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發展的意義大全11篇

時間:2024-03-18 18:28:5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產業鏈發展的意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產業鏈發展的意義

篇(1)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規劃明確要求要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智慧城市的建設加快和促進了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帶動智慧城市相關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智慧城市產業鏈發展狀況

隨著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智慧城市建設在我國已掀起了新一輪熱潮,自北京2012年《智慧北京行動綱要》以來,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0個城市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預計2015年底我國將有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超過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間將智慧城市作為加快經濟發展轉型的戰略導向,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

智慧產業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工信部等各大部委紛紛制定了一些相關產業政策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設。同時也成立智慧城市相關的產業聯盟。陸續開展智慧城市規劃、投資建設方面的合作。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下,智慧城市產業鏈逐漸形成與完善,基本涵蓋了產業鏈條上的大部分領域及上下游相關企業,從而為建立完整的智慧城市產業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智慧城市產業鏈

智慧城市的產業鏈的本質在于它把一定地域或空間內的因產業相關性互相集聚,形成智慧城市產業相互聯系的上下游企業集群。我國以“智慧城市新型需求為中心”的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1、物聯網產業鏈發展

智慧城市的建設為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契機和應用的載體,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是智慧城市“智慧”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數據采集、城市精細化管理、生態環境保護、低碳節能運行、智能交通、遠程醫療、產業效率提升、公共服務等領域作用顯著。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必須落腳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立又必須借助物聯網。

物聯網的產業鏈條很長,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基本齊全的物聯網產業體系,包括傳感器、芯片業、感知端設備和網絡設備為代表的物聯網制造業,以網絡服務、軟件與集成服務、應用服務為代表的物聯網服務業。將拉動集成電路市場需求的增長,也將推動芯片與傳感器、芯片與系統的融合,帶動全產業鏈的發展。物聯網大數據處理和公共平臺服務處于起步階段,物聯網相關的終端制造和應用服務仍處在成長培育階段。在我國基礎芯片設計、高端傳感器制造、智能信息處理等產業環節還比較薄弱。

2、云計算產業鏈發展

云計算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服務模式和計算模式,具有虛擬化、伸縮性等特點,云計算是智慧城市發展重要支撐手段,為解決智慧城市建設中大規模分布式數據管理、面向服務應用集成、快速資源部署等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手段。智慧城市各類智慧應用的承載和實現,需要云計算的數據計算與處理綜合平臺的有力支撐。

云計算產業鏈包括云計算服務業、云計算制造業、基礎設施服務業以及支持產業等組成。云計算服務業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云計算制造業涵蓋云計算相關的硬件、軟件和系統集成領域。軟件廠商包括基礎軟件、中間件和應用軟件的提供商,主要提供云計算操作系統和云計算解決方案;硬件廠商包含網絡設備、終端設備、存儲設備、元器件、服務器等的制造商。基礎設施服務業主要包括為云計算提供承載服務的數據中心和網絡。我國云計算產業鏈處于低總量,高增長的產業初期階段。

3、移動互聯網產業鏈發展

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與移動通信融合形成的新興產業形態,是互聯網技術與移動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互聯網的重要應用與移動網重要應用的自然延伸。

移動互聯網產業鏈主要包括移動終端、移動軟件與業務應用三個層面。移動終端主要由部件和整機兩大部分構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終端多樣化成為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移動互聯網軟件主要包括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移動數據庫、移動安全軟件、移動中間件;移動應用層按類別分可以分為語音增值類、效率工具類、應用分發類、生活休閑類、位置服務類和商務財經類共六大類業務。與其相伴的,則是移動互聯網產業主體如運營商、移動終端企業、移動應用企業的變革與發展。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全新的應用服務體系,并重建了商業模式。當前APP是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的主導形態。移動數據流量與OTT 業務已經成為整個移動行業最主要的收入增長動力,并將徹底改變產業鏈價值走向。我國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形成巨大規模,主要領域都占據了主導地位,構建了本土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體系,已初步實現從“無芯”到“有芯”的跨越,技術和市場實現雙突破。

4、大數據產業鏈的發展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各個領域都能夠實現“智慧化”的關鍵性支撐技術,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大數據。大數據將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從政府決策與服務,到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產業布局和規劃,直到城市的運營和管理方式,都將在大數據支撐下走向“智慧化”,大數據成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隨著大數據技術不斷演進和應用持續深化,以數據為核心的大數據產業生態正在加速構建。大數據產業生態中主要包括大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大數據處理服務提供商和數據資源提供商三個角色,分別向大數據的應用者提供大數據服務、解決方案和數據資源。當前我國大數據產業還處于構建的初期,呈現規模很小、增速快的特點。

三、目前智慧城市產業鏈發展面臨的問題

智慧城市產業鏈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戰略性產業,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密切相關,目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技術、制度、觀念等方面都需要改變。智慧城市產業鏈目前還缺乏完整的產業標準體系,法律法規不完善、關鍵技術、商業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還不成熟。產業發展及布局不均衡,部分環節的產業受到一些條件的制約,發展嚴重滯后,由于地域經濟原因,東部沿海地區城市明顯領先于內地及西部地區城市;在整個智慧城市產業鏈中,還沒有主導企業起到龍頭帶動作用,整體競爭力較弱。

四、智慧城市產業鏈發展建議

1. 建立健全標準體系。智慧城市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國家層面制定智慧城市產業發展綱要,制定智慧城市建設管理制度與標準體系,完善法律法規,實現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協調發展。

2、建立統籌協調聯席機制。建立健全跨部門、跨行業、區域、軍地之間的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統籌協調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研究重大問題,協調制定產業政策,加強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鏈構建,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3、合理布局培育主導企業。根據各區域產業發展基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等,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各項配套功能,發揮集聚效應。加大對龍頭主導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產業規模的培育。

篇(2)

中圖分類號:G114文獻標識碼:A

所謂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組成的群體。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國家競爭優勢》一書,1990年邁克?波特在該書中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分析。集群化發展無疑在形成區域競爭優勢、產業鏈構建等方面凸顯出價值,中外成功例證數不勝數,那么,我們在研究藝術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是:互聯網上的藝術產業能否集群化發展?現狀如何?江蘇省在本領域的發展思路是什么?

一、藝術產業集群化的互聯網生存之可能

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已經進入到數字化文明時代或稱信息文明時代,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1億人,居世界第二。互聯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無法遏止的趨勢。

1、數字化技術的進步為藝術產業集群化的互聯網生存提供了必備的發展基礎。1991年5月,畢業于牛津大學物理系的伯納斯?李將其發明的World Wide Web(即WWW萬維網)投入到互聯網上使用,主要適用于信息的公開,因此成為Web1.0時代互聯網的基本雛形,此后出現的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均擁有第一代互聯網的鮮明特點:信息采用集中形式,廣大用戶的瀏覽方式類似于傳統媒體的翻版。而Web2.0是2004年3月戴爾?多爾蒂(O’Reilly媒體公司副總裁)和克瑞格?克萊(Live媒體公司)共同提出的,當時,他們并沒有給出Web2.0的具體定義,而是舉例說明:“個人的網站是Web1.0,網志博克是Web2.0;屏幕抓取是Web1.0,Web服務是Web2.0;單方信息是Web1.0,共同參與信息是Web2.0”,[注:參見湯代祿,韓建俊,邊振興編著《互聯網的變革――Web2.0理念與設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當然,今天的Web2.0已經比當年有了極大地豐富(博客、播客、移動博客、社會化標簽、內容聚合、維基、Web服務等層出不窮),而且還在不斷地豐富下去。因此,Web2.0由于其開放、參與、分享、創新、個性、體驗的特質成為當前互聯網發展的主導力量。在Web1.0還在大行其道、Web2.0還在完善的時候,Web3.0只能是概念性的前瞻:比如其主動性、最大程度的數字化、多維化特征,比如其新一代商務應用模型結構,比如使Web成為一個操作系統……

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如同人類的進化過程,絲絲入扣,巧奪天工。但是,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要快得多,我們注意到:一方面,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各種“天才的概念設想”紛紛實現,傳統的互聯網巨頭雅虎、微軟、搜狐、新浪、網易等首先將博客、社會化標簽、圖片上傳、視頻、即時通訊等普遍應用,不僅讓整個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無法盡快消化,即便是互聯網自身也感到應接不暇,來不及規范和成熟。如此一來,在拼命“追趕”的信息化道路上,各領域的銜接和配合不免力不從心,大大滯后于互聯網的發展,后果是來自互聯網之外本能的抗拒,也阻礙了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正如趙正陽所說:“相比之下,網絡在藝術品收藏交易中的優勢還是要遠遠大于劣勢,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并作為收藏藝術品交流與交易的平臺和載體,需要有關方面去關注、重視和規范。”[注:參見趙正陽《網絡,藝術市場的異度空間》一文,《藝術市場》,2005年第12期,第79頁。]互聯網的發展為包括藝術產業在內的諸多社會領域提供了足夠的擴展空間和廣闊的發展平臺――不同的是,這個平臺需要藝術產業自身進行完善和拓展。

2、互聯網經濟的特點顯現出強大的競爭優勢。作為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新型經濟形態,互聯網經濟受到極大關注:一是電子商務日趨成熟,互聯網營銷備受重視。

電子商務從20世紀70年代最原始的銀行間電子資金轉賬發展至今,已經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成果日趨成熟起來,與此同時,互聯網營銷策略也開始為人們所接受和重視。首先,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表現在B2B、B2C、C2C的蓬勃發展:B2B(企業對企業)模式以沃爾瑪連鎖超市等為典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加快供貨,開始在互聯網上處理訂單與交易信息,拉開了電子商務時代的大幕,也為阿里巴巴(Alibaba)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網上貿易市場提供了成功的經驗;而B2C(企業對消費者)模式以亞馬遜(Amson)和易趣(eBay)最為著名,前者創造了網上零售模式,后者開啟了網上拍賣的大門;以淘寶網(Taobao)為代表的C2C(個人對個人)模式,將互聯網的交易擴大到每一位網民,并成功打造出新一代以互聯網為交易平臺的“網商”。與之相識適應的網上銀行的開通、網絡支付的升級,也為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二是新媒體平臺逐步形成,新經濟模式正在確立。作為整合性極強的新型的經濟載體,互聯網的優勢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并沒有被忽略,反而是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陳玲在《新媒體藝術史綱》一書中將互聯網稱為“重構與整合的藝術”[注:參見陳玲著《新媒體藝術史綱》,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蔣宏、徐劍在其主編的《新媒體導論》中將短信、數字電視、戶外新媒體、寬帶網絡、動畫、網絡游戲、博客均列為“新媒體”的“務實”對象;瓊斯?斯蒂文第一次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在其主編的《新媒體百科全書》中收錄了12個主題的數千個與“新媒體”相關的詞條,他的貢獻是提醒我們:新媒體之“新”并不排斥“舊媒體”,亦即新媒體并非完全與“舊媒體”劃清界限,而是基于“舊媒體”成長起來的;朱海松在其著作《第五媒體:無線營銷下的分眾傳媒與定向傳播》中沒有忽略手機與互聯網的緊密聯系,重點在手機作為新媒體的闡述上,卻客觀上論證了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強大整合(融合)能力……一個新的平臺的搭建同時創建了一個新型的經濟模式的載體,互聯網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開始正式確立。張銘洪指出:“互聯網不再僅僅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受到人們的關注,更是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力量,這促使人們去研究網絡經濟學”[注:參見張銘洪主編《網絡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第1頁。]。胡乃文更是直接提出了“網絡商業模型:IT商業模型、增值服務模型、網絡消費商業模型和商業數學模型”[注:參見胡乃文著《塑造網絡經濟:第三代電子商務教科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頁。]。

一個新的生存狀態的出現必然受到“物競天擇”的考驗,而一個新的經濟形態的出現也必定面臨各種激烈的競爭和挑戰。但是,互聯網經濟所帶給藝術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廣闊空間已毋庸置疑。

①數字資產管理。是雅昌為藝術家提供藝術成果的存儲、應用的數字化解決方案。首先,將藝術家原作及相關藝術成果,通過拍攝、掃描、電分等數字化手段,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成藝術家的數字資產,再對這些數字資產進行分類存儲,形成藝術家個人數據庫。方便互聯網、藝術品認證、圖片版權等應用需求,實現資產的保護和應用的統一,既有效保存了藝術家的藝術成果,又保護了藝術家的知識產權,打擊了贗品,同時還實現了藝術成果的展示和宣傳。

(“雅昌藝術家網”截圖)

②個人數據庫。是將藝術家的作品及相關藝術資料數字化處理后,通過專業的數據存儲分類技術,對數字化后的作品高圖、生活及創作照片、文獻資料、音像資料等電子數據進行分類存儲管理,形成藝術家個人獨有的數據庫,為實現藝術家數字資產管理提供了數據基礎。從而免去藝術家再次出版畫集、著述而重復電分的麻煩,藝術家在舉辦展覽、宣傳等需要時,可以隨時調用。

③官方網站。采用藝術家姓名拼音的專屬域名和服務器空間管理,融藝術家的藝術簡介、成果展示、資訊、拍賣預報、互動交流為一體的互聯網官方平臺。在藝術家的官方網站中,跟蹤記錄藝術家的動態、作品市場行情、拍賣指數分析、拍賣作品統計、拍賣價格查詢等。

④藝術品認證。是將藝術家的作品經藝術家本人親自認證后,給予永久性的唯一編碼和標識,保存在“藝術家個人數據庫”中,同時通過藝術家官方網站為收藏投資愛好者在線查詢資料提供可靠的認證信息,促進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藝術品的認證,可以有效防止贗品的泛濫,這一舉措特別是對在世藝術家而言意義重大:一方面,藝術家行使對自己作品的“鑒定權”有足夠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為未來的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歷史記錄,能夠有效杜絕各種“考證”中的猜測、杜撰現象,加快了研究者的信息核實速度。

⑤圖片版權。是由藝術家將個人數據庫中的作品圖片的使用授權行為,委托給雅昌。由雅昌藝術家對其作品圖片的使用進行合法授權,然后根據授權范圍和用途,從藝術家個人數據庫中直接調用。全程藝術家圖片的授權行為,為藝術家提供省心省時的秘書服務。這一增值服務形式在國內才剛剛開始,在版權制度尚未健全、盜版現象尤為猖獗的階段,如何保護藝術家的權益仍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跋涉之路,需要在實際的操作中不斷完善。

(3)雅昌藝品網。于2007年12月28日開通的“中國首間授權限量復制專門店”,是圖片版權的實踐基地和交易場所。集中了古今中外近千種以藝術復制品,目標群體為普通大眾,價格從100元到50000元不等。

(4)雅昌拍賣信息網。對特別是初入中國藝術市場的人來說,雅昌拍賣信息網不啻為“不說話的老師”和“領路人”,網站里有詳盡的拍賣資訊、拍賣預展、拍賣排行榜、拍賣指數和拍賣知識工具書。拍賣資訊和拍賣預展將國內(含香港地區)重大拍賣會消息無一遺漏地集中公示、拍賣排行榜又細分為年度拍賣公司成交額總排名、年度拍賣公司成交比率總排名、歷史/當前拍品成交價格總排名、古代/現代/當代中國畫家價格指數/總成交金額排名、中國油畫家價格指數/總成交金額排名等。

(5)雅昌畫廊網。2008年1月4日上線,由雅昌藝術網原畫廊頻道升級而成。其主要欄目包括:畫廊動態、畫廊黃頁、畫廊展覽、展覽列表、作品展示等。集中展示國內實力較強的畫廊,公布各畫廊舉辦的展覽、的藝術家,介紹畫廊的動態,協助合作畫廊擴大影響。

(6)雅昌雕塑網。是由雅昌藝術網、中國雕塑學會、中國雕塑研究中心三方共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并共同建設、管理、維護、運營的網站。既是資訊平臺和學術平臺,同時也是中國雕塑學會、中國雕塑研究中心的工作平臺,其欄目主要包括:雕塑資訊、展覽活動、雕塑家、會員事務、會員空間、中國雕塑雜志、行業機構、研究項目、出版圖書、雕塑理論、論壇、名作賞析、優秀作品展示等頻道。

(7)中國藝術品數據庫。其系統及數據存儲平臺采用了統一、完整、集成、開放、可擴展的內容管理架構。所管理的數據來源于雅昌藝術網、雅昌彩印制版,以及包括藝術家、拍賣公司、文博機構、出版社、文化公司等。數據庫的建立為藝術印刷、藝術網、藝術家個人數字資產管理、藝術品攝影、藝術圖書策劃、設計、出版、裝禎,藝術品衍生產品的開發經營、藝術影像產品、藝術展覽策劃等多種藝術品業務,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應用保障。中國藝術品數據庫已經成為中國藝術品數據的“銀行”,共收錄了中國近5萬名藝術家、200萬件藝術作品的圖文數據,可隨時隨地供藝術家、出版社檢索調用,滿足出版、宣傳、印刷等需求。

(8)雅昌藝術圖書網。2007年1月10日由“雅昌藝術網藝術圖書頻道”發展而來,目前已成為擁有近35,000種優秀書目數據的“中國藝術圖書書目數據庫”,成為出版社品牌推廣和圖書展示的第一窗口。正在全力開發建設“中國藝術圖書全文數據庫”,目標是實現藝術圖書的全文網上閱讀,為中國藝術市場提供最強大的著錄檢索服務。

(9)雅昌藝周刊。是雅昌藝術網站矩陣信息整合的“集結地”,通過近8年的積累,雅昌已經擁有了數十家合作出版社、上千家合作畫廊、近5萬名藝術家、200萬件藝術作品的圖文數據、自2000年以來的全部拍賣信息等國內無可比擬的藝術資源,雅昌藝周刊的出版為有效使用這些資源邁出了第一步。

2、雅昌藝術網站矩陣的運營模式

日本Gaia Corporation公司董事長小林失須夫在研究多媒體業務時提出“用跨行業合作挑戰網絡業務”的觀點,他說:“不同行業、不同狀態的公司增強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業務,這對未來的商務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當今社會是一個‘跨業’時代”[注:參見小林失須夫著,王小燕譯《用行業合作挑戰網絡業務――選自數字化商業模式》,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頁。]。雅昌正是驗證小林觀點的成功案例,雅昌集團以雅昌文化公司為統領,8年間構架起一個集印刷、出版、網站設計制作、版權、藝術品銷售等為一體的創意型現代公司的多維度經營體。如果8年前雅昌還是以印刷業為核心發展業務的話,今天,雅昌集團的核心正在逐漸向藝術、向藝術生存的互聯網偏移,同時,雅昌異常聰明地把握住機遇,率先讓雅昌藝術在互聯網上扎根,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藝術增值服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1)雅昌產業鏈。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只“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我們可以說雅昌集團的經營是多維度的同時又是一個共同體――具備上述四個要素并在雅昌企業的旗下形成了完整的鏈條,因此,并不能因為其傳統的印刷業與文化藝術產業相去甚遠就將雅昌集團的各項業務分離開來。

(2)雅昌信息服務。漫長的人類在歷史發展進化和不斷地積累科學技術的實踐過程中,信息一開始就表現為真偽難辨的消息群,這對信息的這一特點,雅昌藝術網站開展了有效信息服務的業務。雅昌信息服務通過雅昌藝術網站矩陣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公共信息服務;信息來源于合作伙伴提供的各類信息和數據,相當一部分由網站編輯篩選和統計。二是帶有明確指向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由藝術家本人提供,雅昌藝術網站承擔數字化轉換、歸類、保存工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雅昌的信息服務在逐漸鋪開的渠道中地位日顯,如何有效使用價值信息使之成為雅昌藝術網站從事內容服務的主體,實現信息服務的提升,雅昌已經具備條件。

(3)藝術增值服務。其真實含義是在內容上具有可擴展性,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增值服務,也包括更深層次的延伸服務。其實踐意義表現在“引導需求,以客戶增值體驗為中心,以物流解決方案和IT服務為實現手段,強化增值服務”。雅昌藝術增值服務的形式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拍賣、預展、展覽信息,可以贏得拍賣圖錄裝禎設計、印刷、物流和相關展覽用品(請柬、海報、手提袋、標簽等)印刷業務;出售藝術圖書,一是合作出版社給予的碼洋折扣,二是銷售業績的提成,對于出版社重點項目另有推廣收益;藝術品有限復制,在獲得授權后對藝術品進行高質量的有限復制;為藝術家創建官方網站、設立藝術數據庫,根據不同情況可以得到版權授權、數字化藝術品經營權或者互聯網拍賣、銷售等權限;出版,利用藝術網站多年積累的信息進行分類、整合出版紙質或電子出版物等。

雅昌藝術網站矩陣在藝術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互聯網生存方式領域,作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實踐和嘗試,雖然有待進一步的規范、拓展和健全,卻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一是驗證了藝術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互聯網生存可能;二是給出了現今為止最為可行的經營模式。

三、江蘇省藝術產業集群化的互聯網生存與發展思路

北京有搜狐、百度、當當;上海有盛大、九城;杭州有阿里巴巴、淘寶;廣州有網易;深圳有雅昌……作為致力于打造“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的江蘇省,在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多年來僅有一個地域性的“西辭胡同”為江蘇省的互聯網經濟增添一抹亮色,至于專業的藝術網站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筆者自2004年起與“中國美術家”新媒體平臺CEO宋高峰先生一道,在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文聯、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政府部門和高校的支持下,對江蘇省藝術產業集群化的互聯網生存與發展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實踐與研究,形成了以下思路:

1、立足江蘇、面向全國、輻射世界,構建江蘇省藝術產業集群化互聯網生存模型――“眾媒體”互聯網平臺。

互聯網的“無界域”特質決定了其開放型和外放型的發展方向,當亞馬遜、谷歌、雅虎等國際互聯網企業“巨鱷”不斷地在中國攻城略地,本土互聯網企業(如阿里巴巴、淘寶、百度等)的奮起反擊和“反滲透”行動成績蜚然,也真正在業態呈現上使得世界經濟聯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競爭、互相促進的“網”。作為誕生于江蘇本土的“眾媒體”互聯網平臺必須也只能依托江蘇省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文化積淀,夯實基礎、鍛造精品,從而逐漸影響全國,并最終登上國際舞臺。模型的構建基于三點考慮:一是宣傳、展示平臺;二是交流平臺;三是交易平臺。目前以“中國美術家”新媒體平臺為核心,“眾媒體”互聯網平臺旗下擁有“中國影視界”、“中國主持人”、“中國時尚界”、“江蘇藝術界”等新媒體平臺,并聯合江蘇省廣電總臺、南京市廣電總臺等廣播、電視媒體和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以及其它互聯網企業,形成一個既“舊”又“新”的綜合媒體平臺。其主要功能表現在:

(1)形成最權威的藝術家個人媒體交互平臺。建立藝術委員會形成藝術家個人媒體審核機制。運用最完善的個人媒體服務,對本媒體所吸收的藝術家進行立體式的包裝報道。構建權威藝術生態圈,使藝術家更方便地交流互動。結合藝術家的作品與當下的思潮組織沙龍、座談會等,促進藝術界的思想交流,將國內最優秀的藝術家聚集到“眾媒體”互聯網平臺。

(2)建立最權威藝術信息平臺。與政府文化部門合作爭取優惠政策,取得網絡相關新聞許可證與網絡視聽許可證。結合團隊對藝術行業敏銳的洞察力,專業素質,達到藝術資訊報道的權威性。

(3)創造藝術類媒體最高的點擊率。推薦熱點信息,不斷深入并立體化報道資訊,網絡資源的不斷整合加工,形成完備的藝術歷史資料庫。并且進行藝術產業全面報道,吸引更多專業的藝術群體,提高媒體的點擊率。

(4)發展成為最具學術性的藝術平臺。開發藝術專業頻道,由權威藝術家擔任相關頻道負責人,建立藝術顧問團隊,加強審核機制,并培養該專業的自由撰稿人在國內進行全面研究與探索,將學術氛圍提到新的高度。在今后的工作中還將與傳統的權威藝術期刊、雜志進行深入合作,吸取相關的信息,作為媒體學術理論豐富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5)藝術展示平臺。江蘇省美術的復興是江蘇美術家的復興。中國美術家以人為本,切合整個互聯網領域的發展趨勢。我們將網站打造成為展示更新、更快、更高質量、更權威、更綜合的藝術信息平臺,使其更有歷史資料的積累性和沉淀性,以更好地繼承發揚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網絡發展上促進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

(6)藝術品交易平臺。我們結合新媒體,首先對江蘇藝術品交易提供更大平臺,對藝術家及相關產業是更大的促進,形成更好的產業鏈。

(7)藝術圈交流互動平臺。利用互聯網媒介,搭建藝術圈內的交流互動平臺,使藝術家能夠更深入地實現與網絡的交互,與藝術家之間的交互,從而對江蘇文化發展形成一種推動力,為創意產業的新的發展提供源泉和契機,使其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其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概念性符號的靈感。

(8)藝術教育平臺。彌補藝術教育體制下,一些藝術院校出現的教學內容上的不足和缺陷。豐了藝術教育,促進藝術教學,使其更具時效性、敏銳性的方向發展,使之能夠迅速地把對先鋒文化的觸覺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對全國的藝術家、藝術工作者,提供一種公益性的藝術事業的支持。對于藝術家的作品推廣及其本身的宣傳多做工作,加大整個社會的人文藝術環境。使藝術領域更多元化,提供一種信息傳媒的交流,對藝術高校的招生,就業的宣傳上提供幫助和支持,真正協助其推出一些具有藝術生命力的藝術人才。架起藝術院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讓藝術院校與藝術產業相互促進,使其形成良性循環。與社會接軌,讓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輔助培養直接能運用于社會的人才。

(9)藝術公益事業平臺。通過進行一系列的公益性活動,如藝術展覽、組織座談,結合一些現代藝術圈內的現狀,和其他相關企業,關注傳統藝術、民間藝術,讓中國博大的藝術文化發揚傳承,提高全民的藝術修養,藝術鑒賞能力,并推動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10)藝術創意產業平臺。結合以上平臺的發展,促進藝術家網絡交流。他們的觀點交鋒,就是藝術創意的源泉。在網站程序上,我們結合本站“以人為本”的宗旨,結合我們在藝術服務上的實踐經驗,通過名家訪談調查走訪,真正提供藝術家所需要的服務,開發一套完全屬于藝術家的真正的藝術平臺。同時我們公益性地結合藝術品展示平臺的現狀,大膽預測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個藝術品交易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江蘇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藝術市場的發展,形成一個良好的“文化產業鏈”。從文化藝術產業拓展到教育、體育、服飾、珠寶、服務等行業,模式的可擴展性,吸收大量資金,大力促進江蘇經濟環境。

(11)藝術文獻平臺。通過人類發展長河中的每一點聚集匯總,結合藝術文件的精華展示,塑造出一種真正的藝術文獻的交流平臺,把歷史文化以點的方式整合成線、面,通過橫向、縱向上的比較,立體式的方式展示出來,做成一個龐大的網上歷史資料庫。使其區別與類似的歷史教科書式的平面教導,做到音像結合,讓歷史文獻更生動、鮮活。

(12)世界了解中國藝術的窗口。“眾媒體”互聯網平臺自身的發展與壯大,將成為國家藝術的展示平臺,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窗口。隨著與其他國際藝術平臺、藝術組織機構建交,更會帶動網站的窗口性作用。

(13)虛擬走向現實。開拓連鎖性經營平臺,具有虛擬與現實同步展示功能,提高廣告與服務的含金量。

(14)“眾媒體”互聯網平臺的研究成果及商業模式可以輻射及應用其他文化產業,包括傳統紙媒體、電視媒體等發展。

2、加速軟件研發、提高核心競爭力、找準經營模式,發揮自有知識產權優勢。

谷歌的搜索引擎、網易的競價排名、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優視的視頻傳輸……幾乎所有的成功網站都有自己的制勝“法寶”,“眾媒體”互聯網平臺要在戰火紛紛的互聯網經濟中站穩腳跟必須在軟件研發上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樣才能避免被快速“復制”、“克隆”的危險。與此同時,新的經營模式(贏利模式)的確定不可輕視,這是互聯網經濟“概念―造血―反哺―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它決定了互聯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否。那么,我們可以將實現江蘇省藝術產業集群化的互聯網生存與發展的路線圖描述為:概念―渠道―內容―互動:

(1)概念經營。概念經營只是企業在發展初期維持生存、獲得發展、實現經營目標的必要融資手段,任何的風險投資都需要短期內的豐厚回報,如果企業以概念經營開始,必須縮短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

(2)渠道經營。雅昌藝術網站的成功案例有效地證明了渠道經營的可行性和盈利的可能。但是,應該看到:渠道經營必須以品牌(即企業的社會信譽)為前提,否則,渠道的拓展不僅不會增加企業的盈利收入,相反會占用大量的企業資源,甚至出現全面崩盤的危險。

(3)內容經營。解決了渠道的暢通,互聯網企業的內容競爭必然顯現。因此,最大量地占有有效信息、細分目標對象進行個性化內容服務,是藝術產業集群化在互聯網上經營模式核心所在。

(4)互動經營。互聯網經濟的特點同時也模糊了商家與消費者的界限:未來的互聯網世界,網民的身份應該是雙重的――既消費別人的產品,也出售自己的產品。

3、爭取政策支持、整合地域優勢、吸引風險投資,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1)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為支持和促進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這在互聯網企業發展之初尤為重要,江蘇省于2007年頒布《江蘇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在第七條“引導資金使用范圍”中首先提到的即為“動漫、數字內容等新興文化產業項目”,因此,爭取政策支持對屬于特殊經營行業的互聯網經濟來說是獲得“名正言順”發展的保證。

篇(3)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02-0262-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new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spots of social research. This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finally put forward on speeding up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IOT; strategy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利用底層傳感設備、射頻識別設備、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技術等,通過短距離無線網絡、互聯網等技術把現實物品和計算機網絡結合起來,以實現遠程控制,達到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聯網可以說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聯網產業發展必將帶動通信服務產業、嵌入式系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軟件服務和外包產業等快速發展,對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物聯網知識體系龐大,涉及到的產業也較多,主要包括網絡通信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嵌入式產業、智能計算等多技術領域產業。物聯網技術主要應用于物流交通運輸、農業精細化種植、城市智能化管理、工業精準控制、公共信息服務智能平臺等多領域,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勞動成本。目前,全球各國也在紛紛制定物聯網發展規劃。早在2009年初,美國奧巴馬總統就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總理在無錫提出了“感知中國”,緊接著日本、歐盟等國家也紛紛提出發展物聯網產業,并做出具體規劃。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物聯網產業發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逐步完善物聯網技術標準”。山東省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也積極投于物聯網產業發展,先后出臺了《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加快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成立山東省物聯網產業聯盟、山東省物聯網協會、各地市物聯網研究院,建立了物聯網產業發展示范工程項目等,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

本文結合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實際情況,重點分析了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研究了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關于加快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建議和策略。

1 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1.1 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山東省物聯網產業還處于發展階段,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無錫、上海、蘇州等地)、珠江三角洲(深圳、廣州等地)等地物聯網產業發展較快,處于全國物聯網行業領先水平,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尚處于發展階段。結合山東省物聯網協會調查數據分析如下:

1)物聯網產業分布:山東省物聯網產業分布不均勻,東部區域發展較快,以青島、濰坊、威海等城市為例,分別在RFID、微電子、傳感器等關鍵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農業、智能工業、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快發展,進行了應用推廣。濰坊市建立省級物聯網產業基地、濰坊市物聯網研究院,依托高新技術,重點發展了物聯網產業。青島市依托青島海爾集團、海信等大型企業強大力量帶動物聯網產業發展。中部地區物聯網產業發展較快,而西部地區(德州、聊城等地)相對來說物聯網產業發展較為薄弱。

2)物聯網銷售和利潤:整體來說,山東省物聯網產業銷售和利潤實現快速增長,2013年,山東省物聯網相關企業實現主業務營業收入達到1600多億元,2014年,山東省物聯網相關企業實現主業務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比2013年增長20%,物聯網產業銷售和利潤實現快速增長。

篇(4)

從當前來看,移動互聯網具有更強的個人屬性,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具備了更大的發展優勢。如今移動互聯網的接入終端呈現出了智能化、多樣化、普及化與個人化的發展趨勢。

1 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

1.1 用戶增長迅速,智能終端快速普及,移動互聯網內容、應用與服務快速增長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截止2013年6月底我國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4.64億。國內的智能手機用戶在快速增加,根據艾媒咨詢所的報告顯示,在2013年第一季度時中國的智能手機用戶達到4.2億,IDC預測在2013年年底智能手機用戶將會達到5億。智能終端的普及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內外互聯網公司都紛紛在移動互聯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時傳統媒體也開始逐步的向移動互聯網媒體轉型。例如谷歌公司開發出了開源的系統安卓,騰訊、新浪等也圍繞移動平臺開發出了多元化的產品。手機應用變得越來越豐富,2012年11月時蘋果應用商店總計有100萬款應用產。在谷歌的應用商店play store中擁有大約67.5萬款的應用,下載量達到了250億次以上。

1.2 消費與電子商務應用逐步增多

智能終端普及速度想到快速,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同時各種應用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使得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領域快速拓展。如今與消費與電子商務相關的各種應用快速增加,使得用戶在使用移動終端進行娛樂與溝通之外,還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的終端進行購物、訂票、手機支付等各種消費與電子商務活動,同時這一趨勢正在逐步的普及。

1.3 促進了不同產業間的跨界競爭,加速產業之間的融合

移動互聯網產業鏈涉及到多個產業,主要有移動設備供應商、網絡運營平臺、服務提供商、終端設備生產商等等。整個價值鏈都變得更加的細化與開放,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與跨界競爭的特點。如今,移動互聯網產業鏈中的全球產業巨頭都在積極的從多個環節上進行布局,并不斷的在產業鏈的上下進行積極的延伸,同時都將競爭的焦點放在對用戶的第一接觸點的把控上。從發展策略上來看,各個運營商都在積極的對產業鏈資源進行整合以便于將最好的互聯網資源引入到移動互聯網中來,讓用戶能夠通過移動終端訪問這些優秀資源。例如沃達豐所提出的Mobile plus戰略。

2 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2.1 加強基礎建設,應對不斷激增的移動互聯網服務需求

隨著3G的普及與移動技術的快發展,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服務應運而生,使得人們能夠更加有效的對移動終端進行使用。隨著智能終端與3G網絡的快速普及,讓移動互聯網服務與用戶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移動用戶的不斷增加與移動技術的發展,促使移動網絡需要提供更大的帶寬,使得移動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網絡來完成更多的事,并促使移動用戶對移動互聯網提出更多的移動互聯網服務需求。面對這樣的情況,只有不斷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提供高品質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同時需要對移動用戶的需求進行實時的跟蹤以此來更好的、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2.2 加強業務上的合作與創新,對用戶使用門檻進行降低

要加強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就需要加強業務上的合作與創新,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并要使得無線網絡得到優化,讓客戶能夠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時更加的舒心。對于3G、WIFI等覆蓋需要繼續增強,同時還必須要加快4G的試點工作,爭取4G能夠快速進行普及,為用戶帶來高品質的無線寬帶體驗;對于無線寬帶的資費門檻進行降低,同時對于流量以及應用服務的消費進行大力的改善;通過終端定制以及合理的補貼方式,對智能手機與上網用戶進行大力鼓勵與引導。同進行積極的創新,加強產業鏈中不同節點之間的合作,對優質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加強對自營業務與合作業務的開發與創新。

2.3 注重移動安全

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移動用戶需要面臨的安全風險也是在不斷的提高。移動安全軟件市場增長相當迅速。國內有相當龐大的用戶群與相當廣闊的應用程序市場,為移動安全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必須要加強信息安全工作,以保證移動互聯網可以健康的發展,并為移動終端用戶的信息安全提供有效的保證。相對而言,移動互聯網不僅僅是具有互聯網的開放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實名性,從當前世界范圍的移動互聯網發展情況來看,我們不僅僅是需要做好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需要從技術、機制以及體系等多個方面對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安全進行重視,并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以能夠確保移動互聯網能夠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

3 結語

無論是從移動終端來看,還是從移動網絡用戶來看,移動互聯網都擁有非常良好的發展前景。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通信運營商需要能夠準確的把握住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并根據趨勢來采取合理的措施,這樣才能夠使得移動互聯網更好的發展。

篇(5)

“互聯網+旅游”產業是集“互聯網+”、旅游業、第一二三產業等于一體的新興產業,是當前國家密切關注和重點突破的焦點產業,也是未來的“朝陽產業”。在國家高度重視 “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桂林應抓好機遇,憑借當地獨特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大力加快“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其必要性和意義體現在:

1.推動桂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服務。目前,桂林已啟動智慧旅游城市建設工作,按《“智慧桂林”總體規劃》要求,將以“智慧旅游”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突破口和信息產業增長點,帶動智慧交通、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等一系列智慧產業發展。而這些建設內容有助于桂林“互聯網+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能從旅游區域互聯網基礎設施、旅游物聯網設施、旅游相關信息互動終端設施、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為桂林“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管理、服務、硬件與軟件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助于推動桂林旅游業轉型升級,并協助整合“互聯網+旅游”產業上下游及平行企業的資源、要素和技術,形成“互聯網+旅游”產業生態圈,推動“互聯網+旅游”跨產業融合。

“互聯網+旅游”產業有助于培育桂林新的旅游消費熱點,促進產業融合。在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桂林智慧旅游建設必然需要通過“互聯網+旅游”產業來推動旅游消費、生產經營、組織管理和服務等促進桂林旅游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進而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以“互聯網+n(養老、養生、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為模式,激活桂林旅游自然生態的要素、旅游氣候環境的要素、旅游歷史文化的要素、旅游產業生產的要素、旅游消費的要素和旅游創新創意的要素,從何幫助桂林各類傳統上不相關的旅游產業與旅游產品要素融通,形成以桂林“互聯網+旅游”資源為基礎、“互聯網+旅游”產品為支撐、“互聯網+旅游”服務為亮點,三大“互聯網+旅游”產業要素協同發展的復合產業關系。

2.促進桂林旅游信息整合開發的有效方式

解決旅游信息在線化程度低、整合力度弱、信息壁壘現象嚴重等問題,不僅關系到桂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影響到旅游管理與服務水平。“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可有效采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加大旅游公共管理、服務信息的采集和運用,推動桂林旅游信息整合與信息交互,進而實現桂林旅游管理部門、景區、機構和企業的協調管理和協同創新,幫助桂林建設好“互聯網+旅游”智慧公共管理與服務體系。

實現旅游信息共享、共建與共同開發,有助于桂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出現之前,桂林的很多優勢旅游資源(高品質團隊、精品酒店優先入住權)都掌握在少數發展規模較大的旅行社手中。很多中小型旅游企業往往只能通過“低價團”、“零團費”等形式來吸引游客,從長遠來看這對于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一味追求價格的低廉勢必會導致旅游體驗的品質下降,而中小型企業之間持續的價格戰也將導致行業健康發展的失衡。而桂林加快“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借助于“互聯網+旅游”產業技術、平臺和理念,所有旅游企業都可對游客樣本喜好的分析、到旅游產品的科學設計與營銷、再到旅游市場的管理與服務都進行分析,并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進行發展規劃,從而避免了過去信息閉塞、幾家獨大的狀況出現,真正實現桂林旅游信息資源有效整合與共同開發。

3.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建設的需要

桂林加快“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是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的客觀需要。2012年《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桂林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積極構建智慧旅游信息平臺”,要把桂林打造為廣西首個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以游客為本的高效 “互聯網+旅游”公共服務,而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離不開“互聯網+旅游”產業,因為,無論是轉變旅游消費方式和轉變旅游管理方式,還是轉變旅游營銷模式和轉變旅游企業發展模式,都離不開“互聯網+旅游”消費、管理、營銷與服務體系。“互聯網+旅游”既是“互聯網+”社會環境條件下個性化旅游催生的必然產物,也是旅游業市場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設的客觀需要。

篇(6)

一、廉租房信托融資模式提出的背景及依據

(一)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發展不均衡,不宜低水平新建大量廉租房

因為目前存在著大量的上世紀80-90年代建設的暫時還達不到拆遷標準的二手房,再建設低成本廉租房小區無疑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這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目標不符,況且低收入者集中居住有可能形成像發達國家出現過的貧民窟,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二)K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目前在房地產高端啟動,在中國存在金融障礙

因為我國房地產的現狀是低端缺位。高端不缺位,如果在金融方面支持高端房地產市場,這和目前宏觀調控指導思想有悖;如果高端市場要融資,可以不用REITs。政府政策層面可能也不會首先支持。在解決低端市場過程中把REITs機制、運作規律建立起來,這個工具將來還可以向高端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首先有REITs,這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二、廉租房信托的運作思路和模式

(一)廉租房信托總體的運作思路

采用信托的方式分散購買購房存量市場中的二手房、空置房、銀行處置資產或經濟適用房作為廉租房,持有廉租房的是政府背景的主導機構,在廉租房上形成一些基金。比如原來支持廉租房的社保、土地出讓金等等,通過金融機構的市場運作,使廉租房的信托形成一種類似于國債性質的投資項目。最大化利用社會資源。政府負責制定廉租房的標準、審批入住資格,并提供租金和稅收方面的補貼,金融機構負責發行信托產品和管理信托資金,并負責聘請專業的機構對所購物業進行管理。

(二)模式的收益來源

廉租房信托的主要收益來源是廉租房的租金收入,包括政府補貼和承租戶支付的租金。可以作為房地產信托基金的紅利來源和償付本息的來源。政府每年投入的預算資金只要保障廉租房租金和資本市場回報率之間的缺口即可,這使有限的政府資金能夠帶動較大規模的社會資金來收購充足的廉租房源。以滿足廣大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

假設全國每年通過發行廉租房信托籌集1000億資金,按照2006年約3500元,平米的平均房價,可以購買約3000萬平米普通住房。按平均每戶60平米,可以解決約50萬戶低收入者的居住問題。按照信托5%左右的年資金回報要求,假設租金收入是1元/平米/月(一個較低的水平),每年政府的補貼支出大約為1000億×5%-1元/平米/月×12月×3000萬平米=46.4億元。

(三)投資者回報

因為廉租房有政府資金的介入,再加上一部分土地出讓金等投資,廉租房信托的回報率不會太高。但一定高于銀行存款,像國債就是這樣。由于有政府背景的保證,回報比較可靠,投資者購買的會比較多。

三、啟動廉租房信托的意義

目前房地產市場重心往下移,穩定低端意義非常大。廉租房信托對低端房地產的發展和穩定尤其具有意義。現在房產市場低端不穩定,最缺位的是低端的。不能把所有的住房需求都弄到市場上去解決,政策公共產品應該包括廉租房。

篇(7)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770(2010)09-011-04

股權投資業務是指通過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獲得企業經營管理權,并利用投資機構自身專業能力、管理經驗,優化被收購企業的管理架構、經營模式,提高企業附加值,再通過上市、并購、管理層收購或柜臺市場股權轉讓等方式實現退出,從而獲得收益的投資方式,包括VC(創業投資)、PE(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簡言之,就是“尋找潛力企業、改造收購企業、賣掉升值企業”。

我們認為,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則是在股權投資業務的各個環節,融銀行、證券、信托、金融資產管理等金融業務為一體,結合股權基金管理公司、產權交易所、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外部機構的專業服務,創新金融業務模式,圍繞股權投資打造覆蓋企業金融和個人金融的業務鏈條,為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方案。

一、發展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是商業銀行推進金融創新的關鍵領域

(一)世界范圍內股權投資業務快速發展

股權投資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的成立標志著現代意義上股權投資的開始。僅僅幾十年間,股權投資已成為西方國家除銀行貸款外的重要投資手段,占其GDP的4%至5%。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股權投資基金數量增加近7倍,管理資產規模增加約25倍,總投資額突破5000億美元,并誕生了KKR、凱雷、華平、摩根、新橋、英聯、黑石等多家托管規模超過百億美元的全世界知名股權投資基金。

20世紀80年代,股權投資業務登陸我國。經過十余年的“潛伏期”,90年代中期,股權投資業務得益于海外風險投資理念的滲透和國內股票市場的發展,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2005年以來,股權投資業務逐漸被銀行、基金、信托等國內金融機構關注,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內股權投資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本土股權投資基金逐步取代外資在國內投資,占據主導地位。截至2009年末,中國大陸股權投資基金約500余支,總募集金額超過3000億美元。

(二)我國商業銀行積極介入股權投資領域

本世紀以來,我國銀行業對股權投資業務表現出濃厚興趣。國內各大商業銀行,包括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和中信、浦發、民生等股份制銀行均高度重視股權投資業務,以不同形式、不同角色,參與到股權投資業務各個環節中去(詳見附表)。其中,浦發銀行在天津專門設立直接股權投資基金業務部;建設銀行旗下子公司建銀國際在2009年完成股權投資業務案例4件,總金額達1700萬美元,規模居當年機構投資數量前列。目前,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主要采取以下四種模式:

1. 并購貸款

對投資方發放用于支付并購股權對價款項的本外幣貸款,以項目貸款的方式,間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不同于普通貸款的是,該類貸款只能以股權分紅形式償還債務,風險較大。

2. 托管+財務顧問

銀行作為資金的托管人,負責保障股權投資資金安全,避免投資基金與其他資金相混淆,并提供結算、現金管理、公司理財等服務。這也是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的基本模式。

3. 私人銀行業務+信托型股權投資基金

該種模式以信托型為股權投資基金的基本架構,成立信托股權投資基金,通過向企業或有較大資本、豐富經驗的個人投資者發放信托憑證,在國家規定的信托投資標準內融集民間閑散資金。這一方面通過銀行龐大的個人和企業客戶數量來募集股權投資所需要的資金,另一方面也豐富了私人銀行中理財業務的服務內容。

4. 銀證合作

銀行與證券公司的全面合作將銀行對于股權投資業務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推向了一個范圍更廣、程度更深的平臺。雙方發揮各自優勢,能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為股權投資業務提供融資、投資、投資后管理支持以及投資退出、托管等多方面金融服務,為股權投資業務的投資方和被投資方制定全面金融服務方案。

(三)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服務模式

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是對以上四種業務模式的全面綜合和深入拓展,并增加民間融資、公司治理、上市退出等多項環節,滿足企業在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需求,打造全方位、一體化金融服務模式;同時,依托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國家現有金融政策監管模式下,完善綜合服務鏈條,實現各金融領域間業務的迅速銜接和有效配合,優化服務流程,豐富服務內容,實現全面金融服務。

二、發展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是商業銀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一)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弊端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普遍類似、產品雷同,銀行專注于業務規模,過于注重發展傳統業務:一是銀行金融服務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缺乏差異化,與市場、客戶需求逐漸脫節。二是同業間營銷戰愈演愈烈,“托關系”成為業務發展的核心環節,傳統業務發展潛力不足,容易陷入瓶頸。三是資本市場發展逆轉融資方式,直接融資比例提高壓縮了銀行業在市場主體融資活動中的占比。四是缺乏特色業務支撐,銀行議價能力逐漸降低,贏利水平難以提高。五是銀行自身綜合服務能力不足,無法與國際接軌,在金融市場日益開放的環境下,受到越來越多來自外資銀行的沖擊。

(二)商業銀行積極向中間業務轉型

近年來,各大銀行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提升向價值提升轉型,紛紛加大中間業務拓展力度,實現貸款業務與投資銀行、零售業務等相關業務的融合發展,并積極介入基金托管、金融租賃、保險、信托等,構建綜合化經營平臺。在公司業務領域,大力發展財務顧問等業務;在零售業務領域,逐步向理財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延伸;強化網點功能建設,大力推動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自助銀行四大渠道發展;在銀行卡業務方面,逐步擴大貸記卡業務規模和自有商戶數量;在業務方面,多方面深化合作,提高業務效益提升。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為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銀行打造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積累了豐富的業務知識和操作經驗。

(三)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股權投資業務是新金融資本、高端人才和高成長企業的結合,雖然收益高,但在組建初期仍會遭遇資金募集、政策準入等方面問題。商業銀行在資金實力、項目資源、信息來源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等諸多原因其對創新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關注程度有待提高。股權投資和銀行業務在風險容忍度、投資持續性、資金募集等方面具有互補性。打造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使銀行充分利用其綜合化實力和國際化影響力,對接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在國家現有金融政策監管模式下,全面介入股權投資業務,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機融合,傳統金融服務與新興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不僅能在新形勢下,給銀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更能進一步擴大銀行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產業轉型中的貢獻度和影響力。以股權投資為核心建立產業金融一體化戰略聯盟,有利于金融資本迅速轉變為產業資本,從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同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與股權投資密切相關的國家基本法律修訂,尤其是2009年10月份創業板推出,股權投資形成機制和退出機制進一步完善。2010年4月28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股權投資基金制度建設,標志著我國股權投資業務將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在西方國家,股權投資業務已與銀行緊緊相連,股權投資資金來源中,絕大部分都是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其中銀行、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占60%以上。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十年、二十年內,國內股權投資業務將達到這個比例。打造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不僅是企業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要求,也是銀行轉型升級、實現綜合化發展的要求,是中國金融業逐漸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的要求,符合金融服務發展轉型升級的趨勢。

(四)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業務所面臨的挑戰

一是政策面上,由于部門立法、條塊分割,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股權投資業務的統一法律體系,股權投資業務仍缺乏標準化的辦理流程。二是股權投資業務所具備的保密性使得該業務在實際操作時會產生非上市企業財務數據會計制度不健全、報表質量不高、財務數據不準確等問題,可能導致操作風險、合規風險、道德風險等。三是國內股權投資業務缺乏完善的培養機制和考核標準,管理人職業素養和商業感覺有待提高,公司治理成果尚不能保證。四是目前眾多發展初期的企業難以在基金存續期內滿足上市條件,國內證券市場難以滿足退出需求,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股權投資資金的流動性。

三、商業銀行大力發展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的戰略重點

(一)聯合多家金融企業,完成產業鏈組織架構

銀行以旗下的投行公司為主要發展陣地,與相關基金、信托公司出資成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在股權投資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憑借銀行的綜合金融業務體系和基金公司的未上市投資經驗,共同募集投資基金,挖掘轉型升級行業中處于擴張期或成熟期的投資機會,為被投資企業提供一體化的增值服務,推動項目公司上市或并購重組。

銀行與證券公司合作,出資組建專門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證券公司,承接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的投行上市業務,幫助被投資項目公司上市,帶動社會資本和機構投資者等進入,在此過程中實現財富增值,同時貫通股權投資資本退出渠道。銀行擁有的全資或控股的保險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證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等,與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實現全面對接,充分挖掘股權投資帶來的業務協同效應,在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實現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的一體化。銀行可以在國家現有金融政策監管框架下,獲得國內銀行系證券投行業務牌照和直接投資業務牌照,完善綜合經營鏈條,提供全面金融服務方案,全程參與到股權投資業務的經營流程中,打造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結合的金融產業鏈。

(二)綜合多項業務品種,實現產業鏈環節構成

1.股權投資業務

股權投資機構以專業的投資能力,充分整合金融資本和民間資金,廣泛吸引各方面資金介入,為產業優化和升級建立起完善的資金支持體系。股權投資機構在為新興行業及其優秀公司提供相對長期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對項目公司提供融資、財務管理、市場、技術、戰略、經營方針等方面的協助,與項目公司建立起“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全面提升項目公司的質效,并推動其中質地優良、盈利能力較強并且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發行上市或并購重組。

2.證券投行業務

證券公司承接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活動,為項目公司提供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結構完善、上市輔導、上市承銷等一條龍服務,以股權投資業務為基礎,通過資本市場和多種資本運作工具,推進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起到加快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層級的作用。

3.銀行、信托等金融業務

產業鏈上的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為股權投資機構提供資金托管、資金理財等傳統服務,而且其龐大的個人和企業客戶數量能夠成為股權投資機構募集基金的備選池。此外,這些金融機構擁有龐大的機構網絡,不僅能夠充分調配金融資源,實現規模效應,針對項目公司的需求提供全面的存貸、結算、現金管理、公司理財、企業年金等一體化的金融服務,而且可以為項目公司的管理團隊和員工提供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4.專業機構服務

股權投資在資金募集、項目挖掘、增值服務和投資退出等環節不僅需要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參與,還需要從法律、財務等專業角度來對各個投資環節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調查。法律、財務、評估、信用評級等一系列專業服務機構能夠以其專業的服務水準提升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的競爭力,進而帶動高端的專業服務業快速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均衡協調。

(三)發揮協同效應,打造全面金融服務方案

1.業務拓展協同

由于當前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負債籌資和權益籌資相結合的方式平衡資金成本。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上各個機構的主營業務涵蓋債權融資、股權融資和專業服務各個領域,根據項目公司的實際需求提供貸款、股權融資、夾層資本在內的一攬子金融服務,并且從投資銀行和資本市場的角度與項目公司實現緊密對接。產業鏈上的任何一個機構,都能夠憑借銀行、證券公司、股權投資機構龐大的資源網絡及其與產業鏈上其它機構的密切配合,利用產業鏈的拓展互補效應和品牌協同效應拓展多元化業務。

2.營運資源協同

除了項目公司資源,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上各個機構的其它運營資源,也將在法律政策允許和合作協議的范圍內在產業鏈上進行共享調配,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保險機構、信托公司和證券公司運用其龐大的自有資金余額,通過股權投資機構充分將資金、人才、投資經驗、研究資源、服務機構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資金和人才在產業鏈上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各個機構的盈利來源。

3.風險控制協同

銀行與股權投資業務的緊密結合,一方面能改變銀行偏重于傳統企業服務的現狀,更多地關注到新興創新企業和中小企業中;另一方面,股權投資機構對中小企業的風險控制有著豐富的經驗,加上證券公司、專業服務機構的介入從不同角度分別對股權投資業務提供的建議,能夠有效地降低整條產業鏈的風險,保證投資業務風險的可控性;再者,股權投資金融產業鏈整合了這兩類機構的優勢,能夠有效提高客戶企業快速成長的機率,從而減少銀行和股權投資機構自身的風險。

參考文獻:

1.丁華,《試論私募股權投資在我國的發展》[J],中國商界,2009(12)

2.房四海,《風險投資與創業板》[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高正平,《中國商業銀行股權投資業務分析》[J]

4.馬克?默比烏斯著,魯剛偉、何偉譯,《股權投資實用指南: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re concept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李連發、李波著,《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理論及案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

6.盧櫟仁,《規范PE是產權市場發展新機遇――對國家發改委批準成立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的評析》[J],產權導刊2009(5)

7.清科研究中心,《2009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年度統計報告》[R]

8.武圣濤,《中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制比較研究》[J],經濟論壇,2009(12)

篇(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切入全球價值鏈中承擔加工組裝環節,成為全球 最具競爭力的代工制造平臺。但是,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本質上是發達國家通過 全球價值鏈(GVC ,Global Value Chain)控制和俘獲中國低端產業的關系,并由此造成了 低端鎖定和地區差距的擴大,主要機制可梳理為:第一,東部率先加入GVC形成的先發優勢 和在位優勢使其經濟增長獲得了不斷自我集聚的力量。這種生產的集中就會產生地區之間收 入上的差距。第二,形成了以外資進行國際代工為主的生產模式。這種外資主導的國際代工 模式一方面利用了中國的要素稟賦優勢,另一方面又將自身對內資企業的技術關聯控制在安 全的范圍。于是,GVC主導的產業轉移的前后向聯系效應大為減弱,也使中國東中西三大地 帶協調聯動的效應大大降低。第三,中國的加工貿易 “兩頭在外”的模式,使得東部沿海 地區的企業在被俘獲的價值鏈中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但是并沒有完成更 高級的功能升級和部門間升級。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對策研 究(08CJY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東部地區要素成本的上升、人民幣的升值和貿易摩擦的增加等因素, 集聚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加工產業開始向外轉移。客觀地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地 區間自然條件、要素稟賦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雙重任 務往往是一個兩難困境。既不能用各地區都不發展的方式,也不能用東中西部地區“齊頭并 進”的方式,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區域優先的政策,即東部沿海地區利用自身優勢,率先加入 GVC,專業化于勞動密集型環節的產業集群,使該地區首先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在發展態勢呈現出“極化效應”的基礎上,逐步獲取極化后的“擴散效應”,帶動中西部地 區的發展。這種政策選擇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選擇。中國改革開放30年 的實踐,證明這種戰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東部地區的擴散效應如何發揮以帶動中 西部地區發展,東中西部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發揮大國優勢超越國際代工,則是完成產業升 級和區域協調發展雙重任務的關鍵所在。

二、全球價值鏈模式產業轉移的演變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共掀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 美國將紡織、鋼鐵等傳統產業轉移到日本和西德,自己則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和電子 計算機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由此導致了日本繼英國、美國之后,成為第三個“世界工廠”。 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此次產業轉移主要發生在東亞地區。日本先是將紡織等勞 動密集 型產業轉移給東亞“四小龍”,接著又將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最終催生了東亞奇跡。 第三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等進行的產業轉移。

20世紀末期出現的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最顯著的特征是,全球化的主導者跨國公司, 為了獲得全球競爭力,將附加值低的產品生產工序外包給他國,或到他國投資設廠進行生產 ,自己只保留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營銷等附加值高的工序。作為這次產業轉移主要目的地的 中國,立足于國內市場帶來的規模經濟、廉價而又豐裕的勞動力、產業集群帶來的集聚效應 和政府主導的投資性財政,通過生產貿易投資一體化,迅速確立了自己“世界加工廠”的地 位。

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制造代工工廠,是國際產業轉移在產品內分工的體現,更準確的 說,是國際生產環節的轉移。二戰后,國際產業從歐美轉移到日本,又從日本轉移到東亞四 小 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又以加工貿易的方式轉移到中國。最重要的是,在代工生 產模 式重要性益發顯著的全球化時代,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轉移的不再是某一產業或產品,而是 該產業或產品中的不同要素密集的環節和工序。而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的本質是不同國 家(或地區)依據自身的成本優勢對價值鏈的不同環節進行承接和重整。

為了更好的分析國際產業轉移新模式的影響,本文將基于產品間分工的產業轉移模式稱為傳 統模式的產業轉移,將基于產品內分工的產業轉移模式稱為全球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本 文在此將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對全球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進行探究。

GVC模式的產業轉移使得發展中國家有機會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利得。但 是,處于價值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營銷品牌的附加值高,處于價值鏈中間的組裝加工環節附 加值低。而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就來自于研發和營銷等附加值高的環節,發展中國家承接 的只是價值鏈中低附加值的環節。這樣,對發展中國家就存在一個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問題 。此外,不管是第一次產業轉移浪潮的主要承接地日本,還是第二次產業轉移浪潮的主要承 接地“四小龍”,都沒有廣闊的內陸腹地和多樣的市場環境,因此不存在特定區域率先發 展及由此帶來的地區差距問題。雖然GVC模式的產業轉移是造成中國低端鎖定和區域失衡的 原因之一,但是GVC模式的產業轉移及其內涵的作用機理,使其又成為中國完成產業升級和 縮小地區差距的出發點。

三、封閉經濟條件下,GVC模式產業轉移的驅動力量

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是集聚還是轉移,取決于推動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 促進空間擴散的離心力(centrifugal)之間的動態演變和力量權衡。依據新經濟地理學, [1]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關聯效應、密集型勞動市場和溢出 效應;離心力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的非流動性和要素價格。

本文此處將利用商務成本理論對這兩種力量進行抽象簡化,以更好的對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 的選擇進行分析。商務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所支出的各種費用的總和,一般可分為 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兩大類。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勞動力、土地和資源等要素的價格水平;而 交易成本主要是與制度相關的成本,與市場化程度、產業配套環境、政府效率與稅費、基礎 設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結合新地理經濟學和商務成本理論可知,向心力主要 是通過降低企業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來促進產業集聚;但是,產業集聚的不斷強化會造成當 地 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在達到某一臨界值之后,就產生了推動產業轉移的離心力。因此,要 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間的動態變化――商務成本結構的動態變化――就會轉化為向心力和離 心力之間的博弈,進而引發產業在空間上的重新配置。

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在不同的空間進行承接和配置,其不同環節的選址決策主要是由成本 來決定的。一般而言,在價值鏈中處于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主要是利用廉價和豐裕的低端 要素獲得競爭力,對要素成本的變化就比較敏感。在價值鏈中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環節,由于 主要從事研發和營銷等附加值高的環節與治理價值鏈,大部分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部門,這 種環節的轉移,主要考慮的是全球戰略,對要素成本不敏感而對交易成本比較敏感。

目前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從事加工組裝的企業,由于專注于勞動密集型的環節,產品附加值 低,利潤空間有限,所以對要素成本的變動非常敏感。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的上升,會改 變商務成本的結構,一旦離心力大于向心力,這些產業就會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中 國東部沿海地區的GVC模式產業轉移的目的地有兩個:中西部地區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本文 首先考慮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的情況,即產業在中國不同區域之間轉移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往往營商環境不佳,因此交易成本會比較高;而要素 成本相對較高的地方,往往生產者服務業、基礎設施、法治水平和政府服務高度發達,因此 交易成本會比較低。對于要素成本,企業往往可以通過提高效率來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而 交易成本對于企業來說基本上是外生變量,不在企業控制的范圍之內。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不同地區的商務成本水平和結構是不同的。從表1的數據分析, 中西部地區的職工平均貨幣工資和商品房平均售價的均值分別為14737元/年、17077元/年和 1963元/平方米、1923元/平方米,不僅低于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可 見,中西部地區在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上都有比較優勢,形成了成本“洼地”。從電力供 求差額(發電量減去電力消費量)來看,東部地區是負值;而中西部地區都是正值,分別為 114-07億千瓦小時和42-71億千瓦小時。事實上,中西部地區是我國能源和金屬礦等自然 資 源的主要儲藏地,與東部地區相比具有資源優勢。這些就形成了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要 素成本梯度,為吸引產業轉移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中西部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和長途光纜密度的均值分別為84 -34公里/萬平方公里、37-77公里/萬平方公里和0-126公里/平方公里、0-072公里/平方 公里 ,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遠遠低于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可見,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 和通信能力還不夠發達便利。東部地區政府的行政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比重為0-106,也低于 中西部地區,這表明兩地政府在稅費和效率等方面的差距。中國東部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 界加工廠,不僅僅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在產業配套、物流成 本和地方政府效率等方面形成的優勢,才吸引了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因此,中西部在吸 引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必須通過不斷地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原來高額的交易成本,才能將產 業轉移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一旦中西部地區能夠承接轉移過來的加工環節,東部地區商務成本的上升趨勢將變慢,這樣 就可以更好的發揮交易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發展價值鏈中附加值高的環節和生產者服務業 ,從制造基地向總部基地轉型。通過這個基地,可以對整個行業提供高端服務,增加核心 競 爭力,推動產業升級。而中西部地區吸引到自己急需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可以解決大量的剩 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高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等的利用效率,勞動者的生活消費也可以擴 大當地的內需,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四、開放經濟條件下,GVC模式產業轉移 的決定因素

本文在第三部分探討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將目的地限定在國內,即研究的是國內不同區域 之間的產業轉移。但是,東部地區的代工企業是以外資為主,其選擇產業轉移目的地依據的 是成本。更重要的是,GVC模式的產業轉移在空間上的布局更多的是GVC中的主導性企業基于 全球競爭戰略的考慮。因此,我們必須考慮放寬假設,引入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情形。這樣, 東 部地區的代工企業轉移就有兩個可能的目的地:中西部地區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此外,隨著 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一國商務成本的水平是逐漸上升的。那么,面臨超越代工和區域均衡 發展的中國如何在自身商務成本不斷攀升的條件下,避免產業外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呢?

事實上,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代工制造平臺,不僅是基于商務成本的優勢,還在于通 過切入全球價值鏈后,獲得的“在位優勢”。具體來說,中國在彈性生產、工程能力、反應 速度、規模制造和后勤運籌等方面具備了相當程度的競爭力。這就給中國在開放條件下完成 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雙重任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文在此將利用學習曲線理論分析中 國的“在位優勢”對于完成雙重任務的作用機理。

學習曲線的概念最早由Wright(1936)[2](122-128)提出,是指生產一單位產品所 需要的直接 勞動時間以某一不變速度隨著累積的生產量遞減。在隨后的實踐和研究中,學習曲線被拓展 為生產函數,即單位產品的生產時間(或成本)隨著產量的不斷增加而相應的減少。

產生學習曲線效應的原因有:第一、熟能生巧。通過重復性的工作增加勞動熟練程度,縮短 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標準化。隨著累計產量的不斷增大,因為過程、零 件和原材料等方面變得更為標準化,產品和工藝改進會提高效率,導致成本下降。第三、專 業分工。產量的增加使更為專業化的分工成為可能,這就可以獲得針對這些分工的更多經驗 并且操作得更快,從而促使生產效率的提高。第四、關聯效應。生產產品各個環節的企業都 遵從學習曲線,從而使整個上下游變得更為有效。而消費者隨著消費量的增加對產品有了更 多的體驗,他們提出的改進之處將滲透反饋到制造過程。第五、共享效應。任何從一個產品 (或價值鏈)上獲得的效率提高方式也可以通過共享行動或資源,用于其它產品(或價值鏈 ),從而產生學習效應。第六、競爭優勢。隨著產量的增加,企業會在生產、管理和營銷等 方面逐步積累出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價值鏈的治理模式、精益 生產方式等。

加入GVC的代工企業的產業升級一般遵循如下路徑:工藝升級(提升工藝流程的效率)產 品升級(引入新產品或改進舊產品)功能升級(攀升到附加值高的環節)鏈條升級(轉 向新的附加值更高的鏈條)。通過對產生學習效應原因的分析,我們發現:熟能生巧、標準 化和專業分工是支撐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的源泉,而關聯效應、共享效應和競爭優勢則是推 動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的力量。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代工制造平臺,其間的成長過程 可以理解為代工企業如何滿足訂單要求、政府如何創造營商環境的學習曲線。

中國目前獲得的在位優勢是基于切入全球價值鏈,通過熟能生巧、標準化和專業分工等完成 的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這種在位優勢就轉化為成本優勢,延緩了商務成本上升對中國國際 競爭力的影響。但是,中國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完成功能升級和部門升級。這種低端鎖定 導致學習曲線效應出現了 “學習高原”的現象,即產量的繼續增加并不能導致單位產品成 本的降低。此時,低端鎖定導致學習效應不再存在,商務成本上升的趨勢就無法繼續緩減。 因此,克服“學習高原”的現象就是關鍵所在。

從產生學習效應原因與產業升級過程的對比分析可知,發揮學習曲線的關聯效應、共享效應 和競爭優勢恰恰就是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的內容。這樣,克服“學習高原”現象就轉化為如 何完成產業升級發揮學習曲線效應的命題。

本文認為,利用中國的在位優勢和大國優勢構建國內價值鏈(National Value Chain ,NVC ),是完成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雙重任務的可行路徑。國內價值鏈(NVC)是指由本土 企業主導和治理,立足國內市場和采用代工方式,學習和趕超GVC的全球生產網絡。那么N VC推動功能升級與部門升級的機理在何處?

第一,從關聯效應的角度分析。從供給方面看,目前加入GVC的本土代工企業定位于出口 導向,功能已經退化為單一的加工組裝。與此同時,國內還有以本國市場為導向的本土企業 和出口商,這三類企業各有優勢。通過構建和發展NVC,可以將本土代工企業在生產方 面的優勢、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本土企業在研發和營銷方面的優勢、出口商在開拓國際 市場的優勢結合起來,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在互相學習和協作整合中獲得競爭力。從需 求方面來看,由于NVC立足于國內市場,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本國消費者。而本國消費 者的消費經驗通過反饋機制進入到供給方,形成良性互動。

第二,從共享效應的角度分析。Luiza等[3](110-139)從質量改進、價格削 減、設計創新和新材料運用等十個方面研究了美國主導的GVC與歐洲主導的GVC對發展 中國 家代工企業的參數要求,發現美國主導的GVC屬于價格驅動型,歐洲主導的GVC屬于質量驅動 型。而發展中國家往往同時加入了這兩條GVC,這樣,不同驅動類型的GVC對代工企業不同的 參 數要求就會培養其特定的能力和技術。通過GVC與NVC的對接,不僅有助于本土企業將在不同 的GVC中習得的能力與經驗在新的價值鏈中融匯貫通,而且可以將這些能力與經驗通過處于 價值鏈高端的東部地區的企業,有效地延伸到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加速其成長的過程。

第三,競爭優勢。市場代表著自主研發和品牌經營的權利,瞿宛文[4]的 研究認為 ,利用中國市場的規模和成長速度,是臺灣企業通過自創品牌完成產業升級非常重要的途徑 。立足于國內市場的NVC,可以從如下渠道為本土企業提供競爭力:首先,與國際市場相比 ,本土企業會在熟悉程度、溝通成本、運輸成本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這就可能 使本土企業在一個風險相對較低和容量巨大的市場空間內掌握市場的方向,創造出國內市場 所需要的新產品,從而可以積累升級所需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為參與國際競爭提供資金 支持。其次,中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千差萬別,從而導致國內市場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復 雜多樣。這樣的市場特性可以使本土企業利用同文同種的優勢,通過市場份額的追趕和市場 層次的提升發揮規模優勢和范圍優勢。最后,國內市場可以更好的與企業戰略、政府政策、 制度安排和社會共識相結合,為產業升級提供一套長期廣泛的承諾系統。

五、簡短的結論

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與以往兩次產業轉移浪潮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GVC模式的產業 轉移一方面可以使主導性企業依據不同國家各自的比較優勢配置相應的環節,同時發揮規模 經濟和比較優勢的作用;另一方面將自身與代工企業的技術關聯限制在安全的范圍內,以阻 礙其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中國作為這次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在成就 “世界加工廠” 的同時,也面臨著低端鎖定和區域發展失衡的挑戰。

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率先承接產業轉移的東部地區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 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等因素,集聚于此的代工產業開始向外轉移。本文指出,中西部地區吸 引產業轉移的關鍵是降低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而在國際競爭中完成產業升級和縮小地 區差距的雙重任務,就必須發揮中國作為全球最大代工平臺所積累的在位優勢,廣闊內陸形 成的大國優勢,構建以本土企業為主和立足國內市場的國內價值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 揮學習曲線效應,完成更高級的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實現不同區域的均衡協調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美]保羅•克魯格曼.地理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C].李淑萍譯.北京:《比 較》,中信出版社,2007,(28).

[2]T.P Wright.Factors Affecting the Cost of Airplanes[J].Journal of A eronautical Sciences,1936,3(4).

[3]LuizaBazanand LizbethNavas-Aleman.The Underground Revolutionin the Sinos Valley:a Comparison of Upgrading in Global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 s[C].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 ng, Edited by Hubert Schmitz.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2004.

[4] 瞿宛文.臺灣后起者能借自創品牌升級嗎?[J].世界經濟文匯,2007(5).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Region in a Mode of Global V alue Chain Zhang Shaojun Abstract:China not only becomes world factory, but also causesregional disparity and low lock-in by attracting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of global valuechain(GVC).Firstly, this paper specifies the third wave of industry transference is actually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Secondly, we analyses the fac tor that influences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 betweeneastern a reas and central-western areas in closed economy.Finally, for avoiding industryto transfer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pen economy, this paper finds NVCbased on incumbent advantage andadvantage of big nation is a feasible road tha t may play full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curve.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lobal Value Cha in; Industrial Upgrading;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篇(9)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147-02

蔬菜產業鏈包括生產、供應和需求鏈,即蔬菜從種苗培育到大田管理、產品加工到市場銷售等的所有流程。英國著名物流學家Christopher對供應鏈的定義則更為寬泛:涉及將蔬菜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過程和活動的上游和下游企業組織所構成的網絡,具體包括蔬菜收購、分等定級、包裝、保鮮、儲存、渠道規劃、網點布局、冷凍流通及產銷地市場建設等。超市經營對蔬菜產業鏈各環節具有系統影響,超市銷售形態將促進蔬菜產業鏈各環節的有機融合,影響產業鏈始終,引導實現蔬菜產業的升級。

石河子墾區地處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近幾年來,農業生產特別是蔬菜產業獲得長足發展,生產面積和總產量逐年提高。蔬菜產業內部結構的逐漸優化以及良種覆蓋率和優質率的不斷提高與石河子超市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分析石河子墾區蔬菜超市經營對蔬菜產業鏈的影響。

一、石河子超市發展概況

石河子目前規模較大的超市有愛家超市、好又多和天揚超市以及2006年新建的好家鄉超市,均屬于綜合型超市。這些大型超市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與分布在石河子市各大住宅小區的一些中小型超市一起,為石河子市居民消費提供便利。

超市在零售業地位的迅速提升及其經營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蔬菜產業化和標準化的不斷推進,為蔬菜經營奠定良好基礎。現在,石河子市的上述大型超市都開辟了蔬菜經營業務,而隨著超市的不斷發展,蔬菜經營品種也由過去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三十多種。

二、超市發展對蔬菜生產鏈的影響分析

近年來,石河子大型綜合超市紛紛涉足蔬菜經營領域。超市經營作為新型的蔬菜零售業態,對蔬菜生產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蔬菜生產的引導方面:

(一)質量要求對蔬菜生產的引導

1.促進了良種開發和引用。由于超市對蔬菜質量如外觀、食用安全、新鮮度等方面都具有更高標準,這就要求農戶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必須時刻注重質量。現有超市都有專門檢測機構對上架蔬菜進行質檢,這勢必大大促進蔬菜良種的開發引用和標準規模生產。

2.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發展。據調查,石河子市各大超市采購蔬菜種類,按大類可分為普通蔬菜、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以及有機蔬菜四類。四大超市采購的具體蔬菜種類與數量比例。可見,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雖尚未成為主流,但與傳統農貿市場相比,其數量已大幅增加。隨著人們對于健康、生態的日益重視,無公害蔬菜必將成為超市消費的主流。超市無公害蔬菜所占分額呈現上升趨勢,隨著超市經營發展,石河子市無公害生產也獲得快速發展。現在,各大型綜合超市的無公害蔬菜主要來源于綠翔和綠色基地開發兩家公司,產品多是進口;但也不乏在石河子周邊如近郊的152團(有著120多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生產進貨的。石河子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已初具規模。

(二)信息收集對蔬菜生產的引導

超市可以及時、準確的掌握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各大超市都有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和方式。例如:各大超市給顧客辦理會員卡,通過會員卡的結算,可收集信息。經過分析整理的信息會及時反映在超市的采購合同上,從而引導蔬菜的生產。

(三)促銷手段對蔬菜生產的引導

石河子各大超市經營蔬菜大多也是為了吸引客流量,從而帶動其他商品的消費,因而蔬菜促銷手段使用頻繁,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特價銷售。特價蔬菜的品種多為普通蔬菜,而這普通蔬菜又是在合同期前的三個月,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蔬菜生產。

三、超市發展對蔬菜供應鏈的影響分析

(一)對蔬菜流通渠道的影響

石河子傳統的蔬菜銷售方式多為:菜農―產地中間商―市場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經歷多個銷售環節,蔬菜隨貨主轉換場地,物流環節多、路線長、多次裝卸搬運和包裝,中間損耗大。社會交易費用和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益低。而且,中間商層層瓜分利潤,損害了農戶利益。超市的全新流通模式對傳統的流通渠道形式形成巨大沖擊,大大加速了蔬菜流通環節的變化。

蔬菜從農戶生產到經過超市零售到達消費者,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渠道:(1)農戶―產地收購商(或產地批發商)―零售地批發商―超市;(2)農戶―產地收購商―產地批發商―零售地批發商―超市;(3)農戶―產地收購者(或產地批發商)―石河子批發商―石河子中間商―超市;(4)公司+農戶―超市。前三個流通渠道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的低效實質物流,屬于超市蔬菜銷售過程中的過渡階段;而第四種則是農戶生產的蔬菜到達超市的最近也是最有效的渠道,既保證了蔬菜的新鮮度,又保護了農戶利益,必將成為超市銷售發展方向。

(二)對加工環節的影響

傳統的銷售方式使得蔬菜分等定級很難操作。市場上供應的蔬菜大多數是初級產品形式,蔬菜質量難以辨別;而超市目前銷售的蔬菜都要經過簡單的冷藏、清洗、分等定級、捆扎包裝,根據不同的等級制定不同價格。因而蔬菜超市經營一方面對于完善中國農產品分級制度具有較強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包裝和儲運業的發展。

(三)對供應鏈上市場參與者的影響

當前石河子蔬菜流通渠道上的主要參與者主要有批發商、中間商、零售商和生產者,如圖1所示:

圖1蔬菜流通渠道與主要參與者

1.對蔬菜批發商和中間商的影響。根據超市目前經營的水平,可以將蔬菜物流水平結構表示為下圖2:

從下圖看出,配送中心是超市物流的中樞,是連接供應物流與銷售物流的紐帶。目前,經營蔬菜的超市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為數不多,多數是屬于聯合型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出現大大地減少了交易次數,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承擔了批發市場的職能,會對批發商和中間商的業務產生沖擊。

圖2超市蔬菜物流的水平結構

2.對蔬菜零售商的影響。傳統農貿市場沿街為市,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短斤少兩、臟亂差和難于管理等諸多弊端,石河子市也不例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改善購物環境,注重食品安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商業化水平,促進現代零售業發展,用超市替代農貿市場,建立新型(如產權式)農貿超市,不失為一種有效方式。這不僅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還可以有效降低零售商的經營費用,為零售商提供新的發展機會。

3.對生產者的影響。超市經營蔬菜直接為農戶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增加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戶蔬菜進入超市可以通過專業的供貨渠道,即“公司+農戶”。綠翔公司的“公司+農戶”模式通過兩種進貨渠道使得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有了很好的方向,通過信息的反饋,引導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有所依據,避免了盲目耕種、盲目投資,也為農戶節約了生產成本。

四、超市發展對蔬菜需求鏈的影響分析

超市為消費者提供了現代化的購物環境和可靠的質量保障。蔬菜一旦進入超市,蔬菜質量就與超市整體品牌和聲譽捆綁在一起,超市會因此更加重視蔬菜質量,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的比重勢必逐漸增加。與傳統農貿市場不同,超市上架蔬菜必須經過質量檢測和全程控制。

五、結論

石河子市的超市發展對于其蔬菜產業的生產鏈、供應鏈和需求鏈的影響已日益凸現,隨著超市向蔬菜領域的延伸,這種影響將進一步增大。為建立和完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應該積極推動新型超市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石河子市的超市的蔬菜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管理水平低,蔬菜質量檢測監控還不完善,蔬菜供應鏈銜接還不連貫,超市的其他銷售對于蔬菜產業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今后應逐步克服障礙因素,不斷提高蔬菜供應鏈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左兩軍,張麗鵑.農產品超市經營對農業產業鏈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2005,(3).

[2]王凱.南京市蔬菜產業連鏈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技術,2005,(1).

[3]吳自勤.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現狀與發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J].甘肅農業科技,2003,(8).

[4]Martin Christopher.物流與競爭[J].王焰,譯.物流技術,2004,(8).

篇(10)

“網紅”這個詞,讓你想到什么?如果是芙蓉姐姐的搔首弄姿,或者“錐子臉、大長腿、賣面膜”之類的詞匯,那么,你OUT了。如今,網紅已經從一開始略帶貶義的形容,成為新經濟中重要的一環——“網紅經濟”。

獵豹移動總裁徐鳴甚至表示,“網紅毫無疑問是今天最大的風口”。來自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6年網紅將創造效益580億元,甚至超過了2015年全年的電影票房440億元。

現在的網紅是些什么樣的人?網紅如何從自發的草根生長快速發展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網紅經濟”崛起的背后,人們的信息獲得方式和消費習慣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千個網紅千張臉

“90后”曹沁芳是成都一家游戲公司的程序員,她是網紅谷阿莫的忠實粉絲,對他的每一個視頻如數家珍。“一開始就是那個‘N分鐘帶你看完某影片’的系列啊,覺得這個人說話特別有意思。后來就關注了他的微博,每期都看,每次都能被他逗笑。哪怕我知道他現在應該是簽了公司,有時候也發電影的宣傳,比如最近的《魔獸》,但沒關系我也愛看,科科。”曹沁芳通過微博私信這樣告訴記者,而最后兩個字正是谷阿莫標志性的口頭禪。這個以影視介紹視頻走紅的臺灣男生,平均每個視頻的播放量都超過百萬次,擁有300萬微博粉絲。

網紅,即網絡紅人,原來是指因某個事件和行為而在互聯網上迅速受到關注而走紅的人,現在則泛指通過社交平臺走紅并聚焦大量粉絲的紅人。隨著技術和市場的不斷升級,網紅已經從現象逐漸轉型成為一種經濟產業,而網紅們的類型也在不斷多元化,谷阿莫正是“千人千面”的網紅們中的一個代表。

如今的網紅已經脫離了完全比顏值、拼出位的階段。“除了美女網紅,包括動漫、時尚、美妝,甚至股票、文學、體育、美食等等領域都有受網民追捧的網紅。”新浪微博副總裁曹增輝如是形容網紅的“多元化”。

網紅們為何能夠躥紅,并成為經濟現象?市場研究機構艾瑞咨詢的一份名為《2016網紅生態白皮書》的研究報告這樣概括原因:從技術來講,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社交網絡的廣泛興起,以及網絡平臺功能的優化與完善,讓網紅們獲得了信息傳播與互動的渠道;從大眾需求來講,內容消費觀在發生轉變,年輕用戶追求著虛擬社區中亞文化語境下的價值認同。而易觀智庫則在《網紅經濟專題研究報告》中指出,年輕一代網民更加追求個性和品質,網紅們活躍在社交網絡,輸出具有明顯標簽和調性的內容和產品,圈住大量粉絲并進行商業變現。

和1.0版本的網紅依然追求大眾媒體認可不同,2.0版本的新一代網紅自成一派,在社交網絡和直播平臺的閉環生態體系內實現個人品牌和商業價值,這也讓網紅的粉絲們不再僅僅是追看美女的宅男。“谷阿莫長成什么樣,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曹沁芳這樣說。

火不過七天?

魁鉞會是一家“網紅工廠”,這里以“招募—培訓—定制推廣”的模式批量生產著網紅們。在這個公司里,網紅們像是大棚草莓一樣被精心培育著。魁鉞會甚至與二線城市主要藝術院校建立起了密切聯系,在全國13個城市搭建了專業的藝人培訓團隊。為讓網紅們多露臉,魁鉞會還專門生產包括健身節目《銀河健隊》、財經節目《莫談財經》等一系列垂直領域的網絡綜藝節目。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魁鉞會旗下的網紅隊伍超過3000人,年收入過6000萬元。魁鉞會創始人孫雷丁表示:“網紅機構化”是大勢所趨,網紅的專業化內容生產將成為主流。如今,已有約四分之一的網紅們從屬于專業經紀公司。

靠個人力量單打獨斗的網紅們已鮮有出頭之機。一個相當直白的例子是:新浪微博并不直接與網紅個人合作,目前與微博合作的約有10家網絡經紀公司。如果網紅想在微博上做生意,可以去簽微博推薦的經紀公司,微博通過這些經紀公司來保證市場和整個生態的秩序。

“只有極其頭部的網紅才能有比較長的生命周期。大多數的中部網紅,在直播平臺上火的時間不超過7天。”在紫牛基金合伙人張泉靈看來,專業機構的出現,就是為了延長網紅們的生命周期,讓“保鮮”的網紅們得以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經紀公司由此成為職業網紅的翼下之風。

資本也不斷涌入這個新興的市場。今年3月,網紅“同道大叔”獲數百萬投資;同月,網紅商學院上線,估值過億;5月,網紅電商公司緹蘇獲光線傳媒3000萬元投資,估值30億元。

互聯網公司們也開始跨界“試水”這一領域。以移動工具起家的“獵豹”了網紅孵化產品“頭牌”,并聯合紫牛基金、羅輯思維、真格基金等一起推出“網紅孵化計劃”。手握6.15億名月活躍用戶的“獵豹”有大把流量可以開放給網紅,同時會將其大數據優勢投入網紅孵化,根據用戶習慣刻畫用戶的喜好,為其匹配最合適的網紅。

在新榜創始人徐達內看來,網紅專業化也意味著,內容型網紅在市場上更加受歡迎。這正是因為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從微信公眾號的文字傳播趨向于網紅們的短視頻。“過去半年,微信公眾號頭部的流量至少下跌20%,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來自于其他移動端內容平臺的分流,包括直播、網紅這些新平臺。”徐達內表示。

想變現,不容易

變現是網紅與生俱來的渴望,卻并非每個網紅都能摘到鮮美的果實。

今年3月,韓國美妝廠商愛茉莉太平洋將10名中國網紅請到首爾,請她們體驗旗下品牌“呂”從頭皮護理到洗發和彩妝的全套服務,并在自己社交網絡賬號上體驗后記。兩個月后,“呂”在中國的月銷售額創下1300萬元紀錄。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7倍。

“無利不起早”,網紅經濟生態鏈的建立,顯然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愛茉莉太平洋的網紅營銷推廣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向。張泉靈告訴記者:“廣告、電商和版權內容,是目前網紅變現的三條主要途徑。”其中廣告營銷相對簡單,而電商和個人文化品牌的建立則更有風險。

篇(11)

第二,我國通信信息業的技術和業務的發展日新月異。一個標志性的特征就是已經開始在研究下一代的網絡,包括固定的下一代網,移動的下一代網,包括因特網的下一代網。中國的3G牌照還沒有發放,但現在我們已經開始研究第4代移動通信的技術以及標準,而且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很多需求都是依靠新技術和新業務去培養的,所以技術和業務的發展又成為驅動整個產業發展的一個很大動力。可以說市場需求以及技術和業務的發展,推動了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

近幾年來,我國的移動通信產業發展非常迅猛,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電信營運,一個是電子制造。伴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短信、彩信、手機電視等增值業務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我們也觀測到一個新傾向,即因特網上許多的新業務,正在向手機終端進行延伸。電信制造業尤其是移動通信終端制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手機制造基地。據統計,2006年,我國的手機產量達到了48億部,比上一年增長了58.2%,占全球總產量由2005年的36.8%提高到2006年的47%,世界上將近一半的手機是由我們生產的。這說明了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機遇,如何把握這一歷史性的機遇,主要有4點:

第一,要促進移動通信終端產業的發展。當前電信技術業務移動化、寬帶化、IP化及多媒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電信與廣播電視、互聯網服務等產業融合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提出和實施,電信行業的創新和轉型也為移動終端提供了前景。我們在發展中必須牢牢把握發展的趨勢:一是按照市場的規模及容量對用戶分類,隨著技術和業務的發展,移動化、寬帶化、IP化和多媒體化,必將在移動終端上加以體現;二是市場定位應向農村推進,雖然我們擁有5億多的手機用戶,但絕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或者沿海地區,廣大的農村還有巨大的市場;三是無論在業務還是制造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握新技術和運用新業務的發展趨勢。包括廣播電視、互聯網服務都已經紛紛在手機終端上出現。

第二,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互動合作。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產業上下游的聯系日益緊密,要著眼于市場對移動終端多樣化的需求,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支持和鼓勵產業鏈上下游運營、制造、軟件等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互利互惠互動的新型產業鏈和發展規模,推動產業全面協調發展。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具有移動通信或者移動終端的巨大市場需求,所以在中國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應該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 欧美一级黄视频| 最近韩国电影免费高清播放在线观看| 四虎网站1515hh四虎免费|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日本三级电电影在线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芬兰bbw搡bbbb搡bbbb| 国产馆手机在线观看|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日韩高清在线免费看| 亚洲国语在线视频手机在线|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国产综合成色在线视频|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 少妇大胆瓣开下部自慰|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v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成人片| 美女被男人扒开腿猛视频|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chinese乱子伦xxxx国语对白| 影音先锋亚洲资源| 中文字幕乱人伦视频在线|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 免费高清资源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在线视频国产99| xxxx日本性| 小嫩妇又紧又嫩好紧视频|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