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關于養老的職業規劃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空巢家庭與日劇增。六普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60歲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以上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別上升2.93和1.91個百分比。據測算,2010年全國65歲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萬人,未來將呈上升趨勢,近十年來,80歲以上高齡老人增加了近一倍,重度老年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此外,老年人群體隨著年齡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我國老年人口呈現出增速快、高齡化、病殘化的現狀并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現狀勢必會給社會發展造成很大的壓力。另外,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家庭結構的核心化,人口流動的加速等都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發起了挑戰,使機構養老成為一種日趨重要的選擇。
(二)老年人對于養老的需求日趨多元化。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遷導致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量將逐步增大,并且多層次、 多元化的機構養老市場也在逐步擴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依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的五種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當某一層級需要得到滿足后,這種需求就不再成為推動個體行為的動力了。作為老年人群體,他們首先要滿足的是基本的生活照料,包括日常的起居、基本的醫療護理等,從這個方面來看,當前絕大多數老年機構都能滿足入住老人這一方面的共同需求,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些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固然重要,但不是老年人的唯一需求。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這些都是低層次的需要,而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除了這些低層次的需求外還有理解、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在當前老年服務機構開展的服務和工作中,這些需求的滿足是相當匱乏的。
(三)機構養老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翟德華、陶立群指出,機構養老方式的優勢在于:服務專業化;居住環境好;無障礙設計;休閑時間多,集體生活能排解孤獨;減輕子女負擔;符合老人獨立生活的尊嚴感,甚至有再婚選擇的可能。潘金洪認為,入住養老院主要有以下優勢:1.可以減少孤獨。2.生活有安全感。3.減輕家庭養老壓力。4.提高老年生活質量。此外,養老機構可以向老人提供專業化、高效的老齡服務,尤其是臨終老人,在養老機構可以得到更多關懷和專業護理 。.
二、有關機構養老的發展現狀及其主要問題的研究
我國關于機構養老現狀及問題的研究近幾年來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地區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間的差距。張國平指出,常熟的機構養老開始形成城鄉同步、分層分塊管理新格局。但馬紅在湖南慈利縣的研究中提到,有些鄉鎮還沒有建立敬老院,農村有些新建的敬老院因缺乏資金而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
(二)機構養老總體供應量不足和入住率不高。一方面,總體的供養量不足,穆光宗在《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中指出,我國機構養老供不應求但資源利用率不高,按照國際標準“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50張”測算,全國老年人共需養老床位800萬張,而目前僅有266.2萬張,床位缺口達近540萬張,遠遠不能適應機構養老的發展需要。李民通過對北京的養老機構的實地調查指出,北京市養老機構的平均床位數為72張,只有個別養老機構達到500張床位的規模,半數的養老機構的床位低于32張。許華岑在《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養老機構總數多,就床位來說,不足老年人數的0.86%,較之于國際標準相差甚遠。另外,滿足老年人迫切需要的護理型需求得不到滿足,何文炯等對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金華、臺州等地的調研發現,對于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護理服務,大多數養老機構都無法提供,或者護理服務能力很弱,護理型養老機構的床位數不到浙江省養老機構總床位的20%。而另一方面,某些地區的入住率不高。孫樹菡在《我國社會機構養老發展探討》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22所養老機構,入住率最高為93. 57%,最低為58. 82%,多數都在60%至70%左右。
(三)機構養老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住養老人對機構的養老服務,特別是對機構的醫療護理服務、生活照料服務、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慰籍服務有著強烈的需求。與這種需求相適應,機構養老的硬件設施、技術含量、服務水準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專業化服務水平。然而,我國目前機構養老服務仍然面臨著不少困境,距離老人身心的實際需要和發達國家的先進標準有很大差距,服務質量亟待提高。一是工作人員大多是非專業人員,而且很少參加職業培訓。廖敏在《養老機構發展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中指出,工作人員大都缺乏專業培訓,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臨時人員占一定比例,整體文化水平偏低,綜合素質較低。二是我國養老機構服務功能、結構、內容單一,服務水平不高,老年人的康復護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難以滿足。穆光宗在《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中指出,我國的機構養、護、醫、送四大功能分離。農村的大部分機構只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標準,即包吃包住,醫療護理方面欠缺,很少關注老人的實際需求,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慰藉層面。
(下轉第43頁)
(上接第47頁)
(四)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穆光宗在《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中指出專業、負責的老年護工和管理人才短缺,預計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其中需要長期照料和護理的老年人將占到19.6% ,近400萬。假定按照 1:4 的護理人員配置,需要1000萬護理人員,但持證者現在只有2萬左右。不僅如此,護理人員的周轉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員周轉率高達100%,個別老年公寓甚至高達140%,政府部門需要有相關的行業職業規劃,一些專業學校應在此方面加強人才培養。許愛花在《社會工作視閾下的機構養老服務》中指出專業服務人員嚴重短缺。現有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 一般都是農村來的臨時工或下崗女工,文化素質偏低,未經過專業培訓,缺乏基本技能,只能從事一些日常生活照料服務,例如:給老人喂飯、 送水、清洗等。一些養老機構中的從業人員甚至身兼數職,服務意識淡薄。機構住養老人很難在機構養老中體會到與其他養老模式有別的專業服務,例如:康復、保健、精神慰藉服務等。
三、評述
綜上所述,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機構養老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筆者發現存在幾個方面的局限性:關于機構養老現狀及問題的研究,忽視了特殊老年群體――五保老人無依無靠尷尬處境的研究;關于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老機構層面,對老人現實需求現狀研究較少,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研究匱乏;另外,需高度護理的老年群體對養老機構服務需求的研究嚴重不足,調查發現,我國有近一半的養老機構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這一部分老年人群體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及入住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被忽視;關于城市或農村機構養老服務現狀及問題的獨立研究較少,大多數研究均是籠統概括為機構養老服務現狀及問題,將城市機構養老服務與農村機構養老服務放在一個層面上討論,實際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差異性,需要分別對待。
【參考文獻】
[1]劉紅.中國機構養老需求與供給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9(4).
[2]姜,夏燁.家庭養老服務網VS機構養老――一種選擇機制上的融合[J].西北人口,2006(4).
[3]黃文明.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維護的影響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李艷君,李B.養老機構中住養老人需求及社會工作的介入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23――24.
[5]翟德華,陶立群. 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選擇決策模型理論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1).
[6]潘金洪.江蘇省機構養老床位總量不足和供需結構失衡問題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
[7]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8] 許華岑.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對城市養老模式的探討[J].四川省情,2007,(2).
[9]何文炯,楊翠迎,劉曉婷.優化配置加快發展――浙江省機構養老資源配置狀況調查分析[J].當代社科視野,2008(9)
[10]孫樹菡,葛英.我國社會機構養老發展探討[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4).
[11]許愛花.社會工作視閾下的機構養老服務[J].江淮論壇,2010(1)
獨立學院轉設后如果還不能找準定位,將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喪失生存發展的空間。轉設后獨立學院只有找準辦學、學科及培養目標等整體發展定位,培育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能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科學準確的定位,就有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因此,合理定位是轉設后獨立學院的發展之基。
轉設后獨立學院的定位應該是:培養基礎知識較扎實、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定位,一是,學校要以市場供需理論為導向,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狀及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選用優勢、強勢專業,整合優化傳統專業;以寬口徑的專業為基礎,本科教育為主體同時兼顧專科層次教育,通過設置多種專業方向,建立對就業市場反應靈敏的適應機制。二是,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包括資金籌集能力、生源特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等)建立綜合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應該突破按學科分塊的傳統思維,要結合就業市場、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來設置,增加技能性課程,保證實驗實訓時間,鼓勵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公平政策是轉設后獨立學院的迫切需要
自1999年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新型模式在我國江浙等地蓬勃發展起來后,社會各界對其的關注使之逐步成為一個熱點,國家在這一重大變革上也給予高度的重視與關注。《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明確宣布,民辦高等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在法律上明確了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平等地位。同時,兩個文件對民辦高校的土地征用、稅收、信貸等方面也制定了一些宏觀優惠政策,明確了國家對民辦高校的扶持態度。[2]與過去相比,這些無疑是巨大的進步。然而,這些優惠政策并沒有真正落實。
獨立學院成功轉設之后,要想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走得更遠,公平政策是轉設后獨立學院的迫切需要。政府只有真正改變“重公輕民”的傳統觀念,才能在制定政策時真正做到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公平對待,并真正落實到實處。第一,政府對民辦高等教育應當提供一定比例的辦學經費支持;第二,國家對民辦高等教育實行稅收以及建設用地的優惠政策,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鼓勵和扶持學校自身發展,從而培養大量的合格人才;第三,對民辦高校的調控上,政府應當轉變職能,要從直接干預為主轉向間接調控為主,從微觀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為主。
三特色是轉設后獨立學院的時代需求
從2002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就開始劇增,到2008年達到20年內的最高點,達到1.24億人。在2008年至2020年的10年內,高等教育人口規模又將大幅度下降。2020年的學齡人口將降至8200萬人[3]。根據市場供需理論,當供需達不到平衡時,也就意味著高等院校之間因生源減少而引發的激烈競爭和優勝劣汰是不可避免的,高等教育將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獨立學院轉設后還是單純地、過多地在辦學條件上依托申辦高校,那是沒有出路的。
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生存的永恒法則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所以形成特色是轉設后的獨立學院的時代之需。辦學特色是辦學水平的體現,是學校品牌的重要載體。獨立學院在轉設后要做到有特色,就要做到:第一,在科學分析社會需求和學校所處環境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定位建設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第二,在設置專業時要考察市場變化,以學生畢業就業率為必要的參考標準,及時掌握市場動向,設置和調整專業結構,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第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建立有特色的教學體系。學校可以將職業規劃納入到課程體系中,從個性維度和系統維度兩個方面著手。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點結合社會的職場信息,來分析確定畢業生應具備的業務能力和知識結構,并以此安排所開設的課程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校學到真本事,保證他們“進得來”,“出得去”。
四優化師資是轉設后獨立學院的當務之急
這里以對湖北省獨立學院師資隊伍的調查情況為例。在湖北省獨立學院的專職教師中,職稱結構:教授占9.8%,副教授占21.6%,講師占33.3%,助教33.3%,教員2%;學歷結構:研究生以上學歷占29.5%,本科為70.5%;年齡結構:中青年教師占56.9%,35-55歲教師占39.2%,56歲以上的教師占3.9%。[4]可見,獨立學院高職稱、經驗豐富的教師比例小,主要還是依靠母體高校較有資歷的老教師和來自校外的兼職的教師,占據多數的往往是較年輕的、教學經驗不足的青年教師,這對獨立學院整體的師資優勢造成了一定影響。青年教師大部分是由高校直接走上工作崗位的應屆畢業生,教學經驗和專業實踐比較缺乏,科研能力薄弱,實驗設計、課程設置與對學生進行指導方面的能力也明顯不足,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
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影響著高校的教學質量,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也直接決定高校教學質量的優劣。獨立學院轉設后,夯實教師隊伍已經迫在眉睫。要建設一支高效精干、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要將這一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第一,在教師招聘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輔之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吸引高學歷、高職稱的優秀中青年教師來校任教,從源頭上保證教師質量。第二,在教學和科研的考核方面,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年齡的教師采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方法,合理明確地反映教師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把考核結果和評職稱掛鉤,考核不合格的教師不允許參加當年職稱評定;建立績效考核的反饋機制,及時將考核結果反饋給教師,指出其優點和不足之處,并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第三,為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包括生活和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上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和較為優越的薪酬制度,以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工作環境方面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且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盡可能多地提供必要的資金、設備、實驗條件,鼓勵他們多出科研成果,并適當地給予獎勵,創造一個積極和活躍的氛圍。第四,是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以資格老的帶年輕的,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培養團隊精神。還可以通過開設短期培訓、委托培養、獎勵科研成果等做法來鼓勵中青年教師,通過對中青年教師有計劃、有重點的培養,讓他們盡快成為教學骨干。
五辦學質量是轉設后獨立學院的持續追求
轉設意味著發展,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挑戰。獨立學院轉設后要想真正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必須提高辦學質量,只有通過辦學質量贏得口碑樹立品牌,學校頒發的文憑才會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說服力,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學校辦學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體現,它是學校向社會或高一級學校提供的產品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它對學校的發展和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至關重要。狹義的學校辦學質量是指學習效果滿足教學大綱規定要求的程度,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與職業道德)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程度;廣義的辦學質量則是指學生的知識技能滿足社會某行業要求的程度或適應社會的能力[5],本文所談是指后者。辦學質量的保證依靠的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完善的教學設施、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還需要健全的辦學質量監控機制。對此,轉設之后學校要確立具有前瞻性的辦學理念,明確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要結合實際確定好辦學規模、人才培養規格、學科布局、服務方向和管理模式,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層次的多樣性和所需人才規格的多元性,規劃好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抓好課程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在突出學校特色上下功夫,在教育改革上下功夫,在建設大學文化上下功夫,積極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提高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徐波.用新的機制辦好名校獨立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辦學紀實[J].教育發展研究,2004(7).
[2]遲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展學院的轉設工作[J].建筑工程,2010(3).
扎實的戲劇功底、數十年的從業經歷、戰勝癌癥惡魔的樂觀精神,再到如今歷經風霜之后的淡然態度,
讓這位年逾八十的老戲骨仍能奉獻出一部部電影和電視佳作,也使她成為英國表演事業的瑰寶。
瑪吉?史密斯要演到多少歲?這一點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老太太向來不會讓我們失望。
“您熟悉巴黎嗎?”這個問題真是瑣碎得令人汗顏。當我聽到瑪吉?史密斯女爵惡作劇般卻又十分坦誠地承認她對自己最近的一部電影印象不深,只記得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巴黎,而她在片中一如既往地扮演了一位厲害的老太太時,我一邊努力地消化這些信息,一邊提出了這個問題以免冷場。
巴黎!聽到這個字眼就像給一個裝滿蛇的盒子揭開了蓋兒。被人圍追堵截的回憶讓她面露不快,打了個寒戰。她本想在那座城市里四處逛逛,參觀一下博物館和美術館,但那是不可能的。“我被美國人和有關《唐頓莊園》的問題包圍了,”她畏縮地說,“我以前從來沒碰到過這種情況。全是電視惹的禍。太可怕了。我喜歡一個人隨便走走,但根本不行。”
即便在英國,由于她出色演繹了《唐頓莊園》中的格蘭瑟姆伯爵夫人維奧萊特一角而成為電視名人(再打幾個寒戰),隨之而來的結果也令人不知所措。“我不怎么出門,要是出門的話基本上都得找個朋友陪著我。一個人出門很麻煩,因為無處可逃。”
我腦中浮現出一群小蠻牛滿懷好奇、互相推搡的情景。她如何應付呢?
“多數情況下就是跑開。我會直奔一個方向,然后不停地走走走。不好躲。我不知道別人怎么應對這種情況。那些電影巨星是怎么做的?他們到底怎么做?也許他們從來都不出門。我覺得他們肯定不會一個人四處溜達。如果想聽我一句忠告,那就是在巴黎時別這么干。”
她的聲音里帶著一種尖刻的懷疑語氣,讓人想起維奧萊特?克勞利和《哈利?波特》中的米勒娃?麥格教授。這正是最典型的史密斯,她顯然是位明星,卻不愿將自己歸入明星之列。大眾的好奇心讓她受到了“甜蜜”的冒犯,但她也完全承認,都這把年紀了――我們不妨說是92歲好了――仍然受人歡迎,她覺得既榮幸又荒唐。
“我現在演的總是些老到不能再老的角色。”她寬厚豁達地說。早在1991年,她在《鐵鉤船長》中扮演溫迪?達林老奶奶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就曾問過她在道具組的一位朋友:“瑪吉?史密斯多大年紀了?”
“我的朋友毫不遲疑地回答說:‘92歲。’從此我就是這個歲數了。恐怕他們再也不用給我化妝了,我看上去已經到這把年紀了。
前幾天,我和佩內洛普?威爾頓(在《唐頓莊園》中飾演正直的伊索貝爾?克勞利)合演一場戲,我拄著手杖站起來,開始顫顫巍巍地走來走去。‘我為什么要扮老?’我說,‘我為什么要這么做?我已經老了!’我在設法搞清楚:如果我是現在的年紀,那我演的老格蘭瑟姆伯爵夫人現在就得有110歲上下。她已經變成老怪物了。”
如今的史密斯是無與倫比的――沒錯,由于年齡的緣故,她的角色已經定型,但她仍然思維敏捷,難以捉摸,無可指摘。她可以將一句普普通通的話點石成金,沒人知道她使用了何種魔法。《唐頓莊園》的制作人朱利安?費洛斯說得很貼切:“瑪吉有一種本事,能夠為每句臺詞注入一種其自身所不具備的機智和維度。對編劇而言,演員的這種天賦很有吸引力。她還具有一種獨特的喜劇感,這種喜劇感來自對現實生活的幾分嘲諷態度,因而更加詼諧,也更加令人感傷。”
她之所以對《可愛老女人》印象模糊,是因為大量的角色接踵而來。“感覺那是很久以前拍的了,之后又發生了好多事。我在努力回想那部片子是不是在印度那部戲(《涉外大飯店2》)之前拍的。我把它和《唐頓莊園》弄混了。全都混在一起了。當演員就是這樣,要么無戲可拍,要么片約不斷。”
雖然不工作時的生活沒有條理,讓人不安,但史密斯覺得自己近來工作太多了。“奇怪的是,我演的戲都會不斷地拍下去,像《哈利?波特》和《唐頓莊園》都是如此。我需要停下來緩口氣――可是卻辦不到。”她即將在影片《貨車里的女人》中再度演繹片名中的角色,這部電影改編自艾倫?貝內特為史密斯創作并由她在2000年出演的戲劇。
她把《哈利?波特》稱作自己的養老金,從中獲得的酬勞讓她資助了五個孫輩的教育。“我一個人生活,所以能幫上兒子們是件好事。”
史密斯已經成名60年了,不過直到現在――處于職業生涯晚期她才獲得如此廣泛的國際影響力。1952年,她在牛津大學戲劇社的演出中初登舞臺。1963年,她與勞倫斯?奧利維爾搭檔,飾演了苔絲德蒙娜(編注:莎士比亞戲劇《奧賽羅》中的角色)。但作為一名年輕演員,她感到自己演技尚弱,形象也不合適。“我認為人們對角色的容貌有一個既定的標準,我并不符合要求。”雖然她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美貌,但她的事業并未受阻。1969年,影片《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又譯《春風不化雨》)為她贏得第一尊奧斯卡獎;1978年,她憑借《加州套房》再次獲此殊榮。此后,各種榮譽和獎項(包括五次英國電影學院獎)便紛至沓來。
她說自己從來沒有做過什么職業規劃,也沒有過這輩子一定要扮演哪個特定角色的雄心壯志。“很坦白地說,都是碰到什么就演什么。剛入行時,我完全沒有考慮過這些(電影和電視角色),一點兒也沒想過。我當時就想著會一直演戲劇,會很美好。”
她覺得演電影是個考驗耐力的工作。“在劇場里,你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你知道自己得在晚上或午后來到劇場,你有一段時間做準備,然后就上臺演出。但是,拍電影就像是在好多天的時間里隨時候命,而在我看來似乎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或更長時間。時間安排得似乎越來越緊湊。”
“演戲劇時,如果有一晚演砸了,你會想明天的演出將會很精彩。而一旦表演被永遠地固定在膠片上,你就再也無法改正了。”不過她斷定,或許這樣也好。“因為總有些是我想要改進的。那就永遠不會有恰當的鏡頭了。你會徹底瘋掉的。”
電視帶來的那種危險的親密感讓史密斯頗為煩惱:“人們就跟你待在同一個房間里,不是嗎?我覺得他們會自認為跟你很熟。在劇場里,演員與觀眾總隔得很遠。總是保持著某種距離,就有更多的神秘感。你可以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而電視實在是(她雙手啪的一聲合在一起靠近臉頰)讓人拉不開距離。這不是特別好玩。”
2013年,史密斯憑借在戲劇領域的工作獲得了《標準晚報》頒發的“偶像”獎,但是她聽上去似乎有些遺憾,覺得自己做得太少了,不配這項獎。(在2008年戰勝乳腺癌之后,她似乎失去了演戲劇的勇氣)“什么都能成為偶像,”她說,“只要你干得足夠久,你就是偶像,一個黯淡無光的偶像……或者國寶什么的。”
她是我遇到過的最不重視身后名的演員――無論是她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在訃告和悼念過后,名聲也隨之消散。她想到最近過世的朋友勞倫?白考爾和羅賓?威廉姆斯,他們被人們大加贊頌,之后又被迅速遺忘。“名聲不會持久。這個世界隨時都新人輩出。我想人們不會記得的。”
她不記日記,不寫回憶錄,而且與1992年出版的那本關于她的傳記“毫無瓜葛”。“他們無休無止地寫這些書,搞得什么都沒有神秘感了。”
自從她的第二任丈夫、劇作家和編劇貝弗利?克羅斯于1998年過世之后,史密斯一直獨自生活。工作讓她無暇念及喪夫之痛,但當拍攝工作結束后,悲傷會偷偷地再度襲來。“人們說悲傷會消散,但其實不會,只是會換一種形式。這很可怕,可是你又能怎么辦呢?繁忙過后,你會更加孤獨,倍感孤獨。忙碌不堪的一天讓你無暇思考自己為什么孤獨,但是忙碌過后,就會有那種令人窒息的寂靜。”
這個9月她本該休息,但她正在計劃如何填補這段空白。“我會把時間都獻給艾倫?貝內特和《貨車里的女人》。背詞,背詞,背詞。好在看上去確實還挺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