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旅游研究綜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我國研究智慧旅游問題的時間較短,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旅游支出在國民支出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學者們對智慧旅游的關注大大提升。總體來說,在對智慧旅游進行研究的這幾年時間里,國內的學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國內的智慧旅游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尤其缺乏對于旅游旺季景區擁堵現象的研究及解決方案,針對智慧旅游景區管理的調研及研究甚少。
一、國內部分景區智慧化旅游應用
(一)西安
智慧臨潼――二維碼:在旅游高峰期來臨之際,臨潼區在區內的主要景點、公交車體等位置擺放了旅游吉祥娃娃,游客可以用手機掃上面的二維碼,進入“智慧臨潼”旅游咨詢平臺,這是臨潼推出的一個智慧旅游平臺,其中包括吃、住、行、游等各種旅游信息,信息準確度高,給游客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二)九寨溝
第一,景區外交通管制。九寨溝景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向景區的只有一條狹長的路口。隨著自駕旅游的流行,游客還未到景區就已經開始擁堵。因此,九寨溝景區方面通過線上在旅游主干線及主要路口增設路況探頭對車輛進行實時監測;線下在旅游高峰時,由交警在現場進行車輛分流,包括禁止車輛掉頭、停車載客、單行道前進等。
第二,門禁票務管理。實行分時售票、分時進溝的辦法,景區每日售票共4萬張,也是景區可承載的最大游客量。其中,線上售票需至少提前一天用身份證號進行購買,每日2萬張;而線下,在到達景區門口時,會有一面大型LED屏實時更新公布已售票數和剩余票數,方便游客選擇規劃旅游安排。游客接待高峰期會有分時錯峰售票進溝,如分為7時~8時、8時~9時、9時~10時、10時~11時、11時以后等時間段售票。
(三)濟南
第一,在人流量比較大的路口設有智慧化信息亭,它設有“智慧旅游”查詢、免費手機充電、無線WIFI上網、公交換乘信息查詢和ATM銀行服務功能。
第二,停車公告牌,同步停車場車位信息。在游客爆棚的景點周圍設掛停車告示牌,一個牌子上面有附近4~5個大型停車場的實時車位信息,以方便自駕游的游客及旅游巴士不再為停車難而苦惱。
二、關于智慧旅游在部分地區應用的設想及建議
(一)景區智能票務系統
橫向觀察國內一些大型旅游景點提高游客辦理門票手續效率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智能化的T禁系統。通過調查,總結其表現有二:
第一,為解決游客單方面信息不通暢而引起的游客景區排隊買票滯留問題,可以在售票區或景區入口處設置LED顯示屏實時更新當日的門票信息。信息透明、同步,解決了游客和景區溝通不良的問題,有效降低了游客因不滿情緒而與景區發生矛盾的情況。
第二,智能化門禁系統。傳統的人工檢票或門票刷碼都會增加進入景點的時間。電子票刷碼的方法是目前通過調研發現的比較高效率的方式。游客操作簡單,景區管理也高效,一舉兩得。同時,紙質門票的數量減少也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二)景區強制分流及無線覆蓋,線上導覽
較大的景區常常會出現個別景點大規模擁堵的情況,除去對景區的游覽路線及景點不熟悉之外,還有對各個景點的游覽人數不清楚的原因。為解決這一問題,有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針對占地面積較大的景區,可借鑒九寨溝等地的做法。首先對游客進行強制分流,進行建議游覽路線的安排說明。游船和游覽電瓶車由調度中心通過人流監控對入島和游島路線進行安排,同時還可以和第三方平臺,如百度地圖或高德地圖合作,通過線上景區內部熱力圖顯示各景點的人流情況,以供游客參考。為降低安全隱患,可以采用攝像頭實時監控和人員巡邏結合的方式,通過實時監控,告知巡邏人員重點檢查的景區景點。
第二,小景區可參考烏鎮與高德地圖的合作項目“無紙化導覽”的做法,實現全景區無線覆蓋,線上路線說明及語音導覽。景區還包括語音導覽、掃二維碼獲取景點介紹等,使游客游覽的獨立性更強,也增加了對景區知識的獲取。這樣也可以明顯提高游客體驗的滿意度。
(三)針對整個城市的App及微信平臺的信息整合
做好以云計算為基礎,以移動終端應用為核心,以感知互動等高效信息服務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發展新模式。通常旅游高峰期大量游客的涌入,不僅造成景區擁堵,甚至引起整個城市的交通癱瘓,而且市民日常出行的個別路口及公交站點都會出現擁堵的問題。為方便游客更快、更直觀地了解城市及城市的旅游景點,可以借鑒西安等地的做法,研制開發App及開通微信公眾號,以更新和完善平臺信息。目前很多景點都有相關軟件,以此為基礎加大信息的整合力度,與各景區及交通部門合作,對城市文化、景區進行介紹,對方位進行標注,實現公交智能化。對“附近”資源等方面進行整合,以實現信息的同步,做好線上線下一把抓,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迅速玩兒轉景區,隱形推廣城市旅游,提高旅游景點的聲譽。
(四)安全問題
可以利用遙感技術、GIS技術、MIS技術等高科技手段,通過針對大氣、水質、地質、森林等方面的其他在線監控手段,建立完善的資源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評價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災害,為風景區的開發和保護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為了防止類似于“上海踩踏事件”的發生,要加強對各部門的管理人員及游客自救及急救的知識培訓,必要時在客流量較大的地方購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將事故的發生率降到最低。
三、結語
隨著支撐智慧旅游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完善,全面建設和應用智慧旅游將是大勢所趨。傳統旅游模式下的諸多問題和弊病也將迎刃而解,其中就包括黃金周“旅游井噴”問題。智慧旅游是解決假日旅游矛盾問題的可行之道,但智慧旅游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相關旅游企業憑借單方能力在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我們期待著一個站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高度,以政府為主導統籌各方面資源,以“為游客服務”為宗旨的完善的智慧旅游應用服務體系的建成。
(作者單位為江蘇大學)
參考文獻
[1] 黎忠文,唐建兵.“數據流動”視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基本理論問題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01).
[2] 許金如.論旅游城市轉變旅游增長方式的智慧化路徑[J].開發研究,2014(06).
二、智慧旅游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對信息技術對旅游業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 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術》一書,全面介紹了促進旅游行業發展的各種信息技術。 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術與旅游業:一種挑戰性的關系》一書中指出信息技術對傳統旅游業的產生的挑戰和影響。Hung J C(2011)在云計算環境下提出一種基于社會網絡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應用云計算為游客的終端設備提供旅游咨詢服務。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區中信息和知識的傳遞、共享和轉化過程。Xia Wang等(2016)運用FCEM-AHP和IPA方法從旅游者角度測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國外對旅游智能系統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薦、基于社會視角的智能旅游系統運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質、高滿意度服務,而實現旅游資源及社會資源的共享與有效利用的系統化、集約化的管理變革。本文在中國期刊網(CNKI)上輸入“智慧旅游”作為主題進行檢索,梳理相關文獻,國內對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內涵及理論體系的討論(張凌云等,2012;姚國章,2012),智慧旅游系統和模式構建研究 (姚國章,2012;高天明,2012)、區域智慧旅游的發展研究 (王清榮等,2014)涉旅企業和旅游服務的“智慧化”研究 (張凌云,2012)、智慧旅游評價和市場影響分析 (韓玲華等,2014) 、智慧旅游人才培養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關方面。
三、智慧旅游視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現狀
國家旅游局《2014年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招收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職高專1068所,中等職業學校933所;其中,旅游相關專業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萬人;高職高專共招生11.08萬人;中職招生12.30萬人。我國高校旅游管理類人才已經初步形成了階梯式培養結構。縱觀2015年旅游業發展,我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出境旅游1.2億人次,旅游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旅游規劃研究中心測算,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10.3%,中國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10.2%。隨著旅游發展進入“高速時代”,旅游類人才需求緊缺,世界旅游理事會調查顯示,如果政府和相關企業不采取行動,旅游行業中將有1400萬份工作面臨風險。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類院校逐步啟動“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等高等教育專業綜合改革工程,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伴隨智慧旅游時代到來,智慧旅游人才培養仍顯滯后。如何創新智慧旅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又掌握豐富旅游專業知識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礎課程中,仍采用理論講授為主,實操實訓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統等智慧旅游相關課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軟件、旅行社管理軟件、電子商務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還未引進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實踐教學環節需加強,需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在總學時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實驗室建設,實踐實訓需加強與智慧型企業、智慧景區的對接,“校企合作”、“教、學、做”一體化,促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智慧旅游實操技能,切實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四、智慧旅游對旅游管理類人才培養新要求
經濟的發展從產品經濟時代、服務經濟時代邁向體驗經濟時代,旅游業更注重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動體驗為核心,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區、智慧旅游企業、智慧旅游城市應運而生,智慧旅游成為發展趨勢,旅游服務、旅游管理和旅游營銷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撐,智慧旅游人才不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圖1。旅游管理類高等院校是培養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適應智慧旅游發展要求。
(一)跨學科知識培養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具有跨學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類人才不僅要掌握旅游相關理論知識,還要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生態學、市場營銷等相關交叉課程體系;另一方面,養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學旅游、探奇旅游、商務旅游、休閑度假、互聯網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業態需要旅游管理類人才掌握跨學科知識;智慧旅游使信息技術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響著游客旅游體驗,旅游管理類人才除了要具備扎實旅游相關理論,還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旅游體驗、旅游管理中的應用。智慧旅游的發展需加強旅游管理類人才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智慧旅游人才應具備以博客、微博、微信、貼吧、論壇/BBS為代表的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數字化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運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與信息技術和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以游客互動體驗為核心,主動感知、甄選旅游相關信息,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務,提高旅游體驗質量和滿意度。智慧旅游人才還需要能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旅游目的地智慧營銷,樹立“時刻營銷”和“智慧營銷”理念,通過智慧旅游信息平臺開展高效智慧營銷,提高客源市場規模。
(三)智慧旅游素質和智慧服務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類人才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具備智慧旅游服務素質,培養能夠適應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網站等智慧旅游行業及其他相關智慧旅游企業管理與服務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散客化趨勢日益凸顯,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在40億人次國內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達32億人次;1.2億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選擇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愛的旅行方式。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類人才在利用公共資源信息和旅游數據庫進行“線上”、“ 線下”服務時應樹立智慧旅游服務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務能力,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類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夠適應智慧旅游行業及相關智慧旅游企業數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及旅游相關行業信息技術,如酒店在線預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軟件、景區管理信息系統、旅游交通流量監控等,能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獲取旅游信息數據,完善智慧旅游管理體系、監管系統、旅游投訴管理系統,綜合協調分析旅游信息,實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進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本文創新性構建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通過智慧旅游目標導向培養、智慧旅游人才專業性培養、智慧旅游人才創新性培養、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智慧師資隊伍建設、智慧旅游教學方法培養智慧旅游類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標導向培養。改革教學與市場脫節現狀,以智慧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專業性培養。培養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旅游專業知識的專業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創業和創新性培養。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C――(Social Communication)社會溝通能力培養。旅游管理類專業實踐實訓加強智慧旅游行業及其他相關智慧旅游企業對接,“校企合作”,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教師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學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學效果。高校應加強智慧師資隊伍建設,優化“雙師結構”,為智慧旅游人才建設提供師資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養提升路徑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提升路徑,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實訓、教學方法需要適應智慧旅游發展。
(一)智慧旅游目標導向培養
以智慧旅游市場需求為目標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高校教學和人才培養與市場供應錯位現狀,樹立智慧旅游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結合智慧旅游發展趨勢、智慧旅游行業及智慧旅游企業對旅游管理類人才新要求,校企對接,提升學生基礎理論素質、實訓實踐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強化學生對旅游智能導覽系統、旅游在線預定與營銷、智慧旅游辦公系統等智慧旅游信息技術的掌握,培養能夠快速適應智慧旅游發展需求的既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又掌握豐富旅游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專業性培養
智慧旅游人才專業性培養需要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即優化高校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專業拓展技能課、學科選修課程等模塊,一方面,增設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等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基礎課和技能課中不斷融入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內容,如景區管理課程融入智慧景區管理內容,旅游市場營銷引入數字化新媒體營銷內容,旅游規劃與開發增加智慧景區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規劃、智慧開發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設內容;另外,拓寬原有課程體系,增設旅游電子商務、在線旅游服務商(OTA)管理等信息技術與智慧旅游相關融合課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創新性培養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業的創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時刻保持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高校應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類人才,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通過課程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另一方面,開展技能創新大賽和創業大賽,通過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營銷等智慧旅游環節加大智慧人才創新性培養。使學生畢業后能夠主動適應智慧旅游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提高創新綜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培養
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是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一方面,提高專業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課時,優化實訓教學時間安排,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在總學中比例,通過實踐教學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實驗實訓室建設,高校可通過多樣化渠道爭取經費建設集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與服務等于一體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實訓室,利用云技術、人工智能、移動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模擬智慧旅游運營,通過 “線上”、“線下”模擬操作,教師與學生互動,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實踐技能;另外,通過“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實踐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資源與智慧旅游行業相關企業合作,通過合作辦學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實踐培養基地、校企簽訂訂單式培養等多種合作方式培養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師資隊伍建設
1 文獻綜述
1.1 服務主導邏輯
從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開始(Smith A,1776),商品與服務二者誰居于主導地位的爭論就一直延續至今。在爭論初期,由于生產與運輸等技術相對落后,經濟學家們在研究商品與服務的問題時均把商品置于主導地位(李雷,等,2013)。這種思想就是長期在爭論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商品主導邏輯(Goods Dominant Logic)。商品主導邏輯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而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區分商品與服務變得越來越困難(劉林青,等,2010),而關于誰居于主導地位的爭論越來越沒有意義。因此,Vargo與Lusch(2004)提出全新的服務主導邏輯(Service Dominant Logic),試圖將商品與服務統一到服務概念下,進而對一系列的基本問題進行重新思考,而非以往將二者視為彼此的對立。經過研究者的接續努力,服務被定義為:經濟實體為了實現各種利益,將自身的知識、技術等專業化能力應用到行動、流程之中(Vargo,Lusch,2008,2011;Womack,Jones,2005;Gronroos,2011)。這種定義不再將商品與服務分開探討,而是把具體的商品視為傳遞服務的工具(李雷,等,2013);最終形成了以10個基本命題為核心的完善的服務主導邏輯理論體系,具體包括:服務是一切經濟交易的基礎、所有的經濟都是服務經濟,顧客是價值的共同創造者、服務中心觀念必然是顧客導向等。這種邏輯通過獨特的視角,對服務的價值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這間接催生了對旅游的系統構成等方面的再認識。
將顧客視為價值的共同創造者之一,改變了以往在商品主導邏輯下,單純地將顧客看作價值毀滅者的觀點。同時,服務中心觀念的顧客導向,將顧客置于服務的中心位置,這種思想也與越來越挑剔的顧客需求相契合。事實上,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旅游者作為價值的共同創造者,其發出的全部需求信息,將體現出巨大的價值。為了滿足旅游者多變的需求,需要不斷地適時獲取旅游者需求信息,這也需要將旅游者置于核心地位。服務主導邏輯觀念的提出,使得許多旅游學術問題有了重新探討的價值。目前國外已有一些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如服務主導邏輯在酒店管理中的應用研究(Shaw,et al.,2010)、酒店業中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價值共同創造資產研究(FitzPatrick,et al.,2013)、目的地營銷與服務主導邏輯研究(Line,et al.,2014)、酒店員工的品牌公民行為與顧客品牌信任方面的研究(Xie,2014)等。國內學者對服務主導邏輯方面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價值共同創造方面的研究(鐘振東,等,2014)、服務創新的理論模型方面的研究(劉飛,簡兆權,2014)、電子服務概念方面的研究(李雷,等,2012)以及服務主導邏輯概念演化方面的研究(郭朝陽,等,2012;李雷,等,2013)等。
目前國內關于服務主導邏輯方面的旅游學術研究仍是空白,而服務主導邏輯的核心觀點,以及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都催生旅游學術研究對旅游系統進行再思考,更新旅游系統的要素構成,并重構出新的旅游系統模型。
1.2 旅游系統
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旅游系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多種旅游系統模型。在已有的旅游系統綜述研究(李文亮,等,2005;郭長江,等,2007)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旅游系統研究的新動態,本文將旅游系統方面的研究分為以下5類:功能導向的旅游系統、空間導向的旅游系統、要素導向的旅游系統、系統導向的旅游系統以及旅游者導向的旅游系統。
(1) 功能導向的旅游系統相關研究是旅游系統研究的開端。Gunn(1972)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統的基本框架,并于2002年對該模型進行了完善;該模型分為供給與需求兩部分,其中供給子系統包括吸引物、交通、服務、信息、促銷五部分,彼此間是相互依賴、互相作用的關系。國內外學者也先后提出過類似的模型(Mill,Morrison,1985;楊新軍,竇文章,1998;王家駿,1999),這些模型著重于體現模型中各部分所發揮的功能,對于解釋旅游活動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但該類模型僅僅注重旅游供給方面功能的研究,相關研究鮮有涉及旅游需求方面。
(2) 空間導向的旅游系統也是研究者們重點關注的方面。在前期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Leiper(1995)從空間結構的角度提出的模型中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業、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經濟狀況、自然地理、社會法律等作為旅游系統的環境環繞在旅游系統的要素周圍。其中,旅游通道是聯合客源地與旅游目的地的客流與信息流的集合。其他研究者還從旅游系統的空間分層(王祖正,等,2007)、旅游系統的空間結構(翁瑾,楊開忠,2007)、旅游系統能值分析的空間案例(Lei,et al.,2011)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這種類型的模型將空間距離等要素引入到模型中,是對旅游功能系統的升級。關注于客流與信息流也是這類模型的特點之一,這也為其他旅游流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種研究視角。
(3) 要素導向的旅游系統也是重要的學術聚焦點。關于要素構成的相關研究往往會與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雜糅在一起,如吳必虎(1998)提出的旅游系統模型,既體現出旅游系統的功能方面,又列舉出了旅游系統的要素構成。這類旅游系統模型往往通過分層列舉的方式對要素構成進行研究(張惠,等,2004;閻友兵,張穎輝,2012;張樹民,等,2012)。然而,隨著旅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需要考慮的要素越來越多(王金偉,2009),很難完全列舉出旅游系統的要素構成,這種模型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
(4) 還有一些研究者試圖研究系統導向的旅游系統,其典型代表是McKercher(1999)提出的旅游復雜系統模型。McKercher認為,旅游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模型中包括旅游者、影響因素、信息向量以及影響信息傳遞的因素等九部分。該模型中的旅游系統體現出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控制性,這有助于解釋一些長期無法解釋的問題。該模型的要素包括了旅游者與信息,與以往的旅游系統模型相比,旅游者在旅游系統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同時,信息在各要素之間起到了關鍵作用,影響旅游者最終做出決策的正是旅游者的信息獲取量。但這類模型注重系統性的同時,往往會使相關研究復雜化。
(5) 旅游者導向的旅游系統相關研究仍然處于初始階段。這里所說的旅游者導向是指在研究旅游系統時越來越重視旅游者的需求方面。在McKercher的模型中,旅游者在相關研究中的地位已經有所提高。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有學者從信息的角度研究旅游系統,并認為信息是研究旅游系統的鑰匙(李君軼,2011)。而我們認為,旅游者需求方面的信息更為重要。還有研究者從基于旅游者的旅游價值(王壽鵬,2011)、智能旅游信息系統(Gretzel,2011)、旅游推薦系統(Lucas,et al.,2013;Gavalas,et al.,2014)等方面做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已經很明顯地體現出旅游者的導向。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這5類旅游系統與技術的進步以及服務主導邏輯之間存在復雜關系(見圖1),主導邏輯隨著技術的進步由商品主導邏輯向服務主導邏輯演變。功能導向、空間導向、要素導向的旅游系統相關研究,隨著技術的進步必然越來越復雜,而這正是系統導向的體現。然而,隨著服務主導邏輯的盛行,較高的系統復雜性往往不利于將研究焦點聚焦于旅游者,因此,逐漸出現了符合服務主導邏輯核心思想的旅游者導向的旅游系統,這類研究從旅游者自身出發,既可以簡化旅游系統的構成,又具有較為清晰的邏輯分析線路。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對旅游者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需求信息的獲取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旅游系統中其他要素通過獲取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而以往的研究由于技術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全面揭示旅游者的需求信息。
在大數據時代,應當以旅游者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需求信息為核心,以這些海量信息的獲取、傳遞、分析、處理、利用等為要素,重構旅游者導向的旅游系統模型。未來旅游的核心問題將是如何利用好海量的數據信息,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這也符合服務主導邏輯的核心思想。同時,旅游系統新模型的建立也可以給智慧旅游建設等方面帶來一些新思路。
2 旅游系統模型的重構
2.1 旅游系統模型重構的基礎
2.1.1 旅游數據規模的急劇擴張
近年來,旅游數據已經成為巨大的海量信息空間(郭鑫,2013),而隨著智慧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大數據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以往旅游數據的獲取,往往依賴于景區、交通部門等方面的統計,這種統計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而現在,除了傳統的數據擁有部門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也掌握著海量的旅游搜索數據。同時,微博等新型社交軟件的出現帶來的海量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文字、音頻、圖片、視頻等旅游數據信息也逐漸可以被獲取,這些數據信息中往往包含著旅游者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需求信息。此外,數據的產生方式已由傳統的被動式、主動式,向自動式轉變(孟小峰,慈祥,2013),數據的自動產生是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根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一個旅游者個體都將是一個移動的海量數據源,以其為中心自動發射出的海量信息將會加速旅游數據信息規模的擴張。
2.1.2 大數據處理技術日臻成熟
大數據相關技術的發展是其被充分利用的基礎。大數據相關技術主要包括數據采集方面的ETL(數據提取、轉換和加載)工具、數據存儲方面的關系數據庫、基礎構架方面的云存儲、數據處理方面的自然語言處理、統計分析方面的最有尺度分析、數據挖掘方面的復雜數據類型挖掘等。大數據處理分析方面的軟件主要有Hadoop、HPCC、Storm、Apache Drill、Rapid Miner等(王秀磊,劉鵬,2013)。在未來,隨著這些技術和軟件的不斷發展,海量旅游數據將不再是旅游企業等部門的負擔,反而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處理大數據能力的飛躍提升將使得旅游大數據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而旅游者將在價值的共同創造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2.2 旅游系統模型的重構及其解釋
在大數據背景下,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核心思想,旅游者作為數據信息源將處于核心位置,同時數據信息的處理最終也應該是作用于旅游者。因而,以旅游者為核心要素和數據信息起點,以數據信息為旅游系統模型運轉的鑰匙,通過信息識別、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以及信息應用4個階段,最終將數據信息直接或間接反饋到旅游者,從而建立閉環旅游系統新模型(見圖2)。旅游系統新模型整體分為信息源(旅游者)、信息識別、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以及信息應用5個層次。數據信息始于旅游者并最終作用于旅游者,從而形成信息的閉環流動,體現出服務主導邏輯中顧客中心的思想。以下對新模型的各個層次包含的要素以及信息的流動進行分析解釋。
圖2 大數據支持下以旅游者為中心的系統模型創新
2.2.1 旅游者
旅游者在整個旅游系統中擁有雙重身份。首先,旅游者作為信息源,在整個模型中處于核心位置,其全部需求信息是整個旅游系統運行的原動力。同時,整個旅游系統中信息經過處理最終又流向旅游者,這些信息的作用正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這正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關鍵作用的體現,也符合服務主導邏輯下顧客中心的思想。在大數據背景下,旅游者所擁有的所有信息都將發揮重要作用,這些信息經過處理都將最終直接或間接反饋到旅游者本身,進而提升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從而讓旅游業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因而,獲取更多的旅游者信息將是大數據時代旅游競爭力的體現。
2.2.2 信息識別層
信息識別層主要包括識別旅游者的過去需求信息、實時需求信息、未來需求信息。旅游者過去的需求信息體現其過去的消費傾向以及旅游者本身的屬性信息。旅游者實時的需求信息可以直接反映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實時狀況,相關各部門獲取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者的實時旅游體驗。未來的需求信息表明未來消費者的消費傾向,由于其在將來很有可能轉換為旅游消費行為,因此將來的需求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識別出旅游者的各種需求信息對于旅游者、景區、交通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種需求信息對不同部門的作用并不相同,而以往對旅游者需求信息的研究中較少對旅游需求進行分類,因此,將需求信息細分為上述3類有利于更好地研究旅游者的需求。
2.2.3 信息獲取層
信息獲取層包括過去需求信息的獲取者、實時需求信息的獲取者以及未來需求信息的獲取者3類要素。在大數據時代,各類需求信息的獲取者是能夠直接獲取該類信息的所有參與者的集合。過去需求信息的獲取者主要包括在線旅游服務商(OTA)、景區、交通、傳統旅行社等參與者;實時需求信息獲取者主要包括景區、交通、電信運營商、酒店等參與者;未來需求信息獲取者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社交軟件等新型參與者。盡管景區等參與者可以直接獲取不止一類需求信息,但其處理數據信息的能力有限,在復雜的大數據面前,他們只是大數據的初級使用者(孟小峰,2013)。而搜索引擎等新型參與者處理數據信息的能力較強,為了實現海量數據的規模經濟性,新型參與者會爭取獲得其他兩類需求信息,從而取得競爭優勢。景區等大數據的初級使用者應尋求與新型參與者的合作。
2.2.4 信息處理層
信息處理層是數據信息的存儲、分析、傳輸、轉化等一系列信息處理過程的集合,其核心過程是數據挖掘(馬建光,姜巍,2013)。在大數據時代,存儲、分析海量數據信息已經超出景區等傳統部門數據處理能力最大限度。因而,由于其數據處理能力所限,景區等部門可能只對海量數據做預處理,深層次的大數據挖掘則應交由其他新型參與者來完成。目前在旅游業中,信息處理是最應該加強的方面。一方面,景區等傳統部門擁有海量數據或擁有獲得海量數據的機會,卻在為數據的存儲和處理而煩惱;另一方面,新型參與者盡管掌握的數據信息比較多,但信息的類別比較單一,多來自其自身直接獲取的數據信息,大數據的共享顯得十分迫切(左建安,陳雅,2013)。因此,建立旅游大數據共享機制是發揮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基礎,進而利用大數據挖掘出可應用于信息應用層面的有用信息。
2.2.5 信息應用層
信息應用層是基于對過去、實時和未來需求信息中的一種或幾種進行分析和數據挖掘的基礎上,利用有用的信息并發揮其作用。不同種類海量的數據信息可以被旅游者、景區、政府等不同主體用于服務優化、偏好分析、實時監控、線路推薦、客流預測、精準營銷等方面。例如,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相關硬件設施的配套,旅游活動中的異常數據信息可以被及時捕捉,從而景區、交通等部門可以利用這些信息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同時,通過分析海量數據信息的整體狀況,相關部門可以更好地引導游客流動,避免游客扎堆等現象頻現。此外,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的旅游營銷模式等有可能被顛覆,新型的社會化媒體組合營銷等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總之,旅游大數據的信息應用前景廣泛,未來將會不斷探索出更多創新性應用,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
2.2.6 信息反饋
信息反饋是該模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能使模型形成閉環。信息反饋包括直接信息反饋和間接信息反饋兩部分。部分應用信息可以直接被旅游者獲取或者直接作用于旅游者,因此稱之為直接信息反饋,例如客流查詢、路線推薦、緊急求助等。其他的應用信息不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或者不能夠被旅游者直接獲取,但其會對旅游者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稱之為間接信息反饋,如實時監控、危機預警等。信息反饋的關鍵在于從海量的信息中選取旅游者需要的信息以服務于旅游者的同時,要努力減少旅游者獲取信息的成本。
2.3 對傳統旅游系統要素的分析
在旅游系統新模型中,以往國內外學者提出的功能導向、空間導向、要素導向等旅游系統模型中的交通、旅行社、目的地等要素都被視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動所利用的手段,而不再爭論哪些要素應該出現在模型當中。進而從新模型的角度探尋這些傳統要素在大數據時代應該如何發揮其滿足旅游者信息方面的功能,這與服務主導邏輯中將具體的商品視為傳遞信息的工具的思想十分相似。服務主導邏輯將商品與服務統一到服務旗下從而避免了關于二者長期以來的爭論。相似地,在新模型中傳統要素也被統一到“信息功能”旗下,這樣有利于思考傳統要素如何面對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挑戰,促使這些要素的作用方式主動做出變化以適應未來的需求。傳統旅游參與者之間的疆界也將變得模糊,利用大數據的能力將成為新的競爭優勢。
3 新模型背景下的相關思考與建議
在旅游系統新模型中,數據信息作為整個系統運轉的鑰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大數據利用能力將成為旅游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同時,旅游業在利用大數據時存在許多需要重視的地方,如安全隱私方面等。因此,下文對大數據背景下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3.1 大數據獲取能力方面
不同類型的參與者獲取各類需求信息的能力差異很大。搜索引擎等新型參與者獲取數據信息能力較強,而景區等獲取數據信息能力則比較弱。盡管目前景區等傳統旅游參與者與新型參與者相比擁有更為關鍵的旅游信息或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但筆者認為,未來在旅游業中體現競爭優勢的不是擁有信息的能力,而是獲取這些海量信息的能力以及后續處理的能力。
目前在大數據的獲取能力方面,眾多類型的參與者大致可分為3類。第一類是具有很強的大數據獲取能力的參與者,如搜索引擎等。第二類是潛在具有很強大數據獲取能力的參與者,如電信運營商等,這類參與者的大數據獲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類是不具備大數據獲取能力的參與者,如傳統的景區等。不同類型的參與者在獲取大數據時應采取不同的策略。搜索引擎等具有很強大數據獲取能力的參與者應該擴大獲取數據信息的范圍,將更多的圖片、視頻等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納入其信息獲取范圍。電信運營商等潛在具有很強大數據獲取能力的參與者,應該加大對大數據信息的獲取方面的投入。雖然這些參與者擁有壟斷等優勢,但是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對其的威脅會越來越大。傳統景區等參與者應積極尋求與新型參與者的合作,通過旅游大數據的共享,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
3.2 大數據挖掘方面
大數據挖掘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前景廣泛,如挖掘潛在的旅游者、獲取旅游者的旅游習慣、優化旅游線路、推薦旅游目的地等。然而,旅游業中數據挖掘的水平仍然較低。以在線旅游服務商為例,其數據挖掘深度仍然不夠,旅游者每次參與在線預訂服務的流程基本一致,并未通過挖掘旅游者過去需求信息來優化服務流程。在線旅游服務商更多的是將線下服務線上化,而疏于對海量數據信息的挖掘。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挖掘將成為大數據處理的關鍵,大數據相關技術將在大數據挖掘中起到支撐作用。許多參與者不具備大數據挖掘能力,因而,這類參與者可以尋求與新型參與者合作來彌補其相關能力的不足。新型參與者應發揮主導作用,爭取獲得數據信息的規模經濟性。未來,眾多參與者對旅游大數據挖掘的需求可能會是旅游業中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催生出大量專門從事旅游大數據挖掘的參與者。
3.3 智慧旅游建設方面
智慧旅游作為目前業界與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其建設存在一些誤區。已有學者提出,目前我國的智慧旅游只能稱作“智能旅游”。智慧旅游建設方面主要集中于建設智能終端等“智能”方面,較少從旅游者的需求信息出發,“智慧”方面的建設遠遠不夠。智慧旅游應該是一個幫助旅游者解決旅游障礙的系統,通過獲取旅游者需求信息,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障礙,進而將處理后的信息反饋到旅游者,從而促進解決旅游障礙。也就是說智慧旅游的建設應該從旅游者的需求信息出發,其目的應該是幫助旅游者解決盡可能多的旅游障礙。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更加豐富了智慧旅游幫助旅游者解決旅游障礙的能力,使得景區擁擠程度等過去比較難實時獲取的信息變得可以實時獲取,甚至提前獲取。總之,理想狀態下,旅游者與智慧旅游的關系如圖3。智慧旅游建設總體方向應該從如何不斷獲取旅游者需求信息,幫助其解決旅游障礙出發。在反饋的信息中應該不僅包括旅游者直接需要的信息,還應該包括旅游者并未直接表現出需求行為,但旅游者又確實需要的信息,這正是體現“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3 旅游者與智慧旅游的關系
3.4 數據共享與安全隱私方面
在大數據時代,通過數據共享可以實現大數據規模經濟。目前,我國旅游業的數據共享程度較低,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數據共享機制。然而,許多企業對于數據安全隱私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保密技術水平較低,隱私泄露事件頻頻發生。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者的個人信息,而又不泄露個人隱私將是一個重要議題。為了解決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隱私問題,學術界和工業界提出了保護隱私的數據挖掘、位置匿名方法、查分隱私方法等(劉智慧、張泉靈,2014;王璐,孟小峰,2014)。大數據的安全隱私應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政府應加大對隱私保護方面研究的資助。同時,旅游業界應加強與大數據實業界的合作,做好大數據共享的同時充分保護旅游者的個人隱私。
4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文在對大數據時代展望的基礎上,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核心思想,以旅游者為核心,以數據信息為鑰匙,提出了旅游系統新模型。新模型中以旅游者為核心,既是服務主導邏輯中顧客中心思想的體現,也符合旅游業界中對旅游者越來越重視的現實。同時,數據信息在新模型的正常運轉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是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的體現。此外,以旅游者全面需求信息出發構建旅游系統新模型,既符合大數據時代特征,又為智慧旅游的建設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本文也存在著許多局限。首先,目前我國乃至全世界尚處于大數據時代的初期,利用大數據的能力還比較有限,這也是未來包括旅游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需要著力提高的地方。其次,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本文提出的新模型還處于理想狀態,其經濟基礎尚未完全形成,這也是智慧旅游建設需要著重考慮的方面。再次,本文對旅游系統新模型的構建還處于試探性階段,模型中具體要素以及參與者的構成還有待調整,但從旅游者的需求信息角度出發構建旅游者導向的旅游系統模型這一方向基本可以確定。最后,本文主要對旅游系統新模型及其相關要素做了定性論述,缺乏相關的定量研究。因此,下一步將在完善旅游系統新模型中的要素與參與者構成的同時,通過收集這些要素與參與者的相關數據,對其相互關系及其在模型中的重要程度等方面進行定量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雅.基于大數據環境的科學數據共享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2013(12):151154.
[2] 郭朝陽,許杭軍,郭惠玲.服務主導邏輯演進軌跡追蹤與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7):1724.
[3] 郭鑫.旅游大數據與挖掘分析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14):32153216.
[4] 郭長江,崔曉奇,宋綠葉,韓軍青.國內外旅游系統模型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4):101106.
[5] 李君軼,張柳,孫九林,楊敏.旅游信息科學:一個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11(6):7279.
[6] 李雷,簡兆權,張魯艷.服務主導邏輯產生原因、核心觀點探析與未來研究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4):212.
[7] 李雷,趙先德,簡兆權.電子服務概念界定與特征識別:從商品主導邏輯到服務主導邏輯[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4):210.
[8] 李文亮,翁瑾,楊開忠.旅游系統模型比較研究[J].旅游學刊,2005(2):2024.
[9] 劉飛,簡兆權.網絡環境下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服務創新:一個理論模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2):104113.
[10] 劉林青,雷昊,譚力文.從商品主導邏輯到服務主導邏輯:以蘋果公司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10(9):5766.
[11] 劉智慧,張泉靈.大數據技術研究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4(6):957972.
[12] 馬建光,姜巍.大數據的概念、特征及其應用[J].國防科技,2013(2):1017.
[13] 孟小峰,慈祥.大數據管理:概念、技術與挑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3(1):146169.
[14] 王家駿.旅游系統模型:整體理解旅游的鑰匙[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9(1):6669.
[15] 王金偉.災害旅游及災害旅游系統的初步研究――兼論旅游系統[J].旅游學刊,2009(2):9196.
[16] 王璐,孟小峰.位置大數據隱私保護研究綜述[J].軟件學報,2014(4):693712.
[17] 王壽鵬.基于旅游者的旅游價值模型及其應用[J].旅游科學,2011(6):5564.
[18] 王秀磊,劉鵬.大數據關鍵技術[J].中興通訊技術,2013(4):1721.
[19] 王祖正,孫虎,趙宇茹,龍小霞.旅游系統的空間分層拓撲結構研究[J].人文地理,2007(5):8487.
[20] 翁瑾,楊開忠.旅游系統的空間結構:一個具有不對稱特點的壟斷競爭的空間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2):7683.
[21] 吳必虎.旅游系統:對旅游活動與旅游科學的一種解釋[J].旅游學刊,1998(1):2125.
[22] 閻友兵,張穎輝.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湖南旅游系統演化分析[J].經濟地理,2012(1):171176.
[23] 楊新軍,竇文章.旅游功能系統:結構與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2):3741.
[24] 張惠,周春林,管衛華,鄔琴蘭,謝正磊.基于旅游系統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問題探討[J].中國軟科學,2004(11):145149.
[25] 張樹民,鐘林生,王靈恩.基于旅游系統理論的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討[J].地理研究,2012(11):20942103.
[26] 鐘振東,唐守廉,Pierre Vialle.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價值共創研究[J].軟科學,2014(1):3135.
[27] Fitzpatrick M,Davey J,Muller L,Davey H (2013).Valuecreating assets in tourism management:Applying marketing’s servicedominant logic in the hotel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36:8698.
[28] Gavalas D,Konstantopoulos C,Mastakas K,Pantziou G (2014).Mobile recommender systems in tourism[J].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39:319333.
[29] Gretzel U(2011).Intelligent systems in tourism: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8(3):757779.
[30] Gronroos C(2011).A service perspective on business relationships:The value creation,interaction and marketing interfa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40(2):240247.
[31] Gunn C A(1993).Tourism 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J].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2] Lei K,Zhou S,Hu D,Guo Z,Cao A (2011).Emergy analysis for tourism systems:Principles and a case study for Macao[J].Ecological Complexity,8(2):192200.
[33] Leiper N(1995).Tourism Management[M].Collingwood,VIC:TAFE Publications.
[34] Line N D,Runyan R C (2014).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A resourcebased operationalization of strategic marketing assets[J].Tourism Management,43:91102.
[35] Lucas J P,Luz N,Moreno M N,Anacleto R,Figueiredo A A,Martins C (2013).A hybrid recommendation approach for a tourism system[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40(9):35323550.
[36] McKercher B(1999).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4):425434.
[37] Mill R C,Morrison A M (1985).The Tourism System[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38] Shaw G,Bailey A,Williams A (2010).Aspects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nagement:Examples from the hotel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32(2):207214.
[39] Smith A (1776).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W.Strahan and T.Cadell.
[40] Vargo S L,Lusch R F (2004).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68(1):117.
[41] Vargo S L,Lusch R F (2008).From goods to service(s):Divergences and convergences of logic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37(3):254259.
[42] Vargo S L,Lusch R F (2011).It’s all B2B…and beyond:Toward a systems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40(2):181187.
[43] Womack J P,Jones D T (2005).Lean Solutions:How Companies and Customers can Create Value and Wealth Together[M].New York:Free Press.
[44] Xie L,Peng J,Huan T C (2014).Crafting and testing a central precept in servicedominant logic:Hotel employees’ brand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customers’ brand tru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42:18.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ourism System Model in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XU Feng, LI Shuaishuai, QI Xue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11月4日 成都市旅游局和中國移動四川成都分公司聯手推出的“智慧旅游 暢游成都”成都旅游一點通產品正式上線運行。
11月6日 工信部公示“2012年物聯網發展資金擬支持項目”名單。
11月6日 以“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新機遇”為主題的2012中國(成都)國際物聯網峰會在成都開幕。
11月6日 商務部《十六大以來商務成就綜述之九:推動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 提高流通環節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11月7日 銀聯商務有限公司與華存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聯合成立“上海電子支付云計算工程中心”,打造第三方支付行業的云計算示范平臺。
11月8日 福建小區智能化管理地方標準《小區數字化智能家居管理系統》(DB35/T 1294-2012)和《小區智能化管理系統》(DB35/T 1295-2012)。
11月13日 西安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西安市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方案(草案)》,將重點培育發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11月14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電子認證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11月15日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世界智慧城市獎頒獎典禮上,廣州獲得了1項城市獎和1項創新獎。
11月16日 以“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發展質量”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在深圳開幕。
11月18日 哈爾濱市開始設立云計算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連續3年將總共投入3億元推進云計算應用項目建設。
11月23日 重慶智能電網輸配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由重慶市科委組織的專家驗收,標志著該中心成為智能電網省級研發中心。
我國在2011年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構想,國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了“關于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智慧旅游人才培養、儲備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明確解答,以促進智慧旅游健康、有序發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日益成熟,智慧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形態被稱為中國旅游業的二次創業,旅游教育的發展遇到良好機遇,亟待進入到調整、深化、改革和提高的發展階段,為了培養更多既懂技術,又懂旅游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的復合人才,滿足行業對旅游建設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旅游管理專業有必要順應時代,構建創新型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升級與改造,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專業深層建設。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旅游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途徑。
1目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設置問題
近年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大多存在專業設置不全面、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等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培養目標不清晰、人才層次定位模糊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培養目標不清晰、人才培養層次、定位模糊,與企業用人需求存在嚴重脫節等問題,導致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符合旅游企業需求,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普遍偏低。
1.2課程設置
“缺乏特色”課程設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表現在授課思路和本科生對其認識偏差較大。在課程內容中缺乏特色,體現在課程設置上的不統一,特色課開設的貧乏,目的模糊;由于沒有相關的基準文件,沒有將培養目標應用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開課思路不清晰,可說是目的模糊的延伸,理論知識更新速度慢,信息技術類的基礎課程少等;不細分專業導致大量的教育資源浪費,專業方向模糊也使得本專業優勢難以體現;尤其是教師的研究成果,幾乎不為本科生所知,師生間的交流、參與較少,這些均是旅游系本科生專業建設的“軟肋”。此詬病幾乎為院校老師所認同。
2智慧旅游課程思路
智慧旅游課程思路以“實用、高效、前瞻”為原則,采用理論+實踐體驗式互動教學模式,從實踐項目案例入手講解知識點,穿插大量典型應用案例,一對一答題解疑,將先進的技術與具體的實際應用相結合。(1)圍繞創新創業內涵要求進行。針對院校學生實際情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設定層次化的培養目標,使學生了解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關鍵技術在相關專業中的具體應用,提升學生在互聯網+的模式下學習和實踐能力。(2)根據培養目標設計培養方案。使學生熟悉互聯網+模式下的核心課程,提升復合能力。(3)針對實際問題。目前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實踐活動脫節和教育模式以及評價體系不成熟等問題,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育教學內容、模式與方法,積極應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與資源,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移動學習、協作學習等,實施一體化的課程建設、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實驗室與實踐基地建設,探索適合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體系及課程體系架構。(4)立足于校內創新中心、科技園等機構,積極開展企業合作協同育人,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5)針對目前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師資隊伍崗位工程培訓為切入點,面向創新創業,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師資隊伍培訓、發展、提高等制度,探索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和制度。
3智慧旅游課程提升與內容建設
3.1整合專業核心課程組,逐步更新專業課程內容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需要增加互聯網+相關內容,充實并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使其適應社會對本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在旅行社管理課程中添加旅游服務的電子商務運營、旅行社電子商務、在線旅游的生態系統、旅游電子商務管理(旅游電子商務流程管理、旅游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管理、旅游電子商務客戶關系管理)、旅游電子商務網絡廣告應用等內容。在旅游景區管理課程中添加旅游服務的電子商務運營、旅游景區電子商務、旅游電子旅游產品中間商概述、旅游產品網上中間商電子商務模式、旅游產品網上中間商、電子商務網站結構等內容。在飯店管理總論課程中添加飯店電子商務、飯店電子旅游產品中間商概述、旅游餐飲電子商務、餐飲電子旅游產品概述等內容。在旅游策劃與規劃課程中,添加智慧旅游創新與策劃綜述、智慧地球與智慧城市介紹、智慧旅游建設規劃與設計案例等內容。在會展管理課程中添加旅游商品電子商務、旅游產品網上中間商電子商務運營、旅游電子產品中間商概述、旅游產品網上中間商電子商務模式、旅游產品網上中間商電子商務網站結構等內容。在旅游營銷學課程中添加旅游網絡營銷模式及工具與方法、網絡營銷之電商網站綜合運營實戰(網絡營銷之網站數據分析案例分享、營銷型網站的建設、網絡營銷管理)網絡營銷之常用工具和營銷案例分析、公共營銷體系中的旅游目的地社交網絡傳播、基于社交網絡的旅游目的地公共營銷等內容。
3.2在公共必修課程中加入管理信息課程
在公共必修課程中加入管理信息系統、旅游信息化講座等課程,開設旅游電子商務、旅游信息管理等課程。在旅游信息管理課程中添加智慧旅游與旅游電子商務的核心技術及典型應用、旅游大數據介紹及典型應用、移動互聯網+旅游APP、地理信息系統及典型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及典型應用、云計算技術及典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其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等內容。在電子商務運營實務課程中添加旅游電子商務運營實務、旅游電子商務的技術基礎、旅游電子商務的運營平臺、旅游電子商務體系建設(旅游電子商務體系的構成、旅游電子商務體系的功能與特點、旅游電子商務網絡支付與網絡銀行)、旅游移動電子商務運營(旅游移動電子商務的特點與優勢、旅游移動電子商務商業模式、旅游移動電子商務的組成、旅游移動電子商務服務與交易過程。
3.3與企業開拓協同創新型課程
建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立足于學校創新中心、科技園,匯聚校內外優秀師資開展互聯網+教學與創新研究。同時,積極開展企業合作協同育人;在不改變原有課程體系情況下,逐漸改變舊課體系直至更新課程體系,實現專業改造與升級;針對素質和能力差異比較大的學生,面向創新創業,提出分層次培養的方式方法,突出實用、高效、前瞻”為原則,將先進的技術與具體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開發實踐性組合課程。旅游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建設、教學案例建設,信息技術核心實踐課程建設等,同時與企業業務部門配合,完善課程開發、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
4結語
總之,科學制定并實施符合應用型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突出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引導本專業緊跟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整合相關課程,形成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群或課程模塊,深化體現行業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社會建設要求的課程體系改革。
參考文獻:
[1]孫麗坤,蓋玉妍等.旅游管理專業“做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實踐模式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3(6):1-3.
[2]魏九峰.智慧旅游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2016(1):148-149.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6)12-00-02
0 引 言
目前,中國正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浪潮下,“智慧旅游”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向。物聯網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技術對智慧旅游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其旅游業的發展意義重大。本文主要研究物聯網技術在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智慧旅游中的應用。
1 物聯網體系及關鍵技術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把物與物連在一起的互聯網。其定義包含了兩層含義:
(1)互聯網是物聯網的基礎,即物聯網可以看作是互聯網的擴展和延伸;
(2)所有物體與物體以及人與物體都是物聯網的用戶端。
故物聯網是一種依據協議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把物體與互聯網相連進行信息處理,進而實現智能化識別、跟蹤定位以及管理功能的網絡。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在物聯網報告中提出了物聯網的四個關鍵技術,即標識事物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感知事物的傳感器技術、思考事物的智能技術以及微縮事物的納米技術。從系統結構的角度看,物聯網包括感知層、網絡層以及應用層。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1.1 感知層關鍵技術
感知層相當于人的感官,是物聯網獲取物體信息的來源,其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并收集相關信息,包括信息采集子層和通信子網[1]。其關鍵技術包括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無線傳感網絡以及二維條碼技術等。
(1)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是通過無線傳輸方式利用射頻信號進行數據交換和目標識別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其特點是不需要人工干預,并且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無線射頻識別系統一般包括電子標簽、讀寫器和計算機系統三個部分。
(2)無線傳感網絡主要包括傳感器節點、無線網關、計算機及數據處理中心等,是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
(3)二維條碼是指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上都存儲信息可以用于表示數據文件以及圖像的一種條碼。二維條碼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證照管理、報表管理、銀行票據管理以及出版行業等方面。
1.2 網絡層關鍵技術
網絡層的功能是進行信息傳遞、路由以及控制,包括接入網與核心網[1]。它是感知層和應用層之間的橋梁,能夠對感知層采集的信息進行接收和傳輸并對網絡內的海量信息進行實時管理和控制,為應用層建立一個可靠、高效的用戶接口。其關鍵技術包括無線網絡技術、有線網絡技術以及IPv6技術等。
無線網絡技術主要包括無線局域網、無線城域網、藍牙以及超寬帶技術。有線網絡技術主要包括電信網絡、有線電視網絡以及計算機專用網等。
1.3 應用層關鍵技術
應用層的功能是通過數據計算來控制物理世界,主要完成服務發現和服務呈現的工作,將物聯網的優勢與行業的信息化管理、組織調度以及生產經營相結合,構建智能化的行業應用,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其關鍵技術包括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
云計算是指通過互聯網來提供虛擬化的動態且易于擴展的資源,其關鍵技術有虛擬化技術、分布式資源管理技術以及并行編程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和行為的技術,該技術的發展可以使應用層的功能更加豐富。
1.4 物聯網的應用
物聯網的應用遍及國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生態監視、電子保健、農業生產等[2]。物聯網的發展將會顛覆性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2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智慧旅游與物聯網技術
2010年,“智慧旅游”的概念由江蘇省鎮江市率先提出,它是“智慧地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旅游是指通過便攜終端設備,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主動感知旅游資源、活動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時將終端感知到的信息進行,方便人們根據這些信息來安排、調整旅游計劃,進而實現對各種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有效利用。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主要包括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陜西省渭南市以及河南省三門峽市,主要景點有解州關帝廟、永濟鸛雀樓、芮城永樂宮、華山、壺口瀑布等。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形成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中華根?黃河魂”的旅游形象。其旅游業起步于“七五”時期,經過“八五”“九五”“十五”直到“十一五”,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力度,把旅游產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大力發展,使得本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駛入了產業發展的快車道。把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智慧旅游項目中可以為本地區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物聯網在智慧旅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文中主要從游客體驗和景區管理兩個方面分析。
2.1 游客體驗
從游客體驗角度,物聯網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實現定位導航、實時監測功能。通過物聯網通信平臺將游客的位置信息實時加入系統,反映給游客使其及時掌握自己的位置。
(2)可以實現智能導游。當游客到達某一景點時,系統可以實現自動識別并對景點的文化背景進行實時介紹說明。
(3)系統可以對游客的相關旅游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智能分析為游客提供合適的游覽方案。
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旅游業將會使旅游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精彩化。
2.2 景區管理
從景區管理角度,物聯網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實現電子門票管理、游客實時定位跟蹤、數據反饋等功能,既方便了景區管理又能規避潛在風險。
(2)通過物聯網實現對景區文物的跟蹤定位,可以有效防止貴重文物遺失。
(3)通過物聯網實現景區與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的融合,帶動景區周圍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3]。
3 結 語
物聯網技術作為繼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后的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集成了各種感知技術、識別技術、通信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擁有享譽國內外的文化旅游景點,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智慧旅游項目中將會幫助促進本地區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桂勁松.物聯網系統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2]鄔賀銓.物聯網的應用與挑戰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22(5):526-531.
[3]陳靜嫻,許文雕,連雁平.物聯網技術在武夷智慧旅游中的應用探究[J].物聯網技術,2014,4(7):69-72.
[4]翟鴻雁.智慧旅游平臺的研究與設計[J].物聯網技術,2014,4(11):73-75.
[5]張慧霞,張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跨省區域旅游合作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3(12):36-39.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5)07-0000-00
1發展愿景
1.1 無線城市含義
“無線城市”就是在一個城市范圍內,通過合理部署無線網絡和有線寬帶,使每一個人隨時隨地,使用任何能夠接入網絡的終端,方便快捷的上網,享受豐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無線城市”繼“水、電、煤、氣”后被稱為“第五類公共設施”。
1.2 無線城市應用
無線應用是指市民可以通過手機和各種終端隨時、隨地、隨需地獲得與政務公開、公共事業服務、個人生活等相關的各種城市服務信息;同時,借助智能管道、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電子商務等技術,為政府和行業用戶提供城市信息化應用。
從無線應用這一層面講,無線城市自身并不是一個業務,它是多項應用的集合,通過集成多項應用為用戶提供服務。
2總體框架
圍繞“1張基礎網絡、1個平臺、4項技術,多項智慧應用”的總體框架,逐步推進“無線城市”建設,如圖1所示。
2.1基礎網絡
(1)GSM/TD-SCDMA/TD-LTE/WLAN/有線寬帶,多種網絡支撐無線城市接入;
(2)基礎網絡業務能力:短彩信、飛信、WAP、GPRS、流媒體等;
(3)新業務網絡支撐能力:位置服務、支付、二維碼、RFID等。
2.2無線城市平臺
涉及到無線城市平臺的所有信源,均需互聯到無線城市平臺。同時,對于涉及到無線城市平臺多個信源的聚合類服務,通過無線城市平臺進行承載。
2.3“四項技術”支撐無線城市應用
(1)智慧管道實現通信網絡的用戶可識別,業務可區分,流量可調控,網絡可管理,區別服務,區別收費,并在終端和應用之間,可以智能實現資源優化,以實現精細化運營與管理;
(2)云計算為無線城市提供有效的業務承載模式和計算能力,從而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標;
(3)物聯網使無線城市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交互;而無線城市讓物聯網的信息獲取隨手可得;
(4)移動電子商務與無線城市相結合,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的融合。
2.4智慧應用,構建真正的“智慧城市”
智慧應用主要包括智慧政務、公安、民生、環保、健康、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城管、電網等行業應用。
3發展策略
3.1網絡平臺策略――網絡立體覆蓋
為了能真正實現“完全自由接入”將通過“2G+3G+4G+WLAN”的立體覆蓋構建無線城市。發揮2G、3G、4G、WLAN網絡的各自優勢,揚長避短,滿足“無線城市”的應用需求。2G網絡主要用于承載語音和低速數據業務(小于200kbps),實現全地區的廣覆蓋;3G用于承載中低速率數據業務(200kbps到500kbps),實現城區及重點鄉鎮的連續覆蓋;4G主要用于承載中高速率數據業務(500kbps到1Mbps),實現密集城區的連續覆蓋;WLAN主要用于承載熱點區域的靜止/游牧型高速數據業務(大于1Mbps)。
3.2產品管理策略――做好產品規劃、強化產品管理的多環節交互
構建產品規劃體系,規避多業務間松耦合狀態所帶來的弊端,推動全業務的有序發展。
(1)通過外部環境(經濟、客戶需求以及競爭)分析,確定無線城市發展的方向;通過內部能力評估尋求發展的瓶頸以及推動力;
(2)通過制定科學可執行的產品規劃目標和路徑,推動多業務之間的縱深協調發展,同時做好相匹配的資源優化配置;
(3)強化產品管理流程,強化無線城市推進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之間的交互,推動無線城市業務的良性運轉。
3.3商務模式――豐富收入來源,促進產品健康發展,圖2所示
(1)探索多種商業模式,豐富無線城市的收入來源;
(2)初期以前向收入為主,在平臺聚集規模之后,逐步考慮廣告、代辦費、酬金、分成等后向收入模式。
3.4推廣模式――政府主導、產業聯盟推薦,圖3所示
以政府為主導,以客戶為中心,充分整合設備制造商、軟件開發商、系統建設商、內容提供商等價值鏈各環節,共同推進無線城市規模發展。
(1)成熟行業。針對教育、農業、城管、公安、金融等成熟行業,應深化應用,實現客戶價值提升;
(2)成長行業。針對政府、電力、航空等成長行業,應通過案例復制,加強客戶覆蓋促進規模推廣;
(3)孵化行業。針對醫療衛生、社保、汽車等孵化行業,應制定方案,實現行業應用零的突破。
4智慧應用
4.1智慧政務
由政府牽頭,實現政務網站“掌上化”,城市應急廣播及信息統一。基于無線城市平臺,實現無線視頻會議、無線實景招商及無線視頻回傳。
4.2智慧交通
整合公共停車場資源,建設智能停車系統,實現停車場查詢及預約。提供公交站點、公交車線路、行車路線、地圖及公共自行車租賃點等多種公共交通信息查詢。通過公共車輛GPS定位、電子站臺、公交出租一卡通等,將乘車方式由“被動等待”轉化為“主動預約”。市民可以通過手機查看公交車的實時位置并設置預約鈴響提醒,定點定時預約出租車。公共自行車站點視頻監控,實時動態上報公共自行車租賃信息,提供租車還車便捷服務。
4.3智慧健康
建立市民健康系統,通過短信、手機WAP等方式,實現專家門診預約、歷史健康檔案調閱、共享跨醫院檢查診療結果等。同醫院合作,開展無線視頻監控實時看護等,如:新生兒父母及家人可通過手機視頻觀看嬰兒在育嬰房里的狀況。遠程實時監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并將采集到的數據信息通過手機等通信設備傳送到附近的監控監督中心和裝有特定軟件的終端上。
4.4智慧電網
將遠程的監視、遙控、防盜、消防、報警聯網系統和監控無線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既可以基于無線、有線網絡進行遠程的監視、遙控和圖像傳輸,又具備通常聯網報警網絡的功能。
對用電企業、單位和個人用戶,開展手機短信提醒業務,如電費催繳、停電提醒、線路搶修提醒以及用電安全小常識。
4.5智慧民生
(1)公共事業類。配合城市亮燈工程,實現對全市路燈的遠程管理、控制、排障服務,達到保障城市照明安全、節能減排效果。利用本地移動手機作為傳感終端,對市民行為進行動態分析。在防空演習、自然災害、緊急事件時,實現有組織和自覺主動人員撤離。市民通過無線城市隨時隨地查詢家里的最新水費、電費、煤氣費等賬單詳情,并提供歷史賬單隨時查詢。市民隨時隨地查詢每月最新的公積金、社保、醫保等詳情。
(2)生活服務類。通過無線城市平臺為各社區提供咨詢服務、家政服務、生活用品配送、社區信息、城市預定服務等。滿足用戶咨詢、購買和交易多種金融產品的需求,用戶除辦理銀行業務外,還可以方便地進行網上買賣股票債券等。將用戶的手機號碼與銀行卡賬號進行綁定,通過手機短信息、語音等操作方式,為擁有銀行卡的用戶提供方便的個性化金融服務和快捷的支付渠道。
本地電視節目接入無線城市,市民隨時隨地通過“掌上移動電視”流媒體觀看電視。
4.6智慧文教
一體化智慧校園解決方案,包括基于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圖書館系統、食堂消費系統、智能水控電控系統、機房管理、考勤管理、門禁管理;校園弱電解決方案、無線LED系統、校園監控系統。以省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為主陣地,建立完善網絡視頻教研平臺,開展網絡聽課、互動評課、遠程協作等教學活動,在信息化環境下充分發揮專業教研活動優勢。通過手機短信,老師將孩子在學校的健康狀況、學習成績、日常表現、考勤情況、每周和期末評語、學校的動態和通知等直接發送到家長的手機上。家長可以上行短信與學校老師進行互動。
4.7智慧公安
為公安民警提供可隨身攜帶的移動警務終端,通過移動APN專網可訪問公安內網,不僅實現查詢和錄入人口、車輛及防控數據信息的功能,還可結合警用地理信息系統,成為一個單兵信息終端,使公安民警按照指揮中心的調度,完成各種任務。在發放的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上加入電子標簽,然后在各道路的治安監控點安裝電子標簽讀取器,只要將讀取器讀到的標簽信息與攝像機拍攝的車牌進行比對,即可判斷該機動車是否為套牌車。
4.8智慧環保
智慧環保主要是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包括空氣監測、水質監測、噪聲監測等。
4.9智慧物流
全面建設覆蓋物流園區、企業的有線、無線通信網絡,為各企業使用物流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無縫上網通道。以RFID傳感技術為手段,建設智能倉儲示范項目。
4.10智慧旅游
通過無線城市平臺,定時將各景點、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統計數據上傳至旅游主管部門,進行旅游企業經營分析、旅游行為分析、旅游資源動態配置、旅游告警、應急疏散及旅游聯動分析。促進各旅游景點的信息化發展,與景點合作推出二維碼電子門票。通過電子門票系統,可實現景點旅游人員數量的實時統計。并將各景點游客接待數量等情況通過監控指揮中心LED顯示,讓管理層及時掌握景區接待情況,為管理層提供決策數據。依靠手機的便捷性和網絡的廣泛覆蓋性,擺脫電腦網絡的束縛,打破時空的限制,旅游者隨時隨地查詢旅游信息。
4.11智慧城管
以城市綜合管理執法業務系統為核心,實現綜合執法信息平臺與無線城市平臺互聯,實現執法辦案、執法監督和執法服務各環節全過程的信息化,便捷執法信息及時通報。
5 結語
本文針對無線城市發展規劃,闡述了無線城市發展愿景、總體框架、發展策略和智慧應用,為無線城市發展規劃提供有益的參考。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不斷進步,智慧應用將進一步深化,無線城市將升華為智慧城市,使得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更加協調運作,為城市中的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發展空間,為市民提供更高的品質生活。
參考文獻
[1]巫細波,楊再高,智慧城市理念與未來城市發展.城市發展研究,2010,11.
[2]張永民,智慧城市總體方案.中國信息界,2011,03.
景區智能化是旅游產業服務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智慧旅游的核心和基礎。隨著物聯網、云計算、3G/4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及廣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旅游體驗需求,結合目前湖南省旅游業正處于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由粗放服務業向集約服務業、由本土服務業向國際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時期,如何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助推湖南旅游產業在管理、服務、營銷等方面的轉型升級和創業創新是當前政府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旅游景區的智能化是優先需要解決的難題及面臨的挑戰。為此,我國許多專家和科研院所開展對旅游景區信息化、智能化進行研究。李繼峰對旅游景區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內涵、特征、表現形式進行詳細的闡述;陸芳歡對安徽省旅游業從“十一五”到“十二五”轉換時期信息化發展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韓林提出了基于體驗經濟下的智慧景區信息化產品創新思路;郭偉等認為我國智慧景區的不足是人才、資金、新技術、機制體制制約引起的,并提出相應對策。黨安蓉等探討了智慧景區的內涵,并設計了智慧景區建設的全面架構。趙耀對湘西州“十二五”期間旅游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戰略目標及相應對策。馮剛等提出以物聯網技術之一RFID為中心構建智慧九寨溝景區,解決目前景區內旅游旺季旅客擁擠、車輛調度不暢等問題。根據知網文獻查閱,以湖南省智慧型景區為關鍵詞查找的文獻為0,說明缺乏針對湖南旅游景區的智能化發展理論研究;在《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信息化專項規劃》提出智慧旅游促進旅游產業升級后,把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企業作為智慧旅游建設工作重點,2012年湖南省政府把張家界、韶山作為智慧景區的試點地區,但與國內旅游強省的景區信息化發展水平相比,湖南省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水平差異明顯。因此,開展以智能化為主導的旅游景區信息化研究是實現湖南旅游產業升級、縮小差距、提升景區智能化發展理論的重要途徑。
二、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內涵及關系
旅游景區信息化發展被認為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景區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旅游景區信息化的含義可理解為:在旅游風景區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實現游客、旅行社、酒店管理及信息,其表現形式為游客的統計、管理,旅游景點信息等。旅游景區數字化內涵是借助計算機硬件設備,綜合利用網絡技術、3S技術、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實現對景區的基礎設施、旅游資源、旅游環境、游客管理、游客活動進行采集和動態監測,并通過整合這些信息為游客提供服務,為景區的建設和管理提供決策,其表現形式為網絡預售、電子商務網站、LED顯示屏信息、電子門禁系統、綜合視頻監控系統等;旅游景區智能化內涵是利用物聯網技術、3G/4G等移動技術、穿戴技術、虛擬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云存儲技術等,實現景區內對人、物、景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定位、管理、跟蹤,從而達到智能化導航、導游、導覽、導購的目的,其表現形式有:二維碼、RFID、實景3D、觸摸顯示屏、O2O電子商務等。上述三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信息化、數字化是智能化基礎,智能化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推進和延伸,數字化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橋梁和紐帶。
三、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國外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現狀
國外許多國家非常重視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隨著3G/4G、物聯網、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出現,特別對景區智能化建設尤為關注,經過近十年建設,許多國家取得一定的成效。2006年新加坡提出了“智慧立國”旅游計劃,圍繞各景區實施了智能化數字服務系統:該系統著眼于增加游客在新加坡的旅行體驗。游客通過各種渠道如手機、互聯網等得到“一站式”服務,利用各種智能終端開展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利用交互式營銷平臺開展個性化的旅行規劃及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韓國開發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動旅游信息服務平臺,它能提供定位服務,智能信息服務及豐富的附加服務如推薦旅游路線等。比利時推出基于智能手機的微電子旅游大全“標識都市”項目,讓帶條碼標識的不干膠沾滿景區及景區周唯店鋪等,智能手機到指定網站下載條碼掃描器,能隨時隨地獲取歷史文化、購物路線、景區內景點線路導航。2009年英、德開發一款智能導游軟件,讓游客“親身”體驗被遺忘的歷史遺址樣貌,規劃自己的旅游路線。
(二)國內景區開展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現狀。
我國從2004年至2011年開展了“數字景區”示范工程,已有九寨溝、黃山、峨眉山等24個景區實施了數字化試點工作。據有關資料顯示,至目前為止全國153家5A級景區已經全部實現管理的信息化、數字化,建立了完善的語音導游、電子監控系統和游客服務中心,完善了網上預訂和支付系統。2012年隨著國家智慧旅游帶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大戰略的提出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國家旅游局確立了22家全國旅游智慧景區的建設試點單位,經過近幾年的建設,許多景區取得一定的成績。如九寨溝的景區旅游服務資源動態優化配置,實現游客分流智能化管理;黃山的“智慧+服務”模式;北京頤和園智慧景區,現已實現智能游客統計、四季花訊實時更新、實景導覽等多個功能等。2015年7月河南省政府與騰訊公司合作準備“互聯網+龍門”智慧景區項目建設,實現智能景區4G和WIFI全覆蓋,該平臺具備互聯網+購票、互聯網+游園、互聯網+管理、互聯網+宣傳四大功能板塊,借助互聯網手段,實現微信購票、微信入園、語音導游、在線客服等功能,通過便捷性、趣味性、互動性的改變,為游客帶來從入園前到出園后的全流程智慧體驗。伴隨智慧景區建設,產生一些旅游附加值較高的智慧旅游項目。如支付寶推出國內首個“旅游擔保”支付方案,將讓消費者旅游消費真正實現“先玩后付”。目前,已有北京、上海、三亞、深圳、杭州、四川等地區近10個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網站支持了支付寶旅游擔保交易。
(三)湖南省各景區開展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現狀
相對于旅游強省而言,湖南旅游產業的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開展相對較晚。于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利用數字化建設旅游強省的目標。特別是在2012年省政府旅游局確定張家界、韶山作為湖南省智慧景區示范點后,經過前幾年數字化建設和近幾年智慧景區建設,景區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張家界和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合作進行智慧景區建設規劃編制。景區現已建成全國首個指紋IC卡身份識別自動化門禁系統,平安技防安全保衛和景區防火監控系統并實現湖南省防火辦對接,信息平臺,網上售票系統及基于游戲的景區虛擬項目。韶山景區建成了二維碼驗票門禁系統,部分景點無線WIFI覆蓋,網上售票系統。2014年湖南旅游局已完成旅游政務網、旅游監督網、旅游投資網、旅游電商網的整合,并且利用“錦繡瀟湘旅游卡”――湖南旅游景區智能電子年票和旅游電商網,為全省旅游企業開通網上銷售推廣渠道,為廣大游客提供旅游在線服務、網上預訂、網上支付、智能手機APP等智慧旅游服務。
四、湖南省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的不足
雖然湖南省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取得一定的成
績[8],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景區旅游信息不對稱
1、旅游經營者對游客需求認知有限。具體表現在目前湖南旅游產品的市場營銷方式主要是運用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戶外廣告、雜志等渠道,而新媒體渠道應用較少,游客被動吸收旅游信息。往往旅游景區及旅行社單一類型的定制性旅游產品,缺乏難以吸引八、九十年代年輕人追求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產品。
2、游客對景區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時。具體表現為節假日熱點景區游客超載。游客超載不僅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容易造成景區交通擁堵,誘發安全事故,降低游客游覽質量。景區危機信息難以獲取。景區對火災、洪水、極端天氣、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瘟疫、恐怖襲擊等突發事件的發生,景區內游客難以及時得到。景區內景點線路不能實時獲取和定位。景區內沒有構建全覆蓋的WIFI或3G/4G網絡,在游玩過程中查閱路線和景點信息比較困難。
3、旅游管理者對旅游經營數據掌握不準確。具體表現旅游管理部門對旅游企業(酒店、旅行社、商鋪)的服務質量、土特產銷售、旅游產品設計的合理性、游客投訴等無法準確、及時獲取。湖南旅游管理部門仍然采用傳統的投訴途徑――電話投訴和部分的網絡投訴。
(二)景區旅游信息缺乏整合、協同
湖南景區內信息化建設沒有考慮把交通運輸、監控、環保、國土資源、銷售、氣象等涉及到旅游方面的數據進行整合,建立起景區旅游大數據資源平臺。張家界作為全國綜合旅游改革示范區,目前也只是進行門禁系統、售票系統、監控系統、大型LED顯示屏的信息化建設,各系統中之間數據不能共享,更不能進行數據整合。而其他景區信息化建設相對張家界景區而言,其景區內信息化各系統之間共享、整合程度更低。
(三)景區旅游信息建設隨意性較大
全國其他旅游強省為推進信息化建設,都相應編制十二五旅游信息化發展規劃。通過百度搜索或知網文獻查閱,沒有找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湖南省旅游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規劃。除張家界外,湖南其它景區信息化建設缺少系統規劃。尤其是智慧景區的建設,湖南省缺乏智慧景區的建設規劃和標準,也沒有景區信息化建設管理和規劃部門。
(四)景區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發展滯后
湖南省旅游景區公共信息服務基礎設施還是較為薄弱。幾乎湖南省所有景區都沒有實現WIFI和3G/4G的全覆蓋,造成像張家界這樣的示范景區即使開通智慧導游,但對游客而言,由于景區內缺乏良好的通訊信號,智能終端設備幾乎不能正常使用。湖南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發展相對滯后。盡管2014年初湖南省曾提出三大終端(移動智能終端、電視終端、PC終端)促進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發展,但從目前景區項目實施效果看,游客基本感覺不到三大終端的使用效果。
五、湖南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應對策略
湖南省作為年國民經濟總量過萬億,其經濟實力進入全國經濟十強的強省,且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大省,隨著近幾年各景區開展的信息化、數字化基礎建設,可以說湖南省部分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的建設基本具備實施條件,為促進湖南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所占的比例,滿足普通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旅游服務需求,提升旅游產業管理、服務、營銷的升級,湖南智慧型景區項目推進無疑是較好解決上述需求的途徑之一,同時能促進湖南省旅游景區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提升,因此對湖南省智慧型景區的建設及應用提出了一些具體對策,從而引導湖南省信息化與智能化發展。
(一)景區旅游大數據整合
整合景區交通運輸、環保、氣象、國土資源、人文歷史地理資源等涉及到旅游的數據,通過電信、百度、阿里巴巴等主要移動通訊、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公司合作,建立社會各方面數據和旅游數據相整合的旅游大數據資源,推進旅游的智慧管理、智慧營銷、智慧服務升級,從而推動智慧旅游的發展。針對湖南省景區,繼續推進瀟湘一卡通的升級,重點開發和建設移動旅游信息門戶和移動旅游應用服務平臺,為景區在途游客提供跨平臺、跨網絡短彩信服務、APP下載等各類移動終端應用服務,組織開發符合移動信息傳播需求的數字旅游內容制作,解決各類旅游資訊、營銷廣告、多媒體宣傳內容、旅游地圖等信息載體在手機和智能移動終端的內容組織和展現問題; 如智能導游和微信平臺的整合。
(二)景區信息化建設、管理及應用規范化
湖南省旅游局、國土資源局、經信委等各部門聯合制定2016-2020湖南省旅游信息發展規劃,加快制定智慧景區的標準,覆蓋旅游目的地、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監管、旅游者權益等旅游各環節和各要素的信息資源標準規范體系。建立以元數據為中心,可統一管理和服務的旅游基礎信息資源目錄,建設景區旅游基礎信息資源數據庫,為旅游行業信息資源開發以及產品服務創新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
(三)大力推進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發展,促進景區旅游者、管理者、經營者之間信息互訪
景區智能化發展需要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及服務平臺的支撐,故湖南省在建設智慧型景區中需優先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其具體表現為:在十三五建設期間,加大景區WIFI無線網絡和3G/4G移動網絡的全覆蓋規劃和建設;加強景區內智慧型停車場建設;加強景區內起宣傳和導游功能的觸摸顯示屏布局和建設,在景區集散地(景區入口處、酒店、停車場等)開發景區旅游信息咨詢平臺(觸摸屏);加強景區傳感器網絡的規劃布設,應用傳感器網絡實現旅游景區大氣成分、水資源質量、地質成分、環境噪音等環境指標的實時采集監控,并進行分析及預警;借助地理遙感測繪、監控視頻、數字標簽等技術,實現對景區動物、植被、景觀、文物等資源的數字化管理和監控,應用RFID、二維碼對景區重點資源進行標計聯網,建立景區資源物聯網資源庫。繼續推進“三大終端”服務平臺的開發、建設及應用,針對PC終端平臺,在大型網站京東、天貓、百度、騰訊、淘寶、去哪兒、新浪等開設“湖南旅游旗艦館”或“湖南旅游專區”,滿足消費者在PC終端應用中對湖南旅游資訊的查詢、了解和購買需求;針對移動智能終端平臺,開發湖南旅游公共微信項目,為經營者和游客提供旅游業務服務和用戶互動體驗;針對電視終端平臺,開發云電視旅游平臺及湖南旅游資訊頻道。建立景區運行監測指揮調度中心,實現對景區人流量、景區周邊道路、景區惡劣天氣實時監控、和預警。
(四)以智慧景區為中心,帶動智慧型旅游企業和智慧城市發展
[2]伍青生,余穎,鄭興山.精準營銷的思想和方法[J].市場營銷導刊,2006(5)
[3]王波,吳子玉.大數據時代精準營銷模式研究[J].經濟師,2013(5)
[4]張敏,陳倩媚.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優化個人客戶結構的策略探討[J].時代金融,2007(6)
[5]龔敏,劉廣丹.基于大數據的精準營銷應用研究綜述[J].市場周刊,2016(7)
[6]李紅利.試論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營銷[J].才智,2016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4-0031-02
引言
智慧產I是產業發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國各地區都在積極發展智慧產業,強調以智慧產業為產業支撐發展智慧城市,促進城市轉型升級。智慧產業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絡化、智慧化、智能化產業,其發展依靠多種因素。從已有文獻來看,在智慧產業發展對策研究方面主要有金江軍[1],張燕[2],劉遠彬、丁中海[3]等。張向陽在以廣州為例,研究廣州智慧城市與智慧產業發展路徑,認為智慧產業的發展要與各類產業園區交叉融合[4]。因此,研究智慧產業影響因素及發展對策,對我國發展智慧產業有指導意義。
一、影響因素
智慧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云計算、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為技術依托,正在全國各地區蓬勃發展,通過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響智慧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技術。影響智慧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技術因素。主要包括互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這些技術在產業中的不斷滲透,促使產業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物聯網技術的使用,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延伸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是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目前,在我國,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到產品生產的多個環節與眾多領域,云計算技術在中小企業應用得非常廣泛。我國很多企業的數據管理中心平臺正逐步向云服務平臺轉變,云計算平臺將在企業資源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更是帶動了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由此可見,技術因素是影響智慧產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第二,創新。從智慧產業的相關概念看出,智慧產業既包括傳統產業中以人的智慧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和知識產業,也包含新興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通訊產業。其中,策劃、廣告、設計、動漫、影視、藝術等創意類產業需要人的創造思維與創新能力。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產業,更多的是技術上的創新,科研人員的技術創新為這類智慧產業持續蓬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第三,生產要素。根據對智慧產業評價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智慧產業剛剛發展時,生產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較大,尤其是人才要素,強調知識生產的投入。上海、廣東、北京智慧產業一直發展很好,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這些地區,不僅經濟基礎好,資金雄厚,而且高校院所眾多,人才輸出量大,從而帶動了智慧產業的迅速發展。
二、智慧產業發展對策
第一,界定產業內涵,明確發展方向。根據整理出智慧的研究綜述可以看出,目前學者對智慧產業的研究只集中在產業概念、相關概念、智慧產業發展路徑等方面。雖然對智慧產業概念的研究較多,但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對智慧產業內涵的研究方面也相對較少。然而,要想發展智慧產業,必須先對智慧產業進行統一界定,劃分出這些行業中那些屬于影響智慧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并重點發展。明確智慧產業中的關鍵行業,重點培養,從而帶動智慧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第二,加大要素投入,注重人才培養。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有其生命周期(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智慧產業的發展仍處于投入期到成長期的過渡階段,生產要素的加大投入就顯得尤為重要。智慧產業強調運用人的智慧進行研發,若沒有人才,高技術核心技術的研發將難以實現,沒有了技術的支持,智慧產業恐怕也難以稱為“智慧”;智慧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向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發展,需要懂技術的人才將概念上的產品轉變為現實中的產品。因此,要重點培養大批技術人才。資本要素也是智慧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推動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人才與資本。
第三,提高創新意識,整合創新資源。產業的發展轉型關鍵在于創新。智慧產業各行業技術人員應不斷學習,開拓思維,提高創新意識,在智慧產業核心技術方面要繼續研究。各地政府要注重創造產學研相結合的學術研究氛圍,依托科研院所、高校進行技術創新。以云計算、互聯網傳感器、物聯網傳感器為重要突破口,重點研發云服務平臺等高端產品。政府和企業,要對當地的人才、高新技術、資金等優勢資源做好整合工作。
第四,促進兩化融合,培育主導產業。繼續推進兩化融合,尤其是在技術方面的融合。在經濟新常態下,兩化融合又有了新的內涵――“互聯網+行業”。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下,各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對接成為了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方向,這也是兩化融合的最新體現。在新形勢下,積極發展智能裝備、智能制造,建設先進的制造業基地,打造一批制造行業的重點產品,積極推廣新產品的應用,為智慧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撐。通過產業基地的建設,培養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主導產業,從而帶動智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第五,建設智慧園區,設立示范項目。重點培育一批產業基礎好、經濟效益水平較高、發展潛力大、網絡服務設施齊全的產業基地,以此為中心建設智慧產業聚集區,逐漸發展為產業園區。這類園區與以往的產業園區不同之處在于,園區內以基礎通信網絡為基礎,實行三網融合,打造網絡一體化,能夠保證園區內資源共享,提高企業效率。各地區應積極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各類智慧園區,如智慧物流園區、智慧旅游園區等。
結語
智慧產業強調運用人的智慧進行研發、生產、管理,因此更加智慧化。智慧產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發展智慧產業前,一定要明確智慧產業的內涵,盡快培育主導產業,才能更快、更好的發展。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即智力因素,也需要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為技術支撐。各地區在發展智慧產業的過程中不能盲目發展,要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智慧產業。
參考文獻:
[1] 金江軍.智慧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1):40-44.
[2] 徐昌.跟團游沒有美景只有人頭,無景點旅游悄然興起[EB/OL].http://.cn/news/txt/2007-08/28/content_8756507.htm.
[3] 張凌云.旅游景區景點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2.
[4] 國家旅游局.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 17775-2003)[EB/OL].http:///news_detail/newsshow.asp?id= A2006628165916114103.
[5] 辛紅玲.十一國慶將來臨,專家建議選擇“無景點”旅游[EB/OL].http:///travel/2007-09/13/content_6711122.htm.
[6]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7] 戴睿云,李寶花.休閑為主、懶散出游,十一黃金周流行無景點旅游[EB/OL].http://.cn/news/txt/2007-09/21/content_8926101.htm.
[8] 旅游票價漲聲一片,“無景點”旅游熱市場[EB/OL].http:///sm/2007-09-21/335726.shtml.
[9] 閔航,瑋琳.無景點旅游正流行[EB/OL].http://.cn/content/2008-02/19/content_1154734.htm.
[10]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第1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77.
[11] 謝彥君.在旅游普查實踐中用學術的眼光審視目前國標的得失[J].旅游學刊,2005(4):8-9.
[12] 王衍用.對旅游資源應該進行深度研究[J].旅游學刊,2007(2):11-12.
[13] 徐嵩齡.第三國策:論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72.
[14] 陳贊.無景點旅游成時尚,旅行社面臨新商機[J].今日財富,2007(11):44-45.
On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Attractionless Tourism
WU Yanji1,WANG Jiping2,ZENG Haiya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