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大全11篇

時間:2024-02-05 14:45:0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大氣環境質量狀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中圖分類號: P18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用于環境質量評定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有綜合指數方法、分級評分法、數理統計方法等。灰色系統理論的方法是鄧聚龍教授在80 年代初提出并發展的. 它是把一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觀點和方法延伸到社會、經濟、生態等抽象系統, 結合數學方法發展的一套關于解決信息不完備系統(即所謂的灰色系統) 的理論和方法, 具有模型簡單明了、概念清晰、宜于應用且結論可靠的特點。[9]本文在調查和分析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的基礎上,利用灰色系統相關理論對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為后期治理皖北地區大氣環境提供依據。

1.研究區概況

皖北地區包括安徽省淮河以北的縣市以及跨淮的縣市,包括安徽省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六市的全部行政區域以及沿淮的滁洲市所轄的鳳陽縣和六安市所轄的壽縣。面積3914900公頃;人口2880萬。

2006年,安徽省工業增加值比2005年增長了27.1%,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低于同期中部6省29.3% 的平均水平;與2005年相比,工業COD排放量增加了4.4%,工業SO2排放量增加了0.8%,其中,工業COD排放量增加幅度在中部6省中最高。“十二五”期間,安徽省環保系統將以改善空氣質量為目標,把皖北地區的淮南、淮北、蚌埠等出現酸雨污染的地區作為重點區域,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作為重點防控污染物,把火電、鋼鐵、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作為重點監管行業,建立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2.灰色聚類評價法原理

灰色聚類是將聚類對象對不同聚類指標所擁有的白化數,按n 個灰類進行歸納整理, 從而決定或判斷聚類對象屬于哪一類灰色統計方法。 聚類對象為所研究的對象, 是要進行分析的所有研究對象的集合。[2]

本研究中大氣環境質量灰色聚類分析的基本步驟可分為以下五步:

(1) 確定聚類白化數dij;

記i=1,2,…,n為聚類對象;j=1,2,…,m為聚類指標;k=1,2,…,K為聚類灰數,即灰類。dij為第i個聚類對象對于第j個聚類指標的樣本值,D是以dij為元素的樣本矩陣。

(2) 確定灰色類的白化函數fik:參照國家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分級標準本文將大氣環境質量分為三級,即有三個灰類。為使每一級別的白化函數與所有級別都存在隸屬關系,對灰色聚類法中的白化函數的“降半梯形”的結構改進后可采用下列三種基本圖形(見圖1)[3]。

圖1 白化權函數fjk

(3) 標定聚類權:采用超標加權法確定每個測點中各污染物的權重,即利用區域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指標的實測濃度與其標準值區間的比值來計算,以突出各測點中主

要污染物在評價中的影響程度,計算公式為:

= /且 =1=

其中,為第k個測點中第j個污染物的歸一化權重。為第j種污染物并將其取為第j種污染物各級標準的平均值。

(4) 確定聚類系數:=,表示第i個聚類對象對于第j個灰類的聚類系數,它反映了聚類樣本對灰類的關聯程度。構造聚類向量。

(5) 聚類評價:灰色聚類是根據聚類系數的大小來判斷所屬的類別。在聚類系數矩陣A的行向量中,聚類系數最大者所對應的灰類即是該評價對象所屬的類別。將各個對象同屬的灰類進行歸類,便是灰色聚類的結果,也是評價的結果。

3.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評價

為了認識皖北地區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現狀,本文利用灰色聚類方法對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和淮南等六個地級市的大氣環境質量進行評價。

3.1聚類樣本、聚類指標的確定及灰類的劃分

對皖北地區六個地級市的三項污染指標的監測資料進行收集,監測數據列于表1所

示,為皖北地區各類大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

表1 皖北地區的大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mg/m3)

地區 可吸入顆粒物

(PM10)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空氣質量達到及

好于二級的天數

淮 北 市 0.068 0.027 0.021 363

亳 州 市 0.062 0.034 0.046 365

宿 州 市 0.091 0.038 0.033 338

蚌 埠 市 0.092 0.02 0.022 332

阜 陽 市 0.089 0.028 0.028 354

淮 南 市 0.095 0.078 0.035 318

注:數據來源于《2007年安徽統計年鑒》

以皖北地區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和淮南為聚類對象,2008年監測的PM10、SO2、NO2三個評價因子為聚類指標,采用GB3095-96國家空氣質量標準的一級、二級、三級標準三個灰類為聚類灰數。表2為大氣環境灰類的劃分標準。

表2大氣環境灰度劃分標準(mg/m3)

污染物 灰度

1 2 3

PM10 0.05 0.10 0.15

SO2 0.02 0.06 0.10

NO2 0.04 0.04 0.08

3.2 聚類白化數的無綱化處理

無量綱化,也稱作數據的標準化、規格化,是一種通過數學變換來消除原始變量量綱影響的方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涉及到兩類基本變量:一類是各評價指標的實際值,另一個是各指標的評價值。由于各指標所代表的物理涵義不同,因此存在著量綱上的差 異。這種異量綱性是影響對事物整體評價的主要因素。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手段。

3.2.1 污染物濃度值的無量綱化處理

第i類聚類對象(i=1,2,3)對于第k個聚類指標(k=1,2,3,4,5)所擁有的白化數的表達式:

式中,Cki為原始的白化數,C0i為取表1中的灰類2的各污染物濃度值。處理后的白化數構成聚類白化數矩陣:

PM10 SO2 NO2

0.680 0.450 0.525 淮北市

0.620 0.567 1.150 亳州市

0.910 0.633 0.825 宿州市

0.920 0.333 0.550 蚌埠市

0.890 0.467 0.700 阜陽市

0.950 1.300 0.875 淮南市

3.2.2 大氣環境質量灰類的無量綱化處理

大氣環境質量灰類無量綱化處理的表達式:

式中,rij代表第i個污染物因子第j個灰類的灰數。對表2中各污染物的3個灰類無量綱化處理,rij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大氣環境質量灰度的無量綱化處理

污染物 灰度

1 2 3

PM10 0.50 1.0 1.5

SO2 0.33 1.0 1.67

NO2 1.0 1.0 2.0

3.3白化函數的厘定

大氣環境質量的3個等級用3個灰類來描述,每一個等級都有一個濃度范圍的界限,這個界限是一個灰數,灰數是一個區間的范圍,不是一個確切的值,在這個確定范圍內的任何一個白化值,其白化系數為1;而在范圍外的值,對某級的標準,則有個親疏程度。這種親疏關系可用白化函數的數學關系式來表達,根據表3可構造3種污染物的3白化函數如下:

灰類1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數依次為:

111

f11(x) = f21(x) = f31(x) =

000

灰類2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數依次為:

x

f12(x) =1 f22(x) =1 f32(x) =1

2-x

灰類3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數依次為:

000

f13(x) =2x-2 f23(x) = f33(x) = x-1

111

3.4聚類權計算

3種污染因子分別對3個灰類權值表達式:

(i=1,2,3, j=1,2,3)

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大氣環境質量灰度的權值

污染物 權值

灰度1 灰度2 灰度3

PM10 0.167 0.333 0.500

SO2 0.110 0.333 0.557

NO2 0.250 0.250 0.500

3.5灰色聚類系數及灰色聚類矩陣計算與結果分析

聚類系數εki反映了聚類對象i對灰類k的隸屬程度。

灰色聚類是根據聚類系數大小來判斷各城市所屬的類別,其方法是將各個城市對各個灰類的聚類系數組成聚類行向量σi=[σi1,σi2,σi3],在行向量中聚類系數最大的所對應的灰類既是這個城市所屬的類別,并把各個城市灰類進行歸納,便于灰色聚類結果。同時,我們還以安徽省大氣污染平均水平為對照點進行了指數評價,.兩種指標的評價結果見表5所示。

表5 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一覽表

地區 灰色聚類向量 判斷結果 指數法

評價結果

σi1 σi2 σi3

淮 北 市 0.447 0.430 0 1級 2.286

亳 州 市 0.411 0.410 0.075 1級 3.158

宿 州 市 0.340 0.674 0 2級 3.260

蚌 埠 市 0.386 0.531 0 2級 2.403

阜 陽 市 0.374 0.578 0 2級 2.785

淮 南 市 0.267 0.734 0.249 2級 4.581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1)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除了淮北和亳州兩地的大氣質量為一級外,其余四個地區大氣質量皆為二級。根據灰色聚類向量的大小可以判斷,在這四個大氣質量為二級的地市中,蚌埠的大氣質量最好,而宿州和淮南的大氣環境質量最差。因此,開展皖北大氣環境治理,應重點放在大氣環境質量最差的宿州和淮南兩個地區。(2)對比兩種評價方法得到的評價結果,基本吻合。說明利用灰色聚類方法評價大氣環境質量是可行的,能夠準確評價出大氣環境的實際狀況。另外,綜合指數法僅對各評價區的大氣環境質量相對好壞程度進行了比較,卻未能考慮大氣質量分級界限的模糊性,截然將其進行分級,丟失模糊信息,不能客觀地反映大氣質量的實際情況。而灰色系統中的灰類白化權函數并不局限于在相鄰等級間將邊界模糊化,而是表示關于等級的信息覆蓋,因此在信息利用率和精度上均有較大的提高。

4.結論與討論

本文主要利用灰色聚類分析方法和綜合指數法,對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進行綜合的評定。以豐富該法在環境質量評價領域的應用。本文先通過綜合指數法對大氣環境做出評價,然后通過灰色聚類分析方法先確定污染物濃度值的無量綱化處理,然后確定大氣環境質量灰類的無量綱化處理,再通過確定白化函數,計算聚類權,從而計算出灰色聚類系數及灰色聚類矩陣,做出對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從評價的結果可以看出,皖北地區的大氣質量總體狀況良好,除了淮北和亳州兩地的大氣質量為一級外,其余四個地區大氣質量皆為二級。根據灰色聚類向量的大小可以判斷,在這四個大氣質量為二級的地市中,蚌埠的大氣質量最好,而宿州和淮南的大氣環境質量最差。因此,開展皖北大氣環境治理,應重點放在大氣環境質量最差的宿州和淮南兩個地區。而且,通過兩種評價方法的比較發現,灰色系統中的灰類白化函數并不局限于在相鄰等級間將邊界模糊化,而是表示關于等級的信息覆蓋,因此在信息利用率和精度上均有較大的提高。

由于資料有限,本文只考慮了3種污染指標,如果再增加更多的指標,其評價結果將更能反映出皖北地區大氣污染現狀。

參考文獻

[1]安景文,韓朝,關紅,徐向陽.灰色聚類關聯分析法在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69-71.

[2]鄧聚龍.灰色系統基本方法[M].華中學院出版社,1987.

[3]肖井坤,殷佩海.大氣環境質量評定的灰色聚類模式.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0,26(1):84-91.

[4]刑愛國,胡厚田,王仰讓.大氣環境質量評價的灰色聚類法.環境保護科學.1999,94:29-31.

[5]鄭永紅,姚淑萍,呂紅.等斜率灰色聚類法在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環境保護.1995,6:20-22.

[6]朱慶峰,廖秀麗,陳新庚,等.用灰色聚類法對荔灣湖水質富營養化程度的評價[J].中國環境監測,2004,20(2):47-50.

[7]楊昆,孫世群.淮南市大氣環境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價.合肥學院學報.2007,17(2):90-93.

[8]趙晨霞.灰色聚類法在鞍鋼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遼寧城鄉環境科技.1994,19(5)40-43.

[9]朱慶峰,張淑娟.灰色聚類法在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廣州環境科學.2004,19(2):40-44.

[10] 張云海,馬雁軍,孫財濤,劉慶婺.灰色聚類評價在經濟區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6E):426-428.

[11]柳培文,錢明.灰色系統聚類法在大氣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應用中的修正.重慶環境科學.1999,21(6):7-9.

篇(2)

那么什么才是大氣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呢?大氣環境質量評價(atmosphericenvironmentalqualityevaluation)是指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則和評價標準,用一定的評價方法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優劣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估。從這個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是我們進行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重點。而我們通常所指的大氣環境質量評價目的包括:(1)確定有關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目標;(2)為大氣環境質量預測、評價提供背景依據;(3)為分析污染潛勢、污染成因提供依據;(4)有時也配合污染源調查結果為驗證擴散模式的可靠性提供依據。評價標準或目標值確定則包括各類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評價區內不同環境功能區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按當地環境總量控制要求的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以及分行業、企業的排放總量控制分目標等。

就目前科技水平和運用程度來說,主要分為現場擴散試驗、實驗室風洞試驗和模式計算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因此運用起來便各有優長,但是這三種方法有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在實際的運用中來看,往往要相互配合使用,以便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現場擴散法項目是選址、總圖布置的評價提供依據,為實驗室內風洞模擬試驗提供依據,為污染分析和擴散模式的數值計算提供參數。它的主要方法為:收集測試地地貌、地形、地物等資料,并分析其特征;統計分析當地常規氣象特征資料;適當補充測試局地大氣邊界層狀況,如不同穩定度下不同時空的風向、風速、氣溫分布,統計分析風場和溫度場特征;測定當地大氣邊界層湍流結構,統計分析擴散參數特征。

公式可以表現為:Qi=Qn*Ci*(10)-6該式中,Qi表示廢氣中i類污染物的源強;Qn表示廢氣體積(標準狀態)流量;Ci表示廢氣中污染物i的實測濃度值。實驗室風洞試驗將現場實物按比例縮小的模型布置在風洞邊界層中,進行模擬試驗的裝置。這種模擬試驗方法的有點是具有直觀性,可以人為改變試驗條件,在三維空間隨意布置測試點,使流態觀察、湍流特征量和濃度空間分布的測定易于實現,而且可重復進行試驗。對于復雜地形的大氣環境質量評價是個重要的補充手段,特別是對于廠址選擇、總圖布置方案的確定,煙羽抬升規律試驗,復雜地形、山后背風渦流區及建筑群內污染物濃度分布等問題的解決更有實用價值。但是,由于大氣湍流的復雜性,風洞模擬只能做到近似模擬,模擬試驗結果還需有—定的現場試驗結果進行驗證才能應用。

模式計算是大氣污染預測的必要手段。根據選用的大氣擴散模式,可以分別對單個污染源、多個污染源疊加預測出不同排煙方案、不同氣象條件下的污染物濃度時空分布。但是由于由于大氣湍流的復雜性,所應用的擴散模式都帶有—定的經驗性,所以預測結果也有—定的局限性和較大的誤差。從以上三種大氣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可以看出,各種方法各有其優劣。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恰當使用這三種方法會成為大氣環境質量檢測準確與否的重要因素。以冶金業為例,冶金企業是混合工業,往往由很多單項工程組成,因此在環境影響方面評價不應單—項目單獨進行,要從企業整體出發進行—次性整體評價,才能揭示對環境的綜合影響。再者,從冶金企業大氣污染源復雜性的方面來看,既有點源,又有面源,還有隨風改變排放特征的揚塵風面源;既有有組織排放,又有無組織排放;既有連續排放,又有間斷排放;污染物類型既有城市煤煙型,又有企業特有污染物。因此,大大增加了工程分析的難度。在工程分析中要充分重視污染源調查,較科學而客觀地統計污染物排放量。最后,單要素評價與多要素評價相結合,冶金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不僅影響大氣環境質量,而且通過沉降、沉積也會直接影響水體、土壤、作物等環境要素。不同治理措施也會引起污染物在各相間的轉移,而且伴有二次污染以致三次污染現象。因此,大氣環境質量評價要與其他環境要素評價很好地結合。

本文作者:池澄工作單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篇(3)

引言

渭南市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是一座文化、經濟、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城市沿渭河呈東西帶狀發展。目前,建成區面積約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由于城市經濟和城市規模的迅速發展,以煤為主的城市能源結構造成城市大氣環境污染長期得不到緩解,現根據2006-2010年渭南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就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污染的特點和影響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改善渭南市大氣環境質量的建議。

1.城區大氣環境污染特點分析研究

1.1渭南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根據渭南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歷年來對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監測資料,“十一五”期間渭南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呈逐年上升趨勢(見表1-1)。市區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其次為二氧化硫。其中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較高,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均濃度自2008年起低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氮年均濃度較低,一直控制在國家二級標準之內(見圖1-1、圖1-2、圖1-3)。酸雨發生率也逐年降低,其中2010年首次無酸雨測出(見圖1-4)。

1.2城區大氣環境污染特點分析

渭南市城區2006-2010年大氣各污染因子變化圖(見圖1-5)表明:大氣污染物三項指標值濃度在全年季節上表現出明顯的“U”字型,其中一、四季度指標值較高,二、三季度指標值較低,這既與渭南市地處西北內陸地區,春冬兩季干旱少雨,自然揚塵較大有關,也和轄區內燃煤電廠較多,以及燃料以煤為主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有關,同時和渭南市春冬兩季大氣擴散能力弱、自然凈化力差有關。

1.3污染物小時濃度分布規律

根據監測資料,對渭南市城區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24小時濃度分布進行分析,大氣環境污染物在小時濃度分布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特別對于污染嚴重的春冬采暖季節,SO2小時濃度在早晨7時至9時,中午11時至13時,下午17時至晚10時均表現為峰值。據調查,這幾個時段均為采暖季節城區采暖鍋爐運行的高峰時段,由此可見,城區大氣污染和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方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2.影響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2.1政府重視是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好轉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渭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環保工作,“十一五”期間環境監管力度不斷加大,隨著渭南市創國衛、創省模范城市工作的逐漸深入,城區綠化、硬化工作進展顯著,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的建成運行,城區煤改氣面積不斷加大,使得大氣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污染逐年下降,環境空氣質量不斷得到改善。

2.2城市能源結構的調整將影響城區環境質量的提高

隨著城區燃煤鍋爐改造的展開,近五年二氧化硫濃度呈逐年下降趨勢,自2008年連續三年二氧化硫年年平均濃度低于國家二級標準。造成城區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轄區內四大火力電廠脫硫設施的正常運行,使區域大氣環境二氧化硫值降低;二是城區燃煤鍋爐改造的加快,使用清潔燃料,使城區二氧化硫濃度下降明顯。

2.3 氣象條件對大氣環境污染的影響

渭南市地處內陸,距海洋800公里,在陜西氣候區劃中屬關中平原暖溫帶濕潤性氣候區。其大氣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渭南市所在區域氣象條件較差,干旱少雨直接導致了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增加,作為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對照點的區農科所監測點的值明顯偏高,與監控點(渭南報社、市體育館)可吸入顆粒物監測值差距較小,區域大氣環境可吸入顆粒物本底值較高;二是渭南市冬春季廣大農村植被減少,土壤,城區硬化、綠化面積不足,通風容易起塵;三是建筑施工場地缺少防御,造成二次揚塵和機動車煙塵;四是城市水域面積較小,小氣候干燥缺乏濕潤,調節功能差;五是區域靜風頻率偏高,造成大氣污染物擴散能力較差。

3.渭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應該從環保工作實際出發,同時結合西安、咸陽兩市城考、創衛的工作經驗,對改善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提出以下建議:

3.1 繼續加快城區燃煤鍋爐改造。加大宣傳力度,取締燃煤鍋爐明火亮灶,改用清潔燃料,以降低城區局部二氧化硫濃度。

3.2 合理控制城區機動車保有量,開展機動車尾氣監測工作。一是過境車輛不得進入城區,繞道行駛。二是機動車尾氣排放不達標車輛,不得駛入城區或上路行駛。三是對城區各種農用車輛、四輪車等劃定時間段和行駛路線,這樣既減少了二氧化氮排放量,又降低了由于車輛行駛引起的二次揚塵。

3.3 加快城區綠化、硬化工作,盡快啟動渭南城區南塬綠化工程。結合創衛、創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工作要求完成城區道路硬化工作,加強建筑工地的監管工作。一方面城區建筑工地施工必須利用灑水、蓋篷布等有效手段防止二次揚塵。另一方面,控制施工時間,根據氣象部門氣象條件不宜施工的堅決不允許進行取土、回填等工程,重點對城區兩個大氣環境監測點周圍1.5公里范圍內從嚴控制。

3.4盡快改變城區道路保潔方式。應盡快購置多輛道路清掃車輛,避免因手工清掃引起道路二次揚塵,并加大灑水頻次。

3.5盡快落實城市近期規劃,加大城區水域面積,調節城市小氣候。

參考參考:

篇(4)

引言

現在城市中的大氣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所謂的大氣污染就是在大氣的一定范圍內,出現了大氣中本身沒有的微粒物質,使得大氣中的元素遭到了破壞,空氣的質量下降,對人體和各種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的一種現象。而要想解決這種問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保護策略,對城市大氣污染問題進行全面、科學的處理,從而保障城市大氣環境的平衡,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一、大氣環境質量的特征

1、大氣環境質量的區域性特征

據信息統計,我國各主要城市的大氣質量濃度PM10值較大,出現局部性污染,各城市間的局部地區污染相互影響,從而形成區域性污染的特征。全國有兩個大污染區,一個是東北地區,另一個是長江中下游地區。

2、大氣環境質量的過程性特征

根據環境監測的數據顯示,大氣環境質量具有過程性特征。優良的大氣環境可以持續幾天,污染的大氣環境也可以持續幾天。由于我國地面是一個移動很慢的大氣形勢,在大氣環境持續的這段期間,大氣環境變化較少。

二、導致城市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二氧化硫排放污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煤炭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從1990年到2006年,煤炭消耗量從12億噸增加到24億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隨著煤炭消耗量的增長而加劇。各類二氧化硫排放中,工業鍋爐廠和電廠排放量占大部分比重,是二氧化硫的排放大戶。到2008年,由于環境保護措施和新能源的開發,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減少了5%,工業二氧化硫每年的排放量比上一年減少6%。但生活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隨著煤炭消耗量逐步增加,比如,眉縣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在冬季比較高,3到10月份比較低,這是由于季節的變化影響著人們對煤炭的需求,進而影響到煤炭的消耗量

2、汽車尾氣排放的污染

城市大氣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式車輛。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的車輛占有率遠低于發達國家,車輛的占有率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呈現出上升的態勢,人們行車所產生的廢物已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一個主要原因。汽車在行駛中所釋放的有害氣體對空氣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污染,并且,一些常見的有毒氣體,例如: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氣體物質,同樣也會傷害到人體健康。而導致這一問題引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每人平均使用的道路面積較小,再加上城市交通建設水平較差,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公路行使的需求,導致車輛排放污染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3、顆粒物污染

我國為了解決顆粒物污染問題,通過開展煙控區建設、加強工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強工業粉塵治理、城市集中供熱等措施來治理。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大氣環境質量有所好轉,但全國仍有很多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標準,51個城市的PM10值濃度已經超過國家標準。從地區特征來看,顆粒物比較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北地區,其中山西、河南、甘肅、新疆等省市地區的顆粒物污染情況比較嚴重,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的顆粒物污染嚴重。

4、生活污染

眾所周知,一般在城市中生活,需要燃燒燃料的情況并不多見,但是,只有存在少量的燃料燃燒,就會對大氣造成很大的污染,而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大量使用一些化學產品,例如:空調、特殊清洗劑、冰箱等等,這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家用電器,其本身存在著較強的氟氯烴化學性質,一旦氣體揮發到空氣中,就會停留較久的時間,致使臭氧層遭受破壞,最終引發了溫室效應。

二、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的保護方法

1、加強對工業布局的管理

在當前大部分城市規劃中,普遍存在商業用地、居民住地、工業建設等布局混亂的情況,并沒對對其具體功能進行明確的劃分。而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應該對工業布局進行重新全面的調整,將工業區域和其他行業區域之間隔離起來,并對目前產生的污染源進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充分掌握大氣污染中主要存在的污染種類和排放量,加大對新型節約能源的應用,同時對各大企業的污染排放率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確保達到規定的達標率。其次,還可以通過利用招商引資的辦法,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將工業廢氣排放標準作為重點生產目標,嚴禁使用燃煤設施,或是高耗能設施,從而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影響大氣質量。最后,應該切實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加大建設清潔能源工程,設置無煤區域,大力宣傳推廣天然氣等節能型能源的應用。

2、優化城市公共交通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講,對城市片區的設計應該更為合理,更有效的引導和驅動城市發展。對于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應該更加重視,地鐵和高架軌道交通應該與城市片區規劃同步進行,甚至早于城市片區規劃。但是考慮到地鐵和軌道交通的建設投資缺口問題,應在前期城市規劃中給予相應的地面及地下預留空間,并且通過規劃手段有效保護預留空間。但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是城市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才開始規劃建設地鐵和地上軌道交通,如此建設出現了眾多拆遷問題同時也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投入,而且對于城市景觀的破壞極為嚴重。

3、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量

相關部門要按照汽車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嚴格執行出租車、機動車、公交車的上戶標準,上戶標準要明確規定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并鼓勵車主使用清潔能源;同時,汽車監管部門要定期檢查柴油、汽油、天然氣的質量,推廣車主使用CNG等清潔燃料,最大限度上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比如,寧波對黃標車實行區域限行制度,寧波在2015年淘汰了4萬輛黃標車,建成了覆蓋全市的機動車排氣監管體系和檢測體系,全面實行了機動車排氣污染和安全技術同步檢測。

4、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

首先,需要對城市的綠化面積進行科學、合理的增加。盡可能的加大綠化植被的覆蓋率,政府要積極的起到帶頭作用,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利用綠色植物來吸收大氣中的有害物質,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相關的環境保護部門要積極的開展大氣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以電臺廣播或者是發放條幅的方式,來提高城市居民的大氣環境保護意識,從而使得人人都能夠參與到大氣環境保護中來。對居民區以及街道附近都要進行合理的綠化建設,在建筑的建設上,盡可能的采用綠色環保的材料,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大氣污染。全民積極的參與到綠化建設上來,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面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從而提高城市人們生活的舒適度。

結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性話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而大氣環境則是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提高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就目前而已言,我國大氣污染狀況還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還未達到標準要求,有待進一步解決。在解決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的時候,要根據大氣污染的實際狀況和特點來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充分發揮國家所頒布的相關政策的作用,貫徹落實相關制度,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障我國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降低大氣污染所帶來的危害。要強化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用清潔能源來代替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能源,從而為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篇(5)

小城鎮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產業結構、能源生產和消費狀況對大氣環境目標的影響很大。小城鎮常常是人口相對集中、經濟活動比較頻繁、能源消耗比較集中的開放型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區域性社會活動、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循環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根據節約能源和減輕大氣污染的原則,從全社會的環境效益、能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三個方面綜合考慮,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達到既要滿足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對能源的需求,又要保證對大氣環境的消極影響達到最小這一目標。在小城鎮規劃中,要取得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必須根據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控制規劃目標,調整經濟結構-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系統中的各個因素,并考慮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求得最優方案。在進行環境-經濟結構調整時,必須根據不同的結構形式,對不同的部門采取與其相適應的措施。

對于大氣污染物產生量大,直接排污系數也大的部門或行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必須嚴格把關。一方面,嚴格控制其規模,加緊技術改造,強化治理措施;另一方面,在發展時必須制定嚴格的防治污染措施,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對大氣污染物產生量小,直接排污系數也小的部門或行業,從環境經濟的角度考慮,可以優先發展。對于那些目前污染負荷不大但排污系數較大的部門,則在發展時必須持慎重態度,防止因過分發展而擴大污染。這就是說,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或規劃時,即要考慮當前狀況,又要考慮排污系數,預測未來的污染產生量,從而預先采取相應的控制對策。固定源。能源密集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技術進步狀況將影響流動源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能源消費政策也影響小城鎮的大氣環境。冬季采暖期,北方城鎮供暖,如果用煤,會產生嚴重的大氣污染,如果改用天然氣,則大氣環境質量就會改善。家庭生活用能政策也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如家庭用能從燃煤改為燃氣,對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和當地的經濟發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工藝以及管理水平密切相關。

如果小城鎮的經濟以采礦業為主,或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如:煉鋼、煉焦、燃煤電廠等)企業較多,小城鎮的工農業、生活都以煤炭為主要能源,那么實現大氣環境目標的壓力就大。流動源。汽車是大氣污染的主要流動源。因此對汽車尾氣的控制能減少流動源污染。如果所有車輛安裝三元催化駐置,使用清潔能源,那么城鎮中的大氣污染就會減輕。如果城鎮交通設計合理,順暢,街道上的大氣污染就少。如果小城鎮的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沒有或很少有機動車、火車等交通工具,那么流動源的污染就小,實現大氣環境目標的壓力就小。相反,如果交通繁忙,機動車多,那么流動源的污染就大,實現大氣環境目標的壓力就大。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和管理政策

篇(6)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和工業發展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責任考核機制,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環境監督管理能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公安、財政、國土資源、農業、林業、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商務、質量技術監督、氣象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四條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發現大氣污染違法行為應當予以勸阻,并及時報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第五條 企業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保障必要的環境保護投入,采用有效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防止、減少生產經營對大氣造成的污染,并依法承擔相關責任。

其他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工作、生活等活動對大氣造成的污染,共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環境保護、經濟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加強大氣環境保護宣傳,普及大氣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眾的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逐步推進環境保護教育,將大氣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青少年的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聘請社會監督員,協助監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主管部門應當公布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網絡平臺,接受并及時處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污染大氣的行為和不依法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行為的舉報。

第二章 防治措施

第八條 本省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制定煤炭消費總量中長期控制目標,確定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實施步驟。

第九條 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含熱電聯產)應當采用煙氣超低排放等技術;現有燃煤發電機組(含熱電聯產)應當限期實行超低排放改造。電力調度單位應當優先安排使用清潔能源的發電機組和超低排放燃煤發電機組發電上網。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經濟和信息化、質量技術監督等主管部門,限期淘汰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燃煤鍋爐,加快改造燃煤鍋爐和燃煤工業窯爐,推廣使用清潔燃料。

第十一條 鼓勵城市建成區、工業園區等實行集中供熱。在集中供熱管網覆蓋區域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分散燃煤鍋爐,集中供熱管網覆蓋前已建成使用的分散燃煤鍋爐應當限期停止使用。

第十二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劃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應當逐步擴大。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建成區可以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第十三條 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行業中的大氣重污染工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城市規劃區禁止新建燒制建筑用磚廠;已經建成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法關停,并予以處理。

第十四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質量技術監督等主管部門,制定化工、印染、包裝印刷、涂裝等重點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和行業特點,制定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操作規程,指導排污單位組織實施。

鼓勵生產、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原料和產品。

第十五條 在化工、印染、包裝印刷、涂裝、家具制造等行業逐步推進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料和產品的使用。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企業應當建立臺賬,記錄生產原料、輔料的使用量、廢棄量、去向以及揮發性有機物含量。

第十六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和機動車排放污染程度,劃定禁止或者限制高排放機動車行駛的區域和時段,并向社會公布。

第十七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應當根據城市規劃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發展低排量、新能源汽車。確需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的,應當依法舉行聽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并改善城市交通管理,優化道路和公共交通線路設置,保障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連續、暢通,方便公眾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的方式出行,減少機動車排放污染。

第十八條 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和本省有關標準的機動車船用燃料。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經濟和信息化、商務、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監督管理,定期對機動車船用燃料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并向社會公布抽查結果。

第十九條 在用機動船舶排放大氣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排放標準;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進行設備更新、維修或者采用污染控制技術等措施;經采取相應措施后,仍不符合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停止運營。

禁止機動船舶使用渣油、重油。

禁止在內河水域焚燒船舶垃圾。

第二十條 新建碼頭應當規劃、建設岸基供電設施;已建成的碼頭應當逐步實施岸基供電設施改造。船舶靠港后應當優先使用岸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將岸基供電設施建設納入清潔能源利用發展規劃;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推進岸基供電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推進船舶油氣動力系統和使用岸電系統的改造。

第二十一條 鼓勵、支持節能環保型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推廣使用,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林業、水利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非道路移動機械大氣污染物排放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十二條 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保證油煙達標排放。鼓勵大型餐飲服務企業和食堂安裝油煙在線監測設施。

已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居民住宅樓、商住綜合樓,居民家庭和有關單位應當通過專用煙道排放油煙,不得封堵、改變專用煙道,不得直接向大氣排放油煙。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居民住宅樓,鼓勵安裝油煙凈化裝置或者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減少油煙排放。

新建居民住宅樓、商住綜合樓應當配合建設專用煙道。

第二十三條 城市規劃區內裸露地面應當按照下列規定進行揚塵污染防治:

(一)市政道路以及河道沿線、公共用地的裸露地面,由相關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綠化、透水鋪裝或者覆蓋;

(二)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建設單位對裸露地面采取設置防塵網或者防塵布等措施進行覆蓋,不能開工超過三個月的,應當進行綠化、透水鋪裝;

(三)其他裸露地面由土地使用權人、管理單位進行綠化、透水鋪裝或者覆蓋。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揚塵污染防治的需要,劃定禁止從事礦石開采和加工等容易產生揚塵污染活動的區域。

礦山開采應當實施分區作業,做到邊開采、邊治理,及時修復生態環境。廢石、廢渣、泥土等應當集中堆放,并采取圍擋、設置防風抑塵網、防塵網或者防塵布等措施;施工便道應當進行硬化并做到無明顯積塵。

采礦權人在采礦過程中以及停止開采或者關閉礦山前,應當整修被損壞的道路和露天采礦場的邊坡、斷面,恢復植被,并按照規定處置礦山開采廢棄物,整治和恢復礦山地質環境,防止揚塵污染。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對秸稈、落葉等進行綜合利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等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垃圾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具體范圍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劃定,并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監管機制,利用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進行監督抽測。

第二十六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條件和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對燃放煙花爆竹的管理作出規定。

第二十七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劃定本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向社會公布。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實施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在大氣污染重點區域城市建成區內禁止新建、擴建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重污染企業以及新增產能項目。

省人民政府應當在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和其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提前執行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排放限值。

第二十八條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氣象條件和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確定本行政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特護期。在特護期內,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二)限制燃油機動車行駛;

(三)責令停止露天燒烤、工地土石方作業和建筑物拆除施工;

(四)責令高排放大氣污染物工業企業停產、限產;

(五)國家和本省規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九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在編制或者修改城市規劃時,應當按照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原則,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空間布局,規劃城市風道,擴大綠地、水面、濕地面積。

第三十條 未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編制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采取措施,按照規定的期限達到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分階段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明確相應責任主體、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下達的重點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和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規定的分解總量控制指標要求,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等因素,將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進行分解落實。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年度總量控制計劃,控制本行政區域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對其他大氣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

第三十二條 對未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或者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主管部門約談該地區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約談可以邀請媒體以及相關公眾代表列席。約談針對的主要問題、整改措施和要求等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督促被約談地區的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落實約談要求,并對整改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三條 省、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推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四條 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經濟和信息化、環境保護、質量技術監督等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淘汰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工藝、設備、產品目錄和淘汰期限,編制本省淘汰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工藝、設備、產品目錄和淘汰期限,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委托的環境監察機構和其他負有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排污單位排放大氣污染物情況的監督檢查,將監督檢查結果作為環境信用管理、排污許可管理、建設項目環保審批等環境管理的重要依據,并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六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設區的市、自治州大氣環境質量和大氣污染源監測,每月公布其上一個月的空氣質量和排名情況。

第三十七條 省人民政府對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實行獎懲,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考核結果和獎懲情況在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和省主要媒體公布。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主管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包庇大氣污染違法行為的;

(二)未依法作出責令停產、限產決定的;

(三)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大氣污染違法行為的;

(四)未依法公開大氣環境信息或者公布虛假大氣環境信息的;

(五)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行為。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機動船舶使用渣油、重油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機構、漁業主管部門按照職責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篇(7)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4)01-015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22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能源危機和環境災害的頻發,人們逐漸意識到能源和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1]。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不僅僅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政府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2-3]。20世紀90年代初,Grossman[4]、Torras[5]、Selden[6]等學者通過分析經驗數據先后提出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倒U型”曲線關系,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動是影響環境質量變化的重要因素,Stern[7]研究1973-1990年64個國家SO2變化驅動因素后發現,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增加排放的作用,貢獻率達到14%-22%。Llop[8]運用環境投入產出法研究1995-2000年西班牙產業結構調整對污染物排放變化的影響,表明產業結構對污染物減排作用明顯。Grossman與Krueger[9-10]等學者采用分解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經濟規模效應、行業內技術效應和經濟結構效應對污染物排放變化的貢獻率,這種研究被廣泛運用于當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作用機理分析。我國學者錢雪亞等[11]通過研究浙江省經濟結構調整與環境保護的邊際效應以及相關性,認為工業結構調整減緩了環境質量的下降速度,王海建[12]構建環境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產業技術變動、需求結構變動對污染物排放量的影響,劉文新、張平寧等[13]以資源型城市鞍山市為例,分析三次產業與環境污染物的互動關系,表明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對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的影響最大。賀丹等[14]研究產業結構變動引起的環境效應,分析污染密集型產業變動引起的環境效應。總體來看,盡管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但目前對產業結構演變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仍然很薄弱,在研究內容上多集中于單一產業對污染物排放的影響,很少有學者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具體作用渠道與作用機制進行詳細的研究,缺乏對三次產業整體以及更細產業門類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評價;在研究區域層面上,對市域、縣域產業結構與環境影響的關系研究較多,缺乏對省域層面上產業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較多,缺乏定量研究。

伴隨著經濟規模高速和超高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大氣環境質量的惡化首當其沖。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產業地域布局的核心,工業化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引起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鑒于上述研究背景以及山東省的實際狀況,本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1991-2011

年山東省工業結構變動引起的大氣環境效應,為山東省工業結構調整提供理論依據。

篇(8)

中圖分類號:X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9902

1引言

2013年下半年,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席卷全國大部分城市,中國氣象臺監測的最新數據情況顯示,12月24日晚,全國共有16個城市遭遇6級以上的嚴重霧霾污染,而北京當晚全市的PM2.5濃度達到250μg/m3以上,接近最嚴重級別,中央氣象臺霧霾黃色預警。霧霾在我國大地上的肆虐直接地顯示了目前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正在遭受嚴重的破壞,城市大氣污染的加劇,空氣質量的降低,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也給我國快速發展經濟建設敲響了警鐘。目前,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到導致城市大氣污染的原因,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進行防治和治理,還人們一個正常的城市居住環境。

2我國城市大氣環境狀況

根據2012年全國城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城市環境呈現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大氣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是城市酸雨污染的危害比較嚴重,與2011年相比,并無明顯改善。從總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狀況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城市大氣污染仍然是威脅生態平衡和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環境問題。

2.1城市大氣環境狀況分析

2012年,對我國325個地市級以上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進行分析,其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數量比上一年度略有增長,達標率超過了90%。但我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快速發展地區所覆蓋的74個地市級城市的大氣環境達標率僅僅40.3%,比去年下降了一半以上,而我國部分環保重點城市的大氣環境達標率只有24%左右。從目前情況看,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區的城市大氣污染比較嚴重,城市空氣質量嚴重不達標,因此必須改變目前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嚴重的現實狀況。

2.2導致城市大氣污染的原因分析

導致城市大氣污染的因素很多,除了城市自身的地形地貌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采取錯誤的發展建設方法導致對城市環境的破壞、對資源的浪費等問題,這是影響城市大氣污染最根本的因素。

根據城市大氣環境公報的數據統計和分析顯示,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大氣污染源分為以下幾方面。

(1)城市工業發展中燃料的燃燒產生的懸浮顆粒及有害氣體。在我國部分城市,天然氣等干凈能源還不能得到大范圍的普及使用,煤仍然是城市建設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燃料。由于我國目前的燃煤多以高硫煤為主要燃料,而高硫煤的燃燒導致SO2的大量排放,這不僅使我國城市環境的大氣質量明顯降低,同時也對城市大氣環境造成了直接的威脅。

(2)城市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染性的氣體。化學工業、煤炭工業、機械制造工業等部門是社會建設中的關鍵部門,它們的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但是化工、煤炭等工業部門的生產活動每年直接或間接向空氣中排放的懸浮顆粒和污染性氣體等給城市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是十分嚴峻的。

(3)交通運輸廢氣的排放,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私人汽車的數量不斷增多。私家車輛的增加,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的同時也給城市交通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環境問題。汽車的尾氣中含有大量的CO、NOX等,這不僅對城市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危害,更為嚴峻的后果是這些汽車尾氣中含有的大量有毒氣體和可吸入性顆粒物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也產生了極大的危害。

此外,城市發展中的工業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城市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城市區域劃分,大多數工礦企業的區域位置比較集中,但是受到多方面條件的影響,有部分工礦企業的位置是比較分散的,這使得城市各個區域的大氣環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氣污染的影響。而在一些新興的工業發展城市,城市綠化的發展速度明顯跟不上其工業發展的步伐,這也是加速城市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

3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分析

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即所謂的人為污染源,它主要包括工業生產活動排放的廢氣、車輛尾氣以及生活廢氣等。而要解決好人為污染源給城市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就必須從城市工業建設的方方面面著手。

2014年2月綠色科技第2期

杜慶萍 :淺析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環境與安全

3.1加強城市大氣污染防治途徑的新發現

加強對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大氣污染防治途徑,要確立“節能環保”的防治原則,在這個基礎上來有效治理城市大氣污染。主要表現在有效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推行清潔的生產工藝、加強對高硫煤的清潔改造、合理使用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能源、加強對城市大氣環境的管理、做好城市綠化等。

(1)有效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開發新的清潔能源。加強對水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核能,并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源等清潔、無污染的能源資源的開發納入能源結構的改革之中。目前,我國待開發的水資源還有95%,其開發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未來應該大力調整我國的能源利用結構,積極發展新的能源戰略,改變目前這種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局面。

(2)改變過去那種粗放型的工藝生產方式,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大力推行清潔、高效的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的工業生產,從而實現降低生產過程中污染物質的排放和減輕大氣環境污染的目的。

(3)加強對煤炭資源的改造,增加低硫煤的研發和使用,并且加強對煤炭資源使用的控制,大力推廣新型節能煤,加強對煤炭資源燃燒方式的改進。

(4)依法加強對城市大氣環境的監管,確立明確的有效的城市大氣環境標準,控制城市大氣污染物的總量,除了要做好城市綠化規劃之外,還要切實做好對工礦企業數量的控制,減少城市中心區域高耗能、高廢棄排放企業的數量。

(5)加強城市建設中的施工工地揚塵監管,積極推進綠色施工,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應全封閉設置圍擋墻,嚴禁敞開式作業,大型煤堆、料堆全部實現封閉存儲。

3.2加強對城市大氣環境的法律監督和管理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大氣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加快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首先,應建立比較完善的政策法規保護環境機制,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還要做到執法必嚴,對于具有高污染風險的工礦企業,需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對于已經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要及時責令其停業整頓,屢教不改或長期非法經營的企業則直接取締。此外,對于即將興建的工礦項目或企業,要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批。城市大氣環境污染防控一定要從嚴管理,把握好城市大氣污染的防控和預防。

3.3加強對城市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

加強對城市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首先必須根據各個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狀況與其未來的發展趨勢等情況進行嚴格的功能規劃,按城市區域的功能性來確定其大氣環境的可承受的排放總量,并根據已經擬定的環境發展目標來計算出一個合理的允許排放量和消減量的最大值,并根據這個數值來確定最終的大氣污染治理方案。

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要根據城市的能源結構與其工業發展情況等確定影響城市發展的首要污染物的濃度數值以及其污染范圍,并根據這一污染物的特性來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都集中在城市交通中汽車排放的SO2以及其他懸浮顆粒物等。從長遠考慮,應該積極發展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開發汽油的替代清潔能源,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快加氣站建設,滿足車輛加氣需求,對黃標車和老舊車輛要加快淘汰速度。此外還要改進城市交通網絡,積極發展公共交通,以此來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鼓勵出租車每年更換高效尾氣凈化裝置。其次,是對仍然以燃煤為主的企業,要督促其加大天然氣、煤制天然氣或焦爐煤氣供應,逐步削減燃煤總量。積極調整城市的工業布局,根據大氣流動規律以及大氣環境的承載量等,實行有利于大氣自凈的工業布局,從污染源頭進行有效的強化治理。

4積極利用氣象條件來加強城市大氣

污染的治理現代城市的大氣污染源頭相對比較固定,因此,加強對大氣環境污染的治理,還應積極利用氣象條件來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在一般情況下,大氣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的消散、稀釋等過程受氣象條件的影響比較大。因此,積極利用氣象預測等有力條件來加強對城市大氣污染的防治是比較有效的治理途徑之一。與此同時,城市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還可以聯合起來進行合理的城市環境規劃。對于霧霾等高危害性天氣,城市氣象部門可以通過消霧氣、增雨等先進技術來緩解大氣污染的危害。

參考文獻:

篇(9)

1.1山東省區域環境質量狀況由表4可見,2013年,山東省空氣環境質量較2011年和2012年出現了反彈,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均出現上升現象,大氣環境質量惡化,大氣污染治理形勢嚴峻。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比2012年反彈7.6%、17.1%和24%,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1.8倍。由表5可見,濟南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值高于青島市的同類指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也少于青島市的。且2個樣本城市中,2012年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值低于2011年和2013年,2013年兩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值均出現反彈,PM2.5嚴重超出標準濃度限值,并且濟南市的此項指標值是青島市的1.7倍,兩個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變差。表6為2013年青島市PM2.5和PM10年均值由低到高排序。數據表明,2013年青島六區的環境質量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中,市南區、市北區、城陽區和嶗山區四區環境空氣質量較好,暫且歸為一類;而黃島區和李滄區的環境空氣質量較差,可歸為一類。表7是2013年濟南市和青島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AQI信息。AQI系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是描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狀況的無量綱指數,它綜合考慮了SO2、NO2、PM10、PM2.5、CO、O3等六項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數值越大表明綜合污染程度越重。本研究在可獲得的月度AQI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出月度數據,以便與PM2.5的年均值配合分析,因為AQI的首要污染物是細顆粒物。2014年1月10日綠色和平了其測算得2013年全國74個城市PM2.5的濃度值,其中,濟南市和青島市的PM2.5的年均值和最大日均值分別為:114.0μg/m3、490μg/m3和61.7μg/m3、280μg/m3。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類環境空氣功能區對PM2.5的年均濃度限值為35μg/m3,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為75μg/m3。2013年青島市和濟南市的PM2.5的年均值分別為66μg/m3和108μg/m3,分別超標0.89倍和2.09倍,與綠色和平測算的結果非常接近,并且兩種測算數據均表明,濟南市的細顆粒物年均值差不多接近青島市的2倍。因此,無論是空氣質量指數AQI還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PM2.5的數值,濟南市的數據值都大于青島市的,數值越大表示大氣環境質量越差,說明濟南市的空氣環境質量要劣于青島市的大氣環境質量,并且二者的差異度較大。

1.2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通過對2013年①兩樣本城市產業結構與AQI數據分析發現,雖然從區域環境質量情況(表5~表7)來看,濟南市的空氣環境質量較差,似乎與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的關聯性不密切,但實際上,可能與該市第二產業內部的許多行業的結構偏重有緊密聯系。從數據上看,濟南與青島兩市的橫向產業結構總體上均處于“三、二、一次產業”的階段,符合產業結構有序演變的過程,產業結構總體上比較合理。但青島市的經濟總量數值超過濟南市,橫向產業結構的合理度雖然不及濟南,不過經濟發展的質量好于濟南,特別是環境質量優于濟南市,這或許與青島市的各產業內部的縱向結構,亦即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有關,特別是青島市所在的藍色經濟區域的輻射與帶動作用。

2區域環境容量、環境壓力估算

2.1大氣環境容量

2.1.1大氣環境容量的估算方法大氣環境容量是指不同功能區按其不同的環境目標要求,在保證人類正常生存和生態系統平衡,以及大氣環境質量目標的前提下,大氣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最大允許量。本研究采用A值法計算區域大氣環境容量[1]。A值法可用于計算各個區域污染物總的允許排放量。具體計算公根據公式(1)計算出控制區域能吸收、消納、自凈的大氣污染物數量后,再與實際的污染排放量比較便可得到差量,根據差量值做出進一步的規劃決策。

2.1.2區域大氣環境容量的估算結果及分析根據公式1,利用濟南市及青島市的面積、兩市2012~2013年的統計年鑒及山東統計年鑒各年的相關資料,對濟南市和青島市的區域二氧化硫容量進行計算,并與實際排放量作比較。計算結果見表8。由表8可見,2011~2012年青島市二氧化硫的實際排放量均小于環境容量,控制效果較好。計算結果表明,濟南和青島兩市的二氧化硫實際排放量均小于環境容量,二氧化硫總量控制效果較好。但相比之下,青島市的二氧化硫控制效果要好于濟南,因為兩市的市區土地面積相近,GDP總量青島要大于濟南市的地區生產總值,青島的二氧化硫實際排放量要小于濟南市。由細顆粒物PM2.5的年均值和空氣質量指數AQI可見,青島的數據均小于濟南市的,說明青島市的經濟發展質量較好。青島市和濟南市均屬于山東省二氧化硫總量控制區域(其中,涉及濟南和青島兩市的范圍具體包括濟南市市區及章丘市;青島市市區及原膠南市、膠州市、萊西市),以上計算結果顯示,兩市的二氧化硫實際排放量均小于各自的區域大氣環境容量,無須進行超量污染物減排分解。

2.2區域環境承載力與環境壓力測算與分析

2.2.1區域環境承載力的測算從環境容量的角度而言,區域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態系統彈性限度條件下環境子系統所能承納的污染物數量,以及可支撐的經濟規模與相應人口數量。環境承載力由天然載體和獲得性載體共同提供,由于兩者的量綱不同,不能直接進行綜合計算,需要進行轉換。天然載體的承載力采用生態足跡法中的生態承載力計算方法,即根據區域的耕地、林地、能源用地、水域、草地、建筑用地六大類生物生產性土地的面積來計算[2]。具體計算公式如下:61jjjjECAEQY(2)式中,EC為總的生態承載力(g•hm2);Aj為第j種類型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EQj為第j類土地利用類型的均衡因子;Yj第j種不同類型生態生產性土地產量因子(無量綱)。

2.2.2區域環境壓力的測算環境壓力包括消耗的生物資源、能源造成的環境壓力;污染物的消納造成的環境壓力和由獲得性載體的承載力轉換的環境壓力等部分。獲得性載體的承載力實際上是減輕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壓力,故可把其承載力轉換為消減環境壓力的容量,從而進行環境壓力的計算。將上述這幾種環境壓力折算相加即可得到區域所承受的總的環境壓力。

2.2.3區域環境承載力與環境壓力的計算結果比較分析表9和表10分別為濟南市的環境總容量、環境壓力及生態盈余變化情況及濟南市2010年、2012年三次產業的環境壓力分布情況。根據表9可見,濟南市環境壓力大于其承載力,經濟發展的規模和強度超過區域內的環境容量。2011年濟南市的環境承載力為51.718萬公頃,環境壓力為299.4萬公頃,生態赤字為255.153萬公頃。盡管2012年該市的環境壓力較2010年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42836670全球公頃下降為2012年的29940000全球公頃,但區域環境承載力也在下降,因此,生態赤字依然較大。鑒于2013年濟南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出現反彈,可以推知,濟南市面臨的環境壓力可能在繼續增大。表10表明,濟南市第三產業的環境壓力及其強度最小,其次是第二產業,相比之下,濟南市第一產業的環境壓力及壓力強度較大。需要加大第三產業在地區經濟中的比重,調整和優化第一和第二產業。根據表11可見,2011~2012年,青島市環境壓力均大于其承載力,出現生態赤字。其中,2011年的環境承載力為47.048萬公頃,環境壓力為276.438萬公頃,生態赤字為229.39萬公頃。2012年的環境承載力為44.0465萬公頃,環境壓力為276.438萬公頃,生態赤字為232.3915萬公頃。青島市環境壓力遠遠大于其承載力,經濟發展的規模和強度超過區域內的環境容量。盡管2012年與2011年相比,該市的環境壓力略有上升,由2011年的27483500全球公頃上升為2012年的27643800全球公頃,但區域環境承載力也在下降,由2011年的4704800全球公頃下降為2012年的4404650全球公頃,因此,生態赤字依然較大。表12表明,青島市第三產業的環境壓力及其強度最小,其次是第一產業,相比之下,青島市第二產業的環境壓力及壓力強度較大。2011年和2012年,青島市的環境壓力在加大的同時,其環境承載力也在下降,這就加劇了生態赤字,增加了生態欠債,對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表11和表12的計算結果表明,青島市經濟發展的規模和強度大大超過其區域環境容量。第三產業的環境壓力強度最小,產業結構總體合理,但第三產業在地區經濟中的比重需繼續加大。2013年,由青島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可以推得,青島市面臨的環境壓力依然較大。2011年和2012年,青島市的環境容量與環境壓力測算結果表明,青島市的經濟增長亦是建立在生態赤字的基礎之上的,盡管地區經濟增速較高,但對于環境治理的力度不如現在,因此,區域環境質量不高。根據以上樣本城市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推得,山東省部分城市生態環境壓力較大甚至持續加大,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任務非常艱巨,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

3結論與建議

篇(10)

The Program of Non-Radioactiv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Quality Survey Around Nuclear Power Plants

Lin XiaofengZhan ShiquanChen LianjieGao Dongsong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Led.Beijing, 100840)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quality actuality survey around the sit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NPPs)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And this task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joint during the whole EIA progress of NPPs.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ve laws and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projects of non-radioactive factors, such a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etc. In father,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oblems which occurred in the actual survey works.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ackground Survey

核電廠廠址周圍環境質量現狀調查是核電廠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核電廠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環節,不僅反映核電廠廠址區域環境現狀水平,也為核電廠選址提供環境保護的參考數據,同時還為評價核電廠施工建設和運行期間的環境影響提供對比數據。

核電廠廠址周圍非放環境質量現狀調查一般采取已有監測資料收集和現場調查的方式,本文主要介紹核電廠廠址周圍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等現場調查方案,包括獲取相關資料、設置監測點、選擇監測因子、確定監測方法、制定監測制度和環境質量現狀進行分析等,并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1 所需資料

核電廠廠址周圍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一般為以核島為中心,半徑5km范圍,需要的資料如下:

(1)核電廠簡介,包括核電廠的地理位置、規模、廠址周圍地形地貌等資料;

(2)長期氣象條件;

(3)環境敏感目標,包括敏感目標的數量、規模、分布等情況,以及與核電廠的距離、方位等;

(4)污染源的位置、數量、類型、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等。

(5) 環境功能區劃分,確定調查范圍內功能區類別,以選擇相應的評價標準。

上述所需資料可通過現有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獲取。

2 核電廠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方案

2.1監測點設置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1],核電廠大氣環境現狀調查等級一般為三級,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點數量為2~4個。

根據監測期所處季節的主導風向設置監測點位,至少在廠址主導風向上、下風向各設1個監測點位,主導風下風向加密布點。也可根據局地地形條件、風頻分布特征以及環境功能區、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所在方位做適當調整。

各監測點具有代表性,環境監測值能反映各環境空氣敏感區、各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以及預計受項目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環境質量。需要對監測點情況進行說明,并附監測點位置示意圖。

2.2 監測因子

核電廠施工過程及運行期間不排放特征污染物,因此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監測因子一般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常規污染物。

2.3 監測方法

大氣環境質量的監測一般在監測點位用采樣裝置采集一定時段的環境空氣樣品,將采集的樣品在實驗室進行分析處理,也稱為手工監測。

2.3.1 采樣方法

采樣環境、高度、流量等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 194-2005)[2]等規范文件的要求執行。

采樣頻率和時段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3]的要求,TSP、PM10、SO2、NO2、CO、PM2.5日均值每天采樣1次,每次連續采樣20h;SO2、NO2、CO小時均值每天采樣4次(02:00時、08:00時、14:00時、20:00時),每次連續采樣1h。

2.3.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可參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或者根據廠址區域大氣環境特征和對分析方法靈敏度的要求進行選擇。

2.4 監測制度

核電廠大氣環境現狀調查按照三級要求進行,作一期監測,至少應取得有季節代表性的連續7天有效數據。監測期間同步收集廠址附近有代表性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

2.5 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分析

根據監測數據,統計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濃度變化范圍、最大濃度值。根據廠址區域環境空氣功能區類別確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計算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最大濃度值占相應標準濃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標率,評價達標情況。

分析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日變化規律,以及大氣污染物濃度與地面風向、風速等氣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關系。

分析重污染時段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3 核電廠環境噪聲現狀調查方案

3.1 監測點設置

根據廠址周圍人口分布、地形特征,并結合噪聲污染源的位置,按照網格和聲環境功能區設置監測點,布點應覆蓋整個調查范圍。

3.1.1 核電廠廠區監測點

對于新建廠址的聲環境現狀調查,廠區內共設5個監測點,分別為廠址中心位置和廠界東、廠界南、廠界西和廠界北外1m處。

對于擴建廠址,存在正在運行的機組,進行聲環境現狀調查還需要考慮現有核電機組及配套設施產生的噪聲對環境噪聲現狀的貢獻,同時要考慮與已建機組本底數據的對比。因此,廠區內的監測點設置要考慮廠界、現有噪聲源、與已建機組本底監測點對比等情況。

3.1.2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一般按1×1km網格布設,監測點設在網格中心。對于部分網格點,由于交通不便等無法進行監測的可無需布點。根據調查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數量,一般須包括評價區域內的住宅、學校、醫院、集市等聲敏感區域。對于廠界附近、較大的集中居民點和固定噪聲源處等位置考慮加密布設監測點,對于敏感目標較少的地區可適當減少監測點數量。

3.1.3 噪聲源監測點

對于調查范圍內的明顯噪聲源應設置監測點,密集噪聲源處加密布設監測點。對于交通干線,聲環境監測點位數量應多于5個,重點布設在人口密集或距離廠址較近的道路的路口及兩側20m處。

3.1.4 水域監測點

核電廠一般靠近海(河),水域監測點原則上須按照網格進行布設,由于水域監測難度相對較大,因此一般以海(河)岸為起點設置監測射線,在監測射線上根據實地情況、面積并結合其水運狀況選擇3~5個監測點進行監測。

3.1.5 定點監測點

設置定點監測點是為了反映不同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的聲環境質量,了解不同聲環境功能區環境噪聲時空分布特征。一般選取廠界內、人口相對密集的敏感區、交通干線、工業集中區等作為定點監測點。

3.2 監測因子

所有監測點都監測等效聲級,包括Leq、Ld、Ln和Lmax,對于交通干線監測點還需要統計L90、L50和L10。

3.3 監測方法

廠界噪聲監測點按照《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4]的要求進行監測,其他環境噪聲監測點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5]的要求監測。

現場監測過程中,記錄當時的天氣情況(晴、雨、雪等)、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測量時間、風向、風速和大氣壓。每個測點均拍攝照片,用于反映各測點的原貌,同時用GPS進行衛星定位以確定其準確位置。

3.4 監測制度

一般監測點的環境噪聲連續監測兩天,每天晝間、夜間各監測一次。每個監測點每次連續監測10min。交通噪聲測點連續監測30min,晝間、夜間各監測一次,同時記錄道路上每小時過往機動車流量。定點噪聲監測點,每次至少進行24h連續監測,監測一次,由儀器記錄每小時的噪聲監測結果。一般地區,晝間監測時段為6:00~22:00,夜間監測時段22:00~次日6:00,也可以根據當地政府對晝間、夜間的劃分規定執行。

3.5環境噪聲質量現狀分析

分析調查范圍內現有主要噪聲源種類、數量及相應的噪聲級等,明確主要噪聲源分布。

分析不同聲環境功能區內各敏感目標的超、達標情況,說明其受到現有主要噪聲源的影響狀況。

根據監測數據繪制調查范圍的污染分布圖。

4核電廠電磁輻射現狀調查方案

4.1監測點設置

4.1.1 核電廠廠區監測點

對于新建廠址的電磁輻射現狀調查,廠區內共設5個監測點,分別為開關站站址和廠界東、廠界南、廠界西、廠界北等。

對于擴建廠址,存在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進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還需要考慮現有核電機組及配套設施產生的電磁輻射影響,同時要考慮與已建機組本底數據的對比。因此,廠區內的監測點設置要考慮廠界、現有電磁輻射源、與已建機組本底監測點對比等情況。

4.1.2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

一般按1km×1km網格布設,監測點設在網格敏感目標處。對于部分網格點,由于交通不便等無法進行監測的可無需布點。根據調查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數量,一般須包括評價區域內的住宅、學校、醫院、集市等環境敏感區域。如果敏感目標較少,可適當減少監測點數量。

4.1.3 典型輻射體監測點

對典型輻射體,如電視發射塔等,則以輻射體為中心,按間隔45°的八個方位為測量線,每條測量線上選取距場源分別30、50、100m等不同距離設監測點[6]。

4.1.4 高壓送電線路監測點

對于核電廠擬建和調查范圍內現有的送電線路都要進行監測。在與送電線路垂直方向,以邊相地面投影點為起點,向兩側延伸設置監測點。

按5m間距,在0~50m范圍設點,兩側各設11個工頻電場強度與工頻磁場強度監測點。按2nm間距,在0~2km范圍設點,并在邊相地面投影點20m處加設一個監測點,作為無線電干擾場強超達標的評價點位,兩側各設14個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點。

4.2 監測因子

電磁輻射監測因子為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場強度、無線電干擾場強和射頻綜合場強等四項。

4.3 監測方法

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強度依據《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DL/T988-2005)[7],每個測點分別測量離地1.5m處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場強度。無線電干擾場強依據《高壓架空送電線、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GB/T7349-2002)[8]進行,每個測點位置上分別測量離地不超過2m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射頻綜合場強根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 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9],每個測點使用非選頻式輻射測量儀,分別測量離地1.7m~2m的射頻綜合場強。

現場測量過程中,記錄當時的天氣情況(晴、雨、雪等)、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測量時間、風向、風速和大氣壓。每個測點均拍攝照片,用于反映各測點的原貌,同時用GPS進行衛星定位以確定其準確位置。

4.4 電磁輻射現狀分析

分析調查范圍內現有主要電磁輻射源種類、數量等,明確主要電磁輻射源分布。

根據監測數據,統計各監測點電磁輻射監測值變化范圍、最大監測值。根據相應的評價標準,計算各監測點超達標情況。

根據射頻綜合場強監測數據對居民區進行環境輻射電平標注。

5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天氣狀況、監測時機的選擇、監測儀器擾民、儀器電源的保障、人員操作過程、大氣樣品的保存和運輸等。

6 結論

本文依據相關標準和規范,并結合工作實際,對核電廠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方案進行介紹,并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對以后的相關專題調查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7 參考文獻

[1] HJ2.2-2008.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S].

[2] HJ/T 194-2005. 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S].

[3] GB3095-201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4] GB12348-2008.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S].

[5] GB3096-2008. 聲環境質量標準[S].

[6] HJ2.4-2009.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S].

[7] DL/T 988-2005. 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S].

篇(11)

關鍵詞:老工業基地;環境;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

下面就自己對這方面的問題闡述以下觀點:

1.目前我國環境狀況

1.1大氣環境質量問題

多年大氣環境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大氣環境質量一直處于下降狀態,北方城市大氣污染程度重于南方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污染呈加重趨勢,尤其是特大型和大型城市,污染程度均有上升。

1.2水環境質量問題

在統計的136條流經城市的河流中,污染普遍存在。受嚴重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城市河流占29%。尤其是北方中小河流,幾乎大部分都成了污水溝。

1.3土地沙化問題

由于我國西北、華北等地區綠地面積有限,一些沙漠和荒漠化地區的面積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沙塵暴等惡劣天氣仍然容易生成并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2.東北地區環境問題

2.1亂砍濫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東北地區,林業可謂“一木獨撐天下”。那時,對東北林業的作用,人們形象地稱為“林大頭”。

但是,以采伐木材為主的生產方式,也為東北森林資源的枯竭,為東北生態環境的惡化,埋下了隱患。今天,東北六成林區已經沒有大樹可伐。同時,土地沙化面積每年以30萬畝速度增加,總面積已經超過2300萬畝。

2.2水污染嚴重,地下水位下降

僅遼寧省,年污水排放量就達到22億噸,約70%的河流被污染。遼河污染位居全國七大河流之首。

而由于用水量的增加,使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大,水位每年以1米左右的速度下降,形成地下降漏斗疏干區。

3.制約經濟發展的環境問題

3.1環境壓力增大,主要表現為人口不斷增長對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增長過程中工業污染對環境的壓力仍將較重;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3.2大氣環境問題仍將十分突出。大氣環境質量總體形勢嚴峻;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長期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城市機動車污染日趨嚴重;城市沙塵、揚塵污染呈進一步加重趨勢;二氧化硫污染仍然較重等。

3.3環境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增長減污”難度大,城市污水排放量將持續增長,水環境容量處于危機狀態;面源污染將長期制約水環境質量的改善;主要河流和近岸海域污染嚴重;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資源性、區域性水生態失衡難以改變。

3.4固體廢物污染及輻射環境安全問題日顯重要。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污染將日趨嚴重;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有毒有害化學品、大氣污染多元化、飲用水不安全、輻射隱患和轉基因生物的潛在威脅等嚴重危害著人體的健康。

3.5生態環境退化的狀況不容忽視。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難度大;土地資源匱乏,地力質量總體下降,局部地區土壤污染比較嚴重;森林結構失調,草場面積銳減,林草植被功能下降;受水土等資源生態退化的影響,河川斷流,湖泊、水庫萎縮加劇;天然濕地減少,面積破碎,生態功能下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的威脅性增加;不合理礦產開采使周邊環境受到破壞。

3.6環境不安全帶來的后果影響。水災旱災的頻繁發生,以及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的上升等生態災害、自然資源受到威脅而造成的資源可持續利用削弱、環境不安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等,都嚴重地影響著可持續性發展。

3.7自然資源的短缺與銳減。包括水資源、林木資源、礦產資源等。總之,煤炭、木材等資源的缺乏與銳減,導致東北林業和煤炭行業的全行業虧損和萎縮;鐵礦、石油等資源雖能保持穩產,但其成本卻在大幅度提升,從而無法與國際市場,甚至無法與其他區域進行競爭。這意味著,東北地區的一些初級資源開發行業面臨著產業替代和選擇的戰略抉擇。

4.解決并改善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4.1建立生態屏障

推進經濟發展戰略轉移,充分發揮林業多種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極有效保護資源,又加快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逐步實現由企業辦社會向社會辦企業轉變。

4.2正確做出資源型城市轉型決策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在協調產業轉型與城市轉型的關系中尋求對策,以求取得徹底的成功。

4.3轉變發展觀

振興老工業基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老工業基地改造與開發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估法》進行調整、改造,做好城市發展規劃。充分挖掘潛力,找尋伴生資源,并把廢棄物開發利用作為接續產業。

4.4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的環境問題

重視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堅持開源節流并重,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

保護土地、森林、草原、海洋和礦產資源堅持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加強生態建設組織實施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工程,保護和治理環境,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使城鄉特別是大中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5.結論

回首二十世紀,既是人類社會獲得物質財富最多的世紀,也是人為破壞環境最嚴重的世紀。東北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曾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過不可磨滅的作用。同時其也遭受了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國環保工作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與此同時,全民環境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們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總體環保認識提高的前提下,實行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兩手抓,使工業企業界不斷改革創新,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淘汰落后設備工藝,加強污染治理,使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再創佳績。

參考文獻:

[1]劉用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思考[J].東北環境,2002,20(2):24-26

[2]葛明.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污染防治技術,2001,14(4):61-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观看| 老师让我她我爽了好久网站| 日本狂喷奶水在线播放212|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个爽| 久久精品视频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一区|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日批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黑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一级伦理电线在2019|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 gogo人体销魂baoyu231| 日本dhxxxxxdh14日本|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两个人看www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欧美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卡通| 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女同在线观看| 激情三级hd中文字幕|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在公车上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百度| 四虎网站1515hh四虎| 国产jizz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