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網絡的可用性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 TP393.092.3 文獻標志碼:A
Study on usability of privacy control functions in domestic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HEN Hongzhou*, ZONG Qianjin, YUAN Qinjian, ZHU Qinghua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
Abstract:
Concerning the privacy disclosure in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 the usability of the privacy control in domestic SNS was studied.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with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and interview, usability test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rivacy control in Renren and Pengyou were handl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ivacy control in Pengyou is better than that in Renren,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tes. Both of them need some improvements. Renren needs to improve its centralized navigation of privacy control and the centralized privacy setting interface. Pengyou should improve its decentralized navigation of privacy control and the blacklist function.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 privacy control; usability; testing; comparative study
0 引言
因特網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尤其是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的出現,使得人們在因特網上的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越來越接近。出于各種在線社交目的,人們在社交網絡上提供了許多真實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資料、教育和工作經歷、聯系方式、照片、言論和在線活動等[1]。由于社交網絡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和連通性等特點,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更容易被窺探、收集和非法利用,用戶因此遭受的損失和傷害也更大。很大部分的社交網絡用戶是剛成年的學生,甚至是未成年人,隱私信息的泄露將會給這部分用戶帶來更為嚴重的危害[2]。因此,社交網絡用戶隱私信息的保護問題成為學術界和業界近年來關注的熱點。
很多研究者從技術的角度尋找社交網絡的用戶隱私保護途徑。如Narendula等[3]認為所有用戶信息都存儲在一個管理域內可能導致隱私侵害行為更容易發生,他們利用分布式系統,來分散存儲用戶信息和數據,并明確地提出利用對等計算(PeertoPeer, P2P)技術實現用戶個人數據的存取。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社交網絡的隱私控制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更應該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從用戶心理和行為的角度展開研究,從而為解決社交網絡的隱私保護問題提供建議。如Debatin等[4]通過對Facebook用戶的調查研究發現,盡管大部分用戶都知道隱私保護,但還是上傳了大量的個人數據,用戶對于隱私保護松散的態度是由用戶網上社交的愉悅性、用戶使用模式和一個類似于“第三人效應”的心理機制共同決定的。可見,社交網絡用戶隱私保護問題已經引起不同領域內學者的關注,研究視角也趨于多樣化。
從社交網絡的服務現狀來看,用以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隱私控制功能已經成為社交網絡的必備功能之一,但這類隱私控制功能的實際使用情況卻不容樂觀。究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用戶松散的隱私保護態度之外,另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社交網絡當前隱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不足,用戶無法輕松有效地使用這些功能。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1998年的定義(ISO 924111),可用性是指在實際環境下,產品被用戶使用于特定目標時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戶滿意度[5]。具體而言,有效性指用戶完成特定目標的正確度和完整度;效率指用戶為完成特定目標所消耗資源(如時間)與正確度和完整度之間的比率;滿意度則體現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主觀感受到的滿意程度和接受程度。對于信息系統和網絡應用的可用性研究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張麗霞等[6]對魚眼菜單進行可用性研究,除驗證魚眼菜單相對于級聯菜單和單列菜單的優勢外,更提出了魚眼菜單可用性方面的改進建議。李倩等[7]和張等[8]對網上銀行的可用性進行了評測和研究,給出不少有助于提升網上銀行可用性的建議。葛列眾等[9]則對電子郵箱的可用性進行了實驗研究。在文獻調研中,我們未發現對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進行定量研究的成果。本文綜合運用科學實驗和訪談的方法,對目前國內最為流行的人人網和朋友網的隱私控制功能進行可用性評測和研究,分析和對比兩者的優勢和不足,提出這兩個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改進建議。
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工作綜合運用客觀的科學實驗和主觀的訪談評價。實驗任務和訪談問題的設計依據明確,即對可用性中有效性、效率和用戶滿意度的測量。其中,實驗用于支撐有效性和效率的測量,訪談評價則針對用戶滿意度的測量,由實驗者給出滿意度的主觀評分。
1.1 實驗對象
本研究基于真實的社交網絡,選取千橡集團的人人網和騰訊公司的朋友網作為實驗對象。首先,這兩個社交網絡在我國處于行業領軍地位。根據易觀智庫Enfodesk研究顯示,2011年第1季度中國社交網絡活躍賬號份額中,人人網占25.1%,朋友網占到18.1%,分別列第一位和第三位[10]。其次,這兩個社交網絡在高校用戶中的影響相對較大,而本次實驗的實驗者均為高校學生,兩者比較契合。
1.2 實驗任務和訪談問題
本研究的實驗要求實驗者分別利用人人網和朋友網的隱私控制功能完成5項任務,并且每項任務均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超時以未完成計。任務涵蓋了社交網絡的各類信息,包括用戶基本資料(以電話號碼為例)、照片、動態信息(以留言為例)、好友列表和黑名單設置功能。具體任務包括:
1)通過設置使您的電話號碼(或手機號碼)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2)上傳一張照片,通過設置使該照片只能被您自己看到,而不能被其他任何人看到;
3)進行設置讓別人給您的留言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4)進行設置使您的好友列表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5)禁止某個人與您接觸,包括禁止聯系您,禁止看您的任何信息,禁止向您發出好友請求。
實驗者完成實驗任務之后,會被問及其對所用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滿意程度,并依據主觀感受給出評價分數。具體問題包括:
1)您認為該社交網絡的隱私控制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護好您的個人隱私,即您對它的放心程度是多少?1分為最低,5分為最高。
2)您認為該社交網絡的隱私控制功能易于使用的程度如何?1分為最低,5分為最高。
1.3 實驗環境和人員
為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避免因實驗環境差異而引起的誤差,實驗采用同一筆記本電腦通過校園網接入因特網,實驗時間段為2011年6月20日至7月1日的正常工作時間,且整個實驗過程不受其他人或事情的干擾。為避免學習效應的影響,對用于實驗的社交網絡順序進行了刻意安排:一半的實驗人員先使用人人網,然后再使用朋友網;另一半實驗人員則采用相反的順序。
實驗和訪談共招募24位實驗者參加,他們均為高校學生。從學歷維度來看,實驗者中有2位博士生,7位碩士生,15位本科生;從性別維度來看,實驗者中有10位男性,14位女性;從年齡維度來看,實驗者中28~32周歲的2位,23~27周歲的7位,18~22周歲的15位。24位實驗者中,有18位每周使用人人網在5次以上,有22位每周使用朋友網少于2次。雖然實驗者更熟悉人人網,但就隱私控制功能而言,所有實驗者均表示幾乎沒有使用過,因此實驗者對兩個網站隱私控制功能的熟悉程度沒有顯著差別。
1.4 實驗過程
實驗由一位工作人員進行引導和管理,每次實驗均按照如下過程嚴格執行:
1)工作人員向實驗者介紹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和過程,著重強調實驗目的是對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進行評價,而不是對實驗者的能力進行評價。實驗數據以無記名方式記錄。
2)實驗者完成個人基本資料的填寫。
3)實驗者在人人網(或朋友網)上逐個完成實驗任務,整個過程中工作人員不提供任何幫助。實驗者的所有操作通過屏幕錄制工具記錄下來,供分析使用。
4)完成所有實驗任務后,實驗者根據使用感受回答訪談問題。
5)實驗者重復3)~4),在朋友網(或人人網)上完成所有實驗任務并回答訪談問題。
2 可用性評價
進行可用性評價的評價體系來自ISO 924111,圍繞有效性、效率和用戶滿意度3個方面提出的可測量的指標如下:
1)有效性,指任務完成數。
2)效率,包括完成任務所需時間、完成任務所需要的點擊數和錯誤的點擊數(偏離目標的點擊)。
3)滿意度,包括用戶對隱私保護的放心度(1~5分)、用戶感到的功能易用度(1~5分)。
實驗全部結束以后,首先對實驗視頻數據和問卷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然后使用PASW Statistic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實驗者在人人網和朋友網上實驗所得的任務完成數、用戶放心度和功能的易用度這3方面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分析(置信區間百分比為95%),原因在于,兩個網站在這3個方面的數據可進行直接的對比分析。配對t檢驗分析結果見表1。
綜合以上3類可用性指標來看,朋友網隱私控制功能的總體可用性比人人網稍好,但兩者不存在顯著差異,均存在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以上這些可用性測試數據的背后其實有許多事實依據,均由這兩個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設計細節所決定[11]。通過對實驗者操作過程的觀察和分析,可以看到這兩個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下文將對該功能的各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并給出一些改進建議。
3 可用性分析與改進建議
3.1 功能導航
功能導航在本文中是指社交網絡上用于指引用戶進入隱私控制各項子功能的菜單和界面。易用的功能導航應該具有明確的標志,使用的語言應易于理解,界面布局需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12]。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導航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設置一個系統級的功能菜單,將用戶引入一個集中的隱私設置界面,在這個界面里用戶可以完成各種信息的隱私控制,本文將這種導航方式稱為集中式導航。集中式導航比較適用于那些不會經常變化和控制粒度粗的信息,例如用戶個人資料、好友留言等。第二種方式是將隱私控制的功能入口安排在各類信息的編輯或界面上,用戶在編輯或信息時,可以點擊進入相應的隱私控制界面,本文將這種導航方式稱為分散式導航。分散式導航比較適用于那些變化比較多且控制粒度細的信息,例如照片和日志等。不同的用戶會習慣于不同的功能導航方式,從對實驗錄像的分析來看,有些實驗者會直接尋找集中的隱私控制入口,也有些實驗者會從需要保護的信息入手。因此,社交網絡的隱私控制功能應該綜合這兩種功能導航方式,綜合考慮被保護信息的特點和用戶的使用習慣,這樣才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3.1.1 集中式導航
在集中式導航的設計方面,朋友網的可用性明顯優于人人網。實驗數據顯示,有87.5%的實驗者使用了朋友網的集中式導航,而僅有50%的實驗者使用了人人網的集中式導航。朋友網的集中式導航位置明確且容易找到,在“設置”功能菜單下面的“隱私設置”一目了然,用戶只需要點擊兩次即可進入隱私設置界面。朋友網隱私設置界面的信息分類和頁面布局也很比較清晰,這使得用戶很容易就找到需要的隱私控制功能。人人網的集中式導航位置則不易找到,需要依次點擊“賬號”、“賬戶設置”和“隱私設置”才能進入隱私設置界面,而且其隱私設置界面并沒有直接給出具體的信息分類,也沒有詳細的說明,用戶需要再次選擇點擊,進入新的頁面后才能看到最終的隱私控制功能。以保護電話號碼為例,在朋友網中,用戶只需要點擊2次即可發現目標功能,但在人人網上,用戶需要點擊4次才能發現目標功能。
作為社交網絡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功能,隱私控制功能集中式導航的入口必須清晰了然,易于尋找,菜單層次最多不宜超過3層。隱私設置界面中的信息分類須清晰合理,且應該對每個分類中詳細內容進行概括性的和易于理解的說明。頁面布局須合理,不宜再增加頁面,以免增加功能的復雜度。具體就人人網而言,建議人人網突顯“隱私設置”菜單項的位置,可直接將該菜單置于“賬號”菜單下,保證用戶點擊1次后即可輕松發現隱私控制功能。同時,建議人人網重新安排隱私設置界面的信息分類和頁面布局,將“個人主頁”、“打招呼、好友申請”和“站外搜索”里的信息項直接置于隱私設置界面,每個信息分類配以解釋說明,且通過JavaScript控制每個分類細節內容的顯示。最后,人人網遺漏了對好友列表的隱私控制。根據Zheleva和Getoor的研究發現,即使社交網絡允許用戶保護隱私信息,但如果用戶的好友關系和群組關系是公開的,用戶的許多隱私信息依然可以被推斷出來[13]。因此,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個人信息,好友列表也應該受到隱私保護。
3.1.2 分散式導航
在分散式導航的設計方面,人人網的可用性要優于朋友網,用戶可以方便地使用人人網提供的分散式導航較好地完成個人信息的保護。人人網的隱私控制功能為重要的信息分類均提供了分散式導航入口,包括個人資料的維護界面和各項動態信息的維護界面(如留言、照片、日志等)。尤其對于需要細粒度控制的信息,比如單個相冊和單篇日志,人人網均提供了獨立的隱私控制功能項,很好地滿足了用戶對隱私控制的需求。朋友網隱私控制功能的分散式導航有不少缺陷。首先,只在個人資料編輯和日志管理的界面上提供了入口,沒有覆蓋到用戶所有的信息類型。即便是這兩個已經提供了的入口也只是簡單地將用戶引入集中的隱私設置界面,缺乏細粒度的控制。對于照片和日志這樣的信息,用戶需要的是更加細粒度的隱私控制功能,即要能夠對單個相冊和單篇日志進行隱私控制,讓這些信息被合適的用戶看到。然而,朋友網只在隱私設置界面一個地方提供了相冊和日志的隱私控制選項,且隱私控制效果只是簡單地作用于所有相冊和日志。研究發現,朋友網的相冊和日志數據會同步至騰訊QQ空間,在QQ空間上存在對于單個相冊和單篇日志的細粒度的隱私控制功能。這種設計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QQ空間與QQ聊天工具是強關聯的,它們的設計初衷并不完全是基于真實的社交關系,許多用戶名會以昵稱的形式存在。而朋友網則號稱是基于真實的社交關系,將這上面的照片和日志同步至QQ空間顯然是不合適的,會造成嚴重的個人隱私泄露問題,況且,在朋友網上還不存在細粒度的隱私控制功能。
隱私控制功能的分散式入口,不僅為用戶進行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新的選擇,更可以實現細粒度的隱私控制,這是集中式的隱私控制功能無法實現的。分散式入口在設計時應該盡量涵蓋所有的信息分類,以滿足用戶對各項信息進行隨時保護的需求。同時,分散式入口應該置于信息編輯或界面的顯眼位置,以方便用戶隨時進入相應的隱私設置界面。朋友網首先應該明確與QQ空間的關系,明確各自的定位。對于用戶在朋友網上的照片和日志,不應該直接同步至QQ空間,至少應該讓用戶自己選擇是否同步。單個相冊和單篇日志應該提供單獨的隱私控制,讓用戶可以控制到單個相冊和單篇日志能被什么樣的人看到。對于那些不需要細粒度控制的動態信息,如留言板、分享和好友列表等,均應該在各自的維護界面上提供分散式的隱私控制入口。
3.2 黑名單功能
黑名單功能是一種較強的隱私控制手段,用戶可以利用該功能禁止別人對自己所有信息的訪問權限,包括禁止查看自己所有的個人信息,禁止別人搜索自己,甚至禁止別人向自己發出好友請求。就黑名單功能而言,朋友網的可用性遠遠不如人人網。根據實驗數據,人人網黑名單設置任務的完成率是83.3%,而朋友網黑名單設置任務的完成率僅為58.3%,這嚴重影響了朋友網的平均任務完成率。首先,朋友網黑名單功能的實現方式單一,只有通過點擊對方主頁左下角的“加入黑名單”鏈接來實現。其次,朋友網中對于黑名單功能實現方式的解釋也比較模糊,且不準確。解釋中提到可以點擊對方主頁左下角的禁止圖標實現該功能,但事實上對方主頁左下角根本沒有這個禁止圖標,用戶很容易被誤導,因為用戶更傾向于尋找那個禁止圖標。
建議朋友網的黑名單功能除了目前的實現方式之外,應該在該功能項的界面上增加輸入框,允許用戶直接輸入需要加入黑名單的用戶名,因為這種方式更為直接和簡單。此外,朋友網應該改變并糾正其對黑名單功能的解釋,利用圖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朋友網應該在個人主頁上“加入黑名單”鏈接之前加上圖標,以方便用戶快速找到該項功能。
4 結語
社交網絡的不斷普及和應用,使得人們的個人信息和在線行為非常詳細地展現在互聯網上,這些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控制,一旦泄露將會給用戶帶來嚴重的傷害和困擾。盡管社交網絡都提供了隱私控制功能,但這些功能的可用性不太理想,影響了用戶隱私保護的效果。本文通過科學實驗和訪談獲得定量數據,對比研究人人網和朋友網這兩個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發現朋友網隱私控制功能的總體可用性比人人網稍好,但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均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如,人人網需改進其隱私控制功能的集中式導航設計,并需更加合理地設計其集中的隱私設置界面;而朋友網應更加關注其隱私控制功能分散式導航的設計,厘清其與QQ空間的關系,完善隱私控制功能,還應該改進其黑名單的設置功能。本研究成果可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為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設計和實現提供參考建議,有助于提高社交網絡隱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從而幫助用戶更好地保護隱私信息。
參考文獻:
[1]
胡啟平, 陳霞. 試析社交網絡環境中個人隱私保護[J]. 信息網絡安全, 2010(8):43-44.
[2] 李響. 社交網站:開放中隱藏危險[J]. 信息網絡, 2008(6):56-57.
[3] NARENDULA R, PAPAIOANNOU T G, ABERER K. Privacyaware and highlyavailable OSN profiles[C]// WETICE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19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 Infrastructures for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10:211-216.
[4] DEBATIN B, LOVEJOY J P, HORN A K, et al. Facebook and online privacy: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9, 15(1):83-108.
[5]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924111,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S].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 Standardization, 1998.
[6] 張麗霞, 梁華坤, 傅熠, 等. 魚眼菜單可用性研究[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2011, 32(2):706-710.
[7] 李倩, 孫林巖, 吳疆, 等. 個人網上銀行的可用性測試與評價[J]. 工業工程與管理, 2008(6):99-102, 113.
[8] 張, 毛基業. 網上銀行可用性測評[J]. 信息系統學報, 2008, 2(1):55-65.
[9] 葛列眾, 王宇軒, 王琦君. 電子信箱的可用性實驗研究[J]. 人類工效學, 2010,16(1):9-13.
[10] 董旭. 2011年Q1中國SNS市場活躍賬戶份額[EB/OL]. [20110720]. .
中圖分類號:0245 文獻標識碼:A
1 網絡應用軟件
網絡應用軟件分為靜態網絡軟件,簡單交互的網絡軟件以及復雜的網絡數據庫系統三類。靜態網絡軟件只是為了同公眾共享和信息,不與用戶發生信息交流和互動。第二類軟件可以使訪問者同網站擁有者進行交流,利用表單等來收集訪問者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反饋信息。復雜的網絡數據庫系統可以處理復雜的商業交易活動,是實現電子商務的基礎。應用軟件是建立在靜態或者動態的個人網頁基礎上,可以方便地對應用軟件的權限進行劃分,根據需要設置訪問者的訪問權限。
應用軟件的功能開發很容易根據開發者的意圖進行分解,一般網絡數據庫應用軟件由Web服務器、功能服務器以及數據庫服務器三個部分組成。在Web服務器上用戶端通過browser向Web 服務器提出查詢請求,Web服務器根據需要再向數據庫服務器發出數據請求;在功能服務器上完成響應的業務處理或復雜計算任務;數據庫服務器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對數據進行操作。
2 目前網絡應用軟件中常見的幾個安全問題
產生網絡安全問題的軟件層次,可以分成幾類:
操作系統和網絡協議本身的缺陷所導致的安全問題;通信過程所導致的安全問題;應用軟件層所導致的安全問題。隨著網絡應用環境越來越復雜。
2.1 互聯網應用的復雜性
HTTP協議和HTML語言最初主要用于靜態網頁,隨著Web應用的發展,動態網頁在互聯網中成為了主流,服務器端和客戶端程序功能被擴充,特別是在電子商務應用中,要求通信雙方能夠互相識別,相應地引進了許多新的技術。
2.2 網絡應用軟件層的典型攻擊
如果服務器端使用了客戶輸入來構建操作數據庫的SQL語句,而又沒有對客戶端的輸入進行合法性驗證,惡意用戶可能提交一段數據庫查詢代碼,根據程序返回的結果,獲得某些他想得知的數據,甚至破壞數據庫的內容,即發生了SQL注入( SQL Inject ion)。SQL注入可以從正常的80端口訪問,而且表面看起來跟一般的Web頁面訪問沒什么區別,所以很多的防火墻都不會對SQL注入發出警報。
跨站點腳本( XSS,Cross Site Scripting)
相當多的網站必須以外來的輸入構建動態網頁,比如BBS、以網頁形式呈現的新聞組、拍賣網站等,攻擊者可以在BBS 上一條消息,在發送給受害者的電子郵件中嵌入HTML 文本,并且其中嵌入惡意的客戶端腳本代碼。
跨站點追蹤( XST,Cross Site Tracing)
前面提到,跨站點腳本攻擊常常利用站點“返回請求信息”這個特性,跨站點追蹤可以看成是這種情況的衍生物,它利用了HTTP 協議族中的TRACE 命令。T RACE 要求服務器回送客戶端通過HTTP 請求發送到服務器的信息,通常用來調試和連接狀況分析。所以應當在服務器投入運行以后,及時關閉T RACE 響應。
會話疊置(Session Riding)
正常情況下服務器與客戶瀏覽器之間會話時,Session ID 在每次客戶瀏覽器向服務器發出請求時,自動隨之送到服務器。攻擊者利用跨站點腳本能夠竊取保存在cookie中的Session ID,并取代原來的用戶與服務器會話,把合法用戶被拒絕在會話之外,這種攻擊稱為會話劫持( Session Hijacking)。
3 網絡應用軟件可靠性的設計方法
3.1 系統高可用性設計
3.1.1 意圖和動機
HA( high availability pat tern) 模式的意圖是定義一種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關系,監控對方的狀態,當一個對象出現失效,激活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對象。
網絡信息系統的可用性通常在兩種情況下會受到影響,一種是系統宕機、錯誤操作和管理引起的異常失敗;另一種是由于系統維護和升級,需要安裝新的硬件或軟件而正常關機。高可靠性軟件必須為這兩種情況提供不間斷的系統服務。
除了運行高可靠性軟件來構成高可靠性系統之外,在網絡應用軟件本身之中加入高可靠性的一些性能也能使網絡軟件自動檢測系統的運行狀態,在一臺服務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自動地把設定的服務轉到另一臺服務器上,這樣就不需要購買或者重新開發一套HA 軟件。
3.1.2 系統結構
HA 模式的關鍵思想就是引入一個HAD etect的抽象類來管理網絡應用的運行狀態。
3.1.3 安全結構系統的實現
每一個連接構成一個相關的HAD etect抽象類. 首先定義這個類及Interfaces類。其中Interfaces類中的友類Heartbeat、Takeover 和Service Management 的定義和實現,這里不作祥述.它們包括:判斷接口的類型、使用socket 管理連接、服務配置管理、啟動與停止管理等。
在整個實現過程中核心是一個通信連接的建立,用以檢測網絡應用狀態的改變,在這個通信過程中完成失效檢測和業務接管。根據這個狀態的改變調用Interfaces 類中不同友類中的相應方法,系統通信連接主要有6 個狀態。
3.1.4 安全結構系統的應用
將所設計的HA 軟件模式,應用到一個實際的網絡認證計費系統中。對于計費系統來說,保證它的穩定可靠運行是至關重要的,一旦系統某個節點出錯,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計費系統運行的基本流程是:用戶登錄,接入服務器將登錄信息送到認證服務器Radius Server 上進行認證,如果認證通過,則授權用戶,用戶開始使用網絡。同時實時計費系統為用戶的流量或時間進行計費(取決于不同的資費策略),并寫入數據庫中,直到用戶斷網。在這個系統中,需要考慮高可用性的環節主要有3個:認證服務器、計費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
結束語
網絡應用軟件是電子商務的基本成分,一個成功的網絡軟件的設計和實行需要構筑一個高可用性的網絡環境,還必須有高可用性的網絡。網絡的可用性是系統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這必須對網絡管理的高可用性進行深入研究,使高可用性設計模式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2012年3月27日,音樂人高曉松在微博力挺退出微博的舒淇。高曉松在自己的微博,字里行間訴盡明星行業光鮮背后的辛酸與無奈,引發各行業網友討論。
文體原文:
在短短時間內,內容被轉發和評論上萬次,各種不同版本的仿寫層出不窮,高曉松體于網絡迅速走紅。這是高曉松繼醉駕“曉松”體后,又一次引發的網友造句狂潮。以下為網民造句不同版本。
“高曉松體”之股民版
我們這個行業,砸鍋賣鐵買股票。以匹夫之驅,博A股一笑。從未巧取豪奪,魚肉莊家,干過傷天害股之事。股票漲了,謝天謝地謝證監會;股票跌了,徹夜割肉兩鬢霜。圖一二載虛浮名,掙三兩吊糊口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有股死得早。看在曾經拜仙拜佛求漲停,能否值回些牛市溫暖?謝謝!
“高曉松體”之作家版:
暗香:我們這個行業,賣身賣文賣青春。以筆作鋤頭,耕文字之農田。從未巧取豪奪,魚肉鄉里,干過什么傷天害理事。寫好了,謝天謝地謝編輯,寫砸了,誠惶誠恐不欲生。盼一二載浮名,賺三五吊燴面錢。終歸零落成泥,埋沒書海。讀者總會有新寵,不復念舊人。看在曾帶給大家片刻歡娛,能否口下留德慰心靈?謝謝!
流行語二:“那些年”體
2012年1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并熱播,歲月是把殺豬刀,總有些事時不時讓你感慨一下“那些年”的青春往事。觀眾們觀看后對其很有感觸,尤其是被劇中純潔的戀愛和青春時期的人生回憶和懷舊情愫觸動,網友紛紛開始模仿造句,為了追憶曾經難忘的記憶和青春。其句式是:”那些年,我們一起XX的XX”。
吃貨們想到了“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美食”“那些年,我們一起涮過的火鍋”;網友們想起了“那些年,我們一起吐的槽”、“那些年,我們一起刷過的微博”;同學們想起了“那些年,我們一起抄的作業”、“那些年,我們一起暗戀過的老師”、“那些年我們一起掛的科”;粉絲們則想起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舒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超女”……很多懷舊帖可以輕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總之,各種“那些年”、各種男孩女孩、各種懷舊,讓網友過足了“懷舊癮”。因此,“那些年”體也風靡了網絡。
流行語三:“包大人很忙”體
2012年1月,一組名為“杜甫很忙”的系列圖片在微博上流傳,在這些再創作的圖片里,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斬西瓜,時而身騎哈雷摩托,時而肩扛一桶水,這些圖片杜甫造型百出,令人出其不意,網友稱這一系列圖為“杜甫很忙”。
3月開始的“杜甫很忙”系列熱潮過去了,網友開始讓包拯包大人忙起來了。2012年5月,“黑”得都找不到的包大人,在微博上紅得火熱,網友圍繞包大人的“黑”,創造出了一系列的段子,讓大人紅得“無厘頭”,熱度甚至超過“很忙”的杜甫。
“包大人很忙”體之QQ版
金鑾殿早朝。宋仁宗威嚴掃視群臣,大怒:“包拯怎么不在?!”“回萬歲,包拯不就在這兒嗎?”八賢王指著不知所措的包拯道。宋仁宗:“哦,看他頭像是黑的,還以為他不在。”
“包大人很忙”體之救命版
展昭追上刺客幾招將其擒服,乃趕回開封府。公孫策見展昭便說:“展護衛,你中了調虎離山之計啊!方才你前去追捕刺客,埋伏在屋頂的另一名刺客馬上殺入了包大人的房間!”展昭心下一驚:“包大人沒事吧?!”公孫策看了看天上烏云遮月,說:“幸好包大人急中生智把衣服全脫了,刺客以為他不在就離開了
流行語四:甄嬛體
2012年4月,隨著電視劇《后宮甄嬛傳》的熱播,觀眾們在看電視劇的過程中,被劇中富含古色的臺詞所傾倒。劇中人物對話文藝范兒十足,語調不急不緩,口氣不驚不乍。不知不覺就讓入戲太深的觀眾們被“附體”,張口閉口便是“極好”、“真真”、“越發的”,“甄嬛體”的句式頓時橫空出世,并迅速“入侵”各行各業。
甄嬛體之網購版
小主,今兒上新的這件衣衫款型是極好的,這蘇繡的料子配上簡潔的裁剪,是最好不過的了。我愿多買幾件,雖會荷包驟然消瘦,倒也不負恩澤。
甄嬛體之交警版
今兒個是小長假最后一日,趕著回家雖是要緊,卻也不能忘了安全二字。如今的路雖是越發的寬廣了,但今日不比往昔,路上必是車水馬龍,熱鬧得緊。若是超了速,碰了車,人沒事倒也罷了,便是耽擱了回家的行程,明日誤了早班,也是要挨罰的。總之你們且記住了:舒心出門,平安到家。
流行語五:“選擇體”
2012年5月15日,陳坤的一名粉絲發表了一條微博“有人選擇扮憂郁,他選擇真誠率性。有人選擇在倫敦喂鴿子,他選擇走路去西藏。有人選擇定式的商業微笑,他選擇讓眉毛都有表情。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路,他是陳坤。”引發一群粉絲熱傳,并在短時間內,轉評過萬。它是通過對比以其獨特價值觀做出選擇,站在旁觀角度解讀某人的一種網絡文體。其他明星粉絲不甘落后,紛紛用同樣的句式為自己支持的偶像拉票,一時間在楊冪、范冰冰、林俊杰等粉絲團火熱傳開。
選擇體的句式為:“有人選擇__,他選擇__;有人選擇,他選擇__;有人選擇__,他選擇__,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路,他是__。”
“選擇體”之生活類
有人選擇宅在家里打游戲吃泡面,我選擇每天擠公交準點上班;有人選擇網上謾罵吐槽發牢騷,我選擇文案、郵件和盒飯;有人選擇跟團旅游四處熱鬧,我選擇廚房客廳鋪滿韭菜“踏青”,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路,我是“房奴”。
“選擇體”之名人類
有人選擇隱婚,她選擇愛就大聲說出來呀,和劉愷威恩愛無比;有人選擇穿上正裝扮成熟,她選擇不偽裝不做作,可愛無敵;有人選擇紅地毯上走過場,她選擇敢于在紅地毯上駐足長留,只因儀態萬方自信滿滿。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路,她是潮流教主楊冪喲。
流行語六:屌絲
屌絲一詞起源于百度雷霆三巨頭貼吧對李毅球迷的惡搞稱謂。百度李毅貼吧的吧友本著自嘲的精神,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自稱,雖是自稱,亦可用于稱呼別人。屌絲二字蘊含著無奈與自嘲的意味,后發揚光大,被社會廣泛接受。“屌絲”這個詞語是自嘲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屌絲一般存在于女性中,叫女屌絲。男性中也不少,叫男屌絲。其實,“屌絲”文化不過是又一種網絡亞文化的崛起,它意味著中國人更多的獲得了自己詮釋生活的角度與權利。
隨后,作家兼賽車手韓寒說,我是純正的上海郊區農村“屌絲”;人氣樂團“五月天”說,走下舞臺我們就是“屌絲”……。網絡上網友也紛紛引用自嘲和交流。“屌絲”,這個看起來原本充滿鄙視意味的“無厘頭”的網絡新詞,已然從網絡一路“爆紅”到了現實生活,大量80后、90后的年輕人主動接受了這一稱謂,有人用它自嘲,有人借它減壓,有人從中獲得了共鳴與溫暖。
流行語七:承諾體
承諾體,2012年5月流行起的網絡文體式語言,來自網絡主播吳鍶哲獻禮給母親節的視頻《給媽媽的33個承諾》,迅速走紅,短短幾天觸發上萬網友大曬自己最踏實的承諾。一個簡單的句式“媽,你放心,我承諾。。。。。。”,這一場溫暖的造句式活動,迅速掀起流行風暴,網民的智慧再次彰顯潮流與感動的力量,在母親節期間被冠以史上最養眼最溫暖的流星體“承諾體”,爆紅網絡。
看了《母親節,給媽媽的33個承諾》這段視頻后,很多網友感慨不已,紛紛留言:“媽,你放心,我承諾我一定抽時間回家看你。”眼下網絡造句正成為時尚,而“承諾體”無疑是最打動人心最溫暖的流行文體,一句話道出心酸也道出幸福,也道出了出一種溫暖。就這樣,讓近萬名網友大曬一個個最直接最踏實的承諾。
流行語八:惆悵體
2012年4月22日,剛剛開通微博的著名作家倪匡,一條發現自己電腦時間顯示不對的微博,并發出“甚惆悵”的感慨:“發覺計算機顯示的時間不對,現在是10時19分。甚惆悵。”引發眾多網友的跟貼,并也紛紛效仿各種“甚惆悵”的感慨。而引發眾多網友的跟貼,被稱為“惆悵體”。文體形式為“______,甚惆悵”。
網友模仿“惆悵體”
要炒蛋發現沒蛋 甚惆悵
起床后,發覺家里就我一個人,甚惆悵。
今兒個周一,而且這禮拜要上六天。甚惆悵。
今晚有好多場精彩比賽,不知該看那一場,甚惆悵。
流行語九:暴打分手體
暴打分手體是現在,這是一種他人對自己領域內的知識或常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的歡樂吐槽文體。當跟別人說不清楚自己干的是什么事的時候,你是否有種沖動油然而生,想要把人大一頓消氣呢?所以,現在網絡上,網友們開始進行模仿,娛樂生活,甚至很多企業紛紛也開始模仿造句,進行產品宣傳,運用這個幽默、時尚的網絡流行語方式,掀起新的一陣網絡宣傳熱潮。
中圖分類號:TN7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作為一個可信的網絡,不僅要保障網絡安全,提高安全服務,同時還要具備對用戶行為可信的能力的洞察力,通過既看身份和權限,又看行為和表現,來對用戶行為可信進行評估,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信網絡中用戶行為可信的評估體系是當前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網絡用戶行為概念
網絡用戶行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是指用戶在使用網絡資源所呈現出的規律。網絡行為可以用某些特征量的統計特征或特征量的關聯關系定量或定性的表示。網絡行為可以在應用層、傳輸層及網絡層有不同的表現。通過多年對用戶使用網絡的流量分析。我們認為網絡用戶行為分析應該從IP層的數據包統計與狀態的檢查和應用層的內容挖掘兩個層次綜合考慮。可以把網絡用戶行為分為四種方式:
單IP對單IP的訪問。該方式可以反映m用戶對該站點的偏好程度與訪問頻度。
單IP對多IP的訪問。由此可以大致反映m該用戶的性格、職業和愛好等信息。
多IP對單IP的訪問。這種方式的目的地址通常是某種類型的服務性站點,多IP對單IP的訪問可用于分析網站用戶群體職業分布、行業分布、地區分布等信息,從而優化網站結構設計、改善站點服務質量,使之成為最受用戶歡迎的站點。
多IP對多IP的訪問。該方式主要表現用戶群體的多種行為。
基于數據包內容來研究時,我們需要對包的內容進行分析,還要用較大的磁盤資源備份所有的網絡數據包,分析出多種網絡用戶行為:數據交換較大網站屬于哪種類型:網民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科研文獻、瀏覽休閑娛樂信息、聊天,還是其它;網民頻繁使用的網絡服務是哪些;因特網對青少年道德和性格的影響等。
三、可信網絡中對用戶行為可信的研究必要性
對用戶行為可信的分析.首先應該對可信網絡的需求明確。從近幾年網絡應用的經驗看來.信息安全不光只包括有網絡安全,內容安全也是其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對用戶行為可信進行分析可以在用戶還沒進行破壞行為之前提前的預測出用戶的行為.而不是等到檢測出不法行為后才開始阻止破壞行為。通過對用戶的行為信任的分析,不僅能避免或減少與惡意用戶來往.還能在用戶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建起互信的關系。從而提高了雙方合作的可能性.降低因不信任所花費在監控和防范上的額外開銷。
四、可信網絡中用戶行為信任評價體系的建立
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科學合理的選擇評價對象的評價指標是建立網絡用戶行為信任評價體系的關鍵.這涉及到最終評價結論的精度和可信度。因此我們在建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遵循一些評價原則.如全面性原則、可行性原則以及可比性原則等。建立起以性能特性、可靠性特性、安全特性為用戶行為信任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評價指標.根據細化后的二級指標最終建立起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
2.用戶行為信任等級預測模型建立
(一)輸入層的設計
輸人層的節點個數為用戶行為信任二級指標的個數L。
(二)隱藏層的設計
對于隱藏層的節點數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規范要選擇多少,但太多太少都是不合適的,如果選擇的節點數太多,必然會使學習的時間變長。效率就下降了。如果選擇的節點數太少,又會使得網絡的容錯性變差.因此合理的選擇隱藏層的節點數對于提高預測的精度和效率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3.用戶行為可信的基本準則
根據可信網絡的基本要求,我們可以得出用戶行為可信的基本準則,這些準則主要包括:
(一)信任評估的客觀性。信任評估的評價是主觀的,但內容必須是客觀的,兼顧信任的主客觀特性。
(二)主觀的一致性。當用戶行為信任評估中主觀性參數較多時,需要提供主觀性的一致性檢查,保證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信任評估的規模性。用戶行為的信任評估應該是基于用戶長期大量的行為,因為只有通過大量的用戶行為得來的評估結果才具有穩定性和代表性的“性格特性”,才能作為我們控制的依據。
(四)評估考慮行為的價值性。考慮用戶行為的價值是防止惡意用戶用低價值的訪問換取高信任,然后用高信任進行高價值行為欺騙。
(五)信任評估的時間特性。信任評估要考慮近期用戶行為的重要性和遠期行為的衰減性等時間特性。
(六)信任評估的防欺騙。防范惡意用戶以少數次、低價值訪問來換取高信任等的欺騙,通常采取保守的“慢升”信任值的方法來防范欺騙。
(七)信任信息的可共享性。信任信息共享不僅可以加快對陌生用戶的信任評估速度,而且可以提高信任評估的可信度,因此需要在各個不同服務提供者之間進行信任信息的共享與交換。
(八)行為證據的規范性。各種行為證據的大小、方向性、單調性、含義各不相同,要對其進行統一規范化處理。
4.結合行為信任和行為監控的可信管理
在用戶行為信任評估的基礎上,對用戶訪問過程中的實時異常行為進行監控與防范.實時監控的開銷問題是研究實時監控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我們事先已經有了用戶行為信任的結果,因此可以根據用戶行為信任的情況對實時監控進行必要的調控和簡化,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實時監控的性能.因此在用戶行為信任以防范為主的基礎上增加有效的異常行為的監控與防范策略是必要的,只有這種將預防與監控的合理結合才可以較好地解決用戶的行為控制問題.我們將用戶自己長期統計行為和所有用戶的長期統計行為結合起來作為評判基準,來判斷用戶行為的異常,并根據用戶行為信任的高低決定對用戶行為采取實時監控的力度,提高了異常行為檢測的準確度和速度.多種行為可信管理機制的有效組合用戶行為可信控制。對用戶行為可信的管理是以上多種可信控制策略的多層次的有效組合,各種可信控制內容和方法相互補充,相互配合,最終達到管理用戶行為可信的目的。做到靜態動態結合,歷史與實時結合,信任與風險結合,過去與未來,控制效果與性能的有機結合。
五、進一步研究方向
隨著可信網絡研究的不斷深入,用戶行為可信的研究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如何提供面向可信網絡的用戶行為信任的評估、預測與控制架構,并通過多種用戶行為可信管理機制的有效組合,達到控制的靜態與動態、歷史與實時、信任與風險的有效統一,已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但仍具有如下問題丞待解決:
(一)用戶行為信任的形式化分析與驗證
用戶訪問系統的時間、過程具有多樣性、隨機性等特點,同時,對用戶行為信任的評估也有并發、順序、循環和選擇過程的描述對形式化描述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適合用戶行為信任的評估、預測和控制的形式化模型及驗證方法是重要研究方向。
(二)區分不同服務提供者的用戶行為信任評估
互聯網的服務提供者具有大多數節點只有少量的連接,而極少數節點卻有大量的連接的特點,對于重要服務者擁有大量的用戶訪問和充足的用戶行為信任證據,如何解決評估中的可擴展性問題,而對于普通韻服務提供者擁有用戶少,證據也不充足,如何解決信任證據的共享問題,都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三)移動用戶行為的描述與評估
無需固定基礎設施支持的自組織網絡中節點可以隨意移動,并且節點的能量和計算能力等資源有限.研究這種網絡中用戶行為信任關系框架面臨巨大的挑戰。
結束語
本文在對網絡用戶行為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給出了網絡用戶行為的一種分類方式,構建了網絡用戶行為可信體系,目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和開發,我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為之后的進一步研究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182―02
一 引言
為使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事業進一步發展,2000年起全國高等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在浙江省建立自考學習資源建設實驗區。隨后,全國考辦又在山東省、遼寧省、吉林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重慶市建立第二批自考學習資源建設實驗區,推進學習資源網絡化建設的步伐。網絡課件是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模式開發、能在互聯網上的課件。網絡課件不僅可以進行人機通訊,還支持人際通訊,并且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習者能夠實現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因此,網絡課件成了學習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實驗區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開發網絡課件。
目前,全國的自學考試網絡課件存在兩種模式,一是以華夏大地教育網為代表的付費模式,由專門的企業開發網絡課件,提供統一的界面風格和全面的教學內容,使用者按課程付費:二是以各省自考辦官方網站為主的免費模式,由主考學校或其他高校教師開發,為考生提供免費開放的服務。
下面就浙江省自考辦組織省內多所高校自開發的101門自學考試網絡課件的形式和內容做初步的分析和調查,了解自學考試網絡課件的形式、內容和績效,以期為自學考試主管部門開展在線助學提供決策依據。
二 自考網絡課件模塊分析
此次調查的101門網絡課件由多所大學和浙江省自考辦共同研發,課程涵蓋了教育學、經濟學、工學、理學、醫學、文學、法學、管理學等8個門類。第一期立項建設的35門課程,界面和功能模塊沒有統一標準,全由課程建設者自由設計,呈現了五彩繽紛的多種風格。后期立項建設的66門課程采用一式一樣的模板,形式上趨于單調和統一,課件的署名全為“浙江省自考辦”。
35門課程中有三門課程無法訪問,我們對其他32門課程的模塊做了統計和分析:
(1)模塊設置多樣化。所有課件都有“學習指導”(或課程內容)模塊;47%課件有“課程介紹”模塊:44%課件有“習題解答”模塊;38%課件有“同步練習”模塊:75%課件有“仿真試題”模塊;41%課件有“教學大綱”模塊;63%課件有“參考資料”模塊;19%課件有“幫助”或“學習指導”模塊;25%課件有“相關資源”模塊;13%課件有“教師介紹”或“制作群”模塊;25%課件有“實驗指導”模塊;16%課件有隨機抽題的“在線測試”模塊:19%課件有“論壇”模塊:13%課件有“其他工具”模塊。
(2)每門課程擁有的模塊數參差不齊。2門課程只有2個模塊;7門課程有3個模塊;7門課程有4個模塊;3門課程有5個模塊;2門課程有6個模塊;3門課程有7個模塊;4門課程有8個模塊;l門課程有9個模塊;2門課程有10個模塊。
鑒于以上統計,不難發現50%的課程的模塊數少于等于4。從模塊數量可以想象到課程的內容,也就是說50%的課程內容不多,網絡課件開發的深度不夠。在此背景下,浙江省自考辦推行模板化的網絡課件開發,開發了后續的60門課程。統一模板的66門課程,主要包含課程介紹、學習指導、參考資料、在線測試、友情鏈接、網絡論壇、其他課件、工具、幫助中心等模塊。
三 自考網絡課件內容與效用分析
在這101門網絡課件中,有65門曾經有過瀏覽量統計,我們試圖根據瀏覽量統計分析網絡課件的內容和效用。瀏覽量超過10000的10門課程中,有5門是使用統一模板的,5門自由設計模塊。
下面我們分析排名在前五名的網絡課件。
《心理學》人氣排名第一,自由設計了4個模塊:課件學習、練習題庫、考試大綱和參考書目。“學習指導”提供了每章的“學習目的和要求”、“課程內容”、“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具體到節僅梳理了每節的概念和主要內容。“練習題庫”只有問答題,且無答案。因此內容并不豐富。
《公共關系學》。是人氣指數排名第二的網絡課件。它有十多個模塊:教師簡介、課程介紹、學習指導、自我測試、仿真試題、教學大綱、參考資料、復習提綱、論壇、學科前沿和其他工具等,是自行設計的網絡課件中模塊數最多的課件之一。課件分三階段設計教學內容,學習階段、復習階段和高級階段,這是101門課程中的唯一。“學習指導”模塊在所有的網絡課件中都存在,但具體的表現形式并不一樣。在《公共關系學》中,具體到某個章節的學習通常由“教學目的和要求”、“學習方法”、“教學內容”、“內容要點”、“本章小結”、“關鍵術語”、“疑難解析”等組成。我們把別的課件中沒有的不少功能列為“其他工具”模塊。比如:它提供的學習計劃――“自學周歷”――方便了自考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書簽管理”則方便了學習過程的記錄。“其他工具”中還包括名詞搜索、文字字號放大縮小、打印等實用功能。因此《公共關系學》網絡課件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有獨到之處。這是這批網絡課件中注重設計的典范。
《數據結構》網絡課件人氣指數達到30982,在工科類課程中排名第一,總排名第三。《數據結構》作為一門計算機專業的核心課程,由于其專業性較強,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程序設計能力均要求較高,再加上自學考試本身的特殊性,所以本門課程往往是計算機專業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這門網路課件除了有以上提到的諸類基本模塊外,其特點在于增加了“重點章節選讀”、“精彩頻道導讀”、“學習頻道”、“課件頻道”、“實驗解答”、“課件下載”等特色模塊,該課件以章節講解為主線,輔之以“重點章節選讀”和“精彩頻道導讀”兩個模塊,使講解的重難點更加突出,也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此外本課件還提供“學習頻道”、“課件頻道”和“課件下載”,擴展了學生的眼界,方便了學生的學習。
《市場營銷學》人氣排名第四,是統一模板的網絡課件。“學習指導”模塊中內容極為簡單,僅梳理了各章節的提綱。“參考資料”模塊中的“本章指導”未深入到各節,內容也較簡單。“同步練習”與“在線測試”由于系統問題,無法呈現內容。
《英語翻譯》人氣排名第五,是統一模板的網絡課件,內容表現也不佳。“學習指導”模塊中沒有統一的內容形式,大部分單元只提供了課文的解說,信息量太少。而真正學習指導的內容,放到了“參考資料”模塊中了,與其他統一模板的課件有相同的通病,學習指導無法深入到節。
因此我們認為:相應專業的考生人數是影響網絡課件人氣的第一因素,內容設計是影響網絡課件人氣的第二因素。
從85%的課件不足萬人的瀏覽量中說明我省自考生使用--網絡課件的積極性沒有得到發揮。原因有:現有的網絡課
件管理與維護力量不足,無內容更新,許多內容出錯,論壇和部分在線測試功能無法使用;網絡課件的使用需要宣傳與引導,特別是在自考助學單位中,可以把網絡課件做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以提高網絡課件的效用。
四 自學考試網絡課件的共同特征
在對第一期的30多門自考網絡課件進行深入細致分析的基礎上,發現浙江省自考網絡課件建設的一些共同特征:
(1)幾乎所有的網絡課件都重視教學內容的講解,且內容皆按課本章節順序編排。根據專業不同,使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知識內容,有圖文并茂的、有使用Flas的、有使用視頻點播的,還有使用語音講解技術的。
(2)網頁的設計在布局、風格、色彩、鏈接、超文本等諸方面已相當專業化,基本不存在什么技術問題。
(3)學科特點非常突出,不同學科在模塊設計、技術實現,及內容安排上皆能、突出學科優勢、符合學科特點。比如,語言學科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聽、讀訓練和情景對話;工科則利用各種圖片、虛擬現實技術、Flas等演示與講解原理與過程,并提供實驗指導;醫學的提供各種病理圖片、體內器官動畫,藥劑配方圖表等。
(4)不足之處在于50%的課件開發深度不足,提供的內容信息量太少。大多網絡課件只重視人機交互,不重視人際交互,沒有提供協作學習的功能。
對后期的60多門自考網絡課件進行深入細致分析,得出如下共同特征:
(1)網絡課件使用統一模版后,界面統一了。方便了學習者搜索信息。
(2)文科類的課程有了統一的內容要求,普遍提高了內容建設的深度。
(3)論壇用于幫助學員之間、師生之建立協作,構建學習共同體。
(4)不足之處:不同課程的內容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模板設計不靈活,無法解決個性化問題,因此許多模塊形同虛設,甚至根本就不能使用;模板限制了信息的呈現方式,大量內容的呈現以文字和圖片為主,存在文字教材搬家的現象。因此與第一期開發的網絡課件一樣,有50%課件開發深度不足。
五 思考與建議
對于絕大多數的自考生來說,他們并不是現行教育體制中的優秀者,他們在中等教育階段獲得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并沒有為在線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因此在線學習中的“學習指導”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響網絡課件效用的關鍵因素之一。我省自考學生不少,自考助學單位也不少,但在助學過程中能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目前已有的網絡課件的不多。因此,既要加大現有資源的宣傳,更要大力改進已有的課件,讓自考助學單位的教師參與到網絡課件建設中,加強學習指導模塊建設,不斷開發更多更新的教學內容。
由于在線學習的開放性與靈活性,決定了借助于網絡課件的學習是一種高度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靈活的學習時空,個性化的學習安排和計劃(建議),對學習者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參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們是學習者個人學習安排和計劃的依據與指南,是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把握與安排的前提。在這些課程中僅有一門課程(公共關系學)提供了此項功能。因此在自考網絡課件項目建設中,加強此項功能模塊的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關于自主練習(測驗或試題),幾乎所有課程都設置了類似欄目,但其設計與實現卻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只是將書上練習變成網頁形式,并附上簡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題形式提出,沒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帶題庫,可以自動生成各類題目;而且其中的大多數往往是僅給出答題結果,而沒有給出適當的分析、評語,學習者只能自己猜測、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大多數自考生來說,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缺乏此類學習指導,加大了學習的困難,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者學習的熱情。如何使自主練習(測驗或試題)的形式多樣化,解答有效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個嚴峻的問題。
自學考試網絡課件設計首先要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及教學內容分析,體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強調利用資源來支持“學”等。此外,自學考試網絡課件的設計還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交互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人機交互提高了反饋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人與人交互減少自學的孤獨感,有利于相互啟發共同進步。
(2)導航的便攜性。網絡課件需要為學生在線學習提供方便的導航,避免學生因為學習資源的豐富性而迷失方向、偏離學習目標,降低學習效率。
關鍵詞:網絡工程;學與術;課程體系;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1對“學”與“術”的認識
基礎理論教育與應用技術教育的平衡與協調問題,可歸結為“學”與“術”的關系問題。在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基礎知識即為“學”,專業技能即為“術”,“學”、“術”結合并且相互協調,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否則,有“學”無“術”或有“術”無“學”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來說都是不合格的。
2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與“術”
2.1網絡工程的專業特點
網絡工程專業的專業編碼是080613W,屬于自然科學門類中的工學學科,其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包括網絡工程的需求與可行性分析、規劃、設計、設備選型、系統布線、組網、應用開發、測試、運營、管理等,這些內容在時間關系上反映了網絡工程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所追求的目標是以合理的性價比實現需求說明中要求的網絡設施和網絡服務,其中包括服務質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網絡工程專業的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工程性特點。
從網絡工程專業教學內容的層次看,各部分教學內容中均都包含基礎理論、基本技術以及相關協議與標準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會通過不同的網絡產品(硬件產品或軟件產品)體現出來。另外,由于網絡工程所完成的是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信息基礎設施,對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國防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還會涉及更多的法律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結合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統性和應用性,網絡工程專業從工程性特點出發,還會進一步細化出技術特點、管理特點、標準特點和法律特點。因此,網絡工程專業教學不僅需要基礎知識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實踐經驗的訓練,還要強調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識的養成,形成合理的知識與能力結構。
2.2網絡工程專業的“學”
依據“學主知”的功能劃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學”,從而構建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工科電子信息專業本科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等;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原理與體系結構、計算機語言與翻譯系統、數據結構與程序設計、微型計算機技術、操作系統與系統管理、數據庫技術與信息處理等;計算機網絡通信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數據通信、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Internet以及網絡應用等;網絡工程需求分析、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施工、測試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計算機網絡管理、維護以及網絡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網絡應用開發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網絡程序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網絡數據庫技術、網站設計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具體案例等。
2.3網絡工程專業的“術”
依據“術主行”的功能劃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術”,從而構建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專業技術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系統(軟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設備)熟練的操作和一定的維護能力;計算機設備和網絡設備的管理能力;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設計、施工、維護能力;綜合布線(計算機網絡、通訊、安防)系統的設計、施工、維護能力;網絡系統的性能分析能力;網絡服務的配置與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聯網絡系統安全防范與跟蹤分析能力;網絡應用系統的開發能力等。
3專業教學中的“學”“術”和諧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與“術”和諧,可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時分配、理論與實踐、考核體系等五個方面來考慮。
3.1課程體系和諧
根據網絡工程的特點,參考網絡工程人才的職業需求和國家相關職業資格要求,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可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拓展課程四個層次來構建,課程內容既要涵蓋網絡工程的基本內容,更要區別于社會上的職業培訓,在強調基礎理論和系統性的同時,突顯專業的應用型特點。
(1) 公共基礎課
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其他工科電子信息類專業相似,可在優化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與其他專業使用相同的教學平臺。
(2) 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主要分為計算機基礎、網絡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和技術平臺四大模塊。其中計算機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與體系結構、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原理、面向過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軟件工程概論等軟硬件基礎內容,并通過強化實踐環節,訓練基本的計算機應用和操作能力;網絡通信模塊主要包括數據通信原理、網絡交換技術等內容;計算機網絡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原理(層次結構模型與協議集)、TCP/IP協議集與Internet技術等網絡基礎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網絡體系結構和網絡協議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網絡協議,掌握計算機網絡以及網絡互聯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按標準/協議/規程學習網絡技術、規劃網絡系統、管理網絡設施、開發網絡應用”等規范意識;技術平臺模塊目前可選擇基于MS Windows系統的.net平臺和Linux環境下的Java平臺,內容主要包括網絡功能與性能介紹、安裝與使用、開發工具等。四個模塊的有機結合,可構成網絡規劃、設計、管理、開發、應用、維護等網絡工程各環節的專業基礎。
(3) 專業方向課
專業方向課主要分為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管理與安全、網絡應用系統開發三大模塊。每個模塊可選擇一種主流平臺(.net/Java)作為技術支撐,各模塊中的主要課程將以此平臺為基礎,構成專業方向所需的知識框架。其中后兩個模塊與技術平臺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必須首先掌握相應的平臺技術。
1) 網絡規劃與設計
網絡規劃與設計模塊主要包括網絡工程技術、結構化綜合布線、現代交換技術、網絡設備的互聯與調試等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網絡系統的規劃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工程實施方法,網絡產品的技術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術,結構化綜合布線的基本知識、布線標準、傳輸介質的選擇方法以及施工、測試、驗收等諸多環節。使學生在掌握網絡規劃設計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礎上,形成覆蓋“規劃設計選型施工測試驗收使用管理維護”網絡工程全過程的技術能力。
2) 網絡管理與安全
網絡管理與安全模塊主要包括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Linux)、計算機網絡安全、網絡管理與維護、協議分析與跟蹤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網絡仿真技術與性能分析等內容。其中網絡管理與維護課程,重點介紹網絡管理的基本原理、網絡管理平臺、網絡管理標準等更高層的管理技術,超越操作系統中簡單的用戶管理和權限管理內容。這些內容的有機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幾種具體的安全防范技術和網絡性能分析技術。
除了對網絡功能、性能、安全等技術性管理和維護外,網絡管理還包括對網絡工作人員的管理和網絡資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資源管理和網絡運營管理方面的內容。
3) 網絡應用系統開發
網絡應用系統開發模塊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技術內容,一方面是基于C/S結構的各類網絡應用開發技術,另一方面是基于B/S結構的各類Web網站開發技術。因此,主要課程包括網絡數據庫技術、網絡通信程序設計、網站的規劃與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等。
4) 拓展課程
拓展課程主要可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新技術課程,如NGN/NGI技術,網格技術,移動多媒體網絡技術,P2P技術、全光網絡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二是與應用方向相關的課程,如網絡游戲開發方向的游戲創意和美工處理,網站管理方向的網絡運營課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類課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課程,如MATLAB應用編程、神經網絡模型等。拓展課程將更好的匹配各類學生(考研、網絡設計、應用開發、網絡管理、網站運營等)的特殊需求。
3.2課程內容和諧
課程內容的和諧是課程體系和諧的基礎,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的網絡工程專業都是簡單采用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完全相同或相近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完全相同。這樣,在總課時的限制下,就無法開設所需的專業課程,不僅如此,還導致課程之間的嚴重重復、關系不明等問題。從專業發展的長遠角度看,必須按照專業需求來優化改革課程內容,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優化:
1) 原有課程之間的內容整合;
2) 新課程的內容規范;
3) 各門課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
4) 各門課程中工程化思想的體現;
5) 新技術的融入。
通過課程內容優化,在減少不必要重復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課程的知識范疇和技能架構,平衡課程內部的“學”與“術”,同時將相近課程合并形成新的課程。比如,原來沿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計算機組成原理”和“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就可以整合為“計算機原理與體系結構”一門課程;原來的“匯編語言”和“微型計算機技術”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計算機技術”一門課,這樣,所節省的課時可以開設必須的專業課程。
3.3課時分配和諧
課時分配包括以下四個層面:一是課程內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課時分配,參照教高〔2007〕2號文件中“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規劃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論教學課時與實驗教學課時比例,在實驗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實驗教學的課時比例,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驗和技能訓練機會;二是不同課程的課時分配,在課程內容重組整合后,適當調整所需課時數,使得課程內容與教學課時相適應;三是各類課程之間的課時分配,這是一組統計數字,主要用來衡量不同角度的課時統計數據是否平衡、協調,比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以及拓展課程方式統計的課時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方式統計的課時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學計劃的實踐環節的課時分配,比如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的課時分配,至少達到教育部“累計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論與實踐和諧
要做到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術”和諧,強化實驗教學和實踐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為學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實踐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在課程內容中加強實驗內容,在一般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系統設計、規劃、分析方面的實驗;其次是加強實驗指導,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設統一、規范、能適應課程體系需要的實驗教學環境和網絡應用開發平臺,提供相應的實驗能力和網絡應用開發能力(網絡游戲開發、移動智能應用開發、企業級Web網站開發等);第四是通過實踐強化工程意識培養,主要包括任務意識、規范意識、質量意識、期限意識、組織意識、協調意識、合作意識、折中意識等諸多內容,在規范課程體系和優化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將加強各類協議、標準和相關工程意識的教學內容,更要在實踐環節中突出各類協議、標準在網絡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工程化意識。
3.5考核體系和諧
改革傳統的筆試考核方式,增加實驗單元考核、實踐單元考核、綜合設計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時間,把考核融入教學過程中,形成與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應用技術要求相適應的考核體系。
4結語
“學”與“術”的協調與平衡是高等院校專業建設與專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應該在“學術并舉、崇術為上”[5]的理念指導下處理專業建設中的“學”“術”協調問題。在專業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在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方面做到“學”“術”協調,在教學環節設置以及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要考慮“學”“術”協調理念的實施與落實,使得專業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之間能夠和諧相長。
參考文獻
[1] 王達. 網絡工程師必讀―網絡工程基礎[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1-23.
現在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途徑。如果能夠證明通過網絡的運用可以提升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實效性,那么網絡對增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是可行的。下面我就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論證。
一、網絡能夠有效激發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受教育者可行。
在這一點的論證上,我們側重于網絡對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即:網絡的運用能否提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課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通過對網絡的特點和中學生的思想特征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網絡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中學生的需求,比如網絡的豐富性能夠很好地滿足中學生的好奇心;網絡角色的自主性能夠很好地滿足中學生逐漸增強的獨立性;網絡的虛擬性可以讓操作鼠標和鍵盤的中學生“肆無忌憚”,滿足他們情緒化的特點,等等。這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中學生普遍對網絡充滿熱情。有調查表明,有上網經歷的青少年占37.7%,沒上網經歷但想上網的青少年占40.8%,沒上網經歷并且目前也不想上網的僅占21.5%。這充分說明,大多數中學生喜歡網絡,并且歡迎網絡走進課堂。
網絡能否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關鍵還要看針對當前思想政治課存在的不足網絡能夠起到什么作用。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主要存在“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性”、“授課方式單一,課堂枯燥乏味”、“教學目的偏離、學生感到反感”等問題。網絡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時代性強、內容豐富、立體感強,同時大量的生活案例能夠很好地連接生活,有助于宣傳法制,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觀,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因此會感覺到思想政治課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進而激發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熱情。
二、因特網設計人性化,資源豐富,對教育者可行。
通過網絡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否可行,對于教育者是否可行,關鍵在于教育者能否有效掌握因特網的各項功能和有效利用因特網的各項功能提升教育學生的效率。
由于計算機網絡是面向普羅大眾,方便非專業人士操作使用的實用性技術設備,因此人性化設計是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從現在計算機網絡的使用情況來看,基本網絡技術的學習與掌握有明顯的“零起點”特征,即使用者幾乎不需要掌握很多基礎性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能,可以不考慮網絡的運作原理,僅僅以使用為最終目的,很快就能熟練運用計算機網絡的一些基本功能。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無論操作者是否掌握或掌握了足夠多的相關知識,他們都可以隨時接觸、學習、運用最新的實用技術。接口性軟件的發展,更具生動形象的圖形界面,功能強大但操作簡單的電腦軟件,以及語音識別錄入設備的不斷完善,等等,徹底打破了計算機網絡的壟斷被專業技術人員壟斷的局面,促使網絡以驚人的速度涌進尋常百姓家。對中學老師來說,年輕教師能夠快速接受掌握新知識,甚至有不少已經是電腦網絡方面的行家里手。老教師們對電腦網絡的熟悉和操作可能需要一個學習過程,但由于自身的素質比較高,幾乎不會遇到根本性的困難,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更能讓他們很輕松地掌握基本的電腦網絡操作技術。比如:令很多不會拼音的老教師感到棘手的打字難問題,隨著手寫板和語音識別軟件的出現,已經得到了徹底解決。現在大多數年輕家長也對因特網或者是手機網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說,現在的教育者們能夠很好運用網絡資源進行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們通過運用網絡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否可行,關鍵要看通過運用網絡能否有效改善現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除了上述中學思想政治課存在的不足外,現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溝通,造成教育的針對性和連貫性不足的問題。通過運用網絡,學校教師除了能夠運用網絡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與家長之間建立動態反饋機制,校方可以通過與家長的交流,動態掌握學生在家中的表現情況,同時將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及時反映給家長,有效協調學校與家長共同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和科學性。由此可知,通過網絡提升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對教育者來說是可行的。
三、因特網功能強大,覆蓋面廣,作為教育手段可行。
通過網絡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否可行,還需看網絡能否成為教育者的有效教育工具。如果學校和家長都認同網絡可以有效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是教育者們卻沒有網絡資源可以利用,那么運用網絡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仍然是不可行的。
計算機、網絡等基本硬件設施是實施“網絡教育”的基本前提條件。目前,計算機網絡資源的普及工作在我國已取得長足的發展,聯網電腦臺數、網絡用戶數、中小學生已接觸電腦網絡人數等基礎性指標正在大幅提高。此外,隨著中小學生網絡普及率的迅速上升,校園網絡建設也逐漸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重視,并給予了許多政策性補貼與支持。2000年,教育部制訂計劃,要求從2001年起用5―10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中小學基本信息技術教育,實施“校校通”工程(現已基本實現),促使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相互帶動,力爭實現全國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確保90%左右的公辦中小學校用上互聯網或中國教育衛星網絡,讓中小學的每一名學生、老師都能分享網絡教育資源,有效提高全國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水平,讓所有教師都能夠通過網絡實現繼續教育,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目前,盡管極個別的偏遠山區和農村中小學校網絡建設還沒有覆蓋到,但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鎮中的中小學校已具備了網絡教學的基本硬件設施。并且,隨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教學的經濟成本在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建立多媒體教室,思想政治課的網絡教學指日可待。此外,現在家庭電腦的普及面已非常廣泛,算上手機網絡,幾乎所有的中學生家長都已入網,如果運用得當,則家長利用網絡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方便的。由此可以斷定,現在的教育者都已擁有了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資源,證明了通過網絡增強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可行的。
以上針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個主要因素,簡單分析了通過網絡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可行性,證明了受教育者是期望教育者們運用網絡資源進行教育的,并且網絡教育能提高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證明了教育者們愿意并有能力運用網絡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網絡資源可以提高教育者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率;還證明了教育者們有現實可利用的網絡資源對中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認定,通過網絡提高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想法可行。
參考文獻:
[1]葉偉民.網絡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挑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8.
一、引言
我國的法語專業教學已有百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法語學習者已達10萬人;開設法語專業的大中院校也呈急速上升趨勢,在2003年—2010年的8年內增長2倍,其數目已達百余所。如何培養高端的法語人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已成為國內所有設立法語專業的高校共同肩負的使命。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在教育領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計算機游戲在教育中的使用已經成為研究者長期關注的焦點。目前,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國法語界在這方面顯然滯后。《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潮流,是國家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提高國民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化人才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鑒于此,筆者認為應該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大學法語教學中,這是法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并不是嘩眾取寵。
二、網絡3D虛擬游戲的發展歷程及其教育意義
網絡游戲最初是以MUD的形式出現的。1978年,一位英國大學生開發了一個名為multi-user dungeous(多用戶城堡,英文縮寫MUD)的計算機程序。MUD是一個多用戶探險游戲,它主要以文本表示為基礎,以客戶機/服務器模式運行,是一個通過網絡連接的、多用戶參與的、可由用戶自主擴張的虛擬現實環境(Bruckman,1992; Curtis,1993; Cassidy,1994)[1]。
后來MUD發展成為一個面向對象的程序即Mud Object Oriented(MOO),它通過對由各種MOO對象構成的核心數據庫的共享向用戶提供虛擬社會環境。它允許用戶在MUD虛擬世界中,通過編寫MOO代碼創造對象,并為創造的對象定義可具有的行為(Hayes & Holmevik,2001)[2]。這樣實際上就是用戶創造和擴展了他們的虛擬空間環境。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應運而生。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Virtual Reality),其典型的應用便是以Second Life(法語名為Sim 2)為代表的高級網絡3D虛擬游戲。該類網絡游戲除保留了先前基于文本的探險游戲的一些主要特征外,還集三維圖形生成技術、多傳感交互技術及高分辨顯示技術于一體,生成三維逼真的虛擬環境,整合了基于視聽技術的新交互特征(使用者戴上特殊的頭盔和數據手套等傳感設備,或利用鍵盤與鼠標等輸入設備,便可以進入虛擬空間進行實時交互)而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隋志娟,2004)[3]。
網絡3D游戲不僅具有傳統游戲的趣味性、目的性和自由性的特征,還融合真實情景性、互動性等與學習相關的屬性。它所創造的虛擬環境能夠支持同步或異步的、基于文本或視音頻等多種方式的人機和社會交互并且為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協作學習提供了可能。在虛擬環境中,學習者能夠運用多種感知,如聽覺、視覺學習語言。游戲的高沉浸感使他們暫時忘記現實生活,身臨其境般地進入到虛擬的學習世界中來,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更好地獲得知識(Micka?觕l Roy,2012)[4]。另外,網絡虛擬游戲的“非生產性”要素還能讓學習者感受到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因為這種游戲活動不帶有任何物質上的利益。網絡3D游戲的上述潛在教育價值能夠很好地支持語言學習,而語言學習理論的發展則為網絡游戲在語言教學中的使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網絡數字游戲適用于法語語言學習的理論基礎
1.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視角看虛擬數字游戲所具有的潛在語言學習優勢
建構主義,又稱建構—闡釋主義,是認知理論的一個分支。該理論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后來,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如維果斯基、奧蘇貝爾、布魯納等又從不同的角度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建構主義的理論。
Kafai和Resnik是當代建構主義領域比較有影響力的兩位心理學家。他們在1996年出版的Constructionism in practice:Design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5]一書中,提出了關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已有的經驗與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其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等)的交流、協作,并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最終以意義構建的方式來實現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突破了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學生要充分發揮其自主性,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主要起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網絡3D游戲為學習者創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者進入計算機支持的豐富的情景化活動中,通過與他人的文本的、視聽的交互、協作,參與知識的構建。在這個環境中,學習者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團體或者協作團體是重要構成部分,教師不是學習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而是學生法語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網絡游戲提供的學習環境能夠瓦解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傳統的師生間、優生與差生間的等級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際交往的平等性。學習者的匿名性可以保證每個人自由的發言、自由的傾聽,對于協作學習十分重要(邵瑞珍,1997)[6]。
2.從情景認識理論的視角看虛擬數字游戲所具有的潛在語言學習優勢
“情境”即context。原意為上下文、文章脈絡之意,也就是說教學應該讓知識成為脈絡和體系,這樣能增強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情景認知理論是在心理學理論和其他學科理論基礎之上,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重要學習理論。其代表人物布朗、科林斯與杜基德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7]中,提出了情景認知理論的基本觀點: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產品的一部分。他們強調的是知識來源于真實的活動和情境,知識只能在運用的過程中才容易被完全理解。而網絡3D游戲的設計幾乎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情景為背景的,它使語言與具體情境相結合,給語言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學習者玩游戲的過程就是與環境、伙伴交互的過程:接受新的知識,傳播已有的知識。在這種接受與傳播的循環往復中,鍛煉聽、說、讀、寫等技能,實現語言知識的完全理解。
根據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情景學習理論的先驅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情境認知理論中的學習是一種文化適應,認知過程是學習者實現文化適應的過程,即學習者在文化實踐過程中,通過觀察和反思周圍人的行為,接受相應的觀念,模仿相應的模式,從而得以規范自身行為。在網絡游戲提供的絕佳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通過提問、澄清等形式,更清楚他們在語言使用中的錯誤(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內容、語篇等方面)。也就是說,交互使學習者發現自己的語言形式與較高水平者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學習者必須思考自己的語言問題,重新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提高自己的表達水平以達到順利交流的目的。文本、語言等多種交流渠道提供了即時反饋和永久性記錄,便于對自己的語言形式輸出進行監控,便于在交流中解決問題。著名的語言學和文學研究者James Paul Gee在其2003年出版的著作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8]中就指出,游戲可以作為“完整的教育實踐模型”整合到現有的學校教學課程中,它能夠讓學習者在交流中解決問題,并把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到其他領域,積極發揮游戲的知識獲得與學習的作用。
因此,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數字游戲具有以下潛在的語言學習優勢,如下表(表1)所示:
四、國內外關于網絡3D虛擬數字游戲法語語言學習研究的典型實例
1.國內基于網絡3D虛擬數字游戲法語語言學習研究現狀
筆者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樣品來源,分別以主題:“游戲化學習”、“游戲式學習”;時間:2000—2012年;范圍:全部期刊;匹配方式:模糊等進行檢索,剔除無關樣本,共獲得與“游戲化學習”相關的文章樣本113篇。從文章數量上來講,把“游戲化學習”與“英語學習”相結合的文章共計100篇,而與“法語學習”相結合的文章只有6篇;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內關于游戲化語言學習主要以英語教學理論研究為主,且多側重于小學英語游戲化教學的研究,而關于游戲化法語語言教學的文章還停留在以介紹無計算機輔助的純游戲為主的刀耕火種的階段,對游戲化學習的研究缺乏理論闡述,運用實驗研究法等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數,對法語語言網絡游戲化教學這種新型學習方式的介紹和理論分析的文章數量幾乎為零。
2.國外典型的基于網絡3D虛擬數字游戲第二外語學習研究實例
下面筆者將探究國外三個比較典型的基于虛擬數字游戲第二外語語言學習研究實例,以期為我國進行基于游戲化的法語語言學習提供參考和借鑒。
表2 以學習者為中心基于網絡3D虛擬游戲環境進行第二語言學習研究實例
如表2所示,Micka?觕l Roy在2012年在法國南特市舉行的關于語言教學法研究的國際研討會上所做的題為Apprendre les langues dans un environnement virtuel hautement immersif?[4](《高沉浸的虛擬環境中的語言學習》)報告展示了他所進行的混合式研究。該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以法語為第二語言的德國中學生和以德語為第二語言的法國中學生,年齡在13~14歲之間,語言水平達到歐洲統一語言參考框架A2級。研究主要探究了中學生在網絡3D虛擬游戲Thélème和角色扮演游戲中進行的法語聊天活動,并通過現場觀察法,問卷調查、訪談、聊天轉錄分析(Micka?觕l Roy,2012)[4],分析顯示出以下數據結果:虛擬環境的高沉浸感和臨場感對學習者外語語言交際策略的使用和發展非常有幫助。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為學習者配備了高仿真虛擬空間、頭戴受話機等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以便讓他們身臨其境地置身于角色扮演游戲Thélème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情景式對話,漫步于時空中,尋找合作伙伴,一起參與斯特拉斯堡教堂的重構。
DANT(Didactics assisted by New Technologies,即新技術輔助教學)項目是由歐洲社會基金和私人企業提供資金的在全意大利范圍內展開的教學研究項目。在該項目中,研究者運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意大利全國的中小學生運用游戲進行意大利語學習的效率進行了實驗統計分析,主要目的是分析游戲與語言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Patricia Wastiau,Caroline Kearney,2009)[9]。研究者以學校為單位,把每所學校的學生按不同的年齡段分別分成兩組,一組使用游戲進行意大利語學習,另一組不使用。數據分析結果顯示:7~8歲段的兩組的意大利語學習成績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差別:使用游戲進行學習的一組平均成績為51.72,不使用的一組則只有48.50;而在9~10歲段的成績分別為51.68和48.16。因此,網絡游戲對于提高學生的外語成績是相當有幫助的。
同樣在歐洲,于2002年開展的信息與多媒體研究項目則是由丹麥政府提供資金支持。該框架下的一個小樣本個案研究以12~13歲的丹麥H?覬jby小學5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Sims 2(模擬人生)”、“哈利·波特和阿茲卡班的俘虜”等3D網絡游戲對提高學生丹麥語語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影響(Patricia Wastiau,Caroline Kearney,2009)[9]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游戲的高現實感有助于學生對語言概念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游戲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比如區分單詞的陰陽性并找出其區別。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研究者了解到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網絡游戲能夠激發其學習語言的動機,幫助其學習;90%以上的學生對他們的最終學習結果感到滿意或者非常滿意。教師的意見反饋說明了網絡游戲能讓學生高度投入學習,即使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也能完全投入。
通過對上述三個典型事例的對比,筆者不難發現:在內容上,目前國外基于網絡3D游戲環境下的第二語言學習研究主要注重應用與評價等實證研究;注重從語言社會交互的視角探究目標語的交互和合作人際關系的構建;注重在游戲化學習的潛力、游戲化學習作為外語教學中一個新興的范例和游戲化學習中的外語教學設計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實驗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實證主義方法進行游戲化語言學習的實證研究。
筆者還可以發現:國外基于網絡3D游戲環境下的第二語言學習研究主要以日耳曼語族、拉丁語族的語言為主,其中針對網絡游戲下的法語語言學習的研究還比較少,將游戲應用于中國環境下(學習者母語為非拉丁語和日耳曼語)的法語語言學習更是鮮有研究。因為以漢語為主的漢藏語族與日耳曼語族、拉丁語族大不相同,加之學習者所處的社會學習背景的不同,3D游戲應用于中國背景下的法語語言學習與應用于歐洲學習者身上的語言學習相比具有更大的挑戰性,需要考慮和注意的因素更多。那么如何將3D游戲引入我國的法語教學,將游戲與傳統教材很好地配合,達到教學目的呢?筆者將舉例說明。
五、3D法語游戲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應用于課堂實例
1.將Thélème為代表的3D法語練習游戲(jeux exercices)應用于課堂實例
游戲介紹:Thélème是一款針對法語學習的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Thélème將玩家引入一個幻想的中世紀地區。這個地區由一個城市、一座城堡、一片鬼怪出沒的森林、一些田地、一個平原和一座實驗室構成。玩家將由不同的人帶領完成游戲任務。每完成一個任務,玩家就能積累一定的經驗值和財富值。玩家的經驗值可以提高玩家的等級,其分值受到玩家與他人交流時法語字句的準確程度和質量的影響。雖然Thélème游戲的形式比較傳統:玩家要創造自己的化身,單獨或協作完成任務,級別越高形象越豐富(Thomas Constant, 2011)[10],但是它給玩家提供了一個學習法語的絕佳語境:玩家進入任何一個游戲情境,點擊游戲平面中的任何事物,該事物對應的法語單詞就會彈出,并伴有單詞的讀音。此外,玩家可以與游戲情景中的人物或者其他玩家進行對話,教師在對話中的介入則有助于糾正玩家的語言錯誤,控制對話乃至整個游戲的進程,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需要指出的是,Thélème中所有的對話都是有聲對話,這讓學習者把單詞的拼法和讀音結合起來學習,有利于學習者學習及時糾正發音。除此之外,玩家也可以與比其低一級別的玩家進行討論,形成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平等的交流,進一步熟悉游戲中使用的法語詞匯。
教學對象:法語專業大一學生;法語水平:初級階段。
教學目的:讓學生識記一些常見肉店食品,比如牛排(le steak)、豬肉(la viande de porc)、面粉(le farine)、羊肉(viande de mouton),肥肉(viande grasse)、咸肉(viande salée)、肉末((viande hachée)、肉餡(la farce)、肉排(la c?觝telette)等;掌握常見重量單位及貨幣單位,比如公斤(le kilo)、磅(le bascule)、歐元(l’euro)、美元(le dollar)等;學會如何付款,以及怎樣討價還價。
授課形式:向學生說明游戲的目的,消除部分學生的顧慮,使之真正認識到通過游戲也能實現同樣的學習目標。進入Thélème游戲登錄首頁:http:///,師生每人注冊一個賬號,進入游戲。教師首先把游戲規則告知學生:用鼠標點擊不認識的物品的圖案,屏幕上會顯示對應單詞的拼寫并伴有讀音;遇到困難可向好友求助。該課前準備時間為5分鐘。然后師生一起進入游戲的第三階段:在城市的肉店購物。學生可自由發揮,與肉店店主進行對話,詢問想買食物的價格,討價還價,最后確定物品的重量并進行付款。教師通過文本和滾動的臨場效果進行監控,并糾正學生所犯的單詞或語法錯誤。教師需將該階段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使之與課堂學習這個中心很好地結合。最后可讓學生做一個游戲活動總結(le résumé),在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常見肉類詞匯的基礎上,鍛煉其總結歸納的能力。
該游戲作為輔助手段應用于法語教學的優點:該游戲短小精悍,可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減少課前準備時間;有利于老師控制游戲進程,將整個游戲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使其與學習這個中心相結合;學生能夠運用聽覺、視覺學習語言,提高學習效率;對話練習也相對簡單和快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快速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游戲可自動檢測學生對話的正誤)。
主要缺點:游戲的娛樂性比較有限。
對傳統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游戲場景與學習內容的聯系非常密切,且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游戲中穿插了當課知識點或者已學知識點,既激發了學生對游戲的濃厚興趣,又能及時復習和學習法語傳統知識點;游戲的全部過程為20分鐘左右,可實現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較好配合,達到課堂學習的目的。
游戲截圖:參見圖一。
圖一 Thélème游戲截圖
2.將Assassin’s Creed為代表的3D法語寫作游戲(jeux pour l’écriture)應用課堂實例
游戲介紹:Assassin’s Creed(殺手的信仰)是一款動作/冒險游戲。玩家可以在游戲的世界里到處漫游。在游戲中,玩家要扮演的角色名叫Desmond Miles。Desmond由一種名為Animus的網絡進入過去的世界,他的任務是阻止12世紀的兄弟殺手會的頭目Alta?觙r Ibn La-Ahad從圣殿騎士團騎士(des Templiers)手中奪取 “亞當的蘋果”(les “ Pommes d’Eden ”),阻止其統治全世界(Thomas Constant, 2011)[10]。
通過游戲中虛擬的Animus網絡,完全消除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距離。游戲的主角必須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這對玩家的策略和統籌規劃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游戲對12世紀的時代背景也做了詳盡的描述,有助于玩家豐富歷史知識。在游戲的第一節及后續節,玩家可以通過逼真的三維圖像直觀地感受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福羅倫薩、巴黎和羅馬的城市全貌。游戲中也出現了百科全書式的文化知識,還有關于城市建筑和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的準確信息。
教學對象:具有一定法語基礎的法語專業大三學生。
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與宗教、建筑相關的詞匯,學會描寫建筑物,并了解12世紀的東西方社會、文化的不同。
授課形式:教師首先將這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告知學生:學會描寫12世紀的巴黎與大馬士革的城市全貌。其次根據課本提供的巴黎全貌及巴黎圣母院圖,教師帶領學生掌握與宗教、教堂相關的詞匯(這些詞匯有利于學生做出對建筑的詳細描述),如基督教(le chrétien)、教堂(la cathédrale)、防御工事(la fortification),同時引領學生對城內不同的建筑進行分類,如風格獨特的拱門(l’arche)、軍事設施(installation militaire)、服務設施(établissement de service)、娛樂設施(établissement de divertir)等。該階段持續時間大約為10分鐘。然后師生一起進入游戲,12世紀大馬士革的清真寺(mosquée)便會呈現在眼前,此時教師讓學生觀察清真寺的建筑風格(style de construction)和裝飾風格(style de décoration)。隨著游戲的深入,學生可以概括出12世紀的大馬士革城市全貌(le panaroma)。教師需要注意控制該階段的時長,盡量在15分鐘內。最后結束游戲,此時讓學生運用在課本上和游戲中學習到的詞匯進行景物的描寫。學生通過對東西方兩座城市的比較,可以得出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建筑風格,并就此與同學進行口頭交流,鍛煉其表達能力。
該游戲作為輔助手段應用于法語教學的優點: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不同的游戲場景;游戲的良好3D數字動畫效果和高分辨顯示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學生的沉浸感,感受古老建筑的獨特魅力,增強其描述能力;既可以運用于法語書面表達課程(如城市建筑的描寫),又可以用于法語口頭表達課程:學生與同學交流其游戲經歷、所見所聞,有利于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主要缺點:教師和學生的前期準備較長;游戲情節的復雜化對教師控制游戲長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須嚴格控制每個階段的時長。
對傳統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游戲場景與學習內容的聯系非常密切;游戲很好地結合了傳統課本上的內容,補充了課本上沒有的信息;在游戲中學生能使用當課知識點,激發了學生對游戲的濃厚興趣,鞏固學習了法語傳統知識點;游戲的全部過程為20分鐘左右,可實現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較好配合。
游戲截圖:參見圖二。
圖二 Assassin’s Creed 游戲截圖
六、結語
就現階段國內的法語教學來講,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古板、教學設施不完備等原因,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和法語教育的多樣性。游戲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能提高學生熱情的教育方法在國外被廣泛使用,但在國內的法語教育中卻很少被提及。本文首先從理論角度闡釋了網絡虛擬游戲應用于法語教學的理論基礎,然后研究分析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最后列舉了一些3D法語游戲作為輔助手段應用到法語課堂的實例,并綜合考察了其利弊。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網絡3D游戲集傳統游戲的趣味性、目的性、自由性及真實情景性、互動性等學習相關的屬性于一身,為學習者創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者進入豐富的情景化活動中,通過與他人的文本的、視聽的交互、協作,得以實踐聽、說、讀、寫等四種技能,鍛煉社會協作能力,增多角色扮演和承擔風險的機會,并促使學習者實現文化的適應,參與知識的構建。此外,網絡3D游戲的設計幾乎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情景為背景的,它使語言與具體情境相結合,給語言學習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高沉浸感的游戲讓學習者身臨其境,促進了虛擬學習社區的形成;“非生產性”要素讓學習者感受到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由此可見,3D網絡游戲彌補了傳統教育方式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因此3D網絡游戲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應用到法語教學中是完全可行的,并非嘩眾取寵。
但是,在法語教育中,游戲利用法還有很多問題未解決,例如,游戲在法語教育的初級階段能起到很好的刺激動機產生的作用,但是到了法語學習的高級階段,是否能持續這一作用尚未考察。這些問題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探究和解決。
參考文獻:
[1]瞿堃,顧清紅.教育MUD/MOO——獨具魅力的網絡化學習環境[J] .電化教育研究,2000 (1):35-39.
[2]CA Hayes,JR Holmevik, High wired: On the design,us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al MOOs [M].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
[3]隋志娟.MUD/ MOO/ VR 的外語教學應用及前景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4]Micka?觕l Roy,Apprendre les langues dans un environnement virtuel hautement immersif ? [R][2012-6-7]. http://google.fr/url?sa=t&rct=j&q=Apprendre+les+langues+dans+un+environnement+virtuel+hautement+immersif+%3F&source=web&cd=1&ved=0CEUQFjAA&url=%68%74%74%70%3a%2f%2f%77%77%77%2e%65%76%65%69%6c%2d%33%64%2e%65%75%2f%64%6f%77%6e%6c%6f%61%64%73%2f%41%63%65%64%6c%65%32%30%31%32%5f%52%6f%79%28%33%29%2e%70%64%66&ei=CNsAUa2IKIyViQePsoGIAg&usg=AFQjCNGv_PnrDIiVOOmejWXxt72XwktJyA&bvm=bv.41248874,d.aGc&cad=rjt.
[5]Kafai,Y.M.Resnik,Mahwah NJ,Construction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學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
[7]JS Brown,A Collins,P Duguid,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
網絡和語文教學的主要作用體都是中學生,而網絡改變了傳統上的中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習慣,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的問題。主要問題包括以下三點。
1.網絡語言
詞語表意模糊,如“偶喜歡”(我喜歡)、醬紫(這樣子)和斑竹(版主)。這些字我們通常認定為錯別字,但多數學生已經一定程度上接受這些字和詞語的用法。這勢必將學生引入一個誤區,只要音相同,字對錯無所謂;語言形式錯綜復,如“I服了U”(我服了你)。有些句子數字、英語和漢字夾雜,像這樣的句子如果在書面表達上出現,將使語言形式錯亂;語言口語化,像“難過的要死掉了”“……的說”這些詞語和用法在規范的漢語中沒有的,違背了常人的語言習慣。
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非常大,而學生的判斷力、自制力又相對較弱,如果他們在為了掌握語言規范之前就過多地被不規范語言熏染,對其今后的語言能力的發展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2.電子閱讀
電子閱讀是一種由文本的變化所帶來的新的閱讀方式。隨著日常生活水平和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電子閱讀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日漸成為高中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閱讀的開放性、豐富性和互動性等特點,一方面為初中生閱讀提供了海量的閱讀資源,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種種弊端和隱患。如頻頻出現不規范的網絡語言,信息垃圾太多,會讓學生沉迷、迷失自我、浪費時間、損害眼睛等。
3.移動設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普及率也越來越高,人們對移動設備的依賴性也越來越高。
中學生甚至部分小學生都人手一臺移動設備(主要為手機),移動設備一方面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通訊,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移動設備上。
二、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網絡的方法
作者根據對初中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和學習特點,總結了以下幾種運用網絡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1.網絡工具的運用
網絡工具包括很多,如搜索工具、媒體工具、聊天工具等。在這些工具中,網絡聊天工具在初中學生中的使用率很高,而一般網的絡聊天工具年輕教師同樣會使用。這樣網絡聊天工具理論上可以成為學生和教師之間課堂以外的另一種交流方式。由于初中學生好奇心較強、自我表現聊欲望強和怯于與人直接交流的特點,同時在課堂上一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都被限制。通過網絡聊天工具可以讓學生敢于與老師交流,并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網絡課堂。組建基于網絡聊天室的網絡課堂,討論一些與課本相關的語文知識、文學常識等等,在網絡課堂上避免使用網絡語言,并保持一定的秩序。這樣既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也增加了學生的語文知識。
2.網絡資源的提供
網絡創造比較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提供良好的基礎。教師按照課程的結構,在網絡上建立完整系統的教學信息資源庫(包括教和學兩方面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由學生根據需要,通過點播視頻,多媒體信息或選擇教學課件等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選擇余地。網上有豐富的電子資源,如電子閱覽室,電子圖書館,網上期刊,網上書城,學生只要掌握一定的網絡通訊操作技能和資料檢索能力,就可通過網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獲得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查找資料,并且不再需要保持對于自己的體驗與看法的沉默,利用新媒體,學生能夠制作文章、說明、聲音、視頻圖像等,參加不同的討論并且附上他們的進一步解釋。現代社會“從動手做中學習”成為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對于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有著一種個人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布置一些課外作業,如文學大師資料的收集,一些比較生疏的詞語的語義查詢。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學生通過網絡, 自己收集組織材料,并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雖然網絡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新的契機和途徑,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網絡。所以教師在使用網絡輔助語文教學的同時應該確保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三、結束語
本文從網絡技術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的問題和影響出發,對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采用網絡技術面臨的問題、可行性和方法進行了研究和討論。為中學語文教師進行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嘗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的核心,考試是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手段,考試有評定、診斷、反饋、預測和激勵等多種功能[1],它對教育、識才、用才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為學生成長成才以及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考試也應當為這一教育目標服務。考查學習能力應成為考試的主流,應該摒棄目前只重視考查識記能力而忽視解決具體問題的學習能力的考試。
什么是好的考試?好的考試應該能夠充分發揮考試的各種功能,而且不增加學生負擔,學生真正掌握相關技能和知識。網考作為一種新型的考試方法,因其信息量大,多媒體化信息呈現能力強,使一些傳統考試無法考查的內容也在網考中輕松實現,如對圖片,音頻,視頻信息相關內容的考核,這些是傳統考試所無法做到的。這些多媒體的考試信息所反映的知識也更接近學生日后工作中所面臨的工作場景。生動、直觀的實例教學法和借助現代技術的現場視頻等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正在成為新時期高等醫學教育方法的有效補充手段【2】。隨著科技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考已經成為考核評價的趨勢。目前社會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均采用標準化考試,避免了閱卷中的個人偏奇。很好地完成了公平,有效地評價目的。
我校的情況:
我校近幾年進行了網絡考試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師和學生中受到廣發的好評,大家一致認為考風好了,隨之帶來的是好的學風,同時學生在能力提高上也有了質的飛躍。思考問題更周到,回答問題邏輯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我校目前的考試終端可同時安排400人完成網絡考試,到本學期末計劃達到1000人的規模,可很好地滿足各學科的考試要求。形態學實驗室也具有自己的服務器與考試終端,改造后也可以安排300余人同時在線考試,這對階段測驗和形成性評價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我校目前使用的題庫系統是考易題庫系統,各教研室組織教師對試題進行編輯導入,并組織學生進行期末的網絡測驗,學校對題庫制作和網絡考試進行相應的培訓、并定期進行驗收評比,督促和監控試題質量。經過幾年建設和使用,教師們普遍體會到網考帶來的益處,特別是學風和考風的變化令教師們興奮。同學們也逐漸接受了這種新型的考試方法。
一、在使用中,對網考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網考增加了考試公平性
網考是標準化考試,教考分離,可以提高教師授課積極性。考試中試題的隨機性避免學生作弊,有利于改善考風和學風。可逐漸形成無監考考場。有利于學生誠信觀念的建設,對整個社會的誠信水平提高也有極大的幫助。考試后可以直接看成績,避免考試后‘人情分’現象的發生。不需要教師批閱,避免評卷中教師的個人主觀性帶來的成績偏奇。
2.網考提高了考試效率
網絡考試內容的多媒體特點特別適用于醫學,對形態學考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可以考察圖片相關題目,提高該學科的應用性和實驗課授課質量,避免死記硬背的現象。以考察能力為主,減輕學生負擔。教師們普遍發現實驗課效果提高了,為日后的各課程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考核后可直接查看試題質量分析,有利于做統計分析,并反饋教學。并可根據考試分析剔除質量差的題目。
3.網考注重經濟原則
網考是無紙化考試,節省樹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標準化考試節省教師閱卷時間,并可以避免閱卷統分中差錯出現。
二、題庫建設及網考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網考在我校還屬于起步階段,經驗少,學生和老師還需要有適應過程,題庫中試題數量和質量也需要提高,考試的時間安排及組織形式也需要實踐檢驗。
1.題庫建設的各個環節要規范化
題庫容量要大,為保證考試質量,建議使用專家組卷模式組卷,組題后教師應進行仔細認真的檢查。剔除或修改的題目應在總庫中操作。同時要保證每年不少于10%的試題更新。題庫建設中還應注意逐漸減少識記性題目在整個題庫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案例分析或圖片相關題目的數量。題庫可進行院校間協作建設。題庫建設中要特別注意規范化建設。特別是主題詞設定要在規劃階段就做好安排,避免后期修改帶來的麻煩。
2.考試安排要嚴謹有序
對主觀題網上考試及閱卷存在難度而造成主觀題考核缺乏問題,我們通過網考客觀題與形成性評價主觀題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來彌補。最終的評價成績包括了該兩部分的成績。面對學生人數多需要安排多場考核會出現重題及漏題的情況我們通過增加題庫容量的方法解決。同時考試設備要專人維護,并做好題庫的保密工作。
3.要重視考試后的評價反饋
考試成績是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測評任課老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情況、命題、監考、閱卷等各個教學管理環節的有效手段,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評價作用【3】。
測試后的試題質量和學生成績的基于統計原理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分析可以起到反饋教學的目的。我們通過分析發現學生網考成績普遍存在比傳統考試成績低的現象,分析發現因為每題設定了最長答題時間,且不可回看,造成部分學生答題較匆忙,存在交卷較早,缺乏認真的審題和仔細的思考,出現非知識性失分,這是學生對這種考核方式不適應,存在焦慮情緒造成的。與趙鐵【4】的研究結果一致。
對同學們不適應考試方式的問題教研室通過增加相應的練習讓學生熟悉考試形式和內容,降低考試模式改變對學生造成的考試壓力。今后考試還可以增加單個題目的限定答題時間,要求同學在規定的總考試時間完成答題即可。這樣可很好地解決學生在考試中過度緊張匆忙答題的問題,有利于發揮正常水平。考試前可以建議學生最初的幾個題目讓系統自動提交答案,以緩沖開始考試時的緊張情緒,待到心情平靜后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答題。
我們在題庫的使用中也發現了一些軟件設計的不足,如對試題信度,效度和區分度、難度的良限值要求過于嚴格。造成題目分析中出現學生成績偏低但試題難度卻出現容易的矛盾現象。題型設計存在不完善的情況,對形態學涉及圖片的題目在題型選在上遇到困難,單一題型必須是單一時間與分值的系統設置使我們在命題中無所適從,圖片單選題與普通單選題在分值及答題時間設置上不能體現應有的差別,這個可以與軟件開發商聯系進行系統修改,可適當增加具有各專業特色的題型。
網考在我國還處在摸索階段,但其在考試中的巨大優勢已經顯現出來,它代表了未來考試的方向,特別是對醫學類專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們在硬件和軟件建設上應該加快速度,全國通用的公共題庫建設也應該提上工作日程,希望網考能為醫學教育水平的提高做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澤國,姜虹娟.學生應對考試的方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于麗(1971-),女,內蒙古興安盟人,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應用。(天津300387)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基金項目“教育技術專業網絡實驗課程體系的設計與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52WQ57)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0-0090-02
研究型教學與研究型學習是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以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為目標,為學生具備自學能力打下堅實基礎。文章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特點,探討如何有效地將研究型教學引入該課程,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一、研究型教學的意義
目前國內高校在創新教育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的教學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到位;教學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脫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考核體系中只注重對知識的考核,而忽略對實踐創新能力的考核等。因此,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為目標的研究型教學,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趨勢。在高校課程教學中引入研究型教學,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不僅成為適應社會的人才,更能成為改造社會的人才。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互滲透、密切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科學,它的應用已經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當代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計算機網絡技術”作為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在整個學科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網絡基本應用、網絡管理員或網絡工程師和網絡相關科學研究。其中,網絡基本應用的目標是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具有熟練使用計算機網絡和簡單網絡故障維護的能力,這是現代人才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網絡管理員與網絡工程師是培養掌握網絡集成、網絡管理與安全、網絡編程等技能,并專長于其中某一項的專業技術人員。這一層次的人才,既要具備較好的理論知識,又要充分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是培養該類人才的基本策略。
高等教育中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涉及大量基礎理論、基本模型,還要與當前的工程經驗和工程實踐密切結合,為社會培養既具有較高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網絡應用技術人員。然而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課堂參與度低;課程講授過分重視確定性、陳述性和記憶性的材料,忽視原理性、策略性、創造性知識教學;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實驗教學環節薄弱等問題長期存在。學生總體的感覺是教學內容過于抽象、空洞,知識陳舊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研究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可見,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十分必要。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方案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改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在多年發展的基礎上,“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已經具有自身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基礎理論知識相對成熟,在教學內容中的基礎理論知識的選擇上應該兼顧新興技術。例如,當前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廣泛應用的工業標準是TCP/IP協議棧,而OSI參考模型對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卻沒有被廣泛應用,因此,只需要選擇介紹其特點和網絡體系結構的意義就可以了。
在教學方法上,重學術深度,即教學內容深層次的內涵,而不是教學難度。追求教學深度,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教學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創新精神。挖掘教學深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從“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發展歷史挖掘基本教學內容的深度。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學發展史以及相關的人物故事,以激發學生的鉆研精神。例如,講到分組交換技術對計算機網絡發展的重大意義時,強調分組交換技術的提出以及當時多個科研隊伍的研究狀況,可以突出人物Leonard Kleinrock,當時他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名研究生,第一個分組交換技術的公開工作者。通過這種方法告訴學生,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歷程中,有很多在校大學生都參與到其中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鉆研精神。
二是從“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基本理論挖掘教學深度。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一些概念,看似簡單,實則內涵豐富,要引導學生從更深刻的層次上分析和理解這些內容,就有可能使學生創造性地應用這些概念。例如,介紹OSI參考模型時,可以介紹其三級抽象的內涵和意義,以及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貢獻,以鼓勵學生在具有相關技術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計算機網絡技術體系結構的研發工作,以提高包括網絡安全性等內容在內的網絡技術服務質量。
三是從“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實例出發,分析挖掘基本教學內容的深度。當今社會,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網絡技術的一些概念、原理看起來枯燥無味,單從講授方式入手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在講解這些內容時引入相關實例,對典型的案例展開分析、討論和評價,學生看到了相關理論活生生的應用,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例如,講到ATM技術時,引入早期某高校花巨資建設ATM校園網,但沒有被廣泛應用的案例,從中分析ATM網絡的特點和實現技術,這樣從生動的案例分析展開知識的講解,體現了知識與現實的相關性,使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有了一定的實際應用經驗。
在教學手段上,還要大量輔助以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展示教學內容。尤其是利用動畫技術,可以將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和工作原理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例如將數據包在發送方的各層封裝過程以及接收方的依次解封過程,利用動畫方式演示出來,既形象生動,又容易理解和記憶。為了便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輔助使用各種相關工具。例如,借助Iris工具,可以捕捉并分析各種數據包結構,學生在該軟件的幫助下,可以看到MAC幀、IP數據報、TCP報文等相關協議數據單元的內容和結構,這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網絡協議提供了幫助。
(二)布置課外學習任務,完成知識擴展
長期以來,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而研究型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鼓勵學生不要滿足書本上的知識,而要研究和掌握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基于課程教學內容而又略高于教學內容的資料和獲取資料的各種方法。這樣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學生搜集資料,閱讀文獻的良好習慣。
(三)設計綜合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要格外重視實驗教學環節,它不僅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更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在試驗教學改革中,要從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告訴學生“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結論是什么”,改變為讓學生去思考:你能做什么?怎么做?結論是什么?即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根據現有條件,自主設計實驗。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基礎實驗,其中多為驗證性實驗,驗證網絡技術的相關原理。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是先告訴學生本次實驗要驗證哪個理論,實驗的步驟是怎樣的。實驗沒有懸念,也就沒有吸引力,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今同一實驗,并不提前告知學生要測什么,只是設計了實驗的多組數據,讓學生去思考、去實踐,并對實踐結果進行比較,最終得出相關結論。例如,在驗證子網掩碼作用的實驗中,設計多組實驗數據,讓學生去實踐、去思考,最后總結歸納出子網掩碼對子網劃分的作用。
第二層次的實驗是擴展性試驗,這類實驗可供學生選做,以拓展學生的實踐技能。擴展性試驗主要包括網絡安全、網絡管理、網絡工程等相關方面,這就要求學生在完成此類實驗之前,必須完成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學習。而這類實驗多從生活和生產經驗中來,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生活實踐中獲取的不同方面的網絡知識,在這里都可以進行驗證。同時,學生有意義的經驗也會被收錄,補充到擴展實驗中來,從而實現隨時補充隨時更新的有效機制。
第三層次的實驗是綜合設計性試驗。此類實驗,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思考并形成有效工作團隊,自主設計實驗。例如,給出某公司對網絡的設計要求,要求學生針對用戶需求和實際投資,自行組織團隊,進行網絡的硬件設計和虛擬實施,并開發相應的軟件系統,以滿足公司的業務需求。在團隊進行網絡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擔當顧問的角色,以協助工作組有效展開工作。通過這類實驗,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摸索學習方法、積累實踐經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
(四)課程考核注重刺激思維,鼓勵創新
研究型教學的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學生靈活運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課程考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隨堂測試。為了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維,每章結束后進行隨堂測試,既考核平時作業的掌握情況,又提供了另一種形式的師生互動。二是實踐研究論文。主要是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后,提交相關研究論文,并進行評審和答辯,答辯成績計入期末總成績。三是綜合測試。在課程結束后,進行課程綜合考核,以考查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中,應用研究型教學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肯定,使得學生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學習中充滿了挑戰和興趣,學生的團隊意識不斷增強,綜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教學也應該越來越緊密地聯系社會生產實際,在探索中不斷推陳出新,為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新一代應用型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付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漫談[J].中國科技信息,2009(18).
[2]劉贊英,王嵐,朱靜然,等.國外大學研究性教學經驗及其啟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