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館科普知識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虞晨琳. 國際數據管護的科學知識圖譜研究[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17, 2(3): 201-213[引用日期]. http:///p/1/137/.
1 引言
隨著E-Science的發展,科研行為的主要特征是基于數據的科學探索,研究數據是科研活動的驅動力,科學研究已步入以數據密集型為特征的大數據科研范式[1]。大數據時代,研究數據的內涵與特點發生改變,其來源范圍廣、類型多樣、數據體量巨大以及數據流實時變化,被稱之為科學大數據[2]。因此,以往的數據管理模式因不能適應研究數據的管理,而使得研究數據易遭到損壞與污染,數據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和長久保存,影響現階段的科學研究行為的進行。各領域學者基于自身學術背景對研究數據管護(data curtain, DC)進行了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筆者將對國際學術界的數據管護研究進行梳理,以期整體、全面地認識與把握數據管護研究的整體面貌。
2 數據管護定義
英國數據管護中心(Digital Curation Centre, DCC)對數據管護進行明確定義:數據管護是指貫穿數字化研究數據整個生命周期的維護、保存和增值的動態主動的管理活動;對研究數據進行主動的管理,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數據在未來研究價值的威脅、降低數字老化的風險;置于可信的數字化存儲庫中的管護數據,可促進英國研究領域的數據共享;數據管護可減少數據創建的重復工作,并通過增強高質量研究的可用性來提高數據的長期價值[3]。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指出, 數據管護是在數字數據和研究成果的整個生命周期內, 維護和利用它們以服務當前和未來的用戶的一系列活動[4]。
從檔案視角解讀,認為數據管護是將數字保存、數字圖書館管理、數字歸檔和數據管理階段性介入活動進行融合成一個整體;數據管護實質是貫穿整個數據生命周期的管護活動,數據管護術語的產生,由于數字歸檔的含義在信息資源保存領域的濫用,使得數字歸檔的含義遭到曲解,使得數字資源的長期、全過程管理的研究需要創建新的術語來準確描述數字資源的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5]。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學院提出數據管護是在學術研究、科學和教育活動中主動、持續地貫穿數據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活動,通過數據認證、歸檔、管理、保存和描述來促進數據的檢索發現、長期保存和增值重用[6]。
綜上所述,數據管護具有以下特點: ①數據管護是一種主動、持續和不間斷的數據管理,貫穿整個研究數據的生命周期,確保研究數據管理過程是一條可追溯的連續鏈條; ②數據管護目的是維護和增值研究數據的價值,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和長期可用,滿足現在和未來的使用需求;③數據管護促進研究數據資源的檢索與發現、共享與利用、減少科研資源的重復建設。
3 研究結果分析
3.1 數據與方法
為全面把握國際數據管護研究情況,避免遺漏重要文獻,本文所選取的統計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以 “digital curation” “data curation” 為主題或標題進行檢索,時間跨度:1900-2016年,文獻類型:包括“article,editorial,letter,proceeding paper,review”5類,檢索時間為2016年10月31日,并對檢索結果進行去重、清洗,最終得到319條文獻記錄。
國外數據管護研究的文獻增長趨勢符合普賴斯提出的科學文獻指數增長的普遍規律,擬合優度R2為0.974(見圖1)。國外數據管護研究始于2000年,2000-2005年間的發文量少,發展極為緩慢,研究處于起步階段;2006-2013年間的年發文量呈現增長態勢,實際發文量都超過理論值,研究處于快速增長期;2013年之后,實際發文量小于理論值,且兩者之間的差距逐年拉大,研究步入成熟期。數據管護的年發文量呈絕對值持續增長趨勢,自2013年起,每年發文量均在40篇以上,2015年達到62篇。
本文所選取的研究方法是科學知識圖譜,科學知識圖譜是將信息可視化技術、應用數學、圖形學、計算機科學等與科學計量學結合起來的交叉科學研究方法,可將科學前沿領域的海量文獻數據信息轉換為可視化圖像,展示單憑個人經驗難以直觀獲得的學科前沿領域的總體圖景、發展態勢與結構特征。具體分析方法是基于共現分析法來明確國外數據管護的研究主體;利用共被引分析展現國外數管護的知識基礎。
3.2 數據管護的研究主體
利用CiteSpace軟件共現圖譜分析法,從學科分布、研究機構、作者分析3個維度對施引文獻進行分析,以探求數據管護的研究主體。
3.2.1 學科分布分析科學知識圖譜
如圖2所示,計算機科學與圖書情報學的節點年輪較大,表明學科的發文數量多;節點年輪顏色由藍、綠、黃組成,暗示研究跨3個時間段,長期時間關注且持續性研究。生物化學研究方法、天文與天體物理、計算機科學、成像科學與照相技術、統計與概率、地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遙感、基因與遺傳學等學科的節點被紫圈標注出來,代表節點具有較大的中心度(不小于0.1),處于在網絡結構中重要的中心位置,在研究中具有重要影響力。
從學科分布來看,數據管護研究具有多學科性,應用學科和基礎學科均關注數據管護方面問題,積極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為:①研究數據主要由具體的基礎學科產生。研究數據來源于科學研究的觀測、探測、調查和綜合分析所獲得的數值型的事實記錄,隨著21世紀的信息技術革命,新一代科學研究的手段與方式的應用,促使研究數據的生產方式步入自動式化感知式系統階段。研究數據具有學科背景屬性,基礎學科多圍繞學科的特定項目開展數據管護研究,以滿足自身學科知識體系對研究數據的管護的特定需要。②不同學科的研究數據在管理與服務具有共同屬性。應用學科夯實了數字化科研的基礎以及統一了研究數據的技術標準,這些稱為了數據管護中的網絡基礎設施的依托、信息技術的支撐、政策指導與管護理論的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計算機科學在數據管護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人工智能、信息系統、跨學科應用、軟件工程與理論方法,從全方面對數據管護研究進行技術支持,其研究始于2001年。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對數據管護研究力度與重視程度不亞于計算機科學,隨著新一代測序工具與技術出現,基因研究產生海量的基因數據,因此,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對于基因數據管理需求增大,需要確保基因數據的及時更新、實時維護、關聯和集成資源、長期保存與有效獲取等,驅動科學研究的新發現。圖書情報學的發文數高達84篇,科學體量較大,學術影響力較強,是推動數據管護研究進展的主力軍之一。
3.2.2 研究機構分析
由圖3可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愛丁堡大學、普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佛羅里達大學以及圣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在數據管護研究上比較活躍。
突現是指變量值在短時間內發生很大變化,突現信息是一種可用來度量更深層變化的手段,對機構突現的研究,能夠把握機構在數據管護研究上的關鍵轉變節點。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2007年共有4篇關于數據管護的文獻,主要為數據管護的人才培養和軟件工具研發的研究。其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學院承擔的數據管護課程(Digital Curation Curriculum,DigCCurr )項目,包括培育數據管護的研究生層次專業人才,探索數據管護課程設置[7];界定數據管護人才以及數據管護應具備技能與知識[8]。The Vidarch Project1項目捕獲數據資源的相關信息,基于數據資源的元數據和上下文本信息關系,實現數據資源的全面注釋[9];研發ContextMiner 2工具,幫助數據管護人在數據庫中進行數據查詢、編譯及存儲[10]。愛丁堡大學2004-2007年共有4篇關于數據管護的文獻。面對生物數據爆發式增長,P. Buneman倡議對數據庫進行管護,確保數據的安全可靠[11];P. Buneman同時闡釋數據管護的兩種不同的文化,檔案專家、管護者側重對數據資源的長期保存與可靠訪問,研究者側重數據資源的可視化、注釋與關聯[12];C. Rusbridge等認為DCC成立將更好地指導數據管護活動的開展[13];M. McGinley呼吁將數據管護納入法律層面,以此將有效地指導研究數據的開放或保密[14]。普渡大學在2008年發表2篇關于數據管護文獻。普渡大學圖書館在圖書館學和檔案學原理的指導下,利用分布式機構知識庫設施基礎,開展具體學科的研究數據管理的探索,為數據管護研究提供實踐案例[15];M. Y. Eltabakh研發生物數據庫的可擴展數據庫引擎,支持研究者對生物數據庫系統進行統一的數據管理,如數據及派生信息的注釋、存儲、數據查詢和跟蹤等,促進普渡大學的研究數據管理[16]。
3.2.3 作者分析
如圖4所示, 節點年輪的顏色變化反映了研究者的活躍時段,筆者依據圖譜的時間分區的顏色變化,將數據管護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者分為三代研究者,以2006年和2012年作為時間分區的分界點。
第一代研究者的節點以藍色為主,隨著科研信息化的展開,研究者對研究數據管護的需求不斷增加。P. Buneman團隊倡議及闡述數據管護以及數據管護中心成立的意義;P. Martin團隊研發基因數據庫的集成分析工具,支持數據集成化研究。第二代研究者的節點以綠色為主,主要是圖情及計算機領域圍繞研究數據管護展開的研究活動。C. Prom團隊從數據管護教育角度,主持開展數據管護課程(DigCCurr)和數據管護差距彌補課程(Closingthe Digital Curation Gap)以儲備數據管護的專業人才; L. Martinez-Uribe團隊研究圖書館在數據管護的角色定位、服務創新;S. Ross團隊研發文本流派分類方法自動獲取元數據。第三代研究者的節點以黃色為主,研究主要是針對特定學科開展的細粒度的數據管護活動,?. Sánchez-Ferrer團隊基于生物基因需求,提出數據管護的具體要求;W. Los團隊建立數據管護以此來推進數據資源共享開放;C. Jandrasits團隊從納米領域提出數據管護的重要性;B. Stvilia團隊從基因領域出發,研究數據管護以及數據質量要求;J. Bhate團隊介紹國際分子交換聯盟中心(IMEx Central)實施交互質量控制、交叉管護等數據管護措施。
3.3 數據管護研究的知識基礎
由圖5可知,文獻共被引網絡主要為8個聚類。基于被引文I和施引文獻、聚類標簽對各類的研究內容和核心觀點進行解讀,發現研究內容大致可分為數據管護對科研活動的新價值、數據管護的軟硬件設施的建設、數據管護在具體學科的應用、數據管護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幾方面。
3.3.1 數據管護對科研活動的新價值
表1列出聚類3#scientific data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闡釋科學數據對科研活動的新價值,這些文獻主要研究了如何使用數據管護實現對數據的維護和增值,涉及到科研工作流程、數據共享及出版的管理。科學研究具有數據驅動性和開放協作性,數據共享可以支持科學研究的再現或驗證,確保研究結果為公眾所用,方便其他人利用現有數據開展新研究,提升研究創新水平[17]。
科學界對小研究數據潛在價值的認識加 深[18],P. Borgman以棲息地生態學為例,介紹了數字圖書館利用嵌入式網絡感知中心,來支持“小科學”學科的數據管理,以便解決小研究數據向于異質、個人管理的狀態或是未被保存、未被管理的狀態[47]。盡管海量研究數據產生,使得數據洪流現象出現,但只有少數領域出現數據共享,C. Tenopir等2011年對1 329名科學家進行數據共享實踐與理論調研,發現阻礙科學家進行數據共享首要原因是時間不足和資金缺乏,其次是開放平臺、標準規范、政策制定等[19]。M. H. Cragin等承擔的Data Curation Profiles項目是基于研究者角度對數據共享問題進行研究,從分享什么數據、何時和與誰分享的3個維度分析研究者數據共享行為[20];P. Borgman分析什么數據應該被共享、被誰共享、在什么條件下共享、為什么共享以及要做什么努力等方面,能幫助認識數據共享;以上研究為數據政策制定和數據實踐開展提供了指導[17]。
M.J. Costello提出以數據出版代替數據共享,構建數據的引用與訪問系統,激勵環境、生物學科學家研究數據,解決數據可用性問題[21]。R. R. Downs和R. S. Chen.設計跨學科數據提交的工作流,便于滿足跨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交數據的需求[22]。
3.3.2 數據管護的軟硬件設施建設
數據管護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包括支撐數據管護的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持數據集成和關聯的軟件技術。表2列出聚類2#biologist-centricsoftware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是面向數據管護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研究,這些文獻主要是探討支撐管護軟件研發和平臺構建、服務體系建設以及最佳實踐探索。
開源數字倉儲軟件(Fedora)描述數字對象及之間的復雜關系,為組織機構在管理及保存數字資源方面提供基礎[23]。iRODS(integrated Rule-Oriented Data System)的數據網格幫助用戶高效、簡易管理各類數據資源[24]。英國圖書館與信息網絡辦公室總結數據管護的服務框架,鑒定關鍵利益主體,分析其責任、權利與協作方式,確定數據管理的目標(數據的保存、訪問和重用),確定實現目標的機制、流程和實踐[25]。普渡大學圖書館在e-Science環境下,構建面向科研的嵌入式服務的協同結構,開展研究數據管理服務,包括數據描述、類型和格式的標準、收集、組織、歸檔與保存[26];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圖書館參與領域科學的數據管護的過程,表明圖書館在專業人才、基礎設施與信息服務的優勢將有助于開展數據管護活動[27]。以上圖書館的探索成為數據管護的最佳實踐。
表3列出聚類6#annotation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是基于數據集成和關聯的數據管護,通過構建大規模知識化的科學數據網絡,便于研究者深入挖掘和有效解釋科研數據中各類資源對象的內涵和關系。
基因芯片數據協會組織開發了微陣列數據標準,規范了微陣列實驗解釋的最小信息描述[28],促進國際上基因組學的實驗室及公共數據庫的數據交流。C. A. Ball評述微陣列數據標準,規范了微陣列實驗數據的注釋描述和交換標準,輔助微陣列數據庫的建設和數據分析工具的開發,促使高質量的基因表達數據的共享,為基因研究的標準化鋪平道路[29]。S. A. Sansone提出以技術手段和獎勵機制促進生物數據的互操作性,以提高科學社群對研究數據的充分利用和開放共享[30]。D. Howe認為生物研究數據管理和生物學數據管理的出現,解決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數據需求與有限、落后的數據管理之間的矛盾[31]。B. M. Good等通過語義維基構建生物醫學的語義網鏈接,直接嵌入維基百科編輯器來計算文章上下文的語義關系,增強維基百科文章的語義呈現,便于用戶查詢與發現[32]。
3.3.3 數據管護在具體學科的應用
數據管護在生物學科、化學信息學與生物信息學方面得到充分運用。表4列出聚類0#database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是數據管護在生物學科的具體應用,這些文獻主要是基于領域本體與元數據的數據描述的管護活動,為生物數據的描述和分類實現格式化,為計算機處理創造可能。
隨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基因組和轉錄組開始進入高通量測序,實驗室和基因數據庫得到海量核序列數,但是對核序列數的描述和保存格式不統一,嚴重阻礙了學術交流與資源共享。基因本體的出現,統一了規范基因功能注釋和描述[33];生命研究數據庫采用基因本體來對研究數據進行標注,通用蛋白質資源數據庫(UniProt)為科學社群提供集成、高質量、可獲取的蛋白質資源數據[34],PlasmoDB數據庫通過瘧原蟲基因注釋標準化,關聯基因組定位、轉錄本信息等各種信息,方便瘧疾研究者查詢[35]。數據的描述、注釋以及保存格式的規范,有助于研究的新發現,通過統一基因本體術語,便于集成高質量的數據資源,便于發現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證據[36]。
表5列出聚類1#QSARmodeling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是數據管護在化學信息學的具體應用,這些文獻主要是圍繞研究數據建模過程的管護活動,依據數學原理,探索數據之間的關系,提取信息及發現知識等。定量構效關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作為化學信息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對化合物結構與其活性之間關系的定量描述研究[37]。
建立研究數據的匯聚機制與模型,如集成計算毒理學資源(Aggregated Computational Toxicology Resource, ACToR)、京都基因和基因組學百科全書(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and Genomes, KEGG)和基因型―表現型數據庫(Genotype-phenotype databases),以解決數據的多源、異構帶來的數據使用效率低的難題。科研信息化的推進,數據驅動科學研究的發展,數據質量直接決定研究的成敗。化學數據建模分析過程采用標準規范[38],劃定分析階段,來確保QSAR模型分析結果的有效性[39]。面對預測毒理學的數據的來源涉及學科廣、數據的表示靈活多樣,F. Xin認為數據管護能確保預測毒理學的計算基礎的數據高質量,推進學科發展[40]。A. J. Williams和S.EKINS倡議化學數據庫采用數據管護,來保障數據質量,推動科研進展[41]。
表6列出聚類5#bioinformatics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是數據管護在生物信息學的具體應用,這些文獻論證了數據管護是如何支持生物信息學的研究新模式。J. Bellenson指出,微陣列芯片技術在鑒定致癌物質與環境危害的應用,促使毒理學研究的范式由假設驅動的研究轉向數據驅動的實驗[42],數據對科研的重要性日益顯著。W. Tong等指出arraytrack具有集合毒理學的數據存儲、分析和可視化的功能,支持毒物學研究的進展與新發現[43]。
3.3.4 數據管護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圖書館的服務模式
表7列出聚類4#digitalcuration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確定了數據管護的利益相關者,這些文獻主是圍繞數據管護利益相關者展開的角色定位、職責劃定和相互協作研究。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NSB)《21世界長期數字數據集合研究與教育》,明確了管理層面對長期數字數據集合管理的重視,開展數據管理研究以及教育培訓,以支撐2000年以后的科學研究。基于數據在不同階段的管理要求,提出不同機構、部門的數據服務角色定位,以實現數據管理服務角色的協作,實現數據管理服務的目標[44]。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管理的參與者,拓展和延伸數據服務,定位管理角色與職責,研究技術標準和數據生命周期理論等,以期在研究數據管理乃至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H. R. Tibbo納緇崢蒲Ы嵌榷壬笫郵據管護,盡管數據管護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但社會科學對數據資產的長期管護更具有指導[45]。
表8列出聚類7#science的被引文獻和施引文獻描述了科研新模式下圖書館的探索,這些文獻主要是描述了圖書館的數據管護服務模式。L.Lyon指出,隨著“信息轉變”,圖書館需要審視在數據驅動科研環境下的機構目標和服務范圍[46]。P. Hswe和P Hswe從學術圖書館在人員配置、基礎設施及服務定位角度,論述圖書館參與數據管理的必要性和參與模式,指出圖書館將出現新的職業角色來滿足數據管理的需要[47]。G. S. Choudhury針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有的機構庫等基礎設施開展數據管護服務,強調數據科學家和數據人文專家等新角色在數據管護中發揮的作用,能全面支持高校研究數據管理[48]。L. M.Delserone論述了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與機構庫、信息部門等協同合作,共同規劃建設學校的數據管護的基礎設施;同時圖書館配置專業人才隊伍,滿足圖書館開展數據管理與服務的要求,建設“科學館員隊伍”[49]。L. Lyon基于Research360的機構研究生命周期模型,總結圖書館開展數據管護服務的10個階段,包括數據管理要求、計劃、信息學基礎、引用、培訓、許可、鑒定、存儲、獲取、影響[46]。
4 結語
隨著21世紀的信息技術革命,科學研究范式向數據密集型轉變,共同推動數據管護研究的興起。對國際的數據管護研究的分析和解讀表明,研究主體具有多學科性,其中,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基于自身學科知識體系,圍繞特定項目進行數據管護的研究;計算機與圖情等應用學科則基于研究數據的通性,研究通用的研究數據的基礎設施與技術標準規范。研究主體的機構主要集中在歐美,其中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愛丁堡大學和普渡大學在數據管護領域比較活躍,具有很大影響力。相較國外,中國對數據管護的研究相對薄弱,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在國際數據管護的專業人才培養上開展深入調研與分析,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研究主體的學者合作不夠緊密,缺少穩定的、高質量的研究團隊。數據管護的知識基礎集中于數據管護對科研活動的新價值、數據管護的軟硬件設施的建設、數據管護在具體學科的應用、數據管護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基于上述對國際數據管護研究的英文文獻的梳理,望能為國內開展數據管護研究帶來啟示與借鑒。
參考文獻:
[1] 吳金紅, 陳勇躍, 胡慕海. e-Science 環境下科學數據監管中的質量控制模型研究 [J]. 情報學報, 2016, 35(3): 237-45.
[2] 郭華東, 王力哲, 陳方, 等. 科學大數據與數字地球 [J]. 科學通報, 2014 (12): 1047-1054.
[3] What is digital curation [EB/OL]. [2017-04-10]. http://dc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
[4] BEAGRIE N, POTHEN P. Digital curation: digital archives, libraries and e-Science seminar [EB/OL]. [2017-04-10].http://ariadne.ac.uk/issue30/digital-curation/.
[5] CUNNINGHAM A. Digital curation/digital archiving: a view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J]. The American archivist, 2008, 71(2): 530-573.
[6] MURAKAMI Y. Metal fatigue: effects of small defects and nonmetallic inclusions [M]. Amsterdam: Elsevier, 2002.
[7] LEE C A, TIBBO H R, SCHAEFER J C. DigCCurr: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Digital Curation Curriculum & the Carolina Digital Curation Fellowship Program[EB/OL]. [2017-04-10]. http:///content/ist/ac/2007/00002007/00000001/art00025.
[8] LEE C A, TIBBO H R, SCHAEFER J C. Defining what digital curators do and what they need to know: the DigCCurr project[EB/OL]. [2017-04-10]. http:///citation.cfm?id=1255183.
[9] Shah C, Marchionini G. Captur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digital curation[EB/OL]. [2017-04-10]. https://ils.unc.edu/vidarch/Shah-JCDL2007poster.pdf.
[10] SHAH C, MARCHIONINI G. ContextMiner: A tool for digital library curators[EB/OL]. [2017-04-10]. https://ils.unc.edu/vidarch/Shah-JCDL2007demo.pdf.
[11] BUNEMAN P, CHENEY J, TAN W C, et al. Curated databases[EB/OL]. [2017-04-10]. http:///citation.cfm?id=1376918.
[12] BUNEMAN P. The Two Cultures of Digital Curation[EB/OL]. [2017-04-10]. http://inf.ed.ac.uk/teaching/courses/ad/lectures04/buneman.pdf.
[13] RUSBRIDGE C, BURNHILL P, ROSS S, et al. The digital curation centre: a vision for digital curation[EB/OL]. [2017-04-10]. http:///abstract/document/1612461/.
[14] MCGINLEY M.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digital curationCa question of balance for the digital librarian[EB/OL]. [2017-04-10]. https:///chapter/ 10.1007%2F978-3-540-74851-9_62?LI=true.
[15] WITT M.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research data curation in a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J]. Library trends, 2008, 57(2): 191-201.
[16] ELTABAKH M Y, OUZZANI M, AREF W G, et al. Managing biological data using bdbms[EB/OL]. [2017-04-10]. http:///abstract/document/ 4497631/.
[17] BORGMAN C L. The conundrum of sharing research dat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63(6): 1059-1078.
[18] BORGMAN C L, WALLIS J C, ENYEDY N. Little science confronts the data deluge: habitat ecology, embedded sensor networks, and digital librar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dibraries, 2007, 7(1/2): 17-30.
[19] TENOPIR C, ALLARD S, DOUGLASS K, et al. Data sharing by scientists: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J]. PloS one, 2011, 6(6): e21101.
[20] CRAGIN M H, PALMER C L, CARLSON J R, et al. Data sharing, small science 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0, 368(1926): 4023-4038.
[21] COSTELLO M J. Motivating online publication of data [J]. BioScience, 2009, 59(5): 418-427.
[22] DOWNS R R, CHEN R S. Designing submission and workflow services for preserv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data[J]. 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 2010, 3(1/2): 101-110.
[23] LAGOZE C, PAYETTE S, SHIN E, et al. Fedora: an architecture for complex obje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006, 6(2): 124-138.
[24] HEDGES M, HASAN A, BLANKE T. Cu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research data in an iRODS data grid [EB/OL]. [2017-04-10]. http:///abstract/document/4426919/.
[25] LYON L. Dealing with data: roles,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relationships. consultancy report[EB/OL]. [2017-04-10]. http://opus.bath.ac.uk/412/.
[26] BRANDT D S. Librarians as partners in e-research Purdue University Libraries promote collaboration[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2007, 68(6): 365-396.
[27] LAGE K, LOSOFF B, MANESS J. Receptivity to library involvement in scientific data curation: a case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J]. portal: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 2011, 11(4): 915-937.
[28] BRAZMA A, HINGAMP P, QUACKENBUSH J, et al. Minimum information about a microarray experiment (MIAME)―toward standards for microarray data[J]. Nature genetics, 2001, 29(4): 365-371.
[29] BALL C A, SHERLOCK G, PARKINSON H, et al. Standards for microarray data[J]. Science, 2002, 298(5593): 539-539.
[30] SANSONE S-A, ROCCA-SERRA P, FIELD D, et al. Toward interoperable bioscience data[J]. Nature genetics, 2012, 44(2): 121-126.
[31] HOWE D, COSTANZO M, FEY P, et al. Big data: the future of biocuration [J]. Nature, 2008, 455(7209): 47-50.
[32] GOOD B M, CLARKE E L, LOGUERCIO S, et al. Building a biomedical semantic network in Wikipedia with Semantic Wiki Links[J]. Database, 2012, 2012: bar060.
[33] ASHBURNER M, BALL C A, BLAKE J A, et al. Gene Ontology: tool for the unification of biology [J]. Nature genetics, 2000, 25(1): 25-34.
[34] APWEILER R, BAIROCH A, WU C H, et al. UniProt: the universal protein knowledgebase [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4, 32(S1): D115-D119.
[35] BAHL A, BRUNK B, CRABTREE J, et al. PlasmoDB: the Plasmodium genome resource. a database integrating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data [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3, 31(1): 212-215.
[36] GOERTSCHES R H, HECKER M, KOCZAN D, et al. Long-term genome-wide blood RNA expression profiles yield novel molecular response candidates for IFN-β-1b treatment in relapsing remitting MS [J]. Pharmacogenomics, 2010, 11(2): 147-161.
[37] 周喜斌, n文靜, 陳晶,等. 幾種 QSAR 建模方法在化學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 [J].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2011, 28(6): 761-765.
[38] FOURCHES D, MURATOV E, TROPSHA A. Trust, but verify: on the importance of chemical structure curation in cheminformatics and QSAR modeling research [J].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 2010, 50(7): 1189-1204.
[39] TROPSHA A. Best practices for QSAR model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exploitation [J]. Molecular informatics, 2010, 29(6/7): 476-488.
[40] FU X, WOJAK A, NEAGU D, et al. Data governance in predictive toxicology: a review[J]. 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2011, 3(1): 24.
[41] WILLIAMS A J, EKINS S. A quality alert and call for improved curation of public chemistry databases [J]. Drug discovery today, 2011, 16(17): 747-750.
[42] SCHENA M. DNA microarrays: a practical approach[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3] TONG W, CAO X, HARRIS S, et al. ArrayTrack--supporting toxicogenomic research at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3, 111(15): 1819.
[44] PRYOR G, DONNELLY M. Skilling up to do data: whose role, whose responsibility, whose care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 2009, 4(2): 158-170.
[45] TIBBO H R. Placing the horse before the cart: conceptual and technical dimensions of digital curation [J].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2012,37(3):187-200.
[46] LYON L. The informatics transform: re-engineering libraries for the data decad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 2012, 7(1): 126-138.
[47] HSWE P. Data management services in libraries [EB/OL]. [2017-04-10]. http:///doi/pdf/10.1021/bk-2012-1110.ch007.
[48] CHOUDHURY G S. Case study in data curation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 Library trends, 2008, 57(2): 211-220.
[49] DELSERONE L M. At the watershed: preparing for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and steward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ibraries [J]. Library trends, 2008, 57(2): 202-210.
Research on Mapping the Knowledge Domain of Digital Curation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Web of Science (1990-2016)
Yu Chenlin1,2
1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借助動態圖形的設計,一種信息類動畫短片風靡起來,它的優勢是將復雜難懂的數字、抽象晦澀的概念和其他信息,利用形象、直觀的圖形語言結合動態的方式,加上聲音解釋,以類動畫片的形式完成整個主題的訴說,形式新穎活潑、趣味性強、認知率高,在網絡上具有很強的傳播性。本文通過對動態圖形的研究,以一部科普色彩知識的動態圖形動畫《你好,色彩》作為案例進行介紹。
1動態圖形的概述
1.1動態圖形的概念
1960年,美國著名動畫師約翰?惠特尼創立了一家名為Motion Graphics的公司,首次使用術語“Motion Graphics”(簡稱MG)。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內外已經涌現出一大批MG藝術家和工作室,不斷創造著MG形態各異的新作品。因此,學術界對其概念的定義也各有千秋,一般都從區別與靜態圖形設計、傳統影視動畫藝術的角度去定義。
在國內針對MG的理論研究并不是很多,動畫導演、插畫家高路2008年發表在《數碼藝術雜志》上的《在動態的世界奔跑――圖形設計轉向Motion Graphics》一文中,將MG解讀為“動態圖形”,并且指出“Motion Graphics的特征是多樣化的,是一種數字設計領域的綜合藝術。它應用了不同的設計類別與元素,融合了實景拍攝、視覺特效、2D動畫、3D動畫、圖形設計、插畫設計、字體設計、后期制作、音效設計、音樂制作、互動設計等等各種領域,這些相關藝術形式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因此,從廣義上來說,Motion Graphics是一種融合了電影與圖形設計的語言,基于時間的視覺設計”。作為實踐者,2011年國內首部動態圖形動畫短片《北京》(當學生時的畢業創作)創作者之一,LXU工作室的魏婷婷在《從信息傳達角度解讀Motion Graphics》一文中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了MG,她認為Motion Graphics存在意義在于其功能性,通過圖形符號的變化和組合,形成意義,進而能完成解釋和說明的功能,這才是Motion Graphic的核心意義,即信息傳達。
1.2動態圖形動畫的特點
從信息傳達的角度來看,動態圖形動畫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傳達條理清晰。當今網絡媒介下,信息傳播的方式呈現出信息傳播量大、信息傳播含糊、信息傳播雜亂等方面的特點。作為信息的整理者和傳播者,如何使傳達的信息具有易讀性、易懂性、準確性,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挖掘、信息分析、信息整合的能力。
第二,視覺元素和諧統一。動態圖形的主要存在意義在于其功能,形式要跟隨功能,要在有限空間和時間里進行信息傳達。因此,設計過程中應該在對于信息傳達的準確性上不斷琢磨,選擇用最簡潔的視覺語言來描述,避免過于復雜。靜態設計中要從圖形、字體、色彩、布局上達到一致,動態設計從視覺元素的運動方式和轉場銜接上達到流暢自然。
第三,動畫作品生動活潑。在當今的社會中,不管是平面設計、動態設計還是交互設計,都需要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出發,具有情感的體驗,激活受眾的各種感覺神經,讓受眾在愉悅的氛圍中接收到傳達的信息,從而達到有效傳達內容和實現情感對接的目的,提高信息傳達的時效性和高效性。
2動態圖形設計的能力要求
2.1平面設計能力
動態圖形設計是遵循傳統平面設計的原則和思維,因此平面設計能力是必備基本功,包含圖形語言、文字設計、版面設計、符號學、色彩學等方面的知識。掌握必要的圖形設計語言及視覺傳達知識,還要培養圖形的動態表述和設計能力。
2.2動畫制作能力
動態圖形設計在時間表現手法上具備動畫的技術手段與影像形式,需要具備動畫原理、視聽語言、視頻剪輯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還需精通必要的動態制作技術,具有很強的新技術學習能力。
2.3信息整合與傳達能力
動態圖形動畫的主題包羅萬象,設計者需要具備較廣的知識面和較強的信息挖掘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在這基礎上才能對信息進行歸納和整合。
前文中提到的首部國產MG動畫短片《北京》,是關于近年來一個比較熱點的話題――北京房價的主題。作品內容從住房的歷史開始講起,延伸到中國人的平均居住面積、房價與收入的關系、房子的生態環境等,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北京地區的住房狀況。整部作品可貴之處就是設計者能從海量的信息中進行信息篩選和整合,把復雜的數據信息配以簡潔生動的旁白解說,將專業知識準確合理地表達出來,將原本枯燥內容形象化,顯得趣味十足。
3實例設計
3.1前期
前期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制作方案,包括文字腳本、風格設定、分鏡概念設計。
該作品是學生團隊自由命題創作,需要既具有趣味性和科普性,又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團隊通過自由討論和集中討論后確定做一部向大眾科普色彩基礎知識的動態圖形動畫《你好!色彩》。文字腳本內容是在調查問卷、頭腦風暴的方式和充分考慮項目背景的基礎上,對收集內容進行篩選、歸納和整合后確定,內容包括:色彩的產生、光譜的確定、牛頓色環、色彩三要素、三原色、加減色法原理、間色與復色。作品中的圖形設計采用扁平化設計風格,去掉了多余的裝飾,可以更好地突出信息本身的內容,更加簡單直接地展現信息和事物展現,并且在設計元素上具有極簡、抽象、符號化等特征,讓受眾群體更容易理解接受,減少認知障礙。
3.2中期
中期主要任務是根據前期的策劃方案繪制分鏡頭,包括圖形設計、動態設計與制作等。根據文字內容和表現風格,通過頭腦風暴進行思維延伸拓展來設計關鍵畫面元素和圖形的動態效果,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鏡頭設計,包含內容有畫面內容、注釋、解說詞、時間、鏡頭設計等。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制作者的水平,以及平衡好視覺效果和動態表現之間的關系。動畫制作前先預錄制配音,便于動畫制作過程中把握好時間、運動和節奏。
[摘要]列車緊急制動閥是迫使行駛中的列車采取緊急制動的制動設備,本文主要從鐵路客運乘務工作實際出發,針對列車乘務人員對緊急制動閥使用條件和時機把握不準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
關鍵詞 ]旅客列車;緊急制動閥;問題;對策
今年來,我們在組織對一起因車門翻板故障,導致啟動時車門無法關閉,以及一起旅客未乘降完畢列車突然啟動的安全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列車乘務人員均未使用緊急制動閥停車處理,反映出大部分乘務人員對列車緊急制動閥使用條件和時機把握不準,擔心導致濫用緊急制動閥構成事故,為此我們開展了對緊急制動閥使用及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
一、列車緊急制動閥工作原理的概述
列車緊急制動閥是迫使行駛中的列車采取緊急制動的制動設備。緊急制動閥的一端連通列車制動主管,另一端和大氣相通。平時閥被彈簧壓在閥座上,當拉動手把時,杠桿使閥離開閥座,打開制動主管與大氣的通路,制動主管內的壓縮空氣就急劇減壓,產生緊急制動作用。
二、列車緊急制動閥的相關管理規定
1.《鐵路技術管理規程》第十四章第337條規定:
車輛乘務員、客運乘務組等列車乘務人員發現下列危及行車和人身安全情形時,應使用緊急制動閥停車:(1)車輛燃軸或重要部件損壞;(2)列車發生火災;(3)有人從列車上墜落或線路內有人死傷;(4)其他危及行車和人身安全必須緊急停車時。
使用緊急制動閥時,不必先行破封,立即將把手向全開位置拉動,直到全開為止,不得停頓和關閉。遇彈簧把手時,在列車完全停車以前,不得松手。在長大下坡道上,必須先看制動主管壓力表,如壓力表指針已由定壓下降100kpa時,不得再行使用緊急制動閥。
2.原鐵道部《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第二章第十五條中,將濫用緊急制動閥耽誤列車,定為D11類事故。
3.《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關于普速旅客列車車門管理補充規定的通知》(運營客管電〔2015〕2號)中規定:車門無法關閉時,列車啟動前應立即通知站臺工作人員或司機不得開車,來不及通知且列車已經啟動時,以及運行中塞拉門開啟時,應立即使用緊急制動閥停車。
三、涉及車站非正常發車的相關事故
1.2014年3月31日,K2060次旅客列車在烏魯木齊局蘭新線鄯善站停車辦客時,因運轉車長醉酒漏乘,開車后列車長使用緊急制動閥停車,構成鐵路交通一般D10類事故。定烏魯木齊車務段全部責任。
2.2015年1月28日,Z41次旅客列車在西寧站停車辦理客運業務時,因車站客運人員未確認旅客乘降情況,盲目通知司機客運作業完畢,造成3名列車乘務人員漏乘,被列車長呼停,構成鐵路交通一般D10類事故。西寧站全部責任。
四、在緊急制動閥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1.對列車緊急制動閥使用條件判斷上猶豫不定
《鐵路技術管理規程》對緊急制動閥使用條件的規定中,對于燃軸、主要部件傷損、火災、墜車、線路內人身傷亡情況下,使用條件要求較為明確,且以上情況為已確定發生的事故或故障,使用緊急制動閥不會造成更大的事故后果。但對于其他危及行車和人身安全必須緊急停車時,需要憑借乘務人員的主觀判斷,特別是在未發生事故或故障的情況下,使用緊急制動閥必然導致耽誤列車,構成事故,大部分乘務人員由于缺乏對事故后果的估計,而且對事故調查定責有關規定了解不多,不愿意被調查分析,更害怕被追究事故責任,受到處理,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果斷采取拉閥停車的措施。
2.擔心站車工作關系受到破壞
從2015年“1.28”Z41次列車西寧站發車事故中可以看出,對于車站盲目發車,列車采取緊急停車措施,車站很大程度上要承擔耽誤列車的事故責任,部分列車長擔心自己的緊急停車行為,會導致車站被追究事故責任,從而破壞站車關系,給今后工作帶來不便,往往避免使用緊急制動閥停車處置。
3.緊急制動閥有關培訓需要加強
一是在培訓內容上。我們將《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所規定的緊急制動閥使用條件及方法作為乘務人員日常業務學習的重點,但對該規定中,在長大下坡道上,壓力表指針已由定壓下降100kpa時,不能使用緊急制動閥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停車操作未作要求,培訓內容缺乏系統性;二是在培訓方式上。我們對緊急制動閥相關業務的培訓大多以抽問、考試為主,即使是開展實作演練,但由于受條件限制,也僅限于在庫內進行靜態模擬演練,大部分乘務人員從未實際使用過緊急制動閥,對其使用時列車運行速度、制動距離及可能帶來的后果等情況缺乏基本的感性認識。
4.緊急制動閥相關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在應急處置方式上。2015年“1.28”Z41次列車西寧站發車事故中,列車長使用呼停的方式停車處理,說明在停車應急處置時,可盡量選擇其他方式停車處理,避免因緊急制動閥使用不當,構成D11類事故;二是在風險研判上。我們在有關應急預案中,雖明確了緊急制動閥的使用要求,但對緊急制動閥使用后車內人員騷亂、受傷及治安方面的安全風險研判不足,未能針對性的制定相關措施。
五、對于存在問題的相關對策
1.深入開展教育培訓
一是增強安全責任意識。通過對近期列車發車過程中盲目發車、車門漏鎖等原因導致事故的案例進行學習,促使乘務人員進一步認清自身安全責任;二是強化業務學習。使乘務人員對緊急制動閥工作原理、制動距離有所了解,對長大下坡道上,壓力表指針由定壓下降100kpa時,結合長大下坡道停車應急預案完善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2.完善非正常情況下的應急處置
對涉及緊急制動閥的應急預案進行清理,對列車緊急制動時由于慣性作用導致車輛晃動,造成人、行李、貨物可能發生的沖撞、位移、破損、傷害等安全風險開展研判,制定應對措施,進一步增強相關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和現場實用性。
3.加強站臺乘降組織安全風險研判
組織對站車乘降組織中車門故障、人員或物品墜入股道、旅客扒車、車站盲目放行等情況進行梳理,認真分析研判安全風險,制定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和應對方法,在有必要采取緊急停車時,盡量采用呼叫停車的方式,避免因緊急制動閥使用不當,構成D11類事故。
參考文獻
[1]《鐵路技術管理規程》,在第二項第1條原文引用.
[2]《〈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條文說明》.
[3]原鐵道部《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
在科技館發展過程中,將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科技知識展現給群眾,一方面能夠使群眾對科技知識產生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能夠豐富群眾的文化內涵。科技館在日常應保持開放狀態,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優勢,圍繞科普教育組織群眾進行文化活動,由科普教育推動文化活動發展,可以實現全民素質的提升。
1科技館與群眾文化的聯系
在科技發展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群眾,需要為群眾提供參觀瀏覽的場所。現階段科技館成為參觀瀏覽的載體,群眾進入到科技館,在探究科技成果的同時,將文化與科技成果相互融合,在融合中既要向群眾傳播科學思想,滿足群眾的科學探究興趣,也要以科學技術為依托,深入挖掘群眾的科技創新潛力。在群眾文化發展過程中融入科技內容,可以使群眾文化與科技建立緊密的聯系,并且以群眾為文化活動的主體,使群眾在文化活動中,與科技館進行有效的互動,充分發揮科技館的宣傳作用和指引作用,使群眾能夠在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基礎上,還能增強科學素養。
2科技館對開展群眾文化的創新作用
2.1科技館向群眾文化科普知識
科技館在展示科技成果過程中,應與文化活動相互融合,讓群眾在科技館學習科學知識過程中,增強群眾的身心喜悅感。在科技館運行過程中,應向不同的群眾提供參與科普知識以及文化活動的機會,讓群眾在科技館,將科學知識作為拓展群眾文化視野的載體,這樣有助于豐富群眾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內涵。
2.2豐富文化活動形式與內容
科技館在向群眾進行文化知識科普過程中,應采用適合群眾接受的形式,并且通過不同的形式,可以使群眾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學知識,并且在不同形式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現階段,科技館在豐富文化活動形式過程中,主要采用三種方法:一是為影片播放,二是開展活動,三是知識講解。在影片播放形式中,科技館為群眾設立影片播放環境,在播放環境中,以影片的方式向群眾播放科普內容,在科普內容中,會融合更多的傳統文化,讓群眾同時進行科學知識和文化學習。科技館在播放影片過程中,應采用專業的設備,向群眾呈現出更加真實帶有科幻色彩的內容,讓群眾在觀看影片過程中,獲得科普教育,幫助群眾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在開展活動過程中,科技館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如科普劇、科學實驗等,活動形式中運用趣味性方法,將科普知識與活動進行融合,增強科普知識教育的趣味性,有效激發群眾探究科普知識的興趣,在產業科普教育過程中,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序地進行,在活動中,群眾會形成科普意識,有助于文化活動對群眾的文化意識進行引導,讓群眾以文化活動的視角,理解和感受科普教育,增強群眾科普教育的體驗感。采用講解知識活動的形式,科技館在每項科技成果展示期間,需要安排講解員負責科技成果的講解工作。在講解科技成果過程中,講解員以故事的形式,將講解過程體現出文化活動內涵,一方面利用文化活動能夠集中群眾學習科普知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讓群眾在文化活動中,可以陶冶群眾的文化情感。
2.3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我國十分重視科技教育,在許多地區投入較多的精力,用于科技教育建設,利用科技教育資源,加強基礎群眾文化建設。但是應注意的是,偏遠地區科技教育資源有限,在進行科技教育建設過程中,應以科技館為基礎,使科技教育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同步進行。此外,各地區應對科技館的使用方式進行變化,采用流動式科技館的方式,在不同地區向群眾提供學習科學知識的條件,在進行科技教育過程中,突顯精神文化內涵,讓更多的群眾在精神上認同科技教育,在參與科技教育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活動氛圍,在良好的氛圍中,可以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在文化活動中學習科技知識,并且提升群眾的綜合素養。
2.4加強宣傳工作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群眾的時間有限,多數群眾會減少前往科技館學習科學知識的機會。科技館應采用多種方式,如免費開放,為群眾提供免費參考科技館的機會,使更多的群眾進入科技館,學習科學文化精神。此外,在以免費開放為宣傳方式的同時,還應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媒介,通過互聯網向群眾介紹科技知識,使群眾對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加強宣傳工作,使科技館可以對科普教育進行擴大宣傳,引導群眾參與科學教育,在參與中使文化活動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特點。
3加強科技館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作用
3.1加強科普基礎建設
科技館在向群眾開放過程中,要為群眾提供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需要科技館采用多種方式,向群眾詳細介紹科學文化知識,并且通過采用的方式,使科學文化知識深入淺出地傳遞給群眾,提高群眾的對科學文化知識的理解程度。為使更多的群眾理解科學文化知識,科技館在采用多種方式的同時,還應加強日常科普基礎的建設,使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這樣才能為群眾創造良好的科學文化活動環境。許多科技館在加強科普基礎建設過程中,會在科技館內部設立形式和主題,體現出多樣化特點的展廳,每個展廳向群眾展示不同的科技成果,每個科技成果,均由專業的人員向群眾進行介紹,介紹內容包括科學成果的研發過程、應用過程以及創造的價值,讓群眾對科技成果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科技館加強科普基礎的建設,一方面能夠使科普基礎設施的形式更加豐富,使群眾在參與科學文化活動時產生更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動科學文化活動的發展,使科學文化知識在群眾中間更好地傳播。科技館應以科普基礎建設為載體,加大科普基礎建設的投入,在投入過程中使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功能更加豐富,以便滿足群眾各類的科學文化需求。此外建立健全的科普基礎體系,會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科學文化活動環境,讓群眾在環境中,可以提高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質量和效率。
3.2加強宣傳工作
在不同地區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群眾對科學文化的需求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此外,群眾的文化水平也會對科學文化活動發展產生影響。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需要科技館作為基礎,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采用形式豐富的宣傳,如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可以將正確的科學文化知識,及時準確地傳遞給群眾,使群眾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一方面能夠消除群眾產生的偽科學思想,另一方面能夠引導群眾形成正確的思考方式,在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有助于提升群眾的文化水平。只有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快速發展,使我國社會發展更加和諧。
3.3加強公共服務職能
科技館具有公益性特點,在社會上會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在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科技館應加強公共服務職能,有效滿足群眾的科學文化需求。在加強公共服務職能過程期間,科技館應轉變單一的發展理念,向科技館內增加更多的資源,使科技館具備多元化發展能力,多元化發展會向群眾提供多元化服務,從而擴大科技館的影響范圍,讓更多的群眾參與科技文化活動。此外,為要加強公共服務職能,應將群眾為科學文化活動的主體,以群眾的角度,向群眾提供合適的服務,使群眾可以進入到主動狀態,讓群眾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參與科技館的建設,使科技館的科學文化教育功能不斷增強。
4科技館對群眾文化活動創新發展的意義
4.1創新群眾文化活動載體
在科技館發揮科普教育功能過程中,科技館應在原有工作形式的基礎上,增加多種創新形式,以創新形式作為文化活動的載體,讓群眾在創新的文化活動中,既能了解多個領域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能利用創新形式,使群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在創新形式中,科普展示、臨時展覽等應用較為廣泛。在科普展示過程中,將應用廣泛并且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科技產品,采用互動操作或者體驗等方式,讓群眾參與到科學文化活動中,在科學文化活動中,群眾觀看到科技產品,會對科學知識產生探究欲望,在不斷探究中,群眾會了解科學知識的發展歷程以及產生的效應,有助于增強群眾的科學素養。
4.2使群眾成為建立科學文化氛圍的載體
在科技館傳統的運行模式中,由于科技館具有公益性特點,創造是經濟效益,難以維持科技館的正常運行,并且政府部門投入的資金較少,使科技館的科學文化氛圍,無法吸引群眾。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尤為重要,科技館應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群眾應用較為廣泛的科技成果展示出來,使群眾以生活角度近距離體驗科技成果,使群眾成為科普教育的參與者,群眾在參與過程中,會自身產生參與科學文化活動的意識,在不斷地參與中,群眾會使科學文化活動氛圍更加熱烈。科技館應做好引導工作,讓群眾發揮主動作用,調動群眾的力量,帶動更多的群眾進入到科技館,在科技館營造的科學文化活動氛圍,延伸至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此外,政府部門應加大科技館的支持力度,采用校館合作或者企管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和企業職員,在科技館參與科學文化活動,從而實現群眾科學素養快速發展,將群眾自身作為文化氛圍的載體,進一步增強科技館科普教育功能。
5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技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功能,應將科學教育與文化活動相互融合,采用多種方式,對科學文化活動的內容以及發展形式進行優化,組織群眾參與到豐富的科普活動中,在科普活動中為群眾提供具有靈活性特點的科普教育服務,讓群眾在科學文化活動中,接受科普服務,通過服務,既能增強群眾的科普文化內涵,使所形成的科學文化氛圍,影響更多群眾的科學思想,還能以科技館為依托,豐富群眾的科學內涵,促進群眾綜合素養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錢雯.科技館科普輔導員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6,(8):297.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逐漸改善,對于文化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科技館肩負著科普傳播的社會職能,同時,科技傳播因為其社會文化指向,也越來越成為群眾文化傳播的一部分。
一、科技館是群眾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
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及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人們了解科學的途徑越來越多樣,科技館的主要職責也在從原先“向公眾傳授科學知識”向現在“引導公眾主動思考去探索和發現科學的過程”轉變。[1]這種職責方向的轉變,使科技館與群眾文化目標更加一致,進而在傳播手段,傳播方式越來越趨同。
科普傳播具有社會文化指向。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題,以娛樂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科普,即科學普及,科學傳播的大眾化,目標是在全社會倡導科學文化,使公眾具有探索科學的精神。科普傳播,可歸屬于文化傳播。文化傳播,即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產生于社區、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象,是連接人們社會交往的中介和社會結構的橋梁。科學知識是一種文化,科普傳播具有文化熏陶性。[2]
二、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傳播中的新嘗試
2.1科普對象不只局限于孩子,還應該包括社會各類群體
例如針對中老年公眾,目前國內很多的科技館都有“流動科技館進社區活動”,旨在改善社區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公眾的科普知識。每年重陽節,科技館也有舉辦針對性的活動,組織中老年朋友到科技館參觀,邀請生活科普方面的專家給他們進行生活知識,健康養生,花草栽培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方面的專業科普。針對企事業單位職工,與機構中相關部門合作,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如“工會大講堂”,“科普基地建設”,“案例研究”等。針對NGO等其他社會組織,采取機構培植,分工合作,打造品牌的形式,利用NGO龐大的支持性組織和合作性組織,將社會資源整合起來,形成群眾文化建設合力。這些專題性的活動,已經越來越成為科技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新嘗試。
2.2針對孩子的科普活動也不只限于參觀展覽,而應該拓寬傳播方式
例如開展“小小講解員”、“小志愿者”、“科普劇小演員”活動等,特別是“科普劇小演員活動”,從科普劇創作、彩排到演出,不僅提高了小演員的科普知識,還有他們各方面的能力。科普劇這種文化傳播形式,將公眾關心的問題與舞臺表現結合起來,將科學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將互動性和寓教于樂結合起來,豐富青少年課余文化生活,提高綜合素質。同時,通過科普劇表演宣傳,面向社會傳播科普知識,在更大范圍內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2.3為滿足群眾文化傳播的需求,科技館展覽設計也有了新的要求
要最大限度的發揮科技館的展覽功能,在展項設計時必須要重視群眾文化對展覽設計的需求。只有群眾對科技館展覽產生興趣,科技館才能積極健康的發展,因此,科技館在進行展品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觀眾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對公眾感官進行刺激,達到觀眾共鳴;滿足特殊群體的需求,堅持展覽設計貼近生活。讓不同的群體在特定的展覽中,產生興趣,不同程度的體驗科學,親近科學,建立科學文化的探索思維。[3]
2.4通過科技館臨時展覽,緊追熱點,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臨時展覽是科技館常設展覽的重要補充,具有針對性強和吸引社會關注的特點。緊密聯系社會形勢,聚焦百姓關注的焦點問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例如,臨展廳舉辦“新春筆繪”、“Cosplay動漫”設計展、“花卉展覽”、“攝影作品展覽”、“舊物回收制作展覽”等。在充分發揮科技館展覽教育功能之外,對群眾文化傳播也有著推動作用。
2.5科技館需借助新媒體,拓寬受眾范圍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群眾文化傳播的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了,超越了時空的限制,科技館的文化傳播也不僅僅只限于線下,而應更多的借助于線上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電視、廣播等多種傳播媒介。[4]文化傳播手段已到了空前發達的時代,群眾文化需求也到了空前多樣化的時代,兩者高度契合,相輔相成。
三、結論
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需要百花齊放。科技館作為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養,不斷嘗試組織開展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的科普活動。不僅限于在場館內,也不僅限于線下傳播,而應該借助多種媒介手段,推陳出新,以更豐富的科普工作形式,擴大科技館影響力,推動群眾文化繁榮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燕.淺析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現實意義[J].科教前沿,2013(21):69
在小型科普圖書館不斷建立和發展的今天,其圖書資料的特點以及內容也出現了一定的改變。就我國小型科普圖書館的建設現狀來看,小型科普圖書館圖書資料具有收集、整理、提供相關的有價值的信息,提供信息的服務及查詢,使圖書資料的服務更直接、更有針對性。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充分體現圖書資料工作對小型科普圖書館工作的重要性,綜合性的圖書資料面向全方位擴展,新時期對圖書資料工作賦予新內容新特點。
首先,要確立圖書資料與信息并重的新觀念。根據小型科普圖書館的發展規劃和目標,以及黑龍江省經濟建設的調整,合理購置新的藏書,制定科學采購計劃,充分利用有限經費,合理訂購藏書,為科技工作者服務,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藏書體系。
其次,要樹立普及與提高兼顧的新思路。一般來講,科技館都有自己的小型圖書館,其中的藏書和圖書資料內容大部分是科技類的圖書,公眾在小型圖書館可以一邊休息,一邊查詢新的科學前沿知識。為此,小型科普圖書館應注重資料的時效性、趣味性、真實性和科學性。
最后,把集中展覽與分散借閱結合起來。小型科普圖書館是科學的傳播中心,向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和知識寶庫。服務于社會,不僅要通過舉辦各種展覽進行科普宣傳教育,還要把借閱查詢科技圖書資料為群眾服務工作相結合,走合作發展之路,發揮其在小型科普圖書館工作中重要性地位。
2.小型科普圖書館對科技館教育職能的拓展
通常來講,科技館都有自己的小型圖書館。圖書館的圖書主要內容是科普類圖書。科技館內小型科普圖書館對科技館教育職能的拓展主要體現:科技館內小型圖書館與公眾的溝通協調是提高科普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證;小型圖書館科普圖書為科學家與公眾的溝通提供平臺;科技館內小型圖書館與公眾的溝通協調完善素質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科技館的圖書館與公眾的溝通有效宣傳科普知識,提高科技館自身的知名度;科技館圖書與公眾的溝通,貼近生活,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加強科技館內部圖書館的建設,使之更有效地與社會溝通。并且這幾方面作用可以在以下工作中充分體現出來。
2.1宣傳教育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小型科普圖書館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其主要起到輔助科技館教育工作的開展,使得科技館的教育職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小型科普圖書館的建立和發展,不僅使得科技館的教育職能更加符合現今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科普工作者的思想素質水平以及知識文化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豐富。小型科普圖書館服務主要針對的對象就是相關的科普讀物借閱者以及科技人員,這些人員通過借閱相關的科普讀物,來提升自身對科技知識的了解。科技人員為了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科普知識掌握能力,急切的需要了解最新的科技資料,而小型科普圖書館作為我國科普宣傳的重要機構,其應該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制定相應的科普宣傳策略,對社會主義建設中所提出的新觀點和新內容進行積極的宣傳,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盡可能的加大對科技性和知識性較為突出的科普資料進行宣傳,從而拓寬科技館的教育職能。
2.2貯存與傳遞
小型科普圖書館主要是針對相關的科普資料進行儲存和貯藏,從而實現傳遞的機構。小型科普圖書館主要的職能就是對科普資料進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同時根據所收集科普資料的性質,對資料實行合理的分配,并確立科普資料的管理方式,從而實現對科普資料的有效貯存。而在對科普資料進行傳遞的過程中,小型科普圖書館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為科普資料利用者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從而實現文獻資料的高效共享。小型科普圖書館所具有的這種傳遞功能與貯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館的教育職能的到了拓展,在科技館定期開展的科普資料展覽時,可以進一步的提升宣傳教育的功能,從而可以更好的推動科技館的發展。
2.3提供情報推動科研
我認為數字科技館不應是將實體場館展品數字化克隆,也不應是科普游戲或視頻堆砌成的倉庫,數字科技館與相似網站的區別見表1。
地方數字科技館應該是什么樣?
地方數字科技館在我國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形式和內容都沒有規定的要求和范本,早期建成的有山東數字科技館和中國數字科技館等,投資巨大。
地方數字科技館總體內容定位和規劃
大百科全書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
假如查找一個生詞或不熟悉的內容,相信多數中國人會首先想到上網“百度”一下,這個網站是以搜索為手段,由網民自由選擇搜得內容為解答方式的網站。國外最受歡迎的“網絡百事通”同樣也不是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而是“谷歌”(google)和“瞼書”(facebook)。
不做大百科全書的果殼網,目前僅16個重點主題,加上小組和問題,看上去非常零碎,遠不如某些大型科普網站系統和權威,可“果殼”短小有趣的內容卻深受網友喜歡,這是為什么呢?
web2.0時代數字科技館的核心內容:關注人與科技的關系,從網友關注的角度去做內容
百度為什么受歡迎?能找到有用的東西是關鍵;果殼網為什么受歡迎?提供有益有趣的科學知識是關鍵。
果殼網的成功是網站定位于關注人與科技的關系,并以此為核心去梳理組織內容。仔細研究“果殼”主題、小組、專題和問答,所有欄目、系列和內容都無不是從各個角度關注人和科技之間的那些事。
數字科技館應該向“果殼”學習這種思路,依托實體科技館的展覽和活動,提供網民真正關心和需要的內容,而不是為了科普而科普——硬塞一堆生硬呆板、無用無趣的數理化知識給大家,把科普網做成知識擺設網。脫離時代背景和人文關懷的枯燥理論是很難吸引人的。
web2.0時代要求我們了解和掌握網友的個性需求,要求數字科技館符合如下定位:以瀏覽者個人為數字科技館網站服務的中心,內容更精致、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不能延續以前大而全、以自身為中心的定位,百科全書式的網站已經過時。
地方數字科技館的目標用戶分析和聚集人氣的方法
實體館與數字館共同的主要目標受眾:青少年
網民是個充滿活力和好奇心的群體,青少年居多。他們渴望通過便捷的方式快速獲得新知識,對新鮮事物勇于探索、易于接受,理應成為網絡科普的主要受眾。而青少年也正是地方各實體科技館的主要目標受眾,兩者目標受眾是一樣的。
通過實體場館“粉絲”聚集網站人氣,加強網絡科普黏性
每座科技館都有自己的忠實“粉絲”,他們熱愛科學,有與科技館及其他愛好者交流的內在需求。建議地方數字科技館仿照“果殼”聚集“果粉”的方式來聚集自己的“科粉”。會員制是有效聚集“粉絲”的好辦法,假如場館一年有50萬游客參觀,經過宣傳通過場館渠道了解和參與數字科技館活動的游客一般不會低于5%,也即25000人次。把這么多“科粉”聚集起來,保持緊密交流和溝通,對于實體科技館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開展任何科普活動都不用愁人氣不夠。
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線上、線下以及與實體館活動結合,利用地方數字科技館網站積分換票、換紀念品,不同等級“科粉”享受不同級別折扣、優先獲得實體館各類線下活動優先參與權等形式,不斷吸引“科粉”,增強他們對實體科技館的忠誠度,加強黏性。
通過網絡科普提升實體場館形象,吸引網民參觀場館
地方數字科技館各種形象生動的多媒體科普知識會對青少年網民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加之網站內容與科技館的內容相契合,必定會把這部分網民吸引到實體館參觀。如同淘寶網站里網店與實體店的相互依存關系,數字科技館通過網絡科普,提升了實體場館的形象,與場館和展品形成互動呼應,特別是新聞熱點時事和科普有關聯的,地方數字科技館可以及時結合實體場館內展品進行網絡科普,如春晚的魔術節目就有科技館里常有的“隱身人”展品,對于沒有參觀過科技館的網民,這就是吸引他們的興趣點。
數字科技館的優勢
從時間和功能上延伸地方場館科普教育的時間和形式
地方數字科技館延伸了實體科普場館的科普時間,可24小時舉辦科普畫展、調查投票、競賽游戲等線上活動,隨時解答觀眾對實體場館常展、臨展、講座、培訓等關心問題的咨詢。
地方數字科技館還可從功能上拓展科普的效果,科普知識上可以做到比實際場館里更廣的涵蓋,內容更充實、更有趣;表現形式上采用文字、圖案、flash、視頻、增強現實等多種表現形式演繹科普知識;互動方式上運用文章、游戲、問答、社交等多種形式與游客溝通交流。
熱點科普內容的及時制作和,做快速而專業
的地方科普傳播者
數字科技館要做網民最關注的科普內容,內容控制十分關鍵。“它對操盤者、編輯有著更高的要求,必須擁有良好的學科積淀,并且擅長挖掘學科領域的寫作者,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姬十三”同樣也認為,內容是果殼網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政府加強效能建設,對科普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速,而地方實體科技館常設展區改造更新最快也需要一年的時間,臨展最快也需要一個月的準備時間,那么快速有效低成本的科普傳播媒介是什么?是地方數字科技館。網絡是最快速的媒介,在當前傳統的紙媒、廣電等已逐步被網媒所替代的大環境下,數字科技館的免費、及時、交互、全面、方便、最接近真實等優點是上述媒體無法企及的。
果殼網在這方面也有比較成功的經驗,他們根據新聞熱點引出科普話題,制作專題互動,這些正是地方數字科技館需要學習和掌握的。通過線上科普解答網友疑問,可以很好地補充館內科普展品與社會時事脫節的短板。
政府要求科技館把科普工作做到快速有效,而地方數字科技館尤其適合幫助政府解決化工、食品、環保等方面的科普難題,對地方老百姓的困惑和憂慮通過科普的方式加以緩解,減少和避免出現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如何宣傳推介地方數字科技館
如果留意,你會發現果殼網宣傳的主要渠道是:活動、媒體和微博。
線下活動與網友面對面,有利于擴大數字科技館的影響,如專家報告會、科技研討會、科普看片會等,現場宣傳的優點是真實,但限于人員場地限制,一般每個月最多只能安排一到兩次。
傳統媒體的傳播力量目前還不可小覷,除了普通新聞外,與地方報紙、電視臺合作推出科普知識解答專欄或科普報告會視頻等也是非常好的傳播方式。
除了活動和廣告,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傳播功能已經日益強大,“果殼達人”們經常在新浪、騰迅和轉發“果殼”信息,在優酷等視頻網站上也不時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總之,酒香也怕巷子深。
@地方數字科技館的人力安排
專職專心專業的運營團隊
網絡科普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追趕時代的攻堅戰。從“果殼”、山東數字科技館、中國數字科技館的成功經驗來看,專職團隊的效率高、工作延續性好、責任心強。
地方數字科技館的運營團隊最低不宜少于3人,可以勉強維持日常內容維護更新;lO人團隊是較為理想的;1名程序員、1名美工、2名攝錄采編、2名內容編輯、2名活動策劃、1名外宣、1名主管。只有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數字科技館的運作才會規范有效,
平等和諧溝通的工作環境
地方數字科技館鼓勵平等、開放、活潑的氛圍,避免官僚、等級、身份的惡疾,這將有利于團隊的成長,有利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這是所有事業不斷前進的源動力。
@果殼網的啟示
除了上述,果殼網還有如下優點。
·“果殼”的界面不夠紛繁復雜,但一定是干凈整潔的;
·“果殼”的內容不夠包羅萬象,但帖子一定是精妙獨到且新鮮時尚的;
·“果殼”很少使用嚴謹學術詞語,但詞語絕對夠辛辣、夠新潮、夠通俗;
·“果殼”注冊用戶不求數量,但用戶必定是高忠誠度并積極交流的;
·“果殼”從不追求訪問和投票量,但網友口碑勝過任何競價和排名;
·“果殼”運營資金相比官方少得可憐,但資金使用一定是高效務實的。
綜上,建議地方數字科技館建設運營關注以下6點。
①初建時結構合理、頁面清楚明了即可,過分花哨和面面俱到難以突出重點;
②促進社交和互動,因為這是web2.0時代;
③內容可不追求“大而全”,“小而精”更有地方特色;
④需注意時效性高和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
⑤讓專職人員組成運營團隊來做數字科技館,因為這不是一個人的戰斗;
⑥地方數字科技館要用多種渠道宣傳自身。
【摘要】近幾年,科普旅游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科技館通過發展科普旅游,能擴大科普客體范圍,完善相關科普及配套設施,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進一步提升科普效果影響力。
關鍵詞 科普旅游;科技館;科普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旅游文化的政策支持,群眾對旅游的多元化需求,科普旅游逐漸成為一種新型旅游形式。科普旅游強調增長科學知識,倡導科學精神,突出吸引物的知識性、教育性。而科技館作為重要的科普文化教育基地,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重要窗口,已成為科普旅游的重要載體。因此,“科普旅游”與“科技館”相結合,是一種雙贏組合,能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前景看好。
1科普旅游與科技館的關系
1.1科普旅游的概念
科普旅游是科學技術知識普及和旅游產業相結合的一種新興旅游形式,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理解。狹義的科普旅游是指以旅游活動為載體,以傳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廣義的科普旅游是指凡是通過旅游活動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旅游形式均屬科普旅游。它是以游覽為主要目的,在游覽過程中普及科學知識,寓教于樂、寓學于游,集娛樂性、參與性、知識性、教育性于一身的旅游活動。
1.2科技館是科普旅游的重要載體
作為科普旅游的重要陣地,科技館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科學團體牽頭建立的,呈現出“科普知識密集”、“緊跟科技前沿動態”、“教育形式生動、寓教于樂”和“互動學習”的獨特特點,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窗口。因此,科技館自身的功能和定位非常符合科普旅游的要求和目標,已成為科普旅游的重要載體。
2推廣科普旅游對發揮科技館科普作用的意義
2.1優勢互補,擴大科普輻射面
由于參觀時間及參觀需求等方面原因,各地市級科技館的參觀觀眾基本上都是本地市民,科普受眾范圍小。而且,地市級科技館的建設規模不大,輻射范圍有限,展示功能不全面,如果沒有其他的吸引人的參觀景區,單是科技館難以吸引外地觀眾。通過開展科普旅游,可以組織更多喜愛科學的青少年與家長一起到科技館體驗,將不同科技館的資源結合互補,更大范圍的發揮科技館的科普作用。
2.2整合資源,完善科普設施
科普旅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館的建設和發展,如科普旅游的發展使得很多科技館選擇申報旅游景區評級,在申報之前,申報單位首先需要按照《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75-1999)中的量化標準,進行自檢、自評和各項整改工作。通過申報旅游景區評級的過程會促使科技館加強自身的軟硬件建設,完善相關的科普及配套服務設施,為觀眾提供更舒適的參觀環境,從而提高科技館的競爭力。
2.3科普旅游對科技館發揮科普優勢的促進帶動作用
科普旅游是科技和旅游有機結合的高層次文化旅游,是以旅游資源的科技成分和要素為基礎,利用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形成新的旅游活動或產品的旅游形式。在人文景觀中,首當其沖的當屬各類科技場館。科普旅游是科普的極好載體,可以增強科普的教育效果,讓人們人在休閑、娛樂中輕松快樂地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使得科技場館的作用和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教育意義得以延伸和擴展,二者相得益彰。
3科技館如何開展科普旅游
3.1明確定位,確定發展方向
科技館要發展科普旅游,必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不能僅僅把服務對象定位為當地市民和青少年,因為這對于發展科普旅游來說是不夠的。想要為更廣大公眾提供優質服務,發揮科普主陣地的作用,為科普事業做貢獻,開展科普旅游的目標市場需立足于全市廣大公眾,同時面向全省乃至全國人民。因此,地市級科技館目標市場確定的原則應是:立足市內市場,開發省內市場和全國市場。
以臨沂市科技館為例,根據科技館的展出核心內容確定的國內目標市場有:一是市內各縣區市場;二是相鄰地市,如日照市,棗莊市,濰坊市等;三是相鄰省份,如江蘇省,河南、河北等;四是國內其他地區。
3.2開拓創新,增加展示內容
在保持科技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使科技館的功能多元化,通過開展豐富的科普活動,特色的臨時展覽、主題展教活動、播放高質量的特效科普電影,增加參觀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讓觀眾能近距離的了解科技展品,動手操作科普展品,使觀眾在寓教于樂中學習科學知識。此外,除大量的實物展品外,還要增加文字、圖片等形式的介紹,通過增加這些信息量,提升游客的參觀興趣,擴展知識。開展不同的活動和展覽,也能成為科技館現有功能的有力補充,提升科技館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通過此舉,提升科技館對觀眾的吸引力,發揮科技館的科普作用。
3.3提高服務,完善配套設施
科技館展示內容豐富,游覽時間長。為了給觀眾提供休閑舒適的參觀環境和熱情周到的服務,科技館應積極完善與參觀、游覽相匹配的軟、硬件配套設施。硬件方面,應完善參觀、休息、用餐等設施,如在展廳各處添置休息座椅,供觀眾休憩;館內要有配套餐飲服務,供觀眾用餐;飲水處、存包處、洗手間等其他必備設施也應提供。軟件方面,要加強科技館場所管理,加強講解、輔導人員的培訓,提高全體工作人員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全體人員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開展科普旅游的策劃能力,提高全體人員特別是講解員和輔導員的講解科普知識水平,提高全體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
3.4深入研究,開發旅游產品
旅游購物是旅游六要素之一,購物的重要內容是旅游紀念品。因此,能否發展好科普旅游,科技館的旅游紀念品也很重要。結合科技館的實際情況和展品內容,科技館的紀念品也應富含知識性。 通過進行深入研究、特色開發,可將科技館內科技含量高、受觀眾歡迎的展品做成精致的、易于攜帶的紀念品。如將針幕、動量守恒等展品做成微縮模型等。還可放置其他一些有科學原理的物品。這樣富有科技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會讓觀眾加深對科技館的印象,也可滿足購物的需求,進一步強化旅游者科普之旅的體驗。
4科普旅游與科技場館牽手共舞
科技館為旅游與科普的結合搭建起了平臺,科普旅游引導公眾實際參與,這樣可使人更深切地感受科技的神奇。豐富的科普展品、身臨其境般的互動體驗,是科技場館的優勢,也是吸引觀眾的魅力所在。這樣的互動體驗方式,一方面利于激發參觀者的興趣,為旅游產業拓展了嶄新的形式和內容。另一方面利用科技場館這一重要陣地,寓教于樂,通過科普旅游的形式來傳播科學知識,也成為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段寧,吳高盛.我國應當大力發展科普旅游產業[J].2008.
[2]郭宗亮,丁娜娜.科技館開展科技旅游的發展對策[J].2008.
[3]陳曉艷.科技場館類旅游產品的游客體驗質量實證研究[J].2009.
[4]楊銘鐸.促進科普資源與旅游資源有效結合[J].2012.
中圖分類號: G255.2;G250.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4)05-0105-07
Visualizing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Based On CSSCI(2000-20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in CSSCI(2000-2011), the paper makes visu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evolu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By knowledge mapping technology,the research evolution, core papers, 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re clearly shown.
Key words knowledge mapping;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cience; CSSCI; co-citation analysis; co-occurrence analysis
1 引言
隨著可視化技術的發展,知識圖譜成為近年來文獻計量領域的研究熱點。國外學者對于知識圖譜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近年來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方法與工具,其中美國學者陳超美的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具有較大影響力[1]。大連理工大學劉則淵教授團隊較早將知識圖譜理論與方法引入國內科學計量學研究[2],其團隊與陳超美合作,利用知識圖譜對我國科學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與評價,推動了知識圖譜在我國科研評價領域的應用[3-4]。本文以知識圖譜作為研究方法,通過共現圖譜與共引圖譜展現2000~2011年間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科發展脈絡,數據來源為CSSCI收錄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來源期刊發文及引用信息。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5]的提出,為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高質量期刊遴選提供了有力指導,進而為學科計量研究提供了數據來源保障。白云以CSSCI(2004~2006)中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期刊為研究對象,從篇均參考文獻數、期刊基金論文占有比例等方面分析了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期刊的學術規范程度和學術含量狀況[6]。鄧三鴻、王昊以CSSCI(2004~2008)中49種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期刊引用數據為基礎,通過被引速率考察了相關期刊的學術影響力[7]。賈潔以CSSCI(2000~2007)引用數據為基礎,統計并分析了對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國內外學術著作,進而分析了對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產生重要影響的出版機構[8-9]。王昊、張小琴以CSSCI(2003~2007)收錄圖書館、情報學17種期刊引用數據為基礎,從總體引用網絡、層次引用網絡、引用網絡聚類等角度構建了期刊引用網絡,探討相關期刊的引用層次結構以及期刊集群規律[10]。
本文以CSSCI(2000~2011)中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來源期刊發文及引文數據為基礎,通過關鍵詞共現圖譜、文獻共被引圖譜、作者共被引圖譜及作者共現圖譜可視化分析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發展歷程。圖譜中主要通過頻次與中介中心度考察相關知識單元,中介中心度體現在圖譜中某知識單元與其他成員之間的聯通重要性。
2 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來源期刊關鍵詞共現圖譜及分析
本節將通過繪制2000~2011年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整體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將這12年來的學科研究內容直觀呈現在一張網絡圖譜中,進而揭示國內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研究的知識結構及其演進。以兩年為一個時間切片,參數調整后可視化圖譜如圖1。
圖1中按照中介中心度的大小來控制節點標簽的顯示數量,節點大小與其代表的關鍵詞出現頻次大小成正比。圖中含有外環的節點代表該關鍵詞的burst值不為0,外環的寬度與其突變率成正比,表明這類關鍵詞在當前年度迅速成為學科熱點。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數據起始于2000年,所有2000年關鍵詞burst均設為-。
從表1可知,高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知識管理、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網絡環境、圖書館學、信息檢索、圖書館管理和競爭情報是這12年來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者們使用最多的關鍵詞,且均是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關鍵節點。
由表1和圖1中的信息,本文可以將這12年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的研究主題歸納為如下六大領域,下面將分別闡述各個領域的發展脈絡與趨勢:
(1)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在這12年里一直是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者研究的核心領域,位于圖1的左上方,是連接其他研究領域的樞紐,包含情報學、圖書館學和科學期刊等熱點關鍵詞,主要是對情報學、圖書館學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式、研究對象、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研究。其中,對于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一直是學科研究的重點,研究對象關鍵詞為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相關理論探討關鍵詞包括圖書館服務、讀者服務、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建設等。
(2)文獻計量學一直是這12年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隨著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對象從文獻向信息的轉變,其開始向信息計量學拓展,并與網絡計量學產生交叉。期刊評價研究作為文獻計量學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關注,主要涉及關鍵詞為科技期刊、核心期刊、影響因子、影響因素、網絡影響因子、h指數等。結合這些關鍵詞的出現時間可知,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從統計分析與引文分析,到社會網絡分析、信息可視化、知識圖譜。由此可見,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的文獻計量學分支研究領域日益呈現出信息化、綜合化的趨勢。
(3)信息檢索與信息技術在這12年一直是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從傳統的情報檢索、光盤檢索、聯機檢索和文獻檢索到網絡信息檢索、全文檢索和圖像檢索。2002年數據挖掘技術的出現,以及2004年Web挖掘、文本挖掘、知識挖掘、xml、語義網、本體和虛擬圖書館的出現,表明學者在信息檢索研究中更加重視對新技術的應用,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體技術在2004年成為突變點。在檢索工具方面,對于搜索引擎的研究在12年間發展較快,從搜索引擎到全文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繼而到2006年出現的垂直搜索引擎都很好得體現了這一研究進程。
(4)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從2000年至今一直是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從圖1中可以看出信息管理歷年來的研究主題包含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信息技術、信息服務和信息組織等。歷年來信息服務的研究經歷了從傳統的情報服務、高校圖書館和圖書情報工作到數字資源和數字圖書館,再到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進而到交互式信息服務與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演變。在這一過程中,信息資源產生了重要變化,傳統紙質資源逐漸轉為數字、網絡資源,學者的研究也相應隨之變化,信息管理與服務的理念也產生了變化,從強調資源整合到資源共享、協同交互、智能推薦、開放存取、個性化服務。
(5)競爭情報從2000年至今一直是情報學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涉及關鍵詞有企業競爭情報、產業競爭情報、戰略管理、反競爭情報、技術競爭情報、競爭情報系統、人際網絡情報、專利情報、危機管理、危機預警、信號分析等。由此可見,國內競爭情報的研究對象主要為企業、行業,研究內容從競爭情報、反競爭情報逐步向更具實用性的專利情報、競爭情報系統、危機管理、信號分析擴展,體現了我國競爭情報的實用性發展趨勢。
(6)知識管理。從表1可以看出知識管理從2000年開始成為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的研究熱點,結合圖1中知識管理節點各顏色圓環的厚度,可知往后其一直是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者最為關注的研究熱點,歷年來相關研究主題如下:知識經濟、知識創新、知識產權、知識組織、知識服務、知識發現、知識管理系統、知識檢索、知識共享、知識挖掘、知識網絡、知識轉移、知識庫和知識圖譜等。
3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文獻共被引圖譜及分析
本節將繪制2000~2011年文獻共被引圖譜來揭示這12年來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的知識源流的結構特征及其演進。以兩年為時間分片,經過參數調整后圖譜如圖3所示。
圖中相關參數同上節所示,為了更詳細分析對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文獻,文章列出被引頻次大于70的文獻33篇,按被引頻次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
表2中33篇引文可看作2000~2011年的重要知識源流,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是圖書,表明這些著作的出版對這12年來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的學術研究具有深遠影響。通過綜合圖3的聚類信息、表2的各個指標信息及研究熱點與知識源流間的對應信息,結合對這些文獻內容的分析,本文將2000~2011這12年來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的引文歸納為以下六大領域,并給出各個領域對應的知識源流演進的關鍵路徑。
(1)學科基礎理論。學科基礎理論成果一直是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的核心知識源流,這12年來最為重要的知識源流隨著時間的演進如下:1985吳慰慈的《圖書館學概論》、1994嚴怡民的《情報學概論》、1996年嚴怡民的《現代情報學理論》、1998年王知津的《從情報組織到知識組織》和吳建中的《21世紀圖書館新論》、1999年孟廣均的《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進展》和徐引篪的《現代圖書館學理論》、2000年張曉林的《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2002年吳慰慈的《圖書館學概論》和《當代圖書館學情報學前沿探尋》,2003年梁戰平的《情報學若干問題辨析》、2006年周曉英的《情報學的形成和定位》和2007年馬費成的《論情報學的基本原理及理論體系構建》,這13篇文獻組成了學科基礎理論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2)文獻計量學。文獻計量學領域的學術成果是這12年來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學者最為重要的知識源流。按時間順序依次列出歷年來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成果如下:1988年邱均平的《文獻計量學》、1996年林被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黃俊貴的《中國文獻編目規則》、1997年王崇德的《文獻計量學引論》、2000年戴龍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1年俞君立的《文獻分類學》、2003年李鑒的《2002年中國科技期刊出版統計》、2004年劉軍的《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和邱均平的《網絡數據分析》、2005年羅家德的《社會網分析講義》、2006年姜春林的《H指數和G指數――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的新指標》、2007年邱均平的《信息計量學》和2008年蘇新寧的《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這13篇文獻組成了文獻計量學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3)信息檢索與信息技術。信息檢索與信息技術一直是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其重要知識源流按時間的演進如下:1997年曾民族的《網絡信息檢索現狀和性能評價》、1997年黃純元的《圖書館與網絡信息資源》、1998年孟廣均的《信息資源管理導論》、1998年程亞男的《網絡化趨勢與圖書館發展觀》和汪冰的《數字圖書館:定義、影響和相關問題》、1998年馬費成的《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信息資源管理》、1999年岳劍波的《信息管理基礎》、1999年吳慰慈的《圖書館自動化與網絡化之現狀及展望》和儲荷婷的《Internet 網絡信息檢索:原理、工具、技巧》、2000年馬費成的《信息資源管理》、2001年胡昌平的《信息服務與用戶》和張曉林的《基于Web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機制》、2001年的范明《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2002張曉林的《Semantic Web與基于語義的網絡信息檢索》和《分布式學科信息門戶中網絡信息導航系統的規范建設》、2004年蘇新寧的《信息檢索理論與技術》。這16篇文獻組成了信息檢索和信息技術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4)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這12年來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者對該領域研究所引用的重要知識源流按時間演進如下:1997年馬費成的《信息經濟學》和董小英的《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管理》、1998年孟廣均的《信息資源管理導論》、1999年岳劍波的《信息管理基礎》、2001年霍國慶的《企業戰略信息管理》和周寧的《信息組織》、2004年戴維民的《信息組織》、2007年胡昌平的《面向用戶的信息資源整合與服務》,這8篇文獻組成了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5)競爭情報。競爭情報是這12年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研究的熱點內容,其所依賴的重要知識源流也經歷了如下的時間演進:1995年繆其浩的《競爭情報――國外的發展動向及其對我國的影響》、1996年沈固朝的《國外企業的競爭情報源及其搜集方法》、1998年彭靖里的《國內外競爭情報研究發展綜述》、2000年曾忠祿的《情報制勝――如何搜集、分析和利用企業競爭情報》、2001年包昌火的《競爭情報與企業競爭力》、2002年包昌火的《企業競爭情報系統》、2003年包昌火的《競爭對手分析》和《競爭對手分析論綱》、2004年包昌火的《略論競爭情報的發展走向》和陳峰的《競爭情報與戰略管理》、2005年王知津的《競爭情報》、2006年李艷的《技術競爭情報的現狀分析》、2007年梁戰平的《我國科技情報研究的探索與發展》、2008年沈固朝的《競爭情報的理論與實踐》和王知津的《企業競爭情報作戰室研究》。這15篇文獻組成了競爭情報領域知識源流演進歷程中的關鍵路徑。
(6)知識管理。知識管理自21世紀以來一直是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的熱點內容,其所依賴的重要知識源流按時間演進如下:1998年蔣惠工的《知識管理與組織設計》、1999年王知津的《知識組織的目標與任務》、2000年張曉林的《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和蔣永福的《知識組織論:圖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的理論基礎》、2001年蔣永福的《論知識組織方法》、2002年張曉林的《元數據研究與應用》、2003年邱均平的《論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變革》、2006年馬費成的《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于詞頻的統計分析》和邱均平的《知識管理學》、2007年柯平的《知識管理學》。這10篇文獻組成了知識管理領域知識源流演進進程中的關鍵路徑。
通過上述六大領域的重要知識源流組成的六條關鍵路徑,可以分別得出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的知識源流的結構組成及其內容的演化歷程,進一步印證了各大領域的研究主題演化脈絡,同時對其進行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補充。
4 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作者共被引圖譜及分析
本節將繪制作者共被引圖譜以發現對這12年國內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研究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從另一角度窺視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的學科結構和發展動向。本文將被引頻次270及以上的作者視為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界的領軍人物,共有39位,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到邱均平、張曉林、馬費成、吳慰慈和吳建中是國內圖書、情報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五位學者,他們的研究對文獻計量學、知識服務、信息經濟學、圖書館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圖4可知,蔣永福、范并思、王知津、韓繼章、吳慰慈、馬費成、初景利、黃宗忠和邱均平具有較高的中介中心度,表明這些學者在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領域的知識流動和控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綜合表3、圖4,并通過查證這些被引作者對應的高被引文獻內容作進一步的歸納、合并和分析可以將這些被引作者劃分為如下六大領域的學術群體:
(1)學科基礎理論。該領域的被引作者最多,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吳慰慈、馬費成、范并思、程煥文、王知津、黃宗忠、嚴怡民、馮惠玲、周曉英、王子舟、于良芝、賀德方、靖繼鵬、黃俊貴、徐引篪、焦玉英等。
(2)文獻計量學。該領域的關鍵被引作者包括蘇新寧、邱均平、丁學東、王崇德、羅式勝、劉則淵、龐景安、劉軍、金碧輝、戴龍基、武夷山、梁立明、葉繼元、陳超美等。
(3)信息檢索與信息技術。關鍵高被引作者有張琪玉、陳光祚、賴茂生、陳樹年、鄧志鴻、侯漢清、蘇新寧、焦玉英、畢強、曹樹金、張玉峰、周寧、董慧等。
(4)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胡昌平、孟廣均、賴茂生、岳劍波、霍國慶、盧泰宏、戴維民、肖希明、黃曉斌、查先進、初景利、曾民族、李國新等。
(5)競爭情報。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沈固朝、包昌火、謝新洲、王知津、彭靖里、陳峰、吳曉偉和曾忠祿。
(6)知識管理。主要的關鍵高被引作者有:張曉林、柯平、蔣永福、盛小平、馬海群、陳傳夫、丁蔚、王曰芬和Nonaka I。
可以發現,情報學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學和信息檢索與信息技術三個領域擁有的高影響力作者最多,尤其是文獻計量學,除了較多國內重要學者外,吸納了較多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另外這六大領域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研究上存在著一定的交叉,一些高被引作者同時對多個領域具有重要的貢獻。
5 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作者合作圖譜及分析
本節將繪制作者共現圖譜以揭示這12年國內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者間科研合作狀況,從另一角度揭示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的研究特征。統計發現,這12年發表文章44篇及以上的學者共計35人,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邱均平、馬海群和王知津是這12年來發文量最多的三位學者。下面通過作者共現圖譜來探究學者間的科研合作情況,以兩年為一個時間切片,經過參數調整后可視化圖譜如圖5所示。
圖5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關鍵節點共有13個,但網絡中的連線較少,表明合作網絡的整體情況不理想。通過進一步考察,圖譜中存在一些小團體,他們的內部成員絕大多數是來自同一個科研機構,如武漢大學邱均平團隊(包括余以勝、文庭孝、段宇鋒、李江、趙蓉英等)、武漢大學的張玉峰團隊(包括何超、金燕、吳金紅和王翠波等)、南開大學王知津團隊(包括蘇瑞竹、張桂玲、孫立立、孫立武、樊振佳等)、南京農業大學的侯漢清團隊(包括何琳、李運景、薛春香、黃建年、白振田等)、南京大學的蘇新寧團隊(包括鄧三鴻、楊建林、王昊等)、南京大學的孫建軍團隊(包括程慧平、成穎、李江等)以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團隊(鄭彥寧、武夷山、化柏林、陳峰、梁戰平等)等等。各個小團體內部合作緊密,但團體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基本是通過一些在不同科研機構深造過的橋梁學者來銜接,如李江連接了邱均平與孫建軍團隊。整體來說,我國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科學研究合作以知名學者為中心形成了較小的師生或同機構科研合作團隊,各團體間聯系較小。
6 結語
本文以知識圖譜作為研究方法,從關鍵詞共現、文獻共被引、作者共被引、作者合作等角度對我國圖書情報學與文獻學科研發展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相關結論如下:2000~2011年間,學科基礎理論、文獻計量學、信息檢索、信息技術、競爭情報、知識管理是主要研究分支;圍繞六個分支,文章通過時間線梳理了對相關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并列出了在相關領域被引較多的學者;在科研合作方面,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領域科學合作多以師生、同機構合作為主,并形成了若干小科研團體。
參考文獻:
[1]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2]陳悅,劉則淵.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科學學研究, 2005, 23(2): 149-154.
[3]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 CiteSpaceⅡ: 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 (3): 401-421.
[4]劉則淵,王賢文,陳超美. 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及其在科技情報中的應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10): 14-34.
[5]蘇新寧. 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J]. 東岳論叢, 2008, 29 (1): 35-42.
[6]白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期刊學術規范量化分析――基于 CSSCI 的統計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09,(4): 36-39.
[7]王昊,鄧三鴻. 圖書館, 情報與文獻學期刊被引速率分析――基于CSSCI的統計分析[J].情報雜志,2011, 30(1):27-33.
[8]賈潔. 我國 “圖書館, 情報與文獻學” 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基于 CSSCI 的分析[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0,(2): 56-69.
近日,由重慶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及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的的“重慶微政務”微博群動態2012年第一期簡報對上半年成員單位的微博進行了總結,重慶科技館作為“重慶微政務”64個成員單位其中之一,其利用微博平臺,進行“微博科普”的方式和取得的效果受到肯定。
微博已成為重要的新興輿論場,已成為重要的政務公開平臺。2012年1月,“重慶微政務”微博群正式上線,截止目前,“重慶微政務”已擁有64個成員單位。重慶科技館作為成員單位之一,微博科普內容呈現三大特點受到積極肯定,一是原創與轉發相結合,內容更加豐富,二是積極設置話題,內容可讀性強,三是目標受眾明確,內容針對性強。通過“微博科普”的形式,重慶科技館政務公開、推介重慶、服務群眾、傳播科普知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簡報中表明,6月,各個成員單位共在新浪平臺上信息6736條,在騰訊平臺上6139條,平均每天信息200余條。“重慶微政務”整體處于活躍狀態。報告中只對除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以外的63個“重慶微政務”成員單位進行統計和分析。6月份微博數量前十的成員單位中,@重慶科技館以244條微博排名騰訊微博平臺第八位。在6月份被轉發數量最多的5個成員單位中,@重慶科技館以1585次的數量僅次于@重慶市旅游局,@重慶軌道交通官方微博,排名新浪微博平臺第三名。在騰訊微博平臺,@重慶科技館的被轉發數量為1320次,僅次于@重慶出版社、@重慶環保、@墊江,排名第四。而被評論數量最多的5個成員單位中,@重慶科技館以1232條的評論數量排名第三。截止今年6月,重慶科技館在新浪微博上的粉絲數有2636人,在騰訊微博平臺有16057人,并且粉絲數量正在逐月增長中。
報告中對各成員單位微博平臺活躍狀況分析中認為,隨著各成員單位對微博平臺與微博傳播特點及規律認識的深入,主要呈現為三個特點。其中,重慶科技館因為自身科普知識傳播和普及平臺的特色,明確定位,以原創科普類信息微博為支撐傳播最新科技創新、館內活動資訊,同時給網友提供了反映問題的渠道。微博因為其信息更加自由,與網友互動性更強的特點,使得微博科普能夠最快的跟粉絲進行互動,而互動轉發又加強了粉絲與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微博集群的互轉互發讓便民信息更加多元、覆蓋面更廣。如,今年暑假期間,重慶科技館“青少年科學夢工場”免費試運行期間,利用微博平臺,對科學夢工場的課程安排和活動內容進行系統性的講解,使得活動更加的透明和開放,擴大了受眾群體。利用微博平臺,原創與轉發相結合的參與及關注形式,使得活動傳播的途徑和內容更加豐富。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269-01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對于科技的重視程度正在不斷地提高,科技館作為科普知識的生力軍,特別是扎根基層的中小科技館在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大科技館建設,加強科技館展教功能是現在中小科技館的首要任務。
1 改善展覽支撐條件,彌補中小科技館軟硬件短板
由于起步較晚,實踐經驗較少,理論研究不足,科技館事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和矛盾,中小型科技館的問題和矛盾尤為突出。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將嚴重制約中小型科技館的發展,影響大眾科學素質的提高。
1.1 通過空間設計和藝術造型,彌補基礎設施規模小,展廳面積不足的情況
科技館展教面積過小,限制了展品的數量和擺放,而數量少、不成規模將直接導致對參觀者的吸引力下降,甚至造成展品閑置,展廳內參觀者寥寥的局面。利用有限的空間,合理布局展項和營造展廳氛圍至關重要,通過布展的藝術化和展品造型的藝術化來吸引觀眾,以彌補展品數量少、展廳面積不足帶來的人員減少的情況。
1.2 提高講解員隊伍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彌補展教資源形式單一,內容匱乏的不足
展品作為科技館的靈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存在,也是科技館科普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各場館普遍存在展品重復、缺乏創新的尷尬情況。科普場館要求三年一改造,一年一更新,但許多中小型場館由于經費不足,展品更新換代慢,且有些展品由于長期運行損壞嚴重,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其次,缺少展品研發團隊,展品研發采購和改造維修都極大依賴于少數發達地區的研發隊伍,增加了展品的運營成本和維修費用。再者,展教形式相對單一。目前,中小型科技館的主要科普手段依然依靠人工講解。在管理上,講解員大多是外聘人員,工作性質沒有良好的延續性;科普志愿者的隊伍不成規模,且人員流動性大,使公眾對展品的理解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培訓專業的科普講解隊伍是提高展品活力的最好方式,講解人員可以通過展品的科學內容延伸到某些科學小故事、小實驗等來吸引觀眾的參觀興趣,同時也向觀眾傳播了很多的科學知識。
1.3 逐步引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彌補人才結構不合理情況
根據我國科技館的在編人員調查的相關資料來看,中小型科技館的專業研究人員、技工等人員偏少,人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科技館的人才培訓、科普巡展、展品設計、制作等都出于初級水平,急需合理調整補充。通過合理的崗位設置,引進相關的高層次技術人才,是快速提高科技館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
2 以創新和互動性為重點,改革科技館內容供給
2.1 實現科技館展品展項設計內容上的創新
科技館主要就是將一些先進的科學產品和高科技技術進行展示,滿足參觀者對科學知識的要求。現代社會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各種先進的技術在科技館中的應用,能夠豐富參觀的途徑,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傳統的科技館主要就是對科技產品的實物或者是一些科技模型進行展示,參觀者只能觀看到展品的外邊,或者是通過講解員的介紹,了解一些展品的知識,不能滿足參觀者對科學展品的真正的需求。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聲光技術等提升參觀者的觀看品味,能夠對展品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和解剖,能夠使參觀者更加直觀的了解展品的特性。
2.2 重視觀眾參與度和展品互動性
我國的科技館主要就是通過講解員對展品的講解來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科技館的這種展教方式只能使參觀者了解到一些比較表面的知識,并不能真正的認識到展品的特性和功能,不能起到對科學知識學習的目的。而一些發達國家中的科技館,他們不僅要要在參觀者參觀的時候安排專業的講解員對展品進行介紹,還會經常舉辦一些科學講座,邀請參觀者參與,還會在網絡上開辦科學論壇,將科技館的展品發送到論壇上,邀請科普專家進行講解,并且參觀者還可以在論壇上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不解,觀眾真正的參與到科普的學習中,能夠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提高參觀者能夠真正的了解到科學知識,我國的科技館應該豐富展品展示途徑,提高參觀者的參與度,使參觀者能夠和展品進行互動,自己發現展品的特性。
3 建設數字科技館,拓展科技館科普教育渠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科技館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科普的渠道。科技館不僅可以選擇在實地建立科技館,來進行科普教育,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絡上建立網絡科技館。科技館可以將展品網絡科技館中,供參觀者觀看,還可以安排科普專家在網絡上進行展品知識的講解,還可以對網絡參觀者的問題進行解答。因為現代社會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多數人們都可以利用智能手機上網,進入到網絡科技館進行科學的學習,可以使科技館更加生活化,能夠及時的了解到科技館的產品更新情況,方便民眾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為人們的科學學習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
4.結束語
本論文主要分析了在科技信息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人們對科學知識探索欲望不斷加強,科技館為了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對科學學習的欲望,更新展教模式,補齊自身短板,提高人們學習科學知識的服務水平,發揮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平臺作用,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高科技的人才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江敏.廣東科學中心\營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