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大全11篇

時間:2024-01-05 17:02:4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

篇(1)

傳媒行業在傳統意義上以及很多資料上顯示的定義是傳播信息以及知識的行業,它是十分特殊的行業因為它的涉及領域極為之廣,載體也是各種各樣,例如:圖片、文字、語言、聲音、影像、符號等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老百姓生活質量高的體現無非就是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提升,而傳媒業的興起正是代表著一個國家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現代傳媒逐漸成為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綜合實力較量的主要參照之一。一旦一個市場被打開,就會不斷涌入新客戶和運營機構,因此傳媒行業不斷增加,隨之也帶來了競爭激烈的狀況加劇,由于我國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對于傳媒行業必然起到了支持鼓勵管理的作用,在中國這樣特殊的經濟環境下,本文簡要分析一下近幾年來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

這幾年來傳媒行業呈現以下狀態:

第一,傳媒行業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取得利潤,因此結合其特點,傳媒行業都是開展多元化業務發展方向,比如雜志、電影、圖書、音像制品等,傳媒本質仍然是個信息服務業,多元化的業務使得客戶的滿意程度越高,由此取得的利潤越發可觀。

第二,傳媒行業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越發達的城市一般來說傳媒行業興起越迅速,這也是由于傳媒行業消費群體的限制,國內統一的傳媒市場短期之內也不可能形成。

第三,新興產業必然涌入大量群體,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不可避免,然而這樣的機制一方面帶動了產業迅速崛起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內部競爭的激烈性,但由于傳媒行業與國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自身具有的政治性和經濟性使得政府對傳媒行業設置了非常高的門檻,傳媒行業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政府的管控之下,經營傳媒行業的人是政府支持的少部分人,他們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殊權利實施壟斷經營,獲取高額利潤,這樣的行業在我們仍然被傳統行業占據的社會中尤為突出,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分取一杯羹,另一方面,現代傳媒行業的技術與網絡系統都需要高額巨大的定期投入,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型媒體的進入與生存,為具有強大實力也就是有政府支持的媒體提供了保障與競爭優勢。

通過上面幾點并結合實際,中國傳媒行業前景光明,在未來幾年仍舊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而這樣的發展離不開近幾年人們開始全面普及運用互聯網的功勞,移動和網絡媒體必然是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并遠高于其他媒體速度,而圖書出版雖然速度不及前兩項,但仍然會占據主要地位,這也就帶來了傳媒行業電子化的轉變,從紙質傳播到電子傳播,不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普及率升高,服務范圍愈發變大,市場化趨勢也會愈發明顯,目前我國傳媒行業市場化程度還不高,但順著這個趨勢,在市場化這樣的趨勢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西方國家的阻撓與西方傳媒業的壓力,但由于這個行業在全世界都屬于新事物,因此只要政府多加扶持管理,我們國家的傳媒行業就可以逐步實現規?;腿蚧?,迅速擴大產業規模,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傳媒行業想要得到大力發展必須有政府的支持,但是由于傳媒行業自身的政治性和經濟性,讓它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一個國家的傳媒行業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政府地宣傳工具,想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必須按著政府的領導走,不可能按照傳媒行業內的人自己想法隨心所欲地宣傳自己想要說的話,以防對社會秩序產生負面影響,政府總是牢牢控制著傳媒行業,這也一定程度上矛盾地局限了傳媒行業的飛速發展。

而在多元化的傳媒行業產品中,電影與電視劇是近期最受人們歡迎也是盈利最毒偶的產品,不論是電視連續劇還是網絡劇的涌現亦或是電影票房的一次次突破都是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的體現之一,資本市場中,萬達院線,中文在線,光線傳媒等股價大升,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已經達到248億,電影產業爆炸性發展的趨勢將會繼續保持,在電影電視兩大巨頭都呈現有利發展的趨勢下,網絡劇的出現就顯得十分自然,影視傳媒與當今最熱的互聯網合作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網絡劇的崛起與大熱一方面突出了互聯網對傳媒行業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宣布了一條全新產業鏈的產生,并且在互聯網大熱這樣的背景下,電視劇,電影也不單單局限在它們原有的環境中,也都與互聯網進行了合作,例如根據同名人氣網絡小說改編的《花千骨》電視連續劇不僅在湖南衛視熱播,并且也同時在芒果tv手機軟件上直播,收視率上漲的同時,網絡播放量也居高不下,之后與愛奇藝合作,愛奇藝獲得了《花千骨》的獨家網絡版權,同時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點擊量,從這樣的現象我們不難看出,互聯網最早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對傳媒行業帶來的影響無疑在一步步加深,通過廣播和報刊市場已經進入了緩慢的衰退的過程中,電影票房收入和電視廣告市場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我們就不難得出互聯網對于傳媒行業的強大推動作用。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依賴,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傳媒行業迅速發展,電影,音樂,動漫等等領域的商業拓展都發展起來,也就是新媒體,一般指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通過新的傳播方式,通過新的餓終端平臺以及包括新的用手段的媒體形態,比如可以通過因特網進行下載,瀏覽所需要的媒體內容,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下載自己所需要的電視節目和內容,對于新媒體而言,它點對點和互動性使得傳播速度越發迅速,在此背景下,傳統電視與互聯網的合作也發生了新變化,在電視直播和在線互動的結合,開辟了一套全新的模式,為我國的整體經濟伐善提供了重要的動力。受此因素影響,互聯網進入電影上游制造業也必定是大勢所趨,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具有資本優勢,普通資金充裕,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突飛猛進,投資電影也是成為互聯網企業未來收益的重點,另一方面,發力電影有助于提高互聯網企業競爭的實力,這樣的企業大都與視頻分不開聯系,進入電影產業將提高網站的用戶數量,提高競爭實力,這樣的背景下,也同時促進了傳媒行業的發展,實現雙贏的這一戰略必定成為大勢。

以新一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業務,作為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大趨勢,正以銳不可當的勢頭,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而深刻的改革。

中國的傳媒行業在今年的發展中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傳媒行業也獲得了國家政策的支持,文化部,發改委等聯合召開過會宣布表示將出臺七項舉措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文化傳媒板塊在此政策出臺后大漲,截止收盤時,中文在線上市首日秒殺漲停,光線傳媒漲停,券商人士分析給出,文化傳媒股雖然經過前期持續調整,多數股價較低,結合國家政策扶持,板塊龍頭個股可能會有機會。在媒體體制改革后,更是使得一些新的網絡媒體參與進來,利用最先進的互聯網與傳統的媒體進行博弈,在發展歷史和資源上雖然處于比較劣勢狀態,但是快捷的特性以及現代人的依賴和極低的價格使得互聯網為平臺的媒體在廣告等多方面有著驚人的優勢,網絡媒體的發展勢必是我國傳媒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項目,以后的電視廣播向多元化的網絡媒體平臺轉型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沈勇.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經營思路[J].新聞前哨,2013,(06).

[2]崔保國,何丹嵋.中國傳媒發展趨勢與展望[J].聲屏世界,2014,(06).

篇(2)

科技的迅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眼界和思想不斷的進行沖擊和發展,現代媒體產業也進入了并購重組發展的時期,市場發展速度較快,競爭與機遇并存,存在的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計算機智能技術的發展帶領著傳媒產業朝著一個新的環境進行調整,我國傳媒行業也在自我創新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的得到發展。

一、傳媒產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傳媒產業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出現了自己所特有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是我國傳媒產業在現狀下的具體境遇。

(一)涉及領域廣泛,發展速度極快

根據2013年我國文化傳媒板塊統計,我國發生了56僅并購的案例,涉及到影視、游戲、廣告和出版等多個領域,同比市場的價值也翻倍的增長,這種發展的速度在科技的引領下發展的更快,已經發展成為了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業,極大的打破了行業傳統的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符合我國發展戰略的同時,增加了我國文化發展的實力。

(二)傳媒行業的綜合性不斷加強

傳媒行業在進行并購重組計劃轉型時,跨行業、跨領域的行業之間進行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我國傳媒行業除本產業進行聯合,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產業的競爭力的同時,還加大了與電信業、計算機技術、金融業等多重靈域的融合,在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開辟了傳媒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熱點。在現況下,傳媒行業和游戲行業、科技行業相結合進行創新和發展已經屢見不鮮,我們??吹挠耙晞∑芬惨桓耐5陌l行方式,轉向依靠網絡這個品臺進行游戲和作品的雙重發展,必然的就會造成這個行業的綜合性,它不再需要單純依靠某一領域進行發展。

(三)并購的方式多樣

在我國,傳媒行業的并購重組方式主要包括橫向并購、縱向并購以及混合并購的模式。為了最大程度的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減少企業發展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主要采取橫向并購的方式,我們了解最多的華誼兄弟,曾經收購其他影視的股權,壯大自身發展的規模,增家經濟實力。為更好的進行產品的流通,促進產業發展的流暢度,可以進行傳媒產業的縱向并購重組。我們最熟悉的樂視網就曾經完全購買花兒影視的股權,更好的將自身的產業和流通渠道相銜接?;旌喜①彽姆绞骄褪墙Y合橫向并購和縱向并購的特色,進行多元哈的經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的并購風險,提高盈利能力,也是現狀下最常見的并購模式。

(四)國際化進程加快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進行加快,世界越來越小,不同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不斷加強,我國傳媒行業的國際化進程也在進行。從世界范圍內看,從2000年開始,傳媒行業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在科技時代下尤其是計算機智能技術的發展,大量信息進行交流和交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傳媒行業也走出國界,在世界的舞臺上演繹自己的精彩,雖然用大型的并購重組方式進行的極小,在科技化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傳媒產業的國際化進程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五)多種領域聯合發展的模式持續發展下去

首先,互聯網行業,例如百度、騰訊等公司近兩年來加大了對影視行業的收購,尤其是阿里巴巴近年來在各大影視行業的持股數不斷的增加,可以說是將科技領域和影視行業以及文化娛樂等多領域聯合起來,并且這種并購的模式呈現出擴大化的發展趨勢。傳媒行業進行并購重組在擴大企業規模、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降低生產的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為企業占據更多的市場等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傳媒產業發展的前景展望

我國傳媒行業發展的不足,當今世界各行業的流通很大程度上與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我國信息行業發展較晚,相關的體系依舊不成熟、不完善,為了盡早的建設一個具有創新性代表性的傳媒行業體系,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我們自身不足。誠如上文所言,我國傳媒行業在不斷的發展,進步速度快,但依舊存在不足。

(一)傳媒運行的法律規范有待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傳媒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市場準入、市場的運營、相關的監管體系建設方面依舊存在很大的不足,沒有嚴格的法律規范來做最后的保證,這樣傳媒產業運行的安全性、穩定性就缺乏保障。

(二)傳媒產業經營管理模式有待優化

傳媒產業進行優化結構,產業升級的時候,相關經營管理的人才并沒有足夠的培養,且我國傳媒行業長期以來以行政手段進行的居多,在市場經濟情況下進行產業的優化升級,尤其是進行產業的并購重組這種大型的變革時,更加應該注意管理模式的改變,通過合理的管理模式實現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融合。

(三)傳媒產業創新能力的發展

傳媒行業向著綜合性和多領域的方向邁進,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對傳媒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加強。首先,思想決定高度。我們要對傳媒行業的理論研究進行不斷創新,大膽設想,在新理論的帶領下不斷向前。其次,科技、人才、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進行創新,在綜合了科技、經營管理、影視行業等多領域的傳媒行業,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創新,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我國傳媒行業并購重組的現狀將會不斷擴展,在解決現有問題的同時,我國傳媒產業將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肖葉飛.我國傳媒產業并購重組之現狀[J].新聞戰線,2014,11:78-80

[2]嚴三九.世界傳媒產業兼并重組及其啟示[N].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72-77

篇(3)

媒介融合是當代世界傳媒業在技術變革及市場變化等因素推動下顯現的重要發展趨勢。媒介融合使得傳媒產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找到傳媒業急劇變革時代新的發展方向和生存空間,則是包括出版業在內的所有傳統傳媒業門類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媒介融合的內涵

現今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從不同角度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闡釋。1983年,美國學者I?浦爾首次明確地使用了“融合”(Convergence)一詞來描述數字技術條件下傳播媒介呈現出的“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與現象。美國學者安德魯?納齊森2001年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顯然,兩位學者用媒介融合概念描述的是不同層面的現象,前者意指傳播媒介的功能整合,而后者意指媒體組織融合。當前研究中,人們所言“媒介融合”涉及范圍已非常廣泛,幾乎涵蓋“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①。

結合當代世界傳媒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在傳媒媒介層面,媒介融合表現為新興的數字媒介集各類傳統傳播媒介的傳播功能于一體,在傳媒產業組織層面,媒介融合表現為傳媒產業組織間并購重組為大型的傳媒企業或傳媒企業集團,在傳媒產業層面,媒介融合表現為傳媒產業與信息產業等相關產業間發生互相滲透,形成跨產業的新生融合市場。因此,可總結認為,媒介融合是當代數字化網絡媒介對于各種傳播功能的集成、傳媒相關產業組織的集團化、傳媒與相關產業間的交叉與滲透等融合趨勢的總稱。

二、傳媒產業媒介融合的趨勢與規律

英國學者西蒙?穆雷指出,在傳媒產業層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的傳媒企業間通過整合重組實現的跨媒體所有權的集團化是當代媒介融合的一波重要浪潮。②當代歐美傳媒業高度產業化和市場化,傳媒市場競爭激烈,傳媒企業間通過整合重組實現集團化運營對其生存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現代經濟學理論指出,企業作為經濟組織,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有助于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傳媒企業間的整合重組實際上就是傳媒企業資產、傳媒產業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在歐美國家,這一過程主要通過資本化運作方式來達成。在歐美產業市場,企業間的整合重組主要通過針對企業的交易――企業并購來達成,傳媒業包括出版業相關企業亦是如此。并購即兼并與收購的合稱,是一種通過轉移企業所有權或控制權的方式實現企業資本擴張和業務發展的經營手段。并購即是企業層面資本運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若干企業通過并購等資本運作方式或其他途徑聯合成為企業集團的過程或趨勢即為“集團化”,集團化發展有助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通過多元化實現范圍經濟、通過專業化獲得核心競爭優勢,同時可獲得外部發展優勢。

歐美傳媒企業間的整合重組在19世紀末即已出現,在20世紀不斷發生,20世紀90年代歐美傳媒業集團化趨勢則大范圍顯現,形成了一些規??涨暗拇笮蛡髅郊瘓F。集團化作為重要的產業資源配置機制,會導致產業資源的集中化。歐美國家的傳媒企業經過長期的集團化,已經出現極少數巨型傳媒集團占據大部分產業資源和市場份額的現象,這些巨型傳媒集團都有著在各自優勢領域內尋求壟斷經營的趨勢,已成為歐美傳媒產業市場的中堅力量,隨著其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張,其并購其他傳媒企業的實力就越強,成為歐美傳媒業并購市場的主導者,事實上已成為歐美傳媒業主要的戰略投資者。集團化帶來的產業資源集中度提高有利于傳媒產業實現規模擴張、集約化經營,對于推動傳媒產業的整體發展有著顯著的作用。

對于傳統媒體企業而言,進入新的傳媒業務領域,或因傳播技術發展需要實現業態轉型(如數字化轉型)時,集團化運作已被歐美傳媒產業實踐證明是效率較高的、切實可行的轉型途徑。具體而言,傳統傳媒企業或集團可通過并購等資本手段聯合那些經營自身所缺的傳媒業務的其他傳媒企業,以及因應用新的傳媒技術而快速崛起的新媒體企業,從而擴大自身經營領域和市場空間,獲取最新的傳媒生產力,保持和增強自身競爭優勢。美國時代華納等傳媒集團的發展顯示,其很多次大型并購都與開拓新的傳媒業務領域和市場,或獲得新的傳播技術有關。另一方面,傳媒企業或傳媒集團僅通過自身現有資源進入新的業務領域,或僅靠自身在傳播技術上實現轉型升級這種自我發展方式是難以實現的,在西方傳媒產業實踐中也難覓實際案例。

當代傳媒業在通過集團化整合產業資源的過程中,已逐步跨越原有產業領域和邊界,與其他相關產業開展交叉整合,以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實現了傳媒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間的融合。20世紀90年代期間,由于傳媒業、文化娛樂業、信息產業間越來越密切的產業聯系以及市場的交叉,這些行業的企業間的聯合和并購漸趨增多。例如,1995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兼并了美國廣播公司,一時成為全球最大的娛樂和傳媒集團,意味著傳統的大眾傳媒業與文化娛樂業的融合。2000年美國在線(AOL)并購時代華納傳媒集團,組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則意味著傳統媒體產業與信息技術產業的融合。傳媒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領域的融合產生了新的交叉產業領域和市場,往往能夠成為傳媒產業和相關產業新的發展方向和效益增長點。在這個意義上,傳媒企業突破產業邊界的跨行業、跨領域整合不僅僅是規模擴張這樣的“物理變化”,而且是能產生全新的產業增長點的“化學反應”。

三、媒介融合趨勢下出版業的發展動向與機遇

出版業是傳媒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媒介融合趨勢下,出版業的發展與傳媒業整體的發展趨勢同步,有著類似的發展軌跡和發展規律。在產業層面,歐美國家出版業主導著當今世界出版市場,集團化同樣也是當代歐美出版業融合發展趨勢的重要體現。總體來看,歐美大型出版集團的集團化過程涵蓋了四個階段,即在本產業內的規模擴張階段、跨媒體擴張階段、跨行業的多元化發展階段、國際化擴張階段,目前已經形成若干資本實力極為雄厚、在全球出版市場占據重要份額和有著顯著行業影響力的巨型跨國出版集團。

同時,在數字傳播技術變革的推動下,歐美出版業當前正處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20世紀90年代末及21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等數字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傳統媒介用戶大量遷移到網絡媒介上,世界各國傳統出版業都受到了沖擊,其進一步增長已遭遇發展瓶頸,在這一趨勢下,實施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當前歐美出版業發展的重要新方向。以勵德?愛思唯爾(Reed Elsevier)集團為例。20世紀90年代后,勵德?愛思唯爾集團首先成功地從紙質出版轉型到數字出版領域,是世界范圍內數字出版轉型最為成功的出版商之一,而進入21世紀以來,又逐漸由STM(科學、技術及醫療)專業出版商向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由出版業轉戰基于網絡等新媒介的信息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是對相關行業或專業領域內的知識與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分析加工,并將結果提供給購買服務的特定客戶以獲取收益的新興行業。③不僅是勵德?愛思唯爾集團,因為近年來信息服務業市場的高收益性,不少歐美出版集團均憑借其原有內容資源優勢,通過并購進入該市場領域,占據可觀市場份額,獲取高額利潤。

當代歐美出版傳媒集團還出現了專業化整合的新趨勢,以培生(Pearson)集團為例,培生集團自20世紀以來在長期的并購擴張過程中,前期實施主要是多元化發展戰略,20世紀90年代期間明確了教育、商業信息和大眾出版(或稱消費出版)三大核心業務;但其進入21世紀后則越來越注重專業化,逐漸將原本為集團三大核心業務之一的教育上升為整個集團的主要業務,將其下一階段主營方向確定為“全球教育業務”,即在全球范圍內構建起教育產業鏈,產業鏈的核心一環則為教育出版業務。

總而言之,面對媒介融合大趨勢,出版業應積極面對挑戰,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轉型發展。首先,出版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已勢在必行。互聯網作為融合媒介不僅集中了人類信息傳播系統幾乎所有的傳播功能,也在集聚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這就要求出版企業將其生產的出版產品以數字化形式通過網絡來進行傳播銷售,如果出版企業固守紙質出版的生產,那么很可能會面臨市場份額的減少,進而面臨生存與發展危機。因此當代出版企業都必須積極開展數字出版業務,實施數字化轉型。目前,出版企業實施數字出版的技術條件與市場條件逐漸成熟,數字出版業市場有望快速增長,數字出版業務將成為出版業新的增長點,這是傳統出版業實施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企業要實施數字化轉型,銷售傳統出版物的數字化版本已并非唯一選擇。在媒介融合趨勢下,一些產業融合市場近年來正處于高增長與高收益發展階段,出版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時,應積極關注這些新生的融合市場,條件具備時應積極開拓融合市場業務。當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信息服務業市場。事實上,信息服務業可視為出版傳媒業務的衍生業務,出版傳媒企業原有的內容資源可成為開展信息服務業務的重要基礎。對于我國出版企業或出版集團而言,也應通過數字化轉型積極開拓信息服務業務,尤其在專業出版領域,我國出版企業值得嘗試。進軍信息服務業必須以內容資源的“大數據化”為前提,出版企業實現集團化發展,就可以在集團范圍內聚合內容資源,形成大數據優勢,為開展數字出版業務乃至進軍信息服務業開辟有利條件。這也表明,實施數字化轉型和集團化發展是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我國出版業集團化發展還應進一步有序推進,這有助于我國出版業的發展轉型。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趨勢下,出版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發生交叉與滲透,也使得出版企業得以在更大的相關產業領域中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獲得新的市場定位和發展空間。培生集團的發展戰略正是利用了這樣的發展機遇。培生集團原有的教育出版雖然有著穩定和可觀的經濟收益,但發展空間已較為有限,培生以教育出版為基礎,延伸拓展成教育產業鏈,便有了更大的市場空間。這對于我國出版業發展有重要啟示。我國出版業集團化后,要實現快速發展,如果固守出版業務實難以達到發展目標,但可以以出版業務為基礎,根據出版業務所屬的更大科技、文化或教育領域,將集團主營業務拓展為涵蓋出版業務的更大型的產業,通過并購等資本化運作手段打造包含出版業務的新的產業鏈與價值鏈,這無疑將使我國出版集團得以在更大的市場領域獲得發展,而新的大型業務的開展也有助于反哺原有的出版業務,從而實現產業協同效應和范圍經濟優勢。

(汪曙華,閩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專業博士;曾絢琦,閩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媒介融合趨勢下深化閩臺出版業合作研究”(編號2013C057)階段性成果。

注釋:

篇(4)

傳媒創新對傳媒監管的影響。新傳媒時期傳媒創新技術不斷涌現,傳媒技術創新促使傳媒業務發生了變化,也極大地改變了傳媒市場結構和傳媒組織結構,突出的一點就是傳媒創新導致傳媒市場融合。和傳統傳媒相比,當前傳媒機構提供著日益多樣化的傳播工具、傳播渠道以及傳播內容。新型傳媒工具的發展,傳媒業務的創新極大地改變了傳媒市場的內容與結構,信息互聯網絡技術的應用,導致傳媒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結構變化,打破了傳播媒介的行業界限,使文字、電視、廣播等傳統傳媒市場直接融匯在一起,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綜合性現代傳媒市場。當前,世界許多國家傳媒業務構成中,傳統傳媒業務在傳媒資產總額中的比例不斷下降,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而產生的新興傳媒業務的比例則在不斷上升,創新業務在傳媒業務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衍生產品業務和增值服務等業務已成為綜合性傳媒機構日益重要的收入來源。

與當前傳媒市場結構和傳媒機構自身資產結構的變化相適應,傳媒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一般意義上所認知的傳媒機構的經營方式和內容,傳媒業務交叉使得傳媒機構出現集團化、綜合化趨勢,混業經營的趨勢不斷增強,同時也使得傳媒機構的市場化運行趨勢不斷增強。為了不斷提高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下去,現代傳媒機構往往會通過不斷拓寬市場途徑來拓展自己的規模和業務范圍,這促進了傳媒機構之間跨行業、跨地域的合作,也促進了集團化全能傳媒機構的興起。典型的模式之一就是成立綜合化的傳媒控股公司,以打破傳媒行業界限和地域限制,將各種傳媒業務融合起來,打破傳統傳媒業務的界限,突破傳統業務界限的限制,使得各種傳媒機構和業務以及傳媒市場之間的差別日益模糊,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可以提供各種傳媒業務的綜合傳媒集團。

整體上來看,傳媒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傳媒呈現出媒介融合的趨勢,而技術、運營、產品、服務等模式上的創新又不斷完善傳媒機構的市場運行機制,使得新媒體發展突出強調市場機制的主導運行。正是由于客觀上傳媒發展的市場機制不斷完善,不斷對我國傳媒監管體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逐漸暴露出傳統監管模式在把握創新與發展的關系上越來越“力不從心”。在全新的發展環境下,傳媒產業出現若干新的問題,新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舊有監管的能力和范圍,使傳媒發展受到影響。

當前傳媒監管發展中的問題

傳媒監管制度建設滯后。從制度發展角度看,法律是監管體系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和方式。在當前媒體創新快速發展時期,傳媒監管滯后直觀表現為我國傳媒領域相關立法較少,規范作用較弱??v觀我國傳媒監管發展過程,各種行政手段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而相應的傳媒法規發展進程相對緩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關傳媒管理的法律文件中,大多是以部門規章的形式頒布實施,一小部分是以國家法律、法規的形式頒布實施。同時,每年頒布的有關傳媒管理法規文件中,一半以上是以“通知”“意見”或“辦法”等行政文件的形式表現的。從實際執行效果來看,行政手段有自己獨到的優點,如權威、嚴肅,但是靈活性和實用性不強,而且體系不完善、前瞻性較弱,長久來看不利于政府傳媒管理職能的有效實施。常見的一種現象是面對傳媒發展中的問題,不斷用禁令、叫停的形式來禁止,這樣的監管手段不僅單一、簡單化,而且往往導致規范措施流于空泛。盡管監管禁令不斷,但往往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更為關鍵的是,行政手段的本質在于保證傳媒發展的穩定,但在實際執行中,行政手段的過多運用卻在客觀上忽視了促進傳媒業務創新發展的可能,尤其是當二者之間產生目標沖突時更是如此。傳媒創新發展強調市場機制,核心是按照各種法律規章、規范辦事,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制度規范體系來達到發展的目標,而傳媒監管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相關法律規章的缺失,從根本上阻礙了傳媒產業的良性發展。

傳媒社會公信力降低。公信力是傳媒導向作用的保證,擁有良好公信力的傳媒往往能使輿論導向發揮積極的社會促進作用曰反過來,良好的輿論效果又能有效促進傳媒的發展。在當前傳媒市場化、產業化的進程中,由于傳媒機構自身受利益驅動和過度競爭的影響,加上社會性監管的缺失,出現了某些傳媒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一些傳媒機構為追逐收視率和商業效益不顧社會影響,導致傳媒公信力降低。傳媒創新強調市場化機制,有效地促進了傳媒產品的資源配置,但是市場并不能完全有效、合理地配置資源以滿足社會需要。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因無利可圖或者收益偏低而被某些媒體忽視甚至拋棄,而那些無聊、乏味甚至不良的內容由于能夠吸引受眾,帶來較高的收益,則受到很多媒體的追捧,并大肆傳播。可以說,由于外部監管措施對傳媒機構內部建設不力,傳媒機構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降低了傳媒的品質,也降低了傳媒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傳媒創新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一方面反映了傳媒機構自身建設需要加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我國傳媒產業市場化過程中社會性管制職能的缺失,亟須強化與傳媒市場化發展相適應的、以標準和規則為基準的各種社會性管制措施。嚴格限定傳媒產品、傳媒服務的質量以及伴隨著的各種傳媒活動,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社會道德或者社會秩序的傳媒行為,通過這些具體措施以實現標本兼治、有的放矢的監管目的。

傳媒監管條塊分割。歷史上世界各國傳媒監管制度實行的均是嚴格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各種傳媒立法對傳媒機構的業務范圍乃至經營地域均作出了明確的限制。但是隨著新傳媒擺脫傳統的單一媒介形態,逐漸發展成全能化和集團化的媒介融合體系,傳統的傳媒監管體制已經無法針對傳媒的融合現象來進行有效的規范。尤其是2000年以來,傳媒創新進入高峰期,眾多傳媒創新打破了傳統傳媒行業界限,分業經營的限制被突破,混業經營成為傳媒業的發展趨勢。這種混業經營模式以及傳媒集團的崛起,對傳統的單一型的分業監管模式提出了挑戰。一直以來,我國傳媒產業都是按照技術特性劃分的,各個傳媒產業都以自身的傳輸平臺向各自的媒介終端提供不同的業務形態。相對應的是我國以傳媒介質為標準成立監管行政主體進行分類監管,各個傳媒行政主管單位各自管理著不同種類的傳媒,和傳媒業務有關的行政主管部門在其職權范圍內都有權進行各自業務監管,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條塊分割、以塊為主、分級管理”的監管結構。這種分業監管模式在傳媒業務分立時符合整體經營格局,各監管機構可以進行差異化監管。但是,隨著混業經營趨勢的不斷增強,分業監管模式分類較細,層次過多,監管機構之間缺乏有效協調的缺點就暴露出來,同時容易出現監管缺位或監管重疊的現象。

我國傳媒發展過程中傳媒監管對策分析

首先,傳媒監管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完善傳媒法律法規。從世界傳媒發展趨勢及各國監管制度效用發揮來看,傳媒監管制度政策要有相應的提前性和前瞻性,監管效果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結合我國傳媒行業今后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為有效防止傳媒風險,傳媒監管相關部門在制定傳媒制度,特別是制定有關穩定性的政策和措施時,要充分考慮到今后一段時間里傳媒創新的變化趨勢。同時,要切實加強對傳媒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制定。長期以來,我國傳媒政策的制定以保障穩定、化解風險為主,然而,考慮到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目標及今后傳媒市場發展的要求,我國傳媒政策的制定應以促進傳媒發展為主,相應的傳媒立法應當注重構建公平環境及平等競爭平臺為目標,突出市場約束機制在傳媒監管中的作用。另外,傳媒政策制定的視角也應更廣泛,要從先前的局限于國內監管轉向為著眼于國際范圍的監管。從本質上來看,在世界傳媒業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制定具有前瞻性、能促進傳媒市場高效發展的制度是促進傳媒行業快速發展的基本和前提。

篇(5)

經濟的發展促進行業的進步,想讓傳媒行業在新媒體時代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加強傳媒經濟的建設。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整個傳媒經濟有更好的促進作用,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想要抓住機會,對整個傳媒經濟進行大力建設,就需要確立合適的發展方向。在新媒體時代,傳媒經濟程多樣化,多元化的趨勢,充分找準發展的關鍵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準確的把握傳媒經濟走向,在確定方向的同時,通過創新傳媒經濟的方式進行更好的改革和發展。

一、傳媒經濟的現狀

(一)傳媒經濟在發展中取得的進步

目前,傳媒經濟呈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在發展的過程中傳媒經濟在建設的過程中,體現出一定的經濟價值,也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政府在為傳媒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環境,學者對傳媒經濟也提供了相關的學術研究,在研究的^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相關的學術著作,對整個傳媒經濟的學術研究做出突出貢獻,傳媒經濟在當今社會也不僅僅作為一門經濟被發展研究,更是作為一個學術論題被社會各方重點關注。

(二)傳媒經濟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任何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存在兩面性,只有正確的掌握發展方向,突出優勢,完善不足才能在發展過程中取得豐碩的戰果。更好的應對在傳媒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目前傳媒經濟的發展過程比較穩定,但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穩定的發展趨勢使整個傳媒經濟更安于現狀,減少了創新意識的產生。在對傳媒經濟深入研討的過程中,也不能更好的意識到發展中出現的不足,在進行經濟領域拓展和融合的過程中不能從多方面進行經濟完善。所以對于整個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潮流,傳媒經濟整體上還有很大的不足。

二、發展傳媒經濟的方法策略

(一)抓住時代帶來的機遇

新媒體時代為傳媒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只有抓住機遇,才能在緊張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脫穎而出,得到更好的建設。首先新媒體時代為傳媒技術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發展技術的同時可以有效的提高整個發展目標,建立更加立體化的傳媒通信系統,讓使用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達到更好的體驗效果,在進行體驗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關注,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促進傳媒經濟的發展。

(二)更好的認知傳媒市場

想要傳媒經濟更加順利的發展,就需要確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了解市場的經濟走向,對整個傳媒經濟發展進行更好的促進。首先傳媒經濟市場有著一定的走向和規律。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遵循整個市場的運作定律,在運作的過程中,根據發展規律進行發展的優化和創新。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經濟打破了傳媒經濟的限定,只要傳媒經濟在遵循市場規律的情況下進行創新,還是有著很好的發展機會的。

(三)人為調控

任何經濟的建設都離不開專業的人員進行人為調控,調控效果的好壞,決定了傳媒經濟的興衰。在傳媒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為調控就為整個傳媒經濟的建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面對傳媒經濟中的缺陷能否進行妥善的調控,對傳媒經濟的發展能否做出合理的規劃,都影響著整個傳媒經濟的發展趨勢。

人為調控在妥善彌補整個傳媒經濟的發展方向時,還對傳媒的經濟制度進行合理的完善,在完善的過程中,對國際規定的經濟政策進行分析研究,預測整個傳媒經濟市場中可能出現的變故,在進行傳媒經濟市場預測的過程中,妥善的解決傳媒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改善整個傳媒經濟環境,及時抓住傳媒政策帶來的益處,迅速占領整個傳媒經濟市場,進行傳媒經濟的發展建設。在對整個傳媒經濟進行建設和運作的過程中,就需要對整個傳媒市場進行更好的掌控,遵循傳媒經濟運作的鐵則。

(四)創新模式

想要傳媒經濟進行穩定的,可持續的發展,就需要對整個傳媒經濟進行模式的創新,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效。對于整個傳媒經濟市場來說,加入創新模式就如同為整個傳媒經濟市場注入胚胎干細胞,增加細胞的分裂,促進整個傳媒經濟的新陳代謝,將整個傳媒經濟帶入新的市場發展潮流。在對傳媒經濟的創新過程中,首先是經濟體系的創新,建立多種多樣的傳媒發展平臺,在建立平臺的過程中,對整個傳媒工作進行更好的完善。時刻對傳媒技術進行發展優化,新式的傳媒技術帶來更好的傳媒體驗,吸引更多的傳媒用戶進行傳媒使用體驗,促進傳媒經濟的全面發展。

創新式的經濟體系,在對傳媒經濟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創新式的經濟體系,對整個傳媒事業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傳媒經濟又不同于其它經濟,在進行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就要建立特色化的經濟體系,讓經濟體系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取得更好的發展效果。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對整個傳媒經濟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做到迷途知返。在進行傳媒經濟建設的工作里,確立明確的傳媒經濟發展意識。形成特色化的經濟產業模式。即便是傳媒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阻礙,也要采用積極地心態面對傳媒經濟在發展中的不足。走出困境,通過創新的發展方式迎接傳媒經濟百花齊放時代的到來。

篇(6)

大媒體產業概念的興起與以新觀點和新思想著稱的《今日美國》專欄作家凱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動有關。“因為沒有一個恰當的詞匯可以涵蓋橫跨通信、信息、計算機和娛樂產業之間所發生的激動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稱呼這個產業為“大媒體”。[1]他認為:“跨越通信、信息和娛樂業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產業融合。這次產業轉型早在1993年就已經開始?!藗兺葡腚娨晿I、電話業、計算機業和內容產業將會融合為一種技術,一個產業?!盵2]

大媒體產業雖然在我國還是一種產業發展趨勢,尚未發展為成熟的產業形態,但是根據當前的發展現狀可以預計,大媒體產業的形成將對我國電信業、傳媒業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產生重要的影響。雖然大媒體產業所產生的社會經濟影響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體產業的形成與電信業、傳媒業之間的產業融合密切相關,所以其對電信業和傳媒業的影響尤為深刻。

推進傳媒業產業結構向新的均衡演進大媒體產業的發展趨勢及其未來整個產業的形成,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傳媒業的發展和轉型,所以其對中國傳媒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然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法律從整體意義上推動和明確大媒體產業的發展,但是這種產業融合的趨勢已經是勢不可擋。產業融合的趨勢仿佛是一陣洪流,正在沖擊著產業分立時代所形成的各種壁壘和限制。產業融合的趨勢正在為新產業形態的誕生尋找新的突破口,來為其發展鋪平前進的道路。同時大媒體產業的發展趨勢還為產業發展創造了新的環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國際國內市場上,產業融合正在促使產業管制者和企業經營者適應新的變化,做出新的調整。

借鑒國外大媒體產業發展現狀并研究我國大媒體發展趨勢,我認為,大媒體產業將對我國傳媒業產生如下影響:

1.管制體制從單一產業管制走向融合產業管制

隨著傳播體制的變化,傳媒業的管制將逐步從單一的產業管制走向融合的產業管制,并使得整個管制體制的運作更為理性和透明。當前,美國已對電信網、計算機網和廣播電視網實行三網統一的管制體制,這三種信息傳播網絡都已納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統一管制范圍。

從長遠的發展趨勢來看,在傳媒業整體管制思路的調整是必然的。不過我國對于傳媒業管制體制的演進采取了比較慎重的變革路線。大媒體產業的發展則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傳媒業管制體制的調整和改革。而美國信息傳播產業管制體制的變化就深刻體現和回應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傳媒產業結構從舊均衡走向新均衡,產業融合促進產業變革

從宏觀角度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是世界范圍內長期確定的發展趨勢之一。從1978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一直在進行。近年來,我國傳媒業在產業結構方面還存著企業數量多、產業結構失調、經濟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種產業結構的演進。創新就是企業家把從未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創新的結果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突變?!盵3]原有產業結構均衡已經被打破,新的產業結構均衡正在形成過程之中。從舊均衡到新均衡,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大媒體產業的興起則可從根本上對我國傳媒業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于傳媒業的產業結構來說,大媒體產業的形成將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和改變。

3.傳播方式從分離方式向融合方式演變,媒介融合趨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經歷了信息大爆炸洗禮的美國已經感受到了融合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近二十年來,產業預言家們一直在預言數字技術融合時代的到來。但是這在以前一直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寬的帶寬和更為通用的互聯網標準的出現,技術正在迅速地融合?!盵4]在我國,當前,深入開展三網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已是政府部門一項重要的工作。可見,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網絡融合將成為進一步促進當前各種傳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徑。

從歷史角度來看,傳播方式發展的趨勢將更加人性化地體現人的融合傳播需求,進一步擺脫傳統的相互獨立傳播技術和單一靜態傳播方式的局限,進入大媒體時代傳播方式融合發展的新階段。而傳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導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傳播內容呈現大融合和小眾化的特征

當前,傳播內容的發展存在兩種鮮明的趨勢:一種是隨著傳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傳播內容的大融合趨勢,一種是隨著傳播主體日益細分而形成的傳播內容的小眾化趨勢。如互聯網的扁平式開放性結構,使得網絡容納了更多數量和類型的傳播內容,這客觀上使得傳播內容呈現出更加小眾化的發展趨勢??傮w來說,這兩種趨勢同時存在,又相互交叉滲透。

從大媒體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傳播內容的選擇性沒有因為大媒體企業的存在而從總體上變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過其他主體對傳播內容的創造而從客觀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豐富性。 

5.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體時代是多重和復合的。新的傳播世界中,傳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換幾乎可以同時進行。這種大媒體產業的傳播環境為傳播過程中的各種主體提供了空前自由的傳播空間。這對于信息的傳播、人際的溝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博客和維客現象興起就體現了這一點。對于博客現象,人們就從這個現象背后看到了新的傳播環境、傳播方式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博客現象使得“出版人與社會公眾間的分界線消失了。這一切為大眾傳媒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屬于大眾的媒體誕生了”。[5]博客現象的興起為滿足個人傳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為寬容的傳播方式。

塑造電信業開放型的產業結構

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電信業和傳媒業的產業融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需要,同時也是市場融合和服務融合的一種客觀反映。電信業和傳媒業在各個層面的融合推動了整個產業融合的實現。市場需求來自于電信服務和傳媒服務的消費者,而消費者的服務需求則是產業融合現象之所以發生的基礎出發點。正是這個需求的原動力最終推動了并保證了技術融合乃至產業融合的實現。

篇(7)

大媒體產業概念的興起與以新觀點和新思想著稱的《今日美國》專欄作家凱文·曼尼(KevinManey)的推動有關?!耙驗闆]有一個恰當的詞匯可以涵蓋橫跨通信、信息、計算機和娛樂產業之間所發生的激動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稱呼這個產業為“大媒體”。[1]他認為:“跨越通信、信息和娛樂業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產業融合。這次產業轉型早在1993年就已經開始?!藗兺葡腚娨晿I、電話業、計算機業和內容產業將會融合為一種技術,一個產業?!盵2]

大媒體產業雖然在我國還是一種產業發展趨勢,尚未發展為成熟的產業形態,但是根據當前的發展現狀可以預計,大媒體產業的形成將對我國電信業、傳媒業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產生重要的影響。雖然大媒體產業所產生的社會經濟影響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體產業的形成與電信業、傳媒業之間的產業融合密切相關,所以其對電信業和傳媒業的影響尤為深刻。

推進傳媒業產業結構向新的均衡演進大媒體產業的發展趨勢及其未來整個產業的形成,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傳媒業的發展和轉型,所以其對中國傳媒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然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法律從整體意義上推動和明確大媒體產業的發展,但是這種產業融合的趨勢已經是勢不可擋。產業融合的趨勢仿佛是一陣洪流,正在沖擊著產業分立時代所形成的各種壁壘和限制。產業融合的趨勢正在為新產業形態的誕生尋找新的突破口,來為其發展鋪平前進的道路。同時大媒體產業的發展趨勢還為產業發展創造了新的環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國際國內市場上,產業融合正在促使產業管制者和企業經營者適應新的變化,做出新的調整。

借鑒國外大媒體產業發展現狀并研究我國大媒體發展趨勢,我認為,大媒體產業將對我國傳媒業產生如下影響:

1.管制體制從單一產業管制走向融合產業管制

隨著傳播體制的變化,傳媒業的管制將逐步從單一的產業管制走向融合的產業管制,并使得整個管制體制的運作更為理性和透明。當前,美國已對電信網、計算機網和廣播電視網實行三網統一的管制體制,這三種信息傳播網絡都已納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統一管制范圍。

從長遠的發展趨勢來看,在傳媒業整體管制思路的調整是必然的。不過我國對于傳媒業管制體制的演進采取了比較慎重的變革路線。大媒體產業的發展則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傳媒業管制體制的調整和改革。而美國信息傳播產業管制體制的變化就深刻體現和回應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傳媒產業結構從舊均衡走向新均衡,產業融合促進產業變革

從宏觀角度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是世界范圍內長期確定的發展趨勢之一。從1978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一直在進行。近年來,我國傳媒業在產業結構方面還存著企業數量多、產業結構失調、經濟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種產業結構的演進。創新就是企業家把從未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創新的結果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突變?!盵3]原有產業結構均衡已經被打破,新的產業結構均衡正在形成過程之中。從舊均衡到新均衡,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大媒體產業的興起則可從根本上對我國傳媒業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于傳媒業的產業結構來說,大媒體產業的形成將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和改變。

3.傳播方式從分離方式向融合方式演變,媒介融合趨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經歷了信息大爆炸洗禮的美國已經感受到了融合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敖陙?產業預言家們一直在預言數字技術融合時代的到來。但是這在以前一直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寬的帶寬和更為通用的互聯網標準的出現,技術正在迅速地融合?!盵4]在我國,當前,深入開展三網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已是政府部門一項重要的工作。可見,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網絡融合將成為進一步促進當前各種傳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徑。

從歷史角度來看,傳播方式發展的趨勢將更加人性化地體現人的融合傳播需求,進一步擺脫傳統的相互獨立傳播技術和單一靜態傳播方式的局限,進入大媒體時代傳播方式融合發展的新階段。而傳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導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傳播內容呈現大融合和小眾化的特征

當前,傳播內容的發展存在兩種鮮明的趨勢:一種是隨著傳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傳播內容的大融合趨勢,一種是隨著傳播主體日益細分而形成的傳播內容的小眾化趨勢。如互聯網的扁平式開放性結構,使得網絡容納了更多數量和類型的傳播內容,這客觀上使得傳播內容呈現出更加小眾化的發展趨勢。總體來說,這兩種趨勢同時存在,又相互交叉滲透。

從大媒體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傳播內容的選擇性沒有因為大媒體企業的存在而從總體上變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過其他主體對傳播內容的創造而從客觀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豐富性。

5.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體時代是多重和復合的。新的傳播世界中,傳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換幾乎可以同時進行。這種大媒體產業的傳播環境為傳播過程中的各種主體提供了空前自由的傳播空間。這對于信息的傳播、人際的溝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博客和維客現象興起就體現了這一點。對于博客現象,人們就從這個現象背后看到了新的傳播環境、傳播方式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博客現象使得“出版人與社會公眾間的分界線消失了。這一切為大眾傳媒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屬于大眾的媒體誕生了”。[5]博客現象的興起為滿足個人傳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為寬容的傳播方式。

6.塑造電信業開放型的產業結構

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電信業和傳媒業的產業融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需要,同時也是市場融合和服務融合的一種客觀反映。電信業和傳媒業在各個層面的融合推動了整個產業融合的實現。市場需求來自于電信服務和傳媒服務的消費者,而消費者的服務需求則是產業融合現象之所以發生的基礎出發點。正是這個需求的原動力最終推動了并保證了技術融合乃至產業融合的實現。

世界電信業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來對世界經濟的發展顯得越來越舉足輕重。它已從一個社會基礎設施的角色轉變成為社會提供服務共享平臺的角色。在這個基礎之上,其對于產業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動力都明顯增加。正是基于這個意義,電信業和傳媒業的產業融合才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簡而言之,大媒體產業的形成,將重新塑造電信業的產業角色,并使其產業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貼近終端消費者。

借鑒國外大媒體產業發展現狀并研究我國大媒體發展趨勢,大媒體產業將對電信業產生如下影響:

1.產業角色從電信服務提供商向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轉變

電信業從電報、電話服務衍生而出,但是隨著產業的變遷,電信業逐漸出離傳統的產業角色,而向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角色進行歷史性轉變。電信業從技術型產業到綜合信息服務產業,經歷了巨大的歷史角色變革。同時它也經歷了從壟斷經營到市場競爭的歷史變化;它還從一個社會基礎設施經營者徹底轉變為一個社會信息服務的提供者。

對于電信業和傳媒業在大媒體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認為,電信業在大媒體產業中成為一個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在大媒體產業中,真正要使得整個產業體系和諧運轉,離不開電信業的產業支撐作用。目前,在我國對于網絡電視業務主導權的探討還沒有定論。廣電業一方認為,網絡電視是傳統廣播電視業務在數字時代交互性的升級,而電信業一方則認為網絡電視是從語音到數據再到視頻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礎電信業務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運營主導權的爭奪戰中,雖然電信運營商被設置的壁壘排除在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電信運營商在IPTV的業務拓展中無所作為。電信運營商正在嘗試種種方式介入其中??梢婋娦艠I產業角色的轉變也不會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

2.產業結構完成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轉型

電信業中在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遭遇了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沖擊之后,不管是市場,還是結構,都將進一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對于電信業來說,都是一種巨大而痛苦的轉變。電信業的結構轉型是為了適應整個社會發展和大媒體產業的客觀需求而產生的。我國電信業在經歷了自1978年以來的飛速增長之后,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通過電信業自身體制改革來解決,一方面需要通過大媒體產業等新的產業形態的形成來逐步解決。有學者曾經將電信業和IT業的產業結構進行了比較:1、IT業一直是充分競爭;而電信業卻是壟斷起家。2、IT業是高度的專業化經營,但是電信業的各個企業都是從物理網到應用層,上下游“通吃”,成為典型的縱向整合。3、IT業是以應用層為主,而電信業中,誰有物理網誰就是“老大”。[6]

在大媒體產業時代,產業結構轉型的動力來自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耙虼藦谋举|上來講,產業群集的組織空間結構是與產業融合要求不相符的。產業融合勢必要打破產業群集的相對固定的邊界,使跨產業、跨機構的聯結與互補更大規?;c密集化”。[7]由此可見,產業融合對于傳統的產業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電信業和傳媒業之間的產業融合對于原有電信業和傳媒業的產業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3.產業在戰略層面呈現融合和協同的趨勢

電信業和傳媒業的產業關系在經歷了“各走各的”產業分立時期之后,終于在大媒體產業時代走到了一起,并開始在戰略層面嘗試“齊步走”的產業協同。

對于電信和傳媒業來說,基于融合基礎形成的大媒體產業意味著一種歷史機遇和新的挑戰。大媒體產業戰略的選擇涉及電信業和傳媒業產業戰略的設定。電信服務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通過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進行通信聯絡和溝通。而傳媒服務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通過任何方式獲得任何內容的傳媒信息。這兩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區別就是在于電信業所進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間的信息傳播,而傳媒業進行的主要是傳媒和人的信息傳播。在未來的信息傳播環境中,信息傳播服務已經跨越了產業分立的界限而逐漸趨向融合。在這種環境之下,電信業和傳媒業之間的戰略協同效應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我國大媒體產業將逐步在電信業和傳媒業產業融合的基礎上形成。在產業融合基礎上形成的大媒體產業,將為電信業和傳媒業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影響。大媒體產業的形成將給我國的產業體系帶來全局之變,同時也將繼續為信息傳播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融合動力。

注釋:

[1][2]Maney,Kevin.MegamediaShakeout:theInsideStoryoftheLeadersandtheLoserintheExplodingCommunicationsIndustry[M].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謂“大媒體”,其實并非新詞,也不是凱文·曼尼(KevinManey)的獨家發明。凱文·曼尼對于大媒體這個詞只不過是借題發揮而已,并對其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描述和論證。在1991年前后的美國,對于大媒體的評論就時有興起了。杰西·杰克遜(JesseJackson)對此的論述就比曼尼·凱文早四五年。

[3]于刃剛《主導產業論》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頁。

[4]StephenBaker,HeatherGreen.BigBang[J].Busi-nessWeek.Jun21,2004,p.68.

篇(8)

同時,“內容為王”是傳媒產業誕生以來最真實的注腳,擁有足夠具備市場影響力的內容版權才能進行有效的衍生品開發,這是整個產業鏈的基礎。傳媒巨頭對內容的布局,往往最看重的是其龐大的、具備影響力的版權庫和持續的高品質內容生產能力。

而獲得多渠道、多區域復合發行能力(包括衍生品)是確保帝國大廈穩固的基石。內容產業的魅力在于其低成本、強可復制性,但其風險在于難以獲得持續穩定的成長,因此獲得多渠道資源一方面通過產業鏈上下游打通控制波動風險,另一方面是利于攫取內容多重價值。

目前,中國傳媒行業正處在加速整合的階段。內容環節的整合在手機游戲、影視、動漫制作等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核心在于對上游優質創作和版權資源的鎖定,這種趨勢在2014年將在體量、頻次、行業、區域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渠道方面,電視和PC互聯網格局已定,IPTV、OTT等新的渠道在快速成長;同時新渠道對傳統渠道的替代正在深化,典型代表即互聯網金融。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上下游整合的嘗試,并以新媒體領域為主,典型代表是樂視網(300104.SZ)和萬達院線布局上游影視制作及華誼兄弟(300027.SZ)等布局院線。文化體制改革開始啟動,推動國有文化類企業之間的重組,中長期而言,有望重塑整個國有文化體系。

就投資策略而言,我們建議,關注以下三條投資主線:

首先,優選成長,聚焦細分行業龍頭??春迷谑钟?、影視動漫、營銷等細分領域中有核心業務布局并持續進行外延拓展的龍頭企業,包括掌趣科技(300315.SZ)、樂視網、華誼兄弟、光線傳媒(300251.SZ)、華策影視(300133.SZ)、奧飛動漫(002292.SZ)、藍色光標(300058.SZ)、省廣股份(002400.SZ)、東方財富(300059.SZ)等。

未來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將是持續的產業鏈上下游以及跨行業的整合,管理層格局到位、戰略清晰、團隊專業、平臺資金等資源豐厚的公司具備更強的擴張能力和持續成長性。

而在最近幾年,以上龍頭企業在產業巨變、市場新機遇來臨時,有魄力并且有能力去進行強有力的外延式擴張,加之所處行業依然處于快速增長期,未來增長模式上內容+外延雙輪驅動,中長線值得堅定看好。

其次,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國企機遇。我們強烈看好國家隊中有資源、有平臺、有團隊、有魄力的“四有”企業,包括百視通(600637.SH)、人民網(603000.SH)、浙報傳媒(600633.SH)、鳳凰傳媒(601928.SH)、東方明珠(600832.SH)等。

篇(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在《媒體實驗室:在麻省理工學院創造未來》一書中描繪了“媒介融合”的藍圖。尼葛洛龐蒂用三個圓圈來描述計算機、印刷和廣播三者的技術邊界,認為三個圓圈的交叉處將成為成長最快、創新最多的領域,并且這三個圓圈呈現出疊加和重合的發展趨勢。他認為媒介融合是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二者融合的基礎上用一種終端和網絡來傳輸數字形態的信息,由此帶來不同媒體之間的互換性和互聯性。尼葛洛龐蒂在網絡技術尚未普適化的情況下以預言的方式對媒介融合提出自己的設想,但對媒介融合的內涵與外延并沒有進行嚴格的論證,對媒介融合的層次和多元化沒有涉及。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以其為技術支撐的諸多行業之間的邊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正是這一重大變化推進了信息、電信、文化、娛樂、傳媒、出版、金融、證券等眾多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在全球形成了大規模并購、重組的浪潮,多元化成為大公司的發展戰略。與此同時,資源配置、整合方式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許多新的業態應運而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并直接改變了傳統的產業結構,以順應行業邊界模糊的發展趨勢。

1994年,《紐約財報》報道美國在線與《圣荷水星報》聯合推出《水星中心新聞》的電子服務時,使用了“一次傳媒聚合”的標題。同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關于產業融合的學術論壇,即“沖突的世界:計算機、電信以及消費電子學”。參加者除了學術界以外,還包括康柏、英特爾等著名計算機整機或芯片生產公司以及軟件、消費電子產品和信息服務等相關行業的人員。這標志著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話題。

1996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1996年電信法》。該法案將電信和媒體統一立法管理,引發出一場電信、電子、媒體和文化企業的交叉兼并和產業重組。

1997年6月在加州伯克萊分校召開了題為“在數字技術與管制范式之間搭橋”的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對產業融合與相關的管制政策進行了討論。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媒介融合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關注。

1997年,歐洲委員會推出的綠皮書認為,產業融合是指“產業聯盟與合并、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重合”,并把媒介產業融合視為新條件下促進就業與增長的一個強有力的發動機,這無疑將媒介產業融合擴展至整個信息市場,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經濟的綜合。

1997年,美國學者Greenstein和Khanna從產業變動的角度,針對計算機、通信和廣播電視業的融合,提出媒介產業融合是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

1998年,奧諾和奧基對媒介融合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以此揭示電信、廣播等媒體信息服務融合的過程。他們指出,從專用平臺到非專用平臺的轉換以及從低帶寬要求到高帶寬要求的轉換,基本上反映了媒介產業融合的方向。

2000年,Raghuram指出,產業融合從根本上是指數字技術允許傳統的和新的通訊服務(無論是聲音、數據或圖片)通過許多不同的網絡共同傳送的現象。同年,《澳大利亞產業融合評論》則指出,融合就是因數字化驅動的服務部門結構調整,這個調整的實質是兩種服務傳遞的結構模式的轉換,傳統模式是由模擬和物理技術主宰的、以大規模生產為特色的、以國內市場為重點的、以水平和垂直聯結為整體結構;新的服務傳遞模式使用數字編程網絡,以促進實現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對國際市場關注、在用戶看到的服務和潛在的傳送平臺之間的垂直分布。

2000年,托馬斯?鮑德溫、史蒂文森?麥克沃依、查爾斯?斯坦菲爾德等三位學者在其合著《大匯流――整合媒介信息與傳播》中提出:以前電信業、有線電視業、廣播業和計算機業各自為政,現在在寬帶技術和政策的指引下匯流到一起,產生了“整合寬帶系統”。因此,媒介融合有了更好的技術支持,并將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進行。

媒介融合與產業革命的序曲

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公司美國在線和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成為融媒體、娛樂和通訊為一體的世界巨頭,公司市值為3500億美元,年銷售額為300億美元,交易額達1840億美元。這個“天作之合”代表著傳統媒體產業和網絡產業的融合,同時也成為國際媒介產業融合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并拉開了媒介產業融合與產業革命的序曲,這場革命將是全方位、跨行業、深層次、超國界的。

2001年,日本學者植草益在對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進行研究以后,從動因的角度,把媒介產業融合定義為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壁壘、加強各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并認為媒介產業融合不僅出現在信息通訊業,金融業、能源業、運輸業的產業融合也在加速進行之中。由于產業融合,企業間以及企業內部的組織形式發生相應變化,企業并購、流程重組、戰略聯盟和虛擬企業等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組織形式的主流。正如他所預測的那樣,近年來媒介融合并不僅僅限于這4個產業領域,在制造業,產業融合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產業革命的浪潮在媒介融合推動下,一浪高過一浪。

篇(10)

德魯巴高新技術報告會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內容具有極高的國際學術價值,既有國際知名印刷專家介紹德魯巴上推出的新技術,并預測全球印刷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有國內印刷專家結合德魯巴分析我國印刷業的發展與未來;二是的新技術皆立足于國際前沿,多家國際著名印刷設備及器材供應商以其在德魯巴上展出的新技術為主線,生動介紹各領域的領先技術,可謂名副其實的國際印刷技術峰會。

7月10日,由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科印傳媒《印刷技術》雜志承辦的“2012全球印刷高新技術報告會——從drupa看印刷業的未來”將在上海舉行。無論您是因錯過drupa2012現場一睹印刷行業新技術、了解印刷業發展新趨勢而遺憾,還是去過drupa2012、但還有技術上的疑惑和想要深入了解的內容,本屆報告會都將幫您補上這一課,讓您感受德魯巴氛圍,把握市場先機!

篇(11)

,其愿景和意義:一是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文化產業以創意為源頭,是一種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綠色產業。鼓勵金融業為文化產業輸血,擴大文化產業的比重,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緩解資源能源瓶頸的重要舉措。二是有助于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有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該指導意見的內容分為七個部分,主要是通過創新信貸產品、完善授信模式、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文化企業直接融資、培育保險市場、實施文化產權評估交易等具體舉措,加大金融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是我國第一個金融全面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在傳媒文化產業從計劃走向市場進程中,大力發展傳媒文化行業的產業屬性,才能更好兼顧傳媒文化行業的社會與政治屬性,開始逐漸得到廣泛共識。這次提出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的有效對接指導意見,注定助力中國傳媒文化產業迎來黃金發展的十年。

政策春風拂面 利好傳媒文化椒塊

對于A股傳媒文化類上市公司來講,中長期都將產生利好,我們堅定看好傳媒文化行業。2010年以來,A股上證指數下跌4.8%,A股傳媒上市公司平均漲幅為22.5%,其中廣電網絡、鑫新股份以及中體產業漲幅位居前三(剔除賽迪傳媒表現),符合我們對傳媒行業看好的判斷。如果如同市場判斷在2010年,宏觀經濟發展以及其他行業存在政策的退出和弱化的發展趨勢的話,我們認為傳媒文化行業在2010年應該是政策不斷強化,系列呵護傳媒文化產業政策將會接連不斷。2010年4月8日出臺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進一步印證我們對傳媒看好的政策預判。我們認為傳媒行業在后續中仍然存在系列推進傳媒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與事件發生,這將進一步堅定我們看好傳媒文化的判斷。維持“強于大市”的評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在线播放|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 中文字幕av一区乱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另类| 亚洲色图第四色| 精品96在线观看影院|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亚洲综合网| 台湾佬中文娱乐11|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图片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一国产| 老司机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韩国理论妈妈的朋友| 国产高清乱理伦片中文电影|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日本在线免费看片|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 | jizzjizz护士|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三上悠亚电影全集免费|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中文字幕你懂的|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老师好大好爽办公室视频| 国产乱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