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學研究方向大全11篇

時間:2024-02-20 14:44:09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產業經濟學研究方向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產業經濟學研究方向

篇(1)

2現代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的研究意義

產業經濟學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經濟學科,之所以稱其特殊,是因為產業經濟學學科的正式確立以及正式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關于產業經濟學的相關思想和內核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便初見端倪。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增長需求,產業經濟學的熱度與日俱增,產業經濟學研究范圍漸廣,其為經濟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也日趨明顯,并且在產業經濟學研究規模逐漸擴大的過程中,相關學者和專家逐步確立了現代化的產業經濟學研究模式,即將微觀經濟作為經濟發展主導,將宏觀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核心的全新經濟學研究模式。同時,基于當前國民經濟發展,市場經濟形式日趨多元化,影響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因素多樣,傳統經濟學背景下只針對企業內部架構的研究方向在促進經濟發展層面已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全面掌握產業經濟發展態勢,因此,在新形勢下要結合博弈論、方法論等諸多方法,對不同的產業經濟案例進行剖析,以多個性來概括產業共性,將競爭秩序與競爭激勵作為穩固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進而能夠實現多層次、多角度研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前沿問題,加速理論成果向實踐應用的轉化,促進現代產業經濟的發展。

從整體來看,研究產業經濟學的重要意義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方面。首先是理論意義,通過博弈論、方法論、案例解析等方法對產業經濟學展開研究,有利于建設統一的產業經濟學體系,有效地將經濟學與管理學二者有機融合,一改往日傳統經濟學實踐應用效果不佳的弊端,加強應用經濟學學科建設水平。其次是實踐意義,通過研究產業經濟學,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形成,加強國內產業供給側改革,優化配置國內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經濟的創新發展,由過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精細化經濟增長模式,降低生產損耗,提升生產效率與效益。

3現代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

3.1人際捆綁

互聯網已成為當前國內現代化產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產業經濟發展要圍繞互聯網經濟展開,并且隨著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深化發展,互聯網經濟的核心地位將更加明確,其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也更加明顯。在歷年的產業經濟研究過程中,隨著產業供給側改革,產業經濟也在尋求著發展模式的更優選,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人際捆綁形式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人際捆綁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是發揮企業經濟的規模效應,通過擴大企業消費規模,進而降低個人消費成本。具體到互聯網經濟中,人際捆綁產業經濟的典范便是團購,例如,過去的美團、餓了么,已經今時今日大火的拼多多,這些企業和品牌便是依托人際捆綁產業經濟形式來對自身產業經濟進行市場拓展,近年來取得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成績。人際捆綁產業經濟在互聯網產業中的深化應用,演變出團購經濟這一主流經濟形式,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人際交易成本,這是人際捆綁產業經濟形式能夠在互聯網產業中大獲成功的關鍵所在。團購依托的是互聯網,用戶通過PC端和移動端上的軟件或者APP下單來實現。團購經濟之所以會出現并發展到如今這樣的火爆狀態,源于早期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而企業從自身層面出發無法有效獲取用戶需求所致,因此互聯網企業轉變思路,將滿足需求的答卷交到用戶手中,讓用戶通過人際捆綁的形式來傳播自己的需求,并通過捆綁的方式降低互聯網企業運營成本,以產業經濟規模效益實現企業成本降低、用戶消費成本降低的雙贏。具體而言,團購的經濟模式通過人際捆綁形式,通過消費評價以及消費價格降低這兩項來迅速完成企業產品在用戶群體中的裂變,隨著團購經濟的不斷發展,近乎已占據當前互聯網經濟產業的半壁江山。人際捆綁產業經濟,相比傳統的企業產業經濟,能夠快速打開用戶市場,不必再花費大量精力去市場調研,臨摹用戶畫像,將選擇權交給用戶,以規模經濟效應實現雙贏。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想要進一步提升效益,便需要互聯網企業提升估價精準度,將折扣力度降至最低,同時進一步加強人際捆綁信息傳播的研究,從兩個關鍵環節提升團購消費的活性。

3.2網絡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化應用,在為傳統產業經濟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在新形勢下的全新發展帶來了機遇。隨著“互聯網+”和其他產業的有機融合,為傳統產業發展帶來全新變化,因此,網絡融合成為時下產業經濟發展和尋求突破的最優路徑。在演變過程中,以轉變傳輸的方式,加強網絡融合產業、通信產業以及傳統產業模式三者的融合。從經濟學角度來考量,網絡融合實現了將消費者終端、市場工作與服務三個層次的有機融合,并基于規模經濟效應有效降低了生產和運營成本。不過并非所有的網絡融合都一帆風順,以三網融合為例,其在融合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站在雙邊市場視角來看,三網即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電信網,這三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強行融合不僅困難多,而且即便完成了融合,能起到的實際經濟效益提升作用也比較有限。因此,想要加速三網融合,且提升融合后的產業經濟效益,需要政府牽頭開展工作,通過制定長短期規劃,將數字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納入三網融合的產業進程中,有效加強三方產業之間的聯系,一方面降低融合難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加緊密地聯系,提升融合后的產業收益。此外,對產業進行融合探究時,不能將理論內容割裂,而是要結合規制理論、雙邊理論以及捆綁理論在內的多種理論內容展開深入研究,以提升可持續競爭力為基礎,以探究產業布局和發展為導向,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3.3雙邊市場

篇(2)

產業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是通過當前科學技術發展中各種管理體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實現的微觀狀態下的經濟產業體系,是以理論為基礎,應用為前提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過程。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微觀經濟學是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結合當前經濟理論實現的應用性質的經濟學過程。西方產業經濟學側重于從企業角度出發研究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行為,在西方國家的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通過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進行發展和探究的過程。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也逐步的實現了產業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但由于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使得當前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影響因素,更是使得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手段的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制約前提和影響手段。

1. 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發展現狀

產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是當前高校經濟學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更是實現經濟學教育的重要保證手段。目前而言,我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設有產業經濟學專業,在經濟學的管理和教學過程中,由于各個學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學過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盡相同。設在經濟學院,有的將產業經濟學設在管理學院。教學中的內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產業組織理論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認為研究產業組織就是研究市場運行,以及通過對產業組織的研究幫助人們分析現實的市場,但這些研究撇開了廠商內部的與控制和股東、銀行、資本市場與經理控制的關系問題。

2. 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明確雖然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國了產業經濟學專業,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并沒有統一的認識。外傳統的產業經濟學并不包括產業結構的內容,但我國始終對產業結構調整非常重視,我國學者對產業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方面。在實踐中,我國應用產業政策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事例較多。尤其是最近的這次經濟危機,使得我國政府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政策都更加重視,利用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更加頻繁。但我國對產業組織理論研究調整產業結構、重視不夠,還停留在照搬國外理論的層面上,在實踐中鮮有通過對產業組織的調整來改善市場運行的案例。這使得我國不同高校在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上產生較大差別。

2.2產業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我國實際相脫節產業經濟學引入國內教學的時間較晚,其教材的內容大多是從國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國外的案例,和中國的實際有較大距離。以產業組織理論為例:產業組織理論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為假設前提,博弈論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的不同,國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不是很嚴重,這些模型對國外企業行為的解釋力就較強。但在國內,生產者和消費者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策略性行為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這些模型對中國企業行為的解釋力不強。中國學生在學習了這些內容以后,仍然不能對身邊的企業行為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解釋,就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也無法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教學目的。

2.3產業經濟學的教材不規范,缺乏權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產業經濟學教材有國內學者的,也有國外學者的,但國內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內容和體系設置差別較大。即使是國內編寫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編者奉行拿來主義,直接照搬照抄國外的教材;還一些

編者把一些還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權威受到學生質疑。教材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質量,產業經濟學的教學缺乏權威的教材是制約這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產業經濟學的教學手段落后,學生缺乏實踐能力我國高校中產業經濟學課程還停留在講授的層次上,缺乏輔助教學手段和實驗或實踐環節。一般來說,學生大多是從一個校門走到另一個校門,絕大多數學生對企業以及對企業的運行沒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認識,也可以說根本不了解企業,這一方面會造成學生不能對產業理論或模型的作出正確認識和理解,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大大減弱。

3. 改進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3.1明確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我國的法治環境和產權制度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商業誠信體系有待建立,這是我國目前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有其特殊性,我國的產業研究應立足于這個現實來研究我國的產業組織和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要把西方產業理論中國化作為現階段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同時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理論。

3.2編寫和我國實際相結合,適合中國學生學習的產業經濟學教材在明確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的基礎上,首先要規范產業經濟學教材的內容,使各高校產業經濟學的教學相對統一;其次,教材內容要和中國產業的實際情況相一致,使得學生所學的理論應能解釋中國的產業現象,從而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另外,還應提高產業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質量,少一些拿來主義,多一些編者自己的特色。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7-0094-03

農業經濟學是以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社會學科。雖然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過一些農業經濟思想,但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則是伴隨著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形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相應變化。早期農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農業生產狀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等問題,從20世紀早期開始,農業經濟學開始關注農場經營管理如農場主如何調整生產方式以獲得最大利潤問題,這個階段農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農場經營管理的農場主。在經濟起飛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主要功能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轉變到以農業政策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通過榨取農業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于曉華、郭佩,2015)。在“食物問題”解決之后,農業又面臨城鄉收入擴大的“貧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農業經濟學科培養出大量農業政策研究人才。進一步,當城市化、工業化結束之后,如何減少農業政策對市場扭曲,同時調整農業經營方式,拓展農業環境生態、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成為政府面臨的新問題,即“農業調整問題”(Yu and Zhao,2009)。在這一階段,市場對農業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開始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傾斜(周應恒、盧凌霄,2009)。

當前中國正處在通過各種政策補貼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貧困問題”階段,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未來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會持續下降;隨著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農村貧困問題逐步解決,如何調整農業生產功能,緩解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減少政府財政支農負擔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新的研究重點。研究對象和重點的改變要求學科的培養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必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而趨于萎縮。當前中國的農經學科正面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而歐洲的農業已經進入最后的產業調整階段,農經學科也經歷了大量的調整重組過程,通過研究他們農經學科的培養,有助于幫助我們設定農經學科的改革方向,緩解學科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提高學生的就業情況。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總結當前我國農經學科的特點與挑戰,之后以德國幾所開設農經學科點的大學為例,簡要介紹德國農經學科專業與課程設置以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方案,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借鑒。

一、當前我國農經學科培養模式與挑戰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農業經濟學學科培養模式依然以為政府相關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機構輸送政策分析執行人才為目標,培養內容與方法也注重宏觀政策問題、忽視具體農業經營、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農業信息化等市場亟需人才,е屢嘌出來的學生往往熟悉體制和政策等宏觀問題,但管理實務和操作技能極為缺乏(毛迎春、黃祖輝,2006)。相應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關注勞動力、土地制度、糧食安全等宏觀問題,而對農場經營、農產品營銷、食品消費等具體現實問題不太關心(馮開文等,2014)。

受培養模式的限制,當前我國農經學科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萎縮,市場對以擅長農業政策分析的農業經濟學畢業生需求不斷下滑,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由此導致農經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于曉華、郭佩,2015)。其次,傳統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正不斷被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等顯學擠壓(張露等,2016),而這些學科擁有更完善的培養模式和更廣的就業市場,農經學科缺乏特色,喪失競爭力。

二、市場導向的專業與課程設置

德國是一個高度市場化工業化的國家,農業GDP占GDP總量不足1%(國家統計局,2016)。由于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太小,傳統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學科設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相關大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例如,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對奶制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基爾大學據此設置了牛奶生產專業,開設奶制品生產、銷售以及產業鏈管理等相關課程;歐洲居民對養馬以及賽馬運動尤為熱衷,針對這一需求,哥廷根大學在農學院下面設置了馬學,除了教授馬匹飼養之外,還開設賽馬運動以及體育經濟等相關課程。此外,狹義農業雖然不斷萎縮,但與之相關的食品加工、銷售、餐飲產業、農業資源管理、棉紡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經濟產業則蓬勃發展。部分大學針對這些新興產業開設了食品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等新興專業與課程。

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德國農業學科課程設置安排非常廣泛,不僅有農業經濟、國民經濟、食品經濟等專業課程,還需要了解企業管理、社會學、法律等相關課程。由于德國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各種課程。

三、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

德國授予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學校較少,最為知名的是以農業科學為主的霍恩海姆大學(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來我們以該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為例來了解德國的情況。霍恩海姆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課的碩士項目,學習時間4個學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該項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課程(compulsory modules)與半選修課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學習,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選修課程(elective modules)與論文寫作。必修課程包括農業與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應用計量經濟學(Applied Econometrics)、環境與資源經濟學(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農場系統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等五門課程;另外,學生還可以從農業發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國際農業貿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選修課程里面選擇一些課程。除了課堂學習外,學生還要求參與上機操作、小組討論、學術研討會以及案例分析等訓練。第二個學年學生依然要從一系列課程中選修10門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學生農業經濟學教育,并保證學生能夠獲得與意向工作相關的訓練。碩士導師會對學生的選課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議。根據每個學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學年還必須完成碩士論文的寫作。

該碩士項目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視角、跨學科分析復雜系統、交流、談判、促進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就業領域包括政府部門、NGO、國際組織、以及私人企業,具體目標職位包括農業產業的上下游、食品產業鏈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農部門、國家與國際涉農組織、研究與教學機構。

四、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培養方案

德國能夠授予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學校較少,一共只有十幾個,2005年德國開設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幾所大學聯合成立了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項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簡稱PAE項目),聯合為農業與食品經濟學的博士生提供培訓。這個項目通過大學聯合開設課程,制定統一的學位要求,組織對相關理論與方法的系統學習來提高農經專業博士生的教育質量與效率。此后相關學校陸續加入該項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學、波恩大學、哥廷根大學等13所大學和研究所參與該項目,基本涵蓋德國境內以奧地利所有能夠授于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接下來我們將以PAE項目為代表介紹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培養方案。

PAE項目的博士培養要求至少修滿30個學分,每個學分相當于30個小時的學習。具體學分主要通過三個模塊構成:理論方法模塊18個學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軟技術模塊6個學分(Soft skills),學術研討會模塊6個學分(Colloquia)。其中理論方法模塊又包括理論(Theory)、實證(Empirics)、專業課程(Focus topics)三個部分,理論與實證至少需要各自修滿6個學分。具體每個模塊課程的選擇由博士生與自己導師商量決定。課程的開設由各大學相關專業教授自行組織,通過統一的選課網站向所有13所大學和研究所農經博士生開放,學生注冊登記之后會收到授課老師的郵件通知具體上課時間和地點。由于課程由不同大學開設,所以上課地點分布在13所大學,這給全德國農經專業博士提供了一個共同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具體課程的設置根據教授的情況會有所變化,以2016年為例,當前一共開設有家庭行為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經濟數學等9門理論課程,農業與食品經濟時間序列分析、生產率與生產效率分析、高級計量經濟學等15門實證課程,農業部分技術與創新、高級供應鏈管理、農業與資源經濟學中的建模模型等6門專業課程。軟技術模塊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學術論文寫作等相關課程。學術研討會模塊則取決于不同學校,以哥廷根大學為例,農業經濟學博士畢業要求至少參加18次學術研討會,并做3次學術報告。每次學術研討會都要提供一份證明,由導師簽字;學術報告則需要事先向學院提出申請,由學院安排時間地點并公告,屆時需要邀請導師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點評。修滿30個學分之后方能申請進行博士答辯,答辯論文需首先提交學院,自己負責聯系包括導師在內的3個答辯委員會成員,論文會首先由交給三個評審委員評審,評審委員寫好意見之后交給學院密封,答辯前一周告知申請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見做好答辯準備,答辯時三個委員會以提交的評審意見為基礎提出問題,要求博士生現場辯解。整個答辯持續1個半小時左右。答辯結束后答辯委員開閉門會議討論答辯結果并給出等級,當前的等級包括五個:完美(0分),非常優秀(1―1.5分),優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總結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生變化,農業經濟學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本文通過比較分析中國與德國農業經濟學學科課程與專業設置以及研究生培養方案,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參考。

德國經驗表明,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農經學科的人才培養也應該適應市場需求,培養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人才。

參考文獻:

[1]Yu,X. and Zhao,G.: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30 years: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633-648.

[2]馮開文,原正軍,王任,李軍.改革以來的中國農業經濟學―《中國農村經濟》刊文視角的回瞰[J].中國農村經濟,2014,(12):77-89.

[3]毛迎春,黃祖輝.中國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的發展與趨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14-16.

[4]于曉華,郭沛.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及未來發展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2015,(8):89-96.

[5]張露,張越,張俊飚,童慶蒙.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領域的研究發展:歷史與前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1-38.

篇(4)

傳媒經濟學是經濟學與新聞傳播學的交叉學科,是傳媒文化跟隨時展的最新成果。現代社會經濟現象成為新聞傳播業關注的焦點,促使傳媒業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傳媒經濟是傳媒的信息傳播活動引發的經濟現象,并且越來越成為主流的社會經濟現象,傳媒產業也逐步成為各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1]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大背景的影響,科技的發展、產業鏈的延伸、管理制度的升級、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傳媒行業自身的轉型與改革等等,都對傳媒經濟學的研究學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下文從傳媒經濟學的概念,研究對象等方面簡要介紹傳媒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初步建立起傳媒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架。

一、傳媒經濟學的概念界定

傳媒經濟學理論研究跟隨傳媒行業的發展而興起,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院校就將“傳媒經營管理”作為新聞傳播專業的必修課,開啟了國內對傳媒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大門。但由于傳媒經濟學涉及多門學科,加之其為新興學科,缺乏充分豐富的研究材料,國內外學者對于傳媒經濟學的概念界定并沒有統一的說法。我國真正開始關注研究傳媒經濟學則是近20年代的事情,隨著國內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對傳媒產業的新要求以及受到國外先進傳媒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影響,點燃了我國對傳媒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熱潮,不少專家對于傳媒經濟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周鴻鐸在《傳媒經濟導論》中指出傳媒經濟是研究人們在傳播活動中所支配的各種資料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們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以傳輸信息為主要任務的各種傳播媒介的傳播活動的投人與產出的比例關系, 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類經濟活動及其運行規律。媒介經濟學理論可以使媒介經營管理人員了解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耗費最小的資源來實現同樣的社會效益目標, 而社會效益目標是媒介經營的一個約束條件。眾多學者都對傳媒經濟學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引發了人們對傳媒經濟學的重視,為今后全面深入地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傳媒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獨特性

“規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應該遵循的原則是必須概括學科的實質,體現學科的基本理論框架,顯示與相鄰學科的聯系與區別,簡明扼要地為學習這門學問的人提供一個觀察和思考問題的出發點。”[2]每一個發展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傳媒經濟學當然也并不例外。從傳媒經濟學的名稱我們不難看出,概括來說,傳媒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涵蓋傳媒學、經濟學、傳媒產業發展運行引發的經濟社會影響等等,因此傳媒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與研究方向與經濟學是基本一致的,但因為傳媒經濟作為新興學科的限制,以及受到時展,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傳媒經濟學又具有和經濟學不同的特性。

首先,無論是哪個研究學派,對經濟學的研究旨在圍繞“產業”來合理配置有限的社會資源,而對這種“產業”關注與研究的默認前提是承認收益與投入是成正比的,“在生產技術不變和一些投入為固定時,增加一種可變成本投入所增加的產量(邊際產量)遞增,但如果這種投入一直增加下去,所增加的產量就會遞減,甚至成為負數。這是因為開始時,可變成本增加使固定投入得到更充分利用,但如果一直增加下去,固定投入已得到充分利用后,可變投入的效率就遞減了。”[3]但是傳媒產業并不適合這種默認規律,傳媒產業是初始高“生產成本”,后期低生產成本行業,其實道理也非常簡單,比如各種傳播媒介,電視、廣播、報紙等等生產成本相對來說比較高,但后期復制成本卻十分低廉,特別是對網絡科技發展普遍性如此之高的現代社會來說,媒體復制的成本幾乎為零。

其次,一般產業要保證其健康長期有效地科學發展,就必須要求經營者或者是管理者時刻保持冷靜的態度,消費者相應也會沉著思考自己究竟需不需要這種東西,購入后其使用價值是否與其價值相符,因此,一般產業的生產、管理、消費環節都極具節制性,更多關注的是各個環節的有效收益。傳媒行業并不是如此,生產者與消費者對產品的價值評判經常會出現誤差,比如一本專業性極強的書籍問世,可能只會有少數真正需要的人才會購買,但是對于生產者(可以使作者或是出版社)來說,這本書的發行可以改變文學的發展軌跡,或是開創某一領域的先河,其社會價值與長期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再次,一般產業的價值衡量往往是看得見的,使用材料的優劣,消費者需求的多寡等等都直接影響的產品的價值,并且體現在“價格”上。傳媒行業作為一種特殊行業,價格與價值并不能完全劃等號,比如一份報紙的價格并不能簡單用紙張的成本作為標價標準,電視、電影、廣播、網絡等等的價值實現更多的是通過其“社會價值”來實現的,是可以沒有價格的,“沒有價格作為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直接連接,通常紀錄消費者對攻擊進行選擇的手段就會有重要失靈”。 [4]

三、傳媒經濟學的理論范式

《2010 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根據2010 年2 月為止收集的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和計算,2009 年中國傳媒產業的總產值為4907.96 億元,比2008 年增長了16.3%。[5]傳媒經濟學由于產生的社會背景的復雜性以及開放性,融合經濟學與傳媒學甚至管理學在內發展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負責學科,因此,傳媒經濟學可借鑒多種學科理論并結合學科特點建立起自己獨有的理論體系。

1、本位研究

傳媒經濟學極具學科獨特性,不能單一地用經濟學理論或是傳媒學理論作分析,我們可以多去關注傳媒經濟學本身的學科特征,并以此為出發點提出一些有研究意義的重要課題。

2、結合產業經濟進行傳媒經濟研究

側重于研究傳媒經濟學的經濟作用,將市場,產業結構,產業融合、產業布局等等經濟學理論作為分析重點,去分析市場經濟下傳媒經濟學的獨特發展狀況。

3、結合傳媒和管理進行傳媒經濟研究

傳媒經濟學中有充分可供研究的管理與傳媒因子,比如傳媒產業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經濟動蕩對于傳媒產業的影響、生產者在傳媒行業中的經濟作用等等都是可以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成長起來的傳媒經濟學具有豐富的研究資源,加強對傳媒經濟學的深入探索研究,不斷規范研究方法,增設多種研究方法,為建立完善的傳媒經濟學理論提供有利條件,指導我國傳媒產業健康茁長成長。

【參考文獻】

[1]崔保國.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理論范式[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4).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7.

篇(5)

[關鍵詞] 產業集聚;中國;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 F0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3)06―0062―06

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后人的研究起到鋪墊作用,對文獻中所包含的若干信息分析有利于科研工作者了解學科研究動向,把握學科研究方向。知識圖譜理論與方法成為近年來科學計量學研究的前沿[1],運用可視化圖譜形象地展示學科的研究狀況[2-5],它將應用數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等方法與傳統科學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方法相結合。近年來,在國內出現運用知識圖譜方法分析學科研究狀況的動向[6-7]。例如,采用知識圖譜對我國旅游管理、低碳研究熱點進行分析[8-9]。但目前未有學者對產業集聚研究的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可視化展示產業集聚研究狀況。

產業集聚是指產業內的生產活動、銷售活動以及為這種生產和銷售所服務的經濟活動高度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的現象。作為一種典型的經濟現象,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研究命題,研究論文數量較多,需從整體把握其研究現狀,以便于更好地深入研究。本文借助知識圖譜分析工具和中文數據庫資源處理軟件,分析1998-2011年CSSCI數據庫中收錄的有關產業集聚的文獻,用可視化圖譜的形式展示這個時期我國年產業集聚研究的知識譜系,以期對我國產業集聚研究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為學者掌握我國產業集聚研究的狀況提供借鑒。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 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計量和繪制圖形等一系列手段進行可視化研究的方法[10],它是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的一種方法[11],其概念出現在文獻計量學[12、13]。本文利用CSSCIREC軟件將CSSCI數據格式轉換成能被Citespace處理的格式,然后采用美國德雷克塞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的Citespace軟件[14],對命中文獻記錄中的相關指標進行分析,構建產業集聚領域的知識圖譜,探尋研究熱點,揭示產業集聚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二)數據來源

按照徐康寧教授在《產業集聚形成的原因和影響研究》一文中對產業集聚及相關概念的定義[15],以及多次試檢索,確定以“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產業聚集”為檢索關鍵詞, 對1998-2011年間CSSCI數據庫中所收錄的文獻進行檢索,經過去重、辨別、整理,得產業集聚研究相關論文3074篇。以此作為分析的對象,利用CSSCIREC軟件和Citespace軟件進行進一步分析與處理。

二統計分析

(一)論文數量年度分布

我國近14年關于產業集聚研究的論文數量年度分布見圖1所示。我國產業集聚研究發文量從1998年的零篇,穩步增加,逐漸增長,到2009年左右基本穩定,現略有下滑。可見產業集聚這一經濟現象從未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關注,到開始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逐漸發展為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現已成為一個成熟的研究命題。

(二)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對文獻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描述,對研究領域內文獻關鍵詞的共現分析,可以發現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方向[16]。通過CiteSpace軟件,對所有文獻的關鍵詞共被引分析,將1998-2011年為一個時間跨度,選擇每一年內高被引的前50個關鍵詞,生成關鍵詞共被引網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聚類視角,得到關鍵詞的共被引聚類知識圖譜(見圖2),在可視化圖譜中顯示為較大的節點為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共有551個節點,369個連接,網絡密度為0.0066。可見,“產業集群”的使用頻次最高(3177),其次是 “產業集聚” (772)、“競爭優勢”(183)等。

對詞頻(取40次以上)進行統計排序,得到高頻關鍵詞分布情況(見表1),并結合關鍵詞知識圖譜,可以將產業集聚研究歸納為5個主要方面:一是產業集聚研究;二是產業集群發展動力及演化研究;三是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四是產業集群升級研究;五是產業集群創新研究。

(三)被引文獻

基于文獻共被引關系,按照一定的共被引頻次,可以在引文網絡中形成不同的文獻聚類。在知識圖譜中處于中心位置的聚類代表了產業集聚研究的核心學術群體,擁有強大的學術團隊和科研實力。將“參考文獻”作為網絡節點,以“標題”、“摘要”、“描述”作為術語來源,繪制文獻共被引聚類知識圖譜(見圖3),其中被引越多的文獻在可視化圖譜中表現為圓點越大。共有345個節點,478個連接,網絡密度為0.0131。

從圖3可識別出5個具有主導地位和影響力的關鍵節點:一是國內王緝慈的《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2001)一書,該書是以地方企業集群為焦點探討如何營造區域創新環境、增強國家競爭優勢以應對全球化挑戰;二是梁琦的《產業集聚論》(2004)一書,該書在國際經濟背景下對產業集聚理論進行研究,針對從封閉經濟走向開放經濟的情況下,一國產業是否重新布局,產業集聚中心是否遷徙等問題進行分析;三是仇保興的《小企業集群研究》(1999)一書,該書論述了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尤其是對“小”與“大”的轉換,即在某一區域形成“小企業集群”之后,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作了全面的理論分析;四是邁克爾?波特(李明軒譯)的《國家競爭優勢》(2002) 一書,本書介紹了波特的“鉆石”模型,是認識國家或地區競爭地位的方法;五是Porter M的《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對基于產業集群的國家競爭優勢進行了廣泛研究,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于產業競爭,而產業的發展取決于能否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另外,Krugman P 的《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該文提出中心-邊界理論,即一個地區如何發展成為差異性的區域,中心是工業化區域而是農業區域)和韋伯?阿爾弗雷德(李剛劍譯)的《工業區位論》(1997)(論述了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場所,將企業吸引到生產費用最小、節約費用最大的地點)也有較高的被引頻次。它們共同構成了產業集聚研究領域內的經典文獻。

(四)發文作者和被引作者

(1)發文作者

對文獻進行發文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到發文作者共被引聚類的知識圖譜(見圖4),較大的節點出現頻次較高的發文作者,共有308個節點,67個連接,網絡密度為0.0023。從圖4可知,聶鳴出現頻次最高,其次是胡漢輝、王緝慈、魏江等。但是在產業集聚研究領域的學者基本處于相對獨自研究的狀態。

圖4產業集聚研究發文作者的知識圖譜(1998~2011)

對發文量(取15篇以上)進行統計排序,得到產業集聚研究領域高發文作者的分布情況,見表2所示。有14位作者的發文量在15篇以上,其中華中科技大學的聶鳴教授、東南大學的胡漢輝教授、北京大學的王緝慈教授、浙江大學的魏江教授、浙江師范大學的陸立軍教授等為產業集聚研究領域的高發文作者。對高發文作者的研究方向進行分析,發現產業集聚研究領域的學者大多數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技術創新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這些方向的研究人員對產業集聚的關注較高。(2)被引作者

對文獻進行被引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到被引作者聚類知識圖譜(見圖5),共有255個節點,404個連接,網絡密度為0.0356。Porter M的被引頻次最高,其次是王緝慈、Krugman、魏江、梁琦等。

按照被引頻次(取60次以上)排序統計,重要被引作者見表3所示。結合圖5,可見高被引的作者主要有三大大類,第一大類是一些國內各大院所著名的經濟管理方面的學者,如王緝慈、魏江、梁琦、魏守華、蔡寧等;第二大類是國際和國內一些權威的機構或者是課題組,如國家統計局、OECD;第三類是國外有關產業集聚概念、理論以及論述或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的作者,如Porter M、Krugman P、Marshall A、Alfred Weber。

(五)發文期刊和被引期刊

(1)發文期刊

按照載文量(取15篇以上)排序統計,重要發文期刊見表4所示。載文量大于15篇的期刊共46個,載文量從高往低排名依次是《科技進步與對策》、《科技管理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生產力研究》、《經濟地理》、《統計與決策》、《中國科技論壇》、《經濟縱橫》、《中國軟科學》等。

(2)被引期刊

被引期刊知識圖譜共有232個節點,468個連接,網絡密度為0.0425。從圖6可見,1998-2011年產業集聚研究領域被引較多的期刊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國外經濟、地理和政治方面的期刊,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Harvard Business Review、Regional Stud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World Development、Economic Geography、Research Policy等;另一類是國內經濟管理方面的頂級期刊,如《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外國經濟與管理》、《科研管理》等。

按照被引次數(取150次以上)排序統計,重要被引期刊見表5所示。被引150次以上的期刊共28個,《中國工業經濟》被引最多,其次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國軟科學》、《經濟研究》等。

(六)發文機構

1998-2011年間,產業集聚研究高發文機構分布情況見表6所示。從表6可知,產業集聚研究的高發文機構主要是高校,發文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學商學院,其次是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天津大學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等。這些研究機構是產業集聚研究的重要單位,在產業集聚研究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顯示出較強的科研實力。高發文城市主要位于南京、上海、武漢、西安、天津、北京、廣州等中心經濟城市。

三總結

本文采用知識圖譜對我國產業集聚研究進行分析,通過對其發展趨勢、研究熱點、重要學術文獻、學術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機構和高載文期刊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可視化展示。幫助研究者發現產業集聚領域研究狀況及內部關聯,為深入進行產業集聚研究提供參考。

(1)產業集聚研究從未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關注,逐漸發展為經濟學研究領域內一個成熟的研究命題。

(2)現有產業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集聚研究、產業集群發展動力及演化研究、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產業集群升級研究和產業集群創新研究五個方面。

(3)王緝慈的《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2001)、梁琦的《產業集聚論》(2004)、仇保興的《小企業集群研究》(1999)、邁克爾?波特(李明軒譯)的《國家競爭優勢》(2002) 以及Porter M的《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是被引最多的文獻。

(4)聶鳴、胡漢輝、王緝慈、魏江、陸立軍教授等為產業集聚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國內各大院所的經濟管理類學者、國際和國內一些權威的機構或課題組以及國外有關產業集聚概念、理論以及論述或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的創新者為被引最多的作者。

(5)《科技進步與對策》、《科技管理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生產力研究》、《經濟地理》、《統計與決策》、《中國科技論壇》、《經濟縱橫》、《中國軟科學》等為高載文期刊。《經濟研究》、American Economic Review、Harvard Business Review、Regional Stud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外國經濟與管理》、《科研管理》等為高被引期刊。

(6)產業集聚研究的高發文機構主要是高校,南京大學商學院、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天津大學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等為高發文機構。高發文城市主要位于南京、上海、武漢、西安、天津、北京、廣州等中心經濟城市。

[參考文獻]

[1]沈建通,姚樂野.多元統計與社會網絡分析法在知識圖譜應用的實證研究[J].情報雜志,2009,28( 8) :33-36,20.

[2]FéLIX MOYA -ANEGóN,BENJAMíN VARGAS - QUE-SADA,VICTOR HERRERO-SOLANA,et al.A New Technique for Building Maps of Large Scientific Domains Based on the Cocitation of Classes and Categories[J].Scientometrics,2004,61(1):129-145.

[3]Fidelia Ibekwe-SanJuan.How Thematic Maps can Assist Collection Management: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Journals'Thematic Focus[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Technical Services,2005,29(3): 295-306.

[4]Katy B,Chaomei C,Kevin W B.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3,37(1): 179-255.

[5]I Samoylenko,T-C Chao,W-C Liu,et al.Visualizing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Its Evoluti[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 11) :1461-1469.

[6]陳悅,劉則淵.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科學學研究,2005,23(2):149-154.

[7]Persson O.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8]廉同輝,余菜花,宗乾進,等. 基于CSSCI的2000一2010年旅游學科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旅游學刊,2013,28(3):114-119.

[9]余菜花,廉同輝,劉軍.中國低碳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資源科學,2012,34(10):1959-1964.

[10]Shiffrin R M,Brner K.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4,101(1): 5183-5185.

[11]陳悅,劉則淵,陳勁,等.科學知識圖譜的發展歷程[J].科學學研究,2008,26(3):449-460.

[12]Price D. Science since Babylon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13]Garfield E,Sher I H,Torpie R J. The Use of Citation Data in Writ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1964.

篇(6)

(一)股權投資基金的基本內涵

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equity,PE)有廣義和狹義理解,廣義是指以非公開發行的股權為投資對象的私募基金,包括創業投資基金(wenturecapital,VC)主要投資于創業階段的企業,狹義的股權投資基金不包括VC即專門投資于成長期、擴張期、上市前企業的股權基金。PE起源于VC,投資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以及投資方式的變化使股權投資基金成為一個種類齊全并且不斷發展的綜合投資工具。企業的生命周期決定投融資需求的種類(見表1)。根據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股權投資的種類基本可分為風險投資基金VC(針對種子期和創業期階段的企業)、擴張基金EC(針對擴張期企業投資、提供過橋貸款和提振資本注入)和收購基金(服務于杠桿收購、管理層收購、管理層買入和上市公司收購),(見圖1)。股權投資基金的運作主要經過募集和設立、投資、投資后管理(增值服務)和退出等環節和流程。股權投資基金的運作特征主要是:在資金募集上,采取私募的形式,募集對象為特定機構和個人,不通過公開市場銷售,而是基金發起人與投資人私下協商、召開專門的路演會等方式進行;在投資方式上,采取股權性投資方式,主要為普通股、優先股或可轉債等,投資對象為未上市、高成長企業,投資期限一般為3~8年;在投后管理方面,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并提供增值服務;在退出獲利設計方面,基本按照“以退為進、為賣而買”原則行事,在投資之前就設計好退出機制,事先約定好退出渠道,否則就不會投資。股權投資基金能夠克服銀行借貸融資的局限,為企業、特別是為中小型企業的脫穎而出直接注入資金,并參與經營管理,提供創業者難以作為的增值服務,幫助企業做強做大,因而越來越成為政府和企業關注的投融資主流。

(二)產業安全的基本內涵

關于安全通常的理解是客觀上不受威脅,主觀上不為恐懼的狀態或態勢。產業安全是產業經濟學新近流行的研究方向和流派,是對產業經濟學關于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和產業政策理論的系統性創新和延伸,是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是國家經濟安全關注的核心內容。產業安全主要是指特定行為體(包括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例如省、市、縣、區域組織等)自主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狀態。產業安全最早始于國家產業安全或民族產業安全,一般情況下,談到產業安全,主要指民族產業安全,但是又不限于民族產業,實際上是包含國家經濟安全、產業安全、企業安全“三位一體”的安全觀。

目前產業安全理論體系主要包括產業保護理論、產業損害理論、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產業控制理論和產業安全評價與預警等五部分內容,構成研究產業安全的五個視覺和方法。產業安全本身不是經濟要素,作為一種產業評價理論和方法,是貫穿于產業經濟學實體理論的一條軸線,形成了產業組織安全、產業結構安全、產業布局安全和產業政策安全的產業安全分析框架。產業安全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球經濟環境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維護產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評價方法和方式比較多元化,但數量化、模型化是方向和主流。產業安全評價反映產業的興衰成敗,可以引導投資方向和生產及消費方式,因而產業安全評價日益受到不同經濟主體的關注和重視。實際上產業安全是一種產業戰略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是產業經濟學發展史上的超越性理論創新。

二、股權投資基金具有產業企業安全評價功能

根據股權投資的特點和功能以及運作流程,按照產業安全評價理論與方法的戰略管理視覺,股權投資基金與產業的結合融合具有重要的產業安全評價功能。綜觀股權投資運作實務,在其現實性上,股權投資介入產業和企業的全過程從產業經濟學角度看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安全評價過程。

(一)對被投資企業的產業經濟學研究是一種安全評價股權投資基金(PE)只關注高成長的企業和朝陽產業以及競爭力強的項目,對投資對象的無縫隙調查和成長力評價全面、細致、周到,并且貫穿于投資有效期全過程。對投資項目的審查和盡職調查涵蓋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政策以及企業業務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時甚至調查細分到找競爭對手和消費者調研。根據調研的結果確定被投資企業是否達到可投資條件以及能否實現投資所準球的價值期望,才確定合作。對所投企業的產業經濟學研究做法足見股權投資基金的專業化水平。這與產業安全評價的做法如出一轍,因而股權投資對產業企業的評價是一種安全評價,生存和發展處在不可救藥的威脅和危險狀態企業不會得到股權投資者的雪中送炭。

(二)對被投企業風險評估的關注體現產業安全期待在產業安全評價中,投資者評價是一個重要的類型,一個高度不安全的產業,企業生存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盈利無望只會造成投資恐慌,投資者站在盈利預期立場上對產業和企業信息、生產經營狀況最關心、最敏感,因而“投資什么、不投資什么”看似投資問題,實際上也是個產業企業安全評價問題。股權投資偏愛風險投資,但是投資的是可預控的風險,是追求高收益、高回報的戰略投資。依據產業風險評估而決定投資意向是產業安全評價的目的和動機。股權投資作為一個系統投資工具有著成熟的產業風險評估,因而股權投資風險評估與產業安全評估具有平行一致或重合的地方,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股權投資基金不看好的產業企業一定是不景氣的產業。股權投資的特點決定了它可以從特殊投資者的角度充當產業安全顧問,產業發展咨詢如管理咨詢、投融資咨詢恰恰正是創司自身衍生的主要副業。

(三)參與企業戰略管理的過程是一個安全跟蹤評價過程股權投資基金曾經和對沖基金一樣被當作另類投資,一個重要原因是既為企業注入股本,又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不過作為金融投資者,一般不會直接參與被投企業的具體經營管理,而是一個戰略管理者的角色,關注企業的安全發展。實現途徑主要是參加董事會,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影響重大事項決策;參加監事會并占主導地位,對企業經營管理進行監督;定期審查企業財務報表,監控企業財務情況;為企業推薦適合的高級管理人才,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這樣通過決策監督、經營監管、財務審查、人員配備等手段,PE可以對被投資企業從人、財、權、利、業績狀況各個方面進行及時、全面的安全評估。#p#分頁標題#e#

(四)提升被投企業價值的過程增強了安全保障PE是資本市場非常專業的投資者,他們不僅為企業提供巨額資金,參與管理,而且會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一般能夠提供的增值服務主要有:幫助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克服企業初創期迷茫;完善公司治理,推行科學管理;為企業發展不斷提供專業化再融資服務;為企業擴張并購提供顧問式服務;為企業上市進行專業化運作。一般這些專業化的增值服務行為能有效地幫助企業規范化的發展,無異于提高了企業和產業發展的安全度。

(五)退出企業的方式選擇反映了企業產業安全狀況的變化PE是為前景看好的產業企業發展助一臂之力、發一筆大財的“錦上添花”型的投資者,按照“募、投、管、退”的流程,哪個階段該做什么,事前有設計、事中有防范、事后有預案,自始至終都有理性規劃。PE退出階段的渠道主要有:選擇上市(成功在望演繹雙贏戲)退出,說明企業在股權投資的助力下成熟為公眾公司,PE的投資獲得了高回報;出售退出(急流勇退股份變現),在上市無望時,PE把企業股份出售給其他企業投資者獲得現金完全退出,企業原股東與新投資者繼續磨合;回購退出(失約回購要補償),無望上市和出售,投資屆滿企業未達到約定條件,PE可以要求企業原始股東回購所持股權,并要支付一定補償金;清算退出(經營失敗撤資止損),當企業經營狀況不佳難以挽救時解散企業進行清算以減少損失。前三種退出方式PE多少都賺錢;最后一種表明股權投資失敗,PE虧本。而四種退出方式反映的產業企業安全發展信息不同,安全度不同,威脅度不同。

篇(7)

在我國一線城市,由于中心地塊開發充分新房供給逐漸向市區轉移,市區二手房區位優勢明顯。而二線城市,未來幾年內也將是新房、二手房齊頭并進的格局。由此可見,二手房價量將對整體市場價量影響將越來越大,但近年來我國房地產經紀活動中暴露出的道德風險影響了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急需采取有效的風險規避措施。

一、房地產經紀市場存在的道德風險

(一)客戶道德風險

客戶道德風險主要有兩種:開放性委托風險和合謀。開放性委托風險即委托人常在多家門店掛出房屋信息,成交前才簽訂委托合同。按照時間優先原則,由最先促成成交的經紀人獲得傭金。經紀人提供了實際服務,也可能無法得到回報;合謀即為了減少傭金成本,買賣雙方借故取消委托關系,合謀私下成交。這種道德風險行為是否產生,由行為人通過理性衡量傭金和交易成本的大小來決定的。

(二)經紀人道德風險

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道德風險:第一,雙向委托風險。由于房地產交易涉及金額比較大且信息較多,手續也相對復雜,導致經紀人與買賣雙方均構成委托關系時,利益不完全重合。經紀人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有利地位賺取超額租金、委托價和成交價差額的條件,如簽訂“陰陽合同”等。第二,資金控制風險。我國房地產經紀行業發展尚未成熟,準入門檻低、整體誠信水平低,具體到各企業誠信水平更是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監管。如2003年11月金佰佳分部經理卷款“蒸發”。第三,質量風險。房地產作為特殊商品,購買者僅能據初級質量做出購買與否的決定,在購買后使用一定的時間才可能發現房屋質量的真實水平,且經紀機構一般不承擔二手房的質量責任,由購買者完全承擔房屋質量風險。第四,信息不對稱。目前國內房源信息渠道尚未統一規范,個人難以核實區位、配套設施、產權、交易狀態等信息。經紀公司常以優質房源信息吸引客戶上門后,再借故推薦其他的房源,或看房時以其他房屋冒名頂替,或隱瞞房屋存在的不完全所有權利、限制性物權,或哄騙顧客倉促做出不理性的決定。同時,由于專業知識和信息的不對稱,使經紀人可能抬高房價或壓低房價使委托人承擔價格風險。

二、規避道德風險的相關措施

導致經紀人與委托人之間出現道德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誠信缺失、監管不當、信息不對稱等,因此只有采取全面系統的措施,才能有效的規避道德風險。

(一)轉變交易模式

首先,應建立抑制雙重風險的傭金制度。有研究證明固定費率加超額比率提成的傭金制度對經紀人和客戶的雙重道德風險控制的有效性最高,有助于經紀人和客戶雙方行為的約束和內在激勵。其次,應確立獨家權制度。規定房地產經紀公司只代表買賣雙方中的一方,且客戶在約定時間內不能再委托其他經紀公司和個人銷售自己的房屋。這既保證了中介公司的利益,也增強了經紀人對客戶的責任。在北美推行的MLS系統是基于此制度建立的,既規范了房源渠道,又提高了市場效率。

(二)完善監管制度

首先,建立經紀人負責制度,若發現經紀人協理有違規行為,經紀人連同受罰,直至吊銷其執業資格。可督促房地產經紀人嚴謹對待協理的招聘、管理,從而減少房地產經紀活動中的違規行為。其次,建立權威的信息平臺。由政府部門主導透明公開成交價格和收費標準,規范操作程序、合同條款。建立交易信息平臺,為個人查詢機構信用信息、政策信息、交易信息、產權信息等服務,以降低市場中信息搜尋成本。第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和人員素質,健全執業許可證制度以減少經紀服務的不確定性。另外,應規定房地產經紀人和協理的執業資格需每幾年重新審核更發,并附加完成相應學時的房地產相關最新課程學習的更發條件。第四,建立健全信用檔案。對經紀公司信用監管和評審是有效控制誠信缺失、道德風險的重要途徑,所以必須有配套的管理機構和管理措施,使得信用管理和查詢有法可依、真正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完善評級標準。管理部門在考察各經紀機構資質審查中,除資本量、專業人員數外,應充分考慮交易量、投訴量等指標,對其進行綜合評級,對不達標的機構公開整頓,對評級優秀的企業加以宣傳,擴大優秀機構的品牌效應。

(三)資金保障管理

首先,應當由銀行完成各種費用的劃撥,通過銀行作為第三方資金托管的模式來降低錢款交割過程中的風險。其次,建立復原保障基金制度。在規范經紀服務收費發票的基礎上,按一定比率抽取經紀業務傭金并以此建立保障基金。消費者因為經紀公司或人員的不當行為而導致財產損失又不能由當事人賠償時,可動用基金進行賠償。這既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又可驅除市場內的非法經紀公司。

三、結語

由于二手房和新房的替代效應明顯,加上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二手房最終將替代新房,進而主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所以,建立和完善房地產經紀體系,對促進我國房地產三級市場的健康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是穩定我國房地產整體市場的重要性保證。

參考文獻

[1]趙海東.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房地產中介市場[J].遼寧經濟,2009,01期.

篇(8)

一、流通與流通經濟學

流通,從本質上講其可以說是一種流動,但基于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其所包含的范圍比較寬泛,例如對于研究人體結構,我們可以說人體血液的流動也是一個流通的過程,對于研究大自然的環境變化,我們通過研究空氣的流動、海水的流動等等,總而言之,所有的物質流動都可以稱為流通過程,而本文所研究的流通是基于經濟學的范疇來進行。

從經濟學范疇來講,流通是一種商品或產品的流動,從傳統意義上說,我們所說的流通只包含了商品的交換與流動,商品指的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而流通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么一個交換的過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信息時代的到來,流通不僅僅指的是商品的流動,而包含了資金流通、人才流通、信息流通等等,同時也不僅僅是指一種實物流通,也可以是一種無形服務流通。但這一切都包含著一個共同點,即流通是將產品從生產范疇過渡到消費范疇這么一個過程。

流通經濟學就是以流通為根本的一個學科,其反映了產品流通的本質,當然,這里所說的產品包含了兩種含義,一是有形的商品,如穿的衣服,吃的米飯,住的房子,行的汽車等等,二指的是無形的產品或者說是服務,特別在這么一個時代,這種服務日漸明顯化,如衣服的退貨服務、汽車的保修服務等等。因此,流通經濟學應該把流通作為其核心概念來進行產品流通研究,如何進行產品的資源優化,通過什么有效途徑把產品流通出去,如何做好保修保障等等都是其研究的范疇,這就要求我們從產品的購置、加工、運輸、營銷等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實施。

二、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重構流通經濟學

上文說到,對于流通經濟學的研究,應以流通作為核心的概念來進行,但其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流通經濟學究竟屬于哪個范疇,政治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難以界定,其次,流通一詞比較含糊混淆,其難以與貿易、商業、營銷等等詞匯區分開來,因此難以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一個行內術語――商務來表示,因此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重構流通經濟學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法。

商務,簡單來說,是一種交換活動,這種交換活動與商業行為和服務行為相關,而商務經濟學正是研究這樣一種商業行為與服務行為的運作規律的一門學科。商務經濟活動是包括了所有流通經濟和服務經濟的一種活動。商務經濟學不僅研究的是國內的經濟行為,同時也兼顧國外的經濟行為,同時也把國內外的行為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分析。商務經濟學首先是覆蓋整個流通和服務領域的經濟學。商務經濟學首先要研究商業活動的規律。包括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運營規律。除此之外,商務經濟學還要研究與服務有關的經濟理論。服務作為無形產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生產業和生活業的發展演變規律,研究服務業發展與商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擴寬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傳統的流通經濟學,研究的只是一種有形商品的實物交換過程,從商品生產出來流通到消費者的手中,期間并無太多的交集,但商務經濟學則從一個新的范疇來研究,即服務,特別隨著電子商務這一概念的出現,我們買賣的交易不僅僅強調產品的質量與功用,同時也強調一種服務的態度,服務的意識,服務的精神,而如今的淘寶網、當當網等這些網站的出現,正是很好地體現出來這一點,對于服務態度好的商家,顯然我們更樂意也更愿意去購買他們的產品。因此,拓寬了研究領域的流通經濟學不僅僅局限于商品的交換,也應強調服務意識。其次,我們也越來越了解到一種變化,即我們交易方式的改變,傳統中的交易一般都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如今,我們可通過網上交易,以前走幾公里路給的一個東西,如今一個快遞明天便可到達,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流通方式的改變也要求我們的服務精神盡善盡美。因此,商務經濟學的電子商務研究,無疑給流通經濟學提供了一種巨大的流通生產力。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拓展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空間。傳統的流通經濟學研究的空間只局限于國內的流通與貿易,比較缺乏對于國際間貿易流通的研究。而商務經濟學不僅僅局限于國內的研究,同時也能夠兼顧跨國流通的研究,實現了國內外流通與貿易的結合與統一。比如對跨國公司商務行為的研究,把國內的公司、國外的公司和跨國的公司的流通手段、貿易功能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可得出比較全面的流通信息,特別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流通經濟學不僅要研究國內的產品服務,也要研究國外的產品服務,才能很好地把自身的產品流通到消費者的手中。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明確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在以前眾多的研究流通經濟學的過程中,流通經濟學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正確的定義,從而也使得其研究方法和方向也層出不窮。但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我們可以以其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研究。唐?埃思里奇曾把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描述為以下一般步驟: (l) 識別問題;(2) 限定研究目標;(3) 提出假設,提出預期結果以及研究方法;(4) 設計研究程序;(5) 獲得適當信息;(6) 解釋結果并得出結論。我們在研究流通經濟學時,要分析研究的問題是屬于專題性的?學科性的?還是為研究其對策。顯然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構建流通經濟學應將其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應按照唐?埃思里奇這種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來進行,從而才能明確流通經濟學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升流通經濟學的學科地位。

三、從商務經濟學中得出研究流通經濟學的框架

基于上文分析了商務經濟學對于流通經濟學的重要性,以下我們探討出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流通經濟學所要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研究流通與流通經濟的核心概念。其主要包含流通的內涵與外延,流通的本質,流通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歷程。第二、流通的要素與分類。如可將流通可分為商品流通,資金流通,信息流通等等。第三,流通的功能、結構、渠道。具體是流通可帶來怎樣的影響,可通過什么方式渠道去促進商品的流通。第四,流通經濟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流通的經濟學理論與管理學理論的聯系。第四,流通經濟行為的運作規律。第五,基于不同空間的流通經濟行為。如可研究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間的流通經濟行為特點。第六,流通經濟的規范與政策。對于流通經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有怎樣的規章制度和運作條例。

四、結語

隨著經濟、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流通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流通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不可或缺的部分,流通經濟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本文是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去探討研究流通經濟學的概念,范疇以及其研究的框架。既是為流通經濟學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同時也提出了把流通經濟學當成一門學科去進行研究,希望能通過對商務經濟學的研究去促進我們對流通經濟學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希望給日后研究流通經濟學的學者做一個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市場經濟;高校;企業經濟學;影響

高校企業經濟學是相對獨立于整體微觀經濟學的學科,是通過綜合分析考量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經濟管理理念進行創新而設置的企業經濟管理體系,是在遵守基礎性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企業經濟管理理念的革新過程。目前,我國高校企業經濟學的教學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完善,基于此,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簡單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企業經濟學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所產生的教學問題,提出幾點建設性改進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闡述能夠為我國的高校企業經濟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與指導。

一、淺析我國高校企業經濟學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

1.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教育的價值目前,雖然我國大多數的高校均設置了企業經濟學這一專業,但是,由于全國各地的高校并沒有設置統一系統的教學大綱,甚至連企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都不明確,缺乏統一、科學認識,而且各大高校的企業經濟學研究認識自始至終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現狀認知不深刻,缺乏與時俱進的調整和相應的教學結構,忽視實際的企業經濟學教學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傳授理論知識,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舉個例子,在企業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學生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的分析、粗淺的理解,依然采用板書的形式,將深奧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并沒有進行一系列的市場調查考證,考證相應的理論知識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國企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與鮮明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或者相應的案例進行有機融合,學生不懂得其教育價值,而且灌輸式的教學課堂,往往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不利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

2.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均比較落后實際上,我國正式引入企業經濟學的時間較晚,而且大量的教學內容均來自于國外,與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情況相脫節,其中大量的教學案例均為國外比較典型、成功的案例,與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斷能力等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以企業經濟學理論教學為例:企業經濟學的理論知識的創設,大多數情況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設作為設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論的引入中,國外的理論知識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國經濟制度、法律體系與國外的差別,國外的消費者以及產品生產者之間掌握的信息,所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幾率比較小,因此,該理論對國外企業的經濟發展行為具有極強的解釋力。但是,我國消費者與產品生產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嚴重的不對稱現象,所以,該理論對我國企業經濟發展行為的解釋力不強。因此,不符合我國經濟制度、法律體系的教學內容,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實現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目的。除了教學內容的落后,在教學手段上也比較落伍,難以滿足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大多數的高校,在企業經濟學教學中,依然采用傳統老舊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形式上表現為:學生從一個大學校門不是直接過渡到社會,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門,即社會課堂,在高校學習期間,學生對企業經濟運行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認識,更談不上了解企業,而且現實生活中,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已經嚴重脫節于現代企業經濟的實際運行,無用武之地,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闡述幾點建設性問題的改進或完善策略

1.理論與實踐的共同關注,甚至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特點及規律,制定詳細的、科學的企業經濟學教學體系,重視教學結構的與時俱進,集中精力研究市場經濟發展與企業經濟學之間的關系,明確的掌握我國企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其中,重點考量我國的法制環境以及相應的產權制度,將其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企業經濟學教學理念區分開來,構建企業誠信體系。另外,在立足于企業文化、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績效三者統一協調的基礎上,在尊重國外企業經濟學理論的就前提下,將其作為我國現階段企業經濟學教學研究的重點與方向,與此同時,提出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國情的企業經濟學理論,并加強其研究力度。

2.編訂適應我國學生學習、掌握的教材內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學手段目前,我國高校企業經濟學教材內容有待進一步規范和調整,應該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轉臺,全國范圍內所有設立了企業經濟學專業的高校,集思廣益,確定與我國企業產業發展實際情況相一致的企業經濟學內容,促使學生所學習、掌握的理論知識能夠更加高效、優質的解釋我國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產業行為或現象,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少一些拿來主義,多一些中國特色,從而在提升教材內容編訂質量的基礎上,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便他們畢業后順利就業。另外,還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學手段,如: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構建企業經濟學教學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教師、學生均可以跨時空界限的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同時,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技術交流活動,鼓勵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全面的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強化,形成持久而強大的良性循環,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畢業后順利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總之,為了全面的提升我國高校企業經濟學教學水平,需要在結合我國當前市場積極發展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內容(案例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學手段并加以優化等。本文的分析闡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視其研究價值,期望本文能夠為我國的高校企業經濟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與指導,產生一定的積極效用。

參考文獻:

[1]李國文.從經濟學視角分析我企業失信問題[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科技財經,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變遷理論的中國高校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9,17(9):156-158.

[3]趙嘉馨.上海市屬高校資產經營公司運營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25(11):215-216.

篇(10)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學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做指導,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又離不開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但當前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過程中,存在重模型,輕思想、重理論,輕實際、重國際,輕本土的突出問題。本文認為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要與本土化相結合,并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推進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經濟學教育;國際化;本土化;途徑

一、引言

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離不開經濟學家群體的成長,而這個經濟學家群體及其影響下的經濟學教育的扎實程度,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崛起的基礎和方向(程遠,2012)。因而,經濟學教育的進步和發展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尤為重要。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其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有效配置資源進行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經濟學的推廣離不開教育,目前,在中國高校開展經濟學領域的課程已習以為常,甚至經濟學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科學領域。然而,中國的經濟學教育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國經濟學界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中國經濟學的教育與研究水平,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而國際化辦學是一條迅速而有效的途徑(洪永淼,2007)。

二、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的原因

所謂的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是指以國際標準指導中國經濟學教育與研究的改革,秉承“汲取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大膽引進、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以及經濟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加快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進程(洪永淼,2007)。盡管國際化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正如楊瑞龍(2006)指出,中國經濟學教育還是要繼續提升國際化的程度:

首先,現代經濟學教育誕生于西方,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甚至更長時間,在歐美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經濟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培養模式、教材體系、研究范式等。由此,在中國推進經濟學教育的現代,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教育體系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其次,中國的改革是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過程。而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式,是當前研究市場經濟的一般運行規律的一個最完善與最成熟的理論體系。中國的改革將不斷深入與推進,就需要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方法、體系及教育中的成熟之處。

再者,我們需要一個學術與教育的交流平臺,在此平臺下可以交流共同知識,相互促進。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與教育體系已經構建成一個大家相互交流的知識平臺。為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就必須遵循國際通行的學術規范。這也正是洪永淼(2007)所指出的,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化,要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合作與競爭,通過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舉辦和參與國際學術會議、開展聯合辦學與合作研究等多種渠道,使中國經濟學的教育與研究成果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并通過國際學術交流,爭取并利用國際學術資源,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和中國經濟改革服務,這是一個與國際完全“融合”并產生巨大效用的階段。

最后,站在功利的角度,西方經濟學現在成為“顯學”,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就會越來越發現西方經濟學成熟的分析框架,對推進改革的指導作用越來越重要。就因為經濟學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發展經濟學教育,推進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

三、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的突出問題

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學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國際化過程,中國經濟學教育遇到不少問題,突出的有如下幾點。

(一)重模型,輕思想

自邊際革命以來,西方經濟學的分析不斷引入了數學以及物理學的方法,尤其是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保羅?薩繆爾森為首的西方經濟學家的推動下,一些主流經濟學家更是試圖進一步效仿數學和物理學的精巧框架,使經濟學在形式化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姑且不論這一傾向的對錯與否,但中國經濟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過程中,這種傾向尤為嚴重,盲目的向世界前沿靠攏,導致我們在對經濟學的理解上遺漏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姬超和顏瑋,2013)。當前,整個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與教育界都似乎存在著越是繁冗的數學推導和計量檢驗越能提升文章的層次,越能顯現個人的水平的現象。這是全然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差別。對于經濟學科的數學化傾向要值得深思,但中國經濟學界卻仍然亦步亦趨,盲目追求復雜的形式化手段,要么采用很復雜的數學公式講述很淺顯的研究結論,要么研究過程經不住推敲,不夠嚴謹。在這種浮夸和虛無的學術環境下,中國經濟學科愈發顯得支離破碎,看不到研究的意義何在,研究的范式何在,等等。在本質上,中國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框架始終未能有所超越或發展,仍然局限在西方的理論框架之下。

(二)重理論,輕實際

任何學科的發展與教育都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中國經濟學的教育與學習過程中,我們都過分重視理論,卻忽略了現實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盡管西方經濟學的分析中,都要強調每個理論的假設前提,但對于這一點我們似乎重視不夠,導致經濟學的教育常常忽視這點,導致學生輕率地將理論用于實際。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人們對經濟學理論似乎總是充滿信心,當現實情況與推理不符時,卻往往將這種原因歸為行為人的非理性,卻忘記了推理的根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設。雖然西方經濟學理論也是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但中國的引進與教學,似乎更注重理論的引進,而忽視了實際的應用。事實上,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日新月異,而且,中國有自身特色,其在體制、文化、資源、規模等各方面都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特點,如果盲目國際化,照搬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照搬西方經濟學的教育模式,過分強調理論,也會導致學來的理論指導不了中國發展的實際。

(三)重國際,輕本土

中國經濟學教育要不斷推進國際化已得到認同,但是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多地強調國際化,而忽視結合中國本土特色。可以說,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問題的大量出現。國際化并非經濟學教育現代化的全部內容,要實現中國經濟學教育的現代化,還必須強調本土化。國際化是指中國的經濟學要走向世界,世界各國的經濟學要進入中國,中國經濟學與世界范圍各國的經濟學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并在交流學習中取長補短。但是,國際化是手段,目的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所以國際化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強調中國化或稱本土化(逄錦聚,2010)。即,國際化是基礎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歸宿,兩者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關系(宋雪玲,2010)。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本土化。現代西方經濟學所形成的社會環境與中國的現實存在巨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不僅不能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而且還可能引入誤區。故,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要結合本土化,而在經濟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深入研究與掌握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現實,從現象的背后中歸納、抽象出能夠解釋中國的理論。只有把這些東西教給學生,才能培養出學生獨立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的途徑

中國改革的推進離不開經濟學理論的指導,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又離不開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但結合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國際化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強調本土化。由此,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要與本土化相結合。

(一)推進經濟學教育理念的國際化

要有廣闊的學術視野,著力構建一個學術自由、兼容并蓄的機制。在此過程,要推進與國際接軌的中國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包括:人事制度、資源分配制度、財務制度、教學與學生培養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對外交流制度等。考慮到這將是個的漫長過程,且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和廣大師生觀念的轉變、支持以及足夠的資源等客觀條件,可考慮實行“雙軌制”制度創新。

(二)提高經濟學教育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需要引進與培養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并熟悉現代經濟學分析的人才隊伍。引進優秀的“海歸”是構建這樣隊伍的重要辦法。優秀“海歸”長期在國外學習、工作和生活,熟悉東西方文化與國際規則,他們本身就是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一分子,如果能切實做到與本土結合,將是中國經濟學教育與研究國際化的骨干。然而,引進這些高水平“海歸”的成本非常高,這需要有靈活的人才招聘和人事制度的政策,比如,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待遇與工作條件。那么,“雙軌制”的人事制度將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事實上,近年來,國內不少高校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從而加快了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三)創新體系,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

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的目的在于,采用科學嚴謹的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來解讀中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指導中國改革的深入推進。一方面,經濟學的研究強調本土化,即分析中國問題,并將中國問題及中國發展的經驗推向國際,另一方面,建立國際化的經濟學教育與研究體系,要保留自身的特點,才不會在國際化進程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才有可能在世界經濟學界凸顯中國經濟學的存在與貢獻。

(四)有效爭取與利用國際學術與教育資源

發達國家與地區有著豐富的教育與學術資源,大多也對研究中國問題很有興趣,這為中國經濟學教育開辟了利用國際學術與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在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有效的各種合作研究、合作辦學和交流計劃,最大限度地爭取和利用國際學術與教育資源為我服務,彌補很多中國高校經濟學科資源的不足。通過爭取和利用國際資源,也能更好地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以提升中國經濟學教育與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程遠.淺談中國的經濟學教育現狀和發展方向.當代經濟,2012,23

[2]洪永淼.中國經濟學教育與研究必須國際化.光明日報,2007,9

[3]逄錦聚.當前經濟學教育教學面臨的形勢和今后的任務.中國大學教學,2010,1

[4]宋雪玲.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芻議.人力資源管理,2010,7

[5]姬超,顏瑋.中國經濟學教育中的問題與出路.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篇(11)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4-0008-02

系統科學是以系統為研究和應用對象的一門科學。深入研究系統科學,不僅能廣泛了解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而且其成果也為社會工作者從事科研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方法論支持。

人類社會已進入系統時代。系統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正呈方興未艾之勢。系統經濟學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跨學科新研究。系統經濟學的創建為系統科學研究提供了嶄新的理論平臺,是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創新。

一、系統科學的發展脈絡

1.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

該理論力圖分析各種系統的一般方面、一致性和同型性,闡明或導出適用于一般化系統或其子系統的模型、原理和規律,包括機體系統理論、開放系統理論、動態系統理論。

2.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

該理論利用局域平衡假設、連續介質力學描述、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分叉數學理論、漲落理論等研究耗散結構形成的特征與條件,指出結構、功能、漲落、開放系統、遠離平衡之間的聯系,并推廣于生物、社會、經濟等其他非物理系統。

3.哈肯的協同學

協同學原意是研究一般系統中子系統的協同過程,而實際研究的是由一種特殊的泛導方程――主方程(表示系統的幾率分布隨時間變化的方程)所能表征的系統的協同過程或自組織過程。

普利高津與哈肯的理論較之貝塔朗菲更具數理化,同時導出許多憑直觀思辨無法得到且形式具體的新規律,這對一門新學科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4.埃根的超循理論

該理論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組織機理,重點探索由非生命分子到生命個體進化中超循環的作用。埃根的工作有堅實的數理化基礎,可看作分子生物學與分子生物物理學領域中的進化論,是一種特化的系統理論。

5.米勒的一般生命系統理論

該理論研究一切實存的具體系統的異同性,由小到大包括八個層次:細胞、器官、生物體、群體、組織、社區、社會、超國家系統。除了處理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流通與輸出外,其共性還體現在具備多功能的子系統:復制器、排放器、驅動器、支持器、輸入轉換器、內部轉換器、輸出轉換器、定時器等。

6.槌田敦的資源物理學

該理論研究物流與能流,認為流的基礎是擴散能力,熵是物與能擴散程度的指標,后又將流與熵定性類比引申于非物理系統。

7.運籌學

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運籌學是系統工程的重要數理基礎,通常包括規劃論、對策論、排隊論、搜索論、庫存論、決策論等。作為系統科學的分支,運籌學比其他分支在數學理論與數理技術方面有更多發展,其具體成果之豐富堪稱楷模。

8.非線性分析

該理論側重研究非線性系統的穩定性、分叉、突變、渾沌等,其數理成果同運籌學一樣極有成效和價值,通常是許多系統科學分支(例如耗散結構理論與協同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9.經濟學領域中的系統科學

(1)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

該方法將一地區、一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經濟作為一個輸入、輸出的網絡系統,并探索和解釋系統的結構和運行,從而為經濟系統計劃和管理提供依據。根據投入產出表計算投入系數,即各部門每單位產出所需由其他部門投入的產品數量,可建立線性方程組并通過矩陣代數求逆,計算最終需求變動對各部門生產的影響。

(2)蘭格的經濟控制論

蘭格將控制論用于經濟學形成經濟控制論。該理論發現馬克思再生產公式、凱恩斯乘數與里昂惕夫矩陣在數學形式上的共性,并強調經濟管理科學水平的意義。其具體研究很多,涉及可控性、可觀性、穩定性、最優控制、微分博弈等。

10.社會學領域中的系統科學

巴克萊從社會學角度闡述了系統、邊界、輸入、輸出、反饋等概念,并強調這些概念在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時發展了一種有宏微多層次的適應性系統模型,認為系統的各層次互動影響系統內的其他層次,一個由互動組元組成的系統與內外部環境進行交易,從而導致外部環境中的信息以某種方式進入該系統。

邦格的系統主義論述了對社會本質認識的三種基本觀點:個體主義、整體主義與系統主義,并認為系統主義拋棄了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

二、系統經濟學是系統科學的創新與發展

系統經濟學(昝廷全,1995)是在系統時代背景的感召下應運而生的新的經濟學分支,嚴格來說屬于經濟學與系統科學、數理科學、生態環境科學等的交叉科學研究。系統經濟學的創建為系統科學研究提供了嶄新的理論平臺,是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創新。

系統經濟學利用現代系統科學的思想方法和中國古典哲理的精華研究經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規律,除了具有許多交叉學科共有的綜合性、整體性、開放性等特點之外,還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可檢驗性等應用學科獨有的特征,是融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于一體的一門創新學科。

1.系統經濟學與系統科學的關系

系統經濟學在理論上涉及哲學、數理與技理等層次,是多學科交織而成的一個廣義交互網,它也與許多學科或專題有區塊性非網絡性的交緣,特別是與系統科學的某些專題交緣,這部分自然是系統科學中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

從方法學看,一般認為系統科學的基本方法包括結構方法、功能方法、歷史方法,而基本原則包括整體性、相關性、綜合性、目的性、層次性、歷史性等。反觀系統經濟學,這些方法與原則都可從廣義系統模型的內外廣義系統性或軟件硬兼設性以及其他泛系原理派生出來。因此,系統經濟學是系統科學研究的深化和發展。

此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一般生命系統理論、資源物理學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不同類型的集散關系、擴散過程(擴散方程)、主方程、泛化的熵等,它們都不外乎描述集關系或其泛導關系。運籌學則不外是顯生的特化數理技術性研究,投入產出法則是一種技術化的運用泛權場網表征因果關系的泛導法應用,而蘭格的經濟控制論則是泛導法對經濟系統的一種準轉化、準模擬過程。從這些角度看,系統經濟學做了一些有益的補充、推廣與探索。

2.系統經濟學是系統科學的創新與發展

(1)前沿性――立足科學前沿

系統經濟學緊扣科學前沿,挑戰未知領域,并促進知識和高技術的綜合集成。近20年來,系統經濟學探討了一系列科學前沿問題: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層次、系統經濟學的哲理框架、數學模型和應用舉例、產業經濟系統研究、制度的拓撲模型、資源位理論、特征尺度理論等,其中相當一部分工作是國內和國際相關學術領域中的全新探索和思考。

系統經濟學的研究主題體現了整體性、新思維方式,顯示了科學的發展脈絡。研究主題的選擇,優先考慮到影響面廣、帶動性大、極富挑戰性的方向和前沿領域,并以國家的戰略目標為取向,同時關注到學術疑難問題。因此,系統經濟學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前沿性。

(2)前瞻性――面向科學未來

系統經濟學展望未來、預測未來,并促進對未來的把握和創造,創新是唯一性的。創新取決于正確確定研究的新方向,提出研究的科學問題。系統經濟學不斷突破最新科學進展,揭示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展望與預測未來發展的走向和變化,探尋未來發展的機遇,促使及時不斷的調整研究方向,開拓新方向、新領域,研究新問題。

客觀世界是一個開放系統并在不斷進行演化。客觀世界既有法則也有偶然,既有決定性也有隨機性,既有秩序也有混沌,而且它們相互影響。系統經濟學當中關于復雜性和開放復雜經濟系統的研究體現了系統科學新的研究方向,反映了未來科學的發展趨勢。

(3)交叉性、綜合性和整體性――促進學科整合和整體性研究

當代科學的突出特點是學科統一化進程的加速。幾百年來形成的越分越細的學科劃分和單個學科孤立、分割的研究已經難以適應當代和未來科學本身的發展,難以適應新的技術革命以及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國際化趨勢,難以適應日益困擾人類的人口、資源、環境、災害等問題以及不斷加劇的人類與自然的不協調性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學科交叉極富創造性,也是整體性認識和實現學科整合、一體化的必然過程。

系統經濟學遵循學科的交叉性、綜合性和整體性原則,并以復雜性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斷發展著。正如預想的那樣,系統經濟學的成長受到學術領域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跨學科研討體系并沒有因學科障礙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受到影響。我們深信,系統經濟學將進一步打破嚴格的學科界線,促進學科整合和整體性研究,激勵不同領域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多學科的互動和融合必定會產生絢麗多彩的新的科學思想火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婷五月天综合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波多野结衣制服诱惑| 又黄又爽做受视频免费看视频下载|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电影网| 99re6精品| 天天摸一摸视频寡妇| 一级特黄aaa大片|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桶免费网站 |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被滋润的艳妇疯狂呻吟白洁老七|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无人在线观看视频高清视频8| 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 草莓视频秋葵视频在线观看ios|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www.在线视频yy| 日本理论片午夜论片|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男女同房猛烈无遮挡动态图| 医生系列小说合集| 练瑜伽的时候进入|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va欧美va|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8050午夜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永久免费| 日干夜干天天干|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猫咪免费观看人成网站在线|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视频|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男女激烈试看120秒动态图|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之间差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