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分析大全11篇

時間:2023-07-18 16:39:5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現代農業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現代農業分析

篇(1)

1.1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強

目前銅仁市農業龍頭企業雖然在數量上不斷增加,但總體來說,規模小,有較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不多,帶動力不強。全市現有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0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71家,年銷售超過10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只有1家,超過5億元以上的企業也只有1家。企業與基地、農戶聯系不緊密,利益關系比較脆弱,帶動能力不強,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延緩了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進程。

1.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近年來農業基礎設施已有一定的發展和改善,但在抗擊自然災害和保障農業生產上,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配套,全市只有6萬hm2水源保障的田塊;部分設施年久失修,導致農業抗旱防澇防旱能力減弱;山區道路等設施條件更差。當前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特色農業的發展存在較大矛盾。由于水利等基礎設施差,配套設施不足,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加上山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有些地方存在“生產靠天、運輸靠肩”、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耕作以手工為主的落后狀況,嚴重影響農產品的產量與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的發展。2012年,農業機耕面積達86萬hm2,機插秧面積達5400hm2,僅為全市稻田面積的5.5%。

1.3農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產品后續深加工不足

總體上看,精深加工的農產品還比較少,除“億農”“石阡苔茶”“跑山”等少數品牌具有部分市場份額外,其余的品牌數量雖多,但有影響力的品牌卻很少,眾多品牌主要分布在茶葉、花生、牛干巴上,總體知名度不高,擁有這些品牌的企業產值規模不大。另外,由于缺少支柱企業和龍頭企業的帶動,當前農產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實現特色農產品增值方面嚴重不足,大部分地區的特色農產品以鮮銷和粗加工為主。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高,農副產品生產還處于以量取勝的階段。

1.4農村勞動力現代意識不強,素質有待提高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素養,勞動者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農業勞動力呈現勞動強度不足、年齡老化、文化層次低、綜合素質不高的特征。據統計,銅仁市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達82.6%;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僅占21.3%。較多勞動者缺乏維持生存的勞動技能,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此外,農民現代意識差,阻礙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多年養成的習慣,仍然注重產量,不求質量,“小富即安”,缺乏風險投資意識和競爭意識。發展現代農業還要依賴于各級地方政府及專業合作機構開展科普宣傳,增強文化教育,引導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風險投資和競爭意識,現代農業才能進一步發展。

1.5外部因素制約生產規模的擴大

土地、資金等外部因素嚴重制約銅仁市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一是土地的流轉困難。土地是區域特色農業及相關產業生產的最基本條件,種植農作物、生產廠房、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等需要一定的土地配套,但由于歷史原因造成農民對土地產生的特殊情感以及目前尚不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把土地看成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目前種田不但沒有稅收,還有許多惠農的補貼政策,農民愛地惜地,土地流轉要價高,意愿低,難度大。流轉的土地也存在流轉隨意性大、糾紛多、穩定性差等問題,土地集中連片程度低,不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二是資金短缺。首先特色農業產品基本上是以生產大戶規模經營為主,沒有注冊為企業,融資也還停留在個人的層面,難以取得大額貸款,擴大經營規模也就相對困難;其次對專業合作社來說,自有資金不足,又缺少擔保和抵押,從金融部門獲得信貸不易,運作比較困難。

2加快銅仁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舉措

2.1協調現代農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關系

農業穩定發展是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前提。農業是基礎,應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一是在工業農業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銅仁最大的優勢,強大的綠色生態資源,為后續的發展保留空間和資源,高消耗、高排放的項目堅決不能上。二是要正確處理好發展農業與工業的關系,樹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工業發展不能過多擠占農業發展的空間和資源。工業發展環境脆弱的地區,則應該把現代農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激發農民的投資創業意識,提高其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在宣傳落實國家惠農政策的同時,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提高比較效益。四是提高涉農部門對農業的服務意識。隨著農民大量外出打工,落后山區發展農業缺少高素質勞動力、缺少技術的問題日趨嚴重。對此,涉農部門要樹立服務“三農”的強烈意識,創新服務方式方法,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推動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2.2用現代工業化發展理念指導農業

一是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重要目標,借鑒新型工業化理念指導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農業工業化發展路子,把工業化的設施裝備、質量控制、標準生產、經營管理貫穿于農業再生產的全過程,實行農業生產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布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二是要樹立標準化意識,制定和完善種養生產標準及操作規程,積極推廣農產品的技術和質量標準,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高效對接,更好地應對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三是要樹立品牌化意識,如整合梵凈山茶葉品牌,努力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推動農業對外開放。四是農業與旅游開發相結合,依托資源優勢,規劃發展農業項目,充分考慮到旅游觀光、采摘、休閑及勞動等內容,開發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現代農業項目的附加值,真正體現發展現代農業的潛在價值。

2.3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一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農田水利設施標準,建立良好的水利保障體系。同時,根據基地、園區、項目的不同需要,提供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二是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銅仁市設施農業在國家水利部、國家煙草總局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發展,但總量及比重偏小,各區縣發展不平衡,需要繼續強化土地流轉與設施農業項目對接,推動高效設施農業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畜禽養殖業突出發展養殖小區,提高規模化飼養水平。三是要繼續推進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沃土工程,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

2.4引進推廣先進農用科學技術

用先進科技逐步替代傳統資源投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征。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集中科研力量,重點解決優勢農產品的提質增效和果蔬病蟲害防治等問題。二要加快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加強各級農(林)技推廣中心在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方面的示范帶頭作用。引進種養新品種、新技術,提高主要農產品優種化率,擴大機耕、機播、機收農機作業服務,逐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三要建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良好機制。擴大農業科技產業化園區建設,提升特色農業基地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2.5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農民

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農業科技水平和從業技能普遍較低,競爭意識、自我提高意識、團隊精神等較薄弱,對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的吸收消化能力還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應整合現有涉農部門和農村各類教育資源,改革和創新農村教育體制,充分利用職業技術學院、農廣校以及廣播、電視、遠程教學、專家下鄉、田間演示、陽光工程等多種形式,開展經常性的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為農業現代化培養更多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本文來自于《植物醫生》雜志。《植物醫生》雜志簡介詳見.)

2.6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體制創新。大力培育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如專業農民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經營組織,制訂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在信貸、信息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惠配套政策,為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創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創新組織形式。大力推廣涉農部門領辦型、基層組織創辦型、能人牽頭型、龍頭企業帶動型等四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建立效用并重。要真正按照市場化、社會化和中介組織的性質要求,推行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工作制度的建設和工作機制的健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四是加強典型引路。對已建立的各種中介組織要加強指導和幫助,培育一批先進典型,引導整體上檔次,使農業中介組織真正成為農民利益的代表者,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篇(2)

現代農業的突出特點是農業生產全程高度現代化,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的農業發展模式,它的發展不僅需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還需要良好的生產條件和環境與之相適應,不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錢”的投入。在“錢”的投入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論,籌資的順序應該是:先內源融資,后外源融資;外源融資中先間接融資,后直接融資;直接融資中先債券融資,后股票融資。內源融資是指使用生產經營主體的內部盈余進行籌資活動,外源融資是指向生產經營主體之外的人、企業或組織籌集資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的青壯勞動力離開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來越多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以規模化經營、農業機械化為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更多的資本金去承包土地、購買農機具、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農業部門對資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內源融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農業信貸資金則成為外源融資的主要渠道。

關于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國內外專家學者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傳統經濟學邏輯觀點,提出金融內生于經濟發展的戰略,認為農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調動“三農”的經濟資源和經濟剩余[1]。King等指出發展中國家政府的農業信貸投入低效率特點對農業增長產生制約作用[2]。針對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村金融的關系,溫濤等提出了改革開放前農村金融的前提是服從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向工業和城市輸送經濟資源與經濟剩余[3]。所以,我國的農村金融變遷是在政府強制力的作用下實現的,并非是從農村經濟發展本身內生的。因此,冉光和認為以政府為強制力主導的制度變遷極有可能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抑制作用,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失調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4]。謝瓊等認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目標存在失衡,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和金融功能方面[5]。關于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關系,張敬石等認為農村金融效率對緩解農村收入差距有促進作用,而農村金融規模作為不利因素影響著農村收入差距的縮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個地區1997-2007年的統計數據,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城鄉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城市金融發展總體來說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有限的促進作用,其中城市存款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反向關系,城市貸款對農村經濟增長存在促進作用[7]。丁志國等通過實證分析,提出農村金融規模的擴大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我國農村信貸結構失調和投資產出效率的“瓶頸”,限制了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8]。

在這種情形下,要發展農業生產力,就必須更新這些阻礙生產力進步的機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資本,更新陳舊的農業生產設施需要物質資本,更新生產技術需要技術成本,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內源融資難以滿足的情況下,作為外源融資的金融信貸資金自然而然地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引入新的農業技術,如化肥、種子、機械以及現代灌溉設施等來提高農業產出,但是農業技術是資金密集型的,將會提高信貸需求[9]。信貸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幫助農民獲得營運資金、固定資金和消費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結論,即信貸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貸的及時獲取可以幫助農民購買所需的投入品和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11]。信貸還用來救濟貧困、購置種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時,信貸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產量的生產技術的采納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貸程序來提高農業產出[13]。信貸技術的使用提高了信貸需求,提高了小農戶的農業生產力[11]。信貸機構、化肥、種子、灌溉對農業生產力的影響是顯著的[1419],而用來提高農業產出的農業技術的應用也提高了農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諸多國內外研究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均為現代農業與農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礎,為開拓研究思路、豐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但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如缺乏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對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情況與金融服務相關性研究較多,而針對農業發展,尤其是結合現代農業的發展來分析其與農業信貸關系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上述問題為主要切入點,系統分析農業信貸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

二、現代農業總體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

(一)指標及數據的選取

現代農業的指標評價是分析現代農業與農業信貸關系的首要步驟。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對現代農業作過較為深入的研究,盡管各種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標和重點有所不同,所的結論也有所差異,但在對現代農業的本質特點描述上形成了共識,即現代農業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所進行的現代產業,具有多功能、可持續、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等特點。從評價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標設置必須在充分反映現代農業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也要考慮其產出結果;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的要素投入,也要考慮其產出效率;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效果,也要考慮其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了準確分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信貸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選取了1978―2012年的農業貸款水平、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等9個指標,其中農業貸款量代表農業信貸水平,作為投入指標以反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糧食產量水平等8個指標加權后形成農業發展指標作為產出指標,權重根據專家打分法加以確定。9個指標中凡涉及價值量的指標均使用居民消費指數進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標發展水平均以1978指標數值為基點進行了指數折算。指標及說明見表1。

(二)現代農業與農業信貸關系的基本判別

本研究首先對我國現代農業和農業信貸發展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描述和統計分析(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從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從發展速度看,1978-2002年發展較為緩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農業信貸水平從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從發展速度看,1978-1999年發展較為緩慢,2000-2012年直線上升。從二者的發展態勢看,現代農業的發展落后于農業信貸的發展。

(三)ADF檢驗

本研究采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作為因變量、農業信貸水平作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即:y=a+bx,其中y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x為農業信貸水平,a為常數項。

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為避免偽回歸現象的出現,需對數據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本研究采用ADF檢驗法(單位根檢驗)對現代農業水平序列和農業信貸水平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信貸農業數列(y)經過二次差分后,檢驗t統計量為-8.36,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農業信貸數列(x)經過一次差分后,檢驗t統計量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

(四)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Granger)因果檢驗是用于考察一個序列是否是另一個序列產生的原因,原假設為序列x不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選取顯著性水平為0.1, 當P>0.1時,表示接受原假設,即序列x不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 反之,當P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在1%顯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x與y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x是y的因,即農業信貸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因,這種因果關系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信貸發展對現代農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過來,y不是x的因,即現代農業發展不是農業信貸發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應增加,但農民的存款沒有就地轉化為農業貸款,而是通過金融機構流向其他行業。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貸指標是貸款量,所以現代農業發展的信貸效果不明顯。因此也能看出,消除農業存款的“漏出”現象,防止資金外流,形成農業領域內部資金存貸款的良性循環,應成為解決農業信貸資金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回歸分析結果

兩個數列經過了平穩性檢驗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歸結果(見表4)。

根據回歸結果,自變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顯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斷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說明農業信貸水平x對農業發展水平y影響顯著。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構建回歸方程為:y=1.374 14+0.067 245x,即農業信貸水平每增長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增長0.067個百分點。

三、現代農業分項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

(一)指標的選擇

如前文所述,選取1978-2012年的農業貸款水平、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 9個指標作為變量進行分析,其中農業貸款作為農業信貸水平指標,是自變量,以x表示;其余8個指標作為農業分項指標,是因變量,分別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檢驗

通過ADF單位根檢驗對農業8個分項指標進行平穩性分析,得出: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為經過一階差分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為經過二階差分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為經過二階差分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見表5)。

(三)格蘭杰因果分析

通過對農業信貸與上述8個農業分項指標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得出如下檢驗結果(見表6)。

格蘭杰因果分析結果顯示,農業信貸-土地生產率水平呈雙向因果關系,即農業信貸與土地生產率水平互為原因,相互影響,農業信貸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產出增加;規模化生產的發展,土地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必然增加對信貸資金的需求。農業信貸-農業灌溉水平、農業信貸-森林覆蓋率呈雙向非因果關系,即農業信貸與農業灌溉水平、森林覆蓋率之間無因果關系,二者無互補影響,因為近些年來農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改造、植樹造林等國家直接投資進行建設,很少使用信貸資金進行相關建設,資金投入量相對較少,農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改造以及植樹造林面積等發展緩慢,年度變化不太大。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農業信貸、糧食產量-農業信貸、農機總動力-農業信貸、財政支農水平-農業信貸、勞動生產率-農業信貸五組變量之間存在單項因果關系,農業信貸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的因,說明隨著農村信貸水平的提高,帶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增加,規模化水平帶來了規模化收益,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也隨之提高。農業信貸-農業機械發展水平單向逆因果關系,即農機發展水平是農業信貸的因,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已成為農業生產的必需的條件,購置大型農業機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在自有資金不足時信貸資金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四)回歸分析

根據農業的8個分項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展開分析,具體分析結果見表6。

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程度大體可分為三類:最高為財政投入,回歸系數高達0.2;第二類為家庭人均收入、農業機械、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回歸系數大體為0.06~0.1之間;第三類為糧食產量、有效灌溉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回歸系數低于0.02以下。

對財政支持水平回歸系數0.200 317最大,農業信貸每提高1%,財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種現象說明信貸水平的提高對金融機構來講可得到更多的財政貼息和補助,對農民來講也可得到更多的農業直補,財政資金的投入也具有較強的逐利性,農業經營主體或項目獲得金融貸款越多,財政支持也愿意跟進,最終導致金融信貸帶動了財政支農。

對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回歸系數也是比較高,均得到0.09個百分點,說明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可提高0.09個以上的百分點;對農機發展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的回歸系數均在0.07以上,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農機發展水平提高0.07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說明,金融貸款不僅促進了農業要素投入(資金、機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驗證了金融貸款對農業生產率的提升也產生了明顯的作用。信貸對農業機械作用明顯,說明盡管國家對農機購買采取了財政補貼的政策,但信貸仍然對其快速增加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森林覆蓋率回歸系數0.008 297最小,說明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水平提高0.008個百分點;糧食產量水平的回歸系數也是比較低的,只有0.006 169,說明農業信貸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糧食產量水平只提高0.006個百分點;對農業灌溉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012 158,農業信貸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個百分點。這三個回歸系數很小說明農業信貸對這三方面的建設投資力度不夠。探其原因,這三個指標分別代表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糧食生產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其共同特點是建設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收益低,但社會效益巨大,金融機構的趨利行為不愿意將有限的資金投放到這些領域,因此國家政策性金融應更多地向這些領域傾斜,加大信貸服務力度,同時加大對商業性金融機構投資上述領域的獎勵及補貼力度,提高其投資公益性行業的積極性。由此可見,農業總體指標與農業信貸回歸分析中的農業信貸系數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蓋率、糧食產量水平以及農田灌溉水平的信貸系數過低造成的。要想進一步提升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國家需下大力氣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國家政策對商業銀行的誘導,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對農業基礎性、公益性事業的支持。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農業信貸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因,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的影響顯著。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顯示,農業信貸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因,這種因果關系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根據回歸分析結果,農業信貸水平每增長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增長0.067個百分點

2.農業資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其邊際效益較大于其他生產要素。從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分項指標來看,信貸資金對人均家庭農業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顯著影響,但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分項指標中財政支農水平回歸系數最大,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財政支農水平可提高0.2個百分點,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作用為0.02個百分點,約占0.067個百分點的30%,遠遠大于其他分項指標的貢獻。

3.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明顯低于農業信貸的發展速度。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一項綜合工程,它的發展水平是由糧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機械化水平、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可持續發展水平等多項指標加權而得,現代農業的的發展受到諸多方面的制約與影響,有的指標由于基數大、年度變化很小,如森林覆蓋率等,使得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偏慢;而農業信貸在測度時只是使用了信貸量一個指標,信貸量在近幾年的年均遞增速度較快,使得農業信貸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現代農業發展速度,根據回歸分析,農業信貸水平的發展速度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就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業信貸支農力度。

(二)政策建議

1.應重視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作用,加大農業信貸力度。實證分析表明,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存在顯著影響,并存在因果關系,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起促進作用,加強農業信貸業務,必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登上新臺階。對于現代農業的分項指標中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等對農業信貸反應敏感的指標,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貸手段加以推進;而農田水利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改善對農業信貸反應不敏感,這些方面需要資金較多,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資金。在加強信貸業務的同時,還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與貸款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業生產大戶的綜合素質,可進一步克服農業生產大戶貸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貸過程中少走彎路,更多地得到貸款機會和貸款量。

2.強化政府在信貸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農業產業信貸服務模式。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小,風險大、盈利率低,使得銀行的趨利性特點與之相矛盾。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往往將上市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高盈利產業等列為首選的信貸支持對象,而對于農業產業則是次之對待,使得很多農村中的農業生產主體得不到貸款或得到的貸款很少,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鑒于這種狀況,政府應該著眼于構建由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結合的多元化農業融資體系,形成合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篇(3)

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當前農業機械化使用,為了促進農業的發展必需推進當前農機技術,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對農業的種植方式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如何實現農機技術的穩定運行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農機技術的重要性

1.1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農機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減輕勞動強度,解放大量的勞動生產力。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機器投入使用,各種農業器械幫助農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傳統人工勞作,耗時長,經濟收益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下降,往往辛苦勞作一年卻沒有得到應得的收入,但是農機技術的大量投入,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例如,無人駕駛拖拉機,相對于傳統的拖拉機來說,無人駕駛拖拉機每小時作業30畝以上,工作效率是普通拖拉機的3倍;一臺無人機一天可播種200~300畝,效率是常規種植的10倍以上,這些技術的應用,讓大量的農民從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轉向從事其他的行業。

1.2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農機技術的使用加快推進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農機技術能夠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玉米的收獲是靠人工進行,并且還要用鐮刀將玉米秸稈割下來進行集中的焚燒處理,而且玉米秸稈的焚燒會對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不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新型農機技術的使用,讓農民在收割玉米的過程中節省了時間,并且玉米收割機的效率高,效果好。有些玉米收獲機還增加了儲備功率,可以行走卸糧,不影響正常的收割,同時還可以粉碎玉米秸稈,壓縮成塊,方便搬運,農機技術的使用大大推進了農業技術的現代化進程,幫助農民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2]。

2農機技術推廣面臨的弊端

在農機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問題,農機技術在管理模式上出現了多種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在農業政策與技術推廣方面表現明顯,如果一方出現問題,就會造成農機技術受到影響。在前期的農機技術投入上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并且需要培養農機技術的專業人員,由于這些原因導致農機管理人員面對較大的壓力。并且在技術管理方面由于農機技術相比于國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農機管理技術不成熟,制約了農機技術的推廣普及[3]。

3創新農機技術管理應用模式

3.1加大宣傳力度

在推廣農機技術的過程中,加強宣傳,并且進行相關農業地區的試點工作,邀請農民進行參觀,通過實際例子來獲得農民的信任,這就為農機技術的推廣有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能夠增強農機技術的真實性。

3.2提高技術人員素質

篇(4)

一、前言

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相對于巨大的人口基數,面臨的能源資源形勢十分嚴峻。礦產資源能源等非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污染,節能減排形勢嚴峻。農業大棚地理位置以農村、郊區為主,電力等能源非常短缺,傳統電網難以到達這些地區。能源問題,農業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及相應的政策傾斜。《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已將太陽能光伏生態大棚電站的模式劃定為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享受國家財政補貼。

二、光伏農業大棚介紹

光伏是將太陽光輻射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新型發電系統。大棚的“升溫、保溫”一向是攪擾農戶的重點問題。“光伏農業大棚”,有望解決這一難題。由于夏季的高溫,在6-9月份眾多品類的蔬菜無法正常成長,而“光伏農業大棚”如同在農業大棚外表添補了一個分光計,可隔絕紅外線,禁止過多的熱量進入大棚;在冬季和黑夜的時候,則能禁止大棚內的紅外波段的光向外輻射,降低晚上溫度下跌的速度,起到保溫的作用。

“光伏農業大棚”能供給農業大棚內照明等所需電力,剩余的電還能并網。在“光伏農業大棚”離網體系中,可與LED體系相調配,白天發電保障植物的成長;黑夜LED體系可應用白天發的電,給植物供給光照。

三、光伏發電系統原理

四、應用原理

選用光伏組件:以半透明非晶薄膜電池為主,可以根據需要做透光度。太陽光入射到地球表面包括:紫外線、可見光及紅外線。紫外線占7%(改變植物物質結構,具有破壞性)可見光占71%(提供照明、供植物光合作用)紅外線占22%(產生熱能)

太陽光譜在280~315nm時,對植物形態與生理過程的影響極小;

太陽光譜在315~400nm時,植物對葉綠素吸收減少,影響光周期效應,阻止植物莖伸長;

太陽光譜在400~520nm(藍光)時,植物對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吸收比例最大,對光合作用影響最大;

太陽光譜在520~610nm時,植物對色素的吸收率不高;

太陽光譜在610~720nm(紅光)時,植物對葉綠素吸收率低,對光合作用與光周期效應有顯著影響;

太陽光譜在720~1000nm時,吸收率低,刺激細胞延長,影響開花與種子發芽;

太陽光譜大于1000nm時,太陽能將轉換成為熱量。

總結:因此太陽光譜在400~520nm(藍光)和太陽光譜在610~720nm(紅光)這兩個區間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為了增加植物所需要的光譜,可以采用兩種方式:屋頂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和普通透明白玻璃間隔排列;采用LED燈補充植物需要的光譜,達到植物生長的光環境。同時,非晶硅薄膜太陽能組件發電需要的主要光譜為600nm,對紫外線幾乎不透過,能有效阻擋紫外線對植物的生長影響。發電的同時確保植物光合作用有效進行,并起到有效的保溫作用。

五、建筑方案

類型一:棚頂南側:發電組件(柔性透光性較差)和專屬附框與鋼骨架柔性連接。

棚頂北側:棚頂部位采用普通夾膠玻璃。

大棚南北側:立面采用鋼化玻璃。

類型二:棚頂:隱框單坡采光頂結果。

主鋼結果:鋼桁架形式。

前后鋼結構立柱基礎:鋼筋混凝土基礎

頂棚支撐結果:主次檁條方格布置形式。

六、光伏大棚溫室系統可選配置

1.開窗系統(以達到通風降溫的效果)

例如濕簾—風機降溫系統:利用水的蒸發降溫原理實現降溫目的。特制的濕簾能確保水均勻地淋濕整個降溫濕簾墻,當空氣穿透濕簾介質時,與濕潤介質表面進行水氣交換以實現對空氣的加濕與降溫。

2.噴霧系統(對于溫室不僅起灌溉作用,還可以起到降溫,調節濕度,葉面施肥等作用)

3.LED植物生長燈(400~520nm--藍色的光線以及610~720nm--紅色光線,對于光合作用最大。520~610nm--綠色的光線,被植物色素吸收的比率很低)

通過改變電流可以使LED發出不同顏色的光,LED還可以方便地通過化學修飾方法,調整材料的能帶結構和帶隙,實現紅黃綠蘭橙多色發光。如小電流時為紅色的LED,隨著電流的增加,可以依次變為橙色,黃色,最后為綠色。選擇藍紅LED燈,兩種波長的光線,覆蓋光合作用所需的波長范圍。藍色(470nm)和紅色(627nm)的LED燈,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光線。

七、應用優點

1.光伏發電效益

一部分對棚內設施供電,多余部分可以并網出售或蓄電池儲存夜間使用。

2.社會經濟效益

(1)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在向陽面和背陰面根據不同的光照條件配置以對光照要求不同的植物;較高的大棚可以構建立體農業,借用LED進行補光,例如在育苗時,可以把育苗床上架等。在一定的土地空間上,光伏農業大棚實現了農業作物經濟和能源發電效益的“雙贏”。

(2)促進農民再就業:可以解決一部分農民以及40-60農村留守人員的就業。

(3)農業高效規模化的示范作用:溫室大棚與屋頂技術相結合的光伏大棚,不僅可以保證棚內設施的正常運轉,還可以儲存雨水、雪水等循環利用,是集低碳、節能、環保、旅游于一身的新型高科技農業生態建設項目。這極大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向工業化農業的發展,也對地區的農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實現了農民、企業、政府的“多贏”局面。

(4)觀光旅游和生態農業一體化:“光伏生態大棚”還可與旅游結合構建觀光農業,與社區農產品需求結合,構建社區農場,與市民體驗結合構建開心農場等集高效種植、農業科普、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新型農業項目。

八、經濟效益分析

目前我國政策為:金太陽工程補貼:約11元/W;光伏建筑一體化補貼:7.5元/W;農業清潔能源補貼上限10元/W;分布式光伏電價標準:1元/kwh。

《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規劃》已將太陽能光伏生態大棚電站的模式劃為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享受國家財政補貼,根據電費收入、作物利潤等,華盛綠能、保定天威、東方日升等進軍光伏大棚的公司給出的結論是—6-8年收回成本。光伏大棚的經濟效益主要由光伏發電并網補貼和農作物經濟效益構成。一般農業蔬菜大棚造價不超過100元/平方米,而光伏農業大棚造價目前大概為每畝15萬元。

九、風險分析

1.政府扶持政策變動

——目前財政補貼政策的變化不會給公司生產經營業績帶來很大的風險,但是對于光伏農業大棚,若補貼政策發生變動,將對企業的經營成果產生不利影響。

2.自然災害的影響

——臺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都將是影響光伏大棚正常作物生長的風險因。

十、現存問題

由于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模式在我國才剛剛啟動,而且多為示范區,太陽能裝機容量普遍較小,目前并沒有大規模推廣,還存在諸如前期投入成本較高、太陽能發電與農作物生產相結合關鍵技術不成熟、運營保障技術不到位以及國家扶持資金比例不高等問題。具體體現為:

(一)前期投入成本很高,農業企業或農民獨自承擔不起。

(二)薄膜光伏太陽能電池與農作物生產相結合關鍵技術不成熟。

(三)已建成的薄膜光伏太陽能農業大棚多為示范工程,與農業生產結合不緊密。

(四)配套設施不完善及運營保障技術不到位,導致實際應用效果不理想。

篇(5)

農業技術經濟效果是指農業技術方案、技術政策、技術措施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和實施所取得的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的比例關系。在實際評價過程中,要堅持技術效果與經濟效果的統一、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局部經濟效果和整體經濟效果的統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等原則,其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主體指標、分析指標和目的指標。農業科技資源管理是農業科技活動的實踐與管理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科技政策、農業科技發展戰略、農業科技體制、農業科技法制、農業科技規劃和計劃、農業科技人才管理、農業科技成果管理以及農業科學技術轉移等方面。其發展過程包括農業科技研制管理、農業科技推廣管理及農業科技采用管理等三個階段,具有導向、指導、協調、激勵的作用。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現代農業科技的飛速發展決定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農業科技的進步。目前,我國距離發達基礎產業的宏偉目標還有較大進步空間,主要是由于現代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較低、沒有創新科技意識,科技進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只有50%左右,農民需要靠天吃飯,農業也為擺脫產業弱的缺點。我國進入了依靠科技來改變農業經濟產業的時期,推進“以工促農”、“城鄉統籌”的轉變模式,變更了一度依靠國家政策,人力資源開發的模式,增加科技創新和農業資源的有效供給方式。我國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農業競爭力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農業轉型和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農業專家發表了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的建議。所以,對農業科技資源的深入研究就成為了現如今的熱點。根據如今農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優化農業科技分配。提高農業科技效率等等問題都是勢在必行的。在農業生產系統中各種技術措施和技術方案之間具有強烈的相關性。既相互促進又互相制約,從而導致農業技術經濟效果發生不同變化。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橫向相關和縱向相關。橫向相關主要是指生物生長發育周期各種技術措施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縱向相關主要是指連作和輪作在時間上的相關。因此,研究和分析農業技術經濟效果,必須考慮技術因素和技術效果的相關性,它是農業技術方案選優的重要條件。農業技術的功能在農業生產中不僅表現為當季有效,而且還有技術后效從價值形態講,有的技術其價值一次轉入產品,有的技術其價值要按生產周期逐步轉入產品,它表現為技術效果的持續性。一般說來,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術常常表現為當季有效,價值一次轉入產品。在農業生產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長發育,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功能,就必須同時保證生物所需要的各種生活條件。而各種生活條件又綜合地對生物產生影響,因此,可以說農業技術經濟效果是各種生活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農業生產中由于技術功能的多樣性,帶來技術效果的多樣性。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化開展,一些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紛紛涌現。如各級營銷部門設立實體;隨著科委,科協管理部門由之前的管理而轉向推廣、服務方向建立了推廣機構,原有的銷售體系需要自我發展和自我積累,從從前的農產品銷售轉向到了現在的向技術方面的發展;農業技術合同類型、實體服務、項目推廣、農民非政府組織、公司加農民模式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多元化形式。農業技術人員不僅提供農業技術,還需要幫助農民種好地,幫助農民做出科學決策,提供農業生產配套技術服務,生產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質量生產數據,提供持續的培訓和相關技術指導工作,在生產幫助農民增加銷售額后,增加銷售收入。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是農業科技活動中規定的總體規律和長期行為。一般包括戰略思想、戰略目標和重點的基礎內容。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是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的基礎方面,同時也直接反映在科技發展規劃之中。

二、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

目前,農業發展方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都取決去農業科技資源配置管理,發展現代農業也迫切需要將農業科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濟與科學技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經濟的增長可以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更好的環境和經濟支持,創新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產業的飛速發展;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與改變。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農村對勞動力的使用,向著機械化、技術化的農業方向發展,科學技術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增長趨勢。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滯后,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具體表現在:推廣體系不健全、技術成熟度不高、推廣經費不足、農民素質較低等方面。為了推進農業技術的更新與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廣和普及為重點的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必須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和普及工作進行改革、創新。

三、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

農業科技技術革新可以加快農業經濟增長的轉變,創新農業科技技術可以克服自然資源帶給農業的缺陷,提高農業生產力,將現實資源變為優勢。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加快農業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擴大農產品銷售的市場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的經濟增長。在市場經濟的要求下,只有好的產品才可以在市場上流通,這就必須對傳統的農產品和生產方式進行改革,并且要創新科學技術,發展新產品,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將農業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使之大面積應用于農業生產是加快中國農業科技進步,發展和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轉化率低,應用意識不強,轉型機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問題。目前,農業科技管理體制仍然是在實行多方面管理,各個部門獨立管理自己的工作方面,彼此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和相互協調。

作者:張柏軍 單位:哈爾濱市道里區榆樹鎮政府

參考文獻:

[1]丁晨芳,高明杰.農業科技進步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1:213-216.

[2]張立冬,姜長云.農業科技投入國內外研究動態述評[J].中國農村觀察,2007,6:68-77+81.

篇(6)

(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資金總需求與金融機構資金總供給矛盾突出,涉農金融機構較少且高度集中,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格局仍占主導。

據保守測算,黑龍江省2億畝耕地,每畝生產投入500元,按60%貸款需要600億元;發展5000萬頭生豬和1000萬噸奶,按50%貸款需要450億元;農村1800萬人、600萬農戶,按20%的農戶每戶建房貸款10萬元,需要1200億元;全省1200億斤商品糧,加上包裝貸款可達1500億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貸總需求就達4000億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3821.9億元,滿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測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面臨四大突出矛盾,即農業弱質性與信貸資金趨利性的矛盾,農業金融服務需求結構多樣性與金融功能單一性的矛盾,農業資金需求量大與資金吸納能力差的矛盾,農業地區閑置資金“充裕”與金融機構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農村金融發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響。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擁有省級銀行類金融機構65戶,其中發放涉農貸款年末平均余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8家。“三農”所需貸款主要依賴農村信用社等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2009至2011年,省農信社累計投放農業貸款2472億元,農業貸款增量份額占全省金融機構的85%以上,支農主力軍作用凸顯。

(二)大農機、大合作和城鎮化的推進,悄然催生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發生質的變化,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產品創新及信貸投放能力,尚不能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要。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1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1774個。農民社員發展到20.6萬人,帶動農戶近100萬戶,約占全省農戶總數的1/4。合作社服務內容由初期的以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銷售、運輸、貯藏、加工等環節延伸,許多合作社經營活動已擴展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生產經營全過程。農村經濟組織以及經營結構的變化,使得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均產生了質變。僅以黑龍江省558個千萬元規模的大型農機合作社為例,每個合作社承包流轉1萬畝土地需支付300萬元左右承包費,加上購買種子、化肥、柴油和農藥等生產資料需300多萬元,每年籌集正常生產資金600多萬元,558個合作社每年需要33.5億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較少,造成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近三年來,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僅為84.26億元,與千萬元規模大型農機合作社每年生產資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農村信用社現有體制已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與肩負的支農責任、主力軍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類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實行省、市、縣三級法人體制,全省設立了7個市地級聯社(法人管理機構)、6個辦事處(省聯社派出機構,非法人管理機構)、81家縣級機構(法人經營機構)。絕大多數農村信用社股東小、股權分散,真正意義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額多戶式的傳統信貸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

(四)國有銀行占有存款資源數量巨大,綜合存貸比率較低,支農貢獻度極低。存款資源大部分上存,較大程度上造成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

據統計,截至2012年9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6大國有銀行省內分支機構存款余額合計為10197.3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總數的66.8%;貸款余額合計為4084.7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數的40.49%,存貸差6112.6億元。其中,涉農貸款投放746.7億元,占其貸款余額的18.28%,占其存款余額的7.3%。存款資金的大量外流,使本來十分短缺的農村資金更顯捉襟見肘。同時,還帶來“擠出”效應,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可貸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業信貸資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資金方法,間接加重農業信貸成本。

目前,金融機構正在逐步轉變“三農”弱質產業觀念,一系列針對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鏈條的金融創新模式應運而生,集約化、批發式“大農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內金融機構多限于本系統內實施推廣,銀行間相互借鑒較少,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二、財政促進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財政金融政策一端連著財政,一端連著金融,是引導金融資源合理流動的有效杠桿。要充分運用財政金融政策,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積極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發揮地方金融機構了解省情、貼近“三農”的優勢。

1.在貫徹實施國家對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助政策的基礎上,省政府注入村鎮銀行資本金。建議通過有資質的省屬企業,每年有重點地選擇10戶擬組建的村鎮銀行注入資本金,每戶不超過500萬元,省財政股權5年內不參與分紅。按照黑龍江省目前村鎮銀行每戶資本金平均3200萬元測算,每年大體需要省級財政資金3200-5000萬元。

2.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給予村鎮銀行民營資本初始投入額5%的財政獎勵政策。按照每年15戶村鎮銀行每戶有3戶非銀行類民營企業(每戶占總股本5%以上的大股東)參與占總股本30%測算,每年大體需要財政獎勵資金720-2250萬元。

3.在深入貫徹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基礎上,擴大政策實施范圍,給予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對小額貸款公司年末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給予2%獎勵,促進小額貸

--------- 款公司加大支農力度,實現持續發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年末余額超過15%部分約25億元測算,需要財政獎勵資金約5000萬元。

(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財政扶持政策為支撐,依托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解決農村“信用不足”問題,發揮政府“增信”和“調控”功能,促進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發展。

1.重點選擇和支持部分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借鑒美國等國家為農場貸款擔保成功經驗,選擇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有意愿的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主要為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貸款有效抵(質)押不足造成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研究制定農民、合作組織等農業貸款主體既有的直補資金、農業保險受益權等預期財政補助資金作為銀行貸款擔保的措施,引導和撬動信貸資金投向農村。例如:銀行根據農民未來應得到的財政直補資金情況,為農民設計直補資金擔保信貸產品,解決農民資金需求,同時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提高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積極性。

3.試行縣級財政資金存放與銀行類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貢獻度掛鉤,發揮財政“調控”作用,有效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問題,實現不花錢也能辦成事。縣域金融機構處于“金融支農”的最前沿,縣(市)財政部門可結合縣域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貢獻度為主要考核指標,按照“統籌安排,獎貸掛鉤;存量(暫時)不變,增量調劑;動態管理,考評兌現”的原則,研究制定“縣級財政資金存放銀行類金融機構考核激勵辦法”,加快實現縣域內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目的,有效解決存貸比過高的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短缺問題,促進和拉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長。

4.發揮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創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將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視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范圍,以緩解合作社貸款難、銀行難貸款問題。

5.研究探索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規模和險種,開展銀行與保險合作,充分利用農業保險“增信”作用,促進參保農戶容易獲得貸款。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保險分為種植業(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和養殖業(奶牛、能繁母豬)兩大類、6個險種。建議結合實際,開辦森林、甜菜、馬鈴薯等方面的農業保險,在穩步擴大原有保險基礎上,積極研究開辦新險種,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風險分擔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銀行、擔保機構涉農業務風險。借鑒國內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經驗,研究制定銀行類金融機構新增涉農貸款風險補償辦法,對其年度新增涉農貸款,按照一定比例(5‰)給予風險補償。研究制定擔保機構涉農貸款擔保代償風險財政補助辦法,對擔保機構為涉農貸款擔保新發生的代償,按照日均擔保責任額的一定比例(10‰)給予風險補償。

7.積極支持農村物權改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財政部門應積極配合和支持有關部門推進農村物權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深化林權及流轉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轉管理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靜態資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使農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權、林權、土地經營權、土地收益權等均能夠作為銀行貸款擔保和抵押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加快農村各類可流轉資產權益的確權、頒證進度,完善市場化流轉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轉平臺和機構,建立有農村特點的物權、產權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村資產和權益合法、有序地轉化為可交易金融資產。

篇(7)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以大城市為依托、為都市經濟服務的都市農業逐步形成,部分都市農業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并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大城市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取向。然而,要發展都市農業經濟,首先應該分析研究區域農業的優勢和劣勢,扶持優勢產業,確立主導產業。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城市應該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深度開發農業的多功能,并將現代化都市農業作為農業的戰略發展目標。

1 主導產業及其選擇基準

主導產業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W.Rostow)提出的。羅斯托認為:在任何一個時期,一個經濟系統能夠具有或保持“前進的沖擊力”,是由于若干個“主導部門”迅速擴張的結果。這些主導部門在自身擴張的同時,還對其他部門產生了影響,最終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1]。同時,他指出選擇具有擴散效應(回顧,旁側,前瞻)的部門作為主導產業部門,將主導產業的產業優勢,輻射傳遞到產業關聯鏈上的各產業中,以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顯然,羅斯托強調的是主導產業部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革新的力量。上述主導產業的概念是基于國家層面的研究。劉偉認為,在特定的時期內, 主導產業有快于其他產業的增長勢頭并在產業結構中占據優勢比重;主導產業通過其前后向關聯與旁側關聯能夠對整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發揮明顯的主導性作用[2]。本研究認為農業主導產業,是指在區域農業經濟中起主宰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產業部門。

關于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問題,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者,都根據各地區具體的經濟發展概況,提出了相當多的選擇標準。主要有區域比較優勢基準、收入彈性基準和關聯效應基準等[3]。每一基準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可操作性,然而其理論基礎普遍都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本研究通過區域比較優勢基準來選擇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

2 農業優勢產業的研究方法

對于農業優勢產業的研究方法有許多,如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成本法、顯示比較優勢法、競爭優勢分析法等。但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區域所2001年的研究表明:地區的區位優勢產業是龐大的廠商群體選擇、競爭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先驗確定而后封的。在地區間形成的具體產業活動的密度差異,構成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差異,賦予各個區與其稟賦條件高度相關的、能占有區位外市場的優勢產業。地區優勢是在市場中自發形成的。因此,各地區優勢產業的標志就是在全國市場上占有較大區外市場份額。該研究運用區位商來認定地區的優勢產業。

區位商是空間分析中用來計算所考察的多種對象相對分布的方法,它可明確地計算出某一地區、某一時段的現狀優勢產業,對未來優勢產業的規劃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又稱區域專業化率,通常認為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4],計算公式為:

LQij=(Lij/ΣiLij)(ΣiLij/ΣiΣjLij)

關海玲等:山西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選擇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1期Lij表示第i個地區第j個行業的產出指標,LQij表示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

其中:當LQij>1時,意味著i地區j行業供給能力能夠滿足本地需求而有余,可以對外提品(大于1的部分意味著對區外市場的占領部分);當LQij

用區位商確定農產品優勢產業的方法有一個缺陷[5],即在反映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上,比較優勢指標有問題。與1以下的觀察值相比,該方法在回歸分析時更加看重1以上的值。例如,如果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指數從1/2提高到1,則比較優勢指數提高到了2倍。同樣,如果一國的比較優勢指數從1提高到2,其比較優勢指數也提高到了2倍;然而兩者之間的絕對差距卻分別是1/2和1。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雪等建議用改進的新形式,表示如下:

RSCAij=(LQij-1)/(LQij+1)

其結果介于-1到1之間,RSCAij被稱為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這個指數的值大于0,說明該地區的專業化程度高于同一時期的平均水平,反之則相反。比較優勢越大,說明專業化程度越高。

3 太原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地處山西高原中部,汾河中上游地帶,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東西山之間是太原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現轄6區1市3縣,即: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6個區,古交市,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3個縣。

改革開放以來,太原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到快速全面的提升。尤其90年代以來是太原城郊型農業發展的高速時期。在此發展進程中,城郊農業以城市市場為依托,生產適宜就近安排的商品型農業,推動了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隨著農業經營體制的不斷深入,大大煥發了城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太原城郊農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迅速提高。在農業產值快速增長的同時,農村產業結構也發生極大的變化。從1990-2007年太原市三大產業地區生產總值來看,1990年第一產業產值為5.8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3%,到2000年第一產業產值提高到15.4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9%,2007年第一產業產值達到19.64億元,其比重降至1.6%,而第二產業一直保持在50%左右,占有絕對優勢;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其產值占總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38.3%上升到2006年的51.2%,表明農村經濟結構正向現代化發展。

“九五”以來,太原市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逐步減少了糧食的播種面積, 增加了蔬菜的播種面積,以充分提升農用土地的利用價值。在種植業中,隨著糧食作物的大大減少,蔬菜、瓜果面積的產量與產值大大增加。

目前,太原市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由傳統的糧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規農副產品為主的滿足溫飽型的城郊農業,逐漸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化結構為手段,以增加收入為目的,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城市農業。

4 太原市各區縣優勢產業選擇分析

4.1 農業內部產業優勢分析

從2007年太原市各區縣蔬菜和谷物區位商及RSCA來看,太原的谷物在農業內部的優勢較明顯,專業化程度較高,蔬菜次之,這說明太原都市農業的發展應加強以蔬菜為主、谷物為輔的特點。見表1。

蔬菜和谷物具有爭奪水分和土地的關系,一方的消長會造成另一方的長消,這種趨勢可以從圖1可以看出,蔬菜專業化優勢大的地方一般是人口較多、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對水分和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更大,在進行都市農業的布局時,一定要考慮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

太原市各區縣蔬菜和谷物的區位商以及RSCA見圖1,這表明其專業化程度的高低與資源狀

近年來,太原市的畜牧業與水產業有較快的發展勢頭。一方面,太原大市場的需要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同時,也為太原都市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畜禽養殖業在太原大農業中的主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功固與加強。特別是肉禽、牛奶的生產,為“十一五”期間太原市畜牧養殖主導產業的定位明確了方向。但是,太原畜牧業內部產業存在著差異,由表2分析,2007年以來,太原市羊、豬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家禽的生產優勢不太明顯,奶的生產則沒有優勢可言。由于太原市場對豬肉的消費量很大,但是養豬存在較大的環境污染,因此太原市

政府正逐漸限制豬的飼養,轉而發展牛、羊等草食性動物,可能導致目前的這種狀況。

由以上分析可知,谷物和畜牧業是目前太原大農業中區位優勢最為明顯的兩個產業,同時,蔬菜產業的生產也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4.3 農林牧漁業內部優勢產業分析

從2007年太原各區縣的農林牧漁總產值看(見表3),農業優勢區域是太原的平原區域,尤其是尖草坪區、清徐縣和小店區,這些地區依靠高新技術支撐農業,重點是蔬菜、園藝等農業產業,各種農業形式如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籽種農業較發達。

從林業生產的優勢看,小店區和清徐縣優勢較弱;其余地區林業優勢較明顯,迎澤區最高,其次是杏花嶺區和婁煩縣,其境內森林覆蓋率較高,這與當地重視退耕還林及農業企業較多有很大的關系。林業提供了優美的自然環境,再加上本地特有的歷史和人文景觀優勢也較明顯。

從牧業的優勢生產區域看,優勢區域集中在杏花嶺區、陽曲縣、迎澤區等區縣,在這些地區發展畜牧業時,要注意對畜禽排放物的處理,避免對水源、環境造成污染。而畜牧業優勢最低的是尖草坪區和萬柏林區,這與太原市控制城區養豬,全部遷出到郊區和遠郊區等政策有關。

漁業的生產優勢區域為,婁煩縣、晉源區和迎澤區;而杏花嶺區漁業生產沒有任何優勢。這是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結合的產物,如進行設施養殖魚類及進行魚類的深加工等。

5 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的選擇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太原農業未來的發展定位。太原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但具有自然資源、資金、區位等優勢。在對都市型現代農業進行產業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各區縣產業發展的現狀,結合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特點和區位條件進行合理規劃[6]。同時,應根據區域資源要素的稟賦條件,結合市場需求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產業現狀,選擇適宜的產業發展模式[7]。

根據《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 2004-2010 )、《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太原城市化進程中,應協調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思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本文把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劃分為幾個圈層,即近郊農業圈、遠郊農業圈、合作農業圈,進一步強化農業的生產經濟功能,拓展農業的生活、生態和展示等功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品質。

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建議按照規模化經營要求,對農業生產區域按照以下幾個圈層進行布局[4]。

觀光休閑農業圈:主要包括迎澤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婁煩縣。該區域應重點發展綠地、農藝公園、花卉、林木等綠色產業,強調農業為太原市民提供觀光休閑、放松心情、減壓的生活功能,通過發展循環農業,為市民提供清新宜人的生活休閑環境。重點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適度發展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等。

特色種養農業圈:主要包括婁煩縣、古交市、杏花嶺區和陽曲縣。該區域通過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特色惟一性農產品,提高農業附加值。

科技示范農業圈:主要包括小店區、尖草坪區和清徐縣。清徐縣應重點發展以優質葡萄為主的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形成以葡萄等為主的種植、生產加工、釀造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園區。該區域強調深度開發農業的生產經濟功能,特別是充分體現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人才、技術、資金等作用,體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等特征。

合作輻射農業圈:主要指太原周邊省份,是太原農業發展空間的必要補充。由于太原市勞動力成本過高、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政策等限制,一些傳統農業產業不得不逐步退出,轉而與外省市合作加以彌補。該區域要重點發展加工農業、配送農業、標準化農業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10.[Rostow. Economics from Takeoff Geting into a Period of Sustain Growth [M].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9-10.

[2]劉偉.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47.[Liu Wei. Industrial Structure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 Beijing: Chinese Renm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1995:247.]

[3]李微,萬志芳. 黑龍江國有林區林業主導產業選擇分析[J].林業經濟,2009,(2),66-73.[Li Wei, Wan Zhifang. Analysis on Selection of Forestry Leading Industry of Heilongjiang Stateowned Forestry Area[J]. Forestry Economics,2009,(2):66-73.]

[4]果雅靜,高尚賓,方放,等.基于區位商法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4),976-980.[Guo Yajing,Gao Shangbin, Fang Fang,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Beijing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Techniqu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8,(4):976-980.]

[5]邱化蛟.北京市都市農業的可持續性分析與評價[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6.[Qiu Huajiao.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Beijing[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6.]

[6]果雅靜,高尚賓,吳華杰. 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 (2):495-501.[Guo Yajing, Gao Shangbin,Wu Huajie.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 (2) : 495-501.]

[7]果雅靜,吳華杰,馬鈴, 等.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 2007, (11):131-135.[Guo Yajing,Wu Huaujie,Ma Ling. Study on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 (11):131-135.]

Sele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ity

GUAN Hailing1,2 CHEN Jiancheng1 CAO Wen1 LI Hengying2

(1.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 ina;

2.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ion of urban agricultur 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theory about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elec tion criteri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dopting the method

of location quotient and revealed symmetr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RSCA), the a rticle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ubsectors in Taiyu a n over surrounding provinc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are Jiancaoping district, Qingxu coun ty and Xiaodia n district,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orestry is Yingze district, Xinghuali ng

district and Loufan county and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ishery is Jinyua n di strict, Yingze district and Loutan county. Consequently, in c ombinat ion with advanta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ocation, the ove rall arrangement of in dustri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 r different cycles: circle of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circle of cha racterized

篇(8)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330-02

現代農業的發展為整個農業生產和產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科技化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宣城市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主線,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圍繞主導產業,大力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為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起到積極的作用。

1 宣城市農業投資環境優勢

1.1 區位交通優勢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地處蘇、浙、皖3個省交匯處,地理位置獨特,是連接沿海與內陸的樞紐。以宣城市為中心的3 h經濟圈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泛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距合肥市、南京市、杭州市均在200 km以內,距上海市也僅260 km,公路鐵路水路交通完善,物流暢達,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的產品可快捷地送到蘇浙滬皖等地的各大城市。

1.2 農業產業優勢

宣城市農業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經科學規劃和多年引導發展,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已形成禽業、糧油、竹業三大農業經濟板塊和山核桃及森林食品、茶葉、絲麻、特種蔬菜、南漪湖水產品、皖南煙葉六大特色產業。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436億元,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1 285家,其中龍頭企業國家級6家、省級95家。擁有寧國、廣德和宣州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擁有績溪、寧國、廣德3個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

1.3 農業資源要素優勢

宣城市是安徽省和蘇、浙、滬地區重要的糧油、畜禽、茶葉、森林食品、絲麻、蔬菜、水產生產基地。自古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等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名產,全市現有具地域特色的農產品40個以上,注冊名特優新農產品310個。“三品一標”認證企業160家,產品總數達264個。全市85%以上的農產品銷往長三角地區,連續多年在上海市成功舉辦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生態宣城、綠色產品”美譽度不斷提高。

1.4 生態環境優勢

宣城市山清水秀,是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安徽省生態環境最優美的城市之一。全市林木綠化率達58%;年空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超過360 d,優良率達98.9%;主要河流水質監測達標率100%;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個。

1.5 高效政務環境

為了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市委、市政府通過建立健全行政集中審批制度、招商引資項目全程幫辦服務制度、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制度,開展百名科長民主考評活動,出臺一系列鼓勵投資的扶持政策,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能,全市上下形成了親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圍。

2 農業招商引資在建設現代農業中作用

2012年,市本級完成招商項目16個,意向投資64.6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4個,總投資8.7億元;已簽約項目4個,計劃投資13.4億元;在談和跟蹤項目8個,總投資42.5億元。縣(市)區吸納農業招商引資項目35個,招商引資達11.0億元。全市農業產業化大中型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為全市農業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1 招商引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依據宣城市農業產業化“十二五”規劃建設目標及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需要,并通過全市調研,決定立足農業產業化基礎、生產要素資源、區位條件等各項優勢,依托市本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和宣州區范圍內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丘陵崗地,招引資本規模大、產業層次高、牽動性強的農業項目。重點向投資客商推介農產品工業園建設、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畜禽飼料加工、獸藥及生物制品生產、蔬菜基地建設及配套加工、高山茶葉基地建設及配套加工、中藥材深加工等7類擬招商項目的基礎資料、相關產業政策及其他準備工作,同時在宣州區范圍內組織內安徽華衛集團禽業有限公司等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編報招商引資對接項目6個。

2.2 招商引資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農業招商不僅是資本的引進,還是現代農業管理經驗的引進,是經營模式的引進。把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作為招商引資出發點,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改擴建項目的嫁接與招商工作。如在合肥市農展期間,宣城市就安排了3家茶葉企業與中糧集團分別就開發有機綠茶、精品烏龍茶、出口綠茶等項目進行接洽。又如和威公司與江西雙胞胎集團合作的畜禽飼料生產銷售項目,在宣城市建設年產80萬t的飼料加工廠,現已竣工投產。

2.3 招商引資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43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39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值達361.7億元。建立了休閑農業項目庫,組織編制了50個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2012—2014年重大項目,建成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省級4個、農業休閑園區和鄉村旅游觀光示范點906個。成功地引進了宣木瓜深加工、飛洪生態農業科技、宣城生態農業觀光園等項目。很好地將宣城市特色農產品向深加工、精加工、出口加工拓展,將農業與特色觀光、休閑度假、生態養老項目有機結合起來。

2.4 招商引資帶動就業,提高農民收入

內外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租用、征用農民的土地,興辦規模型農業企業,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而且助推了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使不少農民成為擁有土地、享受租金、獲得工資的新型農民。同時為工業化提供了人力資本,為城鎮化提供了集聚人口,進而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如宣州區聘請上海孫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編制了五年發展規劃,出臺了《關于推進宣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及多項扶持示范區建設的政策措施。目前,示范區已流轉土地1 200 hm2,落戶示范區的龍頭企業12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固定資產投入近2億元,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戶2 000多戶。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 036元,比上年增長15.2%。

3 農業招商引資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業項目儲備不足。據統計,全市規模以上的農業項目儲備不足20個,有重大招商前景的項目更少,往往是招引的企業有意向來投資某方面項目,再去安排相關招商工作時,缺少主動向投資企業推介招商項目庫。二是客商多,但規模小,產業層次不高。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農業領域的投資與往年相比,呈上升的趨勢,加之宣城市的區位優勢突出,江、浙、滬3個地區來宣城市考察的客商多,聯系洽談的項目也多,但產業層次不高、投資規模偏小,主要集中在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方面,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偏少。三是農業資源呈緊縮的趨勢,億元以上種養業項目落戶難。億元以上的農業項目用地面積較大,加之大面積農業用地的資源緊缺,涉及農戶多,土地流轉協調困難等因素的影響,制約了一些項目的承載。

4 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的建議

4.1 加強農業項目儲備庫建設

農、林、水等農口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掌握的信息,切實抓好農業產業項目庫的建立、充實、更新與完善。要堅持以全市現有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政策為依據,真正開發出一批質量高、競爭力強的好項目、大項目[1]。

4.2 科學定位農業產業招商方向

一是招商區域定位上,繼續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為重點,力爭在境外招商上有進展。二是招商項目定位上,要以突出投資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農產品基地與物流項目和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為重點,積極引進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集聚、能形成產業鏈的龍頭項目,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銷路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引進能充分發揮宣城市特色的大項目[2]。三是招商項目落戶上,將市開發區作為招商主陣地,積極招引項目落戶市開發區,有特殊需求的項目加強同各縣市合作,同時要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改擴建項目的嫁接與招商工作。

4.3 加強項目選址落地環節工作

對農業招商引資所需的種養殖基地、農業新科技示范基地,可借助土地流轉平臺優先予以落實,引導和鼓勵農民依法、自愿、有償地將土地流轉給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業產業化項目投資者參與土地規模經營,按照農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要求,創新土地流轉激勵機制,帶動土地流轉[3]。因地制宜,可以在宣州區境內,規劃出一塊生態環境好、交通便捷的地塊,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物流園區。

4.4 完善優惠政策與配套服務

針對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地特點制定優惠政策,將原有分散的投資優惠政策進行整合和梳理,制定一套切實可行、操作性更強、更優惠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4]。積極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確保農業招商引資招得到、引得進、安得下。

5 參考文獻

[1] 王偉.襄樊市農業招商引資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7):20-21.

篇(9)

1

在農業生產中必須要用到農機,其是農業生產的所用機械,而農藝是開展農業活動的方法。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業也向現代化不斷發展,新的技術和新的設備被應用于農業中。因此需要將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機會。

1 農機與農藝結合存在的問題

1.1 農機和農藝與種植要求不相符

農業產量逐步的提高,農村地區也嘗試用更高效的技術才進行種植,提高機械設備的使用率是主要方法,但是因為區域性的不同,有些地區的土地有特殊性,沒有辦法采用基本的農機和農藝,這使得這部分地區的農業發展受到了阻礙,農業經濟水平無法提升。

1.2 農機與農藝的推廣受到資金的限制

因為有些農民的思想意識比較落后,沒有意識到運用農機和農藝可以增加產量,從而增加效益,使用機械設備的意識不足。但是,有些農民有著使用現代化設備的生產意識,由于無錢購買,沒法購買全套設備,這也導致了農機與農藝的應用受到限制。

1.3 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占主導地位

隨著農業的機械化逐步加強,我國農業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革。如今,農村大部分的農業生產人員未能使用上現代化的機械設備,還只是應用著傳統耕作制的方法,一味地憑借著自身的經驗。所以,當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的技術出現時,得到了大多數人的不認可,因傳統的農業思想導致現代化的農機和農藝無法被應用[2]。

1.4 農機與農藝的應用不平衡

由于農機的應用推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實際中,導致了農機應用效率低而農藝被廣泛應用的現象,二者發展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但是,只是單純的運用農藝的效果遠不如農機與農藝相結合,難以達到理想的農業生產效果。

2 促進農機與農藝結合的措施

2.1 結合農村的地理特點,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地條件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進行推廣的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推廣。對于地形復雜的地區來講,進行推廣有著很大難度,可以大力修整土地。其次,推廣人員要根據不同的土地條件來選擇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加大土地的利用率,從而提高產量。最后,還需專業的技術推廣人員在當地進行宣傳和幫助,使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人員了解到農機與農藝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指導其正確的使用農機,了解農藝利用農藝,充分發揮農機與農藝的作用[3]。

2.2 制定科學的規劃,促進農機、農藝一體化

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特點,制定相應的生產目標,通過系統的規劃和安排,將農機與農藝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來。相關人員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農民生產的需求,制定與其相配的生產計劃,并將新型設備應用于此。農業部門密切聯系配合,研發出更好的農業機械設備,建立完美的農業技術體系,將農機與農藝兩者完美的結合應用到農業中去。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如何節水節能、節約肥料,應研發新的機械設備,運用對應的農藝技術進行綠色生產,將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與機械設備相結合,通過可持續的發展獲得收益。可持續發展我國的主要戰略,由于資源有限,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節約資源還能夠提高效益,這可謂是一舉兩得。

2.3 發揮各項作用,促進農機與農藝的配合

農機和農藝兩者相互配合的難度很大,有些機械設備需要根據農藝來進行調整,而有些農藝也需要配合農機來調整,因此想要兩者完美結合,必須要調整農藝和農機的作用和功能。首先需要各部門的人員配合,將設備的開發與農藝技術的學習作為第一步。其次需要考慮到農藝技術與農機設備相配合可能產生的不適應,將農機設備作為前提,選擇相適應的農藝應用其中。最后,要在根據當地的情況建立起系統的農業生產規劃。先進行農機的推廣應用,主要研究種植、播種、養護、收割等多個環節,然后根據農機選擇適合的農藝技術方法,以此來改變傳統的耕種方法,提高產量,獲得高回報。前文提到,有些農民沒有農機設備的購買力,針對這一現象,應給予農民購買設備優惠,提高其購買能力,運用專門的補貼來激勵農民購買,促進現代化農業設備的使用,從而推動農業的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握現代化的機械設備才能更好的進行農業耕種[4]。

2.4 加強農田整治,加大研究力度

農田作為農機推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大對其的整治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進行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保證在使用機械設備時不會破壞農田的土壤營養層,這樣才能可持續的對農田進行耕種;第二,改良農田的耕種寬度,與農機設備的耕種寬度一致,使得設備可以直接應用到農田生產中來。通過改革,打破原來的環境限制條件,增強農民的購買欲望。同時,相關技術人員還要不斷地進行研究,研發出更高效的農機與農業相結合的技術,因地制宜,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2.5 加強宣傳,促進技術設備的應用

技術人員應該到群眾中來,了解農民的所需所求,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進行農機與農藝的推廣,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掌握現代化的技術。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天氣特點,向農民傳授農業生產的知識,走出傳統農業耕種的誤區,運用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解決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提高產量。

3 結語

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一項,需要不斷地研發出新的設備,引入最近的技術用于農業生產中來,推動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農機和農藝的結合過程中,會面臨到很多的問題,需要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步伐,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郭永生,周忠國.農機農藝結合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 (08 ):93.

篇(10)

自現代農業這個概念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省市都開展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積極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現代農業主要體現在農業產業化上,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加速現代農業發展,使農業走向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

1.1建設高標準農田,為農業規模經營提供條件

自實行農村以來,絕大多數地方采取按人口平均分配耕地且優劣搭配。每家農戶承包耕地面積小,地塊零散,不利于調整農作物結構,不利于有效灌溉和植保,也不利于合理使用農業機械,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民收人增長緩慢,少數地方出現了農民粗放兼業經營甚至棄耕拋荒的現象。農業生產要求得到發展,就必須適度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保證農業機械的高效利用,使農戶的生產性固定資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轉化為現實經濟收益,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人開展土地整治,調整土地關系,使耕地集中連片,路渠涵閘配套,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質量,以便于規模經營、機械化生產、區域化種植和科學化管理,促進農業產業化。

1.2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擴大多種經營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對糧食及農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土地整治, 縮減農村宅基地, 可將利用不充分和閑置土地, 直接用于農業生產,同時允許農民合理調整農用地利用結構, 使土地資源生產要素在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林業之間合理配置, 相應增加多種經營用地,促使農作物結構由糧經二元化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 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 增加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從而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由種植業轉移到農副產品的加工、畜牧養殖和蔬菜、水果生產上來,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

1.3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農村集鎮經濟

建制鎮和鄉集鎮是農村一定區域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以其影響的農村為經濟腹地,是聯系城鄉的接合點,也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增長點。開展土地整治, 縮并零散村莊, 建設中心村,加大對小集鎮基礎設施投人, 完善村鎮服務功能, 吸引農民進鎮務工經商, 增加農村居民集聚度, 有利于發展農村集市貿易, 促進鄉鎮村企業發展, 增加農產品就地轉化能力,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 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1.4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我國農用地類型多樣,各地自然環境、風俗文化生活習慣各具特色,土地適宜性差異有所不同。開展土地整治,按土地適宜性配置土地資源,使土地利用結構與農村產業結構相適應,加強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整體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19]。要敢于打破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集約化經營便于管理,便于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 要敢于創新,獨立創新:發展新型農業,要敢于自我創新,獨立創新。相信科學,善于學習。通過學習掌握國內外先進農科技術,并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農業生產,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規劃:規劃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組織人力進行全面規劃。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要在土地上,充分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提高土地創值率、利用率。中央一號文指出: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 所以,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信息部門的密切聯系顯得十分重要。加強研究投入的同時。還要注重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采取得力措施使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使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

2土地整治操作中對現代農業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2.1對土地整治工作認識不足

一是部分鄉(鎮)領導對土地整治工作認識不足。鄉(鎮)領導積極主動參與土地整治項目施工協調工作是土地整治項目施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在項目選址、規劃設計前期,部分鄉(鎮)領導對項目期望值過高,希望從項目運作中獲得一定工作經費,增添自己政績,因此爭取項目的積極性較高。到了項目施工階段,由于土地整治項目投資有限及對項目資金使用上的嚴格監控,加之土地整治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許多難以處理和協調的矛盾,部分鄉(鎮)領導產生失望心理。期望值達不到,工作量卻成倍增加,導致他們在項目施工過程中積極性下降,順利施工難以保障,項目實施難度增大。二是部分村民對土地整治認識不足。村民普遍知道,土地整治是政府為民眾辦實事。但他們對項目建設標準期望值過高,期待土地整治能解決他們目前生產與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由于土地整治項目本身投資有限,施工單位只能按設計施工,不可能滿足項目區所有農民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沒有達到標準為由對施工方產生不滿情緒,導致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村民擾工、阻工現象。為此項目管理部門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進行協調,增大了項目投資,拉長了項目建設工期。

2.2相關法律制度針對性不強

要實現土地整治目的,滿足土地整治要求,必須對項目區內溝、渠、田、林、路、村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整治,必然要打破原有土地所有權界線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界線。《土地承包法》第九條規定:“國家保護集體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顯然土地整治后的權屬調整在貫徹《土地承包法》時遇到眾多矛盾。這些矛盾使得土地整治項目施工困難重重;竣工驗收后土地所有權、承包經營權的調整和重劃存在許多難以預料的困難,延誤了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進度,耽誤了農時,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2.3土地整治管理體制不健全

目前,土地整治主要由市、縣(市)國土資源部門土地整治中心牽頭具體運作,項目實施所在縣(市)、鄉(鎮)政府和村支兩委沒有明確相應的責任和權利, 造成了土地整治工作責、權、利不明確。每個土地整治項目都由市、縣(市)土地整治中心工作人員對各環節逐一把關,導致監管不能完全到位。

2.4土地整治工程設施后期管護有待加強

土地整治項目投資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下轉第77頁)

(上接第89頁)

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為使土地整治的各項工程設施長期、有效、穩定地發揮效益,必須對工程設施進行有效的后期管護。但目前土地整治普遍存在工程設施后期管護所有者缺位、管護責任不明確、管護資金無法落實等問題。

篇(11)

現代農業是繼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技、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設施裝備并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從全球范圍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現代農業迅速發展,許多國家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商品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農業發展成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基礎產業。現代農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部門,而是包括了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原有的第一產業擴大到第二三產業。現代農業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體系。綜合國內外建設現代農業的經驗,對我國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可以解釋為:

1.1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的物質條件武裝起來的農業 農業現代化是與工業現代化的進程相適應的,是在現代工業發展之后才逐步實現的。農業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實際是工業物化勞動的轉變。工業的發展,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創造了物質條件。農業機械的應用,使機械動力替代了人畜力,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化肥、農藥的應用,使病蟲害控制取得巨大突破,作物產量大幅上升;農田水利,地膜等農業設施的應用,使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提高。因此, 只有不斷運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現代農業建設才能不斷前進。

1.2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的農業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和推廣,使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科學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別是現代育種技術和栽培技術,精準農業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農業的抗風險能力。科技的創新帶動著農業的發展。

1.3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的產業體系來支持的農業 發達的支持產業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標志。農業產業體系是多維的、網絡型的和立體的,強調各環節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農業產業體系包含了多條通過不同組織形式連接起來的產業鏈條,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產業網絡體系,擁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一兩個企業或經營者的失敗不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一般而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包括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支持產業、產業組織四個方面主要因素。

1.4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的經營形式來推進的農業 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就是促使農業生產由自給、半自給的小規模生產向社會化的大規模商品生產轉變。當今農業現代化的經營方式主要表現為產業經營一體化。其主要效應:一是有利于合理配置生產布局,二是有利于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三是有利于推進農業市場化,四是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各種社會化服務,保障農民的權益。實現了農村和城市生產要素的有機組合,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打破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使農業與工業的利潤率接近,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

1.5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的發展理念來指導的農業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力量的提升,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也應不斷地變化發展。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在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的前提下,必須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以及各地實際情況出發,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用安全的質量標準生產現代農產品,遵循客觀規律,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促進現代農業穩步健康發展。

1.6現代農業是以培養新型農民來發展的農業 現代農業必然要求農業勞動者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勞動者有較高的現代文化、科技素質和經營管理知識。因此,為加速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我國必須盡快提高農民素質。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不同層次的科技培訓,普及生態環境意識,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筆者認為還應該推進農科教結合進程,繼續支持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著力培育科技大戶。

2.現代農業的主要類型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越來越呈現出科學化、專業化、多樣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態勢。由于多樣化的農業具有各自的特點和職能,因此,其發展方向和經營模式也各不相同。下面就現代化農業的各種類型予以解析:

2.1綠色農業 就是將環境、資源、技術、經濟、社會諸多因素結合起來,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協調持續發展,這是一種在經濟上、生態上都能持續的農業,既保證農民收入,又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綠色農業關注土壤與人類健康,改善食物的營養與人類身體健康,其根本在于維護土壤健康,改善土壤肥力。一般情況下,綠色農業不用化肥、農藥及其他合成的化學制品,提倡使用固氮植物,通過施用腐殖質肥料、實行作物輪作以及施用農家肥、秸稈還田等技術來保持土壤肥力。綠色農業必須是多種經營的,使農業生態系統增加穩定性,在保證最大生物量的同時,盡可能保證農村的各種景觀并生產出需要的產品,使農業生態體系變得更穩定,并使鄉村特有的美麗景觀給人以愉快之感。

2.2工廠化農業 工廠化是設計農業的高級層次。一般是指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內,借用陽光或人工燈光進行不間斷的農業生產。相比較自然農業的靠天吃飯,工廠化農業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的農業,可以通過生物和環境的控制,使農業生產中的多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由于城市有發達的信息、交通和配套的基礎設施,有龐大的消費需求,未來的工廠化農業必將云集城市周邊,成為都市經濟的主要支柱。

2.3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開發成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一般來說,特色農產品的數量規模比主導農產品的小,經濟規模也不一定很大,但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傾慕,產品的商品率高,市場面較廣。我國地區區域差異大、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大量的地方特色產品生產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產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杨晨晨被老师掀裙子露内内|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搜索 | yellow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视频免费一区二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电影网|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麻豆| jazzjazz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把腿扒开做爽爽视频在线看| 亚洲天堂第一区| 男人肌肌桶女肌肌网站| 再深点灬舒服灬舒服点男同| 翁熄性放纵交换|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投资6000能开一个sf吗| 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 天堂/在线中文在线资源官网|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国产bv网站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2020| 一级黄色香蕉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欧美色图在线视频|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韩国理论福利片午夜|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福利萌白酱喷水视频铁牛| 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在线免费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