅人的品味和時尚的眼光為主導進行視覺推廣,在社交媒體上聚集人氣,向粉絲定向銷售,并將其轉化為購買力,電商無疑是“網紅經濟”最為成功的平臺。
1.3 “網紅”的孵化流程
早期的“網紅”大多是“單打獨斗”,并不刻意對自己的形象進行經營,大多很快被遺忘。但是隨著“網紅”的商業化價值被看好,電商“網紅”們開始形成一條專業的孵化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中,主要包括“網紅”經濟公司、電商平臺、產品供應源。一是“網紅”經濟公司負責“網紅”的線上網絡形象經營和線下人員培訓。線上經營包括在社交媒體上和策劃制作視頻、音頻、圖片等,來收集人氣、聚集粉絲;線下提升“網紅”氣質包括舞蹈、歌唱、時尚品味的指導。二是電商平臺進行店鋪展示。為“網紅”提供與粉絲交流的平臺,進而完成孵化。三是產品供應源進行提供商品,供店鋪經營和“網紅”推薦。對于“網紅”一類靠精品視頻提高人氣的“網紅”則有專門的制作團隊,如作品的創造,視頻的整理制作等。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編輯工作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
網絡編輯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自己所學專業從事互聯網內容建設并利用網絡向世界范圍的網民進行信息的,從網民那里接受信息反饋的工作人員;另一個則是指在互聯網上進行編輯網絡內容和網站建設的活動,即網絡編輯工作。前者在200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職業而被承認。本文研究的是編輯工作本身而非從業人員。
有許多人對網絡編輯這一工作的認知存在誤解,認為網絡編輯不過是傳統媒體的“搬運工”,網絡編輯的工作是簡單的“復制+粘貼”的枯燥工作,網絡編輯本身不存在對內容的深加工和創造性。從事網絡編輯工作的人員大多是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和網站管理人員等。對傳統媒體進行網絡化的信息就是網絡編輯了嗎?似乎這樣的概念顯得太過單薄和平面化了。
網絡編輯工作者是信息的策劃者、推薦者、選擇者、加工者。筆者認為,首先互聯網是不同于現實的另一個新概念的世界,它是現實社會的投影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延續。所以對于我們來說互聯網內容建設這個概念是十分巨大的,它可以是新聞內容的編輯、信息的再加工整理,也可以是網絡人物形象的設計,網絡編輯本身是網絡世界與現實社會的橋梁。如果網絡技術的工程師是這片現實社會投影的基礎建筑師,那么網絡編輯就相當于室內裝修設計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媒介融合局面的形成,網絡編輯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關于個人網絡形象的編輯工作也會越來越重要。
網絡編輯工作包括信息的收集和選擇、分類、編輯加工整理并、網民互動以及后續的信息反饋。
第一,信息的收集主要有傳統型和網絡搜索型兩種。
首先,傳統的信息收集要考慮從各種報紙、期刊雜志和相關的廣播、電視、電臺等大眾傳媒中對信息點進行提煉,得到的信息相對較為嚴謹真實,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全社會的信息動態和流向,但存在的缺陷是得到信息的時效性差。其次是要注意觀察,做個細心的人,學會從身邊的群眾以及生活的社會環境對即將發生的信息爆點進行預判,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但這種收集信息的方式對編輯的社交環境要求非常的嚴格,并不適用于大多數的網絡編輯。
其次,網絡型的信息收集主要利用搜索引擎從海量信息中對所需要的材料進行采集分析以及判斷。目前國內使用最多的是兩大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二者中Google是目前全球公認的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則發展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擁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網頁庫。
第二,信息的分類,即將所得到的確定真實而準確的素材進行合理管理。
常見的分類是按內容來整理相應的素材的,分類原則要嚴格,標準明確、科學實用、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若在由移動設備的瀏覽器支持的WAP網站和智能移動設備的操作系統來支持的APP客戶端中進行分類,則是按照頻道內容來進行的。如騰訊公司作為商業網站,主要分類有財經、體育、熱劇、娛樂、圖片、教育和公益等。這種分類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
信息的編輯加工整理是整個編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網絡編輯對素材的深加工和創意性設計的一環。編輯可借助視頻、圖片、音頻等對的信息進行補充說明,的時機也十分重要,針對特定的人群有不同的即成效果。
第四,網民互動。
網民互動是網絡編輯不同于傳統編輯的最大特點。在互聯網時代體現網絡世界人人平等。這使得編輯工作完成了與受眾群體信息交換的“一對多”模式的轉變。
第五,后續信息反饋。
后續信息反饋指事件結束時總結所帶來的影響從而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如在新聞中深度調查等。
以上五個部分介紹了網絡編輯工作的具體內容,為從事網絡編輯工作的人員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使編輯工作者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我國擁有網絡編輯從業人員多達600萬人,當下的互聯網環境對網絡編輯的需求量很大,預計在未來10年內需求總量將超過30%。
網絡編輯是網站內容的設計師和建設者,通過網絡對信息進行收集、分類、編輯、審核,然后通過網絡向世界范圍的網民進行,并且通過網絡從網民那里接收反饋信息,產生互動。網絡編輯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幾個軟件:一般是網頁三劍客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及制圖用的photoshop,另外還會要求了解HTML語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的開始要求了解CSS代碼。部分要求有采訪能力及獨立制作專業能力。網絡編輯必須顧及媒介自身、受眾、廣告商三方面的利益,它常常需要獨自一人承擔從構思策劃、采訪到網絡等多個環節的制作及頁面展現。
3 網絡編輯在“網紅經濟”中的重要性
現在的網絡編輯工作大多偏向新聞媒體的客戶端,門戶網站和數字圖書編輯。網絡編輯的定位是新聞人、把關人、引路人、文化人。但它的商業價值往往被忽略,網絡編輯的策劃能力往往比它的營銷能力更被人重視,但是在媒介融合時代單純的側重某一方面或是將二者分開對網絡編輯者的就業都是挑戰。網絡編輯工作由策劃到信息策劃+營銷,將電商的商品銷售和網絡編輯工作相結合,借由對“網紅”個人形象編輯提高商品知名度。策劃編輯一個網絡形象并將其推銷給廣大受眾,達到宣傳效果。
3.2 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編輯新思維
不斷進步的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環境,要求編輯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完善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各種知識的儲備量。網絡編輯對信息的把握必須專而精,簡單的技術支持內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網民們對龐大冗雜的信息接收已經趨于飽和。網絡編輯要利用信息收集提煉能力更專業更深層的詮釋我們的社會生活。有人說,我們進入了全民記者全民編輯的時代,人人都可以在網上信息。但是隨著網絡環境的日益成熟,人們對信息的質量要求會越來越高,專業性會越來越強,網絡編輯日趨專業。未來的網絡編輯分工也會具體化,只有專業的才是更具競爭力的。
3.3 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就業方向選擇
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編輯出版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該得到更為全面的訓練,要對編輯學和出版學有更深層的了解和研究。除了對傳統的報紙、雜志期刊、圖書編輯策劃等方面的知識傳授外,還要加強數字媒體的教學比重。淺閱讀時代不會長時間占據網絡平臺,信息的精品包裝和深層解讀會占據主流傳播地位。編輯出版人才在“網紅經濟”發展勢頭高漲的現在,作為專業的“網編經濟人”,用更專業的知識對內容進行精細編輯加工,為就業方向提供更多的選擇。
4 結語
可以看出在“網紅經濟”中網絡編輯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說明了網絡編輯工作是可以改變其固有的單純的新聞人、文化人的形象的,為網絡編輯人才開拓了新的就業方向。對于網絡編輯職能的細化還需要研究。全媒體人才的稀缺應該怎樣解決?對于網絡編輯員資格證書效力低的原因是否是培訓機構和高校疏于對相關能力的培養?未來的網絡編輯分工的細化是否意味著全民編輯時代的到來?這些問題在本文中尚未得到解決。希望在未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編輯的工作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網絡環境在不斷改變,但是網絡編輯只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就不怕被時代所淘汰!
中圖分類號:TM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從系統論的角度上看輸變電網絡既是電力網絡的重要子系統,又是電力網絡的功能部分,是電力網絡完成電力長距離輸送、電能有效轉換和電力合理分配的系統性作用部分,輸變電網絡的穩定和安全是整個電力網絡系統穩定和安全的先決條件。輸變電網絡巡視是經過電力工作者多年經驗和實際工作總結出來的維護電力網絡穩定的有效措施,既是電力工作的重要環節,又是消除電力故障和排除電力隱患的重要工作內容。只有輸變電網絡的良好運行,才能有電力系統的穩定,也才能有電力事業的最終發展,可見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的重要。提高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質量的首要工作是提高電力工作者對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重要的認知,在對當前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經驗進行梳理的前提下,掌握日常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方式,在做好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中周期和內容等技術要點控制的基礎上,找到做好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應該遵循的技術措施,希望對電力行業從事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起到技術強調和提醒的作用,以便使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更好地推向技術化和規范化。
1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的內容
1.1日常性輸變電網絡巡視
根據輸變電網絡的設計和工作規范,采用周期性、定期性的巡視方法,對輸變電網絡進行日常性巡視,日常性輸變電網絡巡視以檢查外觀、了解情況和發現隱患為主,同時應該根據巡視的線路和時間做好輸變電線路安全和保護工作的宣傳和教育。
1.2特殊輸變電網絡巡視
夜間、特殊天候和故障期間進行輸變電網絡巡視行業內稱為特殊輸變電網絡巡視,夜間輸變電網絡巡視有利于發現網絡轉角和分支出出現的污損和放電;特殊天候輸變電網絡巡視有利于及時發現在特殊狀況下輸變電網絡的故障,以便隨時排出;對于已經產生故障的輸變電網絡進行巡視,應該以找出故障原因為主,注意巡視時的人身安全。
1.3登桿檢查
對于輸變電網絡過高、隱蔽等不易通過觀察外觀而發現的問題、隱患和事故,一般采用登桿檢查的方式,對于元器件松動、避雷針虛接等問題登桿檢查有著獨到的作用。
2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的周期
確定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的周期一般應根據網絡負荷、自然環境、網絡設計和地理條件等綜合因素進行。對于需要特殊巡視的輸變電網絡,應該根據災害天氣發生和輸變電網絡運行狀況進行確定。對于登桿檢查,應該結合電力元器件使用效果和科學測量而確定。
3輸變電網絡巡視工作的技術內容
3.1輸變電網絡組件的巡視
檢查桿塔根部有無腐蝕,基坑培土是否松動,螺栓有無松動、脫帽、綁線,鋁包帶是否牢固完整,電桿焊接處有無開焊,桿塔部件是否完整固定,組件有無腐蝕、生銹,桿塔上有無鳥巢及其他攀藤植物。絕緣子有無裂紋、破碎、掉碴、臟污、變形、開口或銹蝕。開關安裝是否牢固、有無變形,斷路器觸頭接觸是否良好,引線與設備連接處有無松動、發熱的現象。
3.2輸變電網絡的導線巡視
導線有無松弛、破股、銹蝕,導線跨越公路的距離是否足夠,導線有無斷股和弧光放電的痕跡,導線與桿塔的距離。
3.3輸變電網絡的沿線工程的巡視
首先,輸變電網絡的沿線工程有無妨礙或危及輸變電網絡的安全運行,材物堆積、天線、煙囪是否危及安全運行,輸變電網絡附近的樹木、樹枝是否影響線路安全運行。其次,相鄰近的電力、通信和電纜工程是否影響輸變電網絡安全運行,輸變電網絡附近的河流、溝渠邊緣桿塔有無被水沖刷、傾倒的危險。最后,輸變電網絡的沿線工程防護區內高大機械及可移動設備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時對輸變電網絡的可能性影響。
4輸變電網絡巡視中應用的技術措施
4.1輸變電網絡日常的技術管理
首先,以電力巡視工作技術規范進行標準化的巡視,注意巡視工作的技術應用。其次,對于輸變電巡視中發現問題和隱患應該進行規范登記,明確記載線路、桿號和內容。最后,將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及時向維修人員和上級進行移交和匯報。
4.2提高輸變電網絡巡視的安全性
首先,在輸變電網絡巡視中發現具有安全問題的缺陷和隱患應該及時上報。其次,巡視工作應該根據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新人不得單獨巡線,應由有經驗的人員擔任巡線工作安全負責人。其三,對于夜間巡視、特殊天氣巡視、山林區巡視至少應保證兩人以上組隊巡視。最后,注意巡視時的安全方式,夜間巡視應行走與輸變電網絡外側;大風、雨雪天氣應在輸變電線路上風口行走巡視。
4.3提高輸變電網絡特殊巡視的技術規范
首先,事故巡視中應該始終認為輸變電網絡處于帶電狀態。其次,對于惡劣天氣和特殊環境應該加強對電力網絡特殊部位和器件的巡視。最后,當輸變電網絡出現斷落或叼懸時,不應擅自處理,應該做好事故區的安全范圍控制,及時上報,以更安全合理的方式進行解決。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實現輸變電網絡的安全穩定,才能有電力事業的健康發展,這不但是電力行業內部的認知,也是全社會的共識。輸變電網絡巡視對于輸變電網絡的安全穩定有保證作用,也是輸變電網絡工作的重要環節,對于發現輸變電網絡問題、排除隱患、消除故障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輸變電網絡巡視人員應該提高對巡視工作的重視,在日常的工作中根據巡視內容和周期做好例行巡視;在特殊情況下根據具體要求做好夜間巡視、故障巡視和登桿檢查,將輸變電網絡的巡視內化于做好本職工作的需要,將輸變電網絡各種問題、隱患和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以實際工作推進輸變電網絡功能的穩定和運行的安全,為社會和經濟提供安全的能源和穩定的動力。
參考文獻:
二、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影響
(一)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正面影響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它成功地彌補了傳統新聞傳播在某種程度上的不足,其對當前新聞采編產生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網絡傳播實現了新聞采編的多媒體化和立體化,網絡傳播改變了傳統模式下信息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它不僅能夠將文字、聲音、圖像結合起來,還可以將傳統模式下的多種傳播形式同時使用,更有助于受眾對所傳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網絡傳播能夠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傳統的新聞采編非常注重新聞的時效性,但是因時常受到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新聞的跟進性難度很大,鑒于即時采編與遠程傳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些新聞報道很難在第一時間完成,而網絡傳播完全可以擺脫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夠充分實現即時采編與遠程傳播的統一;其三,網絡傳播能夠突破原有信息傳播載體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聞傳播的信息量,例如,報紙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編輯的信息很難將新聞的全貌呈現給受眾,相對而言,網絡則可以實現無線連接,確保新聞報道內容的全面性。
(二)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負面影響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產生了很多正面的影響,但因其自身的隨意性、復雜性以及難控性等特點,也給新聞采編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新聞傳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果,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網絡傳播使新聞采編的嚴謹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戰,與新聞的時效性一樣,嚴謹性也是新聞采編的基本原則,是新聞媒體的生命線,但是,網絡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非??欤畔⑷萘恳惨葌鹘y新聞媒體大得多,這就加大了對信息的甄別難度,使新聞報道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與傳統的新聞采編相比,無論是文字措辭,還是對信息準確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嚴謹性,加之網絡信息的難控性,虛假信息屢見不鮮,都給新聞傳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二,網絡傳播在新聞評論方面過于膚淺,與傳統新聞媒體相比,新聞評論深度不夠,尤其與紙媒相比,傳統紙媒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新聞評價體系,且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新聞采編人員和評論人員,新聞評論深度能夠得到充分保證,網絡傳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眾對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一、網絡編碼技術與傳統網絡的差異
在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數據傳輸過程中,要借助路由器進行數據傳遞,根據數據的目標地址,路由器將數據包向各個鏈路發送。由于沒有統一的安排和協調,在同一鏈路中會出現很多數據包,必須排隊等待通過的情況,這就制約了計算機網絡的傳輸速度和效率的提升。2000年,新型網絡編碼技術一經出現就得到了廣泛關注。網絡編碼技術著力解決的問題是有效地將同時到達路由器的數據同時發送出去,不讓數據產生擁塞,從而提高數據傳輸速度。
二、網絡編碼技術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
2.1網絡編碼的概念
網絡編碼是一種融合了路由和編碼的信息交換技術,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網絡中的各個節點上對各條信道上收到的信息進行線性或者非線性的處理,然后轉發給下游節點,中間節點扮演著編碼器或信號處理器的角色。
2.2網絡編碼應用于無線網絡的優勢
網絡編碼融合了路由和編碼的概念,使網絡節點不僅可以對數據進行存儲轉發,還可以進行編碼處理,已證明了使用線性網絡編碼已經能足夠達到網絡多播容量。但網絡編碼的好處不止這些,尤其是當網絡編碼應用于無線網絡時。網絡編碼首先應被應用在無線網絡環境。無線網絡的特性是不可靠性和廣播特性,使網絡編碼非常適合應用在無線網絡上,因為無線鏈路的不可靠性和物理層廣播特性非常適合使用編碼的方法。應用網絡編碼,可以解決傳統路由、跨層設計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提高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無線網絡的廣播特性使其非常適合使用網絡編碼,當一個節點傳輸一個數據包給它的一個鄰居節點時,它的其它鄰居節點也可以接收到這個數據包。因此,當一個節點的鄰居節點對不同的數據包感興趣時,可以將這些數據包編碼后再一起傳輸,這樣子可以使其所有的鄰居節點都收到感興趣的數據包并可以節約無線資源。
應用網絡編碼,可以解決傳統路由、跨層設計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提高網絡性能。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可以提高網絡的吞吐量,尤其是組播吞吐量。可以減少數據包的傳播次數,降低無線發送能耗。當網絡部分節點或鏈路失效時采用隨機網絡編碼,最終在目的節點仍然能恢復原始數據,增強網絡的容錯性和魯棒性。網絡編碼對無線網絡的性能改善主要體現在提高網絡編碼的吞吐量上,網絡編碼已經被證明對于提高某些網絡的吞吐量有著很大的作用。運用網絡編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網絡吞吐量,但是同時會增加網絡的復雜性。不少研究者在研究提高無線網絡的組播吞吐量的同時,研究如何降低因采用網絡編碼帶來的復雜性。在網絡狀況惡劣的條件下,網絡編碼和路由之間組播吞吐量的差別不大,網絡編碼的優勢體現在降低網絡復雜性上;在網絡狀況較好的條件下,網絡編碼相對于路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組播吞吐量。這為根據網絡狀況動態調整網絡編碼算法提供了可能。
2.3網絡編碼如何提高無線網絡的安全性
網絡編碼在提高無線網絡的安全性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無線網絡組播中,對于數據包的惡意修改的檢測,過去是使用基于消息認證碼或者數字簽名的方法?;诰W絡編碼產生了一種基于數據包的隨機網絡編碼檢測策略,這種方法計算量小,而且檢測概率可以根據通信控制開銷、網絡編碼復雜程度和檢測時間這些因素進行調控。但這種方法亦存在不足。這種方法要求接收節點需要預先獲得至少一個沒有被惡意修改過的數據包,并且數據包的內容不能被攻擊者知曉,因此,這種方法對抗攻擊效果不好。
無線網絡廣播重傳處理中,多個接收節點中的任意一個節點的丟包都要求源節點重傳數據包,需要廣播發送較多的重傳次數.本文將隨機線性網絡編碼技術應用在無線網絡廣播重傳中,提出一種新穎的廣播重傳方法(RLNCBR)。該方法中,源節點記錄多個接收節點中丟包最多的接收節點丟包數,再按照隨機線性網絡編碼的方法編碼組合該丟包數個線性編碼包。源節點廣播重傳,接收節點采用運算編碼線性組合的方法獲得信息包數據。數學分析表明,該方法能保證所有接收節點的編碼可解性,同時重傳次數可達到理論最優性。模擬測試結果表明:與傳統重傳方法相比,RLNCBR有效地減少了信息包的平均傳輸次數,提高了傳輸效率。
三、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的應用發展方向
網絡編碼正在給現有的網絡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網絡編碼從用來達到有線網絡中的組播容量,發展到在有線和無線網絡中提高吞吐量、節省能量、增強魯棒性和安全性,甚至改變網絡結構、改變網絡協議設計方法。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還存在著以下的幾個問題:網絡編碼的具體實現和降低網絡編碼的復雜性。現在已經提出了很多網絡編碼方法,有集中式線性網絡編碼和分布式隨機網絡編碼,但是如何在實際網絡環境中實現網絡編碼,需要考慮許多實際應用問題,例如同步、控制開銷等。網絡編碼在實際網絡環境中如何實現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采用網絡編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網絡性能,但設計和實現上的復雜性也隨之增加。如何在不顯著增加網絡開銷,綜合考慮效率和性能的前提下,實現網絡編碼問題是將來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四、結束語
無線網絡環境由于環境的多變性,使得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更加容易丟失。目前,重傳常被用來實現無線廣播的錯誤處理,普通重傳方法思想基于發送方通過反饋得到接收方的出錯情況,重傳出錯的數據報文來恢復出錯的報文。:
網絡編碼技術是近十年來飛速發展的一個研究課題。雖然還沒有應用到實際的通信網絡中,但已引起了較大的關注,比如美國軍方已經意識到網絡編碼技術的優勢,已經撥款研究網絡編碼技術在移動自組網(MobileAdHocNetwork)中的應用。因此,我們也應當及時跟蹤國際上的網絡編碼技術的發展趨勢。同時,結合各種應用深入思考網絡所涉及的各種安全技術問題。
參考文獻
[1]范明,盂小峰.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M].機械工業出社,2001.8.
[2]胡國強.數據挖掘在遠程教育決策支持系統的運用[J].開放教育研究,2003,(5)44-45.
中圖分類號:TN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27-6601-0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在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變電站自動化技術也于上個世紀的90年代在我國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中低壓以及超高壓的變電站的自動化技術應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運行效果。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越來越多的變電站開始向著綜合自動化系統的要求進行新建和改建,現代化的網絡通信技術對建立數字化的變電站,發展高科技的變電站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就從網絡通信技術的分析出發,著重介紹網絡通信技術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中的應用。
1 網絡通信的概述
1.1 網絡通信結構的組成
一般來說,變電站的綜合自動化系統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組成部分:一個是間隔層,它主要是用于與現場的一次設備信號進行控制連接,它包括一些保護裝置、測控裝置以及操作裝置、切換裝置和自動安裝裝置等設備和設施;另一個就是網絡層,網絡層是用于構建間隔層和變電站層之間的一個網絡數據傳輸通道,通過這個通道完成一些數據的傳輸;還有一個則是變電站層,變電站層與其他兩個層共同來完成SCADA以及各種變電站管理的功能和其他輔助功能,從而為變電站的工作人員提供一些變電站監視、管理和控制的功能。總的來說,在變電站的綜合自動化系統中,網絡層連接間隔層和變電站層,在整個系統結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2 通信技術分析
首先,現場的總線技術。在通信技術中,現場總線技術是其基本的技術要求之一?;诰W絡技術的現場總線在整個通信速率以及實時性和可靠性方面都高于一般的技術,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成為變電站的自動化系統的主流通信技術,但是到目前為止,現場總線技術仍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弊端,這是發展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一個瓶頸。在現場總線技術中,V變電站的通信節點在超過了一定數量時,其整個網絡性能就有可能會迅速下降,從而影響了較大型的變電站對通信的要求。
其次,串行總線技術。串行總線技術在早期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隨著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不斷發展,串行總線技術在實際的工作中仍然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串行總線技術的通信速率較低,導致在需要進行實時的大量數據傳輸時力不從心;另外,串行總線技術往往會在采用星型的拓撲結構中對系統沾點和功能的擴展帶來一些困難;即使在使用總線型的拓撲結構中,串行總線技術也會因為無法實現平衡傳輸而導致主站共享網絡資源的缺失,并且運行開銷大、效率低。一般而言,在整個通信技術中都只會設置一個主機,這樣就無法超越多主機技術帶來的優越性能,由于運行效率低、性能低下,網絡通信技術的設計就會比較復雜,而且其規模也相應的會比較龐大,因此,串行總線技術相對于現場總線技術而言,已經無法滿足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要求,越來越多的生產者把目光投向了現場總線技術。
另外,以太網技術。以太網技術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以以太網為代表的局域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已經逐漸成為世界上的兩大網絡技術主流。相對于前面兩種技術而言,以太網技術更具有先進的網絡競爭機制和更為成熟的運行環境,以及廉價物美的網絡協議。發展以太網技術,是建立和發展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一個必然趨走向和發展目標。TCP/IP協議更加凸顯了其在網絡通信技術中的作用和意義,而以太網和互聯網把TCP/IP協議結合起來,逐漸成為當今網絡通信技術的核心。
1.3 網絡拓撲結構
在對網絡通信技術進行選擇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網絡拓撲結構。網絡通信拓撲結構主要有星型的拓撲、總線拓撲以及環形拓撲結構等。其中,在星型的拓撲結構中,任何一個連接只涉及到網絡集線和站點,對控制介質進行訪問,其訪問方法比較簡單,而且訪問協議也比較簡單。另外,單個的站點對故障的影響也只會是一個站點的影響,不會對整個網絡產生影響,這樣就比較容易對站點進行檢測和隔離故障的檢測,方便對整個網絡進行重新配置。因此,在變電站的應用中,星型的拓撲結構是在變電站應用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結構之一,它具有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雙向網絡通信已經成為變電站內網絡通信的主要標準之一。
2 變電站對網絡通信技術的要求
建立數字化的變電站,發展變電站的綜合自動化系統,還要著重分析變電站對網絡通信技術的要求。
2.1 功能要求
把網絡通信技術應用到變電站中,其根本任務就是要解決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中的實時信息的交換,對變電站系統而言,網絡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整個,在變電站中,建立一個實時、可靠的網絡通信系統是發展數字化變電站的一個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一個核心要求。網絡通信技術要把站內的各種智能電子設備連接起來,就必須支持各種通信接口,并能夠滿足網絡通信的標準化。隨著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發展,在未來的幾年里,網絡通信技術必須具備足夠的空間和效率來對變電站事件進行實時傳輸和存儲。
2.2 性能要求
網絡通信技術應用到變電站中,對網絡通信技術具有以下幾點性能方面的要求。
首先,可靠性。在變電站中,電力生產具有連續性和極高的重要性,可靠性是網絡通信技術應用于變電站的最基本的要求。網絡通信技術必須避免變電站的個別裝置和設備的損壞,從而導致整個站內的通信終端。因此,隨著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應用,可靠性是建立數字化變電站的首要條件。
其次,實時性。在變電站工作中,對數據的檢測和控制,對信號的保護和遙控,這些要求都是要進行實時的傳輸,以便保證整個變電站的正常運轉。這就對網絡通信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網絡通信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必須有效的實現實時性,保證信息能夠在站內的通信網絡上的快速的傳送。
另外,安全性。站內的通信網絡是對自動化進行調度的一個系統,它通過IED設備進行連接,從而保證其向外擴展,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必須有效的解決信息安全的問題。在總體的設計中,按照國際標準對硬件的借口進行設計,采用國際通用的安全通信協議,保證傳輸信息的安全性。
3 網絡通信技術在變電站中的具體應用
3.1 常規雙網通信在變電站中的應用
雙網通信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在網絡傳輸層還是在網絡應用層上,都還沒有一個標準的規定。雙網裝置一般采用雙網冗余傳送的方式,即在UDP協議中使用DNP協議,保證數據在雙網的傳輸上同時被發送,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設備在進行傳輸時發生重復發送。
在收到數據之后,站內的相關設備需要先與緩存的、已經處理的數據進行對比,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消耗接受設備的CPU資源,而且還增加了設備緩沖的空間和數據處理的時間,方便了數據的傳輸,實現了實時性。
3.2 變電站的數據通信和組網
數字化的變電站采用工業級的IEC61850以太網交換機,并通過光纖環網進行互聯操作,從而實現變電站內的信息連接和傳輸。各變電站內主要的IED有保護裝置、直流裝置、電量計費裝置等。通過變電站監控中心之間的通信和IEC61850協議,變電站內的各種配置實現了高性能的通信管理機制,采用與主機一體化的工業級嵌入式計算機,就地組織安裝,實現多模式的通信接口總匯和設備信息。在IEC61850協議中,110KV以下電壓等級的變電站需要采用以太網;而110KV以上的電壓等級則需要采用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雙以太網裝置。
3.3 網絡通信技術的實施方法
首先,變電站站內的光纖實現網絡化。站內的一、二次設備之間實現數字化的光纖通信,這些二次設備包括跳合閘、狀態信號、數字化傳輸以及故障警告等。其次,建立全站統一的標準化平臺。采用統一的信息模塊、數據模型、統一的通信協議以及無縫交換等,保證信息傳輸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各種設備在建立統一的共享信息過程中,具有互操作性,把這些功能進行組合優化,經過計算機技術的處理,實現變電站的自動化監視和自動化控制,實現綜合自動化。除此之外,還要建立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一次設備。通過對一次設備的檢測,將檢測信號和被控制的操作驅動進行回路,采用微處理技術和光電子技術,對變電站內的二次回路信息進行邏輯回路和可編程控制,以光纜和通信電纜來代替戶外和控制室的二次控制電纜和信號電纜,降低變電站的成本,提高自動化工作效率。
4 結束語
數字化變電站的自動化系統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工程,網絡通信技術是數字化變電站系統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上,變電站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將會繼續朝著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并會繼續取得豐碩的成果,這也是未來變電站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走向。
參考文獻:
[1] 隼軍平,盛萬興,王孫安.新一代變電站自動化網絡通信系統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3,23(3):32-34.
[2] 李蘭欣.基于IEC6185O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通信體系的研究[D].北京: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2003.
[3] 丁書文.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網絡選型[J].繼電器,2003,3l(7):37-38.
[4] 朱大新.數字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發展[J].電工技術雜志,2001,4(2):48-49.
[5] 高翔,張沛超.數字化變電站的主要特征和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06,30(23):23-24.
[6] 高翔.數字化變電站應用展望[J].華東電力,2006,34(8):52-53.
西方主流思想家、尤其是自由主義者主張:在多元文化和現代民主政治的條件下,惟有以價值中立為基礎、效率為導向才是公共行政的發展邏輯。他們辯護現代實證主義哲學的“事實與價值兩分”之單純自然科學主義思維模式是保證行政發展唯一可行的方向。換言之,只有以價值中立的形式超脫倫理道德、甚至一切差異性的文化價值觀念的糾纏,才符合行政的發展邏輯,才能實踐最有效的行政治理和贏取合法性。然而,這樣的發展邏輯在價值問題上的緘默不語無法解決多元競爭的沖突,更無法證成行政本身的合法性。行政與其說需要目的性價值,毋寧說更需要道德辯護。而我們所要探討的主題與此關切:行政為何游離道德?公共行政如何回歸道德的目的性價值辯護?
一、溯源:公共行政的發展為何游離道德
公共行政對道德的訴求是在對官僚制甚至是傳統行政發展邏輯的批判中獲得迫切肯定的。在公共行政的實踐中,傳統行政機械化的發展邏輯使政府效率急劇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政府失靈”的原因之一。在此境遇下,無論是“新公共行政運動”還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皆以否定官僚制為政府重構的前提。換言之,是要通過這一批判性的否定為政府再造重塑地基。然而,對官僚制的否定,即使邏輯地符合公共行政對道德的訴求,卻始終擺脫不了傳統行政發展邏輯。在這一問題上,麥金太爾引領了我們的視線。他認為,現代行政發展的邏輯有一鮮明的脈絡:始于啟蒙時代的政治理想,中經社會改良者的抱負,以及管理者的合理性證明,直至技術官僚的實踐。麥金太爾所描繪的是行政發展的顯性圖景,然其背后卻潛藏這樣的論斷:考據現代公共行政與道德的分離不可避免地讓我們回歸啟蒙時代,思索先哲的政治理想,而這探究的立足點恰恰就在于政治領域。
行政實踐并非與行政學的創立者們所想象的與政治全然無涉,而是扎根于政治與道德領域。即使是行政學的創立者們以“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達,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這一“二分法”作為行政學的方法論開端也難以否認:行政須以政治為先導,隱藏在行政背后的政治、道德是證求行政的目的性價值的必要條件。如此說來,從政治領域抽離出來討論行政和道德的分離問題,作為現代探討行政問題的普遍方式,盡管可以探討得細致人微,卻未必比近代的思維習慣更為高屋建瓴。由此,探尋“公共行政的發展為何游離道德”這一命題需回歸源頭,分析政治與道德分離這一行政游離道德的前提。
自亞里士多德以來,行政是政治作為實踐性的學科在技術操作上的應有之義。按照亞里士多德的闡釋,政治關乎城邦這一“最崇高、最有權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在傳統意義上,行政本身也包涵追求至善這一本性。然而隨著政治與道德的分離,現代行政催生以來便消逝了這種本性,此時行政在名義上已擺脫了政治。著名的解釋學家列奧·施特勞斯曾斷言:政治與倫理的分離具有明晰的路線圖,經過始于馬基雅維利、中經盧梭、近到尼采的“現代性的三次浪潮”的連續沖擊,西方政治哲學及其傳統已在三次危機中難以挽回地衰落。古希臘所塑造的傳統哲學認為人本身是向善的,政治或者是行政本身就在于實踐這種至善,所追求的價值就在于城邦的道德,道德與政治并沒有被嚴格區分,而且兩者相互糾結、支撐與印證。然而,現代性的三次浪潮對這一傳統進行了釜底抽薪:“當馬基雅維利以政治權力取代政治美德、盧梭以自由(權利)作為政治原則、尼采用權力意志取代國家政治本身時,在古老雅典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古希臘哲賢的‘愛智’冒險中生長出來的政治哲學,便開始從‘權力政治學’向‘自由(權利)政治學’——經過霍布斯的‘自然權利政治學’和洛克的‘財產政治學’的預制——最后到‘權力意志政治學’的蛻變。”按照施特勞斯的診斷,政治游離道德是一個“現代性事件”,主要由“三次現代性浪潮”的沖擊所導致。然而,沖擊后的行政還要有能夠實行價值中立、提高效率的實踐性或環境性契機?!罢h分肥制”便為之提供了這樣的機遇。威爾遜的行政“價值中立”原則便是針對當時美國的“政黨分肥制”,為了一勞永逸地擺脫其糾纏所做出的設置。他以完全超脫道德、政治甚至是法律領域的“事務性”來描述行政管理的領域,“它與政治的領域那種混亂和沖突相距甚遠。在大多數問題上,它甚至與憲法研究方面那種爭議甚多的場面也迥然不同。恰恰是服從于解決“政黨分肥制”這一具體問題的“價值中立”原則,與韋伯的“官僚制”相結合,把道德價值從公共行政領域中徹底剔除。
由此,現代行政發展邏輯在歷次的思潮碰撞中,在政治與行政的分離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理論抑或假象:行政與道德全然無涉。它試圖邏輯周延地表明:效率是價值中立的必然結果,而要實現效率,惟有尋求事實與價值兩分的價值中立。
二、問題:現代行政邏輯與道德之間
行政擺脫了道德、行政學脫離政治而產生是現代性事件,經過與道德的決裂以及機械論科層制的發展,公共行政嘗試依據科學和技術路線尋求自身發展邏輯的理性化,逐漸構建起自己的邏輯體系。然而正當現代行政構造起自足的技術體系,準備擺脫道德飛躍發展的時候,道德的問題卻又緊緊地糾纏著它,使之返回始發點。道德問題猶如現代行政背負的“原罪”,即使他們妄圖遺棄,卻又總是悄然復歸。這一“原罪”,便成為新公共行政運動及新公共管理運動進行政府再造的突破點。盡管它們的努力無法超脫現代行政的發展邏輯,甚至恰恰表現了官僚制總體實現的結局,但闡明了行政邏輯的顯性危機。對這一問題的探究迫使我們回到現代行政發展邏輯鏈的始發點——價值中立的問題上回復這樣的追問:行政能不能徹底脫離道德的范疇?易言之,超道德的行政是否可能?
顯然,價值中立本身也是一種價值觀,并非沒有價值立場,而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價值及效率性,“超越于包括道德倫理、宗教和其他一切非政治文化價值之外的獨立性”,追尋中立性的立場。從行政本身的建構來說,這樣的立場始終難以存在,因為行政本身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應用問題,而這正是由行政的意圖和手段所決定的。行政的目的并非單純機械性地分配資源,其作用本身潛涵著價值性的目的或關懷。盡管政府通過援引其為社會變化的管理者的科學能力及純粹的技術,來證明其自身的合法性和權威性的方式曾經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公共行政所面臨的是包括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的沖突所產生的難題,單純依靠簡單的技術能否解決價值沖突上的問題已是不言而喻。單純追求效率和中立價值的技術操作始終無法越過難以精確衡量隱性價值這一鴻溝,功利主義的困境深刻地表明了這個難題。
因此,針對這一難題,法默爾不無義憤地說:“人在這種形式的合理性(為效率追求技術)中當然可以獲益,但要以拋棄實質的合理性為代價?!币虼?,他建議我們應該擺脫這種困境,從后現代性而非現代性的心靈模式思考公共行政。然而,這種現代普遍理性主義規范論的視角只注意到了行政作為一種非人格的組織化、效率化的治理方式的外在特征,卻忽略了行政作為社會組織化生活方式的內在價值特征和精神特性。
誠然,現代行政的發展邏輯的弊端不僅僅在于先天道德證成的缺失,其具體運作機制上也反映出超道德行政的謊言。行政體制的建構以及行政機制效能的發揮都有賴于公民的政治參與,作為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政治參與是現代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沒有公民對政府行政的參與和實踐,也就不可能實現全體公民對政府行政的共同認同和實踐承諾。每一個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的理性判斷能力的人,不會在無強迫壓力的情況下認同和承諾任何外在于他自己意志認同的制度約束或規范限制。在公民對約束自己自由意志的行政機制的認同過程中,個人的理性判斷和價值篩選起著關鍵的作用,解決不了這個關鍵因素,行政效率也無從談起。然而,問題在于個體存在著差異,而且道德上的差異甚于生理上的區別。作為公民的個體在政治參與的實際進程時,不可能完全擺脫不同家庭教育、和道德理想的影響。恰好相反,這些差異巨大的非政治的因素常常深刻地影響著公民的意識和主張,乃至他們的政治選擇和政治行動。在這樣的矛盾中,單純依靠技術顯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反而會陷人非此即彼的困境,毫無效率可言。
三、回歸:公共行政的道德價值性辯護
若缺少道德的價值向度,或者過度強調現代民主政治的“價值中立”或“價值無涉”而追求行政的道德無涉,那么行政的正當合法性也就成為問題。如果我們把行政界定為以行政機關為主體,運用公共權力所實踐的具有強烈組織性能的治理活動,那么公共行政如何回歸道德的目的性價值辯護這一追問的實質意義就在于如何建構、證成行政權力及其運用方式的道德正當性及合理性基礎,實踐行政行為的道德準則,實現其價值層面上的意義。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純粹的價值中立以及效率不可取的境域中應該遵循一種什么導向?由行政本身的內在邏輯和需求探尋,這導向毋寧是公共行政中的正義。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開篇明義:“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边@一論斷同樣適用于行政領域。作為一種制度,首要的便是在紛繁復雜的價值沖突中能有效地維護政治秩序,獲得公眾的認可及同意,贏得合法性基礎?,F代行政的發展邏輯在獲得合法性方面暴露了自己的缺陷,因為合法性的奠定和維護除了依靠政府單純的價值中立和效率之外,更多地基于政治制度本身內蘊的理性和人們對它的信念,“合法性作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標志著它所證明的政治體制是盡可能正義的?!币虼耍戏ㄐ曰A實際上包含著對政治秩序有效維持這一合理性評價和道德性評價中的實質正義。而正義正是合法性的內在動因。以合法性的結構視之,管理者和公眾是合法性的結構載體,兩者不是純粹的單維構建,而是具有回應性的,共同使合法性呈現動態發展過程。并且隨著公眾價值的多元性、精神特性的差異化擴大,公民更多的是在現代民主法則的框架下,根據自己的道德判斷和利益來評價政治及行政,因此對公眾回應需求的滿足程度成為能否贏得認可和支持的重要關鍵因素,而這種需求最根本的是對正義的訴求。
然而,正義要成為現代行政新原則的新導向還必須滿足這樣的事實:行政雖然不能以單純的效率為導向,但是卻不能缺乏效率。以正義原則為導向是否會降低行政效率?換言之,正義導向是否排斥效率?恰恰相反,正義導向之中涵蓋著最大的效率追求?!皩τ谝粋€社會來說,最大的潛在的動蕩因素是來自社會內部各個階層之間的隔閡、不信任、抵觸和沖突。通過對社會成員基本權利和基本尊嚴的保證,通過必要的社會調節和調劑,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隔閡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至少可以緩解,進而可以減少社會潛在的動蕩因素?!盵8社會成員之間價值觀等非政治因素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以統一的觀念整合人們的思想難以達成,重要的是應付這些非政治因素的滲透所采取的方式。行政的正義導向能夠為公眾提供平等地表達社會訴求、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積極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僅在行政體系自身中呼喚出有效率的行動,而且能夠在它的管理對象那里,即在整個社會中激發出存在于社會成員之中的整合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的潛能?!盵9]因此,正義的導向消弭了社會矛盾,增強社會成員的凝聚力,極大地激勵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政府在獲得最佳的社會秩序的同時,政府從日常社會事務的管理中極大地解放出來,降低政府的運行成本,呼喚出高效率。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8-0033-03
引言
與西方論辯理論相比,俄羅斯論辯理論起步較晚。20世紀60-70年代,在執行禁止研究社會機構性論辯和日常論辯政策的同時,蘇聯國內開始支持和鼓勵發展邏輯和哲學論辯。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語言學界開始系統地研究論辯理論。亞美尼亞埃里溫大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邏輯教研室論辯問題研究中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語言學界出現了一些將論辯看做是特殊話語類型,系統分析論辯分類和結構的論文及專著。(Брутян Г.А.1984, Ивин А.А.1986, Демьянков В.3.1989等)90年代后,俄羅斯論辯理論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論辯研究開始步入新的階段。本文將詳細分析這一階段論辯研究的主要視角及其發展趨勢。
一、當代俄羅斯論辯理論研究的主要視角
20世紀90年代后,在俄羅斯國內論辯已成為哲學、邏輯、修辭學、對話分析、交際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對象。為避免過于寬泛的界定而掩蓋不同理論可能的差異,我們將當代俄羅斯論辯研究中主要視角概括為以形式—結果為導向邏輯哲學研究、以方式—受眾為導向的修辭學研究、以對話規則為導向的語用研究和以影響機制為導向認知研究。
(一)以形式—結果為導向的邏輯哲學視角
當代俄羅斯邏輯論辯研究者將論辯看做是能夠推導出符合邏輯論斷的程序,研究的是作為形式和結果的論辯,關注的焦點是論據的真實性問題。論辯是一種特殊的邏輯推理過程:從論據的真實性推導這些論據支持的論點的真實性。(Ивин А.А 2000:112)論辯最初被理解為數理邏輯的證明體系,主要體現在數學和邏輯知識中;數理邏輯作為論辯的一種方式,具有理性、獨白性和非交際性等特征,注重形式邏輯上的正確性,目標是確立真理,這種論辯反映的是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客觀存在的各種關系的認知。(Курбатов В.И.1991:71)
哲學論辯理論學者雖然也將論辯視為一種特殊的邏輯推理形式,但論辯中的邏輯因素主要來源于非形式邏輯,研究對象不是高度形式化的數理邏輯符號,而是現實情境中的自然語言。論辯的有效性和說服力的標準是哲學論辯學者們重點討論的問題,判斷真值標準的“正確性和非正確性”被“有效性和非有效性”標準取代。(Брутян Г.А.1992)邏輯哲學論辯理論在俄羅斯許多高等院校里作為一門實用學科而研究和講授,相應地出版了多種論辯理論教材。(Ивин А.А.2000,Абачиев С.К, Делия В.П. 2004, Герасимова И.А. 2001等)
(二)以方式—受眾為導向的修辭視角
修辭論辯理論根源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典修辭學,這一方向的支持者大多認同錢姆·佩雷爾曼(Chaim Perelman)的“新修辭”理論和斯提芬·圖爾明(Stephen Tou1min)的論辯模式。
修辭論辯將論辯看做是為維護某論點而進行的一種日常話語實踐,強調論辯的最終目的是說服聽眾。嚴格邏輯意義上的論辯研究過度簡化了實際交際中的論辯過程,修辭性論辯充分考慮到了聽眾的因素,因為論辯中發揮積極作用的不僅有說話人,還有聽話人。(Клюев Е.В 1999:131)
修辭論辯主要研究各種說服技巧和手段。說話人和聽眾之間相互作用的有效性是修辭論辯理論核心概念,這種有效性分為形式上的有效性和內容上的有效性;形式上的有效性取決于聽眾是否接受說話人實施論辯的方式和手段,這里的方式和手段是指利用隱喻、借代、格言警句以及一些易于引起聽眾興趣的論據和生活經歷等;有豐富的論辯知識的聽眾會更加重視論辯的內容層面,其中論據的說服力成為關鍵標準。(Правикова Л.В 2004:164-165)實際論辯中人們并不總是利用符合邏輯的論據,有時只需讓聽話人明白說話人的觀點和立場是有利于聽話人的就足夠了,有時還要作用于聽話人的情緒,激起聽話人的責任感和道德感。(Варзонин Ю.Н.1999:58)
當代俄羅斯修辭論辯理論具有互動性、對話性和話語分析性特征,這反映了論辯研究的面向人的重新定位,論辯過程中的人成為中心因素,論辯過程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不是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三)以對話規則為導向的語用視角
當代俄羅斯語用論辯理論重視研究對話形式的論辯,強調論辯是說話人和聽話人互動的對話,不僅考察論辯復合言語行為的構成和有效條件,還通過建立論辯模型考察論辯整個過程。
論辯有效性的最明顯的外部標準是達成了說話人的意圖,在語用學中被稱為獲得所期待的言后效果;內在標準是相關性,論點或論據從真值上判斷可能是真的,但從語用上來看可能是不相關的,相反,論點或論據可能是假的,但從語用上來看卻是相關的;語用論辯最主要的內在標準是相關性,而不是真值性。(Правикова Л.В 2004:187-189)
論辯的基本單位不是話語或表述,而是言語行為,它是對話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命題內容和意向,這些命題內容和意向取決于言語活動發展的多種多樣的語境。(Мигунов А.И. 2004:198-220)論辯是一種由一些基本的言語行為組成(斷言、祈使、提問等)的復合言語行為,在論辯過程中交際雙方要經過多輪的話輪交替,實現多個連續的言語行為,論辯的有效條件不等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簡單相加。(Куликова О.В 2011:35)邏輯層面上研究論辯在于分析作為論辯基礎的因果關系,語用層面上在于重構論辯的復合言語行為。
巴蘭諾夫(Баранов А.Н)提出了最小論辯對話(минимальный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ый диалог)這個概念,并將它作為分析論辯這個復合言語行為的基本框架,通過引入“意向制約”(иллокутивное вынуждение)這個新參數來區分論辯中的基礎言語行為,概括它們相互作用的普遍性結構;按照對話中的意向制約關系,他將論辯中的基礎言語行為分為:意向支配(從屬)言語行為、絕對意向支配(從屬)言語行為、自我意向支配(從屬)言語行為,在此基礎上劃分了四種類型的最小論辯對話:平行型、連續型、離散型和回指型。(Баранов А.Н 1990:123-135)最小論辯對話為分析論辯對話的結構提供了新的角度。
(四)以影響機制為導向的認知視角
巴蘭諾夫所著的《語言學論辯理論(認知角度)》(1990)是當代俄羅斯認知論辯理論的奠基之作。論辯是用言語影響他人的重要的方式之一,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將新知識引入聽話人的關于世界的概念體系中去,影響聽話人做決定。(Баранов А.Н 1990:45,52)論辯過程中主要存在兩種認知機制:知識的本體化(онтологизация знания)和知識的私有化(приватизация знания),這兩種認知機制決定了論辯參與者語言手段和結構的選擇。知識的本體化,是指說話人借助言語表達,利用隱喻、舉例說明等手段,將新的知識綜合到接收者的世界模型中去;知識的私有化是指聽話人將說話人傳遞的知識認同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說話人通過使用預設、以提問的形式引入論點或論據,邀請聽話人一起參與推導、否定對方可能提出的反對等方式,迫使聽話人付出更多的心力,通過付出額外努力來獲得知識;所獲得的這部分知識和輕易得到的知識相比,對于聽話人來說,心理上有更大的價值,因此更容易通過同化作用被聽話人認同為“自己”的知識。(同上:74)
俄羅斯學者還將認知框架和場景理論運用到論辯理論的研究中。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講,論辯是一個認知事件,目標是使聽話人產生某種心智狀態,使能夠影響聽話人做決定的那部分知識的框架現實化。(Черненок И.Г.2005,Правикова Л.В.2004,Васильев Л.Г.1990)論辯過程的組成元素都是在論辯場景(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ая ситуация)產生的,論辯場景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概念,是持不同觀點的交際雙方交換意見、相互作用的情景,這種場景可能在交際雙方進行現實對話中存在,也可能是人們之間進行的“延期的”對話,即在書面語篇中存在。(Васильев Л.Г.1990:44-46)
二、當代俄羅斯論辯理論研究的趨勢
當代俄羅斯論辯理論研究的趨勢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跨學科的研究格局不斷完善
當代俄羅斯論辯研究綜合了邏輯學、哲學、修辭學、語用學、認知學等眾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格局已經形成,并取得了初步發展。當前的研究狀態也表明至今仍然未形成統一完整的論辯理論,論辯仍被視作未來發展學科。(Алексеев 1991:4)論辯問題依舊是語言學中沒有得到全面研究的問題。
(二)認知和語用轉向
當代俄羅斯論辯研究的專著或論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認知和語用框架內完成的,認知和語用論辯分析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這與當前俄羅斯語言學發展的背景密不可分。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在20世紀語言學大半部分的發展中占主導,20世紀80年代之后,結構主義開始讓位于認知、語用等研究方法,所有現代語言學方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類學、交際和認知特征。(Сусов И.П.1999:130)認知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是作為人類思維反映的語言和作為影響和控制手段的語言。論辯是用語言手段影響他人行為的重要方式之一,對它的研究自然離不開對交際者認知狀態的研究。
語用方面研究已成為俄羅斯論辯研究的一個熱點,俄羅斯語用學者非常注重將西方言語行為理論、語用原則以及語用論辯術理論同本國傳統的語言學理論相結合。巴蘭諾夫的最小論辯對話理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隨著語用論辯理論與話語實踐相結合的不斷加深,論辯在各個話語中的特點將得到更詳盡的描述,語用論辯理論從理論層面逐步擴展到應用層面,這對提高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論辯中的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與西方論辯研究接軌
如果將俄羅斯的論辯研究放在整個西方學術界大背景下,可以發現俄羅斯論辯理論水平和西方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俄羅斯語言學家在不斷吸取西方論辯理論成果的同時,繼承和發展了自身的傳統理論,他們從論辯的語用與認知、論辯對話結構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理論。他們的研究正在逐步與西方論辯研究接軌。
【參考文獻】
[1]Абачиев С.К,Делия В.П.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К учебному курсу для специалистов по связям с общественностью.–М:УРСС,2004.
[2]Алексеев,А.П.Аргументация.Познание.Общение[M].–М:Изд-во МГУ,1991.
[3]Баранов А.Н.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D].Дис.д-ра филол. наук.–М,1990.
[4]Брутян Г.А.Аргументация[M].-Ереван:Изд-во АП Арм.ССР,1984.
[5]Брутян Г.А.Очерк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АН Армении,Межлунар.ин-т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Ереван: изда-во АН Армении,1992.
[6]Варзонин Ю.Н.Эффективность воздействия--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 позиций риторической модели [J].Тверской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меридиан.-Вьп.2.- Тверь,1999.
[7]Васильев Л.Г.Агурментация как языковой и когнитивный феномен[J].Речевое воздействие в сфере массо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М:Наука,1990.
[8]Герасимова И.А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нститут философии.М,2001.
[9] Демьянков В.3.Эффективность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ак речевого воздействия[J].Проблемы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рече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М,1989.
[10]Ивин А.А.Искусство правильно мыслить[M].–М:Просвещение,1986.
[11]Ивин А.А.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 вузов[M].–М:Гардарики,2000.
[12]Клюев Е.В.Риторика.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высших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РИОР,1999.
[13]Куликова О.В.Лингв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ания теории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английского языка) [D].Дис. д-ра филол. наук:10.02.04 Московс.гос.лингвист.уни-т.–М,2011.
[14]Курбатов В.И.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я (логико-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M].– Ростов-на-Дону,1991.
[15]Мигунов,А.И.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ак логико-
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С].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сб.статей.–СПб: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философ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2004.
[16]Правикова Л.В Современная теория дискурса:
когнитивно-фреймовый и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ы[M].–Пятигорск:Изд-во ПГЛУ,2004.
[17]Сусов,И.П.История языкознания:уч.пособ.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 старших курсов и аспирантов[M].–Тверь:Тверской гос.ун-т,1999.
[18]Черненок,И.Г.Способы выражен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в этико-философском дискурсе И.Канта[D].Дис.канд.фил.наук:10.02.04./И.Г.Черненок.–Калининград,2005.
The modern argumentation theory in Russia: primary perspectives and general trend
HE JING
變異是對常規的超越,語言變異是對語言常規的一種超越。它一般包括語音變異、文字變異、詞語變異、語法變異、語域變異等。語言變異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語言現象。隨著IT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廣泛應用,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工具。對某些人來說,上網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不僅可以在網上查資料、看電影、聽歌曲,還可以在網上聊天,發電子郵件,在論壇里各抒己見。然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人們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有別于傳統的、規范的語言。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網絡交際英語并不是一種新興的語言,而只是在民族共同語的要素框架內,受語境因素的影響,出于語用的需要,局部使用變異手段并發生“偏離”現象的一種語言變異,但卻具有很多鮮明的特點,尤其是在詞匯上。
一、英語詞匯在網絡交際中的變異
(一)縮略法
縮略法。即將已有的詞語加以省略或簡化而產生新詞的方法,是現代英語中一種重要構詞手段,所創新造的新詞具有造詞簡練,使用簡便的特點,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特定場合,人們交流時雖然也使用縮略詞,但通常限于一些專業術語和專有名詞,如:WTO(世貿組織)、UN(聯合國)、IT(信息技術)、CEO(首席執行官)、GDP(國內生產總值)等,而且數量也不多。但在網絡交際英語中,網民們將縮略法的使用達到了極致。
(二)諧音法
諧音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符達到特殊表達效果的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段。網絡諧音詞指的是利用諧音構成的超常規詞語。因其創新性、簡約性、易解讀、便傳輸等特點而倍受網民的青睞,已成為網絡交際英語中極富表現力的一種語言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字母諧音。字母諧音是指用字母代替與之音同或音近的單詞的方法。英語中有些字母的讀音與單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因而用書寫簡便的字母代替該單詞,如: c ( see), u(you ) , y ( why ) , r(are) b ( be ), no(know)等等。
2.數字諧音。數字諧音是以數字為書寫符號對普通的詞語進行諧音化處理的方法。英語中有些單詞的讀音與某個數字的發音相同,故用該數字代替之。如用4代替for或four,用1代替one或won,用2代替too, to或two
3.混合諧音。即將阿拉伯數字嵌入英語某個單詞中的方法。一些阿拉伯數字的英語讀音與英語單詞中的某個音節讀音相同或相近,故將該數字嵌入英語單詞中。如在H8 ( hate ), anim8 (animate) ,以及B4 (before ) ,4ever ( forever ) , 2NITE ( tonight) , 2moro( tomorrow),some1(someone),和1dr( wonder)等中,數字8, 4, 2以及1分別代替與之讀音相同的音節。
(二)截短法
即通過“截頭去尾”的方法將一些詞語加以縮短的方法。截短詞最早作為學生俚語在校園使用,如: exam,dorm, lab, maths, pro.f, dept.等。起初,截短詞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但由于截短后的詞比原詞讀來短促,響亮,易于記憶,很快在日常英語中涌現,網絡交際中人們多采用以下截短法:
1.后截法。即截去詞的尾部,留其首部而構成的詞語。如: sec (second), rep (reputation), Biz( Business ),tho(though), lil ( little).
2.前截法。即截取詞的首部,留其尾部而構成的詞語,如: bout (about), cause (because).
3.輔音法。即通過選取原詞中全部或主要輔音字母構成的詞語,如: pls (please), rdy (ready), ppl(people),msg (message), schl ( school), sp(sport) sry( sorry).
(四)變體法
即根據發音改變單詞拼寫的方法,如在ICQ( I seekyou )中用字母C來代替seek中的[si]音,而將seek的尾音[k]和單詞you組合在一起用發音相同的字母Q來代替。其它用此法構成的詞如XLNT ( excellent); quik(quick); tek ( tech); dat( that); diz( this); bi( bye); ezi(easy);等。
(五)圖象法
即利用鍵盤的上符號,象形地創造圖形用來表達喜怒哀樂等情感或動作。網絡交際語中有大量的表情表意符號,在交談中會混雜在文字中使用,這也成為網絡交際語的一大特點。如: ' -) '表示Im' happy; :' -O '表示Im'surprised; :' -( '表示sad face;:':@ /: -@ '表示shock/screaming等等。
二、詞匯變異的原因
社會語言學認為產生語言變異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交際環境等都會導致語言變異的產生。網絡交際英語是人們在參與網絡交際時,為適應網絡交際環境,而采用的語言。虛擬的網絡交際空間形成了網絡交際不同于日常交際的新交際環境。而這種新環境正是形成英語在網絡交際中詞語變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和社會現實交際環境相比較,網絡交際環境具有以下特殊性:
(一)交際費用的經濟性
網絡的使用費用是以時間為收費基準的,正可謂“一寸光陰一寸金”。除免費上網外,網民們不能不考慮交際費用問題。因此,他們不可能像傳統的交際那樣使用長篇大論來表情達意,而必須使用簡短的、通俗易懂的語句來有效地、快速地傳遞和接收信息。網絡交際英語中不僅大量使用縮略詞,還引入了字母和數字等來實現簡寫,這一現象在其它類型的語言中并不多見。用數字或字母為表達意義的符號,比任何英文輸入都簡潔,也是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傳達信息的有效方式。
(二)信息傳遞的即時性
網絡交際是以光速的方式快速進行的,為交際者提供了便捷的遠距離的即時際環境。交際雙方或多方必須及時地接受和發送信息才能使交際連續不斷。但是,目前人們主要是通過敲擊鍵盤輸入單詞來表達思想和傳遞信息,為了提高信息傳播的速度,減少對話的延遲脫節,除了提高打字速度,還必須采用最簡單的表達方式,以便快速輸入。由于鍵盤上字母、數字并存,追求高效、快捷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高頻率、大面積地使用字母詞和數字詞。通過使用字母和數字詞可以縮短輸入時間,提高輸入效率,從而在最短時間內發出最大的信息量。
(三)交際方式的書面性
由于網絡的特點,網友之間幾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過鍵盤輸入來完成。因此網絡交際不同于現實交際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書面交際為主,這種交際的不足除了上面提到的速度慢,還有一個就是占用較多的空間。網絡交際環境必然要求網民擺脫傳統語言四平八穩的表達方式的束縛,使用簡明扼要的詞語來代替冗長、繁雜的詞語,以加快打字速度,節約交際時間和空間。雖然省改和節縮后的詞語有點像“黑話”,但適應了網絡交際書面性的特點,因而在網絡交際中十分盛行。
(四)交際場景的分隔性
網絡交際雖然打破了傳統交際的時空局限,具有近距離(嚴格地說是心理距離)交際的效果。他們看不到彼此的表情,也聽不到彼此的聲音(視屏聊天除外),與現實交際相比,交際雙方的姿勢、表情等就無法表現出來,因而大家打破常規,利用鍵盤上的符號,將本無任何意義的符號疊加在一起,形象地創造了許多表情和動作圖形符號。這些網絡圖形符號在電腦屏幕上構成了一張張卡通式的臉龐,生動活潑,形象傳神,使交流雙方仿佛看到了彼此的表情和動作,體會到對方的情緒,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可互視、可互聽”的近距離交際效果。
(五)語言使用的自由性
網絡是一個在推崇個性和追求方面走在前面的世界,它為網民們提供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最自由的空間。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環境里,網民們受到的約束較少,為追求特殊的表達效果而自由創造,且交互影響,繼而使網絡交際英語水漲船高,不斷推陳出新。網絡語言的運用是網絡時代人們心理需求的必然,而網絡廣泛的傳播面以及互動等特點為網絡語言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
三、結語
作為一種變異形式,網絡交際英語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使用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的出現,帶有網絡時代人們心理需求的必然性,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信息時代的特征。了解網絡交際英語詞匯的構成,不但有助于知識的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對了解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包括文化)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理解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網民的內心世界也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柴磊.網絡交際中的語言變異及其理椐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 2005, (02).
[2]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