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法的含義大全11篇

時間:2024-02-05 15:17:5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學技術法的含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科學技術法的含義

篇(1)

溝通、重視《通信科學技術名詞》(2007年)中對這兩個英文術語全稱的定名[2]:

無線保真 wireless fidelity, WiFi

符合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802.11b標準、目前使用最廣的一種無線局域網。

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 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

符合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802.16標準的一種無線城域網。

“無線保真”這一中文名并不算長,人們不用這個中文名的原因很多,不完全在于中文名太長;“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確屬長名,提議改得再短些無妨。

不論是“維發”“維邁”,還是“威發”“威邁”,乍聽起來都有些怪;雖都屬于純音譯,但“維”“威”只是聲母與Wi [wai]的輔音相近,韻母ei則與想要的元音ai相遠,會不會誤導將英語讀成wi或wei?況且這兩個英文縮略語首音節發音雖然相同,但含義相異,一個指“無線”,一個指“全球互操作性”;這可能帶來這類音譯難以重用的問題,即難有多產性。人們說漢語表音功能差,還得考慮文化因素,音譯之難,在此表露無遺。

可否從中文名的簡稱上另辟途徑?近查WiMax在維基百科、百度中首選全稱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第1個詞用的是詞性詞義均較單純的Worldwide,這比用多含義多詞性的World好多了;若依此,可借鑒《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第二版)》中的“萬維網 world wide web, WWW”[3],其中的“萬維”與“world wide”對應。

結語:綜合《通信科學技術名詞》《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中的既有定名和構詞成分定名,筆者認同《通信科學技術名詞》中“無線保真”這一名詞,將WiMax英文名微調,中文名訂為“萬維微波”:

無線保真 Wireless Fidelity, WiFi

萬維微波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 全稱“萬維微波接入互操作性”。

參 考 文 獻

篇(2)

中圖分類號:N04;R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13)03-0049-04

醫學名詞是醫學科學技術概念的載體和醫學科技知識的結晶,在醫學科學技術形成、積累、交流和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規范、統一的醫學名詞,是醫學發展、交流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醫學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筆者梳理了醫學名詞在使用中的常見錯誤,并舉例分析,以促進規范醫學名詞的推廣應用。

一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網絡信息化,使獲得醫學信息等共享資源更為便捷。但名詞使用不規范、不統一,疾病名稱、含義及術語表示的范圍、劑量、方式不一致,嚴重影響醫學信息資料在不同地區、不同醫院、不同部門的使用。這種不規范、不標準的情況,經常在醫學文件、論文及著作中出現,影響醫學科技知識的準確表達、采集、使用、傳遞和記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不規范的習慣用法。例如:表達“遺傳易患性”時,仍然使用“遺傳易感性”;未使用“腦神經”而使用“顱神經”;“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還在叫“谷丙轉氨酶”。究其原因,是沒有認識到使用規范名詞的重要作用,未能及時關注學科進展,并查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名詞。

2.使用口頭簡稱來書寫醫學文件及論文著作。如將“甲狀腺功能亢進”簡寫為“甲亢”, “風濕性心臟病”簡寫為“風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簡寫成“慢支”。這種用口頭習慣用語代替規范醫學名詞的情況,在醫學文件及論文著作的稿件中時有出現。

3.外國人名翻譯不規范。在以外國人名命名的疾病名稱中,常有譯音不準確,或將法文、德文等外文的人名,按英文翻譯的情況。例如將GuillainBarré syndrome譯為“格林-巴利綜合征”,而這兩個法國人名的準確譯文,應為“吉蘭-巴雷”。

4.因藥物生產廠家不同,存在一藥多名的現象。例如,頭孢菌素類藥——頭孢呋辛,美國公司生產的商品名是“力復樂”,意大利某公司生產的商品名叫“明可欣”,英國公司的產品則稱“西力欣”。雖然各公司的商品名不同,但它們都是同一藥品“頭孢呋辛”。根據藥物的商品名有時很難確定其屬性。例如,“喘定”是“二羥丙茶堿”,“喘息定”卻是“異丙腎上腺素”,“消心痛”是“硝酸異山梨酯”,而“心痛定”則是“硝苯地平”。

為準確反映、揭示藥物本質,國家頒布藥物通用名,這是藥物的法定名稱。使用通用名,即同一品種的藥物,使用相同的名稱,有利于對藥品的監督管理,有利于醫生正確用藥,有利于保護用藥者的合法權益。

5.對名詞概念的內涵理解不清,造成使用不當。例如,發病率與患病率、死亡率與病死率,經常出現使用混亂的情況。這兩組名詞的概念不同,意義上也有很大區別。某病發病率是該時期該地區人群中新發病例的頻率;某病患病率多指某時點某地區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所占比例。死亡率是某地某時段死亡人數與該地該時段平均總人數之比率;病死率則是,某時期內因某種疾病死亡人數與同期患某種疾病的病人數之比率。

6.同音字混用,也是比較常見的錯誤。例如,將“同工酶”寫成“同功酶”,“腭裂”寫成“顎裂”,“瘙癢”寫成“搔癢”,“煩躁”用成“煩燥”,“松弛”錯寫為“松馳”,“適應證”寫成“適應癥”,“膽堿酯酶”寫成“膽堿脂酶”。

7.使用不規范簡化字的情況,也比較多見。例如,將“年齡”簡寫為“年令”,“副作用”簡寫為“付作用”,“預防”簡寫為“予防”,“闌尾炎”簡寫為“蘭尾炎”,“蛋白質”簡寫成“旦白質”。

8.不熟悉名詞命名原則造成的錯誤。例如,將“膽總管”錯寫為“總膽管”,“肛提肌”錯寫為“提肛肌”。同時,國際解剖名詞委員會已經廢棄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名詞。所以,用人名命名的“浦肯野氏纖維”應改為“興奮傳導纖維”,其他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學名詞,應以此類推。

二對策

為保證醫學名詞的正確使用,首先要樹立使用規范醫學名詞的概念,掌握查詢規范名詞的多種方式,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名稱和《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同時,可以從名詞的定名原則、科學性、概念內涵的角度,發現、提出問題,提高使用規范名詞的水平和能力。

1.根據定名原則來理解、判斷名詞是否規范。例如:利用解剖學部位器官定語在前,形態性定語次之,動作主語緊靠主格名詞的原則,以及廢棄以人名命名解剖名詞的決定,來思考、把握解剖學名詞的正確使用。

2. 遵循取消以療效命名藥名的原則,并從貫徹使用國家藥典名稱和藥品通用名的角度出發,審視藥名使用中的問題,保證藥物名稱使用的標準與規范。

3.名詞是科學技術概念的代表和載體,其命名以科技概念為依據,要求準確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本質,有確定的語義范圍。因此,可以從名詞的科學性及概念內涵的角度發現提出問題。例如,“剖腹產”的確切含義是“剖宮產”,“潰瘍病”的規范術語為“消化性潰瘍”,“抗菌素”的正確名稱是“抗生素”,“血液動力學”準確提法為“血流動力學”。

三舉例

為對醫學名詞使用中的常見錯誤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筆者從容易混淆的字、容易錯寫與誤用的字、常見不規范名詞這三個角度舉例說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容易混淆的名詞

1.“征、癥、證”是醫學名詞使用中最易混淆的三個字。根據字義,“癥”是患者的主觀不適,用于癥狀。如:臨床癥狀、癥狀鑒別診斷、手術并發癥。“征”是客觀檢查發現的異常表現,用于體征、指征、綜合征。如: 手術指征、唐氏綜合征。“證”是證據、證明,用于適應證、禁忌證。

2.“脂、酯”。“脂”是指動植物體內的油脂或脂類。因此,含脂肪的蛋白質叫“脂蛋白”,含磷酸基的脂肪稱“磷脂”,含糖基的脂肪為“糖脂”。而甘油三酯、膽固醇酯、特異性和非特異性酯都應用“酯”。

3.“氨、胺、銨”。泛指氨類化合物或衍生物時多用氨,如氨基酸,氨基多糖。“胺”是氨中的氫原子被烴基所取代后的化合物。“銨”是一種一價陽離子,多與一些酸根結合生成鹽,如氯化銨, 硫酸銨。

4.“粘、黏”。“粘”作為動詞用時讀zhān,用于:粘連、粘貼等。“黏”作為形容詞讀nián,用于:黏稠、黏附、黏膜、黏性、黏液等。

篇(3)

一、來源及含義

(一)循環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20世紀60年代環境保護思潮和運動崛起的時代產生。“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受當時發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

“循環經濟”一詞并非國際通用術語,在學術界尚存爭議,從各種文獻對它界定的共同性來看,就是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社會生產投入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綠色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綠色經濟的“綠色”,不是人們感知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征性用語。一般認為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效地、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或經濟發展形態。

(三)生態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第一,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第二,生態經濟是讓整個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棄的全過程像生態系統一樣形成全封閉循環,最終達到資源的零輸入和廢棄物的零排放,使生產系統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理想化階段,在知識經濟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個國家生態經濟的發展僅僅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趨勢。

(四)低碳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早在2003年,英國頒布的《能源白皮書》,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 低碳經濟是碳生產力(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形態,它的著眼點是未來幾十年的國際競爭力和低碳技術產品市場,目標是低碳高增長。低碳發展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二、相同的理念、支撐點和追求

(一)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

新的價值觀念包括: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的消費觀念擯棄過渡浪費和奢侈之風,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二)支撐點是綠色科技和生態經濟倫理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以綠色科技和生態經濟倫理為支撐點。

綠色科技是指科學技術的生態化,因而又稱之為生態科技,主要是針對科學技術的功能及社會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倫理和科技價值問題。綠色科學技術或者生態科學技術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的,目的是促使人與自然協同演進、共同發展,是在生態自然觀指導下,受生態意識支配和生態倫理、生態價值約束的科學技術,這種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與統一的科學技術越是發展,人與自然間的關系越融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優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類性是綠色科技的顯著特征。

生態經濟倫理是適應當代人類發展的生態經濟的新時代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經濟倫理。生態經濟倫理的深刻內涵是:生態經濟倫理強調環境憂患意識的重要性;生態經濟倫理追求平衡、和諧的道德境界;生態經濟倫理的根本價值觀是可持續發展。

三、不同的側重點、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倡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綠色經濟關愛生命,鼓勵創造,突出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分配,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生態經濟則吸收了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以太陽能或氫能為基礎,要求產品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密閉循環,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而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量來講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潔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和溫室氣候,使在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較低的經濟形態。

篇(4)

摘 要:隨著全世界資源耗竭與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人類愈發覺得實發展綠色經濟、施綠色技術創新是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以“綠色理念”指導創新的全面創新,是以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為出發點來研究技術創新的。綠色技術創新是對傳統技術創新的繼承與發展,綠色技術創新強調技術創新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這具有顯著的進步意義。

關鍵詞:生態化;技術;創新

一、生態化技術創新的基本內涵

生態化技術創新一方面由于人們不能解決傳統技術創新帶來的負面效應,當然這也是研究技術創新視角的局限性所帶來的;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科技、社會、自然和人等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所以單純依靠一種手段或方式來解決傳統技術創新的問題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使用綜合的辦法。技術創新的過程,既是運用自然技術的過程,也是組織和調控社會技術的過程,更加是發揮人的智力的過程,總體來講,生態化技術創新是是融合這三者同意的的綜合的運用過程。

這里所說的“生態化”不但借鑒了生態學范疇的生態含義,并超越這個含義本身是指事物之間的平衡協調、相互促進、相依共存、和諧同處、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它包括四個相互影響、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子系統,即社會生態化、自然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人的生態化。其中自然生態化是指通過生態化技術創新協調資源利用、節約、保護與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使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和諧相處,來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經濟生態化是指通過生態化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系統中各要素和諧、協調、全面、可持續發展。①

二、對技術創新過程中的“技術”辨析

“技術創新”不僅是一個專有名詞還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與“技術的創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技術創新”是一種過程,指的是一個或多個技術組合如何應用到價值實現中。“技術的創新”是一種知識形態,它僅僅是指技術本身的發展和進步。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求“新”,“新”即是因為某種新技術的使用或一些技術的新組合運用于社會生產而首次實現新價值,而技術創新的實現和價值的獲得歸根到底離不開“技術”這一中介和橋梁。因此,要全面、準確地理解技術創新的內涵,就必須對技術有一個全面的理解。②

人們常常把技術理解為一種技能,這種技能是用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技巧。例如:1979年版的《辭海》把技術定義為“技術是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實際上這是對技術的一種狹義的理解,技術并不只是應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過程中,它也存在于人的自我調節過程和人與人的關系的過程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技藝(技術)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東西,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交易技術在于獲得金錢,醫療技術在于使人健康,軍事技術在于取得勝利”,“管理技術、運用夫權的技術、運用父權的技術”。從這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的“技藝”至少有三層含義:首先是應用在生產的領域的能力與技巧,自然力的本身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如釀酒、冶鐵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技術;二是指辯論術、藝術修辭、文學等的方法與技巧,如邏輯思維等,即思維技術;三是社會領域技術,如軍事技術、管理技術,即社會技術。陳文化等認為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相對應,技術也相應有自然技術、人文技術和社會技術,“自然技術是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或‘活動方式’,即如何做事的方式方法體系;人文技術是自我調節,如何做人的方式方法體系;社會技術是協調和善待人際關系,如何處世的方式方法體系”③

馬克思曾說過:“技術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外化,一方面體現著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一種客觀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關系,另一方面也反映著技術形態中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他在《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指出:由于技術的進步,“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④這說明表現在“物質生活的生產過程”關系和“人對自然”中的技術也一定會表現在“社會關系”方面,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生產過程中。由此可知,馬克思也認為在自然技術應用過程中,必然產生社會技術和思維技術(屬于人文技術門類)。

可見,技術廣泛存在于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及人與人的關系的過程中,而技術也正是有關于自然和社會的控制與人的自我調節的手段與方法體系,它是由社會技術、自然技術、和人文技術(包含思維技術)等組成的大系統。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技術創新就應改是由通過與自然、社會和人文科學相對應的自然、社會和人文技術等綜合運用于社會生產而獲得綜合價值的活動和過程。

我們要減少甚至是消除傳統技術創新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通過調整技術創新的價值和目標,將人文技術創新、自然技術創新和社會技術創新有機的結合起來,樹立科學、全面的技術創新觀,才能適應經濟、科技、環境、文化、社會的變化和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院)

注解及參考文獻:

① 胡元清.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的復雜性研究[學位論文].2007.湖南大學

篇(5)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4-0071-02

在傳播學的角度上來看,公眾理解科學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公眾作為受眾群體的基礎,通常需要被動的對科技進行接受;二是公眾作為傳播者中的一部分,也能適當的對科學技術的看法和建議進行有效地反饋。媒體科技在進行實際科學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對大眾傳媒中比較有利條件進行使用,同時除了有效地對科學知識進行傳播,我們還要有效地借助科學技術減少負面效應,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加強公眾、科學家和政府3方面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正確的對公眾起到引導和幫助作用,使其參與到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過程中,積極的參與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討論,幫助公眾正確的對科學進行理解[ 1 ]。

1 我國公眾對科學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1)公眾對科學的含義的理解。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公眾理解科學一般都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中的科學普及。和傳統的科學普及不相同的是,現代的科學普及已經不僅僅是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傳播,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現代公眾理解科學的含義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對科學知識和信息被動的接受,公眾理解科學除了需要對科學知識、方法、思想和精神進行接受之外,還需要對科學技術中的負面效應、科學知識的使用方式、社會影響等進行正確的評價和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理解”的目的不僅是要說明現代科學對社會的積極性和作用,使得公眾對科學報以更為贊賞的態度,因此更加支持現代科學的發展。而是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不畏懼科學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幫助公眾加深對科學的全面掌握和理解,最終形成科學家、政府和大眾新的對話方式,使大眾更好的參與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相關決策討論當中。這種方式不僅能有效地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進行監督,同時還能更好的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和社會應用起到決定性作用,以此來保證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積極作用和

影響[ 2 ]。

2)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比較片面。自從世界第二次大戰開展以來,世界上中核技術、化工行業、生物技術方面等現代科學技術雖然為人類創造和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是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戰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問題和影響。這把“雙刃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科學技術雖然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和進步,但是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嚴重的影響了大眾的生活。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我國絕大部分的群眾都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持支持和樂觀的態度。這個比例很明顯的高于美國、歐美、日本等其他先進的發達國家[3]。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是和我國早期的科學技術傳播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在最初的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基本上都是單向傳播的方式,在傳播的時候更重視的是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灌輸,也就是科學技術知識經過科學家研究后直接流入到群眾的世界中,群眾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展現的是接受的能力,因此群眾基本沒有機會對科學技術產生質疑。

2 有效發揮媒體科技傳播社會責任的建議

1)培養更多合格的新聞媒體人,讓公眾輕松地對科學進行理解。首先,想要將這項工作更好的開展,就應該全面對記者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進行提升[ 4 ]。在公眾理解科學的角度上講,“理解”是一項比較高的要求和目標。如果作為傳播者中的記者都不能達到“理解”的程度,那還怎樣對公眾進行科學的傳播和推廣呢?其次,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該牢牢的記住“兼聽則明”的工作態度,對稿件進行發表之前要保持謹慎。特別是在面對重要的問題或是科學研究時更應該如此,一般人甚至是科技記者很難認識到對錯或是事情的真偽。在這個背景下,記者應該認識到眼睛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事情,同樣,耳朵聽見的事情也不一定為假的。在工作的過程中,記者特別是科學記者一定要嚴謹,防止出現工作的事物或是偏差,以免對科學發展和推廣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科學記者還要不斷對自身的知識水平進行提升和完善,盡量將比較枯燥的數據或是理論通過更為通俗的表達方式讓大眾進行理解,讓讀者真正的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拓寬傳播內容,讓公眾對科學進行全面的理解。在公眾理解科學的角度上來講,媒體科技傳播的不僅應該對科學知識、精神、思想和方法進行加強,同時還應該將科學技術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進行表明,讓公眾對科學技術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充分的了解到,科學技術不僅有很大的優點,同時也有一定的缺點。現代大部分媒體科學技術傳播的主要內容就是將科學家所研究出的相關成果進行展示和公布。相關的研究表明,我國在近10年來的媒體科學技術傳播過程中,根據科學技術的報道內容上來講,一般都是“科學知識”更多,之后才是對科技成果的推廣和促進。在這個背景下,筆者認為,媒體科技的傳播內容也不應該被固定在一個模式下,而是應該在公眾理解科學理念的影響下,及時的對自身發展理念進行更新,幫助公眾更好的對科學進行理解[ 5 ]。

3)利用傳播技術,讓公眾主動對科學進行參與。公眾理解科學的重要標準就是公眾對科學問題的參與程度。隨著現代我國的傳播手段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媒體科學技術傳播模式也逐漸從最初的單一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同時電視、手機短信等技術手段,也是現代媒體和受眾的主要交流方式。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充分的對網絡媒體進行利用,同時還要發揮對群眾的引導作用,讓公眾能夠更主動的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

3 結論

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對今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公眾也能真正的參與到科W技術的應用中,為我國科技發展奠定更穩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麻曉蓉.從公眾理解科學看媒體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J].科技傳播,2011,35(1):7-8,10.

[2]麻曉蓉.從公眾理解科學看媒體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C]//第六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15,14(6):522-525.

篇(6)

(一)缺乏相關的法律條文及規定

對案件材料進行鑒定時,沒有按照相關的法律程序來進行,這一行為以及最終的鑒定結果,是沒有任何法律效應的,應將這一行為進行否定,或者及時進行補充和改正,以上描述我們將其定義為違反刑事科學技術鑒定的程序性法律規定后果。有很多行為都在《刑事訴訟法》、《程序規定》以及《鑒定規則》中被注明是禁止發生的,一方面要通過實體法進行禁止,另一方面從訴訟程序意義角度予進行否定。當刑事科學技術人員對于案件材料進行鑒定時,必須遵守法律的相關規定,及時已經出現了違反相關規定的鑒定方法,但上述問題而給鑒定工作導致的不利影響并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和救濟性的措施。

(二)程序中法律監督的不足之處

對于刑事科學技術鑒定中的偵查活動和行為,我國已頒布并實施了《刑事訴訟法》,基于偵查活動特點,做出以下規定:第一,刑事科學技術鑒定的鑒定工作往往是非公開的,所以在偵查活動中偵查行為只有少部分是可以直接對見證人開放的,而見證人或者被搜查人員及其家屬,對于案件的現場勘驗檢查、搜索、物證、書證的扣壓過程,法律尚未允許其可以行使監督權,當事人和其代表通常情況下也是沒有鑒定在場權的。第二,鑒定活動進行過程中有關見證人的見證制度在現行法律中也沒有做出明文規定。

完備刑事科學技術鑒定立法的相關措施

(一)完備違法實施的程序性的最終后果

若只是刑事科學技術鑒定人自身進行自律是不能夠完全解釋對刑事科學技術鑒定法律程序的遵守的,這還需要制定相關的措施來制約鑒定人的違法行為,避免他們的違法行為給鑒定工作造成不利后果。筆者認為在進行刑事科學技術鑒定立法的完善的時候,需要添加一些相關的規章制度,如義務性或者禁止性的規定,直接使程序性的后果受到制約。當鑒定人按照法律規定完成鑒定之后,未及時簽名或者加蓋鑒定機構的公章,就需要及時的依法補正。

(二)建立完善法律責任制

西方國家有種說法就是“沒有責任就沒有法律”。所以為了保證刑事科學技術鑒定人員能夠認真地對相關的法律義務的履行,并且強化研究相關的鑒定人員的法律責任問題,比如極少數鑒定人員利用職能和知識謀求私利,因工作不負責導致的錯誤鑒定和虛假鑒定等,責任機制的完善和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邊的法律責任具體含義應包括,由于自己的失誤,行為人直接導致委托人或者被鑒定人或者物的損毀,需不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三)完善法律監督程序

為了保證刑事科學技術鑒定的結果的公正、科學、可靠,解決存在鑒定程序中的弊端,增強當事人對結果的認同感,筆者認為監督刑事科學技術鑒定使用的方式可以進行如下劃分:1.辯護律師可以介入一般的案件鑒定過程中。2.鑒定過程中,當事人的親屬或其聘請的技術顧問能夠有限度地參與。3.確立刑事科學技術鑒定見證人制度。

篇(7)

   Abstract

   Legality modernization is the content of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it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onventional legal system to modern rule of law. Realizing the legality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an arduous historical task. The legality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the tremendous challenges as well as hard-won opportuniti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ity modernization continuously and establish the modern socialistic legal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ic nation.its ful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s such as modernization, legalsystem and legality modernization. Chinese legal modernization have appears distinctive character:for example from receive passive to active choose; use for reference western legal modernization advanced experiences to build socialism law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law modernization start-up mode is legislation dominant mode;Afore law system reform and law ideal update behind, ideal fields struggle sharply etc. we  learn the modernization of law system acquires some achievement, it still have limitations, especially suffer unfavorable influence, so we should accept these lessons and absorb experiences in the following periods of the legal construction, we must go ourselves rule by law modernization roa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e disquisition make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strategy to build the socialistic nation ruled by law and then provides some policy advices at the level of practice.

   Key words:modernization of legal system;modernization;modern rule of law

   一、法制現代化相關概論解析

篇(8)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4-0088-01

一、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定義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采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高超精湛的技藝,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二、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

(一)石器時代

據記載,造物的起源是在17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當時我們的人類祖先就開始用獸皮、象牙、羽毛來裝飾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石器的制造藝術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大量的彩陶,其造型各異。

(二)商周戰國時期

在商代早期,采用多范分鑄法制造大型的青銅器,到商代晚期,青銅鑄造技術高度發展。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工藝,從鑄造技術到藝術風格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鑄造工藝由傳統的漸鑄發展出了蠟模、焊接、鑲嵌等工藝,形制由傳統的禮器向著生活日用器轉化,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輕松自由的新風格,并出現了許多精美絕倫的青銅工藝器。

(三)秦漢三國時期

從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發展的總趨勢來看,秦漢時期是一個走向衰落的時期,與戰國時代相比,秦漢時期的青銅器無論在數量還是品類上都減少了,造成這種現象比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藝門類的發展。

(四)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唐朝國力空前的強盛,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穩定、最強大的國家。這使唐朝的工藝美術顯得多姿多彩。最著名的莫過于唐三彩了,它是燒制的一種低溫鉛彩釉陶器,很好的證明了當時的科學燒制技術促進出工藝水平的提高。

(五)五代兩宋和遼金西夏元

宋代的瓷器藝術飛躍的發展,瓷器在生活中的應用面明顯增大,飲食器、茶具和酒具是宋瓷重用量最大的。到了遼代,建筑以建筑體量的視覺范圍來設計總體布局。西夏以佛教為國教,印刷業很發達,并且運用了活字印刷技術。金代后期,陶瓷也有所發展。元朝是多文化交匯的時代,來自草原的蒙古族喜愛繁麗的裝飾和金等貴重的工藝材料。

(六)明清時期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時代。明代工藝美術承繼了宋以來的美學追求,具有端莊、簡約、健實等審美特點。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各個門類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種之繁多、手法之豐富都遠遠超過前代。

三、科技進步的含義

科技是改變資源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知識總和;科技也是人們控制和改變自然環鏡的手段和方法。所謂科技進步就是我們運用用科學、材料和人力資源,以達成人類期求目標的歷程;科技進步就是運用我們的知識、工具、和技能以解Q實際問題并擴展人類的能力。

(一)科學技術與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聯系

科學技術與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工藝美術依靠擺脫實用功能的束縛來追求精神的人格自由;而科學技術則是在不斷滿足人體對物質的需要。

(二)科學技術的獨立性

科學技術也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有用即美”的理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使用價值向審美價值的有條件的轉化作為簡單的統一。相反,如果把形式美作為技術美的全部,客觀上又否定了科學技術的相對獨立性。也就排斥了技術美,這也是不正確的。

篇(9)

關鍵詞 :科學道德 科學技術 意義

課 題:本文系2011年河南中醫學院科研苗圃工程項目成果,項目編號:MP2011-49。

一、科學道德的含義

《現代漢語詞典》對道德的定義為: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書對道德的定義為: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科學道德能夠規范人們在從事科技工作過程中的行為,實現科學工作者的人生價值,展現人格魅力,體現綜合素質,是道德的一種形式。它可以糾正人們的錯誤行為,指導人們在社會工作中如何正確處理各種矛盾。科學精神是科學道德的思想內核,科研倫理是科學道德在倫理層面的反映,科研規范是科學道德在科研活動中的具體要求和行為指南。沒有崇高的科學道德,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給社會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

二、科學技術的含義及來源

“技術”一詞源于古希臘語techne,意指“技能、技藝”等。技術與科學(scientia)都是人類在實踐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但techne指的是主觀性因素,是人們主觀推斷和推理等的思維方法,而scientia指的則是反映客觀事物的理性知識,是人們發現、挖掘的客觀存在的但還沒有被人類加以利用的知識。在我國古代,技術泛指“百工”,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技術不斷應用自然科學理論,使得技術本身成為一個理論系統,成為一門科學。所以技術不再是零散的、不連續的生活經驗的總結,而變成了有內在聯系的、相互融會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實際活動即物質生產勞動出發把握技術的本質,認為技術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勞動的進化史就是技術的進化史。而人的勞動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可以把技術定義為人類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和自身發展,把社會生產實踐中的實踐經驗、工作原理匯總而成的理論體系,它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技術活動,二是技術成果。在技術和理論上闡述了人對自然的積極能動行為,及日常生產過程中展示出來的精神觀念,體現了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是認識本質力量的展現,屬于直接生產力。技術可以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同時,技術還可以改善自然環境,創造出更適合人類生存的外界條件。但技術運用不當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就需要人類在利用技術的同時,用科學道德來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更好地利用科學技術。科技的進步直接依賴于科學家們的科學勞動,科學勞動塑造人們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實踐、崇尚科學、遵循客觀規律、直面困難、樂于開拓創新、甘于奉獻的工作精神和態度。科學家們在長期的科學勞動中還形成了一套與科學本身的要求相一致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這種科學精神、科學態度、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推動了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在科學精神構成道德觀念重要內容的同時,科技知識也深化了人們對自然、社會和自身認識,人們道德視野的擴大,又為新的倫理道德規范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課題,并推動了科學道德觀念的更新與發展。

三、科技工作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知識也需要不斷地創新,但在創新的過程中,現有的科學倫理、道德會阻礙科技的進步。例如:在古代,我國的解剖學就已經萌芽了,但是由于封建禮教、道德思想觀念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的發展。我國古代有這樣的認識:“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這種落后的道德理念阻礙了解剖學的進步。清朝的王清任在輿論的壓力下,對解剖學的探索異常艱難。當時的封建禮教維護者辱罵其為“教人于胳堆中殺人場上學醫道”。而科學道德的建設沒有和科技發展同步,也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2009年,黑客入侵花旗計算機系統,向多臺遭感染的電腦下達指令并攫取資料,竊取銀行賬戶登錄信息,造成花旗銀行損失千萬美元。這反映了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網絡道德建設相對落后,沒有對人們使用網絡的行為及時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致使人們在利益的誘導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損害他人利益,置自己于法律禁地而不顧。所以,我們在分享科學技術帶來益處的同時,要關注科技的負面作用,及時完善道德建設,解決社會問題,使科學技術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四、科學道德和科學工作的辯證關系

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世界中,新的科學分支和前沿領域不斷出現,對現有的科學倫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加強上層建筑才能有力地統籌管理社會的正常運行。科學道德和科學技術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科學技術要向前發展,在某些方面就要打破現有的落后的科學道德,從而建立新的科學道德體系。新的科學道德體系在形成的過程中,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對現實情況的否定和對自身發展中的問題的否定后,形成一套符合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相對先進的道德規范,從而更好地指導科學技術的運用和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兩者是在運動中相互促進,同時又相互制約的。

五、恪守科學道德對科技工作的意義

首先,恪守科學道德有利于提高科學工作者的自律。道德自律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素質,也是在科學研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科學工作者自律性的提高有利于科學精神的發揚光大。科學精神激勵科學工作者發揚求真務實,做人與做學問杜絕弄虛作假的科學工作作風。

其次,恪守科學道德有利于科學工作者確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地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堅決反對偽科學和封建迷信。

再次,恪守科學道德建設,有利于科學工作者遵守職業道德,堅持嚴謹、嚴肅、嚴格的科學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自覺糾正科研工作中的不正之風和不良行為,有利于維護科技工作的神圣性與崇高性。

最后,恪守科學道德有利于科學技術工作者樹立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信念,這是對科學工作者的最高倫理道德要求。這種高標準的要求有利于敦促科學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防止科技成果的濫用、誤用和惡用,從而避免科技、經濟、社會、環境和人類自身的協調發展機制的不平衡性,有利于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等。同時,恪守科學道德有利于科學技術工作者樹立生態倫理觀念,有利于科學工作者按照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總規律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促進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的和諧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美仕,李玲,楊維.美國聯邦政府關于科研不端行為的政策演變——從不端行為定義的爭議與統一過程審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6).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7-0098-01

一、科學素養的具體含義

人們對科學素養含義的理解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同而有差異,針對現階段我國的初中學生來說,科學素養不僅僅是指科學課程里的具體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探究精神,創新能力。

1.對一般科學知識基本了解。初中科學課程內容包含了大部分的一般科學基礎知識,科學知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生物、科普技術等等,隨著社會經驗的日益豐富和對科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會越來越廣泛。

2.基本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人類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是在不斷進步的,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主動了解、研究各種現象,達到豐富人類科學知識的目的。這些經驗和方法經過幾百年的積累,已經有一定的規律。作為初中學生來說,需要對這些探究的過程、方法、態度進行了解,并指導自己的科學探究活動。

3.基本明白科學知識對人類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人類對科學知識的無止境探究,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包括精神上、物質上的。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初中學生是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吸取前輩的研究成果,發揮科學技術對人類的進步影響,消除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創新科學課堂教學藝術,進行探究性教學實踐

科學教學課堂是初中學生系統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場所。作為科學學科教師,除了系統的傳授課本知識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重要地位,教師的教學實踐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式的。科學素養是人文思想的重要部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對學生以后的成才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1.初中科學課程的幾個特點。科學課程有別于其它課程,一是科學課知識點眾多,既包含科學史、科學人物等人文社科內容,又包含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內容,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進行知識灌輸,學習過程是極其枯燥的,沒有師生課堂上的互動,科學課程就會淪落成那些依靠死讀硬記就可以蒙混過關的純記憶課程,完全違背了初中開設科學課程的宗旨。二是科學課程教學不但要求動腦,更重要的是動手。人類科學史發展證明,科學知識從來都不是來自空想,而是經過千萬次的動手實驗得來的。所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其實也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內容。三是科學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他們一般對科學課程有強烈的學習欲望,這既是教師教好科學課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藝術創新提出了要求。

2.提升教學藝術水平,系統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針對科學課程的具體特點,教師應提升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使得教學實踐更加適應學科要求,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在課堂內容的導入上要別樹一格,讓學生一上課就感覺新穎精彩,使得學生對課堂內容具有迫不及待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很快進入到學習的良好氛圍。在課堂伊始進行創設問題情境被證明是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它可以使得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點充滿好奇心理,并產生對其的探究欲望。

其次,科學課堂教學要因材施教,強調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教師要正視不同學生的差異性,提出差異性的教學方案。同時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組成多個科學興趣小組,在課余活動中,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學習。同時在小組活動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助,培養學生們的團隊精神,對一些學習壓力較大的同學,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減輕心理負擔,破除心理障礙,慢慢提升其對科學課程的興趣,提高整個團隊的科學素養。

第三,在教學實踐中,要因地因時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基于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案是最適合科學教學實際的方案,但由于科學課堂的局限性,例如學生知識面還比較狹窄、科學實驗程度難易不同、課堂場地條件的限制等制約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探究教學多方面考慮,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組織好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延伸科學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第四,針對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激勵的方法,避免使用不恰當評價打擊學生積極性。初中學生還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向著積極、健康等方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科學追求“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必須要有極大的耐心,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意識,對學生確有新意的想法和見解要及時給予鼓勵,對學生提出的科學探究要求,教師要盡量滿足,并做好指導,在科學教學的動手實驗部分,要注意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求知態度,這也是科學素養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激勵是一門藝術,要做到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激勵教學的合理運用,可以激發學生多問、多動、多想。對學生的激勵方法有很多,例如通過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不同語言表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贊許,對平時學習成績較好地學生,老師可以通過布置較高難度的科學活動,激發他們的更大興趣,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在課堂教學中多提問,讓學生在自己的一步一步的鼓勵下,增強自信心,使得各類學生都能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提高自己。

參考文獻

篇(11)

1、當前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

我國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前景卻是十分理想的,在環保以及化工生產領域中均有體現,通過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幫助解決了大量的生產排放問題。最初生物科學技術僅僅是應用在藥品的研制中,隨著技術不斷的發展進步,這種利用形式已經不能得到滿足,科研技術人員也逐漸的向起他層面延伸,實現使用效果方面的提升。在化工生產中應用這一技術方法已經總結了足夠多的經驗,但環保相關的生物技術卻正處于研發試驗階段,如果能夠全面\用生物技術來開展環保工作,對最終工作任務完成效率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并不會影響到最終的工作積極性。早在70年代,我國便已經能夠利用生物技術來幫助解決遇到的農業生產問題,并通過現場的考察來實現技術層面的優化,進而為生物技術的應用創造一個有利的基礎環境,發揮更積極的工作效果。如今的21世紀,生科科技技術應用目的在于幫助解決現階段所遇到的綜合管理控制問題,尤其是航洋環保中,解決了其他技術方法中所不能夠完成的任務,提升海洋的清潔程度,在清理垃圾時也不會造成其他污染物質出現。

2、生物科學技術應用的優點

2.1.醫藥生物技術

在醫療行業中應用生物科學技術,能夠幫助研制出創新藥品,在臨床治療效果上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夠達到的。例如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島素,便是采用生物科學技術仿制人體內所分泌的胰島素,注射到人體內能夠發揮糖分分解的效果。隨著生物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所能夠解決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在應用生物技術進行現場的預防控制時,充分采取這一方法也有助于提升最終的治療效果。醫藥行業發展中,生物科技技術起到了核心作用,這也是其他技術方法中所不能夠實現的,并且在生物科學技術中,也具有很大的創新空間,應用這一方法來解決醫藥制作中的難題,是當前行業發展慣用的方法,也是解決現存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解決常見問題,在相關問題的解決效果上也會有明顯提升。此外,一些生物工程也可以應用在疾病的預防上,比如基因工程中的乙肝疫苗對乙型肝炎的遏制有著促進作用。這給生物科學技術醫藥方面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變革。

2.2.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物技術

農業發展中應用生物科技技術,研制出了很多的環保農藥,有效的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同時使用后也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畜牧業應用生物技術體現在疾病的預防層面上,在動物的食料中添加一些有益的生物活菌,可以幫助預防很多疾病,使動物能夠健康的成長,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生物科學技術應用能夠隨著使用層面以及針對群體的不同,體現出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并達到一個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發現問題后及時探討解決措施,對提供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幫助。

2.3.環境中生物科學技術的運用

對于生態環境失衡問題的解決,充分應用生物科學技術,可幫助恢復平衡。例如池塘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物質,導致水中營養過剩,魚兒因缺氧大量死亡。通過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可幫助維持池塘中生物物質的平衡性,從而達到一個均衡的效果,解決了水中缺氧的問題,快速恢復池塘內的平衡性。通過生物修復技術使污染的環境得到有效的處理,并恢復到初始狀態的過程。為此,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3、生物科學技術應用的弊端

3.1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例如抗生素的應用,這一生物科學技術對醫學行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前卻存在生物科學技術應用不合理的現象,技術濫用最終導致的問題是人體內環境失衡,對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時對身體內的其他細菌也一并抵抗。這樣會造成人體免疫機能下降,并且對其他藥物也會產生抗體,生病后治療的難度也會因此而增大。抗生素的使用具有嚴格規定,雖然危害大,但治療效果卻是十分明顯的,這也成為當前應用這一技術方法的主要原因,通過協調好當前所存在的問題,并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深入分期起影響,最大程度的避免弊端問題發生,這樣才能夠達到最合理的效果。發揮生物科學技術積極影響作用,首先要針對這部分弊端問題進行預防控住。

3.2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利用生物科學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隨意排放,導致局部生態系統的平衡性被打破,并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生物入侵是當前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生物科技技術胡亂使用所造成的,在現場并不能發揮最合理的控制效果,一旦生物入侵問題出現,解決處理也是十分困難的,需要經歷很長的凈化時間。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論述可以總結到,在學習生物科學技術中,我們一定要了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合理運用,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學科給我們帶來的新技術,此外也要了解這一學科的誕生對我國的農業、醫藥、軍事以及環境的影響,學會用正確的態度看待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讓它更有利于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另类小说图片综合网|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免费看电影| 欧美妇性猛交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好想吃你的馒头|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男人使劲躁爽女人动态图 | 97国产在线公开免费观看| 娇妻校花欲乱往事叶子| 中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videos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黄色大片| 久久五月天婷婷| 国产精品bbwbbwbbw| 5566电影成年私人网站|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欧美性天天影院| 亚洲性图第一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 4480新热播影院|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中文字幕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m|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最新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男人操女人网站|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色婷婷综合在线|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