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茶葉的品質特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 背景
茶業的發展與中國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茶業是中國文化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發展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歷代中國政治、經濟及文化的面貌。我們栽培茶樹的目的是獲得高產優質的茶葉,而茶樹的品種資源的差異,樹冠的構成狀況,病蟲害的預測與控制都與茶葉的高產優質密切相關。
茶樹種質資源是茶樹育種的重要材料。篩選和培育優良的茶樹品種, 是茶樹育種的重要任務。我們可以運用計算機技術,對茶樹種質資源進行分析, 以其為茶樹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茶樹生理育種提供理論依據。
茶樹樹冠結構的構成狀況,影響著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對不同樹齡茶樹的樹冠結構進行科學分析,為制定合理的農業技術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如合理修剪,施肥以達到理想的樹冠結構,有效地提高茶葉產量,增進茶葉品質,適應機械化作業,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塑造豐產樹冠。
控制茶樹的病蟲害,是獲取茶葉高產優質的一個關鍵環節。我國茶樹分布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環境。已記載的我國茶樹病害有130多種。茶樹病害發生種類,因氣候條件、種植年限和種植面積而有所不同。據估計,由于病害,茶葉產量每年要損失10%―15%,同時還嚴重影響茶葉質量。因此茶樹病蟲害防治歷來是茶葉生產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葉病害的防治,往往因為診斷上的失誤,使防治藥劑選擇不當或失去防治時效,造成病害發生嚴重。提供一種較準確且操作簡單的茶樹病害診斷方法,使茶樹病害能通過簡單的特征或病狀,就可初步診斷出發生病害的種類,及早對所發生的病害采取預防措施,是減少病害損失的有效方法。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茶葉生產也有了較大發展,但國內外對茶葉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葉理化審評方面,依然是使用傳統的感觀評測方法對茶葉進行評定,將計算機技術用于茶葉領域的為數不多。利用計算機技術,將茶葉的各種外形,內質作為各項指標,使用戶只需通過簡單的鼠標操作,即可對茶葉品質進行分類與識別。
2 國內外研究動態
隨著茶葉產業的迅速發展,茶葉為人們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經濟效益,科研和生產實踐均已證明,要想獲得高的經濟效益,茶葉的高產和優質是關鍵因素,品種的好壞,樹冠的構成狀況,病害的預測與防治是關鍵環節。
2.1 茶樹種質資源研究
我國是世界上是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 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樹資源已達3300多份。但是, 我國對茶樹種質資源的研究, 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態特征的描述上。須海榮等對茶樹資源的生理生化特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收集了我國主要產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樹種質資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礎上, 并經統一管理和栽培, 對茶樹種質資源的主要生理特性進行了系統的測定。湖南農業大學唐和平,陳興琰早在1995年就從形態學、解剖學、化學三個方面進行測定,采用數學方法綜合分析,探討了茶樹種質資源的形狀差異和親緣關系。2001,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羅軍武教授等運用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技術對茶樹品種資源的親緣關系進行系統研究,旨在為茶樹品種資源的分類和科學利用提供理論依據。2005年,羅軍武教授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們,利用AFLP-銀染分子標記技術, 對40個茶樹品種(系) 進行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系分析。
2.2 樹冠結構的研究
在茶樹樹冠結構的研究方面,張穎彬等研究了茶樹樹冠的不同留養方式對早春萌芽量的影響,結果顯示,茶樹樹冠的不同留養方式對早春荼芽萌發時間有不同的影響。立體留養的茶樹因留養時間長,在肥培管理條件滿足茶樹生長需求的情況下,其茶芽較平面留養樹冠的更為肥壯。楊德莊總結了豐產區經驗,得到茶樹要豐產其樹冠結構必須達到的目標,為豐產樹冠結構的塑造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專家根據樹冠結構指標的動態變化規律。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為品種在規范化栽培條件下樹冠結構的達標測定提供科學依據。2000年,羅軍武、唐和平、黃意歡選用湖南省規范化栽培茶園1~18 年生的櫧葉齊品種為材料, 以與產量、品質密切相關的14項樹冠結構作為指標,根據它們的變化規律,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同年,羅軍武、唐和平、黃意歡以小喬木型品種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種櫧葉齊為材料, 對湖南8個地(市) 規范化栽培茶園1~18 年生兩類型品種茶樹樹冠結構的15 項指標進行系統調查, 并運用計算機作數據分析。結果表明, 兩類型品種樹冠結構指標隨樹齡的增大呈現出基本一致的變化規律,各項樹冠指標均可用一定的數學模型予以表達。研究結果還表明, 兩茶樹品種在1~6年生期間, 各項樹冠指標增幅較大, 7~14年生期間樹冠指標的增加或減少的幅度不大, 樹冠結構比較穩定;14年生后, 一些與茶葉品質和產量密切相關的指標, 如新梢密度、生產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葉長度和單葉面積下降幅度加大。同時,從兩類型品種樹冠結構指標的變化來看, 茶樹類型不同, 樹冠結構動態變化存在著差異。
2.3 茶樹病蟲害研究
隨著工業的發達,茶樹病蟲防治已由傳統的農業措施防治過度到使用農藥的化學措施防治,尹勇對茶樹主要的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兩類防治方法。但這些都需要首先對茶樹的病蟲害進行早期的預測和診斷,進而才能在還沒造成嚴重發病的情況下進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數值診斷的原理和方法,先將茶葉上發生病害的種類,按照病害發生時具有的病癥及特征進行分類、分組,將組中各個病害的病狀特征分解為單獨的特征性狀,對每一個特征性狀給予對診病的意義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組的數值診斷表,再利用數學的方法,對各量化的分值進行比較,得到診斷結果,利用診斷病害的可信度表達診斷的準確性,當病害準確度達到60%以上的分值時,可以認為診斷準確,點擊詳細資料即可得到有關該病的相關資料,包括病原菌、發病癥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等。
2.4 茶葉品質鑒定與分類研究
在國內外,茶葉品質大多數是通過人的感官評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葉的成分比較復雜,茶葉的品質并不能通過某種成分的量化就能表達的,它是各種茶葉成分的綜合反映。近100多年來,各國在茶葉品質評價的內容和深度上都不斷有新的發展,使其更加科學和規范,提高了感官審評的準確性和可比性。感官審評包括干看審評外形、開湯審評內質兩個方面,分外形、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等五個評審項目,每個項目又包含許多因子。茶葉感官審評是通過人的感覺器官來評價茶葉的特征和品質,是一門應用感官分析技術的學科。但人的感覺器官的靈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改變,從而影響評定的準確性。2004年,周亦斌等綜述了國內外運用相關的儀器和技術對茶葉外形、湯色、香氣和滋味進行品質評價的研究進展,特別是機器視覺技術在茶葉外形和湯色評價,電子鼻技術在茶葉香氣評價和電子舌技術在茶葉滋味評價等方面的應用,并提出了新技術在茶葉品質評價中應用的發展趨勢。文別提出了機器視覺系統,就是計算機數字圖像處理系統,它是用計算機實現部分人類視覺的功能,把所測對象映射成數字圖像,并模擬人的判別準則去理解圖像和識別圖像,進而對所攝圖像進行分類或分級。計算機輔助品質檢測可以使品質指標定量化和標準化,而且計算機圖像處理的精度優于人的視覺精度,對顏色和外形變化的反應也更靈敏。所以其技術和方法可以用于茶葉顏色和外形的評價。2006年,李姣等開發了茶葉鑒定專家系統,選擇形狀、色澤、纖維素、氨基酸、咖啡堿、茶多酚這六個指標作為參數,將茶葉的理化分析與專家系統相結合,開發了一種功能齊備、智能性強的茶葉鑒定專家系統。
3 結束語
目前關于茶樹、茶葉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它們的生理生化方面,運用生物技術或數學方法進行研究,或者生物技術與數學方法相結合進行研究,而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其中雖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運用計算機技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來對茶樹、茶葉進行研究是當前很熱門的一項技術。
參考文獻
[1]羅軍武,施兆鵬,沈程文,劉春林,龔志華,黃意歡.茶樹品種資源遺傳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J].茶葉科學,2002,22(2):140-146.
[2]楊德莊.茶樹豐產樹冠的構成與塑造[J].福建農業,2003,(6):21.
[3]尹勇.茶樹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1998,(20).
[4]徐云,梅紅,林莉,施曉群,周匯.茶樹病害診斷與防治專家系統研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東健,杜子魯.茶葉鑒定專家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福建茶業,2006,(2):18-20.
[6]須海榮,董尚勝,駱耀平,童啟慶.茶樹種質資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葉科學,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陳興琰.茶樹品種資源氨基酸組成與親緣關系的研究[J].湖南農學院學報,1995,21(2),126-129.
[8]黃建安,李家賢,黃意歡,羅軍武,龔志華,劉仲華.茶樹品種資源遺傳多樣性的AFLP研究[J]. 園藝學報,2006,33(2):317-322.
[9]張穎彬,梅鑫,徐懿,張奇華.茶樹樹冠的不同留養方式對早春萌芽量的影響[J].中國茶業,2005,(4):40..
我國茶樹種類繁多、茶葉產地分布廣,這些給茶葉的類別、等級、產地、采摘時間等的鑒別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礦質元素是表征地域差異的較好指標,其依據是生物組織不斷從它所生活的環境如水、土壤和空氣中累積各種礦物元素,由于不同地域土壤中礦質元素的含量與組成有其典型特征,所以不同地域來源的茶葉中元素含量有很大差異。實踐中,經常使用等離子體質譜(ICP-MS)等分析不同地域土壤、動植物、水等礦質元素的含量。高建會等人用密閉高壓消化ICP測定茶葉等植物性樣品中15中痕量稀土元素Ce、La、Nd、Y、Pr的含量[1]。儲溱等人采用ICP 測定茶葉中P、Zn、Fe、Mn、Mg、Ca等14種礦質元素含量,建立了對植物樣品中多種元素進行同時測定的方法[2,3]。
光譜能反映樣品的組成和結構信息,相同或近似的樣品有著相同或接近的光譜。從理論上講,可以通過比較樣品的光譜來區分被測樣品質量的“好”與“壞”。然而,通過簡單比較離子數量上大小是很難實現對茶葉等農產品進行品質和真偽鑒別的。主成分分析可以用數量很少的幾條本征譜,在不丟失主要光譜信息的前提下,取代原來復雜的原始光譜,解決了由于譜帶的重疊而無法分析的困難。但是簡單的主成分分析仍然不能很好的分析茶葉這種具有復雜信息的品質。因此本文提出一種基于主成分分析一種降低茶葉紅外光譜圖原始數據的維數、提取反映茶葉信息的主要因素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特征基方法。特征基理論即基于主成分分析思想建立的統計分析方法,每進行一次特征提取就好比是一次主成分分析過程。特征提取是為了建立茶葉的光譜特征基,就是選取變量建立特征基的過程,建立特征基后即可對所要分析指標進行投影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原材料和茶葉產地緯度
我國茶葉資源遼闊、種類繁多,根據茶葉生產的發展、土壤氣候條件、茶類和茶樹品種等特點分為四大產區:江南產區、江北產區、華南產區、西南產區。其中江南產區由于土壤氣候條件等原因是我國主要的茶葉產區,而且該產區緯度分布范圍較廣,所以本實驗就主要以江南產區為例同時在其他三大產區各選一種茶葉進行研究。茶葉樣本為:云南普洱、臺灣烏龍、泉州鐵觀音、福建碧螺春、安溪鐵觀音、蒼南龍井、君山銀針、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等。
1.2 樣品制備
將10g待測茶葉放置在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內40下干燥12小時至恒重,干燥處理后的待測茶葉放入磨碎機內粉碎30秒(粉碎機水平和垂直方向放置各15秒),取出過40-60目顆粒篩后收集到干燥密閉容器備用。準確稱取試樣0.5克于石英坩堝內,低溫碳化,在500攝氏度下灰化完全,用5毫升1+1鹽酸提取殘渣,移入25毫升比色管內,定容至刻度,澄清后上機測定。
1.4 儀器及工作參數
VISTA-MPX等離子光譜儀工作參數為:功率1.00kw;等離子氣流量15.0L/min;分輔助氣流量1.5L/min;霧化器壓力200Kpa;狹縫寬度20μm;內標元素波長Cd228.8nm;觀察高度10mm;一次讀取時間10秒;數據采集重復次數3。
2 結果與分析
2.1 樣品元素茶測定結果
ICP光譜法測定不同產地的茶葉樣品的7 種礦質元素,結果如表1所示。
從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茶葉中B、Cu、Fe、Zn、Mn等元素的絕對含量變化較大,但與生理活動相關的K、Na、Ca等離子含量相對穩定; B、Cu、Zn、Mn和Fe元素在各茶葉中的相對含量具有相同變化的趨勢;對于同種茶葉的普洱茶,經發酵后的熟普洱比生普洱中各元素含量都稍高。
2.2 二次特征提取用于ICP光譜分析茶葉采摘時間的分析
分析茶葉的采摘時間用的是ICP數據,該數據包括14種茶葉的P、B、Zn、Fe、Cu、Mn、Na、K、Mg、Ca 10種元素的含量。經過反復試驗,我們最終找出了與茶葉采摘時間關系最密切的4種元素,即P、K、Ca、Na這4種元素。將每種茶葉的P、K、Ca、Na 4種元素的ICP數據進行矢量歸一化和平滑預處理,進行一次主成分分析,得到代表主要信息的特征因子,并選取了第一和第三特征因子建基,得到投影圖如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在投影圖上從右下方至左上方,茶葉投影主要是按采摘時間分布排列的,其次投影分布包含一定的產地信息。投影圖右下方茶葉的采摘時間較早,隨著向左上方的移動,其它茶葉采摘時間逐漸變晚,從春分前后開始,至清明、谷雨這段時間,大部分茶葉被采摘,這段時間也是綠茶采摘的最佳時機,如黃山毛峰、龍井、信陽毛尖等。一般情況下,綠茶的采摘時間最早,青茶和黑茶的采摘時間較晚,因此在投影圖上可以看出,從最右下方的黃山毛峰和龍井等開始逐漸向左上方至王霞普洱、安溪鐵觀音等茶葉投影的分布,正好符合了按采摘的時間由早到晚排列的順序。由此可見,用ICP檢測茶葉中礦質元素的含量,并結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茶葉的采摘時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該方法還將對分析茶葉產地有指導作用。
3 結語
本文利用ICP光譜測定了不同茶葉中礦質元素的含量,分析了茶葉中礦質元素的分布規律及其與茶葉采摘時間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不同采摘時間變化的茶葉與礦質元素的分布存在近似的直線關系。由此可見,用ICP檢測茶葉中礦質元素的含量,并結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茶葉的采摘時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該方法還將對分析茶葉產地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安溪鐵觀音品質特征主要是肥壯、緊結、卷曲,色澤砂綠,有各種自然花香味,香高味長,滋味醇厚甘鮮,回甘味強,湯色金黃、橙黃或綠黃,葉底青蒂綠腹紅鑲邊,直觀地說其品質風格的形成取決于鮮葉原料及制作工藝的發揮。
1 鮮葉質量是形成特色品質的內在潛質
鮮葉是制茶的原料,是決定茶葉品質的基礎,制好茶必須有優質的鮮葉原料。優質的鮮葉特征是葉芽壯、芽梢重、節間短、葉張厚、葉色濃綠光潤,持嫩性強,內含物質豐富,各種有機成分比例協調。
鮮葉質量的優劣與產地地理環境、氣候、土壤性狀、栽培管理措施等有著密切關系,鮮葉的內含成分都有一定差異。
海拔較高,茶園溫射光多、氣溫低、溫差大,有利茶樹體內碳氮物質的代謝,水分充足,促進物質合成的酶活性增多,有利于鮮葉中積累較多的芳香物質。海拔低,氣溫高的,熱量豐富,鮮葉中茶多酚含量較高,品質較差。安溪屬亞熱帶丘陵區,全縣有70%的茶園海拔在300~850m的范圍內,其鮮葉持嫩性強,具有良好的制茶原料。
茶園如何用肥對鮮葉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多施有機肥,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鮮葉水浸出物和香氣成分的總量。平衡施肥,可供給茶樹充足的必需元素,所以茶園土壤性狀好,制出的茶葉有濃醇、鮮爽的風格。安溪鐵觀音品質能保持優勢,其原因之一就是對茶園平衡施肥,多施有機肥。
茶樹合理修剪,生理機能增強,光合作用物質的合成積累增加,鮮葉品質相應提高。
合理采摘包括鮮葉采摘標準、采摘時間是安溪鐵觀音采制的特殊要求,以駐芽2~3葉完整嫩梢為最好。采摘過嫩不利于做青,易產生“死青”或造成香氣低沉。采摘過于粗老,鮮葉內含有效化學成分含量低,纖維化程度高,制成的茶葉香低味淡。采摘時間掌握在晴天的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左右進行,有利于制茶著香。否則,均達不到制茶要求。特別是根據芽梢形成蛀芽的不同時間,分批按采摘標準采摘后,也把枝梢上的新葉片采下,分批采制,這樣不但可增加采摘批次,調節茶樹生長期,還可確保鮮葉的勻凈度。鮮葉原料優質、純正、均勻、新鮮是制作優質茶的前提。
2 做青程度是決定特色品質的核心
做青是由搖青與攤青相間交替進行,是鐵觀音制作中最復雜、最精湛的工序,是形成特色品質的關鍵。做青過程實質上是半發酵的酶促氧化、水解、合成等生化的綜合過程,表現在芳香物質的變化、蛋白質的水解、色素的變化等。搖青是“動”,控制物理變化向化學變化促進的過程,通過搖動擦破葉緣細胞,使葉背氣孔縮小或關閉,改變水分散發的速度和方向,迫使葉細胞中的水分發生擴散,細胞間隙“充水”,促使青葉硬挺,青草水分滲透散發“拔水”,并進行一系列化學變化,使青葉呈柔軟狀態,“消青”,發酵紅變,香氣形成和顯露,葉色轉黃綠色。在做青過程中,隨著“搖”與“涼”的進展,鮮葉氣味不斷發生變化,其葉像變化規律是青氣由淡漸濃,繼而青氣逐漸減退,隨之是清香逐漸變濃至花果香顯露。做青適度特征:梗蒂飽,水青綠,葉脈明亮,葉肉黃綠,葉緣呈朱紅色或帶紅點,葉面凸起,葉緣稍向背翻卷,葉質柔軟,青草氣退,顯現花果香。
鐵觀音品質形成與做青時的氣候條件尤其是室內溫、濕度高低密切相關。如北風天,氣溫低、天氣涼爽、濕度適中,制出的茶葉品質好。南風天,氣溫較高、天氣悶熱,制出的茶葉品質相對較差。冬風天,氣溫低、濕度大,制出的茶葉品質最差。就技術而言,搖青、攤青的次數和時間是依據氣候環境、品種、水分含量、季節等不同情況而靈活掌握,一般每批茶青搖青4次,第一、二次宜輕搖,重搖會過早散發大量水分,使反應物質轉化不充分,品質下降。第三、四次根據天氣轉變情況掌握適當重搖,轉數逐次增加,攤葉厚度由薄漸厚,攤晾時間逐次延長,使水分散發和芳香物質二者轉化協調,從而,形成較為理想的色、香、味品質。在低溫條件下,應用輕搖薄攤長時間晾青,適度“拔水”的輕發酵,葉片破傷率減水,水分散發均勻,茶青進行較緩慢的生理生化作用,并保留更多的芳香物質,因而形成鮮香甘銳的香氣滋味和湯色呈淺金黃或綠黃的品質特征。
掌握各個歷程的搖青、攤青適度必須認真掌握每一次的量變和質變的葉態的各種變化,程度不足或過度都不可取。做青不足,給品質的香氣、滋味留下臭青氣或味澀,色澤暗綠色并呈硬肉狀,做青偏足,香氣淡飄或呈地瓜葉味,湯色偏紅,顯不出鐵觀音的特色品質。
秋、冬茶鮮葉葉質相對較薄,含水量較少,采用輕曬重搖的輕發酵,保持水分和茶青的鮮靈性,形成了翠綠芳香的“秋色、秋香、秋味”的品質風格。
3 殺青適時適度是形成鐵觀音特色品質的保證
殺青是鐵觀音“發酵”階段的歸結,是鞏固發展階段形成品質物質的保證。殺青時機的把握,在鐵觀音制作過程中具有“點睛”之功,對茶葉品質影響很大。殺青前“發酵”適時的青葉由于葉溫明顯升高,在短時間內(15-20分鐘)即表現為強烈的濃郁香氣,葉色迅速轉為青黃綠色,此時,及時通過高溫殺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使低沸點的青氣味受溫濕熱作用揮發散失,高沸點的芳香物質顯現出來,方能最大限度確保和增進茶葉香氣馥郁、滋味醇厚。殺青過早,青味尚未褪盡,造成香中帶青味,滋味 ,殺青過遲,造成香氣低沉。因此,適時殺青是鐵觀音色、香、味的鞏固與發展的關鍵。
殺青程度的掌握是影響殺青效果的重要環節,依據不同的做青葉進行綜合分析掌握。高溫殺青葉的翠綠色澤,提高香氣的清新和鮮爽度的保證。但溫度過高或程度過頭了,易于炒焦或不均勻,溫度過低,青味難以熟化,滋味有青澀感或青黃味,低溫長時間殺青,還會使青葉再發酵,產生不正常紅變,青葉泛紅,品質下降。殺青適度的葉子特征,是葉色由青黃綠轉為暗黃綠,葉張皺,失去光澤、無焦邊,手捏有刺手感略成團,稍有彈性,氣味清純,茶青減重率為35%-40%。這樣,充分保持和發揮了鐵觀音的特色品質。
誠然,曬青、包揉、烘干等其他輔相關因素對茶葉品質是有影響,但很大程度上鮮葉質量、做青程度、殺青適時適度才是鐵觀音品質特征形成的突出特點,更是鐵觀音特色品質構成的決定性因素,由此才形成了色、香、味獨特的安溪鐵觀音,深受人們喜愛。
參考文獻
[1]林雄毅,謝南松.華安縣茶葉產業發展的戰略取向[J].福建熱作科技,2007(04).
1茶葉品牌建設的意義
我國是產茶大國,茶產業歷史悠久,茶資源豐富,隨著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國茶葉的國內和國際貿易蓬勃發展,茶葉市場經濟增長迅速,茶葉經營者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的茶葉品種較多,茶葉消費者由于自己的喜好以及主觀意識影響都有固定的茶品選擇,對某種茶葉品牌形成固定依賴,所以茶葉經營者之間的競爭逐漸發展成為茶品牌之間的競爭。品牌可以簡單認為是企業的符號、設計、標記,直接目的是便于消費者便于辨認出茶產品的來源,與其他茶葉銷售競爭者區別開來。品牌對于企業來講是產品質量、服務、信譽等的綜合反應體,是企業產品質量得到認可的標志,反映著企業形象、文化、精神以及企業競爭力。企業品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已經成為產業領域經濟實力的標準,其作為企業的巨大無形資產在推動企業快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茶葉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在知識經濟時代環境下,茶葉品牌的作用和影響力日益凸顯。“立頓”是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之一,該品牌創立于1892年,其每年的銷售量占全球茶品貿易量的40%左右,銷售額達數十億美元,其一個品牌的年銷售額就超過我國一年內茶葉的出口值。由此可見,茶葉品牌在茶葉經營者之間以及國家之間的茶葉經濟競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茶葉品品牌處于弱勢地位,很多名茶、好茶因為沒有品牌包裝而失去應有的市場,所以茶葉牌建設和發展是我國茶產業發展戰略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2基于知識產權法的茶葉品牌建設
建設茶葉品牌可以提高茶葉消費者的忠誠度,擴大產品營銷市場、增加企業利潤,是提升企業無形資產以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品牌時代環境下,擁有品牌就等于擁有了市場,品牌與市場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發揮品牌效應才能獲取更大的市場價值,因此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要凸顯自己就要以品牌為中心,圍繞品牌展示營銷活動,由品牌發展帶動企業發展。品牌屬于商業用語,從法律的角度上分析,企業品牌在本質上其實就是知識產權,在西方國家,知識產權被稱為是智慧財產權,并定義為“相關主體從事智力創造性活動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權利”,并具有明顯的時間性、地域性以及獨占性等特征,包括商業秘密、商標、專利以及地理標志等。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知識產權的增值標志著世界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革命改變了工業革命以后以物質性資源為主導的資源形態,如果依舊依賴物質性資源將會使國家經濟止步不前。例如在茶葉的營銷過程中,茶農的種植以及小企業的簡單加工所獲取的利潤相對于茶葉復雜加工以及現代化包裝中獲取的利潤簡直是微不足道的,這就說明了茶葉品牌(即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第一,品牌專利。在我國的《專利法》中,專利是指“授予申請人在一定時間內對其發明創造成果所享有的獨占、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專利可以是一種產品、可以是一種生產加工方法,也可以是一種技術方案。茶葉相關專利主要體現在茶葉的深加工過程以及茶葉包裝過程中,在傳統加工基礎上采用高科技手段對茶葉中的關鍵成分進行分離、純化等處理的過程就是對茶葉的深加工,當前深加工處理后獲得的產品有冰茶、紅茶、速溶茶、茶多糖、茶氨酸、茶多酚等等產品,這些經深加工得到的茶產品具有各種神奇功效,被廣泛用做制造醫藥、化妝品、食品以及日用產品的天然原料。茶產品的外觀設計主要包括產品形狀設計、包裝圖案設計等,另外還包括存放茶葉的容器設計,所以茶葉的的外觀設計是一個比較復雜而且非常重要的環節。近年來隨著企業對專利意識增強,我國專利申請量迅速增加,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茶葉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制定專利戰略,加大對產品開發以及技術創新的投入,并及時通過申請專利保證企業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獨占地位。第二,品牌商標。商標是指企業經營者為了與其他經營者產品(或者服務)區分開而在自己產品(或者服務)上使用的一種專業標志,商標的形式可呈多樣化,由文字、符號、圖形、顏色的一種或者多種形式組合而成。簡單、易于識別,能夠迅速將商品區分開是品牌商標直接目的以及重要特征。對于茶葉經營者來講,商標就是品牌的主要載體,茶葉品牌的保護關鍵就在于對企業商標權的維護,所以茶品牌的建設的重點就在于商標的保護以及商標的發展上,一個成功的商標可以為企業帶來巨大利潤,引導企業走向更長遠的發展。英國茶品牌“立頓”已經有一百多年的創業史,企業產品利用品牌效應可以提高出售價格,可以進入高級場所,而我國的茶品由于缺乏品牌包裝而處于劣勢,由此可見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第三,地理標志。“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福建鐵觀音、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等是我國享有國際聲譽的特色名茶,這些名茶品分布于我國大江南北,茶產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特殊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茶葉制作工藝最終成就了茶葉的優良品質。這些茶葉多是以茶產地命名,經過悠久的歷史傳承,茶產地的名字也就成為茶葉的代名詞。知識產權上規定“將表示某產品來源于某地區,該產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稱為地理標志”。對于茶葉來講,地理標志具有3方面特征,一是表明茶葉來源;二是茶葉品質獨特,具有較好聲譽;三是茶葉的獨特品質歸因于茶葉地理來源的特殊性。茶葉地理標志與商標之間關系密切,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茶葉地理標志的使用表明了企業與其他經營者的區別,表征著自己獨特的品牌建設之路。第四,商業秘密。企業的商業秘密主要是指企業的秘密技術,包括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訣竅、專有技術、非專利技術,另外還包括企業的秘密經營信息等。商業秘密主要包括經營信息以及技術信息,具有秘密性、實用性以及保密性特征。在茶產品的生產經營中,企業總有一些不適合申請專利或者公開的技術信息,此時就可以通過商業秘密的方式對此類信息進行保護,這樣不僅可以吸引顧客,避免品牌資源流失,同時也是擴大品牌效應的有效手段。
3茶葉品牌的發展
茶品牌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品牌的維護以及品牌的推廣。茶葉品牌的維護要從四個方面做起,一是要堅持以質取勝,把好產品質量關,全力打造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品牌表征著產品質量,產品質量同時也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支撐,所以茶葉品牌的發展過程中要狠抓質量,同時實行無公害生產;二是要加強品牌意識,以品牌求生存、求發展,將品牌意識融入到整個生產經營中,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做到“視品牌如生命、愛品牌如眼睛”;三是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制度,以保證品牌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將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視為品牌發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調動人才工作積極性。品牌的推廣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要加強品牌宣傳,經過多種方式的反復宣傳讓消費者進一步認識品牌、接受品牌,以便取得更廣闊的市場,提高企業經營效益;二是要求企業經營者多參與社會組織活動,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消費者忠實度;三是要注重誠信,做到“來者是客,童叟無欺,貨真價實,明碼標價”,以誠信促進品牌發展;四是在內銷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擴展國內外市場;五是要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對于茶品牌的建設和發展,政府部門要引起重視,給予一定引導和支持,建立完善的茶葉品牌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茶葉市場競爭秩序,為茶品的開發提供資金支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行為,保護茶葉品牌的合法權益,促進茶葉品牌長遠發展;六是實施品牌發展多元化戰略,結合人們的物質需求進行品牌延伸,例如同種茶葉產品不同花色的設計,從茶葉食品、茶飲料、茶禮品等等多個方向推出不同花色品種,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拓寬品牌的市場領域,提高品牌效應。
4結語
以上是對基于知識產權法的茶葉品牌建設與發展的簡單探討,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茶品牌建設不容樂觀,為了充分發揮茶品牌效應,提高企業競爭力,茶葉經營者應該充分利用知識產權法建設和發展茶葉品牌,以品牌效應促進企業的發展,讓中國茶葉品牌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盧秀龍,吳聲怡.基于消費者的茶葉品牌選擇影響因素分析———以福州市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157-160.
[2]韋玲勇,劉曉東,羅小梅等.廣西茶葉品牌的現狀及對策[J].經濟師,2014,(4):202-204.
[3]陳旭軍.設計中國茶葉品牌、掌握市場主動權和品牌話語權的發展路徑[J].福建茶葉,2010,(3):54-59.
中圖分類號 TS27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3-0331-01
對近年來國內外對茶樹種質資源、茶樹品種性狀特征、各類茶葉品種的適制性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資料收集,發現不同茶樹品種具有不同的遺傳背景,對黃茶不同品種以及同一品種不同季節內含成分的動態變化進行研究,對不同品種在同一加工過程中的品質差異和適制性的研究較少。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為桃源大葉、尖波黃、櫧葉齊、福大61、群體品種、溈山種、湘妃翠等7個品種,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對照茶樣是君山茶葉公司提供的君山銀針和君山黃袍。
1.2 試驗方法
1.2.1 黃茶加工工藝。不同茶樹品種原料的黃茶的制作工藝:鮮葉攤放殺青悶黃揉捻烘焙成茶。加工成的黃茶部分粉碎過40目篩后用于分析內含成分,其余留存用于感官審評[1-2]。
1.2.2 內含成分測定方法。茶多酚采用酒石酸亞鐵比色法測定,氨基酸總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測定,水浸出物含量采用全量法測定,葉綠素用乙醚分光光度法測定,茶葉含水量采用120 ℃條件下1 h烘箱快速法測定[3-4]。
1.2.3 黃茶的感官審評。茶葉感官審評方法,即干評和濕評。具體程序:取樣評外形稱樣3 g150 mL沸水沖泡翻湯看湯色嗅香氣嘗滋味評葉底。評定黃茶的外形色澤、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等因子[5-6]。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茶樹品種的性狀調查結果
茶樹品種的物理性狀影響著茶葉干茶的外形、色澤以及茶的香味等。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影響茶葉適制性的主要物理性狀是樹型、芽葉大小、芽葉色澤及芽葉上的茸毛。一般喬木型茶多酚含量較豐富,尤其酯型兒茶素含量特別高,而灌木型茶樹茶多酚含量往往比喬木型低;茶樹品種的葉片大小與茶多酚含量呈正相關性。試驗茶樹的品種資源都是灌木型,葉色以黃綠或綠為主,葉型以中葉為主,茸毛較多,抗寒性較強。
2.2 不同茶樹品種制成的黃茶內含成分比較
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是影響茶葉滋味的主要化學物質,因不同的茶樹品種加工的黃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不同,故茶葉的滋味、香氣和湯色等品質也不同。通過比較以上7個茶樹品種制成的黃茶的內含成分可知7個品種的氨基酸含量范圍為2%~5%,桃源大葉、福大61、櫧葉齊、湘妃翠氨基酸含量較高,分別為4.38%、4.73%、3.69%、3.62%,比對照茶樣的含量高。茶多酚含量25%~38%,試驗品種間茶多酚最高的為尖波黃37.59%,最低的為湘妃翠25.24%,湘妃翠與對照樣接近。
酚氨比是指茶多酚含量與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是衡量茶葉適制性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酚氨比能反映滋味品質的好壞,高級茶比值低,低級茶比值高,兩者含量比值高的茶,其滋味具有濃而鮮爽的特質。7個試驗茶樹品種制成的黃茶中,湘妃翠、福大61的酚氨比相近,且小于7;尖波黃、溈山種和群體品種的酚氨比均超過10;櫧葉齊、桃源大葉的酚氨比居中。
茶葉的水浸出物含量的測定是鑒定茶葉滋味濃醇度和茶葉耐泡性的常規指標。分析不同茶樹品種制成的黃茶的茶水浸出物含量,表明各試樣的水浸出物較為豐富,含量為42.21%~49.29%,與對照茶樣接近,這說明7個試驗茶樹品種屬于“濃醇型”滋味類型,且都表現出良好的耐泡性。
內含成分分析結果表明,適制黃茶較好的是福大61,其次是湘妃翠,再次是桃源大葉和櫧葉齊,最后是尖波黃、溈山種和群體品種。
2.3 不同茶樹品種制成的黃茶葉綠素含量比較
茶葉色澤是茶葉分類的重要依據,也是評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茶葉的葉綠素含量和組成是構成干茶和葉底色澤的物質基礎。通過比較不同茶樹品種原料所制成的黃茶以及對照樣的葉綠素總量及組成含量,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的茶樣存在著差異。7個品種的葉綠素總量排序:湘妃翠(1.04%)
2.4 不同茶樹品種制成的黃茶感官審評比較
不同品種按同一工藝制成的黃茶品質存在差異,對照茶樣各項審評因子都比試驗茶樣好。外形色澤、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等因子與對照茶樣作比較:就滋味而言,最好的是福大61,其次是湘妃翠和桃源大葉,其余的品種都不好;就外形色澤而言,湘妃翠和尖波黃為綠黃,其余茶樹品種干茶色澤都不達標;就湯色而言,除尖波黃黃中泛紅,其余品種都能體現黃茶“黃湯”的品質;就香氣而言,湘妃翠、櫧葉齊、福大61為清香,尖波黃帶花香,桃源大葉為濃香,溈山種、群體品種帶煙味;就葉底色而言,尖波黃較好,為嫩黃,福大61、櫧葉齊、桃源大葉相近,為黃綠,湘妃翠葉底帶紅梗應是殺青不足導致的[7-10]。
綜合上述,7個茶樹品種的茶樣中,感官審評品質最好的是湘妃翠,其次為尖波黃、櫧葉齊、福大61、桃源大葉,最差為溈山種及群體品種。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黃茶的品質特征為黃湯黃葉,不僅葉底黃,湯色黃,干茶也亮黃,而且香氣清悅,滋味純和爽口[6]。凡具備上述2點,才能稱黃茶。就黃茶適制性而言,7個試驗品種中除湘妃翠綜合指標達到黃茶標準,其余品種都沒達標,這說明本次試驗的加工工藝技術有待改進。但本次試驗發現了適制黃茶氨基酸含量高且酚氨比適中的品種,如桃源大葉、福大61、櫧葉齊、湘妃翠等品種[11]。
4 參考文獻
[1] 楊偉麗,肖文軍,鄧克尼.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5):61-63.
[2] 龔永新,蔡烈偉,蔡世文,等.悶堆對黃茶滋味影響的研究[J].茶葉科學,2000(2):31-34.
[3] 劉曉,齊桂年,胥偉.黃茶品質形成機理研究進展[J].福建茶葉,2009(4):10-12.
[4] 陳斌.黃茶加工工藝[J].農村新技術,2008(12):70-71.
[5] 周繼榮,陳玉瓊,孫婭,等.鹿苑茶悶堆工藝研究[J].食品科學,2005(11):87-91.
[6] 周繼榮,倪德江,陳玉瓊,等.黃茶加工過程品質變化的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4(1):93-95.
[7] 劉曉慧,王日為,張麗霞,等.山東黃茶加工工藝的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10(2):29-32.
[8] 陳岱卉,葉乃興,鄒長如.茶樹品種的適制性與茶葉品質[J].福建茶葉,2008(1):10-13.
鎮巴縣位于陜西省南部,屬江北茶區,鎮巴產茶歷史悠久,始于秦漢,曾被作為多朝貢品,“雌雞嶺上茶,白河井中水”便是最好的見證。全縣現有茶園11萬畝,年生產茶葉4000余噸,主要產品以漢中仙毫、秦巴毛尖、漢中炒青為主、紅茶等其他茶類為輔,以無污染(輸京水源地、全國生態示范縣)、富含硒(與紫陽同處中國第二富硒地理帶)、香高、味濃、耐沖泡的優異品質深得消費者認可,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茶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1 秦巴毛尖的品質特征
1.1 秦巴毛尖概述
秦巴毛尖是鎮巴縣茶葉技術指導站茶葉技術人員于上世紀80年代在歷史貢茶“中園毛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制茶工藝研制出來的半機械化生產的烘炒型中檔名茶,1986年6月在中國農科城楊凌通過了由中國茶葉界泰斗王澤農教授、阮宇成、程啟坤、沈培和研究員及王自佩、吳幼婷等茶葉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的科技鑒定。阮宇成研究員品飲秦巴毛尖茶后,揮毫題寫“秦巴名茶放光彩,毛尖一杯精神爽”。程啟坤研究員留下了“秦巴毛尖茶、色香味俱佳”的贊幅。該茶利用鎮巴獨特的自然優勢生長的茶樹,選用一芽一葉初展到一芽二葉鮮葉,經過攤放―殺青―清風―揉捻―解塊―初烘―毛火―足干―提香―精選而成。秦巴毛尖不但兼具漢中仙毫優雅的形態,漢中炒青的濃郁口感,而且還具有自身獨特的香氣。自上市以來就以其形美、香高、味醇、耐沖泡、富含硒的優良品質深的消費者的認可,在漢中、西安、北京、甘肅、山西、河南等地擁有一大批忠實的消費者,市場半徑呈逐步擴大的趨勢。
1.2 秦巴毛尖茶品質特征
外形肥壯秀嫩,茸毫顯露,色澤嫩綠,栗香高銳持久,滋味濃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完整亮麗成朵。
2 茶葉動態烘干機主要技術參數
本文所使用的茶葉動態烘干機為浙江珠峰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6CHT-60型茶葉動態烘干機。技術參數如下圖:
3 使用猶烘干機對秦巴毛尖品質的影響
3.1 試驗材料與方法
本次對比試驗時間為2016年4月6日,所使用的的茶鮮葉為紫陽群體種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一葉茶鮮葉(其中一芽一葉初展60%,一芽一葉40%),鮮葉數量為240kg,均使用6CFS60熱風殺青機殺青(殺青程度一致),殺青后攤晾90分鐘,使用6CR40/4揉捻機組揉捻(投葉量、加壓時間、方法、揉捻程度均相同),揉捻葉解塊后分別采用初烘(6CH60動態烘干機)―毛火(6CHP200烘干平臺)―足干(6CHP200烘干平臺)和初烘(6CHP200烘干平臺)―毛火(6CHP200烘干平臺)―足干(6CHP200烘干平臺)兩種方式干燥。對干燥后的茶葉組織專業評茶員進行感官審評。
3.2 感官審評結果
4 結果分析
4.1 使用動態烘干機對秦巴毛尖外形的影響
使用動態烘干機加工的秦巴毛尖茶由于揉捻葉在烘干機筒體轉動過程中進一步起到了緊條的作用,更利于秦巴毛尖茶條索緊結;但是揉捻葉在與動態烘干機筒體摩擦過程中也容易造成茶毫脫落,使成品茶不易達到白毫顯露的效果;而揉捻葉含水量高,使用動態烘干機加工其高熱風能夠迅速降低在制品的含水量,不易發生“濕熱悶黃”,讓秦巴毛尖茶的干茶色澤更綠。
4.2 使用動態烘干機對秦巴毛尖內質的影響
4.2.1 對湯色的影響
使用動態烘干機加工的秦巴毛尖,揉捻葉失水均勻、失水速度快,形成干茶色綠,開湯后湯綠程度明顯優于傳統方式加工的秦巴毛尖;同時因為筒體轉動的“脫毫”作用讓秦巴毛尖湯色更清澈明亮。
4.2.2 對滋味的影響
使用動態烘干機加工的秦巴毛尖因其揉捻葉在與烘干機筒體摩擦過程中細胞進一步破碎,沖泡后水浸出物更多,滋味更濃;而筒體轉動過程中“脫毫”輕微降低了茶湯的鮮爽度。
5 小結
綜上所述,茶葉動態烘干機在秦巴毛尖茶加工過程中的使用效果:一是使用茶葉動態烘干機加工秦巴毛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手工輔助緊條的勞動強度,整體降低了企業的加工成本。二是使用動態烘干機加工的秦巴毛尖湯色清澈明亮、滋味更濃符合秦巴毛尖茶主銷區―大西北人的飲茶要求。三是使用動態烘干機加工的秦巴毛尖,筒體轉動摩擦“脫毫”,使成品茶不易達到白毫顯露,開湯后茶湯鮮爽度有所下降。茶葉加工機械化、智能化是未來茶產業發展的方向,而茶葉動態烘干機已在陜南茶區大面積使用推廣,各加工企業應根據自身產品特性選擇使用,改良加工工序,揚長避短,生產出更多適銷對路的產品。
參考文獻:
[1]鄭宗林、蔡如桂,漢中茶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70-74
[2]陳孝鈞,茶葉標準化實用新技術,113-115
中圖分類號 TS27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34-02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Process on Quality of Ultra-tea Powder
LIU Yang 1 ZHANG Wei-min 2 HUANG Ting 1 LI Wei 1
(1 College of Bi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Environment,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5; 2 Qingzhen Hongfengshanyun Tea Co.,Ltd.)
Abstract Ultra-tea powder is a new type of tea product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Using modern ultrafine grinding technology to crush the tea into micron or even nano-particles ultrafine powder,not only maintain the tea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 use of nutrition and heath functions,but also improve the added value of tea products and rich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using the summer tea or autumn tea fresh tea leaves(a bud in three leaves),and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techniques on the quality of ultra-fine tea powder.Under the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indoor withering(6 hours),microwave fixation(microwave power 420 W) and hot-air drying(80 ℃),the quality of ultra-tea powder was preferable,with the higher levels of polyphenol,amino acids and water extracts,lower levels of caffeine.This method for fresh tea leave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ultra-tea powder in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 ultra-tea powder;production process;quality;effect
我國是產茶大國,茶樹[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的栽培和應用歷史悠久。茶葉是我國在世界市場上極具競爭優勢和特色的產品,也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品。長久以來主要利用茶樹嫩芽、嫩葉制成成品茶,再沖泡飲用,具有多種保健功效[1]。傳統的熱水沖泡方式只能浸出茶葉中的部分營養成分,而部分維生素及絕大部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以及部分礦物質等不溶性或難溶性的成分如仍留存于茶渣中被丟棄,則影響茶葉保健功效的利用率[2]。超微茶粉是近年在超微粉碎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茶制品,利用超微粉碎技術將茶葉微粉碎成200目(74 μm)甚至達到1 000目(12 μm )以上的茶葉超微細粉[3-4]。與普通茶粉相比,超微茶粉有效保持茶葉應有的色香味特征,茶粉的表面積增大,易于機體吸收,進而提高人體對茶葉營養的吸收率。同時,超微化的茶粉具有較好的固香性和溶解性,可用于開發新型茶產品,豐富茶葉的不同利用方式,拓展茶樹資源的利用范圍[5]。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材料于2016年6月采自貴州省貴陽市清鎮紅楓山韻茶場有限公司,以福鼎茶樹1芽3葉為采摘標準。
1.2 試驗方法
1.2.1 加工工藝。試驗按綠茶萎凋、殺青、烘干的基本加工步驟,采用控制變量法,比較不同加工工藝對超微茶粉品質的影響。具體加工工藝見表1。干燥后茶樣使用球磨儀(頻率15/s,處理時間90 s)制得不同處理的超微茶粉,4 ℃冷藏備用。
1.2.2 檢測方法。茶多酚含量采用《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GB/T 8313―2008)中酒石酸亞鐵比色法測定;游離氨基酸總量采用《茶游離氨基酸總量測定》(GB/T 8314―2002)中茚三酮比色法測定;咖啡堿含量采用《茶咖啡堿測定》(GB/T 8312―2002)中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水浸出物含量采用《茶水浸出物y定》(GB/T 8305―2013)中方法測定。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軟件處理試驗數據,比較不同加工條件下制得的超微茶粉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和水浸出物含量的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萎凋條件對超微茶粉品質的影響
萎凋是多種茶類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對后續的制茶工序以及成品茶的品質影響很大。在萎凋過程中,隨著水分的逐步散失,酶活性增強,引起鮮葉理化特性的變化,為茶葉特征性成分的形成奠定基礎[6]。室內自然萎凋利用自然氣候條件在室內進行,日光萎凋使茶鮮葉直接接受日光熱能,萎凋速度顯著增快。但日光萎凋很大程度上受天氣狀況制約,進而影響萎凋工藝的穩定性和可控性[7-9]。
隨著萎凋的進行,茶多酚含量逐漸下降,人工光照萎凋能夠顯著提高氧化酶活性,促進多酚類物質的氧化,其含量顯著低于室內自然萎凋葉;蛋白質在酶類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氨基酸[10]。袁林穎等[11]的研究表明,萎凋過程中蛋白質含量逐漸減少,氨基酸含量增加;部分咖啡堿在相關酶的作用下,由束縛態轉化成游離態,含量得到提高[7]。
由表2可知,在不同室內萎凋和日光萎凋條件下,隨著萎凋時間的增加,多酚類物質的含量逐漸降低,但在萎凋8 h處理后略有升高;氨基酸和咖啡堿的含量隨萎凋程度的加深而逐漸增加,萎凋6 h后日光萎凋制得茶粉的氨基酸含量略高于室內萎凋;不同處理間水浸出物含量差異較小,在萎凋6 h處理后達到最大值;日光萎凋程度大于室內萎凋。
2.2 不同殺青條件對超微茶粉品質的影響
殺青是綠茶加工的關鍵工序,不同殺青工藝與茶葉品質的形成密切相關[11]。在微波殺青過程中,茶葉中的水分子在微波電場中做高速振動,迅速破壞鮮葉中的酶活性,具有使鮮葉迅速升溫、加熱均勻、殺青質量好等優點[12]。倪德江等的研究表明,蒸汽殺青所制茶葉色澤較綠,多酚含量較高,夏秋茶使用蒸汽殺青效果較優。
試驗分別采用不同條件的蒸汽殺青和微波殺青處理茶樹鮮葉,不同加工方法對綠茶品質的影響如表3所示。結果顯示,隨著殺青時間和強度的增加,多酚類物質含量逐漸減少,氨基酸含量逐漸增加,咖啡堿含量明顯增加,但在蒸汽殺青150 s及微波殺青45 s處理后品質下降;不同處理間水浸出物含量差異較小[13]。
2.3 不同干燥條件對超微茶粉品質的影響
干燥是茶葉加工的重要工序,除便于茶葉保存及運輸外,更是提高茶葉香氣、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工藝。微波技術由于其加熱時間短、花費低,現已廣泛應用于食品加工中來提高產品質量,在茶葉加工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可以有效改善綠茶的粗老氣和苦澀味等不良氣味[14]。
不同干燥方式對茶葉內質成分的影響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對多酚類物質的影響較大,隨干燥溫度和功率的增加而茶多酚含量逐漸增多;對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影響差異不顯著;熱風干燥制得的超微茶粉的咖啡堿含量低于微波干燥。
3 結論與討論
超微綠茶粉的品質特點可歸納為色澤綠、顆粒細、口感好,具體表現為:外形色澤翠綠亮麗,顆粒細膩均勻;香氣清高;滋味濃醇;湯色翠綠[14]。在本試驗探討的不同加工工藝中,不同萎凋、殺青、干燥條件均對超微茶粉的品質有一定影響。在室內萎凋(6 h)、微波殺青(功率420 W)、熱風干燥(80 ℃)的加工條件下制得的超微茶粉,其多酚類物質、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較高,咖啡堿含量較低,茶湯滋味鮮爽濃醇,苦澀味較輕,品質較優,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超微茶粉的加工與生產對于增加茶青下樹率、改變中低檔茶樹鮮葉的利用方式、提高茶葉綜合產值、豐富茶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清鎮市紅楓山韻茶場茶樹鮮葉為試驗對象,初步探討了不同加工工藝對超微茶粉品質的影響,為研究適合貴州省超微茶粉的加工工藝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為貴州省茶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豐富產業結構探尋思路。
4 參考文獻
[1] 屠幼英.茶與健康[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30-31.
[2] 李琳,劉天一,李小雨,等.超微茶粉的制備與性能[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1,32(1):53-56.
[3] 張正竹.超微綠茶粉加工技術[J].茶業通報,2006,28(1):19.
[4] 黃亞輝,陳曉陽,鄭紅發,等.超微綠茶粉主要生化成分的變化研究[J].福建茶葉,2003(4):9-11.
[5] 王鎮.超微綠茶粉及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J].食品科技,2007(12):73-74.
[6] OWUOR P O,ORCHARD J E.The effect of degree of physical wither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lack tea[J].Tea,1989(10):47-52.
[7] 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等.萎凋過程鮮葉理化特性變化及其調控技術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2013,33(5):465-472.
[8] 董連源.談日光萎凋及其經濟效益[J].茶葉,1990(3):27-29.
[9] AKIO KOBAYASHL.The impact of rolling on tea aroma formation during solar withering and indoor withering[J].Agric Biol Chem,1985,49(6):1655-1660.
[10] DEV CHOUDHURY M N,BAJAJ K L.Biochemical changes during wit-hering of tea shoots[J].Two and a Bud,1980,27(1):13-16.
[11] 袁林穎,周正科,胡增旬.不同殺青方式云芽名茶品質與香氣特征[J].西南園藝,2000,28(2):48.
中圖分類號 S1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204-01
滁州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間,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茶葉的生產,茶葉在滁州地區生長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滁州市茶葉生產的規模逐漸擴大,其逐漸成為安徽省的產茶大市,該地區的茶葉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均居安徽省前列。本文對滁州發展茶葉生產的氣候條件相關問題分析總結,并提出發展建議,以促進滁州市茶葉產業快速發展。
1 滁州市茶葉生產的氣候條件分析
1.1 溫度
溫度影響茶樹地理分布,制約茶葉生育速度,茶樹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25 ℃,≥10 ℃活動積溫在4 000 ℃以上。我國南北各茶區由于氣候條件的差別,茶樹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數茶區茶樹的全年生育期為8~9個月,可采期7~8個月。溫度低于適宜茶葉生長溫度,致使光合作用減弱,影響茶葉正常生長[1-2];溫度>25 ℃,增加茶多酚含量,茶葉產量高,但茶葉會出現老化,影響茶葉品質。
滁州市年平均氣溫15.4 ℃,年平均最高氣溫20.1 ℃,年平均最低氣溫11.4 ℃,該地區溫度條件能很好地滿足茶葉生長發育。滁州市茶葉生產區域晝夜溫差較大,白天溫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光合物質,夜晚溫度較低,有機物質消耗減少,有利于提升茶葉品質。
1.2 水分
茶樹性喜潮濕,生長期間需大量且均勻的水分,休眠期需水較少[3-4]。水分不足,空氣濕度過低,會影響茶樹正常生長,葉片失水10%光合作用受限制。要求茶樹正常生長的年降水量為1 500 mm左右,但在夏季多雨季節,年降水量超過3 000 mm,而蒸發量不及降水量的1/2會使茶樹出現霉病、茶餅病。茶樹生產期間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
滁州市年平均降水量1 035.5 mm,梅雨期長23 d,年降水量變化比較明顯,春、夏、秋、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別占年總降水量的22.56%、48.87%、18.16%、10.41%,降水條件能夠滿足茶葉生產所需水分。
1.3 日照
茶樹耐陰,但也需要一定的日照,在蔭蔽、多漫射光的條件下,紫外線較多,增加了茶葉中的含氮化合物,新梢內含物豐富、嫩度好,茶葉品質高。直射光中過強的紅外線會增加茶葉的纖維素,使茶葉葉片出現老化的情況,導致茶葉品質下降。茶葉生產期間光照百分率
2 氣象災害對茶葉生產的影響
2.1 倒春寒
茶葉生產期間溫度降至1~5 ℃時,茶芽會受到損害,溫度下降到-2 ℃,影響花芽生長發育,下降到-5~-3 ℃時,茶葉大部分受到凍害,甚至死亡。滁州春季(3―5月)極易發生倒春寒天氣,而此時正是茶葉出芽期,如遭低溫天氣,會嚴重影響茶葉的品質與產量。
2.2 干旱
茶葉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滁州年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特別是8月以后,很可能出現夏秋伏旱天氣,會給茶葉生產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
2.3 風雹
滁州地區夏季有時會發生風雹天氣,很容易使茶樹的枝條被折斷,茶葉被打落,嚴重影響茶葉的生產與產量。
3 防御措施
3.1 提高氣象預報測報水平
氣象部門要提高氣象預報測報水平,及時為茶農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指導茶葉生產。同時,遇干旱、冰雹天氣要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降低災害性天氣對茶葉的影響,減少茶農的濟損失。
3.2 拓展氣象信息渠道
利用電視、廣播、12121電話、手機短信、預警大喇叭、互聯網等,進一步拓寬氣象為農服務信息渠道,拓寬氣象信息覆蓋面,確保農業氣象服務信息進村入戶,能夠在第一時間傳遞至農民手中,確保茶農能夠提前做好防御,減少災害損失。
3.3 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
安排農業氣象技術人員定期對茶農提供相應指導,解決茶葉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另外,當碰到倒春寒、干旱、大風、冰雹災害性天氣時,要提供專題氣象服務。同時,要對茶農進行茶葉種植氣象條件相關知識及氣象災害防御技巧培訓,增強農業抵御氣象災害能力,有效提升茶葉種植效益。
4 結語
茶樹喜溫暖、潮濕、蔭蔽,因而對溫度、水分、日照等的要求較高,倒春寒、干旱、風雹等氣象災害會對茶葉正常生產造成不利。滁州市氣象部門要加強氣象預報預測水平,綜合分析氣候變化情況,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科學指導茶葉生產,降低災害天氣對茶葉生產的影響,促進滁州茶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5 參考文獻
[1] 王遠泰,雷玄肆.浮梁縣發展茶葉生產的氣象條件分析[J].江西氣象科技,2005(2):33-35.
[2] 張利才.南糯山種植茶葉的氣候條件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2(12):82.
中圖分類號 S571.1;TS2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273-02
Abstract As a novel,efficient and accurate non-destructive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th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have a great advantage in tea cultivation and production & sales areas.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bove technology in tea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garden management,processing monitoring,quality grade division and species & origin identification.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were also analyzed and aimed at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tea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field better and faster,and simultaneously boosting the industry of tea leapfrog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hyperspectral imaging;tea;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application
我國作為世界茶葉產銷大國,具有悠久的茶葉生產及利用歷史。中國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全國茶園總面積接近293.3萬hm2,毛茶總產量達到243萬t,總產值達到1 680億元。隨著茶產業的蓬勃快速發展,茶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逐漸凸顯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及貿易出口健康跨越發展的重要問題。
現有茶葉質量安全控制手段多依靠理化分析及感官評審等傳統技術手段,均不同程度上存在操作繁瑣、費時耗力、人員要求高、樣品破壞性大等不足[1],且無法實現對茶葉種植、加工及經營過程中質量安全指標變化的實時監控分析。光譜技術是近10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高新實用分析技術之一,以其高效無損、經濟準確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農業[2-3]、醫藥[4]與食品[5-6]等諸多領域,該技術可較好地滿足茶葉“從茶園到舌尖”全過程中實時準確、全面客觀的品質監測要求。
1 近紅外與高光譜成像技術簡述
1.1 近紅外光譜技術基本原理
近紅外光譜是介于可見光和中紅外光譜的光譜區域,為波長范圍為780~2 526 nm的電磁波,此波段的光譜對樣品中X-H鍵(如C-H、O-H、N-H等)振動的倍頻、合頻及差頻具有特征吸收,不同的吸收峰位置及吸收強弱可間接反映出該樣品特定物質的分子結構及濃度信息[7]。因此,通過獲取近紅外圖譜,并結合恰當的化學計量學方法建立分析模型,即可對茶葉中多種質量成分及安全指標進行實時無損定量或定性分析[8]。
1.2 高光譜成像技術基本原理
高光譜成像技術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其兼具光譜分析和圖像識別雙重分析能力,該技術可比普通多光譜成像獲取更大范圍內的光譜特征參數(主要包括空間、光譜和輻射三重信息),這些數據信息可用來生成復雜模型,用以判別、分類、識別圖像中的物質,同時也能夠更客觀、準確、全面地反映出被測產品固有特性[9]。該技術可被應用于茶葉種植管理、病蟲害監測及等級產地鑒別等質量安全控制領域。
2 近紅外與高光譜成像技術在茶葉質量安全控制中的應用
2.1 茶葉種植管理監測
利用近紅外與高光譜成像技術實時快速監測茶園鮮葉中葉綠素、氮素、水分、農殘及病蟲害等生長指標對于全面客觀掌握茶樹長勢、估測產量、營養診斷、灌溉施肥及蟲害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趙杰文等[10]以茶樹為研究對象,利用高光譜成像技術結合7種不同的特征參數提取算法分析了茶樹葉片中葉綠素含量及其分布,結果表明,基于二次土壤調節植被指數提取算法的模型分析效果最佳,可較為準確地測定出葉片表面葉綠素的分布。王勝鵬等[11]結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不同葉位置及嫩度茶鮮葉含水量、粗纖維和總氮的近紅外光譜預測模型,取得了較滿意的預測結果,并提出了基于NIRS技術評價茶鮮葉質量的新方法。鄭建鴻等[12]利用熒光高光譜圖像技術和光譜角算法快速無損檢測了鮮茶葉表面的多菌靈農藥殘留,并達到了預期的監測效果。劉建雄等[13]基于遭茶尺蠖啃食的茶園高光譜圖像數據,建立了690~790 nm與520~580 nm頻譜范圍的茶尺蠖啃食程度的擬合模型,研究表明,特征光譜信息能夠有效反映出茶園遭茶尺蠖啃食的嚴重程度,說明利用高光譜成像技術實時監測茶尺蠖危害可行。
2.2 生產加工監測
通過近紅外與高光譜成像技術對茶葉咖啡堿、茶多酚、氨基酸、水分等內部質量與安全指標進行無損快速監測分析,對于促進茶葉工藝提升、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孫耀國等[14]基于3個波段(4 000~5 376、5 376~7 143、7 143~10 000 cm-1)近紅外光譜信息,建立了綠茶中茶多酚、咖啡堿和氨基酸3類化學物的PLS分析模型,在進一步優化波長范圍的基礎上,得到了較滿意的預測分析結果,模型對氨基酸、咖啡堿和茶多酚的預測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994、0.920和0.960。陳壽松等[15]開發出一種茶葉含水率的近紅外在線快速監測技術,并綜合分析了茶葉傳輸帶動靜狀態、攤葉厚度、測定高度、茶葉等級等因素對在線測定茶葉含水量精確度的影響。胡永光等[16]使用FieldSpec 3型便攜式地物光譜儀,基于SPXY樣品劃分算法,分別建立了192個綠茶殺青葉料樣品的PLS、PCR與BP網絡分析模型,結果表明,基于5個主成分的PLS模型預測效果最佳。吳瑞梅等[17]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快速分析綠茶湯的氨酚比(即氨基酸與茶多酚的含量比值),從而提出了基于NIRS技術的綠茶滋味品質估測模型。
2.3 質量等級劃分
當前茶葉質量等級劃分多以感官評審(如外形、香氣、湯色、滋味、葉底等)結合內部品質檢測進行劃分,但感官評審技術性強、對環境等客觀因素要求較高,且受評茶員的主觀影響較大。Hall等[18]在1988年最早對不同地區、品質的134個紅茶樣品進行了研究,證明了近紅外方法與感官評審法的效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周小芬等[19]以大佛龍井茶為分析對象,采用NIRS-PLS模型,分別建立了干茶色澤、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單因子得分、五因子總分及六因子總分共7個定量分析模型,結果表明,五因子總分模型預測性能最好(Rp為96.65%,RMSEP為1.52),進一步說明了NIRS技術對大佛龍井茶品質等級劃分具有較強可行性。陳全勝等[20]設計了一套高光譜圖像系統采集系統,對4個等級200個樣品的炒青綠茶M行了判定,判別分析模型訓練集總體回判率為 97%,預測集總體識別率達94%,結果表明高光譜成像技術可同時兼顧茶葉內外品質分析,可應用于茶葉質量等級劃分。于英杰等[21]應用高光譜技術結合支持向量機分類算法對5個不同等級的鐵觀音樣品進行了等級判別分析,在最優模型下,所建模型對未知等級樣品的正確判別率達到92.86%,表明此技術可適用于鐵觀音茶葉等級的無損快速準確劃分。
2.4 種類及產地鑒別
利用近紅外與高光譜成像技術對茶葉種類及產地進行快速準確鑒定是鑒別茶葉真偽、規范茶葉市場秩序和實現茶葉源產地及名優茶品牌保護的有力措施。陳 波等[22]利用4 000~9 000 cm-1的近紅外光譜譜圖,通過聚類分析對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廬山云霧茶等5種中國名產進行識別,結果表明,NIRS技術在茶葉種類識別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陳全勝等[23]以碧螺春茶(真碧螺春初產地為江蘇,偽碧螺春樣品初產地分別為安徽、湖南和江西等地)為研究對象,通過采集228個樣品5 500~6 500 cm-1范圍內的近紅外光譜信息,結合支持向量機模式識別算法,建立了碧螺春茶的真偽鑒別模型,所建判別模型對訓練集樣品的回判鑒別率達到93.48%,對預測集樣品的預測鑒別率達84.44%。章海亮等[24]通過采集不同茶葉樣品在380~1 023 nm波長范圍內的512幅光譜圖像,并綜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龍井翠綠、廬山云霧、婺源毛尖等6個品牌名優綠茶的LS-SVM區分識別模型,預測集識別率達到了100%,并采用ROC曲線對該分類模型進行了評估分析,結果表明,高光譜成像技術結合LS-SVM模型可實現對綠茶品牌的鑒別。蔡健榮等[25]采集了試驗樣品的漫反射高光譜圖像數據,并利用灰度共生矩陣算法提取出4個紋理特征參量,結合支持向量機(SVM)模式識別方法構建了碧螺春茶葉真偽鑒別分析模型,訓練集和預測集的判別率分別達到100.00%和96.25%,取得了很好的鑒別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近紅外與高光譜成像技術作為茶葉傳統理化分析及感官評審方法的可行替代方法之一,在茶葉質量安全控制各環節具有巨大的技術優勢,但也不容忽視地受到模型建立難度大、適應性(穩定性)不強、檢測靈敏度不高、光譜儀成本高昂等諸多實際因素的制約,導致該項新型技術在我國茶產業中快速普及及推廣尚待時日。為切實提高近紅外和高光譜成像技術在茶葉質量安全控制領域應用的實用性、推進該技術在茶葉領域的應用進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研究:一是延伸對茶園土壤有機質、礦質元素、重金屬污染物及更多茶樹病蟲害等方面的探究,以全面、客觀地指導茶葉精準種植;二是擴展進行多茶類、多品種茶產品的在線監測、品質分析、質量判別、真偽鑒定;三是加強對分析模型轉移、傳遞等方面的研究,以增強模型的通用性與穩健性。
4 參考文獻
[1] 郭桂義,王廣銘.我國茶葉產品國家標準理化指標分析[J].中國茶葉加工,2014(3):45-52.
[2] 王加多,周向陽,金同銘,等.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在農業和食品分析上的應用[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4,24(4):447-450.
[3] 劉燕德,張光偉.高光譜成像技術在農產品檢測中的應用[J].食品與機械,2012,28(5):223-226.
[4] 肖雪,梁瓊麟,王義明.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應用進展[J].現代儀器,2011,5(17):9-12.
[5] 劉建學,楊瑩,韓四海.高光譜成像技術在食品品質無損檢測中的應用[J].食品工業科技,2016,37(3):389-393.
[6] 李文采,劉飛,田寒友,等.基于高光譜成像技術的雞肉菌落總數快速無損檢測[J].肉類研究,2017,31(3):35-39.
[7] 王銘海.獼猴桃、桃和梨品質特性的近紅外光譜無損檢測模型優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8] 王志嵐,陳華才,尹軍峰,等.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茶葉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8(15):110-111.
[9] 彭彥穎,孫旭東,劉燕德.果蔬品質高光譜成像無損檢測研究進展[J].激光與紅外,2010,40(6):586-592.
[10] 趙杰文,王開亮,歐陽琴,等.高光譜技術分析茶樹葉片中葉綠素含量及分布[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1,31(2):512-515.
[11] 王勝鵬,宛曉春,林茂先,等.基于水分、全氮量和粗纖維含量的茶鮮葉原料質量近紅外評價方法[J].茶葉科學,2011,31(1):66-71.
[12] 鄭建鴻,吳瑞梅,熊俊飛,等.基于光譜角算法的鮮茶葉表面農藥殘留熒光高光譜圖像無損檢測研究[J].激光雜志,2016,37(6):57-60.
[13] 劉建雄,李明,陶棟材,等.基于高光譜技術的茶尺蠖危害程度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9(3):315-318.
[14] 孫耀國,林敏,呂進,等.近紅外光譜法測定綠茶中氨基酸、咖啡堿和茶多酚的含量[J].光譜實驗室,2004,21(5):940-943.
[15] 陳壽松,鄭功宇,金心怡,等.茶葉含水率近紅外在線快速測定及其應用研究[J].食品科學,2014,34(4):337-343.
[16] 胡永光,陳培培,趙夢龍,等.綠茶殺青葉料含水率可見-近紅外光譜檢測[J].農業機械學報,2013,44(8):174-179.
[17] 吳瑞梅,吳彥紅,艾施榮,等.茶葉外形品|的高光譜圖像量化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35(2):413-418.
[18] HALL M N,ROBERTSON A,SCOTTER C N G.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prediction of quality,theaflavin content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black tea[J].Food Chem,1988,27(1):61-75.
[19] 周小芬,葉陽,周竹定,等.基于近紅外光譜法的大佛龍井茶品質評價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2,32(11):2971-2975.
[20] 陳全勝,趙杰文,蔡健榮,等.利用高光譜圖像技術評判茶葉的質量等級[J].光學學報,2008,28(4):669-674.
[21] 于英杰,王瓊瓊,王冰玉,等.基于高光譜技術的鐵觀音茶葉等級判別[J].食品科學,2014,35(22):159-163.
[22] 陳波,靳保輝,梁宏,等.近紅外光譜技術與聚類分析鑒別中國名茶[J].光譜實驗室,2012,29(5):2901-2905.
茶葉產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其中綠茶占很大比例。為了提高茶葉的加工質量和產業現代化,有必要在茶葉初加工業和深加工業上應用新的科學技術,而先進的微波技術在茶葉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特別是綠茶具有“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加工特點。
1.微波在綠茶加工中的作用原理
微波是一種電磁波,茶葉中的H2O是極性分子,當綠茶處于交變電磁場中時,材料中原有處于雜亂狀態的極性分子會隨外電場的方向做定向排列,由于外電場是一種電場方向隨時間變化的交變電磁場,故極性分子也隨之以極快的速度改變方向,產生高速擺振,分子間的劇烈碰撞與摩擦,產生熱能,溫度上升。
2.貴州綠茶黔湄601品種特點
2.1品系 該品種屬無性系品種,是貴州湄潭茶葉研究所培育的品種。
2.2形態特征 綠茶屬小喬木大葉型品種,5年生樹高390cm,葉片半斜上著生,葉色綠,葉面隆起,葉身平展,葉緣微波,鋸齒淺密,葉質柔軟,葉尖鈍,葉脈9~11對,芽葉綠而肥壯,茸毛多,育芽能力及持嫩性中等。
2.3生長特性 該品種3月中旬萌芽,4月中旬開采(二芽二葉),屬中芽種。休眠期為10月中旬,盛花期在11月上中旬,結實能力強,種子成熟期為10月中下旬。產量高,抗高溫干旱、抗寒及抗病蟲害能力均較強。
2.4適制性 適制綠茶。所制綠茶外形條索肥壯、顯毫、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鮮靈、滋味醇厚、葉底綠而亮。
3.微波在綠茶加工中的特點
3.1加熱均勻快速由于微波可以穿透材料的內部,穿透深度隨頻率而變,一般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所以微波在加熱物體時內外同時加熱,不會出現“外焦里生”的現象。與常規從外到內加熱不同。微波殺青時,茶葉表面溫度不高,平均50℃,出葉時不需吹風冷卻,葉綠素和香氣散失少,因而色澤翠綠、香氣醇厚。其加熱速度很快,是常規加熱的幾倍到幾十倍。
3.2 選擇性加熱 由于各種材料特性不同,故吸收微波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即每種物質的損耗角正切tgd不同,由于水的tgd 很大,所以吸收微波比其他材料強,水分多的地方吸收微波就強,水分少的地方也就容易蒸發,有利于綠茶的干燥處理。
3.3 微波易控 由于常規加熱具有較大的加熱慣性,升溫降溫都需要一些時間,而微波加熱就無此慣性,可即開即停,有利于溫度的即時控制,便于自動化和連續化生產。
3.4 設備體積小,無污染由于微波較常規加熱速度快、效率高。相同的條件下,微波設備的體積要更小得多。由于微波加熱只對被加工的物料進行加熱,對爐體及周圍環境不加熱,無熱輻射等。所以周圍環境溫度低,同時無燃料排出的煙塵等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有利于環保和產品的衛生等,工作環境也舒適衛生。
4.傳統加工和微波加工方式茶葉品質對比及分析
傳統熱傳導方式使茶葉殺青欠勻、欠透,且易造成焦邊,使成茶有煙焦味,殺青葉色澤亦欠綠,影響了茶葉的品質。微波加工技術成果的取得,使茶葉加工質量提高了一個檔次,茶葉色、香、味、形保持不變,營養成分損失甚少,完全達到了我國名優茶的質量標準和出口創匯國際市場需求的標準。且微波技術殺青、干燥的茶葉色澤表現突出,具有良好的高檔綠茶色澤特征,同時茶葉水分含量比傳統方法加工的茶葉低5%、水浸出物含量增加了10%、咖啡堿含量增加了33.3%、茶多酚含量增加了4.2%、氨基酸含量增加了 7.1%,這充分說明利用微波加工技術加工的茶葉品質得到了提高。
5.茶葉微波殺青與干燥機設計
5.1綜合考慮設備加工、操作、維護、物料等因素,最好采用連續式多諧振腔式微波干燥器形式為茶葉微波殺青。通過單個諧振腔的疊加組合,可得到理論設計所需功率,便于茶葉殺青、干燥工藝的研究和確定,即微波功率大小在設定的范圍內可按需調節;可簡化整機設計,板塊形式,組合安裝,加工、運輸、維修方便。用戶使用既可小批量生產,又可連續不斷大批量生產;防微波泄漏性能好;設備制造成本相對較低等。
5.2 由于茶葉葉片較薄,同時考慮到茶葉加工企業生產名優茶的產量不會偏離實際,在對綠茶加工中選擇頻率為2450MHz的微波用于茶葉的殺青和干燥。
5.3不同季節、不同品種、不同時間采摘的茶葉初始含水率、鮮嫩程度等均有所不同,因而將微波功率、殺青時間等均設計成可調式,從而使各種茶葉均能達到理想的殺青效果。
5.4鋪料厚度一般8~12mm比較適宜。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0-0057-03
Introduction to Graphical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ea Packing Design
CHEN Zhi-ying, HAO Jia-y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China )
Abstract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packaging design of graphic desig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t can efficiently deliver goods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the tea packing design, you need to study the tea packaging design of graphic language.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overview and tea packaging design of graphic language classific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elements of graphic language and the value of graphic language in tea packaging, analysis of graphics language uniqueness in tea packaging, so as to explore how to apply graphic language in the packaging design of tea charm, to enhance the competence of packaging products sold on the market.
Key words :graphics language; tea packaging design; message
Internet :.cn
包裝設計中圖形設計是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圖形語言不僅能傳播信息還能促進商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茶葉包裝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其發展在國際市場中并不具備很好的競爭力,隨著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茶葉市場發展迅速,要求其包裝設計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圖形設計占據包裝設計的半壁江山,因而研究圖形語言在茶葉包裝設計的應用有很大的意義。
一、圖形語言概述
圖形語言出現在人類語言之前,在人類的聲音還不能進行有序的語言表達時,視覺形象便是人類語言表現的重要媒介。古代大量的原始巖畫、石洞壁畫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圖形語言的概念形成①。
圖形語言是用具象圖形、意象圖形、抽象圖形的圖形樣式構成的,來表現人類情感世界。它是人類在一定的生活體驗和經歷下形成一定的認知度后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表現。而且,不同的人因為生活經歷、知識儲備以及情緒變化對圖形的理解也會產生不同。因此,圖形語言具有隨意性、變化性、個人性的趨向,所以其語言價值具有審美性、藝術性和文化性。
圖形語言具有“世界性”。文字語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同一民族還有不同的方言。當今,語言的差異阻礙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但是圖形語言卻不存在交流的阻礙,它對跨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如今,圖形語言的發展在信息時代或者說讀圖時代更是具有深刻的意義和作用。
二、茶葉包裝設計中的圖形語言
(一)茶葉包裝設計中的圖形語言分類
包裝設計中的圖形語言主要作用就是把商品的功能與信息準確的傳達給消費者,刺激消費者的心理反應,從而促成購買行為。優秀的包裝設計中,圖形就決定了一個商品的價值,包括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因而圖形語言在包裝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飲茶習俗,也被譽為“茶的故鄉”。因而茶葉包裝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不同時期的茶葉包裝設計都是對那個時期科學技術、審美理念和社會文化的反映。當今,茶葉的包裝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現代的茶葉包裝設計中融入更多的元素,概括為具象圖形、抽象圖形和意向圖形來表現,每一種圖形的應用都是對本品牌的一種解讀和宣傳。
茶葉包裝中的圖形要素概括可包括以下幾類圖形:茶葉實物具象圖形、茶產地地域特征圖形、茶品牌形象圖形、象征表現圖形。
(二)茶葉包裝設計中的圖形語言分析
茶葉實物具象圖形就是依據茶葉的客觀自然形態,用寫實性的手法表現。這種表現形式可以很直觀的表現物品的特征,可以讓人通過已有認知度和經驗,引起人們的識別和聯想。在茶葉包裝設計中,具象圖形的表現形式是茶葉的攝影圖片或者有關茶葉的繪畫圖形等,這些圖像能夠準確的傳遞商品的信息,例如茶葉的品種、顏色、品質等等。因而對于茶葉包裝設計中具象表現的形式比較普遍,因為有關食品類的包裝設計能直觀的表現物品形態的圖形語言,可以增加商品的可信度,從而拉近消費者與商品的距離。并且對于花茶類型的茶葉品牌,運用具象圖形的表現形式可以通過不同花茶的攝影圖像區分茶葉類型,豐富包裝設計的可能性。圖1、圖2是品牌為“每時佳”的花茶的包裝設計。此包裝設計就是以花茶的真實攝影圖片作為包裝的主體圖形,更加直觀、豐富的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并且圖像形式展現出此產品清新脫俗的品牌特征。
茶產地地域特征圖形就是有一部分茶葉包裝上同樣是通過攝影或者手繪插圖的形式,展現此款茶葉原產地的風貌特征,塑造茶葉品牌的健康、安全以及聞名中外的形象特征,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圖3、圖4是湖心亭普洱茶包裝設計。湖心亭是上海最古老的茶樓,在這里人們品茶、觀看茶藝表演、研究茶道文化,可以說湖心亭既是上海市地標性的建筑又是中國悠久茶文化的傳播中心。因而湖心亭品牌包裝設計就是借助當地建筑的特征作為其圖形語言,深刻表達了品牌悠久的文化沉淀和品牌影響力。
茶品牌形象圖形就是在茶葉包裝中主體圖形是以茶葉品牌的標志為主。就是運用抽象圖形表現。抽象表現是通過點、線、面的幾何圖形或者有文化意義的符號來表現的形式。抽象圖形的表現形式雖然不像具象圖形表現形式直觀,但是卻可以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力,抽象圖形更自由、更豐富,不僅可以傳遞商品信息還可以傳遞品牌的基調。抽象圖形可以來自于文字語言。文字是意義的載體,文字往往產生新的概念、新的創意,通過提取文字的意義運用于圖形創意中。抽象圖形可以來自舊元素的新組合,這種組合可以是兩個不相干的事物的組合,通過一個共性的點有機結合,產生新的意義。抽象圖形可以來自于文化底蘊。文化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系。創意與文化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龐大的文化底蘊作為創造的基礎,才會找到更多的創意素材。抽象圖形可以來自于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充滿了寓意和象征。比如吉祥圖形,都是人們通過提煉、概括后賦予圖形以豐富的意義。在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可以在現代設計中應用和借鑒。在現代茶葉包裝設計中抽象圖形的表現形式應用更為廣泛,更能代表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
這種包裝設計主要是針對一些知名的茶葉品牌,利用其較高的品質保障和品牌信任度作為商品銷售手段。因為標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這個企業的信譽、產品的質量和企業文化。著名茶葉品牌“八馬”的logo采用的書法中文字,圖形運用中國古代“禮儀馬”的形象。表現一種溫文爾雅的風范和對禮的崇尚,與八馬品牌定位一脈相承。整個包裝設計中主要展現八馬標志的圖形形象就可以最為產品最好的宣傳手段。(圖5、圖6)
象征表現圖形就是在茶葉包裝設計中運用與茶葉無關的物品作為主要圖形,通過借喻、比喻、象征的表現手法,展現產品的基調與品質,突出品牌的性格,增強了商品的個性和趣味性。意象表現以某種物象的形態為基本圖形,進行主觀、情感的處理,或是以裝飾、符號、文字等形式表現出來。區別于抽象表現,意象表現是投入更多的人類情感因素,對客觀物體進行取舍和保留,保留一定形態特征,卻有明顯的個人情感設計。觀者通過觀看圖形引發聯想,達到設計者要表達的“意”的部分。茶葉包裝設計中意向圖形表現有很多,比如將中國的水墨山水畫的圖形運用到包裝設計中。畫家對自然形態進行藝術化處理,形成一種圖案符號,運用到現代包裝設計中,既表現出飲茶文化的底蘊,又體現出產品品牌文化的內涵。徽六茶葉是“中華老字號”企業,六徽茶葉品牌就是弘揚“中國禮徽六茶”的文化底蘊。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為了發展茶葉線上銷售渠道,因而六徽品牌對網絡平臺進行調研,找到網絡用戶大多是年輕群體,為了更好地展現六徽產品的形象,包裝設計既要趨向于年輕、時尚的風格又要融合六徽文化,因而茶葉包裝瓶身設計為六邊形,圖形設計結合徽州六大標志性文化元素:松、鶴、塔、亭、馬頭墻、水庫,并且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元素進行提取。整個包裝視覺更加統一新穎,即體現了徽州文化悠久歷史的傳承,也將六徽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時尚元素進行了巧妙的融合。(圖7、圖8)
三、圖形語言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價值
(一)美學價值
進入消費領域,商品都應該具有一定的美的形態,這種美的價值往往與商品的使用價值聯系密切,沒有美的形態,商品的使用價值也會隨之貶值,商品就無法在消費市場脫穎而出。包裝設計有時候反映一個時代,它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習慣,因而包裝是體現一定社會審美和文化內涵的一種形式。
當今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水平、消費心理以及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的新變化必然產生新的美學觀念,因此包裝設計應該充分調研市場審美動向和群眾消費心理,滿足社會不同階層人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包裝設計才能激發消費者更高的消費欲望,促進商品銷售,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圖形語言在包裝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什么樣的圖像才能吸引消費者眼球,怎樣將圖形語言運用到茶葉包裝設計中,從而在茶葉包裝這個領域起到引導作用是我們課題研究的意義。
(二)情感價值
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更多的轉向產品文化附加值上,一個品牌的品質、基調、層次、心理滿足等個性要素的特征成為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驅動力。
人們會不自覺的將對包裝設計的感覺轉移到產品上。但是很多企業不重視包裝對產品的影響,然而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包裝盒產品是存在隱性的聯系,這種隱性的聯系就是情感聯系。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好的包裝設計就是與消費者的一種情感交流,情感的設計理論基礎就是人性化。圖形語言是最能表現情感的有效途徑,在茶葉包裝設計中如何利用好圖形語言的創造性,讓包裝自己說話,脫穎而出,從紛繁的商品中跳躍出來體現商品的獨特性是我們研究的價值所在。
(三)創新價值
當人們的消費從滿足物質層面向滿足精神層面方向變化時,包裝設計中的民族文化內涵就受到重視。從目前很多商家在包裝設計中圖形語言的應用狀況來看,想要在圖形語言上吸引消費者的興趣,沒有獨特的風格是行不通的,而想要形成獨特的風格不僅突出自身品牌還能體現品牌價值,繼而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就需要創新,創新并不是簡單的否定過去,而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中國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傳統的國家,傳統美學的著眼點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傳統文化的圖形語言如何與包裝設計相結合。在茶葉包裝設計中可以借鑒中國古代飲茶風俗的文化內涵,以及有關飲茶的詩句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或者圖形,進行提取概括并運用到包裝設計中,為包裝設計創造更大價值。
結語
在研究茶葉包裝設計中深刻感受到圖形語言的重要性,只有深入了解茶葉包裝設計中圖形語言的表現類型,并分析圖形語言在茶包裝設計中各個類型表現形式的價值,才能設計出更好的茶葉包裝,這對茶葉包裝設計領域有一個很好的引領作用,同時也能讓包裝設計在茶葉品牌領域得到更多關注。
注釋:
①浙江萬里學院設計藝術與建筑學院,班石. 圖形語言[N]. 美術報,200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