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研究熱點大全11篇

時間:2023-07-11 16:35:4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學研究熱點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生物學研究熱點

篇(1)

2.信息蘊涵在圖解、表格中

圖表能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直觀化,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起到語言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3.信息蘊涵在社會科技熱點中

考試大綱要求考生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但只是要求對“重大”進展予以“關注”。至于什么是重大進展,沒有明確界定,但至少應該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全社會都能加以關注的內容,同時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又與中學教材內容有聯系的內容。

因此,“獲取信息的能力”具體表現為考生通過對題干的閱讀,迅速且準確地獲取與試題問題相關信息的能力。需要考生從試題給出的文字、圖表中捕獲與解決問題相關的有效信息,然后與所學知識相結合,從而解決相關問題。

歷年來的高考大綱(理綜生物)的能力要求第三部分都是“獲取信息的能力”,老教材要求:(1)會鑒別、選擇試題給出的相關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2)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

新課程要求(1)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2)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從傳播媒體中自主獲取生物學科的前沿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外各種媒體關注生命科學研究的最新動態的報道,來了解生命科學的新進展。如報刊、雜志以及互聯網、電視節目、廣播新聞、圖書館、新華書店等。

2.從生活實際中自主獲取生物學科的日常知識

生命學科知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接觸到,只是有的學生視而不見,沒有給予它們更多的關注。在教學中,我鼓勵同學關心生活、關心身邊小事,善于發現問題并予以重視,嘗試把生產生活實際與教材中生命科學知識相聯系,從中獲取相應信息。

3.從社會熱點中自主獲取生物科學的相應知識

生命學科不僅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聯系,還與許多社會事件、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根據知識點,有機地與相關社會熱點、事件相聯系,拓展知識,使學生對某一熱點問題有較全面的認識,從而獲取生物科學的相應知識。

4.嘗試改編、整理或命制生物學情景習(考)題

生物學情景題是指以一些經典實驗或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為背景命制而成的試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甚至解決材料中的問題。

實踐成效:

1.增強了學生課外獲取信息的意識

許多學生從原來只看課外傳播媒體中的文體新聞、娛樂節目到現在有意識的關注生命科學的報道和資料,有的同學說:現在看報紙、雜志、上網、陪父母逛超市買東西,都要留意有關生命學科的相關知識,產品介紹、說明、成分。這說明學生已有意識開始關注獲取課外的信息。

篇(2)

一、精心設疑,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思維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始終,離開了思維,任何能力都難以形成和發展。而思維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思維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設計一些富有激趣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的問題,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注意、能引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心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啟迪學生思維、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在興奮的狀態下探索和發現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目的。

二、關注社會,創設時事熱點情境

時事熱點一直是學生十分關注的內容,時事熱點包括政治的、軍事的、社會的以及科學的最新發展動態。教師將這些備受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巧妙地設置成教學情境,對促進學生探究學習興趣有很大作用。例如:如納米科技的迅速發展,優良品種的篩選,青霉素的發現與應用,雜交水稻的培育與推廣,基因工程的研究與開發,轉基因食品擺上百姓餐桌,人類基因組序列圖的繪制完成,克隆羊“多利”的橫空出世,DNA“指紋”技術在親子鑒定、刑事偵察中的應用,干細胞的研究與應用等等,已經并正在改變和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這些重大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能使學生形成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生物技術更是挺立潮頭,在21世紀的自然科學發展中獨執牛耳。因此,挖掘與生物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又能更切實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滲透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思想。

三、聯系生產生活,創設自然社會的真實情境

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生物教師,只有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密切關注新課改的發展方向,立足于課堂,著眼于學生的生產、生活實際,才能激活課堂,讓生物課堂散發著生活的氣息,使生物教學熠熠生輝。那么如何做到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就是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生產實踐常見的現象來創設教學情境。例如:①觀察到的生活現象。農村同學觀察到的釀糯米酒現象,飯菜變餿變質現象,潮濕種子堆放久了變熱現象等。②從事生產實踐時觀察體驗到的現象。農作物栽培、養殖業等。③學生自身體驗的現象。青春期心理生理變化、疾病治療和預防等生活實踐情境由于與學生密切相關。學生比較熟悉,可以增加學生的親切度,縮短師生的距離。但同時學生對這些知識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創設情境之后,學生必然有一個一探究竟的心理。從而成功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主動性。

四、利用資料史實,創設生物學史情境

生物學史的內容包括生物科學發展史、科學發明的歷史、科學實驗的過程、科學家生活史。生物學史的教學可激發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這種興趣和自豪又能成為他們學習生物學的動力。學生受到生物學家的創造性思維的啟發,也會在生物學學習中表現出創造性。生物學史的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頑強的意志和毅力等個性傾向和個性品質,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絕不能等閑視之。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史實這一教學資源,展示了科學知識的發展過程: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植物生長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體的食物來源。

——1648-1653年,比利時醫生海爾蒙特做了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試驗:分別對柳樹和土壤進行稱重,五年后進行比較,發現柳樹增重了,但土壤沒減輕。

——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用玻璃鐘罩、蠟燭、小鼠、植物做了實驗。

——1779年,荷蘭植物生理學家英杰豪斯利用漏斗和金魚藻證明植物只能在光下通過其綠色部分改善空氣。

——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淀粉。

——1880年,德國生物學家恩吉爾曼利用好氧細菌證明氧氣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939年,美國生物化學家卡門利用同位素180進行示蹤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1957年,美國生物學家卡爾文發現了卡爾文循環。

篇(3)

2010年是廣東實行“3+文/理綜”高考改革的第一年,“平穩過渡”是高考命題最根本的指導思想,而平穩過渡的關鍵就體現在具有300分權重的新科目“理科綜合”和“文科綜合”上。廣東高考生物學科作為全國所有省市中地位最高、權重最大、在“理科綜合”試卷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中排序都在前的一個科目,“平穩過渡”決定了它只能是小心翼翼、難度平平,全卷難度0.79,其參考價值不大。2011年是廣東高考生物命題的轉折點,2011~2013年的高考命題一直延續著2011年的命題思想和命題策略,難度也基本維持在2011年的0.57左右。這對我們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命題方向和命題規律,指導我們的教學和高考備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近三年廣東高考生物試題不難發現其命題規律:

1. 堅持能力立意,注重思維品質,充分體現科學的過程與方法。

高考考什么?就是考能力。以知識為載體,充分考查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是近三年高考生物命題的主旋律和基本原則。從命題策略上看,理解能力滲透試題的始終,幾乎不存在單一識記水平上的考查;獲取信息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圖、表、文字表述等多種表達形式的相互轉化過程中;綜合運用能力是對學習的根本目的――“學以致用”的集中體現,主要通過創設綜合性情境、開放性、探究性問題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考在反映考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與科學研究潛能,主要通過創設實驗情境、揭示科研的過程與方法,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研究能力。近三年的高考生物試題表明,反映考生后續學習能力和發展潛能的“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 與反映考生生物科學素養與科學研究潛能的“實驗與探究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的比例大體為3232。

2. 立足基礎知識,突出核心考點,強化學科知識的遷移與整合。

三年的高考試題告訴我們,高考命題始終把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能力考查的立足點,突出核心考點,強化學科知識的遷移與整合。無論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幾乎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不同章節、不同模塊甚至是必修與選修知識的遷移與整合,既擴大了知識的覆蓋面,又成功地實現了各種能力的考查。

3. 關注社會熱點,彰顯地域特色,體現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廣東高考生物學命題特別注重體現社會熱點,反映社會實際,彰顯廣東地方特色;特別關注社會熱點中的生物學問題和選取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學命題素材。如2011年的第25題“超級細菌”,第29題的“食品安全”等熱點問題,2013年的第27題針對H7N9熱點考查的流感病毒的免疫問題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地域特色的試題有2011年的第3題“華南虎的人工繁殖”、第26題“蝴蝶蘭的栽培與種苗生產”、第27題“登革熱病毒傳播的控制研究”、第28題“海洋污染與治理”;2012年的第26、27、29題分別選用的“荔枝”、“木瓜”、“羅非魚”等話題;2013年的第28題“地中海貧血癥”、第29題的“木薯”新能源研究試驗等無不彰顯廣東地域特色。很多試題都折射出“保護資源、保護環境,關注生命、關注健康,誠實守信、求真求實,尊重科學、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與情感價值觀。

4. 試卷長度適中,呈現形式多樣,力求反映生物學的學科特點。

試題語言簡潔,閱讀量和書寫量適中,閱讀文字2100字左右,書寫文字約300字左右,試卷長度適中。試題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文字、圖、表等不同形式運用靈活。近三年的試題中,生物學圖穩定在5~7個,表2~4個,而純試驗的考查一直維持在22分左右,凸顯生物學的試驗科學屬性和生物學學科特點。

方向決定成敗,只有把握了高考命題的方向和規律,才能真正有效的指導我們的備考。

二、探究變與不變的命題本質,尋求高度契合的備考路徑

無論高考命題如何變化、試題情景如何新穎、設問形式如何巧妙,高考的目的不會變,考查的內容不會變,核心考點不會變,命題的基本原則不會變。我們要探究并抓住變與不變的命題本質,在“不變”中打基礎,在“變”中求發展,尋求高度契合的備考路徑。那就是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充分落實課本知識,緊緊抓住核心考點、高頻考點,以不變應萬變,牢牢鞏固基礎分;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對社會熱點、科技進步、地域特色的敏感性和反應能力及試題轉化能力,活躍、激發、鍛煉學生思維,提高思維品質,在“變”中求發展,向“變”要成績、要高分。

三、制定卓有成效的復習策略,鑄就2014年高考新的輝煌

鑒于明確的命題方向和變與不變的命題本質,高三的復習備考策略建議如下:

1. 時效:三輪復習。第一輪復習:高三開學至各地市一模,目標是系統掃描,單元過關,夯實基礎,建立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第二輪復習:即專題復習,時間為各地市一模后至5月初,側重跨章節知識體系的構建,強調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體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其專題的設計既可以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來設置,也可以根據核心考點、高頻考點來設置,還可以針對薄弱環節或熱點來設置。第三輪復習:時間5月初至高考,目的是回歸課本、應試訓練,心理調整,樹立信心。

2. 能力:始終把培養學生能力放在首位,提升能力應貫穿于高三復習備考的始終。命題思維無非是發散與收斂、求同與求異。能力提升的關鍵要從思維訓練入手,提高學生思維的品質。無論在教學、在提問、在解題、在命題、在選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拓展思維的寬度、提高思維的深度、增強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

3. 特色:廣東高考命題的最大特色就是關注社會熱點、體現地域特征。在二、三輪復習中尤其要提高對與生物學知識有關的新聞、突發事件等的敏感性,收集、整理社會熱點及廣東地域特色的相關資料,并盡可能轉化為試題或與學生一道進行“給材料命題”,使學生明白該熱點或地方特色的生物學問題有可能涉及哪些考點,會怎樣考。你不可能猜到原題,但有可能押到考點,這就是在“變”中求“不變”;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命題:在比較重要的綜合訓練、模擬考試的命題過程中,無論原創還是改編,組卷還是命制,應盡可能向高考生物試題靠攏。把握的原則有:一是單選題難度基本控制在0.75左右,雙選0.65左右,非選0.50左右;二是試卷長度2100字左右,圖5~7個,表4~2個,書寫量300字左右。其它方面的問題則參照考試說明中的明確規定。生源不同,難度有所不同,在平常的檢測中可根據本校實際上下浮動。

5. 技巧: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復習效率和考試成績的重要環節。答題技巧來源于正確的思維方法,研究生物學命題形式和解決不同題型的解題技巧,是提高備考效率的關鍵。建議老師在每次大考前都要加強考試技巧的指導與心理疏導,使學生在考試尤其是大考中不斷得到強化,提高考試成績、增強自我信心。如選擇題的解題技巧,非選擇題的解題程序,圖形圖表的一般規律,實驗題的解答規律等等。

篇(4)

2010年秋季,新課程改革在四川省各普通高中學校全面展開。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生物教師對于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的同時,還需要對生物課程資源進行重新定位和挖掘。新教材內容體系新,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摒棄過去那種“教學就是教教材”的舊觀念,樹立“以課標為基本依據,以教材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的新觀點[1]。使用多樣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輕松的理解知識、消化知識、掌握知識,才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教學資源,豐富生物學教學。

1.充分利用配套掛圖、模型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很多學校對于教學的硬件設施都進行了更新和完善,教室里配備了電腦和投影儀等先進的教學設備,這些設備為教師使用課件教學提供了條件。但課件的廣泛使用,讓很多教師忽略了教學配套的掛圖和模型的使用。相較于課件展示,模型具有真實感和立體感的優點,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動手分拆、組裝,印象更為深刻。

例如,在“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教學中,使用細胞膜的結構模型,可以直觀的展示磷脂分子的結構、磷脂雙分子層的構成、蛋白質分子的分布。然后教師再結合課件,利用動畫演示細胞膜的流動性,這既利于學生清晰準確的掌握細胞膜的結構及特點,又為后面的“物質跨膜運輸”做好鋪墊。

2.從生活中提取教學素材

生活經驗的一大特點就是直觀,容易讓學生接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充分地挖掘生活中教學資源,并巧妙地與教材知識相融合,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使生物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

例如,理發店的碎發都要被收集起來,是為了提煉氨基酸――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大寶SOD蜜中的“SOD”之所以成為化妝品的賣點,是因為它是一種抗氧化酶,能加速新陳代謝,延緩衰老;家中儲存水果裝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中,可延長保鮮時期,是因為水果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由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聚集在水果周圍形成了一個高二氧化碳濃度環境,抑制了其呼吸作用,放入冰箱中通過低溫降低酶的活性來抑制呼吸作用,從而減少水果中有機物的分解。

3.關注當前的生物科學前沿

在新課程教材中,“科學前沿”“科學•技術•社會”等為學生介紹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的價值和局限性,養成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理智地運用科學成果的情感和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但是,教材編寫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耗時較長,因而教材使用有一定的滯后性,教材中介紹的“科學前沿”可能已并不是“前沿”。為了使學生準確了解生物科學的發展動向,教師要多關注報刊雜志等的報道,收集關于生物科學的最前沿知識。

例如,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羅伯特•愛德華茲,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成功實現了第一位“試管嬰兒”的誕生,開創了生殖醫學領域的新紀元。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科學家格雷德與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杰克•紹斯塔克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制而分享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解釋了端粒如何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讓人們更深入的了解細胞的壽命、衰老與死亡等等。“試管嬰兒”、“核糖體”、“細胞衰老和死亡”,都是中學階段要學習掌握的生物學知識,若結合這些全球性的生物科學大事件來進行教學,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情感和意識。

4.了解社會熱點話題

報紙、雜志、電視、互聯網等是大家每天都會接觸的傳播媒體,報道各種社會關注的熱點: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環境問題、營養保健問題等等,這些熱點問題都與生物學知識息息相關。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分析社會想象,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中央電視臺《科技苑》節目在2010年10月報道了“不流血的手術刀,探秘超聲波消融腫瘤”,在“細胞癌變”的一節教學中,就可以利用該材料為學生介紹最新的治療腫瘤的方法;結合最近兩年新聞報道的“劣質奶粉事件”,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蛋白質的元素組成、作用以及缺乏癥狀;利用“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知識,引導學生討論探究“綿陽市災后恢復重建林業生態項目”中要遵循的自然生態規律。將這些報道作為學生課堂講座素材,時效性強,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5.利用簡易材料,合理設置家庭小實驗

生物實驗能生動、直觀地展示生物現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但是課堂演示實驗往往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及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保證每位學生學都看到實驗現象。而學生實驗也只是部分實驗,課程改革后,新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探究性實驗,但畢竟是多人一組,也不能保證每位學生有實踐全過程的機會。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用具材料,合理設置一些家庭趣味小實驗,從一定程度上補充課堂演示、分組探究實驗的不足。

例如,血漬的洗滌、韭黃和韭菜的培育、發豆芽等實驗,這些實驗都來自于生活,又與中學階段所學的生物知識密切相關。“血漬的洗滌”可用以研究酶的作用;“韭黃和韭菜的培育”可用以研究光照與葉綠素形成的關系;“發豆芽”既可研究種子萌發的條件,還可用以探究莖的向光性和根的向重力性。通過這些簡單的生活小實驗,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又陶冶學生的情操,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總之,教師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學中,要多收集教學資源,豐富教學素材,才能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教學,以促進生物課程能更好的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董宇達.校內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第14期.

篇(5)

2組織專刊的主要策略

策劃專刊的核心工作之一是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某一科學領域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及時捕捉熱點選題、知名科學家以及研究團隊等信息,這是后續組稿的基礎。本刊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專刊的策劃與組稿。2.1文獻調研選題是否代表學科熱點且是否具有新穎性和獨特性,是專刊能否取得高影響力的關鍵。在篩選選題之前,編輯需要閱讀大量文獻,通過文獻計量等科學方法分析選題的熱度以及發展趨勢,特別是對于在同類期刊中已經出版的選題,需要重新挖掘切入點。例如,在進行“《生物技術通報》創刊30周年紀念專刊”選題策劃時,筆者與復旦大學盧教授討論“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選題之前,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在WebofScience數據庫檢索了盧寶榮教授近些年在國內外主要學術期刊發表的所有文章,分析結果[3]表明,盧教授在該領域的發文數量大且幾乎涵蓋了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的各個方面;因此,為了挖掘新的選題方向,需要對這些已經發表的文章進行深入閱讀、比較分析,遴選出候選選題,從而再與作者確定最終選題[4]。2.2召開專家咨詢會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編輯會篩選一部分后備選題以及約稿團隊。為了確保最終選題契合學科發展態勢,具有科學熱點的代表性,本刊編輯部不定期地召開編委、專家咨詢會,對于期刊計劃出版的專刊選題進行深入討論。例如,在策劃“《生物技術通報》創刊30周年紀念專刊”之時,編輯部邀請部分編委及專家圍繞選題以及寫作團隊等出謀劃策,保證了該專刊的文章都為當年生物技術相關領域的熱點內容。2.3期刊編輯實地調研近2年本刊編輯先后走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0多個重點實驗室,拉近了期刊與科學家的距離。在與專家交流討論的同時,編輯不僅更深入、廣泛地了解到學科熱點、研究團隊的科研進展,對于期刊的發展問題專家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2.4追蹤學術會議,把握科研進展近些年編輯部連續跟進全國有關學術研討會,結合文獻調研結果,確定“植物逆境”是植物生物領域持續的熱點,于2016年策劃并出版了“植物逆境專刊”。在策劃時,編輯部首先通過文獻調研明確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研究機構及科學家,例如,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維華團隊、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這些團隊在植物逆境的相關領域的不同層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且團隊間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在參加研討會之前,期刊編輯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并通過函件與專家約稿;會議期間,通過聆聽專家的現場報告更深入地了解專家的研究進展;會下與專家進行深入討論,直接與專家確定選題以及出版時間等。這種期刊編輯實地與專家交流,使專家對于編輯部約稿工作更加重視且印象深刻,后續期刊編輯的跟進也會非常順暢。筆者的實際工作證明,這種自上而下的約稿方式[5]是十分有效的。2.5邀請客座編輯參與策劃組稿通常情況下,期刊的客座編輯是由領域內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擔任,他們對于領域的學術熱點有更加權威的把握,對于領域內的研究團隊的科研進展以及相互合作等情況非常了解,在學術領域內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客座編輯進行專刊稿件的征集,可以使專刊整體內容更具協調性、針對性和全面性。例如,本刊曾邀請北京大學羅靜初教授組織策劃出版了“生物信息學專題”,邀請江南大學周景文教授作為客座編輯出版了“合成生物學專刊”。在客座編輯的參與下,約稿工作順利、高效。客座編輯在專刊的約稿、初審、主審等環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著提高了論文出版速度和質量。2.6鼓勵編委參與專刊組稿在編輯部進行專刊策劃的最初階段,主要依靠編輯個人向專家通過函件、電話等方式約稿;但是,由于有些專家在之前并未與期刊有過任何審稿等工作合作,對期刊情況并不了解,因此對于期刊編輯的邀請并不回應或是直接拒絕邀請。在這種情況下,期刊編輯會通過編委推薦或是請編委幫助聯系實現專家撰稿。以期刊編委的名義向專家約稿,也使專家更加認可、重視約稿工作,從而認真、及時地完稿。此外,當編委與專家確定好寫作任務后,編輯需要繼續跟進撰稿進展,為作者提供各種后續服務,包括及時提醒截稿日期,對于提前完成的稿件進行快速審稿和編輯加工。這些工作的較好完成,也會給專家留下良好印象,以維持與專家以后的合作。

3出版專刊的成效

3.1提高了期刊學術影響力以本刊已出版的專刊為例,專刊出版的選題內容是目前領域內的學術熱點,大多數文章都是對領域內專家的特約文章,質量較高。這些高質量文章在出版較短時間內就會產生較高的下載量和被引量,因此專刊文章對于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提高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3.2擴大了期刊稿源在策劃專題、專刊時,編輯部除了向專家約稿外,還會在期刊網站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征稿啟事,包括寫作要求、出版日期等,鼓勵廣大科研人員就專刊選題踴躍投稿,短時間內增加了自由來稿的數量。3.3凝練了期刊特色目前,我國生物學領域有100余種期刊,部分期刊的出版內容呈現同質化,出版范圍欠凝練,導致作者在投稿時并不清楚自己的稿件是否契合期刊的出版范圍;而專刊的策劃出版可以使作者更加有針對性地投稿,而且基于明確的投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自由來稿的質量。通過分析發現,在出版多期專刊后,目前本刊自由來稿的選題顯著凝練,例如:“植物逆境生物學”“基因編輯技術”“干細胞”等一些熱點選題的投稿量提升;從來稿機構看,來自全國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國家重點驗室的來稿量顯著增加。3.4提高了期刊對于科學家的凝聚力專刊策劃出版工作為期刊累積了大批知名專家資源,大部分專家作者與期刊保持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積極地為期刊審稿、投稿、薦稿、推廣宣傳等。并且,在此過程中長期為期刊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已經被遴選為期刊編委。3.5提升了期刊編輯的專業素養專刊的策劃工作需要期刊編輯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分析選題是否具有創新性、獨特性及可行性[6],此外,還需要統籌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獻資源、專家資源、編委資源、讀者資源等[7];因此,通過成功策劃專刊,期刊編輯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職業價值得以體現,創造力也得到提升。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304-01

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規律和應用的學科,是生物學科中理論性和實驗性都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環節。隨著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已成為許多生物技術領域的基本技術和手段,其基本理論和應用研究在國際上一直是非常活躍的領域。如何通過該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求實創新的科學方法及綜合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專業奠定牢固的理論專業技術基礎,是微生物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此,筆者對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下面簡單介紹在微生物學實踐教學中的一些改革工作。

一、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及時引入新知識新熱點

微生物與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育種學等課程在內容上相互交叉滲透,授課時間上有前有后,為避免與先修課程某些內容重復、又為后續課程留有余地,突出本課程的特有內容,必須對交叉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作為生命科學中最活躍的分支科學之一,一批新的微生物學科正孕育和形成,如微生物基因組學、微生物蛋白質組學、微生物代謝組學等。很多新技術、新方法如熒光PCR、生物芯片技術、生物信息學等在微生物學中廣泛應用,完全按照微生物學教材已不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新理論。因此,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向學生講授更多的有關科學前沿動態的知識,探索將課程中的經典理論和前沿科技發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力求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系統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與實驗操作技能。實踐中的具體做法是:教師通過上網檢索的方法,廣泛收集有關外文教材和教輔資料,從中吸取精華,同時注重吸收國內重點大學在相關課程上的先進教學經驗,在講授過程中針對書上的興趣知識點進一步查閱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做到源于書本又高于書本。

比如在講到抗生素對細菌的作用時,引出2010年在全球多個地區出現的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I型(NDM-1)超級細菌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了抗生素在目前抗感染治療中的應用及目前國內外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現狀,部分興趣濃厚的學生在課外時間對目前國內大型醫院的抗生素臨床使用展開探究。

二、嘗試多種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反映微生物學課程“聽得懂、理不清、記不住”。老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會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形象生動地將微生物學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

1、歸納、對比式教學法。對于知識點零亂、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內容,可以通過歸納與比較其間的異同,使知識點層次清晰、分明,也可減輕學生記憶的難度。如原核微生物與真核微生物的比較;真病毒與朊病毒的比較;G+細菌與G-細菌細胞壁的比較;細菌、酵母菌、霉菌、放線菌菌落特征的比較;消毒與滅菌的比較;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比較等。比如,G+細菌與G-細菌細胞壁的比較可從四個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和說明:細胞壁結構;肽聚糖含量與單體結構;革蘭氏染色反應;磷壁酸、LPS的有無等。

2、實例教學法。教學時要理論聯系實際,多引入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或有趣事例。如講到“蕈菌”的時候,可以查閱最新文獻向學生們介紹一些常見的食用蘑菇的培養過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開始“病毒”一章的學習時,通過簡單介紹SARS流行情況,引出其病原體―冠狀病毒,講到“亞病毒”時引入瘋牛病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病毒的興趣。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對學生起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3、討論式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與當前熱點問題有關,可以提前幾周布置作業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寫成綜述或總結。如講到細菌耐藥性時,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總結和分析當前細菌耐藥性研究的進展,包括耐藥菌種、耐藥機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課時分組派代表發言討論,最后教師總結。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查閱資料、綜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提高了學生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篇(7)

其實埃博拉熱病的首次公開亮相是1976年9月扎伊爾北部巴姆巴地區的雅布庫村莊。是迄今為止傳染性最高、致命性最強的病毒之一。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死亡率高達90%。尚無有效疫苗可以抵御或治療該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因此人們對這種病毒產生了極大的恐慌。

埃博拉病毒(EBV)屬絲狀病毒科,呈長絲狀體,單股負鏈RNA病毒,有18,959個堿基,分子量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顆粒直徑大約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較強的病毒一般長(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環形,分支形較常見。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長的纖突。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復合體構成,含負鏈線性RNA分子和4個毒粒結構蛋白。

感染過程是人類通過密切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感染病毒。在非洲,人們因處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熱帶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豬等而導致感染。一旦有人與感染病毒的動物發生接觸,就可能在社區造成人際傳播。當人們通過破損皮膚或黏膜與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或其他分泌物(糞便、尿液、唾液和)直接接觸時就可導致感染。雖然猴子間的空氣傳染在實驗室中已被證實,但并不能證明人與人之間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病毒。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在此期接觸病人甚至可能不會受感染。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因腹瀉、嘔吐和出血所排出的體液將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險性。

感染者癥狀和體征包括突然發熱、極度乏力、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后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某些病例會同時有內出血和外出血。

出現疫情時,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員為:(1)醫務人員;(2)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或其他人;(3)在葬禮過程中直接接觸死者尸體的人員;(4)在雨林地區接觸了森林中死亡動物的人。

需要開展更多研究,以了解免疫受損者或者伴有其他基礎性疾病的人員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該病毒。在診所和醫院、社區集會或家中,均可通過采取保護性措施而減少暴露于病毒的機會。

目前對埃博拉病毒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為強化的支持性治療。病人往往會出現脫水,需要靜脈或者口服補液進行電解質補充。治療首先是輔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電解質,修復損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對并發癥的治療。排除個別病例,埃博拉康復者的血清在治療疾病中并沒有什么作用,干擾素對埃博拉也是無效的。在猴子試驗中,凝固干擾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學家宣稱,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獼猴中有3只康復。一些抗病毒藥如干擾素和利巴韋林無效,主要是支持和對癥治療,包括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腎衰竭時進行透析治療等。

防范措施首先是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動態。其次是加強國境檢疫,暫停進口猴子主要限制來自疫區的猴子。再次對有出血癥狀的可疑病人,應隔離觀察。一旦確診就應及時報告衛生部門,對病人進行最嚴格的隔離,即使用帶有空氣濾過裝置的隔離設備。醫護人員、實驗人員穿好隔離服,可能時需穿太空服進行檢驗操作,以防意外。

接下來筆者就此相關信息設計了一道習題,僅供大家探討。

材料:最近,科學家已成功地將埃博拉病毒和天花病毒結合。埃博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而天花病毒則是DNA,兩者原是沒法結合的。研究人員將埃博拉病毒中引起疾病的一部分RNA轉化成DNA,然后與天花病毒的DNA結合。染上這種病毒的病癥并不像天花一樣有著皮膚表面的水泡,而是帶有埃博拉病毒的出血特性,它既有埃博拉病毒的極高的致命性,又有天花的高傳染力。

1.將埃博拉病毒RNA上的遺傳信息轉給DNA的過程叫?搖?搖 ?搖?搖,這一過程必須有?搖?搖?搖?搖 酶參與。結合后的埃博拉病毒與天花病毒均能在宿主體內合成毒素,說明它們?搖?搖?搖 ?搖?搖?搖。

2.病毒具有快速復制和傳播的能力,病毒被稱為生物的根本原因是(?搖?搖?搖?搖)

A.以核酸和蛋白質作為復制和繁殖的物質基礎

B.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

C.具有細胞結構

D.能進行新陳代謝

3.在下列生物中,既以DNA作為遺傳物質,又具有相同的代謝類型的一組生物是(?搖?搖?搖?搖)

A.細菌病毒和煙草花葉病毒

B.炭疽桿菌和菟絲子

C.人和人體蛔蟲

D.乳酸菌和玉米

4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一般有2~21天左右的潛伏期。在此期間,要確定病人是否被該病毒感染應該(?搖?搖?搖?搖)

A.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來判斷

B.采集病人血液檢測HIV抗體

C.采集病人口腔粘液檢測HIV抗體

D.采集病人血液檢測HTV

解析:1.這道題是以埃博拉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考查的知識點包括中心法則,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參考答案:逆轉錄,逆轉錄,合成蛋白質時采用一套遺傳密碼子。2.此題考查學生對病毒的理解及掌握情況,病毒被稱為生物的根本原因是能進行新陳代謝。【D】

3.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為RNA,炭疽桿菌和菟絲子的代謝類型都為異養需氧型,蛔蟲和乳酸菌為厭氧型,玉米為自養型。此題綜合性比較強,需要學生有扎實及全面的基礎知識。【B】

篇(8)

關鍵詞:精品開放課程;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教學改革

精品開放課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費開放的、數字化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學習者通過網絡以視頻、文本等形式獲取學習資源,進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來,迄今已經建立國家級精品課程3 800多門,并帶動16 000多門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是當代生命科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和主干課,是生物學科多個專業的必修課,在微生物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筆者通過國家精品課程網站查詢到微生物學相關的精品課程有44門,其中國家級6門,省級22門,校級16門,包括武漢大學沈萍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以及南開大學李明春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本文在總結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紹開放課程背景下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 充分利用資源,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課程的參考教材以國際上經典的、最受歡迎和再版次數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3]為主。該教材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兩年更新一次,目前已更新到第十三版。教材能及時補充國際微生物學領域的新進展,反映微生物學科前沿研究情況。另外,該教材還提供了許多精美、新穎的圖片,可以更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過程、機理。除了教材之外,我們還通過國家精品課程網站,拓展教學資源,包括微生物學視頻、微生物圖庫、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學熱點、著名雜志文章、著名大學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網站等。在教學實踐中,描述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像自學。教師在課堂上僅介紹知識點和關鍵內容,為開展案例教學節省了課堂時間。

2 開展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案例教學以近年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微生物學相關SCI論文為案例。教師在學期初給出若干個微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名詞,學生根據興趣自由組合成3~4人的學習小組。每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使用信息學課程上學習到的文獻檢索方法查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學術論文。通過論文的翻譯和學習,先進行學習小組內部討論交流,達到對論文所涉及知識點的掌握和貫通,然后將論文的主要內容制作成poster(墻報),最后每個小組推舉1人參加全班的報告交流。學生學習了課堂之外的內容,他們制作的poster還成為教學案例,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查找文獻,制作poster,答辯等各種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思維,對培養高素質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3 鼓勵科研訓練,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根據學生申請和答辯的情況可以分別給予國家級、北京市級及校級資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申報,項目人數1~5人,選擇指導教師,進入指導教師實驗室開展研究。另外,學院還根據國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為確保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資助項目的嚴格執行,使理科基地大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得到有效提升,鼓勵本科生積極申報理科生物學基地2012~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J1103516)子項目。為了給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學院專門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利用國家理科基地的建設經費,購置了常規的實驗室設備和儀器,包括超低溫冰箱、高速冷凍離心機、紫外光譜儀、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顯微成像系統、萬分之一電子天平、pH計、滅菌鍋、超凈工作臺、培養箱、搖床等。通過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培養了本科生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興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指導立項的本科生創新項目有3~4項,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科研訓練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為第一作者累計發表SCI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其中多數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繼續攻讀研究生,從事微生物學研究。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我們還同步開設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實驗課程中設定開放實驗,學生自己調研實驗原理和方法,與教師交流討論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通過對學生的文獻調研能力、科研思路、實驗技能、實驗成果總結等環節的訓練,全面提升所有學生的實驗和科研能力。

4 重視學習能力,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本課程教學改革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采用“6211制”,即總成績為100分,期末考試成績為60分,案例教學占20分,平時作業占10分,學習態度(考勤、討論和答疑等)為10分。期末試卷用全英文考題,鼓勵學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學的成績由學生自己評定,具體做法是學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辯時,其他學生都作為評委對答辯同學進行評分,全班同學打分去掉5個最高分和5個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結束語

學生通過微生物雙語課程開闊了視野,掌握了國內外微生物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培養了英文閱讀的習慣,提高了用英語學習的能力。案例教學環節獲得了學生的肯定,這個環節的培養讓本科生能獲取第一手的文獻資料,為提前進入科研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雖然通過教學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在微生物雙語課程教學中也碰到了一些問題,如少數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對雙語課程學習有畏懼心理,對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是一個難點;英文授課速度慢,而課時有限,在精講和泛講的內容選擇上比較難以把握等,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不斷探索中調整,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篇(9)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這是所有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很多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能寫一手端正、有條理的板書,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講起課來激情澎湃,自我感覺挺好,可學生雖一個個都瞪著眼睛聽課,但心早已不知飛到哪去了,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針對此現象,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后來發現學生對與生活有關的事物特別感興趣,且課堂表現非常活躍,相應的課堂教學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以下是我利用生活實例,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積極性的實踐研究中的幾點心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精彩而又貼近生活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課堂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戲曲的“引子”、影劇的“序幕”一樣,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導入方法有多種,如提問、討論、設疑置問、社會新聞等,可根據內容特點靈活運用。例如,在進行“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列舉生活實例,然后提問:1.當你的手被針扎到了,你會立即縮手;2.當有顆球往你的位置飛來時,你會迅速躲開或接住;3.在賽跑時,當你一聽到槍響,你就會立即起跑。請問,你為什么能這么完美地完成這些動作呢?這樣的例子很生活化,問題問得很有趣,有思考性,學生就會產生興趣,從而積極思考。

二、聯系生活實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其實在生活中,存在很多與生物相關的知識,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將學到的生物知識運用于生活中,真正做到授之以魚。知識從生活當中來,也終將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比如說在學習“血糖平衡調節”有關知識時,我們可以通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引導學生分析調節過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血液中胰島素含量過低,導致血糖濃度過高而產生糖尿,在治療時經常要注射胰島素。那么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含量為什么會過低呢?是如何造成的?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會對這個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為了更多地了解這方面知識,就會懂得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將教學與實際生活拉近距離,會使學生覺得知識是可以運用到現實的,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生物的強大動力。

三、巧妙運用生活俗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生物科學知識多,涉及面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物學現象、生物學實驗等知識不但需要記憶,更需要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運用生活俗語,能使生物學知識趣味化,為課堂營造輕松、活潑、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些說明了遺傳和變異的普遍性;又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生動地描繪了食物鏈的組成;講到條件反射的建立時,可以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明。

四、關注社會熱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一個信息多元化的社會,很多學生會關注社會新聞熱點,而與生物學有關的主要有健康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生物多樣性問題等。利用學生關注的事件及相關的社會熱點,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時,教師可以以抗蟲棉為例,讓學生探討抗蟲棉的安全性問題,學生討論后基本能得出較正確的觀點:既保護了農民的勞動成果,又消滅了農業害蟲,更避免了利用農藥消滅害蟲給環境造成的污染。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又增強了學生熱愛自然、關注社會問題、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篇(10)

精品開放課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費開放的、數字化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學習者通過網絡以視頻、文本等形式獲取學習資源,進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來,迄今已經建立國家級精品課程3 800多門,并帶動16 000多門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是當代生命科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和主干課,是生物學科多個專業的必修課,在微生物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筆者通過國家精品課程網站查詢到微生物學相關的精品課程有44門,其中國家級6門,省級22門,校級16門,包括武漢大學沈萍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以及南開大學李明春教授主講的微生物學。本文在總結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紹開放課程背景下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 充分利用資源,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學課程的參考教材以國際上經典的、最受歡迎和再版次數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教學資源,包括微生物學視頻、微生物圖庫、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學熱點、著名雜志文章、著名大學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網站等。在教學實踐中,描述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像自學。教師在課堂上僅介紹知識點和關鍵內容,為開展案例教學節省了課堂時間。

2 開展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案例教學以近年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微生物學相關SCI論文為案例。教師在學期初給出若干個微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名詞,學生根據興趣自由組合成3~4人的學習小組。每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使用信息學課程上學習到的文獻檢索方法查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學術論文。通過論文的翻譯和學習,先進行學習小組內部討論交流,達到對論文所涉及知識點的掌握和貫通,然后將論文的主要內容制作成poster(墻報),最后每個小組推舉1人參加全班的報告交流。學生學習了課堂之外的內容,他們制作的poster還成為教學案例,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查找文獻,制作poster,答辯等各種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思維,對培養高素質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3 鼓勵科研訓練,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根據學生申請和答辯的情況可以分別給予國家級、北京市級及校級資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申報,項目人數1~5人,選擇指導教師,進入指導教師實驗室開展研究。另外,學院還根據國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為確保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資助項目的嚴格執行,使理科基地大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得到有效提升,鼓勵本科生積極申報理科生物學基地2012~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J1103516)子項目。為了給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學院專門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利用國家理科基地的建設經費,購置了常規的實驗室設備和儀器,包括超低溫冰箱、高速冷凍離心機、紫外光譜儀、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顯微成像系統、萬分之一電子天平、pH計、滅菌鍋、超凈工作臺、培養箱、搖床等。通過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培養了本科生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興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指導立項的本科生創新項目有3~4項,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科研訓練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為第一作者累計發表SCI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其中多數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繼續攻讀研究生,從事微生物學研究。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我們還同步開設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實驗課程中設定開放實驗,學生自己調研實驗原理和方法,與教師交流討論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通過對學生的文獻調研能力、科研思路、實驗技能、實驗成果總結等環節的訓練,全面提升所有學生的實驗和科研能力。

4 重視學習能力,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本課程教學改革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采用“6211制”,即總成績為100分,期末考試成績為60分,案例教學占20分,平時作業占10分,學習態度(考勤、討論和答疑等)為10分。期末試卷用全英文考題,鼓勵學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學的成績由學生自己評定,具體做法是學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辯時,其他學生都作為評委對答辯同學進行評分,全班同學打分去掉5個最高分和5個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結束語

學生通過微生物雙語課程開闊了視野,掌握了國內外微生物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培養了英文閱讀的習慣,提高了用英語學習的能力。案例教學環節獲得了學生的肯定,這個環節的培養讓本科生能獲取第一手的文獻資料,為提前進入科研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雖然通過教學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在微生物雙語課程教學中也碰到了一些問題,如少數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對雙語課程學習有畏懼心理,對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是一個難點;英文授課速度慢,而課時有限,在精講和泛講的內容選擇上比較難以把握等,這些問 題還需要在不斷探索中調整,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篇(11)

中圖分類號:Q7文獻標識碼:A

1 分子生物學與婦產科的基本情況概述

分子生物學的興起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興起和發展以來,發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關注。六十多年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繁榮的勢頭依然十分強勁。分子生物學研究要進行的問題在于對生命本質一致性的分析,學者們通過分子水平的研究,發現由最低級、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最復雜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組成(這些組成主要由蛋白質、核酸、糖等三類物質構成)的構成與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則)以及含義(遺傳密瑪)乃至能量轉換的機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們才發現在分子水平層面,生物取得了相對的統一。分子生物學的這一成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個體、種屬之間的轉移成為可能,從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學各個分支學科以及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在21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將不斷深入和擴大,關于腦的活動、生命發育、疾病免疫等復雜難題將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準確客觀理解分子生物學對婦產科的影響,必須對婦產科的基本情況所有了解,在長期的醫學研究和發展實踐中,婦產科的研究和實踐內容不斷豐富和發展,如在生命發育階段,對胎盤、胎兒生理、母體子宮平滑肌的功能調節以及分娩發動機制、早產等問題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對于絨毛外滋養細胞以及胎兒胎盤轉運方面的問題也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在歐美國家,分子生物科學較為發達,對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斷深入,探討了一些生物學的病理機制及治療方法,典型的如子癇、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問題。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代表的一些研究結構對婦科流行病學、早產病因基因組研究以及基于循證醫學早產臨床干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學在婦產科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分析

事實上,婦產科的發展歷史較之于分子生物學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學興起之后,對婦產科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些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產前診斷中,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使得我們對一些具有嚴重出生缺陷或者遺傳病等問題在宮內期即可作出診斷并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對策措施。分子生物學產生之前,該領域主要運用的是胎兒鏡以及影像技術,但是,近年來,致病基因不斷分離克隆,高危胎兒的基因突變分析不僅重要而且必須,分子生物學技術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雜交、熒光原位雜交、PCR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單基因病以及染色體畸變的診斷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諸如端粒探針、錨定原位標記技術、基因組雜交等在婦產科的應用問題也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筆者通過以上的分子生物學在產前診斷的應用問題的論述,已經很明顯的說了分子生物學對提高植入前遺傳診斷或用孕婦血中胎兒細胞診斷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應用到婦產科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如索森印跡雜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單鏈構象多態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異源雙鏈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測試(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技術在婦產科的很多具體方面得到了應用與發展,如在遺傳方面的研究,當前,我們已知一些遺傳性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Wilm氏瘤)的突變基因是按孟德爾方式遺傳的。當然也有一些基因與腫瘤的易感性有關,但是其遺傳方式都是孟德爾方式,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對這些基因可以進行產前檢查。又如多聚合酶鏈反應這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一些婦產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營養不良癥、囊性纖維化癥、苯丙酮尿癥、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等進行診斷和治療已經成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學在母嬰感染傳播方面的應用,超微量的DNA擴增技術具備敏感性、特異性以及簡便性的優點在母嬰感染傳播方面的應用優勢十分明顯。分子生物學的應用使得對于母嬰傳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細胞病毒(CMV)、風疹病毒等進行一些提前的檢測與預防成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術還可以根據不同引物的特點進行預后。近年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嬰傳播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PCR技術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諸多成就。此外,在婦科腫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學界對腫瘤發生和發展的認識進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腫瘤細胞中復雜的染色體異常組成以及對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貢獻。當前免疫遺傳研究熱點是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與該病的關系。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HLA分型研究從抗原水平進入到基因水平,使與疾病關聯的HLA基因準確分型、定位。以上所舉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學在婦產科領域應用和發展的冰山一角,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婦產科的不斷交叉融合,兩個學科以及交叉部分都會取得更多嶄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卡1卡2卡三卡在线| jizz视频护士| 在线观看亚洲电影| 一个人看的免费高清视频日本|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区在线观看| 人人爽天天碰天天躁夜夜躁|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好男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看片| 午夜爽爽性刺激一区二区视频| 青草影院内射中出高潮|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浮力国产第一页|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女生张开腿让男生通| 丁香六月色婷婷| 成年人视频网址|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视频| 日本人强jizzjizz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 新婚娇妻1一29芷姗txt下载|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豆| 日韩在线播放全免费|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又粗又长又爽又大硬又黄| 美村妇真湿夹得我好爽| 国产一区美女视频| 茄子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免费视频99 |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