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創新的特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作者簡介:胡涌(1959-),男,云南昆明人,北京林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焦欣(1990-),女,河南三門峽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38)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3-0211-03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稅收貢獻、出口創匯、增加就業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隨著競爭日趨激烈,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保持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協同創新模式為中小企業以最小代價、最快速度實現技術創新提供了現實路徑,也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創新效率的重要手段。
大學科技園具備企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與科技成果轉化三大基本功能,其特殊優勢與功能彌補了中小企業創新實踐中的短板與瓶頸。本文試圖構建一個以大學科技園三大功能為基礎的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體系,以便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創新困境
1.理念制度亟待更新
我國中小企業管理模式大多為家族式管理或個人獨立經營,企業所有者缺乏完善的現代管理與創新理念,管理活動中存在著盲目性、短期性,管理思維缺乏系統性,無法制定出科學的創新戰略。[1]同時,企業缺乏對創新活動的激勵機制,缺乏創新的內在動力。
2.創新人才嚴重缺乏
在我國,科技人員與創新人才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與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技術和管理人才嚴重短缺。與此同時,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員工工資水平不高,發展前景不明朗,很難吸引高水平創新人才到企業工作。
3.創新資金不足
技術創新的開展離不開資金支持,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2]我國中小企業的內部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家及合伙人的個人積蓄,多數企業資金積累較少。而從外部融資環境來看,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資信差、抵押難等弱點,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存在著一些歧視性的政策,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取貸款。另外,中小企業缺少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的政策扶植,難以獲得風險投資的支持。
4.創新信息獲取困難
信息資源是企業進行技術與管理創新的重要基礎,行業內的尖端科技與技術信息基本上都掌握在該行業的龍頭企業手中,中小企獲取信息資源難度高,進行信息交易的成本和風險較大,無法在第一時間準確地把握行業內的發展動態,進而造成創新成果落后的被動局面。
5.政策環境有失公平
目前國家針對大型企業制定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優惠政策,但針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政策工具數量偏少,政策環境有失公平。中小企業在融資、社會服務、信息獲得和技術引進等方面仍處于不平等地位。即使部分地方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政策的執行不力,企業很難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優惠,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受到了極大制約。
二、協同創新體系的特點
最早提出創新網絡(innovation networks)概念的是Freeman,他指出協同創新是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將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等多元主體有機集合,形成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通過創新主體間不同層次、廣度、深度的合作與交流,產生復雜的非線性關系。[3]協作各方在共同目標的驅動下進行多層次、多環節、多方式的交流協作。[4]
協同創新體系的結構如圖1所示。
協同創新的主要特點有兩點:整體性——協同創新是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的有機集合,各主體的目標、功能與創新方式都表現出統一的整體性;動態性——創新系統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動態變化的系統。[5]綜上所述,協同創新是政府、企業、大學與研究機構、社會中介組織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與管理創新而整合的組織模式;協同創新是為了實現各方的優勢互補,加速創新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化,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的綜合性活動。[6]
三、大學科技園的基本功能
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創新發動機,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平臺。目前,我國已累計認定國家大學科技園86家,涵蓋了2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34所高校。[7]大學科技園的三大核心基本功能分別為企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大學科技園的功能與結構如圖2所示。
1.企業孵化器
大學科技園的企業孵化器功能,是指針對企業創業初期常見的問題,為初創企業提供研發、生產、經營的場地與基礎設施,提供系統的培訓、咨詢及政策、融資、法律和市場推廣等支持,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初創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8]大學科技園的企業孵化功能降低了高科技企業的創業成本,幫助和促進企業的創建、成長和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2.創新人才培養
是否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成敗關鍵,人力資源優勢也是大學科技園區別于其他科技園的壓倒性優勢。大學和科研機構每年為社會輸送大量人才,大學周邊常常成為人才的聚集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硅谷,由于毗鄰斯坦福大學,聚集了6000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總量的1/6。[9]大學科技園可以為各類創新型人才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在實踐中培育一批具備專業素質,掌握豐富的管理知識、熟悉市場環境的科技企業創新創業人才。
3.科技成果轉化
大學科技園內的企業往往具有很強的創新需求,所以對于相對成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在企業進行試驗和應用。另外,大學科技園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其推薦相應的高科技成果。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科研創新人員與企業內部的創新人才直接接觸,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產業化。[10]
四、基于大學科技園的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體系構建
大學科技園毗鄰高校,其依托于研究型大學或大學群,利用大學豐富的人才資源、創新能力、信息資源等綜合優勢,在政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將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社會中介服務等資源進行整合,引入企業化的管理模式,吸納多種投資渠道,在大學附近形成一定區域產業集聚的高科技園區。[11]
1.基于企業孵化功能的協同創新體系構建
(1)采用企業化的管理平臺。大學科技園采用企業化的管理平臺,為企業提供費用低廉的辦公場所,公共的實驗室、會議系統,統一的物業管理等,為企業降低創新成本,優化創新環境。另外,大學科技園經常開辦一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管理人員培訓課程,通過集中授課、實習觀摩等形式,學習行業內先進技術與創新動態,提高企業的創新意識和管理水平。
(2)引入多元的中介服務。建立完善的協同創新體系離不開完善、發達、多元的中介服務,中介服務部門在促進各類創新主體進行管理與技術創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如,金融服務機構可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和豐富的風險資金;融資擔保機構和風險投資公司可提供融資擔保和風險資金,以緩解中小企業創新資金短缺的壓力;人力資源中介機構可提供大量優秀人才資源,促進各創新主體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法律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其他服務機構,都可以為中小企業高效運行提供相應的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3)特殊的政策扶持。創新活動風險高、投入大,企業自主進行的創新工作存在較大的正外部性,僅靠市場調解難以調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因此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能夠為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提供扎實的發展基礎。目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科技園的優惠政策,范圍涉及園區建設、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進步獎勵等各方面。同時不同地區根據本地區實際也制定了許多不同方面的優惠政策,最大程度方便大學科技園及園區內企業的發展。
(4)產業集聚效應。大學科技園內常出現同一產業的集聚,尤其是在行業特色型大學周邊,通常集聚與該校特色專業相關企業。[13]例如北京林業大學周邊集聚著林業工程、環境工程、環藝設計等綠色企業。園區內企業從事相同、相似、互補或相互關聯的經濟活動。上下游企業、同行企業之間通過充分的交流和競爭互相學習。頻繁的信息交流有效避免中小企業的重復研發,減少資源浪費。通過對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的合作開發,研發與技術人員流動等方式提高聚集圈內創新主體的整體效率,降低創新風險,刺激企業的不斷繁衍和產業集群的不斷擴大。[14]
2.基于創新人才培養功能的協同創新體系構建
(1)專業科研團隊提供創新技術。大學科技園內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可以依照企業的創新需求進行技術創新工作。高校或研發機構,主要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創新生產與管理技術;高校與科研機構中優秀研發人才和團隊可以進入或組建企業,形成一種穩定化、長期化、制度化的利益共同體,提高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
(2)聯合培養,輸送優秀人才。企業和大學雙方應當開展廣泛的合作,發揮大學科技園的創新人才培養功能,進行創新人才的聯合培養,如校企聯合培養專業碩士等。[15]大學生可以利用大學科技園的平臺,在實踐中學習創新、創業和企業管理技能,將自己培養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專門人才。
3.基于科技成果轉化功能的協同創新體系構建
(1)依托大學的豐富信息資源。高校不僅擁有海量的信息資源,而且在資源結構方面也是按照學科分類來構建的,能夠為高校科研及教學提供強大的信息服務支撐。此外,高校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為企業提供最先進的學科技術、研究成果以及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這些都可以為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
(2)技術本土移植,快速實現創新。大學科技園為創新科技成果順利轉化、進入市場提供了一個高效的平臺。大學與科研機構可以將研究的成果和創新項目直接帶入園區進行研究開發,將相對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園內企業直接進行試驗、應用和推廣,實現科技成果的本土移植,使大學的創新成果快速轉化和產業化。[16]同時,研究人員能夠非常方便地直接參與到企業工作當中,縮短科技成果的轉化周期、降低企業研發成本,較高程度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我們初步構建了一個基于大學科技園的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體系(圖3)。
基于大學科技園這一平臺,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創新能力,以中小企業為核心,充分利用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和政府的優惠政策,在體系內的各主體、各環節、各層面間協同創新,共同構建一個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機構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的協同創新體制。
五、基于大學科技園功能的中小企業協同系統特征
1.自組織性
大學科技園與中小企業構建的協同創新體系通過各創新主體間的協同作用,可以有效實現中小企業間創新資源互補,共同形成技術創新合力。這種協同作用具有自發性,即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具有自組織特征。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之間組成了相互交織的動態系統,通過長期的聯系和磨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協同創新網絡,自動由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17]大學與科研機構的創新成果得以充分轉化,產學研鏈條拉長;企業獲得持續性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吸納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創新技術,得到良好的融資環境和政策環境,進而實現企業核心價值的提升和企業實力的跨越性飛躍;一批中小企業快速發展,進而盤活整個地區的經濟活動,拉動區域經濟發展。
2.開放性
大學科技園與中小企業構成的協同創新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在與外部聯系的過程中呈現出開放性的特征,整個系統不斷地和外界發生信息與技術交流。第一,參與主體之間由于長期形成的非線性的協同創新關系,不斷進行創新資源的交流共享,不受地域或者行政邊界的限制。[18]第二,大學科技園位于知識的核心焦點,為了滿足時展的需要,各參與主體的創新技術和創新能力不斷更新,知識體系不斷刷新。第三,大學科技園位于高水平人才聚集的知識密集區,創新人才流動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3.協同發展,整體進步
大學科技園將中小企聚集在同一地理區域,能夠大大降低創新信息流通、產品運輸等成本,企業間自發建立起彼此關聯的產業鏈和知識鏈,形成產業集群。各創新主體之間各種非線性的關系頻繁地進行著商品、服務、信息、勞動力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動,促進各主體互相學習,密切合作,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持續創新。[19]在大學科技園的統籌推進之下,整個園區較單個企業更加容易獲得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和信息支持等,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形成由主導產業、相關性產業和支持性產業構成的具有整體性的強大競爭優勢的創新集合體。協同創新網絡體系不斷完善,創新效率不斷提升,進而推進大學科技園各個主體共同進步。
六、小結
大學科技園所具備的基本功能對于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系統有著巨大的推進與促動作用,應當鼓勵中小企業抓住大學科技園這一優勢資源,實現創新成果迅速轉化、創新人才爆炸式發展與企業迅速成長。在這一體系中,企業、高校、大學科技園共同發展壯大,帶動企業乃至行業的技術與管理創新,進一步成為區域創新的源動力與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參考文獻:
[1]呂靜,卜慶軍,汪少華.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
[2]蘇景軍,梁濤,胡保民.合作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必然選擇[J].河北大學學報,2008,(5).
[3]DeBresson C,Amesse 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363-379.
[4]劉中文,姜小冉.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障礙分析及戰略聯盟的構建[J].改革與戰略,2010,(3).
[5]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
2012,(2).
[6]熊勵,孫友霞等.協同創新研究綜述——基于實現途徑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7]國家大學科技園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S].2011.
[8]黃金城.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發展的空間模式的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3).
[9]何晉秋,章琰.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8).
[10]吳保根.大學科技園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3.
[11]陳萬里.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及治理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12]朱勝軍,何沙.大學科技園在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中應如何發揮新作用[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9,(8).
[13]趙華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創新問題探討[J].經濟師,2008,(3).
[14]葉陸艷.基于中小企業集群的知識創新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8,(3).
[15]盧巧玲.美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16]陳丹,劉馨.科技型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動機與障礙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11).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4)01-0092-06
根據《2010—2015年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銀行理財產品已穩居理財市場的第一位。當前,銀行采用僅關注于感知風險的《商業銀行理財客戶風險評估問卷基本模板》對顧客進行識別,并以此為依據為顧客提供相應的理財產品。但顧客的購買決策是利益與風險雙向權衡的結果,片面關注于感知風險所提供的產品模式無法完全切合顧客的需求。尋求識別銀行理財顧客的科學方法,分析不同類型顧客特征,進行滿足顧客全面需求的產品模式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理論基礎及模型構建
(一)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
顧客在進行購買決策時,會同時考慮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是銀行理財顧客感知價值(BFCPV)的關鍵權衡因素。Heinonen(2004)提出感知價值是顧客通過權衡感知利益與感知成本后所形成的總體評價[1]。Yavas(2007)提出顧客在進行購買決策時,最直接的考慮因素就是感知利益[2]。Chen和Hu(2010)認為感知利益對于感知價值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且顧客從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還會感知到風險。感知風險對于感知價值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Boris et al.,2004)。同時,銀行理財顧客可以通過感知價值得出是否滿意的評價(Kotler,2001)。感知價值對于顧客滿意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Shamdasani et al.,2008)。并且,感知價值的兩個關鍵權衡因素也會對顧客滿意產生直接影響。Dimitriadis(2010)提出銀行理財顧客的感知利益對于顧客滿意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4]。Floh et al.(2006)提出感知風險對顧客滿意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5]。
此外,銀行理財顧客的購買意愿是多因素綜合影響作用的結果。Wu et al.(2007)提出感知價值會對購買意愿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6]。Cronin et al.(2000)提出作為感知價值的權衡因素——感知利益,對于購買意愿具有正向的影響效應[7]。但銀行理財顧客的感知風險與購買意愿呈現出顯著的負向影響關系(Keen et a1.,2004;Kim和Toh,2006;Kim et al.,2007)。同時,顧客滿意同樣是決定購買意愿的關鍵因素,對其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作用(Chen,2008)。感知價值還會通過顧客滿意間接影響購買意愿[8]。綜上,可以得出以下研究假設(如表1所示)。
在研究假設的基礎上,對銀行理財顧客的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進行維度界定。以Lapierre(2000)的研究結論作為依據,將銀行理財顧客的感知利益劃分為感知產品利益、感知服務利益和感知關系利益3個維度。在Stone和Gronhaug(1993)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銀行理財顧客的獨有特征,將感知風險界定為感知財務風險、感知信譽風險、感知心理風險、感知社會風險、感知知識風險和感知時間風險6個維度。綜上,構建出“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如圖1所示)。
(二)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結果檢驗
本研究將調研對象確定為購買過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顧客。共發放1 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 010份。問卷數據結果表明信度與效度分析結果理想。同時,構建的“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與樣本數據擬合良好,具有整體結構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對模型的路徑關系假設進行檢驗,結果表明H1至H8成立,但H9不成立。
二、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的顧客識別模型構建及識別結果
(一)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的顧客識別模型
Reichheld和Frederick(1996)提出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是顧客購買意愿的驅動器[9]。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為依據可以對銀行理財顧客進行識別,故提出如下假設。建立顧客識別模型,如圖2所示。
H10: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為依據,可以將銀行理財顧客劃分為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型、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4類顧客群體。
(二)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的顧客識別模型分布情況
本研究量表采用7分量表,總體感知利益與總體感知風險皆由3個問項構成,取值為3~21分。以中位數12為分界點,對1 010個樣本做散點圖(如圖3所示)。識別結果表明H10成立。圖3中每個點都代表1個得分,點的顏色越深表示落在該得分上的樣本數量越多。第一象限為213人,第二象限僅為81人,第三象限為208人,第四象限為508人。
三、基于識別模型的銀行理財顧客群體特征分析
由于第二象限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群體的分布數量過少無法進行結構方程檢驗,因而僅就其余3類顧客群體進行“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的檢驗與分析,同時進行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對于購買意愿的綜合影響作用及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構成維度重要性的比較分析。
(一)不同類型顧客群體的“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檢驗
對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型和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群體分別進行“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的檢驗與分析。檢驗結果皆表明H1至H8成立,但H9不成立。標準化路徑系數如表2所示。
模型檢驗結果表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對購買意愿的綜合影響作用包含了直接與間接影響。根據上述的路徑系數,計算出不同類型顧客群體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對于購買意愿的綜合影響作用,由表3可知,僅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群體的感知風險對于購買意愿的影響作用強于感知利益,其余3類顧客群體的感知利益對于購買意愿的影響作用皆明顯大于感知風險。
(二)不同類型顧客群體的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構成維度的重要性
對不同類型顧客群體的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構成維度的重要程度進行匯總,通過表4可以看出,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各構成維度對于不同類型顧客群體的重要程度存在差異。各構成維度的重要程度直接關系到顧客在購買決策中對于某個維度的關注程度。
(三)不同類型顧客群體的人口統計特征與購買理財產品特征
1. 人口統計特征。顧客在評價過程中會受到人口統計特征的影響。人口統計特征與顧客對于產品的認知與購買密切相關。因性別、年齡、職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狀況的不同,顧客對于理財產品的認知與評價也可能有所差異。現將4類顧客群體的人口統計特征進行歸納,如表5所示。
2. 購買理財產品特征。對于某個事物的熟悉程度會影響顧客的態度與行為(Mitra et al.,1999)。經驗能強化行為意愿(Bagozzi和Warshaw,1990)。Eckford和Stanton(2004)認為以往的購買經歷會對理財產品的購買決策產生影響[10]。因而,將以往的購買經歷作為背景變量分析是有必要的。設置理財產品的購買次數、累計購買金額、選擇的銀行類型以及選擇的其他理財工具來描述理財顧客的購買特征。現將4類顧客群體的購買理財產品特征進行歸納,如表6所示。
綜上對4類顧客群體的人口統計特征與購買理財產品特征進行分析可知,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群體男女比例差別不大,多為41—55歲的公司職員與其他職業者,以2萬元~5萬元的低收入人群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大中專及以下學歷為主。多為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顧客。理財產品購買經驗不多,多為購買1~3次的顧客。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15萬元以下的顧客占到了大多數,且大多選擇從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除理財產品外,選擇存款儲蓄和房產作為理財工具的顧客占了較大比例。
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群體多為56—60歲以及60歲以上,從事其他職業者和公司職員的中老年女性顧客,多為7萬元~10萬元與10萬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處于中等水平,以大中專和本科學歷為主,多為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顧客。理財產品購買經驗不多,購買3次以下、累計購買金額5萬元~10萬元的顧客占到了大多數,且大多選擇從股份制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除理財產品外,選擇房產和黃金作為理財工具的顧客占了較大比例。
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群體多為26—40歲的年輕男性顧客,以公司職員和公務員居多,多為7萬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很高,以碩士學歷以上為主,多為未婚和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顧客。購買理財產品5次以下、累計購買金額15萬元以下的顧客占到了大多數,且大多選擇從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除理財產品外,選擇股票和外匯作為理財工具的占了較大比例。
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群體多為46—60歲的中年女性顧客,以公司職員和退休人員居多,多為5萬元~7萬元的中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處于中等水平,以大中專和本科學歷為主,多為已婚且子女已成家的顧客。購買理財產品6次以上、累計購買金額15萬元以上的顧客占到了大多數,且大多選擇從國有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除理財產品外,選擇存款儲蓄和房產作為理財工具的顧客占了較大比例。
四、不同類型銀行理財顧客群體的產品模式創新
針對4類顧客群體的特征進行相應的理財產品模式創新。產品模式創新包括基本產品模式創新和附加服務模式創新兩個部分。
(一)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群體的產品模式創新
1. 基本產品模式創新。此類顧客群體多為工薪階層,子女尚未獨立。不僅要考慮家庭消費,還要考慮子女教育和孝敬父母的問題,承擔了較大的經濟負擔與壓力,因擔心理財產品為其帶來損失,產生了較高水平的感知風險。這與其經濟積累有限,投資經驗不足及認知水平不高存在一定關系。此類顧客群體除將一部分資產存入定期儲蓄賬戶以備不時之需之外,可預留約相當于半年收入的金額存入銀行活期賬戶。此類顧客群體的感知風險對于購買意愿的綜合影響作用要強于感知利益。因而,應對感知風險更為關注。
基本產品模式創新包括三部分:第一,保險型理財產品。向其推薦此款具有長期而穩定現金收益的產品。第二,債券型理財產品。屬于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能規避財務風險并獲得高于儲蓄的收益。第三,基金型理財產品。適合工薪階層長期投資,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的現金流,能獲得穩定的長期收益。選擇這種已獲多數顧客接受的產品,可降低此類顧客群體的感知信譽風險水平。
2. 附加服務模式創新。在感知利益的構成維度中,應特別關注對于較高水平感知利益發揮了較少作用的關系利益。從感知風險看,應特別關注導致感知風險處于較高水平的信譽風險和心理風險。
附加服務模式創新包括六部分:第一,顧問式營銷。可通過專人顧問式營銷提供咨詢服務及個性化的理財產品方案提升關系利益。第二,詳盡明示風險及風險承擔方式。實事求是地向顧客推薦理財產品。除簽署能明確銀行與顧客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合同之外,進行更充分、明確的風險提示,以降低感知信譽風險和感知心理風險水平。第三,普及宣講理財知識。顧客學歷水平不高,購買經驗不足。應組織理財知識的現場普及宣講等形式,提示投資理財風險。幫助顧客樹立科學的理財觀念,完善投資理財知識,以降低感知知識風險水平。第四,簡化購買程序。此年齡段顧客群體的家庭瑣事較多,且大多為上班族,擔心購買理財產品會投入過多時間,應盡可能簡化購買程序,提升服務效率,縮減顧客的等待時間。第五,隨時溝通并及時告知理財產品的信息。盡可能細致周到的講解,縮減顧客學習理財產品相關知識的時間,并及時告知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第六,隱私保護。感知社會風險在較高水平的感知風險中處于最不重要的位置,但仍不能忽視,應加強隱私保護。
(二)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顧客群體的分布原因及應對策略
由于第二象限的人數非常少,僅為81人,只占到樣本總數的8.0%,因而,有必要對此情況進行分析。銀行理財顧客只有在充分了解所購買產品的相關屬性以及購買決策可能帶來的后果之后,才會作出購買決定。感知到較低利益水平和較高風險水平的顧客,再作出購買理財產品購買決策的可能性很小。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知結果,主要是由于與此類顧客偏好的更具增值能力以及基本沒有風險的固定資產投資相比,理財產品的利益水平相對較低而風險水平較高。顧客認為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不可小視,更傾向于盈利空間更大的投資。其購買理財產品只是一種偶然行為,未來購買理財產品的可能性很小。針對此類顧客群體,銀行不必投入太多精力關注。挽留此類顧客群體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多于其為銀行所帶來的效益。可以采取不盡力爭取,但也不放棄的態度。
(三)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群體的產品模式創新
1. 基本產品模式創新。調研中發現此類高收入人群大多為公司管理人員和政府官員,積累的資產主要靠自身努力奮斗而來,而不是遺產繼承。其擁有更多自己的獨到見解,愿意參與投資決策。由于擁有過度自信,很難以開放的心態接受銀行的理財建議。同時,學歷水平較高,具備較高的認知能力,且此類顧客群體較年輕,處于事業上升期,收入增加較快,對資產增值的要求高于保值的要求,愿為高額投資回報承擔高風險。
產品模式創新包括五部分:第一,與股票掛鉤的結構型理財產品。特別適合此類風險承受能力強、對金融市場判斷力比較強的顧客群體。第二,QDⅡ型理財產品。風險水平較高,適合對外匯、國外資本市場有較深認識的此類顧客群體。第三,保險型理財產品。此類顧客群體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應適當增加保險額度,維護家庭財產安全。第四,基金型理財產品。此類顧客群體工作繁忙,適合購買此類長期投資且收益高的基金型產品。第五,外匯型理財產品。資金投入很大,風險和收益水平較高,能夠滿足此類顧客群體的購買需求。
2. 附加服務模式創新。此類顧客群體的感知利益對于購買意愿的影響作用要強于感知風險,因而應更關注感知利益。除感知產品利益之外,較低水平的感知利益中處于次要地位的是服務利益,說明此類顧客群體并沒有感知到讓其完全滿意的服務水平。從感知風險看,感知時間風險最有可能導致感知風險水平的提升,應給予特別關注。
附加服務模式創新包括四部分:第一,尊貴待遇。其對服務很挑剔,應讓其享受高質量的尊貴服務。第二,突出服務的信賴感與歸屬感。應讓其感知到更多關系利益,產生信賴與歸屬感。選擇有銷售經驗的理財顧問進行細致講解,進行及時的電話提醒與新產品信息告知服務等。提供專人專項理財服務,爭取將其轉化為優質顧客。第三,獨立與隱密的交易空間。顧客多為社會精英,擁有較多財富但空閑時間較少。應設立有專人接待的理財服務區,以減少等待時間,滿足其重視隱私的要求,提供獨立的隱私空間處理理財交易。第四,3A理財服務。提供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任何方式(Anyway)的服務,提升服務效率。
(四)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顧客群體的產品模式創新
1. 基本產品模式創新。此類顧客群體多處于社會中層,已經退休或面臨退休,希望保證本金安全,獲取穩定的收益保障。要特別注意投資的穩健性及對未來生活的保障,為其提供適度收益水平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并注重投資的多元化組合。
基本產品模式創新包括四部分:第一,債券型理財產品。投資期限長且具有一定流動性,能獲得持續分紅,且資金具有一定流動性,能保證此類顧客群體用于醫療或其他支出的需要。第二,基金型理財產品。基本上沒有風險,收益固定。此年齡層次的顧客群體可以適度選擇此類型理財產品。第三,保險型理財產品。穩定收益,基本上沒什么風險。可以在為此類顧客群體帶來一定收益的同時提供生活保障。第四,結構型理財產品。具有保本條款,一般可獲得高于定期存款的穩定收益,適合此類顧客群體的特征。
2. 附加服務模式創新。此類顧客群體以退休人員最多,購買決策往往要經過反復思索與斟酌。大多選擇熟悉的銀行、熟悉的理財顧問購買產品。較高水平的感知利益中感知服務利益處于最不重要的位置,應提升服務利益,還應特別關注可能造成感知風險水平提升的感知財務風險和感知社會風險。
附加服務模式創新包括三部分:第一,跟蹤式服務。此類顧客群體對于銀行服務的要求比較高。應及時了解顧客期望,跟蹤反饋意見,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制定家庭理財規劃。第二,隱私保護。關注感知社會風險。由于此類顧客群體年齡偏長,擁有了一定社會尊重與認同感,應注重對此類顧客群體的隱私保護,經過顧客同意,確定溝通方式,避免信息外漏。第三,面對面溝通及更多的人文關懷。用非貨幣工具創造此類顧客群體的正面情緒,如記住顧客名字、在重大節日或生日進行短信和電話祝福等。
五、研究結論
在文獻回顧和調研訪談的基礎上,構建“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和“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的顧客識別模型”。通過對“BFCPV權衡因素與購買意愿關系模型”的檢驗,發現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是影響顧客感知價值與購買意愿的關鍵因素。可根據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對銀行理財顧客進行識別。根據“基于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權衡的顧客識別模型”,可將銀行理財顧客劃分為感知高利益—高風險型、感知低利益—高風險型、感知低利益—低風險型、感知高利益—低風險型4類顧客群體。不同類型顧客群體的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對于購買意愿的綜合影響程度、感知利益與感知風險構成維度重要程度以及不同類型銀行理財顧客群體的人口統計特征和購買理財產品特征存在顯著差異。應針對不同類型顧客群體特征進行相應的理財基本產品及附加服務創新模式定制。
參考文獻:
[1]J.Paul Peter,Lawrence X.Tarpey,S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onsumer Decision Strategies[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1):29-37.
[2]Kristina Heinonen.Reconceptualizing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The Value of Time and Plac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4,14(2/3):205-215.
[3]Yavas U.Benkenstein,M..Service Quality Assessment:A Comparison of Turkish and German Bank Customers[J].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4(2):161-168.
[4]Po-Tsang Chen,Hsin-Hui Hu.How Determinant Attributes of Service Quality Influence Customer-perceived 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2(4):535-551.
[5]Sergios Dimitriadis.Testing Perceived Relational Benefits as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Driv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10,28(4):297-313.
[6]Floh,Trcihlmaier.What Keeps the E-Banking Customer loyal? A Multigroup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on E-lovalty i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7(2):97-110.
[7]Hsiu-Ling Wu,Chien-Hsun Chen,Fang-Ying Shiu.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Bank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al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7,34(5):401-414.
[8]Cronin,J.J.,Brady,M.K.,Hult,G.T..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ment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0,76(2):193-218.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5-0081-02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對創新的鼓勵,科技查新工作的內容和范疇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查新種類的不同,對查新結論的撰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結合查新工作的工作實際,從查新性質,查新分類,和查新的結論和查新結論的幾種主要撰寫方式來對新時期查新工作進行探討。
1 查新的性質
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簡稱,是指查新機構根據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證其新穎性的科學技術內容,按照規范的操作,并做出結論①。
查新是對項目的新穎性作出結論;這里的新穎性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項目的科學技術內容部分或者全部沒有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①。
查新是文獻檢索和情報調研相結合的情報研究工作,它以文獻為基礎,以文獻檢索和情報調研為手段,以檢出結果為依據,通過綜合分析,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進行范圍和程序有查全查準率的嚴格要求,要求給出明確的結論,查新結論具有鑒證性。
查新是以通過檢出文獻的客觀事實來對項目的新穎性作出結論。
2 查新的分類
過去,科技查新目的主要是為了申報成果和立題,因此,查新的類別主要是成果查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我國進入WTO以及專利制度的實施,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標準的重視,以及我國建立的各種各樣的基金,如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研基金等眾多基金,實行新產品的評獎工作等,查新的類別不斷增多,目前主要有成果查新、基金申報立項查新、專利查新、新產品申報查新,標準查新、商標查新等。從專業角度可以分為化工類、電子類、機械類、計算機、軟件、網絡、生物、地學、農業等,此外還可從設備查新、產品查新、工藝查新、理論查新來分類。
3 一般及特殊類型科技查新結論的撰寫
查新結論的撰寫,一般可分為綜述型、查新點分述型、三段式、分述總結型等。隨著國家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以及查新類型和目的不同,查新的結論應適應其變化,配合專家對項目的鑒定。下面針對部分常用和特殊的類型進行探討。
3.1 新藥申報查新結論的撰寫
在查新業務中經常遇到用戶委托的新藥申報查新,通常所提的查新要求為某藥品“在國內的藥品行政保護情況和專利申請情況”,在此情況下,對查新結論的撰寫不僅要敘述專利的申請情況,而且要說明藥品行政保護情況及對系列藥品數據庫的檢索情況。如對“米格列醇”申報新藥的查新,其結論如下:
“經檢索藥品行政保護公告、藥品注冊公告、批準臨床研究新藥公告、國內新藥數據庫、藥品廣告資源信息數據庫、中國專利數據庫、國家非處方藥目錄品種使用說明書(西藥)數據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SDA)批準新藥數據庫、中國企業與產品庫、國家新產品數據庫、中國科技成果庫未見米格列醇的相關記錄。”
3.2 關于基因、蛋白質序列的查新結論的撰寫
有關基因和蛋白質序列的查新是隨著科學發展而出現的一類新的查新項目,在做這類查新項目時要注意檢索GenBank(Nucleotide: sequence database)和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以及PubMed等數據庫。在查新結論的撰寫上要注意對基因序列位不同和變化以及菌株的區分。
實例:植物多功能細胞信號HarpinEcc蛋白的研究和產品開發
針對本課題查新點在美國Genebank數據庫中檢索到兩個相關記錄文獻1和文獻2。文獻1報道的基因編號為AAX38231的HarpinEcc基因序列,為本委托查新課題組獨立在美國Genebank數據庫申報的基因序列。文獻2報道的基因編號為AAD32966的HarpinEcc基因序列,與本課題的基因序列采用的菌株不同,本課題采用歐氏桿菌白菜軟腐致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CSDS001,文獻2-7采用胡蘿卜軟腐歐氏桿菌褐腐致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Ecc71,兩種菌株的hrpNEcc基因享有93%的同源性;本課題的Harpin Ecc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與文獻2-7的菌株Ecc71的HarpinEcc蛋白相比,分子中有6個位點發生了氨基酸替換,分別為Ser70Gly70、Gly113Ser113、Ala115Val115、Gly249Ala249、Arg317Ala317、Lys352Gln352。
3.3 軟件類查新項目的查新結論的撰寫
軟件類查新項目是目前查新工作中增長最快的一類查新項目,由于軟件產品在綜合性文獻數據庫中報道較少,在專利數據庫中也只有與硬件相結合的軟件才能申請專利并得到報道。因此,在撰寫軟件類項目的查新結論時,除應說明其中綜合性文獻數據庫中的文獻情況外,還應特別說明在軟件著作權登記數據庫和軟件產品認定公告數據庫、計算機文摘數據庫等專業數據庫的報道情況,這樣撰寫的查新結論才有說服力。
實例:×××3D引擎共性平臺
文獻1-3報道了國內自己開發的神跡網絡游戲軟件和飛越夢幻《邊緣》3D網絡游戲軟件和《天地Onlie》。其與本課題的不同點是本課題開發的是3D游戲引擎共性平臺。而文獻1-3只是3D網絡游戲軟件。
文獻4報道的一款即將上市的3D MMORPG《榮耀》是塞博先鋒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的3D游戲軟件,采用塞博先鋒公司自己開發的3D 游戲引擎。其與本課題的區別是該3D游戲引擎不是通用引擎共性平臺。
文獻7概述了3D游戲引擎構架。文獻8介紹了紋理映像技術在三維游戲引擎中的應用,屬理論研究文章而非3D游戲引擎。
文獻5報道的3D游戲圖形開發平臺gameSpace與本課題的區別是國外開發的產品。
文獻6、文獻9、文獻10-11、文獻3等3D游戲軟件是基于國外3D引擎開發的游戲軟件。
在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數據庫和中國雙軟認定網軟件產品認定公告數據庫也未檢到同類軟件。
綜上所述,在檢索范圍內,有關“3D游戲平臺”文獻,只有文獻5報道的GameSpace這一國外軟件,未見國內自主開發的3D通用引擎共性平臺的公開文獻報道。
4 標準查新
在查新I務中經常遇到用戶要建立一項新的產品標準而委托我們查國內外的該新產品的標準情況。在此情況下,對查新結論的撰寫除要敘述綜合性文獻數據庫中報道情況外,而且還要重點說明在標準數據庫的檢索情況。如對“氟化石墨”產品標準的查新,在結論中建議考慮加入以下的內容:
經采用檢索詞“氟化石墨”和“graphite fluoride”檢索中國國家標準數據庫、中國行業標準數據庫、中國國家建設標準數據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數據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標準數據庫、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標準數據庫、英國國家標準學會(BS)標準數據庫、德國標準化學會(DIN)標準數據庫、法國標準化協會(NF)標準數據庫、日本工業標準(JIS)標準數據庫、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標準數據庫、美國材料與實驗協會(ASTM)標準數據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標準數據庫、美國保險商實驗所(UL)標準數據庫等未見氟化石墨的產品標準的公開文獻報道。
1 引言
信息通信業已成為當今全球發展最快、社會關聯度最廣、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的產業。在我國,電信行業具備基礎性、支撐性和先導性的特征,為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增加,國家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和兩化融合的深入,提升科技創新貢獻水平,以創新增強企業活力,成為國內電信運營商的必然選擇。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2011年6月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指出:通過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到“十二五”末,中央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科技投入穩步增長,創新體系和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一批中央企業成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在部分領域實現從技術跟隨到技術引領的跨越。根據中央的剛性指標要求,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的驅動,電信運營商對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的需求非常迫切。
我國電信運營商的科技創新管理,起步晚、基礎弱,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運營商。學習國際先進電信運營商的經驗,采用跟進式的科技創新戰略,將為我國電信企業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撐。近年來,針對電信企業科技創新領域的研究成果,國內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關鍵問題研究[1-2]、國際化模式[3]及個別案例分析[4],國外則關注于創新效率評價[5]、創新機制研究方面[6],缺少對國際主流電信運營商經驗的系統性的跟蹤成果。因此,系統性地研究國際主流電信運營商科技創新模式,借鑒先進經驗并提出策略及建議,將對提高我國電信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2 研究背景及思路
科技創新[7](Innovation)是從研發(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演進而來的全新管理模式,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它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科技創新能夠為企業帶來的優勢包括:技術領先、成本優化、產品差異化、邊際利潤提高和管理提升等,已經成為當前全球電信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文選取了16家國際主流電信運營商作為研究的對象,分別是:美國(AT&T、Verizon和Sprint),歐洲(Vodafone、BT、Telefonica、FT和DT),亞太(NTT、SKT和Telestra),中國(CM中國移動、CT中國電信和CU中國聯通),港臺(CHT中華電訊、和黃(含H3))。
本文的研究思路(見圖1)是:以各個運營商2009~2011年年報、財務報表、第三方咨詢公司報告以及其他公開資料為基礎研究資料,選擇6個重要指標——研發投入占收比、專利擁有數量、科技人員數量、研發組織結構、研發重點及研發成果——作為依據,對國際主流電信運營商的科技創新現狀進行系統的跟蹤分析,根據各個運營商在創新強度和合作程度兩個維度具備的差異進行分類。基于分類成果,創建電信運營商科技創新模式矩陣,并對各類創新模式的差異及優缺點進行歸納。最后,根據跟蹤成果獲得的啟示,對我國電信運營商的科技創新管理策略提出建議。
3 電信運營商科技創新模式矩陣
根據近年運營商年報等資料整理的基礎數據,可以發現,一方面,由于自身基礎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差異,不同電信運營商的科技創新管理在創新強度上有所不同,例如:有些運營商采用需要較高投入和較強難度的技術創新策略,有些采用引入消化再融合創新的業務創新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選擇的發展戰略不同,運營商選擇的合作程度也不相同,有些采用深度融合的國際化聯盟合作的方式,有些則采取依托政府資助、采用投資驅動的研發策略。
因此,根據以上特征,可以將16家主流電信運營商的科技創新模式分為4類: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國家化合作創新,以及以投資驅動的創新。根據跟蹤運營商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本文從創新強度和合作程度兩個維度,構建了電信運營商科技創新模式矩陣,見圖2:
電信運營商科技創新模式的代表案例見表1。
從分類結果中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征:
(1)地域性特征
1)日本運營商偏向于技術創新,原因是日本等國家本身具有很強的自主研發能力。例如,NTT曾在全球率先開發增值業務和深度定制終端,又在2010年較早對4G進行商用。
2)亞洲地區運營商多采用投資驅動創新的模式,這是因為亞太運營商一般具備政府投資的背景,較容易運作資本,收購創新企業股權或投資創新基金。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的運營商一般都采用這種方式。
3)歐洲運營商主要采用國際化創新,因為這些國家曾經在全球建立霸權,較容易在其曾經的殖民地開展業務。例如,西班牙電信在南美洲占有大量的市場份額,沃達豐的業務在亞太地區和澳大利亞都有較好的發展。
4)美洲和澳大利亞的運營商較多地選擇業務創新模式,原因是北美和澳大利亞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場相對成熟,因此業務產品及應用平臺的創新需求強烈,且收效明顯。
(2)市場成熟度特征
科技創新模式的選擇與市場成熟度的關聯十分緊密,市場成熟度越高,越重視創新的目標,如技術和業務創新的產出。圖1中白色的兩類運營商關注于創新的目標,一般是成熟市場的運營商;灰色的兩類運營商重視創新的手段,即實現創新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是發展中的新興市場運營商。
(3)綜合性特征
圖2中,縱軸表示創新程度,越趨向上方,表示運營商的創新能力越強;橫軸表示合作關系程度,越趨向右方,表示合作關系越強。雖然創新程度高、合作程度強是比較理想的情況,但是由于成本和外部環境因素,每種模式都有其突出的優點和不足,見表2。
由于不同科技創新模式的優缺點都十分突出,因此目前國際上具有較強實力的運營商偏好采用綜合模式,即同時借鑒四種創新模式,揚長避短。這一綜合性的特征在矩陣圖中顯示為運營商向中心移動的趨勢,即越靠近矩陣中心的電信運營商,顯示出越強的科技創新能力。
4 對國內運營商科技創新管理的啟示
國內三家運營商近幾年對科技創新工作日漸重視,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礎弱,與國際先進運營商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從圖2可看出,三家運營商普遍處于投資驅動模式區間,即創新強度和合作程度均不算強。中國移動因其實力優勢,更加接近于矩陣中心點,顯示出綜合性創新模式的特征,但在國際化合作和業務創新方面仍有很明顯的改進空間。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制定科技創新戰略時,可以參考借鑒地域相似、基礎條件相當的運營商的創新模式,選擇適合自身實際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
(2)深度分析自身優勢,根據市場成熟度的不同和產品生命周期的差異,不斷調整科技創新策略,以加強核心能力,適應市場競爭需要。
(3)創新目標與創新手段并重,一方面增大研發投入,明確企業技術發展路徑,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加大產品和業務的創新力度,滿足客戶需求,獲取市場優勢。
(4)不斷加深合作程度,積極加入國際技術聯盟,與國際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降本增效,規避研發風險。此外,還應注意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采用外包模式,開展產業鏈合作,提高企業價值。
(5)重視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抓住專利申請和標準國際化兩個重點,保證企業研發成果利益的最大化。
總之,國內運營商應認真借鑒國際主流運營商的先進經驗,深入分析內外部環境特點,精確診斷自身優劣勢,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創新目標,采用合理的創新手段,不斷提高創新強度和合作程度,為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競爭力的電信運營商提供支撐與保證。
參考文獻:
[1] 呂成華. 電信運營商科技創新的關鍵點[J]. 網絡通信, 2006(8).
[2] 彭久生,梁雄建. 我國電信運營商科技創新的問題與對策[C]. 通信發展戰略與管理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A]. 2006.
[3] 馬思宇. 沃達豐科技創新模式分析[J]. 現代電信科技, 2007(1).
[4] 胡鳳雛,彭久生,郭永東. 中國電信運營商技術創新國際化模式探析[J]. 中國通信, 2009(7).
一、 引言
“隨著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生產力系統的出現,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進入經濟生產領域”。①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杠桿,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在創新型社會目標下,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使得知識形態生產力大量物化,人類認識資源、開發資源的能力不斷加強,隨著科技研發成果的不斷涌現,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文化是科技進步的母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聲;科技則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插上翅膀。兩者的互動共進是現代人類文明演進的顯著特點。“科技對文化產業種類、形式、格局始終產生著極為深刻、從某種意義上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文化作為商品進行生產和消費古已有之。但文化產品成為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文化產業的業態、種類和格局發生深刻的變革,則往往有賴于科技進步之功”。②技術的更新必然帶來觀念的革命,新媒體的建立基于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之上,而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新媒體反映著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影響,而這種滲透和影響正體現了文化與科技融合。
二、 新媒體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新媒體是科技創新與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是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形態,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
1. 新媒體的概念特征。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一般認為,新媒體的定義從狹義而言為:基于數字基礎的,非線性傳播的,能夠實現交互,具有互聯傳播特性的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以電視、電腦、手機為主要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言數據服務、連系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所有新的傳播手段或傳播形式的總稱。
“無論是新型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其發展呈現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原生的新傳媒形態不斷涌現;二是是基于新信息網絡技術與傳統媒體融合而產生的新媒體形態日益豐富”。③新媒體所謂的“新”字是主要體現在技術上和形式上的,新媒體的有兩種表現形式:其一,有些新媒體的出現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說嶄新的,比如互聯網等;其二,有些新媒體是在舊媒體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后,新舊結合的媒體形式,比如電子報紙等。
2. 科技創新的理論描述。“創新”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1912年,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所謂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組合包括以下內容:引入新產品;引入新工藝;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新的供應來源;實現工業的新組織。從熊彼特的定義可以看出:創新首先強調的是一個“新”字。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創新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地拓展和提升,相繼出現了“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等概念。科技創新一詞常見于政府報告、規劃與文件,主要從政府宏觀管理的層面提出。錢學森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理論認為科技創新是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協同演進下的一種復雜涌現。它包括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知識創新、以標準化為軸心的技術創新和以信息化為載體的管理創新三大體系。
3. 新媒體產業科技創新的社會作用機理。創新就是人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活動。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學院的國家競爭力模型認為國家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兩者互為補充,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在于企業競爭力;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國家競爭優勢》一書的作者邁克爾·波特認為產業競爭力決定國家競爭力,同時,國家又通過“環境的塑造”來影響產業競爭力,而企業作為產業經濟、國民經濟的基本承擔者、具體參與者,其競爭力決定產業競爭力,最終決定國家競爭力。體現新媒體特征的相關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和盈利,不僅具有強烈的自主創新要求和愿望,而且也具備相應的條件進行自主創新,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由這些企業涌現出的科技創新能力反映著文化產業競爭力。發展經驗表明,只有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依靠創新獲得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的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并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一個行業或一個地區才能真正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三、 科技創新對新媒體為代表的新興文化產業的影響
一、高績效科技創新團隊管理特征
在以往的研究中,高績效科技團隊的管理特征主要包括:清晰且有價值的目標、高效的領導、合作的價值理念、團隊導向的激勵系統。通過對國內72個高績效科技團隊360名科技人員的開放式問卷調查,發現科技創新團隊的管理與培育具有類似的特征(見表1和表2)。
(一)科技創新團隊的典型管理特征
從表1可見,科技創新團隊主要管理特征包括:首先必須要擁有一個合適的學術帶頭人,這對于團隊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團隊目標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其次,作為一個創新組織,擁有規范的創新機制和良好的創新文化對于團隊的創新行為和創新成敗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第三,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還必定擁有一個團隊成員共同認可的目標,這對為團隊成員提供前進的動力,及時對團隊及其成員實施有效的評價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最后,良好的溝通機制、科學的激勵和評價考核體系等因素對科技創新團隊的成長也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表1科技創新團隊的典型管理特征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
表2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的典型特征的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
(二)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的典型特征
從表2可見,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的主要特征包括:首先是“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執著堅持”是最重要的性格特征。從事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是一項漫長而枯燥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員具備積極探索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其次,在行為特征方面,出現頻次最高的是“善于與人合作”。在大科學時代,與他人進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式,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善于合作都是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此外,“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與“創新性思維”是科技創新人才最重要的兩個能力特征。
二、培育科技創新團隊的原則
培育科技創新團隊的原則大體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前者涉及到社會宏觀系統對科技創新團隊的影響,后者則涉及科技創新團隊內部管理機制。
(一)宏觀層面的培育原則
1.營造環境、激發潛能的原則。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使科技創新團隊快速成長,創新潛能得以最大可能的被激發。科技創新環境是科技創新團隊借以在其中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各種條件的總和,其中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優化尤其重要,政策環境是導向;法制環境是保障;而社會環境對于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又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這幾方面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影響科技創新團隊培育的外在因素和成長環境。
2.因勢利導、逐步培育的原則。一方面需要在發現有前景、有希望的科技創新團隊雛形時,對其跟蹤關注,因勢利導,逐步培育,并在信息、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及時的扶持和幫助,不斷提高其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應該認識到科技創新團隊成熟度的差別,尊重科技創新團隊的成長規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不管。只有這樣,才能使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健康而有序地進行,揚長避短,克服不利因素,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微觀層面的培育原則
1.智力整合,知識共享的原則。科技創新團隊的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團隊成員智力整合,知識共享的程度。充分的智力整合,應該使團隊成員配合默契,相互激勵,使創造性得到超常發揮。充分的知識共享,應該使團隊成員能及時交流各自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使個人知識與集體智慧有機地結合起來。
2.合理評價、適度激勵的原則。科技創新團隊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有很多種,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協調好對團隊產出和個人產出的關注程度,強調競爭與合作的均衡都是至關重要的。應認真了解每個團隊成員的個人才能與專長,使每個人都能從事自己所感興趣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現自我才能;同時,重視以團隊為整體的獎勵,強調團隊整體上的學術聲譽和社會影響,使團隊成員產生團隊的責任心、自豪感、向心力和依附感。當然,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之間適當的平衡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科技創新團隊的培育思路
科技創新團隊運作效率的潛在水平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創新團隊設計及培育思路。其中科技創新團隊的目標、學術帶頭人以及團隊的梯隊結構等因素是最常見的影響因素(見表3)。
本著營造環境與激發潛能、因勢利導與逐步培育、智力整合與知識共享、合理評價與適度激勵等原則,積極培育高效的科技創新團隊。宏觀層面,政府應該根據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市場需要,一要出臺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強化長期性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評估;二要整合各方資源,加大對績優科技創新團隊投入;三要通過聯合科技攻關嘗試跨部門、跨學科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微觀層面,結合我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現狀,尊重科技創新團隊的特征、內部運行規律,從以下幾方面推動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表3“如何提高團隊的創新能力”的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
(一)明確科技創新團隊的目標
提出一個清晰的、有吸引力的奮斗方向是關乎一個團隊組建和成長的關鍵。科技創新團隊的目標可以是經過多年研究形成的,具有顯著的優勢。也可以圍繞重大目標,結合原有優勢開拓出的新方向,無論怎樣,團隊成員都應該人人對其承諾和負責。科技創新團隊的目標必須現實而合理、明確而可量化、富于意義并具有挑戰性。科技創新團隊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須相對穩定,至少應該呈現出階段的穩定性。同時,科技創新團隊的目標也必須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進行適當調整。
(二)選拔與培養一流的學術帶頭人
一、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異質性
創業企業的誕生始發于創業者的創業勞動,創業勞動實際上是科技創新勞動的拓展和延續,科技創新勞動是創業勞動的“源”和“核”。探尋當代創業企業的經濟性質,其出發點和關鍵就在于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性質的理解。當代科技創新勞動,是一種有機融合科學和技術內在稟性的高智力勞動。從勞動形式上分析,這種高智力勞動是一種高度復雜勞動,不同于一般的復雜勞動和智力勞動,更完全不同于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呈現出自身所特有的異質性。(注:這里的“異質性”是從具體勞動的層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勞動的層面。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凝聚在商品中的人類的抽象勞動是無差異的。)
1.勞動內容的高度專業化和勞動形態的高度專用性
和產業經濟時代的機器發明、機械制造、工藝設計等行為中的創新勞動相比較,由于市場深化和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專業化水平更高。在科技產品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更趨激烈、消費需求更趨個性化確當代經濟生活中,科技創新活動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確定極其明確的目標,瞄準極其清楚的制高點和攻關領域,專注于特定的活動對象和活動空間。這集中體現為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內容的高度專業化。它要求接受更為專門化的教育和練習,要求培育更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要求把握更為精、尖、新的知識和擁有更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實驗能力。
和高度專業化相適應的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形態的高度專用性。高度專業化的學習、探究、創造和實踐,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積淀后,往往形成為一種特定的思維能力和勞動品質而表現為勞動形態的高度專用性。這種高度專用性的勞動形態,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為“沉沒”資產,其內在的價值就大大受損。
2.勞動物化產品的高度創造性
(1)體現為產品市場需求的先導性和創造性。奔騰式確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物化產品具有優質的消費屬性(包括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一個成功的高科技產品(包括有形的商品和無形的服務)的開發和問世,往往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適應了市場需求者的消費趨向,強有力地引導著市場消費的方向,強勁地改善著人們的消費結構,提升了人類的生活質量。當代科技創新活動的蓬勃興起和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賦予了薩伊的“供給創造需求”理論以新的內涵。
(2)體現為產品效用的高度創造性。當代高科技產品是一種高知識密集型產品,從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說,單位產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某一種或幾種需要。①當代科技創新是對自然物質屬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區別于傳統產業機器生產在性質上僅僅是對自然物質的一般加工和表層屬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劉詩白,2001)。因此,較之傳統產業生產,當代科技創新勞動能夠帶來勞動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式的進步,從而創造出巨大的生產能力。同時,高科技生產手段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所耗費的非核心技術或產品的其他物質資源的本錢極低,高科技產品在批量生產下邊際物質本錢幾乎為零。②高知識密集型產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費品更適合消費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費者個體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更為內在、真實的需求,能迎合消費者對單元產品的高質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識含量的消費品由于更能滿足現代人的文明消費和審美情趣,從而富有高效用。
(3)體現為產品價值的高度創造性。當代科技創新勞動,作為一種比馬克思筆下的工程師一類的“高級工人”的所謂一般“復雜勞動”更高層次的“高度復雜勞動”,是一般復雜勞動的倍加。這種高度復雜勞動,比起一般復雜勞動,具有以下兩個更為突出的特征:①勞動力再生產的用度更高。當代科技創新活動,勞動的專業化特征表現得極為明顯,它需要更為扎實的科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積累,需要更為豐富的實踐和實驗經驗。因此,科技勞動力的形成,需要投進更高的學習教育用度;當代科技創新活動具有更高的勞動強度,是一種高強度的勞動力耗費,需要有較高的勞動力的補償用度。另外,由于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高度社會化(即是高度社會結合和社會協助的勞動),創新者的勞動能力實際形成用度中還必須包含間接參和科技創新的社會勞動能力的再生產用度(劉詩白,2001)。因此,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者而言,其勞動力再生產的用度應該高于一般復雜勞動。②勞動力使用創造的價值增值更大。高品質的科技創新產品的成功問世,在一定時期內往往占據了一定的市場壟斷地位,由此獲得了可觀的“逾額利潤”。綜合以上兩點,我們以為,和一般勞動產品相比,在高科技產品中,其所耗費的物質資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勞動力價值V部分和價值增值M部分卻以更大比例上升。這樣,在同一單位時間內,C V M在整體上是大大進步了。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科技創新勞動作為一種高度復雜勞動,同樣能夠換算為“自乘的”“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較一般復雜勞動能形成更高的價值。
3.價值創造的高度風險性
一方面,某種創意、想法、靈感要轉化為現實的物化產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續探索、高度關注,需要反復試錯、重復實驗,終極仍有可能失敗。這期間不僅要投進大量的、凡人難以想像的精力,還往往需要投進一定的物質資源。失敗的結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當事人要承擔著極大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即使研發取得了現實的物質載體,由于當代科技創新的快節奏和當代市場演變的高速度,同樣面臨著極大的風險。當代科技產品周期極短,產品更新速度極快,市場競爭又日趨激烈,這使得在高科技產業中,某一項技術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難以得到能夠賴以生存的市場份額,從而成為市場競爭的失敗者。硅谷中均勻大約九成的風險投資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高度風險性。
4.效應產生的高度非線性
一般性的生產性勞動或簡單勞動,其效應的產生往往是直接而明顯的、即期而平穩的,勞動的付出和其所產生的效應之間往往呈現出一種明顯的恒比例關系即線性關系。當代科技創新勞動作為一種高度復雜勞動則和此不同,其效應的產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潛伏性、時間性、動態性以及跳躍性。科技勞動者價值的創造并不完全是一時的,
而是長期的;并不完全是當期就能表現出來的,有的要經過一段時期才能體現出來;并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并不完全是連續的,而是階段性的。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就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付出和其所產生的效應或價值創造之間不是一種恒定的比例關系即線性關系,而往往呈現出一種倍增或倍減的非恒定關系即非線性關系。
5.集聚社會資源的高度粘吸性
1科技創新文化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
自1912年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經濟創新的概念以來,創新理論研究大致經歷了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國家創新系統等不同的發展階段。現代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指人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具有創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獨特的途徑和方法。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科技創新主要包括科學創造和技術發明創新兩個方面。文化是社會文明的精華,文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精神文化,是社會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藝術、傳統習俗等及其制度的復合體。管理心理學把“文化”定義為“群體成員共同認同和擁有的一組管理理念與愿景、價值觀取向和行為模式”,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有關的價值觀、態度、信念的人文內涵。科技創新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形成的有利于科技進步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總和。創新與文化的關系,科技創新與文明進步的關系,既是一個深刻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科技創新需要創新文化先行,任何一個技術創新活躍、經濟繁榮的時代,都需要一個重大的人文創新引導,需要文化的繁榮。科技史的發展也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著名的李約瑟之迷和韋伯疑問——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發生在中國?元明以前,中國在科技和經濟很多領域都領先于世界,后來的落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思想如忽視理性、注重倫理、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恥于競爭等不無關系。
2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的建立
2.1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1)全面性與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科技創新文化是一個由多層次、多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涉及到影響科技創新的文化、制度等社會環境,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再到成果轉移的完整過程和多種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這就要求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具有足夠的涵蓋面,盡可能將影響科技創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內,以系統、全面、真實地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全貌和各個層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設計的指標體系面面俱到,而應從眾多的指標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標,在技術處理上:一是選擇最有說服力的綜合指標取代過多的單項指標,二是選擇最能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發展狀況的指標,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關聯的指標中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標。
(2)科學性原則。即必須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選取的指標應能準確的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內涵。以文化競爭力、公共選擇理論、投入產出等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既要利用靜態指標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基礎、現狀和實力,又要利用動態指標體現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的潛力、趨勢和前景。并充分考慮指標數量大、各類中具體指標相關性強的特點,兼顧評價方法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3)前瞻性。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具有前瞻性,要考慮今后發展變化的可能。為某一區域的制度績效和文化氛圍提供定量考察,適應當前國際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的形勢與趨勢,符合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引導各科技創新實體堅持以人為本,凝聚一流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創新成果;引導各科研單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為國家經濟建設作貢獻。
(4)可比性原則。統計指標所測度的現象的性質具有可比性,當需要認識兩種現象在一定時間空間條件下的數量聯系時,要求對比的兩個統計指標所度量的現象在性質上有著必然的聯系。當兩個指標的度量性質相同時,要使用相同的計算方法,使統計指標的計算方法具有可比性。可比性還要求對末級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或無量化處理。
(5)可行性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指每個指標數據都要有可靠的資料來源,指標的計算方法要科學,要便于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在科技創新文化的決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難以直接量化,或有某些對象具有統計數據,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為了便于計算,略去了這些重要的方面,同時要刪除一些內容重復的定量指標,以簡化指標體系,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
2.2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2.2.1科技創新文化、制度環境和經濟環境指標
(1)科技創新文化環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單位:%):即政府文化經費支出與財政總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娛樂教育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比重(單位:%);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單位:冊);人均教育事業費支出(單位:元);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單位:人);每萬人擁有影劇院數(單位:個);居民文化程度(單位:人):該指標選用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數;外來文化的認同度(單位:張/人):該指標選用各地出版VCD數量與當地總人口的比重;經商指數(單位:%):即非公有經濟社會商品零售額占全社會商品零售額的比重等等。
(2)科技創新制度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文件數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文件數量);拓寬科技體制融資渠道(文件數量);加大財政稅收支持(文件數量);市場化指數(單位:%):即非國有經濟從業人員占全部工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知識產權指數(單位:作/萬元):該指標選用專利申請量與GDP之比;政府規模(單位:%):即政府機構工作人員與總人口的比重;對外開放度(單位:%):選取出口額加上進口額與GDP的比例。
(3)科技創新經濟環境。城市化率(單位:%):即從事非農業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失業率(單位:%);通貨膨脹(單位:%)。
2.2.2科技創新人力、物力資本基礎
每萬人口的專利申請量(單位:件);每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單位:人):即登記注冊的專業技術人員與地區人口的比率;研發全時人員當量(單位:人年):研究與發展人員指參與研究與發展項目研究、管理和輔助工作的人員,包括項目課題組人員,企業科技行政管理人員和直接為項目課題活動提供服務的輔助人員,全時人員當量是指全時人員數加所有非全時人員按工作量折算為全時人員數的總和;科技機構人均固定資產原值(單位:千元/人)。
2.2.3科技創新投入
(1)企業投入。技術開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單位:%):即各地區大中型企業中技術開發人員占全體員工的比例;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單位:%):指各地區大中企業中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占全部企業比重(單位:%);企業技改投資比率(單位:%)即企業技改投資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科技開發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的比重(單位:%)。
(2)高校、研究與開發機構投入。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數量(單位:個);每萬人高校教工數(單位:人);教學與科技中副教授以上人員(單位:人);高校科技服務課題數(單位:項);R&D投入占GDP比重(單位:%);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數(單位:萬元);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單位:%)。
2.2.4科技創新產出
獲獎成果數(單位:件);每百萬人口三種專利申請授權數(單位: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單位:%);技術市場成交額(單位:萬元):包括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以及技術服務等有償技術交易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比重(單位:%):指新產品開發的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單位:%);S&N、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數(單位:篇):即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志上的論文和優秀博士論文的數量和;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科技論文數(單位:件):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ET(《工程索引》)、ISIP(《科學技術會計索引》)收錄的論文數;國內CSCD、CSSCI收錄論文數(單位:篇):指被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和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每萬人火炬、星火計劃及成果推廣項目(單位:項)。
3科技創新文化評價模型
3.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構造樣本矩陣
由于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信息上會發生重疊,從而影響評價工作的進行。設某區域Ri(i=1,2,…,n)在指標Ij(j=1,2,…,p)下取值為,得到指標矩陣由于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反映問題的角度和形式不同,指標較多,且各指標的量綱不同,為便于比較,對指標矩陣進行規范化處理。令y=X/(對于逆指標如基尼系數、失業率等的處理需要把X取負號),得到規范化矩陣Y=(y)np
3.2計算相關矩陣
R=(r)=YY/(n-1)(i,j=1,2,…,p)
r=yy(t=1,2,…,n;i,j=1,2…,p)
3.3求特征值
解樣本相關系數陣的特征方程|R-?姿Ip|=0得到p個特征值?姿1≥?姿2≥…?姿p≥0
3.4確定主成分
按≥0.85確定m個主成分,使信息利用率達到85%,求出前m個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將之規范化,得到每個主成分的線性組合y1,y2,…,ym。
3.5綜合評價
求出樣本在每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構造綜合評價函數F=a+a+…+a,ai為每個主成分yi的方差貢獻率,(i=1,2,…,m)為第i個主成分的得分,分別按和F對樣本進行排序,即可得到各樣本的綜合得分。其值越大,某一區域的科技創新文化越優。
參考文獻
1蔣慧工.國家核心競爭力三元素:人才、創新、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李杰.科技創新文化的構建[J].改革與戰略,2004(9)
1 科技創新文化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
自1912年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經濟創新的概念以來,創新理論研究大致經歷了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國家創新系統等不同的發展階段。現代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指人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具有創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獨特的途徑和方法。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科技創新主要包括科學創造和技術發明創新兩個方面。文化是社會文明的精華,文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精神文化,是社會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藝術、傳統習俗等及其制度的復合體。管理心理學把“文化”定義為“群體成員共同認同和擁有的一組管理理念與愿景、價值觀取向和行為模式”,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有關的價值觀、態度、信念的人文內涵。科技創新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形成的有利于科技進步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總和。創新與文化的關系,科技創新與文明進步的關系,既是一個深刻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科技創新需要創新文化先行,任何一個技術創新活躍、經濟繁榮的時代,都需要一個重大的人文創新引導,需要文化的繁榮。科技史的發展也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著名的李約瑟之迷和韋伯疑問——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發生在中國?元明以前,中國在科技和經濟很多領域都領先于世界,后來的落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思想如忽視理性、注重倫理、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恥于競爭等不無關系。
2 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的建立
2.1 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1)全面性與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科技創新文化是一個由多層次、多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涉及到影響科技創新的文化、制度等社會環境,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再到成果轉移的完整過程和多種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這就要求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具有足夠的涵蓋面,盡可能將影響科技創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內,以系統、全面、真實地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全貌和各個層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設計的指標體系面面俱到,而應從眾多的指標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標,在技術處理上:一是選擇最有說服力的綜合指標取代過多的單項指標,二是選擇最能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發展狀況的指標,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關聯的指標中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標。
(2)科學性原則。即必須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選取的指標應能準確的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內涵。以文化競爭力、公共選擇理論、投入產出等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既要利用靜態指標反映科技創新文化的基礎、現狀和實力,又要利用動態指標體現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的潛力、趨勢和前景。并充分考慮指標數量大、各類中具體指標相關性強的特點,兼顧評價方法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3)前瞻性。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具有前瞻性,要考慮今后發展變化的可能。為某一區域的制度績效和文化氛圍提供定量考察,適應當前國際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的形勢與趨勢,符合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引導各科技創新實體堅持以人為本,凝聚一流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創新成果;引導各科研單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為國家經濟建設作貢獻。
(4)可比性原則。統計指標所測度的現象的性質具有可比性,當需要認識兩種現象在一定時間空間條件下的數量聯系時,要求對比的兩個統計指標所度量的現象在性質上有著必然的聯系。當兩個指標的度量性質相同時,要使用相同的計算方法,使統計指標的計算方法具有可比性。可比性還要求對末級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或無量化處理。
(5)可行性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指每個指標數據都要有可靠的資料來源,指標的計算方法要科學,要便于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在科技創新文化的決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難以直接量化,或有某些對象具有統計數據,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為了便于計算,略去了這些重要的方面,同時要刪除一些內容重復的定量指標,以簡化指標體系,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
2.2 科技創新文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2.2.1 科技創新文化、制度環境和經濟環境指標
(1)科技創新文化環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單位:%):即政府文化經費支出與財政總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娛樂教育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比重(單位:%);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單位:冊);人均教育事業費支出(單位:元);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單位:人);每萬人擁有影劇院數(單位:個);居民文化程度(單位:人):該指標選用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數;外來文化的認同度(單位:張/人):該指標選用各地出版VCD數量與當地總人口的比重;經商指數(單位:%):即非公有經濟社會商品零售額占全社會商品零售額的比重等等。
(2)科技創新制度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文件數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文件數量);拓寬科技體制融資渠道(文件數量);加大財政稅收支持(文件數量);市場化指數(單位:%):即非國有經濟從業人員占全部工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知識產權指數(單位:作/萬元):該指標選用專利申請量與GDP之比;政府規模(單位:%):即政府機構工作人員與總人口的比重;對外開放度(單位:%):選取出口額加上進口額與GDP的比例。
(3)科技創新經濟環境。城市化率(單位:%):即從事非農業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失業率(單位:%);通貨膨脹(單位:%)。
2.2.2 科技創新人力、物力資本基礎
每萬人口的專利申請量(單位:件);每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單位:人):即登記注冊的專業技術人員與地區人口的比率;研發全時人員當量(單位:人年):研究與發展人員指參與研究與發展項目研究、管理和輔助工作的人員,包括項目課題組人員,企業科技行政管理人員和直接為項目課題活動提供服務的輔助人員,全時人員當量是指全時人員數加所有非全時人員按工作量折算為全時人員數的總和;科技機構人均固定資產原值(單位:千元/人)。
2.2.3 科技創新投入
(1)企業投入。技術開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單位:%):即各地區大中型企業中技術開發人員占全體員工的比例;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單位:%):指各地區大中企業中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占全部企業比重(單位:%);企業技改投資比率(單位:%)即企業技改投資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科技開發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的比重(單位:%)。
(2)高校、研究與開發機構投入。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數量(單位:個);每萬人高校教工數(單位:人);教學與科技中副教授以上人員(單位:人);高校科技服務課題數(單位:項);R&D投入占GDP比重(單位:%);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數(單位:萬元);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單位:%)。
2.2.4 科技創新產出
獲獎成果數(單位:件);每百萬人口三種專利申請授權數(單位: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單位:%);技術市場成交額(單位:萬元):包括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以及技術服務等有償技術交易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比重(單位:%):指新產品開發的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單位:%);S&N、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數(單位:篇):即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志上的論文和優秀博士論文的數量和;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科技論文數(單位:件):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ET(《工程索引》)、ISIP(《科學技術會計索引》)收錄的論文數;國內CSCD、CSSCI收錄論文數(單位:篇):指被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和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每萬人火炬、星火計劃及成果推廣項目(單位:項)。
3 科技創新文化評價模型
3.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構造樣本矩陣
由于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信息上會發生重疊,從而影響評價工作的進行。設某區域Ri(i=1,2,…,n)在指標Ij(j=1,2,…,p)下取值為,得到指標矩陣由于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反映問題的角度和形式不同,指標較多,且各指標的量綱不同,為便于比較,對指標矩陣進行規范化處理。令y=X/(對于逆指標如基尼系數、失業率等的處理需要把X取負號),得到規范化矩陣Y=(y)np
3.2 計算相關矩陣
R=(r)=YY/(n-1)(i,j=1,2,…,p)
r=yy(t=1,2,…,n;i,j=1,2…,p)
3.3 求特征值
解樣本相關系數陣的特征方程|R-?姿Ip|=0得到p個特征值?姿1≥?姿2≥…?姿p≥0
3.4 確定主成分
按≥0.85確定m個主成分,使信息利用率達到85%,求出前m個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將之規范化,得到每個主成分的線性組合y1,y2,…,ym。
3.5 綜合評價
求出樣本在每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構造綜合評價函數F=a+a+…+a,ai為每個主成分yi的方差貢獻率,(i=1,2,…,m)為第i個主成分的得分,分別按和F對樣本進行排序,即可得到各樣本的綜合得分。其值越大,某一區域的科技創新文化越優。
參考文獻
1 蔣慧工.國家核心競爭力三元素:人才、創新、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李杰.科技創新文化的構建[J].改革與戰略,2004(9)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29-02
創新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而教育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石,創新人才的數量決定著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后勁和國際競爭力的地位。隨著知識經濟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下教育的熱門話題之一。大部分小學生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對科技創新應該比較感興趣。但是,筆者從近幾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發現,小學生的科技創新作品數量正不斷減少,參賽作品新意不足。對此,筆者憂心忡忡。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興趣也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更是創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
小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強的心理特征。如果我們在科技實踐活動中利用好這點,就能點燃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導學生制作“救命沙井蓋”時,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問:“如果人一旦掉進沙井,我們用什么辦法能夠讓他人獲取求救信號呢?”學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議論。有的說打電話報警,有的說大聲呼叫,有的說向上拋出身體攜帶的物品……我讓學生互相評議哪個辦法可行?一個學生提出在沙井蓋安裝自動報警器,這個辦法得到很多學生的認可。我笑著說:“沙井里往往有水,這個報警器在水中能響起來嗎?救援人員怎樣才能準確知道位置呢?誰能解決這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討論氣氛再次活躍起來。最后,有學生建議安裝防水報警系統和gps定位系統。第二天,很多學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帶回來。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問題的刺激和帶動下,學生因興趣而學,因興趣而思維,進而會提出新的質疑,并用自己獨創的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創新思維,積極主動地參與科技創新實踐。
二、巧用課堂資源,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欲望
課堂生成資源的出現,往往帶有突發性,難以預料。教師要善于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學生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生成信息。對價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時排除和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和有效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對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要及時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點燃創新的欲望。如:指導學生制作洗潤皂紙。當我講解用喝剩的紅酒浸泡皂紙可以起到滋潤手部皮膚時,忽然有一個學生大聲笑著說:“用紅酒來浸泡皂紙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紙還比紅酒貴呢?”其他同學聽了,立刻哄堂大笑。這節課本來是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紅酒,可想到這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好機會,我放棄原有的教學設計,立刻說:“有道理!應該用什么材料比較實惠呢?”學生們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學生站起來,興奮地說:“平時,我看見媽媽喜歡用玫瑰、蘆薈搗成汁水來敷面,把紅酒改為玫瑰、蘆薈也可以起到潤膚作用啊!而且成本還不高呢。”我隨即表揚了她的想法,學生們躍躍欲試。幾天后,玫瑰皂紙、蘆薈皂紙應運而生。在這個例子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師生平等、課堂民主的教學氛圍,以意外資源為契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開發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創造性潛能。
三、利用評價機制,讓學生體驗科技創新的快樂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308(2012)05-0109-08
創新是一個昂貴的過程,需要付出足夠的資源來啟動、指引和維持,因此,被普遍認為是創新經濟分析先驅的約瑟夫·熊彼特,把資源配置,尤其是金融資源配置的研究作為他創新研究的中心也就不奇怪了,熊彼特認為,創新通過信譽的建立來獲得資助,信譽能通過多種途徑建立,并重點強調了商業銀行的作用,即產生新的購買力并使企業家可利用,繼熊彼特之后,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在其著作A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經濟史理論》)中也指出,英國的工業革命實際上得益于18世紀早期在英國發生的金融革命,因為一些主要科技發明在工業革命發生前就已存在,而工業革命中對這些科技發明的大規模使用得到了大量而長期的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如果金融市場不能提供充足并且低成本的流動性支持,則科技發明的大規模推廣和使用將受到極大限制,隨著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興起,當代經濟學家已把“信息不對稱”引入企業金融和投資行為間交互作用的研究中,指出企業和金融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的外部金融比內部金融更加昂貴,一些研究認為,各產業的投資行為(金融要求)是由科技水平決定的,更多依靠外部金融的產業在擁有更發達金融市場的國家中應該成長更快。
現代科技創新早已超越工業革命時代依靠實踐經驗總結而來的技術革新和發明,而主要依靠基于科學研究和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和新突破來進行,通常認為,完整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包括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商業化等3個階段,其中商業化是最為關鍵的階段,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指出,“18世紀的法國科學水平被判為至少相當于,而且很可能超過英國,在發明的質量(不是數量)上,法國也相當于或超過英國”,但工業革命卻發生在英國,英國相對于法國的優勢在于將科技發明成功實現商業化,只有將科技發明引進生產體系當中,科技發明才能轉化為科技創新,因此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就不僅僅包括前期的研發投入,更重要的是對創新成果商業化階段(創新產品批量生產和銷售階段)提供資金支持,以Lerner為代表的現代學者則認為,由于科技創新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相對的市場配置失靈,政府不僅要對科技創新提供大量的財政投人,還應積極出資成立風險投資機構或基金直接進行股權或類似股權的投資,激勵科技創新活動,由此可見,科技創新的融資體系實際上包括了政府財政投入和資本市場籌資兩大部分,對于科技創新融資支持的實證研究,目前國內公開所能見的幾乎沒有,只有少數相關的研究,例如,沈能在其博士論文中安排了一章“金融安排促進技術創新功能實現的實證檢驗”,其模型的變量為“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資本形成”;鄧平博士論文也寫入了“中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VAR分析”一章,其模型的變量為“金融發展規模指標、金融發展結構指標、金融發展效率指標、科技創新指標”,顯然二人是從金融的制度安排角度來檢驗其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我們認為,在當今科技創新的時代,且不論金融制度安排根植于一國歷史文化傳統而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無論一國金融制度如何設計,如果其能有效解決科技創新的關鍵難題——融資問題,則是適宜的,舍其而難以有更好的衡量標準,此外,張強和趙建曄對我國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其論文也僅僅考慮了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并未探討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有鑒于此,我們擬就各種融資渠道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及其動態影響關系進行計量實證分析,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我國科技創新融資支持的重要作用。
1 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1對科技創新指標的選取
我們對科技創新的衡量是從科技創新產出角度來考察的,因為從產出角度來衡量可以更加客觀地評價科技創新活動成效,由于科技創新成果衡量指標眾多,直接選用則會在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時讓問題分析變得復雜,且變量之間還可能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問題,為此,我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低維空間將信息分解為互不相關的部分以獲得更有意義的解釋,文章數據全部來自歷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基于數據可得性及盡可能獲得更多觀察數據方面考慮,并盡量剔除政府部門人為因素的影響,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科技成果”統計分項中,我們分別選取了“國內專利申請受理數”(簡稱專利申請,下同)、“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我國論文總數”(簡稱科技論文,下同)、“全國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簡稱成交合同)、“全國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簡稱成交金額)和“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簡稱出口)等5項統計指標,分別記為PATENT、PAPER、CONTRACT1、CONTRACT2、EXPORT,數據的時間跨度為1987-2009年,計量調整后的有效數據為1988-2008年共21年統計數據,由于對變量取自然對數不會改變變量本身的協整關系,且能使變量趨勢線性化,消除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因此,我們對以上5個指標分別取自然對數,記為LNPATENT、LNPAPER、LNCONTRACT1、LNCONTRACT2、LNEXPORT,EVIEWS軟件(本文所有計量均采用EVIEWS6.0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第1和第2主成分的累積貢獻度(cumulative proportion)達到了99%以上,且第3主成分的特征值(value)明顯小于1,因此可以認為第l和第2主成分已能較好地反映5個一致指標的總體變動情況,從現實情況來看,專利和論文確實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個國家總體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水平,因此我們最終確定用PATENT和PAPER兩個指標來衡量我國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
1.2對創新融資指標的選取
科技創新的融資體系包括政府部門的財政投入及資本市場籌資兩大部分,政府的財政投入不僅包括直接的財政科技撥款,還包括間接的財政投入,如各種對科技創新的稅收減免及科技獎勵等政策措施,資本市場籌資按籌資方式可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即金融機構的各種貸款以及債券市場上的債券融資、股票市場上的股票融資和風險投資市場上的風險資本等,由于目前的統計年鑒只能給出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一項,無法統計出財政對科技創新的種種間接財政支持,同時統計資料也無法細分出企業的科技貸款以及證券市場上的科技專項融資,因此我們選用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金融機構的中長期信貸和企業證券市場籌資來作為科技創新的融資考察指標,之所以選用中長期信貸指標,是因為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包括設備的更新和升級),中長期信貸更能穩定支持創新主體持續進行創新,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各統計指標時間跨度較大(1987-2009年),而這期間我國價格波動很大,依據科技創新的特點,我們對金融統計指標進行了價格調整,以便更客觀地反映資金投入的變化,具體而言,我們借鑒王玲和Szirma的研究,將綜合價格調整指數設定為0.5×P+0.5×W,其中P是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W為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并以1986年的價格指數為基準進行調整,我們從《中國金融年鑒》中選取金融機構的“中長期信貸”以及“企業證券市場籌資額”統計項,從《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選取“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統計項,分別記為LOAN、BOND和FINANCE,各變量取相應對數后記為LN-LOAN、LNBOND和LNFINANCE。
2 計量模型構建
2.1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我們建立一個多變量的VAR模型,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進行檢驗。從表2可以看出,以5%的顯著性水平為衡量標準,各變量均為非平穩序列,而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均為平穩序列。
2.2協整關系檢驗
由于LNPATENT、LNPAPER、LNLOAN、LNBOND和LNFINANCE各變量是非平穩序列,且是同階單整,因此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從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跡(trace)檢驗和最大特征值(maximum eigen-value)檢驗均說明各變量存在3個協整方程,因此各變量通過了協整關系檢驗,說明這5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各變量能被其他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可以建立VAR模型進行分析。
2.3VAR模型的構建
建立VAR模型時需要確定滯后階數,從表4可以看出,以LNPATENT、LNPAPER、LNLOAN、LNFI-NANCE、LNBOND為內生變量,常用的5個檢驗標準(LR、FPE、AIC、SC、HQ)一致說明滯后階數為2。
3 模型分析檢驗
3.1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由于VAR模型是一種非理論性的模型,無需對變量作任何先驗性約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時,往往并不分析變量之間的系數關系如何,而是分析系統的動態特征,即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沖擊對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產生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作用可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來實現,只有通過穩定性檢驗的VAR模型才可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VAR模型穩定性檢驗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們所建立的VAR(2)模型全部特征方程根的倒數值都在單位圓內,說明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對脈沖響應分析,為避免模型中輸入變量順序不同而對脈沖輸出結果產生影響,我們采用廣義脈沖方法,脈沖響應情況如圖2、圖3所示。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縱軸表示各響應變量應對沖擊的變化幅度(各變量均為對數,代表了彈性的變化),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響應變量對相應沖擊的反應。
從圖2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中長期信貸一個正沖擊后,專利申請前2期正向反應平穩,在第3期迅速上升到最大;此后開始滑落,并又從第6期開始持續上升,這表明中長期信貸將所受外部正沖擊經信貸市場傳遞給專利申請,且這一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穩定的和越來越強的促進作用,專利申請對財政科技撥款的正沖擊響應迅速,當期就大幅度上升,并在第3期達到最大量;此后雖大幅度下滑但卻在第5期后基本保持穩定,這表明財政科技撥款將所受外部某一正沖擊經政府財政預算直接而迅速傳遞給專利申請,且沖擊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當在本期給企業證券籌資一個正的沖擊,經證券市場對專利申請產生正向影響,專利申請響應在第2期后基本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并在第9期對沖擊的正向影響接近零,從圖3可以看出,中長期信貸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前2期影響很弱;科技論文的正響應從第3期開始迅速上升,第5期后開始下降,但第6期后又開始持續上升,財政科技撥款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前2期影響也較小,從第3期開始,科技論文正向響應明顯,并在第3~5期間保持穩定;從第5期開始下滑,此后基本保持平穩增長,證券籌資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影響很弱,除當期有一點促進作用外,此后基本影響很弱,甚至在第6期后有負面影響,綜合以上脈沖響應函數圖可以看出,各變量沖擊對專利申請的影響基本上在第3年比較明顯,而對科技論文的明顯影響則保持在第3~5年左右,整體而言,中長期信貸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期間雖有波動,但長期支持作用遞增;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比較直接迅速,長期支持作用遞減;企業證券市場籌資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較弱,除前面幾期有些促進作用外,后面幾期幾乎不起作用,甚至還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3.2VAR模型預測誤差的方差分解
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模型中的各內生變量對沖擊是如何反應的(如響應符號和響應強度等),但不能比較不同沖擊對某一特定變量的影響強度,而方差分解則是將系統的均方誤差分解成各個變量沖擊所做的貢獻,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通常用方差來度量)的貢獻度,來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對一特定變量產生影響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給出對VAR模型中的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的信息,利用方差分解,我們可以看出在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金融變量的貢獻率如何,表5和表6分別為專利申請和科技論文的方差分解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不考慮專利申請自身的貢獻率,中長期信貸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隨時間穩步增長,在第10期達到最大,接近12%;財政科技撥款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從第2期后就平穩增長,并在第7期后貢獻率穩定在6%以上;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很小,基本在1%左右;從表6中可以看出,同樣不考慮科技論文自身的貢獻率,中長期信貸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在第3期急劇上升,此后雖小幅波動但上升趨勢明顯,并在第10期的貢獻率超過36%;財政科技撥款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在第3期達到最大值,此后小幅波動和緩慢下降;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很小,也基本在1%左右。
綜合以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中長期信貸在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過程中貢獻率持續上升,且貢獻度最大;財政科技撥款對促進科技創新的即期效應明顯,且貢獻率基本保持穩定;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科技創新的貢獻度微弱,幾乎沒有什么貢獻。
4 結論與建議
受限于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及理論分析的需要,我們只考察了3種融資途徑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計量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金融機構的中長期貸款和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對中國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巨大,而證券市場的支持作用則十分微弱,這個分析結果與Tadesse的觀點基本一致,Tadesse認為,在金融部門不發達時,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在促進技術進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在金融部門發達時,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則能起到更大的作用,總結模型的檢驗結果,我們的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
(1)科技創新需要長期持續的資金投入支持,計量模型檢驗表明,科技創新能力與資金投入規模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與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和資本市場的大規模融資緊密相關,同時,模型分析也表明,從增加資金投入到創新能力提升是有時間滯后期的,具體而言,融資規模沖擊對專利申請的顯著影響要到第3年,而對科技論文的顯著影響則在第3~5年,換句話說,增加資金投入并不能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期間約有3~5年時間的滯后期,由此可見,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需要國家制訂有科技發展的長遠規劃,更需要構建穩定長期的創新融資渠道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