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論證方法大全11篇

時間:2023-07-04 16:21:2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辯論論證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辯論論證方法

篇(1)

烏雞粉絲倒也罷了,白家肥腸粉這等德高望重的粉界宗師,豈容如此羞辱?也難怪白家食品公司發聲明表示“完全不認可,不接受”,并稱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社會對東方文化,特別是東方飲食文化的無知和傲慢”。而新竹米粉業者也嗤之以鼻:自家產品熱銷十幾年,位列新竹十大伴手禮之列,常有消費者一買就是5箱、10箱,好不好吃自有公斷。

帽子扣這么大雖有些反應過激,不過兩岸同胞同仇敵愾,倒也是彰顯了血濃于水的親情。此外,在中國人看來,米粉和面條,哪怕是帶“方便”倆字,也絕對是兩個世界的物種。老美口味有異倒也忍了,將米粉歸到面條隊伍里,則絕對是犯了大忌。也難怪看到這個新聞后,有網友正色道: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面條自光武帝昆陽之戰便古已有之,米線何德何能與面條相提并論?

面條歷史悠久自不待言,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的那碗面條已經有4000多歲,相比之下,米粉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的確是晚了上千年。但比起美利堅合眾國的黃口小兒,資格還是老了太多。目前已知關于米粉的最早記載,是在一本大約作于南北朝時期、名為《食次》的書上:“用林稻米,絹羅之。蜜和水,水蜜中半,以和米屑。作竹勺,容一升許,其下節,概作孔。竹勺中下瀝五升擋里,膏脂煮之。”這段話不難理解,就是把米磨成漿,灌入底部鉆有孔的竹勺,漏入鍋中煮熟,這至今仍是米粉的主流加工工藝。

細細算來,米粉起碼也有1500多歲高齡。在古代中原文明一向占據主流,吃面條貌似是名門正派。不過近代以降,南方人逐漸占據了政治經濟文化高地,飲食更是全面搶班奪權,不但面條、饅頭抬不起頭,北方菜代表魯菜也是日漸低迷。放眼全國,無論是稻米產量還是吃米的人,恐怕都要多過小麥,米粉也就堂而皇之地在全國攻城略地。不需細數,就有桂林米粉、常德米粉、南昌米粉、過橋米線、綿陽米粉、興化米粉、新竹米粉等等旗號,甚至不產米粉、以拉條子著稱的新疆,都開發出一款小有名氣的炒粉來。

篇(2)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0-0047-02

高血壓是以動脈血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腦血管、腎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疾病。隨著現代基礎醫學和循證醫學的進展,證明了降壓治療主要在于血壓降低的本身和保護心腦腎等免受損害。中醫學沒有高血壓的概念,而是根據患者所伴有的頭痛、頭重、眩暈、失眠等自覺癥狀及舌脈等體征,多將其歸屬于“眩暈”、“頭痛”、“肝陽”“中風”等范疇,但不能概括和把握高血壓病的共同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發生發展趨勢、預后。筆者運用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良好療效,具有消除癥狀快、毒副作用小等特點,顯示出中醫藥治療的較好趨勢,現歸納如下。

1、病因病機的認識

高血壓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乎風、火、痰、瘀、虛,總的病機應為氣血陰陽失調、痰瘀互結。

1.1 肝與高血壓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中醫學認為肝主疏泄,惡抑郁,其一是其氣升主動,故對人體氣血疏通暢達起重要的促進作用。如肝的疏泄失常,氣郁日久及血可致血瘀;氣滯則水行必不利,可致水濕潴留;如疏泄太過,亢奮上逆可致肝陽上亢。其二是促進脾胃的消化動能,若肝病橫逆犯脾胃可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濁降,出現眩暈、頭痛等癥。其三是調暢情志,若因長期憂郁腦怒或素體陽盛,日久氣郁化火,風陽升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頭痛。

1.2 脾與高血壓病 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正如《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損傷,則氣虛無力行血,導致氣虛血瘀,血阻氣滯,可致血壓升高;脾虛水液不運,痰飲內生,痰濁中阻,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使陰陽氣血紊亂,血壓升高;或痰濕郁久化熱,痰熱中阻,上蒙清竅使腦絡血脈阻塞可致血壓升高。西醫學認為,排鈉障礙是高血壓一重要發病機理,血壓升高關鍵在于高血壓患者有水鈉潴留傾向,它造成細胞外容量增加,通過全身血流自身調節機制導致總外周阻力增高而引起血壓升高。

情志失調傷肝,飲食失節過勞或過逸傷脾是高血壓病病機的起點前者致肝郁氣滯,繼而肝郁化火致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進而發展成肝腎陰虛,最終陰損及陽致陰陽兩虛,后者脾虛失運致氣虛,痰濕阻絡,痰瘀交結,阻滯

心脈可致胸痹、心痛。肝陽化風挾痰瘀阻滯腦絡導致中風。

2、辨證分型及論治

2.1 肝火亢盛證 頭暈頭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干口苦,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法: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方藥:龍膽瀉肝湯。心火旺加黃連,相火旺加黃柏。

2.2 陰虛陽亢證 眩暈頭痛,腰膝酸軟,煩熱,心悸失眠,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鎮肝息風,滋陰潛陽。方藥:鎮肝息風湯。眩暈重加天麻、鉤藤,失眠加酸棗仁、夜交藤。

2.3 痰濕壅盛型 眩暈頭痛,頭重如裹,胸悶,嘔吐痰涎,口淡食少,舌胖苔膩,脈滑。治法:燥濕化痰,平肝息風。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痰多加膽南星,脾虛濕困加豆蔻、砂仁,胸悶加瓜蔞、薤白。

2.4 陰陽兩虛證 眩暈頭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耳鳴,心悸氣短,夜尿頻,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法: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方藥:地黃飲子。眩暈嚴重加天麻、鉤藤,夜尿頻多加益智仁、桑螵蛸。

2.5 瘀血阻絡證 眩暈頭痛,胸悶胸痛,痛為刺痛痛處固定,心慌心悸,四肢發麻,口舌青紫,舌暗或有紫色,脈細澀。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方藥:血府逐瘀湯加葛根、丹參、地龍。

3、臨床體會

3.1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兩者不可偏廢應提倡對高血壓病首先辨?。ㄔ\斷和鑒別診斷)、分期(根據有無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分3期);然后再進行中醫辨證論治;發現病證之間、分期和分型之間的內在聯系。中醫認為高血壓病總的病機應為氣血陰陽失調,痰瘀互結。一般早期以陰陽失調為主;中期以痰瘀互結為主;發展至第3期,出現中風、冠心病、心衰和腎病,腎衰則痰瘀膠結,凝滯尤甚從宏觀上說明“痰”、“瘀”是高血壓病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病機。我們在治療高血壓病時,配合使用活血化痰的藥,取得了比單純辨證治療更好的療效。對于臨床無證可辨者,我們給予辨病治療。而關于活血祛痰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也已見報道。

篇(3)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31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稱該課)實效性的問題,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對該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之現實的最優化的辯證研究,是解決實效性問題的重要一環。

科學地總結國內對該課題方面的研究,客觀地講,該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國內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如教學方法與手段現狀的研究與改進舉措、雙邊教學方法的研究、“兩課”“知、情、意”的實效性的研究、教與學的主體地位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多媒體教學條件的配置與運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中,指出了該課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手段落后。課堂上往往是:老師講的多,學生聽的少;一言堂多,群言堂少;學習書本的多,接觸實際少;被動學習者多,主動學習者少;專注聽課的少,課上做其余事情的多;更有甚者,老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教學手段上,雖然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多數教者只是把書本內容簡單地搬到電腦、屏幕上,內容不豐富,形式單一,圖、像、網絡聯接等現代傳播技術、條件還沒有充分的有效利用。該課沒能達到科學性、系統性、價值性、審美藝術性、選擇性和實踐性的辯證統一,沒能做到“知”、“情”、“意”三者完美的結合。故此,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著對該課學的好壞與自己關系不大的模糊認識,進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抵觸情緒,逃課現象時有發生。

對此現狀,國內的專家、學者提出一些較有建設性的觀點,如,為改變單一的課堂灌輸現象增加專題講授、實踐考察、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知識競賽、案例分析等;提出比較方法教學法,使學生融會貫通;提出優化教學手段,提倡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等。

然而,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意識形態的多樣化,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大量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方便快捷性,該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面臨新的困惑,現實的實效性、針對性之出路在何方?

若實現該課的實效性、針對性的教學目的,客觀辯證地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不難看出:上述研究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與實踐方面,缺乏最優化的系統分析,缺乏該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優化的評估系統及認證體系;缺乏實施認證的目標管理體系;缺乏良好的人文環境;缺乏反饋機制及動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與運用是定性的多,而定量的少;隨意性多,系統性、計劃性、有目的的實施少;不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多,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少;寓教于生活的少,寓教于樂的更少;由于對該課在觀念上、管理上不重視,對該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理論研究深度也不夠,系統性不強,實踐上又缺乏規范性;同樣,缺乏針對不同層次教育對象的教學方法及手段的研究與運用;缺乏對該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適用環境的選擇;缺乏教學方法與內容結合方式的研究;缺少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系統有機的轉換、更新;缺乏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技術含量的支撐;更缺乏課堂學習及課下研討的濃厚求知欲的有效激勵機制;缺乏思想政治課新知識新思想的有效的傳播量;缺乏大學階段與中學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容與形式、在教學手段與方法等方面的有效研究;故此,該課程以往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與應用不深入,其教學實踐的針對性、實效性不高;教學的實踐的實效性有較大的或然性;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與應用在某一高校某一班級,某一階段可以,但僅具有特殊性意義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

全面客觀的辯證地總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與實踐,在辯證揚棄的意義上,針對其存在著諸多不足及缺陷,突出該課程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優化研究的科學性、系統性、客觀性、實踐基礎性、可操作性;堅持以哲學為指導,運用現代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傳播學理論、公共關系雙向傳播與溝通的理論與實務技能,以與時代相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論為核心內容,以現實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切入點,密切聯系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實際,從解決大學生當前及長遠的關注的問題入手,著眼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為出發點,以此達到“知”、“情”、“意”共鳴。繼而,以實效性為目的針對授課對象、授課環境,客觀、系統、科學的優化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實用性、普遍性意義上得以推廣,使受教育者由不愿意學,轉變為愿意學,再轉變為我要學;使受教育者從學習無用,轉變為學習有用,再轉變為終生受益等等。這是實現該課程實效性的最現實的選擇。

辯證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這一問題的全部意義和價值在于,是解決該課程實效性的重要一環,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是培養時代所需的人才的需要,是培養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利于青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辯證揚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就是要在克服其不足,保留積極成果的基礎上確定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主要觀點、基本思路和方法。

這些內容主要之點是:第一,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的本質規定、原則、特征、切入點、歸宿點;第二,以該課程的內容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需求,篩選、確定、排序教學方法及手段;第三,以該課程的教學環境、條件及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優化教學方法及手段;第四,以該課程的學期的不同階段(如期初、期中、期末)及不同課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系統設置教學方法及手段;第五,以該課程的知識性、系統性與多方面、多視角的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傳媒相結合來確定、優化教學方法及手段;第六,以該課程的全程教學的戰略系統性與各個階段教學戰術的靈活性相結合,優化教學方法及手段;第七,以該課程傳統模糊性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向科學的量化教學方法及手段過渡;第八,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的現實選擇及具體模式:突出教師與學生主體的雙向性,通過疑難問題專題式、座談式、對話式、演講辯論式、案例式、調研式、論文式、報告式、網絡交互式等豐富和優化教學方法及手段。

辯證地揚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研究,不僅是理論意義上的,更重要還是實踐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現實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形成完整的、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體系方案,方案指導思想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上升理論,升華理論;各種方法手段交融交互運用,先后重輕有別。第二,建立系統的評估及認證體系,以保證最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實施。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實施認證目標管理體系。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提供人文實踐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習慣。

辯證地揚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研究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在于: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優化,是富有實效性的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現實、具體的系統的統一;第二,建立該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優化的系統評估及認證體系;實施認證目標管理體系;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第三,建立反饋機制,實施動態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組合;第四,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優化是以哲學指導,以現代心理學、現代公關學、現代傳播學、現代管理學等學科相交融,并以此為科學理論依據,對其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綜合性優化;第五,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是具有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第六,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對于受教育者是喜聞樂見的集知識性、理論性、欣賞性于一體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的選擇;第七,掌握和運用方法與手段的人,必備實施最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條件,應是事業型、學究型、宣傳型、講演型、主持型、溝通型、辯說型等幾者于一體的通才教師;第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優化必須是建立在現代科技、傳播技術的新生產力基礎之上,使之具有科學化、標準化、信息量大,感染力強等特色;第九,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應以哲學、數學的科學定性、定量為基本思路;第十,創立其有共性、個性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最優化組合的各種模式。

辯證地揚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研究,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第一,從個性意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入手,從教學的實踐中概括和推導出具有共性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第二,從分散的、不系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到系統的形成教學方法與手段規律性的運用;第三,從該課程的內容到形式,結合學生的心理特色,選擇最適宜的導入點,如疑難的社會問題、關系到自身發展前途問題、價值取向等問題為切入點,并以此為契機進行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優化研究與實踐。

辯證地揚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其現實性的選擇是:第一,依據課堂教學實際,客觀、科學的區別分受教育者注意力、興趣點的不同時段,有針對性地實施其相應的教學方法及手段;第二,建立反饋機制,在一定的時段,對該學習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抽查,評估其效果,以不斷地加以修正,進而采用更為現實可行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參考文獻:

[1]汪建華.“全國高校第二十一屆哲學教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學與研究,2002,(11).

[2]李文海.新世紀人文、社會科學面臨的三重挑戰[J].高校理論戰線,2001,(10).

[3]郭鳳志,張澍軍.關于加強“哲學原理”課教學內容針對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9).

篇(4)

早見于《內經》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提出“動靜如何?”《內經》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在永恒的變動中,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內經》中的道生學中,至始至終貫穿動靜平衡的作用。無“動”就無所謂“靜”,反之亦然。可見其包含著樸素的辨證法思想。

總之,攝生的目的是為了健康,那么健康是什么呢? 《內經》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傾若一,病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事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布之感溫之相守也形由血氣必稱也,是謂平人……?!倍】稻褪钦_運甩攝生的結果。這意味著體內陰陽平衡,乃動靜平衡的效應。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敘述。

2攝生與人體內外因的關系

從精神因素來看,情志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其作用的過激皆可以造成疾病的產生。其實這是由于外界環境的改變而破壞機體的內外平衡。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昏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等等。這些都說明機體因外界的變化——情緒的波動,而損傷人體。

其情感調節方法,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恢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辈募疽哉{節五臟神志,如《素問·四氣調神論》 “春三月……使志生……。夏三月……使志無怒……。秋三月……使志安寧……。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闭f明春之時,為一年的開端,天地開放,萬物開始生長,故要使自己有高尚的情志,而夏三月屬火,故要使自己保持心情暢舒,不可發怒,否則可傷肺土。冬三月,為陽氣伏藏、萬物潛藏之時,故要使志內藏,無所向外。這是古人對四季調神的動靜認識,可見春夏之時要以“動”為主,秋冬之時而以“靜”為主,從而使動與靜處于平衡。因此《內經》中提出了古人的4種類型的養生方法?!疤窕痔摕o,精神內守”是在精神上保持了一種靜態,這樣就會抵抗外邪的侵入,然而“動”與“靜”這是{內經》養中生之精要,是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達到“陰陽平衡”,“百病皆祛”的目的,是符合對立統一的辨證思想。

3飲食與攝生的關系

構成人體的生命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 精”。 “先天之精”廩受于父母,而“后天之精”則是通過飲食所攝取的,如果在調節飲食上,不引起足夠的重視,破壞其動靜的平衡,那將會使人產生疾病。上古“飲食有節,起居有節”均可“度百歲乃去”,告誡人們不要“以酒為漿,以妄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精不知持滿?!边@樣就會使人“半百而衰?!庇秩纭秲冉洠鷼馔ㄌ煺摗匪f“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陽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康,脾氣以絕。味過于咸,大管氣勞,短也,氣抑。味過于甘,必氣喘虛,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氰脾氣不攝,胃氣乃敗……等?!边@充分說明偏嗜的危害性,故五味太過而傷五臟,從而破壞了人體正常飲食規律。味過則使臟腑功能紊亂,可見臟腑功能陰陽失衡,動靜偏離,故百病始生。這在臨床上很有價值。

篇(5)

一、研究背景

鄭州為河南省會、五朝古都、中國古都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及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城市,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是擁有3600多年建都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改革開放以來,鄭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發展。近年來,全球化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給鄭州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鄭州市城市空間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2002年開始實施建設的鄭東新區,奏響了鄭州城市框架大發展的序幕,鄭州城市空間格局發生了百年來的大突變。

二、近現代鄭州城市發展演變過程

1.解放前的鄭州(1909-1949)

1910年,京漢鐵路與洛汴鐵路(隴海鐵路前身)在鄭州城區外西南角交叉,并設立火車站。從此,鄭州鐵路交通樞紐地位確立。隨后,小小的鄭州依靠商業漸趨繁榮,1927年鄭州設市, 1928年,鄭州城區規劃面積已達到10個平方公里,規劃人口25萬,遠遠超出歷史上的古城(0.65平方公里)的大小,鄭州也成為河南僅有的兩個省轄市之一(另一個為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從1930年代到40年代末,實際上整個鄭州的建設多處于一個相對停滯的時段。此階段鐵路建設對于鄭州城市空間產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雙“V”字型結構,東北、西南區域地勢開闊,西北、東南區域面積狹長。古城區位于車站東側,在鐵路建成舊城區長期發展緩慢,城區較小,鐵路建成后古城區與鐵路間的用地開始迅速發展,此后城市建成區主要集中沿鐵路方向的東側延伸發展,形成了鐵路與古城區之間的現今老城區地域。

2.解放后的鄭州(1949-1978)

1949,鄭州人對于鄭州的建設,投入了更多的熱情, 1953年鄭州被確定為重點建設城市之一,鄭州開始快速發展。1954年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后,鄭州成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鄭州形成了“一心兩片、鐵路分割”的城市空間格局,即以火車站及二七廣場為中心,鐵路東為行政片區,鐵路西為國棉輕紡工業生產區的格局。

在1955年10月,在哈雄文和慕欣工作的基礎上,經過蘇聯專家巴拉金以及其他規劃專家的進一步修改、完善,鄭州規劃上報國家建設委員會和城市建設總局。這是鄭州市第一個上報國家并得到批準的城市發展總體規劃。

按照1954年編制的鄭州城市總體規劃,工業項目主要沿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一側布置,職工居住用地與工廠帶狀平行布局,構成了鄭州市工業區沿鐵路線一側帶狀布置的基本格局。同時,基于交通樞紐地位的重要性,國家在鄭州設立鄭州鐵路局和全國最大的鐵路編組站,數萬鐵路職工進駐鄭州,其生活區主要集中于京廣鐵路西側、隴海鐵路兩側,鄭州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傮w來看,由于這一時期鄭州城市功能與性質的定位,城市空間主要以京廣鐵路為界,隴海鐵路為軸,東西雙向擴展。西區為工業區及倉儲區,成片狀沿隴海鐵路布置,東區為行政文化區,由省委、省政府所屬機關及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構成。

3.改革開放后至二十世紀末的鄭州(1978-1999)

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商貿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鄭州形成以二七廣場為中心的商業聚集區。整個市區道路以此為中心,向四面延伸,成為城市空間擴展的先導,居住用地成為城市擴張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并沿城市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蔓延,但由于鐵路北編組站及兩大鐵路線的阻隔而形成的雙“V”字型城市結構的形成與加劇,西北與東南方向內區域發展滯后于其他地區,成為了城市發展的“真空地帶”。

1980年以后城市化地域外向擴展顯著。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生產、生活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工業用地沿原工業區擴展。城市用地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服務功能在城市各項功能中的地位上升,居住用地和科研用地向城市東、東北和西南方向均有較大規模的擴張,城市用地沿原建成區邊緣向外擴展,尤以生活居住用地向東北、西南方向的擴展最為顯著。城市形態近似團塊狀,向外擴展勢頭迅猛,城鄉之間用地矛盾激化。這期間的特點:第一,交通線路的延伸成為城市化地域擴張的先導。第二,居住用地向城市東北和西南方向蔓延,城市發展軸間用地被填滿并凸出。

1990年以后,學術、科研機構用地最先向外擴展。大量學術、科研機構在距離建成區較遠的郊區建成,這些機構占地面積較大,主要沿交通線分布,充當了城市化地域擴展進程的先鋒。對于城市內部地域結構的演化,也促進了城市化地域的擴張。在市場機制調控下,城市地域結構日趨合理,各種功能用地按其付租能力高低重新分布,以二七塔為核心形成了中心商業區,原來位于市區中心的工廠、企業出現外遷傾向,紛紛從建成區內部向郊區遷移。

可以說,從1954年規劃確定了整個城市空間布局的基本格局之后,城市空間的發展一直在此格局之上向外擴張,出現“攤大餅”蔓延式發展態勢,而整體的空間形式并無大的轉變。也就是說,鄭州城市空間在近百年的城市發展歷史時期內在空間結構還屬于單中心結構。

4.二十一世紀的鄭州

2000年之后的鄭州,經歷了城市發展史有史以來的最大的擴展與更新。

2001年8月,鄭州面向海內外對鄭東新區規劃進行國際征集。經過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評審組的反復評審,日本黑川紀章方案脫穎而出。黑川方案拓展了鄭州“V”字型產業帶的東向延伸,把機場的這一塊設計了一個環形的路網,叫環形城市,采取了一個周邊誰都不連的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有一直最大的好處,就是要克服地塊的邊緣性。經過多次調整之后的鄭東新區規劃,范圍西起原107國道,東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連霍高速公路,南至機場快速路,總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比當時鄭州市已建成市區的規模(建成區面積132平方公里)還要大。2002年12月,在世界建筑師聯盟年會上,鄭東新區概念規劃榮獲中國首個“城市規劃設計杰出獎”。

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全力打造大鄭州都市區將是整個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鄭州未來也將會與東南西北四個緊鄰的都市外邊緣區域共同構筑出一個大鄭州。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草案)提出大鄭州未來的總體布局設想:“兩核六城十組團”(見圖2)

兩核: 鄭州新區與中心城區

六城:

航空城――亞洲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到2020年,建成區面積達到67平方公里,人口100萬左右。

新鄭新城――尋根問祖的文化名城,到2020年,新鄭新城建成區面積達到48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0萬人。

中牟新城――中部一流現代服務業新城,到2020年,中牟新城建成區面積達到6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60萬人。

鞏義新城――都市區宜居工業城,2020年,建成區面積達到42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8萬人。

新密(曲梁)新城――曲梁要建宜居服裝城,2020年,建成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55萬人。

登封新城――禪武之城、影視之城,到2020年,登封新城建成區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0萬人。

十組團

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職教城、新商城、中原宜居商貿城、金水科教新城、惠濟高端服務業新城、二七生態文化新城、先進制造業新城、高新城。

到2020年,鄭州建成區面積達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主城區建成區面積800平方公里左右;城鎮化率達到80%。

由此,通過鄭州中心城區兩核六城十組團的強化,并通過與功能區的確立,未來大鄭州都市區的有機多組團模式將會基本形成。

三、結語

隨著鄭州的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并且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變化。同時,隨著城市化逐步走向高級階段,代表城市化方向和趨勢的都市化也從世界走向中國,城市設計的發展也由單個城市之間的獨立發展走向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與周邊組團共同構成的有機多組團模式都市區的發展軌跡,有機多組團模式都市區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空間形態,即將登上了時代的舞臺,這種城市設計更加強調以大城市為單位、大尺度的核心聚集,形成多核心、多組團的聚集體系,整個結構向扁平化、網絡化和高級化方向演變(見圖3)。

參考文獻

篇(6)

農民拆遷戶得到大筆拆遷補償款后,有相當一部分人沒能及時樹立憂患意識,開始移民“進城”買高宅和小車、亂花錢,甚至被人拉下水參與賭博。農民“拆遷富翁”進城對市區的房價產生巨大影響,并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這群“拆遷富翁”如果一旦變成“負翁”,將對社會造成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如何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和打理好拆遷款,如何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適應城市生活,已成為政府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

二、現狀及影響

中國農民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下,做夢都想出人頭地,有朝一日做人上人。因富裕來得太快和太容易,許多“拆遷富翁”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一些人過起了游手好閑、斗富比奢的日子。這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1. 快速造福,對人們心理形成極大沖擊,容易使人們心理扭曲,心理不平衡等,這就形成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思想因素。為了補償款的分配,有些拆遷戶親人之間大打出手,導致家庭破裂,甚至對簿公堂。還有些“拆遷富翁”家庭的未成年孩子,因為家里一夜驟富,心態大變,出現比富、奢侈、厭學現象。

2. 沖動消費,潛伏返貧危機。很多人得到巨額拆遷補償款后,盤算著如何花錢。“拆遷富翁”普遍對未來生活缺乏科學與理性的規劃,有的人被設局拉下水參與賭博,拆遷補償款被套取。

3. 價值觀發生變化,一個人可憑借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技能,創造實現富裕的夢想,但靠土地一夜驟富,已經顛覆了傳統意義上致富模式和社會價值觀念。

三、原因分析

1. 多年來在拆遷事件中由于處理方法不當,或者農民不愿意拆遷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流血、暴力事件的發生。這就促使政府轉變拆遷方式,通過高額補償金來息事寧人,達到拆遷目的,從而使一些農民通過拆遷迅速獲得巨額財富。同時在高房價時代,農民由于拆遷而獲得多套房產,進一步促成了“拆遷富翁”的形成與出現。

2. 補償政策體制不完善,對“拆遷富翁”缺少引導正確消費觀念的規劃,造成了管理體制的相對滯后。征地拆遷進行利潤返還后,再沒有對農民有適當的引導和保障措施;在解決了“農民怎么才能富”后卻忽略了“農民富了怎么辦”的思考,對于引導如何農民進行正確消費,缺少制度和措施上的政策支持。

3. 社會重視程度不夠,社會整體氛圍以物質富有為衡量集體和個人財富的唯一指標,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缺少足夠的重視,更缺少對他們進行理性消費的宣傳和引導。

正因為上述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農民拆遷戶在補償款揮霍完后將會從“拆遷富翁”淪為“三無農民”,即“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成為一盆如洗的“負翁”,成為社會安全的嚴重隱患,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將產生阻礙。

四、相關對策

由于“拆遷驟富”顛覆了傳統的致富模式,導致“拆遷富翁”存在盲目炫富與攀比心理,使“拆遷富翁”背離傳統的生活方式。“拆遷富翁”他們除了種地,又缺乏其他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果進行揮霍消費就會坐吃山空,返貧的可能性極大。一旦返貧,必將成為整個社會的包袱,影響社會的穩定。政府必須坦然面對,正確引導他們的消費觀念,尤其是跟進拆遷后的管理體制,從而防止他們從“拆遷富翁”一夜又成“負翁”。

1. 合理支付補償款,引導理性消費

對于一向種地謀生的農民來說,缺乏投資理財意識不足為奇,面對突然到手的財富,大多數人自然會手足無措。政府對轉型農民應加強正確的消費指導,政策規劃上要科學,可遵循“先生產后生活,先保障后消費”的原則來實施。一方面,出臺并完善關于農民得到補償款后精神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補償款可以分多次撥給拆遷的農民,嘗試分期撥付拆遷補償款,或者轉換補償形式,也可以把補償款換成房子,農民日后還可以通過出租房屋為生。另一方面,出臺適合農民特性的政策和投資項目。比如讓農民自愿將部分拆遷款匯集到集體,共同投資項目,從而獲得持久收益。

2. 幫助農民理性規劃理財,積極參與再就業

對于政府來說,如何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引導他們進行良性消費,是一項長久不懈的民心工程。同樣,讓轉型農民的資產能保值增值,是政府獲得農民信賴的基礎。農民拆遷戶今后的生活,就依靠補償款,但是農民往往被巨額“拆遷款”沖昏了頭腦,不去工作,而是大手大腳花錢;無事生非參與賭博,拆遷補償款被套取。因此,政府要在給拆遷戶安置房的同時要幫助他們積極就業。

3. 建立健全預防應急機制和保障體制,規范農民消費理財觀念

應建立健全預防應急機制和保障機制,引導農民拆遷戶樹立正確的消費理財觀念,避免成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農民”。為確保失地農民能順利完成市民身份的轉型,有些地區經過多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對具體的“四有”方案,即“就業有崗位、增收有資產、生活有保障、管理服務有組織”。其具體做法是:

將一部分拆遷補償款作為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和用人單位招用本區勞動力一次性獎勵,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促進就業工作。

篇(7)

中圖分類號:D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3-0034-03

在地緣政治學研究的方法中,最為久遠的傳統就是對人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研究。這種研究主要關注的就是地理條件與國際政治之間的關系。地理環境決定論在整個地緣政治學的發展過程中是始終存在的。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突破了民族國家的地理邊界,結構因素成為全球化時代影響國家對外政策的重要因素,結構主義理論在地緣政治領域的應用引起了地緣政治學的復興。

一、地理決定論的淡出

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都表述了地理環境對人的性格、社會及政治組織的影響。中世紀以后,孟德斯鳩、黑格爾等也承認地理環境對人民性格和國家政策的影響。19世紀后,拉采爾又提出“生存空間”、“國家有機體”等概念;契倫和豪斯霍弗認為地理空間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馬漢、麥金德、斯皮科曼等提出控制全球某一重要的區域就會增強國家力量的觀點。至此,地理決定論便成為地緣政治的主流研究方法,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成為國家歷史和現實發展的動力,控制“制海權”,控制“心臟地帶”與控制“邊緣地帶”就成為地緣政治學中的規律。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邏輯忽視了時間及空間的變化,將復雜的歷史簡單化,通過地理環境的決定因素美化了國家的對外擴張。

雖然地理因素作為國家及其人民無法選擇的現實而存在,但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改變了地理環境的性質,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共同影響著地緣政治格局。全球化把世界各國整合到統一的國際經濟秩序之中,促使民族國家利益的維護方式由以前的武力沖突變為參與國際制度。國際制度是各個國家的角力場,民族國家必須要遵守國際市場規則和秩序,通過國內政策與國際法規的結合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通過國際制度中的投票等行為,為本國經濟的發展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新的地緣科技促使生產、消費擴展到全球,促使原料產地、生產廠家和消費市場實現了地理意義上的分離,進而形成全球相互依存的地緣經濟格局,形成世界性市場??傊蚧嵘藝议g聯系的緊密程度,又帶動了全球一體化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也促使了生產關系發生了重要的變革,許多人文環境已經無法用地理環境決定論來進行解釋。傳統地緣政治理論基本上已經失去了理論所具有的“預測”功能,只能停留在“描述”與“解釋”階段。如果繼續用傳統的地理決定論思維來指導當今的國際戰略現實,不僅會使國家間的地緣戰略思維新回到“沖突的時代”,而且還會加劇國際社會的不穩定性。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不再以控制某一個地理位置為出發點,而是已經初步形成整體的觀念和相互依存的結構。而這種相互依存將會使國家變得更加富強。

二、科學技術的發展

奧圖泰爾曾經總結過地緣政治學的三種用法:“第一,用于描述對特定地區或問題概覽,以便把握被認定為是外部事實的事物的明顯特征,在這種用法下,地緣政治學就是對某一問題進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如,有關的地緣政治,可以指石油、能源、資源、信息等;第二,地緣政治學是現實主義的同義語;第三,作為大戰略的同義語。”[1]從上面的地緣政治中,我們可以看到地緣因素影響的眾多,但是科學技術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信息革命的產生,進一步加強了全球的整體性。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與融合,世界的整體性與合作性進一步增強,國家之間的合作突破了國際政治的“叢林法則”,打破了海陸二分的地緣政治結構,促使全球化時代的地緣政治結構向海陸合作的方向發展。因此,地緣政治的研究方法也需要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決定論,轉向結構功能主義。

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全球地理空間的含義。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使得地緣空間有了新的地緣政治意義,還開拓了新的地緣政治空間。在早期的地緣政治理論中,陸地與海洋是生活在其土地上人民性格的重要決定因素,“山地人民善于保守,不受外界影響,平原人民比較維新,沒有固執的成見,一切都容易遷就……島上的人民性格也向山地處于比較孤立的環境,有保守的天賦。”[2]在思想家看來,是環境決定了人的特質,地理空間只是人類生活的場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海權時代的來臨,促使人們對于全球地理空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地理空間不僅可以作為生活的場所,還能作為控制世界的手段。蒸汽機的發明使得海洋的機動性與便利性體現出來,利用在海洋上的優勢,可以包圍陸地或者截獲陸地國家發展所需的資源,馬漢的海權論強調國家要利用海洋所賦予的條件,積極謀求國家力量的增長。內燃機的發明促使鐵路在歐亞大陸的發展,促使麥金德看到陸上機動性的提升,于是麥金德認為,“心臟地帶”的機動性促使地緣政治態勢向陸上轉變。無論是海權論,還是心臟地帶理論基本上都處于二維空間中,但是飛機的出現,使人類認識到天空的意義,也是人類第一次脫離地表,由平面空間轉移到立體空間。因此,制空權的提出,改變了人類對空間的認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空間技術也開拓了人類的外太空地緣空間,網絡技術開辟了人類生活的虛擬空間。

再次,科學技術的發展突破了距離的限制。傳統地緣政治理論中,地理距離始終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障礙,高山、大河、海洋對國家的對外行為有極大的限制作用。在此基礎上,博爾丁(Boulding)提出力量梯度損失(Loss of strength gradient)模型,他指出,“一國的勢力在本國最為強大,它離國內的距離拉得越遠越弱,力量越是擴張,強度越是減少?!保?]奧沙利文給出了一國實力的強度(用表示)公式,S=PT=Pπr2。在這個公式中,P表示一國勢力的總量,T表示該國以圓周計算的面積。由于T=πr2,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當半徑增大時,國家實力的強度會變小。

在冷兵器時代,距離是一個國家絕好的防御,但是在熱兵器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距離的阻礙被克服,現代化的遠程投送能力,海洋、陸地和天空中交通工具的發展幾乎使它們失去了原來地理屏障的作用,現代化武器可以輕而易舉地穿透一國的領土,也使它們失去了距離對于保護國家安全的基礎。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改變了國家地理位置、國家間距離、國家地緣空間在國際政治范圍內的意義,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也不再是地理條件,政治決策體制、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社會的相互依賴程度甚至社會文化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地理空間只不過是這些因素的承載體,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時代的地緣政治現實,就需要從結構主義視角來分析。

三、結構主義的借鑒

結構主義發端于瑞士學者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列維?施特勞斯的結構人類學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結構(structure)來源于拉丁文“structura”,該詞當初只有建筑學意義,后來得以拓展,主要描述具體物體的各個部分構成一個整體所采取的方式。皮亞杰強調,結構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我調節性。整體性是指按照一定規則構成的整體;轉換性主要描述結構中的規則在不斷的建構之中;而自我調節性主要分析結構的各個部分,它們相互制約、互為條件。列維?施特勞斯認為結構也包含四個功能:第一,結構由若干要素構成一個整體,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要素發生變化;第二,對于任何一個模式都能排列出同類模式的轉換系;第三,如果要素發生變化,能預測模式如何反應;第四,模式應該能使一切被觀察到的事實都能成為可理解的。[4]

在地緣政治學的母體――地理學中,也出現了結構主義思潮?!敖Y構主義思潮以一條公理為其特征,該公理就是:對所觀察現象的解釋不能只通過對現象的經驗研究得出而必須在支持所有現象但又不能在其內部辨認的普遍結構中去尋找?!保?]約翰斯頓在《哲學與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將結構主義思潮劃分為四個部分:作為構成物的結構、作為過程的結構、對的發展和人文地理學中的結構主義。他指出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建立在一系列被清楚表述的“社會學方法規則”的基礎上,作為方法論來講,吉登斯為了將人本主義思潮與作為過程的結構相結合,他辨別了三種社會的概念,系統、結構和結構化,因此“吉登斯所主張的,就是發展一種充分重視人類角色在結構轉換中作用分析的模式”。[5]這在以往地緣政治學中很少見到強調人類角色的分析。

結構主義地理學在方法論上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整體性、內外雙重性、共時態與歷時態的劃分。第一,強調研究的整體性,反對割裂式研究。在結構主義地理學家們看來,任何一種地理現實都有各個組成部分,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依賴,彼此不能分割,這種地理現實的出現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強調認識事物不能只看事物的內部或者外部,而忽視了另外一方面的存在。結構主義地理學者指出,盡管有些地理現象看上去是紛亂復雜的,但是其背后肯定存在著深層結構的影響,我們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結構。因此,地理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找出背后這些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并進而發現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之間的聯系;第三,強調對地理現象進行共時態和歷時態的綜合考察,二者不能有失偏頗。

結構主義的實在認識論、通過理論的發展不斷獲得知識的積累以及辯證看問題的觀點具有可借鑒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地緣政治學領域也出現了利用結構主義分析現實的理論專著。例如: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索爾?科恩.地緣政治學:國際關系的地理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它們以地理學的區域觀念為指導,用地域結構分析方法,考察整體世界中包含的政治地域結構以及不同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保?]從這些理論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的發展以及對外政策的制定并不是某種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任何結構因素的變動都會引發地緣政治的錯位,甚至會引起地緣政治的“聯動效應”。政治地理邊界功能的降低、國家利益的海外拓展、國家之間利益的日益交融、地緣政治研究單位以及地緣政治分析層次的變遷、地理決定論的貧困、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因素都會引起地緣政治現實的變化。

第二,在全球化時代,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因此,對地緣政治的分析不能只注重國際因素或者只注重國內因素,一國內部的因素往往比外來的力量或影響更為深遠。

第三,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其本身就蘊含著全球內部結構的影響。因為“如果我們把全球化看成是一種長期的發展邏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被逆轉的,另外這樣的邏輯又限定了在政治與經濟層面上可能性的大小,那么這就是種結構主義式的分析”。[7]

[參考文獻][1]孫相東.“地緣政治學”概念研究[J].東方論壇,2008,(6).

[2]陳民耿.地緣政治學[D].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55.

[3]奧沙利文.地理政治論――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M].李亦明,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12.

[4]陳炳,高猛.結構主義與官僚制:對傳統公共行政的話語透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1,(2).

篇(8)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738-06

Abstract:Objective:to build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Methods:to adop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and data were analyzed by grounded theory.Results: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 was structured initially,and it contains assortment,concept,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n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architecture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conceptual framework;interview law;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目前,辨證規范的研究存在緊隨政策、研究時期性強,缺乏整體規劃,沒有系統性、整體性、連續性等突出問題。故勾勒辨證過程的全景圖,明確辨證規范研究需要完成的任務、步驟、節奏勢在必行。高夫曼曾說,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也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故辨證規范理論框架的構建能為辨證規范研究提供組織結構、層次、邏輯關系等。本文運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旨在質性研究過程中,探索符合現階段中醫辨證規范的理論框架,為中醫規范辨證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架構,指導辨證規范研究全面、有序進行。

1 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分為預備研究階段和正式研究階段。預備研究階段用以測試訪談提綱的適用性以及發掘在訪談過程中可能增加的新問題,在對預備訪談稿的整理和分析過程中可以不斷摸索與熟練編碼過程,為正式訪談做準備。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包括預備訪談研究對象和正式訪談研究對象,以正式訪談研究對象為主。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sup】[1]【/sup】結合滾雪球抽樣法,選取預備訪談者3位,正式訪談者6位,對其進行半結構式訪談【sup】[2]【/sup】。入選條件: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從事臨床、科研、教學數十余年,對證的研究方面有杰出貢獻者。每一個被訪談者的個人背景資料以及訪談實際錄音稿有實物存檔。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的收集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選取被訪談者空閑且精力充沛的時間進行訪談,訪談地點安靜無打擾。訪談內容圍繞訪談提綱,對提問順序、方式、題目根據情況靈活調整,談話時注意與被訪者建立熟悉、信任的關系,耐心傾聽,不予引導和暗示,并注意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追問,以深刻理解被訪者的觀點。注意觀察被訪者細微表情變化及肢體語言,訪談全過程做好錄音和實地筆記,每次訪談時間為45-60min。被訪談人數滿足信息飽和性原則【sup】[3]【/sup】。

1.2.2 資料的處理 獲得錄音資料后,研究者在24 h內將其轉錄成逐字稿。仔細閱讀逐字稿,對資料全面了解后進行分析。

1.2.3 資料的登陸 運用扎根理論【sup】[1]【/sup】的三級編碼過程來完成資料的登錄。一級編碼即開放式登錄,是將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初步的分析整理,賦予各種類屬【sup】[4]【/sup】。研究者應逐行閱讀資料,避免碼號的丟失,盡量使用本土概念【sup】[5]【/sup】作為碼號,以免曲解被訪者原意。二級編碼即關聯式登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以探討資料中各部分之間的有機關聯【sup】[4]【/sup】。研究者不斷地運用比較的方法,將相近的碼號歸于同一概念類屬,從而對開放式登錄得到的碼號進行濃縮。三級編碼即核心類屬的形成,是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的分析以后,選擇一個“核心類屬”,最后將所有概念類屬不斷地集中到那些與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sup】[4]【/sup】。

1.2.4 資料的分析 運用扎根理論對6名專家提出的核心類屬進行靜態個案分析。基于個案分析,運用關聯比較法,進行動態跨個案分析,對相同類屬的觀點進行歸納與總結,并經過反復的擴展、整理、濃縮的過程,最后形成涵蓋所有重要訪談信息的中醫辨證規范的理論框架。

1.3 技術路線

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理論掌握階段,如文獻檢索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學習以及課題研究背景的熟悉;第二階段是研究的具體操作【sup】[6]【/sup】階段。研究過程包括預備研究和正式研究兩部分。見圖1。

1.4 訪談設計

1.4.1 訪談前研究小組的成立 研究者首先理解課題相關文件并與課題負責人進行討論,其次需閱讀定性研究文獻,掌握定性訪談的相關知識。研究者要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要掌握被訪談者的知識背景。經過上述階段,小組成員完成預備訪談的演練、訪談提綱的擬定、預備訪談資料的整理分析等。

1.4.2 確定訪談流程 訪談前,研究小組制定了訪談流程。流程圖見圖2。

1.4.3 制定訪談提綱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閱讀大量辨證規范相關文獻,通過小組會議擬定訪談提綱。預備訪談提綱主要包括辨證規范的定義、辨證規范的內容、辨證規范的步驟、辨證規范的研究方法、辨證規范的要點、辨證規范難點、辨證規范的評價方法7個問題。正式訪談提綱又納入了辨證規范的意義等問題,以及訪談知情同意書和被訪者信息。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將訪談提綱提前發給被訪者預覽,以使被訪者在訪談前有所準備,確保訪談內容豐滿。

1.5 存檔資料整理

1.5.1 逐字稿 轉錄逐字稿時,首先要對訪談錄音逐字、逐句進行轉錄,還要記錄被訪者在受訪時的表情、情緒波動、舉止行為等。例如,被訪者E:我第一個說一說什么叫規范,規范的含義,我們從科學研究來講的規范是指標準,準則,法式而言,比如技術規范,道德規范,語言規范,……。劃線處表示開放式登錄的內容,研究者仔細閱讀登陸內容,注意理解被訪者提出的概念性語言,進行登錄時,盡量使用被訪者的本土概念作為碼號,幫助研究者深刻領會被訪者的思維方式及表達的含義。

1.5.2 編碼備忘錄 仔細閱讀逐字稿,對其全面了解后,編寫訪談備忘錄。針對每一條登陸,小組成員進行充分討論,把討論分析結果和相關思考作為備忘錄。按照扎根理論進行一級編碼,在登陸及編碼備忘錄的基礎上提取碼號。碼號盡量使用被訪者的本土概念,必要時對其進行調整。整個過程在Excel表中完成。以下通過列舉個案E的實例來說明,對E訪談稿共進行了130條登陸記錄,包括備忘錄(見表1)。

表1 編碼備忘錄

E1001:被訪者E的轉錄稿第1頁,第1個編碼,依次類推。

1.5.3 碼號表 在開放式登陸后,對所有一級碼號進行單獨提取整理,整個過程在Excel表中完成,為下階段分析做準備。個案E的實例,在130條登陸記錄基礎上,共提取89個碼號見表2。

表2 碼號表

1.5.4 關聯分析提取核心類屬 此文件包括扎根理論的另外兩個程序,即主軸譯碼與選擇性譯碼【sup】[6]【/sup】。結合備忘錄的分析,對每位專家的訪談稿進行深入分析,提取主軸碼號,并結合研究目的提取出核心碼號,此文件是進行個案分析的基礎。正式訪談專家6位,編號為A-E。整個分析及提取過程,研究員均持不丟失一切有效信息的原則進行。

列舉個案E的實例,通過深入分析,提取出相關類屬碼號,例如我們提取E1001-規范含義(標準,準則,法式),E1013-證證候,E1002-技術規范(辨證規范屬于技術規范),E1014-證候定義這4個碼號,參考編碼備忘錄,經過分析,發現這4個碼號都是圍繞辨證規范的基本概念進行闡述的,繼而提取出一個主軸碼號,即辨證規范的概念。像這樣,研究者共從E專家的訪談稿中提取了9個主軸碼號,即二級編碼。結合研究目的和訪談提綱,研究者從E專家的9個主軸碼號中,篩選提取了4個作為核心類屬碼號,即完成了三級編碼過程。例如E1對辨證規范的理解,此主軸碼號明確了辨證規范理論框架的基本概念范疇,因此將其作為核心碼號予以保留;E2辨證規范的前提和基礎,此碼號對進行辨證規范研究有現實指導意義,而非理論框架的核心內容,因此脫落預留。

1.6 案例分析

1.6.1 六個正式訪談的個案分析 個案分析是在三級編碼基礎上對專家的觀點與概念進行系統地分析與整理,最后構建出每位專家的個案分析總結。列舉E1辨證規范基本概念這個核心碼號,它下設四個一級碼號,每個一級碼號后面附屬編碼備忘錄,由此我們從核心碼號這條主干就能提取出一系列相關內容,在對其進行分析,例E1001-規范含義(標準,準則,法式),E1013-證證候,E1002-技術規范(辨證規范屬于技術規范),E1014-證候定義這四個碼號,我們整理出,E辨證規范基本概念:從科學研究來講,規范的含義是指標準,準則,法式而言。規范又分技術規范,道德規范,語言規范等,而辨證規范屬于技術規范范疇。被訪者認為證等同于證候,證候定義中包含了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趨勢,病變演變規律等內容。劃線部分就是對E專家一個核心碼號進行分析得出的分析總結。分析過程見圖3。

1.6.2 跨個案動態分析 基于6個正式訪談對象的個案分析總結,進行動態跨個案分析。運用關聯比較法把不同專家對同一問題的觀點進行比較整合,形成涵蓋所有專家重要觀點的動態分析文案。

以多位專家對核心碼號辨證規范內容中的微觀辨證的觀點為例說明。6名專家的個案分析總結中有4位專家提到了微觀辨證相關內容,見表3。A7001登陸內容顯示,A專家認為微觀辨證說法不科學,屬于制造概念,對其持否定態度;E9001:E專家表示西醫指標尚未成為辨證金指標,與A專家態度一致;D2022:D專家認為證和現代指標之間有關系,但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對其持觀望態度;F8005登陸內容顯示,微觀辨證是客觀標準,對其持支持態度。綜上完成了對微觀辨證觀點的動態分析。

表3 微觀辨證登陸相關內容

2 結 果

2.1 個案分析

本研究嚴格按照扎根理論分析的操作程序進行,并在三級編碼的基礎上對6名專家的個案進行了靜態分析。

2.1.1 A專家的個案分析 A專家認為辨證規范分中醫疾病辨證規范與西醫疾病辨證規范兩類。西醫疾病辨證規范的內容包括癥狀術語規范、病證所屬癥狀規范、癥狀量化規范、證生物學基礎等方面。辨證規范對診療及療效評價的意義巨大。同時A專家提出目前辨證規范存在的問題是概念不清,現有辨證規范為經驗決策,證本質研究存在缺陷等。A專家質疑微觀辨證的概念,認為屬于中醫界制造概念;并提到辨證規范研究需摒棄主觀臆斷,對于沒有統計學意義但中醫確有癥狀予以保留,要重視中醫的文化性與科學性。

2.1.2 B專家的個案分析 B專家認為辨證規范是病證結合模式下現代醫學與中醫藥結合的產物,是中醫藥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臨床各科病證結合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進行辨證規范首先要明確基本概念,需要辨病思維和辨證思維同時存在。辨證規范的內容包括病的規范、證的規范、癥狀規范。在注意西醫疾病診斷標準、西醫疾病演變規律基礎上,病的規范包括中醫病名規范、中西醫疾病相關性研究。證的規范包括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證的診斷標準(包括鑒別診斷)、證的分布、證的演變規律、癥狀對證的貢獻率等方面。找到核心證是證演變規律研究的關鍵,是辨證規范的基礎,但不是所有證都有演變規律。癥狀的規范包括癥狀術語規范、癥狀分級規范、癥狀量化規范。主次癥的研究是證診斷標準規范的難點,并闡述了多種主次癥研究方法,例如專家問卷、邏輯分析和判斷、結構方程、關聯、聚類、時空序列等,并強調運用時空序列研究時要以海量的數據為前提,針對多個病的多個證進行研究。在進行癥狀體征分級的規范時,B專家同意癥狀分四級、體征分二級的觀點。進行證和癥狀的獲取時,B專家指出要窮盡文獻后再進行梳理,或通過流調、病例臨床研究等方式獲取,再通過專家問卷予以歸類,或運用數據挖掘技術進行。B專家認為進行辨證規范研究的意義重大,辨證規范是證診斷的基礎,療效評價的依據。對于微觀辨證,B專家認為現代醫學指標對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價有意義,對證的診斷和評價的意義尚不明確。辨證規范的客觀性可以通過反證法來檢驗。

2.1.3 C專家的個案分析 C專家認為辨證規范的內容包括病證結合模式下疾病所屬各證及癥狀的規范。癥狀的規范包括癥狀的界定、癥狀名稱、癥狀體征采集、癥狀間邏輯關系、癥狀體征分界、癥狀體征量化等方面規范。癥狀間邏輯關系的規范包括復合癥狀、解釋性癥狀、極端癥狀、鑒別診斷意義癥狀等方面的規范。進行癥狀體征分界規范時,C專家標新立異,舍棄了普遍認為的主次癥兩級分界法,應用臨界理論,首創臨界狀態,可現信息,鑒別信息三部分作為癥狀體征分界方式,此分界法是以臨床流調采集數據統計分析結果為依據的。在癥狀體征量化分級時,C專家認為癥狀分四級,而體征分級要少,因為中醫自古就有舍脈從證之說,且體征分級困難。進行量化時可以依據出現頻率、持續時間(解釋性癥狀)、癥狀性質、外界干擾因素、自我控制情況、實體病變的面積體積等劃分。對分級過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分級要精細,界限要清晰,同時要結合現代科學,以利于中醫革新。而證的規范包含證的構成規范、證的診斷標準、疾病的分期與所屬證對應關系研究等。進行證的構成研究時,可以結合文獻和專家意見來收集證型,運用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方法來驗證其客觀性,可以彌補運用頻次統計時癥狀在各證中不能共享的缺陷。專家會議要求專家少而精。證的診斷標準是辨證規范的主題工作。C專家指出基于疾病分期不同,癥狀表現不同,建議針對疾病分期分別研究。C專家還對科學辨證的含義進行了闡述,它是對傳統辨證的繼承和發揚,對各種新技術在辨證過程中的運用和研究,并指出證候規范是科學辨證的前提。辨證規范是診病途徑標準化、客觀化的基礎,是療效評價的前提,同時在與時俱進國策的指導,以及行業需要的情況下,進行辨證規范研究的意義非比尋常。然而C專家也提到了在進行辨證規范研究時所面臨的問題,比如癥狀量化分級過細,使數據分散,給統計帶來了壓力;部分傳統的東西(舌脈)有些并不適合分級等。

2.1.4 D專家的個案分析 D專家詮釋規范為示范與規律,辨證規范是用統一的標準來辨證,使辨證達到客觀化,定量化,標準化,以更好的指導臨床。辨證規范的前提是具備豐富的知識與臨床經驗。辨證規范分中醫疾病辨證規范與西醫疾病辨證規范兩類。中醫疾病辨證規范包括中醫病的規范、中醫證的規范、癥狀體征規范三部分。在注重西醫疾病診斷標準基礎上,西醫疾病辨證規范包括中醫病名規范、中醫疾病病因病機規范、證的規范、客觀指標辨證五部分。證的規范包含證名規范、證所屬癥狀體征規范、證候要素及應證組合規律規范。而癥狀體征規范包括癥狀界定規范、癥狀術語規范、癥狀間邏輯關系、癥狀體征分級規范、癥狀體征量化規范及生存質量相關癥狀的規范。D專家在證素研究領域造詣頗深,他指出證候要素是證規范化過程的產物,與權重有關,證候的分解和證候要素的組合是證候要素研究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客觀指標與病證相關,但與證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目前可采用針對客觀指標用藥,以方測證,來實現所謂的微觀辨證。病名與證名的規范是辨證規范的難點。D專家強調統計學方法的選擇是辨證規范研究的關鍵點。

2.1.5 E專家的個案分析 辨證規范屬于技術規范。E專家認為規范的含義就是標準,準則,法式。進行辨證規范研究前必須有文獻綜述做基礎,對辨證規范的定義、歷史現狀發展趨勢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予以明確。辨證規范分中醫疾病中醫證候和西醫疾病中醫證候規范兩類。病證結合模式的辨證規范包括病的規范、證的規范、病證所屬癥狀體征規范。病的規范要包含中醫疾病病因病機;病證所屬癥狀體征規范包括癥狀術語規范;證的規范包含病中證的構成、證候診斷標準(含鑒別標準)。癥狀術語規范要求準確應用中醫術語及科學語言或用下定義的方式對癥狀、體征進行界定。進行證候收集方法時,經典文獻是主要突破口。依據專家經驗、流調、文獻等信息獲取方式,運用數學方法,最后通過專家認證的方式可以進行癥狀體征排序。將定性描述轉為半定量的語言是辨證規范的核心技術問題,選擇適合的數學模型,建立量表是關鍵。通過一個證來發展一般規律是辨證規范研究的切入點。E專家強調目前辨證規范的研究受到很大制約,例如西醫疾病辨證規范中醫病是橋梁,西醫病與中醫病的對應關系時常不對等,西醫疾病中醫證候無經典文獻參考等。對于微觀辨證,D專家認為尚未有辨證金指標,對其持否定態度。

2.1.6 F專家的個案分析 F專家認為辨證規范屬于標準化范疇,病證結合的辨證規范包括癥狀體征規范、證的規范以及現代醫學指標辨證。癥狀體征規范包括癥狀界定規范、癥狀量化規范及舌脈規范。進行辨證規范時要針對主癥進行辨證。癥狀性質的界定與證型密切相關。舌象儀、脈象儀是舌脈規范化的產物。證候標準規范可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必須符合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實際。對于辨證規范過程中相似表述(病名、證名、癥狀名)的規范方法是予以保留。F專家十分認同微觀辨證,他指出現代醫學指標被納入辨證規范是中醫發展的需要,它是客觀的依據,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中醫發展的現狀是我們必須適應西方,才能走向國際。現代醫學指標的選擇要求與病證正相關。中醫的特點是用整體性、宏觀性、系統性的觀點來看問題,由于人體與中醫證都很復雜,目前找不到對應證型的特異性現代醫學指標,所以微觀辨證仍在探索中。F專家特別指出用統計學方法評價中醫,可能過于細,過于微觀化,其合理性還有待商榷,對于應用現代科技方法研究中醫被訪者也對其持質疑態度。

2.2 跨個案分析

基于6名專家的個案分析總結,進行跨個案動態分析,將各專家提出的觀點進行歸納整合,形成各主題動態分析圖表,為理論框架的構建提供最終的基礎數據。

2.3 中醫辨證規范理論框架

本研究形成的辨證規范理論框架,包括辨證規范的分類,分中醫疾病辨證規范和病癥結合辨證規范兩類;針對辨證規范的概念,專家們闡述了辨證規范的定義,科學辨證的含義和辨證規范的性質;辨證規范的內容包括病的規范、疾病所屬癥狀體征規范、疾病所屬各證的規范、微觀指標辨證、證素研究五部分;多位專家共提到了8種研究辨證規范的方法。具體理論框架圖見圖4。

表4 理論框架內容詳析

3 討 論

辨證規范是對辨證全過程的規范,是對傳統辨證的繼承和發揚以及對各種新技術在辨證過程中的運用和創新,它可使辨證更具科學性、規范性和操作性。辨證包括臨床信息采集整理、歸納分析、分級定性,整個過程十分繁雜,因此建立結構化、層次化的上層框架可指導辨證規范研究系統有序。本文旨在運用質性研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法,探索建立符合現階段中醫辨證規范的理論框架。

半結構式訪談法是一種重要的質性研究方法,要求題目或內容不固定,只以提綱或粗略的問題來確定訪談的范圍,它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重要信息,通過一對一的訪談,面對面地對專家直接研究,了解專家對辨證規范認識和實踐的過程,探索和挖掘專家的思辨程序,繼而深入細致地把握中醫辨證規范的理論框架,獲得組織架構和包含的重要內容等。有專家提出辨證規范研究正遵循現代科學的腳步,研究時宜盡量使用數學語言,但中醫模糊的描述無法真正量化,故采用定性訪談法,不拘泥訪談提綱逐一提問,根據情境逐步深入主題,有效捕捉到定量研究所不能涉及微妙復雜的信息,使訪談結果豐富細膩、真實可信。

本研究形成的理論框架是以辨證規范內容為核心,將辨證規范的分類、辨證規范的概念及辨證規范研究方法納入到組織結構中,它的建立標志著辨證規范研究工作的進步,保證了辨證規范研究的全面性和與臨床的相關性,意味著辨證規范研究已從全面接觸轉向了注重實踐范圍的模式。但課題組認為本研究結果尚未達到預期理想的目標,很多重要信息可能還未包含在框架中,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第一、本研究采用的抽樣方法是目的性抽樣結合滾雪球抽樣法,根據研究目的,在閱讀海量文獻后,雖然我們已力圖選取能夠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價值個體作為研究對象,并結合滾雪球抽樣法又對其他重要專家進行訪談,可能還是存在學術流派局限的問題;并且由于時間經費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實現對全國證候研究專家逐一訪談,可能使理論信息丟失,很難實現理論飽和,導致理論框架可能會有分支或下線。第二、在訪談前,雖然我們已將訪談提綱通過郵件方式發給被訪者,但仍不能保證被訪者在訪談前已做好充分準備,使重要信息可能在訪談關口丟失;半結構化訪談時間為45~60min,由于時間較短,可能會導致訪談深度不夠,被訪者思路不能全面展開;訪談的地點大多是辦公室,雖然安靜,很難避免無打擾,會出現被訪者及研究者思路被中斷等情況。第三、在預備訪談過程中,雖然已不斷摸索與總結訪談技巧,但在正式訪談時,可能還會因為訪談技巧不夠純熟,情緒激動緊張或由于表達及語言差異等問題,導致被訪者與研究者理解偏頗,或不自覺的把自我觀點投射到研究對象上,導致有效信息的丟失。第四、雖然記錄實地筆記,編寫訪談備忘錄能夠幫助理解被訪者原話,并且針對每一條登陸小組三人都會進行充分討論,但由于知識結構所限,研究者們對一些專家的重要觀點可能還會存在錯誤理解,導致框架內容偏倚。

目前,中醫辨證規范理論框架的研究甚少,對中醫理論研究頗深的梁茂新老師根據多年從事證的理論與臨床研究的理解,曾對中醫辨證規范所要解決問題進行了闡述,其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是病證所屬癥狀、體征的規范;二是病所屬各證的規范【sup】[7]【/sup】。朱文鋒教授認為證素是依據證候而辨識的病變本質,它揭示了辨證思維的原理和內在規律,更符合臨床辨證的實際,所以很多學者跟隨朱氏的腳步展開了對證素的研究。申春悌老師曾采用多種統計方法研究了更年期綜合癥、高血壓病中醫證候證候診斷標準,中醫證型分布特點,證候要素,證候動態演變規律等方面內容。王階教授在冠心病血瘀證的研究方面建樹頗深,涉及了冠心病血瘀證癥狀體征規范研究,現代醫學指標辨證研究,冠心病血瘀證證素研究以及體征量化研究等。王雪峰老師在研究小兒肺炎時,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小兒肺炎中醫證型分布及演變規律進行了深入探究。張恒鴻副院長透過中西醫相關指標,對糖尿病患者氣虛證進行研究,并試建立糖尿病氣虛證的判別函數??梢钥闯?,本研究形成的理論框架中包含的部分內容與前人的研究內容基本一致,表明前人研究的內容十分必要,也驗證了本研究構建的辨證規范理論框架的科學性。

本研究構建的辨證規范的理論框架還包括癥狀采集規范,這需要信息學、工程學、計算機學、甚至仿生學參與,聯合攻關,這為辨證規范的研究提出新的任務和研究方向。同時,在參與診斷和療效評價的癥狀組合上,業內存在廣泛的爭議。故辨證規范的研究方法學部分或可拋磚引玉,為同行借鑒。

搭建理論框架的總目標是將繁雜的社會現實轉換成思考結構,只有將辨證規范理論框架的條目設置合理,明確概念,才能為今后辨證規范研究提供科學性、規范性和操作性的指南。辨證規范理論框架的合理性可以通過專家、學者反復驗證,當然臨床的可操作性才是評價理論框架科學性的關鍵。

4 結 論

本研究應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構建中醫辨證規范的理論框架,從專家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提取重要觀點,尋找特征性信息,最后用框架形式描述和表達在辨證全過程所要解決和規范的問題。此過程是一個多人驗證、多次反復修正的過程,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員是獲取有效信息的基礎,用質性方法研究辨證規范,符合中醫學本身復雜性、整體性的特點。課題組希望今后可通過擴大訪談范圍,或應用其他質性研究方法并結合定量研究對理論框架內容進行驗證與修正,不斷完善中醫辨證規范的理論框架,指導中醫臨床辨證規范體系的完善與建立,為促進中醫規范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Coyne IT.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 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Adv Nurs,1997,26 (3): 623-630.

[2] Bryman A. Social research metho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 Dobrovolny J,張秀梅.企業培訓中成人學習策略的質性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2:245-249.

[4] 陳向明.旅居者和“外國人”―中國留美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6.

篇(9)

Abstract:During a project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main city of Wuhan,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master planning’s population projections. To fix the quantity of every preparation unit’s planning population for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Wuhan and to give a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problems in the future, we fully analyzed the demographic trends of every preparation unit during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oject in Wuhan and take it as the basis of a feasible population planning system.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planning population demonstration;trend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8-0125-02

1研究背景

武漢市武泰閘A1501控規編制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出現的人口問題引發了我們對本次研究課題的思考,武泰閘A1501控規編制單元現狀人口規模為10萬余人,按照武漢市總體規劃的方案要求,此地將由舊城區升級為一個次級生活服務中心,通過對項目的一系列分析可知,此地在規劃期末的人口必然會較現狀有所增長。

然而,上位規劃對此處的規劃預期人口規模僅為7萬余人,會引發規劃無法有效的解決編制單元的公共設施配套、基礎設施配套、道路交通等問題。這使我們對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對該地區人口規模預測有效性進行了考量。

同時,目前國外的ZONING(區劃)以及國內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導則及細則編制中,并沒有針對這一層面較為成熟的規劃人口的制定方法研究。因此我們在此層面對規劃人口論證方法進行了研究,力求突破,為控規的完善和發展做出貢獻。

2人口論證方法

2.1現狀人口調研

現狀調研是一切規劃的基礎,現狀人口數據是制定規劃人口的依據。因此,要通過詳盡的現狀調研獲取最為準確的現狀人口數據,為下一步的人口論證提供可靠的依據。

2.2合理的規劃人口范圍計算

控規中人口與土地的特殊關系

與總規中人口決定土地的模式相比,武漢市主城區控規中各編制單元的用地面積則是固定的,控規中的規劃人口更多的受到用地制約。

因此,在控規中,一個合理的規劃人口應該滿足國家的建設用地規范要求,達到人口與用地之間的平衡,并且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基礎上達到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目的。

解決方法

在用地受到限制的特殊情況下,我們采用由土地反推人的模式,引入土地承載力來計算各編制單元內可容納的人口范圍,以此作為合理的規劃人口范圍。

根據對現狀土地不同的利用方法,將用地分為保留居住用地和待開發居住用地兩類,針對分類采用不同的方式去獲得更為實際的人口數值。

保留用地規劃后人口數值可直接通過調研獲得。

待開發居住用地可容納人口可通過下述公式計算:

公式:待開發居住用地可容納人口=待開發居住用地面積/國家要求人均居住用地面積范圍

(注:國家規范要求人均居住用地面積范圍為18-28m2/人)

將二者進行加合,可得到不同編制單元合理的規劃人口范圍,以此為規劃人口的進一步確定做鋪墊。

2.3人口密度變化趨勢分析

2.3.1宏觀人口密度變化趨勢把握

整體趨勢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武漢城市中心區(一環內)人口高度聚集,各種城市問題接踵而來,出現了人口密度過高,交通擁堵,舊城歷史文化街區破壞嚴重,基礎設施配套不齊,缺少綠地和空地,環境狀況下降等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武漢總體規劃提出引導舊城居住人口向綜合組團疏解,集中成片規?;ㄔO居住區,疏散中心城區人口,實現市域人口合理分布的目標。

定位分類

武漢市不同的編制單元特征各不相同,上述各類影響因素的作用力也不同,根據不同編制單元在城市發展中的不同作用,將武漢市主城區的不同編制單元分為一環內城區與一環外城區兩大類,每一大類中又包含舊城區與新區兩個小類。

分類分析結論

針對不同的類別分析其特征,從宏觀上把握不同地塊人口的動向,為進一步的分析提供依據。由上述整體趨勢的分析可以得出:

位于一環內的編制單元人口變化整體趨勢為:緩解中心區人口壓力,以向外疏散人口或者維持現狀平衡為主。

位于一環外的編制單元人口變化整體趨勢為:接納中心區疏散人口,人口數量將會有所增加。

此外,舊城區的人口將向規劃后的綜合組團疏解。新城也將接納高人口密度地區向外疏散的人口。

然而大趨勢只是每個編制單元人口變化分析的一個背景因素,還不足以就此對每個編制單元的人口增減下定結論。需要對其包含的其他諸多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人口變化結論。

2.3.2上位規劃功能定位對人口密度變化的影響

武漢市總體規劃以及分區規劃中對不同的編制單元都有詳細的功能定位要求。地塊功能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各編制單元現狀人口在規劃后的動向,從而導致人口密度的增減。例如A1501單元在上位規劃中被定位為白沙洲組團的次級生活服務中心,這一功能定位就決定了此處必將成為一處人口聚集的生活區,將會吸引編制單元內及其周邊人口向此處匯聚。

因此,功能的定位是影響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否能對它進行準確的把握,將直接關系到規劃人口的合理與否。

2.3.3其他影響因素

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和流動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受到經濟、交通、環境、文化、歷史、政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

其中,經濟因素居于主導地位,特別是經濟水平及經濟布局的發展變化對人口聚散程度與趨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首先,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一定區域人口承載能力和人口集中的程度;其次,經濟布局的空間擴展決定著人口集聚空間的拓寬,或者隨著新的經濟區崛起產生新的人口集中區。

交通因素對城市人口空間聚散程度的作用力,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與生活節奏的加快而顯得越發重要,便捷的交通區位對城市中的人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成為城市人口聚集的焦點。

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居住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口集中的趨向和聚居程度。

此外,政治、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在不同的時期都對城市人口的分布和流動起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的人口分析一定要結合不同的地塊的特殊現狀,對其經濟、交通、環境、文化、歷史、政治因素等進行深入的綜合分析。以此對不同的地塊進行準確的綜合層面的定位,并結合地塊內現狀人口狀況,推測其內部及周邊人口的流動方向(集聚或疏散或維持平衡),為進一步的人口預測做鋪墊。

2.3.4 不同單元人口密度變化趨勢分析方法

在武漢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人口分析中,立足于不同的地塊的特殊現狀,將不同的編制單元按上述方法進行分類,在明確人口變動大趨勢的基礎上,依據上位規劃的要求準確把握各編制單元的功能定位,并針對經濟、交通、功能定位、環境等多重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最終通過多重因素的綜合分析,確定其人口密度變化的趨勢:疏散、集聚或是維持現有平衡。為下一步規劃人口的確定指引正確的方向。

2.4控規人口計算

以現狀人口為基礎,按前述方法計算出各個編制單元合理的規劃人口范圍。在此前提下,綜合分析影響人口的各項因素,確定各個編制單元人口變化的趨勢,對不同編制單元的規劃人口密度進行合理的定位。分低密度、中密度或是高密度三類進行人均居住用地面積取值:

低密度區可取26-29m2/人

中密度區取22-25m2/人

高密度區取18-21m2/人

(注:具體數值可根據實際情況在范圍內取定)

運用下述公式進行計算獲取待開發居住用地規劃人口數值。

公式:待開發居住用地規劃人口=待開發居住用地面積/取值后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積

再將其與保留用地規劃人口(本文2.2中計算得出的數據)進行加合,以此獲得各個編制單元最終的規劃人口數值,為一個相對合理的建議數值。

2.5人口發展時間

此次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是基于武漢市總體規劃和及各組團分區規劃之下的下位規劃,上位規劃的規劃年限至2020年,所以此次控規各類用地的落實時間為2010年至2020年。因此,各編制單元的人口也將在十年內達到規劃人口值。

2.6規劃人口合理性檢驗

控制性詳細規劃是為了更好的落實上位規劃的意圖,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基礎上達到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目的。

因此,我們需要用規劃后的一些指標與現狀進行對比,分析確定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否達到了最本質的目的,以此檢驗制定的規劃人口是否合理。

這些指標包括:人均居住用地面積、人口密度、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公共設施用地面積(重點為商業服務業)等。

3總結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規劃人口制定工作是一個復雜而又反復的過程,是一個人口與用地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過程。規劃師應以扎實的現狀調研為基礎,綜合分析影響編制單元人口的各種因素,通過用地與人口多次的相互推導、相互檢驗,最終獲得一個較為科學的數值。在這一過程中,能否做到詳實的現狀調研與全面的分析,將直接決定規劃人口數值確定的合理與否。

參考文獻:

[1]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

[2]武漢市主城區白沙洲組團分區規劃.2008-2020.

篇(10)

一、普通邏輯學的課程概述

普通邏輯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是:首先闡述邏輯學的對象和性質;然后學習概念的內容(內涵和外延及其相互間的反變關系;概念的種類;概念間的關系;概念的限制和擴大;定義與劃分);最后學習推理的知識(演繹推理;非演繹推理)以及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課程重點在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三大基本規律的學習。

(一)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學習內容。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判斷是對客觀事物情況有所斷定而且對周圍現實的真假有所反映的一種思維形式。推理是依據已知的判斷得到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它們在普通邏輯學課程中是基礎而重要的,故而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并且有所側重。

1、概念。在授課過程中,著重講解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概念,理解概念的兩個基本的邏輯特征:內涵和外延。從而識別不同種類的概念,特別是學會區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接著理解并識別概念外延之間的各種關系,能夠熟練地使用歐拉圖表示兩個概念外延之間的各種關系。還要掌握具有屬種關系的兩個概念內涵與外延之間的反變關系。達到正確掌握概括、限制、定義和劃分等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并且學會識別并糾正常見的概念方面的邏輯錯誤。

2、判斷。通過這個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明確判斷的基本概念和邏輯特征。正確理解什么是性質判斷,進而理解量項的含義,掌握各種性質判斷的邏輯形式。而且要理解同素材的判斷之間矛盾關系、反對關系、下反對關系和差等關系的含義,能夠正確運用對當關系由一個性質判斷的真假推知其他同素材的性質判斷的真假。并且在了解判斷的分類之后,要熟記四種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周延情況。要了解什么是關系判斷及關系判斷的結構,掌握關系常見的邏輯性質。

3、推理。授課要求學生了解推理的實質和特征;能夠掌握推理的種類、形式結構和規則。進而要求學生既能分辨正確與錯誤的推理形式,從而能運用正確的形式進行推理;進一步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復雜的語言環境和推理的知識,準確地分析出具體的推理形式,靈活運用,并且能摒棄錯誤的推理,提高正確運用各種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掌握簡單判斷的推理、復合判斷的推理和模態判斷的推理。

(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基本規律和邏輯方法的學習內容。三大基本規律是運用各種邏輯形式的總原則。授課要求學生理解、掌握三大基本規律的內容和要求及其適用范圍、作用等;從而學會用邏輯規律找出問題,分析現實問題。進而能夠運用三條基本邏輯規律來進行推理、論證,并且能夠識別實際推理和論證中違反三條基本邏輯規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1、同一律。同一律是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思想的同一性。具體要求有兩個方面:a.概念:要求保持概念的同一性。不要犯“偷換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錯誤。b.命題:要求保持命題的同一性來進行推理或論證。不要犯“偷換論題”或“轉移論題”的錯誤。

2、矛盾律。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肯定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要求有二:a.概念:要求不能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時用兩個互相否定的概念指稱同一個對象。b.命題:要求不能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時肯定兩個互相否定的命題都是真的。

3、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時為假,而是必有一真。其具體要求也有兩個方面: a.概念:排中律要求對任一對象,或者用A這一概念去反映它,或者用非A這一概念去反映它。b.命題:要求對具有矛盾關系的命題不應該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都予以否定,而須有一真。

二、該課程知識在學生辯論賽中的運用

(一)學生辯論賽的盛行。在校園里,形形的比賽數不勝數,辯論賽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比賽之一。辯論之于大學生的意義,是培養人、訓練人、陶冶人,尤其是培養人的思辨能力,訓練人的口才能力,陶冶人的審美能力。而這些是跟普通邏輯學課程同一的。

(二)分析一個辯題的論證結構

1、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是一個辯題論證過程的三個組成部分。論題即是辯論正反方的立論觀點。拿到辯題,雙方首先要分析對這個句子是肯定還是否定:正方的論題就是肯定,其論證就是證明。而反方的,即是否定,那么其論證就是反駁。一個論證在文字上除了論題就是論據,故此辯論的整個過程都是論據的運用。而反證法和歸謬法的論證方式要引起我們的注意,要留意其特征。若是正方的論題,其立論卻用“如果不……”在后面,就是用了反證法。而若是反方的立論用了“如果……”在后面,則是歸謬法。

2、論證就是為某個主張提供理由,以表明它的可接受性。論證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組成,但影響論證可接受性的因素還要考慮其背景或假設。論證的結構往往比較復雜、多重,既可以是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也可以是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我們也可知充足理由律作為三大基本規律的補充,也是論證所要求遵守的規律。從這些邏輯規律的要求,我們可得出論證的若干規則,但需要注意反駁是論證的特殊形式。這些都是在辯論過程中應該遵守和掌握的。

三、結語

普通邏輯是思維創新的前提,也是理解、論說的基礎工具。學習它的意義總體上說是為了培養批判性思維習慣與能力,具體則是培養自己邏輯思維的能力,提高整體思維能力,從而有助于獲取新知識,也有助于識別、反駁錯誤,避免不講邏輯。規律的邏輯要求是人們根據其內容來保證思維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 姜全吉.邏輯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農名穎.形式邏輯新編[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11)

實際上,正是由于形式邏輯難以完全反映社會生活中豐富的、具體的論證現象,或者社會生活中具體豐富的論證手段并不都能“還原”為形式邏輯,才有了自上一個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非形式邏輯”的興起以及相應的教學改革和更為寬松柔性的論證標準。

然而,我認為,要講評論中的說理論證,不應該完全拋開形式邏輯這個起點。因為,即使它不是涵蓋所有論證現象的金科玉律,它仍然是對人類基本的思維規律的反映。因此,我一直覺得,在講新聞評論的論證時,應當避免把形式邏輯講得抽象化、靜態化,而應該比邏輯學的課程付出更多的努力,將其與具體的、發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公共意見交流中的論證現象結合起來,發現在后者中隱藏的形式邏輯。在這個意義上,形式邏輯與其說是一種積極的論證方法,不如說是一種消極的檢驗工具。即它能幫助我們展示思維、論爭活動中可能為人們覺察不到的思維過程、思維的內在結構以及隱藏在其中的問題。

比如,在本學期我開設的選修課“論證與辯論分析”課堂上,我把今年2月20日中央電視臺的辯論節目“大家看法?我建議”一個辯論環節引入課堂:關于《三字經》、《弟子規》中的“糟粕”應不應該“刪減”――一開始是讓大家初步體驗論證的強弱,而在介紹完演繹推理的三段論之后,我則回到這個案例,讓同學們用三段論來展示其中一段說理的邏輯線索。

這一段話是由一位反對“刪減”《三字經》、《弟子規》的先生說出來的:

經典是先人的智慧。經過時光的洗淬,可以說它沒有所謂的糟粕的概念。經典絕沒有糟粕,賢者用而得賢,愚者用而得愚。正者用而得正,邪者用而得邪。經典本身無糟粕,用得不好,就成糟粕了。

――這一段話一口氣說出來,既包含推理論證,也包含排比修辭,頗有雄辯的氣勢。

那么,這一段起什么作用呢?

有一位女同學用三段論的式子概括其邏輯線索:

經典沒有糟粕。

《三字經》、《弟子規》是經典。

所以, 《三字經》、《弟子規》沒有糟粕。

顯然,與辯題相關度最高的就是這三個判斷中的最后一句――結論了,即對《三字經》、《弟子規》的具體判斷。“經典沒有糟粕”這個判斷是作為前提出現的,即假定這個判斷被人們普遍接受。如果“經典沒有糟粕”,如果“《三字經》、《弟子規》是經典”,那么,結論就沒有問題。因為,結論就包含在前提之中――這正是演繹推理的機制。

但實際上,大小前提在辯論中都受到了質疑。辯論另一方的一位嘉賓――曲阜師院的一位教授當即斷然否認《弟子規》是經典,說“它是清初嚴酷統治背景下的產物,是配合統治的東西,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當順民”。這實際上是否定了這個三段論中被隱藏的小前提。它之所以被隱藏,或者是因為假定人們已經接受,或者是為了躲避質疑。

而對于“經典沒有糟粕”這個前提的質疑,實際上并未針對抽象的“經典”概念,而是前面那位先生使用這個概念所暗示的機制:汰選與流傳。當他說出“經典沒有糟粕”的時候,后面跟了一句“經過時光的洗淬”,這句話正是起論證作用的――即提供了“經典沒有糟粕”的理由。這意味著,作者可能認為“經典沒有糟粕”這個判斷具有爭議性,因而需要論證,所以,他自己對這個大前提補充了論證。

正是這個補充的論證,可以使我們進一步用三段論展示其邏輯線索:

千百年淘洗留存下來的東西沒有糟粕。

經典是千百年淘洗留存下來的東西。

所以,經典沒有糟粕。

這實際上是追尋隱藏的大前提的歷程。

在這個追尋歷程中,你會發現演繹推理的一個特點:總是要借助于那些更為普遍的,因此外延更廣闊的概念以及與此相關的判斷,來支持相對具體的判斷。

實際上,原話中“經典是先人的智慧”也起著論證作用,用三段論來展示即為:

先人的智慧沒有糟粕。

經典是先人的智慧。

所以,經典沒有糟粕。

顯然,“經典是先人的智慧”的作用是小前提,其隱含的大前提是“先人的智慧沒有糟粕”。

然而,正是在這種對大前提的追索中,人們可能發現一個防衛立場不斷“倒退”的窘境。因為“千百年淘洗留存下來的東西沒有糟粕”和“先人的智慧沒有糟粕”也都是需要論證的。

實際上,在那場辯論中,就有一位嘉賓――女作家陳嵐直接指向那位聲言“經典無糟粕”的先生的大前提:

“他剛才所有的闡述,都建立在一句話上面,就是存在過的就是合理的,就一定是經典,只要能流傳下來,就一定是經典。我們留傳到今天的很多,還有鴉片煙槍、還有裹小腳,這些都曾經是我們的歷史文化,我們是不是也要把它們奉為經典?”

這個反駁充分嗎?

這個反駁把原話中的“洗淬”換成“流傳”,是有利于自己立場的陳述。但是,如果要說 “洗淬”并不僅僅是“流傳”,原來聲稱“經典無糟粕”的立論者就必須接受一個新的論證義務了:他不僅要證明兩者的差異,而且要說明他聲稱不能刪減的作品為什么是“洗淬”下來的,而不僅僅是“流傳”下來的?;蛘?,他還要證明:流傳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篩選過程,因此壞東西是流傳不下來的。

這樣,他就不得不一個一個地面對已經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并且證明他們都是好的。此時,他就不得不放棄從普遍原則出發的演繹推理“居高臨下”的抽象推導優勢,而面對歸納――艱難地認識具體事物。

實際上,當他說“時光的洗淬”的時候,使用的是一個修辭――即把一代代人的自覺的、具體的選擇行為,即可能是“刪減”的行為,修飾成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悄悄地遮蔽了人的主動的價值選擇。

實際上,這里有一個邏輯困境,即:如果承認歷史上每一代人的選擇過程是合理的話,那么你又怎么能夠否定現在對《三字經》、《弟子規》的刪除是不合理的呢?因為它們是同一種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俄罗斯毛片免费| 拨开内裤直接进入| 久久综合色综合| 香蕉久久成人网| 奇米第四色首页|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热99re久久精品天堂vr| 午夜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草莓污视频在线观看午夜社区|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玩山村女娃的小屁股| 免费鲁丝片一级在线观看| 欧洲一级毛片免费|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绿巨人|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日韩免费a级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痴汉の电梯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19日本人xxxxwww|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一级特黄aaa大片|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99久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6|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琪琪狠狠天天| 最近新免费韩国视频资源|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草莓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