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德育表現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表現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欲望,是人對自我抱有期望與信心的顯示,特別是中學生,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智慧,表現自己價值的心理特征尤為明顯。當學生的這個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便會產生一種自豪感而推動學生更有信心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創造,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尤其高中學生,最缺少的就是信心、表現欲、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和正確對待學生的表現欲。我以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要設計值得表現的內容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內容,設計有意思的問題,使他們感到值得一做,弄清它就能顯示自己的水平,但如果不認真思考就很難圓滿答出。于是學生的表現欲便被激發起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
眾所周知,對數的引入,是高一數學教學中的一個歷史性難點。每當教師按課本的程序安排,講完這段教材之后,客觀地說,相當一部分學生雖可以承認它的存在性,但尚難深刻領會,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和突破認知障礙,筆者在上新課的前一天布置了課外作業:查閱資料,找出對數是如何產生的?第二天在上新課的時候,同學們都爭先恐后的發言,講述自己查到的對數是如何產生的。早在公元200多年,阿基米德就注意到1,10,102,103,104……與0,1,2,3,4……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是關于對數的原始思想。到了十七世紀初,商業,工業的興起促進了天文學,力學等科學的發展,在航海,天文觀測,拋物體運動等實際工作出現了大量極繁雜的計算,耗去了工作人員大量時間,提高計算效率成了當務之急,格蘭的納內爾,瑞士的彪奇,英國的布里格斯等都對對數的產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教師馬上給以肯定與贊揚,同時又加以補充和引導。氣氛極為活躍,學生在發言中也掌握了對數,從而不再對對數陌生了。也可使學生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此舉使學生體會到對數的產生是實際需求,這就大大地縮短了學生和對數的距離。
又如,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經常選一些相關的,以往的高職考試的題目,同學們因為這些題目是高考題目,會產生一種挑戰它的欲望,會在課外認真思考,相互討論,找到正確答案,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諸多例子中,確有許多精彩者。學生的表現欲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現的機會
要使學生的表現欲成為現實的表現行為,就要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力求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教師還要保護表現欲旺盛的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表現力在難度更大的機會中得以發揮并獲得成功,又要將難易適度的機會留給表現欲暫時尚弱的學生,使他們也能在表現的成功中嘗試“成功體驗”,樹立自信,進而提高表現熱情。
在學習“簡單空間幾何”課時,為了使初中學生較快地建立起“立體意識”,筆者給每位學生發了六根火柴,讓他們搭出盡可能多的三角形來。學生興趣很濃,但由于開始時思維囿于“平面”,一時難以奏效。教師本想給學生暗示,但話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學生舉手告捷:他們搭成了一個四面體,成功地搭出了四個三角形來。對學生卓有成效的表現,教者立即給以熱情的鼓勵。學生們都以羨慕的眼光投向他們,這幾名學生一時成了“英雄”。通過這個開放型命題的解答,不僅使每個學生檢驗了自己的表現力,而且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要樹立正確的表現觀念
在數學教學中,既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表現欲,又要正確進行引導,務必使學生明白,表現不是出風頭,而是練習與實踐,是學習與檢驗,每個學生必須以平等的角色、積極的態度參與教學活動中去。
一位財會班的女同學,數學基礎不錯,學習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悶頭學習,課堂上不多發言,明顯地缺乏參與意識,成績中等水平。后經教師多次找她個別談心啟導,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現欲。而后她在課堂上有著出色的表現。在一次習題課上,她把三次多項式: 分解因式,竟用拆項、 添項以及借助多項式除法等五種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結果,使大家大開眼界。
毋庸諱言,在數學課堂上,個別學生由于虛榮心太強,因而難免有些弄虛作假的表現,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加以批評,時刻勿忘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中,使學生漸漸樹立起正確的表現欲。
四、要強化表現的內功
如果說樹立正確的表現觀念,才能使學生投入表現,那么,扎實的基本知識、流暢的表達能力、較高的分析、歸納水平以及善于發現問題和獨立思考的個性品質等,都是表現成功必備的內功。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內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現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現能力,增強表現的信心。
我們知道,高中學生年齡大都在十六到二十之間,這是人生表現欲最強的年齡段。但由于他們底子薄,知識容量小,語言表達能力差,特別是對多層次問題的駕馭,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因而往往導致表現失誤。面對學生的此種困惑,筆者時常采用逼進思維法,即把問題進行分解,化整為零,分步推進。
五、要克服表現的心理障礙
中圖分類號 S79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143-02
膏桐(Jatropha curcas L.)又名小桐子、麻瘋樹、黑皂樹、木花生等,為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瘋樹屬(Jatropha)落葉灌木或小喬木[1],分布于我國的云南、四川、廣西、廣東、海南等地[2]。膏桐是制取生物柴油的優良樹種之一,我國目前在膏桐的快繁技術、基因克隆、干旱脅迫下的表現、生理及形態特征及綜合利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3-9]。在膏桐種源研究方面,向振勇等[10]對應用ISSR分子標記方法對采自云南省的8個居群的膏桐共158個個體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栗宏林[11]對我國膏桐主要分布區內22個種源從形態學、解剖學、光合生理3個層次對不同地理種源間差異進行比較研究。
由于膏桐自身的遺傳特性與生長環境的不同,造成不同種源間的生長存在差異。因此,掌握膏桐不同種源的生長規律,選擇最佳種源,對建設膏桐能源林具有重要意義。云南省雙江縣氣候條件適宜膏桐種植,是云南省大力發展膏桐能源林的主要地點之一。本研究通過采集云南省及四川省不同地區的膏桐種質資源,并在雙江縣膏桐良種繁育基地進行試驗,對不同種源的膏桐生長性狀進行初步調查,通過數據分析找出最佳種源,為云南省的膏桐能源林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研究試驗地選擇在云南省臨滄市雙江縣膏桐良種繁育基地。雙江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東經99°35′15″~100°9′33″,北緯23°11′58″~23°48′50″,北回歸線橫穿縣境。屬南亞熱帶半濕潤山地季風氣候類型,平均氣溫19.5 ℃,年均降水量1 016 mm,干濕分明,雨熱同季,冬春干旱或半干旱。雙江縣膏桐良種繁育基地屬中坡山地,海拔高度1 100 m,平均坡度15°,土壤主要為沙巖發育的赤紅壤,土壤平均厚度70~80 cm。
1.2 種源選擇
試驗膏桐種源來自四川與云南2個省的10個地區。其中,四川膏桐種源采自攀枝花,云南膏桐種源采自保山隆陽區、臨滄滄源縣、大理州大理市、昆明市東川區、臨滄市雙江縣、玉溪元江縣、楚雄州永仁縣、楚雄州元謀縣和曲靖市會澤縣9個地區。試驗中還使用了太空種子及其對照。在所有種源中,雙江種源包括扦插苗與實生苗,其他種源均為實生苗。
1.3 研究方法
試驗選擇云南、四川不同地區的13個膏桐種源,按株行距2 m×3 m在試驗地進行栽植,每年定期進行施肥與除草。通過每木調查三年生膏桐的樹高、干高、地徑及分枝數量等性狀,利用SPSS對不同膏桐種源的生長性狀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對比分析,并對各膏桐種源進行綜合打分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膏桐不同種源生長狀況
不同種源間樹高、干高、地徑及分枝數4個生長性狀均有顯著差異(表1),其中樹高差異最大,干高的差異最小。不同種源間的各生長性狀也有所差異,雙江實生、滄源、東川、攀枝花、太空對照、元江、元謀7個種源的膏桐樹高長勢相對較好,永仁種源的樹高生長最差。各種源間干高的差異較小,雙江實生、滄源、東川3個種源的膏桐干高長勢最好,其余膏桐種源在試驗地立地條件下干高因子長勢差異不明顯。雙江實生、元江、攀枝花、滄源4個種源的膏桐地徑長勢最好,雙江扦插、永仁這2個種源長勢較差。雙江、元江、攀枝花、元謀4個種源的膏桐分枝數較多。
2.2 膏桐不同種源評價
由于實測的生長因子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因此有可能用較少數的綜合指標分別綜合存在于各變量中的信息,而綜合指標之間彼此不相關,即各指標代表的信息不重疊??梢岳靡蜃臃治龅姆椒▽Ω嗤┑母魃L性狀進行綜合評分,從而對不同種源的膏桐生長狀況進行評價。相關系數矩陣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值為3.301(表2)(設定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此只提取1個公共因子,因子累計貢獻率為82.535%。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由4個性狀共同決定,地徑與其的相關性最高,因子得分為0.968分,其次是樹高,為0.936分。
使用統計軟件SPSS作出各個主成分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表4),因子模型將變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線性組合,根據選擇計算因子得分的回歸方法,將公因子對變量X1~X4作線性回歸,得到各個種源的因子觀測量得分方程:
F=0.284X1+0.259X2+0.293X3+0.262X4(1)
式(1)中:X1為平均樹高,X2為平均干高,X3為平均地徑,X4為平均分枝數。
根據得分方程,對各種源進行評分(表5)。
從表5可以看出,雙江實生、滄源、攀枝花、東川、元謀、元江6個種源膏桐長勢較好;而太空對照、大理、太空、會澤、雙江扦插5個種源膏桐長勢次之;保山、永仁這2個種源膏桐長勢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結果表明,膏桐的13個種源在相同立地條件下其生長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樹高和分枝狀況差異性最明顯。雙江、滄源、東川、攀枝花、太空對照、元江、元謀等當地種源和適應性較強的種源樹高和分枝最佳,樹高和分枝狀況相差不大。13個種源膏桐的地徑和干高因子具有差異性,但差異性不大,雙江扦插苗、保山、大理、東川、會澤、太空對照、永仁、太空苗這8個種源間差異性不大,地徑和干高因子長勢不佳,而元謀、雙江、攀枝花、元江、滄源5個種源地徑和干高因子長勢較好。
綜合各生長性狀來看,雙江實生、攀枝花、滄源、東川、元江、元謀這6個種源膏桐長勢最佳;雙江扦插、大理、會澤、太空這、太空對照這5個種源膏桐長勢次之;保山、永仁種源膏桐長勢較差。
大面積種植膏桐,發展生物質能源,選擇優良種源至關重要。由于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膏桐的生態習性,不同種源膏桐的各個生長因子也會有所不同,雙江縣膏桐良種繁育基地作了膏桐不同種源的生長測定,通過測定來鑒定膏桐不同種源主要差異性的表現,也對膏桐種植提供借鑒和指導意義。通過此次膏桐不同種源的生長測定,膏桐不同種源生長勢與立地條件、自身對生境的適應性、內在因素(包括種子的差異和幼苗期、最佳生長期對立地的適應和要求等)、人為活動等對膏桐的生長有一定影響。種植膏桐的主要目的是采集果實,只有結果量好、長勢好的種源才能作為推廣的重要參考,但該研究中未能測定其結實量,下一步研究中需繼續觀測。
4 參考文獻
[1] 丘華興.中國植物志:第四十四卷,第二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48.
[2] 林娟,周選圍,唐克軒,等.麻風樹植物資源研究概況[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4,12(3):285-290.
[3] 黃紅英,竇新永,孫蓓育,等.兩種不同生態型麻瘋樹夏季光合特性的比較[J].生態學報,2009(6):2861-2867.
[4] 鄧志軍,程紅眾,宋松泉.麻瘋樹種子的研究進展[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605-612.
[5] 陳任,魏琴,唐琳,等.麻瘋樹營養器官和種子的蛋白質組成及對水分和溫度脅迫的反應[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3,25(4):95-107.
[6] 謝無畏,林凡榮,徐鶯,等.麻瘋樹育種指標的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9(3):20-23.
[7] 吳濤,陳少瑜,彭明俊,等.不同種源膏桐在干旱脅迫下生理指標的變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1(2):1-7.
[8] 鄭玉龍,類延寶,李揚平,等.不同種群小桐子光合及形態特性的比較[J].生態學雜志,2009(6):1-11.
一、語言表達能力對中職生的重要性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交流必不可少。能進行簡潔高效的語言交流是中職生下一步走向職場、社會的必備能力?!吨械嚷殬I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稱《課標》)對中職生語言表達能力作了如下要求:“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睂W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是中職語文教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時代的任務,也是社會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二、中職生語言表達能力現狀及其分析
由于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訓練。在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中,學生表達能力差是對學生差評的主要原因。表現為幾個方面:
1、羞于表達。學生在獨立進行的社會交際中,常常羞于表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中職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母語是各地方言。上課時,由于學生不習慣使用普通話,而且往往夾雜濃厚的地方口音,師生的交流也并不流利。自尊心稍強的學生,怕出錯被人笑話,更羞于表達了。另一方面,中職生學習成績差,很少被老師表揚,也很少有機會回答老師問題,養成了不積極說話的習慣。
2、 交流的層次受到限制。中職學生的表達能力,經歷了小學中學的訓練,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說的能力較差,表達能力及方法還需要提高。他們在人較少的場合或與熟人交談時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在正式或陌生場合就會膽怯,或選擇沉默寡言。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習慣使用日常生活簡單用語表達,但如對語言要求層次較高,他們的語言詞匯量明顯匱乏。如在面試場合,他們往往詞不達意,難以自如的與考官交流交流。
3、表達隨意跳躍,不連貫?,F今社會,中職學生常用的日常交流手段,如短信、QQ、微博等,常常使用簡短、零碎的對話。這使學生的口語表達受習慣影響,出現表達很隨意,跳躍,不連貫的現象。
三、對策
1、建立學生自信心,鼓勵學生敢于表達,摒除自卑心理。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在學習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會缺少前進的動力。針對學生羞于表達,不主動參與交流的情況,教師應積極鼓勵他們大膽回答問題,而后發現不足之處,方能“對癥下藥”。使學生充分認識 “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的道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對學生普通話不標準或夾帶嚴重方言時,教師不但不應埋怨或當場嘲笑,而且應制止其他學生的嘲笑。引導他們認識正是因為存在著各種方言,我們學標準普通話才能更好的與人交流與溝通。所以只要學生大膽“說話”,不管他是否流暢,不管他是否夾雜鄉音,教師都應該積極肯定他們的勇氣,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及時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
2、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各種對話情境。
面對學生在人較少的場合或與熟人交談時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在正式或陌生場合就會膽怯,或選擇沉默寡言的情況, 作為教師不能一味埋怨責怪學生。這雖與個人性格有關,但歸根結底是心理因素原因。教師可以先從尋找學生關心、喜愛的話題出發,使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暢所欲言。其次,在創設各種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參與的積極性的情境的同時,讓學生人人參與,多練習并進行角色扮演。常見的與未來職場息息相關,與生活貼近的職場情境有求職面試,自我介紹,社會活動拜訪,接待,交談等。這樣的訓練鍛煉了膽量,口語表達也得到充分練習。
3、架設平臺,用活動和比賽的形式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中職生在這一年齡階段朝氣蓬勃,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彰顯個性,爭強好勝,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學校應多舉辦活動和比賽,如課外演講,朗誦,辯論賽等,設立相應學生社團,提供展現和比試的平臺,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課堂外“能言”、“敢言”機會。 比如在參與演講團,廣播站,話劇社,相聲小品興趣小組等的學生活動時,在愉快地玩樂中,主動地交流與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很大程度上得到訓練。學校通過舉行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辯論賽等讓他們在競爭中,不斷地激發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形式,學生樂意參加,也容易接受,無疑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劑良方。
4、注重教師示范性作用
培養中職學生課堂語言表達能力,教師的示范仍然是重要的一環。特別要求語文教師能說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并在語言的規范性上做出表率。有的語文教師,在運用普通話教學中難免夾雜有地方方言,要花大力氣力求減少朗讀的差誤,避免降低教師的威信,影響知識傳授的準確性。同時,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過程中,應切實加強具體性的指導。比如,職場面試中的自我介紹,從哪些角度介紹自己,如何組織語言,需要教師認真的指導和訓練,必要時做示范。還有,教師的課外語言表達,諸如與學生談話、上臺講演、集隊訓話等,也會給學生的語言表達帶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職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為了學生更快更好地就業,在未來職場中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做得好,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交際等帶來積極的影響,同時可以促進社會的文明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葵,君立.讀學基礎[M].大學出版社, 1996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A
表觀遺傳學為人們理解遺傳現象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成為“后基因組”時代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同時,表觀遺傳學作為一個前沿領域,將是高中生物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如何在高中課程中實現其教育價值,對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表觀遺傳學:從“意外”發展而來的科學領域
“眾所周知,DNA是生命的基本遺傳物質,但令人怦然心動的是,你可以繼承的不僅僅只有DNA序列,還有表觀遺傳信息?!北碛^遺傳學是從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無法解釋的“意外”現象的探索中發展起來的,這也使表觀遺傳學的研究格外令人著迷。
經典遺傳學認為,遺傳信息儲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過生殖將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它所揭示的“基因型決定表型”的遺傳模式被廣泛認知。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遺傳現象卻一直困擾著遺傳學研究者們。作為遺傳信息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為什么會在成長發育過程中表現出不盡相同的外表特征?在生物體的發育過程中,雖然每個細胞擁有相同的遺傳物質,為什么它們卻遵循高度的時空特異性,從而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在過去的30年中,隨著對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X染色體失活、基因組印記以及非編碼RNA等領域的不斷深入研究,許多困惑科學家已久的遺傳學問題得到了解釋,表觀遺傳學也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熱點研究領域。
表觀遺傳現象被定義為“非DNA突變引起的可繼承的表型變化”。其中包涵三個關鍵點:
(1) 不是由DNA突變引起的;
(2) 可以繼承的,或是說可遺傳的;
(3) 引起了表型的變化。
一直以來,DNA被認為是遺傳信息的唯一承載者。表觀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子代可以繼承的不僅僅有DNA攜帶的遺傳信息,還有“表觀遺傳信息”。而這些表觀遺傳信息雖然沒有伴隨DNA序列的改變卻可以遺傳下去。例如,在發育過程中,分化后的細胞和組織之間存在明顯的表型差異,這些差異一旦形成便可以以一種克隆性的方式遺傳給子代細胞。需要說明的是表觀遺傳現象中的表型變化是“開關”型的,即這種表型非“有”即“無”,而不是程度上的變化。
表觀遺傳學與克隆、干細胞、衰老與癌癥等研究都有密切聯系。在“后基因組”時代,表觀遺傳學的發展對生物學研究以及人類疾病領域的研究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2 發揮表觀遺傳學在高中生物學中的教育價值的教學策略
表觀遺傳學現象廣泛存在于生命周期的各個過程中,表觀遺傳學的調控對生物體來說具有普遍且重要的意義。不過,目前國內外高中生物教材幾乎都沒有完整介紹表觀遺傳學相P內容的章節。其原因固然比較多,但主要原因有:表觀遺傳學是近些年來才發展迅速,屬于比較新的研究領域;表觀遺傳的機制非常復雜,要讓高中學生理解其內在機制,有一定困難。然而,將表觀遺傳學的內容納入我國的高中生物課程,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那么,這一內容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教育價值究竟表現在哪里?筆者認為,它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遺傳學知識,完善遺傳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發揮它在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價值。
2.1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的本質
目前,人們對“科學的本質”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2061計劃――面向所有美國人的科學》所闡述的科學的本質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可:
(1) 科學世界觀: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科學知識是可改變的;科學知識并非很容易就可以;科學并非萬靈丹,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2) 科學探究活動:證據對科學而言是重要的;科學是邏輯與想象融合成一體;科學知識除了能說明自然界的現象也具有預測的功能;科學家會驗證理論以減少誤差;既定的科學知識并不具有永久的權威地位。
(3) 科學事業:科學是人類的一項事業。
表觀遺傳學的發展歷程,典型地體現出了科學的本質。因此,表觀遺傳學內容的教學,應著力于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
2.1.1 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具有開放性
表觀遺傳學的發展表明,人類對遺傳現象和本質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科學知識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雖然遺傳學已經建立100多年,但是科學家們并沒有停止對遺傳問題的探索,遺傳學仍然在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回答:“為什么遺傳背景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表型差異?”“為什么克隆后的小貓與‘單親媽媽’會有不同花色?”……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會發現用之前所學的經典遺傳學知識并不能回答好這些問題,而是要進一步尋找更合理的科學解釋。由此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科學的開放性。
2.1.2 引導學生感悟科學講求證據與邏輯
人們對遺傳現象的認知程度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改變,但所有觀點的產生都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基于科學實證。表觀遺傳學從對現象的認知到理論的建立都是基于科學證據的積累。這期間出現了很多假說,也經歷了理論的不斷提出與的過程。雖然目前仍然有很多還不能夠被解答的問題,但是通過科學家們在DNA與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組以及非編碼RNA等領域的不斷探索,人們已經可以解釋很多表觀遺傳學現象。科學研究的發展往往從認知規律開始,進而通過科學探究來逐步揭示規律形成的機制。教學時,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基于表觀遺傳的現象,科學家揭示現象獲得的研究事實來得出結論,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表觀遺傳學內容,知道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也能進一步引導他們認識到科學是重視證據和邏輯的。
2.1.3 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的連續性
科學的本質特征,一方面表現在科學知識是暫時的、可變的;另一方面表現為科學知識又具有持久性。雖然科學家反對絕對真理的概念,并認為其中不確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絕大部分知識都具有持久性。因此,改變性與連續性是科學一貫的特征。高中階段學生對表觀遺傳學相關內容的學習,既需要、也可以體現出科學的連續性。
經典的分子遺傳學可以說是從“基因”的層面來進行研究,表型的改變歸結于DNA序列的變化。而表觀遺傳學是從“染色質”的層面來進行研究,表型的改變歸結于染色質狀態的調整。所以表觀遺傳學狹義的定義為:通過調整染色質狀態,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實現對基因轉錄的調節。學習有關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表觀遺傳學的發展對經典遺傳學來說并不是一種質疑和挑戰,而是一種補充,是遺傳學研究的一種延續。隨著表觀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的揭開,其與經典遺傳學以及普遍的生物調控更容易地被結合起來。這種聯系是一直就存在的,只是科學家需要通過對科學的不斷探究去發現和理解它。科學是人類的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遺傳學的探索還將繼續為人們揭開更多生命的奧秘。
2.2 注意引導學生進一步建立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是理解生命的本質所需要的觀念,是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構建生命觀念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表觀遺傳學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以及穩態與平衡觀。
2.2.1 注意凸顯表觀遺傳學如何體現出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
結構與功能觀是基本的生命觀念之一。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的有效執行必定依賴于特定的結構。在生物體的生命歷程中,結構與功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表觀遺傳現象充分體現出結構與功能的辯證統一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表觀遺傳學“開啟”和“關閉”兩種不同的表型狀態下,總是可以在其中的關鍵調控點找到結構差異,即結構決定功能。染色質在結構上并不是均一存在的,既有相對松散的有利于基因表達的常染色質,又有高度濃縮使基因沉默的異染色質。常染色質是以一種開放式的、對轉錄等過程所需的各種酶更為敏感的構象存在,隨時可以開啟基因的表達。而異染色質以一種超濃縮的致密結構存在,轉錄等相關的酶無法結合上去,從而抑制表達。這體現出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表觀遺傳學的各種機制之間其實是相互關聯的,表觀遺傳因素通過調節染色質的結構、對染色質進行修飾等來影響基因的轉錄,從而達到調節功能的目的。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表觀遺傳的實例滲透結構與功能觀。例如,表觀遺傳學因素導致雌性哺乳動物的一條X染色體失活,失活后的染色體以致密的異染色質狀態存在,稱為巴氏小體。以玳瑁貓為例,玳瑁貓(母貓)的體表有黃色和黑色隨機分布的花斑。控制黃色和黑色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體上的兩個等位基因。在個體的發育過程中,細胞內的一條X染色體隨機濃縮而失去活性,從而呈現出這種黃黑相間的花色。
2.2.2 注意發揮表觀遺傳學在建立進化和適應觀念上的價值
“生物進化”是生物學核心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將大部分生物學知識建成一個整體的框架。“遺傳”“進化”與“環境”三者之間存在很微妙的關系。生物進化的前提是有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素材的多樣性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而環境又像是一個有力的推手影響著進化的方向。表觀遺傳學的學習是一個將遺傳、進化與環境很好整合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者的內在聯系。
生物體能夠產生后代并穩定遺傳依賴于穩定傳遞的遺傳信息與精密的調控機制。表觀遺傳信息的發現是對遺傳信息的重要補充,拓展了遺傳密碼(DNA)的信息承載量。表觀遺傳信息的加入相當于擴大了遺傳樣本量,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很多表觀遺傳學現象都是在生物后天的發育中表現出來的,體現出環境的塑造性。借助表觀遺傳學研究手段,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環境因素對生命的影響,進一步理解“基因型+環境=表型”這一遺傳學命題。研究結果顯示,從單細胞到多細胞,表觀遺傳相關的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的程度與類型以及RNA干擾機制在不同的物種中具有顯著的差異,暗示著表觀遺傳調控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表觀遺傳信息的發現以及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的研究對進一步理解遺傳與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2.2.3 利用表觀遺傳學內容引導學生建立穩態與平衡觀念
在自然界生存,生物種群會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來有效地適應環境從而維持穩態。穩態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動態平衡無處不在,各物種與生存環境之間存在平衡,物種之間存在平衡,種群之間存在平衡,個體之間存在平衡。與此同時,每一個生物個體也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系統,在生存過程中,個體的各種結構之間、各種調控機制之間都存在平衡。在進行表觀遺傳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次引導學生建立相關的生命觀念。
雌性與雄性之間的平衡:眾所周知,X染色體的基因攜帶量較Y染色體來說是大很多的。如果雌性動物的兩條X染色體都具有活性,那么雌性性染色體所攜帶的基因數目幾乎是雄性的兩倍之多。在哺乳動物中,雌性個體的一條X染色體會隨機失活,從而維持與雄性之間基因的劑量平衡。
染色質結構之間的平衡:基因的表達與沉默是一個復雜且精密的過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中的常染色質比例只占不到4%,而剩余的96%都為異染色質。需要注意的是,沉默染色質是動態變化的,這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要維持和延續染色質的這種動態平衡狀態必定需要一個十分可靠的調控過程。因此,表觀遺傳現象往往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表觀遺傳調控與環境因素之間的平衡: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還不明確的年代,人們常常把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歸結于“環境”的因素。研究數據表明,環境因素可以通過影響表觀遺傳標記從而影響基因功能。表觀遺傳具有時間上的多樣性,同卵雙胞胎在出生早期具有相似的表型,但隨著不斷地成長,差異會不斷出現。數據顯示,同卵雙胞胎在遺傳學標記的程度和分布上都有明顯的不同,說明表觀遺傳調控與環境的變化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聯系。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表觀遺傳學內容的教學關鍵不在于表觀遺傳知識的深挖和補充,而在于以此為腳手架,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構建生命觀念,從而使學生建立終生受益的素養基礎。
參考文獻:
[1] Watson J.D. Celebrating the genetic jubilee: 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D. Watson. Interviewed by John Rennie. Sci. Am, 2003.288: 66-69.
[2] Avery O.T., Macleod C.M., and McCarty M.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In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by a desoxyribonucleic 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neumococcus Type III. J. Exp. Med, 1944. 79:137-158.
[3] 朱冰,O方霖譯. 表觀遺傳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
[4]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1989:1-16.
關鍵詞: 新課標;榆林市;生物學實驗;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Yulin City;biological experiments;teaching situ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1-0270-02
――――――――――――
作者簡介:張漢昌(1989-),男,廣西南寧人,目前為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09級免費師范生,研究方向為生物教育科學、基礎教育研究。
0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并于同年9月正式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按照基礎課程改革的整體規劃,2007年陜西省高中生物新課程已經全面推行。生物作為高中階段一門重要的科學課程正經歷著一次從教育觀念、課程內容以及結構的徹底變革。[1]新課標增加了實驗內容并且也提升了實驗課程的目標,這些是生物課標體系變化的顯著特征之一。
2012年8月和9月對榆林市榆陽區預計周邊10縣20個高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本次調查發出問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為100%。
1 榆林市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
1.1 實驗員的基本情況。調查了20所高中,55%的高中是兼職實驗員,只有15%的高中至少配備了一名生物實驗員,但是實驗員學歷偏低,僅有66%的實驗員能準備一般的實驗(見表1)。
1.2 實驗教學條件。從表2可以看出,各高中設備配備方面比較樂觀,但是有95%的學校實驗材料供應欠缺,學校在實驗經費的投入上嚴重不足,造成實驗不能正常開展。而且只有一個學校實驗室對學生自由開放,不能滿足對實驗研究特別有興趣的學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學生自由發揮和自主創新。
1.3 實驗課安排和教學方法(見表3)。
1.4 高中生物教師對實驗作用的認識。許多高中生物學教師對于《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理念和目標沒有很好的理解(見表4)。
1.5 高中生物學必修模塊實驗的開設情況。75%的學校開設了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脂肪和蛋白質,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這5個實驗,但是僅10%的高中開設了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
2 思考與對策
2.1 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實驗教學水平。首先,行政部門組織老師研修新課程標注,熟悉新課程的試驗內容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端正試驗教學的態度;其次,通過培訓提高老師的業務水平,并且教師必須取得“試驗教師資格證”以后才能上崗,同時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并且鼓勵實驗老師從事試驗研究,逐步成為研究型試驗教師;再次,組建一直有豐富試驗經驗的生物教師專家組,利用課余時間對各個老師進行試驗培訓;最后,為了推動生物試驗的規范化加血每年舉行一次生物教師試驗技能競賽。
2.2 增加試驗教學經費。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機制,確保經費落實禁止挪作他用,同時確保教育經費發揮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陜北榆林市周邊10個縣的實驗設施雖然落后于城區,但是農村卻又很多的生物資源,如果能夠充分發揮當地的生物資源就能夠變弱勢變成優勢。例如,廣東潮汕的有些農村中學的投入很少,但是他們把學校的閑置角落規劃成了蔬菜區、果樹區以及水生生物等功能區,還有的學校種植了潮汕中草藥并且讓學生制作草藥標本,以及開展“潮汕中草藥資源調查”的研究學習活動。[3]可見,只要勇于創新,因地制宜,陜北榆林縣城高中也同樣能把實驗教學搞得有聲有色。
2.3 合理安排實驗課,改變教學方法和實驗室管理。首先合理安排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應當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根據試驗的具體情況采用現代化教學,如計算機、多媒體等。在材料和方法上鼓勵學生對試驗進行自主設計,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實驗室管理方面應當適當的開放實驗室,以滿足學生對試驗研究的求知欲望,給學生自由發揮和自主創新的空間。
3 結語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新課程安排了大量的生物試驗。[4]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榆林市高中生物教師和領導對于試驗教學的作用認識不深刻,本文調查的榆林市20所高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調查結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些結果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目前榆林市多數高中的生物試驗的教學現狀。本文針對教學提出了幾點改革的意見僅供參考,目的是幫助提高教學實驗水平以及教學質量,促進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和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張迎春,汪忠.生物學教學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1-2.
由于高中數學思維障礙產生的原因不盡相同,作為主體的學生的思維習慣、方法也都有所區別,所以,高中數學思維障礙的表現各異,具體的可以概括為:
(1)數學思維的膚淺性:由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一些數學概念或數學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沒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學生僅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脫離具體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無法擺脫局部事實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質。
(2)數學思維的差異性:由于每個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盡相同,其思維方式也各有特點,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數學問題的認識、感受也不會完全相同,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偏頗。這樣,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問題中的隱含條件,抓不住問題中的確定條件,影響問題的解決。
(3)數學思維定勢的消極性:由于高中學生已經有相當豐富的解題經驗,因此,有些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難使其放棄一些陳舊的解題經驗,思維陷入僵化狀態,不能根據新的問題的特點做出靈活的反應,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維甚至造成歪曲的認識。
由此可見,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形成,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注重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對策研究
(1)在高中數學起始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狀況,尤其在講解新知識時,要嚴格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照顧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異,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數學思維的興奮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預防學生思維障礙的產生。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分別給他們提出新的更高的奮斗目標,使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覺,提高學生學好高中數學的信心。
(2)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指導學生提高數學意識。數學意識是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對自身行為的選擇,它既不是對基礎知識的具體應用,也不是對應用能力的評價,數學意識是指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該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壞,當屬技能問題,有時一些技能問題不是學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學生面對數學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套那個公式,模仿那道做過的題目求解,對沒見過或背景稍微陌生一點的題型便無從下手,無法解決,這是數學意識落后的表現。數學教學中,在強調基礎知識的準確性、規范性、熟練程度的同時,我們應該加強數學意識教學,指導學生以意識帶動雙基,將數學意識滲透到具體問題之中。
“生動課堂”是指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主動營造一個充滿趣味、新奇、快樂的教學氛圍,以此感召、吸引高中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自覺悅納,使物理課堂處處充滿生命律動、認知靈光與主觀能動,真正打造一個生機盎然的生命課堂。因此,“生動課堂”是高中生自由自在地認知、開開心心地合作的主動認知過程,是高中生借助集體智慧去積累知識與悅納教化的主動成長過程。
二、建構“生動課堂”的重要性
首先,建構“生動課堂”能為高中生提供一個有設計、有興趣、有參與、有過程、有效果的生命樂園,借助高中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去悅納教師預設的教育信息,切實提升“生動課堂”中德育滲透的實踐效果。在“生動課堂”上,高中生處于開放、自由的積極狀態,因而能提高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其次,建構“生動課堂”是為教師設計、實施與完善物理教學提供一個非常具體、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僅能推動高中生學習物理知識,還能實現高中生對德育信息的積極獲取與主動悅納。因此,“生動課堂”能引導教師拓展物理教學的教育功能,推動物理教學效果的復合型發展,深度貫徹德育。最后,建構“生動課堂”能推動物理教學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理念,深度優化物理教學的育人質量與教學范疇,實現科學育人觀的貫徹執行,保質保量地完成素質教育賦予物理教學的教書育人使命。因此,“生動課堂”是物理教學走向提質增效、科學轉型、教育拓展的物質基礎,更是德育滲透的重要基地。
三、建構“生動課堂”滲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生動課堂”是物理教學走向人性化、多元化、趣味化以及實效化發展的重要渠道,更是檢驗教師教學藝術、教學才能以及教學方法的試金石。
(一)借助支架教學滲透德育
支架教學是指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首先為高中生解決重難點知識,然后將剩余的探究任務留給高中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友好交流與互助成長。因此,支架教學與“生動課堂”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能成為高中生走向課堂認知主人的得力抓手,自然也適合教師借機進行德育滲透,有效推動支架教學與德育滲透的有機融合,切實提升德育滲透對高中生的教育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摩擦力”的支架教學中,教師需要為高中生點明“摩擦力”無處不在,而且,物體的正壓力越大,“摩擦力”就會越大。然后,教師以此為教學支架再讓高中生針對“摩擦力”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利用集體智慧共同掌握“摩擦力”知識,并借助友好交流實現深度學習。由于“摩擦力”知識高中生在初中時期就已經學習過,因而能在集體討論中獲得較好的認知效果。因此,教師在評價高中生的合作探究時要滲透德育,先肯定高中生的友好互助與整合發展,然后鼓勵高中生再接再厲,繼續保持合作態勢、交流途徑,在互幫互助中成為好朋友,培養高中生的關愛意識與團隊觀念。
(二)借助對分教學滲透德育
對分教學是指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以知識講解為教學起點、以高中生的主體探究為核心、以教師的知識小結為結尾,科學建構教師教學智慧與高中生整合發展相得益彰的生命互助平臺。因此,對分教學與“生動課堂”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教師可以在知識小結中順勢滲透德育,有效推動德育與物理教學的相互融合,利用德育活動有效豐富物理教學的育人元素、實際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的對分教學中,教師首先簡略講解此定義的基本知識內容,然后讓高中生在合作探究中再次深度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并從理論層面集體討論改變物體原有狀態時必有外力的存在。這樣,高中生就會在積極想象、主動發言、自覺交流中暢所欲言,快樂交流自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論感知。因此,教師在課堂小結時可以借機滲透德育,教育高中生成長道路上會有很多的外來誘惑力,高中生只有戰勝外來誘惑,才可以繼續前進;高中生被誘惑征服,就會貽誤時間,改變原有的發展軌跡,因而高中生要戰勝外來誘惑,篤定學習。
(三)借助翻轉教學滲透德育
翻轉教學是指高中生在課下進行自主學習,完成教師預定的探究任務,然后以自主學習成果為交流基礎進行合作探究,借助集體智慧在課堂討論中進行二次探究。這樣,物理課堂的教學時間幾乎全部都給予了高中生,因此,翻轉教學完全能成為“生動課堂”,推動高中生真正成為物理課堂的認知主人。因此,教師可以在評價高中生自主學習時滲透德育,激勵高中生繼續自立自強。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的翻轉教學中,由于高中生從小學時期就在數學知識中接觸過“速度”,因而高中生對“速度”的認知難度較小。因此,高中生可以在課下自主學習中通過識讀教材內容進行信息收集與知識積累活動,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將個人的主觀認知結果進行課堂討論,在信息大融合中進行再次感知,因而能彰顯出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取得較好的認知效果。這樣,當教師對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進行教學評價時,就可以肯定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習慣以及合作探究方法,鼓勵高中生繼續在自立自強中逐步養成自我管理、自主成長的良好習慣,推動高中生逐步進入自主發展、快樂成長的良性軌道。另外,教師還要借助高中生之間的互幫互助進行德育滲透,鼓勵高中生在合作探究中熱情待人、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努力實現“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活動效果。
(四)借助項目教學滲透德育
項目教學是指教師為高中生的信息獲取與知識積累提供具體可行的探究任務,以探究任務指引高中生進行項目學習,推動高中生在互幫互助、集思廣益中慢慢成為物理教學中的認知主人。因此,項目教學也與“生動課堂”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能充分展現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在教學評價中趁機進行德育滲透,鼓勵高中生團結互助、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共同發展。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五節“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項目教學中,“加速度”是指一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速度變化量,因而加速度越大,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值就會越大。因此,教師可以將“加速度”作為高中生的項目學習內容,讓高中生在各抒己見、集體交流中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起掌握“加速度”這個知識模塊。當高中生借助集體智慧完成對“加速度”的主觀感知后,教師要順勢對高中生的齊心協力、群策群力以及互幫互助進行教學評價,并在教學評價中科學滲透德育。教師要表揚高中生之間的互敬互愛、慷慨無私、甘愿奉獻、互通有無、相互啟迪、共同發展,利用賞識教育固化高中生的良好動機、交流意識、無私做法與高尚行徑。因此,教師以賞識教育為外包裝的德育能繼續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交流熱情、表現欲望與互助意識,推動高中生在互幫互助中快樂成長。
自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不斷的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繁榮。高中生作為中國的新生代,學識教育必定是要牢牢緊握的,但是德育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高中生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近年來高中生的德育缺失問題發展甚為嚴重,部分青少年和少數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發生了扭曲,致使社會風氣也有跌落之勢。
一、當前高中生德育教育缺失問題
1、德育教育內容與現實社會脫軌。
“在一個世界里,學生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钡掠逃菍Ω咧猩撵`的引導,由內而外的感染習慣。現實性、生動性是德育教育的突出特點,其主要內容是來自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但是許多教育者卻不能真正的了解這一點,對于高中生的道德教育,還是停留在僵化的課本教條,按部就班,在生活的運用和實際的學習上產生了很大的不同,造成學生很難從自身的需要里找到與課本德育內容相一致的契合點,進而很難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高中生就衍生成了一個只學習知識的人,亦是“脫離現實的傀儡”而不是一個個性獨立、精神世界完善的生活中的人?!安唤拥貧狻背蔀榈掠逃闹匾獑栴}之一。
2、“讀書無用論”經常抬頭
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最活躍的階段,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的反應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他們對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動適應的態度,缺乏成人那種系統審視的過程,簡單的來說就是無論對錯,首先的感觸態度是吸收,這就造成了部分意志不堅定的學生讀書學習風氣明顯下降,打游戲、看小說、聊天、出入網吧取代了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對于無緣無故的曠課也是樂此不疲,長而久之,這些同學大都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讀書無用論”也在他們的心里埋下種子,逐漸發芽長大,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當前教師、家長對于德育教育的忽視,管教不嚴格,并且只為學生灌輸了死板讀書的學習方式,加深其厭學情緒,沒有讓學生真正明白讀書的價值!
3、攀比、享樂主義思想抬頭
攀比,是普遍的中學生都會有的情緒,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理解并不是縱容,受到當前的低俗社會文化的影響,有的學生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物質生活上表現很出很強的虛榮心,有很強的攀比心理,這些學生充分利用家長的溺愛心理,從父母處獲得一些錢財,并沒有將錢用在購買學習用品方面,而是全部用在了攀比享樂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弱化,享樂主義思想抬頭。
二、當前高中生德育缺失問題解決對策
1、改進高中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德育教育需要快、準、狠,及時的發現學生出現的德育缺失問題,準確的把握其問題根本方向,以及正確的解決方式,嚴肅嚴格的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教育者需要針對高中生的德育內容轉化為日常行為規范,從習慣上的嚴格要求,養成好的心理素質,集知識性于一體的德育教育活動,將德育內容逐漸融合到學生人際交往與日常生活中,重視啟發性與開放性,其次教育工作不能脫離社會發展而存在,德育教育來源于生活,只有通過情感教育,緊靠生活才能讓高中生切實感覺到德育對學習、工作和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并且在學習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意識,“以情感人”才是教育者的重大挑戰,將德育教育轉化成中學生的人生信條與處世準則,融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才能發揮實效性用。
2、更新德育教育內容
德育課大多屬于社會科學,理應走入社會“大課堂”才能得到更深解,德育教育不一定要在課堂內才能進行,它應該是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傳統的從課本教條上的解釋面對于當前發展迅速的社會,早已不能成為引導中學生正確發展的道路,更新德育教育勢在必行,培育和弘揚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強調教育各要素之間的相互性,這是實現人的德育教育內容更新的關鍵,所以針對于當前的德育教育,相對獨立性、自主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灌輸教育的同時,堅持自我教育的同時開展,使他律和自律相統一,達到最優的教育效果。將德育教育引申進社會,將真實社會面貌融入進教育內容成為德育教育發展的突破點。
總結:總之,做好高中生德育工作,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高中生的科學文化教育固然重要,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視,學生是德育教育的主體,教育者在教授過程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要對當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現狀進行分析,積極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提高高中生德育教育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5-0245-02
一、“德育”的內涵及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本質強調教育者所施加的外力對受教育者內在的影響。更為精確的表述是:“德育是教育者將一定社會所推崇的品德規范與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品德的一種教育?!盵1]強調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對高中生的成長階段、生活內容的特點的分析。
第一,從成長階段角度分析。高中階段是心理和生理趨于成熟的階段,具備較強的可塑性。這種較強的可塑性意味著:如果受到正面的影響較為深刻,則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如果受到負面影響的侵蝕力大,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中也會埋下不良的根基。
第二,從高中生的生活內容特點分析。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高中生的大部分有效活動時間(非睡眠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當前對教育的分外重視造成了學習過程中緊張的競爭氛圍。這種生活特點就會產生兩方面問題。
首先,學生以怎樣的狀態去面對學習之中的壓力,從長遠看這決定著他們以后如何對待自己的事業。對待學習的態度決定壓力的有無、大小,對待人生的態度決定如何面對壓力,德育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培植堅強的意志、專心的精神,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對抗高中生心理問題的良藥。
其次,除了面臨學習中的問題之外,高中生還有學校學習生活之外的一點點空余的間隙,在這一段空隙內,學校之外的、家庭之外的形形流入學生的眼耳口鼻,學校內外的對比容易使他們產生困惑;學校之外的種種風氣容易引領他們欠缺辨別的追逐,如何使學生自然地接受學校內外的過渡,內心確立對正統德育的認同就成為當今德育教育的另一個重要課題。
二、高中生德育困境分析
當前許多關于高中生德育困境的憂慮主要緣起于流行在高中生的一些現象。
(一)引起憂慮的現象
目前流行在高中生的一些不良現象,令人擔憂。這具體表現在:一是在知識學習方面。學習不夠專心,主要表現為上課不專心聽講,玩手機、游戲,做與上課無關的事情,課后不積極完成老師所交代的學習任務,甚至對學習處于一種散漫狀態,置老師、家長的淳淳教誨于不顧,縱急壞師長卻依然我行我素。二是在生活作風方面。生活不夠勤儉節約,毫不吝惜地將錢花到游戲、玩耍、吃喝或不適合該年齡段的學生所做的事情上,有拜金傾向,容易在物質優越性上攀比;生活懶散,自理能力差,衛生習慣欠佳;對師長沒有禮貌,不懂得尊敬他人,缺乏對他人的容忍,容易以拳腳發泄心中憤怒;殆于幫助他人,自私自利;缺乏誠信,言行不一,等等。三是在思想層面。缺乏愛國精神和愛國情懷,缺乏奉獻精神,不懂得把愛推己及人,集體意識不夠強烈,集體精神淡薄。
(二)德育堪憂現狀的深層因素分析
1.經濟發展帶來豐厚的物質實力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給人們帶來的新的物質實力有目共睹,豐富的物質和精神享受自然會刺激人們的欲望膨脹,以前視為奢侈的生活方式如今變得普遍,以前辛辛苦苦很長時間賺的經濟利潤在如今可以短短的時間內實現,缺少了耕耘、收獲的深刻體驗,好逸惡勞的思想在滋生,甚至只重享受不重付出和奉獻。這給高中生帶來同樣的影響。學校內部的學習的緊張處理不好本來就容易使人產生懈怠,在此情形下,外界的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刺激又顯得那么的活潑生動,極容易使同學們“避重就輕”地選擇后者。另外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出現一種誤區:人情化減弱,處理事情容易單純以商品和等價交換作為衡量,在教育方面突顯是為大過。
2.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沖突與激蕩的影響
如今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蒸蒸日上的生活的人們面臨著中西和古今的兩種文化的沖突和選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哪些是我們該始終秉持或演繹發展的,哪些又是我們該學習和引進的,在具體的問題和情形下,好多時候人們心中是不確定的。這種沖突在心智和生活經驗處在塑形中的高中生中更為明顯。什么是好的、不好的,什么事該以什么方式做,該不該做,我們尚無充分的理由去論證,僅憑借簡單的說教力量甚微。在此種情況下,部分高中生中所顯現的情誼淡薄、不懂禮貌、不懂得尊重和關愛他人,不具備奉獻精神和集體意識差等備受詬病的現象也就“合理地”在現實中顯現了。
3.緊張的社會競爭環境帶來的影響
我國在教育普及中不斷強調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處于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經驗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誘導時,學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緒壓抑作出不當舉動。針對這一點,需要在學校教育中強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正確認識德育內容、觀念和價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現狀及主要問題
1.1社會環境方面:高中學生個性特點鮮明,這一點符合其年齡特點和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學生的個性化傾向越來越明顯,能夠促進學生加強對自我的認識,但是也容易造成學生在人際交往和學習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議,形成“偏聽則暗”的局面。例如當今社會大發展中強調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在越來越多的農村中學學生選擇輟學打工,技能不足淪為盜搶和乞丐群體,這就是當前德育教育與社會不相適應的現實案例。1.2家庭環境方面:高中生尚處于青春發育期,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較強烈,在與外界人、事接觸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同時又過度重視自我感受,容易導致偏激性心理產生。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學校和家庭,但是關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師和學校身上,需要將學校德育教育與家庭德育教育相連接,為學生營造更加充分和完備的受教育環境。但是在實踐中發現,由于高中生家長過于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導致對其心理、情緒等關注不夠,家庭教育出現缺失和錯位,使學生缺少正當的家庭關愛和教育。例如在相關調查中發現,許多高中生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不當,助長學生不良習慣,部分學生不懂得尊老愛幼、驕縱任性,甚至偷盜父母錢財、打罵父母等。[2]1.3學生自身的“三觀”問題:而高中老師并沒有完全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依舊老眼光對待新學生,依舊把文化課的學習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績好,一切都好說。所以逐漸出現了一些極不和諧甚至讓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識缺乏,導致人身觀、價值觀扭曲,在高速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中,盲目追隨潮流,卻不能明辨是非。例如當今校園暴力事件頻出,學生甚至將打罵、侮辱同伴的視頻和照片上傳網絡,追根究底,使學生受不良影視、小說情節影響,錯誤代入到現實,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
2高中德育教育問題解決對策
2.1教育環境的優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質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發育尚且不夠完善,因而在實際教育中,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均要做好引導、輔助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教育觀。從學校教育層面來說,老師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和心理變化,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化解重重師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溝通交流中促進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而學校方應該切實加強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針對新的教育現象引導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時以交流會和座談會的形式宣傳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學生考評制度,將德育考察項納入其中,綜合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優化德育教育環境,還需要家庭和社會做好正確的引導,家長要言傳身教,鼓勵學生加強自我教育和認識,社會媒體宣傳方面則要注意信息傳播的有效性。[3]2.2德育活動的開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現種種問題,現實堪憂,因而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形式,通過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在實踐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性。高中學習不能停留在課本上,學生需要走出校門、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僅僅學習文化知識,需要在社會體驗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據此,學??梢苑e極組織安排學生參加烈士陵園掃墓等社會公益性活動,讓學生參與植樹環保、敬老愛老活動,學生在與不同的社會群體接觸中能夠更加深刻的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和作用。開展與時代相適應的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還包括捐款捐物、義賣等,學生能夠在實踐體驗中意識到德育教育對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養的作用和影響。[4]2.3德育教育滲透: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人們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現明顯,這種價值觀念也對當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產生嚴重影響。當代教育工作中,學校和老師為學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務,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學校的教育工作開展中過于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學校德育教育華而不實,德育工作落實靠后直接導致教育惡性循環,不良效益日益凸顯。因而在現代德育教育工作中,無論是社會、學校、家庭還是學生自身均應該摒棄浮華,時時刻刻滲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將德育教育融入課本、融入生活,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感悟人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自我成長和進步。
3結語
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形式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將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社會在變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對策,針對當前高中德育教育問題,需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積極分析出現的問題,找出應對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張孝順.淺談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知識經濟,2010,04:148.
[2]羅群珊.淺談新時期農村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東,顧彩平.當代中學生德育教育的現狀和對策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7:20+133.
所謂德育其實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兩方面的教育,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中階段,高中生尚未形成堅定的道德觀念,加上高中生學習壓力過大,心理素質不強,極其容易受到不良觀念的影響。這時,需要班主任及時作出正確的引導,幫助高中生形成正確的德育觀念,推動高中生積極健康地發展。由此可見,在高中教育階段,加強對高中生的德育管理顯得尤其重要。
一、高中德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1.德育培養的理論化與模式化
許多學校由于對德育教育認識不夠全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只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各種理論知識,這種枯燥乏味地教學方式,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而且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最終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同樣,班主任也是如此,強制性地讓學生全盤接受德育理論,僅僅只把德育教育當成一種模式化的教學任務,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綜合實力的提高。另外,當下實施的德育教育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嚴重缺乏創新意識,不符合現在的德育教育需求。
2.高中生德育意識薄弱
高中生由于年齡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閱歷和學習經驗,因此,不管是在心智上還是思想上都表現出不成熟的狀態,例如,隨著互聯網的廣泛使用,高中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出現思想敗壞等現象。
3.班主任盲目地抓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德育管理
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已經成為評價班主任和學校的主要指標,學生成績的好壞顯然已經成為決定學校能否長期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加上家長對教育的越來越重視,導致班主任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嚴重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與管理。這一現象也是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并不能靠某一方的力量能夠切實改變的。因此,學校很難真正將德育教育工作貫徹落實到位。
二、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策略
1.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實施德育教育
傳統的德育理論教學通常都是枯燥乏味的,根本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的教學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為了在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有趣地集體活動,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集體活動的形式豐富多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各種德育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德育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同時,通過開展集體活動,能夠有效增加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感情,營造出一種和諧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德育集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德育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給學生渲染出一種德育氛圍,班主任可以選取法定節假日或者傳統的節日開展各種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
2.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情感和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體現在情感和思想兩個層面。班主任作為高中生最主要的教育者,其行為舉止潛移默化中都對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班主任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帶著以真摯的情感去面對學生,通過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不斷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班主任不僅在學習上關心學生,而且還要在生活上照顧學生,給予學生人性化的關懷。通過班主任的噓寒問暖,能夠有效增加學生對班主任的好感,充分尊重班主任,為班主任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以美的行為教育學生
為了將德育教育貫徹落實到位,需要班主任做到言傳身教。有時,班主任反復嗦地德育說教,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而且導致學生產生逆反的心理,對德育教育毫無興趣。而有時候班主任的一些良好的行為舉止往往會對學生帶來潛移默化地影響,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德育行為。因此,在校園內班主任應該積極樹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則,給學生起到一個榜樣作用。這樣,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結語
高中班主任要積極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與管理,不斷完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積極滲透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正確的道德觀的指導下,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切實提高我國高中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