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虛擬經濟的意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虛擬經濟由虛擬資本發展而來,虛擬資本是指在信用制度下,由現實資本派生的、并有自己相對獨立之價值運動形式的金融資本及其衍生物[1]。隨著信用制度和財富證券化的發展,金融工具的持有和交易活動在日常經濟活動中不斷普及和日益頻繁,真正意義的經濟虛擬化也就出現了。從根本上講,虛擬經濟,包括貨幣、信用、衍生工具等各種形式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導致積累擴大和財富資本化的必然結果。
一、發展虛擬經濟對我國經濟產生的積極效應分析
(1)發展虛擬經濟可培育民間資本,擴大投資需求。虛擬經濟通過各種金融工具,以其高收益的特點吸引投資者將一部分消費基金和閑散資金投入其中。大力發展虛擬經濟,主要通過擴張股票市場,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實施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發展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等,可將間接投資轉化為直接投資,培育民間資本。
(2)發展虛擬經濟可治理通貨緊縮。我國經濟曾出現過通貨萎縮,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信用緊縮的現象,其貨幣方面的原因在于貨幣化和虛擬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日益增大,貨幣供給量卻由于信用的緊縮而偏小,貨幣支付能力不足,供給相對過剩。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發展虛擬經濟,考慮活躍資本市場和短期融資市場發展的需要,將貨幣供給量的控制目標主要放在流動性最強的貨幣上,同時發展股市和債市,使之與增大貨幣供給量同步。
(3)虛擬資本開辟了新的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在發達的金融市場條件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虛擬經濟,其虛擬資本的載體有價證券,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夠非常靈敏地由效率低的領域向效益高的領域運動,使有限資源配置到較好環節,發揮最大效益。投資者不斷購進和拋出有價證券,實現這種“虛擬性”產權在不同地區、行業、企業間的轉移,促進企業利用資本的市場擴融優勢,使實物資源從低效產業向高效產業、長線部門向短線部門、夕陽工業向朝陽工業流進,進一步實現了存量資本在實體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再優化配置。
(4)發展虛擬經濟有利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保障體系是當前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推進企業“減員增效”,政府機構“下崗分流”,必須化解大量不安定因素,而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發展虛擬經濟,利用當前低利息率的有利時機,發行10年至2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長期國債,用國債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可消除人們后顧之憂,改善社會消費需求,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5)發展虛擬經濟有利于推動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國有經濟的基本存在形式將從國有企業轉變為國有資本,國有資本的配置將是一個不斷重組、優化的過程,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使資本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支配權力大大增強,資本的優化組合成為企業良性運轉機制的基礎。這些過程的實現,需要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來作保障,而資本市場的完善是以虛擬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所以,發展虛擬經濟是國有經濟戰略重組的重大舉措。
(6)發展虛擬經濟有利于加快我國對外開放進程,實現經濟的國際接軌。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圍內經濟的市場化、開放化,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發展虛擬經濟,加快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步伐,有利于我們獲得更多的國內資本要素,支持現代化基礎建設和具有高成長性的高科技領域發展,有利于融資者在世界范圍內選擇低成本資本及利潤豐厚的項目,實現全球范圍內各種資源的最佳投資組合。
二、在我國發展虛擬經濟的幾點建議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充分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由于虛擬經濟的虛幻性及其價值的獨立運行,它的發展要把握一定的度,使其與實體經濟發展形成一個良性互動。過度的虛擬經濟會帶來泡沫經濟[2],甚至引發危機的爆發。筆者對在我國發展虛擬經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發展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物產業,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一是在產業選擇上以高新技術產業、高增長產業、有發展優勢產業和經濟支柱產業為對象,構建新的產業發展體系,為其提供虛擬化支持;二是加快區域產業調整,讓一部分資本從傳統產業和高成本地區退出,轉入新產業和低成本地區,為產業轉換與區域性專業化分工提供轉換空間和依托;三是產業調整、制度安排與產業政策制定必須符合國情,警惕和防范虛擬經濟可能帶來的危害與沖擊。
(2)建立信貸風險預警機制。一是加強企業貸款風險監測及預警,建立健全貸款企業改制過程中經營管理資金使用情況報告制度,以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二是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型,采取不同措施及時處理,對企業改制可能危及貸款安全的,應堅持債隨資產走的原則,對已辦理有效抵押手續的,要依法行使抵押權利,對未辦理貸款抵押手續的,應落實好貸款債權和抵押手續,對企圖借改制逃廢銀行債務的,要依法制止企業改制方案的實施,對不聽勸阻的,應采取法律手段保全銀行資產;三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時刻潛伏著風險,應對企業生產運營情況、產品銷售情況、企業發展前景進行及時分析和預測,并采取相應措施。
(3)開展金融租賃,優化資金結構。金融租賃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銀行資本與工商資本相互滲透與結合的產物,是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實物信用與銀行信用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金融業務,它將融資、融物、投資、貿易、租賃、促銷、管理、財務等經營要素融為一體,從而能夠滿足產業結構、融資結構、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企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承租人通過金融租賃獲得資金融資,同等條件下與貸款、債券等其它融資工具相比,投資過程中資金壓力大大減輕,便于企業調整資金結構,統籌安排資金。
(4)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除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外,還需要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從宏觀角度加強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升級。其次,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把財政資金與社會閑置資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少量的財政補貼引導大量社會信貸資金,以有償使用方式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益,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大慶石油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二、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一)樣本數據來源本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于對北京地區家庭服務業市場問卷抽樣調研。調研地點選擇家庭服務公司數量較多的朝陽區、西城區、東城區與海淀區。調研共回收問卷825份,其中有效問卷768份,有效率為93.09%。
(二)樣本特征樣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調研樣本中性別比例比較平衡,男女基本各占一半。年齡層次偏年輕化,其中20~30歲以及30~40歲分別超過三分之一,是調查樣本的主要年齡層次。樣本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其中本科及碩士以上占比分別超過四成和兩成,本科以上學歷總共超過七成。而小學、初中占比較小,高中、技校、中專以及大專共占比約三成。出現這樣結果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源于樣本年輕化,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受過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在北京工作人群大多具有學歷上的基本準入條件,這樣就使得樣本文化程度較高。有學齡前兒童的樣本對家庭服務業中早教以及母嬰護理有著比較明顯的需求,隨著近年來消費意識的轉變,對其需求更加強烈。同時,早教及母嬰護理類型的工作,相對來說具備一定技術上的要求。從樣本的居住情況來看,北京市擁有較多的外來人口,且在北京購買住宅、子女教育都與戶口有著直接的關系。樣本中北京戶口人群占六成,外地戶口占四成。從住所性質來看,自有住房占據一半比例,其次是選擇在北京租房居住占到三成;居住在單位提供的公寓占到兩成。大體上說,自有住房意味著在北京安家,可以側面反映這部分人群多為固定居住人群,對家庭服務業選擇的概率要大于另外一半流動性較強的群體。從居住狀態上逾一半樣本人群和朋友共同居住,有五分之一的人處于獨自居住狀態,與配偶居住的占到近兩成,僅與父母居住的占到很小非比例。這顯示,居住狀態的特征,反映了樣本年齡層次的生活特點。從樣本的工作性質來看,普通的企業員工占到三分之一,企業管理者占比為四分之一,技術人員,公務員所占比例不到兩成,而工人、私營業主或者無業退休人員占比更小。數據反映出樣本人群大多處于較為繁忙的工作狀態。從樣本的月收入水平來看,5000~10000元水平占據最大比例,將近四成,處于每月5000元以下的占比不到兩成,而僅四成樣本群體收入超過每月1萬元,受調查者中月收入超過2萬元的占比不到一成。相比2013年北京市民5453元的月平均收入來說,受調查者的總體月收入水平與北京市平均水平持平。從對家庭服務員的雇傭情況來看,調查樣本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群正在雇傭家庭服務員。家庭服務中提供做飯和保潔工作的比率分別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總和將近六成。而老人、病人、母嬰等護理具有相似比例,分別占比不到兩成。若我們按照工作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將家庭服務員從事的工作進行分類,把保潔、做飯等低水平工作歸為家庭勞動類服務,把老人與母嬰的護理等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歸為家庭護理類服務,把早教與家教外教等需要較高技術水平的工作歸為家庭教育類服務,則目前被調查區域從事家庭勞動類的家庭服務員還是占據大多數。這說明,在北京市家庭服務業中傳統服務類型占據較大市場。對家庭服務的支付情況來看,占最多比例的是每月3000元以下的水平,其中每月2000~3000元的占到三分之一,而能夠超過每月4000元的僅有不到一成。
三、計量模型
本文的分析分成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了解什么樣的消費者會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在這個階段,我們會考察消費者的個人特征、職業和居住情況等因素對消費者雇傭決策的影響。第二階段,我們要了解在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的消費者中,消費者是否愿意為高水平家庭服務工作進行更高的支付。本研究在實證分析上最大的特點是,只有當消費者在第一階段選擇了雇傭家庭服務后,第二階段的如家庭服務工作層次等變量才能被觀察到。對于這個過程可能產生的選擇性偏誤(selectionbias),本文采取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模型減少其對估計結果的影響。一般的,Heckman備擇模型可以用來估計第二階段因變量為連續變量的問題。而本文遇到的問題是,在進行樣本選擇后,即當消費者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后,第二階段面對的是一個需要進行有序probit回歸的步驟,因為支付意愿是由低到高排列的。因此,不能簡單地使用有序probit回歸或者Heckman二階段回歸。對此,Vella(1998)從假設、估計方法和數據結構三個方面討論了存在樣本選擇時的估計問題;Nayg(a2003)運用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消費者對輻照食品的支付意愿;DeLucaetal(.2011)又對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估計理論與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與補充。根據具體情形,本文利用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模型來進行估計。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若ρ=0,則atanhρ=0,則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與一般的有序probit將得到同樣的結果。若ρ≠0,則必須運用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回歸來估計最終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
四、計量結果
(一)變量設定按照前文提出的兩階段模型,我們設定兩階段模型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如表2所示。
(二)估計結果及分析本文使用計量分析軟件Stata13.0中的orderedprobitmodelwithselection功能,在對消費者是否雇傭家庭服務員進行probit回歸的基礎上,分別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進行有序probit估計,并計算各個選定自變量分別對支付意愿五個等級的邊際效應。具體分析如下。首先,考察第一階段影響消費者雇傭家庭服務員的主要因素。可以從表3看出,在樣本的個體特征方面,呈現兩個影響結果。一方面,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中是否有學齡前兒童以及是否與父母共同居住對是否選擇家庭服務員的決策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以年齡的邊際效應最為顯著,即年齡在30歲以上的消費者有15%的可能性更傾向于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本文的調查對象主要由年齡在30至50歲之間的高學歷人群構成,這一組樣本一般都處于自己事業的上升和成熟階段。他們會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工作當中,而更容易忽視家庭的基本事務,他們會更傾向于雇傭家庭服務員來打理自己家庭的基本事務,比如照顧學齡前的孩子與年邁的父母。另一方面,與上述個體特征影響的結果相反,婚姻對是否雇傭家庭服務員的決策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已婚人士較未婚人士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低13%。原因可能是因為已婚人士無論在事業還是家庭上都有配偶一同分擔,從而相對未婚人士有更多的時間來從事家庭基本事務,因此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較低。在樣本的個人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消費者更有可能雇傭家庭服務員,可能性比月收入1萬元以下的消費者高12%。高收入的人更有能力雇傭家庭服務員,而且高收入人群生活條件比較好,因此,他們也會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來分擔自己處理家庭事務方面的負擔,從而自己消費更多的閑暇。值得注意的是,薪水在三個月內增加的受訪者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約增加了15%。同時,接近二成的邊際效果讓我們看到消費者對家庭服務存在很高的需求,而且雇傭與否的決策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收入是否能夠負擔的起對家庭服務員的雇傭。此外,是否具有北京戶口、房屋是否自有以及是否為公務員對消費者的雇傭決策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具有北京戶口、房屋自由以及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對家庭服務有更大的需求。其次,考察一下第二階段消費者對家庭服務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從該表可以看到,athrho的p值為0.001,說明athrho的估計值在5%的置信區間上顯著異于零,因此存在樣本選擇偏誤的問題。同時,兩階段誤差項的相關性的檢驗結果也是顯著的,這說明,本文采用基于樣本選擇模型的有序probit回歸是合理的。從自變量的顯著性來看,家庭服務工作層次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年齡以及是否為公務員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從總體情況來看,若家庭服務員所提供的工作適當提高層次,則消費者對家庭服務更傾向于高水平的支付;若消費者年齡大于30歲、職業為公務員,則相比之下對家庭服務更傾向于低水平支付。再次,考察一下自變量對每個層次消費支付意愿的邊際效應。由于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是一個在取值上有順序的離散變量,因此各個自變量對其總體的影響與各個自變量對其每個層次的影響是存在差異的。在表4中各自變量的估計系數是其對費者支付意愿的總體影響。與此相比,考察自變量對消費者支付意愿各個層次的邊際影響更有意義。因此,本文進一步的求取每個自變量對費者支付意愿的每個層次的邊際效應,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具體考察如下。在邊際效應中,家庭服務工作層次、年齡與是否為公務員這三個自變量對支付意愿的相應層次有顯著影響。具體的分析分三點進行。一是在家庭服務工作層次的邊際效應上,我們看到了令人關注的結果。當家庭服務員所提供的家庭服務工作層次每提高一個層級時,消費者對其進行低水平支付的可能性顯著降低。當家庭服務工作提高一個層次,消費者對家庭服務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的可能性顯著降低3%、每月支付1000~2000元的可能性相比之下顯著降低6%、而每月支付2000~3000元的可能性顯著降低4%。可以看到,隨著家庭服務員提供服務工作層次的上升,消費者不會傾向于對這種提高工作層次的行為進行低水平支付。相反,我們看到當消費者每月愿意支付4000元以上時,工作層次提高的邊際效應顯著為正,說明與低層次工作相比,提供更高層次的家庭服務工作會使消費者傾向于支付每月4000元以上的可能性增加約11%,是各層次中支付可能性最大的一項。我們認為,與家庭勞動類工作相比,家庭護理與家庭教育類的家庭服務工作更傾向于與消費者發生精神層面的交換,提供服務方與消費者交換的是虛擬價值,因此,家庭護理與家庭教育類的工作更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如家庭護理工作不僅使得消費者的身體得到了關照,保證了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而且護理人員每日的照顧與陪伴使得受照顧的老人或孩子內心多了份安慰,少了份孤獨,從而心理得到了滿足。再如家庭教育類家庭服務工作,它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了技能,學到了知識,這會讓他們在學校獲得更好的成績,得到學業上的認可,或者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從而取得成就。家庭教育給家庭帶來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因此這也滿足了很多望子成龍或者渴望成功的家庭的心理需要。因此,消費者愿意為這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家庭服務工作主動放棄較低水平的支付,并情愿采取較高水平的支付,顯示出了對高水平家庭服務工作強烈的心理上的需求。這也是本文題目所強調的主旨。二是從年齡上看,年齡大于30歲的消費者更傾向于每月向家庭服務支付的區間為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若家庭服務索要的支付額過高,即每月4000元以上時,邊際效應的取值為負值,消費者不愿意雇傭家庭服務員。三是若消費者從事公務員工作,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其愿意向家庭服務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每月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當家庭服務索要支付額超過每月4000元時,消費者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顯著下降。從年齡與是否為公務員這兩個自變量的邊際影響方面我們看到,若控制了家庭服務工作層次不變,則消費者更傾向于低水平的支付,而對高水平的支付表現出抵觸的態度。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 (2013) 04-0078-07
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WANG Yan XU Zhi-li WANG Na(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shows inalie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icial nature and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article explain 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science, the valu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and the attribut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ecological value, aim to reveal 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
Keywords: artificial natur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ecological value
人工自然是自然和人的意識交互作用的產物,是具有交叉性質的物質形態,是為了人類的需求而產生的,具有工具性和價值性,在某種意義上它和廣義虛擬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林左鳴教授在提出廣義虛擬經濟時將其定義為:由于各種經濟形態因“跨界”形成交叉,所以有必要將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為主導)的經濟,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的總和定義為廣義虛擬經濟。①總之,作為物質形態的人工自然蘊含了科技物化和人類需求多樣化的諸多要素。為此,人工自然的跨界性、增殖性等特征與廣義虛擬經濟有著本質的契合。人工自然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體現了人工自然與廣義虛擬經濟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對科技的人工自然屬性、人工自然的廣義虛擬價值屬性以及人工自然生態價值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等問題的探討,可以揭示人工自然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
一、科學技術的人工自然屬性
科技與人工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類社會不僅在人工自然產生和發展中起關鍵性作用,是人作用于天然自然的產物,而且也是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主導因素。因為科學技術是人創造的,是人手、腦結合或延伸了的手、腦(機器、儀器、電子計算機)有機結合的產物。因此,我們可直言,人工自然和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創造出來的具有“血緣關系”的一對“寵兒”。②眾所周知,科學技術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等,由于人工自然蘊含了諸多科技要素,也自然體現出科技的人工自然屬性,因此,人工自然也是科技及其諸多效益綜合作用的外在表現形式,從一定程度體現了科學技術的人工自然屬性。
(一)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性
目的性是指人工自然具有能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功能。人類創造人工自然,就是不斷對內蘊人類需求實現的追求。這種需求的實現也成為新的人工自然創生的重要起點。
正如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駛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③這說明,人工自然是通過科學技術來滿足人類的某些工具性需要,為人類的生存生活服務。
人類對科學技術的追尋也是使人工自然直接或間接實現物化的過程。科學技術的能動性主要體現在不斷以自然存在物為對象使自身外在化,成為蘊含著主觀規定性的外部實在。其價值的實現也體現于可以不斷通過人工自然的實現滿足人類需求。人工自然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客觀存在,是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結合的產物。
(二)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依存性
人工自然的存在是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在創造人工自然的過程中,科學認識影響著科學技術的產生,科學技術又是人工自然形成的前提條件。同時,人工自然的形成也不斷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我們在強調科學技術對人工自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時,并沒有否定人工自然對科學技術的推動發展。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人類不僅創造了人工自然,又以人工自然為對象基礎,創造了科學技術和發展了人類自身,使人類社會得以豐富進步。知識形式的科學技術作為非物質的存在方式,不能直接被人類所利用,但是可以通過轉化變為生產力,推動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進程,同時又能為人類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人工自然物。新的人工自然的創生又以科學技術的產生利用為前提。因此,人工自然是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起點和歸宿。人工自然既是科學技術的物化成果,又是而后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條件。
(三)被改造過的物質性
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相比具有新的質的規定性。由于人工自然作為科學意識物化物而存在,其客觀物質性就由此被否定,并由此否定它是“‘可靠的感性’的對象”是不合理的。人們“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④因而,“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往來”創造的的人工自然也是作為 “可靠的感性的對象”存在的,是一種新的客觀實在。
人工自然作為被人類實踐過的自然存在物,還打上了人的意志印記。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書中,恩格斯明確提出:“植物和動物經過人工養育以后,在人的手下改變了它們的模樣,甚至再也不能認出它們本來的面目了。”⑤人工自然的實現是一個按照生態規律和科學定律,融入人的目的意識等訴求的認識實踐過程。科學技術的形成也是以此為內在依據而指向人工自然的實現。為此,物化人工自然的過程也為此體現了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
(四)所涉及對象的整體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創造人工自然的速度也日益提高,人工自然的實現也內蘊這諸多科技要素。自然界作為自組織的系統整體存在著,因而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創造的人工自然也必須遵守整體性及系統性的特征,才能符合被改造對象的客觀性,不違背其自然規律。
人類要使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工自然的發展相協調就應該從整體自然生命系統所涉及對象的整體性出發,用道德意識對諸多對象或要素進行整體統攝,科學合理的創造新的人工自然。在新的時代,科技發展所促進的人工自然的進步不單單體現在經濟方面,更多是體現在三位一體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對政治、文化產生的影響便是廣義虛擬經濟的衍射作用。因此,要注重科學技術研究的整體性,考慮到其涉及后果的各個方面,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科學技術及人工自然的協同進步。
科學技術的人工自然屬性充分說明了科學技術、人工自然、廣義虛擬經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科學技術與人工自然的形成相互依托。科學技術和人工自然的協調發展共同促進了廣義虛擬經濟進一步發展,推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所具有的人工自然屬性中的工具性、相互依存性、物質性及對象的整體性充分體現了其隱含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工具性中為滿足人類需要所創造出的物質及精神的價值,在相互促進發展中所產生的巨大的經濟、文化價值,向物質復歸凝聚的人類智慧的結晶,研究對象所遵循的整體性與系統性,蘊涵著廣義虛擬經濟中的核心――二元容介態觀點,無不是廣義虛擬經濟的衍射。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的人工自然屬性同時也體現了廣義虛擬經濟的屬性。
二、人工自然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屬性
經濟價值可以說是人工自然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功能。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需要人工自然帶來的物質上的滿足,還需要其所產生的精神上的滿足,因此,這種人工自然的二元容介態的進化 促成了人們對于人工自然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屬性的追求。
(一)人工自然價值的增殖性
人工自然的基本含義就是“帶來了新東西”,因為人工自然總是人們運用科學技術把某物變為另一物,把不存在的轉化為存在的。人工自然的再生性不僅是“勞動者自己生命的再生產”,還為“他人生命的再生產”提供條件。⑥按照哲學的觀點,“勞動力剩余”或“剩余勞動”的增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人工自然和社會文化的生產,是建立在人類勞動力在滿足生命再生產的基本要求后還有剩余的基礎之上。在這個意義上看,人工自然數量的增加,即人工自然的增殖,實質是人類的生產性勞動和勞動者的體能剩余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工自然虛擬價值的增殖性建立在勞動者在創造人工自然過程中“剩余勞動力”的付出,人工自然的增殖性是由勞動力剩余的增長決定的。
經濟的最基本的功能既是帶來效益,在相互交換,相互依存中使雙方獲益,廣義虛擬經濟也不例外。廣義虛擬經濟是建立在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二元價值容介態下的經濟,在物質與心理的雙重需求下,這種增殖性表現的尤為明顯。在廣義虛擬經濟條件下,人工自然的效益被心理時空放大,產生的財富也在迅速擴展。林左鳴教授曾這樣定義現在的“財富”的概念:首先,不僅具備使用價值還要具備心理感受價值(虛擬價值),這才是財富的首要屬性;其次,財富必須是一種權力,讓人們具有可尋租和可變現的權力;最后,財富還必須具備能夠滿足人們保值增值的屬性,具有資本的本性。⑦以上這些充分證明了廣義虛擬經濟所帶來的財富的可增殖性。
在由剩余勞動力創造的人工自然的增殖性與廣義虛擬經濟的增殖性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工自然能夠在物質層面上供人類使用,有著其使用價值,同時,能夠在精神層面上給予人類心理支持,有著其虛擬價值,是二元容介態價值的體現;第人工自然是建立在自然物質基礎上的人類創造物,而自然物質是公有性資源,因此,人工自然可以說帶有很強的社會屬性。而虛擬價值比使用價值具有更強的社會屬性,往往利用公共資源獲取自己或某一部分人群的利益,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尋租行為。人工自然利用公共資源――自然物質創造的財富便是虛擬價值;第三,剩余勞動力創造了人工自然的增殖性,即人工自然的使用價值以外的虛擬價值,使物品的使用價值和虛擬價值同時進入了交換領域,改變了傳統經濟以來,人們單純的運用商品的使用價值進行交換的局面。通過以上三點,人工自然的廣義虛擬價值屬性的增殖性凸顯出來。通過勞動,產生了人工自然,剩余勞動力創造了剩余價值,即虛擬價值,正是這些虛擬價值維持著人工自然價值的除使用價值以外的可增殖性。⑧因此,人工自然的增殖性成為了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屬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人工自然價值形態的跨界性
林左鳴教授曾指出,二元價值容介態是廣義虛擬經濟之所以立論的根本,我們把在經濟上的容介態定義為:一種由實物價值和虛擬價值通過相互作用容納入彼此的信息而結合產生質變的二元價值狀態。⑨這里暗含著跨界的意味。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影響人工自然的變化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些因素交叉組合,存在著不可分割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跨界”思想及行業的興起。影響人工自然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經濟決定論所決定的。因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⑩
廣義虛擬經濟把經濟學的最基本元素抽象為物質和信息二元價值容介態。在人工自然中,我們可以把人工自然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的部分看做是物質態的衍射,把人工自然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部分看做是信息態的衍射。可以看出,在人工自然與廣義虛擬經濟中都存在著兩種形態,但是,這兩種形態又以相互補充的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有著跨界中的融合。正是存在與人工自然形態中的滿足人的物質及信息這兩種需求推動了廣義虛擬經濟價值的進化,這種進化的結果就是跨界中的物質和信息二元價值容介態,也正是這種二元價值容介態使人工自然的虛擬價值不斷的提升與發展。人工自然的物質態和信息態的融合,使林佐鳴教授在人工自然物的實體價值和虛擬價值“跨界”上發現了新大陸,并開墾了廣義虛擬經濟廣大的土壤。他認為各種經濟形態因“跨界”而形成交叉。11 這種因“跨界”形成的合力,使人工自然的形成在今天全球經濟的背景下,滿足了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時為廣義虛擬經濟創造價值提供了重要契機。
(三)人工自然介質的信息化
物質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信息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人工自然下產生的商品既包含滿足生理(物質)需求的使用價值,也包含滿足心理(信息)需求的虛擬價值。12自然容介態理論也指出,是物質態和信息態共同組成了世界和宇宙,虛擬價值便是信息態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衍射。13當我們承認在物質態之外還存在有信息態時,即說明信息態也是人類科學認識人類社會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14人類以往的最大誤區可能是把自然規律僅僅限于物質態的運動而排斥了信息態的運動。因此,自然科學和文化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鴻溝表現在經濟學上就是只承認使用價值而不承認虛擬價值的物本主義觀念。
迄今為止,人們認為,人工自然是一種以物質為基礎的物質形態。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便把這種基礎的自然形態認為是人工自然的唯一形態。但其實這并不是完整的人工自然的形態,人工自然的形態還包括以信息為介質的信息態。社會文化是人類在創造人工自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當社會文化接受物質衍射出來的載體信息時,形成的一種新的思維,又反作用于物質中就不斷創造出新的人工自然,所以說,人工自然融入了很多依托社會文化而形成的信息。
在廣義虛擬經濟時代,信息是第一資源。信息運動的進化,實現了二元價值容介態,構成了廣義虛擬經濟。以信息為基礎的這種容介態(進化)存在的前提是價值具有二元性。在被數字化所包圍的經濟社會,信息能創造財富,創造價值。15從這一意義上說,信息也是生產力,已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實,正是在這樣一種物質與信息交流往復循環的過程中,人工自然的生成不斷容納新的信息介質后才能實現價值的升華。這是基于信息基礎的進化,其實也正是這種進化構成了今天的廣義虛擬經濟。
(四)人工自然對象的復雜性
人工自然是伴隨著人類的需求而呈現出其復雜性的,人工自然所涉及的對象也是多種多樣。因而,人工自然也將不斷擴展,其復雜性也會不斷加深。由科學技術物化的人工自然也必然會向復雜性邁進。
此外,人工自然形式的不斷出現,需要越來越多的標志來承載,其承載的已不僅僅是基本的物資需求,同時更多是心理需求。在多元化的需求下,必然會出現人工自然的標志和對象的多樣化,即對象的種類和對象的規模數量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會導致人工自然向復雜性發展。二元價值容介態的廣義虛擬經濟也體現為復雜性思維的實現。正如廣義虛擬經濟中,正是標志的無限性,使得心理需求的轉移成為必然,一旦這種轉移出現,財富標志作為建立在人們心理基礎上的大廈必然坍塌,經濟泡沫也就出現了,16經濟情況因此而變得更為復雜與多變。
如果忽略了復雜性認識方式或對此視而不見,恩格斯認為:“所有這些先生們所缺少的就是辯證法。他們總是只在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結果。他們從來看不到:這是一種空洞的抽象,這種形而上學的兩極對立在現實世界只存在于危機中,而整個偉大的發展過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雖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經濟運動是最強有力的、最根本的、最有決定性的),這里沒有什么是絕對的,一切都是相對的”。17可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是具有相互作用的,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及復雜性的方法論來看待人工自然,充分認識到人工自然對象的復雜性,并且利用這種復雜性,創造更多的實體價值與虛擬價值。
人工自然價值的增殖性、形態的跨界性、介質的信息化、對象的復雜性蘊含了廣義虛擬經濟的物質態與信息態、財富泛化、虛擬價值等基本點,深刻地體現了廣義虛擬經濟的價值屬性。
三、人工自然生態價值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
人工自然作為經濟活動實現的重要場所,使經濟行為與天然自然緊密相聯。人工自然生態價值實現的現實路徑就是要以人工自然為對象,在遵循生態定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與生態兩者之間相互融通的實踐認識過程。經濟與生態的相互嵌入關系,體現了人工自然向生態演化的進程。當然,這樣一種實踐性和創造性的演化過程是以遵循經濟和生態規律為前提的。只有深入理解人工自然的生態價值,才能為更好的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從而為從根本上體現廣義虛擬經濟屬性打下基礎。
(一)人工自然的創造性促進生態環境多樣化實現
人工自然是物化的科學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多種需要而在天然自然的基礎上創造的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創造性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多樣化,生態環境的多樣化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然界遵循著自身的規律,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著,他沒有能力制造出這些多樣化的生態物質,這些多樣化的生態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是人類發揮其創新能力創造的自然物的功能。這就充分說明,科學技術產生了人工自然的多樣性,正是因為人工自然的多樣性,才促進了生態的多樣化發展。
人工自然是人類科學技術活動的創生物,為了保護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改變以往傳統的發展模式,摒棄危及自然存在物的生產方式,以此不斷適應不同地區自然資源所具備的多樣化的存在方式,從而使人工自然的創造性不斷適應生態環境多樣化的實現,以增強多樣化心理滿足度的廣義虛擬經濟價值。
(二)人工自然的融合性促使生態環境從“物本”向“人本”發展
人工自然是天然自然和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相互融合的產物。以生活對象化為基礎的廣義虛擬經濟體現了人類活動圖式的本質,催生物化自然向人化自然的進化,最終真正實現生態環境“物本”向“人本”的回歸。18其實,物本立場一定程度也體現為對人自身的否定,否定喪失了實踐主體――人參與的價值的創造過程。在天然自然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人們幾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天然自然上,于是產生了恩培多克勒的水、氣、火、土“四元素說”、自然崇拜等,雖然這些思想觀點承認了自然的客觀性,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把自然簡單的還原成了幾種元素,進行了“神化”,否認了自然的復雜性,是物化的機械化的自然觀,否定了人性的價值。
于是,以物為本的價值取向應運而生,異化的物本經濟是對人自身的否定。人本立場倡導人才是衡量價值的主體。價值實現是為了使人類更好的追求和實現自身的目的。人作為自然和意識存在物的共同體,人工自然的生態化也是融合了人類的目的性的物化產物,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對于生態環境價值的體現,這也影響了生態對象的多樣性,體現為自然從“物本”到“人本”的過渡。只有我們在創造人工自然的過程中,融入人本精神和情懷,才能夠使生態環境走向人本在實際行動上獲得進步。
(三)人工自然的生態目的性和工具性推動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自然不僅能夠創生人工自然,促進人化自然的實現,同時人類為所欲為的實踐活動也使自然界不斷警醒人類實踐活動,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工自然的生態目的性與工具性。
人工自然的實現的確能夠滿足人類的多種需求,但是創造人工自然必須以保持生態整體性為前提條件。當代人工自然的無限發展已經使地球生物圈受到極大威脅,這就需要人類有目的的發揮能動作用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人工自然工具性的實現限制在合理范圍。當今人工自然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實現也應該使人類合理發展人工自然,確立將人工自然的發展與生態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工自然也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而不斷擴展。人工自然是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產物,其物質性、工具性驅使人工自然的實現不斷和經濟價值契合,產生了巨大的虛擬價值。人工自然融合了物質態與信息態,其跨界性、信息化、增殖性凸顯了廣義虛擬經濟的價值屬性,不斷創造著社會財富。同時,人工自然的生態價值也促使我們從以人為本的觀點出發,把人作為人工自然坐標系的原點,把人的需求抽象簡約為最為貼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它的實質是人的物質需求和信息需求。正是這兩種需求不斷推動了物質和信息二元價值容介態的進化。這種進化的結果就是廣義虛擬經濟價值。正是由于這19種價值的實現,推動了人類對人工自然廣義虛擬經濟屬性的認識和把握。
參考文獻:
①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② 霍玉枝.再論科學技術與人工自然之間的關系[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07(2):17.
③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19.
④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
⑤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16.
⑥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⑦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7-89.
⑧ 黃純純,任若恩,鄭海濤.論廣義虛擬經濟的理論基礎[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1):15-21
⑨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⑩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11鍾興永,劉旖.《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述論[J].云夢學刊,2010(3):64-69.
12林左鳴,胡國棟.廣義虛擬經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J].社會科學研究,2010(6):49-56.
13林左鳴.自然容介態―以自然信息為基礎的進化機理假說[J].前沿科學,2010(2):33-49.
14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5.
15鍾興永,劉旖.《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述論[J].云夢學刊,2010(3):64-69.
16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9.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2013)03-0016-07
以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將科學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我們可以看到,它具有一種廣義虛擬經濟屬性。具體而言,作為科學基本涵義的科學活動本身就具有一種廣義虛擬經濟屬性。科學認識活動實質上是廣義自然信息的衍射過程,它既是在特定語境下圍繞科學范式解謎和心理格式塔式轉換活動,又蘊涵科學特有的精神氣質;其價值主要在于滿足公眾、科學共同體及科學家個人認知的心理需求。而作為知識產品涵義的科學,即科學知識其價值更多體現其廣義虛擬經濟屬性方面。下面本文將從科學的心理精神屬性、科學知識生產的語境性、科學認識活動的廣義虛擬經濟價值三方面對此進行詳述。
一、科學的心理精神屬性
(一)科學的產生源于一種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興趣
科學從其產生來講,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一種純粹理性思考的興趣。而這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心理、精神層面的需求。
從科學思想產生的源流來看:眾所周知,近代西方科學來源于古希臘的理性傳統。古希臘產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哲學家和科學家——泰勒斯。泰勒斯及其同時代人將思考的重點放在“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這一命題上。他們運用一種理性思考的方式來解答這一問題,由此區別于此前神話對于世界起源的解釋。泰勒斯之后,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數學傳統對古希臘的哲學影響深遠。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認為,“數”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一個物體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就一定暗含了一個“數”的存在。音樂中音階的屬性和比例可以通過數來表現,所有事物本質上都以數為模型,數在整個自然界中是最先存在的東西。柏拉圖繼承了這一數理傳統,對數學非常重視,甚至在柏拉圖學園的大門上寫著“不懂數學的人不得進入”。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曾經說:“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使自己升華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無愧于我們身上存在的最優秀的品質而生活。對于人來說,這就是以理性為依據的生活,因為它才使人成為人”。由此表明對理性思考的推崇。
縱觀整個希臘傳統,我們可以看到,希臘人對理性的推崇是非常強烈的。而這與他們對理想人格以及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方法密切相關。希臘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自由,做一個自由的人在他們看來是無比高貴的事情。而通向自由的手段就是理性。憑借理性達到自由。一個人憑借自己的理性,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問題,不為什么別的目的,在思考中獲得滿足和樂趣就是其最終的目的。正是在思考中獲得最終樂趣的這樣一種旨趣從根本上激起了為學術而學術的熱情,激起了當時哲學家對于世界本源的探索,激起了他們用一種理性的方式來思考和解釋世界,從而產生了早期的科學思想。當然,這一時期科學是包含在哲學中的,稱為自然哲學。哲學與科學之所以在早期糾纏在一起,歸根結底是因為二者都是一種理性的學問。
從作為一種建制化科學的產生來看:在近代科學誕生之前,科學思想主要是由自然哲學家所發展的。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最直接目的仍然是出于一種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而并非一種實用的功利價值。比如為天空立法的開普勒,一生貧困潦倒,靠著微薄的薪俸進行自己的天文觀測事業,甚至還利用從事占星術賺得的錢來繼續自己的研究。科學產生后,從事科學的人最初并不是職業化的,也就是說,他們選擇做科學并非出于一種職業需要,而是出于自身的好奇心。數學和實驗使得近代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但在近代科學產生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從事科學的人并非都是職業化的。1833年,在劍橋召開的一次科學會議上,威廉·休厄爾仿照“artist”一詞造了新詞“scientist”,用來稱呼像法拉第那些在實驗室中探索自然奧秘,增進人類知識的人,由此有了“科學家”這一名稱。當時的一些所謂科學家,如富蘭克林和玻意耳是靠遺產或自己的其他收入來從事科學活動;拉瓦錫則是在擔任政府官員的同時從事科學活動,科學不是主業而更像是“兼職”。只是到了現代科學建制形成后,科學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的知識需要,才成為獨立的職業部門。
由此可見,從事科學活動并非根本上是一種獲取報酬的職業需求,而是滿足一種純粹的心理需求。希臘的理性傳統使得追求理性的自由與完善和追求純粹的思考成為一種內在驅動力。這一傳統影響了整個西方科學的傳統。使得科學家愿意以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方式與自然界打交道。
(二)現代科學活動中的心理、價值需求
現代科學在一種更一般的意義上是指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的這一活動本身,也就是“做科學”這一過程。這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活動,它從生產實踐中分化出來,專門為認識世界而進行的探索性活動。這樣一種活動同樣是將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融為一體的人類活動。在科學活動中,人這一主體(即,科學家或稱科學工作者)起著關鍵的作用。科學工作者自身的需求直接成為科學產生的動力。而這種需求在科學家職業化之前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理和精神需求。在科學家職業化之后則成為一種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統一體。這里所談的生理需要對應于物質追求,心理需求對應于精神追求。
具體而言,在科學家職業化以前,科學工作者自身的好奇心和興趣構成了他們從事科學的內在動力。對未知領域的強烈好奇心會導致研究探索的沖動,才能對已知世界產生懷疑,從而進行新的探索。愛因斯坦在關于探索的動機的著名演講中提到:“人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領悟的世界圖像,于是他就試圖用他的這種世界體系來代替經驗的世界,并征服它”。愛因斯坦說明一種非功利的科學動機。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追求客觀描述自然現象,解釋其內在規律。比如追求簡單性就成為科學研究中一個重要準則。這恰恰體現的是人的一種審美需求。在科學工作者看來,“科學的美感就是世界體系的和諧”。自然界之真(真)與理性之完善(善)共同構成了和諧之美(美),真、善、美在科學活動中得到了統一。
在科學家職業化之后,為科學而科學的純粹動機不得不與功利的動機共生。“做科學”成為科學工作者的謀生手段,但即便如此,科學活動仍然是科學家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統一。很多科學工作者出于功利的職業考慮(比如,報酬豐厚)選擇這一職業,但好奇心和興趣仍然是一部分選擇科學的原因。另外,出于科學家的職業聲望而選擇“做科學”仍然也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承認”被稱為科學界中的硬通貨。馬斯洛著名的需要理論表明了需求的層次性。麥克利蘭提出“三種需要理論”(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和親和需要)都揭示了人的心理需要構成了從事某事的直接動機。美國西格瑪·賽科學研究會1988年對全美3300位科學家做過調查。52%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選擇科學的原因是“探索真理與知識的欲望和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我來說,科學比其他事情更為輕松或更有趣”。
林左鳴教授在《廣義虛擬經濟
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2010)一書中完成了對信息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在此基礎上他指出:“物質態和信息態共同組成了我們的世界和宇宙。而宇宙中的物質態和信息態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要發生相互作用運動的,這個相互作用運動就是容介態”。“我們把人作為經濟學坐標系的原點,把人的需求抽象簡約為最貼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它的實質是人的物質需求和信息需求。正是這兩種需求不斷推動了經濟價值的進化。這種進化的結果就是物質和信息二元價值容介態”。由此可見,探討經濟活動的根源就回到了人的需求,人歸根到底具有物質與信息兩種需求,物質更多滿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而信息更多滿足的是人的心理需求。之前的物本經濟在“理性人”的假定下對人的生理需要(物質需要)看得很重,對人的心理需要(信息需要)則相對忽視。而科學的產生過程恰恰表明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表明了科學是生理需要與心理需要兩者的相互促進與統一,這正是科學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屬性的來源。
二、科學知識生產的語境性
在從事科學的過程中,盡管每個科研人員都是在和研究對象打交道,但這里的研究對象更多處于實驗室中,而并非直接來自自然界。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利用儀器觀察、記錄,介入,使得知識最終從實驗室中產生。實驗室成為大部分現代科學知識生產的場所,因此,關注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必須回到實驗室中。現代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具有很強的語境性,這種語境蘊含著滿足各種社會及公眾知識和精神需求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
(一)實驗室中科學知識生產的語境性
科學研究是一種與自然界打交道的實踐活動。當我們把視角轉向科學的具體實踐,我們會看到科學知識產生的語境性特征,這個語境“包括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文化與亞文化群體的價值觀,由特定的利益關系所決定的立場和視域等”。
從個人的角度看,在研究選題階段,科學家往往為了利用現有設備或者投奔實驗室德高望重的負責人而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這期間,個人已有的資源、興趣或合作者、實驗人員的背景等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問題由于缺乏上述條件而不能成為一個研究選題,而另一些按照某一實驗室的特定背景、興趣和資源建構出來的“問題”最終會成為這個實驗室的研究選題。在研究進行階段,科學家個人的興趣、心理因素會極大影響其所用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結論。實驗結果往往并非是對觀察的忠實記錄,一部分被認為是好的數據留下來,另一部分被認為是不好的數據拋棄。選擇的依據是一種地方性的文化傳統。一個學科在一定時期內信奉的某些理論以一種地方性文化傳統構成了個體解釋的依據。同時新的解釋又鞏固了原先的傳統。可見,科學家個人的價值觀、偏好作為一種“語境”都極大影響著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和結果。它們滲入知識當中,從而對知識的潛在價值發生作用。
在更廣的意義上“語境”是指一種科學共同體內部的亞文化傳統。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到科學發展的模式就是從常規科學時期到科學革命時期再到新的常規科學時期的發展過程。在每一個常規科學時期都會有一種范式影響這一時期的科學研究,科學革命時期就是不同范式間相互競爭的時期,是一種新范式代替范式的過程。所謂范式,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價值體系。在科學革命過程中,科學家之間不同的理論訴求和價值觀影響著他們對于范式的選擇;在常規科學時期,形成的新范式又會作為一種新的群體價值觀影響著科學家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影響他們具體的科學研究過程。在科學界內部,由專業為核心形成專業學術共同體,具體表現為學會、學派以及無形學院等形式。這些有形或無形組織的形成依靠的是共同的范式引導,共同的信念追求,以及共同的印證網絡等。在共同體內部科學家的學科背景、遵循的方法論都會趨同。原因在于受當時主導的價值觀影響。在一種科學假說沒有被之前,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圍繞這些假定進行細枝末節的修補工作,在研究中遇到反常情況,仍不會主動懷疑是范式出錯了,只有當太多反常出現,現有范式不能包容時才會拋棄現有范式,科學革命的過程是一種價值觀的格式塔似的轉換。科學共同體的價值觀和需求影響著科學研究的方向,所用的方法,對數據的選擇甚至決定著爭論的結束。科學爭論的結束并非是通過判決性實驗實現,而是一種群體價值觀的認可。一種假說隨著同行的接受和強化,逐步形成一種聯盟,而爭論另一方的假說逐步被淹沒在同行的工作中,他的數據不被采納,他會被看作實驗技能差的物理學家,他的文章失去發表機會,他的實驗和觀點被漠視。可見,一種科學界內部的亞文化群體價值觀決定著哪一種假說會被作為科學理論接受下來,這正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社會性的體現。
(二)科學知識在實驗室外的拓展
科學知識在實驗室外的拓展過程是廣義“語境”影響的結果。科學知識產生無法完全脫離產生它的地方性語境。實驗室中產生的知識向實驗室外拓展的過程是從一種地方性實踐到另一種地方性實踐的過程。即,通過制定嚴格的實驗程序、測量標準,規范實驗語言、儀器等,使得各個地方的科學研究遵循某種地方性標準,從而使得這種標準下的科學知識成為標準的科學知識。同時,科學知識在實驗室外的拓展也受到社會語境的影響。科學家對科學的論證是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中進行的,論證最根本目的是說服同行而不是證明獨立于語境的真理,可接受的標準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科學家所面對的課題評審、資助都處于社會語境的網絡中。科學共同體磋商的標準會隨著科學主張出現的具體語境以及支配它們的實踐旨趣的不同而改變。知識是地方性的,社會價值語境依賴的,處于一個大的系統網絡中。經濟、軍事需求影響著哪些知識被優先發展,哪些學科和項目可以得到更多的資助,甚至決定著研究方向的變動。經濟效應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科學研究,更多學者表明技術創新模式應由科學研究試驗發展商品化、產業化的過程轉變為市場需求引導下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發展,以此突出經濟因素對科學研究的影響程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很好地例證了由于戰爭的需要對科學研究的拉動效應。戰后萬尼瓦爾·布什撰文《科學:無止境的前沿》專門探討國家對科學技術的影響。這些事實表明,科學已不是孤立發展的系統,而是處于網絡之中,受到網絡中其他節點的影響和制約。社會語境作為一種更大的價值觀系統影響和形塑著科學知識的產生。科學知識滲透著廣義語境下經濟、軍事等其他社會子系統的影響。
由此可見,科學活動并非是一種完全被動的觀察、記錄,科學并非基于“理性人”假定的理論體系,而是一種主動的介入、追蹤,是一種社會多方面價值互動過程。其中滲透著不同個體的心理需求。科學活動中人的因素極為重要,這里的人是具體的、多元的,有著豐富的心理和精神需求,這種個性化和差異化同樣影響科學知識的產生。這使得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是一種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三、科學認識活動的廣義虛擬經濟價值
(一)科學的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從何而來
科學知識生產的語境性表明,科學活動與科學知識并非一種主體人完全缺場的、無價值或價值中立的知識體系,而是滲透了知識產生場所中各種要素的、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因而,價值性是科學知識的屬性之一。對于科學知識的價值,現代學者并不陌生,自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以來,科學逐步從古希臘的沉思型(僅僅注重對現象的解釋)轉向現代的力量型(不僅關注對現象的解釋,更加重視對世界的改造)。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現實生產力的作用已經顯示的非常明顯,這方面的研究也頗為豐富。而另一方面,科學知識還具有潛在的生產力,正是這種潛在的生產力決定了科學知識的虛擬價值。
所謂虛擬價值是指直接滿足心理需求的價值。田大瑜在《廣義虛擬經濟原理初探》一文中指出,虛擬經濟現象是人類生活的交換擴大化的產物,將精神和心理需求也納入了交換的范圍。虛擬經濟的實質,從外延上講是心理需求的經濟,是創造心理需求、滿足心理需求的經濟,是創造與交換虛擬價值的經濟。科學知識究其本質是一種以語言文字、符號位載體的信息表達。信息作為世界的本質存在,具有普遍性。科學知識作為一種信息不僅指導人們從事生產實踐,而且它本身也作為一種產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具體而言,這種滿足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滿足研究者自身的好奇心和滿足感,他們能從研究中體會到除職業報酬之外的精神滿足感;其二,滿足科學共同體(即,科學界內部)的精神追求。科學社會學家默頓將科學家的精神氣質總結為五條: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理性、獨創性和有條件的懷疑精神。這五條構成了科學共同體內在精神氣質的核心,盡管在今天這五條已經不能完全描述科學共同體的價值觀,但它仍表明科學共同體內部有趨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體系。其三,滿足普通公眾對知識渴望的心理需求。普通公眾的需求具有層次性,對于知識的渴求是不可或缺的。普通公眾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滿足對自然界探索的好奇心,通過閱讀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純粹的思考和休閑,獲得一種非功利的快樂,通過向人講述科學知識進行一種科學傳播和普及而獲得一種知識傳承的滿足感。
古典經濟學從理性人的假設出發,對滿足心理需求的價值相對忽視,而“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將從行為經濟學出發,把價值創造看作是一個物化的過程和心理的過程的統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活動及科學知識自身的物質信息二元性得以展示。科學認識活動的價值從根本上說來源于科學知識是人生活對象化的產物。人不僅是作為一個認識世界的存在物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改造世界的力量者而存在。人出于自己的物質和心理需求與自然界打交道,獲取關于自然運行的規律,從而獲得一種對事物的解釋。然而這并非人的最終目的,改造世界構成人的一種最大的心理需求。在這種需求的指引下,從自然界中抽象出來的科學知識最終仍會以一種現實的方式回到自然界,從而完成人對世界的作用。正是這一點使得知識與價值相連,科學認識活動與科學知識本身具有一種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屬性。
(二)科學的廣義虛擬經濟價值如何實現
科學的廣義虛擬經濟價值由人的心理需求所促發,最終又回到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當中,循環往復。在此過程中,實現了虛擬經濟的實體化。所謂虛擬經濟的實體化是指,“虛擬經濟實體化發端于對人心理的滿足,但并非只完全存在于虛擬世界,其本身也包含實體的活動,既包括物品的交易,也包括勞務的交易”。科學在滿足人心理需求的同時,引導我們去獲得和創造新的知識,形成知識的自我增值,創造出更大的財富。
科學知識的廣義虛擬價值在經濟各環節中都會有所體現。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在設計階段,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理念滲入其中,引領設計理念,創造需求,從而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擴展出新的價值空間。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因而對物質的要求在變少,在這種情況下,用創意和創造來刺激產生新的需求,促進差異化、個性化的消費成為一個趨勢。蘋果公司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科學知識引領一種價值風尚從而創造一個新的利潤生長點。在生產階段,科學知識自身的技術性信息為產品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在高新技術產業中,技術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力量,這里所說的技術具有高、精、尖的特點,呈現出技術科學化的趨勢,其背后有強大的科學理論作為支撐,由技術引發科學新發現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新科學發現引發的技術革命在進入原有產業當中往往會引發整個產業的提升。比如當今納米技術在各個產業中的應用就是很好的例證。在銷售階段,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管理經驗指導著銷售的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從而在市場細分和差異化的策略中實現產品的增值,確立企業的競爭和引領地位。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3-0141-10
改革開放以來,FDI流入我國的規模不斷擴大,根據商務部統計,自1984年起至2015年,FDI流入我國從1419億美元上升至1 2627億美元。FDI在彌補我國“雙缺口” 的同時,也對我國總體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了一定影響。然而由于不同產業的要素特征、生產效率和就業彈性的結構性區別,FDI、經濟增長與就業的三者關系在不同產業間必然存在著某種差異,這種異質性不僅對傳統的相關理論提出了新的思考,而且也會對當前和今后我國產業政策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當前傳統實體經濟進入產能過剩,而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廣義虛擬經濟①迅速崛起的新舊動能轉換時刻[1],通過考察三者關系來探討如何將有效地利用外資與我國的“擴開放、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促就業”的宏觀戰略部署有機地結合起來,無疑是一個在理論上和現實中均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論題。
一、文獻回顧
已有的文獻較多集中于FDI對經濟增長或就業作用的研究,關于FDI對東道國經濟增長有“促進效應”[2]還是“擠出效應”[3-4]存在較大分歧。有關FDI
Symbol`@@ 對東道國就業的影響,也呈現兩派觀點,既有“積極作用”論[5-6],也有“抑制作用”說[7]。國內文獻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是否存在一致性有兩種不同觀點,分別是有效就業論、實際就業彈性論、統計失真論;要素價格扭曲論、技術進步排擠論、經濟結構調整論、勞動力市場分割論、人口紅利消失論等[8-13]。
近年來有少數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三者的互動關系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例如劉宏等(2013)基于VAR模型研究了中國1985-2010年FDI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發現FDI與我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短期和長期互助關系,而在FDI對就業作用方面,雖然短期內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但長期的創造效應明顯。江虹等(2015)以深圳市為例探討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現它們彼此存在雙向、動態的因果關系。但李豫新等(2016)基于我國西北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1985-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的實證研究J為FDI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就業的效應不明顯,且經濟增長對FDI也未能產生較大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前期主要是以FDI為出發點,考察它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作用。后期開始出現少量直接針對三者關系的實證分析,但主要限于國家整體和地域層面的探討,較少涉及產業領域的深層分析。從實證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集中于建立單方程計量模型進行簡單的回歸分析,結果只能單方向地解釋變量間的靜態和直接作用,而無法全面地揭示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影響及其直接、間接與綜合效應。基于此,本文借鑒趙洪江(2014)對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分類方法②,將國民經濟劃分為廣義虛擬經濟和傳統實體經濟兩大部門,通過構建VAR模型,對兩部門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比較考量,建立聯立方程模型,進一步測度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
二、VAR模型檢驗
(一)模型構建、協整及平穩性分析
VAR模型(矢量自回歸模型),是包含多個方程的非結構化模型,VAR模型把系統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模型。為了克服傳統單方程只能反映單向靜態關系的局限性以便更好地研究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建立如下的VAR模型:
LNFDItLNGDPtLNEMPt=∑[DD(]n[]i=1[DD)]ΦLNFDIt-iLNGDPt-iLNEMPt-i+εi(1)
其中,LNFDI、LNGDP、LNEMP分別表示外商直接投資、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的自然對數形式,Φ表示系數矩陣。
1.數據的選取
基于18個相關行業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采用1997-2015年度數據,原始資料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年鑒》。由于統計數據中FDI以美元為單位,便將FDI數據按當年的匯率中間價進行了換算。GDP 和FDI數據按照各年的物價指數進行了相應的價格平減,消除通脹影響。由于各變量的量綱不同,于是對數據做了標準化處理后取自然對數,以期獲得平穩的序列。
2.ADF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
在運用VAR模型時,要求各變量是平穩的,因此我們須先對LNFDI、LNGDP、LNEMP進行單位根檢驗。利用Eviews80軟件,通過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單位根檢驗方法(Unit Root Process)對兩個部門上述三個指標進行單位根檢驗,詳細的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見,這三個變量的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即同階單整,滿足協整分析的條件,可進行協整檢驗。接著采用Johansen檢驗方法對LNFDI、LNGDP、LNEMP構成的方程(1)進行變量協整檢驗,兩部門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見,方程(1)在沒有協整關系的原假設下, 兩個部門的跡統計量概率P值均為000
3VAR模型的穩定性測試
根據AIC和SC取值最小的準則,本文將變量滯后期數確定為三階,根據模型(1)可分別估計出上述兩個部門的FDI、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VAR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表3)。
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傳統經濟部門的LNEMP和LNGDP方程擬合優度為0999,LNFDI方程擬合優度為0933,廣義虛擬經濟部門LNEMP、LNGDP和LNFDI的擬合優度都為0988;兩個部門六個方程的R2值均在090以上,說明擬合程度高。同時根據三期滯后的系數值可以看出,FDI流入能夠帶動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此外,在圖1和圖2中所有AR根的模都位于單位圓內,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建立的VAR模型是穩定的,表明兩部門中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為了更細致地了解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以及影響程度,需要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方法具體分析。
(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脈沖響應是VAR模型動態分析的重要工具,它能直觀地反映考察一個變量相對于另一個變量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當前和未來對其他變量的動態影響。下列圖3至圖5中的橫軸表示滯后期數(單位:年),縱軸表示響應程度。左圖為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右圖為傳統實體經濟部門(后同),并且選取10年的滯后期進行分析。
圖3表明GDP在受到FDI的一個正向沖擊后,會呈現一定的波動性,但是在兩部門有不同表現。在前兩期兩個部門的GDP值均有所下降,但是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下降的幅度更大;第三期開始兩部門的GDP值均開始上升而且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上升幅度更大;之后兩個部門的GDP值分別以不同的幅度開始收斂。從圖中可以看出,流入兩部門的FDI對其GDP均有一個較長時間的滯后影響且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的反應時間更短即更為敏感,從第七期開始兩部門的這種影響開始收斂,最終將趨于平衡。
從圖4可以看出,EMP值在受到FDI的一個正向沖擊后,兩部門的初始反應表現出一定的結構性差異。對于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來說,在前兩期,就業人數下降,在第二期達到最大負響應,之后快速回升,第三期后再次下降,上下波動至第七期之后開始收斂,后期總體效應為正。傳統實體部門就業的初期反應與廣義虛擬經濟基本相反,于第六期后開始收斂,后期總體效應較平淡。這種表現的原因在于FDI進入的方式、目的、行業等方面的不同,對就業的影響不同。
從圖5可以看出,兩部門EMP在受到GDP的一個正的沖擊后初期均表現出一定的下降,但是傳統實體產業下降的幅度更大。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在第三期之后開始快速上升而傳統實體產業趨于平穩,第七期之后,廣義虛擬經濟產業也開始趨于平穩。傳統實體部門的正經過前兩期的下降后在第三期開始也逐漸的趨于平穩。總的來看,兩部門的EMP對GDP的沖擊反應為正且廣義擬經濟部門的效應大于傳統實體部門。
(三)方差分解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能形象反映變量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當前和未來對其他變量的動態影響,但無法解釋具體的影響程度,而這就需要運用方差分解工具來完成。方差分解能衡量VAR模型中每一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的貢獻度。表4、表5分別為廣義虛擬經濟和傳統實體經濟各變量的方差分解結果。
表4和表5對比顯示,兩部門FDI的波動在第一期均來源于自身的作用,但后期自身影響逐漸減弱,從第二期開始受到來自于GDP和就業的影響逐漸增強。對比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在第七期達到穩定,而純粹實體部門則是在第八期達到均衡,這個結果和前面的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反應時間更短即更加敏感相符合。平均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FDI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6225%,GDP占1775%,就業占20%;傳統實體部門FDI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7413%,GDP占276%,就業占2311%。穩定后,我們也可以得出廣義虛擬經濟部門GDP對FDI流入的影響要明顯大于傳統實體部門(分別為25%和55%)。
經濟增長對于兩部門來說從第一期開始就受到自身波動和FDI的波動沖擊的影響且受自身波動的影響較大,穩定后FDI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作用(42%和60%),這表明FDI的引入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平均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FDI的方差貢獻為4231%,傳統實體經濟FDI的方差貢獻為5191%。這也說明FDI的引入對兩部門經濟增長都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分開來看,對于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來說經濟增長開始下降最后上升到穩定,這說明其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與脈沖響應分析一致);而穩定時FDI的影響程度小于自身,這說明這些年來我國FDI引入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對于傳統實體產業來說,FDI的引入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且大于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從而說明FDI的流入需要更多的流入廣義虛擬經濟部門。
兩部門就業的波動從第一開始就受到三方面的影響,初期受自身沖擊較大,后期逐漸減小,受其他兩方影響有所加強。對比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就業受到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少(7%左右),這說明在該部門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擠出效應較小;另一方面,引入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的FDI的就業效應強于非廣義虛擬經濟產業(25%大于11%),說明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強于傳統實體經濟產業。平均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就業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7061%,GDP占413%,FDI占2526%;傳統實體部門就業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4464%,GDP占4459%,FDI占1077%。這也說明排除自身因素外,廣義虛擬經濟FDI、傳統實體經濟GDP對其就業的影響相對較大。
三、兩部門FDI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效應測度
(一)模型構建
前文主要基于VAR模型考察了兩部門的 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本節在此基礎上延展建立聯立方程組模型來進一步定量測度兩部門FDI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
我們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將其延伸為:Y=Af(KD,FDI,L)。其中Y表示產出,A表示技術或全要素生產率,KD表示內資,FDI表示外資,L表示勞動投入。
廠商生產成本為:C=wL+rKD+FDI,其中C為廠商生產成本,w為單位勞動成本,r為單位資本成本。在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得到:
LNL=C(1)+C(2)LNKD+C(3)LNFDI+C(4)LNw+C(5)LNA+ε1(2)
為了測算FDI對A的影響,借鑒包群和賴明勇(2005)的計量模型,建立如下表達式:
A=V1+SHAREFDI(3)
其中,SHARE為FDI占國內總投資的比重;A為全要素生產率;V為剔除資本和勞動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余值,其能代表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兩邊取對數后整理得到FDI對A的影響表達式:
LNA=LNV+C(6)LNSHARE+C(7)LNFDI+ε2(4)
再來考察FDI對國內投資KD的作用,假設僅通過本期和上期的需求來對未來的需求作預期(Yang,2012),則有:
KD=f(FDI,Y,Yt-1)(5)
兩邊取對數后得到FDI對KD的影響表達式:
LNKD=C(8)+C(9)LNFDI+C(10)LNY+C(11)LNYt-1+ε3(6)
綜合上述,構建如下聯立方程組(其中ε為擾動項):
LNL=C(1)+C(2)*LNKD+C(3)*LNFDI+C(4)*LNA+C(5)*LNW+ε1
LNA=LNV+C(6)*SHARE+C(7)*LNFDI+ε2
LNKD=C(8)+C(9)*LNFDI+C(10)*LNGDP+C(11)*LNGDP(-1)+ε3
(二)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了我國1997-2015年的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和傳統實體經濟產業的FDI、GDP、就業、平均工資、全員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殘余值、FDI占國內投資比重、滯后一期的GDP等數據,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年鑒》。由模型識別的階條件可知模型是過度識別的(K-M>G-1,K為聯立方程模型中變量總數,M為待識別方程中變量數目,G為聯立方程中方程數目)。此外,由于模型存在內生性問題,最小二乘估計則是有偏估計,而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雖然能解決內生性問題,但它只適應于單方程估計,對于聯立方程模型估計則可以采用3SLS法或者廣義矩估計法。
本文利用Eviews80軟件并通過3SLS法來進行估計測算,參數估計前的ADF檢驗和協整檢驗均滿足條件,參數的具體估計結果見表6。
從中可以看出,兩大部門三個方程的R2值和調整的R2都在093以上,說明方程擬合程度均較高,所有D-W值都在2左右,表明各方程不存在模型估計的自相關現象,在誤差范圍內T值也滿足要求,從而說明構建的聯立方程模型具有合理性。
估計結果顯示,FDI每增加1%,對兩個部門產生的直接效應為: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就業增長029%,綜合技術水平提高084%,國內投資增加102%;傳統實體經濟產業就業增長011%,綜合技術水平提高115%,國內投資增加-07333%。
(三)效應計算
FDI的引進,不僅自身直接帶動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產生直接的增長效應與就業效應,而且還可以通過影響生產率水平(A途徑)和資本投入(K途徑)對就業產生間接效應。下面從聯立方程組的三個方程出發,分別用 LNFDI對每個方程求偏導數,推算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同時,也可以利用式(2)和(6)反求出FDI流入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如下:
eC(10)-1是FDI引進的直接增長效應,系數C(4)是FDI影響就業的直接效應,C(4)*C(7)是FDI作用于生產率水平進而影響就業的間接效應,C(5)*C(18)是FDI作用于資本投入進而影響就業的間接效應,具體的直接間接綜合的計算結果及分解詳情見表8。
由表8可見,廣義虛擬經濟FDI每增長1%,帶動的經濟增長效應為0164,帶動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分別為0292%、-0026%和0266%;傳統實體經濟FDI每增長1%,帶動的增長效應為0132,帶動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分別為011%、-0318%、-0208%。
綜合表7和表8可以發現,流入兩個部門的FDI對經濟增長效應和就業效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特別是就業效應的差異更為明顯。究其原因,可能與其產業的要素特征、生產效率和就業彈性有關。傳統的實體經濟是以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為主的“物本經濟”,存在著一定的資源要素投入瓶頸和需求飽和限制,服從的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而以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需求為主的廣義虛擬經濟則不然,由于人力資本、信息等非物質無形生產要素可以不斷提升和累積,人們的精神或心理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其要素供o和消費需求特征決定了這種新經濟形態遵循邊際報酬遞增規律,FDI等要素投入帶來的經濟增長彈性自然會大于傳統的實體經濟。
此外,從就業效應來看,由于傳統實體經濟的生產要素中就業勞動力多為相對簡單勞動力,且在勞動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支配下,基于理性經濟人和利潤最大化的考量,企業一般會選擇用較高效率的機械或自動化設備來替代普通勞動力,從而不可避免地將帶來傳統實體經濟中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對就業產生較大的“擠出效應”。而廣義虛擬經濟的物質資本有機構成低、人力資本要素富集、勞動就業彈性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傳統的技術進步、資本深化、經濟增長與勞動就業彈性下降的惡性循環陷阱,實現二者的和諧互動。同時由于兩個不同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帶來的收入差距驅動從傳統實體經濟生產部門釋放出來的就業人口不斷流向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為其注入了大量的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并進一步推動新興部門就業數量的擴大、就業結構的優化和就業質量的提升。
(四)機理探究
本文通過實證測算出兩個部門流入兩部門的FDI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將進一步從內在原因分析其作用的機理(圖6)。
圖6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FDI、經濟增長與就業的
作用機理圖
人類社會正在由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為主的“物本經濟時代”邁入以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為主的“人本經濟時代”。由于傳統實體產業在要素、需求和供給等方面存在著限制和瓶頸,所以存在著收入需求彈性遞減、邊際報酬遞減等不足。在這點上廣義虛擬經濟則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人的心理需求是無限的,信息、人力資本等要素可不斷地挖掘利用和重新開發的,從而可以克服傳統實體產業的缺點;而這也導致出現了“勞動力由傳統實體產業(收入低)流向廣義虛擬經濟產業(收入高)”的勞動力跨市場流動的現象,這些促進了收入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進而促進就業增長。另一方面,廣義虛擬經濟的優勢和經濟增長促進了經濟質量提升、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模式轉變,而這些將會反作用于廣義虛擬經濟,使得廣義虛擬經濟更好的發展。廣義虛擬經濟的更好發展能夠優化廣義虛擬經濟部門FDI流入不足的問題并且使得傳統實體部門達到飽和,從而使得FDI、經濟增長和就業更好地相互配合。
四、結論和建議
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進入以心理需求為主的精神文化產品的當今,廣義虛擬經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基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本文通過構建VAR和聯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了兩部門FDI、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及具體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結果發現:
(1)兩部門FDI、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其中廣義虛擬經濟的這種關系更為值得關注。具體來看,流入兩部門的FDI從長期來看均對經濟增長有帶動作用,但短期內存在一定的沖擊波動,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相比傳統實體產業更為敏感。從方差分解看,兩部門FD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差異;從FDI影響就業來看,這種結構性差異更為明顯,純粹實體部門波動較小,效果不明顯。從方差分解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的FDI的就業效應強于傳統實體部門;對于經濟增長對就業來說,兩部門均表現了經濟增長對就業影響的帶動性,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尤甚。從方差分解可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擠出效應相對較小。
(2)廣義虛擬經濟產業FDI的經濟增長效應為0164,促進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總效應分別為0292、-0026和0266;純粹實體產業FDI的經濟增長效應為0132,促進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總效應分別為011、-0318和-0208。可見FDI進入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就業效應明顯強于傳統實體產業。
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繼續加強對FDI的引入。FDI對我國總體的經濟增長和就業仍然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在當前“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保持穩定的FDI流入量對于“穩增長、促就業”的宏觀政策目標是十分必要的。
(2)積極引導FDI流向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發展廣義虛擬經濟有利于我國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供給側改革,更有利于促進就業。因此,在新舊動能和結構轉換關頭,應清醒地認識到廣義虛擬經濟是“生活對象化”的人本經濟,代表了新經濟前進的方向。在當前國際競爭已經進入廣義虛擬經濟主導制勝的新形勢下,要將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與我國的“擴開放、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促就業”的宏觀戰略部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對于我國能否在未來一個較長時間的國際經濟競爭中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意義重大。從FDI對就業的效應來看,流入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FDI對就業的綜合效應為正,而流入純粹的實體經濟產業的FDI對就業的綜合效應為負。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壓力大,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就業彈性相對較高,其對就業的吸納能力較強,引導跨國企業向廣義虛擬經濟領域投資,不僅可以促進廣義虛擬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且也大量增加就業崗位。
(3)在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應進一步有選擇的對外開放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這樣既可以打破某些行業的國有壟斷地位,提高行業的競爭,以利于這些產業生產效率和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時又可以彌補這些行業部分的市場空白,形成積極的產業帶動效應。FDI流入廣義虛擬經濟產業,一方面帶來新的創意,帶動廣義虛擬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就業;另一方面,國內企業通過模仿、創新,紛紛進入這個行業,可以提高我國勞動力就業水平和科技水平,更能促進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繁榮,從而使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協調耦合發展,共同向更高水平演化。
注釋:
①廣義虛擬經濟是同時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滿足心理需求為主導,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的統稱(林左鳴,2010),并以價值細分的現代服務經濟、體驗經濟、品牌經濟、創意經濟、知識經濟等多種形式體現出來。
②趙洪江(2014)根據林左鳴教授對廣義虛擬濟的定義和我國的國民經濟分類體系將H(住宿和餐飲業)、I(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J(金融業)、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M(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N(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O(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P(教育)、Q(衛生和社會工作)、R(文化、體育和娛樂業)、S(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T(國際組織)等行業劃分為廣義虛擬經濟產業。
參考文獻:
[1]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Graham,E.M.Fighting the wrong economy:Anti-global activitie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91,2000.
[3]Girma,S.,Greenaway,D. and Wakelin,K. Wages,productivity and foreign ownership in UK manufacturing.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sation AndLabour Markets Working Paper[R].School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No.99/14.
[4]Elmawazini K. 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D].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2005.
[5]Golejewska,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ts employment effects in Polish manufacturing during transition[R].Econo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No.0204,2002.
[6]王美今,錢金保.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基于誤差成分聯立方程模型的估計[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6):178-184.
[7]Jenkins R. Globaliz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South Afric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6,18(5):649-664.
[8]龔玉泉,袁志剛.中國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機理[J].經濟學動態,2002(10).
[9]葛蔓,劉楨.中國“高增長低就業”的斷言太輕率[J].中國經濟周刊,2006(12).
[10]盛仕斌,徐海.要素價格扭曲的就業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1999(5).
[11]李紅松,田益祥.技術進步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3(8).
[12]劉偉,蘇劍.供給管理與我國現階段的宏觀調控[J].經濟研究,2007(2).
[13]蔡P.中國人力資本現狀管窺――人口紅利消失后如何開發增長新源泉[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6).
An Industrial Heterogeneity Investigation on Relationship amo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View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ZHU Jin-sheng,KUANG Dong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ervice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bstract: Whe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and virtual economy two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integrated, then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created. This paper developed a double factors model including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factors from the view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ichuan servic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he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Sichuan service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model.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引言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其發展水平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快四川省服務業發展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災后恢復重建、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重大戰略舉措。
四川省“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生產業、加快提升生活型服務業、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通過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強化服務業對外開放,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形成市場化程度較高、產業化能力較強、國際化趨勢較快的服務業發展局面,基本建成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貿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雖然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共識,但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根據服務業發展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政策,仍然是一個難題。服務業的發展要素顯然和工業不同,對傳統資源(如水、電、氣、土地等)的依賴并不強,那什么才是影響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政策制定中,如何根據服務業發展的需求來進行支持,這需要我們引入一些新的思路。根據林左鳴先生所提出的從經濟活動的價值原點來思考廣義虛擬經濟的思想,傳統經濟主要傳輸的使用價值,即從實體資源中使人得到生理滿足,而與傳統經濟相對比的虛擬經濟則傳遞的是一種虛擬價值,即從非實體資源中使人得到心理滿足。當把傳統經濟與虛擬經濟這兩類經濟活動融合在一起時,這就是廣義虛擬經濟。引入廣義虛擬經濟,可以更好地認識服務業發展的要素,用新的視角來考慮服務業的發展,因此,本文從廣義虛擬經濟的全新視角對四川省服務業的發展進行淺析,對四川省服務業的發展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文獻綜述
虛擬經濟概念是由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虛擬資本一詞衍生而來的。國外自1961年開始在學術文獻中出現虛擬經濟一詞。國內關于虛擬經濟的研究是從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才逐步開始的。成思危先生提出,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而林左鳴先生(2005)[1]從虛擬價值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廣義虛擬經濟的概念,并指出廣義虛擬經濟是圍繞創造和交換虛擬價值的經濟活動,是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經濟活動,并進一步闡述了從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出發,對于產業實踐和企業實踐將產生指導意義,能夠對資源的配置和優化帶來諸多啟示。
而后,相關學者將廣義虛擬經濟學的視角切入到實證研究中。吳秀生等(2007)[2]指出“三農”問題的本質是虛擬價值與實體價值的不對稱,基于價值創新的廣義虛擬經濟視角審視以城鄉差距為表象的“三農”問題,對三種工業反哺農業的模式進行探析,就會得出以改變土地尋租模式和勞動力大遷移模式為輔而以發展莊園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模式為主線的“三農”問題的解決路徑。朱沁夫(2010)[3]基于廣義虛擬經濟的思想,提出了海南要實現建設國際旅游島這一戰略目標,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配第―克拉克定理,以旅游業的發展來推進海南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胡延杰(2010)[4]等從微觀層面對企 業人力資本進行了深化研究,對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微觀企業層面人力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廣義虛擬經濟的特點,對企業人力資本進行了重新界定與分類,提出了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人力資本決定論這一新觀點。唐齊(2011)[5]從發展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出發,以迪斯尼樂園通過出色的顧客體驗而達到傳播品牌的目的為主要研究對象,指出產品、服務和文化是其體驗傳播的具體內容,并通過進一步分析后得出個人體驗能讓消費者區分不同的品牌提供商,以及使人們對品牌產生認同的結論。張明立(2011)[6]等將廣義虛擬經濟的相關理論引入到顧客感知價值的研究框架中,深入分析了功能型和情感型產品的顧客感知價值的維度構成及其對顧客滿意、忠誠的影響差異。
縱觀目前關于廣義虛擬經濟的研究,雖有學者以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進行了一定的實證研究,但并沒有將服務業納入到研究框架中,本文擬從廣義虛擬經濟的角度來思考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實體(物質)因素和虛擬(非物質)因素,據此提出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新思路。
三、廣義虛擬經濟下的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策略
(一)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的現狀
為了能夠更好的觀察影響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的兩類因素。本文先對四川省服務業的發展現狀進行淺析。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不斷推進,四川憑借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已經逐步成為西部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則呈現出(1)總體規模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24.6%增長到2009年的30.9%,而服務業這一第三產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此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審定,第三產業產值由2000年的1364.18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5198.8億元;(2)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面向民生的服務業領域不斷拓展,教育、文化、衛生、農村服務業等不斷優化升級等發展現狀。
(二)服務業發展的雙因素模型
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不僅要對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還要對其發展潛力以及發展緣由進行探究。從廣義虛擬經濟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理論出發,將影響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素歸為物質與非物質因素兩方面,如圖1所示。
圖1 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影響要素
從上圖可知,影響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兩類,在二者的共同影響下,推動四川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根據學者的研究,大家普遍認為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因素可以歸納為工業化水平、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消費水平的這四個因素。本文從廣義虛擬經濟的全新視角出發,將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四個因素劃分為實體要素和非實體要素兩類,構建影響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的兩要素模型,其中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進程歸為實體要素,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業歸為非實體要素。
1.實體因素――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進程
由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可以看出,工業與服務業的有較高的關聯度,因此工業發展水平是影響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服務業發展的聚集效應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對于服務業的是正向關系,因此城市化進程是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1)工業發展。一方面,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工業與服務業有較高的關聯性,二者有聯動發展 的關系。另一方面,隨著工業的發展,市場上的物質資源變得越來越豐富,且工業勞動的生產率會得以提高,當生產率達到一定水平時,就會減少直接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員數量,這就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人力基礎,因此,工業水平的高低與服務業表現出同向發展的趨勢。
(2)城市化水平。由于服務產品的不可儲藏的特性,從而對服務業的聚集效應要求較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會決定城市人口規模擴展和生產要素集聚的速度,當人口規模和生產要素達到一定規模時,就會形成對服務業的強大市場需求,服務消費的市場需求一旦形成,就能為從事服務的企業創造盈利的可能,由于服務企業的盈利和發展,最終促成整個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城市化水平與服務業同樣表現出同向發展的趨勢。
2、非實體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
(1)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的。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可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份額將逐步變大,并逐漸成為社會經濟中份額最大的部門;另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二者呈現出互利互惠的關系,因此,經濟發展水平與服務業的發展是同行發展的趨勢。
(2)消費水平的發展。一般認為伴隨經濟的發展,企業會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因此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與服務業需求呈正相關關系。而當生活水平提高到足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時,居民的消費更多的是對服務產品的消費,消費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必然會促進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消費水平與服務業也表現出同向發展的趨勢。
從物質和非物質這兩面的因素分析其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不難看出,工業化水平與城市化進程這組物質因素對服務業的發展均表現出同向發展的趨勢,而經濟水平與消費水平這組非物質因素對服務業的發展也表現出同向發展的趨勢。因此,這四個發展因素對于服務業的發展都表現出正相關性,都能對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三)四川省區域服務業發展策略――基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
根據廣義虛擬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立足對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現狀的分析,結合構建的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實體與非實體的雙因素模型,要促進四川省服務業的發展,就要合理利用物質與非物質的雙資源。雙資源發展模式與雙因素模型中的發展影響因素由一定的對應關系。
1.實體資源――工業和城市發展資源
(1)工業資源。四川省明確提出了“工業強省”的口號,發展工業是四川省發展的戰略規劃,政府對于工業發展也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因此,四川省的工業基礎較好,有可以利用的工業資源。堅定并走好“工業強省”的發展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擴寬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工業化是一個伴隨工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全面變革與發展的過程,服務業具有突出的地位。沒有服務業的支持與發展,工業化只能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上。伴隨工業化的發展,工業與服務業呈現出相互交融的現象,由于工業的發展,成本逐漸降低、已不能僅依靠生產要素的擴大投入來提高市場競爭力,而與現代物流與營銷服務、人力資源服務、金融服務等服務業的依賴性逐漸提高。四川省應抓住工業發展的機遇,創新服務產品,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服務業的發展。
(2)城市發展資源。四川省應大力實施城市化戰略。由于服務產品同時生產與消費的特性,客觀要求發展服務業必須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和生產要素資源。當人口集中到一定程度時,服務業才能有效率、有效益的發展。因此,四川省要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中小城市人口的集聚,從而激發正向的服務需求。
2.非實體資源――消費、文化和經濟資源
(1)消費資源。四川省應合理對布局經濟發展,深化消費服務的價格改革,改造和升級現有的產業結構,采取政策優惠、價格優惠等切實有力的措施,保證技術應用服務、物流、人力資源服務等消費資源合理利用。促進生產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四川省要將適宜于市 場化的消費領域進行監控,以保證消費資源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創造新的消費產品和消費市場,形成新的市場消費資源。
(2)文化資源。文化的培育對服務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單單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整個社會的文化培育和資源利用,其他服務業,特別是所有生活業對文化資源都有著較深的依賴。如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文化、歷史文化的培育有關;商貿服務業與當地人們對時尚文化的培育有關;休閑產業與整個四川的休閑文化培育息息相關;金融服務業的發展與人們理財文化和企業對資本利用多樣化的文化有關。因此,發展服務業必須要進行相關的文化培育,要利用好文化資源。
(3)經濟資源。四川省要結合自身的優勢,穩步發展經濟,保持經濟增長的勢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四川發展新跨越,堅持做好城鄉統籌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強保證;要突顯出四川省的成本優勢,吸引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在川投資發展,加快優良產業向川轉移的步伐,特別要重視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制造業的轉移,這樣才能保證四川經濟向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穩步發展。
3.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兩種資源對服務業發展影響的分析,在幫助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中,本文認為應當不單是從原來的水、電、氣、土地、資金這些扶持手段出發,應當同時考慮兩種資源的扶持。可以一方面有物質資源的扶持,另一方面給予不同的服務業以不同的非物資資源的扶持,如對重點商貿服務企業安排在消費集中的區域,對文化服務業的幫助可以從政府層面來打造一種文化等等。這些都可以納入到政策中,而且在進行考核時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種是實體資源對服務業的扶持,另一方面就是非實體資源對服務業發展的扶持。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服務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對其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四川省作為西部大省,以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對服務業發展策略的研究具有可參考性。本文從廣義虛擬經濟全新視角出發,構建了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的雙因素模型,據此提出了可以從工業資源、城市化資源、消費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這五個方面來促進四川省服務業發展,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2009~2012年四川省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
[2] 林左鳴. 虛擬價值引論――廣義虛擬經濟視角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8(3):21-25.
[3] 吳秀生,林左鳴. 價值創新: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三農”問題及解決路徑[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0(4):80-85.
[4] 朱沁夫. 海南產業結構選擇與演變――基于廣義虛擬經濟思路的研究[J].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 ,2010,1(2):42-47 .
[5] 胡延杰,周寧,金航.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人力資本的再認識[J].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1(4):73-83.
[6] 唐齊. 從廣義虛擬經濟視角看迪斯尼樂園的體驗傳播[J].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1(3):73-78.
正面積極作用
有利于促進資本集中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體現和發揮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是由于虛擬資本的高度流動性,尤其在現代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環境背景下,虛擬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虛擬資本的流動引導社會資本由效益較低的企業、行業和地區流向效益較高的企業、行業和地區,進而帶動社會資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持續的重組和再分配。從宏觀上看,虛擬經濟優化了經濟結構和促進了經濟增長。
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有助于擴大內需和增加就業機會。虛擬經濟通過其財富效應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拉動實體經濟增長。例如,股市上漲造成的財富效應能夠有效地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企業在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同時,對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從而帶動就業增加。此外,虛擬經濟的擴張,需要大量的金融等專業人才補給,促進了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的振興將進一步刺激內需,吸納一大批城市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
有助于實體經濟分散和重新配置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和風險投資市場是虛擬資本為風險配置發展起來的風險配置載體。它可以為大量的投資者分散風險,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種不同風險等級的虛擬資本,把它們分配給對風險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資者。①
有助于解決實體經濟信息不明晰的問題,提高資本運營能力。虛擬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可以通過信息披露和金融創新,來處理由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問題。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投資業績的優劣,可以通過資產價格的信息功能來判斷。虛擬資本的高速流動,加快了貨幣周轉、轉移和結算的速度,同時也提高了實體經濟部門內部的資本運營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國企改革,推動企業制度創新。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資本市場支持著現代股份公司的創建和日常運轉。此外,虛擬經濟的發展還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股權的分割、設置和交易,而這些都是現代虛擬經濟運行的重要范疇。
反面消極作用
過度投機危害實體經濟。在金融活動中,投機和投資都直接表現為金融工具的買賣行為。投機活動是一種必然的市場行為,隨處可見,然而一旦過度投機,勢必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一、扭曲資源配置,擠占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二、導致國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貧富差距。三、過度投機必然會滋生經濟泡沫。虛擬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脫離實體經濟獨立發展,自行擴張,一旦其規模和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實體經濟,就會使經濟泡沫的成分不斷增加。
扭曲消費行為,惡化國際收支狀況。當人們看到所持有的虛擬資產價格高漲,預期未來收入將大大增加,就會增加現期消費,若消費過度增加容易導致進口大幅增加,加之企業借貸成本居高不下,勞動力成本加大,會削弱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口大量增加的同時出口會受到抑制,這將導致該國經常項目的貿易失衡,使國際收支狀況惡化。③
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可能會影響實體經濟的運行秩序。虛擬資本發行過量、流通頻繁,加上杠桿的放大作用導致銀行信貸呆賬壞賬激增,使銀行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大大高于其實際價值而產生金融泡沫,進而會扭曲正常的信用關系,有可能引發債務危機。
由于自身的不穩定性和高流動性,虛擬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會嚴重威脅世界經濟安全,阻礙各國的經濟增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由于一些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對沖基金這種虛擬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可將外部的金融風險和危機傳導到一個國家的內部,引發該國的金融危機,并將危機傳播至其他國家。④
反作用的機制分析
投資效應。一、托賓q值的變動。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在1969年提出了所謂的q值的概念,這個值是企業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與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價格與投資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企業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變動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活動的呢?當股價上漲使得企業的市場價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時,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時,此時增加資本的成本將小于資本收益貼現的市場價值,即企業購置新廠房和設備等固定資產的資本就會低于企業的市場價值,企業進行投資有利可圖,于是擴大投資,產出增加,經濟繁榮起來。當股價下跌導致企業的市場價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時,也就是說q值下降至小于1時,企業增加資本的成本會大于資本收益貼現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說企業投資者認為繼續投資會無利可圖,甚至會虧損,于是就不會購買新的投資品,投資不振,以致產出下降。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虛擬經濟可以通過股價的變動來改變企業的q值,進而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最終作用于實體經濟。二、資產負債表效應,即通過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影響信貸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動會影響到企業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從而對投資產生影響。若金融資產的票面價值大幅上漲會使得企業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好轉,如企業權益增加、負債比例降低等,企業方面的凈資產上升,增強了本企業的還款能力和信用度;銀行方面的不良資產狀況得到好轉,銀行也就會相應地放松對債務人的信貸約束,放貸意愿增強,企業籌資更加容易,籌資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資產價格上升最終導致銀行放款增多,企業籌資增加,投資更加活躍,進而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⑤
虛擬經濟對消費的作用。財富效應,也被稱為消費效應,指有價證券等資產價格的波動,導致資產持有者財富的變化,進而導致其消費的變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庇古(Pigou),他指出貨幣余額的變動會使消費者的支出引起變動,財富是消費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然而,對于財富效應應該重新思考和認識。股市上漲時,人們似乎更多地關注自己賬面財富的增加,因為賬面財富的增加意味著可能會獲得更多的貨幣收入。此時投資者可能會出現兩種行為:其一,大部分投資者將虛擬資本的變現所得用于增加現期消費。而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去考慮其賬面財富的增加是否會有與之相對應的實體經濟部門產品的增加。若流向實體經濟領域的貨幣過多,而實體經濟本身的規模又沒有及時得到相應的擴張,這就可能有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其二,由于投機心理的驅使,投資人將增加的賬面財富再投入到虛擬經濟領域,如再購買股票、債券等,也不會給實體經濟的增長帶來任何作用。因此,財富效應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產生的條件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股權變動效應。股權變動效應的作用途徑是投票機制。人們在股票市場上“用腳投票”,投資者認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漲的潛力,預期能夠獲益,便買進并持有該股票,反之就賣出。通過這種方式,投資者的買賣交易行為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這是因為投資者的行為反映了社會公眾對該公司的經營業績的評價,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發展潛力較多地體現在其發行的股票走勢上,進而反饋到該公司的經營活動中。另外,由于大股東掌握著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權,他們通過用“手”投票來實現其權利,加之大股東自身條件的差異(如財富狀況、投資經驗、持股份額,風險偏好等方面)從而使得大股東在投資經營決策時有所不同,結果由于股份的變動而導致股東的變換,就必然會影響公司的經營方向、經營規模等經營策略。通過股權的這種變動效應,可以看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單位:河南安陽師范學院)
注釋
①馬艷:“虛擬經濟新增長路徑初探”,《學術月刊》,2004年第8期。
②賴文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金融與經濟》,2009年第2期。
中圖分類號:F713.5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2013)01-0057-12
一、品牌價值研究文獻綜述
品牌作為事物或者產品的差異化標記出現得很早,在我國,最初是在物件上加刻銘文、年號,為的是表示物品的所有權或者作為紀念、裝飾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上的分工,交換上的擴大,逐漸出現了商業性的標記。比如在西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封建領主產品的標志和各種官工的印記。到了戰國中、晚期,城市中還出現了擁有巨資及大量勞動力的大工商主手工業者。他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民及城市居民,他們的產品都是大眾的日常生活用品,其生產及出售往往采取前店鋪后作坊的形式。為了對購買者、消費者負責,也為了競爭及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他們在自己生產的產品上程式化地標明制造者的籍貫、姓氏,有的還冠以監造或督造者的名字、司職地點和年份,也有的附上產品的名稱。在秦國,當時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的產品,都要“物勒工官”,即在產品上刻或鑄上“造者”的姓名,同時再注明“工師”或“監造者”。
在西方,品牌標記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的游牧部落時代,他們在私人所有的牲畜上打上烙印,以便于進行市場交換時同別人的牲畜有所區別,歐洲普遍出現品牌發生在大約公元13世紀,那時歐洲行會盛行,珠寶玉器商、呢絨織造商、皮革商等各自組成同業行會,各成員商家都要在其產品上留印一定的標記,個體生產者和一般商人也必須在產品上簽刻自己的標記,目的在于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也為了保持行會的壟斷地位,以及對粗制濫造、仿冒他人產品的行為予以追究的依據。
現代品牌概念的出現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產業規模的擴大和商品貿易的廣泛增長,為了能夠清晰辨認企業及其產品在名稱、功能、質量、價格、權利等方面的情況,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稱之外再起個名字,品牌由此廣泛流行,并成為受到依法保護的企業財產。作為一種資產或者價值范疇,從理論上開展研究,大約起步于1955年前后,一般以被稱為廣告教父的大衛?奧格威給出品牌概念為開端,他指出:品牌是一個錯綜復雜的象征,它是產品的自然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方式等有形和無形的總和,品牌同時也是根據商品交換過程中消費者對其使用的印象和自身的經驗來界定。之后,對品牌理論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學界從多種視角產生了許多研究路徑和理論框架。
(一)將品牌價值作為財務資產開展的研究
20世紀80~90年代,隨著西方企業兼并浪潮的興起,品牌資產評估和交易定價應運而生。比如1985年英國衛生用品公司Reckitt&Coman并購汽巴嘉基(ciba-Geigy)所屬的Airwich公司,在總并購價值6500萬英鎊中有5580萬英鎊是Airwich品牌價值的認定。瑞士的雀巢公司以25億英鎊的價格收購了英國一家名為Rowntree的糖果公司,而當時Rowntree的資產凈值只有3億英鎊,22億英鎊主要是對品牌價值的認定。這一時期,關于品牌價值認定,更多地是從消費者對品牌價值認知的角度來展開的;產業經濟對品牌價值的界定,則主要集中在品牌資產概念的建立上,因此重點圍繞品牌資產概念內涵和品牌財務價值評估展開,真正從經濟學價值本質和創造邏輯方面研究的很少見到。
1.西方對品牌資產的研究。Keller提出的“以顧客為基礎的品牌資產模型”,把品牌資產定義為:由于消費者的品牌知識而引起的對該品牌營銷的不同反應,認為,顧客對品牌的忠誠是品牌權益的直接表現,是品牌實力的基礎,是能夠為企業帶來超額收益,創造財務價值的前提條件,并和Lehmann一起提出了品牌價值鏈模型,將品牌資產的增值過程看成是一系列連續的活動與流程,核心是將品牌價值鏈分解為營銷活動投資、顧客心智、品牌戰略績效、品牌財務績效四個價值階段,這四個階段逐層遞進,形成品牌價值的增值過程。由此可見,Keller對品牌資產的研究主要是從市場營銷視角開展的,這也是早期品牌理論研究的主要視角,是至今還具有廣泛影響的一種理論。
廣告專家瓊斯認為,品牌是指能為顧客提供其認為值得購買的功能利益及附加價值的產品。而附加值是品牌價值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些最重要的附加價值都是非功能性的,他們源于使用品牌的各種人的主觀感受。瓊斯還通過對一定樣本的社會調查發現,90%的人認為附加值在他們幾乎所有的購買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H。從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來解釋,他所討論的這種附加價值實際上是一種虛擬價值;而品牌作為價值載體實際上是一種滿足心里需要的非功能性的感受價值――一種虛擬使用價值。穆林則認為,“品牌資產是高于一般競爭者價格的附加值。”法奎哈從價值角度出發,提出:“與沒有品牌的產品相比,品牌給產品帶來巨大的超越其使用價值的附加價值或附加利益。”(喬均,2007)戴維-阿克認為,“品牌資產是與品牌、名稱和標示等相關的一系列資產或負債,可以增加或減少通過產品或服務給企業或顧客的價值。”(喬均,2007)英國的英特品牌公司將品牌權益看作是品牌價值,即當一種品牌在出售時,應有其確定的價格;將品牌作為一項無形資產,列在資產負債表上。根據這一思想,該公司設計出了衡量品牌價值的公式,其中通過品牌市場影響力因子表示品牌為企業帶來的競爭力。
2.品牌資產研究的兩個視角。將品牌價值作為一種資產來闡述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視角展開的,一是消費者視角;另一個是企業視角。比如王海忠認為,Keller和Lehmann把品牌資產測度從兩個視角分為三種方式:第一,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顧客心智”品牌資產框架,Keller提出了“基于顧客的品牌資產”17J。這種測度方式,是從顧客態度層面反映出的信息來測量品牌價值。第二,從企業角度出發的“產品市場產出”模式,這種測度方式是指,品牌能夠為商品在交換活動中帶來的價值增值。第三,從企業角度出發的“金融市場產出”模式,這種測度方式是用來測量品牌在金融市場上帶來的利益增量。這三種模式各有優劣,是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界進行品牌資產評估的主要模式,并在1999年得到美國營銷科學研究院(MSI)品牌資產計量學會的認真討論和確認。
3.國內在品牌資產方面的研究。王海忠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的品牌資產緯度,包括公司能力聯想、品牌知名度、品質認知和品牌共鳴,并構建了消費者的品牌資產與產品市場產出的結構關系,他們將不同品牌資產概念整合到一個理論模型之中,進行比較研究。他們認為,“公司能力是中國消費者品牌聯想的主渠道,構成品牌資產重要緯度;品質是品牌資產的核心要素,質量標準是品質的最普遍要求;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由公司能力聯想、品牌知名度、品牌認知、品牌共鳴四維構成。”(王海忠,2006)并提出了,品牌價值是對品牌作為一種資產和一種權益的量化,表現為產品通過“品牌”為企業獲得額外收益和未來穩定的現金流。品牌價值是品牌內在的價值,是品牌所代表的“第三態資產”的整體價值(劉坤,2007)。艾豐認為:品牌是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的統一,品牌無形資產是由有形資產形成的,品牌無形資產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可以轉化為有形的市場競爭優勢,有形和無形是可以轉化的。
4,關于品牌資產來源的幾種說法。Keller認為,對于品牌管理者而言,品牌資產無疑有其固有邏輯,其源頭是企業營銷活動,它首先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心理認知,形成消費者的品牌知識。在這里,Keller實際上是認為,企業營銷活動是品牌資產或價值的源頭。Srivastava和Shocker則認為,“品牌資產可分為品牌實力和品牌價值。前者是指品牌的顧客、渠道成員和母公司等對于品牌的聯想和行為集合,它使品牌享有持續的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后者是指品牌管理者通過戰略及戰術行動以杠桿品牌實力所產生的能提供優異的當期及未來利潤并降低風險的財務結果”。這一段話比較含糊,甚至晦澀,按照本文的理解,其所謂的品牌實力就是品牌價值的創造能力或者品牌價值生成資本,從價值生成角度理解,是把品牌價值規定為“品牌實力”生產的利潤或財務結果;如果這種理解正確,實質上就是承認了品牌價值是公司、渠道成員、顧客等共同創造的,這無疑是有道路的。
Aaker直接提出了“品牌資產十要”模型,將品牌資產分解為五個維度和十個要素,即:忠誠度、品質認知、品牌聯想、品牌知名度、市場狀況等,認為品牌資產完全在于市場和消費者。后來,產生的多種基于消費者視角的品牌資產測度模型大多源于Keller的這一思想。艾豐認為,品牌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一種名牌產品既是物質成果,勞動結晶,又是精神成果,智慧的結晶,體現著對消費者全面負責的精神承諾(艾豐,1996)。艾豐雖未明確表達是人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精神勞動創造了品牌價值,但是,將品牌產品視為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無疑是正確的。楊寶三提出,質量、廣告、規模、人才是培養品牌產品這一系統工程的四項戰略要素,也是打造品牌競爭力的必要條件,這是對西方學者研究的一種延伸。范秀成提出,我國品牌競爭力的提升需要轉變戰略思維,以創造優質的顧客價值獲取品牌競爭優勢,為顧客創造優異價值也是顧客滿意的關鍵因素,只有顧客價值得以實現才會形成品牌忠誠。而且要分析顧客的功能和情感需要,增加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在企業經營領域,提出為顧客創造價值理念的很多,認為這是提升企業品牌價值的重要途徑。
(二)公司聯想與品牌資產關系研究
由于對品牌價值的研究多是從營銷、廣告、消費者等視角展開的,所以,對于品牌資產的擁有者,即品牌企業在創造品牌價值上的貢獻,一直對學界形成一種困擾,說法多種多樣。作為研究品牌資產的權威機構,美國營銷科學研究院(MSI)1992年提出要將公司聯想列入優先研究的領域。這種觀點認為,消費者對公司的聯想是公司的重要資產,能夠給公司帶來持續競爭優勢。Brown、Dacha(1997)把公司聯想分解為公司能力聯想和公司社會責任感聯想兩個維度。這種理論是將消費者購買聯想對象確定為公司能力及其社會責任,亦即公司能力和公司社會責任對品牌資產的形成具有基礎性作用。該研究認為公司是消費者品牌聯想的主要渠道,公司生產與傳遞產品的能力是產品屬性推斷的主要依據。公司社會責任感聯想,則可以建立消費者對公司的整體好感,然后再將這種好感轉移到產品評價上,從而對品牌資產形成影響。
王海忠等在國外研究基礎上,總結提出了中國消費者認知品牌的方式。他們的結論是:“消費者對品牌的直接反應是質量或品質,而最關注產品是否符合制度性質量標準;容易從‘品牌’聯想到公司,公司成為品牌知識的基礎;‘面子’心理驅動消費者品牌購買行為。”(王海忠,2006)這個結論也是具有理論價值的,按照本文的理解,是公司生產決定產品的質量和品質,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決定消費者認知,亦即公司是品牌價值的源頭。研究者沒有從這個角度闡述,也還沒有分析各生產要素在品牌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但是,這個觀點認為產品質量或品質是決定和影響品牌價值的基礎,還是有一定理論意義的。
該研究認為,在中國,含有公司能力信息的傳播有助于提升知名度,影響消費者對產品品質或屬性的感知,消費者會把公司的總體實力轉移到具體的產品屬性,消費者會直接將品牌知名度與實力、能力聯系在一起;實力是獲得消費者信任或關系的基礎,過硬的品質才是產生正面的市場產出;廣告等塑造知名度的活動對公司能力聯想也有正面作用。并認為:“不少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從事公司廣告、贊助、公共形象、公司善舉、事件營銷等活動,它們必然影響消費者對公司的認知,進而影響對產品品牌的態度。”(王海忠,2006)
在這里,研究者提到了公司能力信息、廣告宣傳、產品品質、品牌塑造、消費者認知等等對品牌價值的影響,實際上看到了影響和塑造品牌價值的相關因素,意識到了圍繞品牌價值創造各個環節所產生的信息及其價值。但是,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本文證實了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與產品市場產出之問的結構關系,前者是品牌資產的源泉,后者是品牌資產在商品市場的表現。”(王海忠,2006)認為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是品牌資產的源泉,陷入了一種在現象要素上的循環論證。
(三)從品牌關系結構方面開展的研究
這一路徑主要是借鑒人際關系結構理論和品牌要素理論,重點研究品牌關系主體即品牌關系形成的各參與方,以及品牌關系屬性諸如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情感、意動等構成關系。D.Aakel(1998)認為,品牌管理者必須將品牌當作產品、企業、人、符號來建立品牌管理的架構。Foumier(2001)認為,應將消費者與品牌關系分成4個層面:消費者與產品關聯、消費者與品牌關聯、消費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公司關聯。并提出了4個層面的品牌關系,這一觀點和D.Aaker的品牌要素架構要素如出一脈。
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周志民、盧泰宏提出廣義品牌關系概念,并認為在研究品牌關系結構時,應增加品牌之外的關系主體,把品牌分解為產品、品牌、營銷者、消費者等4個主體,構建了廣義品牌關系量表理論框架,并列舉出12種品牌關系結構。(1)消費者品牌的認知關系。(2)消費者產品的認知關系。(3)消費者營銷者的認知關系。(4)消費者消費者的認知關系。(5)消費者品牌的情感關系。(6)消費者產品的情感關系。(7)消費者營銷者的情感關系。(8)消費者消費者的情感關系。(9)消費者品牌的意動關系。(10)消費者產品的意動關系。(11)消費者營銷者的意動關系。(12)消費者消費者的意動關系。并進行了實證研究。在這里,研究者闡述了品牌與產品、營銷者、消費者三個主體要素之間的關系,同樣意識到了品牌信息流轉在其中的作用,但是沒有將品牌與企業(只是將產品)直接構建在品牌關系范疇之內。
王新新認為品牌是一種關系性契約,并提出品牌不僅包含物品之間的交換關系,而且還包括其他社會關系,如企業與顧客之問的情感關系。企業品牌的創建就是為了維持一種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著眼于顧客在未來的合作,企業憑借品牌將顧客和企業組成利益和風險共同體,為企業帶來穩定的顧客群和利潤來源。孫愛民認為,“品牌關系主要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如何建立、維持、發展和測評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任何關系的存在都是以能夠為關系雙方帶來利益為前提的,這表明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品牌關系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品牌關系能夠創造價值,即品牌關系產生的基礎是品牌的存在和消費者對價值的認知。”
(四)將品牌作為企業的競爭力來研究
張世賢較早提出了“品牌競爭力”概念,他將品牌競爭力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占有率;二是品牌的超值創利能力。白玉認為品牌競爭力是品牌在競爭的環境中,為謀求企業長遠發展,通過對自身可控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產品和服務比競爭對手更好、更快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企業提供超值利潤的能力,它是企業經過整合的一個總體能力,可從品牌市場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關系能力和品牌基礎能力等四個方面對其進行理解和把握。其中,他認為品牌基礎能力由企業管理能力、技術創新能力、人力資本和企業家及企業文化等組成(李杰,2007)。李杰還指出,“就目前國內外品牌競爭力的研究文獻來看,對品牌競爭力的研究偏重于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能力,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和溢價作為評價品牌競爭力的主要指標,這顯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品牌企業的生產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組成的。同時,政府政策、產業因素、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等都對品牌競爭力產生影響。”(李杰,2007)可見,在白玉看來,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決定品牌競爭力。李杰進一步闡述了影響品牌競爭力的各種因素,闡述得更加全面。
(五)主要依據要素價值論開展的研究
有論者提出:“承認生產要素創造價值不是薩伊庸俗要素價值論的簡單復活,技術創新、知識創新、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創新等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他也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喬均,2007)該文在堅持“復雜的腦力勞動”創造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提出:“品牌價值構成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產品設計、產品宣傳、商標商號等耗費的平均勞動投入;二是品牌產品和品牌服務的消費者認同價值。前者是一種高級勞動,后者是品牌價值決定的主要因素。”(喬均,2007)從這一研究可以看到:(1)在這里,所謂的高級勞動應該是指非直接生產環節的勞動,包括產品設計等創新性(或復雜)勞動和廣告宣傳等服務性勞動。這樣就把從事直接產品生產的簡單勞動及其他一般勞動排斥在了品牌價值源泉之外。(2)將“消費者認同”而不是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過程認定為品牌價值的主要源泉。
另一個重要觀點認為,“技術創新創造了品牌價值”,“知識創造了品牌價值”(喬均,2007)。本文理解,如果認為技術創新型勞動和知識型勞動創造了品牌價值(一部分)是正確的;如果認為知識、技術(要素)本身創造了價值,則另當別論。品牌價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業通過實現客戶價值,而提高品牌市場競爭力,成為當今企業立足和發展的重要選擇。正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品牌時代產品本身已經不太重要,顧客購買的不只是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顧客看重的是品牌所蘊藏的尊貴、成就、地位、財富、個性等象征價值,從一定角度,品牌已經可以脫離產品而單獨存在。”(喬均,2007)這實際上闡述了許多名牌產品,品牌價值已經成為商品價值的主要構成部分,而功能性使用價值的價值居于次地位。我們來看一個案例。據《時尚網》2011-03-02消息,2011年2月2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一款名為“穆阿瓦德一千零一夜鉆石手包”在多哈珠寶手表展上展出。這個手包鑲有18K黃金和重約381.92克拉的4517顆鉆石,估價高達380萬美元。如果誰購買這款手包為的是裝錢用的使用價值,一定是精神有問題!他購買的一定是品牌炫耀性(彰顯尊貴身份和財富)的使用價值!當然,對于一般的品牌而言,品牌并不是完全脫離產品而獨立存在,而是既有滿足人們功能性需要的使用價值,同時還是品牌虛擬價值的中介和載體,是產品使用價值和品牌感受價值的容介態。可以說,沒有品牌的產品只是一種使用價值,而沒有產品使用價值的品牌將無以為附,兩者既相對立又相融合,是一種容介態。
(六)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視角開展的研究
在品牌價值上從勞動價值論視角講的比較透徹的是侯雨夫先生,他認為,“有一種特殊的商品叫做‘商譽’,或者叫做‘品牌’,有的則叫‘名牌’。這也是一種非物質產品。……這種‘商譽’或者‘品牌’特別是‘名牌’有著很高的價值,是極為重要的經濟資產。它的價值也像固定資本的價值一樣可以逐漸加入到其所生產的商品中,增加其商品價值。而‘商譽’或者‘品牌’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同一般的固定資本的不同之處是:在堅持誠實經營、保證貨真價實而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條件下不但不會受到磨損,反而是越久其價值越高;但是一旦失信于消費者,其使用價值和價值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說,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兩個因素概念,侯雨夫基本講清了品牌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問題。
1.認為品牌價值和固定資本一樣,是逐漸加入到所生產的商品中的,像固定資本一樣,就是說是勞動生產過程創造了產品和品牌的價值,這是正確的。但是,這還不夠全面,因為,從本質上講品牌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因素――信息態的資本,與固定資本畢竟存在著不同的生成規律。
2.在分析品牌價值和固定資本的不同時,認為只要“堅持誠實經營、保證貨真價實而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條件下不但不會受到磨損,反而是越久其價值越高”,即只要誠實不做假,品牌資本既不磨損、反而更高。是對品牌現象的描述,還沒有徹底揭開品牌(信息態)價值越來越高的本質和源泉。
劉坤認為,“品牌價值是一個總體的抽象概念。企業的品牌本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企業無形資產共同發展的結果,體現出在消費者中的信譽,是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相結合的‘第三態’。品牌價值本質上就是這些資產所產生的價值。”(劉坤,2007)認為品牌價值是無形(本文認為是信息)和有形(物質產品)相結合的第三態,實際上表明了,品牌價值的形成既有有形資本的投入(價值轉移)和勞動凝結,也有無形的資本(信息資料)投入和思維活動的凝結,這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般邏輯。但是,認為品牌價值是這些資產(包括物化勞動)所產生的價值,則是要素價值論的邏輯。研究者甚至明確提出了,“品牌財務價值使品牌產品具有更長久的成長期和穩定期,是未來獲得超額收益的源泉。”(劉坤,2007)將超額收益的源泉歸入品牌財務價值本身(物化成果),則是不正確的。
(七)生活價值論視角的研究成果
廣義虛擬經濟對品牌價值的研究路徑應該說是按照價值理論的基本方法開辟了一種新形式,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值得關注。林左鳴認為,“讓一個品牌成立并且為社會所接受,要害在于這個品牌所經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不斷容納新的歷史信息的過程。正是這樣一種過程的積累并且形成一種品牌價值的時候,它表現為一種效應,這種效應其實是一種信息態。”按照這種解釋,品牌價值首先是一種信息態的價值形式,是在品牌產品生產及服務、營銷、廣告、消費等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信息(文化)凝結于品牌及其產品之上的一種價值。吳秀生認為,“這種品牌價值也不是吹噓出來的,是靠精湛的生產工藝、嚴格的質量管理、精細的流程控制、人性化的售后服務,以及良好的公眾關系,逐步積累起來的。”而且,“品牌信息與企業價值循環的各個鏈條相關聯,而非一個單獨的經營環節。”盡管這一研究路徑此時還沒有明確從品牌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上來做系統的闡述,實際上承認了品牌價值的產生來源于圍繞品牌及其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全過程,是廣義的勞動或者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消費者生活共同創造了品牌價值。
二、對國內外品牌價值研究的小結
現代品牌理論的研究源自西方,作為經濟學價值或者經濟資產進行研究,主要因為20世紀80~90年代西方企業并購浪潮的產生。學界將品牌價值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范疇來進行研究,運用了許多工具,總起來說,由于當時西方主流經濟學價值理論完成向價格理論轉向之后,不再系統研究商品的價值問題,因此,在品牌價值的研究方面,多數堅持了要素價值論的思想,以邊際價格、均衡價格等理論為工具,從營銷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個方面,從消費者、企業及其關系等多個視角做了多種分析,建立了許多理論模型和分析框架,試圖揭示品牌資產(價值)的形成和發展規律。西方關于品牌理論的研究,總體上將品牌資產(價值)的來源歸于營銷活動、消費者認同等非生產領域,因此,都沒有將品牌的價值本質和規律揭示出來。
國內學者,基本上是在西方研究基礎上的跟隨和延伸,至今沒有產生自己獨立的理論框架。國內以價值理論稱謂的,實際上多數運用了西方品牌價值分析工具,采用的是要素價值論或均衡價格理論。也有堅定地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解釋的學者,但是,由于經典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以物質產品生產為基礎展開的,馬克思沒有為品牌價值研究提供更多可資借鑒的理論闡述,加之品牌價值作為非物質產品形態的商品形式,有其不同于物質產品生產的特殊的生成規律,完全從勞動生產視角來解釋信息態的品牌價值規律,有些勉為其難。
1.關于品牌價值理論的研究,約翰-安瑟姆森認為,“1989年以來,最有影響的品牌價值定義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品牌價值與其說是事物指標所致,不如說是消費者的感知所形成的。
2)品牌價值是價值協助品牌的全球印象。
3)品牌價值源于品牌命名,而不單純是物體的分配。
4)品牌價值是一種與可靠的競爭對手進行比較的關聯測量。
5)品牌價值毫無疑問將影響品牌的財務價值。”
2.品牌是一種無形價值、無形資產、無形資本或者非物質產品等多種概念。
3.有的研究將品牌作為獨立的結構模型來進行闡述,缺乏從價值創造、交換、增值、分配等系統的理論框架作為支撐,使得品牌價值理論缺乏基本的邏輯前提,影響了品牌價值理論構建的完備性。
4.有的研究只是從消費者視角(現象)研究品牌的價值問題,忽視了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服務以及圍繞品牌構建各環節進行的社會生產生活對品牌價值的貢獻,無法深入到品牌價值的本質。
5.有的對品牌資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營銷、市場渠道、消費者認知等方面,對品牌資產的基礎和前提因素研究不夠,品牌價值理論的合法依據不充分。
6.多數研究沒有將商品生產勞動作為品牌價值的主要來源,而是將其他物化的資本要素和產品生產環節之外的營銷、服務、廣告、消費者、社會關系等作為品牌價值來源。
7.有的研究將品牌視為一種競爭力,認為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就是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和創造溢價的能力。溢價作為一個財務概念或者作為記賬科目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等價交換市場,溢價不是無源之水。
8.有的研究認為,品牌價值是品牌內涵的價值,是“第三態價值”;品牌價值是有形和無形價值的統一、是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統一;或認為品牌價值是一種附加價值;有的認為品牌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同樣是勞動創造的,只是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的是研究的深化和延伸;有的認為品牌價值是產品生產及服務、營銷、廣告、消費等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價值。這些都為品牌價值理論的構建奠定了基礎,只是需要通過深化研究,構建比較完整的品牌價值理論。
三、本文對品牌價值的新解釋
從廣義虛擬經濟價值理論視角,運用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本文對品牌價值做出以下新的解釋。
1.品牌及品牌價值的基本定義。本文認為,品牌是一種典型的以產品或服務為載體的虛擬產品(虛物),是企業擁有的一種以非物質(信息)形態存在的無形資產或者虛擬資產,對消費者而言,品牌是一種滿足人們心里消費需要的特殊的使用價值,這種使用價值是一種非功能性的“虛擬使用價值”(王彥亮,2012)。
討論品牌價值離不開無形價值和有形價值概念。本文認為,所謂有形價值一般是指以物質(有形)形態存在的功能性使用價值(物質產品)為載體的商品價值;所謂無形價值是指以非物質(信息)形態存在的虛擬使用價值為載體的商品價值,這里的虛擬使用價值主要是指滿足心里消費需要的使用價值,這種以信息(虛擬使用價值)為載體的無形價值就是品牌價值;而一般功能性使用價值則是滿足生理消費需要的使用價值。對品牌商品而言,商品價值是無形的品牌價值和有形的產品價值的二元價值容介態。
可以認為品牌是一種典型的虛擬商品,本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這種價值是一種虛擬價值,是以無形的信息態(精神和文化)的形式附加在商品體上提供給消費者享用的一種虛擬價值,反映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品牌使用價值是品牌的自然屬性,主要是滿足消費者心里對產品質量、品質、安全、美、藝術、文化、尊貴、時尚性等精神(信息態)需要的一種虛擬使用價值。品牌價值不是單純由生產環節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圍繞產品生產、營銷活動、商業服務、品牌管理、社會生活等整個生產生活共同創造和積累的結果。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形成也有貢獻,在商品社會的交往和交換過程中,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認同和視界融合,會以產生感情(信息形式)的方式衍射或黏合于品牌企業及其產品之上,從而實現和增加品牌的價值。
品牌價值作為一種虛擬價值其大小并沒有一般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中既包括參與品牌產品生產的各種勞動的創造,也包括圍繞品牌及其產品開展的營銷活動、廣告宣傳、商業服務、品牌管理等活動創造的新價值。品牌價值的社會實現(市場價格)主要取決于社會認同,即由社會必要的生產生活(生產力發展水平)時間決定,盡管這個社會生產生活時問,可能因為品牌壟斷而取決于個別的自由生產生活時問。在表現形式上,品牌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消費者對品牌承載信息(文化)的接受和認同――視界融合程度。需要特另0指出的是,無論是品牌虛擬價值還是虛擬使用價值,一般都與產品本身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形成直接的二元容介態,并以一個整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品牌的自然屬性表現為商標符號和商品實體的容介態,而品牌的社會形式通過價格、信譽、品質、文化等方式存在。
品牌虛擬使用價值是一種信息態的使用價值,和物質的功能性使用價值相對應。品牌供應者如果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品牌信息態使用價值的需求,使消費者能夠獲得尊貴、時尚、品位、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里消費需要,實質上等于為消費者創造了新的價值,消費者會以品牌忠誠(信息)回饋生產者;生產者通過創造出更多的品牌價值要素(信息態)提供給消費者,從而提升品牌價值,如此循環往復。相反,如果品牌產品生產不能夠通過創新技術、加強管理、優質服務、廣告宣傳等為消費者提供不斷優化的信息使用價值,甚至寅吃卯糧,減少信息態使用價值供應,消費者將失去對品牌價值的購買,品牌價值就會縮水甚至消亡。
品牌產品一般是信息態的品牌價值和物質態(或服務)產品價值的容介態。品牌最初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創造并不斷加強,品牌價值一旦形成,也就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除了產品生產的基礎之外,營銷、廣告、商業、維護、服務、消費等作用都對品牌價值具有重要的影響,它們往往起著增殖或放大品牌價值的作用。當然如果企業人為地放大并不斷做出超出產品實際水平的營銷、宣傳等活動,可能會適得其反。品牌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在一般情況下,信息態的品牌資產轉移不依自身的直接消耗為代價,而是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但是,一旦企業不能夠不斷地創造出新的信息態使用價值,過去的信息資產可能會立即消失,所以生產信息態使用價值同樣需要相關勞動、物質態以及信息態資料的投入。
2.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也是一種固定資本。品牌價值的創造也像實物產品生產一樣,是品牌固定資本通過生產及相關服務活動逐漸轉移或加入到所生產的商品中,成為商品的一種無形的附加價值。而且,這種價值也是由生產勞動及相關服務活動所創造的,而不是由所謂的消費者認同創造的,在商品社會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在品牌宣傳、營銷活動等過程中,消費者的參與和認同有利于加快品牌價值的社會實現――成為市場價格(形成購買)。另外,以消費者為主體的社會生產生活接受并認同品牌價值,會在消費生活過程中回饋品牌,即消費者會在其生產生活中生成并衍射一定的信息態(文化)價值于品牌之上,是品牌價值增殖的一個來源,這是以信息(文化)為中介一個與品牌價值進行交往和交換的過程。
從財務資產或者投入產出角度看,在品牌價值的創造和經營中,人力資本和其他要素資本的投入以及品牌的維護和管理,是創造和增殖品牌價值的基礎和保障。其中,品牌固定資本在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過程中看起來同一般的固定資本有所不同,比如品牌經營的好或者產品生產的好,品牌資本好像不受磨損,或者說不像一般實物固定資本那樣需要讓渡性或者消耗性轉移;好像生產品牌價值沒有品牌資本的消耗,如果是好的產品反而會使品牌資本越來越高。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品牌形成要素除了一般的物質資本,更重要的是存在信息態要素的投入,而信息態的生成和保持有其特殊規律,信息是品牌價值構成的基礎要素。
一般來說,消費者購買品牌商品,既需要商品的功能性使用價值,也需要滿足心里消費需要的品牌虛擬使用價值(文化),功能性使用價值和虛擬使用價值都是品牌價值的載體。生產技術含量高、安全系數大、知識性能強、使用界面優、清潔環保的產品和優質高效的服務,消費者在獲得優質使用價值的同時,還可以獲得知名品牌帶來的尊貴、成就、地位、財富、個性等象征性使用價值――虛擬使用價值。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功能性使用價值,而且因為生產出總體優質(更高的文化價值、更多的優質信息)的產品,消耗了更多的知識勞動、科技勞動、腦力勞動、服務勞動、創新勞動(主要是提供信息態使用價值)等,本身就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包括一部分專屬于品牌虛擬使用價值(信息)和品牌虛擬價值。也就是說,增加品牌價值,需要投入的人力資本和要素資本更高。另一方面,要生產好的品牌產品,創造高端品牌價值,企業還需要動員和調動組織的精神生產能力,生產符合道德道義、承擔社會責任、客戶價值訴求、文化藝術效果、消費者心里偏好等品牌虛擬使用價值,這部分投入和消耗,既需要品牌固定資本的投入、積累和價值轉移,更需要特殊人力資本的投入和勞動,包括調動消費者的社會性參與。
在商品交換中,消費者既要支付購買功能性使用價值,同時又要支付購買品牌虛擬使用價值。由于品牌固定資本以無形(信息)的形式存在,消費者購買需要一部分以物化資本(資金)的形式支付;另一部分是用感情、忠誠、偏愛等無形的資本(信息衍射)形式支付,是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問心與心的交換,感情與感情的交流;這也是雙方精神資本的一種對等交換,生產者得到的這部分精神資產是社會生活(消費過程)衍射于品牌之上的虛擬價值,所以品牌的價值可能會出現越來越高的情況。當然,如果對品牌資本
技術、知識、精神、道德、責任等精神要素和相關資本投入不足,甚至透支品牌價值,終歸是不能長久的,這也是企業經營的風險所在,因此可以說品牌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打造品牌或創造名牌決不是輕而易舉或者一本萬利之舉,需要企業加強制度、科技、知識、管理創新,強化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加強品牌價值資本投入,需要策劃、生產、銷售、服務、消費等全部價值鏈條各個環節共同的、長期的艱苦努力才可能達到。一旦形成名牌產品,更要對來之不易的品牌多加珍惜,特別是要通過努力承擔社會責任,加強道德建設和依法經營,堅持誠實守信,且不可因小失大,只有做到萬無一失,才不致一失萬無。
3.品牌價值的源泉是產品生產過程和廣告、宣傳、維護等服務活動共同創造的,也是企業加強品牌資本投入和經營的結果。隨著企業發展和分工的細化、多樣化,創新性、知識性、文化性、道德性勞動要素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創造品牌價值的勞動以知識型、創新型為主。另外,由于,高端品牌服務人群的特殊性和需求的高端化,消費者認同(承認品牌價值生產生活社會平均水平)往往超出一般社會平均水平,亦即同樣功能性使用價值的名牌產品往往價值很高,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認同創造了價值,而是承認了品牌企業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高出的部分當然主要是品牌虛擬使用價值(信息態差異化的感受價值)的價值部分。這就更需要高端品牌產品生產者加大投入和管理,盡力生產符合消費者和特殊社會需求的品牌產品,以支撐消費者和社會對品牌產品的信心和忠誠。否則,這部分人群一旦離開,往往不可逆轉。因此,品牌價值往往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不可逆轉性,這就是品牌價值“一失萬無”的道理。
從根本上講,使用價值和虛擬使用價值是廣義上的勞動實踐(生產生活)所創造的,價值和虛擬價值也是這種生產生活實踐創造的結果。但是,虛擬使用價值和虛擬價值往往具有更大的社會性,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其價值大小(度量)決定于社會必要的生產生活時間(這個時間可能是個別的、自由的)――也就是決定于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和人類社會生活賦予(社會接受和視界融合程度)的價值內涵。
因此,按照馬克思價值公式W=C+V+M,我們可以假定品牌商品價值度量的公式:
∑M=M+AM=(C+V+M)+(C+V+M)=(C+c)+(C+c)+(V+v)+(C+c)
其中,c是產品的一般固定成本,而c是品牌產品在品牌資產或品牌價值方面的增加的成本支出,比如更好的材料,更高技術水平的工具,更高標準的技術,專利或標準,更好的生產環境(污染低、環保等),營銷費用,人員培訓等等投入――差異化的成本內涵不同的載體信息――滿足心里需要;V是一般的勞動成本,而v則是指從事思維活動的人力資本,包括是更多的培訓和教育費用,生產勞動者更高的素質,更高技術、管理水平的人才,營銷和品牌維護人員投入等,即超出一般功能性使用價值需要的文化(信息)創造活動;M是一般商品的剩余價值,m是指因為品牌增加投入而得到的剩余價值――品牌價值的增值或附加值(一般財務上的品牌溢價)。
對于獲得品牌領先的企業,可以形成一定的品牌壟斷價格,這個價格是由品牌生產者個別生產時間決定的(社會認同或者消費者認同這個時問)。所謂的品牌溢價實質上是消費者認同的品牌產品的價值,是由品牌產品的個別生產時間決定的。所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金量、提高產品的精神、藝術、文化等附加價值是創造高端產品的必由之路,增加技術、文化、藝術創新,拉長高端附加值創造鏈條是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
4.品牌價值給虛擬價值搭建了一個開放心里時空的交換平臺。對于品牌產品,企業不僅向消費者提供功能性使用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虛擬使用價值,從而向消費者提供虛擬價值。因此,生產者不僅需要生產、工藝、科技、知識、精神、責任、道德等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投入和消耗,而且,還需要生產者直接提供感情、關懷、溫暖、愛心等客戶感受價值。同樣,消費者不僅通過價格形式與生產者交換,而且,傾注于品牌的還有忠誠、熱情、專注、熱愛等虛擬價格要素。即品牌價值更多的是心與心的價值存在形式,生產者勞心給予消費者品牌價值,而消費者用心選擇和付出價格。這種虛擬價值要素的交往和交換雖然沒有通過會計準則計價并計人生產者的資產,但是其具備的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在企業并購中已經進入測度之內,當然僅僅在企業并購中計入是遠遠不夠的,不僅要強調消費者的視角,必須回歸到生產者視角,回歸價值確認,在承認品牌價值的同時,在品牌虛擬價值的分配、交換等問題上實現突破,才能夠真正引導好、創立好、建設好、發展好品牌。
5.品牌的創建和管理模式概要。
1)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品牌產品的功能、質量和品質,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功能性需要,以功能性差異(載體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價值。
2)優化品牌產品的產業鏈建設,既要提供優質的功能產品,科學拓展品牌覆蓋范圍,又要在各個環節提供優質的服務,完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及虛擬價值的兩個價值生成鏈條,形成價值容介態優勢和多贏局面。
3)加強人文創新,提升品牌產品的文化、藝術、道德、美學、情感等精神性需求,提升品牌產品的虛擬使用價值。
4)加強市場營銷和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形象的宣傳,提高消費者對企業和品牌產品的認知,提升品牌產品的社會價值(市場價格)。
5)加強品牌維護,尊重消費者品牌認知及其溢價支付(超產品價值支付),為消費者創造更多非產品的服務增加價值,增加雙向情感交流、友情互動及價值交換,喚起社會(消費群體)參與品牌價值的創造(對品牌付出消費者的感情,各種社會生活生成并衍射文化性信息粘合于品牌之上增加品牌價值,亦即使品牌具有更強的價值黏性)。
6)加強品牌管理團隊和文化建設,形成專業化優勢,上升為文化戰略,以更大的道德價值和社會責任,從而創造和不斷增殖品牌的無形價值。
一、 實踐教學體系
1.基本原則
我認為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3條基本原則:
(1)特色性原則。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為此,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應變能力培養為關鍵,產學研結合為途徑,與時俱進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是我院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遵循的原則。
(2)實用型原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專業崗位的要求,與專業崗位群發展緊密相關。以此為原則組成一個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實驗、實訓教學平臺可分為基礎實驗技能訓練平臺、專業崗位技能訓練平臺、專業崗位實踐平臺三大步進行構建。
(3)混合型原則。混合型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體化混合實踐教學模式。
2.教學體系
(1)以競賽帶動實踐教學。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通過參加專業競賽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我院構建了開放式實驗室。為使學生熟練掌握實驗、實訓技能,達到競賽所要求的技能,分院設立了計算機項目工作室、機械設計創新實驗室、開放機械加工實驗室、現代制造實訓中心,為學生在課外實訓提供了極好的平臺,吸引了一大批學生在各個開放性實驗室進行實驗、實訓操作、技能訓練等。在近幾年計算機類和機電類的競賽中我院取得較好的成績。
(2)實踐教學與崗位技能培訓相結合。結合社會培訓機構成功的經驗,推進“三個相結合”,即課堂、實驗實訓場所、企業環境相結合,學生、教師、工程技術人員相結合,教學、科研、工程項目相結合。以崗位技能要求,指導實踐教學,努力摸索出符合我院實踐教學的方法。
(3)產學研合作,促實踐教學的發展。結合實踐提出提出的“三重螺旋”產學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發展、具有應用型本科特色的科研道路。科研基本定位在于技術開發、技術配套、技術改造、技術服務和研究輔助的層面。針對我院以教學為主、科研力量薄弱的現狀,我認為應大力引進企業項目,以項目作為引導和推動科研發展。
(4)實踐教師隊伍的建設。實踐教師是學院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擔任各實踐教學管理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教師。應加大力度對實踐教師的培養和引進,主要是指導實踐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和指導生產教學的“生產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步形成初、中、高級人員的合理師資結構。實踐教學人員應有明確的分工和相應的崗位職責。實踐教學人員要按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規范,積極承擔實踐教學工作,努力完成各項實踐教學任務。
二、 虛擬經濟 社會
1.虛擬經濟產生與發展
虛擬(fictitious)一詞有:假想、假定、編造、虛偽等含義,并作為現實的對立面。經濟學意義的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便是從這里引申出來,并且從虛擬資本開始的。虛擬經濟是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
首先,虛擬經濟是和資本運動相聯系的經濟。什么是資本?用于獲取收益的那部分財富才是資本。什么是虛擬資本?虛擬資本是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這是比較傳統的提法。其實,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虛擬資本的含義在不斷發生變化。盡管如此,理論上,一般把虛擬資本作為實際資本的對照物,后者通常指生產資料,也包括生產過程中?quot;貨幣資本。資本的本性是要獲取價值增殖。資本在運動過程中才能獲取價值增殖。虛擬經濟的本質特征之一是,以贏利為目的的資本是其運動的主體。
其次,虛擬經濟是和資本價值形態的獨立運動相聯系的經濟。資本的基本形態是價值形態。資本以脫離實物經濟的價值形態獨立運動,這是虛擬經濟之虛擬屬性的根本體現。縱觀虛擬經濟的歷史發展,可將其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或形態:
2.虛擬經濟特征
虛擬經濟的兩個特性一是經濟性,一是虛擬性。
所謂經濟性,就是指價值符號及它們的交換也是以勞動價值為基礎的,沒有價值及價值交換就與經濟沾不上邊,也就談不上它的經濟性;并且,價值符號還可以還原為價值實體,即從虛擬走向現實。無論是紙幣,還是股票、電子貨幣、其它各種有價票證,它們的發行和流通基礎就是價值和信譽,它們代表的是實體價值,是實體價值的代表,并且還可以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信譽作為價值符號的發行基礎存在很大的接受風險。
所謂虛擬性,是指它的交換物在形態上是虛擬的而非實物的,它只是以價值符號為交易對象,而不以實物為交易對象。虛擬經濟領域交易的只是價值符號而不是有形的實物。
三、 教學體系中虛擬經濟社會構建
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通過一些實驗的數據,建造經濟體系模型,找出其數據的關聯性,不確定因素,構建一下虛擬經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把一些數據整合,構建虛擬經濟,把其應用到數據分析,提高分析的效果,在實踐教學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增強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應用型本科學生的職業
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特征
1.效率性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極大程度的改變傳統的環境設計模式,突破了其中存在的各種復雜性問題,比如說摒棄沙盤或者模型的方式,有利于控制設計成本,節約了設計時間。通過高科技技術手段,能夠以多媒體模式、數字化模式真實形象的展示出虛擬設計的項目,而用戶只需要在虛擬現實技術的平臺中,即可觀看模型效果,以此將網絡資源的優勢有效全面的發揮出來,更加充分的展示出作品的效果,以此實現宣傳目標,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2.交互性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更加全面、更加形象的展示出來。在虛擬世界中,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對展示物的一些數據信息進行傳輸,同時可以接受信息、認知信息、以及反饋信息等過程。虛擬現實技術所創建的環境,更加向真實化方向發展,通過計算機所構建的三維數字模型,內嵌虛擬現實場景,能夠使用戶的各種感官感受有效激發出來,產生真實的交互感受。比如說,在虛擬空間中,用戶可以用手去獲取虛擬環境中的物品,同時還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物品的重量,并且可以讓被抓住的物體隨著是自身移動。3.藝術性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需要具備較高性能的圖像處理工藝。比如說3D虛擬建模、Flash、全景圖片等方式,可以以高清的形式,展示出各種圖像,從而使設計作品更加具有藝術性和真實性。用戶在觀察圖像之后,可以對項目的整體結構做到全方位了解,并且了解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藝等等。所以說,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更加良好的藝術性效果。4.侵入性虛擬現實技術具有侵入性,其可以讓用戶感覺到更加真實的環境效果,有些時候,還可以讓用戶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此種感受的主要因素,在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設計正是充分基于人的感官感受、以及心理特點出發,同時通過計算機技術,使圖形更加具有立體效果,從而使用戶置身于三維空間中。對于侵入性來講,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其可以理解為臨場性和存在性,關鍵是對用戶在虛擬環境中的真實感受程度進行反映。用戶需要提前佩戴專門的頭盔和手套,才可以真實的感受到虛擬環境中的立體效果,同時在此種虛擬環境中,不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虛擬世界中。假如用戶無法分辨出真假效果,也就是好比置身在真實的環境中,那么可以說是最為理想的侵入性效果。5.多感知性考慮到虛擬現實環境中,均會配備齊全各種感官裝置,包括有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用戶不僅僅具有視覺感知,還可以形成聽覺感知、觸覺感知、以及力覺感知,特別情況下還會產生嗅覺感知以及味覺感知。所以說,虛擬現實技術具有非常良好的多感知性,可以讓用戶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就現階段的虛擬現實技術來講,尚未實現所有感知功能,也就是無法達到最理想的虛擬技術狀態。
虛擬現實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1.應用到環境藝術模型設計當中由于虛擬現實技術具有交互性、多感知性、侵入性等等特征,通過上述種種特征,可以讓用戶進入到交互式的、三維虛擬環境中,同時可以與虛擬環境進行一些互動溝通,用戶的各個感官受到刺激,會產生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說非常具有必要性,設計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虛擬現實技術系統處理,能夠虛擬系統中,展示出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通過此種設計過程,能夠讓設計人員更加真實、直觀的感受到,在實際生活中設計作品的相同感受,并且有利于設計人員更加全面、準確的把握每一個設計細節,以此構建良好的環境藝術模型,確保自己的設計想法可以順利的轉換成設計成果。可以說,極大程度的增加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感知性與直觀性。2.更加便捷的對環境藝術設計作品進行完善對于設計作品來講,需要反反復復的不斷修改,一直到完善,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做你。在以往的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在完成設計作品時,設計人員很難對作品做到全面直觀的感受,抽象性的概念影響作品的完整性。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有效解決此項問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在最開始,將設計構建成虛擬的現實模型,通過觀察模型,便于設計人員更加直觀的觀察每一個設計環節。在具體方案實施之前,利用模型,設計人員能夠全面的進行觀察,及時發現設計方案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并且在此情況下,對方案反復修改完善,直到其符合設計要求。所以,虛擬現實技術一方面使完善環節得到簡化,另一方面還能夠使修改更加具有針對性。
虛擬現實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效果
1.增強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直觀性在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經歷了手繪圖紙、電腦效果圖和建筑動畫三個過程。在此階段,可以看出人們都不斷追求高科技,新型的科學技術,從而獲取更加高層次的藝術品質,實現最佳的藝術表現效果。在如今的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在各種軟件和硬件的作用下,可以創建非常真實的虛擬環境,基于此種環境考慮,利用技術手段,將環境藝術作品轉換為此種環境,在創建的虛擬環境中,用戶能夠感受到類似真實的聽覺刺激、視覺刺激、觸覺刺激。可以說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將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的細節全面表達出來,有利于吸引用戶注意,提升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接受程度。2.提高預算精準度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將所設計內容轉換成實踐應用的項目。在以往的設計作品中,普遍存在預算精確性不理想的情況,對于工程建設的成本控制均產生一定影響。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有效解決此類問題,在虛擬模型中,可以全面了解項目所需要的材料預算等內容,可以實現材料預算、結構的精準度提升,防止出現由于預算失誤而導致的各種問題。3.增強了設計雙方的互動性在完成設計方案之后,在同客戶溝通階段,需要營造良好的雙方互動性,對于匯報溝通具有重要幫助。通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有利于提升雙方互動性。利用此種技術,用戶能夠在設計作品中,感受到每一個設計細節和設計成果,全買呢了解每一個設計部位的演示狀況,并且可以了解不同設計方案之間的關聯性。對于存在的設計問題,雙方之間還可以展開協商探討。
【關鍵詞】云計算 數字圖書館 虛擬化網絡
在科學與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云計算技術亦不斷成熟。利用云計算技術實現對圖書資源的管理與共享,建立先進的數字圖書館已經逐漸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和推崇。云計算環境下實現的虛擬化網絡能夠使數字圖書館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和經濟。因此,對云計算環境下基于收益優化的數字圖書館網絡虛擬化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1 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網絡虛擬化特點
1.1 虛擬化網絡具有可管理性
云計算的傳輸和服務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對傳輸的對象能夠進行劃分,從而使得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能夠建立成為以云數據為中心的內部網絡以及用戶傳輸網絡。同時能夠建立多個用戶端網絡,使得云計算技術傳輸的數據更加安全、有效、可靠和經濟。通過云計算技術的特性更能夠判斷整個網絡運行的質量。為了使云計算技術能夠在建立成功的數據網絡平臺真正發揮效用,云計算技術提供者應該對其進行恰當的管理,制定科學的數據傳輸策略。便于保證云計算技術能夠對建立成功的虛擬化網絡進行進一步配置優化。另外,云計算技術的提供者可以在此基礎上對虛擬化網絡進行節點遷移或者分裂等,以便提高整個網絡的安全性與靈活性。
1.2 虛擬化網絡環境具有分布性
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在建立虛擬化網絡平臺方面,常常需要向云計算技術提供商租賃設備以及服務方案等。在建立虛擬化網絡圖書館時,需要對得這的分布特點進行了解,并根據云計算和服務的要求進行更加合理的規劃。凡是建立成功的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其云數據中心以及備份的云數據中心一般分布于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地點延伸出更多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在此情況下,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化網絡不僅僅需要將各個地方的資源進行重新整理,更需要對讀者的需求進行了解后將虛擬資源重新組合和分布。由此能夠方便圖書館虛擬化網絡對資源進行統一的配置、劃分和調度。
1.3 虛擬化網絡具有動態和可用性
與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化網絡一般情況下是由多種有限或者無線的通信接入網絡而組成。讀者在通過虛擬化網絡選擇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時,能夠根據實際的需求和所處的閱讀環境選擇最適合的資源終端。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化網絡能夠為讀者提供十分安全和便捷的閱讀服務。在讀者使用閱讀終端時,能夠自動對讀者的使用位置、行為進行辨別,從而為其配備最為恰當的閱讀方式,使得云計算技術的數據傳輸能力最適合讀者閱讀的特點。另外,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中具有計算功能和儲存功能十分強大的數據傳輸中心。在整個虛擬化網絡運行的過程中,數字圖書館的閱讀終端能夠將所有讀者的閱讀任務和資源傳輸方式交由數據傳輸中心進行優化和整合。最終能提高虛擬化網絡數據中心的服務質量,實現虛擬化網絡的動態性和可用性。
2 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網絡虛擬化需求
2.1 提高圖書館虛擬化網絡智能水平的需求
通過對目前大部分云計算環境下的虛擬化網絡負荷評估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云計算技術不斷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儲存技術亦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虛擬化網絡中的數據處理需要更加快速。虛擬化網絡中的海量儲存已經不能夠成為吸引用戶的關鍵因素。此時,需要重視提高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虛擬網絡中的傳輸網絡智能水平。該智能水平中包含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高效率性、經濟性以及數據傳輸的可靠性。通過提高虛擬網絡的傳輸智能水平,方能夠不斷增強用戶感受。決定虛擬化網絡傳輸智能水平是否能夠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便是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用戶端綜合數據傳輸性能。該綜合數據傳輸性能對云計算環境下網絡的節點交換能力,以及云計算環境下的網路傳輸寬帶具有極高要求。因襲,需要確保節點交換和寬帶傳輸的速度和質量達到最高標準。
2.2 確保圖書館虛擬化網絡結構多樣性的需求
在未來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環境下,各行業中連接到互諒網上的設備將會逐漸增多,將會有更多的數據通過云計算技術進行傳輸。在此情況下,網絡的結構將會越來復雜,使網絡的管理難度逐漸加大。同時,網絡需要傳輸的數據負荷逐漸加大,尤其是突發數據的傳輸量,更會打破現有的傳輸狀態。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隨著虛擬化網絡規模的逐漸擴大和虛擬化網絡管理難度的逐漸加大,需要更加優質的職能配置,對資源進行分配和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只有建立比較安全、便捷、快速、經濟的寬帶網絡數據傳輸后,能夠利用比較公平的寬帶資源分配機制對數據傳輸能力進行恰當的提升,由此確保數字圖書館虛擬化網絡結構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
3 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網絡虛擬化策略
3.1 重視虛擬化網絡的管理與監控
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需要為用戶提供云服務,包括利用資源傳輸的形式提供視頻、語音、圖像等較大的信息數據傳輸服務。使用戶通過云服務的過程中能夠滿足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方面的享受。使用云計算技術下的云數據網絡資源應該能夠根據數字圖書館用戶的業務要求進行自動化的檢測和調整,以提高整個虛擬化網絡的服務效率,滿足用戶的真正需求。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數據傳輸的變動具有周期性,需要設置自動且智能化的用戶端口進行數據和資源的發送。
3.2 加強虛擬化網絡流量的均衡與傳輸能力
未來云計算技術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網絡技術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快。云計算環境下的網絡發展應該更加多元化,規模更大,性能更高,問題卻更加不容易檢測。因此在虛擬化技術的數字圖書館數據中心資源傳輸中,應該盡量保持虛擬化網絡流量均衡,使各個用戶端均能夠在均衡流量的情況下有效運行。同時,需要強化圖書館資源數據的傳輸、遷移能力,保證數據傳輸可控、經濟、安全且高效。
3.3 提高虛擬化網絡虛擬設備支撐能力
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中對數據進行及時處理、存儲和傳輸的核心應該是數據中心,能夠對虛擬化網絡中的動態資源進行恰當分類和調配。由此使得云計算環境下的數據中心能夠提高對資源的整合度、利用率和資源閱讀服務能力,更能夠降低云計算環境下好各項系統的運行成本。云計算環境下的數據中心由整個網虛擬化網絡系統的計算、存儲、傳輸、變換、接口等部分組成,構成了比較多樣化的虛擬化網絡結構與設備。多樣化的網絡與設備使得云計算環境下的數據中心設備性能存在較大差異,需要的接口標準并不統一。同時,可執行的虛擬化網絡進行管理策略亦不相同,需要對傳輸性能、數據傳輸環境、數據傳輸需求等進行恰當的分析,以提高虛擬化網絡運行中虛擬設備的支撐能力。
3.4 確保虛擬化網絡具有安全性
虛擬化網絡具有基礎設施結構十分復雜的特點,面臨著隨時受到安全威脅或者惡意性攻擊的情況。運用云計算技術建立數字圖書館虛擬化網絡,應該重視選用符合國家制定技術標準、具有安全保障的虛擬化網絡設備。在設備連接成功后,應該進行恰當的試運行。試運行過程中觀察數據的傳輸是否具有安全保障,其數據傳輸特點是否能夠滿足云計劃環境下數字圖書館虛擬化網絡的實際需求。
另外,不同運行環境、不同用戶端、不同傳輸途徑的虛擬化網絡設備和系統制定應該存在差異。在云計算環境下應該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動態安全保障策略。首先應該對虛擬化網絡中的所有網絡性能、特點進行嚴格編輯和管理。保證數據傳輸具有獨立途徑的同時能夠進行統一的部署和分配。其次,根據安全標準,對各個數據傳輸路徑之間進行安全隔離。最后,在數據傳輸中心,利用一臺安全保障設備進行分化,延伸出多個安全保障設備,加強安全保障與可控性。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云計算環境下建設的數字圖書館,能夠使得原本十分復雜的圖書網絡資源變得更加有條理性,并且能夠提高服務于讀者的圖書資源服務質量,既高效,又安全。云計算技術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亦會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的滿意度。未來只有重視虛擬化網絡的管理與監控、加強虛擬化網絡流量的均衡與傳輸能力,并且致力于提高虛擬化網絡虛擬設備支撐能力,方能夠使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虛擬化網絡真正得到優化,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云服務。
參考文獻
[1]付佳,閆實.基于云計算環境的數字圖書館云服務模式構建[J].圖書館學刊,2014,14(11):85-87.
[2]張晉華.低碳的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的創新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05(01):130-131.
[3]葉文偉,張紅琳.數字圖書館中云計算虛擬化建設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21(01):37-39.
[4]陶銳,蛟平.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安全服務研究[J].蘭臺世界,2015,23(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