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醫護理的基本原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078―01
1 循證護理的概念與中醫辨證施護的概念的區別
1.1 循證護理即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并用實證對病人實施最佳的護理措施。它包含了3個基本要素:①證據;② 護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實際情況。 這三個要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1.2 中醫治病強調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和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辨證論治”是中醫精神實質,“辨證施護”則是中醫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何病、何證。施護,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
辨證和施護在護理疾病的過程中是相互聯系和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體現。辨證施護它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中醫護理的精華,是指導中醫臨床護理的基本原則。
中醫辨證施護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及其他病情資料,通過分析、綜合、歸納、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確定現階段屬于何證的思維過程,施護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來制定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措施,以體現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相結合。辨證施護注重三因護理及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中醫的辨證施護講究辨證求因即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的方法。
2 循證護理與中醫辨證施護的關系
循證護理與中醫辨證施護在基本觀念和護理特點上都有著相通之處。循證護理以“證據”為原則,以“證據”為護理依據。提出問題,尋求證據、制定并實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尋求證據、應用證據。循證護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求證據,制定護理計劃與護理措施。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念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二注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醫辨證施護則以“辨證”為原則,以患者的“證”為護理依據。辨證的結果即作為中醫治療和護理的理論依據,是臨床確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的依據。中醫護理注重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及正護與反護但不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和癥狀不同 相同的病機或證可采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不同的病機或證要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實質是由于“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的護理方法就是辨證施護。中醫的辨證施護注重病情觀察和舌苔、脈象,循證護理重視整體觀,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醫學的基本特征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辨證施護不可缺少的內容。
3 循證護理對中醫辨證施護的影響
3.1 循證護理使中醫辨證施護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循證護理為臨床護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是一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循證護理將護理研究與護理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是一種指導臨床實踐的方法學,是一種科學評價臨床護理文獻的方法學,它強調的是有證據的科學思維方法。中醫的“辨證施護”、個體化護理原則與循證護理“從證據人手”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護理決策的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醫“癥”與“癥候”的復雜性,且中醫診斷客觀指標較少,主觀經驗居多,因此“辨證施護”對護士的要求較高。將循證實踐的方法運用于中醫護理,有利于中醫護理對自身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重視準確運用科學的證據去管理臨床實踐活動,通過臨床實踐辨證護理干預效果,為臨床人員實施中醫技能操作提供科學的理論證據,從而加快中醫護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進程。隨著現代護理學的深入研究,近年來詢證護理悄然興起并迅速發展,是護理領域發展的新趨勢,中醫護理的形成與發展與現代護理的發展走過了相似的歷程,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稱為護理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醫學與中醫學分屬不同醫學理論體系,并且在治療方法與醫學思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過中、西醫學所面對的對象與最終目標是相同的。在《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恰當引入中醫護理理論,將中西醫優點相結合,可有效拓寬醫學學生知識面,養成中西醫相結合的邏輯思維,如膽結石、腸梗阻等病癥的治療措施講解時,可在西醫學病理講解的前提下,引用中醫里不通則痛,而通則不痛的醫學理論進行解釋。又如腫瘤治療措施講解中,可強調中醫的治療措施,同時結合西醫中的放化療及手術治療,這樣能有效減輕患者放化療中的毒副作用,積極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1.2中西醫優勢結合,更利于患者護理
在現代護理學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體護理是主要內容,外科護理教學中,將中醫護理理論引入護理程序當中,讓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更好地結合滲透,可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我國中醫里的四診合參,可融入現代護理的評估環節,運用健康評估方法獲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等資料,并運用望聞問切等方法,全面獲取患者資料,便于護理人員能及時發現病患問題。在護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簡便有效的中醫護理方法引入到外科護理教學當中,例如,乳癰可應用大劑量的炒麥芽水進行煎服,也可運用芒硝進行局部外敷,以終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為了促進患者外科腹部術之后,恢復腸蠕動,除鼓勵患者進行早期活動外,還可用針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緩解患者的腹脹問題。
2中醫護理理論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2.1做好中醫護理理論與外科護理相結合的教學計劃
在教學當中,教學計劃是教學活動具體的預先安排,教師只有充分認真準備,教學才會收到預期效果,在外科護理學的各章節教學中,應仔細剖析每章節內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難點等,將中醫護理理論方面的知識有機融入其中,并盡量用最準確文字進行層次歸納整理,從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淺入深、從理論至實踐,逐層展開,讓有關的中、西醫理論點充分展示,并且條理清楚。
2.2中醫護理理論知識的貫穿應用
在護理工作中,護理評估是項連續系統的資料記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將西醫學中的交談法、觀察法與護理檢查等和中醫護理中的望聞問切四診相結合,對外科護理學中的各章節進行護理評估,讓護理資料收集更為客觀全面。同時,可用中醫學里的護理知識對外科護理進行內容補充,尤其是中醫里的辨證護理及整體護理觀念,可與現代護理觀念相融合,便于護理診斷的確定。在護理計劃當中,可把中醫護理基本原則有效融入到護理計劃中,其實中醫西醫的護理診斷排序原則大致相同,都是根據首中次優來設置先后順序,把中醫的急護其標,緩護其本,標本兼治等原則有效融入外科護理講解中,對于患者現存生理心理及社會問題進行啟發,采用中西醫中的有效護理措施,并運用中醫護理方法對護理措施進行充實。同時,依據外科疾病特征,將中醫特色和現代護理理論的優勢進行結合,如飲食調護中,可突出辨證膳食護理,盡量做到藥食相輔,病食相宜,以提升療效。
2.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穿中醫護理理論
在《外科護理學》的護理教學中,其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及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對學生的護理認識起引導作用,教師可將中醫里的整體觀念與人本思想貫穿到外科護理工作中,將傳統中醫護理理念與外科護理理論進行結合,以培養學生在護理工作中的分析解決能力。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可運用情景模擬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等教學法,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護理知識,教學中,也可原文引用,激發學生對中醫理論學習的興趣,如說明飲食護理方面的重要性時,可引用中醫著作《素問•熱論》中的原句進行說明。又如講解腦卒中的護理知識時,可運用典型病例的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具體的病理,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對病例中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在討論當中,能使學生的總結、分析歸納及語言表達等能力達到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4在實踐教學中融入中醫護理理論
外科護理學的見習與課堂教授大致是同步開展的,我校的見習醫院師資力量是較為雄厚的,也是經國家相關教育部門進行過教學評估的,其臨床實踐也更為規范,在各科室當中,均有教學秘書、專職教師來帶教,學校教師依據見習疾病特征與護理原則,對教學內容、目標與方法進行合理設計,尤其是在實踐過程中,要合理貫穿中醫護理方面的理論,如乳癰疾病,學生對病患實施評估、健康教育及查體的時候,教師要給予指導,尤其是中醫里的四診八綱理論,教師要適當給予啟發,利用不同方法進行不同病情的辨證護理,把課堂理論知識應用至臨床實踐當中,以強化學生的護理知識,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給畢業生奠定良好基礎。在學生畢業實習時,也強化中醫護理方面的知識,為外科護理教學提供中醫護理時間方面的可能,當學生在西醫醫院進行實習時,可側重外科疾病手術前的準備與手術后的護理工作,并參與重癥、急病患者的監測工作,積極參與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閉引流管等管道護理工作。當在中醫醫院進行實踐時,要突出中醫方面的護理特點,如對于晚期的腫瘤患者,可用水針治療法,這比鎮痛劑注射效果好;對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藥熏蒸的治療法,讓中醫護理法在臨床上充分發揮優勢,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實踐結束的時候,讓學生用中醫理論思維書寫份外科護理病歷,以鞏固學生的護理知識。
西醫學與中醫學分屬不同醫學理論體系,并且在治療方法與醫學思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過中、西醫學所面對的對象與最終目標是相同的。在《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恰當引入中醫護理理論,將中西醫優點相結合,可有效拓寬醫學學生知識面,養成中西醫相結合的邏輯思維,如膽結石、腸梗阻等病癥的治療措施講解時,可在西醫學病理講解的前提下,引用中醫里不通則痛,而通則不痛的醫學理論進行解釋。又如腫瘤治療措施講解中,可強調中醫的治療措施,同時結合西醫中的放化療及手術治療,這樣能有效減輕患者放化療中的毒副作用,積極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1.2中西醫優勢結合,更利于患者護理
在現代護理學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體護理是主要內容,外科護理教學中,將中醫護理理論引入護理程序當中,讓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更好地結合滲透,可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我國中醫里的四診合參,可融入現代護理的評估環節,運用健康評估方法獲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等資料,并運用望聞問切等方法,全面獲取患者資料,便于護理人員能及時發現病患問題。在護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簡便有效的中醫護理方法引入到外科護理教學當中,例如,乳癰可應用大劑量的炒麥芽水進行煎服,也可運用芒硝進行局部外敷,以終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為了促進患者外科腹部術之后,恢復腸蠕動,除鼓勵患者進行早期活動外,還可用針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緩解患者的腹脹問題。
2中醫護理理論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2.1做好中醫護理理論與外科護理相結合的教學計劃
在教學當中,教學計劃是教學活動具體的預先安排,教師只有充分認真準備,教學才會收到預期效果,在外科護理學的各章節教學中,應仔細剖析每章節內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難點等,將中醫護理理論方面的知識有機融入其中,并盡量用最準確文字進行層次歸納整理,從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淺入深、從理論至實踐,逐層展開,讓有關的中、西醫理論點充分展示,并且條理清楚。
2.2中醫護理理論知識的貫穿應用
在護理工作中,護理評估是項連續系統的資料記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將西醫學中的交談法、觀察法與護理檢查等和中醫護理中的望聞問切四診相結合,對外科護理學中的各章節進行護理評估,讓護理資料收集更為客觀全面。同時,可用中醫學里的護理知識對外科護理進行內容補充,尤其是中醫里的辨證護理及整體護理觀念,可與現代護理觀念相融合,便于護理診斷的確定。在護理計劃當中,可把中醫護理基本原則有效融入到護理計劃中,其實中醫西醫的護理診斷排序原則大致相同,都是根據首中次優來設置先后順序,把中醫的急護其標,緩護其本,標本兼治等原則有效融入外科護理講解中,對于患者現存生理心理及社會問題進行啟發,采用中西醫中的有效護理措施,并運用中醫護理方法對護理措施進行充實。同時,依據外科疾病特征,將中醫特色和現代護理理論的優勢進行結合,如飲食調護中,可突出辨證膳食護理,盡量做到藥食相輔,病食相宜,以提升療效。
2.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穿中醫護理理論
在《外科護理學》的護理教學中,其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及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對學生的護理認識起引導作用,教師可將中醫里的整體觀念與人本思想貫穿到外科護理工作中,將傳統中醫護理理念與外科護理理論進行結合,以培養學生在護理工作中的分析解決能力。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可運用情景模擬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等教學法,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護理知識,教學中,也可原文引用,激發學生對中醫理論學習的興趣,如說明飲食護理方面的重要性時,可引用中醫著作《素問•熱論》中的原句進行說明。又如講解腦卒中的護理知識時,可運用典型病例的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具體的病理,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對病例中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在討論當中,能使學生的總結、分析歸納及語言表達等能力達到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4在實踐教學中融入中醫護理理論
外科護理學的見習與課堂教授大致是同步開展的,我校的見習醫院師資力量是較為雄厚的,也是經國家相關教育部門進行過教學評估的,其臨床實踐也更為規范,在各科室當中,均有教學秘書、專職教師來帶教,學校教師依據見習疾病特征與護理原則,對教學內容、目標與方法進行合理設計,尤其是在實踐過程中,要合理貫穿中醫護理方面的理論,如乳癰疾病,學生對病患實施評估、健康教育及查體的時候,教師要給予指導,尤其是中醫里的四診八綱理論,教師要適當給予啟發,利用不同方法進行不同病情的辨證護理,把課堂理論知識應用至臨床實踐當中,以強化學生的護理知識,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給畢業生奠定良好基礎。在學生畢業實習時,也強化中醫護理方面的知識,為外科護理教學提供中醫護理時間方面的可能,當學生在西醫醫院進行實習時,可側重外科疾病手術前的準備與手術后的護理工作,并參與重癥、急病患者的監測工作,積極參與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閉引流管等管道護理工作。當在中醫醫院進行實踐時,要突出中醫方面的護理特點,如對于晚期的腫瘤患者,可用水針治療法,這比鎮痛劑注射效果好;對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藥熏蒸的治療法,讓中醫護理法在臨床上充分發揮優勢,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實踐結束的時候,讓學生用中醫理論思維書寫份外科護理病歷,以鞏固學生的護理知識。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2-0207-02
惡性腫瘤最痛苦的是疼痛,早在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卷四,治卒心腹堅方。第二十六中說:“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將這種起病較急的腹內塊,名為卒暴癥。并通過檢查觀察認為這種卒暴之塊,堅硬如石,且疼痛非常劇烈,患者不能忍受,晝夜啼哭,預后較差,一般在百日之內即死亡。因此,竭力控制疼痛,是醫護人員治療癌痛重要措施之一。利用中醫的優勢,毛刺法可有效提升和彌補疼痛的護理效果。
中醫護理:祖國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醫對疼痛的護理有其獨特的方法。
1辨證施護
癌癥的辨證,在辨別臟腑定位上,可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部位的經絡循行及其所屬的臟腑功能、體征等特點來定位。在辨別病情的性質上,要區別是陰證、陽證,在表、在里,在氣、 在血,虛證、實證。辨證施護貫穿在癌痛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因證型較多,現將四證分述如下:
一是邪氣阻滯經脈,氣血瘀滯不通,這就是中醫所說的“不通則痛”。二是“氣血兩虛”,不能溫煦濡養經脈、臟腑等,也就是所說的“不養則痛”。如:
1.1 氣滯血瘀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機體的氣血陰陽失于平衡,以致氣血郁結,腫大成積,久之發為癌腫。可選用活血化瘀,消腫軟堅的護理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2 痰濕中阻
上蒙清竅,清陽不升而致頭痛昏蒙,痰濕為機體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濕積聚是腫瘤發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可選用除濕化痰的護理措施,不僅可以減輕疼痛不適的癥狀,而且可對一些腫瘤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1.3 郁熱化火
憂思郁怒,五志過急則化火。陽盛則熱,熱甚則腐。故出現熱證及分泌惡臭濁之膿液,郁熱多與氣血痰濕搏結而致癌痛。可選用清熱解毒、清熱瀉火等護理措施。
1.4 氣血兩虛
氣血生化無源,氣虛不能率血上行,血虛不能上榮腦髓,脈絡空虛而引頭痛。腦瘤患者存在著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障礙,在護理時尤其要注意,對患者的防護。來減少因免疫障礙而帶來的疼痛。
2針灸治療
針灸學是祖國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隨著針灸申遺成功,針灸學將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因針灸具有很多優點,使用工具簡單,攜帶方便,費用低廉,治療的適應癥很多,對不同的癌痛,運用毛刺法,止痛效果顯著。治療時采用主穴加備用穴+阿是穴。每天針1~3次,10天1療程,休息2~3天,再進行第二療程。
毛刺法:手法:重度刺出血、中度刺微出血、輕度刺不出血。
肺癌:主穴:內關、孔最;備用穴:膻中、手三里、肺俞、風門;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胃(結 直)癌:主穴:足三里、三陰交;備用穴:上巨虛、下巨虛、手三里、中脘 、天樞;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肝癌:主穴:足三里、期門;備用穴:膽囊穴、中都、太沖、章門、陰陵泉 、三陰交;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食管癌:主穴:膻中、天突;備用穴:上脘、中脘;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胰腺癌:主穴:上巨虛、足三里;備用穴:陽陵泉、三陰交;阿是穴:按疼痛點。中度手法。
3癌痛的護理
首先要做好癌癥患者的心理護理,增強戰勝癌癥的信心,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調動患者機體內在的抗癌能力,并積極配合治療,以求迅速控制疼痛的發展。其次是不論用什么治療方法,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傷“正”。《素問•天元正紀大論》說:“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說明了大積大聚之病,使用祛邪之劑,只能衰其大半而不可過,過則傷正,反而造成患者死亡,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也應本此原則去做。
在飲食上,應食用易于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特別在癌癥晚期,患者氣血兩虧,更應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如鱉、龜、鴨、鯽魚、雞蛋、牛奶,以及新鮮水果、蔬菜等,以養正氣,增強抗癌能力。
4體會
中醫護理以整體觀念作為護理的指導思想,辨證施護,配合中醫護理技術中的毛刺法,有效緩解和減輕了癌癥患者的疼痛。中醫護理技術控制癌痛既無藥物的依賴性、 成癮性、無戒斷性,應用方便,對人體無傷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西醫;護理;糖尿病;高血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a)-0009-02
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for 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XU Ran
Third Department of Healthcare, Jinan Central Hospital,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for senil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Methods 96 case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from Febr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8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dopted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diabetes; Hypertension; Clinical effect
糖尿病是R床上發病率高的慢性疾病,對全身各系統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如今,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現象頻頻發生,不僅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而且會造成患者嚴重的心理負擔[1]。因此,針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加強護理干預,顯得十分重要。基于此,為分析中西醫結合護理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效果,該院以96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為對象,分別給予常規西醫護理和中西醫結合護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相關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96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采用抽簽的方式,分為干預組與參照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與高血壓診斷標準,同意參與該次研究,且簽署有知情同意書。參照組,17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為63~79歲,(70.4±5.08)歲為平均年齡。干預組,21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為61~83歲,(71.9±4.98)歲為平均年齡。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僅行西醫常規護理,干預組,則行中西醫結合護理,具體而言,如下所示:(1)情志護理:中醫認為,消渴癥并眩暈癥與肝陽上亢及肝火傷陰存在一定關系。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屬于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治療,由于長時間治療,易導致患者產生不良情緒,例如,恐懼、抑郁、焦慮等,情緒激動狀態下,大大增加了中風的幾率。因此,護理中,護士應保持耐心、熱情的態度,了解患者生活及思想狀況,以患者實際心理需求為依據,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減輕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2)辯證護理:針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中醫并沒有確定的命名,一般情況下,以患者主要癥候為指標,進行分類。①肝陽上亢型,患者以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舌紅苔黃等為主要表現,常伴隨有頭暈目眩現象,對于該類患者,護士應堅持平肝潛陽的護理原則,叮囑患者飲食清淡,不得攝取辛辣、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多吃紫菜、香菇、山楂、芹菜等。同時,可用蓮心、鉤藤泡水,代替茶飲。另外,以三陰交穴、腎俞穴以及肝俞穴為準,給予針灸治療。②陰陽兩虛型,患者以心悸氣短、頭暈頭痛、腰膝酸軟、肢體畏寒等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伴有失眠、夜尿增多等癥狀,護理中,護士應堅持滋陰補陽的護理原則,遵循補養氣血、健脾和胃的飲食原則,多攝取黑芝麻、甲魚、紅棗、山藥、胡桃肉等,以關元、風池、三陰交、脾俞等穴位為準,進行針灸治療。③痰濁上蒙型,患者以嘔吐痰涎、視物旋轉、胸悶、舌白膩等為主要表現,護理中,護士應堅持燥濕化濁的基本原則,日常飲食,叮囑患者以清淡、祛痰、利濕為主,控制肥甘、油膩性食物攝取量,多吃薏苡仁、蘿卜、冬瓜以及雪梨等,以內關、豐隆、中脘穴、風池等穴位為準,進行針灸治療,可達到健脾利濕的效果。④肝火上炎型,患者多表現為頭暈頭痛、面紅目赤、胸悶、口苦咽干等,護理時,護士應堅持清肝瀉火的基本原則,叮囑患者飲食清淡,多攝取富含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嚴禁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多吃苦瓜、海帶、葛根、綠豆等,可用決明子、大黃、泡水,代替茶飲,取耳針、少海以及曲池,給予降血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狀態以及整體質量[2]。
1.4 統計方法
在Excel表格中,錄入該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用百分比(%)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予以χ2檢驗,用(x±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予以t檢驗,P
2 結果
對比分析患者生活質量,干預組各項指標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組以高血糖為顯著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中,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是造成糖尿病的關鍵因素[3]。臨床上,Ⅰ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癥狀為主要表現,即多飲、多尿、多食、消瘦,若出現酮癥或酮癥酸中毒,以上癥狀更加明顯。2型糖尿病,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肥胖,發病前,患者多表現為肥胖,若診治不及時,體重會呈下降趨勢[4]。高血壓(hypertension),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顯著特征,可伴隨有器官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其中,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5]。近些年,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加之人們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有所改變,導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率逐漸上升,據WHO相關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并發高血壓的幾率為20%~40%[1]。因此,臨床醫師與患者十分關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診治。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不僅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而且易導致患者產生消極情緒,而科學合理的護理,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①通過情志護理,可緩解患者消極情緒,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增加治療依從性,積極接受治療。②經由中醫辨證護理,針對疾病不同類型,給予具有目的性的個性化護理干預,完善臨床護理,提高臨床護理整體水平。該次研究中,以9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為對象,采用數字抽簽的方式,分為干預組與參照組,各48例。其中,常規西醫護理用于參照組,中西醫結合護理用于干預組。結果,干預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護理用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夯だ碇校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冉.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89例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5):110-111.
[2] 梁偉艷.中西醫結合護理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5,3(23):133-134.
[3] 劉晨琛.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4):11-12.
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生命健康主要疾病之一。腦梗死后遺留功能障礙,會給患者及其家人甚至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一旦出現腦梗死務必積極治療,改善腦循環,防止腦水腫,控制并發癥[1]。臨床上除了及時積極治療外,護理工作的落實到位與否也影響著患者的療效以及預后。對2008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12例腦梗死患者予以中醫護理相關情況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本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的患者,共計112例。男80例,女42例;年齡最小58歲,最大98歲,平均年齡70.94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3個月,平均19天。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均予以CT或者MRI確診為腦梗死,臨床表現主要有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均為首次發病,無任何神經功能障礙疾病,排除其他疾病。
1.2護理方法
①一般護理常規,主要是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判斷患者的氣血盈虧以及皮膚護理。②飲食護理。③心理護理。④情志護理。⑤功能康復護理。
1.3療效觀察
生活質最評定參考Spitzer指數[2],即患者活動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受、生括感受、家庭支持五項,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2 治療結果
從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最評定分析,護理后患者在活動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受、生括感受、家庭支持有明顯的差異性,護理前的總積分為5.62±1.48,護理后為6.92±0.92,與護理前比較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最評定情況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3 討論
中醫的精髓在于辨證論治,依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性進行不同的方法治療或者護理。中醫以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悲傷肺,臨床上常見的是患者因為疾病而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影響了患者的愈后,所以,積極開導患者,與患者做好溝通工作,安慰患者,針對性的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鼓勵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更加配合護理工作,從而達到使患者町以保持平靜、愉悅的精神狀態,進而助五臟之氣更加暢和調適、真氣從之[3]。加強對患者的神志、舌苔、脈象、二便情況的觀察,可以了解患者的身體康復情況以及一定程度上判斷患者的臟腑情況。加強會患者的皮膚護理,防止出現褥瘡,對于患者的骨突部位加強翻身等防止出現壓床瘡。中醫學認為腦梗死的發生多是陽氣不足或陽氣運行不暢而造成,且早上與中午是生長階段,而下午和晚上是收藏階段[4],所以,要指導患者的起居生活,養成早起而早睡的習慣。在疾病的急性期時可配合清內熱、化痰濕、散瘀血的食物,而在恢復期則可給予清熱育陰及健脾和胃之品,主要是指導患者多食用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為基本原則。另外,需要指導患者加強功能康復訓練,通過按、拿、搓、搖等方法刺激關節進行運動,另外給予屈伸肘關節、練習手指伸屈、分開、并攏以及反復伸屈髖關節、膝關節和足關節,刺激各個穴位,條暢氣機。因為中醫以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按照臟腑辨證的觀點,四肢關節與患者的臟腑有密切的聯系。腦是主運動的支配的,加強運動有利于腦部疾病的治愈或者好轉。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老年腦梗死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明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以及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曹玉鳳.腦梗死患者的中醫護理觀察與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5):98.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不斷增加,心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及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2]。如果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了解患者的疾病特點,有針對性地輔以中醫護理,將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臨床治療,促進患者的康復,降低復發率[3]。本研究主要對心血管患者治療過程中輔以中醫辯證施護,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接待的160例心血管內科病患,體重5723~8537 kg,平均為6397kg;年齡29~72歲,平均為498歲;其中冠心病為65例,高血壓為45例,風濕性心臟病為18例,心力衰竭為22例。本研究中兩組病患在性別、年齡及教育情況等一般資料經過了統計學分析之后并沒顯著性差異,因此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既以臥床休息為主,待患者病情減輕逐步增加活動量,同時觀察患者的血糖、血壓、血脂等嚴重威脅心血管患者健康的因素,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肥胖、酗酒、吸煙、缺乏運動、易怒及精神高度緊張等因素進行評估,并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宣傳教育計劃,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并定期地進行隨訪,并協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4]。
122觀察組患者實施中醫辨證施護,①氣滯血瘀型。此型患者多因情志不遂而誘發,因此應加強情志護理。發病初期要絕對臥床休息,謝絕探視,保證充足睡眠,以減少氣血的耗傷,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心情舒暢,積極配合治療。中藥宜熱服,飲食以清淡為主,晚餐不可過量。②陰寒凝滯型。護理以辛溫通陽,開痹散寒為主。注意防寒保暖,忌食瓜果等寒涼之物,可適當食用桂圓、蓮子,銀耳等補氣養陰之物,切忌生冷,中藥宜熱服,胸悶痛時可口服冠心蘇合丸或予沉香,肉桂粉調服。針刺止痛時要用溫針法或艾條灸。③痰濁內阻型。護理以通陽泄濁,豁痰開結為主。病房不宜潮濕,應多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伴有咳痰者應定時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飲食忌辛辣甜甘油膩,可采取適當運動,以提高患者臟腑功能。④氣陰兩虛型。護理以補氣養陰,靜心凝氣為主,叮囑患者多做休息,切勿操勞,患者大多伴有焦慮、憂郁故應注重心理護理,飲食宜清淡,可適當食用紅棗、山藥、百合等補氣養陰之品,條件允許可選西洋參煎湯代茶飲。⑤陽氣虛衰型。護理補益陽氣為主,注意防寒保暖,病房宜陽光充足,伴有下肢水腫者,可采取平躺,下肢抬高10℃~15℃,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為主,可適當食用牛肉湯、羊肉湯等補益陽氣之品。
2結果
通過觀察組組與對照組相關資料及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與對比之后,相關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為表1所示。
3討論
中醫護理與中醫學一樣具有悠久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發展,中醫學也有了發展,尤以內、外、婦科疾病的辨證施治和施護發展為快,如對瘀血積痰患者已有了先精心護理,關心患者情志后以藥治療的記載。說明心理護理為中醫護理的重要手段。目前護理改革實施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也同樣在中醫護理臨床全面實施。中醫護理程序的診治、辨證、護理原則三項內容與現代護理學中“護理評估”、“護理問題”、“護理計劃”存在某些一致性[3]。此迅速發展的中醫護理初步形成了以辨證施護為基本原則的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學科。
中醫辯證施護是根據辨證的結果搜集整理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受病情、情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利于醫療及恢復。本研究通過在臨床治療中對心血管病患者輔以中醫護理,與常規護理比較,患者在心功能、心絞痛、心理狀態、并發癥、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在臨床中,應針對患者不同的癥狀,分析患者的病情、心理病機,有針對性地設計中醫護理方案[5]。醫護人員應嚴格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護理,隨時關注患者的身心變化情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耐心地傳授給患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知識,以減輕患者的憂慮和恐懼,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心態等,特別是通過因病異護,飲食調護,針對每位患者的個性特點實施情志護理、衛生宣教、出院指導、療效顯著,對預后起著關鍵作用[6]。
參考文獻
[1]裘秀月,肖雯暉 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在社區護理應用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04):293294.
[2]田芳,張靜,李榮,等對心血管病患者實旌中醫護理的嘗試.四川中醫,2008,20(5):59.
[3]范巧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癥病人早期下床活動的中醫護理.河北中醫,2006(6):18.
[中圈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2(c)-134-02
隨著我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人力資源在企業中有新的發展,并對我國企業事業的繁榮起到推動作用。由于中醫護理行業的特殊性,其人力資源的管理處于落后地位。隨著醫院體制改革的逐步推行,中醫護理人力資源管理將越來越重要。科學、規范、系統的適用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建立成為當務之急,中醫護理行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建設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筆者僅從中醫護理行業如何構建戰略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進行探討。
1 構建中醫護理行業戰略型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戰略型人力資源管理已在國際著名大公司和我國的一些企業取得成功經驗,而將人力資源中的人才資本、人力資本、個性資本、智慧資本等的概念引入醫療界,對中醫護理行業尤為重要。中醫在我國“十一?五”計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強品牌建設并注重發展祖國醫學,樹立醫院的品牌意識以及“以人為本,誠信服務,精益求精,滿意放心”的醫院質量方針,在技術、服務的管理上形成特色,加強以患者滿意度、忠誠度、醫院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中心的醫院建設。打造社會及患者一致認可的品牌,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突出中醫特色,加強中西醫結合科室建設,培養一支繼承型、中西醫結合型、外向型的高級護理專業隊伍,才能拓寬中醫學科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
2 構建中醫護理行業戰略型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2.1更新觀念
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改善基本醫療服務、促進居民健康為核心,科學策劃中醫護理事業的發展。把“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貫徹始終,促進醫院全面、和諧的發展。讓中醫護理人員從思想觀念上得到轉變,關心醫院的建設、同甘共苦、分享醫院發展帶來的好處。在工作上要以患者為中心,真誠服務社會,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平等相處、平衡相關利益,提倡團隊精神,為醫院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2.2法規建設
建立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是構成戰略型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前提。采用科學的機制,選拔有德、才、能力的專業人員來從事醫院管理,制訂一套規則來保障醫院中醫護理管理職業團隊的正常運作,防止。《護士法》的公布實施就為中醫護理事業的發展起到保障作用。
2.3組織建設
根據組織規模的大小,設立相應的人力資源部,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醫護理管理組織的建立應以人力資源組織設計的基本原則為依據:①任務與目標原則;②專業分工和協作原則;③有效管理幅度原則;④策權與分權相結合原則;⑤穩定性和適應性相結合原則。只有滿足上述原則,才能使管理機制發揮管理效能。
2.4建立運行機制
組織的運行需要一套相應的人力資源考核標準來進行嚴格考核,并有一套具有激勵作用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方法,健全對人力資源效益進行評估的程序,運用計算機和新技術來幫助中醫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的實施。
2.5工作內容
2.5.1充分理解組織的戰略規劃及目標,設計出對醫院的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計劃,并逐步實施。
2.5.2完成招聘、培訓、員工職業生涯規劃、考核、薪酬制訂等日常工作。根據我院護理部編寫的《在職護士繼續教育管理制度》,應招聘正規護校畢業的護士為醫院護理隊伍補充新的力量。其工作的第一年為見習期,有專門的目標和具體要求,并對此進行考核,同時參加全國《護土資格考試》取得護士資格證書。對在職2-6年、畢業5年以上的護士,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具體要求。根據這些目標、具體做法及指標,不斷提高我院護士隊伍的專業素質;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運用不同的檢測手段,可以從護士隊伍中選出有能力的、上進心及責任心強的人員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根據醫院的總體戰略發展目標,培養出醫院發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員工薪酬激勵措施的實施,可以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護理人員進行績效管理,能促進護理人員個人職業發展與組織相適應,從而才能留住人才、穩定護理隊伍,使中醫護理事業得到持續發展。
2.5.3以科學的態度、求實的精神,將護理人員個人發展目標與醫院發展目標相結合,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個人能力。讓護理工作人員明確在醫院中必須努力和發展方向,即同醫院發展戰略目標一致,才能使其在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中醫護理行業作出貢獻,不斷自覺努力地更新知識,在管理、教學、科研中發揮骨干作用,形成學習新業務、新技術的風氣。
2.5.4建立一支有向心力、凝聚力、團隊協作良好,不斷開拓進取、積極奮發向上的隊伍,根據不同需要對老、中、青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2.6參與決策
廣泛收集決策參考信息,不僅要收集本部門的信息還需要收集其他相關的信息,并對其進行綜合分析、歸類整理,以保證信息的適用性;再則,決策時,要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對涉及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種種情況,爭取決策者的認同和支持,多聽各方面的意見,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把人才培養放在最重要的戰略位置,不斷完善繼續教育體系,嚴格執行在職人員的專業學歷及專業素質再提高,使護理人員的學歷比例趨于合理,注意“將帥型”人才的培養和中青年骨干的培訓,提高其參與決策的能力。
2.7協助實施
做好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的匹配,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動力機制,促進組織戰略的實施,力求全員的參與和支持,及時調整戰術,確保組織戰略的實現。因此,中醫護理行業的職能部門應加強人力資源的宏觀管理與微觀放開,充分發揮衛生人力資源的能動性,運用不同績效考核的方法為中醫護理行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提供客觀的依據。
2.8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促進中醫護理行業知識的不斷充實
現在的醫院都與西醫建設相結合,作為祖國醫學的護理行業要吸收西醫的長處,并運用到實踐中。即加強“三基理論”的培訓,提高業務素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將人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五志:怒、喜、思、悲、恐;之后人們又把五志衍化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僅是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并不構成致病因素,但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則可以引起人體的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臟腑經絡失常而發生疾病,遵循“三分治療,七分休養”的治病原則,有利于促進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因此,對護理工作人員的中醫理論和相關操作也要進行系統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訓,使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不斷提高醫療護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審視自己的工作流程,制訂科學的工作計劃,提高自己工作、學習的效率。
1.1對象
2012年12月,選擇我院產科46名醫護人員為觀察對象,其中醫生15名,護士31名;年齡22-43歲;文化程度為中專9名,大專11名,本科26名;初級職稱25名,中級17名,高級4名。
作者簡介:陳哲(1971— ),女,副主任護師,學士。
1.2方法
由受過專門培訓的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根據衛生部《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規定,現場觀察醫護人員進行各種診療護理操作時洗手執行情況并記錄,為期1個月,每日早上7∶[KG-*2]30—9∶[KG-*2]30。同時,采用自制的洗手不依從原因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46份,回收46份,回收率為100.00%,對有效問卷結果進行分析。
2結果
2.1不同崗位醫護人員的洗手依從性
2.3影響醫護人員洗手執行情況的原因
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洗手是影響洗手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醫護人員認為操作時患者給醫護人員帶來的危險不大,第三是擔心反復洗手會傷害皮膚(表3)。
3討論
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由于醫院感染造成的損失達10億元[1]。醫院感染病例多數為接觸性感染,其中有直接或間接經醫護人員的手傳播病原體而造成的醫院感染占30.2%[2]。醫護人員與患者接觸最為密切,加強醫護人員手衛生可降低50%的醫院感染率[3],故必須加強醫護人員的手衛生執行情況。
本調查結果顯示,我院產科醫護人員洗手依從率為62.2%,與朱明惠[4]報道的65.7%基本一致,但比宋麗紅等[5]報道的30.2%高。護士的洗手依從性明顯高于醫生,原因可能為護理人員接觸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知識的機會較多,手衛生意識相對強些。產科醫護人員在進行各種診療及護理操作后的洗手執行情況比操作前好,并且接觸血液、體液及分泌物等污染物后洗手率為100.0%,說明醫護人員只重視操作后洗手,自我保護意識強,但卻忽視了操作前洗手。調查中發現,產科醫護人員工作繁忙,往往抽不出時間洗手,是影響洗手依從性的主要因素。還有的醫護人員擔心經常洗手會使手部皮膚粗糙,甚至部分醫護人員怕麻煩認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說明對清潔和消毒的指征缺乏正確的認識,更沒有認識到手衛生是醫院感染的主要途徑。建議加強預防醫院感染的知識培訓工作,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與素質教育,使醫護人員在各種診療護理操作中自覺履行自己的職責,嚴格執行手衛生,恪守醫德基本原則,強化慎獨精神及自身責任感[6]。同時,將手衛生納入年終目標考核管理,進行督察檢查,提高洗手依從性。另外,完善洗手衛生設置,改善洗手衛生條件,提供快捷的干手設施。快速消毒劑既能節省時間,攜帶方便,又對皮膚刺激小,可將快速消毒劑掛在病例車、治療車和護理車上,這樣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操作前后及連續性操作時就很容易完成消毒的要求,能有效提高洗手的依從性,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4參考文獻
[1]郭芝恩.神經內科實習護生手衛生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3):148-149.
[2]鞏玉秀,李六億,張朝陽.國內醫院感染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9,16(9):522-525.
[3]沈春麗.護理人員洗手情況調查[J].護理研究,2004,18(10):1718-1719.
[4]朱明惠.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狀況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1,28(5):1407.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097-03
侗允橇俅渤<病、疑難病,起病緩慢,反復遷延不愈。護理工作對于患者康復和病情緩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護理方法,通過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給藥等護理措施及特色護理技術,能減輕侗曰頰叩墓亟謚漬汀⑻弁矗促進關節活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生活起居護理
生活起居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所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則筋強肉健,苛疾不犯。起居不慎,寒溫不適,生活失節,易使腠理失密,衛外不固,則外邪乘虛而入。因此對侗曰頰叩幕だ淼弊裱生活起居護理的基本原則,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和功能鍛煉。
現代研究表明[1~2],侗猿<證候類型為風寒濕痹型,約90%的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天氣變化時癥狀加重,尤其是雨前疼痛加重明顯。這就要求護士在臨床工作中應掌握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指導患者起居要順應四時變化,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做到春季“夜臥早起”;夏季“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季節變換時,尤其是陰雨天氣時適時添加衣被,注意防寒保暖。《靈樞》說:“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人氣始生;日中為夏,人氣始長;日入為秋,人氣始衰;夜半為冬,人氣入臟。”人體陰陽的這種自然消長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疾病的發展和轉歸,對侗曰頰叩娜占淦鵓踴だ恚應根據陰陽晝夜消長的變化規律,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囑患者早晚注意關節處的保暖,觀察晨僵持續的時間、程度及受累關節,必要時配戴手套、護膝、襪套、護腕等,加強夜間護理力度,做好安全評估和管理。流行病學顯示[3~4],空氣污染和潮濕環境能造成侗苑⒉。故還應重視病房及居住環境對疾病的影響,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室內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但勿坐臥當風;盡量避免住在底層,室內要有陽光照射;適當曬太陽,以助陽氣運行,避風寒侵襲。
中醫傳統健身方法如導引、太極拳、五禽戲等,可以活動筋骨、流通氣血,可指導患者進行此類活動,但鍛煉時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同時要避免小關節長時間負重,避免不良姿勢,減少彎腰、爬高、蹲起等動作。
2飲食護理
中醫學認為“醫食同源”,食物也具有性味,掌握和使用食物來治療和預防疾病,是中醫獨特的飲食護理[5]。合理的飲食調理,不但能為治療創造有利條件,而且對于康復期患者的恢復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6]。《難經》謂:“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氣充足,邪不易侵”。李東垣也云:“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諸濕痹”,表明脾虛為侗災虜因之一。郜亞茹、胡攸水[7-8]等的觀點也與此一致。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注重對患者脾胃的顧護和飲食調護的作用。
侗遠嘁蚋惺芊紜⒑、濕、熱邪所致,飲食應以祛風除濕、辛溫散寒、清熱利濕為總則。早期邪停于肌表,不可妄用滋膩補益之品,應以清淡為主。痹久經絡滯塞,需配伍行氣活血之品。氣血虧虛為侗緣母本原因[9],可選擇具有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之功的食品。指導患者飲食調護時要根據“證”的陰陽、虛實、寒熱,結合食物本身的四性五味,按照飲食配膳宜忌,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方,做到辨證施食[10~12]。風濕熱痹者應指導患者選用清涼解熱的食物,如生梨、苦瓜、冬瓜等,給予具有清利濕熱、健脾除痹的食療方,如桂花苡米粥(先煮苡米30 g,米爛熟后放入少許淀粉,再加適量砂糖、桂花),忌濕熱食物,以免助火傷陰。痛痹者可選用溫經散寒之品,如桂圓、牛肉、羊肉及其骨頭湯等,以及“附片蒸羊肉”(將羊肉500 g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熟,撈出,切成2.5 cm見方的肉塊,與制附片10 g同放入大碗中,并放料酒、熟豬油、蔥節、姜片、肉清湯,隔水蒸3 h)等藥膳。著痹者可選用除濕通絡之品,如冬瓜、絲瓜等,可食用木瓜薏仁粥(木瓜10 g,薏苡仁30 g洗凈后,倒入小鍋內,加冷水一大碗,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燉至薏苡仁酥爛)。行痹者可選用祛風通絡之物,如豆鼓、蠶蛹、蛋類等。酒為“百藥之長”,其性溫熱,辛苦而甘,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祛風散寒等作用[13],故可常飲藥酒,如五加皮酒、木瓜酒等。
還應指導患者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海鮮等腥膻發物;少食肥膩之品。侗遠嗲ㄑ幽延,反復發作,故食療宜長期堅持,不可求旦夕之功,所選食療亦應性味平和,不傷正,不礙胃,以利長期服用。
3情志護理
侗暈慢性、致殘性疾病,患者常不能承擔最基本的日常活動,如步行、更衣、入學、工作、娛樂和社會交往等,且常因病情反反復復,治療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易出現消極、悲觀、焦慮、抑郁等心理反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14]。《素問?湯液醪醴論》曰:“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表明人的情緒與疾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加強情志護理,對侗緣目蹈淳哂兄匾意義。現代研究也表明臨床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對臨床治療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15]。
護理人員在進行情志護理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于新入院的患者應熱情接待,主動介紹病區環境、相關規章制度和同病區病房的病友,以消除患者緊張的情緒;以中醫的“喜勝憂”為指導思想,通過喜而抑制患者的憂郁[16],鼓勵患者與他人交流,把生活中愉悅的事情分享給大家;引導患者聽風趣幽默的故事、笑話,讓其心中喜悅,克服焦慮抑郁的情緒。但在應用此方法時,需要注意情志刺激強度;對于病情處于急性期、性情急躁、急于求愈的患者,必須加以理解和寬慰,耐心說明本病的反復性,若有條件,亦可請病情已穩定的病友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宜的音樂和書籍以舒神靜性,頤養身心,也可指導患者每天靜坐或者靜臥一段時間,想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境界。在住院期間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情緒,發現不良心理問題時可參考說理開導法,與患者展開深入的溝通,啟發患者自我分析來解除或緩解其心理壓力。也可使用釋疑解惑法,耐心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用藥情況等知識,減輕患者消極的情緒,讓患者能夠注意自己調護;同時告知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以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特殊情況下還可實施順情從欲法和宣泄解郁法,鼓勵其通過發泄、哭訴等方法宣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總之,在為侗曰頰囈行情志護理時,應本著以誠摯體貼、因人施護和避免刺激為基本原則,以保持患者情緒樂觀為目的,同時注意避免七情過極而加重病情。
4給藥護理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指出此病是由于風寒濕邪凝滯脈道,痹阻筋脈所致。故常用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藥物治療侗浴A俅渤S么ㄎ凇⒉菸凇⒏階擁卻笮鏈筧戎藥,以及全蝎、蜈蚣、地龍等[17]蟲類藥物,此類藥其效峻烈,且均具有毒性,服用時易發生中毒[18]。雷公藤目前作為我國侗災瘟頻某S靡┪錚不良反應甚多,尤以消化道癥狀最明顯[19]。
正確的給藥護理能夠有效減少不良反應和中毒的發生。給藥護理在侗曰だ碇杏任重要。首先,要做好用藥安全宣教工作,指導內服中藥患者使用傳統的煎藥工具:砂罐;有毒中藥宜先用文火煎約2 h[10];不論飯前飯后服藥都應略有間隔,以免影響療效;教育患者遵醫囑用藥,切勿擅自行事。其次,上述藥物在臨床治療時以外用為主[20],在使用藥物前需認真檢查患者皮膚情況,在保證皮膚完好無損、清潔干燥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再次,要注意用藥后的“觀察”,此為給藥護理的重點。護理人員一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及服藥后的效果,如甘草附子湯(《傷寒論》)“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二要密切觀察患者給藥后的反應。由于患者體質和病情的差異,部分患者用藥后會出現過敏反應,如頭暈、心慌、惡心、嘔吐、皮疹、甚至過敏性休克等。在給患者用藥時,特別是第一次用藥者,不論是內服還是外用,都必須詢問患者是否是過敏體質,如對酒精過敏者就應避免使用酒制中藥,對蟲類蛋白過敏者必須禁用蟲類藥物[21]。若所給藥物中含有草烏、川烏、附子、雷公藤,以及蟲類藥等有毒中藥,則更應加強給藥后的觀察。一旦服藥后出現口唇、舌及肢體麻木,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燒灼感等中毒癥狀[22]或外用藥局部出現灼熱、發紅、瘙癢、刺痛等癥狀時,應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其進行及時的處理,做到安全用藥、祛邪不傷正。
5中醫特色護理技術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具有器具簡單、操作方便、經濟適用、患者易接受等特點,療效也很顯著,如穴位貼敷、艾灸、火罐、穴位按摩等,可改善侗曰頰叩墓亟謚淄礎⒊拷┑戎⒆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大量臨床研究表明[23~25],中藥外治法對于侗災⒆吹幕航飭菩確切。但在實施特色護理技術時,不能忽視操作注意事項。首先護士操作前應做好評估工作,認真評估患者體質、生理情況、疾病情況和操作局部皮膚狀況,以及是否有此項操作的禁忌癥。其次,在為患者進行操作時要協助其取舒適,充分暴露操作部位,注意為患者保暖,保護患者隱私。再次,因患者多發于中老年人[26],其皮膚觸覺和溫度覺感受閾值升高,且皮膚敏感脆弱[27],故與患者皮膚直接接觸的操作,如中藥熏蒸、熏洗、熱奄包等,應注意防止灼傷、燙傷。最后,根據季節、患者的證候分型、患者的耐熱程度合理設置藥物溫度,控制治療時間。此外,操作過程中及操作結束后需觀察患者局部情況、全身情況和耐受程度,如出現不良反應,則應及時處理。
6小結
侗韻嗟庇諳執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不明,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臨床治療多以緩解癥狀為主。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患者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又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導致肌肉、關節、經絡痹阻所致,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28]。大量臨床研究顯示,在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同時,實施中醫護理,可幫助患者較快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從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滿意度。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了《侗裕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護理方案(試行)》,隨及得到廣泛應用,對規范和推廣中醫護理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在臨床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整體觀念,結合患者自身情況、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與疾病的關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確定正確的護理原則,對患者實施護理。要以辨證施護為主要方法,根據護理對象不同的病證制訂出不同的護理措施,有針對性地從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給藥和特色護理技術進行護理。同時,要關注患者對護理措施的評價,及時改進護理方法和護理措施,以期不斷完善和豐富侗緣鬧幸交だ矸槳浮
參考文獻:
[1]錢富艷,楊瑞宇,李兆福,等.類風濕關節炎1444例回顧性分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4):16-19.
[2]楊華艷,楊衛彬,王彤.氣象因素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6):433-435.
[3]Farhat SC,Silva CA,Orione MA etal.Pollution in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A review.Autoimmun Rev.2011,11(1);14-21.
[4]孫建.河南省漯河地區中老年人群類風濕關節炎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D].鄭州:鄭州大學,2013.
[5]張寧,盧敏,戴竟.慢性腎衰患者的起居飲食護理體會[J].中醫學報,2014,29(29):551-552.
[6]曹莎麗,劉宇佳.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護理[J].河北中醫,2005,27(2):140.
[7]郜亞茹,曹煒,王清林,等.從脾胃論類風濕關節炎發病與防治[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1):88-90.
[8]胡攸水,王濤,李興梅,等.淺談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甘肅中醫,2009,22(3):13-14.
[9]黃穎.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36-37.
[10]陳祖琨.中醫臨床護理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220-222.
[11]徐桂華,張先庚.中醫臨床護理學(中醫特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81-283.
[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促脈證(陣發性心房顫動)等20 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試行)的通知,2014.
[13]陳祖琨,汪曉潔.哈尼族單驗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10.
[14]Susan J Bartlett.風濕病綜合治療[M].沈陽:遼寧科學出版社,2008:8.
[15]凌云,劉文偉,黃一鮮,等.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1):160-162.
[16]楊坤.穴位按摩結合情志護理對漬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效果的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17]劉端勇,曾鴻鵠,趙海梅,等.選擇蟲類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西醫結合思路[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5):1227-1229.
[18]趙存方,張巖巖,劉麗紅,等.類風濕性關節炎藥源性胃黏膜損傷與中藥防治進展[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10):81-83.
[19]張賀,王芳,葛平,等.雷公藤不良反應及其配伍減毒增效研究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8):126-129.
[20]錢麗萍,戴桂蘭,闕慧卿,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外用制劑的研究概況[J].海峽醫藥,2010,22(8):140-143.
[21]劉端勇,趙海梅,程紹民,等.不同方法炮制蟲類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啟示[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9):2241-2242.
[22]陳榮昌,孫桂波,張強,等.附子毒性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3):1126.
[23]陳雪蓮,鄭紅霞,戴杏娟.中藥貼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臨床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7):628-629.
[24]朱惠琴,李梅,李蘭.中藥塌漬治療82例旭痹中醫護理觀察[J].護理研究,2014,22(2):123.
[25]潘華,方陶.中藥內服加外熏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J].光明中醫,2011,26(6):1132-1133.
疼痛是骨傷科患者臨床常見不適癥狀,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無法正常進行患肢鍛煉,對術后康復構成不利影響[1]。特別是骨傷科患者術后在組織損傷與修復過程中會有疼痛的復雜反應,已經被列為第五大生命體征[2]。本文選擇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0例骨傷科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中醫護理與疼痛護理相結合的干預措施,比較術后3d疼痛程度,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300例骨傷科患者,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齡18~75歲,平均(41.2±4.4)歲。所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術后護理,必要時,遵醫囑予以止痛藥治療嚴密觀察藥物效果,并記錄。
1.2.2觀察組 除給予一般術后常規護理,還進行中醫疼痛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2.1中醫護理 ①中醫護理技術:⑴耳穴壓丸:中醫認為,"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直接或間接地與耳發生聯系,通過耳豆刺激耳穴,以達到鎮痛的目的。按耳穴壓丸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根據骨傷科病情,選取相應部位、腎上腺、腎、神門、內分泌、皮質下穴位。指導患者正確按壓方法,力量。按壓3~5次/d,1~2min/次。耳豆一般留3~5d,兩耳交替,15d為1療程;⑵穴位按摩:由術者運用各種手法于患者體表穴位上,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從而減輕疼痛。按穴位按摩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根據骨傷科病情,選取相應部位阿是穴,臨床常用的神門、外關、足三里、承山、三陰交、復溜、列缺、委中、商丘等穴位。根據患者發病部位、年齡、及耐受性,選取3~4個按摩的穴位,用適宜手法和刺激強度,進行按摩。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用力均勻,輕重適宜;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時間為15~30min;⑶灸法:是以艾絨為主要原料,制成艾條,點燃后在患處燒灼熏烤的一種療法,借其溫熱性和藥物的作用以溫通經絡、消腫散結,以達到鎮痛的目的。按灸法中醫護理操作,根據患者受傷部位予以灸法,距皮膚2~3cm,一般灸5~15min;⑷中藥熏藥:將中草藥煎湯,趁熱在患處皮膚進行熏蒸,以達到疏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按中藥熏藥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根據患者骨折部位進行熏蒸,時間為20~30min;②物理療法: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冷敷法、中頻脈沖電治療、紅外線照射、紅光治療,從而緩解患者疼痛。
1.2.2.2疼痛護理 ①疼痛的健康教育:⑴提供安靜、舒適、光線、溫濕度適宜的病房環境,指導患者通過分散注意力來緩解疼痛,如聽音樂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⑵告知患者疼痛的定義以及疼痛評估的具體方法即視覺模擬評分法:將疼痛程度用0~10個等級依次表示,0級表示沒有疼痛,10級表示最劇烈的疼痛。指導患者正確描述疼痛,并交由患者選擇疼痛分值;⑶轉變陳舊觀念:為避免患者出現難以忍受疼痛時才服用止痛藥以及擔心術后使用止痛藥成癮的心理誤區。根據WHO三階梯止痛基本原則即口服給藥,按時給藥。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積極使用止痛藥物及采用中醫護理治療能夠緩解疼痛;②患者疼痛進入數字化信息管理。護士通過每日對患者疼痛的評估,及時準確地將疼痛評分錄入護理工作站,讓醫生能夠通過數字化信息平臺隨時掌握患者疼痛的動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讓患者得到有效的鎮痛治療;③止痛藥的護理。疼痛一般發生在術后1~3d,根據患者對藥物的吸收狀態和代謝速度給予適量的鎮痛藥物,在第一次用藥完成后,認真觀察藥物反應,以確定合理的用藥劑量[3];④制定功能鍛煉計劃。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督促患者早期功能恢復鍛煉,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3療效評價標準 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術后疼痛進行評估。將疼痛分成0~10個等級,數值小表明疼痛輕,數值越大,則表明疼痛強度大。按照疼痛對應的等級將疼痛程度分為:沒有疼痛(0級),輕度疼痛(1~3級),中度疼痛(4~6級),重度疼痛(7~10級)。
1.4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3d內的疼痛程度,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術治療是骨傷科患者治療的一種必不可缺的手段,但疼痛是術后患者常出現的癥狀。疼痛時機體本能保護的反射機制,具有防御和保護性的功能。然而術后的疼痛一般都是強烈的急性疼痛,屬于惡性刺激,會使機體發生病理反應,比如血壓升高、免疫力降低、耗氧量增加、代謝紊亂等,會對機體的很多個系統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影響骨折的恢復和手術后的生活質量[4]。同時疼痛與手術本身造成的創傷、骨折創傷有關,還與患者的心理因素有關[5]。所以做好疼痛護理干預,促進患者生理與心理康復是醫護人員的責任。本研究結果表明,術后3d內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疼痛程度低,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中醫疼痛護理干預對骨傷科患者術后疼痛收到了良好效果。對患者術后身體恢復、心理、生理狀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大大提高了患者對我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江,左俊英,程茂金.手術患者的心理問題與健康教育[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11,10(5):519.
[2]王海燕,馬玉萍,周海慧.疼痛護理在124例骨科患者中的應用[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1):5831-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