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的基本特征大全11篇

時間:2024-03-26 14:54:0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數字媒體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數字媒體的基本特征

篇(1)

數字圖書館就是對具有高度價值的圖像、文本、聲音、影像、數據等多媒體信息進行收集、組織規范性的加工、進行高質量保存和管理,實施知識增值,并提供在廣域網上高速連接的電子存取服務。它是保存大量信息的數字化資源庫,是由軟件和計算機群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的高級信息系統,是因特網上信息資源的管理模式。其目標是讓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客戶終端訪問信息資源。

2.數字圖書館的基本特征

數字圖書館是社會通讀設施和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基本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數字化

館藏數字化是數字圖書館的最基本特征。通過館藏數字化一系列信息技術處理才能構建一個數字圖書館。它是以電子化館藏為主,將各種信息資源轉化為數字形式存儲于服務器存儲介質上,以方便、快捷方式提供給用戶利用。

2.2數字圖書館信息傳播廣

網絡傳播擴充了信息的獲取范圍,提高了信息處理效率。它可以通過網絡隨時和傳播各種文獻資源信息,為讀者提供多種語言兼容及多媒體遠程數字信息服務。

2.3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

數字圖書館通過計算機網絡把眾多的圖書館信息資源有序地集合在一起,并通過存儲管理系統有效、簡捷地提供給讀者所需的信息資源,以實現信息資源高度共享。

2.4數字圖書館網絡傳遞快

數字圖書館可以實現各種數據庫之間、服務器之間、工作站之間相互操作,取得一致性和連貫性的檢索內容,取消了時間、空間和圖書館界限的限制,讀者隨時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3.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區別與聯系

3.1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區別

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不同。數字圖書館是在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它的讀者是多方面,不同層次的,不同水平的,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是平等的。并以豐富的館藏資源滿足社會公眾所需要的各種信息。而傳統圖書館信息服務對象是政府機構、科研單位、企業、社會公眾,同時傳統圖書館還受到時間、地域的限制,難以滿足社會公眾對廣泛信息的需求;二是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服務特色不同。數字圖書館是提供網絡信息為主的圖書館,對社會公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并通過信息資源快速傳遞來滿足讀者需要。而傳統圖書館由于受到時間、地域的限制,要通過收集、整理、加工等方式形成數據庫后為讀者提供服務。三是數字圖書館不僅可以通過多個檢索點查詢書目數據,還能進行深層次的內容檢索,如全文檢索,包括聲音、圖像等所有內容;而傳統圖書館只能通過分類號、書名、作者、主題等進行書目檢索。四是數字圖書館對于數字信息既可以是擁有所有權,也只可以是僅僅是購買使用權,而傳統圖書館基本上是采取一次性購入,永久擁有該文獻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五是數字圖書館在載體形態上表現為物理實體加“虛擬館藏”,而傳統圖書館以物理實體為主,館藏都是實實在在的實物:六是數字圖書館主要是利用計算機處理數字化信息,主要表現為智力勞動,而傳統圖書館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是對文獻的整理、借閱等繁重的體力勞動。

3.2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聯系

傳統圖書館是數字圖書館的基礎,傳統圖書館為數字圖書館提供了信息資源組織的技術基礎,傳統圖書館是數字圖書館的人才基礎。數字圖書館促進了傳統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未來發展方向。

4.圖書館的數字化與現代化服務

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失去了圖書館現代化服務進程。一是圖書館數字化能推動館藏注重質量;二是圖書館的數字化促進了圖書館工作現代化;三是圖書館數字化促進圖書館館藏資源共享;四是圖書館數字化引起了圖書館業務工作創新;五是圖書館數字化推動了傳統圖書館最大限度為讀者服務的進程,如盡量延長開館時間、盡力擴大開架范圍,并使館內工作人員從前臺走向后臺,開展網上參考咨詢等服務,提高圖書館現代技術服務水平;六是圖書館數字化要求圖書館人員必須掌握新的技能,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新形勢下的圖書館工作需要。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2012)04-0000-02

E時代的數字化技術高度發達,互聯網信息日新月異,加上教育部門對學校計算機以及互聯網配備要求越來越高,致使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載體的新的數字化教學技術的應用顯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計算機與數學課程整合的議題已擺到我們廣大數學教師的面前。以往的老教學觀認為,學生的學習和知識的獲得是單純的老師傳授解惑,學生是被動地學習,產生了不少的厭學學生;而當代的教學理論強調知識建構的合作,就是說教師與學生、生生之間建構意義時是互相的,學生自愿去深入學習。基于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載體的新的數字化教育技術,能夠在數學教育中充分發揮先進教學理念的優勢。就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來說:作為學生學習中的主要學科數學來說,因其周密的知識系統性,相互鏈狀結構性,以及在學習色的邏輯性,科學性,有它獨特的特點。所以,在數字化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過程之中,如何探索數字化技術在數學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如何發揮數字化技術這一先進教育技術的作用,更好地發揮我們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成了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必要任務。

一、數字化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基本特征

課程整合將數字化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體現在現有課程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數字化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數字化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并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數字化技術與數學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通過不同的任務,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把數學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數字化技術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認知手段。在與數學課程整合中,強調學生把數字化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要求數學教師對這種教學手段的使用要應用自然,順手。

(三)“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的教學模式。在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要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看成是數學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

二、運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激發學生數學課堂的學習興趣

初中的數學知識相對其余學科比較抽象,內容不斷增多,難度不斷加大,以往的老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為主,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資源困乏,學生學的乏味,沒有學生探索的環境,教師為了提高成績,擔心學生不會,所以講得多,滿堂灌,課堂上留給學生獨立練習的時間就很少,因此只能靠學生的死記硬背,思維沒有訓練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習成績不理想,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如果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可以使大腦處于活躍的狀態,最能有效地觸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如果學生對學習感興趣,還可以排除學習中的疲勞和困苦,保持充足的精力,讓學生在愉悅快樂的氣氛中進行敏捷思考。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全等三角形”一課時,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際生活中的圖形例子,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全等形的概念,之后讓學生舉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逐步理解相關的概念,也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軸對稱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列舉出自然景觀、建筑物、分子結構、藝術作品、窗花等實際例子,讓學生知道對稱現象的無處不在,通過多媒體列舉出的這些圖形,引出軸對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形式下,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課堂活動原先只有教師主宰,教法單一,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接受的境地,而借助多媒體的平臺,可以幫助學生增加課堂知識容量,從原先的“傳道、授業、解惑”模式向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純的死學轉變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實踐創新,不僅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而且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進行矩形的性質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矩形的邊、角、對角線三個知識點進行探索、討論,同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實際生活中矩形的例子,通過多媒體動畫,在大屏幕演示平行四邊形的活動框架,讓學生觀察角的變化,當其中一個角變為直角時,讓同學們觀察現在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通過上面的探究,學生很容易得出矩形的性質,然后教師進一步把矩形的性質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比對,以加深理解。緊接著,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題型豐富多樣的、由淺入深的練習題,如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等進行練習,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增加課堂的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大為豐富,學習途徑大為拓寬。《新課程標準》中把現代數字化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強有力的手段,應用數字化技術,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使學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數學活動中去。將數字化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我們當今的數學教師應熟知現代數字化技術,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讓自己的知識水平不斷提高。

四、新課改下數字化技術整合數學教學能夠發揮出很好的效果

(一)通過數字化教學與數學課程整合,確定新的教學觀念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已不會也不可能單一局限在是學校課堂這一渠道。而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提供給數學的,從廣義是來說,都是數學課程整合資源。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數字化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中,數學教師應當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大家都認為:教師的教學方式應適應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所教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些理念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師的教學是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根本目的和出發點的。在這些觀念下的數學教學,更多的是師生互動的教學。

(二)通過數字化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篇(3)

標志設計是最具符號特征的藝術形式之一,既具有很強的抽象表現,又具有傳達信息的功能。在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下,具有視覺創新性,符合大眾口味的企業標志在為企業創造效益中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在現代標志設計表現形式中涌現出了很多設計風格,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完善,傳播上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使以往傳統標志的純平面二維空間靜態表現形式,不斷地增加了動態化的傳播形式。

一、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標志設計

當前新媒體技術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出現,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熱點技術。新媒體技術是:借助計算機(或具有計算機本質特征的數字設備)傳播信息的載體。1新媒體技術具有很多特性,其突出的兩個特性:(1)交互性,顧名思義,利用新媒體技術用戶可以與數字媒體或網絡媒體進行各類媒體信息的交互。(2)多樣性,這一特點體現在載體方面,包括數字化平臺、互聯網、各種信息集成界面等要素的網絡化媒體,包括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等。運用新媒體技術展示品牌形象是品牌建設過程中提升品牌價值的重要關鍵因素。對品牌形象標志的展示來說,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其高質量的視覺效果,促進品牌認知度的提高,動態化的傳播形式吸引用戶的眼球,并且通過交互式的操作方式進一步擴展用戶對其品牌標志以其背后的所傳播內涵的了解,運用新媒體展示品牌形象更有效的提高用戶的認可程度。

二、標志設計的動態化

所謂動態化利用視覺暫留現象和似動現象把一些動態規律的有序圖片連續的播放,產生出給人以視覺假象的動畫。動畫雖然不是新的視覺傳播形式,但在標志設計中得到很好的運用,能成為企業標志設計動態化發展和技術應用的有利因素,對于企業形象塑造、品牌的建立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利益。動態化的標志使觀者看到的不是一個靜態的標準圖形,而是一組圖形符號組合的動態化的整體形象。動態化的標志具有同一性、連貫性等視覺特征。與此同時用戶還可以通過交互式的操作方式產生互動。例如圖1,搜索引擎百度歷年的幾個不同節日的標志,它們都是動態、交互表現的,突顯出渲染節日氣氛、有趣味性等特征,對企業文化起到有力的宣傳效果。標志動態化的表現形式都是圍繞節日主題形式的展開,動態化交互式的標志與節日主題產生聯系,而且根據不同主題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改變。還有國外的Google的標志,能隨著搜索頁數的變化而變化,隨著重要節日或重要事件期間而產生變化。積極的選擇是視覺的一種基本特征,正如它是任何其他具有理智的東西的基本特征一樣,他們喜歡選取的東西中,最多的是環境中實施變化的東西,由于機體的需要是經由眼睛加以調節的,對于變化的東西自然要比不懂之物感興趣得多。2固定的標志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維護統一的視覺形象,但單一的形象重復宣傳,容易失去新鮮感,還有可能讓觀者產生厭倦感。標志在保持圖形同一性前提下,其圖形靈活適應的動態變化,能產生出有趣的視覺效果,即有新鮮感有維護統一的視覺形象。例如圖2,2000年舉辦的漢諾威世博會其標志設計就充分體現了動態化的特征。這個被稱為“會呼吸的標志”,標志設計能根據不同場合改變點所組成的結構與色彩的波紋圖形,使該標志在整體結構不變的前提下,能呈現不同的運動狀態,形成富有動感的圖像。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是,該標志并沒有固定的結構,其樣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需要而形成多達456種變化,展示了難以捕捉、未知和不確定性的動態延展的動畫視覺效果。通過新媒體技術,標志設計不在局限于某種固有的形式,而是一種抽象動感的視覺呈現。

篇(4)

實現數字化模式是高校圖書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校館藏資源高效利用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雖然高校圖書管理在數字化的進程中會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但是我們有信心去一一克服這些障礙,下面就來做具體的研究和探討。

一、高校圖書館數字化的基本含義

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簡而言之就是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圖書館是信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數字化的實現使圖書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時期,數字化圖書館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包含諸多技術,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等,數字化圖書館的形成就是把上述各種技術進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在此基礎之上,使之形成完整的一個整體,最后作為一個高新技術項目而存在,這就是所謂的高校圖書管理數字化。

二、高校數字化圖書館的基本特征和模式

(一)高校數字化圖書館的基本特征

一般來講高校數字化圖書館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一是高校數字化圖書館擁有大量的數字化資源和館藏資源,這是數字化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二是高校數字化圖書館資源在檢索的過程中必須達到智能化的程度,檢索的智能化是實現圖書館數字化的重要標志;三是高校數字化圖書館在運行的過程中是以信息結構為基礎的,這種信息結構具有分布、開放的特征,此外數字化運行還必須要依靠高速可靠的網絡環境;四是高校數字化圖書館資源之間并非獨立分割的,而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以上就是高校數字化圖書館最顯著、最突出的四個特征。

(二)高校數字化圖書館的運行模式

高校數字化圖書館在運行的過程中,用戶通過網絡以及通信系統,會連接到一個咨詢系統,這個咨詢系統是隸屬于高校數字化圖書館,在這個統一的訪問界面上,用戶可以很方便的獲取任何自己想要咨詢的信息和資源。此外高校數字化圖書館還需要建立所有不同需要的文檔,創設這些文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方便對一些大型復雜的系統進行可視化的說明,在此基礎之上,形成最終的系統模式,那么在建構這些系統模式的過程中,具體需要哪些操作和流程呢,可嘗試通過“Use Case圖”、“靜態結構圖”及“動態行為圖”這三種圖形來建立系統模型,其中靜態結構圖又包括對象圖、組件圖、配置圖及對象類圖四種,動態行為圖包括狀態圖、活動圖、順序圖及協同圖四種,使用這些類別的圖使系統可視化從不同的抽象角度來實現,一般它具有一下幾種特征:可視化,表示能力強;容易掌握,方便使用;直接面向對象,簡單明了。

三、高校圖書管理數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圖書管理數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圖書管理數字化模式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高校廣大師生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需要,圖書管理的數字化不但順應了時展的潮流和趨勢,還為廣大師生的科研教學和資料的查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促使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無形中推動了圖書館的快速發展;二是方便圖書工作人員對圖書進行高效管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館藏資源日益豐富,這種狀況無疑加大了管理人員的負擔,客觀上造成了管理的漏洞和困境,而圖書管理數字化的實現,不但可有效減輕管理人員的負擔,還可大大提高了圖書管理的水平和質量,可謂一舉多得;三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隨著地球村時代的到來,出現了資源有限性的問題和矛盾,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實現圖書管理的數字化,數字化模式可有效促使圖書資源和資料的全球運用和流動,進而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二)圖書管理數字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圖書管理數字化模式可行性分析通俗來講就是管理化的操作性問題,從當前發展的情形來看,實現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完全可行的,問題的關鍵是建設的系統分析和設計方面,首先在靜態結構的設計方面,當前圖書館運行的傳統數據庫管理系統早已經不能滿足實踐的發展和需要,為了實現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和關聯性,必須在靜態設計方面下工夫,秉持面向對象的原則,積極構建數據模型及管理模型等,這樣就從源頭抓住了設計系統最關鍵、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其次是動態性的結構設計和分析問題,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建立在網絡環境和更為開放的信息結構基礎之上,其基本流程是非常方便簡單的,可以通過一個外化的順序圖來反映,先是用戶通過登錄流通系統的用戶使用的頁面,接著輸入密碼及驗證碼等,順利進入系統內部,然后用戶根據自身需要輸入指令,傳達到電子書刊所對應的模塊,最后通過系統總程序的控制和操作來向客戶提供具有獨立版權的電子書刊,整個流程快捷方便高效。

四、結語

實現高校圖書管理的數字化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這是圖書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非常具有可行性,因此我們要做出積極努力,切實為實現圖書管理的數學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勇,張巖.淺論高校圖書管理數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

[2]蘇潔.淺析高校圖書管理數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2).

篇(5)

20世紀40年代以來,由于電視媒體的發展,為以視覺方式傳達信息開辟了新的領域。視覺傳達設計也由靜態的平面印刷媒體擴展到綜合視聽藝術的動態媒體。

從20世紀70年代末個人計算機的誕生,到90年代初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信息設計(InformationDesign)的概念被提出。雖然,信息設計是基于網絡媒體研究并以Web為中心的信息架構、網站組織、鏈接工具開發和頁面設計開始的,但這一術語很快流行于數字多媒體、數字通訊等其它數字終端產品的設計。由于,信息設計最終是以“可視化”的信息傳播去實現“用戶體驗”的數字終端產品或服務,因此也進人了視覺傳達設計的視野。但是,信息設計與以往印刷媒體的視覺傳達設計相比是一個全新的設計領域,是以“用戶體驗”(userexperience,UX)、“易于實用”(easeofuse)為設計目標的,不僅需要數字化技術和信息架構技術的支撐,還需要更科學的方法和更綜合的知識才能實現不同數字媒介的用戶體驗。

由于數字媒體的多元化、網絡化、全球化、即時性、交互性、體驗性等特征,以空前的速度和廣度得到發展,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為了當代社會信息傳播和人們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視覺傳達設計面對以數字媒體傳播為主導,與印刷媒體、電視媒體共存的時代,媒體技術、傳播方式、信息功能、視覺形式和設計方法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設計理論和當代設計觀念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鑒、繼承延續、融和發展成為當代視覺傳達設計面對的重要課題。

二、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特征

(一)視覺傳達設計的共性

在日本《卡辭典》中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定義是“給人看的設計,告知的設計”。在尹定邦先生的《設計概論》中,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定義是“利用視覺符號來進行信息傳達的設計”。由于媒體的發展作用于信息傳達至關重要,不同媒體有著不同的信息傳遞方式、不同的技術支撐、不同的設計要素和設計方法。因此,視覺傳達設計應包括視覺“符號”、“媒介”、“傳達”三個最基本的概念,確切的講,視覺傳達設計應該是指利用視覺符號、視覺媒介傳遞信息的設計。

視覺傳達是利用關于“看”的形式所進行的交流,通過視覺語言進行表達與識別;視覺信息首先表現為視覺符號從而實現信息的傳遞,在信息傳遞中通過對視覺符號的認知獲得信息;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對圖形、圖像、文字、色彩、形式、結構、行為、空間等視覺符號的組織、創意和設計,以視覺語言的表達方式進行信息傳達的。這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特質,也是所有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共性。

長期以來,視覺傳達設計從設計策劃、信息概念的視覺表現、媒介的選擇到信息傳達,都是以視覺形式的創意設計為核心的,它與當今以視覺方式傳達信息的信息設計是有明顯區別的。信息設計從信息媒介的特性、信息架構、設計策劃到視覺表現,都是以清晰有效的信息傳達為核心,是視覺傳達設計中的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面對視覺傳達設計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觀念,我們有必要進行討論和理論梳理。為了區分討論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不妨稱之為“視覺設計”和“信息設計”。

(二)視覺設計的基本特征

所謂“視覺設計”,主要是指在視覺傳達設計中以視覺創意設計為核心,通過視覺表現的沖擊力、吸引力引起受眾的注意和興趣,實現信息傳達并激發受眾行為的設計。如品牌標志、商品包裝、印刷海報、各類廣告、書刊裝幀、企業形象、電視包裝等。在視覺設計中,對特定信息的視覺化創意與表達是關鍵,圖式化、圖像化的視覺表現效果有利于營造視覺傳達的氛圍,增強視覺沖擊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由于圖式語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傳達的往往只是一種概念的信息,傳達的信息缺乏清晰度和準確性。因此,一般來講,視覺設計在社會活動及商業活動中是引導受眾行為的信息傳達,是一種助推產品、服務或價值觀念的視覺傳達設計,而不是產品或服務的終端設計。通俗的比喻可以稱之為“叫賣式”的設計。

(三)信息設計的基本特點

何謂“信息設計”?在弗蘭克.西森的《數字信息設計辭典》中明確提出“信息設計是對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現”;格林德?舒勒也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信息設計是將復雜的數據轉換成二維視覺呈現,旨在交流、記錄和保存知識。”從信息設計主要包括的圖標符號、信息公告、網站網頁、軟件界面、電子地圖、3G產品等數字終端交互設計等內容看,信息設計應該是指:視覺傳達設計中以清晰有效的信息傳達為核心,通過對復雜的信息梳理、架構和視覺化的創意表現,有利于特定信息的傳達和易于受眾的理解、接受,為受眾提供信息終端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雖然,信息設計中的視覺化設計也是一個基本特點,但更重要的是信息傳達的清晰、易于理解才能有效地實現用戶體驗,滿足受眾對信息資源的消費。通俗的講,信息設計是可以叫做“信息終端產品設計”、“信息消費的設計”。

三、視覺設計與信息設計的主要區別點

信息設計的概念引人中國已有十年左右,但近幾年視覺傳達設計界特別關注信息設計,一些高校辦起了信息設計專業或開設了信息設計課程,設計企業也把信息設計作為了重要內容。但是,是否把握住了信息設計的本質特點還值得商榷。要了解信息設計的本質特點,我們不妨從信息載體、設計權利、檢驗標準、專業技能等方面與視覺設計加以比較,討論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點。

(一)信息載體

視覺設計以圖形、圖像符號為主要的信息載體。在視覺設計中,是以信息傳達和視覺感染力為主要目標的,圖形圖像符號的指向明確、形式直觀、注重色彩,往往將文字也作為形式符號納人圖形化設計考慮,它有利于營造信息傳達的氛圍、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具有視覺傳達的直觀性和整體性特點,易于實現視覺信息的瞬間傳達和增強視覺感染力。但視覺設計中由于注重對信息概念的整體把握,傳達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信息設計以圖表、圖標、文字符號為主要信息載體。在信息設計中是以信息傳達的準確有效為主要目標的,因此對信息的架構、信息媒介、信息功能、應用方式等更為關鍵,是把信息傳達作為產品或服務的具體內容進行的設計。雖然信息設計中是把信息的準確有效作為第一位的,但良好的視覺化表現是實現易于受眾理解和用戶體驗的主要方法。

(二)設計權利

在信息傳達設計中,一般包括了信息來源(者)、信息媒介(設計與媒體)、信息目標(受眾)三種關系,這三種關系實際上反應了三種權利關系。在這三種權利關系中,受眾應該是第一位的,因為受眾首先是信息傳達的目標對象,是信息者追求的目標;其二,受眾是信息需求者、尋求者;其三,受眾是信息傳達的“反饋信源”。

在視覺設計中,由于多數情況下是信息的推廣或推銷,信息者處于信息傳達的主導地位,設計者與媒體的目標成為實現者的意圖,信息受眾的權益往往被忽略。視覺設計中是信息傳達的內容決策在前,所謂對受眾群的市場調研、設計策劃也都是在受眾不知情的狀態下進行的,者、設計者和媒體也不需要受眾對所傳達信息的直接反饋,而是以激發受眾價值觀念的轉變或消費行為作為檢驗傳達效果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視覺設計中的信息傳達具有者的強制性,受眾本應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在實際的視覺設計中,受眾卻處于非主導的地位,失去了主動尋求信息的權利和反饋信息的渠道,信息后就完成了信息傳達過程。

在信息設計中,由于是通過信息傳達而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因此受眾與消費者是第一位的,信息者的決策是以受眾或用戶的信息反饋為依據的,設計者、媒體或產品是以滿足受眾或用戶的需求而實現用戶體驗為目標的。在信息設計中受眾的權利得到了充分尊重,者、設計師與媒體、受眾的權利是一致的,信息者首先考慮的是受眾需要什么,設計者和媒體考慮的是怎樣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受眾是要盡可能把需求的信息反饋到者、設計者和媒體,以獲得更好用的產品和更貼切的服務。可以說,信息設計是一個信息傳遞的完整的循環過程,是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

(三)檢驗標準

視覺設計的檢驗標準一是設計是否適應了信息的媒體;二是設計創意和表現是否具有視覺感染力的傳達效果;三是能否影響受眾的價值觀念或消費行為。這些標準都是很難量化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和模糊性,所謂標準也是一個比較宏觀的,以帶動的后續效益確定信息傳達的成功與否。

信息設計的檢驗標準一是通過儀器設備對信息終端產品進行技術測試的;二是通過用戶體驗檢驗出是否好用,是否滿足了用戶需求;三是可以對信息服務的受眾滿意度調查進行量化。因此,信息設計的檢驗標準是可以具體到每一件信息終端產品和每一項信息服務的。

(四)專業技能

視覺設計長期以來以平面印刷設計為主,對設計師的專業技能要求除了對市場的了解、受眾分析和懂得印刷技術外,最主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活躍的創意思維和扎實的藝術表現能力。相對信息設計而言,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是比較單純的。視覺設計中通過調研和策劃程序,進人設計階段后,往往設計師可以獨立作業并完成設計項目,然后直接進人制作和媒體。

信息設計所涉及的技術層面遠比平面設計更為復雜,面對數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新科技、新媒介、新工具、新環境和新的用戶需求,信息設計需要各種不同的專業技能,需要相關領域的設計師組成設計團隊共同完成設計目標。所謂信息設計師,在美國往往是指具備信息架構知識和掌握信息設計工具的平面設計師。而信息設計師僅僅是信息設計團隊中的成員之一,設計團隊中包括了數字技術、工業設計、人機工學、認知心理學、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工程師、設計師和專家組成。設計團隊應具備使用各種研究工具,調試研究方法,統籌研究過程,業務流程調查與分析,定性和定量的用戶研究等,從最基礎的調查研究開始設計行為的能力;具備使用文字、圖形、圖表以及各種信息組織方式重組信息,以提高信息傳遞的效能的信息轉化能力;具備編輯信息內容,使之清晰、明確,能夠被目標用戶理解的溝通能力;具備創建初步的可視化信息模型,可以用于設計討論或用戶測試的原型設計能力;具備創建各種圖形以轉化信息形式,使受眾更容易理解的信息可視化能力;具備設計信息產品的視覺感受,使目標用戶能夠迅速定位所需信息的圖標與版式設計能力;具備掌握測試工具和方法,能夠與目標用戶共同完成信息產品設計的用戶測試技能;具備能夠與不同專業人員合作完成項目的協作與角色互換能力等。

篇(6)

現在很多中學都為避免學生上網而禁止學生帶手機,這往往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使問題更加難以應對,看了阮博士的調查報告后,結合日常生活的體會,我確實感覺到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背后的原因還在于數字公民素養以及相關教育引導的缺失。

在學生的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問題上,我覺得除了當前學校和教師經常采用的禁止使用策略外,更應該考慮的是給予學生正確使用信息技術方面的指引與鍛煉。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開展一些教學活動,或者通過班級群彌補不在校時師生之間溝通的缺失,等等。學生在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個人學習發展的成就感的同時,往往也壓抑了技術使用失范行為的概率。

同時作為一名二年級孩子的家長,我覺得家長在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巨大。我的選擇是讓孩子盡早接觸網絡,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如和孩子約定上網時長,陪同孩子玩一些智力思維的游戲和學習型APP等。另外也希望學校要在育人目標中納入數字公民素養教育,而且將其貫穿于青少年學習成長各個階段,利用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力量來為社會培養有責任、有擔當、有涵養的數字公民。

數字公民素養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根植于“數字化”這個技術背景,二是它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在對中小學生實施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時,我認為應該注重四個“合”,具體如下:

第一,與學校管理的“結合”。一方面學校應該在辦學目標中整合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也應該具有“數字素養”,即學校的管理理念及業務運行方式應體現數字時代的特點。

第二,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數字公民素養的教育,應用是基礎,因此建議在日常的學科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教師示范長期濡染,或在一些信息化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應用鍛煉。

第三,與社會生活的“融合”。教育只是社會的一個方面,數字公民素養教育也應該置于數字時代社會生活方式與行為準則的大背景下來實施。

第四,與教師培訓的“契合”。我在平時的工作接觸中,發現中小學教師對“數字公民素養”的知曉程度并不高,自身的數字公民素養和指導能力也不容樂現,這在本次調查中也得到了佐證。因此需要加強“教育者”的培訓,并通過教師串接家長和學生,營造一個協同的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氛圍。

(馬建軍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術教研員)

篇(7)

業界對“全媒體”概括和分析頗多,觀點也不完全一致。較為相近的概括為:“全媒體”即“omnimedia”,源自美國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Living Omnimedia(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的家政公司。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擁有并管理包括雜志、書籍、報紙專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網站在內的多種媒體,通過旗下的所謂“全媒體”傳播自己的家政服務和產品。限于當時的科技水準,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公司的“全媒體”顯然并不全,它的真正含義更接近multimedia“多媒體”。

近十幾年來,隨著全球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突破,傳播手段日趨多樣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通,“全媒體”(omnimedia)的概念隨著傳播領域實踐的不斷豐富發展著它的內涵。“全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出版、廣播、電視、電影、電子音像、網絡、電信、衛星通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和載體,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收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細分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Pool)教授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傳播形態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概念,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融媒體”是媒介融合的現實體現,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介質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方法和傳播行為。

全媒體、融媒體基于互聯網基礎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通用媒體。通用(incommonuse),可以解釋為在各處使用;公共使用,普遍使用。《后漢書·律歷志下》:“各有改作,不通用。”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通用媒體可以初步描述為,在互聯網IP技術的基礎上各類媒體功能逐漸融合成為具有全媒體、融媒體特性的綜合性數字內容集成播控平臺和綜合性數字信息運營服務門戶。其基本特征應該包括全覆蓋(Full Coverage)、全業務(Full Service)、IP化。在互聯網IP技術的驅動之下,一切傳播信息的載體,包括網絡、通信、媒體之間在技術、產業、組織、規制等方面將日趨融合。隨著網絡逐漸融合(網絡逐漸IP化),不僅僅是媒體,包括關聯產業,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之間,傳統信息產業(電信業、廣播電視業)之間的邊界可以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邊界也可以消解。人類社會將逐步進入通用媒體時代。

通用媒體的基本構成

在實業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通用電氣公司(GE)各自體現了其行業的通用特征。通用汽車公司(GM)成立于1908年9月16日,由威廉·杜蘭特創建。其標志GM取自其英文名稱(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的前兩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通用汽車公司各車型商標都采用了公司下屬分部的標志。通用電氣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務性公司,從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到金融服務,從醫療造影、電視節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過多項技術和服務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杰克·韋爾奇曾擔任GE公司的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

通用媒體集中體現著傳播業界及關聯產業界有著廣泛共識的全媒體、融媒體特征,其基本構成要素和環節包括:

1.通用技術:基于互聯網IP技術的運算技術(Cpu/Gpu)、顯示技術(大屏幕、高分辨率)、能源供應技術(包括能源供應來源、續航能力、供應方式等)、傳送技術(編碼解碼能力和技術基礎)等互聯互通的技術應用。

2.通用傳輸:基于IPTV平臺上的廣電網、電信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傳輸,以及可以與互聯網IP技術對接的數字衛星傳輸、無線地面數字傳輸等。

3.通用載體:終端載體是多元化的,又是互聯互通的開放平臺;終端載體是智能化的,又是集成統一的平臺。通用媒體平臺可以由智能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有機構成,多終端協同、系統化運行。

4.通用內容:以互聯網IP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內容有機整合,以及數字信息的系統集成,可以突破現有媒體介質跨媒體傳播。

家庭客廳終端的通用媒體時代

目前家庭客廳終端已成為各終端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競相進入的焦點平臺,跨界競爭日趨激烈。TCL愛奇藝智能電視、樂視TV超級電視、小米盒子(高清互聯網電視機頂盒)等,利用互聯網升級換代,改變了傳統電視機,也改變了傳統電視的業務模式。傳統電視媒體正在發生變革,觀眾不僅看電視,還要用電視、享電視。

家庭客廳終端以其海量的、個性化的內容和信息服務功能,正逐步成為通用媒體中心。其基本功能布局初步可以概括為:

1.家庭娛樂中心。數字音視頻內容供應地,數字家庭游戲基地。

2.家庭信息中心。在信息爆炸時代,對信息進行全面搜索、查詢、引導、互動、分享、交易、支付,可以整合信息數據,搭建信息平臺,提供信息應用,推動信息消費。

3.家庭社交中心。社交化電視,社交互動、交互行為。集聊天室、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功能于一體。

篇(8)

一、虛擬性特征

虛擬性作為數字媒體的一個主要特征,表現為在具體過程中對計算機的運用,主要包括運用計算機進行場景模擬和角色建構,這些不存在的場景通過計算機變得更加生動,讓人無法分辨。

另外,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人們運用新興的技術手段創作出了許多虛擬人物,覺得觀眾的喜愛。例如:2012年9月28日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影片中,男主角與老虎在海上漂流227天,主角之一的老虎,就是由數字技術手段虛擬出的角色。虛擬制作的老虎生動活潑,在劇情中的表演也非常惟妙惟肖。另外,虛擬技術還被人們運用在行業宣傳方面,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讓人們感受真實的場景。虛擬技術可以形成二維和三維空間,不僅包括視覺和聽覺,還包括人們其它的感官體驗。游樂場的一些游樂設施就是運用虛擬技術的典型代表,人們佩戴數字手套等電子設備,可以感受更加真實的游戲環境,提高人們游戲時的體驗水平。

二、交互性特征

交互性特征體現了為一種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體驗,它讓數字媒體藝術變得更加靈活和多元化,并且更加有生命力。之前的傳播方式是一種單向度的傳播,體現為信息創造者將信息單向地傳播給受眾,但是數字媒體強調創造者與受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有些時候,這種溝通和交流對于藝術作品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藝術創造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也會考慮觀眾的感受,從而對藝術作品的部分內容進行修正。因此,藝術創作者兼任著多重角色,有時候甚至擔負著宣傳和推廣的作用。同時,數字媒體藝術為觀眾的參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們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宣傳之中,加強了人們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認同。

例如,微博作為當今社會的熱門社交網絡,發揮著重要的溝通與協調功能。人們通過微博這一媒介,文字和視頻等內容,其它用戶可以通過這一媒介了解到彼此的信息。通過微博,人們之間的交流加強了,也提高了人們參與交流和互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數字媒體的發展也為人們了解和學習藝術提供了可能性,通過溝通與交流,加強了人們對于藝術的了解,也提高了我們對于藝術的熱情。

三、普適性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的普適性體現為受眾的人群更加廣泛,參與的人群更多。例如以前拍攝出一張好照片需要非常多的條件,但是現在拍攝照片變得更加簡單易行,還可以運用相關的軟件進行照片的美化和修改,使照片在后期呈現出更加完美的效果。拍攝手法的多元化和拍攝方式的多樣化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于攝影的興趣,吸引著更多的人來學習攝影。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藝術手法的更新,人們電腦繪畫的水平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運用到數字媒體藝術之中。例如,在繪制傳統國畫時,往往需要準備許多工具,但是通過電腦繪制國畫就方便了許多,在繪制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調色盤進行顏色選擇,從而繪制出更加完美的圖片。與傳統繪畫方式相比,運用軟件繪制圖片顯得更加方便和具有操作性,人們也更能在數字媒體藝術平臺上進行創作,改變了人們繪畫和欣賞藝術的傳統形式。

四、易變性特征

易變性是指在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易于對數據進行編輯和修改,通過這些修改,在最終的藝術展示效果上產生變化。在數字媒體藝術中的創作元素如畫面、聲音、文字、視頻等均被數字化,變成了易于編輯的二進制中的“1”和“0”。大量的資料成為了這樣數字化的形式,即使發生很大的改動也只會耗費極小的資源。例如采用傳統方式進行繪畫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反復思考和修改的過程,這往往導致材料的浪費。但是通過數字繪畫手段進行繪畫時,各種顏色可以被RGB等數值所替代,在顏色調整中,只需要改變RGB等數值,就可以對想要得到的顏色發生任何的調整。同時數字繪畫的過程中,如需變更,可隨時撤銷操作,并修改,直到藝術家對結果滿意為止。

篇(9)

中圖分類號:TP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02-0436-02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HOU Li-na

(Baicheng Medical College, Baicheng 137000, China)

Abstract: 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an integration of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storage and playback of text, sound, image and graph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mputer multimedia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means in college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medical teaching will give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eachers in medical school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focuses on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Key words: multimedia; medical colleges;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近些年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并走向成熟,而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醫學多媒體課件制作已經成為醫學院教育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研究熱點,多媒體卓越的教學功能對醫學院教育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多媒體技術通過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表現形式加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動態過程的理解,也將醫學院教師的課堂教學引入到一個全新境界,把學生帶進到一個圖文并茂的新天地。

1多媒體與多媒體技術的概述

1.1基本概念及實質

多媒體是由兩種以上單一媒體融合而成的信息綜合表現形式,是多種媒體的綜合、處理和利用的結果。具體表現在多種媒體表現;多種感官作用;多種設備支持;多學科交叉;多領域應用。

多媒體的實質是將不同表現形式的媒體信息數字化并集成,通過邏輯鏈接形成有機整體,同時實現交互控制。

多媒體技術就是指運用計算機綜合處理多媒體信息(文本、聲音、圖形、圖像等)的技術,包括將多種信息建立邏輯連接,進而集成一個具有交互性的系統等等。

多媒體技術人實質是將自然形式存在的媒體信息數字化,然后利用計算機對這些數字信息進行加工以一種最友好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使用。

1.2多媒體技術的基本特征

多媒體技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個方面,分別是具有集成性、實時性、交互性、多樣性和數字化等五個基本特征。集成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多種信息媒體的集成和處理這些媒體的軟硬件技術的集成。

實時性:由于聲音及活動的視頻圖像是和時間密切相關的連續媒體,所以多媒體技術必須要支持實時處理。

交互性:向用戶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

多樣性:指媒體種類及其處理技術的多樣化。

數字化:處理多媒體信息的關鍵設備是計算機,所以要求不同媒體形式的信息都要進行數字化。

2多媒體應用于醫學院教師教學的優勢

將多媒體應用于醫學院教師教學工作中,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具有非常大的作者,多媒體的作用優勢也非常明顯。

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掌握醫學科學知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計算機模擬的方法,即用計算機模 擬人體或實驗動物,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驗環境和手段,使學生能更方便地觀察人體或實驗動物,在條件參數改變下的各種狀態,其中有些狀態在一般動物實驗條件下往往是難于觀察到的。由于光盤技術、語言識別、觸摸式屏幕顯示等新技術的發展,教學用的計算機模擬病例光盤等已試制成功,并作為商品在市場上供應,利用這種光盤可方便地顯示手術室等現場實際圖景和情況,或有關教科書和文獻資料,供學生學習。

高質量的醫學多媒體課件,在現代醫學多媒體教學中占有非要重要的位置。研究出適合本身學校教學特點的醫學多媒體課件是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通過此項工作,可以提高制作者的專業水平,營造多媒體教學氣氛,推動多媒體教學活動的作用,把教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滿足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僅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及動作對醫學上較為模糊的概念進行講解,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理解上的難度。而利用多媒體制作出形象生動的課件,不僅減輕了教師教學負擔,也能便于學生理解。

2)提高學生對醫學課程學習的熱情: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像和圖形進行處理,多渠道傳遞課上教學信息,不但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能引起學生上課興趣,集中注意力,使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能積極參與,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著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進行。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醫學院教師教學中,能將抽象、復雜的概念變為生動、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感官刺激,學習內容也變得生動有趣,大大減輕學生認識醫學復雜問題的難度。

3)能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習環境:在醫學院傳統教學中,教師面對課堂上眾多的學生,由于學生理解程度參差不齊,教師往往只能采取折中的辦法,這樣既限制了后進生的進步,又影響了優等生的學習熱情。而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醫學院教學中,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通過多媒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擠出時間加大課堂上的練習容量:傳統的教學往往由于書寫板書和重復講解而浪費較多時間,使學生課上練習少,課外負擔重。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節約了課上時間,相比練習容量增加了,有助于學生課上實現對知識的強化。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教學的新思路,將多媒體應用于教學,既使知識信息傳遞快,又能有效地調控教學進度。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不僅大大節省授課時間,而且學生可以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進行深入的分析、綜合、比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能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多媒體可以通過能圖形的演示變化等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靜止的知識動態化,把無形的知識化為有形直觀的知識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能夠建立起抽象思維的觀念和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3多媒體應用于醫學教師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為使多媒體教學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需要根據教學的特點選擇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精心設計、認真實踐、反復推敲。多媒體在醫學院教師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注意以下幾點。

1)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合理使用

多媒體教學具有獨特性、先進性、高效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必須采用多媒體技術才能達到教學最優化,而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合理使用,才能發揮最佳效果。多媒體教學手段必須服從于課時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程的教學目標乃至服務于學生發展這一最高目標。根據每堂課的目標需要來設計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是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的關鍵。

2)加強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的結合

多媒體課件教學和傳統醫學院教師教學手段相比,有很多優點。但它僅是傳統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教學工作仍然要從實際教學出發,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仍然要充分認識到教師的重要性,教師也要加強板書書寫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注意應用生動的語言、充滿激情的語調來提高教學效果。只有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3)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多媒體教學中充分發揮

在運用多媒體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獲得大量的信息,但這并不能忽視教師在具體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多媒體技術不可能取代教師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深化功能和作用。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教師的助手,不能從根本上取代教師,更不能脫離教師的主導地位。而且,課件內容的選擇和先后順序的組織都應當是醫學院教師在充分熟悉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制作的。

4結束語

總之,多媒體充分彌補了傳統教學的較多不足,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是醫學院教學改革的新型手段,將多媒體課件應用于醫學教師教學中,符合當今信息化不斷發展的歷史潮流,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殷切需要。作為高校教師,在提高多媒體教學能力,充分利用好學校多媒體設備的同時,應繼承傳統教學的精華,做到優勢互補,為社會培養更多創造型、探索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丁俊.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電腦.2006(5): 197-198.

[2]馬占山.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及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5,25(8):73-76.

篇(10)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紙、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有它自己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等等。第二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越時空的特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于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大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技術出現于20世紀中后期,以計算機的發明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為科技基礎和最主要的標志。媒體形態變化基于三大需求,在技術創新的保障夏而發生,而新媒體形態一旦發生變化,并運用于公眾,則其必然帶動社會創新,引起社會應用的變化。新媒體的誕生是由其全球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的社會背景造成的。在過去的十年中,新媒體一直與基于固網的intemrt緊密相連。像新浪、搜狐等信息門戶,當時都被劃為新媒體的代表。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信息消費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媒體的概念也在不斷的與時俱進。此外。新媒體的概念不但具有相對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換言之,在某一特定時期,新媒體具有確定的外延。隨著手機終端的普及與進化,基于方寸屏幕與移動網絡的移動新媒體也已經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

二、移動新媒體

移動新媒體是一種點對面的廣播形式。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節目信息的需求,這個需求是廣播電視的補充和延伸。移動新媒體,就是以手機、pda、mp3、mp4、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多種移動終端的系統為接收與交互的終端。基于移動通信網絡或者利用大功率衛星信號覆蓋全國范圍,利用地面增補轉發器同頻、同時、同內容轉發衛星信號補點覆蓋衛星信號盲區,利用無限移動通信網絡構建回傳通道傳輸新媒體形式。新媒體帶來數字生活與普通百姓之間親密接觸:一邊看電視上的世界杯球賽直播,一邊與好友打可視電話討論比賽期間也許還在用手機接收來自比賽現場的進球片斷。隨著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傳播的高速推進,以IP電視、手機電視、寬頻電視、移動電視等為越來越多的百姓所熟知。也成為媒體發展的一個新機遇。

1 所謂手機電視,是以手機為終端設備傳輸電視內容的一項技術或應用,是利用移動終端為用戶提供視頻咨詢服務的業務。其優點是可以交互、用戶管理和計費機制完善,可以非常方便地制定視頻節目和互動操作。目前,收集電視業務的實現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利用蜂窩移動網絡實現,二是利用衛星廣播的方式,三是在手機中安裝數字電視的接收模塊。直接接收數字電視信號。利用移動網絡實現的方式。目前美國和我國移動運營商推出的手機電視業務,主要是依靠現有網絡實現的,中國移動的手機電視業務是基于期GPRS網絡,中國聯通則是依靠其CDMAIX網絡。這種手機電視業務實際是依靠媒體流技術,把收集電視作為一種數據業務推出來。

2 網絡視頻作為互聯網技術成熟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網絡視頻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人們的預料,越來越多人通過網絡食品接受節目、學習知識,越來越多的人制作網絡視頻節目與別人分享。網絡視頻崛起的原因在于它契合了網絡時代的精神,每個人都可以適當地表達,甚至有機會成為焦點,都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欣賞與眾不同的節目,都可以新鮮的創意等。

3 手機報手機報是依托手機媒介,有報紙、移動通信商和網絡運營商聯手搭建的信息傳播平臺、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瀏覽到當天的新聞,它的實質是最新電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產物。手機報已經成為傳統報業繼創辦網絡版、興辦網站之后,躋身電子媒體的又一舉措,是報業開發新媒體的一種特殊方式。

4 數字電視。數字電視就是指從演播室到發射、傳輸、接收的所有環節都是使用數字電視信號傳播的電視類型,即在數字技術基礎上把電視節目專管成數字信息。以碼流形式進行傳播的電視形式態,它綜合了數字壓縮、多路復用、糾錯掩錯、調制解調等多種先進技術。數字電視分為四個等級:有限清晰度電視:標準清晰度電視;改良清晰度電視;高清晰度電視,與傳統的模擬電視相比,數字電視采用了雙向信息傳輸技術,增加了交互能力,使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獲取各種網絡服務,使電視成為名副其實的信息家電,數字電視與模擬電視相比,收視效果好,抗干擾能力強,傳輸效率高,而且兼容現有模擬電視機。通過在普通電視機前加裝數字機頂盒,即可收看數字電視節目。利用數字技術還可以對傳輸的內容進行加密,并可以制定靈活的收費平臺,而這些都是模擬電視所無法做到的。

篇(11)

中圖分類號:TP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3-9307-04

A DCT Digital Watermarking Algorithm Based on HVS

ZHOU Ho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digital watermarking and the methods to realize it and then put forward a watermarking algorithm of the digital image which is based on DCT domain and considering the HVS. With Matlab programming tools, a small digital watermarking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and realiz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watermark algorithm which can embed, extract and attack a digital watermark. The results of computer simulation show that this watermark algorithm has a strong non-visibility and robustness.

Key words: digital watermarking; DCT; HVS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展及廣泛應用,各種多媒體信息(圖像、文本、視頻、音頻等)紛紛以數碼形式進行存儲,并通過網絡進行和傳播。在人們享受著網絡帶來的迅速與便捷時,如何保護這些數字化信息如版權保護、信息安全、數據認證以及訪問控制等,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由于傳統加密方法對多媒體內容保護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數字水印技術日益被人們所重視,成為了信號處理和信息安全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1 數字水印

數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技術作為一種信息隱藏技術,其核心是在不影響數據可用性的前提,通過一定的算法在多媒體信息中嵌入不可移除的標志性信息。這些標志性信息可以是版權標志、用戶序列號或者是產品相關信息等,以便保護數字產品的版權、證明產品的真實可靠性、跟蹤盜版行為或者提品的附加信息。但與傳統加密技術不同的是,數字水印技術并不能阻止盜版活動的發生。

1.1 基本分類

數字水印按不同的出發點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最常見分類有:按特性分為:可見和不可見水印;按載體數據分為:圖像、音頻、視頻、文本以及網絡水印等;按檢測過程分為:非盲、半盲和盲水印;按內容分為:有意義和無意義水印;按隱藏位置分為:時(空)域和變換域數字水印;按用途分為:票據防偽、版權保護、篡改提示和隱蔽標識水印。

1.2 基本特征

數字水印應具備的基本特征主要有[2-4] :

1) 魯棒性:指不因多媒體文件的某種改動(信號處理、幾何失真、欺騙攻擊等)而導致隱藏信息丟失的能力。不同的水印應用對魯棒性要求不一樣。

2) 不可見性(透明性、不可感知性):利用人類視覺系統或聽覺系統屬性,經過一系列隱藏處理,使目標數據沒有明顯的降質現象,而隱藏的數據卻無法人為地看見或聽見。通常用峰值信噪比PSNR (the Peak of Signal to Noise Ratio) 和掩蔽峰值信噪比MPSNR (Masked 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 來衡量[5]。

3) 抗篡改性:與抗毀壞的魯棒性不同,抗篡改性是指:水印一旦嵌入在載體中, 攻擊者就很難改變或偽造。

2 數字水印的實現

數字水印系統實現的典型過程包括:水印的嵌入和水印的提取或檢測。

2.1 數字水印的嵌入

圖1中的水印信息W為任何形式的數據,如隨機序列或偽隨機序列、字符或柵格、二值圖像、灰度圖像或彩色圖像、3D圖像等。水印生成算法G應保證水印的唯一性、有效性、不可逆性等屬性。密鑰K通常可在不同環節嵌入如:信息預處理、嵌入點的選擇和調制控制等,用來加強安全性,以避免未授權的恢復和修復水印。所有的實用系統必須使用密鑰或密鑰的組合。

2.2 數字水印的檢測

檢測水印的手段主要兩種:一是在有原始信息時,做嵌入信號的提取或相關性驗證;二是在沒有原始信息時,對嵌入信息做全搜索或分布假設檢驗等。

3 離散余弦變換(DCT)數字水印算法

3.1 數字水印算法

從數字水印算法實現的角度來劃分,水印算法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方法是將數字水印按某種算法直接疊加到圖像的空間域,即空間域算法,另一類方法是先將圖像做某種變換(特別是正交變換),然后把水印嵌入到圖像的變換域(Transform Domain)中(如DCT 域,Wavelet 變換域,或其它變換域等),即變換域算法[6]。

較早的數字水印算法大都是空間域上的,通過改變某些像素的灰度將要隱蔽的信息嵌入其中。考慮到視覺上的不可見性,水印一般是嵌入到圖像中最不重要的像素位上( 如LSB : Least Significant Bits)。空間域算法的普遍缺點是:魯棒性差,尤其對濾波、量化和壓縮攻擊,而且嵌入信息量受到限制不能太多。但空間域方法的計算速度通常較快,而且很多算法在提取水印和驗證水印的存在時不需要原始圖像。而變換域水印算法則通常具有很好的魯棒性,對圖像壓縮、常用的圖像濾波以及噪聲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同時還可嵌入大量比特數據而不可察覺。因此基于變換域算法的數字水印技術更受青睞,逐漸成為水印技術的主流。

3.2 DCT基本原理

離散余弦變換(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簡稱DCT,是變換域水印算法的典型代表,并常被認為是對語音和圖像信號的準最佳變換。DCT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傅立葉變換的對稱性,采用圖像邊界折疊操作將圖像變換為偶函數(余弦)形式,然后對這樣的圖像進行二維傅立葉變換,變化后的結果將僅包含余弦項。

3.3 DCT基本公式

一個長度為N的序列f(x)的一位離散余弦變換C(u)的定義為:

(1)

它的離散反余弦變換(IDCT)由下式表示:

(2)

其中a(u)有如下定義:

(3)

在數字圖像處理中使用的是二維DCT,對一幅N×N的圖像C(u,v),它的DCT變換為:

(4)

它的離散反余弦變換(IDCT)為:

(5)

4 基于人類視覺系統(HVS)的DCT數字圖像水印算法

4.1 設計思想

基于人類視覺系統(Human Vision System,HVS)的自適應DCT數字圖像水印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HVS對于圖像的感知特性來限制水印嵌入的位置和強度,從而提高水印的不可感知性和魯棒性。從信號處理的角度看,在載體圖像中嵌入數字水印可以視為在強背景(即原始圖像)下疊加一個視覺上看不到的弱信號(水印)。而對人類視覺影響最大的圖像因素就是背景照度、背景紋理和信號頻率,這三點決定了對比度門限值,因此只要疊加信號的幅度低于HVS 的對比度門限,視覺系統就無法感覺到信號的存在。

4.2 基于HVS頻率響應函數選取DCT嵌入區域

視覺系統的頻率響應函數為:

(6)

其中ω為視角正對的徑向頻率,單位為周/度 (Cycle/Degree)。a、b、c為確定人類視覺特性(HVS)曲線形狀的常數。當ωmax=3周/度時,HVS曲線的形狀可表示為:

(7)

矯正函數為:

(8)

其中,a=11.636度-1 ,這樣,矯正后的視覺系統頻率響應函數為:

(9)

利用公式:可將二維DCT系數(μ,ν)對應的徑向量頻率ω的值求出。其中,ωx是依賴于觀測距離的采樣函數,N是DCT變換塊大小。

現將每個8×8的圖像子塊分別進行DCT變換,并將DCT系數進行Zig_Zag排列,然后將DCT系數變換為相應的ω值來選取每一子塊的嵌入區域。如圖3所示。

根據矯正后的視覺頻率響應函數,所選取的加水印區域如圖4所示。為了增強算法的穩健性,利用了多重嵌入技術,即pi1(i=0,…,5) 用來嵌入1 bit的水印信息,同理, pi1,pi2,pi3,pi4(i=0,…,5)分別用來嵌入1 bit的水印信息。該算法中,每個8×8的子塊可以用來隱藏4 bit的水印信息。

4.3 嵌入、提取算法的實現

基于HVS的DCT數字圖像水印算法的基本實現思想是先將原始圖像分成8×8的子塊,并分別對每一子塊進行離散余弦變換(DCT),然后隨機函數來選取(1,8)之間的隨機數,將隨機數與水印分塊一起嵌入到DCT變換系數的位置,然后將嵌入水印信息的DCT系數的子塊進行逆DCT變換,最后合成為嵌入水印圖像。提取算法與嵌入算法相似。

4.3.1 嵌入算法實現

1)原始圖像和載體水印圖像分別進行劃分為I(N1×N2),W(M1×M2)。

2)將I分成8×8的子塊。對每一個子塊分別進行DCT變換:

(10)

變換后存入數組cda0中。

3)將W(M1×M2)分成8×8的子塊。

4)取隨機數K嵌入到載體圖像中。公式為:

cda1(x+1,y+8)= cda0(x+1,y+8)+alpha*k1

cda1(x+2,y+7)= cda0(x+2,y+7)+alpha*k2

cda1(x+3,y+6)= cda0(x+2,y+7)+alpha*k3

……

cda1(x+8,y+1)= cda0(x+8,y+1)+alpha*k8

其中alpha為50,x和y分別是水印圖像的8×8的子塊數。

5)對嵌入水印信息的圖像cda1進行IDCT變換。按照水印子塊相對應的位置進行放置,組合成一個完整圖像。

4.3.2 提取算法實現

1)將待檢測圖像分成8×8的子塊。對每個子塊分別進行DCT變換得DEI1m,n(i,j)

(11)

變換后存入cda1中。

2)對cda1(x+1,y+8),cda1(x+2,y+7),cda1(x+3,y+6)……,cda1(x+8,y+1)位置進行信息提取。其中x和y分別是含水印圖像的8x8的子塊數。

3)將提取的水印信息讀為二維子塊EWI1m,n(i,j),并將EWI1m,n(i,j)按照水印子塊相對應的位置進行放置,組合成一個完整圖像。

5 仿真實驗結果及分析

本文用MATLAB語言編程,以數字圖像為實驗對象,模擬開發小型數字水印系統,并進行了相應的魯棒性測試。該系統實現了基于HVS的DCT數字圖像水印算法,執行水印圖像的嵌入與提取操作,并針對此算法執行高斯噪聲、剪切、濾波、JPEG壓縮等多種信號處理操作的攻擊測試。同時還計算了峰值信噪比PSNR及水印相似度。

5.1 水印嵌入及提取仿真

從圖5可看出該系統可成功執行水印圖像的嵌入與提取操作,具有較好的可見性。

5.2 魯棒性測試

圖5未受攻擊的水印圖像嵌入提取結果 圖6白噪聲攻擊后的水印圖像檢測結果 圖7高斯低通濾波后的水印圖像檢測結果

圖8JPEG壓縮后的水印圖像檢測結果 圖9圖像剪切后的水印圖像檢測結果圖10剪切后的含水印圖像

圖11 圖像旋轉后的水印圖像檢測結果 圖12旋轉后的含水印圖像

從圖中可看出信號處理類(噪聲、濾波、壓縮)攻擊對該算法影響微小;而幾何失真類(剪切、旋轉)對該算法影響較大。

6 結論

本文在分析了人類視覺系統(HVS)對DCT水印算法的影響后,提出了一種基于HVS簡單的DCT域圖像水印算法。該算法根據人眼視覺頻率響應理論確定水印嵌入位置以實現盲水印,利用離散余弦變換(DCT)實現數據的嵌入和提取。借用Matlab編程工具,成功地實現了水印嵌入、提取及攻擊功能。由攻擊測試結果可看出此算法具有較好的不可見性及魯棒性。

參考文獻:

[1] 王炳錫.數字水印技術[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1-5.

[2] 李思靜,楊小帆,石磊.數字水印: 數字產品所有權保護的有力武器[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4,21(10):16-17.

[3] 汪保友,王俊杰,胡運發.數字水印與版權保護[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4,21(1):30-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福利小视频|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十三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chinese麻豆自制国产|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月夜直播在线看片www|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之双调教hd| 免费a级试看片| 黑色丝袜小舞被躁翻了3d| 好大好硬别停老师办公室视频|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日韩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男人添女人30分钟免费|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国产喷水女王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3d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91| a级片免费视频|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做爽爽|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男| 成品网站nike源码1688免费| 久久国产精久久精产国| 日韩国产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在线入口| 欧美一级在线看| 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777米琪桃花| 可播放的免费男男videos不卡| 老子午夜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1819sextub欧美中国|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