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產業發展特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規模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定成本巨大而邊際成本很小。對于美國這樣一個成熟的銀行卡產業而言,隨著業務規模的日趨增大,銀行卡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成本越來越低,新進入者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來建立交易及賬務處理系統、客戶服務中心之后,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大量客戶,將面臨長期的虧損直到被其他同業競爭者兼并收購。而我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由于規模效應尚未明顯,整個產業經營成本較高,發卡機構、網絡服務商和其他第三方服務機構規模較小,市場進入“門檻”反而較低,意味著新興銀行卡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將遠大于成熟市場,但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二、產業集中化
產業集中化是經營規?;谋厝唤Y果。為了達到規模經濟,降低平均成本,提高效率,各發卡公司均把壯大發卡規模、擴大市場份額作為重中之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競爭結果,使市場份額絕大部分落入前十幾家大銀行卡公司手中,從而形成了當前美國銀行卡產業的集中化。美國前10名的銀行卡公司總貸款余額占市場份額的90%以上,高度集中。
三、完善的社會征信、保障體系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保證社會征信體系客觀、公正、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礎。越是社會征信、保障體系健全的國家,信用消費需求越是旺盛,銀行卡業務的風險相對越小,產業利潤越是穩定。反之,信用體系不發達,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國家,對銀行卡消費信貸的供求就相對疲軟。借款人擔心失業、養老等財務風險,發卡銀行擔心壞賬率上升風險。
四、產業競爭以理性競爭為主
由于美國銀行卡市場監管規則的因素,以及銀行卡發卡機構的資信要求使得美國銀行卡行業的競爭一般處于理性狀態,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都不會為了增加市場份額而輕易使用價格競爭手段。同時,隨著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大多不會繼續盲目增加客戶量,而是理性地選擇客戶,留住優質客戶,同時把風險比較大的劣質客戶淘汰掉??刂骑L險是發卡機構業務擴張的首要前提。對于發卡機構而言,成熟市場的客戶一般擁有不止一張銀行卡,持卡人選擇用哪一種卡進行交易,和支付卡的廣泛接受性、方便程度、積分獎勵等整個服務體系密切相關,而且是很容易變化的隨機偏好。對于收單機構而言,以“交易量”為標志的市場份額的“高流動性”導致經營者一般不會用傾銷的手段來獵取持卡人和商戶,而是通過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來刺激交易增長。發卡、收單機構和第三方服務商通常是在促進利潤增長的前提下拓展市場。客戶偏好的流動性造成美國銀行卡產業競爭以理性競爭為主要特征。正是由于這種理性競爭,使得美國整個銀行卡市場的風險控管機制、客戶服務體系、信用分析市場都隨著業務的增長而逐步發展,產業的利潤也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風險損失率的下降而逐漸增長。
五、專業化分工發展迅速
21世紀以來,美國銀行卡產業發生了一個重大變革,即專業分工的發展與專業化服務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的興起,收單市場逐漸形成了專業化、細致化的分工協作體系;一些收單機構為了剔除不具有規模效益的業務,保持其在收單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將很多業務進行外包,如將POS布放及維護外包給POS專業化服務公司、商戶拓展業務外包給專業化商戶拓展機構、收單交易處理業務外包給專業化收單處理商,等等。
收單業務被細分成若干個環節,每個環節都由相應的機構進行專業化的運作,從而不僅大大提高了收單市場運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市場運作的成本。美國收單市場高度專業化分工和規?;洜I,極大地提高了收單業務的運營效率,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受理環境。這不僅有利于收單機構專著于核心業務,還會起到優化重組銀行卡產業價值鏈、進而提高銀行卡產業整體效率的作用。各個參與主體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不再“求全”而是從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業務。收單業務的各個環節都進行高度專業化的協作經營,共同形成了一股推動美國收單市場發展的巨大合力。
建設現代化蔬菜產業體系是我國特別是京郊蔬菜產業發展的方向。現代化的產業體系要充分體現功能的多樣性。眾所周知,蔬菜的生產、供應和創造就業機會是傳統的基本功能,這一功能正面臨著重大的需求變革:其一,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產和供應已經由滿足數量需求向提高質量、保證安全的需求方向轉變;其二,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保證蔬菜價格合理和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實現菜農增收,不言而喻,這是一個有關民生的重要問題;其三,蔬菜產業鏈正在向深加工等方向延伸,以求多環節提高蔬菜附加值。隨著我國城市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蔬菜產業的生態保護、觀光休閑、園藝和飲食文化傳承等功能日趨凸顯,為蔬菜產業的多方位延伸和向廣度、深度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蔬菜產業是北京發展現代化都市農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巨大的蔬菜消費市場,為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蔬菜比較效益高,其種植收入占京郊農民種植業收入的40 %以上。有數據表明:由蔬菜產業所帶動的就業人數在北京逾百萬人。蔬菜產業結構調整正在推進蔬菜生產向資源節約型和最大限度地發掘蔬菜作物的生物潛能、提高勞動率、致富農民、以精品為主滿足不同檔次蔬菜需求的方向發展,正在迅速地推進產業鏈的延伸。根據首都的特點,設施蔬菜、籽種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蔬菜產業的變革提升必然會對蔬菜科學技術提出更高的需求,這無疑給蔬菜科學技術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的,蔬菜學科能不能適應蔬菜產業當前發展的需求?能不能不斷產出高水平關鍵科學技術成果來支撐引領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意義深遠的重大課題??v觀目前國內外蔬菜學科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走向,深感我國蔬菜科學研究迫切需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統籌規劃。一方面,從技術源頭上抓好蔬菜種質資源發掘創新和分子生物技術以及相關生態、生理、病理等應用基礎研究,為應用技術的研究發展提供原創性和集成性成果;另一方面,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新技術提升傳統技術并實施多學科、多專業的交叉融合,強化集成創新,實現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建立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優勢,支撐和引領產業的發展。
2北京蔬菜產業發展的需求分析
2.1首都蔬菜產業正面臨重大的需求變革
北京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短缺、環境惡化與人口膨脹等一系列的壓力。為把北京建設成為宜居城市與首善之區,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首先是服務于北京城市發展需要。即通過科技創新與集成,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農民就業機會與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為城市發展提供更適宜的環境,盡可能地降低資源的占用,減少農業生產對資源與環境的壓力,為城市建設提供更多的資源與環境發展空間。據此,籽種農業與設施農業成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蔬菜供應已經由滿足數量需求向提高質量、保證安全的需求方向轉變;生產由粗放型向效益型方向發展,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菜農增收;蔬菜產業鏈正在向深加工等方向延伸,以求多環節提高蔬菜附加值;蔬菜產業的生態保護、觀光休閑、園藝和飲食文化傳承等功能日趨凸顯,為蔬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園藝文化是歷代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首都生態環境建設和城鄉居民觀光休閑的需求,如何在傳承園藝文化的基礎上,增添現代科學技術的內涵,為建設宜居城市服務,不僅是蔬菜產業鏈的延伸發展,而且是社會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蔬菜科學技術,在京郊蔬菜的發展中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對上述發展需求,技術積累明顯不足。當前迫切需要通過改革與發展,創新機制,調整蔬菜學科結構,在總體增強創新能力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加強薄弱環節,解決產業發展和首都建設發展需求的關鍵技術問題,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2首都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強大需求
“十一五”時期北京在全國率先確立了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強調北京農業要發揮生產、生活、生態和示范四大功能。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現代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形式為手段,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體,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大農業系統。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出發點是滿足城市發展和市民的消費需求,落腳點是滿足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需求。與傳統農業相比較,都市型現代農業更加突出了滿足城市發展要求和市民消費需求的導向,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都市型現代農業除生產、經濟功能外,同時具有生態、休閑、觀光、文化、教育等多種功能。
截止到2007年底,北京設施蔬菜面積1.324萬hm2(蔬菜總面積4萬hm2),設施蔬菜年產值23億元,占蔬菜總產值的50 %。已初步形成了設施蔬菜生產優勢區縣和鄉鎮。為進一步加快設施農業發展進程,北京市設施農業將以“兩區兩帶多群落”空間規劃布局發展建設,2008-2012年,每年計劃發展設施面積2 667 hm2,實現區域特色設施農業和其他類型設施產業循環聯動發展。
2.3首都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的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蔬菜、果品和花卉的需求不僅是數量的增加,而且是質量的提高和品味的多樣性發展,栽培優良的新品種是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之一。為此《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提出:“以高新技術帶動常規農業技術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重點開展生物技術應用研究,加強農業技術集成和配套,突破主要農作物育種,在確保持續增加產量的同時,提高農產品質量”,并把“種質資源發掘、保存和創新與新品種定向培育”作為優先主題。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已成為實施“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的重點內容,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產業符合北京市農業發展政策。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關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政策意見》(京政農發〔2006〕7號)中,將設施農業作為三大優勢主導產業之一,進行扶持。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北京市財政局等8個委辦局《關于發展設施農業的意見》(京政農發〔2006〕17號)中提出,“十一五”期間設施農業發展目標以溫室、大棚等為主的各種類型農業設施預計發展總面積在1.3萬hm2以上。牛有成副市長在北京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的報告(《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指出,要統一布局,科學規劃設計,搭建項目平臺,整合政策資源,成線、成片集中發展設施農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擴大規模效應和景觀效應。
2.4首都市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優質蔬菜產品的需求量將逐年增加,高品質、無污染的設施蔬菜需求空間巨大。2010年,我國的人均設施蔬菜占有量將達到80 kg以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2010年我國城市人口將凈增1.2億左右,對設施蔬菜的需求也將會大大增加。據初步估計,到“十一五”末我國設施蔬菜需求凈增量在2 500萬t以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對蔬菜總量需求增長的同時,還對質量安全與品種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也為在設施條件下進行安全、潔凈、新鮮、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的統計,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紡織品服裝進口國,紡織服裝產業對進口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進口紡織服裝產品并沒有對本國紡織服裝企業產生嚴重的沖擊,進口產品已經成為美國企業控制全球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外包企業與美國本土的紡織服裝企業之間的共生性已經遠遠大于競爭性,美國國內現有的紡織服裝企業大部分已經退出了產品生產環節,轉型成為貿易商和品牌制造商,他們的主要任務不再是負責產品的生產與制造,而是聚焦于協調和管理產品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通過生產外包以及密布全球的分銷網絡形成了與發展中國家供應商之間綿密的協同合作關系。縱觀21世紀以來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新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國紡織品服裝產業總體呈現不斷萎縮的趨勢
根據BEA的統計數據,美國2008年國內紡織品總產值為578億美元,比2000年的851億美元下降了32.1%,服裝國內總產值下降的幅度更大,由2000年673億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342億美元,降幅高達49.2%。與此同時,紡織服裝產業對美國GDP的貢獻率也進一步降低,由2000年0.83%下降至2008年0.35%。從就業情況來看,2009年美國登記在冊的紡織和服裝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12.5萬人和17萬人,分別比2000年的行業從業人數下降了66.9%和65%,在整個制造業的從業人口中,僅有1.03%和1.04%比重分別來自紡織和服裝產業。
從貿易收支來看,美國對國外進口紡織服裝產品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美國紡織品進口滲透率(紡織品進口占國內總產值的比)從2000年的20.2%上升至2008年的29.1%,而同期服裝進口滲透率則從51.1%上升至76.5%。數據分析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紡織和服裝產業對GDP和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均呈不斷下降趨勢,紡織服裝產品市場需求主要依靠國外進口來滿足,行業萎縮趨勢較為明顯。
(二)美國紡織品服裝進口的來源地更加集中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印度、孟加拉以及越南等低工資成本的發展中大國成為對美國出口的最大贏家,尤其以中國最為矚目。2000-2009年間,中國對美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增長率分別高達14.9%和13.6%,2009年中國占美國紡織品和服裝市場份額分別為35.4%和39.1%,超過了印度、歐盟27國、巴基斯坦以及墨西哥對美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規模的總和;另一方面,加拿大、墨西哥、CAFTA、EU-12、泰國等傳統主要進口來源市場由于受到多邊纖維協定(MFA)終止的影響,對美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呈現大幅萎縮的趨勢。
(三)美國紡織品服裝進口的貿易條件明顯改善
按照北美行業分類系統NAICS分類,2000-2009年期間,美國纖維、紗線(3131)以及紡織纖維(3132)兩類產品的進口額分別下降了38.6%和29%,而織物整理制品(3133)、針織服裝(3151)和紡織纖維(3132)、服裝附件(3152)以及羊毛服裝(3152)四類產品的進口額分別增長了41.4%、59.5%、4.3%和22.5%。在進口金額下降的兩類產品中,纖維、紗線(3131)主要是由于進口價格上漲導致進口數量減少引起的,而紡織纖維(3132)主要源于進口價格的大幅下降。在進口保持增長的四類產品中,只有織物整理制品(3133)價格大幅上漲,其他三類產品均是由于價格下降引起的數量增長產生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占美國進口金額最高的紡織纖維(3132)和服裝附件(3152)兩類產品的進口價格指數2009年僅為45.4和89.1,而進口價格指數大幅上漲的織物整理制品(3133)在總進口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表明盡管美國紡織服裝市場對進口依賴程度很高,但主要都是一些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彈性較高的終端消費品,而壟斷性強、價格彈性弱的織物整理制品(3133)進口需求很少。如果不考慮出口價格因素的影響,僅從進口價格變動趨勢來看,美國紡織品服裝的總體貿易條件在不斷改善。
(四) 美國紡織與服裝產品差異化特征更加突出
首先,從資本化特征來看,美國紡織相對于服裝企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更高。美國紡織業的資本-勞動比率指數從2002年的100%上升至2007年的119%,而同期服裝產業的資本-勞動比率卻下降為95%。美國紡織企業資本化比重提高的事實還可以從資本設備更新投資的增長得到印證。2004年-2008年,企業對紡織設備更新的投資額占到紡織品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92%增長到2008年的4.54%,四年翻了一番。而該期間,服裝企業無論是在設備更新還是企業生產規模上都呈現不斷萎縮的趨勢。其次,從勞動生產率的對比來看,美國紡織企業的生產率水平遠遠高于服裝企業。以人均產出為例,2009年美國紡織企業的人均產出為110890美元,超出服裝企業人均產出水平的56.3%。這表明紡織業的生產率在提升,而服裝產業的生產率水平卻在不斷下降。
(五) 美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微型化特征更為明顯
從企業的規模分布來看,2008年紡織企業人數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別為35.4%、15.9%、13.0%、20.3%和15.5%。與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業比重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0-4人的企業比重提高了3.5個百分點。在服裝產業方面,企業微型化的特征更加突出。2008年服裝企業人數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別為43.7%、19.3%、15.9%、16.5%和4.5%。與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業比重下降了7.6個百分點,而0-4人的企業比重提高了9.7個百分點。數據分析發現,美國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都是4人以下的微型企業,這與他們采用柔性化和個性化的生產技術是密不可分的。
二、“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紡織品服裝產業的結構調整
(一)通過增強價值鏈的 治理能力來獲取更多的產業利潤
依據Humphrey and Schmitz(2004)所提出的有關全球價值鏈的四種分類(市場導向型、均衡網絡型、俘獲網絡型以及層級型),紡織服裝全球“價值鏈”屬于典型的“俘獲型”價值鏈。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紡織服裝零售商以及品牌經銷商作為價值鏈的主導者,控制著產品設計、質量標準、產品交貨、庫存以及價格等關鍵的“價值鏈”結點,并通過全球生產網絡主導發展中國家紡織服裝制造商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模式和利益分配。
一方面,他們加強對資本、技術以及品牌等高級生產要素的持續投入,在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形成對發展中國家紡織服裝企業的買方壟斷優勢;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自身捕獲市場信息的能力,借助龐大的營銷網絡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在消費終端和制造商之間構筑“護城河”,確保壟斷利潤最大化。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絕大多數服裝企業已經退出傳統的產品制造領域,轉而聚焦具有高附加值的非生產環節,通過強化設計、工藝、環境標準,增強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并創造源源不斷的利潤增長空間。
(二) 產品生產和銷售更趨柔性化和個性化
紡織服裝作為最具時尚性的傳統產業,市場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大規模標準化的制造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紡織服裝企業開始了柔性化和個性化生產模式的探索。他們通過價值鏈的空間分離,將設計、生產和營銷等各價值鏈環節分布于不同國家,并通過先進的通信技術手段將配置在世界各地的供應鏈“結點”進行有效整合,不僅能夠對市場需求的變動做出快速響應,而且利用不同國家的資源優勢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以耐克和阿迪達斯為例,棉花和氨綸的生產在美國、紡紗在印度、縫制在孟加拉、縫紉制衣機械來自德國、品牌設計在意大利、拉鏈來自日本、零售商是法國、貿易商在中國香港,而市場則遍布全球。事實上,柔性化和個性化生產已經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紡織服裝企業一種主導的生產模式,他們開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柔性制造系統(FMS),通過電腦、數控機械、機器人、自動化倉庫等先進工具實現自動化的加工、制造與管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自動化系統可以與互聯網連接,以實現網上“按需定制”。美國企業積極借助于信息和互聯網技術,成功地向數字化時代轉型。
(三) 通過區域性的貿易合作機制推動紡織原料出口的對外擴張
為了配合美國紡織服裝企業整合全球和區域生產網絡,美國政府通過區域性的貿易合作機制,對進口美國纖維、紗、線等原材料的外國產品給予特別優惠的進口關稅,以推動美國上游紡織品的對外出口。美國自1985年以來先后與其他國家簽訂了11個涉及紡織服裝產品的自由貿易協定;另外美國還通過簽訂《非洲增長與機會協定》、《加勒比海貿易伙伴協定》、《安第斯貿易促進和禁毒法案》以及《海底紡織品服裝貿易優惠協定》等特殊的貿易安排推動美國紡織服裝產品對上述地區的出口。
在一系列自由貿易機制的推動下,美國主要紡織原料的出口依存度呈直線上升趨勢。美國旨在推動紡織服裝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2008年,美國織物整理制品(NAICS3133)的出口依存度高達65.9%,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優惠貿易安排的國家成為美國紡織原料的主要進口國。例如,墨西哥、加拿大、尼加拉瓜、塞爾瓦托、多美尼加、洪都拉斯等國對美國紡織品進口依存度分別高達81.7%、63.1%、92.4%、82.8%、74.8%和94%。美國通過簽訂有關紡織品服裝領域的自由貿易協議,有力地推動了上游紡織原料制品的對外擴張。
三、美國紡織品服裝產業的調整對我國的啟示
第一,注重企業“價值鏈”整合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當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仍然處于“底端”,缺乏對產品標準以及市場價格的主導能力,全然淪為發達國家紡織服裝跨國公司的廉價代工者,整合價值鏈體系,提升“價值鏈”治理能力是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最為緊迫的任務。大量研究表明,順延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構筑的全球價值鏈進行產業升級面臨價值鏈上游企業的殘酷“遏制”和“圍堵”,因而構建依托本土市場為中心的國內價值鏈體系將是提升我國紡織品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一條可行路徑。而在這一產業升級過程中,依托本土市場所提供的需求空間積極培育和發展高級產品要素將是構建“國內價值鏈”最為核心和關鍵的一環。
第二,對紡織和服裝產業采取不同的結構調整政策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紡織業相對于服裝產業具有更加密集的資本和技術特征和更頑強的生命周期。主要原因是紡織產業中資本與勞動之間要素的替代彈性更大,一旦因工資上漲導致成本壓力時,企業可以通過加快技術設備更新、提升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水平等手段降低對勞動投入的依賴,從而有效彌補工資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而服裝產業所固有的勞動密集型特征很難通過強化資本投入進行替代。美國等發達國家即使在工資成本大幅高于發展中國家水平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部分紡織原料產品(NAICS3133)的國際競爭優勢,但在服裝領域基本退出了生產制造環節這一事實即是印證。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面臨成本壓力的紡織企業可以通過資本設備更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實現對產品成本的控制,而服裝企業應該適時考慮將生產制造基地轉移到勞動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從而蛻變為服裝貿易和品牌經銷商,通過產業鏈的整合來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
第三,采取更趨柔性化和個性化的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F062.9;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6-0036-08
我國文化產業經過近十年的改革發展,已經開始進入新的階段??偨Y過去十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深入把握當前階段性特征,并對整個產業進行客觀評價是有意義的工作。本文結合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文化產業全行業主要指標數據和文化產業直報系統整理的數據,基于不同的理論分析框架,利用客觀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對文化產業特征及效率進行研究,為文化產業研究和制定政策提供客觀參考依據。
一、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歷史演進軌跡
根據新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2012年我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0萬家,實現較快增長。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 07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48%,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0%。其中,文化制造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7 253億元,文化批零業實現增加值1 187億元,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 631億元,三者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0.10%、6.60%和53.30%。
基于統計數據,筆者更期待對文化產業歷史發展進行縱向比較以增加產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由于樣本期內文化產業統計口徑出現調整,為了增加歷年數據可比性,更為客觀反映文化產業發展長期規律,筆者進行了兩個方面數據修正工作:一是剔除價格影響因素,也就是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當然,部分同期指標比較不受到這個因素影響,并未調整;二是考慮國家統計局按照2012年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新口徑對2011年相關數據的調整,即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由134 719億元修訂為15 516億元,與當年GDP之比由2.85%修訂為3.28%。按照這一調整系數,我們初步對2004―2010年增加值進行修正。從修正后的數據和修正前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二者在大的趨勢上大致保持一致,并未出現反差較大的地方,因此,為了研究和行文方便,二者不做進一步區分。
(一)文化產業增加值
從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歷年變化來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特征:第一,近十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增加值由2004年3 340億元增加到2012年18 071億元,8年增長了5.41倍,年均增速達到21.90%。第二,文化產業增速大幅高于同期GDP增速。8年平均增長率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5.96個百分點,并且二者同步變化。
(二)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與GDP的比值從2004年2.47%增加到2012年3.48%,8年增長了1.41倍,年均增速達到6.30%。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從2005年的3.61%增長到2012年的5.53%。
在2004―2012年期間,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處于緩慢上升的狀態。為了進一步反映文化產業與GDP之間的關系,我們考察文化產業對GDP貢獻率。文化產業貢獻率是指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等于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按不變價格計算。而從整體上來說,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處于上升趨勢,2008年是一個轉折點。在2005―2008年期間,貢獻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08―2010年期間,貢獻率處于上升趨勢,由2.79%上升至4.60%,上升了1.81個百分點。之后2011年的貢獻率開始下滑,2012年的貢獻率又開始得到回升,并超過了2010年的貢獻率。
(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及構成
從總量上看,三類產業均保持大幅增長。文化產品制造業從2004年1 481億元增加到2012年7 253億元,8年增長了4.90倍,年均增速達到26.80%;文化產品批零業從2004年328億元增加到2012年1 187億元,8年增長了3.62倍,年均增速達到26.30%;文化服務業從2004年1 241億元增加到2012年9 631億元,8年增長了7.76倍,年均增速達到33.90%,是三類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增加值增速與現價計算的增加值增速大致相當,文化服務業增速最快,文化產品制造業次之,文化產品批零業最慢,但三者均保持較高增速。
從三類產業占整個文化產業比重來看,文化產品制造業和文化服務業比重出現交替變化,文化產品制造業持續下降,而文化服務業持續上升。具體來講,文化產品制造業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8年來持續下降,從2004年47.70%下降到2008年的41.10%,最終下降到2012年40.10%。
與此相對應,文化服務業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8年來卻保持連續上升的態勢,從2004年40.00%上升到2008年的50.80%,于2010年達到8年內最高值,為53.70%,2011年和2012年仍然保持這一水平,2011年達到53.20%,2012年達到53.30%。
與此同時,文化批零業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局面。從2004年的10.60%下降到2012年的6.60%。
(四)主要文化行業法人單位數
在2005―2007年間,主要文化行業法人單位數均有所增加,新聞出版業由2005年的5 291個增加到2007年的5 607個,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由2005年的14 539個增加到2007年的15 139個,文化藝術業由2005年的29 742個增加到2007年的32 253個,娛樂業由2005年的13 896個增加到2007年的16 850個,相對來說增速比較大。
就增長率而言,新聞出版業和娛樂業的增長率均有所下降,新聞出版業由2006年的3.19%下降為2007年的2.69%,娛樂業由2006年的10.48%下降為2007年的9.76%。而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的增長率處于上升趨勢,文化藝術業的增長率基本持平,保持在4.14%左右。
主要文化行業法人單位數在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長率均處于下降趨勢。新聞出版業由2009年的7.25%下降為2010年的3.12%,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由2009年的7.05%下降為2010年的4.28%,文化藝術業由2009年的12.17%下降為2010年的4.89%,娛樂業的增長率由2009年的12.60%下降為2010年的7.17%。
主要法人單位數在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長率均處于上升趨勢,且娛樂業的上升幅度最大,由2011年的8.10%上升為2012年的24.23%,新聞出版業的上升幅度最小,由2011年的4.05%上升為2012年的8.17%。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由2011年的5.89%上升為2012年的12.69%,文化藝術業由2011年的8.53%上升為2012年的19.76%。
二、分析框架比較和樣本數據選擇
關于文化產業官方的界定和統計分類有兩次。第一次是開始于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需要,國家統計局于2004年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定義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并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劃分為四層,加上過渡層和延伸層共六個層次。
更為詳細的分類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文化產業受到新技術影響導致的業態變化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新的部署,都要求新的文化產業界定及統計分類,國家統計局于2012年頒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以下簡稱《分類2012》),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分為五層。
更為詳細的分類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
這兩次分類在框架上有著內在一致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二者都集中反映了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和代表文化產業生態環境的相關產業發展情況。第二,二者都兼顧了文化生產活動的相近性,圍繞不同的文化生產活動進行歸類,2004年版體現在第四層,2012版體現在第三層。第三,二者都延續了傳統國民經濟中對文化產業以產品角度的分類,主要體現在第二層。從這三點來看,文化產業基本情況得以反應,但是仍難以滿足更針對性的問題研究。針對不同問題研究的需要,研究者要選取不同的理論框架,對文化產業統計數據進行重新組合排列。最具代表性的是高書生[1]基于物質再生產理論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學上把循環往復的生產過程稱為物質再生產,文化傳承和創新周而復始的延續過程也可看做一種再生產,即文化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不同,文化再生產包括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四個類別。作品是創作的成果,經過生產轉化為產品,借助傳播變成商品從而進入消費。從作品到產品再到商品,文化再生產各類別呈現關聯性和繼起性。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文化產業包括將文化產業分為六大類別。與統計框架比較來看,文化再生產理論保留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的分類,同時將統計框架下的產業鏈特性提升到產業層面,不再是隸屬于不同文化產品下面的層次,這是一次較大的突破,有利于從整個產業層面把握文化產品生產環節特征。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因此,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和數據的約束,本文研究交叉使用統計分析框架和文化再生產理論框架。
在確定分析框架基礎上,分析數據也決定著研究結果的質量。本文將國家統計局文化企業直報平臺系統覆蓋的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作為樣本,進一步推斷整個文化產業的總體特性。根據直報平臺統計數據整理,2012年整個文化產業規模以上的法人單位數達到36 469家,從業人員數為6 994 335人,應付職工薪酬為4 069.07億元,資產合計為50 336.65億元,營業收入達到56 261.54億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為55 463.97億元。下面各部分就是基于直報系統整理后數據進行的具體分析。
2012年,全國文化企業中有6 236戶虧損企業,虧損面為17.10%;虧損企業虧損金額達343.12億元,相當于全國文化企業凈利潤10.70%。從類別來看,各類別的虧損情況分布大致有著如下兩個方面特點(如表4所示):第一,文化傳播渠道類別和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的企業虧損面均高于全國文化企業平均水平,其中文化傳播渠道類別的企業虧損面已經超過了20%。第二,雖然各大類虧損企業虧損金額差距較大,但是各類別虧損情況對各盈利造成的影響并不是特別突出,均沒有超過15%。其中有3個類別的虧損企業虧損金額與凈利潤的比值超過了全國文化企業平均水平,它們分別是文化消費制造類別和文化傳播渠道類別、文化生產服務類別,其虧損企業虧損金額依次相當于各自類別的合計凈利潤的14.35%、11.82%和11.27%。而文化裝備制造類別、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和文化內容生產類別虧損金額占凈利潤的比重分別為9.06%、8.56%和7.19%。
四、生產效率評價
(一)文獻綜述
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眾多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產業效率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得到了許多很有意義的啟示。Marco-Serrano[2]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分析了在1995―1999年期間瓦倫西亞地區與網絡相關的西班牙劇院的不平衡面板數據,結果表明整體效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技術效率降低引起的,而規模效率保持不變。Last和Wetzel[3]運用基于輸入距離函數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測度了1991/1992―2005/2006年度的德國公共劇院的效率,結果表明文化服務經濟并不滿足成本最小化的假設。Last和Wetzel[4]依然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測度了1991/1992―2005/2006年度的德國公共劇院的效率,并將全要素生產效率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技術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
在國內,馬躍如等[5]利用2003―2008年省市數據,運用SFA模型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效率,并分析了文化產業發展規模與環境兩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對文化產業效率的作用;蔣萍和王勇[6]利用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應用三階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對我國31個省份2008年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各省份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馬萱和鄭世林[7]應用BCC模型對我國31個省份1998―2006年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存在較大差距;郭國峰和鄭召鋒[8]從文化產業的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分別考察了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利用數據包絡技術對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模擬了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作用路徑,最后結合研究結論就提升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績效進行了思考和探討;侯艷紅[9]應用CCR模型對2005年我國31個省區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文化產業有效的省區有廣東和北京等7個省份。
總的來講,運用DEA的思路是研究文化產業生產效率的重要路徑,本文仍延續這一思路,并采用BCC模型,即在規模報酬可變(VRS)條件下的效率模型,吳文江[10]對該模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但是,本文的有益工作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基于文化企業微觀數據的整理加總后的分行業數據(四位行業代碼);第二,是基于不同的分析框架的比較。
(二)指標選擇和數據描述
1.投入產出指標選擇
DEA分析以DMU的投入產出資料為衡量效率的要素,因此,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是否恰當對最終DMU效率衡量是否準確極為重要。本文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主要考慮人力和資本方面的投入,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有效性,選擇法人單位數、應付職工薪酬、資產合計和成本費用總額作為文化產業投入指標,選擇營業收入作為文化產業的產出指標。
應用DEA進行效率分析時,應該保證決策單元的數量是投入產出指標的至少兩倍以上。該文化產業的決策單元為119個,而投入產出指標為5個,因此適合應用DEA方法。另外,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之間應該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以避免出現某種投入指標數量增加卻引起產出指標數量減少的情況。經計算,營業收入與法人單位數、應付職工薪酬、資產合計和成本費用總額的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60、0.63、1.00和0.61,上述相關系數通過了在1%顯著水平下的檢驗,可以認為具有顯著的正相關系數,因此適合進行DEA效率分析。
2.數據描述
投入產出的數據特征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應付職工薪酬的均值為34.19億元,標準差為68.40億元,說明不同行業的工資標準差異較大;法人單位數的最大值為2 843家,資產合計、成本費用總額和營業收入的均值分別為423.00億元、445.14億元和472.79億元,標準差分別為753.58億元、807.48億元和847.07億元,這些指標的標準差系數均在0.50以上,說明不同行業的規模不一樣。
(三)基于統計分析框架的生產效率
運用DEAP2.1軟件對2012年文化產業中的119個行業進行以投入為導向的VRS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文化產業的平均技術效率為0.85,平均純技術效率為0.89,平均規模效率為0.96。
1.技術效率
由圖1可知,技術效率的取值介于0―1之間。
從整個行業來看,雕塑工藝品制造行業(2431)、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制造行業(2435)、電視機制造行業(3951)等12個行業達到了技術效率前沿。效率最低的10個行業分別為公園管理(7851)、游覽景區管理(7852)和文藝創作與表演(8710)等,均處于0.60以下。
2. 純技術效率比較
純技術效率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生產規模下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表明行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管理、技能等方面的改進。純技術效率已經假定生產對應了最優的生產規模,測度的是實際生產點和生產前沿面曲線的差距。
由圖2可知,純技術效率的取值介于0―1之間,而且文化產業各行業的純技術效率值,均比其技術效率值大,說明決策單元更接近于效率邊界。
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對于非DEA有效的行業,再考察其技術有效性和規模有效性。在非DEA有效的行業中,檔案館行業(8732)、電子游藝廳娛樂活動行業(8912)和圖書出租行業(7122)等7個行業是純技術有效而非規模有效,說明這7個行業按照現在的產出計算,其投入不可能再減少了,因此其技術效率相對無效主要是由于規模無效引起的。數字內容服務行業(6591)、群眾文化活動行業(8770)和文具制造行業(2411)等12個行業是規模有效而非純技術有效,說明這些行業實現了規模經濟,卻并沒有擁有最佳的技術水平。其余的88個行業既非純技術有效也非規模有效,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的情況,即使減少其部分投入,也有可能保持當前的產出水平不變。
從規模收益來看,DEA有效的12個行業以及音像制品出版行業(8524)、園林、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行業(3079)和數字內容服務行業 (6591)等13個行業都處在規模收益不變階段。金屬工藝品制造行業(2432)、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行業(2436)和地毯、掛毯制造行業(2437)等60個行業處在規模收益遞減階段,說明這些行業在增加投入后,產出的增加比例會小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即增加投入的產出效率比較低。如何整合投入資源以實現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對這些行業來說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其他行業均為規模收益遞增,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如果將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比例增加,將獲得更大比例的產出回報。
從各類別層面看,文化消費終端制造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仍然最高,幾乎接近效率1的最佳水平,最低的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為0.86。文化裝備制造類別、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文化生產服務類別和文化傳播渠道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依次為0.92、0.89、0.89、0.87??偟膩碇v,各類別排序與技術效率排序大致相同,但效率水平略有上升。
五、結論及政策含義
近十年間,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而且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從總量上看,文化產品制造業、文化產品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這三類產業均保持大幅增長。然而,我國文化產業的行業集中度并不高,這很可能與行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有關。同時,本文還運用DEA方法測度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并按照文化再生產理論框架,對六大類別的生產效率結果也進行了相應分析,結果表明:各行業的效率差距較大;六大類別的技術效率均不是特別高,而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均是最低的,說明文化產業六大類別的效率尤其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效率上升空間還很大。
總的來講,本文的研究結論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含義:第一,重新認識文化內容生產,著力提高生產效率。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是在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之前形成的,側重于實物形態、專業化、集中創作的小眾生產,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對人的行為方式、創作習慣產生深刻影響,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活動大幅上升,表現為網絡化、分散化和非專業化等特點,創作主體日趨大眾化。第二,克服文化產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割裂的觀點,發揮國民經濟體系對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大力度扶持文化再生產類別前端的文化裝備制造業(如廣播電視、電影、演藝、考古和印刷等設備生產),把文化科技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運用產業政策鼓勵文化集成應用高新技術,支持文化裝備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第三,更加重視以設計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作用,改造提升建筑、紡織、輕工、包裝等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推動創意設計向家具、家電、家紡、家飾生產延伸,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參考文獻:
[1]
高書生.如何認識文化產業[N].人民日報, 2013-02-08.
[2] Marco-Serrano,F.Monitoring Managerial Efficienc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 Regional Theaters Network Perspective[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145(1):167-181.
[3] Last,A.K.,Wetzel,H.The Efficiency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10,34(2):89-110.
[4] Last,A.K.,Wetzel,H.Baumol’s Cost Disease,Efficiency,and Productivit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n Analysis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J]. Journal of Culture Economics,2011,35(3):185-201.
[5] 馬躍如,白勇,程偉波.基于SFA的我國文化產業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8):97-101.
[6] 蔣萍,王勇.全口徑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2):69-81.
[7] 馬萱,鄭世林.中國區域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綜述與展望[J].經濟學動態,2010,(3):83-86.
一、引言
農村第三產業在河南省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新農村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地位不容忽視。目前,關于河南省農村第三產業的研究文獻還相對較少,對其地位、性質認識不清,導致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農村人口比重較大并且富余勞動力多,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而發展非農產業特別是農村第三產業是解決深層矛盾的長遠之計。故此,結合河南省實際,深入探討農村第三產業的性質和發展思路,對農村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就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從內涵上看,農村第三產業是指在農村經濟中除農業、工業和建筑業以外的、為農村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的機構、組織、企業的集合。從外延上看,農村第三產業應該包括商品流通業、交通運輸業、視頻服務業、物質倉儲業、金融保險業、旅游業、咨詢業、房地產管理業、居民服務業、衛生社會福利、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鄉鎮組織管理等行業。就其地位而言,農村第三產業是未來的支柱,是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源泉,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產業。對農村第三產業性質的認識需要將第三產業理論與河南省農村狀況結合起來。
二、農村第三產業的特征
1、第三產業的“二元性”、農村第三產業的地區差異性
第三產業的“二元性”體現在城鄉發展的不均衡。農村第三產業是城市第三產業的另一面,是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民的。由于城市先天的優越性和農村歷史演變中的邊緣化,導致第三產業在城市發展迅速、在農村發展滯后。農村第三產業的地區差異性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是指基于不同農村地區的地質、歷史文化、資源、風俗、技術差異所形成的發展模式、經營內容和方式的差異,同時,也表現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差異;二是由第三產業的生產與消費是同時發生的特點決定的。第三產業的生產過程也就是消費者消費的過程,二者同時進行,而不同地區的需求偏好是有差異的。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質。河南省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大量不同種族等諸多因素直接決定了河南省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的地域差異性質。
2、農村第三產業的“雙高一低”特性
目前,人們對農村第三產業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而非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所以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來吸納富裕勞動力。其實,農村第三產業具有“雙高一低”的特性?!半p高”是指勞動密集度高和技術密集度高。勞動密集度高就是農村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量大,比如旅游、餐飲等;技術密集度高是農村第三產業對技術要求高,比如科教文衛等領域。這里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倡導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宏觀背景下,勞動密集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密集,從長遠趨勢來看,還應該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一低”是指資源需求量低,因為農村第三產業主要是為居民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的,其產品是無形的服務,具有低投入、高附加值的特點,對有形物質設備和資源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河南省農村以農業為主,工業發展薄弱,而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保持在0.03以下,并且對第一產業的依賴度也很低,不足6%,呈下降趨勢。
3、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中的倒U型曲線
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因其具有低能耗的特點,其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作用相對較弱。當然,也有學者呼吁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管理,警惕第三產業對環境的污染,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這些擔憂中,大都是可以管理和控制的,很多是因為粗放型經濟發展產生的后果,但是其中也不乏有無病之嫌。第三產業的發展歷史表明,其與環境改善之間大致存在倒U型曲線。第三產業發展初期,由于采取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其對環境具有負面作用;第三產業充分發展階段,其對環境改善的積極效應急劇凸現。其中關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只要高要求、嚴標準、科學合理規劃指導,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就可以避免曲線的上升,將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交通運輸、文化娛樂、體育、農村旅游、保險金融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一般來說不受耕地資源的制約,而且也是吸納農村閑散富裕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在農村發展清潔無污染的環保型第三產業,完全可以實現環境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4、農村第三產業的高就業吸納能力的特性
產業經濟學中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分布將從第一次產業轉移至第二、第三產業。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所以三次產業相比較,在做好農業發展的同時,重點發展農村第三產業能緩解就業壓力,快速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從實證角度看,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也相對較大。從2002年到2008年,河南省整個三次產業的從業人員表現為第一產業由3398萬人下降到2847萬人,第二產業由1038萬人增加到1564萬人,第三產業由1086萬人增加到1424萬人。2006年至2008年,鄉村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第一產業由3039.48萬人下降到2837.24萬人,第二產業由999.02萬人增加到1202.83萬人,第三產業由738.43萬人增加到819.06萬人。2008年,從三次產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看,分別為10.638億元、723.4687億元、994.7831億元,平均工資為2008年13631元、24438元、25324元。農村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和服務性收入都在連年提高。
5、農村第三產業空間布局的“小集中、大分散”
產業經濟學中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存在“集群理論”,意思是說,按照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企業會出現“扎堆”現象,產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明顯。而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河南省主要是農業大省,面積16.7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02萬公頃,農村人均耕地面積0.17畝,而且還分布在山區、丘陵和平原地區,土地產能差異很大,整體格局是分散的農村包圍集中的城市。由于農村分布全省各個地區,農業以小戶經營為主,所以說是“大分散”;再加上第三產業的服務提供與服務消費是同時進行的,所以農村第三產業就呈現了“小集中”的格局。由于大分散,呈散點圖狀分布,所以河南省農村第三產業的布局也就相應小規?;?;由于小集中,就要求第三產業要圍繞各個小型的農業分布區聚集。當然,這樣的性質在產業發展的實踐中是可行的,也需要遵循這樣的特點指導規劃第三產業的發展。理由是,首先,第
三產業的物質生產要素是可以分割的,適合小規模經營,并且容易達到規模經濟。第三產業生產要素可分割的特點以及企業最佳規模臨界值比較小的特點,決定了“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在實踐上是可行的,可以滿足不同地區的服務需求。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交通運輸、公共設施、旅游等行業需要的投資較大,有一定的規模進入壁壘,這些行業就需要政府出面指導完成。
三、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
1、加快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的改善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完善農村市場價格機制,消除“剪刀差”。通過市場引入,健全農產品價格機制、市場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維護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環境。第二,完善農村要素市場,實現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配置。通過網絡化、產業化和中間機構確保信息流動暢通;通過調動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的積極性確保第三產業發展所需資金的充足;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勞動力的雙向流動;通過科研服務、政策引導提升第三產業技術含量。第三,健全農村市場管理法規。目前,河南省農村地區管理混亂,市場秩序不是很規范,存在欺行霸市、偷摸盜的現象,但是由于基礎設施欠缺等方面原因,管理起來相當困難,所以,亟需加強法治宣傳和教育。第四,縮小城鄉福利保障和教育的差別。城鄉在諸如醫療養老保險、勞動保護等方面差別甚大,農村居民缺乏應有保障和福利,嚴重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建議實行無差別待遇。
2、因地制宜抓特色第三產業,依托小城鎮建好信息網
省屬縣市農村基于歷史、文化、地貌等方面的差異,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不必一窩蜂地盲目上項目,在做好基礎產業發展的同時,完全可以有規劃地發展一些特色產業。歷史文化濃厚的城鎮農村可以重點在文化上做文章;風景秀美、地質奇特的地區可以重點發展旅游業;農產品具一定特色的地區可結合自身農產品和農民需求的差異,可以發展特色農業服務業;離研發中心比較近或者研發實力強的地區,可以結合相關機構發展科技服務業,等等。要做到這些,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自行調節,但是,政府也需要因勢利導做好規劃、指導、幫扶工作,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另外,建立信息網絡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對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起著紐帶和推廣作用。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將河南省內各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整理、匯總,從而方便管理、規劃指導。通過信息網、物流網的實施,河南省農村第三產業“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就可以統一起來。
3、高起點、嚴要求,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村第三產業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宏觀背景下,河南省不可能走過去粗放型的老路子,需要轉變觀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高起點、嚴要求,科學規劃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按照這個要求執行。首先,第三產業要放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采取集約型經濟增長的路子。對于那些消耗高、效率低、經濟效益低的行業要嚴格控制甚至不予立項;鼓勵那些低能耗、效益好的行業發展。其次,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堅持環境友好型的原則。在第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堅持產業與土地、資源、生態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增強節約意識,推進節能節地節材,減少資源浪費,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大力發展環保型第三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合理控制白色污染、光污染等。
(注:本文是河南工程學院青年基金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區域分工精細化、產業鏈條深加工化,時間成為決定某些產業市場競爭成敗的重要因素,即“迅者生存”(survive of the fastest)。許多對快速運輸需求強烈的產業,布局于大型樞紐機場附近,形成了臨空產業集群,隨著臨空產業的發展與機場功能的強化,更多與航空運輸有著直接與間接關聯的產業逐步布局于該區域,形成了“臨空經濟”的新型經濟業態,臨空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型模式,臨空產業構成臨空經濟區的產業主體,無論是在產業類別、布局、發展趨勢等方面,都有其鮮明的經濟特征。
一、臨空產業的基本類型
臨空產業泛指以利用機場資源為主要目的,布局于機場周邊的多種產業類型。由于臨空產業的發展演化主要受機場功能與腹地經濟的多重影響,因此,不同區域的臨空產業類型存在差別,但是總體而言,臨空產業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別:
1 臨空農業
某些農產品如鮮活產品、高級冷凍食品、花卉等對運輸時間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許多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布局于空港周邊,即為臨空農業,如北京順義天竺鎮依托首都國際機場,發展芥蘭、奶白菜等高附加值的種植農業,直接空運到香港銷售,經濟效益實現了9倍增長。上海浦東新區也依托浦東國際機場建立了上海浦東臨空出口農業園區。
2 臨空工業
臨空工業主要包括航空配套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兩種。航空配套工業主要指航天科技、航空相關制造加工業等,愛爾蘭香農機場自由貿易區內的飛機維修業在國際上就享有盛名,政府還在附近設立了愛爾蘭國家航空研究中心。臨空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指以空運為依托的計算機及其附件、微電子、IT等制造產業及研發中心以及生物制藥等。如香農自由貿易區的產業涵蓋了醫療設備、軟件開發等,從吉隆坡國際機場延伸至市區的馬來西來“多媒體超級走廊”立足于軟件開發、多媒體內容創造等領先技術。著名的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Sophia Antipolis)科技城與美國研究三角園(RTP,Research了riangle Park)都布局在距離國際機場驅車半小時的行程內。
3 臨空第三產業
由于臨空產業的最基本功能是為機場客貨運輸提供服務,因此臨空第三產業的范疇比較廣泛,主要包括物流、商業等。臨空物流是充分發揮航空運輸優勢的重要產業,凡是集聚輻射能力強的機場,都有高效物流配送作為保證。如在法蘭克福機場附近的法蘭克福物流城,總面積149公頃,集聚了數百家物流運輸公司。以法蘭克福機場為中心的全球空中運輸網,加上物流城高效的配送系統,能夠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德國造機械設備及時供應配件。其次是滿足機場乘客服務需求的臨空商業,包括賓館、餐飲業、購物、商業中心等,在某些國際化程度高,集聚輻射能力強的空港,總部經濟、商業會展等現代服務業以及旅游、創意產業都發展勢頭良好。在規劃為國際航空大都市的空港,如日本中部國際機場(Central Japan Airport City),房地產亦成為臨空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臨空產業的基本特征
1 航空指向性
機場的輻射與拉動是促進臨空產業集聚的原動力。各類產業選擇在機場周邊布局,不同程度地受到航空運輸方式的影響與輻射,這就是臨空產業的航空指向性特征。航空指向性的本質是產業與空港的關聯程度,它是臨空產業最重要的特征。按照臨空產業受到機場影響的程度不同,航空指向性的強弱不同,可以分為:
(1)直接為航空運輸業服務的航空依賴型產業,包括航空物流業、商業零售業、航空食品業、航空器維修業、保稅倉儲物流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直接取決于機場客、貨運量的增長,航空指向性最強。
(2)利用機場的交通優勢和口岸優勢而發展起來的高時效性、高附加值的航空關聯型產業,主要指技術和資金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也包括創匯農業、花卉業、郵件快遞業等對機場貨運條件要求較高的產業。
(3)利用機場的區位優勢而延伸發展的商務貿易、旅游博覽、辦公會務、文化娛樂、教育科研等產業,這類產業的航空指向性相對較弱,是由機場的運輸功能派生出來的,通常被稱為航空誘發型產業。
2 空間分布上的圈層特征
產業的航空指向性與機場周邊土地利用的空間成本共同決定了企業的選址。臨空產業的航空指向性強弱不同,在空間上表現為產業布局上距離核心機場的遠近不同。倘若將空港周邊視為同質區域,從長期看,受空港影響大的產業布局于緊鄰空港的區域,受空港輻射小的產業布局于離空港較遠的區域,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的條件下,產業布局呈現空間圈層化的趨勢。一般的,航空運輸的核心產業如航空維修、航空食品等布局在機場周邊1km處的空港區,相關的機場商務配套服務布局在機場周邊2―5km范圍的緊鄰空港區,物流業、高科技產業、會展業多分布在機場周邊的6kin范圍內的空港相鄰地區,而觀光農業、旅游等產業多分布在機場周邊的10km-15km范圍內的輻射區。
3 臨空產業間關聯復雜,集聚效應明顯
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看,布局子空港周邊的臨空產業,具有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機場產業與航空運輸產業有直接的投入產出關系,共同構成航空產業鏈,存在縱向的產業關聯。航空物流是鏈接航空運輸與臨空產業的紐帶,它在臨空產業區存在最廣泛、最錯綜復雜的橫向、縱向產業聯系。最后,在臨空經濟區內,大量人口、物流、信息流的空間集聚形成的區域優勢,又會吸引總部經濟、會展、商務,旅游等產業的產生。臨空經濟區內各產業與機場的聯系以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共同形成一個有機的綜合體,這個有機的綜合體在機場的這種主導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發展,本質上是一個以機場為晶核的產業集群。
4 航空物流產業至關重要
航空物流產業關聯度大,影響力與感應系數高,是聯系機場、空港區產業、地方經濟的紐帶,其發展程度與完備狀況直接影響機場的運營能力,因此,航空物流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良好的航空物流服務能促進機場貨運與臨空產業的發展,也是機場帶動腹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許多臨空經濟區都將航空物流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臨空城、成田國際航空城、中部臨空都市等在規劃時都專辟了20-30公頃的物流園區。
5 臨空產業的規模與空港的功能互相強化
臨空產業的產生與發展與機場的功能、規模、聚集力、影響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機場功能的強化,臨空產業的類別與規模也不斷拓展??崭圩畛醯墓δ苁腔镜暮娇者\輸,如供往來飛
機起降,提供貨運與旅客服務等,由此產生一系列直接為機場、航空公司、旅客運營提供配套服務的航空制造與機場產業。作為最快速的交通工具,空港會匯集大量對時效性要求高的資源與要素,這種要素集聚到達一定程度,空港逐漸擁有信息、國際交流、商貿等功能,相應的信息、會展業也逐漸布局于此。隨著空港的功能不斷增強,促使一些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逐漸把總部設在空港,產生總部經濟。最后,空港逐漸成為了具備多功能的經濟區域,派生出地區開發,從而使臨空經濟區發展成為區域空間結構中的一個節點,成為一個新的增長極,布局于空港周邊的產業類型也更加多樣化。
三、國際臨空產業發展趨勢
1 高技術產業園區密集
航空運輸的高時效性以及空港的信息與國際交流功能會吸引高技術人才與高技術產業入駐臨空經濟區,而且航空航天產業本身就是高技術產業。目前許多國家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臨空經濟區的重點內容。如美國彼特蒙三角(PLedm。nt Triad)國際機場附近的三角研究園(RTP,Research Triangle Park)以生物科技與超級電腦等為主要產業,園區有中國著名的聯想集團的全球總部入駐,還有葛蘭素史克(GSK;GlaxoSmithKline)制藥公司規模最大的研發中心。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區的產業涵蓋了醫療設備、軟件開發等。如距法國尼斯機場16公里的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技園區(Sophia Antipolis Technology Park)。入駐產業包括信息和通信新技術、生命醫療科學、精細化工等。目前是法國最具國際化的地區,25平方公里范圍內聚集著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的1300家高科技機構和研發型企業,擁有科技人員3萬多名。馬來西亞依托吉隆坡南郊雪邦國際機場的“多媒體超級走廊”,全線發展ICT(科技和電信)產業,已形成了完整產業鏈。
2 會展業與總部經濟發展迅速
近年來,會展會議產業與臨空經濟關系日趨密切。機場周圍地區的會展業通常包括展覽中心、培訓設施和商務會議中心。如日本大阪機場,這幾年發展最快的就是會展業。巴黎戴高樂機場附近的維勒班展覽中心,有164,000平方米的展覽區,每年吸引1300萬的參觀者。倫敦希斯羅機場的展覽和會議中心內,僅美國“孩兒寶”公司就雇傭240人,在該機場附近成立了永久的展覽和會議、營銷中心。此外,以英特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活動,也越來越向機場集聚。
一些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逐漸把總部設在空港,可以最便捷地把布局在欠發達地區的生產加工基地與戰略總部溝通起來,綜合利用多個區域的優勢資源。機場總部經濟就這樣產生了。如著名的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服務區(DFW M~roNex),就吸引了包括美孚、AMR等世界五百強公司總部的入駐??煽诳蓸贰哿⑿诺瓤鐕镜臇|歐總部就設在維也納機場。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加強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甘肅省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努力提高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黨的十八以來,甘肅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心,從最原始的解決溫飽問題開始,圍繞資源要素稟賦,突出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導向,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機械化水平,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業發展方向、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1978—2017年,甘肅省蘋果種植面積由2.26萬hm2增長到31.33萬hm2,產量由4.29萬t增長到383萬t,面積和產量分別居全國第2位和第5位[1]。2017年,高原夏菜外銷達820萬t,形成了以河西走廊為中心的輻射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蔬菜供應中心;全省脫毒種薯生產面積8.23萬hm2。2017年,甘肅省優勢特色作物面積達到220.86萬hm2,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2以上,初步形成草食畜、優質林果、高原夏菜、優質馬鈴薯、道地中藥材、現代制種等優勢特色產業,優勢特色產業布局基本形成。2019年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形成了3個全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區:蘭州榆中高原夏菜、岷縣當歸、靜寧蘋果,農業品牌也出現多樣化發展趨勢。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取得了初步發展,如今多項特色產業躍居全國前列。但從整體情況來看,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1財政支持下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甘肅省自然條件相對比較惡劣,農業發展制約因素較多,但由于氣候和地形條件的多樣性,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潛力較大。自2008年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5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扶持辦法,投入資金進行扶持。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馬鈴薯良種補貼,投入資金1億元;2009年整合資金1.5億元,帶動39個縣投入資金13.8億元,牛羊大縣已初見規模;在已實施的優勢特色產業增產增收計劃基礎上,整合資金5.44億元,扶持馬鈴薯、草食禽、中藥材、蘋果、蔬菜5個特色優勢產業及龍頭企業;2019年中央財政用于支持甘肅省6大特色產業發展的資金為1.4億元,其中用于畜牧業資金為0.61億元、蔬菜產業資金為0.39億元、馬鈴薯產業的資金為0.2億元、中藥材產業資金為0.25億元[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甘肅省積極落實中央財政關于特色農產業的資金支持,但與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財政投入總量不足、財政投入過度依賴于中央、財政支出結構不盡合理等現象,以及用于發展特色農產業的科學技術研發、培訓服務、基礎設施等投入嚴重不足等情況。
2財政支持下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財政支農規模相對較小
21世紀以來,全國財政支農規模呈現出增長態勢,甘肅省財政支農資金規模也日益增長,但全國范圍內橫向比較財政支農、財政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的規模,甘肅省財政支持仍落后,且過度依賴中央財政資金扶持。首先,根據甘肅省財政支持優勢特色產業情況分析,雖然總量上在不斷遞增,由2009年的0.62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4億元[3],但對比浙江省2009年財政專項資金2.6億元、貴州省2019年財政專項資金16億元,差距較大。其次,從財政支持優勢特色產業效益來看,存在資金浪費、使用效率較低等情況。上述因素影響甘肅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亟待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并給予有力支持。
2.2投入資金呈現分散交叉且精準性不足
農業的多功能性要求甘肅省在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中既要考慮6大產業平衡發展,同時又要兼顧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產業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問題,做到多元化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了促進全省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甘肅省政府各職能部門都投入了最大努力,但這當中出現了資金多渠道投入和多頭管理使主體責任不明確等問題,財政支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出現“碎片化”。特色產業財政投入與各縣市實際需求不對接,政府自上而下的財政決策機制導致財政支持資金的投向和用途的決定權在上一級部門,基層組織和農戶很少獲得表達自主意見的權利。基層組織的“缺位”更進一步導致對6大產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支持缺乏針對性,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2.3支出結構不合理
蔬菜、馬鈴薯、草食畜牧業、中藥材、優質林果、制種和釀酒原料等是甘肅農業特色產業的6大支柱。由于甘肅省地理位置以及氣候多樣性,6大特色產業在各縣市的發展側重點不同,例如天祝以高原綠色蔬菜、藜麥、馬鈴薯、青稞、牛羊肉等農產品為發展重點;天水重點發展林果、畜牧、蔬菜三大產業。政府為了促進各縣市特色產業的發展,應根據其特色產業類型提供相匹配的基礎設施,但目前在市縣中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均衡情況。同時,由于各市縣發展具有差異性,需要的政府農業公益也不盡相同。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農業科技推廣投入不到位,農業科研、農業技術咨詢服務、培訓服務不足等問題,急需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有效促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4-5]。
3財政支持下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路徑
3.1加大財政支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投入
財政支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出要與甘肅省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快6大產業發展速度,著重強化轉移性支出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在增加一般轉移性支付的同時,拓寬專項資金的投放比例,尤其是要擴大與特色產業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農業科研的投入規模。以中央和省級的政策為導向,以農業特色化、現代化為主線,營造利于特色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做到有效擴大特色產業的財政支持規模和支持力度,確保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財政支出增長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讓財政更好地服務于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
3.2健全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財政投入機制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121-02
文化旅游泛指以鑒賞異地異國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活動。它涵蓋范圍廣泛,包括與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宗教等有關的旅游活動。文化旅游產業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新世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很強的活力。
一、文化旅游產業的特征
根據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實踐,可以歸納其基本特征如下:
1.超綜合性。旅游產業本身的綜合性就極強,而文化旅游產業又將文化這一因素置于旅游產業的鏈條上,使其綜合性更為明顯。比如,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文化旅游產業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它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藝術產業等為一體,產業體系龐大,產業邊界模糊。
2.延展性。延展性指的是以一項文化旅游產品為核心,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其他產品。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一般來說,文化旅游產業的文化含量較高,通過一些深度的開發與創新,可以挖掘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從而帶動文化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二,旅游產品還具有一定的內涵方面的延展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講解中,導游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詩詞歌賦、精彩的傳說、故事、典故,從而有效提升游覽的層次,增加旅游產業的附加值。
3.載體性。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須以一定的歷史文化景點、文化藝術場所等為基礎和載體。一般來說,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文化藝術場所的品質高低與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而現階段隨著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其載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文化旅游產業的載體是文化旅游產業鏈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因素。
4.體驗性。與傳統的旅游方式強調“靜態觀賞”不同,現代文化旅游倡導“文化體驗與文化參與”。無論是從當代人對文化旅游體驗與參與的要求,還是以中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為主的文化旅游市場主體,都在不同程度上從主觀與客觀兩個角度要求文化旅游更具體驗性,這也將成為文化旅游的本質要求以及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5.創意性。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是與歷史古跡相聯系著的,更多時候也要通過文化創意的實現來達到吸引人的目的。舉辦各種大型的選秀活動、博覽會等也能夠帶來巨大的產業聯動效應,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比如,在旅游資源相對匱乏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就通過一些全新的理念設計出了超豪華的購物中心、七星級的金帆船酒店,還有豪華的文化廣場,豪華的清真寺等創意產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
6.精品性。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旅游產品是人類歷史的結晶,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精神與物質行為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品位,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與傳揚,大量吸收前人遺留下來的優秀文明成果,做到為現代所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這種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7.民族性和國際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旅游的景點一方面是民族的,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的,具有國際性。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當所有的民族文化匯聚到一起,就具有了國際性。可以說,文化旅游產業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性和國際性的統一。
二、文化旅游產業的作用
1.有利于促進我國旅游產業新格局的形成。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產業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旅游產業的發展進入新的調整和提升階段勢在必行。可以說,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結合暫時解決了現階段單獨的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它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強了其發展的活力??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將會有利于促進旅游產業新格局的形成,使其結構得到優化與整合。
2.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可以通過旅游業來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載體,從而使旅游從單一的游覽觀光型向文化體驗型轉變,實現旅游產業由量到質的轉變,推動旅游經濟的全面發展。
3.有利于旅游產業功能的完善。傳統的旅游產業過分強調其經濟方面的功能,而對其他功能視而不見,而現代旅游業功能更加多元,比如可以解決勞動者的就業問題,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人們身心的健康、知識的增加、境界的提升等等。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使得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傳播目的更加凸顯。
4.有利于提升我國旅游產業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在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知識和文化的競爭上。文化旅游產業是知識和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擴大旅游中的文化含量,使旅游業更好的承載文化,積極打造屬于本國的有特色的文化產品與品牌,增強本國文化旅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以此樹立本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三、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策
1.加強文化創意。文化創意要求我們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原始文物遺存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一番創新和再造,增加文化的附加值,特別是要積極弘揚傳統文化中向上的陽光的文化層次,把它作為文化旅游產業的核心內容來抓。加強文化創意的目標不僅是要復活歷史,更要推動歷史的發展。
2.強化營銷的文化內涵。在旅游文化的營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其文化內涵的營銷,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采取不同的文化內涵的說明與宣傳。首先可以加大立體廣告的宣傳力度,并增加廣告的文化含量;其次,可以選擇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進行文化旅游的推廣活動,對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進行一番詳細而又通俗的說明。
四、結語
本文主要從文化旅游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出發,探討了其特征、作用以及發展對策三個方面的問題,從而對文化旅游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與作用,必須進行很好的引導與鼓勵支持,以促進其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金萍.再論文化旅游產業的特征、作用及發展對策[J].福建論壇·文社會科學版,2011,5(8):29-32.
[2]許金如.揚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2,1(64):33-34.
[3]蘇卉.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及政府規制改革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1(11):1044-1045.
上海廣告業統計中,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占到絕大多數的數量,共計98.74%,廣告業務收入占到總量的54.62%,而廣告業務利潤達到61.17%;而僅占廣告經營單位數量1.26%的外資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卻占到總數的45.38%,廣告業務利潤也占到總廣告業務利潤的38.83%。外資國際廣告公司數量少,卻占據了近一半的廣告業務收入,其力量是不可忽視的。而本土廣告公司數量極多,但是平均下來每個廣告公司的業務收入量卻很少。按照注冊資金將16564戶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分為五個類別,其中未填寫注冊資金的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為128戶,數量只占到總數的0.77%,對統計結果有效性影響較小。上海市廣告業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中,注冊資金為50萬以下的企業占到71%,占到整個企業數量的大半。其次為50-100萬的廣告經營企業,占到內資廣告公司企業的19%,再次為100-500萬的廣告經營企業單位,500-1000萬,1000萬以上的內資企業數量很少,占到內資廣告公司的百分之一。以此可以看出,上海市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規模都較小,50萬以下的內資廣告公司數量最多,而500萬以上規模的企業數量都非常少。廣告業務收入比例較為均衡,50萬以下規模的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為47%;50-100萬以上規模的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為16%;100-500萬規模的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占到11%;500-1000萬規模的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占到7%;1000萬以上規模的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占到19%。各規模的內資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并不均衡,數量最多的50萬以下規模的廣告企業經營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占到47%,占了近半壁江山。而數量不到1%的1000萬以上的廣告經營企業單位的廣告業務收入卻占到內資廣告業務收入的19%,兩者數量相差極大,相較而言,規模較大的廣告經營企業單位,其廣告業務收入也大。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下,提高注冊資本、追求資本運作、大資本運作,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國際貿易等經營活動中的一種自覺行為。上海的廣告公司中也應該重視注冊資本,提高層次,參與競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大做強,提高服務的整體質量,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能力。
廣告業務收入的行業區分還需要細化,否則不能正確地反映廣告經營企業單位廣告業務收入的行業分布情況。除了其他種類之外,廣告業務收入的行業排名情況為食品、房地產、農資、美容業、服裝服飾、服務業、汽車、家用電器、化妝品、保健食品、煙草、酒類、醫療器械、醫療服務、藥品、信息產品和技術服務、招生招聘,最后一位是金融保險行業。廣告經營企業單位廣告業務收入傳統媒體仍是主流根據圖4,可以出,廣告經營單位廣告業務收入中,傳統媒體仍然占據主流地位,電視、廣播、期刊、報紙、戶外媒體占據了64%的份額。在廣告經營企業單位廣告業務收入的媒體分布中,電視排在第一位,占到廣告業務收入的28.72%;其次為其他類;排在第三的為戶外媒體,占到廣告業務收入的16.89%;第四位的為報紙,占11.02%;第五位為互聯網,占8.05%。從從業人員看小微型廣告公司構成上海廣告業態的塔基根據從業人員的情況將本土廣告公司劃分為大中小型,而根據業界人士建議以及上海廣告公司從業人員實際情況,將100人定位劃分中小型廣告公司的分水嶺,即超過100人為大型廣告公司,50-100(包括100人)人為中型廣告公司,10-50人(包括50人)為小型廣告公司,1-10人(包括10人)為微型廣告公司。在現有的本土廣告公司中,微型廣告公司占到了絕大多數,即從業人員數量10人以下的公司有15105家,占到上海本土廣告公司的91.19%;其次是10-50人的小型廣告公司,共有1289家,占到總數的7.78%。而大中型的廣告公司數量很少,加起來只有1%左右。大型廣告公司的數量僅占本土廣告公司總數量的0.39%,但是其廣告業務收入和廣告業務利潤都占到整個上海本土廣告收入的一半。而占到本土廣告公司數量超過九成的微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僅占到24.80%,其廣告業務利潤遠遠低于廣告業務收入,只有12.86%。由表可見,上海本土廣告公司中,大型廣告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情況都遠遠的超越了中小微型的廣告公司。上海本土中小型廣告公司的發展還需要很長的路。大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與廣告業務利潤的優勢。中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與廣告業務利潤都非常低。小型與微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持平,相差不大,但小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利潤卻比微型廣告公司要高出許多。根據統計的分類方法,將公司從業人員分為管理人員、創意設計人員、業務人員以及其他人員四類,具體見表8:由表8可看出,中小型廣告公司中人員最多的為業務人員,而微型廣告公司人員中最多的為管理人員。中小型廣告公司要維持發展,必須洽談和拓展業務,所以業務人員較多;而微型廣告公司一般只有10人以下,甚至很大部分都是一人或者兩人身兼數職,又做領導又做創意同時又跑業務。創意人員與業務人員在中小微型廣告公司中所占的比例都較為均衡,其中創意人員都為20%左右;業務人員在30%左右。差別最大的為管理人員,其中中型廣告公司管理人員比重最低,其次為小型,最后為微型,也可反應出微型廣告公司主要為創業階段,管理人員比重較大。將中小微型廣告公司從業人員的年齡分類,表9可發現,中小型廣告公司的從業人員年齡普遍較小,中型廣告公司從業人員超過半數都在30歲以下,超過40歲以上的不到15%;而小型廣告公司也是如此,從業人員近一半年齡都在30歲以下,但是相對中型廣告公司來說,小型廣告公司中也有部分年齡較大的人員,50歲以上的從業人員占到了一成左右;而微型廣告公司年齡分布最大的為30-40歲的人員,即為自己創業奮斗的人的主要年齡段??茖W歷,其次為大專學歷,占了三成;研究生和初中以下的從業人員比較少,可見中型廣告公司的學歷主要需求為大?;虮究疲瑢W歷太高或者太低的從業人員一般都比較少。在小型和微型廣告公司中,占據多數的同樣也是大專及本科學歷,占據公司從業人員的七成,但是初中及高中的學歷比例比中型廣告公司要略高一些。從以上情況可以發現中小型廣告公司對于員工的學歷程度要求并非很高,一般大專以上即可,最主要的是看重員工的能力和專業素養。由此可見廣告行業其實是一個非常靈活的行業,強調個人的實踐綜合素質。從業人員的要素體現出的上海廣告業的特征也基本反映中國廣告業的基本特征。還必須看到的是,跨國廣告公司對于本土中小廣告公司在人力資源的爭奪之上有諸多威脅。最大的威脅表現在,跨國廣告公司利用高薪吸引行業高端人才,所占比重為13%,其次是跨國廣告公司注重對人才的合理招聘和使用,最后是跨國廣告公司注重高校宣傳與優秀人才的提前挖掘。諸如WPP旗下的奧美、李奧貝納這樣的跨國廣告公司基于其規模化的運作、系統化的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上也相當專業。他們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彈性大的工作時間制度、深造機會、薪津福利,這些對于行業人才來說都是不二的選擇。另外,跨國廣告公司每個季度都會在各大高校的大三、大四的待就業學生中挖掘潛在優秀人才。去年4A廣告公司還展開了各大高校的巡講活動,受到了各方追捧。而中小廣告公司卻沒有這樣的實力,在自身有限的條件和限定的市場之下,本土中小廣告公司只能等著人才主動找上門來,在人力資源的爭奪上缺乏主動性。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廣告行業的競爭分布與格局是符合市場的資源配置的。在一個行業中,分布著綜合實力不同的公司,就好像在一個社會中有著形形的人一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常處與短處,這樣社會才能豐富多彩,五彩斑斕,整個廣告行業亦是如此。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币虼?,廣告行業的競爭格局與市場情況可以說是比較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本土廣告公司,尤其是中小微型廣告公司的經營狀況沒有我們想象的混亂,但是中小型廣告公司的經營狀況顯然是存在著困境的,我們不能因為沒有想象中的嚴重而就此忽略中小微型廣告公司在經營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對整個廣告產業發展與國際競爭力培育的制約。(一)中小微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主要依靠與,創意與設計能力不足對于中型和微型廣告公司來說,廣告業務收入中最多的為廣告業務收入,小型廣告公司廣告業務收入最多的為廣告業務收入。對于中型和微型廣告公司來說,廣告業務收入中最多的為廣告業務收入,小型廣告公司廣告業務收入最多的為廣告業務收入。由此可看出,上海的中小微型廣告公司主要以廣告和廣告收入為主,廣告制作收入和廣告設計收入所占比例較小。上海本土的廣告公司主要還是依賴廣告與,在廣告設計方面還比較弱。(二)中小微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行業分布并沒有形成類型與層次,造成市場碎片化針對中小微型廣告公司廣告業務收入的行業分布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除去所占比例比較大的無法歸類的其他類別之后,中小微型廣告公司廣告業務收入的行業分布并不一致。組成中小廣告公司廣告業務收入最大的是汽車行業,而對于微型廣告公司來說,所占比例最大的為服務業。如果區別來看,中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由多至少的行業分布為:汽車、食品、化妝品、服務業、房地產、家用電器、服裝服飾,這七個主要行業的廣告業務收入已經占到中型廣告公司業務收入的近60%。小型廣告公司收入行業分布為:汽車、服務業、食品、化妝品、信息產品和技術服務、家用電器,這七個主要行業的廣告業務收入僅占廣告業務收入的16%,這也與小型廣告公司廣告業務收入中的行業分類不夠細致有關,小型廣告公司把82%左右的業務收入都算入了其他類別。微型廣告公司收入行業分布為:服務業、汽車、房地產、食品、信息產品和技術服務、化妝品以及服裝服飾,這七個主要行業的廣告業務收入也占到近60%,但是微型廣告公司業務收入的行業分布其他類別所占的比例也很大。這種現狀說明,上海的中小微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行業分布并沒有形成類型與層次,造成市場碎片化。(三)中小微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媒體分布仍然是保守格局按照媒體將中小微型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進行統計得出表13:根據中小微型廣告公司廣告業務收入的媒體分布所占比例進行排序得出表14:從上述的數據中可以發現,電視、戶外是廣告公司優先選擇投放的媒體。對此的解釋是,這兩大主流媒體的投放效果比較穩定、直觀性強,比較容易說服廣告主。近年來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漸漸成為第五大主流媒體。網絡廣告的受眾接觸面更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更新的速度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因而網絡平臺成為了廣告投放的新熱門。上海廣告業面臨的問題顯然不止這些,以上論述就統計數據特征而言顯得突出一些。究其原因,上海的中小微廣告公司所面臨的外部困境按比重大小依次有,市場不景氣、投放量少、市場無序、競爭嚴重、媒體成長過快、政府管制嚴格、廣告公司把握不住廣告主的心理等。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廣告業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廣告投放量同比大幅縮水。另外,由于媒體成長過快,新媒體層出不窮,傳媒賺取的利潤提高,廣告公司賺得越來越少了。其次,廣告業的無序競爭也是不容忽視的。面對同一筆生意,如果專業的大廣告公司請專業的隊伍策劃設計需要五六千元,但是一些私人的小型廣告公司請相對業余的人員只需要一兩千元,門檻低造成了市場的無序競爭。很多沒有從業經驗或者經驗尚淺的人進入廣告業,又不遵守行業內的游戲規則,就會造成廣告行業整體形象的降低。上海本土的廣告公司數量龐大,數量上是外資廣告公司的近80倍,但是廣告業務收入只占到全部廣告業務收入的一半,外資廣告公司的廣告業務收入占了半壁江山。
而在本土的廣告公司中,大型廣告公司的數量只有不到4%,但是又瓜分掉了剩余廣告業務收入的近乎一半。而數量占到上海本土廣告公司99%的中小型廣告公司要為剩余的四分之一相互競爭,可見競爭環境的激烈程度。要想在眾多廣告公司中存活下來并脫穎而出,需要更大的創新和努力,在從業人員和業務結構上都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上海是中國廣告業發展與現狀的縮影。中國廣告公司的特點也是“數量極度龐大,單體規模極度弱小”。大多數廣告公司正處于創業階段,僅僅在這個階段就會有相當大一部分廣告公司被淘汰出局。同時,它們自身缺乏資金,也缺乏對大資本的吸引力,規模效應對其是天方夜譚。這種現狀決定了規模化發展只能是金字塔頂的高端發展模式,中小型廣告公司必須切實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型發展道路。對于中小型廣告公司來說,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找到屬于自身的發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找到了合適的贏利點,不斷改革與調整,才能在廣大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作為。在行業心態上,一般以為中小型的廣告公司總是希望把公司做大做強,提升市場份額、擴大公司規模。但是,就廣告部的負責人所言,其實不是所有的中小型廣告公司都想把自己的廣告公司做大做強的,有一些廣告公司維持公司的現狀,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有些中小型的廣告公司確實不希望擴大公司的規模,對于目前公司的經營狀況比較滿意,認為其可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作以及公司盈利即可。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小型廣告公司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以及資源優勢,不是想要擴大規模就可以擴大,中小型廣告公司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如果一家中小型廣告公司想要擴大公司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競爭力,還要考慮公司自身的經濟實力、發展規劃以及管理能力等等因素。廣告行業的競爭應該是質量的競爭,而不是規模的競爭。著名的經濟學家厲以寧曾經說過,企業規模的大小不應當成為評價一個企業卓越與否的標準,中國的市場很大,足以為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生存的空間。因此,中小型廣告公司必須要做的是,在對公司自身進行了準確的市場定位后,采用有效的市場戰略來謀求自身的發展。
作者:許正林 馬蕊
[中圖分類號] F06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3-0040-04
本文是大連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連市城市定位研究》(08dlsk256)的部分成果。
一、引 言
經濟社會發展總表現為一定的階段性,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往往處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進行準確定位具有重要意義[1]。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相互關聯與相互制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總體狀況,反過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又可以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效益[2]。依據產業結構的特征判明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對于正確地擬定城市經濟的發展目標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戰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關系及主次序位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及相關的研究理論表明,經濟成長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產業和人口經濟聯系方式,可以通過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序位的變化,以及相應的人口就業比重的變化反映出來[2]。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產業結構特征反向識別城市所處的發展階段,結合城市發展階段的總體趨勢, 準確把握城市發展階段的下一步目標,識別產業結構角度推動城市發展階段前移的路徑。同時,通過產業結構合理化分析及比較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的產業結構轉化方向,確定城市發展階段推進的產業結構障礙,從而準確把握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將城市推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二、大連市當前產業結構特征
1. 三產結構特征
近年來,大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在2000~2007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且近兩年加速趨勢明顯,增長率超過16%(見表1)。自2000年以來,大連對產業結構進行了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盡管三次產業每年都在大幅增長,總體上,三產的結構呈第一產業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穩中有增,而第三產業基本穩定的趨勢??傮w而言,大連產業結構正向高級化推進,隨著大連市支柱產業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工程及軟件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大連市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將進一步增加,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
2.產業結構合理性分析
根據產業結構合理化原則,合理的產業結構應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技術先進適用;實現區域經濟協同;具有較強的自主發展能力[3]。
(1)從資源利用情況看,區位、港口、旅游資源、科技人才是大連的突出優勢,經過近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大連市的臨港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口岸經濟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旅游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也獲得了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基本吻合,資源優勢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首先,以現代交通運輸業為主體的口岸經濟保持旺勢,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不斷提升。2007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2億噸,其中外貿吞吐量0.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81.3萬標箱,港口吞吐量位于全國各港口城市前列[4]。造船、石油、化工、出口加工等臨港產業一直是大連市工業中的主要成份。借助區位優勢與港口優勢,大連的外向型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2007年GDP增長主要靠出口(貢獻度為74%)拉動,對外貿易增勢強勁,推動了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
其次,在旅游業方面,大連不僅繼續保持了其濱海旅游的特色,更利用了近年來城市建設的成果,結合商貿、會展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擴大了旅游產業的發展空間,使大連的旅游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7年共接待國內游客2,480萬人次,海外游客8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25億元,增長25%。展會規模化、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年舉辦展會92個,參觀人數484.1萬人次[4]。
最后,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進一步突出,2007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402億元,比上年增長38.8%,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02億元,比上年增長 43.3%[4]。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及重大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進展加快,成為新的亮點,軟件產業及大連軟件園建設實現跳躍式發展。
(2)從產業的技術結構看,大連市的制造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其中機械工業、運輸設備、電器設備、電子通訊等在全國地位較高的專業化部門均為技術層次較高的制造業部門,以電子信息、新醫藥、精細化工、節能環保、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倍增速度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但大連的支柱產業仍然是傳統的重化工業,運用高新技術全面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技術結構還不夠,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目前大連市的裝備工業如機床、冶金機械、橡膠和塑料加工機械等行業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資金和技術方面還不具備獨立地與發達國家大財團和跨國公司競爭的能力[5]。第三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金融、會展、旅游、信息、房地產開發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經濟增長的生力軍。但是第三產業整體素質仍然有待提高,與現階段的信息產業及未來的知識經濟需求相比較,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層次仍然較低,傳統的交通運輸與餐飲服務業所占比重仍然較大,高層次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比重不足。
(3)從產業結構的有序性看,大連市既有信息、金融、會展、旅游、房地產等新興產業,又有石油化工、運輸設備、電子通訊、機械等成熟產業和采掘、冶金等衰退產業,三個階段的產業同時具備,表明產業結構過程有序;同時大連既有機械、電子等主導產業,又有交通運輸、房地產等先行產業和石油、化學、食品、服裝等基礎產業,表明產業結構功能有序;在區際分工中,大連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金融、商貿、旅游等產業在東北地區具有突出優勢,漁業、輕工業及以船舶、機車車輛制造為特色的重工業也與省內及東北其他地區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但在與環渤海主要中心城市的協同上還需進一步努力,以實現更大范圍的區域整體利益與空間有序。
(4)自主發展原則要求區域產業結構必須在區域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綜合發展,有一個相對健全的結構體系。
首先,產業結構要有一定的主導能力,經濟綜合、自主地全面發展要求擁有自己的主導產業。大連市的主導產業為以船舶、機車車輛制造為主的機械工業和電子工業,具有技術成熟性、市場成熟性、大規模性和大關聯性,能夠在城市產業結構中起支柱作用,并具有較強的連鎖效應(見表2、表3),并且在東北地區與全國具有一定的專業化分工優勢。
其次,大連市產業結構相對健全,并擁有較為先進的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整體競爭力,因此對市場和技術等方面變化的適應性較強,在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內部組織機制的調節,適應環境,排除干擾,結構的轉換能力與應變能力較強。但是,大連市的工業結構類型仍為重型結構,還未能形成以消費品生產的發展來帶動重工業或生產資料生產的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持續發展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最后,大連產業結構的結構性效益較高,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總體上,大連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密切結合,產業的技術結構與有序性良好,具有較強的自主發展能力,產業結構合理性良好。但是從產業總體結構比重上分析,仍存在第一產業比重高,重型制造業比重高而新興服務業比重較低的弊端。
三、大連市城市發展階段的診斷
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城市發展階段與經濟發展階段緊密相聯,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的結構比例關系及主次序位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同樣,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理論也表明,經濟成長的不同階段可以通過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序位的變化,以及相應的人口就業比重的變化反映出來。以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Kuznets)、錢納里(H.Chenery)等為代表的發展經濟學家,根據三次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構成中的比例序位關系,結合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高低,將經濟成長階段劃分為農業時期、工業化時期和后工業化時期三大時期,其中工業化時期又具體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見圖1)[2]。
此外,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經濟成長階段論》中提出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方法對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還有賽爾昆、弗里德曼、霍夫曼等許多經濟學家都提出了各種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方法[1]。根據這些方法以及我國經濟學家提出的判別經濟發展階段的指標體系(見表4)[1],計算大連市相關指標(見表5),可以看出,大連市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的階段,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城鄉經濟基本協調,產業重心正逐步由重工業向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資源重心以資本和技術并重,消費水平略顯超前,正在邁向工業化成熟階段。
四、向下一階段邁進的障礙
大連市在向工業化成熟階段邁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礙因素,主要包括:
1.制造業科研開發與創新能力不強,生產技術革新慢,缺少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具有發達的制造業作支撐,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才能得以迅速且持續的發展。大連市的制造業構成中傳統行業仍然占有較大比重,深加工與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仍然較小,技術水平較高的部門發展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強,新技術、新產品更新慢,影響了新興工業部門的成長與名牌產品、名牌企業的產生。能否像青島一樣,創建出大連自己的名牌企業、名牌產品是大連經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取得階段性進展的關鍵。
2.現代技術與組織方法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夠,農業生產率較低。低水平的農業生產率導致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較大。盡管同東北地區及國內大多數城市相比,大連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并不大,但與國內外一些發達城市相比則差距很大(見表6)。與國外城市相比,第一、二產業的比重過高,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就業結構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即使與北京、上海相比,大連的第二、三產業的比重略低,而第一產業的比重較高。另外,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也較大,這些既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也成為大連市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3.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水平有待提高。大連市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許多指標位于我國上游水平,但一旦按照市域經濟比較,許多指標就落在了后面。特別是瓦房店、普蘭店、莊河三市經濟發展滯后不僅限制了市區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大連市整體地位的提升,更妨礙了大連市經濟發展向下一階段躍遷。
五、未來發展預測
在對大連市產業結構與當前經濟發展階段診斷的基礎上,可以預測,大連市產業結構的發展有如下趨勢:
首先,發達的制造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大連的制造業具有良好的基礎與規模效應,在東北地區與全國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因而制造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作為核心產業在大連市的經濟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將不斷提高,各個工業部門都將向高度加工階段過渡。技術進步將推動經濟結構的轉換與主導產業的變遷,大連正在向工業化后期過渡,以電子工業為主的新興產業階段即將到來,進而將進入以微電子技術和信息產業為主的時期,電子、電信、機械等部門將作為核心發展部門,電子產品、船舶、機車則仍是大連制造業的核心產品。
其次,具有高水平的產業技術層次、強大的創新能力、科研與開發能力是提升城市地位與功能的關鍵,為此,充分利用大連及東北各地在科技、人才、產業、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大連市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就成為提高大連對區域經濟的領長功能、產業示范功能與輻射能級的關鍵。
再次,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將帶來第三產業的繁榮。進入工業化后期,需求與消費的升級將推動基本經濟結構的轉型,即將進入第三產業加速發展階段。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將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主體,并將逐步拉大距離,第三產業就業比例也將隨之擴大。發達的現代化大都市都擁有發達的第三產業,大連市作為東北地區的航運中心、商貿、金融、旅游中心要想強化其中心地位,并成為更大范圍的區域中心就必然要立足于自身優勢,著眼于服務區域經濟,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因而商貿、金融、旅游、交通運輸與信息業自然就成為其核心產業。
六、結 語
大連市產業結構發展態勢良好,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及三產結構等特征分析,大連市正處于工業社會中期向后期轉化階段。從產業現狀與城市發展階段的產業結構轉化趨勢來看,為了推動大連市邁向工業化成熟階段,現有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應為: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增強輕型結構,注意與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銜接,向產品高加工度化與耐用消費品生產方向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重點發展金融、商貿、旅游與信息業,實現第三產業的高級化。
[參考文獻]
[1]白雪梅.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8-9.
[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編.城市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48.
[3]大連市統計局.2007年大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stats.dl.省略/gongbao.asp2008/3/3.
[4]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6-178.
[5]魏世紅,譚開明.大連市產業結構調整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06,(11):23-25.
The Ident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hase Based on the Industry Structure――Take Dalian as an Example
Wang Bin1,2,Han Chunyang2
中圖分類號:F12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6―0115―04
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近年來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管理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改革開放以后,產業集聚現象在中國迅速形成并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國內產業集聚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東南部相對發達地區――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如廣東的東莞、惠州、南海、順德等,江蘇蘇州,浙江溫州、義烏、桐廬、湖州等,山東壽光、青島等地區。中國產業集聚現象,從南至北,從東到西呈現梯度遞減現象?;谫Y源稟賦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的產業集聚相關研究比較少。
近年來,作為西部大開發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階段性標志成果之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崛起了一批特色產業集聚現象:白色產業集聚(如棉花產業集聚、乳業產業集聚等),黑色產業集聚(如石油天然氣產業、化工產業、煤炭產業等),紅色產業集聚(如工業番茄產業集聚、紅棗產業集聚、胡蘿卜產業集聚、枸杞產業集聚等),綠色產業集聚(如葡萄產業集聚、西甜瓜產業集聚、香梨產業集聚等),邊貿產業集聚、旅游產業集聚等,這些特色產業集聚大多表現出充分利用新疆的優勢資源和區位優勢,呈現出特色產業地理性集中、專業化分工和出口導向的典型特征。新疆特色產業集聚的形成,在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凸顯后發優勢、促進技術創新以及提高社會發展貢獻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重大。
美國管理學家波特教授(M.E.Porte)從競爭優勢理論角度認為產業集聚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認為國家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優勢產業,而優勢產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產業集聚。產業集聚是現代經濟構成的重要單元,有影響的產業集聚是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要點,往往代表著區域的核心競爭力。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已經成為加速地區發展、縮小地區間差距、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因此,產業集聚研究對新疆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1 新疆特色產業集聚的類型
借鑒馬庫森(Markusen,1996年)從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角度對產業集聚的分類方法,根據新疆特色產業集現象的特征可以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即意大利式(馬歇爾式)產業集聚、輪軸式產業集聚、衛星式產業集聚、政府啟動型產業集聚。這四種產業集聚的主要特征見附表。
意大利式產業集聚,也稱馬歇爾式產業集聚,是指以眾多小企業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集聚,產業氛圍濃厚,企業之間以信任為基礎,競爭與合作并存。如新疆特色農業產業集聚中的葡萄產業集聚,香梨產業集聚,番茄產業集聚等。
衛星式產業集聚,是一種相對孤立的分支機構的集合體。如跨國公司境外投資設立的生產基地,內地外向型產業或中間組織利用地緣、區位優勢,在新疆投資建立的貿易市場、加工區等貿易基地。貿易區內各中小企業之間較少有合作關系,關鍵投資和決策等均由區外子公司或總部作出。這種類型產業集聚的發展前景主要取決于區外企業總部或母公司的決策和投資,以及當地的融資、技術服務、商業服務等共享資源的能力。如邊疆賓館邊貿市場、德匯集團、美克家私和口岸市場等邊貿企業構成的邊貿產業集聚。
輪軸式產業集聚,是指以一家或幾大家大型縱向一體化的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產業集聚,以工業城著稱。輪是指工業區中的大型企業,通常還有眾多的中小企業圍繞這些大型企業而生存;軸是指大企業與這些小企業之間之緊密或松散的聯系,如新疆特色工業集聚中的石油化工產業集聚,煤炭產業集聚,有色冶金產業集聚、新能源產業集聚等。
政府啟動的產業集聚,主要是指由政府倡導,選擇一批潛力大,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一批實力雄厚、市場聲譽良好的企業人駐,提供稅收優惠政策,以技術創新為導向,而形成的產業集聚現象,其發展前景主要取決于政府行為。如新疆國家級的經濟開發區、石河子經濟開發區、奎屯經濟開發區、米東新區等。
2 新疆特色產業集聚的特征
2.1 強烈的資源區位依賴性
新疆幾乎所有特色產業的集聚都是圍繞資源盛產地區而形成。新疆的特色產業都源于特色資源的主產區,由主產區形成商品基地,產生制造、加工、運輸、銷售的企業。由于大部分特色產業生產的產品屬于涉農產品,限于技術、管理、資金、交通等條件的制約,基本上處于鮮食供應,就地消費,銷售半徑小的狀態。僅限于區域范圍內,遠離大都市、發達地區,制約了產業的深度開發。
2.2 較強的外部性特征
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新疆雖然有資源的優勢,但是在開發方面,能力較弱,需要外資金、技術、人才的支持,改變長期以來在傳統而小范圍、小規模、不經濟的狀態中緩慢發展的現狀。如由中央企業投入巨資和人力物力開發的石油天然氣石油石化產業;內地企業聯合開發的煤炭、鋼鐵等產業;區外知名企業紛紛進駐新疆積極開發新疆乳業,以及葡萄等產品的深加工。
2.3 弱植根性表現
產業開發過程中,缺乏一種固有歷史、文化傳統的背景,很難將企業的長遠發展與區域發展融合在一起。產業移植、模仿的痕跡濃厚,因而在種植技術、加工技術、流通技術以及產品質量等方面,屬于被動跟隨,受市場價格利益的波動影響較大。
2.4 鮮明的產業色彩特征
在研究新疆特色產業集聚現象時,不難發現,新疆特色產業集聚現象大多可以歸結于某一色彩而加以概括,如以石油、煤炭等特色資源產業為代表的黑色產業集聚;以棉花、乳業等產業為代表的白色產業集聚;以葡萄、香梨等產業為代表的綠色產業集聚;以工業番茄、胡蘿卜、甜菜、枸杞、紅辣椒等為代表的紅色產業集聚。這些色彩鮮明的產業集聚現象幾乎涵蓋了新疆主要的支柱產業。
2.5 政府主導經濟優勢初顯
新疆工業園區從無到有,發展較快。目前,已建成33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3個,園區5個;自治區級開發區(園區)8個;各地州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園區)17個。
如米東新區的建設。2004年12月,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作出成立烏昌黨委,加快推進烏魯木齊一昌吉經濟一體化重大戰略部署以來,烏昌地區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2004年,烏昌地區生產總值696.18億元,占全區的31.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39億元,占全區的36.2%;烏昌兩地經濟增長率均在12%以上。烏昌經濟的聯合發展,既能使烏魯木齊的高新技術、人才、資金優勢找到得以充分發揮的空間,又能充分利用昌吉的區域空間,有利于兩地發展空間與市場資源的有效轉換,促進兩地區域經濟快速積聚和充分共享,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
規劃中的米東新區石化工業園,跨米泉市和東山區兩地,規劃面積110平方公里,是自治區規劃的以石油化工、煤化工、氯堿化工、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化學工業基地。工業園將按照建設新疆最大石化基地的目標,依托烏石化公司建設大芳烴、大化纖、大化肥基地;依托新礦集團建設煤化工基地;依托新疆中泰化學公司建設氯堿化工基地;依托鴻昌公司、山東樂華公司等建設精細化工基地,努力形成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氯堿化工、精細化工等比較完整的化學工業體系。目前,包括華泰重化工項目、烏石化近100億元的擴能改造、新礦集團煤化工等項目外,這個工業園區還有9個大項目準備開工。這些項目全部完工后,可增加150億元左右的工業產值。作為烏昌經濟一體化突破口的米東新區建設已經起步,已有24家企業入駐米東新區,石化工業園區建設也已正式啟動。
目前,以烏魯木齊、石河子、庫爾勒、奎屯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一批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園區內集聚了大批區內外企業,經濟活動十分活躍,正在日益成為新疆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3 新疆特色產業集聚的成因分析
新疆特色產業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3.1 基于資源優勢的內生型發展道路
通常,按照產業集聚理論,關于集聚產生的來源分為內生型和外生型兩種。內生型是指由本地資源、企業家能人自身優勢形成的。外生型是指由外部資金、技術等注入而形成的,以外資移植型和跨國公司主導型為主。
通過對新疆特色資源、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的梳理,我們發現,絕大多數新疆的名優特品種都是在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產生,在經營戶中能人的帶動下形成的。如吐魯番的葡萄、庫爾勒的香梨、伊犁的蜂蜜、精河的枸杞等產業。
新疆的石油、天然氣及石化相關產業,主要都是圍繞油氣田開發建設而形成。新疆農、林、畜的特色產業也都因其獨特或獨有的資源產物,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特產,進而加工、運輸、銷售,形成特色產業。少見有從外地引進、發展形成的特色產業。
這種內生型發展,往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比較優勢相對軟弱,資源依賴性較強,產業發展風險較大。
3.2 基于政府主導組織開發的外生型發展道路
新疆的石油、天然、石化、煤炭、鋼鐵、有色工業等產業,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導,整合全國該行業的優勢力量,注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在相對短的時期內迅速發展起來的,形成規?;?、集中度強、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由于新疆自然環境艱苦,遠離內地,公共交通設施較落后,因而開發成本較高。
這部分產業,目前基本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導產業,也是經濟發展依賴性極強的產業。
3.3 基于產業區專業分工、協作而形成的專業化型發展道路
基于特色優勢資源開發而集中在同一地理區位,特色產業區內的企業,在開發生產中,按照市場、環境、自然優勢而調整并自發形成專業化分工。大部分企業圍繞同一產業形成上、下游,分工明確、協作有序的產業關系,同時集中了大量勞動力從事勞務輸出,專業化分工,使得企業間的關聯度更高,如新疆石油化工產業、傳統的葡萄產業。
3.4 基于企業大量進入、無序競爭的衛星型發展道路
當一種產業的比較優勢突出時,而進入門檻又較低時,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紛紛進入,以勞動密集為特征,勞動力成本低廉,整個產業的發展,取決于外部市場行情和外部企業的運作。新疆的棉花產業,即是典型的例證。圍繞棉花企業的眾多中小型企業,為爭奪資源瓜分市場,市場競爭無序化的特征明顯,由此形成了產業扎堆的集聚現象,尚未產生一個具有中心地位的核心大企業。
3.5 基于低成本型的低端發展道路
產業集聚基于兩種明顯的發展道路,可分為創新型集聚和低成本型集聚。走高端道路的創新型集聚以在歐洲成功的產業區為典型,其特征是創新、高質量、功能的靈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在良好的法規制度下企業間自覺地發展合作關系。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較多表現為走低端道路的低成本型集聚,參與競爭的基礎是廉價的原料、大量勞動力的靈活性和廉價勞動力等低成本因素,集聚的產生是偶然的,集聚信任度低,企業之業往往存在惡性競爭。如新疆的乳業市場,高端產品基本上被區外名牌所占據,而區內乳業基本上處于低端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發展的狀態,部分企業貼牌生產現象普遍。
另外,雖然新疆遠離內地發達地區、交通時間長,距離遠,但資源價廉物美,且易于集中成片大田作業的生產管理,便于吸收大量廉價勞動力,因而相當一部分特色產業是采用低成本的進入方式而形成的,產品多為原料型、初加工型。
4 新疆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目前仍處于一個初級化程度
特色產業集聚現象的出現,雖然給新疆特色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曙光。但是這種集聚大多停留在眾多小企業圍繞一個中心產業擁擠在同一個地理區位,利用廉價的原料供應和大量低廉的勞動力,自發地尋找市場機會,企業行為不夠規范,企業間產業關聯度低,尚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上、下游、專業化分工與服務的格局。
4.2 總體規?;潭鹊?/p>
從新疆特色產業分類、分布和經濟影響力看,除了中央駐疆企業,自治區政府組織開發的石油、石化、煤炭、鋼鐵、有色工業等產業規模較大以外,其他大部分特色產業基本上是由地方各級政府、兵團系統各團場和民營企業開發生產的。一般地方企業、民營企業多為小型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處于生產規模小、產品產量少、營銷策略技術水平低、經濟影響小的發展程度,未形成一定程度的規模化開發,因而規模效益也不明顯。
4.3 集聚程度低,集聚影響力小
由于新疆各特色產業集聚程度低,因而集聚效應也不明顯。在區域范圍尚未產生一批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企業和名牌產品以及一批有影響的產業群體。
4.4 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匱乏
這些因素是制約新疆產業集聚提升發展的瓶頸因素。新疆地理位置偏遠,開發成本高,難以吸引優勢資金和人才、技術,使新疆產業集聚的集聚效應難以進一步提高。
4.5 產業定位和發展戰略不夠科學
新疆最早提出“一黑一白”發展戰略,以后在不同時期又先后提出“天山北坡經濟帶”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畜牧業、林果業、大石化、物流集散地、旅游開發、向西開放等發展戰略,層次多,頭緒多,產業定位不穩定,重點發展戰略不突出,以致出現一哄而上,遍地開花,縣縣辦廠等低層次重復投入的現象。
科學的產業布局和有針對性的產業規劃的滯后,也造成產業集聚的無序發展現象。出現了不考慮各地實際情況,強行執行種植養殖計劃,出現種棉毀林,家家養牛,鄉鄉種棉等現象。
另外,由于新疆地方政府和兵團客觀上是兩套行政管理系統,形成了同一產業,重復布局、重復投入,多頭管理等現象,減弱了產業集聚效應。
4.6 集聚組織脆弱性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