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的特征大全11篇

時間:2024-01-27 16:21:5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國際貿易的特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國際貿易的特征

篇(1)

步入21世紀,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六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持續增長,產品的出口數量和品種迅速擴大。在積累了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也迎來了國際貿易規則的挑戰和壓力。據有關資料統計,自2004―2006年間,我國企業遭遇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已居世界首位,知識產權爭端、技術壁壘、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摩擦也呈迅速上升的趨勢。為此,認真研究和分析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特征,并從多個不同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推進我國對外貿易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的顯著特征

1.國際貿易摩擦數量急劇增多

從國際貿易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分析,由于相互間經濟利益和貿易活動本身的要求,一國由以往單一經營的國內市場走向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就極有可能受多種外在因素影響而導致貿易摩擦增多。據有關資料統計,從2001----2006年間,世貿組織成員共發起反傾銷調查1468起,與1995----2000年相比,增加了3.9倍。同時,共有39個世貿組織成員國啟動了206起反補貼立案調查,采取反補貼措施186起,與1995----2000年相比,增加了4.7倍。從參與的國家類別分析,2000年以前啟動反傾銷或反補貼立案調查的多數為經濟發達國家,2001年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相繼參與到這一活動中,并于2005---2006年間呈現出超過經濟發達國家參與數目的趨勢。

2.國際貿易摩擦領域不斷延伸

從1995---2006年國家有關部委的調查統計資料表明,貿易摩擦的領域呈現出三個明顯的變化:其一,由單一產品或企業轉向產品群或產業集群,最終表現為產品群或產業集群之間的較量。其二,由單一的產品貿易轉向以產品貿易為基礎的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集群的高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水平、信息系統和服務系統的配套與完善水平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其三,由單純微觀層面的問題轉向宏觀層面的問題。2005---2006年這一特點尤為突出,一些國家由單一產品或技術、服務的摩擦與協調轉向針對宏觀經濟政策、經濟體制與制度等諸多方面,將社會保障問題、社會成員福利、勞動者權利與保障、貨幣匯率制度、財政金融政策與調節機制等問題也納入到貿易摩擦中來。

3.國際貿易摩擦的國別和地區日益多元化

縱觀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從全球范圍分析,參與國際貿易活動并成為我國外經貿摩擦主體的國家多為經濟發達國家,集中體現為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些國家一直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市場。因而,我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也相對較多。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際貿易摩擦的國別和地區日益多元化,墨西哥、印度、南非、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相繼啟動了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并在國際貿易摩擦的國別類型比重中呈上升的趨勢。僅1995---2006年間,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立案調查的188起,占我國所受反傾銷立案調查的41%;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立案調查為270起,占我國所受反傾銷立案調查的59%。

4.綠色貿易壁壘增加了不同國家、地區、集團之間的貿易摩擦

21世紀以來,綠色貿易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滲透在這些國家的貿易活動中,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很難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據有關資料表明,2001―2004年間,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其對食品進口注冊通報制度的嚴格規定,限制了41個發展中國家相應食品對這一地區的出口,引發直接貿易摩擦1982起。日本通過限制性的技術檢驗檢疫措施,嚴格限制了38個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和水產品向這一地區的出口,引發直接貿易摩擦1587起。由此可見,由于綠色貿易壁壘在全球貿易活動中產生時間較短,許多內在機制本身就很不完善,再加上發達國家過于運用這一手段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出口進行限制,就很難避免誘發貿易摩擦。

5.WTO以及貿易救濟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

隨著全球范圍內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特征是傳統貿易手段及調節機制的作用逐漸弱化,以反傾銷、反補貼、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它相應輔助措施的調節作用逐步增強。僅2001―2006年,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運用這一手段和機制實施有效調節的國家為106個,調節貿易摩擦與糾紛2878起。這就使得眾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加大對反傾銷、反補貼及其它相應保障措施的研究,并使之在國內相關行業或企業中普及應用。

二、我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對策

1.運用WTO規則,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從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至今六年的發展實踐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想自主地立足國際市場,減少貿易摩擦對本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單純依靠本國的政策、法律、規則,都是遠遠不能實現的。要想真正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力的位次,不僅來源于本國經濟組織的核心競爭力水平,同時還必須下大力量研究和駕馭WTO規則。為此,應做到以下三點:其一,在國內各行業及相關企業,組織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培訓WTO規則及其相關知識。結合本企業產品、技術及服務的出口面向,研究各相關區域、集團或國家的外經貿政策、法律、慣例和規定,并以此為基礎安排相應的經貿活動。其二,自覺運用WTO規則,圍繞貿易實務中商品屬性、價格條款、運輸保險、檢驗索賠、談判簽約等方面進行洽談和磋商,在充分尊重國際規則的前提下,努力尋求雙贏的互利合作機制。其三,對于在外經貿活動中使我方利益受到損失的事件或行為,要認真分析造成這一事實的直接或間接原因,自覺運用國際法律規章和WTO規則,積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加快制度的調整與創新

制度既是引發貿易摩擦的原因,也是解決貿易摩擦與糾紛的關鍵。其一,應按照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從多方面轉變政府職能,為企業全方位進入國際市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要自覺克服傳統意義上的保護意識,放手讓企業自覺地在國際市場上學會自主生存、自主發展。為此,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積極為企業創造外部良好環境的同時,鼓勵本企業與國外同類企業之間在競爭、比較和創新中得到發展。另一方面,除極特殊因素影響外,要避免使用補貼等扶助方式,否則也是直接導致貿易摩擦的因素,有時還會產生事與愿違的效果。其二,按照我國“入世”之初的有關承諾,逐步放開國內市場,積極吸納國外先進的技術、產品、管理和服務進入我國市場。在這方面 ,浙江省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僅2005―2006年間,相繼吸納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13起,直接用于省內緊缺或關鍵的企業之中,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

3.注重自主創新及技術認證工作

從2000---2006年間我國貿易摩擦分析,85%左右為工農業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的工業制成品。這些產品本身自主創新的水平相對不高,且替代性較強,一旦進入他國市場便極容易被他國同類產品所替代。因而,當這些產品對進口國市場造成沖擊時,往往被進口國運用反傾銷或保護措施的相關限制條款加以規范。為此,我們必須在外貿出口過程中牢牢把握自主創新這一主導思想,立足所進入區域市場的質量、技術要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具體地說,應注重以下三點:其一、按照WTO規則和所進入國家的市場要求,培育自主創新理念,明確自主創新定位。從近年來我國沿海省市外貿企業成功應對國外貿易摩擦的實踐分析,自主創新的關鍵是觀念的突破與創新。要在創新發展中善于另辟蹊徑,即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要想取得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創新優勢,就必須根據企業自身的狀況,盡是回避所進入國家的大企業、大公司共同關注的熱點項目,選擇他們易于忽略而又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縫隙”項目,這樣就易于發揮我國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同時,要在創新發展中善于運用逆向思維。從創新學的角度分析,逆向思維方式通常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從最終結果入手,分析實現的步驟過程,從而找出必要的前提條件。對于那些與企業自主創新有關的信息和線索,我們也可以大膽運用逆向思維加以分析,從而拓寬創新的思路。在此基礎上,還應準確制定企業自主創新定位。企業應結合所進入國家或區域市場的要求,將目標定位在產品核心技術能力的自主創新與研發。其二,自主創新領域及內容要符合WTO規則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經過必要的調查分析,要立足于所進入國家消費者的需求習慣和心理行為活動規律。以這方面,德國眾多企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00---2006年間,德國相繼有11個行業的196家企業通過自主創新與研發,將產品打入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市場。由于他們善于分析對方市場的心理行為活動方式和慣例,并制訂了行之有效的活動方案,結果當產品投入相關國家市場后與該國質量技術標準完全一致,且有些功能還優于當地產品的水平。不僅沒有一例發生貿易摩擦,而且還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其三,通過采用國際標準,縮小出口產品同發達國家進口檢驗標準之間的差距。據國家有關部委統計,從我國2001---2006年間26個省、市、自治區眾多出口企業采用的產品標準分析,只有40%左右的企業采用國際標準;26%的企業開始接觸國際標準,但尚未在企業中加以應用;34%的企業根本就沒有接觸國際標準,甚至有些企業采用的產品標準與所進入國家的檢驗標準差距極大。在這六年中,第一類企業發生貿易摩擦的比例僅為3%左右,第二類企業高達60%左右,第三類企業在出口過程中幾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比較明顯的問題。而我國涉案的貿易摩擦又多發生在上述第二、三類企業之中。

4.建立政府、行業、企業的多元應對機制

從2001―2006年間我國外貿企業的出口業務調查分析,面對近年來以反傾銷、反補貼、綠色貿易壁壘等方面的國際經貿摩擦,國內企業必須建立相應的應對機制。一方面,借助國內相關高等院校的專家,協助企業進行國際經貿市場調查。收集所涉及國家、區域集團商品檢驗、技術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等資料。另一方面,聘請相關專家根據國際標準和對方檢驗檢測及處罰規定,逐項推敲分析評價檢測報告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從結果入手反向查找各種問題或不足。在形成相關疑點問題之后,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根據問題所涉及到的相關內容,逐項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還必須充分發揮行業組織、政府相關機構的職能作用,及早調研,及早預警,及早應對,為外貿企業打破貿易壁壘、擴大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據國家有關部委的調查分析,目前國家及省級行業組織中,能較好地發揮上述職能作用的僅占30%左右,70%左右的行業組織本身在傳遞信息、溝通聯絡、指導服務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有些行業組織只是虛設的機構,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面對這一狀況,要想在短期內形成行業組織的指導優勢,的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必須注重以下四點:

第一,明確行業組織的職能,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根據近年來發達國家組織行業協會的經驗和我國一些省、市行業協會發展的實踐,行業協會的職能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1)協助政府部門搞好行業規劃,站在國際行業發展的高度,對本行業的發展提出科學可行的要求。(2)向政府組織報告行業內企業的基本情況,反映企業的意見和要求,提出政策性建議和改進措施,切實解決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給企業以方向性、政策性的幫助。(3)根據國內、國際市場的發展動態和要求,為企業提供經濟信息、技術信息和人才信息,搞好咨詢服務,促進企業自主地走向國際市場,切實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水平。(4)組織企業間的技術交流、信息交流,立足行業發展的前沿,為企業制定戰略規劃和生產、經營、技術發展方案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服務,協助企業進行技術經濟評價和綜合分析。在這方面,韓國的眾多行業協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有關資料統計,自2001-2005年,韓國相繼有138個國家和地方的行業組織,立足國際行業發展的前沿,在反復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16689條加速本國行業發展的對策。到目前為止,先后有1345條措施已得到了應用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有2698條已引起了國家和地方兩級行業組織的高度重視,并組織專門人員逐項加以落實。由于近年來韓國行業組織的積極推動,極大地促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第二,建立健全區域范圍內的行業組織機構,加強國內行業組織與國外同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國行業協會是行業領域內一個群眾性的社會經濟組織,它的組成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等條件的限制,凡是同行業企業和生產經營者,不論其行政隸屬關系和所有制如何,都可以在自愿的基礎上加入 行業協會,獲得多種幫助。根據行業發展的要求,行業協會可建立健全各種咨詢服務中心,如信息中心、咨詢服務、技術中心,培訓中心等。行業協會還可根據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設立跨地區的區域行業組織,研究、解決相關區域范圍內企業的各種實際問題,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技術、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幫助。上述人員應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有經濟、技術、法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并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素質。

第三,加強同國際行業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2001年我國“入世”至今的許多事例表明,面臨“入世”后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涉及不同類型國家或區域集團的貿易摩擦,單純憑借企業自身的力量,有些問題是很難得到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行業組織立足行業發展的前沿,加強同國外同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捕捉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信息,并為企業提供直接的指導與服務。

第四,發揮行業組織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為企業解決各種復雜棘手的技術難題。一方面,行業組織應積極協助企業征集各種復雜的技術難題,組織行業內專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共同攻關,聯合解決。行業的科研課題來自于行業內不同類型企業,行業的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這些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行業組織應根據國內外市場發展的動態,進行企業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全面提升企業技術、管理人才的素質。

在發揮行業及企業作用的基礎上,針對近年來國際間貿易摩擦的突出特征,還必須強化政府組織的宏觀調節作用,解決行業和企業本身不能解決的貿易摩擦問題。

作者單位: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杜芳芳、劉菲林.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實證分析〔R〕.商務部信息中心,2006,11:11-13.

〔2〕楊杰.國外對我國反傾銷的特點及成因分析〔J〕.中國市場,2007,6:6-7.

〔3〕楊杰.中國企業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策略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6.9:79-82.

〔4〕楊杰.我國企業成功應對反傾銷的途徑〔J〕.經營與管理,2007,7:51-53.

〔5〕鄭林波.關于我國外貿摩擦的思考與分析〔J〕.江蘇經濟論壇,2006,12:25-28.

篇(2)

一、引言

國際貿易英語(International trade English),屬于商務英語范疇,確切的說是針對外貿行業的英語,主要包括外貿英語口語、外貿英語函電、外貿單證英語等。實際中外貿英語包括如下方面(按外貿流程說明):開發新客戶的推銷信函;交流談判;展會現場用語;談判中的付款方式英語;接打電話英語;接洽客戶英語;合同英語;合同履行、貨運英語方面;單證英語;商旅英語。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英語作為交流手段和媒介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在國際貿易過程中準確、迅速、有效的傳遞各種貿易信息。國際貿易英語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營銷等跨國商務運作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體和語言特點,包括:標準化、客觀化、瑕疵化。這些特點要求外貿英語翻譯過程必須遵守功能對等原則與包容原則。

二、國際貿易英語的語用特征

(一)標準化

外貿術語、外貿信函與文件的從內容到格式已經實現統一并且被國際貿易各方遵循。各種行業術語也出現了并行流通且日趨統一的態勢。

國際貿易術語(Trade 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稱價格術語。在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所承擔的義務,會影響到商品的價格。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把某些和價格密切相關的貿易條件與價格直接聯系在一起,形成了若干種報價的模式。每一模式都規定了買賣雙方在某些貿易條件中所承擔的義務。用來說明這種義務的術語,稱之為國際貿易術語。國際商會(ICC)于1936年首次公布了一套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規則,名為Incoterms 1936,現在則是在2000年版本中做出補充和修訂,這些規則適應了當前國際貿易實踐的發展,并且和其他貿易術語成為國際貿易的依據和標準,如:交貨術語:到岸價(CIF)、離岸價(FOB);運輸術語:提單(B/L)、訂艙單(S/O);付款方式術語: 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簡稱L/C)、電匯(Telegraphic Transfer,簡稱T/T)、付款交單(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簡稱D/P)。

外貿信函的內容實現了模塊化,每封外貿信函按照其功用不同被“安裝”了不同的內容模塊,并且在實踐中已形成固定模式,如:詢盤信由三塊內容構成:聯系方式來源;提出進貨標準與詢盤;期待回復。報盤信則包括三部分內容:確認對方詢盤;報盤;期待回復。與外貿信函相比,外貿文件的標準化程度更高,如外貿合同不僅內容固定,合同樣本的格式也實現了統一。外貿合同一般包括抬頭與合同正文兩部分。合同正文包括:商品條款(Commodity)、原產國及造商(Country and Manufactures)、包裝(Packing)、嘜頭(Shipping Mark)、裝運期(Time of Shipment)、裝運港(Port of Shipment)、目的港(Port of Destination)、保險條款(Insurance)、付款方式(Payment Terms)、外貿單證(Documents)、運輸條款(Shipment)、裝運通知(Shipping Advice)、質量保證條款(Guarantee of Quality)、索賠條款(Claim)、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遲交貨和罰金(Late Delivery and Penalty)、仲裁條款(Arbitration)、銀行費用(Bank Charges)、其它(Other)。其次,行業術語也在國際貿易交流過程中日趨統一,如:五金行業中鋼銼齒紋可分為粗、中、細三種,可譯為:bastard、second、smooth。同時又可譯為:coarse、middle、fine。在實踐中兩套術語并行使用,后者逐漸取得主流地位,最終成為對應中文術語的唯一英文表示。

再者,交際用語套路化。在參加展會、拜訪新老客戶時,出差生活在國外時的機場酒店就餐約見等英語都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用語模式,交際英語的內涵也為談話雙方所熟知。

(二)客觀化

語言客觀化是指作為指代客觀事物的語言,排除人為主觀干擾,反映事物的本來存在狀態和規律。英語作為國際貿易的主導用語在實踐中顯示出日益增強的客觀化趨勢。

首先,英語語言信息交流的客觀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句子主語的客觀化。主語是一個英文句子中意義發展的起點,決定著整個句子意義的走向。國際貿易交流中使用的英文盡量避免以“人 ”為主語,大量采用客觀的“物”為主語,有效降低了句子的主觀色彩,如:The quality of this article cannot qualify for first-class. 這批商品的質量不夠一等品。The shipment has arrived in good condition.運到之貨情況良好。Heavy enquiries witness the quality of our products.大量詢盤證明我們產品質量過硬。

2.理由的客觀化。國際貿易交往中的各項決定必須有充分的理由作為支撐,而且這些理由往往不訴諸于感情因素,而是訴諸于客觀實際,如:拒絕對方減價要求的理由:The prices quoted in our letter of 18 July leave us with only the smallest margins,and are in fact lower than those of our competitors for goods of similar quality.The wool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THERMALINE range undergoes a special patented process,which prevents shrinkage and increases durability,the fact that we are the largest suppliers of woolen underwear in this country is in fact in itself evidence of the good value of our products.這封信列出了兩個理由:首先,對方的還盤價格低于同類產品價格。其次,我方產品工藝先進且銷量居國內首位。這些客觀化的理由具有很強的說服性。

3.表格、數字的大量運用。外貿信函常常附有含重要參數信息的EXCEL表格,避免了語言中的模糊表達,使得外貿信息更加準確、客觀。

其次,信息多媒體日漸擠占英語等語言媒體的空間。一維的語言在表現四維的客觀世界方面缺乏必要的精確性。由于照片、錄影等二維、三維信息媒體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精確度遠高于語言,所以數字化相機與攝影機、網絡等多媒體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國際貿易領域,并替代了英語等語言媒體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傳遞功能。

(三)瑕疵化

在實際外貿交流過程中,使用英語的雙方有時會出現少量語病或發音不規范現象,尤其是南亞、中東、南美等國家外貿人員的英語發音普遍帶有濃重的本國口音,英語的使用也帶有一些本民族語言特點。

三、國際貿易英語的翻譯原則

(一)功能對等原則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其后改進為即“功能對等”。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在該原則下,譯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個步驟:

首先,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

其次,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

最后,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重創”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匯來闡述和說明。

如前所述,國際貿易英語已呈現了標準化、客觀化的特征,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交際雙方的主觀情感色彩在此語用環境中被減至最低程度,所以,我們往往在翻譯第一步中就可實現源語言信息與目標語言信息的語義對等。

(二)包容原則

作為全球貿易統治語言的英語在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也相應的呈現了多樣性趨勢。南亞英語、南美英語、非洲英語等帶有濃厚本民族文化色彩發音和用法的英語也隨著貿易全球化進入到國際貿易領域。翻譯者應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對一些帶有“瑕疵”的英語采取包容原則,在全面、準確理解源語言信息的前提下,將其翻譯為準確、流暢的目標語言。

參考文獻

[1]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7

[2]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篇(3)

    (一)國際標準增加的進度越來越快,并成為開拓國際市場的有力推動器。150在1960年僅有標準197個,1970年增為1550個,1980年為4269個,1986年為6401個,目前已達1萬多個。也就是說,50年代平均每年制訂20個標準,60年代平均每年制訂120個,70年代平均每年制訂270個,80年代平均每年制訂600余個標準。IEC標準1960年僅為250個,1970年為556個,1980年為1400個,1986年為2200個。目前,150和IEC標準有1萬余個。由此可見,制訂38和頒布標準的速度越來越快,在貿易領域的影響更加深元。“國際標準—打開市場的關鍵”,這一口號不僅是1992年世界標準日的主題,也為今后標準化工作指明了方向。關貿總協定直截了當地指出國際標準的價值不是偶然的,全球商人都需要國際標準。因為國際標準提供了為所有人獲益而打開世界貿易新局面的鑰匙。事實也是這樣,在世界性貿易中,經濟發達‘國家都把標準當作貿易競爭的重要手段,誰掌握了新型產品的國際標準,誰就取得了這種產品的國際貿易主動權,甚至可以壟斷該產口的國際市場,這樣的事例在世界上是屢見不鮮的。即將面臨的高清晰度電視系統標準化爭論就是一個具體例子。現在日本已經在研制高清晰度電視,美國、西歐也正在研制,兩種電視的制式是不一樣的,如果國際電信聯盟將來以日本研制的高清晰度電視系統的制式作為國際標準,則日本將爭得這種電視的國際市場,美國勢必要失去這個市場,至少要失去這個市場的大片地盤。在這里,產品還未成批生產出來,標準化就成為爭奪市場的急先鋒。

    (二)保護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是國際標準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消費市場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產品尤其是消費品需要標準化,為此,150和各國標準化機構相繼開展了維護消費者利益的標準化工作。150消費者政策委員會提出了消費者標準化工作的優先性原則。至今已頒布指導性文件150余份,包括的范圍除了日用消費品外,還有玩具、藥品、電器、體育用品、兒童用品、娛樂器材等,范圍還在不斷擴大。

    (三)產品質量認證和產品質量保證日益成為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重點內容。了標準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主要技術依據,在國際市場上,由第三方(非供、需方)按規定標準對產品進行公正的鑒定,發給證明書、許可證和適當的標志,作為消費者選擇產品的依據,這就是認證。在許多國家先后實行了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后,150于1970年成立認證委員會(現為合格評定委員會),質量認證成為150工作的重要方面。為了專門研究質量保證問題,150成立了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并于1987年頒布了150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系列標準,并且150對原系列標準已開始進行大刀闊斧地修正,以便促使供方實行有效的質量管理和質蚤保證。

    (四)國際標準從傳統工業技術領域向高新技術領域發展。80年代以來,人類處于新技術革命所引起的偉大變革之中,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間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競相開發,正在推動人類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過渡到信息化社會,這些高新技術領域對標準化的新發展提出了強烈的要求。與信息產業發展不可分割的信息技術標準化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國際標準化組織在研制標準計劃中,信息技術標準占總數的18%以上。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現任主席麥克道爾威先生在向第十八屆“世界標準日”的賀詞中明確指出:在光纖通訊激光設備以及通信衛星等方面,我們已經為今后技術的發展而制訂標準了。

    (五)全球正在興起一股廣泛推行1509000系列標準的浪潮。1509000系列標準已成為當代開拓國際市場的通行證。15()9000系列國際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于1987年3月正式的,在國際經濟合作中,它被作為相互認可的技術基礎。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這一標準,其中只有個別國家是等效采用,其他國家和地區是等同采用。我國從1993年1月1日起由等效采用改為等同采用,并在全國實施。在各國踴躍采用1509000系列標準的同時,也認識到1509000系列標準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內容上,目前都不能完全滿足各行各業各類產品質量管理的需要。因此,國際標準化組織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150/TC176)組織國際知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提出了一份《20世紀90年代質量領域貫徹國際標準的戰略設想》,國際上通常稱為《2000年展望》,從而使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通過硬件、軟件、流程性材料、服務四大類的基礎標準,使質量管理工作進人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發展階段。正如150/TC176主席沙那西先生所說:“當今世界的質量管理有四大關鍵要素:15()9000系列標準、綜合的支持體系,實施指南和9000論壇所包括的問題”。質量管理將沿著這些關鍵要素引導的方向,迅速地推動國際貿易向前發展,走向21世紀。

    二、我國對外貿易中采用國際標準的戰略策略

    當前,采用國際標準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標準化活動的普遍的趨勢。但是,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對采用國際標準的態度和作法也不盡相同,概括起來說:工業發達國家采用國際標準主要是協調本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消除(至少是減少)由此而引起的貿易的技術壁壘;發展中國家采用國際標準主要是縮短本國標準與國際標準水平上的“差距”,作為引進技術,促進技術進步的一項重要措施。我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標準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將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方式轉變。質量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能否又快又好地發展的一個關鍵。速度是個戰略問題,質量也是個戰略問題;產品質量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一個民族的精神。要發展經濟,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產品質量是關鍵。而標準化與質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工作整體,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的力度加大,采用國際標準更是一個問題了。我國的標準化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必須注意,我國采用國際標準的含義是廣泛的。采用國際標準就是把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技術標準的內容,通過分析研究,不同程度地訂人我國標準,并貫徹執行。因此,‘采用”的完整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把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內容,程度不同地納人我國各類標準;另一方面,還必須具體實施這些標準。根據國際標準化的發展態勢和我國國情,我國對外貿易中采用國際標準應采取如下戰略策略:

    (一)堅持與國際標準的統一協調。與國際標準保持統一協調已成為當今各國標準化機構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也是我國采用國際標準的一條重要原則。但由于標準的類型不同,因而統一協調的形式不完全一致。

    1.國際上通用的綜合性基礎標準應當等同采用。基礎標準是科學技術、經濟活動及人類生活中最基本的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標準,是經過國際上許多國家的專家實驗驗證,反復磋商研究而制定的,比較成熟、穩定、實用,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科學性和合理性。一般與各國的國情沒有直接的關聯,為加快采用步伐,應等同采用。

    2.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標準也應等同或等效采用。目前,150和IEC的方法標準分別占這兩個組織標準總數的41寫和26.9寫,許多國家等同采用相應的方法標準,其重要原因是在國際貿易中需要一個在國際上統一的檢驗、試驗、抽樣等方法標準,以便于公正地處理貿易中的糾紛。同時,許多方法標準本身包含某些先進實用的技術,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種廉價的技術引進。

    3.安全、衛生、環保標準與國際標準的統一協調要結合國情區別對待。國際標準中凡涉及安全、衛生、環保方面的標準,在下列三種情況下要十分注意與國際標準的統一協調。(l)安全、衛生、環保國際標準中的基礎和方法標準應等同或等效采用;(2)用于出口的產品標準中的安全、衛主、環境保護的要求應與國際標準或國際慣例協調一致;(3)由于運輸業具有明顯的國際性特點,因而凡涉及海上、空中、陸地人身安全及航行、航海安全的國際慣例中的技術要求,都應視為強制性的,應等同或等效采用,如國際海事組織頒布的公約、規則、標準等。

    4.產品標準情況復雜,與國際標準統一協調的問題,應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采用方式。150和IEC標準中,關于具體產品的質量性能指標不多,通常由各國公司(或企業)根據市場預測和客戶要求制定企業標準,這對我國產品質量性能方面采用國際標準帶來一定的局限性。

篇(4)

一、引言

國際商會第600號出版物《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對信用證作出界定:信用證指一項約定,無論其如何命名或描述,該約定不可撤銷并因此構成開證行對于相符提示予以兌付的確定承諾。可見,信用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付款承諾。出口商必須嚴格按照信用證條款提供符合要求的單據,才能順利收取貨款。然而,由于信用證多數用英文開具,其語言正式、嚴謹、專業性強,由于語言方面的誤解造成我國出口公司制單錯誤,從而導致不能順利結匯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準確理解信用證語言對于外貿工作者具有重要意義。準確把握詞匯特點是理解信用證的必要條件。

二、信用證詞匯特點

信用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付款承諾,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又具有法律的嚴謹性。信用證詞匯同時體現了以上兩個方面的特征,具有以下特點:

1.專業術語繁多。

信用證內容涉及外貿、保險、銀行、海關等多方面業務,各領域的專業術語繁多。很多詞匯看似簡單,其含義卻與基礎通用英語中該詞的含義截然不同。

例1:FULL SET OF CLEAN ON BOARD BILL OF LADING MADE OUT TO ORDER AND BLANK ENDORSED, MARKED “FREIGHT PREPAID”. (注:信用證正文通常全部大寫,以避免歧義及修改。)

譯文:全套清潔已裝船提單,抬頭為“憑指示”,空白背書,且注明“運費已付”。

本句為信用證單據條款中對提單的要求。其中BILL OF LADING指海運提單。CLEAN一詞本義為“干凈的”,而此處指貨物裝船時表面狀況良好,即提單為“清潔提單”。TO ORDER在提單中并非“命令,訂貨”等含義,而是指提單抬頭憑發貨人指示。ENDORSE一詞此處的含義并非“支持,核準”,而是“背書”,即在單據背面簽字轉讓。

例2:INSURANCE POLICY IN TWO ORIGINALS COVERING ALL RISKS FOR 110 PERCENT OF INVOICE VALUE.

譯文:按照發票金額百分之一百一十投保一切險保險單原件兩份。

此處INSURANCE POLICY不是“保險政策”,而是“保險單”。ORIGINAL指單據的原件。ALL RISKS 是海運保險的一個險別,即“一切險”。

可見,信用證中大量出現專業詞匯。理解信用證不僅需要有過硬的英語水平,還要有充足的專業背景知識。

2.古體詞頻現。

古體詞由于其文體特色鮮明,給人莊重、正式之感,在信用證中出現頻率較高。特別是以here, there, where為前綴加in, at, from, after, by等介詞構成的合成副詞,如herein, hereof, thereafter, whereby等詞匯,在信用證中頻繁出現。

例3:THIS CREDIT IS IRREVOCABLE ON OUR PART AND WE HEREBY UNDERTAKE THAT ALL DRAFTS DRAWN IN COMPLIANCE WITH THE TERMS HEREOF WILL BE DULY HONOURED.

譯文:本證不可撤銷。我方承諾,一旦提交與信用證相符的單據,我方將保證付款。

本句中出現HEREBY, HEREOF兩個古體詞,其使用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使句子更加簡潔,又使表述更加正式、嚴謹。

3.外來詞常見。

篇(5)

當今世界服務貿易迅速發展,全球經濟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在一國的經濟活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為一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支柱產業戰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們正確把握世界服務貿易發展特征與趨勢。作為第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如何把握當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發展特征和趨勢顯得尤為重要。

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較

1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的規模差異。由于當代世界各國經濟和服務貿業發展水平的嚴重不平衡,各國的對外服務貿易水平及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實力十分懸殊,與國際商品貿易領域相比較,全球各地區和各國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對稱性更加突出。國際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和東亞三大地區。2005年,僅歐盟25國就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44.3%。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務貿易出口額為6686.05億美元,占到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70.1%;2005年為18350.2億美元,占到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73.6%,到2006年,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19876.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出口額分別為1543.5億美元、5934.3億美元和6697.5億美元,分別占到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所占的份額還是相當小的。

世界服務貿易一直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而發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務貿易中位居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穩居服務貿易進出口前五名。2005年五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38%。服務貿易出口前十位國家和地區只有中國和中國香港歸入發展中國家行列。

2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結構差異。本文列舉了五個發達國家和五個發展中國家,在美國的服務貿易結構中,2005年的運輸、旅游和其他服務貿易的比例分別為:17.8%、28.8%和53.3%;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代表國中國2005年三類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0.9%、39.6%和39.5%,列舉的其他國家也會有同樣的貿易結構。由此可知,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以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贊為代表的其他服務類型。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總體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劣勢。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旅游,旅游服務貿易額在其服務貿易總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3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的收支差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總量上處于比較劣勢,而且還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的貿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發達國家存在著大量的順差。1980~2006年。發達國家一直保持順差狀態,且順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億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億美元。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收支逆差狀態嚴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億美元到2006年的489.45億美元。

具體到國別(或地區)而言,服務貿易順差國前五名的國家(或地區)除了中國香港地區,其他四個分別依次是美國、英國、西班牙和瑞士,均為發達國家,順差分別為646億美元、287億美元、259億美元和199億美元。

二、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將進一步發展。地位將趨于提升

雖然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出口明顯加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本文將從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收支狀況和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四個角度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比較分析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1 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發展中國家增速迅猛。發達國家2006年的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9876億美元,是1990年6686億美元的Z97倍,發展中國家在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是1990年的4.3倍,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增長速度。從增長速度來看,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出口明顯加快,發展中國家在2004~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分別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

在2003年以前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增長速度都快于發展中國家,但是從2004年起,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增長率開始大大提高,且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增長率。當然這里面有發展中國家的原來的基數比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發展的強勁勢頭。

2 服務貿易結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貿易結構均得到優化,但發展中國家轉移速度慢于發達國家。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數據的獲取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將以服務貿易出口額為標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出口額進行排名,截取發達國家前五名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前五名為研究對象,對服務貿易結構進行比較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服務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保持旅游、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部門穩定增長的同時,逐漸向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發達國家的五個國家,除了法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個國家在運輸和旅游兩項服務貿易方面均呈下降趨勢,其中發達國家代表之一美國,其在運輸服務貿易的占比分別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務貿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等為代表的其他服務類型的占比呈現上升趨勢,同樣以美國為例,美國在其他服務貿易類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發展中國家的五個國家中,除了韓國和中國分別在運輸和旅游服務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類服務占比的變化總體趨勢是由傳統的服務貿易部門向新興服務貿易部門轉移。這都與世界服務貿易由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傳統的服務貿易轉向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基礎的現代服務貿易發展趨勢相吻

合。其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做一個比較,發達國家轉移的速度快于發展中國家,例如,在其他服務占比項下,發達國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的增幅僅為2~10百分點。

篇(6)

一、我國臺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發展背景分析

技術職業教育是臺灣近50年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已經是臺灣教育的“兩大支柱”之一。進入21世紀后,臺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整合中升級、在升級中整合。臺灣已經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積極規劃和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或全球運籌中心,同時將兩岸經貿關系納入整體經貿關系中的一環,持續推動兩岸經貿發展,以利于體現經濟比較利益。在投資方面,基于經濟互補互利的考慮,島內企業紛紛赴大陸、東南亞等地投資,以建立橫向或垂直分工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致使島內企業逐漸成為跨國性企業,不再單純追求出口貿易為主,形成了社會對于中高級國際貿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我國臺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分析

面對全球化的經濟貿易活動和激烈競爭的商業環境,臺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著重培養具有現代化商業管理技能、專業的國際經貿知識與能力、熟練運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能力的前瞻性貿易先鋒與財經精英。同時加強信息應用與專業技術課程的教育,輔導學生各項專業證書的取得,提供技職教育多元化的升學渠道。從培養目標、發展特色到課程設置等方面形成一個連貫的體系,真正通過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輔以獨特的教學方法,系統培養合格的貿易人才。

三、我國臺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

1.結合通識與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分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選擇性必修科目、共同選修科目和專業必修科目四大類別。

2.融合實務與實用。部分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要求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開設,實用性強;同時英語課程相對較多,并且突出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

3.配合實作與練習。突出實際操作類的課程的比重,如電子商務課連續開設幾個學期,同時還有大量的實驗和社會實習,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我國臺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加強教師的專業教育和技術能力對師資隊伍建設實行專業化,以便實現技職教育的品質化和精致化。同時,技職教師還要與業界合作,學術支援企業,企業配合學術,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互補有無;聘請學識淵博的專業教師和業界人事參與教學,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效。

五、我國臺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促進與學生道路導向

1.就業促進。臺灣技職學校在促進就業方面有獨到之處,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業輔導與親和的校友服務。臺灣的技職院校為了增加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積極輔導學生加強各方面的專業技能,落實推廣技職證照制度。

2.道路導向。(1)升學方面:根據個人興趣與志向,加強基礎學科及專業能力,培植升學實力。(2)就業方面:培養專業技能,具備擔任國際貿易相關崗位的實務能力,成為外貿的優秀基礎人才。落實證照制度,符合就業市場需求。

六、我國臺灣地區應用技術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大陸的借鑒意義

我國臺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明確,課程設計合理、科學,教學過程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和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教學形式多樣化,對成績的評定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相比較而言,大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今后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1.確立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培養目標應該是適應國際貿易和我國經貿事業發展的要求,具有較扎實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知識,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從事工業企業涉外經營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實用型人才。所以,在培養目標方面,應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統一。

2.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為依據,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課程設置原則,使課程體系更加科學合理,適應學生個性化的要求。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在成績評定方式上,應改變傳統的考核模式,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針對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鼓勵學生參加不同學科的講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加強院系之間和校際之間的交流,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和社會實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潛力和熱情。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辦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場的要求,必須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師既要懂得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又要有實際操作能力,還應該精通外語,以加強學生英語教學,提供學生對外交流的能力。同時各高校還應該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

篇(7)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4)02-0045-05

隨著我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資本、技術的不斷積累,2012年我國出口貿易額達到2.0498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進口貿易額為1.817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8667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在我國迅速成為貿易大國的同時,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也在不斷變化。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兩次歷史性跨越的實現,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增加和國際市場環境競爭日益激烈,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存在的風險也逐漸凸顯。因此,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和出口增長方式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2007年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至2008年9月21日美國高盛集團和摩根土丹利兩家投資銀行改為商業銀行,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2009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08年的25632.5億美元下降到22075.3億美元,下降了13.88%,創2007-2011年最低紀錄。其中,出口總額從2008年的1.43069萬億美元下降到1.20161萬億美元,下降了16%;進口總額從2008年的1.13256萬億美元下降到1.00592萬億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總額。但占世界貨物貿易額的比重始終處于上升通道當中,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貨物出口總額占世界貨物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貨物進口總額占世界貨物進口總額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82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額為2365億美元,占世界服務進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結構改善不明顯

2011年,我國初級產品出口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工業制成品出口額更是接近1.8萬億美元。但從大類商品來看,初級產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穩定在5%左右,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體變化不大。2007年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別為5%和95%,2011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為94.7%(參見表-1和圖-2)。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改善不明顯。

(二)出口的初級產品以食品為主,工業制成品以化學制品為主

在初級產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出口額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續增加,始終占初級產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為42%;而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出口額則穩居其次,始終保持在32.5%左右;接下來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為14%左右,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規模和比重;飲料及煙類和動、植物油脂及蠟等初級產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穩定。

在工業制成品出口中,增長最快的是化學及有關產品,從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業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個百分點;機械及運輸設備占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終保持在50%,穩居第一,它也是我國對外出口當中最為活躍的部門,并成為我國外貿出口持續增長的第一推動力。受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以及國外需求減少的影響,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這5年中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降幅不明顯;雜項制品的出口額則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沒有變化;最后,未分類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計。

(三)出口國別市場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從對外國別市場分布來看,我國出口國別市場分布呈多元化發展態勢。2007年,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俄羅斯、中國臺灣、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發生了微小的變化,來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取代了意大利成為我國第十大出口伙伴國。美國以3244.5億美元穩居第一,地位無人可撼。2011年我國對十大伙伴國出口額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亞,由2007年的179.9億美元增至339.1億美元,增長了近90%。另外,我國對外出口發展迅速,南美市場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場上的墨西哥增速雙雙超過100%。在2011年我同對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額分別為318.37億美元和237.96億美元,與2007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81%和104%,增速十分驚人。在非洲市場上,南非逐漸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貿易伙伴。2010年,我國對南非出口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到2011年底,出口額達到133.6億美元,與2007年相比,增長了80%。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雙重影響,我國對西班牙出口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2008年我同對西班牙出口額突破2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此后再也沒有超過200億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額僅為140.6億美元,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與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仍然比較集中。2011年,美國和日本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7.1%、7.8%,這二大貿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總體上來看,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外出口市場分布在逐漸改變,由集中化趨于多元化。

(四)一般貿易的增長速度快

從貿易方式上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方式繼續改善。加工貿易出口額占總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說明,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加工貿易的外部環境急劇惡化,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反言之,一般貿易的發展則好于加工貿易。2011年,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9246萬億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了29.2%,占進出口總額的52.8%;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3052萬億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貿易。一般貿易出口額為9171億美元,增長了27.3%;加工貿易出口額為8354億美元,增長12.9%。一般貿易進口額為1.0075萬億美元,增長了31%;加一廣貿易進口額4698億美元,增長了12.5%。無論從出口還是進口來看,一般貿易的增長速度都高于加工貿易,我國對外貿易方式得到進一步改善。

(五)貿易主體集中化趨勢有所下降

從貿易主體性質上來看,貿易主體集中化趨勢有所下降。外資企業進出口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個百分點;外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出口額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著民營企業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國對外貿易主體逐漸趨散化,但外商投資企業依然保持著我國外貿進出口的第一主體地位。2011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為1.86016萬億美元,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1.07%,也就是說,余下的48.93%由國有、集體、私營及其他企業分享。其中,出口額為9953.3億美元,出口總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2.43%,同比增長15.40%。

二、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過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先后制定和實施了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國際大循環、大經貿、科技興貿、出口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其目的都是擴大出口。這些戰略實施的結果使得我國對外貿易量迅速擴大,貿易順差逐年遞增,從1994年的54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億美元,2008年出現峰點,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981億美元。2009年以來,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順差呈下降趨勢,但也都在1500億美元以上。對外貿易順差過大,會導致國際收支失衡,伴隨而來的是貿易摩擦和貿易制裁,這也是近年來我同成為國外反傾銷和反補貼最多的國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時,對外貿易順差過大也會導致外匯儲備急劇增加,這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不斷要求人民幣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問價1美元對人民幣6.1703元,創歷史新高,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得國內眾多出口企業面臨巨大壓力。

(二)我國出口商品品類相對集中

20世紀80年代,我國外貿實現了歷史上的第一個跨越,紡織品服裝出口成為我國外貿增長的最大功臣;20世紀90年代,實現了第二次跨越,機電產品取代紡織品服裝成為主要出口產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對外貿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逐年上升,2009年,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產品的比重雙雙創歷史最高紀錄,分別達到60%和31%,之后兩年呈下降趨勢(詳見圖-5)。如果單純從數據上來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十分迅速。如果考慮出口企業性質,90%以上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資企業來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關鍵性技術都是由國外提供的。根據《HS》制度,2011年我國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類分別是第16、11、15、20、17類,所占貨物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類(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及其零件)和第17大類(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主要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2011年我國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別是自動數據處理、針織或鉤編服裝、電話機、非針織或鉤編織物制服裝、鋼材,占貨物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是14.44%、5.00%、3.64%、2.70%和5.39%(詳見表-3)。其中,自動數據處理和電話機都屬于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通過上述具體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但深入來看,這些高新技術產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我國出口企業在核心技術掌握方面相對薄弱,缺乏必要的技術創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業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只不過部分企業把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但產品的附加值并沒有增加。

(三)過分依賴加工貿易

1993年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使得加工貿易超過一般貿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貿易發展迅速,接著而來的是加工貿易額迅速增加。雖然近年來加工貿易額占我國進出口額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方式中的主體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在“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加工貿易分工格局中,相對于高附加值、高利潤的研發、售后等環節,我國出口企業僅獲得少得可憐的加工費。

(四)外商投資企業仍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迅猛增加,這與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直接設廠生產有密切關系。我國對外出口大部分產品都與外商投資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主體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我國對外貿易主體集中化呈下降趨勢,但外商投資企業仍然占據我國外貿主體的“頭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出口額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國組裝的蘋果公司產品,按照貿易統計的定義,屬于我國的技術輸出,但我國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僅僅占到蘋果手機售價179美元的3.6%。這意味著我國企業的出口轉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資的基礎上,國內出口企業技術升級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場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與我國開展經濟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28個,但主要貿易伙伴卻集中于北美、西歐和東亞。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和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長迅速,但對新興市場當中的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國的出口增長更快。雖然傳統主要貿易伙伴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國對外出口的主要市場。總體上來看,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雙重影響,我國對外出口市場分布在逐漸改變,由集中化趨于多元化。但與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仍然比較集中,北美、西歐、東亞依然是我國出口的傳統市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區所占份額持續上升,這一形勢短期內很難改變。

三、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優化對策

一國出口貿易結構從根本上說受制于該國的產業結構和國際環境因素。因此,調整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應從兩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實現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要順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環境。如何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以及我國出口企業能否抵擋國外日益殘酷的競爭環境將決定著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升級能否成功,同時,也是實現我國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國內產業結構優化環境

出口貿易結構是國內產業結構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我國出口貿易結構不可能高級化。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不斷增加,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漸大,這對我國現存低素質勞動力的就業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并抑制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的山口。反過來,如果我國出口企業借此匯率調整之契機,及時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將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國際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起到巨大推動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國政府對現行出口商品退稅率進行調整,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稅,下調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稅率,10項出口商品由退稅改為免稅。由于此次調整采取“有保有壓”的區別政策,無疑會增加部分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會給一些低利潤行業的出口帶來壓力。但此次出口退稅率的下調會減少我國貿易順差間隙,緩解同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和糾紛,對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和外貿出口增長方式改變都會起到積極作用。隨著經濟持續較快發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個必然趨勢,我國政府應積極理順國內生產要素價格,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為出口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周內環境。

(二)強化出口企業創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觀念

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國內企業也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產權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或企業如果沒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競爭力,那么,這個國家或企業終將被時代所淘汰。隨著市場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殘酷,已由過去的單純的質量價格競爭轉變為全方位的品牌競爭。也可以這么說,誰能創出名牌,誰就能率先占領國內外市場,獲得企業生存的法寶。但是,現階段我國出口產品中大多數都是OEM或貼牌,出口企業只獲取了低廉的加工費。而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企業僅靠賺取廉價的加工費已難以生存。因此,對于我國企業來說,要在未來嚴峻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生存權,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擁有堅實的科技基礎和自主品牌,才能盡快實現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從而大大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領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和具有核心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真正實現出口貿易結構提升。同時,我國企業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引領企業不斷提升價值鏈高度和技術環節,增加自主品牌產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調整我國加工貿易戰略

首先,加快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物價水平的提高,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上漲迅速,許多加工貿易企業出現招工難、用工慌的現象,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加工貿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較優勢。借助于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是加工貿易企業繼續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發揮跨國公司對加工貿易升級的推進作用。在加工貿易迅速發展過程中,跨國公司的作用舉足輕重。跨國公司不僅為我國企業帶來了資金和技術,而且還提供了進入國際市場的營銷渠道。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帶來了出口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轉變,顯示了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我同參與產品內分工、發揮比較優勢進而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國內采購率和加工貿易增值率。與終端產品相比,中間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相對較高,增加中間品和零部件的國內采購有利于培育本國在中高端價值鏈環節的競爭力。

(四)實施出口商品和市場多元化戰略

篇(8)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2-0036-04

一、美國服務貿易發展階段及特征

(一)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傳統服務貿易占主導地位

從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服務貿易中傳統服務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占絕大部分比重的是交通運輸和旅游業。戰后初期的1946—1950年間,由于各國正處于向和平時期過渡階段,在此大背景下,美國的服務貿易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直到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服務出口才逐漸正常化。隨著戰后的恢復性措施實施和基礎設施建設,運輸、旅游等行業的出口屢創新高。其中,運輸行業的優勢極為明顯,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旅游業卻在這一時期平穩上升,比重逐漸加大。美國服務貿易的較大增幅出現在1963年以后,年均增幅逾10%。20世紀70年代后,服務貿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服務出口量的不斷攀升,運輸、旅游和其他服務所占比重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

(二)20世紀80年代,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增長顯著

20世紀80年代,美國服務業已進入到深入發展階段,與制造業的增長并駕齊驅,服務業成為美國的一大支柱產業。如表1所示,1980—1989年,美國的旅游業發展迅速,上升勢頭尤為明顯,1984年已超過運輸和政府服務躍居首位,運輸和政府服務則在比重上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相比之下金融等行業發展較為平緩,而專利服務行業在這10年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比重持續上升。因而以此為代表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發展也超越了傳統服務行業,成為美國貿易的主力。由此可見,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服務貿易的總體特點是傳統服務行業的整體比例下降,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新興服務行業如金融、專利和政府服務等增長顯著。

(三)1990年以來現代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1990年以后,美國服務貿易迅猛發展并逐步向全球擴張,總體上呈現出總額大、順差多、增長快的特征。自1996年起,美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不僅總額巨大而且增長速度快,增長勢頭十分強勁。1990—2010年美國服務貿易順差增長率為338.94%,到2010年順差額達到1423.28億美元,1990—2010年美國服務出口平均增長12.94%,進口平均增長11.59%,總體服務業的水平已逐步發展成全世界最為領先的服務貿易巨頭。如圖1,美國的服務貿易產業結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保險、金融以及計算機和信息行業發展迅速,出現了大幅增長,而以上行業屬于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這些新變化使得美國服務業的結構得到了很好的調整,不再依賴于傳統的運輸、旅游等服務行業。由此可以反映出美國服務業最具競爭優勢的是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

圖1 1990—2010年美國服務貿易各部門

出口額年均增長率(單位:%)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歷年數據計算整理

二、美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分析

美國是當今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最發達的國家,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目前和未來發展的主導,為了更加直觀和系統地對美國服務貿易進行研究,本文從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AC)和國際市場占有率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力指數即TC指數(Trade Competitive index,簡稱TC),TC取值范圍為[-1,1],取值接近于0時,說明比較優勢接近于平均水平;取值大于0時,說明比較優勢大,越接近于l,行業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說明比較優勢小,越接近于-1,行業競爭力越小。

由圖2可以看出,美國服務業總體TC指數自2004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可見服務業的競爭力在不斷增強,而且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其中,交通運輸業TC指數始終處于負值,與旅游業和其他服務業相比明顯不具比較優勢。旅游業和其他服務業的優勢一直很大,始終保持在順差的狀態,2008年之前,其他服務業稍占優勢,但此后旅游業迅速發展,已經明顯超過了其他服務業,行業競爭力十分顯著。究其原因,是由于美國在交通運輸行業限制較低,導致進口多于出口,而且該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自然相對較少。至于旅游業,美國長期以來在自然環境、基礎設施、藝術文化和科研學術等方面處于世界前列,隨著國家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旅游業勢必會得到長遠的發展。

圖2 2001—2010年美國服務業總體、交通運輸、

旅游和其他服務業TC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歷年數據計算整理

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服務貿易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國服務貿易中各部門的競爭力強弱,將2001—2010年其他服務業中的各部門進行分析:

通過對表2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2001—2010年美國其他服務業中最具競爭力的是人文休閑娛樂部門,最高時曾達到0.964,2010年雖然在數值上有所下降,但在整個其他服務業中甚至整個美國服務業中TC指數仍然處于最高位,優勢明顯,隨著美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會日益增加,該部門對美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在優勢。緊隨其后的是建筑、金融和專利特許經營部門,這些部門在整體上基本都保持上升的趨勢,競爭力優勢明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專利和特許經營出口國,現階段,從事該項目出口的主要為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還十分落后。變化最大的是計算機和信息部門,由2005年的0.514直接下降到2006年的-0.143,此后一直保持逆差狀態,可見美國在計算機和信息部門的競爭優勢已經大不如前。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比較穩定,但同以上部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通信部門在2001—2010年間,一直緩慢上升,2005年,TC指數已經由負變正,獲得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政府服務和保險均是長期處于負值,比較優勢小,其中,保險部門基本上不具備行業競爭力。

(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顯示性比較優勢即RCA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簡稱RCA指數),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產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產品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認為,若RCA>2.5,則具有強的競爭力;若1.25≤RCA

由表3可知,美國服務貿易總體RCA指數在2001—2010年10年間的均值為1.4566,屬于具有較強競爭力,而且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一直位居世界榜首,可見美國服務貿易不僅規模巨大而且競爭實力雄厚。雖然美國服務貿易RCA指數并非前三,但美國服務貿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FDI產生并通過商業存在的形式存在。愛爾蘭的RCA指數雖然處于相當高水平,到2010年已經達到2.284,同樣屬于較強的競爭力,但服務貿易出口規模很小,僅為美國的16.4%,綜合來看,愛爾蘭的總體競爭力不及美國,但愛爾蘭服務貿易發展迅速,RCA指數從2001年的1.1692增長到2010年的2.284,增長幅度較大。英國RCA指數始終處于高位,服務貿易出口量也比較高,比較優勢很明顯。西班牙、印度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但服務貿易規模都相對較小,尤其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能夠有如此高的競爭優勢,可見與其出色的人力資本密切相關。中國自2003年以來RCA指數一直處于0.5以下,雖然截至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可以看出中國在服務貿易出口上存在的增長潛力,但國際競爭力依然很弱。

三、美國服務貿易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對美國服務貿易發展及其競爭力的分析,可以看到美國服務業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有必要采取相應措施來加快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從而提升我國服務貿易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篇(9)

一些西方出版社在國際版權貿易方面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其成熟而專業化的運作。

首先,當確定好選題計劃后,出版商會先審查一下自己對哪些作品擁有國外版權,并將這些書目集中成簡短的介紹收入到新書目錄里。這些書目通常會用英語撰寫,以便于與世界各國的出版商和商交流。接著,出版商會將新書目錄寄給選定好的版權機構或人。由于許多商能夠更好地判斷哪類書更適合于哪家出版社,西方國家的版權貿易大多是由版權機構或人來直接完成的。因此,多數大型出版社都與世界各主要的語言地區的一些機構有合作關系,或者專門聘請人來為自己和其他語言地區的出版社之間的合作服務。在進行版權談判時,許多出版商和商通常嚴格按照規則辦事,簽署的合同條款詳盡而細致。一旦簽約后,他們大多能夠嚴格執行合同,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為了維護與合作伙伴的長久合作關系,許多出版商和版權商都很重視老客戶,不唯版稅率高低是從。

另外,出版社內部對版權交易的管理也較周全。通常情況下,版貿部門會保存基本的版權貿易檔案記錄,對于每筆操作都予以集中管理,記錄每個項目確切的情況和授權對象,以便日后能很快地查詢到每一個選題的版權及版權銷售情況,其記錄甚至還包括了每一客戶的興趣和購買方式,以及版權收入的詳細分配等。

二 市場調研周密

版權貿易前進行周密的市場調研是西方諸多出版商獲得成功的法寶之一。版權貿易通常是一種主動銷售的結果,這就需要進行相應的市場調查,以明確版權貿易的地區、對象和時機等。這種調查需要了解的是每個潛在市場的政治、經濟狀況、閱讀品位、讀者需求以及每個出版社的專長、出版記錄、在當地的地位、潛在版權購買者的購買能力等。根據調查的結果,版貿人員會結合具體的項目進行評估,以最終確定版權貿易的對象以及可銷售的版權范圍等等。

三 宣傳促銷多樣

圖書版權貿易的宣傳工作有別于圖書宣傳工作,它主要是指出版社以版權貿易為中心開展的圖書營銷宣傳,包括出版社總體實力的宣傳、圖書廣告宣傳、尋找理想的版權等等。近年來,西方出版業的宣傳促銷活動不斷升級。發達國家出版商用于宣傳促銷的費用,一般占到圖書發行總碼洋的5%~8%,新書宣傳費用占其初版銷售碼洋的10%~15%。其中,版權促銷推廣的費用占了很大一部分。一般來講,西方出版商會采取以下宣傳促銷手段來推進國際版權貿易的順利發展:(1)國際書展。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美國國際書展、北京國際書展、東京國際書展等都是國外出版業巨鱷宣傳、展示自己的優版圖書,開展版權貿易的重要舞臺。(2)開發衍生版權產品。如英國布魯斯伯利出版社在促銷《哈利·波特》時,就采取了開發衍生版權進行交叉促銷的手段。(3)媒體攻勢。利用媒體進行圖書版權促銷也是國外一些出版社常用的一種手段。多樣化的宣傳促銷手段使得出版商的圖書更易被人們發覺,從而走向更廣闊的出版市場。

第四,版貿機構專門化、版貿人員高素質 國外綜合大型出版社通常設有專門化的版貿機構,如德國斯普林格出版公司就設有版權及版權許可部門(Rights and Permissions)。另有一些大型的出版機構,如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在世界各地設立分公司、分支機構或處來打理版權的有關事宜。另外,國外的版權業也十分發達,版權貿易最活躍的美國有600多家版權公司,英國也有200多家。且版權形成規模發展,網絡布局,成為版權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同時,從事版權貿易的工作人員通常都具有較高的素質,他們不但有良好的專業素養、豐富的知識儲備,同時還具有廣泛的社會關系以及較強的公共關系能力和技巧。

我國近年來版權貿易發展也十分迅速。從1995年到2002年,我國進行的圖書版權貿易高達5萬余種,其中引進45561種,輸出4551種。據國家版權局公布的數據,1995~2001年全國版權貿易年平均增長率為28.1%。但是我國許多出版社在開展版權貿易方面依然存在許多不足,如版貿人才缺乏、機構不健全等等。

從發達國家的版權貿易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首先,要提高版權貿易方面的專業化水平。這包括組織周密的市場調研、確定目標市場,進行全程策劃、提高版權貿易策劃水準等等。

篇(10)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物流與貨代管理專業及電子商務專業等的核心課程。下面是編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淺談培養國際貿易現狀的宏觀視角。

該課程對于培養上述專業人才的至關重要性顯而易見.但就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來看,該課程中有關國際貿易理論的部分還存在與目前的國際貿易市場的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對國際人才要求不相適應的誤區.急須探索在國際貿易理論教學方面如何與經濟發展對高職院校培養人才以及人才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課程教材繁多,但基本是本科國際貿易教材的壓縮.絕大多數的教材在有關國際貿易的理論部分一般包括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以及加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等的介紹三部分內容.但在內容上往往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如重商主義,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穆勒和馬歇爾的相對需要論等用大量篇幅介紹,即使在與目前經濟形勢有密切關系的部分如:國際貿易政策以及加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等 只作標題式的硬骨頭式的介紹。

所以往往在理論教學階段學生很難有興趣學,教師對這部分的教學熱情也很淡.這些弊病對于培養高職院校實用型人才而言,很難起到培養學生的貿易素質,開闊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宏觀視角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才是國際貿易理論部分教學真正應該重點側重的方面。

之所以認為國際貿易理論教學部分應主要針對開闊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宏觀視角,是就目前我國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所決定的。 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在21世紀能否從容地走向世界, 能否在未來愈加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將取決于未來的貿易人才是否能通曉我國外貿政策與理論、國際市場、外貿規則與慣例. 國際貿易的全球化趨勢,網上交易的無限商機,都要求未來的貿易人才是一位出色的信息員,對外貿工作的苗頭、動態、情況、問題,及時收集,精心加工,準確篩選,認真貯存大量且多變的國際貿易信息,用知識和信息進行智慧經營,及時獲取最佳信息,不斷捕捉良好商機,贏得市場,取得利潤. 而培養這些素質并非是在了解遠古國際貿易的理論發展過程,更重要的是必須引導未來的貿易人才更多的了解當今的國際市場國際價格的特征, 當今的國際貿易管理政策和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從而培養其了解國際市場, 外貿規則與慣例,并引導其分析目前國際市場及價格的特征,了解和分析國際貿易的形勢特征等等宏觀的方面. 這正是國際貿易理論教學的重點。

篇(11)

二、國際貿易中文化風險的表現形式

1.溝通風險。不同文化模式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國際貿易開展過程中,由于語言或非語言障礙,買賣雙方對同一信息的理解會產生差異,在信息交換、談判、決策等活動中容易產生溝通障礙,出現溝通誤解,并最終導致溝通失敗。國際貿易成員間的文化溝通風險會直接影響雙方準確的信息交流,尤其在合同制定和合同履行方面,容易造成嚴重的后果。2.種族優越感風險。所謂種族優越感風險,即來自一種文化的人受其文化傳統的束縛,無形中對外族文化存在排斥心理,相信自己的文化更具優越性,有偏見地對待異族文化而產生的風險。由于種族文化取向不同,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通常會導致以自我文化為中心的溝通行為方式,容易造成誤會,同時,這種無形的障礙使得國際貿易企業很難適當地文化,甚至要面對東道國各方力量的控制和抵制。3.商務慣例與禁忌風險。商務慣例與禁忌風險,即在國際貿易合作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買賣雙方由于商務習慣和方式的差異而導致貿易談判失敗的風險。商務慣例與禁忌風險直接影響著雙方行為方式和交流協作程度,企業如果忽略商務習慣或禁忌,容易造成對方不適應或觸犯對方禁忌,最終導致合作以失敗告終。4.感性認知風險。感性認知風險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價值觀不同,對事物的感知方式也不同,且較難改變,從而引發相互間矛盾沖突的風險。感性認知風險的存在加大了國際市場調研的難度,制約著國際市場的選擇及市場的進入方式。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文化沖突與文化風險相互影響,文化風險的各種表現形式交互作用,企業必須能夠認識到文化差異,消除已有文化沖突,從而控制文化風險。

三、國際貿易中文化風險的防范管理

1.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做好文化調研。國際貿易中的文化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企業必須重視文化風險管理,樹立文化意識,認識、尊重和利用文化差異。此外,在和具有相異文化的國家進行國際貿易時,企業要深入做好文化調研,掌握充分準確的文化信息,為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提供前提條件。2.加強有效地文化溝通,建立合作信任。有效的文化溝通就是要雙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想的表達、信息的傳遞,并體現在積極地行為之中,這也是文化風險管理成功的關鍵之一。相關人員除了語言基礎之外,還應進行文化差異以及風險應對能力的培訓,做到換位思考,增強雙方的文化理解,構建合適的文化溝通網絡,建立充分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3.建立文化風險防范機制,規避控制風險。文化風險的可控性決定了企業要對其進行監視和規避,做出相應決策,以實現預期績效。企業需要建立相應的文化風險防范和應對機制,對潛在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進行識別判斷,根據各風險因素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采取有針對性的文化風險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和控制文化風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直播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欧美77777|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男人桶进女人p无遮挡小频|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黄色毛片小视频| 国产白嫩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1080p|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最新精品| 麻豆91国语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黄| 国产黄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日本阿v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福利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高清专区|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做爽爽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男女野战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不卡| 在线视频你懂的国产福利| jizz中国jizz欧洲/日韩在线| 学校触犯×ofthedead|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高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草草|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野花社区视频www| 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的免费视频 | 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青青青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