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經濟大全11篇

時間:2024-01-26 14:47:4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農業技術經濟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農業技術經濟

篇(1)

項目管理是國民經濟中許多經濟組織和科研組織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論上項目管理專家把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項目管理稱為傳統的項目管理,80年代以后為現代項目管理。傳統項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圍管理、時間管理、費用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四個方面,這一階段項目管理主要應用于國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領域,致力于預算、規劃和達到特定目標的小范圍活動?,F代項目管理在傳統項目管理基礎上增加了質量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和綜合管理五個方面的內容,項目管理的應用也逐漸擴展到制造、金融、電信、軟件開發等許多行業,國外許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及培訓來提高項目管理能力。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華羅庚教授等數學家在全國推廣統籌法開始了項目管理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80年代中建筑工程項目實行招標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場和工程項目管理模式,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我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國的項目管理體系內,理論核心包括了項目管理的概念、觀點、原理及與項目環境和管理行為有關的內容,諸如領導、權利、成員及組織的目標等,這些基本的內容與農業技術經濟學有密不可分的學科與應用聯系。項目是一個特殊的將被完成的有限任務,它是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一系列特定目標的多項相關工作的總稱。項目管理是以項目為對象的系統管理方法,通過一個臨時性的專門的柔性組織,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以實現項目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綜合協調與優化。農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相交叉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農業技術進步中的技術經濟關系。農業技術經濟學以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特別是以技術經濟效益原理為主線,對農業技術進步的現象和特點進行解釋,對農業技術進步在農業經濟系統內的地位進行分析,對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農業技術進步的一般規律進行探索。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越來越多的知識性項目蘊運而生,農業技術就是其中一類重要的知識性項目。

一、農業技術進步與項目管理的關系

(一)農業技術進步具有項目的特性

農業技術進步就是農業新技術不斷運用于農業生產,并使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農業新技術通常是通過提高單位投入的農產品產量,或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或增加農產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對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發揮作用的。農業技術進步活動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技術創新項目,如研制開發、工藝進步、技術改造等活動,這些活動具有開創性、前瞻性、風險性、一次性等特點,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成本、質量等約束條件,每一個活動也就具備了項目的特性。另一類是這些創新成果的應用,如日常的生產、營銷活動的組織,這些活動具有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特點,這些活動由于面對社會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組織活動也可當作一個項目來管理。

(二)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項目管理

1.農業發展要靠技術創新項目來實現。農業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個項目誕生、實施、運作過程的集合,農業科研機構不斷參與技術創新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競爭,項目也就不斷產生。每一個創新項目構成了技術進步的載體,成功的項目為農業帶來了活力,也構筑了農業發展的階梯。

篇(2)

加快促使中國農業經濟得到革命性的發展,一方面是由中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符合產業技術革新等時代趨勢的客觀要求;我國農業經濟革命性的發展,是一個緊密關系國家、社會、集體利益而舉足輕重的系統工程。在農業經濟全面開放的基礎上,我們必須通過全方位的產業結構、技術、農民素質等深入改革,從而致力使我國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市場社會化、電子技術化、全球現代化。

一、中國農業現狀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是人們的衣食來源;農業為國民經濟等各部門提供勞動、資金積累和出口創匯;我國人口絕大部分在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民收入和農業的穩定對社會穩定發展起極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見,農業在我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是,我國農業生產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如:機械化程度低;農民素質相對差;基礎設施差;抗災能力差等。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并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二、世界高新技術革新

高新技術的日新月異將對中國產業帶來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尤其對現今我國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面對世界競爭激烈的世界經濟市場沖擊,我國農業確實需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盡快想方設法改變現狀,以不變應萬變。

另外,在世界高新技術迅猛革新的影響下,當代產業結構開始呈現出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演進的趨勢。中國農業同樣急切需要把握好如何融進高新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農業革命性的發展。

三、順應時代趨勢,大力發展高新農業技術產業

針對上訴情況,中國農業發展需在繼續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行方位改革開放,致力實現我國農業的規模專業化、市場經濟化、電子技術化、全球現代化。

(一)產業結構的改革

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改革尤其必要,迎接高新科技革命的需要;適應市場供求變化的需要;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適應市場機制建立與運行的需要。

(二)農民素質的改革

這主要通過強化科教興農,大力發展農民教育,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和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社會化。

(三)高新技術的改革

產業結構與農民素質的改革都深深滲透著高新技術的融入與改革的內容?!爸锌圃汉椭袊こ淘涸菏渴涸谏虾?萍颊搲蠈ξ覈r業未來發展做出過展望,指出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將被廣泛應用?!备鶕涸菏拷榻B,一方面,繼生物制藥滯后,農業將成為生物基因技術應用的第二個重大領域;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主體為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農業信息網絡和服務,3S農業宏觀臨近技術等,亦可稱為“金農工程”。

其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農業電子商務將成為我國未來農業高新技術革新的重點發展方向。而農業電子商務主要集中在網絡營銷。網絡營銷對傳統營銷關聯、策略、手段上的革新,它增加了互動性,減少了成本;增加了顧客的選擇余地,減少了對書面文件的依賴;增加了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價值,減少了企業在國際市場拓展中的障礙。網絡營銷作為信息技術在營銷領域的應用,它使商品的市場營銷迎來了新的時代,傳統的營銷組合將有所增減,環節的創新勢在必行。

四、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企業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如特別是農業電子商務,根據中國農業發展客觀現狀,單方面依靠政府支持是遠遠不足的,更多的是需要許多其他的相關配套因素的建設。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引入一種與世界發展趨勢相適應的企業孵化器。企業孵化器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展現出重要作用。企業孵化器于70年代中后期首先在美國出現,它是一種培育高新企業的機構,其本身也是一種企業,只不過經營的不是具體的產品或服務,而是扶植新興的小企業,它與小企業之間的關系靠簽訂合同來確定,孵化器的主要任務是將擁有商業價值的技術或要領的尚不成型的企業培養起來,直至可以獨立面對市場,簡而言之也就是培育新型企業,為企業優生、優育創造良好環境。企業在實施新技術轉化中出現資金短缺、管理不善等問題,孵化器有益給予幫助,使它們逐漸成長、壯大。經過二年至三年培育,被孵化的企業就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贏利企業,企業孵化器一般會選擇高科技企業加以孵化,有著獨特的經營模式。

假若我們大力推動企業孵化器在我國農業經濟中的發展,企業孵化器將發揮出重大的“孵化”作用,從而通過這種投資少、見效快的辦法,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革新。其具體作用如下:一是提供“種子基金”,對新辦企業參股;二是對企業進行改革和培育;三是提供管理幫助;四是提供信息平臺;五是幫助進行資金融通和資金流管理。

通過以上幫助,使農業企業“金雞出殼”。

高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它與農業經濟的融合越顯迫切,通過上述多方面的改革開放,從而更有效地促使我國農業經濟革命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民.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問題的本因分析,科技與經濟,2004(4).

篇(3)

在人們的普遍概念中,農業技術僅僅局限在農業生產這個環節,相當于英語中的technique。因此,盡管人們將其擴展到產前和產后,但最終仍然沒有脫離一個“產”字。顯然,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并與傳統農業較低的生產力相關聯。雖然我們運用了一系列先進的“生物技術”、“化學技術”、“物理技術”和“機械技術”,尤其是近來不斷發展中的所謂農業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在農業中的應用以及“電腦農業”、“精細農業”等,但歸要結底無不是以增加農業生產的產量為目標導向的。因而,這些技術在小規模的示范階段,因其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并且在這種農產品在市場上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使農業增產和增收的雙重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然而,一旦將這些技術在更大的范圍進行推廣應用時,便會出現農民應用先進技術后“增產而不增收”的普遍現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們在選擇應用新技術時,缺乏對市場最基本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面則與人們使用了這種單一性的、不完整的農業技術概念有關。在傳統的農業技術概念中,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始終處于分離的狀態。

嚴格意義上的農業技術應該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藝、程序等的總稱,它不僅作用于生產過程,同時也涉及到生產的組織和管理過程;既作用于物,同時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則在于對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變化的、復雜環境中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因此,農業技術不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與人所關聯的社會,以減少農業生產的社會風險,并在同市場的關聯中,控制市場風險。

但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農業技術被限定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關系的產物,而忽視了農業技術同樣是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結果。人們在選擇農業技術時,往往對農業技術應用的社會性因素考慮不夠。在農業技術由政府供給主導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在制定農業政策和在推廣農業技術時,往往運用靜態的決策方法,即只是根據當前市場狀態,而缺乏對未來市場變化的基本預測,有時是按當前外地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的價格來組織當地的農業生產,決策時存在著嚴重的時空錯位現象。而在當地農產品市場容量極為有限時,農民缺乏有效組織的情況下,造成了農民間的無序競爭,各種農產品收購大戰中,最終受損失的是農民的利益。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廣農業新技術時,均出現過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產,從決策到見成效,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周期。這種決策的延滯效應,使農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隨著政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導致了政府權威性的逐步衰減,農民們甚至發現了“逆政府號召而動”的規律。在用市場行為標準處理一系列相關的問題時,農民行為與政府行為之間的沖突呈日益加大的趨勢。

2.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的價值

面對這種當地市場空間狹小,而政府調動資源能力超強的情況,各地農業技術部門扮演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在增加農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勵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仍然沿用傳統的推廣模式: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在解決農民對技術某方面需求的過程中,往往產生農民所不期望的負效應。大規模推廣的各種新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擾、破壞市場平穩運行的反作用。

嚴格來講,農業技術部門缺乏真正有效的技術,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技術有效性的評價再也不是以前以產量的增加幅度為唯一的標準了,衡量技術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其能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技術經濟效益的評價只能是通過市場,較之計劃經濟下的專家評估體系更加客觀。顯然,在許多新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部門是同市場脫節的,即所推廣的新技術缺乏市場檢驗的過程。因此,當問到技術人員自己敢不敢首先應用所推廣的新技術時,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慮市場因素時,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求農民采用新技術,豈不有自欺欺人之嫌?當然,這里涉及到對技術的評價問題,即如何認識技術效益的兩面性。當人們追求技術的正效益的時候,往往會缺乏對技術可能的負效益的應有認識,缺乏對技術應用風險性的正確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的經濟效益同市場風險呈正相關,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場風險亦愈大。而且,任何技術的經濟效益是同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關聯在一起的,受到市場供求均衡基本規律的制約。

農民在滿足自身對農產品消費的傳統自給自足的生產目標時,農業生產技術以其極大提高產量的優勢,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農業技術進步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廣大農民糧食自給問題。然而,在以市場為導向追求農業的經濟效益目標的商品化生產時,農業便不是一種簡單的生產過程,更多的則取決于同生產相關聯的經營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策略決定了對技術選擇的效益。一旦經營策略失誤,技術愈先進,產量愈高,則帶來的損失愈大。

 

由于對技術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增加,傳統農業生產的弊端便顯露無遺。農民尚沒有改變其在市場經濟中的自然人狀態,其對技術的選擇應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嚴重制約。

(1)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場中的有效參與。

(2)農戶處于市場信息不完全條件的多主體決策狀態,所形成的決策趨同性,經常導致農副產品生產的供大于求。

(3)農戶間的無序競爭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場,導致農戶有限資源的內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應的資本市場,農戶調動資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難充分地利用新技術的優勢把握市場機會。

(5)政府技術部門在向農民提供技術時,處于嚴重的部門分割,學科分離的狀態。

所有這些反映出農村地區農業技術進步的落后狀況,并與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適應。農業技術市場發育的滯后,使農民在被動地接受政府部門供給的農業生產技術外,缺乏根據市場機會和其自身特點選擇農業技術的可能性。

3.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進步的體系特征

面對市場,農民不僅需要農業生產技術,同時更需要與農業經營相關的技術。市場經濟體系為農民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機會,因而也促進了農村社區原來基本上處于同質狀態的農戶間的不斷分化。在同一社區農戶自然資源稟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掌握和應用農業技術的差異, 導致并加速農戶間分化的根本性動因。因此,當我們比較同一農村社區農戶間的差異時,會毫無例外地發現,那些社區中的“能人”(專業大戶),較一般農戶,尤其是較貧困戶的優勢,并非僅僅表現在農業生產這類“硬”的技術上,更多的是在“軟”的經營技術上,包括更強的經營能力和組織能力,具有更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即他們在對其“智能”的應用上,呈現出高于一般農戶的明顯傾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不僅僅是一個生產者,更重要的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農業的經營者,即根據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資源特點,組織進行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農業經營活動。在傳統農業中,種什么、養什么以及怎樣種、怎樣養的技術對于農民生存條件的獲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場條件下,生產技術必須在同市場關聯的情況下才能意義。所謂的經營技術,首先是要會進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如何提高銷售利潤,從而制定針對不同市場狀態的經營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場價格風險的措施。顯然,絕大多數農村“專業戶”,通過長期實踐的摸索和總結,基本上具備了這方面的技術能力,使之能更主動和更有效地參與市場,以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而一般農戶的技術水平尚沒有進入到這一層次,使其提高農業效益十分艱難。

當然,即使那些成功的“專業戶”,在追求更高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經濟技術,農業生產和經營仍然停留在較小的規模上,導致其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尤其是不能參與到更遠、更大的市場中去。本地農產品市場空間的狹小以及農戶間的無序競爭格局,成為農業提高效益的瓶頸之一。因此,農業組織技術所針對的是如何有效解決農戶小生產對大市場的適應,通過組織的形式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促進農戶間需求和農戶自身特點的分工與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強調并扶持各種類型的農民技術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建立,其實質便是農業組織技術的具體推廣和應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經營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格局,相對于自給自足傳統農業的封閉性,其有效運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礎之上的。農業商品化程度越高,生產經營的規模越大,對有關信息的需求量則越大,對信息的質量要求越高。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益與所采用的信息技術呈正相關。農村中的“小販”在關聯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活躍農產品市場、提高農業效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業流通領域中信息的價值。農業信息技術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傳遞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徑,使信息最終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顯然,相對于分散的農戶生產經營格局,有組織有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更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有效性。

同傳統農業的保守性相對而言,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生產經營是以創新為根本動力機制的。國內外實踐充分表明,沒有創新便不會有農業的發展。當然,這里所討論的創新并不僅僅是前述各技術層面上一般意義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強調戰略層面的創新,包括觀念上、意識上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運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徑,適應不斷變化中社會、市場環境的要求,從而使農業生產經營能更好地為全社會的發展服務,并更廣泛地調動全社會在農業中的參與。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國應該將農業技術理解為一個體系,即除了農業生產技術外,還包括與農業經營相關的各種技術,包括農業經營技術、農業組織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創新技術等,其在農業中的重要性處于不同的層次。處于下部的技術是基礎,是高層次技術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使農業效益不斷提高,在處于低層次的技術得到基本配置的情況下,則取決于較高層次的技術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數量和質量。嚴格來講,較高層次技術的發展是農業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五個層次的技術中,除了生產技術是以物為載體外,其他四個層次的技術均是以人為載體的。顯然,掌握和運用這些技術,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則愈高。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不僅涉及到對人的技能的開發,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智能的開發。

4.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進步的戰略

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為農業技術進步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制度環境,并帶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使建立在計劃經濟體系下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農業技術體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術體系同市場經濟體系的不適應,尤其是傳統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響著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在市場中的行為方式。

 

依靠農業技術進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現代化的必然戰略選擇。為此,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對現有農業技術體系按照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要求,對其進行改造,加強其同市場的關聯,在提高各級技術人員素質的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技術隊伍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按照農業發展對技術需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農村技術服務體系,促進農業技術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和規?;陌l展。

(1)農業技術和農業技術人員需要以技術發展主體的角色參與市場,通過市場檢驗和實現農業技術的效益和技術人員的價值。為此,需要技術市場的建設同其他農業要素市場的建議綜合在一起,根據農業技術的特點,形成農業技術市場運行和管理的規范。

(2)技術人員需要了解市場、研究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建立起農業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同市場-消費者的關聯。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技術人員能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的進程,不斷提高其市場意識和市場能力。

(3)在強調農業“硬”的生產技術發展的同時,農業科技政策需要將重點逐步轉移到對農業“軟”技術的開發上,促進生產技術、經營技術、組織技術、信息技術和創新技術等以市場和農民需求為導向的均衡發展格局。為此,需要根據農業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制定相關的農業技術政策和發展計劃。

(4)建立農業技術體系中部門之間,學科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機制,尤其需要運用市場行為替代政府行為,使市場利益機制在技術資源的配置和技術效益的分配過程中發揮主導性的作用。為此,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科技資源市場化的進程中,提高農業運行的效率。

篇(4)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125-03

一、引言

土地、資本、勞動力是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三大物質要素,而技術進步則是經濟增長中的核心因素。先進的技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源泉,但它只是一種潛力,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技術進步,必須有一個與之相適宜的制度,因而,制度是影響農業經濟不可缺的因素之一。農業經濟增長問題在我國已有很多年的研究,許多學者的研究(嚴奉憲,2005;胡毅,1998;顧煥章,1994)只注重技術因素而忽略了制度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新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中,技術進步、農業資本投入等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毋庸置疑,但制度變革的貢獻也應重視。本文擬從實證角度,全面研究制度因素、技術因素、要素投入對新疆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計量模型的構建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增長的解釋,農業經濟增長不僅和常規投入要素相關,還與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等有關。影響農業經濟增長主要有以下因素:

1.制度因素:在經濟學中制度的含義是各種政策、各種法規制度,如產權、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等等。制度可減少農業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保護產權、促進生產發展和經濟的增長。

2.勞動力因素:勞動力是農業生產發展中能動性很強的因素,是農業經濟增長的強有力推動因素。

3.技術因素:技術因素體現在教育、新品種的育成、施肥和灌溉技術的革新、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的提高、低產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4.資本因素:資本因素主要涉及國家、農村集體、農民個人對于農業的投資,農業資本投入對農村經濟增長有著重大的影響。

5.其他因素:土地和氣候等因素。

綜合以上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因素的解釋,結合新疆農業經濟實際,將新疆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分析框架及相應指標圖示如圖。建立新疆農業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

其中,Y表示國內農業GNP增長率、I表示制度因素、T表示技術因素、K表示資本因素、E表示土地因素、L表示勞動力、W表示天氣因素。

三、數據描述與實證分析

依據圖設定的指標體系搜集1985―2004年間的數據,表1、表2數據均源自《新疆統計年鑒》、《新疆五十年》,經計算并作了適當的處理。

實證分析思路: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制度因素和技術因素的得分,采用有偏估計法―主成分回歸對模型(1)進行計量分析。

根據與農業制度相關的六個指標,城市化率(CSHL)、農作物制度變遷(NZZB)、工農業商品綜合比價指數(GNBJ)、非糧食面積占總播種面積(FLMB)、集市貿易成交量指數(JMZS)和灌溉面積指數(GGZS)。對反映制度因素的六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后綜合為一個指標,以主成分指標表示制度因素。對所得的指標進行線形變換后可得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見表1)。

同理,根據與農業技術相關的六個指標,農業科技三項費用(KJ)、農村用電量(YD)、化肥施用量(HF)、農業機械總動力(JD)、財政用于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SF)和農村初中文化程度(CW)。對反映技術因素的六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后綜合為一個指標,以主成分指標表示技術因素。對所得的指標進行線形變換后可得技術因素的主成分得分(見表1)。

根據19年來的統計資料(見表1)和制度、技術因素的主成分得分,對(1)所示模型進行參數估計。經檢驗,各變量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不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而采用一種有偏估計法,即主成分回歸。就是先對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實有耕地面積、鄉村勞動力、成災面積和制度因素得分、技術因素得分做主成分分析,并按特征值的大小加權合為一個指標;然后,用這個加權指標與GNP做回歸分析;最后把估計算得的回歸系數按照載荷(即特征值)的不同依次進行分解,計量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于存在一些不可度量的因素(隨機因素)也對農業經濟產生影響,在表2中,貢獻率29.46%說明這部分不可度量的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構建的模型及實證分析給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首先,制度創新對改造傳統農業的重要性。從表2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對新疆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制度因素的主成分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凈值增長率增加0.626862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24.4544%。但由于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受到一些風俗和宗教的限制,加上新疆地處祖國的最西部,交通閉塞,運距長,運輸成本高,信息閉塞,對政策貫徹實施的比較緩慢。所以,在以后的發展中新疆應該審時度勢、積極穩妥的推行改革,加強對各項政策的貫徹與實施,為新疆農業經濟健康穩定增長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資本投放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從表2可以看出,資本對GNP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0.139403,其貢獻率為13.036%,顯示了資本投放與GNP的正相關性。從投資結構來看:一是新疆非生產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較大,主要表現在農林水氣等事業費用的開支較大,其次是農業、事業費用;二是農業科研投入低,新品種的實驗開發、農藥化肥的研制、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等都需要大量資本的投入,而我們一直長期忽略對農業資本的投入。這些使新疆資本投放對農業發展的作用還遠遠未得到發揮,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更要加大對農業資本的投入,充分利用資本的作用。

第三,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重大。從總體上看,新疆的農業科技水平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新疆以主攻單產為中心環節狠抓科技進步,糧棉單產以及農機裝備水平均居于國內前列。解決了農產品總量不足的問題,但農產品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農產品加工以及檢測等方面的技術相對落后。根據表2,技術對GNP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0.401747,貢獻率為21.83719%,可見技術對農業經濟的作用,但還遠不夠,發達國家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為60%~80%,新疆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逐漸形成的,服務機構單一,沒有形成多元化農牧業技術服務體系。因此,新疆要積極吸取國內外先進技術,大力推廣常規的使用技術,使其成為新疆農業和農村的現實生產力;同時,要瞄準國際科技革命的新動向,有重點的發展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高科技,借以實現農業生產力新的質的飛躍。

第四,勞動力對農業的促進作用。新疆農村人力資源豐富,現有農村勞動力380余萬,但文化水平和技能相當低,六成以上者未受過專業技能培訓,小學文化程度就占近一半,迫切需要由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此外,新疆農村勞動力,數量大增長快,僅每年新增的農村勞動力就達十萬人以上。勞動力資源的增長,遠遠超過了生產的需求。同時,新疆的非農產業不發達,使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空間狹窄。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業經濟的增長。根據表2,勞動力對GNP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0.768957,貢獻率為9.293%。雖然勞動力資本對新疆農業產生積極作用,但現在已成為新疆農業、農村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嚴重制約因素。為了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有序轉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加快城市化進程。

第五,土地稀缺的替代。新疆農業發展對資本和技術投入的依賴程度在提高,對土地的依賴在下降,其貢獻率近為0.185025%。但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資源,土地的質量和數量制約著農業經濟的增長。新疆是個干旱半干旱地區,干旱(含極端干旱)地帶約占2/3,半干旱地帶約占1/3,僅沙漠面積就占全國沙漠面積的近六成。而維系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綠洲總面積僅587萬平方公里,只占新疆土地總面積的3.53%,新疆人口的95%左右生活在平原灌溉綠洲內。在增長方式上,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性生產的增長方式,轉向實施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農業發展從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化,從而逐步實現對土地稀缺的替代。

第六,遏制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從表2可知,天氣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影響。據1950―1990年的不完全統計,新疆平均每年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00~600萬畝,有130人~150萬人受災,占新疆人口的10%,經濟損失8.35億元以上,占整個農業總收入的11%,因此,除了恢復生態環境,增強對天氣災害的預測能力就成了減輕災害的重要手段。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制度的創新和政策的調整以及科技的進步。我們要認識到技術和資本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并輔之于相應的制度保證,就肯定能夠帶來新疆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

參考文獻:

[1] 嚴奉憲.中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增長的理論模型與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5,(4):9-14.

[2] 胡毅.新疆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測定[J].新疆農墾經濟,1998,(2):52-54.

[3] 顧煥章.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1994,(5):11-15.

[4]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鄧攀,等.包含制度因素的湖南省經濟增長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6.2.

篇(5)

關鍵詞:

農業經濟増長;農業技術進步;經濟增長

當前,我國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農業收入,這種現象嚴重的制約了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發展,經濟增長的方式沒有達到最優。農業經濟的發展最終必然是走可持續與集約化發展的道路。本文重點針對農業技術來研究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發展的概述

(一)農業發展中的相關概念

在我國農業是指依托土地資源進行動植物生產的產業。農業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謂狹義的農業主要指依托土地資源進行種植農作物的種植業。廣義上的農業還包含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及相關的副產業。所謂的農業技術是在農業活動的生產活動中,農業從業者為實現增產與增收,對從事的農業活動進行的技術改造與優化活動。在農業領域內,農業技術的進度對農業發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外在表現有:落后技術的淘汰,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產值的增長、生產效率的提高。

(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雖然有了明顯的增長,但在農業的產業發展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有:農村耕地種植面積的大幅減少,人地矛盾日惡化;農業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較弱;農業技術發展緩慢;土地集約化程度低;農業經濟整體呈現不出規模效益;農產品供過于求,競爭力弱;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等等。

二、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改變農業生產要素的質量

農業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農業生產要素的質量,以此可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業技術進歩的作用首先通過生產要素的改變來實現。農村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主要是農作物、魚類、林木及牲畜。通過改良農作物、魚類、林木及牲畜的品種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實現農業中生產要素的品種提升,需要現代的農業種植與遺傳學的文化知識,更需要對所依托的土地資源進行改造與優化;需要改造生產工具與器械,提升生產效率;另外,還要提升生產所依托土地資歷的利用率,以此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二)優化農業生產環節

農業技術的進步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生產要素的優化中,更通過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表現出來。整個農業的生產活動中,通過利用科學技術,提升農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可以優化土地的基礎建設,改善耕地水土流失與土地沙化的狀況;還可以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規?;c產業化的發展。在農業延伸產業上,農業加工業發展可以通過技術發展,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其產能與品種。在流通環節,通過農業技術的進步,依托先進交通工具與便利的交通設施,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快速交換。此外,企業可以建立起功能齊全,渠道多樣的信息網,加強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聯系,以此促進農業的經濟發展。

(三)改良農業的產業結構

農業不僅僅是指農業種植業,它包含了多個產業統。通過改良與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的可以促進農業的經濟發展。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農業的增長質量,農業的產業結構也會得以優化與改良。舉例來說,畜牧業與漁業可以通過改進農業技術以此優化其產業內部的結構,甚至優化兩部門產業間的結構,從整體上使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得以優化,最終是農業得以發展。

三、農業技術進步的優化策略

(一)提升農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要從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著手。首先。國家農業管理部門,特別是科研部門應該改變其技術研究方向。當期,我國地方的農業科研部門的關注重點是農業生產,科研重點幾乎全部在農業生產上。農業科研部門應將科研重點放在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上,發展可持續的循環農業。除此之外,科研部門應該關注農業的品種改良、信息技術提升等。其次,農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不應該忽視政府的監督作用。在農業科研領域中,所有的科研項目經費往往是由政府部門來提供。政府在農業技術提升中,充當了投資人的角色。在整個農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門更應該發揮其宏觀管理的角色與監督者的角色。再者,積極推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農業科技的產業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這種產業化是指上市農業發展與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高新技術園區開發與拖入,通過政策、地域及農產業優勢吸引農業科技企業與單位入園,實現農業科技的產業化。

(二)加強農業產業的教育

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要不斷的加強農業產業的教育。加強對農業從業者的職業教育,使其成為農產產業化經營的主體;開展實用農業技術的培訓,增強農民的科學生產意識;積極引導與強化農民及相關從業者的市場觀念。農業技術提升的關鍵是農業從業者對新技術的運用。因此,農業從業者應該積極接受農業產業教育,增強其科學文化素質,并在農業生產中將農業技術及相關知識運用起來,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推動農業的市場環境改革

農業技術的發展也依賴于農業產業本身。通過對農業產業進行改革,為農業技術發展創造良性的市場環境。農業技術的發展本就隨著農業市場環境變動而變化,市場對農產品與生產機械需求增加,市場上眾多參與者會更多的關注于通過提升農業技術水平以獲取更多農產品。因此,通過對農業產業進行改革,增強市場對農業產業的需求,改善農業產業的市場環境,最終,創造有利于農業技術發展的市場環境,以此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四)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

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傳播有助于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業技術的推廣要做到及時、有效地將最新的農業技術推廣給農業從業者。最終,能夠幫助農業從業者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問題,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技術的推廣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和研究體系。技術推廣與研究體系要堅持以政府主導,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對農業技術進行多元化的技術推廣與研究。要避免單純依靠政府主導,要充分發揮農業、農民及相關從業者、農業經濟組織、農業技術研究企業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五)提升農業技術隊伍素質

農業技術的提升離不開專業的農技研發人員,提升農業技術研發團隊的專業能力與素養才是關鍵。對于農業技術研發團隊的專業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核實對農業技術團隊的培訓工作。因此,農業技術研發團隊要加強對其從業人員的培訓;在進行人員招聘時,要對研發人員進行全方位的考察。不僅要求研發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知識,還要求研發人員具有大量的農業經驗;對農業技術研發團隊而言,還應該完善對其考核評價制度。團隊及研發人員素質的提高要充分發揮考核評價制度的作用。通過對相應人員進行考核與評價,以此激烈其專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妮丹.廣西農業技術進步的測算與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2011.

[2]高桂華,張南.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應用——以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分析為例機[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3(01).

[3]高啟杰.中國農業技術創新模式及其相關制度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4(02).

[4]焦紅兵.科技進步對經濟増長作用的分析的[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07).

[5]牛凱.農業科技進步對我國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3,25(3):652-659.

篇(6)

1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的意義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就是為擴大再生產而投入農業生產領域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會比表現,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使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得到強有力的發展動力,能夠不斷改善農業的物質技術,是農業的生產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也是投資的多樣化表現。

2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2.1政府投資為主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農業的技術推廣中還是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支出為主,這也是由于我國農業結構中相關農業類的企業發展受限、經濟效益低下造成的。在傳統的農業結構中,農民個人經營為主,農業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合作型、規模性農業企業發展受限,使得農業推廣技術投資在農民群體中發展緩慢,不得不依靠政府來進行支持。

2.2教育、科研、推廣脫節

在農業生產中,教育、科研和推廣的有效結合可以使農業科學技術轉變為農業生產力,但是在當前的現狀中,三者之間的相互結合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農業科研單位沒有融入農業技術推廣投資領域中,農業教育事業沒有成分結合社會企業的發展情況,在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中,教育+科研+推廣3個環節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會使科學農業技術轉變農業生產力時候受到阻力。

2.3投資帶動力不足

在農業生產中,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投資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作為基礎。目前國家在農業政策上出臺了很多相關文件并給予了大力支持,由于中間層即農業社會市場沒有完全打開,最終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國正在加速推進城市現代化發展,財政支出的方向更多傾向于城市建設,在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中所占比例不大,投資力度小。

3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策略

3.1加大財政支出,擴大影響

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在重視的基礎上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的體系,縮小方向,針對推廣投資領域進行具體的政策支持,比如明確農業投資中的“??顚S谩保ㄟ^農業部門,面向社會投資企業進行自上而下的推廣宣傳。在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中,政府是領頭羊,只有政府加大資金支持結合利于企業增長的政策,才能使更多的資金向農業技術推廣領域流動。也可以通過政府控股干預的方式,促進相關企業的改革。

3.2加強農業科研、教育的結合

農業科研、農業教育是農業技術生產的源頭,農業技術主要來自農業事業科研單位、農業教育中。政府通過自己的智能和權力,鼓勵事業單位的科研工作,發展學校教育中農業院校的事業。有了環境,農業技術自然會快速增長。在農業局可以通過研究所的功能,進行農技推廣的技術研究,學校通過開設相關的專業培養人才,政府也應該鼓勵社會企業的發展,比如針對相關的企業進行創業資金支持,政府扶助。使“產、學、研”有效的結合起來,建立校企合作、教研結合制度,提升技術轉變的效率。有力良好的環境,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就能夠夠深入農村基層。

3.3建立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投資機制

篇(7)

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是影響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近幾年,農業技術推廣得到專家與學者的關注與重視,充分顯示其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作用,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1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概念

一般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概念包括3個層面,即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廣義的農業技術推廣及現代農業技術推廣。

1.1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

即以大學或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為依據,采用切實可行的方式推廣給農民,使農民能將新知識與新技能應用至農業生產過程中,達到增產的目的,并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1]。技術指導是狹義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特征。

1.2廣義的農業技術推廣

即在技術指導基礎上,增加產前咨詢指導及產后的銷售服務,對農民的培訓教育與組織農民經營均屬于該范疇。廣義的農業技術推廣是對狹義農業技術推廣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廣義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特征。

1.3現代農業技術推廣

指基于農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作用下,通過多樣化形式,使農業新成果、新信息擴散至三農中,實現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變,推動三農綜合發展[3]。溝通與咨詢是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特征。

2現代農業經濟中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

2.1農業技術推廣是傳播科技成果的紐帶

科技成果的傳播以農業技術推廣為媒介,將農業技術擴散至農業生產中,指導農民農業生產??萍汲晒寝r業專家與學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實踐基礎上得以歸納、總結和研發的農業成果。如何有效將農業科技成果傳播至農業生產中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農業技術推廣作為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發揮著其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紐帶作用。

2.2農業技術推廣對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具有促進作用

農業科技成果的最終目的在于轉變現實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過程中具有促進作用。農民以農業科技成果為指導,優化農業種植技術與生產技術,以農村農業發展實際情況為依據,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變,為農村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3農業技術推廣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創造

若想滿足農業生產力發展需求,解決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應以農業技術推廣情況為依據,充分發揮其在農業新技術成果研發中的創造作用,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熟知農業技術推廣情況、農業技術存在的問題以及農業發展狀況,為研發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據,保證農業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2.4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民綜合素質具有教育作用

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因素。諸多農民仍沿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增加了農業技術推廣難度。利用農業技術推廣的教育作用,結合多樣宣傳方式,使農民接受并認可農業技術推廣。

2.5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方針、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參謀作用

基于農業技術推廣作用下,農業技術推廣員充分掌握了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存在問題及農業發展基本狀況,為制定新的農業方針及農業政策提供依據,是農業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礎,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

3小結

農業技術推廣是促進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保障。因此,農業生產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紐帶作用、促進作用、創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參謀作用,推動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劍飛.農業技術創新過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篇(8)

在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活動中,農業經濟增長可為其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但在現有財政體制背景下,國家在農業科研活動中的資金投入逐漸減少。因自然生態環境及資源的影響,若想促進農業企業發展、提升農業合作組織、保護生態環境,應在前期活動中增加資金投入。由此可知,在資金投入體制中,期與原有技術創新活動相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可行的投入手段,即改進現有資金投入手段,拓寬投入途徑,增加資金投入,慢慢構建多樣化的投資結構,進而加快技術創新腳步。

1.2加強成果轉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若想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應加強成果轉換,使其創新成果快速轉變成農業生產力。由此可知,首先,應妥善處理技術提供方與使用方之間的信息以及能力不一致的問題,然后,改進政府機構、環境治理組織、技術研發單位之間的關系,形成健全的合作協作機制,創設積極、有利的氛圍,進而快速轉換技術創新成果,并合理采用農業科技產業化組織手段,借助合同,確保各個主體利益分布均衡,且共同承擔風險利益,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

1.3尊重組織的主體地位

因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自身的獨特性,要求應有效融合新資源和農業生產活動。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尊重農業組織的主體性,在技術創新活動中有效發揮主體功能,合理分配農業組織,全面提高組織自身創新性,進而增加產品收益,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1.4構建可行的技術擴散體系

因在現有農業研究工作中,注重技術推廣,大部分農業科研力量主要聚集在產中時期,忽略產前及產后階段,農業技術創新追蹤不到位,持續推廣力度不足。在這一背景下,應構建可行的技術擴散體系,不斷改進基層推廣服務體系??山柚h程教育技術加強科研培訓,還可借助農業科研項目組建專業水平較高、青年力量較多的技術創新隊伍。

篇(9)

新型農業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動農村和諧社會的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廣和實施,并且農業經濟不只包括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注重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由此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新型農民的培養。現代農業技術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農業現代化由于日益發展的現代農業技術得到廣大進步與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技術能更大程度推動農業現代化,并且可以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社會的發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響,但是現在的農業技術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并且相關的制度跟方式都不夠完善,使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所以我們應該不斷改善。

1現代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現代農業技術的組成部分為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溫室調控技術以及農業機械技術,農業生產效率也由于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從而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有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1.1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人力和畜力的運用是我國傳統農業在生產上普遍運用的手段,但這種方式的運用,不僅增強人類的勞動強度,生產效率也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勞動強度又很大,阻礙了農業生產技術和經濟的發展,目前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可以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的方式。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能根據農業機械以及農業技術等方式的運用提高,農業生產得到提升從而農業生產效率也進一步提高。

1.2提升農業產品質量

現在農業技術可以對農業種植活動產生良好的影響,有利于縮短農業生產作業的時間,提高農產品產量,更好地順應市場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有利于促進農業和農村社會的發展。

1.3增加廣大農民收入

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產量低,并且農產品質量不高,這種情況而言,市場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農民的收入來源也由于這一情況受到限制,農業生產與農產品的產量可以通過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從而達到大幅度的發展與提升,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更大程度對農產品的質量起到保障。

1.4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農業產量、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效率都會根據運用現代化農業技術從而進行很大程度的提升。更好的適應市場的發展和需求,是農產品得到更快更好的銷售,提高了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和諧農村生活的建設。

2現代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不足

現在農業技術在現實中應用具有很多不足之處,即使現代農業技術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其在實際應用跟推廣過程中還需要我們進行完善改革。

2.1農業技術推廣存在不足

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時需要有新的推廣手段,才可以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影響,但是就現在而言,農業技術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得到改善和運用,但是他推廣的措施缺乏創新,仍采用以前挨家挨戶推廣的手段,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農業技術推廣制度才存在不足,并沒有充分運用互聯網以及微信等社交軟件和信息技術,不利于農業技術的實施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2.2相關制度與措施不完善

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與農村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業經濟由于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得到很大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從而整體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農業與農村的發展也由于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持穩定發展的狀態。完善激勵機制以及規章制度對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就現在來說,農業技術推廣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也由于規章制度無法發揮主要作用無法有效的提升。

2.3相應的資金投入不充分

雄厚的資金力量以及農業機械設備很大程度促進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運用與發展。要想農業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得到保障并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就應根據現代農業技術所需要的發展要求,進行適當的資金投入。但目前我國在推廣農業技術以及發展農業經濟時缺乏成功的經驗以及所需資金投入的資金估算也沒有得到科學的制定,并且資金的使用并未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很難保證資金能夠發揮其作用,并且還會阻礙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不利于農業經濟發展跟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農民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幫助農民去了解相關農業的知識,農業方面的文化以及農業方面的管理方式。這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并且也可以促進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目前,在農民中推廣農業技術時,對農民的培訓通常被忽略掉,會使一些農民沒有充分掌握現在農業技術的應用技能。不利于運用到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并且現在農業推廣,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計劃,全面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訓練等方式,加強對農民農業技術上的培訓,有利于科學文化水平的提升,能夠充分地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并且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3現代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3.1重視現代農業技術推廣

對于農業技術推廣制度以及密切相關的制度,要逐漸根據技術發展和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和改變,確保農業技術推廣穩定持續的發展。不斷對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進行提高,注意引進專業基礎能力強,具有責任心的人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推廣團隊,完善管理培訓制度,定期開展培訓項目,使工作人員的工作技能不斷提高,符合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充分地發揮現代農業的作用,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提高。

3.2健全完善相關制度措施

為了提高工作成效,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對于規章制度的現象要及時完善,對每項制度都要嚴格落實,要求嚴格按照規章制度的要求,由此保證現在農業技術可以得到良好的推廣和實施。在規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要對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依據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的需求以及農業在經濟上設定的目標,使規章制度依據農業技術發展逐漸改善,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有利于責任制的嚴格實施。

3.3適當增加相應資金投入

要提前做好資金投入的準備工作,通過推廣農業技術的要求,科學的計算資金投入的比例,努力達到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可以幫助農業促進經濟提高。通過實際情況和科學的依據來安排資金預算計劃,通過計劃資金的合理安排來實施計劃,確保有相應的資金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和人員工資支付。并且要增加資金預算和審計,注重監督資金使用的整個過程,保障資金的使用,每一筆支出都要落實到位,避免資金不合理使用的情況,防止資金被挪用。

3.4重視新型農民培訓工作

篇(10)

1信息技術缺乏

因為農村實用網絡技術的不多,這樣就導致信息技術產品與信息服務產業化的水平不高,因為信息產業公司就是面向農村發展了,但是使用的人太少甚至是無人使用,這些技術根本就沒有必要。就因為信息技術缺乏了,根本就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村的需要,不能滿足農業的科研、生產、教學以及管理上的需要。

2計算機使用較少

計算機作為接受信息的重要方面,在農業上應用還是比較少的,總體來說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個其中最大的一項就是農村文化偏低,大部分都是初中小學畢業,甚至還存在一些個字不識的文盲。

3信息人才缺乏

農村的信息網絡欠發達,造成了信息交流落后。這樣很多人都對信息化的東西不感興趣,造成了專業人士比較缺乏。尤其是既要懂得計算機網絡的人才,又要懂得農業技術的人才更是缺乏。這樣,就導致農業信息化得不到發展或者發展緩慢。

二完善農業經濟信息化具體措施

1建立信息資源共享

要進一步加快信息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讓涉農部門的信息交流共享,這樣才能大力推動農業信息網站、系統以及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集成。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涉及到的農業公共數據的兼容與共享。同時,還要加強農業信息的推廣,讓農戶快速的了解最新的農業信息。這樣才能改變目前的農業宏觀信息多以及微觀信息少的情況,才能夠改變生產性的信息多、市場性的信息少,全國性的信息多、區域性的信息少的現狀。

2對信息化服務方式

創新要加強農村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就必須要對服務方式進行創新。這個方面就要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已有的電視和電話的普及率,來發展電子信息網絡。充分利用現階段電話和電視采用的信息服務模式,來服務與信息化的需求。

3加速信息技術的應用

進一步加強數字農業建設,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是關鍵。只有通過數字農業將信息化帶動市場化,推進農業的產業化,讓農業經濟得以真正提高。這方面是需要政府出臺政策,積極的創造良好市場環境。同時,還要鼓勵與支持社會各界力量開展農業信息服務,逐步推進農業經濟的信息化。

4對應用系統的創新

對于創新來說,主要從農產品的預警、市場監管以及農場科技的信息服務三方面著手,大力推進農業經濟信息化,實施全面的創新。首先是建立農產品的預警系統,要盡快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和市場需求以及價格進行動態跟蹤和檢測,防止出現大批了生產出來之后卻賣不出去的局面。對農產品的需求量的預測和未來價格預測,避免出現跟風的現象。最近幾年就出現過類似的現象,很多人看西瓜賣的紅火,就盲目跟風都去種植,結果等到出售的時候才發現西瓜已經過剩了,造成價低甚至賣不出去。只要建立了農產品預警系統,就能夠正確引導農戶統籌安排,合理種植。其次要建立全面的市場監管,對于生產的物品進一步監督,對于種植過程中的農藥和其他一些有隱患的藥物的使用,進行全面的監管,確保生產出真正的綠色食品。這種實例很多,很多農戶為了產品有個好賣相,就違規打了很多藥物,確實改變了產品的賣相,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比如,西紅柿賣之前打上崔紅素。這就需要進行嚴格的市場監管。最后,完善農場科技的信息服務。這樣可以讓農戶通過信息了解到全國的生產動向,能夠全面了解全國的農產品批發狀況。

篇(11)

自20世紀30年代起,大型農業機械的出現導致農業耕作大規模機械化;化學工業的飛速發展為農業提供了大量的化學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等化學產品;農業新技術尤其是雜交技術使農業勞動生產力大大提高,農畜產品大幅度增加。工業的突飛猛進以及工業化所帶來的令人興奮的經濟效益,使農業技術不斷地走向工業化的道路,“本來是主要的人類傳統的職業的農業,從歐洲較富足的國家開始,正在迅速變為一種越來越帶科學特征的工業”[1],農業技術工業化似乎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以工業化的模式謀劃農業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境。

一、農業技術工業化的內涵及特點

工業化是指以現代工業部門的發展為核心,用以機器體系為特征的先進物質技術基礎取代以手工勞動為特征的落后的物質技術基礎,以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取代個體生產的方式,從而使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非農產業部門逐漸取代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的國民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本文更多地把工業化理解為為了追求經濟目的,發生在農業生產技術中的工具、方式、觀念、結構等方面的變革,從而引起的農業本身及其與人、社會、環境關系的改變。

工業化社會具有標準化、專業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權化的特點[2],工業化一方面大力發展工業,使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一方面將大工業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快速發展工業的同時,對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模式實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使農業和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迅速提高。

以工業化模式謀劃農業的發展,其中心內容是農業技術工業化,即工業化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工業產業模式在農業產業中的應用、工業經營方式在農業中的應用等等。從實質上看,農業技術工業化主要包括以下內涵:

第一,農業技術工業化主要體現在一些與工業相關的技術發展上,從傳統技術中的手工工具、畜力過渡到使用自動化的、功率龐大的大機器,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實行聯合作業和自動控制,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不斷提高。

第二,工業化是一個工業發展和農業改革的過程,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業技術在“生態上以逐漸簡化的種群來取代相當復雜的生物群落系統,在技術上以化石能(主要是石油能)驅動的理化技術系統取代人、畜力驅動的手工工具與傳統農藝,在經濟上或是以附屬于工業資本的日趨商品化的市場經濟的農業取代附屬于傳統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3]。機械、能源、科學技術的密集投放,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使農業由粗放到集約,農業不再是勞力集約,而成為資本、技術、知識集約的產業。因此,農業技術工業化是一個極為復雜、龐大的變革過程。

第三,在認識上從以經驗為主的認識模式轉化為建立在實驗科學之上的農業科學理論。認識、預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

第四,工業化的高效率、最大化導致了對農產品的大量需求,促進了農業的大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化肥、農藥、利用礦物能源的機械的大量投入,依賴石化能和化學產品,造成了特定農業生物的專業化、單作化、連片化和多頭(羽)化。

第五,工業化的農業技術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的,因此追求農業外部投入與農業產出比的最大化,導致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使原來以有機循環為主的有機農業變為依靠無機投放的無機農業,動力系統、土地的營養平衡、病蟲害防治都靠無機的方法來維持。

由此看來,農業技術工業化表現在動力強大、突破了客觀自然的限制、擴大了農業生產的規模、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依賴變為征服,工業化農業技術的知識體系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知識進行綜合和集成,實施再建構,使單一知識、零散知識、經驗型知識結成統一整體進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是復雜的知識整合體系。

二、農業技術工業化的困境

工業化帶來的巨大的效益已經使工業技術至上主義根深蒂固。人們相信工業是先進部門,農業是落后部門,農業遲早要工業化,農業技術遲早要工業技術化。于是天然肥料被化肥取代、木材被鋼鐵和塑料取代,人們恨不能用工業合成物來代替食品。然而工業技術理論體系忽視了生物有機體的有機聯系,無法完全代替生物理論。農業技術工業化過分單純地接受了工業技術理論,大量使用農業機械、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過多地采取了這些生物成長自然過程以外的技術措施,使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面臨著停滯或者倒退的危險。工業化不僅僅在技術本身,而且在制度、政策、人的觀念等方面不顧農業的特殊性,產生了嚴重的發展困境。

1、工業技術理論體系的缺陷

工業技術理論從根本上拒絕生物性和整體性[4],表現為:

第一,工業技術的原理及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學、化學基礎之上的,忽視了生態學這一基礎。農業技術與生物有機體打交道,農業生物本身、土壤、自然環境等是具有生命的活的有機系統,應當保持動態平衡狀態才能健康。

第二.工業技術的建造機理是通過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將復雜的自然事物變為單純物,然后又將這些單純物重組為符合人的需要的復合物。這種技術方式只利用了自然規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違反了自然過程的流動性、循環性、分散性、網絡性,割裂了技術活動與自然生命的統一,干擾了自然過程的多種節律,破壞了生物圈整體的有機聯系。一些新技術雖然在提高農業產量方面具有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它們也要求應用能耗更大的耕作方法,其中包括大量使用高成本的化肥和農藥[5]。

第三,工業技術的組織原則是線性的和非循環的。傳統物質生產的目標是單個過程的最優化以及更快更好地取得經濟效益,而線性的、非循環的工藝是最簡單、最節約的,因而在生產工藝上形成“原料一產品一廢料”的運行模式。

第四,工業技術以狹隘的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對于自然的認識意味著對自然加以統治。

2、農業技術工業化政策的偏差

工業化的現代農業政策支持并刺激了工業化農業技術的應用,如化肥、農藥、排水系統、過度開墾和銷毀森林、減少輪作和休耕、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造成了嚴重的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污染、家畜和人的健康受到威脅、加速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和農業景觀破壞[6]。工業化農業技術還造成了人與自然聯系的中斷,“農業重新與自然(而不是人工)生長因素相互聯系。要求技術重新本地化。……因此,農業的可持續性將再次要求‘技藝的本地化’;也就是說,重新發明和評價‘農耕的技藝’”[7]。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狀況、不同的勞動技巧、不同的勞動過程和不同的農業產品,工業化農業技術政策鼓勵割裂農業的這些地域特征,形成了一種地域知識的新形式,這種形式在不同的情況中不僅關注普遍規則的應用、生產過程和人工制品,也必然伴隨著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特殊問題的解決方法的具體回應。

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工業化經濟理論和消費理論的偏差

工業化經濟對能源和資源的過分依賴表現為它是資本密集型而不是勞動密集型。資本代表工作的潛力,是從過去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中獲取的。一旦這些資源減少,資本本身就成為一種極為稀缺的資源,經濟中存在著一種用資本代替勞動的強烈趨勢。資本和勞動都可生產出財富,但是資本密集型的經濟同時也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的經濟。當然,資本并不都是罪惡,它同時具有偉大的文明作用,但是它所產生的通貨膨脹影響到經濟的許多方面。工業化農業生產是靠能源密集型機器和灌溉系統來進行的,并且使用大劑量的從石油中提煉出的殺蟲劑和化肥。這些方法不僅破壞了土壤的有機平衡,并在我們的食物中產生出有毒的化學物質。然后食品工業又把農產品變成過度加工、過度包裝、過度作廣告的食品,然后再長途運輸到全國各地的大型超級市場去出售,所有這一切都要過多地消耗能源,因此引起燃料價格飛漲。動物養殖也是同樣的情況,它受著石油化學工業的大力推動,因為生產單位動物蛋白比生產單位植物蛋白所需要的化石燃料能源要高出十倍以上?!艾F代農業也是一種工業,它的生存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能源、技術、有熟練技能的勞動者、原材料及其它許多因素。因此,正如核戰爭所造成的氣候異常會使農業遭受破壞一樣,經濟生產活動的紊亂也同樣會使農業生產蒙受損失。農業生產手段越精細,其遭毀壞的危險就越大”[8]。美國生產的大部分糧食都不是供人消費而是喂養了供人吃的家禽,結果導致大多數美國人的飲食結構不平衡,進而導致肥胖和不健康,從而又引起了保健費用的上漲。

4、工業化大型化、高效化觀念的偏差

工業化更多地強調大型化,機械化系統的最偉大之處是通過規?;@得的。更大的力量意味著更大的輸出,輸出越大越好,但這并不符合生物系統的有機特點,因為在生態系統中規模服從于功能[9]。機械化和大型化不一定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制勝法寶,而且由于工業化的特點,“對自然界的統治的規模。在工業中比在農業中大很多,直到今天,農業不但不能控制氣候。還不得不受氣候的控制”[10]。工業化農業技術所產生的效益,也并非是最合算、最合理的,“自從普遍采用昂貴的機器以來,人被強行消耗的力量遠遠超出人的平均力量”[11]。

轉貼于

三、農業技術工業化困境的解徑

1、糾正技術理性的偏差

技術理性是指圍繞著技術實踐所形成的有目的的、合理的行為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文化價值觀念,如人類征服自然、自然的定量化、有效性思維、社會組織生活的理性化、人類物質需求的先決性[12]。

正是由于技術理性,我們才會有今天的文明和歷史的進步,也正是由于技術理性的如此成就,才被社會廣泛接受,成為統治社會的權威,進一步形成了技術至上的思想。技術理性主義以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技術理性無力解決人的個體性、自由意志、道德情感、本能欲求等非理性問題,而這種非理性世界是內在于個體的,它構成了人的生命活動的真正價值。理性主義的極度發展,必然造成非理性世界的嚴重危機,使人類迷失自我,喪失了內在的靈性。技術雖然延伸了人類某些方面的能力,同人的某些方面的生理機能相適應,但人的很多生理機能卻遭到了可怕的壓抑。在技術理性的思維方式中,每一種事物都是可替代的、可化約的、可按照人的意愿隨意改變的,人自己也成了市場上一個可計量的市場價值物,成了整個社會機器中一個可以隨意更換的部件。技術理性追求效率,在這種思維方式盛行的情況下,人們所注重的將是效率與計劃性,而不是人的需要或價值。人類從蒙昧中解放出來,卻又被理性自身的創造物——機器、商品和官僚制所奴役。

對于技術理性,“不應該成為霸權主義理性,陷入絕對的理性主義和工具主義”[13],也不應成為禁錮人類發展、離析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力量,而要將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指導農業技術向合社會目的的方向發展。

2、健全相關社會制度

首先,加快技術發展和技術預測。要清醒地認識技術可能帶來的問題,在技術設計時消除或減少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不利,選擇合社會目的的農業技術。為了消除化學化農法或工業化農法,擺脫現代農業的困境,削弱現代農業技術的異化,就要選擇生態化的、綠色化的、適用的技術,擺脫對工業技術的崇拜而不回避技術的發展。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而絕不能回避問題。西方先進工業國家都在積極尋找所謂“替代農業”,如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持續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等等,我國也在積極嘗試以生態農業技術和綠色農業技術為基礎的高新農業技術園區的試驗。其共同信念是,在農業生產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反對與自然相對抗;農業生態體系為一個有機整體;重視土壤的培肥;重視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持持久的農業生產力。

其次,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要克服異化帶來的弊端,除了尋找現代農業技術自身存在的問題,避免現代技術對生物有機體及其生活環境的過度傷害之外,更關鍵是超越傳統自然觀,破除工業技術萬能的幻想,在人與自然之間尋找協調和均衡的機制,利用人類的知識、智慧和意志去自覺地實現一種“均衡”的發展,實施農業技術的可持續發展?,F代農業技術創新應該盡量遵循自然流動、循環的規律,減少對農業生物體生長方式的改變,減少化學物質等人造物的投入,盡量保持農業生物品種的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和諧的、均衡的天人合一的世界。因為人類的知識不斷豐富,技術不斷進步,人類對技術的預測也越來越明確,解決危機的可能性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發展觀發生了根本性的演變,發展觀將會更加全面,更加科學化。另外,在新的發展觀指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協調,必將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F代農業技術達到這種“均衡”,異化的削弱甚至消解完全可能的。

第三,完善新技術研發的技術評價和社會公眾評價機制。技術評價是對技術進行可行性研究,要做市場分析,投資——效益分析,評價可能采用的技術,還要分析其使用后對環境可能帶來的污染等,通過研究分析決定是否選用該項技術或技術體系。農業技術的評價是測定農業技術的功能屬性,對研究、發展、引進和推廣的農業技術進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分析和可行性論證,從而為農業生產管理者進行農業技術選擇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社會公眾評價是將農業技術的新發明向社會公眾進行告知,以征得社會公眾的認可,確保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的行使,減少社會公眾對新技術的恐慌和排斥。對于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尤其是新技術的使用。必須通過較為完善的技術評價和社會公眾評價。前面分析過農業技術的功能,農業產品是與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健康密切相關的,新技術的社會后果不僅要通過專業研究評價機構的評價,還要通過社會公眾的評價和認可;不僅要通過經濟效益評價,還要通過社會、生態、人文倫理的評價;不僅要進行短期的評價還要進行中長期評價;不僅要進行積極效益的評價還要進行負效應和風險性評價。通過技術和社會公眾的評價,盡可能地減少技術的負效應,降低技術的風險性,保證技術的推廣和發展。

第四,加強技術研發和管理的立法。新技術研發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為新的農業時代開創了無限的可能與機會,另一方面也夾帶著無限的未知與危險。新技術可能使未來社會的知識財富和物質財富更加集中,擁有高技術、接受新科技的族群與信息匱乏者、未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之間的差距拉得更大,知識產權、商業秘密權、個人隱私權等權利體系更易受到破壞,人們的落伍感、代溝感、貧乏感、差距感會加強,挑戰頻繁而至,新問題將層出不窮。現有的法律、法規將不足以應付新時代的需要,起碼是瞬時的混亂局面將難以避免。新技術的應用和研發要通過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引導和規范,防止濫用、誤用技術。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農藥使用規范、生物制品使用法規、轉基因農產品標簽法等。

3、“適度技術”的應用

從技術主體的角度來看,農業技術異化的重要原因是對技術的過度使用帶來的技術負效應,如前面談到的化肥技術負效應。選擇適度技術避免了單純追求高、大、快。如合理密植是增加農作物產量的重要的技術措施,但是在密植技術中,種植密度越大,作物的莖桿越細,越易倒伏。密植與倒伏是密植技術中的一對矛盾。解決這個矛盾要靠培養矮株品種抗倒伏,而植株過矮又會導致作物產量下降。這些問題的解決要依靠適度技術的應用,既要考慮合理密植,又要考慮到合理的植株高度。

適度技術的應用首先要遵循自然規律,在保證農作物和畜禽原有自然生物性狀穩定的基礎上,按照人類的需要進行適當的改變。如巨型豬、巨型蔬菜和含有肉味的蔬菜等就改變了生物體原有的生物性狀,不僅帶來一定的風險性,而且對公眾心理造成壓力。其次要遵循綜合性原則,適度技術不是單項技術的使用,而是整個技術體系的應用,農業技術體系既包括種養技術,又包括機械技術、生物技術、化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等,適度技術也要在各個單項技術之間尋求一種綜合的、相互融合協調的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技術形態。

[參考文獻]

[1][英]貝爾納著,伍況普等譯.歷史上的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p480.

[2][美]阿爾文·托夫勒著,朱志炎等譯.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聯書店.1983.p152.

[3]鄧宏海.新的農業革命——從工業化到生物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4]曾歡.淺析生態技術[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版),1998(專輯):p183.

[5][美]詹姆斯·博特金等.回答未來的挑戰——羅馬俱樂部的研究報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p15.

[6]Joy Ogaji.Ssu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UK[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7):p253-270.

[7]Van der Ploeg.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ity:technolo-gy and labour in modem agriculture[A].T.Marsden.Uneven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Labour Process[C].London:DavidFulton Publisher,1992.p37.

[8][美]約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p277.

[9]Peter.Drucker.Post-Capitalist Society [M].New York:HarperBusiness,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ing,199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1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95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三级小说第一页| 日本h无羞动漫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欧美理论片在线|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女性全黄生活片免费看| 日本毛茸茸的丰满熟妇|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一区曰韩二区欧美三区| 67pao强力打造国产免费| 天天摸日日摸人人看|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视频无需下载| 五月天婷婷精品视频| 狠狠色综合TV久久久久久| 动漫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脱了内裤打开腿让你桶爽|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日本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4444www免费看|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www.日韩在线| 日本卡一卡二新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另类|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波多野结衣被躁|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波多野结衣无内裤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