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勞動教育大全11篇

時間:2023-09-03 14:49:59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合法勞動教育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勞動合同法;人力資本投資

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背景及分析視角

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后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反應了社會不同階層利益的博弈,帶來的變革是深刻的,相關利益各方對其解讀也不盡相同。目前國內的學者大多都是從社會學和法學的角度加以研究,強調勞動合同法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穩定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有學者認為其不具有可實施的基本環境,提高了經營成本、抬高了就業的門檻,認為它只是一部意愿良好卻根本不具有操作性的法律。但分析一部新的法律能夠真正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還必須要有新的視角和分析方法。

勞動合同法能否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所導致的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能否成為一個有效的制度供給,能否滿足當前經濟轉型對相關法律的要求,是否具有作為制度的經濟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安全功能(降低市場風險),能否促進社會的進步和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等,都值得人們重新審視。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本文將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通過對宏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面的不同主體收益成本的比較分析,對其實施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進行探討和評價。

二、對勞動合同法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勞動合同法實施帶來的效應可以從三個層面分析:宏觀(以政府作為主體)、中觀(以企業作為主體)和微觀(以勞動者作為主體),在制度實施過程中都有其不同的利益訴求,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可以看做是三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其實施又分別使他們承擔了不同的制度成本,獲得了不同的收益。

從宏觀層面來看,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認為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給者。按照科斯理論:在一個產權明晰、市場完全和交易成本為零的世界中,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條件是不可能完全存在的,因此需要政府通過制度設計來彌補制度供給不足,解決各種市場失靈的狀況。在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過程中,目前普遍存在勞動合同的缺失、勞動合同的短期化、勞動雙方信息不對稱等情況,導致了多種機會主義和違約行為的發生,影響了勞動力市場運行的效率。其主要原因是勞動法律體系的不健全、不完善,這時只有政府作為一種強制的力量,才能克服舊制度實施過程中的路徑依賴,促進新制度的產生和實施。當然,勞動合同法作為新的法律制度,其制定、運行及完善都會耗費一定的社會成本,甚至從短期來看還可能產生諸多的問題,如部分企業由于自身原因難以適應其要求關閉停產而導致失業現象增加;部分企業采取損害勞動者的短視行為等應對措施。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和規范勞動力市場的積極效應也是明顯的。

從中觀層面來看,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有效的組織是制度變遷的關鍵,因此企業對勞動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實施及其實施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可能使企業承擔的法律責任、經濟責任和用工成本相對增加。但是從制度層面來看,勞動合同法將發揮其減少不確定性和降低風險的作用,其中不少的新條款對企業權利將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降低其可能面臨的各種用工風險,提高其在市場競爭中的靈活反應程度。如規定企業必須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推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增加必備條款內容等,都利于減少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規范彼此的行為,減少監督合同條款等方面的費用。

最后,從微觀層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勞動合同法加大對勞動者保護的立法宗旨和立法傾向,但是一項新制度的實施效果卻并不一定能夠與其制定初衷完全吻合的。一直以來,勞動者都是處于一種弱勢地位,追根究底,與我國的勞動法律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是有很大關聯的。從新制度經濟學對人的行為的假設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是“有限理性”和“機會傾向主義”的,由于人們面臨的往往是一個復雜、不確定的世界,信息是不完全、不對稱的,并且人對環境的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須通過制度設計和制度創新來彌補和預防人理性的不足。勞動合同法通過強調書面勞動的簽訂、推行無固定期限合同、加大勞動者對合同的選擇權、增加勞動必備條款、擴大受保護的勞動者范圍、健全勞動爭議協調機制等,對可能造成勞動權益侵害的法律空間加以了彌補和完善,提高其抵抗風險的能力,發揮制度的經濟功能和安全功能,使其獲得了經濟利益,避免了風險。

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初期,由于某些企業為了規避勞動合同法,采取對勞動者利益損害的短視行為,造成一部分勞動者失去勞動機會和勞動崗位,使得社會上對勞動合同法的各種置疑和反對之聲不絕于耳,但是這并不能否定新制度的有效性,只能視為制度在變遷和實施過程中與外部環境的契合所付出的改革成本,制度變遷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執行的過程中,是要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的加以調整的,也就是說我國的勞動法律體系還需要繼續不斷推進和完善的。

可見,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將不可避免給各個利益主體帶來一定的制度成本,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勞動合同法在勞動關系的契約化、減少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降低勞動交易費用、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等方面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帶來的不可估量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三、勞動合同法實施過程中的主體行為選擇

勞動合同法帶來機遇和挑戰并存,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如何在其實施過程中作出最優的行為選擇,實現制度的效用最大化,促進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行為選擇。

政府作為勞動合同法制定和實施的主導力量,對實施效果和進一步完善都起著重要作用。制度創新是一個利益調整過程,各個利益主體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利益矛盾,這就需要政府對受損者在一定程度給予補償性的制度安排,對相關利益加以調整。因此,政府更需要注意企業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相對關系,對于其承擔的制度成本,通過各種經濟或政策手段加以彌補和支持。對處于相對弱勢的勞動者,政府應均衡其與企業之間的力量對比,加大社會的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滿足勞動者各層次的技能和教育培訓需求,降低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面臨的各種風險,促進兩者之間的公平博弈,維護整個社會公平,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健康運行。同時,政府應該明確和細化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標準和實施細則,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進一步加快相關配套的勞動法律法規出臺,發揮積極的政策導向效應,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順利進行。

(二)企業行為選擇。

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作為中觀主體的企業可能是直接的受益或受損者。對于勞動合同法明確加大對勞動者保護力度的立法取向,使部分企業產生對勞動關系過于固定,企業用工成本增加,約束加大,在市場競爭中靈活性減弱等擔心,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其擔心不無道理的。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締結有遠見的契約,形成對雙方可信的威脅,將可能存在的危險重新設計到契約關系當中,對防止機會主義,減少犯錯誤的機會和提高理性水平,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是有利的。勞動合同法施行后,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其正面功能,在勞動合同法基礎上為加強勞資合作創造條件,強化合作意識,通過加強與勞動者的合作,規范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減少各種信息成本和不確定性,把阻礙合作進行的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勞動合同法對企業進行專業性的人力資本投資亦是有利的,通過約定培訓費用、約定服務期以及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簽訂保密條款、競業條款,消除其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特別是專業性人力資本投資的擔心,降低在人力資本和經濟投入等方面的風險,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戰略性目標的實現做好準備。

(三)勞動者行為選擇。

對于勞動者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如何發揮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對自身的保護作用。一般來說,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和實施是不可能立刻改變和扭轉其所處的弱勢地位和不利處境的。使勞動者真正處于弱勢地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知識水平、法律意識、認知水平的有限、個人力量的薄弱等原因造成的。勞動者面對的往往是信息嚴重不對稱、無法參與設計的公司治理結構、微弱的聲譽效應和昂貴的司法程序等.因此,能否從根本針解決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的相關因素,才是勞動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勞動者應該加強對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參與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改善自身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時,致力于形成和完善代表自身利益的相關團體,從而減少自身在信息水平、知識水平、法律水平、認知能力、理性決策等方面的局限,提高博弈能力和博弈水平。

從經濟人追求收益內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經濟責任的行為的“機會傾向主義”的假設出發,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總是盡最大能力保護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威廉姆森認為:人的機會主義本性增加了市場交易的復雜性,影響了市場的效率,機會主義的存在是交易費用的根源。①因此,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者也應該規范自身行為,避免各種為追求自身利益,故意破壞勞動力市場秩序,扭曲、攪亂或歪曲信息,缺乏信用,通過各種隱蔽或狡黠的手段損害企業利益等行為,在勞動合同法行為框架的引導和約束下,誠信、自律、守法,促進新制度的實施和經濟活動的有效運作,將有利于新制度更長遠、更廣泛、更有效的發揮對其保護作用的。

四、結語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勞動合同法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安排,其實施可能會給各利益主體帶來不同的收益,當然,不可否認其實施會帶來一定的制度成本,可能引起一些社會問題,造成短期內結構性就業矛盾等。但整體而言,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順利轉型利大于弊,對社會各個經濟利益主體亦是如此。因此,整個社會都應該以一種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其實施的效果,克服其在實施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和矛盾,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制度效能。

參考文獻:

[1]蔡.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J].高端之見,2008.2

[2]蔡.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的意義、爭議與相關政策取向[J].社會觀察,2008.2

[3]郭軍,鄭東亮,董平,王文珍,李天國 .再談勞動合同法實施[J]. 中國勞動,2008.3

[4]焦志勇.企業實施勞動合同法應注意的十大問題[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4

[5]姜穎.勞動合同法對現行勞動法的修改及對我國勞動關系的影響[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1

[6]盧現詳.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7]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篇(2)

一、價值鏈視角下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1 價值鏈的概念和內涵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指出價值鏈是對增加一種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作業活動的描述。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無處不在,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之間構成企業價值鏈,上下游關聯的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了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Gereffi(1999)等學者將價值鏈的概念與產業的全球組織聯系起來,提出了全球價值鏈理論,豐富了價值鏈理論的內涵,也擴充了該理論的適用范圍。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的諸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已不再是獨立的封閉系統,集群已融入到產業的價值鏈甚至全球的價值鏈當中。因此,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不能只局限在集群內部或一個省份,應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審視集群的發展現狀,明確集群在整個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清楚集群升級的方向和升級方式。

2 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主要依靠大量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較低的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一個相對范疇,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以及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

河南省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省,一直把保證糧食生產放在第一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近兩年來,河南省各級政府大力倡導產業集聚區建設,引進了相當一部分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有力地推動了河南省地方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河南省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層次。但河南省在發展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方面依然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以鋁產業和汽車零部件產業為例,這兩個產業既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河南省的鋁產品加工業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其中,鄭州、洛陽、三門峽、焦作等地區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氧化鋁產能和70%的電解鋁產能,形成了國內最大的鋁工業集中區。鞏義市、長葛市、滎陽市、溫縣等以鋁加工為主的產業集群發展迅速。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也相當發達,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同行業首位,部分產品已進入世界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再拿河南省的傳統優勢產業食品產業來說,食品工業是河南省確定的6個高成長性產業之一,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產業。河南在每年調出商品糧50多億公斤的同時,還有50多億公斤的糧食制成品供應省外市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面粉、面制品和肉制品加工基地。同時,河南省食品產業的龍頭企業群體較大,產業集聚態勢明顯。全國肉類綜合10強河南省占3家,全國方便面10強占4家,全省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37家,超50億元的企業6家,超100億元的企業4家。全省以食品工業為主導、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超過7個,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湯陰縣產業集聚區被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憑借自身比較優勢進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從發展規模上看,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已形成規模,在國內外市場上也初具影響力。但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產業集群的發展質量和發展層次,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依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從事低價值創造的生產制造環節,都依賴于其廉價勞動力的資源優勢。產業集群的升級,就是要沿著價值鏈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價值鏈中由低端走向高端。

二、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當前,河南省大力倡導產業集聚區建設,在新建的產業集聚區中,以對新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招商引資為主,而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則稍顯不足。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

1 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扶持力度較弱。現代經濟發展以追求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層次為首要目標,在對產業集群的規劃、引導和扶持上則傾向于那些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集群,從而忽視了原本處于傳統優勢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對河南省這樣一個傳統農業資源大省和人口大省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在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良好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促進河南省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需要各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2 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缺乏政府的統一規劃,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比較突出。河南省自然資源和農產品資源比較豐富,地區間差異也較大,但從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實踐來看,結構趨同現象較為突出。以豫東南的駐馬店市和周口市為例,兩市都把產業發展集中在糧食加工、油料加工、肉制品加工、棉紡織加工和皮革加工,駐馬店市大力推進中國豫南農產品交易中心建設,而周口市則在不遺余力地建設豫東南農產業物流大市場。結構的趨同容易導致彼此間的惡性競爭,不利于集群的良性發展。

3 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產業層次較低,產品的檔次也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有著自身的特點,技術簡單,易于模仿,進入門檻低等,這就造成集群的產業層次低,產品檔次也不高。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主要集中于傳統型工業項目和自然資源開采與加工的資源型工業項目,如農副產品加工、傳統制造、鋁制品生產加工等。雖然個別產業集群在國內市場上的區域品牌響亮,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仍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制造這一環節,產品的知名度和檔次也不高,貼牌生產、價格競爭仍是束縛集群發展的主要原因。

4 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失,集群可以做大但不能做強。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也需要高素質人才提供智力支撐,也需要政府和企業持續的科技投入,但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在這方面做的顯然不夠,從而導致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普遍缺失。以河南省農副產品加工為例,由于創新能力不足,多是簡單的模仿,其產品長期處于低檔次、粗加工和老品種階段,雖然企業規模在逐漸做大,但企業形象和產品檔次卻很難提高。

三、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

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良好發展不僅需要企業的自覺自省意識和政府的宏觀政策環境,更需要集群自身軟硬實力的增強和提高。因此,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應立足于自身區位和資源比較優勢,在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下,通過不斷創新實施集群升級戰略,從而培養集群競爭優勢。

首先,充分認識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意義和作用,切實加大扶持力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是河南省在利用傳統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發展、解決人口就業的有效途徑。沒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河南省提出的城鎮化口號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和政策導向作用,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普及推廣典型的經驗,提高社會各界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工作的認識。

篇(3)

一、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依托優勢學科發展情況分析 

 

為了滿足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需要的專門人才,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1999年,全國首批有8所高校獲得了招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資格,目前,全國已有125所高等院校招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梯隊,相關的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培訓正在深入展開。 

由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新興的專業,沒有標準可依,沒有資料可參考,各校基本上都是利用本校的學科優勢,在原有學科基礎上結合本校特色確立自己的專業定位。 

通過對全國設置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校調查,各校發展的方式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以社會學為基礎進行建設,依托社會學的資源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從社會角度開展研究。二是以經濟管理學科為基礎進行建設,利用原有的經濟管理學科的優勢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從經濟管理角度開展研究。三是以醫學為基礎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醫學為基礎,側重發展醫療保險方向是近些年一些醫學院校的探索。 

 

二、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與保險學科交叉發展、培養特色人才的探索 

 

中央財經大學于2000年開始設立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至今己走過了10年的歷程,目前已有248名本科層次的學生順利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我們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進行了就業崗位及課程設置方面的調研。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有65.38%的畢業生工作在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行業,其中在保險行業工作的最多,占畢業生總數的34.62%。調查結果表明,具有中央財經大學特色的與保險學科交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初步形成。 

 

1.在社會風險管理體系下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中央財經大學的保險專業是全國最早設立的,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因此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設立之初就樹立了在社會風險管理體系下依托學校既有的優質保險學科平臺進行專業建設的理念,側重發展社會保障。這種設置并不是兩個專業的簡單拼接,而是兩個專業的有機結合。這種有機結合一方面是源于保險和社會保障這兩個學科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雖然在我國的學科設置中,保險學歸屬于經濟學科,而社會保障被劃分到管理學科下,但保險與社會保障具有與生俱來相同的屬性,二者都是應對風險的措施,保險和社會保障在應對和化解各種風險方面所采用的原則是一致的,都是多數人共同分擔少數人所發生的風險——大數法則,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險與社會保障都可以包涵在社會風險管理的范疇之內,因此中央財經大學這種專業設置,充分體現了保險與社會保障兩個學科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這種專業設置體現保險與社會保障兩個學科在內容上既有交叉,又互為補充,各有側重。社會保障是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而通過商業保險則可以使人們獲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從應對和化解人們所面對的風險角度來看,保險與社會保障既具有同源性,又具有補充性。 

 

2.依托學校保險專業優質教學資源進行課程設置,培養特色人才 

在較強的保險專業實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財經大學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其培養方案中,在保證完成教育部規定的主干課程的前提下,設置了一組與保險學科相結合的保險類課程,在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形成了特色。這類課程包括:保險學原理、人身保險學、精算學原理、保險法、保險基金管理與運用、風險管理等課程。 

對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的調查表明:畢業生對保險類的專業課程評價普遍比較高,特別是對保險學原理、人身保險學、精算學原理這三門課程。其中“保險學原理:在所有課程中排名第一,有65.39%的畢業生認為該課程對其畢業后的工作“有一些幫助”或“非常有幫助”。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這門課程是作為專業課程最先開設的,對整個知識體系的形成有幫助,另一方面該專業的很多畢業生在保險公司工作,這門課程是其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基礎。有46.19%的學生認為“人身保險學“課程對其畢業后的工作“有一些幫助”或“非常有幫助”;34.62%的學生認為“精算學原理“課程對其畢業后的工作“有一些幫助”或“非常有幫助”。 

我校的課程體系設置,充分體現了學校在保險學科的特色,使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不僅具備了勞動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具備了保險方面的專業知識,擴大了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也滿足了保險公司,特別是人壽保險公司對于具有社會保障知識背景的專業人才的需求。 

 

3.重視實踐教學,共享保險實踐教學資源 

實踐教學是通過實驗、調研、實習等手段,使學生直接接觸實務,了解實際部門的運作,對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是實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目標不可缺少的內容。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內的實踐技能訓練和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兩大類。課堂內的實踐包括課堂討論、案例教學、非獨立設課的課程實驗和獨立設課的實驗課程或模擬訓練,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包括周末和假期的社會調查、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研究項目及“第二課堂”活動等。這些活動安排到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各個階段,形成了不間斷的實踐學習。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從2005年9月起在全院本科生中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學生一入大學就可以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系統地進行專業學習和實踐,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三、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與所在學校優勢學科交叉發展的對策 

 

根據此次對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的調查,結合其他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及專業建設的情況,我們對未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結合所在學校學科優勢實現交叉發展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選準優勢學科,合理確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與優勢學科的結合點 

勞動與社會保障本身是一個涵蓋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和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新體系,其內容包括勞動經濟、勞動關系、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等。但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理論本身還遠未完善和系統化,甚至落后于本已遲滯的社會保障改革實踐。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深入與理論的完善,作為主要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專門人才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也應突出特色,依托所在學校優勢學科的基礎發展是一種成功的嘗試。但是,在發展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優勢學科的選擇,應選擇那些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有合適結合點的學科,在其基礎上進行特色發展,絕不能進行隨意的組合,否則該專業就會成為兩個學科或專業的簡單拼盤,學生掌握的知識難以系統化,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課程設置既要保持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基礎,也要體現交叉特色 

依托優勢學科發展并不是辦“第二個”某專業,應立足于培養具有本專業背景和交叉學科特點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體系中,既要保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的開設,又要有交叉學科中與本專業領域關系密切的專業課程。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原來的課程體系中,保險學原理、人身保險學和精算學原理三門課程均體現了壽險公司的業務特點,受到畢業生的肯定,而風險統計模型課程雖與財產保險公司業務有關,但與專業主要為人的風險提供保障關系不大,畢業生對這門課程反應冷淡。 

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應樹立科學發展的觀念,要經常通過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專業研討會、走訪用人單位等形式及時了解課程的適應性,并及時調整。中央財經人學在這方面深有體會,現行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與最初版本已有較大差異,根據畢業生反饋,我們及時刪除了不適合的課程,如風險統計模型等,增設了適應需要的課程,如企業年金與員工福利、社會保障職業模擬(在高年級開設)等。 

 

篇(4)

各區、縣勞動局,各企業主管局、總公司勞動處:

現將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勞險字〔1992〕17號)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為了搞好企業勞保醫療制度改革,推動我市大病醫療統籌試點工作,各區、縣、局、總公司要積極開展大病醫療費統籌試點,并不斷擴大試點面,可將按(92)財工字第120號文件規定提高的3%福利基金作為職工大病醫療費統籌基金的部分來源。

附件: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略)

篇(5)

中圖分類號:R7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200(2017)01-112-03

DOI:10.11876/mimt201701045

B出型老年黃斑變性是一種發生機制尚未不明確的致盲性眼科疾病,是老年患者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1-2]。研究表明,衰老、氧化及炎癥造成的玻璃膜相關改變是該病的主要發病機制之一,而這種年齡相關性玻璃膜改變會引起視網膜黃斑區血管新生刺激因子與抑制因子不同程度的失衡,特征性病理表現為視網膜色素上皮層下的血管增生,其中黃斑區的脈絡膜新生血管是造成該類患者視力嚴重減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治療滲出型老年黃斑變性已廣泛用于臨床,該治療方法聯合光動力療法也有報道[4-5]。本研究通過較長時間的臨床試驗來比較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聯合光動力療法與單純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療法臨床療效的區別,為臨床醫生選擇治療方案提供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擇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行抗VEGF藥物(貝伐單抗)治療滲出型老年黃斑變性的患者160例,年齡60~80歲,經FFA檢查確診為經典或隱匿型脈絡膜新生血管且新生血管面積≥病灶面積的50%。隨機分為兩組,聯合治療組(試驗組)和單純注射治療組(對照組),每組各80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玻璃體腔內注射嚴格遵循內眼手術操作規范。在行注射治療前1天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常規點滴手術側眼球,一日6次,并于注射前1h對手術側眼球行復方托吡卡胺點滴散瞳。完善術前準備,清醒入室,持續心電血氧監測,進行充分的表面麻醉后,安爾碘沖洗結膜囊。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 對照組患者在開瞼器開瞼后行玻璃體腔藥物注射,使用1mL無菌注射器抽取0.1mL(1.25mg)貝伐單抗注射液,更換無菌針頭后經顳側鞏膜后下方3.5-4mm處注入玻璃體腔,自第一個月治療以后每一個月隨訪一次,共計隨訪12個月。

1.2.2 試驗組患者采用光動力療法聯合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 試驗組患者采用50J/cm2能量、600mW/ cm2強度的689nm激光對病變區域進行83秒的直接照射后24h行玻璃體腔注射0.1mL(1.25mg)貝伐單抗,根據檢查結果注射相同劑量貝伐單抗,共計隨訪12個月。

1.2.3 所有患者在貝伐單抗注射液注射完畢后均立即測量眼壓,若高于正常水平則立即行穿刺減壓,直至眼壓恢復正常。

1.2.4 兩組患者治療后每一個月行常規最佳矯正視力、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眼壓檢查及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斷層成像技術檢查。隨訪期間當患者出現下列情況中的兩項以上是進行玻璃體腔藥物重復注射:最佳矯正視力下降0.02以上;黃斑區出現新鮮出血病灶;脈絡膜新生血管出現新病灶或者原始病灶滲漏增加;光相干斷層成像技術顯示視網膜內積液增加。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玻璃體腔平均注藥次數。比較治療后1月、3月、6月和12月的最佳矯正視力、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眼壓及治療后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試驗組患者玻璃體腔注藥次數(3.8±1.8)次顯著低于對照組(10.2±1.6)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兩組患者治療后最佳矯正視力較治療前均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共計2人發生并發癥,術中出血和視網膜色素上皮撕裂各1人,總發生率為2.50%。對照組治療后共計7人發生并發癥,術中出血和視網膜色素上皮撕裂各3人,眼內炎1人,總發生率為8.75%,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是目前治療滲出型老年黃斑變性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該類藥物通過拮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同時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視網膜內滲液的吸收改善黃斑水腫[7-9]。光動力療法是近幾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高度選擇性治療技術,該技術主要針對(血管)增生性病變組織[10]。靜脈注射光敏劑之后,通過光照射,使病變部位的新生血管發生機能或形態變化,進一步殺傷新生血管內皮細胞促進其凋亡過程的進展[11-12]。臨床治療中,將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與光動力療法聯合起來已成為滲出型老年黃斑變性治療的發展趨勢。

本研究中聯合治療組患者和單純注射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最佳矯正視力和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其中聯合治療組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最后達到了0.36,聯合治療組患者的黃斑區視網膜厚度最終穩定在252.1μm,顯著小于單純注射治療組患者的黃斑區視網膜厚度266.8μm,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種治療方法可協同作用,光動力療法可使病變部位的新生血管發生機能或形態變化,減少了病變的范圍和嚴重程度,有助于抗VEGF藥物充分發揮藥物效應[13-14]。治療后的眼內壓沒有顯著變化,表明兩種治療方法不會干擾眼內房水的生成過程,均可以維持眼球正常形態、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這些主要的療效指標與文獻中報道的結果相近[14-15],表明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聯合光動力療法能有效改善B出型老年黃斑變性患者黃斑區視網膜結構,促進黃斑區的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凋亡,同時很好的提升患者視力。聯合治療組患者玻璃體腔注射次數(3.8±1.8次)顯著少于單純注射治療組患者(10.2±1.6次),表明聯合治療可有效減少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次數,減少對玻璃體的損傷。兩組患者中都沒有發生視網膜脫落,聯合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單純注射治療組發生率為8.75%,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光動力療法能在抗VEGF藥物注射前促使病變部位的新生血管凋亡,與單純的抗VEGF藥物注射治療相比更接近細胞的自然凋亡過程,對組織損傷較小[16]。可見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聯合光動力療法在安全性上要優于抗VEGF藥物玻璃體腔注射。

綜上所述,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玻璃體腔注射聯合光動力療法治療滲出型老年黃斑變性的總體療效優于單純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玻璃體腔注射,視力恢復更顯著,安全性高,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Nazumul H, Rohit K, Taraprasad D, et al. Two years follow-up outcome of verteporfin therapy for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ilarization in pathologic myopia in Indian eyes [J]. Indian J Ophthalmol, 2008,56(6):465-468.

[2] Ferrara N. From the discover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vastin in clinical trials-an interview with Napoleone Ferrara by Doraenico Ribatti[J]. Int J Dev Biol.2011,55(4-5):383-388.

[3] Freeman WR, Kozak I, Yuson RM, et al. Prognosti implications of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in bevacizumab (avastin)-treated eye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J]. Retina. 2011,31(9):1812-1818.

[4] Macky TA, Mahgoub MM. Electro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of optic nerve and retinal functions following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bevacizumab (avastin)[J]. J Ocul Pharmacol Ther. 2012,28(2):159-165.

[5] Schmidinger G, Maar N, Bolz M, et al. Repeated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Avastin (R))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new vessels i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after complete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J]. Acta Ophthalmol. 2011,89(l):76-81.

[6] 張美霞,陸方,嚴密,等.光動力療法治療滲出型老年性黃斑變性四年臨床觀察總結[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4,20(2):27-29

[7] Ogata N, Nishikawa M, Nishimura T, et al. Unbanlanced vitreous levels of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 Am J Ophthalmol, 2002, 134(3):348-353.

[8] Lin CT, Hu FR, Kuo KT, et al.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early and late bevacizumab (Avastin) injection on inhibiting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conjunctivalization in rabbit lirabal insufficienc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0, 51 (12):6277-6285.

[9] 胡,唐仕波,梁小玲等.玻璃體腔單次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Bevacizumab治療糖尿病性黃斑水腫[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8, 24 (3):172-175.

[10] Witmer AN, Vrensen GF, Van Noorden CJ, 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and angiogenesis in eye disease[J]. Prog Retin Eye Res, 2003,22(1) :19-29

[11] SENGER DR, VAN DE WATER L, BROWN LF, et al.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PF, VEGF) in tumor biology[J]. Cancer Metastasis Rev, 1993, 12(3-4): 303-324.

[12] Regillo CD,Brown DM,Abraha M.The PIER Study Group. Randomized, Double-Masked,Sham-Controlled Trial of Ranibizumab for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PIER Study Year[J].Am J Ophthalmol,2008,145(2):239-248.

[13] Hicklin DJ, Ellis LM.Role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athway in tumo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 [J].J Clin Oncol,2004,23(5):1011-1027.

篇(6)

必須要承認,在開展勞動教育方面,我們和很多學校一樣,起初踟躕不前、裹足“不動”。而促使我們真正“動起來”的,是家長的一次投訴。

我校一二年級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兩節課,比其它年級少一節。考慮到孩子較小、放學又早,家校雙方都想讓孩子早點打掃完衛生回家,我們就依值日表,安排對應孩子的家長,到校帶領孩子一起打掃衛生,認為這樣做一來可以加快灑掃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來可以對孩子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給孩子“愛勞動、會勞動”的積極示范和啟示。但家長認為,衛生應該由班主任帶著學生一起打掃,不應該麻煩家長。并因此投訴。

學校對投訴進行了及時回應,并溝通解決了有關問題,這一事件帶給教育者三點啟示:(1)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是全員的,不論職位;(2)勞動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須的,不論途徑;(3)家長對學校勞動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論形式。

從學校層面來說,要堅持“德育為首,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落實素質教育政策,深入開展、實施好“勞動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國少工委等多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到今時已落地一年。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從基層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際觀察來看,勞動教育蓬勃發展的局面卻并未出現。雖有《意見》“落地”,但“勞動教育”在很多學校并沒有“動”起來,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見》本身的宣傳、執行力度存在不足外,還有可操作性方面的問題。

一、現時困難:“動”與“不動”,這是個問題

客觀來講,國家非常重視面向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并且有相當長的一段時,各種勞動教育實踐,如學工學農、校外實踐、家務勞動、公益勞動開展是豐富而有效的。但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的發展,勞動教育在學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軟化、在社會被淡化、在實踐中被虛化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并成為今日常態。如何更好地推進勞動教育,變成了“動”還是“不動”的問題。推進勞動教育的主要困難體現在:

(一)學校方面

1.“課”動難。課時緊張,勞動與技術課程推進隨意性強,“被調課”現象比較普遍,“開齊上足”成奢侈品;課程形式比較單一,學科整合力度不夠,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2.“師”動難。師資保障能力有限,缺少專職老師,兼職老師不能科學、系統地推進學科建設,專業水平亟待提升。

3.“生”動難。各種文化課學習(補習)、特長(興趣)培訓占用了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時間;學生勞動熱情持續時間短,“表象性”勞動占據主導地位,勞動實踐的觀念亟待轉變,勞動的習慣和能力亟待培養。

(二)家庭方面

1.思想變動難。一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寵溺過度,總認為孩子還小,勞動太苦太累,老是借著“等孩子大一些再說”來包辦代替。

2.家校齊動難。家長都有自己多種多樣的家教理念,要使他們集體認同一個教育理念并實際行動,需要做大量細致而有說服工作。各位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先進、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別,難以均衡。

(三)學生方面

1.勞動學習不足,家長示范太少,學生整體缺少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家長因為客觀上沒有時間或是主觀上輕視勞動,和孩子一起勞動的機會少,對孩子的主動示范也很少。

2.勞動時間不足,勞動實踐太少。據一份調查顯示:僅以學生每天從事家務勞動平均時間為例,美國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日本為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也就是12分鐘。時間的絕對不足必然約束、限制孩子的勞動實踐,使其在勞動形式上趨于簡單重復,缺少多樣性。

(四)社會方面

1.尋找基地難。一是區域內的校外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數量嚴重不足且建設質量總體不高,二是無償或低價面向學生的勞動教育基地須依靠學校自身去尋找、協調,制約因素太多,學校往往勉力為之或選擇知難而退。

2.整合評價難。及時、有效的評價對激發、保持學生的勞動熱情,并逐漸內化為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當下學生社會層面的勞動,除及學校有組織地進行并實時納入學生的德行評價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徑的勞動均處于自發、自覺、自主的狀態,沒有評價標準,更未與學校現有的評價激勵機制形成對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動形式,納入評價又出現無法掌控過程和效果、無法確立評價主體和標準等實際困難。

3.制度支撐難。勞動教育在實際運行中還遇到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沒有相關的制度來保障、約束或是激勵相關部門和單位來支持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活動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憑著個人好惡、社會責任等情緒性因素來支撐,彈性太大,缺乏穩定性、規范性和約束力。

二、對癥有方:“動”與“不動”,這不是問題

思想決定行動。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項目的推進都必須先解決“為什么做、做什么、怎樣做”三個問題。其中“為什么做”屬于思想認識的范疇,必須有堅定而一致的認識和態度。《意見》的出臺充分闡釋了加強勞動教育的意義,即“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興趣、磨煉學生意志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對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將推動《意見》的落實作為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南針”和檢驗實施勞動教育決心和力度的“試劍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困難在尋求智源和資源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尋求智源和資源的過程就是尋求辦法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獲得經驗的過程。當前,學生缺少勞動、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推進勞動教育力度不一、遲疑觀望;家長重智輕勞,參與學校勞動教育熱情不高……推進勞動教育困難重重。如何解決?當然是面對具體的問題和困難,有的放矢,統籌推進。具體辦法有:

(一)整合三門課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堅持課堂是勞動綜合素養培養的主陣地和重要窗口。我們實現勞動教育的課程是勞動與技術,該課程倡導“做中學”和“學中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突出強調“勞動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統一”“以生活為基本邏輯,組織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內容”。與此同時,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少先隊活動課程都有與“勞動與技術”課程內容交叉甚至重疊的部分,我們要通過校本化的二次課程開發,實現三門課程的有效整合,從而集聚優質資源,更好地達到課程目標。

(二)確立三個主體。現時的勞動教育在主體認定上隱約是“雙主體”,但同時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在學科推進上,“勞動與技術”課程的老師是當然的落實主體,但缺少主體責任、評價要約和具體標準。班主任是潛在的落實主體,因為很多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技能習得和勞動教育實踐等工作需要通過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來組織實施,但同樣沒有主體責任。而從勞動教育的內容設置來看,家務勞動是關鍵的環節之一,也是勞動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長也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而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環。所以我們在加強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明確確立學科教師、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和家長等三方位落實主體,并設定相關責任。

(三)形成三方評價。以往的評價多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且參與主體多是班主任,而標準則是憑著學生參與班級值日是否熱情、是否認真、是否主動等定性標準(主觀印象)來制定,評價具有很強的隨意性。而同為落實主體的學科教師和家長,失去了評價的參與權和話語權,評價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在這一點上,學校要用規范的形式與班主任、學科教師和家長等三方評價主體銜接好并將評價要素、評價標準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參與的、既重視結果也看中過程、兼具指導性和約束力的成長性評價指南。

(四)培養三種意識。即,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一定的基本勞動技能,更要從培養勞動素養的角度,培養他們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情感,牢固樹立“勞動光榮,人人參與”的躬行意識、“珍惜勞動成果,勤儉光榮,浪費可恥”的節約意識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奉獻意識,努力營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體的事情爭著干、家里的事情幫著干、公益的事情搶著干”的氛圍,形成風尚。

(五)建好三個基地。基地是夯實常態培養和實現整體提升的有效載體。班級和家庭要基于學生個體在班級(孩子個體在家庭)的義務,分給勞動“責任田”,建好“責任基地”。職能處室基于學生個體價值實現和道德成長的需要,要劃出“愛心社區”,建好“小雷鋒基地”。學校基于學生勞動實踐和整體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尋找“試驗田”,建成“校外成長基地”。通過上級指導、學校定制、意向調研、簽訂協議、認可掛牌等程序,將校外基地建設高標納入學校管理視野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課程建設理念,實現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和效能化。

三、務實推動:“動”與“不動”,都不是問題

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重視和加強學校勞動教育,既是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的“固本強基”工程,是“大國工匠”的召喚,也是黨和人民的熱切期盼。加強勞動教育,“動”的是從培育勞動素養的角度務實行動,下力氣解決“如何盡早動起來”和“如何動得更好”的問題。“不動”的是始終堅持“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諶面發展”的基本原則,抓好“落實相關課程、開展校內勞動、組織校外勞動和鼓勵家務勞動”四環節。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推進校本實施,相關課程“真落實”。課程實施是“本”,要做好四個“一”:做好一個整合,即在有職能處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課)學科老師代表、家長和學生代表參與的環境下,把勞動與技術課程、少先隊活動課程與科學課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題的內容進行校本整合,使課程實施處在學校視野下,增強執行的力度。

開發一本教材,即開發《我愛勞動》校本教材,將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知識學習、勞動技能掌握、勞動成果評價等內容涵蓋其中,并根據低、中、高年齡特點使教材體現階梯式成長的特征,使學生“學有所依”“行有所獲”,教師“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訂一份意見,即制定基于學校的《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學校勞動教育從整體上進行目標和原則定位,在實施中明確工作細節,突出機制保障。

申報一個課題,即通過省級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少先隊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研究》來推動和保障課程實施,使課程的實施全程都在科學、明晰又正確的路上。

(二)設計勞動崗位,校內勞動“真豐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際體驗是習得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素養的重要渠道。我們設計了三種類型共8個崗位來滿足學生需求:

1.責任型崗位。是屬于義務性質(任務性)的,人人都要參與。包括:

(1)衛生保潔,主要勞動形式包括掃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潔區打掃、蛛網清潔、污漬清除等。

(2)班務保持,主要勞動形式有圖書整理、講臺整理、桌凳整理、灑掃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獻型崗位。是屬于志愿性質,個人有強烈意愿并獲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參與。主要服務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崗,隸屬“五小”團隊,主要職責是做好學生車輛停放區域的車輛排放、班級飲用水保障、學校平地的衛生保持、衛生環保宣傳等。

(2)小雷鋒社區,主要職責是做好學校公共區域的衛生保潔、開放書吧的管理、低年級班務勞動支持、校前區左右30米衛生維護等。

(3)紅領巾綠地,主要職責是學校綠地的雜草拔除、樹木花草澆水、為花草樹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崗位。遵循自愿原則,但帶有集體組織性質,有一定的約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塊田”種植(園藝)展示(結合科技節)、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紅領巾、刷鞋、疊被子、整理圖書等)等。

(2)勞動競賽性的,主要有清潔區打掃(團體)、植樹(團隊)、水果采摘(團隊)、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釘紐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餃子等)等。

(3)特長展示性的,如編織、縫紉、木工、陶藝等。

(三)聚合區域資源,校外勞動“真常態”。校外勞動有廣闊的智源和資源,對加強勞動教育起著“加速度”的作用。我們與素質教育基地合作,組建校外成長基地,通過“學校定制”將勞動教育滲透在素質體驗項目中;我們將全國、省、市勞模和校前區的保潔責任人請進校園給學生做國旗下講話和共上少先隊活動課,增強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結合德育主題教育活動和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需要,我們春、秋季各開展一次全員性外出的勞動體驗活動,并形成體驗報告;結合少先隊尋訪活動,我們走進家鄉創造創新先進集體和個人典型。通過區域優質教育和實踐體驗資源的聚合,校外勞動體驗正為勞動教育深入推進提供成功樣本,為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插上翅膀。

(四)鼓勵家庭參與,家務勞動“真融入”。一個巴掌拍不響,眾人劃槳開大船。家庭參與是勞動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視的“測謊儀”。一方面,我們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會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廣泛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爭取和盡量多的家長達成共識,為全面推進勞動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們借助家長委員會,首先獲得他們對學校有關勞動教育家庭實踐活動的支持,進而把聲音傳播向更多的家長;再者,我們明確并公示學校勞動教育安排中有關家庭、家長參與的內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勞動教育,家務勞動真正融入勞動教育。

(五)重視欣賞激勵,評價手段“真創新”。及時、恰當的鼓勵和欣賞對于激發興趣、保持熱情有著積極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創新評價手段、豐富評價形式更能放大這種效應。一方面,我們繼續用好雛鷹獎章、“好少年”評比、“好隊員”評比等傳統有效評價手段;一方面,我們通過“勞動小能手”“最美小雷鋒”“小小勞模”等表彰和給家庭發喜報、家長給孩子發獎狀(獎勵)等形式,及時發現、欣賞和肯定愛勞動、會勞動、尊重勞動和善于勞動創造的榜樣和先進典型,積極營造人人重視勞動、人人參與勞動、人人贊美勞動的積極氛圍。

以上為加強勞動教育具體實踐中的一些實際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發大家討論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其中,關于勞動意識的培養被作為六大素養之一,在“實踐創新”層面的第一條予以凸顯,其重點是: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這為務實推動勞動教育在學校層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導和生長沃土。

當然,無論是在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在學校教育行政層面,我們都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運用行政力加強資源開發,推動一批校外公共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如何制定督導評價標準,引領區域內的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的創建?如何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學科教師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專業化實施水平?如何用“規矩”的形式來保證勞動教育的實施問題?等等。我們相信,伴隨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必將為更好推動勞動教育的實施起到助推作用,這都是我們共同關注、期盼和樂見的。

參考文獻:

[1]劉宇.學生課程參與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兒童哲學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諦[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4]陳瑾.“更兒童”的課程:階梯式課程的深度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冀曉萍.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創新高素質人才培養途徑: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就《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答本刊記者問[J].人民教育,2015(17).

篇(7)

1勞動就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

1.1經濟高增長與高失業并存

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經濟增長率高低和失業率高低存在替代關系,高增長往往能夠帶來低失業,低增長則常常伴隨高失業。近年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導致我國城鄉勞動力對有限就業崗位的競爭更加激烈,城鎮失業問題更顯突出。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都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但是經濟體制改革和以技術進步為主要支撐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又使我國長期存在的人均資源不足、居民消費率偏低與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以及勞動力總量明顯過剩的矛盾凸顯出來,使傳統體制下嚴重存在的隱性失業逐漸轉化為顯性失業。

1.2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失業人數不斷增加,勞動力供給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勞動者的素質不能滿足需求,不少崗位空缺。結果導致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就業矛盾卻不能得到相應緩解,還形成一批就業弱勢群體,如年齡偏大或技能水平偏低的勞動力。首先,表現為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高級工、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明顯缺乏。其次,由于培訓機制的落后,技術工人的供給呈現短缺。勞動力市場出現的這一現象集中暴露了我國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

2影響和諧的經濟因素分析

我國為了促進勞動就業、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在稅收方面制定了三類政策:

2.1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安置富余人員的稅收優惠政策

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體分離和輔業改制分流安置本企業富余人員而興辦的經濟實體(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凡符合以下條件的,經有關部門認定,稅務機關審核,3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一是利用原企業的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或關閉企業的有效資產;二是獨立核算、產權清晰并逐步實行產權主體多元化;三是吸納原企業富余人員達到本企業職工總數30%以上(含30%);四是與安置的職工變更或簽訂新的合同。

2.2鼓勵企業積極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小型企業實體,在所得稅、營業稅等方面都給予了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為安置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舉辦的勞動就業服務企業,開辦當年安置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超過企業從業人員總數60%的,經勞動部門審核,報主管稅務機關批準,一次性免征所得稅3年,免稅期滿后,當年新安置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占企業原從業人員30%以上的,再減半征收所得稅2年;從事商品零售兼營批發業務的商業零售企業和服務型企業(廣告業、桑拿、按摩、網吧、氧吧除外),凡當年新招用下崗失業人員達到職工總數30%以上,并簽訂3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經認定核準,3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對符合上述條件的新辦商貿企業,3年內減征30%的企業所得稅。

2.3鼓勵和扶持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國家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除國家限制的行業)的納稅人自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30日內到稅務機關辦理稅務登記,并領取稅務登記證,免收稅務登記證的工本費等稅收優惠政策;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自領取稅務登記證之日起,三年內免征個人所得稅;自2004年1月1日起,較大幅度地提高下崗失業人員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減輕了他們的稅費負擔。

3新時期勞動關系沖突的特點

3.1沖突雙方利益訴求表達渠道

社會層面,各利益群體通過一定的渠道,表達利益訴求以影響政策法規,以實現利益的協調,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勞動者與企業經營者相比,其利益訴求的影響小,利益訴求表達的渠道相對較少。企業經營者因其經濟地位與政治地位,很容易接近與影響政策、法規制定的決策層,而基層勞動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他們的利益訴求顯得比較微弱,往往不被重視。媒體對企業經營者的主張報道較為積極,但對基層勞動者的訴求反映還是心存顧慮。

3.2沖突雙方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與資源占有上的不平等同時并存

從廣義上說,他們在政治地位上與其他勞動者一樣,既是國家的“主人翁”——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也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都是平等的,現階段其他所有制的經營者,包括私營企業經營者,作為勞動關系的一方,他們雖然與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不同,但也不完全等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家,他們同樣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這是由我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所決定的;但從資源占有上看就不一樣了,企業經營者往往是資本、資源的擁有者,在勞動關系中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勞動者則只有勞動力資本而沒有物質資本,使得勞動者在與資本博弈、在勞務與勞動報酬的交換過程中處于絕對弱勢地位,造成的情況是:勞動者對收入分配的主張權被剝奪。

3.3沖突雙方的尖銳性與非對抗性同時并存

從總體上看,新時期的勞動關系矛盾雖然有的比較尖銳,但它仍然是具有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是勞動者和勞動者、或者是勞動者和建設者之間的矛盾,具有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體利益的相對差異性。雙方的矛盾沖突在我國現階段不具有根本的對抗性,即使出現一些比較激烈的矛盾,也由于我國政治制度的優勢,經過各方面的協商和協調,基本都能得到合理和及時的解決。尖銳性與非對抗性對立統一于矛盾沖突的統一體中。

參考文獻:

[1]范社群.農民工合法權益保護存在問題及對策[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吳俊培.現代財政理論與實踐 [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杜政.進城務工人員權益保護探析[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篇(8)

     三、積極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和宣傳工作,完成了上半年政治和業務學習記錄工作,在《水利部人事勞動教育網》、《黃河網》、《黃河人事勞動教育網》、《黃河政工》等多種媒體上發表稿件40多篇次,積極宣傳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按時完成了集團公司機關和各分、子公司工資臺帳的編制工作,按時編制、匯總和報送勞動工資月報、季報;建立勞動工資統計臺帳,嚴格規定勞動工資統計制度,及時為集團公司的各項決策提供了準確的統計資料。 

    五、制定了《三門峽黃河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年休假實施辦法》、《三門峽黃河明珠(集團)有限公司人事系統日常管理辦法》,目前已送交有關領導審閱。

     六、開始制定《三門峽黃河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員工手冊》,目前進展順利。

     七、完成了集團公司機關和各分、子公司崗位變動人員工資調整的審批工作;

     八、完成了調入、調出人員工資關系的轉移工作; 

    九、審核批準了三門峽明珠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三門峽明珠投資有限公司的工資改革實施辦法; 

    十、按時完成了機關上半年工資、獎金、防汛津貼、肉蛋補貼和防暑降溫費的審核發放工作。

     十一、按時完成了集團公司各分、子公司工效掛鉤的工資結算工作;

     十二、按時完成了明珠賓館等單位企業經營者年薪制的測算工作;  

   十三、健全傷亡事故統計報告制度,按時向各上級有關部門報送了傷亡事故報表,組織參加市勞動局工傷殘疾鑒定。

     十四、按照《工傷醫療費用報銷規定》,要求審核辦理了離退休人員的工傷醫療費報銷。 

    十五、按照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要求,對集團公司的勞動防護用品使用情況進行了一次執法檢查,規范了勞動防護用品的采購、保管、發放、使用、報廢管理。   

  十六、及時為集團公司機關職工配發了勞動防護用品。

     十七、按要求向市殘聯報送了《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年報》報表。

     十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配合法律事務部,積極做好陳運河案件的法律訴訟工作。

     十九、協助綜合管理中心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保險科完

善了多份即將退休職工的檔案材料,為這些職工的正常退休提供保障。

篇(9)

1.從學生實際來看:

一是生源年齡參差不齊,原籍所在地的基礎教育條件差,學前教育不到位。二是學生方言較重,師生交流困難,給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增加了難度。三是移民學生流動性大,異動頻繁,學額鞏固難。

2.從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看:

一是移民群眾文化程度偏低,認識觀念、風俗習慣、生活習慣有差異。二是受到相對獨立的居住環境和相對落后的家庭教育影響,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衛生習慣都比較差。三是移民群眾大部分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家中子女又比較多,支持教育動力不足,投入教育的熱情較低。

二、加強移民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做法

對一所移民學校來說,加強學生養成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教育實踐中,學校大力加強養成教育,找準制約學校發展和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引導學校上下以學生行為養成教育作為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理清思路,明確方向。

學校確定“詩書載道,翰墨育人”的辦學理念,把“說普通話、寫規范字、做文明人”的辦學宗旨作為養成教育的具體載體貫穿到整個學校的教育活動中,找準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突破口,齊心協力抓養成教育。一是師思想,打破教師認識局限,克服教師中存在的“條件決定論”和“生源決定論”等消極思想。二是在學生中明確養成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調動起學生參與養成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三是切實轉變家長認識,采取各種形式向家長進行廣泛宣傳,爭取家長對學生養成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2.把學生行為養成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教師把課堂管理作為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教育的一項重要部分,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規范課堂語言,從坐姿、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等都要求用禮貌用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全體教師加強了對學生課堂、課間的文明禮貌、衛生習慣、勞動教育等言行督促指導和常規管理。

3.在班級日常管理中突出行為養成教育。

班主任把培養良好的班風作為班級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實際制訂班規班約,努力形成奮發向上的班風;利用晨、午、晚檢、周一升旗儀式、主題班會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行為養成教育進行點評。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設養成教育氛圍。

環境影響習慣,學校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多重育人環境創設,使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的濃烈的文化熏陶。一是加強班級宣傳氛圍,從班級抓起,辦好班級文化陣地;統籌安排,每半月重點抓一項習慣養成教育,建立班級督查考評制度,努力提高良好習慣的養成率。二是營造校園宣傳氛圍,辦好宣傳櫥窗和長廊,展出包括文明禮貌、勞動教育、衛生習慣等行為規范圖片及學生有關活動的照片。三是辦好校報校刊,圍繞學生在校內外、課內外,從學習、衛生、勞動等習慣,定期定主題出刊,讓學生接受教育。

5.在學校生活中加強學生行為養成教育。

一是強化就餐管理。通過學校領導和生活指導教師陪餐、值周教師和少先隊檢查監督,強化學生排隊就餐意識,教育學生愛護保持就餐環境,餐后主動擦餐桌、送餐盤,養成勤儉節約、文明就餐的良好習慣。二是加強宿舍管理。宿舍是學生密集、活動集中的場所,寄宿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生活自理自律能力較差,要教育學生“愛”自己的家;要求學生每天起床后整理好內務,堅持必須經宿舍管理員檢查驗收簽字的制度,通過文明寢室的評比樹立典型,強化良好生活習慣培養。

6.創設學生課余活動場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鞏固養成教育效果。

學校建立了書法室、科技活動室,開展了一系列養成教育主題實踐活動,一月一個主題,深化和落實養成訓練。

7.結合法治教育,深化養成教育成果。

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每學期請法制副校長(派出所長)來校作報告,結合具體案例,談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從反面事例中認識養成習慣不好的危害性,從而明白“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

篇(10)

懲罰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要對每個少年違規者作具體分析,對癥下藥。馬卡連柯認為“在集體和集體機構沒有成立之前,在傳統沒有形成,最起碼的勞動習慣和生活習慣沒有養成之前,教師可以有權采用強迫的方法”。如對懶惰者的善意懲罰就是一個生動的事例。馬卡連柯故意讓一個有些懶惰的孩子去領導一個特別懶惰的人進行勞動,結果是使他們雙方都看到了這種惰性的不可容忍,從而促使雙方痛改前非,樹立起勞動觀念和習慣。

教育的懲罰是必要的。一位中學的老師介紹過,在美國的學校里,學生犯了錯,學校有要求學生“面壁”(強迫要求其做這種動作),還可以叫家長領回家去反省(停課反省)。說起美國中小學的懲罰教育,其歷史也曾很“輝煌”過。在美國,家長打孩子是不合法的,孩子可以打電話給警察,警察可視情況決定是否帶走家長。但是在美國的不少州,學校體罰學生卻是合法的,老師“適當”地打學生,也是允許的。美國有的私立學校曾以懲罰學生之嚴厲而出名。其體罰之酷并不亞于中國的私塾。公立學校當然要比私立學校寬松些。然而,公立學校的懲罰教育也是五花八門的。前面提及的老師打電話給家長即為懲罰的一種。這才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一說。

有這樣一個故事:1920年,美國一個12歲的小男孩,踢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一塊窗玻璃,小男孩老老實實地承認了錯誤,請老太太寬恕,可老太太堅持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能買125只生蛋的母雞,在今天,約合人民幣3000多元。男孩的父親把12.5美元給他的時候,嚴肅地說:“這12.5美元,我借給你賠人家,不過,一年之后必須還我。”從此,小男孩一邊刻苦讀書,一邊抽空辛勤打工掙錢,半年后,終于掙足了12.5美元。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的總統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深有感觸地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也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的兒子因打架斗毆,被公安機關拘留,罰款和承擔醫療費3000多元。他好不容易湊夠替兒子交上去,可是兒子又參與賭博,被罰款5000元。后來他的兒子又參與搶劫殺人,被處極刑。在臨赴刑場的時候,他卻不愿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父親,說是父親過多的“愛”害了他。多么可悲的父親哪!這樣的結局是善良的人們所不愿看到的,卻以血淋淋的事實帶給了我們許多的思考。

篇(11)

    依據一般法理,普通法律主體的義務有兩個來源:法律和道德,但某些主體例如行政主體則遵循“法律無規定即為禁止的”原則行使權力,相應地其義務也以法律規定為主要來源,學校義務的來源和其法律地位密切相關,在法國,學校是作為公立公益機構存在的;在日本,學校的公務性也有明確規定,《日本教育基本法》第6條規定“法律所承認的學校是具有公共性質,因此除國家或地方公共團體外,只有法律所規定的法人才能開辦學校。”教育活動的公務性已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書》中明確指出:“教育是有關一般公共利益的帶根本性的事業,國家應把興辦教育視為一種責任”。在我國,中小學依其活動的主要內容而言,是國家實施教育職責的專門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制定教育發展規劃,并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我國法律、法規對教育的公務性也有相應規定:原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行為的若干原則意見》中指出:“實施義務教育,主要是政府行為;我國普及義務教育以政府辦學為主,主要依靠公辦中小學校”。中小學依相關教育法律、法規行使權利應視為是行政主體的活動,學校作為行政主體與其他分擔政府統治職責的行政主體相比,更多的體現為公益性,其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是一種公務行為,但這種行為不是單純的命令與服從,管理與被管理關系,其目的是增進公益和提供服務的活動,也即是非權力性公務,這在我國法律規定中也有體現:其他行政主體,法律規定其行使的是“職權”;而教育法中則規定“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享有“權利”。中小學義務以法律規定為主要來源。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教育法律體系,以《憲法》為根本,《教育法》為核心包括《教師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關教育法規。其中對中小學義務也有明確規定,這即有利于學校適當履行其義務,更益于受教育者權益的保護。

    二、中小學義務的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heyzo朝桐光在线播放|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a毛片在线还看免费网站| 扒开两腿猛进入爽爽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佐佐木明希| 欧美军同性videosbest| 亚洲综合色一区| 第一福利官方航导航| 和僧侣的交行之夜樱花| 西西人体44rt大胆高清日韩|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自在线| 97av麻豆蜜桃一区二区|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www.欧美色| 尤果圈3.2.6破解版| 中国人观看的视频播放中文|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你看桌子上都是你流的|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的动态图 | 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欧美亚洲精品suv| 免费在线观看你懂的|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69av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 18禁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 99视频在线免费| 天堂а√中文最新版地址| www.九色视频| 婷婷激情综合网|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女人被狂c躁到高潮视频| ssni-559侵犯新任女教师| 女人18毛片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