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市場前景大全11篇

時間:2023-08-31 16:31:1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農作物市場前景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中圖分類號:P2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7-0305-01

1.背景分析

當今世界正在進行著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的技術革命,還將實施更先進的數字農業。我國丘陵山區占土地總面積的很大一部分,是水稻、油菜等主要農作物的主產區,但是在丘陵地區采取普通的地面裝備難度較大,再加上這些地區的特殊條件和地形也不適合地面裝備作業。所以我國要想在這些丘陵山區實現植保機械化必須結合現代化的無人駕空中作業技術。農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對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產量造成了不可估計的損失,嚴重制約著我國糧食的安全生產發展。由于農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機械很難進入地塊噴灑農藥,即使選用先進的農藥噴灑機械也會對農作物造成一定面積的損傷,影響產量,而人工操作則會出現效率低,作業質量差等問題的出現,因此,智能全自動無人機植保的應用正被迫切需求。

2.發展現狀

在國外,無人機噴灑技術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尤其在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國家該技術已經特別發達,并且普遍應用。在國內,精準農業無人機正在逐漸興起,但仍處于起步階段,應用水平和國外相比也還有較大差距。在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農作物保護仍以人工加手動、電動噴霧機這樣的半機械化裝備為主,無人機植保在我國占比1.67%,遠遠低于日本和美國的50%以上的水平。中國作為農業大國,18億畝基本農田,每年需要大量的農業植保作業,我國目前的人工噴灑方式每年導致的農藥中毒人數有10萬之眾,致死率約20%,農藥殘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數更為驚人,因此全自動無人機植保系統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圖1)。

3.智能全自動無人機植保應用的科學性與先進性

首先使用Pix4DMapper對航飛的農田影像進行處理生成正射影像,接著使用開源的飛控無人機系統在考慮地形條件的影響下,規劃無人機飛行路徑,實現使用大型植保機對農田按照飛行路徑進行農藥噴灑。“智能全自動無人機植保系統”通過使用無人機厘米級精確定位、自動飛行、起降等技術,能夠實現全自動噴灑農藥。作業時能夠變“三人操作一臺飛機”為“一人操作三臺飛機”,同時擺脫了飛手對植保發展的制約,還能實現夜間作業,在普通植保機的基礎上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00(畝/天)提高到800-900(畝/天)(圖2)。

4.制約因素

其一價格高,無人機性能需要長期維護保養,保證無人機的性能才能保證作業時的精度效果,無人機后續的維護程度也相對復雜,需要有操作經驗的飛手來做處理,無人機目前的應用較少,專業人才也相對較少。其二無人機本身續航時間短,需要準備多組后備電池更換,影響作業效率。其三,植保無人機企業大都規模較小,具備獨立的、完善的研發、生產和服務能力的企業更少,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礙了植保無人機產業的快速發展。

5.市場前景(圖2)

隨著家庭農場、合作社、服務組織、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長,以及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對植保機械的迫切需要,為農用無人機作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條件。據專家預測,截至2020年末中國植保無人機的需求量是10萬架,無人機植保從業人員需求是40萬人,無人機植保作業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新興農機行業,助推我們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據當前數據統計,我國平均每50,000農民才擁有1架無人機,每1,430,000畝次的防治里才有一架無人機可以看出植保無人機在我國的使用和普及程度遠遠不夠,我們的市場前景還很廣闊,植保機還可以更大地分割市場這塊大蛋糕。

篇(2)

生物殺蟲劑是指利用某些生物體內產生的活性物質,或微生物本體作為殺蟲劑,其相比化學農藥具有選擇性高、殺害目標范圍小、毒性低、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已經為今后農業殺蟲劑產業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國分子生物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殺蟲劑的生產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由于其特有的優越特性,使其在市場中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前景。

一、我國生物殺蟲劑的現狀

目前許多西方國家已經大量推廣使用生物殺蟲劑,我國對生物殺蟲劑的研究起步較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已有具備一定試驗條件的科研院所及重點實驗室,有1000多家生物殺蟲劑生產企業,我國生物殺蟲劑的發展步伐正在逐年加快,有部分自主研發的生物殺蟲劑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國外水平,不滿足國內需求,而且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其中主要以微生物殺蟲技術為主。隨著我國自主研制出的氣相雙動因態發酵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以往開放式發酵難以對相關參數進行有效控制、并且容易感染細菌等弊端,這項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發酵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也得到降低。

二、我國生物殺蟲劑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

(一)細菌類殺蟲劑

細菌殺蟲劑是現今非常有發展潛力的一種生物殺蟲劑,其利用農作物的害蟲病原菌對害蟲進行感染,使害蟲體內產生毒素,使害蟲致病死亡,從而達到有效消除害蟲的目的。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菌有蘇云金桿菌、青蟲菌和日本金龜子芽孢菌等,其中蘇云金桿菌(Bt)是一種可以產生胃毒的殺蟲劑,對多數昆蟲有較明顯效果,應用最為廣泛,為了進一步提高蘇云金桿菌的殺蟲能力,擴大目標選擇范圍,一些學者通過對其基因進行改造、嫁接等方式來創造出新型的轉基因蘇云金桿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近年的研究中還發現蘇云金桿菌在生長階段會產生一種殺蟲蛋白,其基因對農業常見害蟲有更為顯著的特異性,因此受到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青蟲菌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其對鱗翅目類的農作物害蟲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對具有吮吸口器的昆蟲起不到任何作用;日本金龜子芽孢菌能夠在農作物害蟲體內產生A型乳狀病毒,這種病毒能致死受感染的害蟲,有效地降低害蟲的密度。

(二)真菌類殺蟲劑

真菌是一類較大的殺蟲微生物類群,其可以直接通過害蟲的外表皮進行入昆蟲體內,使害蟲致病,其有著較復雜的致病原理。真菌類殺蟲劑具有針對大范圍類群害蟲均有效、害蟲產生抗藥性機率低的特點,因此得到研究界的重點關注,幾年來得到較快的發展。真菌是一類較大的殺蟲微生物類群,我國對真菌類殺蟲劑的研究以有30多年,其中白僵菌等菌種有著較長的研究歷程和較大精力投入,白僵菌在北方玉米螟的防治及南方林區松毛蟲的防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病毒類殺蟲劑

病毒類殺蟲劑具有較強的的選擇性和專一性,能夠在害蟲群體中產生流行病,能夠控制整個害蟲群體的發展,有效降低害蟲密度,病毒類殺蟲劑具有較為廣泛的資源,昆蟲病毒種類超過1000種,我國目前已研制了30種病毒殺蟲劑,主要應用在棉鈴蟲的防治上。目前病毒類剎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主要是開發農作物害蟲新病種,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殺蟲病毒基因進行重組和改造,從而提高病毒殺蟲劑的效力。

(四)抗生素類殺蟲劑

現今使用的生物殺蟲劑中絕大部分為抗生素類殺蟲劑,幾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對生物殺蟲劑研究的重視和大量精力的投入,我國研發了許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抗生素殺蟲劑,目前已大量投入實際應用的主要有寧南霉素等。我國是農用抗生素的生產大國,但相應的知識產權確極度匱乏,自主研發的農用抗生素產品實用性不足,影響力較弱。

目前,抗生素類殺蟲劑的發展趨勢主要在于通過化學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對其進一修飾和改善,提高藥效、增加使用用途。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遺傳操作技術的日趨完善,為新型抗生素的研制提供良好的基礎。

(五)生物殺蟲劑的主要發展趨勢

現今我國生物殺蟲劑的主要發展趨勢和方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殺蟲劑生物源基因改造,產生新型具備更加優越殺蟲性能的生物殺蟲劑。核心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分子生物學技術被大量應用到生物殺蟲劑的研制當中。新生物殺蟲劑的研發開始更加注重環保和安全,這一點相比傳統的化學殺蟲劑有很大的優勢,新產品出現的速度加快。

三、我國生物殺蟲劑產業的市場前景

生物殺蟲劑因其具有毒性小,環境污染小的優點,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均有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國每年出口的農副產品常因農藥殘留等問題而導致退貨,退貨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不可估量,給農副產品貿易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市場需要更好的、更加環保的殺蟲劑來避免農藥殘留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盡管目前生物殺蟲劑還沒有成為農藥市場的主力軍,但由于其環保、害蟲不易產生抗體等優點,相比化學農藥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正在出臺有關政策對這類產品進行扶持,加快農藥產品的結構調整,為生物殺蟲劑在我國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篇(3)

 

BB肥,即摻混肥料,是將2種或2種以上粒狀高養份的原料,根據需要摻混而成,沒有填充劑(如陶土)。由于其配方易于調整,故特別適用于土地面積大,土壤類型復雜,作物種類繁多的地區。所以BB肥又稱干混肥料,含氮、磷、鉀三種營養元素中任何兩種或三種的化肥,是以單元肥料或復合肥料為原料,通過簡單的機械混合制成,在混合過程中無化學反應。隨著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和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推行,BB肥市場前景所好。

1.從平衡施肥需求方面分析

摻混肥可以降低化肥分配、銷售費用,是平衡施肥的最佳選擇。BB肥是把顆粒化的不同類型的單質肥料(如尿素、二銨、大粒氯化鉀等)按需求比例,進行物理混配。根據平衡施肥原理,按照當地土壤養分測試結果、作物種類、產量指標、不同土質,可配制成系列專用肥料,如小麥專用肥、水稻專用肥、花生、土豆專用肥等,是首選的優質肥料。BB肥的特點:  養分全面。BB肥的主要成分是作物所必須的三要素氮、磷、鉀和微量元素,避免了施用單質肥料造成養分不平衡的弊端,從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農業論文,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養分比例協調,配方針對性強。BB肥養分配方是按某種作物需肥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土壤養分狀況而制成的,針對性強,為某一特定區域或田塊生產的專用肥。建立在土壤測試基礎上的推薦施肥,要比對土壤肥力一無所知的習慣施肥,在肥料利用率、農業增產和環境保護方面都要有效得多。隨著近年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高產種植帶來的高投入施肥,使土壤區域養分變異性增大。而BB肥,多是針對小區域種植、土壤情況,配方優化,使肥料利用率提高,發揮了多元素養分增產的綜合效應。

BB肥配制靈活。國產復合(混)肥配方比例一定不變,養分配比不合理的現象較為普遍。而BB肥可以生產數噸一個配方,真正做到一地、一作物、一配方、一方一品論文開題報告范文。養分濃度隨意調整,克服了復混肥氮素不能配得過高的缺點。近年來,農業部正在全國范圍內正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作為測土配方施肥最好的物質載體,BB肥的因土壤、氣候、作物需要隨時調整氮、磷、鉀比例的優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其作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國內大顆粒氮肥、磷肥和鉀肥造粒技術的提高,也給BB肥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單質肥料。與此同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氮肥的施用量已經超過土壤實際需要,磷肥從90年代以后投入量也超過了土壤吸收量,農田土壤養分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劇,這些都給以測土配方為前提的BB肥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農產品發展較快。這些特色農作物對土壤要求不同,其需肥結構各異,在施肥上吃“小灶”有利于發揮它們優質高產特性。可根據當地農業部門的提供的土壤資料和特色農作物的需肥特點,可生產專用BB肥,如烤煙BB肥、藥材BB肥、西瓜BB肥、蔬菜BB肥、麻類BB肥等,并且立足本地,主動出擊,與專業村或生產基地簽訂需購合同,發展訂單肥料。

2.從節能減排需求方面分析

化肥生產屬于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面對當前國家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在“十一五規劃”中,國家對節能減排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同時,國家進一步加大了節能減排工作力度。與復合(混)肥生產相比,BB肥生產工藝相對比較簡單。投資少,能耗低,生產成本低;在加工生產中基本沒有“三廢”排放。

近兩年來,隨著市場對高濃度復混肥料要求的升級農業論文,以造粒工藝生產如此高的高濃度復混肥料(45%、50%、55%)勢必會出現造粒和烘干工藝新的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勢必會導致生產的高能耗,低效率,高成本,這因而會使其在高濃度肥料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趨于劣勢。而BB肥的生產卻恰恰相反,同低濃度復混肥料的生產相比,高濃度BB肥的生產加工成本不但不會增高,反而會相應降低,因而在復混肥料市場競爭中必然占有一定優勢。不難看出,高濃度復混肥料的這種要求上升趨勢,為BB肥的生產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篇(4)

1 千陽縣種業發展所起的作用

千陽縣種業發展基本是以國有的縣種子公司為主體的國有壟斷經營模式為主,高度集中了市場資源,發揮了國有龍頭企業金字塔的作用。

(1)縣種子公司在縣城主要街道設立種子門市部,在全縣8個鄉鎮及有經營資質的個體門店簽訂委托銷售協議設立了銷售網點共35家,主要農作物種子以玉米、小麥為主。(2)是種子來源渠道統一集中、價格衡定,根據當年的種植業結構和作物播種面積,有計劃調集供給,保障了全縣農作物種植種子需求。(3)是引進試驗、示范推廣了一批農作物優良新品種,為糧食豐產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排斥和抵御了縣內假、劣種子以及未審先推種子的滲透和侵入,規避了種子市場的意外風險,保證了全縣糧食安全。

2 種子行業為農業的基礎

然而,隨著改革的緊鑼s鼓,社會化的市場經濟浪潮已席卷全國,種子行業作為農業的基礎產業也首當其沖。股份制、私有制等私有資本早已進入現代種業的發展領域。周邊地區的種子產業已放開,種子品種的區域商已各就其位,并對其種子價格的操縱具有裁量權,甚至不需投入資本,商家送貨上門,賒銷、調劑、退貨,等機動靈活;極大地刺激了種子銷售市場的終端神經。由于這種多維模式的經營體制沖擊,縣種子企業當前只銷不產的模式經營舉步維艱。

3 種子公司的發展

篇(5)

1、反季節栽培種植項目,利用大棚、溫室等農業高新技術,錯開以往傳統的種植季節,換季栽培農作物,包括提前和推遲兩種反季栽培方式。反季節種植作物因錯開了該產品按傳統種植方法上市的季節,避免了大量同類產品集中上市的矛盾,從而獲得比傳統方法種植的產品更多的效益。

2、黑色作物種植項目,黑色食品集營養、保健、觀賞等多種功能于一身,而備受人們的青睞,市場前景不斷看好。這類作物有黑玉米、黑小麥、黑大米、黑芝麻等。

3、山野菜種植項目,即野生食品,包括許多森林植物的根、葉、花、果等。山野菜不但營養價值高且保健功能齊全、藥效顯著。

4、優質小雜糧種植項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這類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價格也持續攀升。而且這些作物易于種植,對自然條件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溝頭崖嶺、地頭地邊均可種植,生長期相對較短。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一、__縣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歷程與技術模式。

__縣是一個典型農業大縣,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花生和大豆為主,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50萬畝,年產各類秸稈約150萬噸左右。多年來除少量秸稈被作為飼料和還田外,大量的秸稈被焚燒或腐爛在田間、地頭,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更為嚴重的是因焚燒秸稈產生的煙霧影響交通、造成事故,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秸稈的處理和綜合利用一直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對象,成為制約農業高效、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__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至今已有17個春秋,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在認識和工作上實現了三次跨越:一是由焚燒、拋棄向機械化粉碎還田的跨越;二是由直接還田向過腹還田的跨越;三是由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向發展秸稈產業化經營的跨越。

(一)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階段。

__縣從事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最初始于1988年農業部“噸糧田”項目。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和當時的技術條件,縣農機局借助農業部“噸糧田”項目在__縣實施,開始引進試驗、示范夏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當年試驗、示范了400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后又經過近10年的探索和實踐,到了1997年該技術在農業部“機械化雨養農業工程”項目中開始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當年實現秸稈粉碎還田5多萬畝。近幾年隨著小麥、玉米和黃豆等農作物機械化聯合收獲技術的推廣應用,__縣秸稈粉碎還田水平每年都以2萬畝的速度遞增。據統計,20__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面積為30萬畝,其中秸稈直接粉碎還田面積為18萬畝,占60,因此,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目前仍是我縣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技術方式。

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模式就是將收獲后站在地里的農作物秸稈(或留在地里的高茬)用秸稈粉碎還田機械直接粉碎還田。目前小麥、黃豆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已是一項成熟技術,基本得到普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具有很大潛力。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是一項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技術,如果后續配套措施跟不上,將嚴重影響耕整地質量和下一季農作物的播種。解決辦法是秸稈還田后必須用圓盤耙或旋耕機破解根茬,增施一定的氮肥后用犁深翻掩埋,以利于秸稈腐爛;或秸稈還田后也可以采用旋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破根茬、耕整地、施肥、播種等項作業。這種作業模式不僅實現了秸稈還田,而且可將秋季生產環節由7~8項減少到3~4項,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減少了作業時間,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的最新技術路線是:

玉米聯合收獲機一次性完成摘穗、集穗以及秸稈還田等項作業旋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破根茬、耕整地、施肥、播種等項作業。

實踐證明,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提高農作物產量,是現代化農業實現良性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秸稈過腹還田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階段。

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使人們認識到,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解決秸稈禁燒問題的關鍵是給秸稈找到出路,從技術上為之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__縣農機局從1998年開始,改變以往單純的推廣模式,在堅持繼續搞好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基礎上,重點在給秸稈找出路方面做文章,即圍繞發展畜牧養殖業,大力推廣秸稈過腹還田機械化技術。先后推出了秸稈鍘切、揉搓、粉碎以及青貯等一系列機械化加工技術,進一步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20__年為了促進全縣畜牧養殖業的發展,讓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秸稈粉碎再利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8月24日和10月3日,__縣農機局兩次組織召開了全縣農作物秸稈粉碎再利用現場演示會,參加觀看的有縣四大班子、涉農單位負責人以及鄉鎮主要負責同志和養殖大戶。縣電視臺作了全面的宣傳報道,在全縣范圍產生了很大的轟動效應,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隨后,縣農機局又籌集資金4萬元,對全縣18鄉鎮22個養殖小區進行購機扶持。經過示范、帶動,當年底全縣累計推廣各類秸稈粉碎機械136臺,綜合利用秸稈5萬噸。

今年秋天,在__縣農機局的大力扶持下,__縣百旺畜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購得2臺93ZP-8000型鍘草機,建起了2座1000m3大型青貯池,開展玉米秸稈青貯機械化作業。由于方法得當、措施有力,農戶、養殖場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性。經計算,農戶以每公斤秸稈0.06元的價格出售給養殖場,一畝地玉米能收獲20__—2500公斤青鮮玉米秸稈,這樣農戶每畝玉米秸稈可增收120—150元;對養殖場來說,每頭奶牛每天飼喂20公斤青貯飼料,一天可節約生產成本0.4元,一年按使用青貯飼料6個月計算,可節約生產成本72元。照此計算,20__m3青貯池全部裝滿(1立方米可貯存500公斤玉米秸稈),可生產青貯飼料1000噸,就可實現秸稈利用500畝,為種糧農戶增加秸稈收入6萬元,養殖場節約生產成本2萬元。

玉米秸稈青貯飼料的技術路線是:

收集玉米秸稈機械化粉碎進窖壓實封窖飼喂。

據科學測定1500公斤青鮮玉米秸稈相當于200公斤玉米的營養價值。青貯秸稈可以保護飼料的營養物質少受損失,一般不超過10,又可使飼料保持青鮮的特點,并具有酸香味,適口性好,消化率高,所以青貯玉米秸稈有“草罐頭”之美稱。據__縣百旺畜牧奶牛場反映,青貯秸稈是奶牛最喜歡的飼料之一,飼喂青貯飼料之后,增產鮮奶至少在6以上。同時,青貯飼料貯存時間較長,可供常年喂養牲畜使用,在青飼供應淡季,也能使家畜吃上營養價值很好的新鮮青綠飼料,促進牲畜增長,提高 養殖效益。

(三)秸稈飼草產業化經營試驗、示范階段。

總結前兩個階段的工作經驗,我們有三點體會:一是現有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往往社會效益大,成本高,經濟效益不顯著,對農民沒有很強的吸引力;二是在工作中往往是領導重視了,國家投入了,情況就好一些。不成規模,項目結束了,工作也就停止了;三是治標不治本,“疏”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民焚燒依舊。應當看到,我縣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充足,這是一筆寶貴財富,而現在卻成了嚴重負擔。這種情況說明,我們的途徑和方法還不夠完善,農民沒有從秸稈綜合利用上的得到實惠、見到效益。

目前,一畝玉米秸稈通過機械化手段轉化成畜牧飼料,可降低收割成本20元,提高賣價20元,增收40元。通過秸稈微貯技術,把玉米秸稈轉化成商品飼料,玉米秸稈的附加值又將提高3至5倍,農民種植玉米的綜合效益將成倍增加。同時,隨著秸稈經濟的開發利用,形成一個產業鏈,將進一步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20__年,借助“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粉碎及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在__縣實施,__縣農機局在充分分析市場的基礎上,文秘站網向社會重點推出的玉米秸稈袋裝微貯草機械加工技術,使__縣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在已具規模的秸稈直接粉碎還田、過腹還田機械化技術基礎上,在秸稈加工飼草,實施產業化經營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發展秸稈產業,培植龍頭企業是關鍵。為了使玉米秸稈飼草實現產業化經營,__縣農機局首先扶持成立一個飼草加工龍頭企業—__縣艷陽天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項目實行“公司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即通過公司下設加工網點,形成覆蓋全縣18個鄉鎮乃至周邊市、縣的玉米秸稈袋裝微貯草加工示范基地,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帶動農民群眾,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龍頭和農戶雙向靠攏,切實推進秸稈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去年,該公司推廣秸稈揉搓機、打捆機5臺套,共加工玉米秸稈微貯飼草1000噸,為農民增收6萬元,公司創利5萬元。

玉米秸稈袋裝青貯草就是由專用的秸稈加工設備,將玉米秸稈一次性壓扁、縱切、揉搓成絲狀,并配以微生態制劑,經打捆、密封和獨立包裝而形成的新型優質飼草。

玉米秸稈微貯的技術路線是:

秸稈揉搓噴灑菌劑打捆套袋貯存。

它的好處表現為:

1、適口性好。改傳統橫切為縱切成絲,增加了秸稈的柔韌度和膨脹度。經微貯后,具有酸香味,粗纖維含量由40下降至10,青鮮,牲畜喜食。牛羊采食速度提高40,采食率近100,節約精料10。

2、營養成份高。成品草有效保存了青綠秸稈的營養成分,損失率僅3-5,不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青貯秸稈中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同時還產生了大量的有利于促進牛羊消化,抑制雜菌生長的有機酸、菌體蛋白等,提高了飼草的營養價值。

3、保存周期長。由于袋裝青貯能產生大量乳酸,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保存時間長達二年。可常年為牛羊提供青綠飼料,徹底解決了冬春季“草荒”的問題。

4、不會霉變。采用各自獨立密封包裝,杜絕了霉變和外界污染,可長期保存而不變質,成為真正的綠色飼草。

5、易組織生產。加工設備操作簡便,效率高,不受天氣影響和場地限制,省人、省力、省時,加工效率高。

6、方便運輸,便于市場化運作。成品草捆體積小,密度大,便于運輸,適合長距離調運,可滿足四方客商的需求。

二、發展秸稈飼草產業的成功經驗與不足。

經過兩年來的試驗、示范,玉米秸稈袋裝微貯飼草機械化加工技術已在__縣實現了產業化、市場化運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一是政府的推動引導是推進“秸稈草業”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二是要加快“秸稈草業”發展,必須實行“公司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三是堅持疏堵結合、齊抓共管是抓好秸稈經濟必須堅持的原則和重要的工作方法。實踐證明,秸稈禁燒和利用必須以疏為主,疏堵結合,堵是強制性的,階段性的,疏才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也是可持續的。只有我們在工作中堅持政策引導、示范帶動,注重給秸稈找出路,注重使農民在開展秸稈禁燒的同時有效益、得實惠,才能得到了大多數百姓的理解、認可和支持。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宣傳與技術培訓工作做的還不到位,群眾觀念跟不上。群眾對秸稈機械化加工飼草技術認識不足,使用秸稈擠絲揉搓機械加工飼草不夠普及。傳統的飼養方式還沒有改變。玉米秸稈袋裝微貯飼草加工工藝特別是關鍵技術農民沒有完全掌握;二是推廣的機具技術含量與生產效率還不是很理想,大型成熟機械有待進一步開發,可移動的、便于操作的高效率機械還是空白;三是生產加工成本仍然偏高,包裝材料生產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培育;四是秸稈飼草加工技術體系有待完善。秸稈飼草質量等級、加工工藝規范以及所使用的機械質量技術標準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建立和規范;五是秸稈飼草供求信息平臺還沒有建立;六是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多年來,農業機械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民自己的購買力,由于農民用于購買農機具、尤其是大中型農機具的資金有限,使得秸稈擠絲揉搓機械無法大面積推廣,因而導致玉米秸稈袋裝微貯飼草機械化加工技術只能在點上實施,無法在面上推廣。

三、秸稈產業化經營的市場前景。

把玉米秸稈加工成袋裝微貯飼草,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據統計,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在6億噸左右,其數量相當于北方草原產草量的50倍。僅__縣年產各種農作物秸稈150萬噸,其中玉米秸稈50萬噸。如果把這些玉米秸稈全部加工成玉米秸稈袋裝微貯飼草,足夠14萬頭奶牛或肉牛全年對粗飼料的需求量。

目前我國有40億畝草原,沙化、堿化、退化嚴重。為了恢復植被、保護生態,牧區和半牧區很多地方實行禁牧,退耕還林還草,牛羊實施圈養工程,因而需要收貯大量牧草。目前全國牛存欄1.4億頭,羊存欄2.7億頭,按20圈養,年約需粗飼料1.6億噸。從現有草地上很難進一步提供更多的飼草料,飼草問題成為草原畜牧業發展瓶頸。只要能夠有效解決冬春禁牧期間飼草問題,禁牧措施就能順利推行,草原就會得到休養生息。解決飼草季節性補缺的辦法之一就是到農區跨區域調運加工好的農作物秸稈飼草。

在農區,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步伐的加快,也興起了牛羊等食草類動物養殖的新。農區搞養殖說到底是秸稈養殖。在我國北方農區(包括安徽在內)必須經歷一個寒冷的冬季。面對缺草少料、天寒地凍的冬季,過冬的牲畜不僅不能生長增重,還要消耗體膘,勉強維持生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不少地方大型養殖場不惜高價從東北、山東等地調入過冬草—紫花苜蓿,大大增加了養殖生產成本。因此,如何把農作物秸稈加工青貯或微貯、保存到冬季是養殖戶迫切希望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牧業大國,同發達國家相比,畜牧業的比例偏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將向奶、肉、蛋傾斜,這就對畜牧養殖業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而畜牧業的大發展就需要有豐富的飼料資源。面對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牧草供應不足,以秸稈為主的畜牧粗飼料開發潛力是巨大的。而在秸稈開發利用領域里,每年都有3億~5億噸的秸稈資源閑置,究其原因是因為未進行精細加工,草畜適口性差,秸稈飼料利用率低,造成秸稈資源的浪費和生產效益低下;就市場來講,存在著百億元的商機。因此,開發利用玉米秸稈袋裝微貯飼草作為家畜(主要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主要粗飼料資源來發展養牛和養羊業,前景可觀、發展潛力巨大。同時充分利用大量的秸稈資源開發新型飼料,開展產業化經營,既為我國節糧型畜牧業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有效途徑,也給廣大農民提供一種實實在在的致富門路,必將獲得經濟、社會、 環保三豐收。

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努力,__縣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今年10月24日,全省玉米聯合收獲及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在__縣召開,會上省局領導高度評價了這些年來__縣農機局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稱贊__縣農機推廣工作是安徽農機戰線上的一面旗,并勉勵大家再接再厲、再攀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新領域、新高峰。面對如此高的榮譽,__縣全體農機工作者都身感責任重大。

如何進一步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步伐,提高秸稈利用的規模和水平,徹底解決秸稈浪費和綜合利用率低的問題,筆者認為除了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青貯、微貯機械化等技術外,下一步還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秸稈收集轉運問題。要引進、推廣玉米聯合收獲及秸稈青貯收集機和小麥秸稈打捆機,只有使用機械化聯合收獲、青貯、打捆技術,才能降低運輸成本;二是市場問題。必須解決好秸稈綜合利用的出路,才能為秸稈利用進入市場提供前提條件;三是秸稈利用面和深度問題。在面上,__縣是花生種植大縣,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40萬畝,大部分花生秧在收獲晾干后,被作為燃料焚燒掉、或直接廢棄掉,只有少部分是作為飼料來利用的。因此,今后要推廣花生秧機械化收集技術,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還有利于下一步進行花生機械化挖掘工作;在深度上,今后要加大秸稈氣化、顆粒飼料和壓塊飼料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力度。

總之,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既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又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對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整體提高__縣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認為要認真把握好以下幾點:

1、深化秸稈棄之有害、用之為寶的認識。要把保護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確立為今后秸稈綜合利用的主導思想,不斷提高對秸稈肥料、飼料、燃料和原料價值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強化農民對焚燒秸稈的危害性和秸稈綜合利用的科學性的認識。

2、政府要重視,措施要到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社會生態效益高、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在注重調查研究和宣傳引導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加大對各項技術的推廣支持力度。從全國秸稈產業發展看,秸稈經濟已悄然興起,產業鏈條逐步延長,社會效益初步顯現。而農民的認識,往往有個從不認識到認識,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因此,政府扶持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資金的扶持,必須有一定的補貼和政策上的傾斜,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秸稈產業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3、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發揮好典型示范作用。根據__縣農業經濟等實際情況,制定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中長期規劃。由于不同地區的綜合條件和經濟水平不同,規劃應充分考慮把外部推動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統一安排,以便逐步形成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的經營格局。力爭用5—8年時間,新建秸稈飼草加工產業化企業4個,使分布在全縣示范點總數達到20—25個,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使__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達到80,實現每年為全縣農民增收1.2億元的目標。

篇(7)

目前,全市總體上農業生產發展形勢有所改善,2015年農業增加值10億元,較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全年糧食產量達10萬噸,相比上年有所增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有所增加,農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是,農村農業在增產增收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主要問題可簡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農村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發展較為緩慢,生產率水平低

部分農村地區處于相對落后局面,農業生產方式仍然處于傳統的生產方式,鋤頭、扁擔、籮筐等生產工具仍舊被農民廣泛使用,即使有了現代化的工具,如耕田機、收割機等,由于農村地勢較為復雜,山坡、河谷頗多,很多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并不適用于當地的農業耕作。加之,一些農村地區技術信息傳播不暢,農民缺乏對適宜技術的了解,不用或不敢貿然使用新技術。再有,新技術投入成本高,由于農民經濟較低,即便是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也無力采用新技術,采用新技術要受到物質投入,如種子、化肥、農藥、灌溉技術等一系列供給瓶頸限制,新技術推廣難度大。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受限,未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二)勞動力素質不高,新的農業技術難以得到廣泛應用

近年來,當地的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較多,留下的農村勞動力多為婦女、老人,他們的生產能力較弱,且受教育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對一些有關農業發展的信息接受能力不強,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得不到有效的推廣。主要還是以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效率低,部分地區經濟收入水平基本維持生活或略有盈余。

(三)農業生產條件基礎差,資金投入不足

都勻地處山地,人口分散,農民土地不集中,土地經營規模小,新技術得不到廣泛使用。農業生產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解決災害問題的措施的實行有待加強。另外,農業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不足,一些農業設施數量不夠。農業設施投入使用后,后續的管理維護工作做得不足,直接造成了經濟損失。此外,對農業技術生產研究的投入少,新技術、新產品引入不足,農業技術人員待遇差,技術人員缺乏,農業快速發展受到了限制。

(四)農田閑置,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

近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相比在家務農,外出打工成本更低,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一些農民常年在外務農,土地無人耕種,或是留下的老人,婦女在家種植,他們無力全面有效的利用個人所有的土地,導致了一部分土地閑置,農田荒蕪,一些承包農田的租戶,通過向外出務工的農戶租用不用的土地,進行規模性農業生產,但租戶只是選用了一些地勢條件相對平坦,土壤肥力好的地區種植,土地空置仍然是一個問題。

(五)農產品銷售途徑單一,產品經濟收益低

最近幾年,一些農產品在不同農村地區得到了推廣。例如,規模性的葡萄種植,大棚西紅柿、辣椒、蔬菜等的栽培,在當地生產效果好,產量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銷售確成了一大問題。由于種植同種農作物的農戶較多,總體產量高,而當地農民主要是到農貿市場銷售,市場上同類型農產品供給大,價格低,農民只能以較低價格賣出去;加之儲存技術不足,許多滯銷的農產品只能浪費掉,并未達到所預期的高收益。

二、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發展方式的現狀,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一)加快實現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使用,提升農民生產技術水平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選擇引進和開發適宜當地使用的機械設備,優化農用設備,減少一些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影響;確保與農業發展有關的信息傳播到位,農民能夠及時了解農業技術發展情況;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經濟補貼,落實農業補貼政策,減少農民購買設備的成本,激勵農戶使用新的機器設備;引導農民使用優質的農作物品種,指導農戶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應用現代技術防治蟲害,快速有效的提高農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二)提高農民素質,培養農業技術人才,促進農業發展

提高農村農民勞動者的素質,努力培養出多技能的新型農民,充分使用農村人力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技能的培訓工作,各地區分配專業的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實時的技術指導;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大農村農業技術教育力度,提高農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及應用能力;減少創業的風險,鼓勵農民自主創業;此外,增加本市農業科技研究的投入,引入農作物新品種和技術,留住農業技術人才,研究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等環境的特色農作物并加以推廣使用。

(三)閑置土地充分利用,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對于無人使用的土地,在自愿,依法的前提下,鼓勵農民以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將小規模土地大規模化,進行多種形式的經營生產;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有關制度,保障農民的土地權利;結合當地茶、中藥材、蔬菜等特色產品,合理的規劃土地使用規模,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農業生產,提高土地生產效益。

(四)有效指導組織農民進行生產,減少盲目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一些農戶對銷售市場了解不足,市場信息獲取渠道較少,市場銷售狀況分析有偏差,不能有效的選擇農作物種植和控制種植量,導致了農產品產量過剩或產量不足,市場上農產品供給偏大或偏小,影響了經濟收入。由一些專業的市場分析人才對農業市場前景進行分析,對不同地區農民做一些選擇和規模上的分析指導,減少農民盲目大量或少量生產,或是生產不合適市場銷售的農作物,盡量使農民生產的農作物有地可銷,經濟收益能夠達到最大化。

(五)打開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保障農民收入不減

目前,農民銷售農產品多半是在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上自行銷售,一般是此地生產并在此地銷售的形式,銷售范圍不廣并且銷售渠道單一,增加農產品銷售渠道極其重要,以下是幾點促進銷售的方式:

篇(8)

據了解,這個農場是xx年開的,已經近XX年了,里面的所有蔬菜都是非轉基因品種,在生長過程中不施化肥,不撒農藥,是完完全全的天然食品,相對的,沒施化肥,這些蔬菜的生長周期較那些批量生產的蔬菜長,所以產量也非常有限,成本也很高,售價不菲。對于草根百姓來說,這種天價蔬菜是他們不能承受的。所以一開始這個農場的產品就是面向高端人群的。對于農場作物的奇怪布局,農場主解釋說,這是為了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因為批量化的大生產本身就是有悖于自然客觀規律的,所以一旦發生蟲災,農作物基本上都會毀于一旦。而農場多種作物搭配種植,遵循了大自然的法則,一片地物種豐富,害蟲與其天敵相互制衡,作物在這種動態平衡中得以生存。這是一種高度穩定并且環境友好的種植方式。

引用農場主的一句話:蔬菜種植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為。需要補充的是,農場主是一個太極拳師,對道家思想有一定研究,以中國古代哲學作為思想支柱也是他能成功管理這個農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漸漸的,我對農場有了好感,也對農場主產生了一分崇敬。

篇(9)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2-2578-03

Study on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fter Abandoned in Northwest of Hebei Province

MENG Fan-yan1,LI Shu-yuan2

(1.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000,Hebei, China;

2. The Finance Section of the 251st Hospital of PLA, Zhangjiakou 075000,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tion specificity and eco-fragile region in northwest of Hebei,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farming and measured general advantages by index measured to Aggregated Advantage Indices of main crop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ggregated advantage index of oats was the highest,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provided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for oats industry in the area. So oats was the leading industry to nurture and develop after abandoned. Some suggestions for oats industry were as follows: The government should optimize the areas to improve yields,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network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at, and increase basal subject of oat study.

Key words:northwest of Hebei province; leading industries; oats

冀西北地區由于地處首都北京上游地帶的獨特生態區位條件和土地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嚴峻現實,已被優先列人國家“以糧食換生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東部進入這一工程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1]。該區域屬雨養農業區,人口壓力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經濟不發達,大面積退耕對當地經濟沖擊較大。政府實施的“以糧食換生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該區的生態環境改善、資源合理利用起重大作用。直接影響農戶對土地資源利用方式與資源的配置,在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影響到種植業作物品種選擇[2]。為此,本文基于2009年對張家口地區農戶的抽樣調查,對該區主導產業選擇理論與實證進行分析,為退耕后該區主導產業的培育及發展提供依據。

1研究區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查

1.1研究區概況

張家口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據2009年統計,全市總人口442萬人,總面積368.6萬hm2,現有耕地面積89.9萬hm2、牧草地47.6萬hm2、林地面積67.9萬hm2、水面積7.9萬hm2。土地利用結構為:耕地占土地總面積的32.7%,林地面積占15.50%,草場占12.42%。張家口地區地勢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陰山山脈橫貫中部,將全市劃分為壩上壩下兩個自然地理區域。張家口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年均氣溫6℃,年均降雨量391.3 mm。由于地貌及氣候的多樣化,為動植物資源的多樣化和自然環境的差異創造了條件,農作物種類較多,主要有燕麥、小麥、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類、薯類等。

1.2調查樣本說明

本次調查以農戶家庭收入、耕地經營狀況、種植業生產情況等為主要內容。共發出調查表130份,收回有效調查表98份。典型調查地為尚義縣南嚎塹鎮、太旗七村、沽源縣馬坊子村、沽源縣散戶和張北縣二八地村,涉及人口322人,人均耕地面積為0.3 hm2。受調查農戶的基本情況如圖1。

從圖1可以總結如下特征:燕麥在該區種植業結構中比例最大,為57%,是該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壩上地區惟一的糧飼兼用作物,在產區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產區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區主導產業選擇的理論分析

2.1主導產業選擇的理論依據

在產業經濟理論史上,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界定和選擇主導產業的基準。對主導產業的選擇實際上也是對主導產業的判定,因而必須反映其基本特征: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耦合。資源優勢分析是選擇主導產業的內在依據,只有最有效地利用本單位的資源優勢,才能產出品質優、成本低的產品,據此畫出資源優勢產品圈(圖2),找出本單位最適于生產的產品是哪些。市場需求分析是通過市場調查,預測市場需求變化,據此畫出市場需求產品圈,找出本單位暢銷產品是哪些。兩者相重合處就是主導產業的選擇空間。資源優勢產品而非市場需求產品,或者市場需求產品而非資源優勢產品,都不應成為本地區的主導產業。

2.2資源優勢分析

中國是裸燕麥的發源地,燕麥的種植遍及各山區、高原和北部高寒冷涼地帶。到目前為止,始終是我國燕麥種植面積最大的省(區),張家口地區作為全國第二大燕麥主產區,該區海拔在1 200 m以上,屬高寒山區,日照長,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晝夜溫差大;降雨少但集中,雨熱同季;土壤肥沃,對燕麥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是優質燕麥的適宜生產區。張家口市轄7區13個縣,其中4區13個縣都可種植燕麥,但主要集中產區是壩上的張北、沽源、康保、尚義縣和塞北管理區、察北管理區,以及壩下的崇禮縣、赤誠縣、萬全縣的壩頭沿線[3]。2004年,張家口地區燕麥種植面積達到0.75萬hm2,總產量達到106.7億kg,分別比2003年增長31.2%和41.1%;壩上及周邊地區還與上海歐德麥公司簽訂了0.67萬hm2有機燕麥種植合同,開啟了張家口地區有機燕麥的種植步伐。2008年,張家口市萬全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認定為“中國燕麥之鄉”,成為國內最大的燕麥加工基地,年吞吐量達到10萬t,燕麥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年生產總值預計超過3億元。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3市場需求分析

燕麥是一種營養豐富且具保健作用的食品原料,其開發研究在發達國家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在美國,燕麥加工業僅次于面粉加工業和飼料加工業,成為第三大糧食食品加工業。燕麥食品已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消費量上漲最快的谷物食品,其中美國近10年來增長了30多倍。據加拿大農業部研究中心報告顯示,燕麥經加工后增值幅度達10倍以上,其中燕麥麩最高要達30~50倍。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在150年前就開展了燕麥新產品研究工作,目前,以燕麥為原料進行加工生產的食品品種達200多個。這些以燕麥為主要添加物的產品有餅干、面包、休閑食品、早餐食品以及液體狀燕麥纖維食品和低脂香腸、調料品等,品種繁多。這些產品都能產生較高的市場價值,創造很好的經濟效益。另外,燕麥在醫藥、食品添加劑和化妝品等領域有許多新產品開發出來。由此看來,燕麥作為綠色保健食品其市場前景廣闊,無論從燕麥自身的開發價值,還是人們對燕麥保健產品的需求來看,燕麥產業都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大產業和綠色產業。

3研究區主導產業選擇的實證分析

上述初步分析表明,燕麥產業可作為研究區主導產業,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一結論,需要應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測算法,對調查樣本進行定量分析。

3.1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模型構建

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適合于在一國范圍內不同區域之間某種產品或同一區域內不同產品之間比較優勢的衡量和比較,能大致反映某一橫斷面上地區之間或同地區不同品種之間相對比較優勢狀況,并以作物單產和種植規模作為區域農作物比較優勢測定的關鍵因子,綜合比較優勢主要有效率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綜合優勢指數指標[4],其計算方法如下:

EAIij=(APij÷APi)÷(APj÷AP)

SAIij=(GSij÷GSi)÷(GSj÷GS)

AAIij=

式中,EAIij為i區j種作物的效率優勢指數;APij為i區j種作物單位面積產量;APi為i區全部農作物平均單產;APj全國j種作物平均單產;AP全國全部作物平均單產。SAIij為i區j種作物的規模優勢指數;GSij為i區j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i為i區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j為全國j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為全國所有農作物的播種總面積。AAIij為綜合優勢指數。

上述模型有關參數說明如下:

①EAIij<1表明i區j作物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生產效率處于優勢;EAIij值越大,生產效率優勢就越明顯;

②SAIij>1,表明與全國水平相比,i區j作物生產具有規模優勢;SAIij<1,表明i區j作物生產處于劣勢;SAIij值越小,劣勢越明顯。

③特定地區某種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指數大于等于0,它取決于效率優勢指數和規模優勢指數,是這兩個分量的幾何平均數。如果AAIij>1,則該地區該種糧食的生產具有比較優勢,大于1的程度越大則比較優勢越顯著;如果0<AAIij<1,則該地區該種糧食生產就不具有比較優勢,指數越接近0,則比較優勢越不顯著,比較劣勢越是突出。

3.2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分析結果

經模型計算,得到張家口地區主要農產品在效率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和綜合優勢指數的計算結果。分別見表1~3。

由表1可見,張家口地區只有蔬菜和甜菜的效率優勢指數較高。其中,蔬菜的效率優勢指數EAI 5年的平均值為1.59,甜菜為1.01,而其他作物的效率優勢指數均小于1,處于效率劣勢。

由表2可知,張家口地區主要作物中燕麥最具規模優勢,2004~2008年這5年中,其平均規模優勢指數為80.04,其次是胡麻、甜菜和谷子,具有較強的規模優勢,分別為27.55、16.55和8.74。玉米、豆類、薯類和蔬菜規模優勢弱于前者,但也一直在1以上。稻谷、小麥的SAI<1,完全不具有規模比較優勢。

考慮到幾何平均數的科學性,因此,取效率優勢指數與規模優勢指數的幾何平均數來反映區域綜合比較優勢。從表3中可以看出,研究區主要作物中,最具有綜合優勢的是燕麥,5年平均值達到5.81,遠大于1,說明張家口地區燕麥的種植生產具有綜合比較優勢,而且綜合比較優勢非常明顯。分析其原因如下:第一,張家口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尤其對燕麥的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自然優勢。第二,張家口地區種植的燕麥,品種資源豐富、類型多,適合不同地形的種植。第三,燕麥的多種用途,是產區農民脫貧的首選作物。第四,張家口市交通便利,有利于燕麥資源的開發利用。

4小結與建議

上述理論和實證分析均表明,資源條件為張家口地區燕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市場上對燕麥產品的青睞以及燕麥產品不菲的價格使得燕麥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而且,燕麥是該區主要農作物中最具綜合比較優勢指數的作物,燕麥可作為研究區退耕后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張家口地區燕麥產業,建議如下。

4.1加強燕麥生產基礎學科研究,為其產業化開發提供保障

充足優質燕麥原料是產業化開發的前提。建立起穩定并具有一定規模的燕麥原料,提高農民種植燕麥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加強燕麥育種、栽培、新產品研發等基礎研究。

4.2燕麥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應該是從市場需求為先導,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優良產品和標準化生產為基礎,以產品研發和科技推廣為支撐,以品牌宣傳為重點,以體系建設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促進產業升級。

4.3加工是燕麥產業提升的核心

不同類型的加工企業是燕麥產業提升的關鍵和難點。燕麥加工需要引進大型加工企業,也需要提升現有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集群。萬全縣應進一步整合規范加工資源,形成初級產品加工群,壩上張北地區應建精深產品及終端產品加工群,由糧食向保健品轉變,粗加工與細加工并舉,形成合理的加工布局。

4.4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燕麥信息網絡發展

張家口地區燕麥種植、加工應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建立燕麥電子商務平臺,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物料采購、產品銷售、物流配送、資金結算和客戶服務等,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燕麥交易方式向網絡化、現代化發展。

4.5建議政府建立政策扶持服務體系

為扶持張家口市燕麥產業穩定發展,應遵循市場規律,結合張家口市燕麥生產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措施降低風險,從而減少市場變化對農民所造成的損失,以保障麥農的基本利益。

參考文獻:

[1] 張芳芳.退耕還林與農業結構調整研究――以隴南市成縣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10):165-166.

[2] 孫芳.農牧交錯帶農戶農牧業經營模式選擇行為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8.98-112.

[3] 楊才,孫欣.冀北莜麥生產形勢分析與建議[J].河北農業科技,2004(5):4-6.

篇(10)

1甘南州發展青稞產業化的意義

大麥是最古老的禾谷類作物之一,青稞作為大麥的一種特殊類型,其營養成分也較水稻、小麥、玉米為高,是食用、飼用、釀造及藥用兼用的作物。近年來,科學家對青稞的營養價值進行了分析研究,證實青稞是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麥類作物。甘南州是甘肅省青稞主產區,種植青稞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總結多年來我州青稞及其產業化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著眼于提高農民增收,配合全州“農牧互補”戰略的實施,結合我州實際,根據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規律性要求,本著突出重點抓特色,抓優勢,抓出亮點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制定好甘南青稞產業化的發展目標,積極爭取國家的政策扶持和經濟支持,使甘南州青稞產業盡快取得規模效益,并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2甘南州青稞生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1生產現狀

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境內地形復雜,氣候寒冷,濕潤,自然條件差,青稞以其中早熟、耐寒、耐旱、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成為適宜甘南高海拔地區種植的優勢作物。主要分布在除瑪曲縣以外的合作、夏河、卓尼、臨潭、迭部、舟曲、碌曲等縣,常年播種面積23萬畝左右,占各類作物種植面積的28%,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居各類農作物之首,是甘南州第一大糧食作物,是廣大藏族同胞不可替代的主要食糧。其秸稈質地柔軟,蛋白質含量達40%,是牲畜的優質飼草。我州種植的青稞品種比較多,有矬青稞、長芒青稞、白浪散、油青稞等,近年來當家品種逐漸被康青3號、甘青2號、肚里黃所取代,其播種面積約占青稞總播種面積的60%以上。

2.2存在的問題

2.2.1農業生態環境脆弱,防御自然災害能力低。我州屬于青藏高原裸大麥區,地形地貌復雜,境內海拔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形成了多樣的農業生態類型。州內大部分地區土地貧瘠,低溫、霜凍、干旱、雹災以及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和農業基礎設施仍十分脆弱,設施農業和農田裝備仍十分落后。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青稞生產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保障程度差,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靠天吃飯”的局面未能根本改變。

2.2.2品種混雜、退化嚴重。科研單位選育出一個新品種需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但投入生產后,由于農業部門經費少,待遇低,鄉級技術人員嚴重缺乏,且相對不穩定,農牧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牧民及時得不到良種和有效的技術指導,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只能自己留種,加上栽培管理技術跟不上,投放下去的良種2~3年就造成品種間嚴重混雜,種性退化,喪失增產潛力。

2.2.3新品種選育速度慢,推廣效率低。多年來,甘南州農業科研推廣單位在青稞新品種選育、推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是存在科研投入不足,基礎研究匱乏,育種方法和手段滯后,科研育種力量薄弱,致使低水平重復研究過多,特別是品種改良在很大程度上憑經驗進行,品質和抗性育種幾乎沒有開展,研究出的品種遠不能適應生產和市場對品種多樣性要求,成果推廣轉化率低。

2.2.4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能差,服務流通體系不健全,青稞種植效益低。耕作粗放、施肥不足,栽培技術水平低,即使有了良種卻因不得法,降低了產量。農牧民觀念落后,惜本思想重,多為懶種田,造成管理粗放、投入少,同時,比較先進的栽培技術應用少,使其生產水平不高,單位面積產出率低,農牧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

3甘南州發展青稞產業化的優勢

3.1比較優勢我州在國內為青藏高原裸大麥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省青稞的主產區。青稞產品又是藏族群眾的主要食糧、傳統的釀酒原料和重要的旅游餐飲食品。青稞是部分高海拔地區能夠種植的唯一作物。全州常年面積23萬畝以上,占全州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8%;總產3.60萬噸,占全州糧食總產的35%,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各類農作物之首。

3.2結構調整穩定和擴大青稞種植面積,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促進規模化生產,是正確處理我州糧食生產與結構調整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

3.3生產潛力在我州高海拔地區已出現了一些小面積的高產典型,在穩定和擴大青稞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通過良種良法配套,青稞產量能夠較大幅度的提高。

3.4產業發展基礎一是具有優良品種的支撐。現有康青3號、甘青2號、甘青3、甘青4號、肚里黃等優質高產的青稞品種得到大力推廣。二是正在實施的甘南州藏區青稞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將建成青稞生產基地11.50萬畝,為青稞產業的發展打下基礎。三是有龍頭企業的帶動。州內目前已有青稞酒廠4家,其產品在州內外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青稞的需求也將隨之增長

3.5市場前景據測算,全州每年食用、飼用、種用、釀酒用需青稞9.60萬噸,而目前年產只有3.60萬噸,缺口達6萬噸,供需矛盾很大。隨著州內青稞酒廠的興起和州外對青稞系列產品的開發,對青稞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副產品秸稈也隨著“農牧互補”戰略的實施,供不應求的矛盾顯得日益突出,市場前景看好。

4對甘南州青稞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4.1加大科研力度,實現青稞栽培技術優質化加強以育種為中心的科研工作,增加對青稞育種的經費投入,提高青稞育水平,加大優質、專用青稞新品種選育力度,注重研究與品種相配套的豐產栽培技術,使良種良法同時推廣應用于生產。

4.2加大政府資金扶持,整合資源向產業集中政府投入資金是支持重點產業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國內外促進農業發展的一種普遍做法。州縣政府要研究制定資金傾斜的政策,通過整合農業資金,用于青稞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開發、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和龍頭企業的發展、推廣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等。

篇(11)

1 我省養蜂業發展現狀

1.1 黑龍江有豐富的蜂業資源。全省主要蜜粉植被572.7萬公頃,其中椴樹林面積180萬公頃,可承載蜜蜂1300萬群,是全國養蜂重點省份及國內主要蜜蜂放養區。春、夏、秋三季花開不斷,形成了椴樹蜜和秋蜜兩個主要流蜜期。

1.2 黑龍江有珍貴的東北黑蜂蜂種資源。東北黑蜂具有世界上四大著名蜂種主要優良性狀的地方良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科研價值。1997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我省饒河縣為東北黑蜂國家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也是亞洲唯一一個為蜜蜂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全省現有東北黑蜂原種3.8萬群。

1.3 黑龍江有專業化的蜂業隊伍。全省設有54個縣級蠶蜂技術管理站,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800余人。自1985年起,在牡丹江農業學校設立了養蜂專業,成為全省養蜂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加上行業每年定期舉辦的養蜂短期培訓班,至今已培養近千名養蜂專業人才。

1.4 黑龍江有大型的蜂業龍頭企業。黑龍江省蜂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虎林市綠都蜂業有限責任公司、牡丹江林口夏琳蜂業公司,黑龍江省健之源黑蜂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為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加大開發力度,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發展。其中,黑龍江省饒河的“黑蜂”牌椴樹蜜,王漿蜜獲得中國唯一的有機食品稱號,“虎琳”牌等蜂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

養蜂業是一項不爭田、不占地,投資少、見效快的空中農業,是生態環保、無污染的綠色產業。近年來,我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養蜂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擴大放養規模,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發展層次,呈現出健康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生產總量實現大的跨越。1990年全省飼養蜜蜂8.9萬群,年產蜜量0.3萬噸,總產值0.11億元,蜂農純收入0.096億元;到2015年,全省飼養蜜蜂137萬群,蜂蜜產量11.49萬噸,產值達到33.64億元,蜂農純收入25.7億元。二是規模化生產水平提高。全省已培育41個養蜂專業合作社,社員數量3849人,蜂群數量38.4萬群,蜂群規模飼養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大幅增加。蜂群平均單產由1999年的31千克增加到現在的48千克。三是蜂種繁育推廣力度加大。利用饒河縣東北黑蜂原種場、牡丹江市蜜蜂原種場、林口蜜蜂原種場和尚志蜜蜂原種場等4個專業蜂場,培育出了“金星”和“金環”兩個工程原種及多個有價值的近交系,特別是年繁育東北黑蜂、高加索等蜜蜂原種王近萬只,已推廣到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四是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蜂產品由單一的蜂蜜向蜂皇漿、蜂膠、蜂花粉等精深加工產品延伸。虎林市綠都蜂業、牡丹江市夏林蜂業、神頂峰黑蜂產品有限公司等90多家企業300多個品牌蜂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QS認證,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五是養蜂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用進一步增強。我省從2010年開始探索蜜蜂授粉由園藝作物向糧食作物拓展,通過蜜蜂授粉,使大豆、向日葵等農作物產量增加、品質提升,效果顯著。

2 我省養蜂業的發展前景

養蜂業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產業。它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缺少的鏈環,同時又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

2.1 我省養蜂生產資源豐富。據資料統計,全省有高等植物183科737屬2200多種,其中主要蜜源植物10余種,輔助蜜源植物100余種。春夏秋三季開花不斷,形成了椴樹蜜和秋蜜兩個主要流蜜期。根據蜜源分布,全省大體分森林蜜源區、淺山蜜源區、草原蜜源區和農田蜜源區四個蜜源區。

2.2 蜂產品市場前景較好,有價格優勢。國內市場潛力大,迎合消費趨勢。目前我國生產的蜂蜜就是全部內銷都無法滿足消費需求。且我國蜂蜜外銷價格低于其他國家價格,利于開拓海外市場。

2.3 蜂業的產業基礎較好。自80年代以來,我省蜂業管理得到加強,商品基地建設、蜜蜂育種、養蜂科研、教學、蜂產品流通、加工體系初步建立。蜂業行業社團的作用得到發揮,養蜂生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2.4 養蜂人才優勢。60年代開始,東北農業大學、牡丹江溫春農校分別設立實驗蜂場,在畜牧系、植保系、園藝系開設養蜂選修課程;1985年開始,牡丹江溫春農校開設了養蜂專業,為社會培養養蜂專業人才。

3 我省養蜂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省蜂業有很多特色和優勢,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的意識不強。我省農民對蜜蜂為農作物授粉提質增效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各部門宣傳力度不夠,還沒有形成專業性授粉蜂群機構,養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普及率不高。 二是螨害等蜜蜂主要病蟲害猖獗。由于用藥物防治帶來的抗藥性和對蜂產品的污染問題,給蜂業生產帶來損失,嚴重影響養蜂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蜂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

3.1 加快轉變蜂業生產方式。重點推進蜂種良種化,因地制宜,選擇高產、繁殖性能好、抗病力和采集力強的蜂種;推進養蜂設施機械化,實現從脫蜂、運輸、取蜜、蜂蜜過濾到產品包裝實現機械化;推進生產規范化,嚴格按照蜜蜂飼養管理規程,生產過程實行信息化動態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区| 韩国全部三级伦电影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二代妖精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美女胸又www又黄网站|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版2019| 劲爆欧美第一页|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精品永久免费播放| 好爽好多水小荡货护士视频| 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 日韩AV高清在线看片|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最近手机版免费中文字幕| 免费看又爽又黄禁片视频1000| 黑人极品videos精品欧美裸|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4ayy私人影院| 国产高清免费的视频| 99热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66|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级黄色片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日本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特级毛片s级全部免费| 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粗壮挺进人妻水蜜桃成熟漫画|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欧美天天综合色影久久精品|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