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康復運動治療大全11篇

時間:2024-01-14 15:49:2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兒童康復運動治療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兒童康復運動治療

篇(1)

【中圖分類號】r1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0-69-02

小兒腦癱指的是從受精卵開始到新生兒出生至12個月期間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的嬰兒腦部受到傷害而引起的運動不協調等異常行為的出現。患有小兒腦癱的兒童表現為智力受到相應的損害,心理上也出現異常導致其行為不同與正常兒童,同時出現相應的感覺障礙等現象。患有小兒腦癱的兒童運動受到限制,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致使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1]。兒童是家庭的希望,所以小兒腦癱疾病的治療受到了更多人群及社會的關注。本文通過對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小兒腦癱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分析,探討小兒腦癱的臨床特點并分析綜合康復療法對小兒腦癱治療后的好轉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小兒腦癱患者,年齡介于5個月~5歲之間,中位數年齡為2歲,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有30例小兒腦癱患者,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對照組有28例,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16例。對兒童的年齡及其性別,相應臨床特點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小兒腦癱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有30例小兒腦癱患者,對照組有28例。分別對58例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腦癱的方法,實驗組治療在常規療法基礎上加用不同程度的運動、電針、水療及作業療法等綜合康復療法。通過治療一段時間,比較兩組方法對小兒腦癱的治療情況,記錄并比較治療過程中的巴塞爾指數評分情況。

1.3統計處理: 對此數據采用17.0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和分析,采用x2檢驗,結果具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從上表可以得出,實驗組(常規療法基礎上加用不同程度的運動、電針、水療及作業療法等綜合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后患者的語言、運動、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常規藥物治療),其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論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引起小兒腦癱的病因多樣,其臨床癥狀較為嚴重,并且影響著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及生活自理情況。小兒腦癱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運動神經受損而引起的運動性障礙,語言情況出現異常,應激反應減弱等。患有此病的兒童出現語言功能,聽覺及其行為運動受限的癥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可以有效控制小兒腦癱患者的臨床癥狀的發展。從受精卵開始到新生兒出生至12個月期間的腦部發育情況尤其重要,在此階段應該對于兒童的腦部進行體檢,以至于可以早期發現并達到早期治療,提高其治療效果[2]。在治療后患兒的恢復情況評價中將患兒運動能力、平衡能力、原始反射及其肌張力等恢復情況接近于同齡正常兒童定義為明顯好轉,將以上各功能明顯改善定義為好轉,將以上各功能在治療前后無改變定義為無好轉,以此來綜合康復療法及常規藥物治療對評價小兒腦癱的治療效果[3]。綜合康復療法可明顯改善小兒腦癱患者的運動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等情況,使此類兒童可以達到生活自理的水平。對于腦癱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需要兒童、家長與相關治療人員的配合,從而減輕腦癱癥狀,提高小兒腦癱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曾西.綜合

復療法用于腦癱患兒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 9b) :108

篇(2)

中圖分類號 R7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WANG Xiao-ping,WU Rui,ZHONG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functional efficacy of community.Method:58 children of communit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ing educ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y GMFM evaluation,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GMFM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aining GMFM sco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train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on gross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effect has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Conductive education;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ommun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Province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Kunming 650032,China

引導式教育是由安德魯?比度(Andras Peto)教授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發展起來的[1]。它是一套綜合系統,它使神經受損的兒童能過正常生活作為它的最終目標。這個過程使得孩子獲得能力和方法來面對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引導式教育強調的是多元化團隊式的訓練活動。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的病程長,很多腦癱兒童家庭難以接受在醫療機構長期住院昂貴的康復訓練費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腦癱兒童康復效果。本文觀察了2011-2012年來云南省中國和挪威腦癱兒童全面康復項目兩個試點的社區58例腦癱兒童,在社區應用引導式教育康復訓練的情況,與傳統式一對一的康復訓練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引導式教育在社區腦癱兒童康復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58例腦癱兒童隨機分成引導式教育訓練組30例和傳統式一對一康復訓練組28例。納入標準:符合腦癱病癥的診斷標準[2],年齡在14歲以下,能夠按計劃堅持康復訓練一年以上。排除標準:家長不合作無法堅持治療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器質性疾病或合并有癲癇者。兩組性別構成、分型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兩組的日常訓練均由經過技術資源中心(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多次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的社區康復員擔任,技術資源中心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評估。

1.2 方法

1.2.1 引導式教育組的訓練方法

1.2.1.1 小組學習 按照孩子的年齡、疾病種類及功能障礙的輕重進行分組。以年齡和功能障礙相似的成為一個小組(每組6人),以便更好地讓孩子之間互相觀察、交流、模仿,從而成為一個小團隊。在進行各項活動中盡量使孩子減少了對家長的依賴性,逐步建立起獨立面對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計劃 根據各組孩子的特點,結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適應每個孩子發展的課程安排和康復計劃。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溝通、認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廁、洗手、就餐、就寢、穿脫衣服等。通過日常生活和課程的結合和貫通,使孩子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1.2.1.3 規劃性的環境 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運動障礙的不同,運用一些特殊的木質家具:條臺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兒童輔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綁肘、綁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家人的依賴,用最少的協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動。

1.2.1.4 節律性意向 節律性意向是引導式教育的一種誘發技巧技術。孩子在活動之前必定是想達到一個目標,通過語言的運用表達孩子的意向,在腦子里準備進行一個活動。利用有節律的數數、動詞的重復,或有節律的兒歌給孩子在活動中提供節奏感[3]。這樣使言語和運動連接在一起并促進運動的學習,最終達到目標。

1.2.1.5 家長參與 家長參與是引導式教育對腦癱兒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進行處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與腦癱兒童接觸最多的是家長,訓練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得到強化,家長的參與讓患兒得到更為直接的康復訓練,將康復知識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讓腦癱兒童能夠得到持續的康復。

1.2.2 傳統式一對一康復訓練組的訓練方法

1.2.2.1 物理治療 主要應用Vojta誘導療法,Bobath神經發育療法,上田法主要是應用四肢法。有社區康復員按照計劃2次/周,45~60 min/次,3個月為一療程。

1.2.2.2 作業治療 主要是應用日常生活活動、娛樂活動、戶外活動等方法,訓練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認知能力、融入社會的能力等。

1.2.2.3 中醫療法 對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藥熏洗療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 min/次。

1.3 評定方法

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量表(gros motor fanction measure,GMFM)共88項[4],分5個功能區,即(1)臥位和翻身、(2)四點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項指標的計分標準:完全不能完成為0分,完成不到10%為1分,完成10%~99%為2分,完全完成為3分。各功能區計分方法為:臥位和翻身項目總分/54×100%,四點位、跪和爬項目總分/43×100%,坐位和平衡項目總分/45×100%,站立項目總分/38×100%,走、跑、攀爬項目總分/73×100%。對兩組患兒分別在康復訓練前、康復訓練后3、6、9、12個月進行粗大運動功能評定一次,以GMFM總分差值作為觀察康復效果的量化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兒治療前GMF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12個月后兩組患兒GMFG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前和接受康復訓練12個月后(GMFM)分數顯著提高,康復訓練前后分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引導式教育訓練方法也是國際公認的治療兒童腦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對經濟條件差的腦癱兒童在社區進行康復更適用。其顯著的特點是最大限度地引導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激發患兒的興趣及參與意識。通過康復員不斷地給予科學的誘導技巧、意識供給或口令,讓患兒主動地進行訓練,與被動訓練相結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復效果;同時將運動、語言、理解、智力開發、社交和行為矯正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全面的康復和發展。

表2 兩組腦癱兒童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 分

組別 時間 GMFM功能區

臥位、翻身、坐和站立 跑、行走和攀爬

引導式教育訓練組(n=30) 治療前 27.08±6.68 12.55±3.12

治療后 62.12±10.37 34.01±7.92

傳統式一對一康復訓練組(n=28) 治療前 29.42±9.96 11.68±4.15

治療后 59.34±8.45 36.15±6.78

傳統式康復訓練方式在運動中存在一定的脫離,不能充分發揮專業康復技術優勢及家長的作用,從而延長了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時間。引導式教育系統與一般醫療康復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處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統籌殘疾兒童的康復,將著眼點始終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為基礎,以誘導主動學習為策略,以積極的性格為目標,實現全人的發展,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適應環境,融入社會,創造自身價值[5]。因此,引導式教育系統提供了一個社區康復、教育康復與傳統康復相結合的有效模式,值得從事康復工作者學習和實踐。

引導式教育的廣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內容,即運動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認知上的。這種方法是為了引導孩子達到目標,通過目標確定、精心設計活動,促進主動的自我學習。理論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須學習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6]。活動的意思是孩子想去運動,因此,康復員必須使孩子有主動和自發的意向,任何進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導式教育中,引導員的角色、小組結構的動力、節律性意向、活動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學習環境、手法促進等方法被認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導式教育的顯著特點還有:以全人的康復目標:重視腦癱兒童在身體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認知上的相關性和完整性[7]。針對兒童多種障礙的需求,始終把發展積極的性格,建立生活獨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為奮斗目標,貫穿于全部教育康復活動中,旨在將腦癱兒童教育成為具有積極主動地全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以學習為基礎的開發: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兒童的運動功能和行為調整有效結合,從而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學習適應現實環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達到實現正常生活的目的。誘發主動學習的原則:引導和鼓勵孩子主動參與和學習活動。不是灌輸式的學習,而是根據兒童的功能特點,設計出既能促進功能改善又能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的學習方法和活動,誘導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全部學習活動,從而建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8]。

本研究結果顯示,引導式教育應用于社區腦癱兒童運動功能的提高和傳統式一對一的康復訓練具有同等的療效。引導式教育將兒童在體能、智能、自理、溝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學習完整地結合起來,而不是只針對殘障的治療,為兒童和家長提供了完整的經驗。引導式教育能全面促進腦癱兒童的康復,為腦癱兒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受到兒童和家長的喜愛[9]。引導式教育方法訓練腦癱兒童在社區值得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歐安娜,余雪萍.引導式教育――伴兒同行[M].香港:香港復康會世界衛生組織復康協作中心,2006:19,21.

[2]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3]李初陽,史惟,周美琴,等.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修訂擴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2):1112-1113.

[4]胡瑩.腦癱兒童的康復管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12-113.

[5]李志軍,劉瑾.腦性癱瘓患兒引導式教育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2001,5(12):123-124.

篇(3)

小兒腦癱是兒科康復重要方面之一。近年來,小兒腦癱在我國發病率越來越高,應給予重視。在我國醫療日益發展的今天,腦癱兒童康復手段已經不再局限于物理療法、心理治療、手術矯形等方法,而輔助器具等矯形器療法也加入康復事業中。以前的腦癱患兒康復療效并不明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腦癱問題。所以綜合康復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得把腦癱兒童潛能發揮出來。綜合全面的康復手段包括:社會康復;職業前培訓;教育康復;醫療康復。而輔助器具治療是醫療康復主要方法之一,通過輔助補救腦癱兒童行為缺陷,以致激發患兒的最大潛能,主要包括方面有步行能力、語言能力,生活自理自立,接受教育等等。本研究是通過選擇腦癱兒童患者100例,隨機抽取對照組50例和治療組50例;對照組采用單一的藥物治療;治療組采用藥物治療加輔助器具治療,探討兩組醫療過程中出現的差異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00例小兒腦癱通過國家專門研討會的標準分型。100例患者的年齡在5個月~8歲之間。通過男女性分別隨機分組,對照組男性為32例,女性為18例;治療組男性為28例,女性為22例,見表1。

1.2方法藥物治療:腦癱兒用神經藥物靜脈輸注,包括有腦活素;腦復康;巴氯酚;胞二磷膽堿;神經節苷酯等等。一共進行5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5d。部分癲癇伴隨者給予相應治療。對照組只采取藥物治療。治療組不僅采用藥物治療,還使用輔助治療:要求家長在家里給患兒做輔具康復訓練,每天早上和晚上各1次,每一次時間控制在1h左右。使用的治療輔助器具根據自身的狀況選擇,有6大類:訓練輔助器;矯形器;防護器;移動輔助器;糾正姿勢輔助器;游戲用具等。具體器具用到形墊組合;花生和圓柱球;站立架;兒童滾筒;液壓踏步器;兒童梯椅;步態糾正訓練器等。6大類輔助器材符合國際標準。

1.3療效標準參考曹志芳等[1]擬定方式進行綜合運動測試。運動測試一共有有4個等級,包括有優、良、中、差;打分范圍分別為10分、8~9分、7~6分、≤5分。每個等級涵蓋10個運動項目:臥位與翻身;坐位;爬與跪;站立;走跑跳等。

1.4統計學處理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t檢驗。

2結果

100例患兒經過5個月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都有了好轉,這說明藥物治療和輔助綜合治療都是行之有效的。從表2可以看出,治療組在4項評分上都要高于對照組;治療組優良率為86%,而對照組只有50%。在治療組評優38例患者中,其中年齡5個月~1歲有21例,而差評的3例年齡均接近5歲而且癥狀全為混合型腦癱.這說明患者年齡越小,癥狀越單一,綜合康復效果越好,而且治療的預期時間也相對較短,見表2。

3 討論

小兒腦癱劃定依據是嬰兒期之前(包括嬰兒期)的腦發育缺陷和進行性意外的損傷綜合征,臨床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約有175萬腦癱患兒,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4個腦癱患兒[2]。治療腦癱患兒的費用是比較高的,這是由于治療療程相對長造成。在國內醫院及其他康復機構,治療師的數量相對不足,日益難于滿足當今需求的情況下,在家庭進行康復治療顯得很必要。但是家長在康復方面的能力跟專業的治療師差距大,這在訓練方式不科學,效果不理想方面充分體現出來。如何讓患兒很好得配合;如何增加相對的康復工具等,都可以增加腦癱患者的治療效果。所以康復輔具可以明顯得提高家庭康復療效,提高腦癱康復質量。

顯示,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后,在評分指標臥位與翻身;坐位;爬與跪;站立;走跑跳等10項功能上都有療效,但治療組采用藥物加輔助器材的綜合康復的效果更加顯著。

輔具的作用有:①糾正患兒的姿勢,有效控制痙攣,提升形體運動;②輔具在患者臥、翻、跪立、站立位、坐位、爬行、行走等提供多種治療方案。③患兒的具體情況經專家診斷與評估過,給患者家長制定具體治療方案,能有效提高治理療效。本次研究中還可以看出,腦癱患者的年齡越小,癥狀單一的,治療時間比較短,預期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小兒腦癱治療是一個療程漫長的過程。單一的藥物治療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但還必須借助輔助康復器材。康復治療專家根據患者制定具體方案,家長在家中對腦癱兒有針對性進行綜合康復,把握治療時間和訓練質量,使小兒腦癱治療取得更好的療效,具有很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篇(4)

腦性癱瘓是指一組持續存在的導致活動受限的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引起的,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隨感覺、認知、交流、感知和/或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性骨骼肌問題。該病一般不能治愈,但可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和減輕殘障,提高生活質量。臨床康復強調早期發現,早期訓練,綜合治療,全面康復。小腦電刺激治療是近些年來興起的療法,廣泛用于成人康復。近年被逐漸用于兒童腦性癱瘓。研究表明[1]電刺激小腦頂核可通過神經源性保護作用而減輕腦損傷和促進腦功能恢復。作者于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小腦電刺激結合常規綜合康復治療對腦性癱瘓兒童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兒童康復科治療的腦性癱瘓患兒102例,平均年齡4個月~3歲,男57例,女45例符合腦性癱瘓診斷標準[2],按就診時間隨機分成兩組,①觀察組(小腦電刺激+常規康復治療)50例,其中痙攣型46例,手足徐動型2例,遲緩型1例,共濟失調型1例;②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52例,其中痙攣型45例,手足徐動型3例,遲緩型3例,共濟失調型1例。所有腦癱患兒均接受包括針灸,推拿按摩,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綜合康復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方法治療基礎上加小腦電刺激治療。采用腦循環功能治療儀,主電板置于雙耳后乳突處,每次30 min,1次/d,每周5 d,療程3個月。

1.2 方法 根據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兒童腦性癱瘓中運動障礙的性質分型標準分型,療效判定參照馬若飛等[3]制定的療效評估標準,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4](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在治療前和治療3月后分別進行評價和記分。療效評估標準為①治療前后主要功能評分在12分以上或各項總分進步之和達到20分以上為顯效;②主要運動功能評分6分以上,進步總分達到10分以上為有效。1歲半以內患兒評估時加分以抓握、站立、獨立3項達到6分標準記為9分,達到3分算6分;③各項總分之和小于5-10分者為無效。數據統計學處理采用醫用統計程序SPLM軟件包進行分析和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評價結果 兩組腦癱患兒療效結果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為82.69%,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GMFM評分結果,治療前兩組評分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觀察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未發現明顯改變。除個別患兒在接受治療之初有不舒服的表情和哭鬧外,大多數患兒能耐受電極處局部刺激感,治療中無不良事件發生。

3 討論

腦癱是出生前后發育期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其基本病理變化為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纖維化,導致大腦傳導功能失常,同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癲癇及視聽覺、語言等障礙,導致多重性的殘疾。臨床強調早期干預,綜合治療和全面康復。Vojta和Bobath等神經生理學療法是基于兒童腦神經尚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可塑性強這一特性,以正確的手法抑制異常的姿勢和運動模式,協助產生正常的反應,通過反復刺激和訓練使其逐步發展正常的運動模式,是現代康復中治療小兒腦癱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文獻表明[5],小腦與大腦皮質之間存在著往返的纖維聯系,電刺激小腦或小腦頂核缺血區局部腦血流增加,腦循環改善,腦電圖復原,腦損害減輕,這種改善屬于小腦的神經網絡的神經源性適應性保護作用機制。通過這種神經源性保護作用可有效減輕腦損傷,促進腦功能的恢復。Davis[6]報道600例腦癱患者中90%接受了小腦電刺激治療,其中85%痙攣型腦癱患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包括流涎、語言、情緒、姿勢、步態、關節的活動范圍及運動能力等。我們采用腦功能(障礙)治療儀配合常規康復療法,經過3個月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有更明顯的療效(P

參 考 文 獻

[1] 周洪語,沈健康,等.電刺激小腦頂核治療腦血性損害.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8(4):216.

[2] 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河南科技出版社,2004:29-60.

[3] 馬若飛,齊有位.小兒腦性癱瘓的治療和療效評估標準探討.現代康復,1999,3(3):176-177.

篇(5)

結果觀察組在治療9個月后肌張力的等級評分總有效率為61.0%,比對照組33.9%明顯提高,治療后兩組GMFM各功能區得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結論以綜合康復治療為基礎的痙攣肌治療儀結合家庭康復治療痙攣型腦癱兒童,臨床療效更快、更明顯,預后更好,降低了致殘率,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痙攣肌治療儀;痙攣型腦癱;家庭康復

中圖分類號:R748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09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reasing their disability rate.

MethodsClinic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118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treated in our children health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October,2015.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rug and sports therapy as well as conductive education,and based on which the other group were given 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After 9 months of treatment,modified Ashworth scaling (MAS),GMFM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 88) and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9 months of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ading of muscle 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1.0%,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33.9%) of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 got higher scores in each GMFM functional area after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eld better index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ConclusionBased 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ha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 and more favorable prognosis,which can decrease disability rate and lighten burden on family and society.Thus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spastic cerebral;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痙攣型腦癱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關節活動度減小,運動障礙。治療原則是降低肌張力,維持擴大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畸形攣縮,降低致殘率。目前為止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但早期實施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電刺激治療對神經系統疾病康復有顯著療效,目前臨床應用優勢明顯[1~3]。本文探討痙攣肌治療儀治療結合家庭康復在痙攣型腦癱患兒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0月一直在我院兒童保健康復科治療的118例痙攣型腦癱患兒,診斷依據盧慶春主編的《腦性癱瘓的現代診斷與治療》中的診斷標準[4]。觀察組家庭成員條件:主要照顧患兒、與患兒一起居住生活、言語表達清楚、身心健康、自愿配合家庭康復的家屬共59名。兩組在性別、年齡、肌張力分型、康復時間、治療前GMFM各功能區得分、抓握和視覺運動分、精細運動發育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FL)〗

1.2方法

1.2.1評估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進行肌張力評定,用GMFM88項粗大運動功能評定表進行粗大運動能力評估,用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進行精細運動功能評估。每3個月評估1次。

1.2.2康復治療方法對照組:在門診兒童保健科接受藥物治療+運動療法+引導式教育。藥物治療:鼠神經生長因子20 μg,肌肉注射,1次/天,15天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休息 10~15 d;運動訓練:采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療,每周5次,40 min/次,30 d為一個療程,療程間無間隔。引導式教育1次/天,20~30 min/次[5]。觀察組:在對照組方法治療同時,采用痙攣肌治療儀治療30 min/次,每周5次,15 d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休息2周[6]。同時指導患兒家長配合家庭康復訓練。

具體實施:使用痙攣肌治療儀治療,(1)重點培訓:重視科室全體醫護人員技術操作培訓,要求每人培訓學習4~6學時,科室制定標準操作流程,做到每臺儀器掛有操作流程圖,每位操作者均按流程圖操作,科室互相監督,考核不合格者扣罰績效。(2)評估要點:建立護患信任關系,評估患兒家屬的需求和困境;首次治療前,護士向家長講解使用過程的注意事項,并讓患兒家屬親自感受電療的感覺和所耐受的強度感覺。(3)健康宣教: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治療室宣傳欄掛有宣傳相關疾病知識內容,護士每次操作做到解釋儀器使用目的、操作方法、作用以及家長需要的配合。教會家長操作時如何正確抱姿,示范電極脫落的處理方法,指導患兒哭鬧如何護理,保證讓患兒治療順利。(4)護士要經常巡視,根據觀察小孩對電極刺激的各種行為反應,適當調節電流強度。

家庭康復訓練:(1)訓練要點:治療師負責對觀察組患兒家長進行訓練一個月,每天1個小時。指導內容包括:手精細運動功能訓練(訓練患兒抓握放松和手指協調能力)、下肢關節活動度訓練、痙攣肌牽伸訓練、下肢及腰腹部肌力訓練、立位平衡及步行訓練,并穿戴踝足矯形支具(AFO)持續牽伸跟腱等。(2)具體步驟:治療師演示,家長觀察,治療師手把手教,家長操作,治療師指導及糾錯,訓練結束后布置家庭作業,次日查看練習效果并安排家長間相互監督家庭康復訓練執行情況。(3)健康宣教:護士對家長進行心理行為疏導,教育指導家屬腦癱相關知識、強化肌力訓練的重要性及推拿按摩干預治療,指導家長對患兒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1.3療效指標

采用MAS進行肌張力評定,將MAS評級轉化為評分。①肌張力0級=0分,Ⅰ級=1分,Ⅰ+級=2分,Ⅱ級= 3分,Ⅲ級= 4分,Ⅳ級=5分。治療后:肌張力恢復正常或降低≥2分為顯效,降低1分為有效,與治療前比較無改善為無效。參照GMFM88項粗大運動功能評定表之C、D、E區評估,C區爬與跪(14項,共 42分),D區站立位(13項,共 39分),E區行走與跑跳(24項,共72分);采用4級計分(全部完成=3分;部分完成,介于10%~99%=2分;開始做,完成不到10%=1分;完全不能做=0分)。參照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包括抓握指數26項,視覺-運動整合指數72項,按0~2分評分;患兒不能嘗試做項目為0分,能做項目但不完全符合標準為1分,能做項目并達到掌握標準為2分。由原始分查附表得出標準分,再得出精細運動商。

img src=".cn/qkimages/yjyx/yjyx201702/yjyx20170209-1-l.jpg" alt="" />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AKx-D〗±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9個月后肌張力康復療效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6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6.793,P

2.2勺櫓瘟魄昂GMFM各功能區得分情況

治療后兩組GMFM各功能區得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

2.3兩組治療前后精細運動功能情況

治療后兩組抓握指數評分、視覺-運動整合指數粗分及精細運動發育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

3討論

痙攣肌治療儀是一種無創、無痛、操作簡單的電刺激治療,其功能是電刺激患者的痙攣肌和拮抗肌,使二者交替收縮,通過交互抑制使痙攣肌松弛,提高拮抗肌的肌力和肢體功能,改善肌肉的代謝和營養,預防和治療肌肉軟組織攣縮,增進患者運動功能,解決痙攣型腦癱的關鍵問題[7~9]。痙攣肌治療儀在技術操作過程仍有不足之處,如患兒哭鬧煩躁、肌張力高、姿勢異常容易引起電極片或電線脫落;家長不理解痙攣肌治療的作用,其配合度低;患兒無法用語言表達電流的強度;腦癱康復治療周期長、難度高、花費大、治愈率低、家庭經濟負擔重等等,這些因素造成患兒治療時間不足或中斷治療。因此,結合家庭管理模式,加強患兒家長的培訓指導,提高家長對痙攣肌治療儀治療作用的了解及家庭康復訓練依從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以綜合康復治療為基礎的痙攣肌治療儀結合家庭康復的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治療9個月后肌張力的等級評分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明顯提高,組間比較有明顯差異;治療前后兩組患兒對粗大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發育的評分比較中,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表明,以綜合康復治療為基礎的治療,均能降低患兒肌張力等級,提高粗大運動功能及改善精細運動發育,但以綜合康復治療為基礎的痙攣肌治療儀結合家庭康復,在同樣時間治療中臨床療效更快、更明顯,預后更好。并且在臨床觀察中發現痙攣肌治療儀治療對腦癱年齡越小,治療越早,療效越好,致殘程度越低。同時在后期隨訪時還發現,繼續采用痙攣肌治療儀結合家庭康復治療的患兒療效優于停止不用者。

綜上所述,痙攣肌治療儀結合家庭康復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效果值得肯定。雖然目前痙攣肌治療儀結合家庭康復治療可以降低肌張力,提高粗大運動功能及改善精細運動發育。但由于本次對疾病的觀察和治療周期短,患兒家庭條件受限,研究的樣本量少,在治療過程僅從肌張力等級、粗大運動功能及精細運動發育評估三方面進行觀察和對比,而在智力的提升和語言的應用方面效果沒有評估,不夠全面,缺少了臨床觀察數據。希望在以后能夠深入研究,力求從樣本量、療效評價方法、增加觀察指標等方面,全面評價電刺激治療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客觀數據。

參考文獻

[1]張會春,李文霞,耿香菊,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與痙攣肌治療痙攣型腦癱兒童的療效比較[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4):457458.

[2]龐偉,李鑫,范艷萍.任務導向性訓練對痙攣型腦性癱瘓兒童粗大運動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療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3034.

[3]唐芳芳,韋斌垣,汪亞峰.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7):204206.

[4]李曉捷,唐久來,馬丙祥,等.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19):1520.

[5]陳南萍,馬久力,鐘勤,等.針刀微創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下肢關節畸形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 31(1):6063.

[6]〖JP2〗鄒華婭,古麗梅,周冰峰.腦電仿生電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8):3133.

[7]申艷娥.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4):1921.

[8]孔令霞.低l脈沖電聯合推拿康復訓練在嬰兒斜頸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285286.

[9]劉喜悅.中藥藥浴聯合針刺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4):15611562.

(收稿日期:2016-11-17修回日期:2016-03-25)

篇(6)

【關鍵詞】腦性癱瘓;康復訓練;引導式教育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覺障礙、心理行為異常等[1]。本病并不少見,目前我國有400萬例腦癱患兒,每年新增4.6萬例,給兒童、家庭、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精神負擔,是世界公認的頑疾。本文探討康復訓練加引導式教育療法在腦癱患兒康復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筆者建構家庭引導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長參與其中,對患兒時刻進行各方面的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1引導式教育療法原理和特點

引導式教育療法(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稱Peto法,由匈牙利的安德魯•比度(Andras Peto)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創建的。它是一種以教與學為本,比較完整而全面的系統,是國際公認的治療小兒腦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顯著特點主要是:①強調要為患兒營造合適的康復訓練環境,將一個動作分解成許多小步驟,并恰當組合成各種習作程序,在不同下反復練習直到完全掌握[2]。②強調主動運動是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的唯一途徑。 引導員通過科學的誘導技巧、意識口令,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讓患兒主動地進行訓練,同時與科學的被動訓練相結合。③強調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習和實踐運動功能的最佳時機,應將功能學習和訓練放在每一次具體的行為中進行。④引導式教育理論把患兒視為一個整體, 在運動訓練的同時,將語言、理解、智力開發、社會交往和行為矯正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全面的康復訓練,培養患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患兒在德、智、體、個性氣質培養和行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復和發展。

2引導式教育療法在腦癱患兒康復中的作用

2.1 引導式教育對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 :曹志芳、范篆玲、李艷萍、常青松 [3-6]對腦癱兒童在進行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PT)、作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OT)、按摩、針灸等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引導式教育進行康復訓練。結果顯示,運動療法加引導式教育治療組的患兒在保持、位置變換、飲食動作、排泄、更衣和整容、移動能力等平均運動功能恢復值顯著高于單用運動療法組。

2.2 引導式教育對患兒言語功能的影響:語言障礙治療首先要培養兒童的信心,患兒應與正常孩子一樣通過相同的途徑去學習;正常孩子有主動訓練的意愿,因此引導式教育借助節律性、口令性語言,將一系列詞、句組合起來,融入日常生活的語言交流之中,同時使用誘發性語言,簡潔明確地將活動和語言表達融合在一起,如“我站直了,”利用語言誘發運動使運動協調,運動反過來促進對語言的了解[7]。許娟等的研究表明,應用引導式教育療法對患兒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提高患兒的參與興趣,療效顯著。

2.3 引導式教育對孤獨癥患兒的治療:兒童孤獨癥是一種嚴重的多功能發育障礙,多并發小兒腦癱,傳統的訓練模式過于被動,僵化。李冰[8]應用引導式教育對小兒孤獨癥治療的研究中以集體和個體的分組方法對患兒進行如下訓練:交往、情感訓練,認知訓練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為特點,調動患兒自身功能的潛力,激發患兒的興趣及主動參與意識。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且結果表明引導式教育的療效明顯,說明引導式教育療法為治療兒童孤獨癥的有效方法之一。

3展望

引導式教育是一種將康復與教育相結合的治療體系,它是以兒童為中心,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使腦癱患兒在運動、語言、智能、社交、情感及個性等各方面得以改善,并克服軀體運動功能障礙及由此而引發的其他問題。也就是說引導式教育不是單純的改善了患兒身體上的一些缺陷,而是通過一種自主學習的方式,使患兒身心同時得以恢復,從而更進一步的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但腦癱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艱苦的過程,而且有相當多的家庭負擔不起長期住院系統治療的費用,還有一些家長只重視運動障礙的治療,不重視語言、心理行為的治療。因此,絕大部分患兒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間與康復的要求相距甚遠,嚴重影響了康復療效。

鑒于此筆者建構家庭引導式教育療法。因為腦癱患兒需要家長照顧的時間更長,家庭對患兒的成長影響比正常孩子更大,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的行為發展和康復。家長與孩子的交往,構成孩子最初的情感經驗,對其性格和情操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個階段的經歷若是正面的、開放的,孩子就能夠正確的看待環境;若是和諧的、穩定的,孩子就會有穩定的情操和安全感;家人若坦誠地相處,孩子就懂得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所以家長必須具備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的信心及能力,學會一些簡單的訓練動作,協助患兒更好地融合于家庭生活中,從而有效提高患兒依從性,獲得最大的運動、智力、語言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可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石鳳英,鮑秀芹.康復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01

[2]唐久來,.小兒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療法[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0

[3]曹志芳.引導式教育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1,3(16):190~191

[4]范篆玲,陳瑛,弓月娥.50例腦癱兒童應用引導式教育康復訓練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3,15(12):765~6

[5]李艷萍.運動療法加引導式教育對腦癱患兒康復治療[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6.6

[6]常青松.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性癱瘓步行訓練中的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5(16):16~17

篇(7)

兒童失語癥指部分獲得或者已經獲得口語能力以后所發生的失語癥狀。兒童失語癥的主要病因是腦外傷以及神經中樞感染導致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因此,對本癥治療尤為重要。現將有關資料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兒童失語癥9例(男4例,女5例),年齡2~7歲,平均4.5歲。其中腦外傷7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2例。均經頭顱CT或MR檢查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語言流暢。

1.2臨床表現 聽力理解障礙是失語癥的常見癥狀,患兒對口語的理解能力降低或喪失。El語表達障礙表現為言語速度減慢、說話量少而且費力、聲音低弱以及韻律失常、閱讀書寫均有不同障礙。失語癥也有不同的分類,例如:①運動性失語癥:也稱表達性失語癥、口語性失語癥,皮質運動性失語。②感覺性失語癥:特點為患者聽覺正常,但不能聽懂他人評價的意義。③失寫癥:患者能聽懂另Ⅱ人的語言,但自動書寫能力喪失,默寫和抄寫也是不可能的。④失讀癥:看到原來認識的字符讀不出音,也不知道其意義。

1.3方法 訓練場所選定在光線充足,安靜的室內,要避開視覺和聽覺上的干擾,最好是在有隔音設施的房間進行一般30rain~lh/次,3~5次/w,34月為1個療程。以一對一訓練為主,適當的集體訓練,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興趣。(1)聽解訓練:①聽覺訓練:利用聽音樂、聽廣播,念書等形式刺激患兒思維,提高語言理解能力,5次/d,10~20min/次。②手勢訓練:通過患兒熟悉的手勢激發其理解能力。③實物刺激:讓患兒說出所看到的實物名稱,訓練師適當提醒,反復練習。④圖片刺激:在桌面上擺放2~l2張圖片,治療師取2張擺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根據指令進行指認,然后變換順序反復進行之后,增)JI14張或6張,進行4選l、6選l,熟練后可6選2,8選2訓練,也可增至9選3、l2選3等。(2)表達能力訓練:①命名訓練:將實物或圖片逐一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命名,也可給予視覺刺激,口形提示。②復述訓練:患兒隨訓練師進行勾述,根據患兒水平,選擇單詞、短句JL歌、故事等,注意讓患兒觀察訓練師的13形,注意聽訓練師的音準。③書寫訓練:從抄寫開始,將字卡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抄寫,聽寫日記單詞或看圖片讓患兒寫出有關單詞,能完成的,進行短句,長句、短文的聽寫,或讓患兒看情景畫寫出內容。

1.4構音障礙以語音訓練為主,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發音器官的訓練:①訓練唇運動:指導患兒作反復的張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訓練。訓練時要面對鏡子,這樣會使患兒便于模仿和糾正動作。唇的訓練是為患兒發雙唇音做準備。②訓練舌運動:指導患兒盡量向外伸舌,反復做伸縮動作,同時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然后順向或逆向舔全唇動作,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d,5~10min/次,可用棒棒糖引導,嚴重障礙的可采取被動運動,治療師戴上指套或用壓舌板協助患兒做舌的各種運動。(2)發音訓練:患兒可以完成以上動作后,要讓其盡量長時間地保持這些動作,如:雙唇閉合、伸舌等。隨后做無聲的構音運動,最后輕聲地引出靶音,先發元音,后發輔音。輔音由易到難。待能發輔音后,要訓練將已掌握的輔音與元音相結合。這些發音比較熟練后,就采取元音加輔音再加元音的形式,最后過渡到單詞和句子的訓練。(3)辯音訓練:患兒對音的分辨能力對正確發音很重要,所以要訓練患兒對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錯音,可以通過13述或放錄音,讓患兒掌握正確發音,也可充分利用視覺能力,如:通過畫圖讓患兒了解發音的部位和機制,指出其主要問題所在,并告訴他(她)準確的發音部位。此外,也可結合手法準確的發音。(4)語調、音量的訓練:多數患兒常表現為音調低或單一音調,訓練時指出患兒的音調問題所在,訓練發音由低到高,利用樂器的音階變化來克服單一的音調;在調節患兒音量上,主要調節自主呼吸對音量的控制[1],讓患兒延長呼氣時間,采用吹氣球、吹哨等方法達到訓練目的,增加發音動力。另外,帶有音量控制開關的聲控玩具用在訓練上也很有效。

2 結果

①上述治療方法對失語癥患者的訓練康復治療起到很大作用,對失語患者的聽、說、讀、寫等不同形式的語言早期康復綜合訓練,有一定效果。②治療結果:治愈9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為100%。

3 討論

失語癥是原已習得的語言、功能缺失的一種語言障礙綜合征[2]。障礙的形式取決于腦損害部位,一般分為運動和感知2類,分別涉及言語生成和言語理解兩方面。發音訓練是首要的,功能康復訓練包括發音訓練、短語訓練、會話訓練、朗讀訓練等。訓練從患兒熟悉的物品、動作開始,由易到難[3]。在語言理解方面,應從視覺、感覺、聽覺等多途徑刺激;在引導表達方面,在訓練師帶領下學一些模擬聲音。寓教于樂,在游戲中訓練。家長可以建立家庭訓練模式,促進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R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351-02【科研項目】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2012年度殘疾人康復科研入圍項目

【概述】小兒腦發育遲緩是一種對人危害非常大的一種疾病,得了腦發育遲緩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足部反射區療法(以下簡稱足療)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通過對小兒足部的整體按摩,調整人體生理機能 , 提高免疫系統功能 , 通過對大腦、腦垂體等重點反射區的按摩促進整體腦的發育。因此一種簡便易行、可廣泛推廣的有效性療法對于小兒腦發育遲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小兒腦發育遲緩的癥狀具體表現

1.聽覺障礙:不少小兒腦發育遲緩兒童伴有近視或斜視,其中以內斜視為多見。小兒腦發育遲緩兒童往往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存在困難;

2.智力障礙及知覺障礙:在所有的小兒腦發育遲緩兒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知覺障礙:大部分患者對刺激過敏或無反應;有的出現知覺固定,背景和圖形紊亂。

3.運動障礙:小兒腦發育遲緩兒童的運動能力低于同年齡的正常孩子,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礙程度輕的只是手、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4.語言障礙:大多數小兒腦發育遲緩兒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的表現為語言表達困難或構語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有的還表現為失語癥,即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自己無法講話。

二.小兒腦發育遲緩的康復原則和治療方法

1.康復原則:早發現早治療,抓住最佳治療時期。

2.治療方法:目前尚無特效的療法,以現代康復療法(PT、OT、ST、感覺統合、音樂治療、沙療、水療等)和傳統康復療法(針灸、推拿、穴位水針、足療、藥浴等)相結合為主要康復手段;目前也沒有特效的藥物,通常用一些營養腦神經的藥物(鼠神經生長因子和神經節苷脂等)以促進腦的發育,但是價格昂貴,而且沒有有力的數據證明它的療效確鑿。現在的較全面的康復機構一般是以上療法的綜合康復為主,外加各自的一些特色療法,康復過程因人而異,腦發育損傷較輕的需要幾個月到一年,中、重程度的需要一至數年,更嚴重的甚至需要終身康復,康復情況也因人而異。

三.足反射療法之應用機理

足療法之物質基礎是神經系統與體液循環系統。利用足部末稍神經予以按摩刺激,可以產生神經沖動,這種以生物電表現出來的能量可以做為人體自身調節的動力。大腦能分辨出來自足部之各個反射區的神經沖動,并把它變成正副兩種調節力量,以改變器官或組織的運動狀態。足療通過對雙腳的經穴、反射區施以按摩手法,刺激雙腳穴位,從而調整臟腑虛實,疏通經絡氣血,以預防或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

四.足療之應用體會

本文通過運用足療對5名經兒科三甲醫院確診的腦發育遲緩兒童的康復治療觀察發現,腦發育遲緩兒童在觸覺、本體覺、感知覺方面(包括睡眠習慣和質量、注意力、靈活性、對聲音敏感度、眼神接觸和追蹤、情緒等)有明顯的改善。具體分析如下:

1.生物全息學認為人體每個獨立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全息元,腦發育遲緩兒童病在"腦",足部的十個腳趾頭對應人體的頭部和五官,所以十個腳趾的全面點按是腦發育遲緩兒童的重點區域,均勻滲透的點按大腳趾上的腦垂體、松果體、大、小腦、腦干、等反射區,對促進小兒腦發育意義巨大;通過對眼耳反射區的點按,小兒對聲音的敏感度發生變化,對聲音敏感的,刺激耳反射區后慢慢地驚嚇程度降低,對聲音發音遲鈍的,慢慢的聽見新鮮的聲音開始尋、找;刺激眼反射區后眼的靈活性和眼神接觸反應較快;

2.人體的足六經之根在于足,是足六經經氣的根本所在。如肝經的大敦、行間、太沖等。 涌泉二穴,人之精氣所生之地。對足部涌泉穴點按后,小兒的本體感覺明顯增強,表現在脊柱的伸張和力量的變化上,上下肢的活動明顯增多;對太沖穴進行點按后的作用表現在對驚嚇的反應降低。同時在配合雙腳的全面按摩,腳部的血液循環加快,下肢和腳部溫度在逐漸改善。

3.對全足反射區的按摩配合按摩前后30分鐘的補水,孩子的體質增強,感冒次數減少,食欲也增強。

4.在教授家長足部簡單的反射區和簡單的操作方法后,家長每天堅持熱水泡腳后給孩子的堅持按摩是以上效果得以鞏固的保障。

五.國內外的相關成果

1.根據中醫理論,足底反射區、經絡學說、生物全息胚理論等,足療在刺激和促通腦神經細胞的活動,促進調節腦細胞生長和重構修復作用已經被證實。

2.足療在腦癱中的療效已經有相關同行發表的論文證實。

3.足療可促使垂體素的分泌在青少年增高的臨床實踐已經有較多的報道。

4.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足療的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作用已經被人們所認可。

5.足部療法適應癥較廣泛,除一些出血性疾病、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不適宜以外,適合大多數疾病的預防和保健,尤其在發育期的兒童更適合。

六、總結

足療作為一種康復治療的手段,在促進兒童腦的發育,改善兒童運動障礙、姿勢障礙、知覺障礙、語言障礙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可有效提高康復質量和改善生活質量,節約醫療費用,減輕病家沉重的醫療負擔及精神壓力。

七.討論與反思

1.足反射療法作為以腦發育遲緩兒童的一種佐治療法,在小兒腦發育不全的康復中社會意義巨大,值得推廣,也相對用以掌握和接受。

2.足療的科普講座及傳播對小兒腦發育遲緩等相關疾病的預防保健至關重要。

3.持之以恒的貫徹全足反射區按摩和重點反射區加強的觀念是顯效的關鍵。

4.作為一種傳統有效的、經濟安全的療法,應該在所有的嬰幼兒家庭中普及應用。

5.足療對腦發育遲緩兒童特殊作用,并非意味著對其他療法的排斥,同樣作為小兒腦發育遲緩所導致的障礙,全面康復的作用仍然具有更現實的意識。

6.發達國家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殘疾兒童早期康復上投入1美元,社會負擔就可減少9美元"。因此腦發育遲緩兒童的早期干預意義深遠,但是并非年齡大了治療就沒有效果。為了實現"2015年我國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的目標,讓我們共同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經濟安全的療法。

篇(9)

[中圖分類號] R7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表現為廣泛性發育障礙,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較高的終身致殘率使該類患兒的生存與發展逐漸成為全社會需要面對的嚴重問題。目前治療方法雖較多,但尚無特效療法,研究發現此類患兒額葉功能存在異常[1],本研究在傳統的康復訓練模式基礎上加入對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區的高頻經顱磁刺激,增加了療效,縮短了療程,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兒童醫院康復科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齡(4.09±1.17)歲。患兒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納入、排除及剔除標準

診斷標準:所有入組患兒均按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5版診斷標準確診為孤獨癥譜系障礙。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年齡2~6歲,性別不限。②家長自愿選擇并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能完成4個月康復治療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標準:①有癲癇疾病或腦電圖有異常不適宜進行高頻經顱磁刺激者;②有兒童精神分裂癥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兒;③治療期內接受其他治療者;④顱內有金屬異物或顱內手術史;⑤曾接受過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⑥合并重要臟器疾患。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高頻重復經顱磁模式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區同時聯合康復訓練,對照組則僅進行康復訓練。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組治療前1周檢查腦電圖,對于腦電圖正常的患兒進行治療前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及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量表進行發育商(DQ)測評1次。治療過程中選用英國Magstim公司生產的Rapid 2型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其中治療組患兒采取仰臥位,刺激部位按照國際10/20系統定位為F3點,治療模式選取高頻重復刺激,通過檢查患兒腦電圖alpha峰頻來確定治療頻率,治療強度依據患兒個體運動誘發電位強度的100%來確定,常規治療每天1次,刺激時間為20 min,連續10 d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10 d,6個療程后再次對治療效果進行1次評估。

1.4 評估方法

評估醫師選擇2位康復科主治醫師,均通過量表使用培訓,評估量表選用ABC量表(總分≥31分為自閉癥篩查界限分;總分>53分作為自閉癥診斷界限分)、CARS量表(總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ARS總分、ABC總分及DQ值總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ARS總分、ABC總分及DQ值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治療組各項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對照組較本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ABC各因子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ABC各因子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ABC因子中交往和軀體運動評分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且治療組治療前后交往和軀體運動評分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其余因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孤獨癥譜系障礙簡稱孤獨癥,是異常神經發育導致的廣泛性發育障礙,其起病于嬰幼兒時期,核心癥狀表現為社交障礙、狹隘的興趣和刻板行為[2]。該病患病率近年來急劇上升,但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治療上亦未發現特效藥物,而臨床治療方法亦缺少特異性。目前國內外治療此類患兒的主要手段仍是傳統的教育和康復訓練[3],這些方法包括:①個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結構化教育(TEACCH);③應用行為分析法(ABA);④聽覺綜合訓練(AI,T);⑤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⑥音樂療法;⑦感覺統合訓練;⑧地板時光(floor time);⑨感覺統合訓練等,以上治療多為干預療法,僅使部分患兒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該類方法和療效仍存有一定的爭議[4],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預后仍較差。

現有研究發現,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其大腦皮層興奮性和可塑性與正常兒童存在一定的差異[5],主要表現為大腦局部皮層的連接性高于皮層間連接性,且以左側大腦半球為主[6],從而導致信息進入大腦后選擇性降低,無法區分有用信息和干擾信息。但正常兒童由于神經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過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來進一步提高信息輸入及辨別能力,從而保持其興奮水平。Oberman等[7-8]研究發現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其皮層可塑性較正常兒童表現得更為異常,因而通過改變局部皮層的興奮性和可塑性成為治療孤獨癥的新選擇。目前行為學、尸體解剖及影像學等研究發現,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額葉區存在明顯的結構與功能異常[1],臨床研究同樣證實,額葉功能受損患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執行功能和認知功能障礙[9-10],從而提示孤獨癥患兒社交障礙可能與額葉發育異常有關,而這一研究發現,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考慮到常規康復訓練無法直接作用于大腦局部皮層,僅能起到“治標”的作用,而經顱磁的相關研究證實,經顱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點,可直接作用于背外側前額葉區域,誘發大腦皮層興奮性,改善孤獨癥癥狀[11],從而在孤獨癥的治療手段上找到一種新的方法。

經顱磁刺激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種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其應用“∞”字形線圈,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產生一定的脈沖磁場,該磁信號可以無衰減地穿透頭皮和顱骨而刺激到大腦皮層,在腦內產生感生電流,改變皮層相關神經細胞的電活動,通過改變刺激頻率和強度產生興奮或抑制作用[12],進而影響神經活動和精神活動。多研究發現[13-17]在孤獨癥治療上通過重復經顱磁刺激前額葉來改善其癥狀較為明顯,但其被試年齡較大,甚至多在15歲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應用于2歲左右的兒童[18-19],但仍無法滿足“早發現、早干預”的治療原則。本研究對象選擇為2~6歲兒童,其傳統康復訓練配合差,療效多不滿意,本次采用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康復效果的方法。本研究發現,治療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組間比較,治療組治療后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進一步分析治療組ABC各因子發現交往和軀體運動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分析原因:高頻經顱磁刺激(≥5 Hz)可產生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改善局部的興奮性,增加局部腦灌注,影響腦細胞代謝和神經電活動,并可以提高皮層長時程的可塑性調節[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側前額葉,而額葉功能主要表現為執行功能及認知功能,故治療組較對照組其治療前后ABC總分、CARS總分及DQ值總分變化明顯。同時重復經顱磁刺激不僅刺激作用于局部,還能經神經突觸傳遞,從而使遠隔部位同時產生作用[20],并進一步引起神經環路的興奮性改變,增加神經間的連接而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21-22]。通過分析患兒ABC各因子發現其軀體運動亦較前有明顯好轉,考慮F3區和初級運動皮層位置近,磁刺激遠隔部位也同時產生作用,故軀體運動評估較前好轉。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腦的認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過以上研究發現,經顱磁可以誘發大腦皮層興奮性,通過刺激背外側額葉來改善孤獨癥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區聯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的癥狀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及臨床實用價值,尤其對非語言障礙引起的交往障礙與軀體運動障礙治療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少的遺憾,由于倫理問題未行雙盲、假刺激處理,且其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靜進.孤獨癥譜系障礙診療現狀與展望[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兒童孤獨癥的特征及康復現狀[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154-157.

[4] 鄒小兵.兒童孤獨癥診斷與治療新動向[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曉玲,黃丹.自閉癥患者視覺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陽,陳祚勝,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前額葉損傷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顏華.經顱磁刺激在兒童腦功能障礙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療與實踐,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

篇(10)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34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032-01

小兒腦癱是一種母親自受孕初期到嬰兒時期受到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引發的綜合征,其成因是新生兒由于早產、產傷、核黃疸以及圍產期窒息傷及腦部組織繼而缺血缺氧[1]。腦癱的主要癥狀是運動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行為異常等,屬于最為常見的兒童傷殘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我國人口總體素質。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治方法,相關的康復手段也只能起到改善傷殘程度的作用,筆者通過對120例腦癱患兒實施康復手段并加以軀干控制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腦癱患兒234例,男134例,女100例,年齡7個月~7歲,平均年齡4.1±1.2歲。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齡8個月~7歲,平均年齡4.3±1.1歲;對照組114例,男56例,女58例,年齡7個月~7歲,平均年齡4.1±1.3歲。所有患兒均符合小兒腦癱診斷標準,其中痙攣型四肢癱79例、雙癱126例、偏癱16例,徐動型11例,肌張力障礙型2例。

1.2 一般方法。兩組均采取常規康復訓練,包括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每天一次,一次30分鐘;針灸、推拿等中醫康復治療。實驗組在康復治療過程中,接受軀干控制訓練,具體步驟為:首先,使患兒仰臥,康復護士一直手放置在患兒腹部膈肌位置,提示患兒盡量應用腹式呼吸,繼而隨著患兒的呼吸節奏實施放松和加壓動作,另一只手則要應用拍打手法來刺激患兒的腹部收縮運動;其次,使患兒將髖、膝關節彎曲,雙腳踏及床面,指示患兒完成盆骨后傾,抬起臀部,抬起雙腿,停留10秒后放下,反復操作。

1.3 療效標準。依據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對患兒的粗大運動能力進行評價,躺和翻身各17項,51分;坐共20項,60分;爬和跪共14項,42分;站共13項,39分,行走、跑和跳躍共24項,72分。比較兩組得分情況。

依據能力低下兒童評定量表對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共197項功能性技能項目,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分級情況為小于30分、30到69分之間以及70分以上,分值與能力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運動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實驗組患兒的運動能力平均得分為31.24±2.98,對照組為22.63±4.21,實驗組患兒的運動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的運動能力得分情況比較(分)

此外,腦癱患兒的日常自理能力一般較差,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實驗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為52.33±2.34,對照組的平均得分為38.42±3.54,實驗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和正常發育,同時也會加重家長的心理和經濟負擔,阻礙國家人口總體素質的提升[2]。但是小兒的腦部正在不斷發育、心智處于成長階段,此時對腦癱患兒實行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兒在行為、運動上的能力。

研究發現,在早期采取綜合療法能夠有效促進大腦功能得到相應補償,并且可以促使患兒體格正常發育[3]。軀干控制訓練以軀干為中心,對患兒施以接觸、加壓及負重訓練,刺激其感知器官,促進患兒恢復軀干位置直覺及行動能力,調解患兒的肢體活動能力及重心。

此次研究采用常規康復治療,針對實驗組加以軀干控制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其運動能力平均得分為31.24±2.98,遠高于對照組的22.63±4.21;其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為52.33±2.34,遠高于對照組的38.42±3.54。可見,應用軀干控制訓練對于小兒腦癱康復治療有著重大意義,可以促進腦癱患兒恢復四肢行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腦癱康復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患兒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正常行動能力,幫助其更好地與社會融合。采用軀干控制訓練能夠幫助小兒腦癱患者提高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兒與社會的適應度,值得在腦癱患兒常規康復治療中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11)

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是由匈牙利學者Andras petǒ教授在1945年為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兒童創立的一種綜合治療法[1]。petǒ教授主張對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兒童進行全面的康復訓練,而目前引導式教育也是世界上公認治療小兒腦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導式教育依據運動生理、神經生理,并以教學、講授學,心理學、音樂、哲學等理論為基礎,以娛樂性、節律性、意向性激發患兒的興趣及主動參與意識,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培養兒童學習的積極性。采用引導、誘發和節律性意向等引導式方法,使腦癱患兒在體能、語言、智力及社會交往各個方面得到同步發展;促使患兒人格得以發展,不斷提高個人的欲望和需求,促進機體發揮最大代償潛能以達到正常運動模式的重建,提高患兒生命質量[2]。

20世紀80年代香港痙攣協會轄下的各中心應用了引導式教育,近年來其取得的成果已受到同行們的廣泛關注[3]。現分析國內近年來引導式教育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的研究現狀,以便在臨床治療中更好地運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納入標準 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文獻被納入:(1)文獻發表時間:19940101/20090531(共16年);(2)臨床干預因素:引導式教育療法;(3)以臨床療效觀察為主要目的的漢語類文獻。

1.2 文獻排除標準 排除流行病學研究類、臨床檢驗指標研究類、影像學研究類、并發癥研究類、動物模型研究類及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文獻。

1.3 文獻檢索策略

1.3.1 數據庫 中國生物醫學文獻網絡版數據庫(CBM)、中國知識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重慶維普全文期刊數據庫(CQVIP),檢索文獻起止時間均為19940101/20090531。

1.3.2 檢索策略 中文檢索詞:兒、腦癱、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并組成不同檢索式進行檢索。

1.3.3 原文獲取途徑 檢索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

2 結果

2.1 引導式教育腦癱患兒年齡分布 在歷年發表文獻中,有105篇符合納入標準且不符合排除標準,共涉及腦癱患兒2 897例,按不同年齡段進行歸類,3歲的1 881例(64.9%)。可見引導式教育的介入年齡以3歲以上患兒為主要目標。

2.2 腦癱患兒引導式教育療程與療效的關系 105篇文獻中涉及引導式教育療程的相關類文獻共35篇,文獻中提及的引導式教育療法療程為1個月的8篇,3個月的17篇,6個月的7篇,12個月的4篇,其他時間4篇,其中3篇文獻中涉及多個療程對比。結果表明引導式教育一般以3個月為療程,可根據患兒病情適當延長治療時間。

3 討論

引導式教育是從整體觀出發的全面康復,對患兒進行引導式教育,能更接近患兒的心理特征,為患兒今后生活打下牢固基礎;使患兒在運動、語言、智能、社交、情感、心理等方面得以發展,從而克服由于正常機能缺失在心理、人格方面所引起的其他問題,使患兒更好的融入社會。作為一種綜合的康復手段,引導式教育適用于不同年齡的腦癱患兒,尤其對3歲以上的患兒效果更好。但有研究者發現引導式教育介入時患兒年齡越小,其發育指數就越高。曾愛珍[4]將98例患兒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分別采用引導式教育和一般療法治療后,采用ADL平均指數的計算結果來衡量引導式教育的療效。結果表明,經過引導式教育的腦癱患兒,在運動姿態、認知、語言及總發育指數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袁新茂[5]將30例患兒按5歲以下及6歲以上分成兩個班,采用引導式教育療法并配戴矯形器治療,總有效率達73.3%;且觀察年齡在6歲以下的患兒康復效果較好。因此,引導式教育的早期介入是腦癱患兒康復的前提和基礎,且介入的越早,堅持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引導式教育是一種教育與治療相結合的綜合體系。以兒童為中心,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課程,不斷對患兒輸入良好的運動感覺信息,促進其腦部成熟分化,形成習慣性動作;同時通過身體各部的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加強腦皮質的活動能力,使運動功能障礙與智力低下兒童得到包括運動、語言、智能、社交、情感及個性等方面的發展。但這種治療的介入,需要相當長的治療時間。從本研究結果中不難看出,引導式教育的療程多集中在3個月,且療效與療程呈正相關,與范篆玲等[1]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筆者在文獻研究中發現,對于引導式教育療效的判斷,多數研究者采用GMFM和DDSTR量表進行評測。引導式教育的目標是使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兒童能在體能、語言和智力等方面同步發展,所以對他們的評價應全面綜合地進行[6]。Reddihough等[7]在澳大利亞進行引導式教育時,使用Vulpe Assessment Battery(VAB)對133例兒童在粗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聽理解和表達)、認知能力、組織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更衣、修飾、進食、入廁、社會交往和游戲)方面做出全面地評價。

引導式教育采用正常的教學方式,如音樂、舞蹈、游戲、表演等,將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療法、感覺統合以及中醫按摩療法融入其中,要求患兒主動參與,并確保患兒在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和動力,使患兒在體能、語言、和智能活動同步發展。隨著社會文明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腦癱兒童的康復要求越來越高,引導式教育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中國式引導式教育的組織設計應考慮到國情、地域、生活習慣等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因此,創建中國式引導式教育療法體系尤為重要,這也是今后引導式教育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范篆玲,陳瑛,弓月娥.50例腦癱兒童應用引導式教育康復訓練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3,15(12):765766.

[2] Reed ES.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ction systems[J].J Mot Behav,1982,14(2):98134.

[3] Yamashita Y,Matsuishi T.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s[J].No To Hattatsu,2002,34(2):153157.

[4] 曾愛珍.引導式教育的早期介入對腦癱兒的影響[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35(3):4334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国产色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大战黑人| 日韩av高清在线看片|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富二代国app产下载|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 最近的2019中文字幕hd | 2021免费日韩视频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 日本熟妇色熟妇在线视频播放| 乖帮我拉开拉链它想你| 精品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好吊妞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少妇愉情理伦片高潮日本 | 国产人伦视频在线观看|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忘忧草www日本| 中文天堂最新版www官网在线| 日本三级免费看|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香蕉视频| 最新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欧美亚洲另类色国产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爱爱免费视频|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 国产啊v在线观看| 一级一级女人真片|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