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大全11篇

時間:2024-04-01 15:03:1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論述生態文明建設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論述生態文明建設

篇(1)

【中圖分類號】 B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099-2

黨的十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并將其擺到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中,強調“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表明我們黨已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并將它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

一、“美麗中國”建設的含義與意義

十報告指出,“把生態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以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期許和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也是我們黨和人民的一個美好的愿景。十報告首次以如此動情的語言勾畫出“美麗中國”的新畫卷:“給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在將來的國家建設中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也體現出黨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乃至對整個中華民族負責的態度。“美麗中國”不僅是伴隨生態文明理論的誕生應運而生的一個新的概念,更是我們社會主義未來建設的一個美好目標,我們要認真對待十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的要求,通過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生活環境,來達到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標。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在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集中體現,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存狀態。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又集中地表現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和人對待自然的生態道德。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生態環境優美宜居是“美麗中國”的顯著標志。但不能一味地強調“返樸歸真式”地舊時代自給自足地田園式生活,而是要與經濟建設相協調、相結合,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平衡。

能夠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設想,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深化,也是我們黨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所伴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等問題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對人類文明結構和文明進程認識的拓展,是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

二、建設“美麗中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題

正如同志在十報告中所述:“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也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

結合十報告及近幾年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存在的自然生態問題,在這里指出幾點我們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困難阻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大,開發格局不合理。國土空間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更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隨著我國的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明顯加快以及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有限的國土空間面臨著承載規模更大、強度更高的經濟社會活動,與此同時我們的美好家園也面臨著更大的破壞,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我們在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上的錯誤并產生危機感。

在城市建設中,普遍存在空間結構不合理、城鄉及區域發展不協調、空間利用率低等現象。由于城市建設、工礦建設用地所占空間偏多,開發區占地面積多且分散,導致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而且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單位面積的產出較低,建成區空間利用效率也不高。優化城鄉空間結構面臨很多問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差距很大,城市盲目擴張、農村閑置地利用不夠、農田占有量大等等。

篇(2)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主要依賴增加投資和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同時也讓中國的生態環境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實際上,黨和政府也意識到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廣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礦業,推廣綠色消費模式,推行政府綠色采購……“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并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在十報告中,環保、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等概念被納入“生態文明”,并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并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黨的十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開始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全國人民對中華子孫、對全世界負責的精神。要實現真正的國富民強,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守住“綠水青山”。那么,如何實現?這不僅是當今世界的主流觀念,也越來越受到我們黨的重視。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人類文明發展形態,其所追求的人、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與所追求的自然解放、社會解放、人的解放具有相同的價值理念。為應對當前全球性資源環境生態危機,我黨站在時展的前沿,著眼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反思工業文明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利弊得失,適時在十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張。“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鮮明的現實性、時代性和前瞻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發展指明了方向[2]。

1 生態文明理念下高職院校的建設

而作為教育系統要貫徹落實十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并應該努力走在全社會的前面。校黨委李秋華書記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高職的文化自覺》一文中也寫到了[3],辦大學就是辦環境。高職院校是大學里重要的一部分,她的環境,無論硬件還是軟件,無論空間布局、環境改造還是設施配置設計、活動組織,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以人為本,體現培養人和培養職業人的統一。其建設應該做到“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學生需求。從時代特征和職業特征兩個維度關注學生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以尊重人格為基礎,滿足學生成長成才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活學習需要。二是注重氛圍營造,按照單位和企業里實際生產需要設計實訓場所、配置實訓設備規格,在課程中貫穿“教、學、做”一體化的理念,在實踐環境中設置相應的制度規范、工作流程規范和操作警示規范,在校園文化活動上體現校企文化交流與互動,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的養成提供條件。三是注重陶冶情操,充分關心好每一個學生學習和生活成長的空間,使環境育人貫穿到課堂內外,貫穿到校園的每一個腳落,老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名言、典故、趣談等載體的文化浸潤,能讓學生在產生惰性時得到警示,在學習失意時得到勵志,在心情郁悶時得到放松。四是注重辦學積淀,在教學制度和氛圍上形成一種師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和靈魂,就是有一種統一全校思想、體現學校特色、激勵師生成長的學校精神。最終,形成高職教育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引領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美麗中國:從美麗校園開始,從建設生態文明校園開始。

2 “美麗校園”、生態文明校園的建設

根據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以及醫學院實際情況,結合專業特點可以把“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主要內容分綠色校園、文化校園、生態文明三方面。

2.1 “綠色校園”建設:①推進全院師生植綠護綠活動常態化。每個黨員負責學院某個綠化區域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醫學院師生對所屬綠地進行植樹造林、撫育管理等綠化活動。②編寫一些生態環境和健康相關的宣傳手冊,既可以面向醫學生,非醫學專業學生和普通大眾,作為人們愛護自然環境、關心自身健康和提升環境意識的科普讀物。以通俗語言系統介紹環境變化與人類健康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使讀者在全面了解環境與健康關系的基礎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③加強綠色生態和醫學相關的課題研究。可以把綠色生態跟醫學基礎課程進行結合,向校內外組織申報一批相關課題。

2.2 “文化校園”建設:①把醫學基礎課程和生態環境專業相結合開發公共課程建設。如吸煙與疾病,室內污染和健康等,把綠色生態理念貫穿醫學教育當中。②將生態文明意識融入高職教育活動。在6月5日的世界環境保護日,按一定的主題,開展相應活動,重點宣傳環保日,倡導環保意識,節能意識,低碳經濟意識,環境愛護意識。③開展林業與綠化知識競賽和環保知識競賽,使之成為傳統競賽項目。通過競賽了解林業、了解林業政策、養成愛護環境、珍惜環境、美化環境。

2.3 “生態文明”建設:①開展安全文明行為規范活動,建設安全文明校園。宣揚禁煙禁酒,建立清新的無煙校園和無酗酒校園;嚴禁校園不文明戀愛行為,男女同學文明交往,形成自重、自律、自愛的良好校園精神風貌。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及和諧工作關系,建設和諧校園。繼續加強教師對貧困生的幫扶支持,為家庭困難同學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實現黨建進公寓,黨員示范崗設到學生公寓,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③實施節能環保措施,建設節能環保型校園。節約水電,禁止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增加綠色環保材料的宣傳與使用;在基礎醫學實驗中規范和加強實驗室排污管理,防止實驗室產生的危險化學廢物污染環境。

學校是引領社會發展的機構,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識、新科技的重要園地,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和造就更多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場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可靠基礎和生力軍,應當走在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前列,發揮好帶頭作用和示范作用。構建教學、科研、行政的生態組織系統。協調生態特色學科和其他學科共同發展,教學和科研并重,構建有利于創新的學術生態環境,實現質量、結構、效益相協調的開放式辦學[4]。高職教育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教師、教材、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模式、課程設置都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生態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態定位。營造人文生態,建立綠色人才培養模式。要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知識結構和整體教育,促使理性、非理性因素、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統一和協調發展,注重習得者的體驗、理解和感悟性教育,增強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心感受。實現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生態人”的愿景[5] 。

參考文獻:

[1] 徐琦.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黨的十報告新意解讀.中國環境報,2012-11-12.

[2] 楊英姿. 生態文明: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現實訴求[J]. 理論視野, 2012, (2): 61~63.

[3] 李秋華. 高職的文化自覺.光明日報, 2013-01-22.

[4] 楊克濤.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生態大學建設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1(06):34.

篇(3)

水墨丹青是你,源遠流長是你,堅強不屈是你,知書達理是你,從古至今,總是美麗如你,環繞著青山綠水,擁抱著江河湖海,一個美麗的國度,一個令人向往的殿堂。

那時的李白俯瞰黃河,發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感嘆,不知他有沒有想過,這或許已成為心頭永恒的風景;懷著滿腔愛國熱血,在北國留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絕句,不知他有沒有想過,“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景象可能已不復存在。

小時候我有這樣想過,即使我們的天空被黑黑的廢氣遮蓋,我們的碧水被刺鼻的氣味污染,我們的山變得蒼黃,我們的土地變得龜裂,也擋不住我們對美麗的渴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總是向往兩旁綠樹成蔭,燕兒翩翩飛,葉兒輕輕揮,小徑野花環繞,每次站在一望無垠的田野中,綠油油的一片,似琥珀,似瑪瑙,路旁的小花爛漫地開放,增添了幾分清新……

不知不覺中,這些想象中的溫馨畫面不再存在了。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城市里,每天都會冒出新的寫字樓或酒店,或者巨型廣告牌,要不干脆空降一條六車道的公路出來;但更多的是田野上的水泥路。從飛機上俯視中華大地,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塊豆腐,偶爾的翠綠會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蕭條更讓人心痛。我不禁要問:這是怎么了?

綠色是近來聽到最多的詞匯,綠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總是在不經意間看到GDP的快速增長,后面一定跟著一句“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發展的”。以自然為交換條件的GDP我們需要嗎?不,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純凈天地。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是黨的十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

篇(4)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的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寫入黨的報告,成為十會場內外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5年前,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和部署;5年后,黨的十報告不僅再次論述生態文明,而且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新發展新境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已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西方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人與自然不協調等問題,在我國發展的現階段已集中遭遇。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走綠色發展道路成為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表現為山川之美。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偉說,近10年來,山東的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同時也實現了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這一升一降兩條曲線讓山東恢復了藍天白云,再現了繁星閃爍。如今,如何以較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正在成為各地思考和實踐的主題。

生態文明建設表現為和諧之美。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只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層面,還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充分體現“美麗中國”的和諧之美。甘肅省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說,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與愛民富民結合起來共同推進,走綠色發展道路,在實現人民生活富裕的同時,守住青山綠水。

生態文明建設表現為風尚之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每個人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湖南省永州市林業瞭望臺瞭望員余錦柱認為,要人人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愛護自然。

篇(5)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但是現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仍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

1.全社會生態建設與保護意識薄弱。一些地方與部門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上,未能很好地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唯GDP馬首是瞻,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2.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中國生態環境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的,實踐中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管護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經濟快速增長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

3.生態保護管理體制不順、機制欠健全、法制不完善。環境保護仍然是政府主導、以行政手段為主線,基礎薄弱,執行力量不足。

4.約束機制與監督機制欠缺,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人、財、物)嚴重不足,環保欠賬過多,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

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研究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出路只有一條,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1.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與環境,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與承受能力,堅決禁止過度性開發、掠奪性開發;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與健康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與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共生共贏。浙江省杭州市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稱道。環境是杭州的立市之本、優勢和潛力所在,2011年1月杭州市出臺了《關于推進生態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生態型城市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杭州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具體要求:突出杭州的生態優勢和戰略資源,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將其融入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生態型城市,打造美麗杭州。得益于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堅定踐行,近年來杭州市先后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城市、綠化模范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榮譽。

2.自覺尊重和運用自然規律,促進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必然的,因而只能尊重、利用而不能相違背,否則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這已被無數的現實所驗證。引導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以優化資源利用、提高資源產出率、降低環境污染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提出要著力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以十大產業為重點加快發展高端新興產業,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關。著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強截污納管工作。著力加強執法監管和內部管理,加快構建以鄉鎮、園區為重點的網格化監管體系,探索標準化執法程序,加強環境風險防控。

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重發展循環經濟。中國生態環境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的,突出表現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速度與結構的相統一;必須以改善質量為關鍵,促進速度與質量的相統一;必須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促進速度與效益的相統一。為此必須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發展低能耗與低排放的第三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推進產品回收、再生和復用等。有中國大竹海之稱的浙江安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為環境是安吉最大的資源,生態是安吉永久的財富,讓青山綠水成為儲蓄的GDP,讓藍天沃土成為永恒的不動產,讓能源資源得到永續利用。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強化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開發,把許多地方視為包袱的生態保護提升到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山區經濟發展之路,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樣本。

4.通過法制建設,推行生態補償戰略,建立補償機制。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導向,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經濟杠桿,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環境經濟配套政策。通過法律法規的健全與實施,深化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要求高消耗資源型、高消耗能源型、高污染環境型企業對資源環境消耗與環境污染作出回應與經濟補償。通過配套的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切實履行環境損壞賠償制度。近年來,浙江臺州市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了把“山海秀麗”放在了“富裕和諧”前面的舉措,體現了謀求綠色發展的價值追求。明確提出以產業鏈為核心,用環境整治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產業生態化。把產業轉型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舉措,向重污染高能耗產業開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重點產業整治。近年來臺州全市完成了24個重點區域的摘帽整治,醫化企業數量從2000余家整合下降到目前不到200家。

5.建立生態文明的考核評價和硬約束機制。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抓緊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和推進辦法,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綠色GDP提了很多年,實施起來卻很難,主要是沒有可定量評價的標準,必須改變唯GDP馬首是瞻的觀念,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之中,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辦法、獎懲制度,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被譽為“浙中承德、天然氧吧”的浙江磐安縣倡導生態也是生產力理念,基于山清水秀的獨特優勢,通過深入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居興縣”三大戰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確保磐安綠色崛起。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建立注重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把資源能源節約指數、生態環境治理指數、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態文明指標,納入鄉鎮和職能部門及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內容,并把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

6.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教育,在全社會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教育,提高公眾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環境意識,形成合理、理性消費的社會風尚,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方針化作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珍愛自然、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截止到2011年,浙江省累計建成6個國家生態縣(臨安、桐廬、開化、安吉、義烏、磐安)、4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7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274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生態村9個、省級生態鄉村939個,國家園林城市22個等。按照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的總體要求,以建設“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為目標,2012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浙江省“四邊三化”行動方案》,積極推進“四邊區域(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等區域)”潔化、綠化、美化行動,對全省國省道公路可視范圍內和鐵路線路保護區內影響環境的“臟亂差”進行全面整治,并明確要求在2014年底顯成效。2012年11月,一份已在征求意見中的《浙江省省級綠道網布局規劃》初稿,提出到2020年,浙江有望擁有超過4000公里的綠道。這些依山傍水的綠色道路,除了是步行騎行游玩的好去處外,也可能是我們上下班的通勤之路。從2011年開始,浙江就與江蘇省政府聯合規劃了環太湖的綠道網,目前湖州環太湖綠道主線已初具規模。

篇(6)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水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論述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分析了當下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問題,進而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對策,以期可以為水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Q14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近些年比較熱門的話題,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與時俱進,同時,又必須要掌握合理的建設方法,明確需要注意的關鍵環節,以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 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1、水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和諧”

水生態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解決由于人口增加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出現的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問題,使人和水的關系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使寶貴有限的水資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久遠的支撐。

2、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水資源管理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全面建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就是圍繞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三個環節”,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四項措施”,嚴格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總量“三項控制”,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能夠相協調。

3、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水資源節約

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水資源節約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之舉,是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局面的重要措施,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是厲行水資源節約,優化水資源配置,基本形成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構建一個節水型社會。

4、水生態保護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

建設生態文明的直接目標是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與環境,因此,大力開展水生態保護工作是建設水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使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得到有效修復;加強水利建設中的生態保護,使工程建設與生態系統保護和諧發展。

5、水生態文明理念是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 建設水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統籌兼顧的發展理念,改變單一的防洪、供水和發展生態的傳統思維模式,堅持人本理念、著眼人水和諧、實行統籌治水,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 三、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篇(7)

二、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社會批判基礎及其價值指向

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優越性,社會極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類從資本主義生產中獲得了更多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但是應當看到這種手段的獲得基本上是建立在對自然的消耗和破壞基礎上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為此,馬克思思想對以生態破壞換取利益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這是馬克思生態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現實社會基礎。在思想中對因為人的原因所引發的生態問題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首先,馬克思對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歷史分析,從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和短視行為方面揭示了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認識論原因。他指出:“在人類歷史上……由于某種判斷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會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來,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就驚奇地發現,從前沒有看到的東西現在到處都露出自己的痕跡。”[4]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正是因為人類的局限性所限制,才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因而不能對行為的后果進行準確的判斷。其次,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和論述,指出造成環境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制度。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使其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

三、馬克思生態理論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針對人類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已經不得不考慮一下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進而保護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到黨的十,都一直強調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十七大上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盡管在馬克思思想中沒有對生態文明的思想進行明確的闡述,但其中所蘊含的生態理論則為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1.馬克思科學的解釋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我國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本質和確立生態文明思想。

人對自然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人將自然改造并使其為我所用,同時這種改造行為對人本身、自然和社會生產都會有不同的影響。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通過對社會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的調整,盡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十提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正是體現著這一思想。

2.馬克思對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認識論原因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還要做到利用有限的空間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雖然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但是我國人口也很多,而且還有許多山區和發展比較落后的地方,所以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做好對空間的有效利用,十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思想。國土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所以必須充分利用每一寸國土,按照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居民生活的實際情況安排生態文明建設。“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篇(8)

1.生態文明的含義生態文明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范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生態文明意味著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②生態文明意味著健康運行的經濟體系。③生態文明意味著積極而科學的政策和機制。④生態文明意味著綠色的發展理念。⑤生態文明意味著可持續的創新型技術。

2.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提倡以人與自然地和諧相處的新觀念,來取代人與自然針鋒相對的舊觀念,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共同發展。生態文明的理念包括1:第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和子孫后代唯一的家園。第二,人類是自然生命系統的一部分,不能獨立于復雜的生態網絡之外。第三,人與自然的關系制約著人與人的關系。第四,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以犧牲環境利益為代價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必然會遭到大自然制裁。第五,環境的權利與義務必須統一。

二、何謂生態文明意識?

1.哲學基礎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生態文明意識是指人對生態環境關系的感覺、思維,了解和關系。自然是人類賴以存在的基礎,破壞自然界,等于使人類自身走向滅亡。只有樹立起人與自然和社會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意識,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措施落實到行動上。

2.生態文明意識的發展過程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有四個階段:(1)第一階段,認識匱乏階段(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這個階段的人們認為自然界是可以永世存在,供人們無限索取的。(2)第二階段,認識萌芽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革命以后,人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對生態平衡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此時,人們開始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開始萌芽。(3)第三階段,認識發展階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對經濟和環境的關系的認識逐漸理性化,逐漸認為經濟和生態環境應該協調發展。(4)第四階段,達成共識階段(20世紀九十年代至今)。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世界各國對經濟和環境關系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也一直積極參與其中,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奉獻一份力量。

三、生態文明意識與生態文明建設

1.生態文明意識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總的來說,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在整個生態文明構建中起著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第一,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表現在對生態文明內涵的理解上。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發展了的公民意識體系。成熟的生態文明意識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有效和健康地發展。生態文明的構建在本質上就是公民生態意識的變革和成熟。第二,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還表現在它與其他生態文明意識類型的相互關系上。就主體而言,生態文明意識包括政府的生態文明意識、其他組織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在這個層面上,公民個人的生態文明意識居于最基礎的位置。可以說,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整個生態文明意識體系構建與成熟的根本出發點與持續的動力保障。

篇(9)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S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伴隨著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社會各層面紛紛意識到重視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高校是先進思想和新理念的輻射源,承擔著培養推動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的任務,也逐漸意識到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必要性,期望借助大學生自身特有的輻射能力,改善當代社會存在諸多環境問題。為此,高校通過學生社團等組織如火如荼開展了各類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但是,重數量不重質量,重形式不重內涵的盲目開展導致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大學生本身生態文明意識并沒有顯著提高,原先所期望的輻射效應也沒有實現。如何行之有效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組織高校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成了目前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徐州工程學院為參考,對當前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分析探討,希望找出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進一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出對策,從而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改變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1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意義

1.1 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當今社會文明觀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統一,強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國家利益和國際利益的統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放眼當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念普遍淡薄。因此,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自覺實踐生態文明觀念關系到社會的進步發展,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關系到民族偉大復興工程的實現。生態文明教育豐富了高校教育的內涵,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1.2 有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大學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直接對象,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高校在社會結構中具有特殊性,要求大學生在校園中保證個性發展的同時更要適應群體環境,極易造成大學生消極、從眾心理,缺乏遵守生態文明道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生態意識淡薄。為此,高校要積極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科學發展觀理念,喚起大學生生態危機意識,增強生態意識,增強他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

1.3 有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報告中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必須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生態文明。大學生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者,構建和諧社會的創造者,不斷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意識,將專業學習和保護生態相結合,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必然選擇,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面臨的問題

2.1 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比例低

與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相比較,生態文明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在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是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仔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多的是偏重于愛國主義、人格培養等,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所占比例很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課程體系單薄。這幾門課雖然也涉及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等問題,但篇幅極少,僅僅作為了解型章節出現。學生無法從課程及課本中獲得更多更深層的生態文明教育。

2.2 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學院還受到師資力量的限制,思政部無法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來彌補課程建設的不足。在徐州工程學院,生態文明教育缺乏專業教師。學校開設的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比較隨機、零散,沒有專門的任課老師從事相關方面的教育,僅僅是由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分擔部分課程。由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背景與實踐經驗,講座的內容多為紙上談兵,學生興趣寥寥,成效不大。

2.3 工科院校學生生態文明觀念淡薄

徐州工程學院是一所理工科學校,人文專業涉及較少。專業設置問題導致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略顯膚淺。在徐州工程學院,除了環境學院所開設專業與生態環境能掛鉤之外,其他二級學院專業設置對生態問題關聯不大。以信電學院為例,隨機對各年級學生進行采訪調查,大多數同學能舉例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但問及破壞環境所產生的危害卻難以說明。針對學校周邊河流與湖泊的污染問題,同學們幾乎都會選擇加強政府監管和加大執法力度的辦法來解決,但是當問及自身,是否會主動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作斗爭,同學們的態度并不十分肯定。同時,學生對于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令制度十分陌生,對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是沒有節制,能源浪費相當嚴重。由此可見,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十分淺顯單薄。

3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改進對策

3.1 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

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讓大學生們多了解關于生態文明方面的理論知識,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在徐州工程學院,積極引導大學生掌握科學的生態文明觀,使他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者,把生態文明觀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生態文明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而幫助他們提升生態文明認知水平,激發大學生生態安全、憂患和責任意識,使其自覺成為生態文明的關注者、傳播者和建設者。

3.2 加強師資力量和生態文明教育專業研究

針對當前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研究薄弱的現狀,徐州工程學院立足于“大文化觀”的創新理念,加大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投入,改變以往課程設置模式,開設專門的生態文明課程,將生態文明課程獨立設置于思想政治課程之外。授課方式上,更加重視教師自身層面,對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進行先關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教師要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避免空洞的說教。同時,培養生態文明教育的專業帶頭人,積極申報生態文明課題,著重宣傳本校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加強與校外科研機構合作,普及生態文明知識。

3.3 重視大學生生態文明實踐教育

實踐出真知,在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的同時,還應當讓其參與生態文明實踐,以此加深對生態文明知識的認知與理解。高校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相對于生態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組織相關活動,讓大學生參與其中。徐州工程學院各二級學院,依托于各種校園載體,如宣傳欄、黑板報、校園廣播、黨團等,利用“戒煙日”、“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節日,在校園里積極開展講座、演講、知識競賽、攝影展等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活動,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此外,學校還同校外機構合作,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去考察學習,開展志愿服務,生態環保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親身體驗,獲得真實感受,從而促進自身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進而去影響他人,影響整個社會生態文明的進步。

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加深大學生生態文明理解認識,扎實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既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貫徹落實建設美麗校園、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既有利于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生態型校園,也利于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進程。

該文章為徐州工程學院2014-2015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項目,編號:XDJZY201415YB005

參考文獻

[1] 蔡玉慧.高職院校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途徑的探索――基于大學生對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態文明調查報告[J].文學界(理論版),2012(10).

[2] 陳新亮,王英.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2010(19).

[3] 謝從戎,林東.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以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4] .在省部級卞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深刻認識構建社會卞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團結[N].人民日報,2006(2).

[5] 姜賽飛.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篇(10)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04-01

當前我國資源總量銳減、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應樹立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念,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自從十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且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應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1 我國實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1.1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

從這方面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近年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正不斷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首先將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

1.2 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石。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速走上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結合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認識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

1.3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文明發展程度表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水平。當前正處于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總和。雖然社會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文明的發展卻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2]。

1.4 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新型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經濟發展趨勢一路向好。然而,在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生態環境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為順應建設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轉變過去資源消耗型與環境破壞型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而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可以高效推動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有序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型與環境保護型經濟的有序發展[1-3]。

2 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長遠發展的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我國新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良好的自然生態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復興的基本保障。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部署。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三是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有序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重大問題,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應對,妥善解決,從根本上轉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趨勢。四是生態文明建設是符合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發展方向。為了美好的未來,順應時代潮流,契合人民的期待,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4-6]。

3 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式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向結合,就需要把生態文明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領域。一是政治領域,黨和國家應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領導作用,制定強而有力的政策,保障人民利益,營造全體群眾廣泛參與建設的氛圍。二是經濟領域,應當大力推動經濟綠色專項,實現綠色發展。我國公民應當自覺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三是社會領域,應當建立公民社會,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即使社會公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四是文化領域,應當將生態文明等重要的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中。五是環境領域,這就需要全社會共同進步,維護發展。執法機關嚴格進行監督,公眾積極采取行動,管理部門完善體系。

4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公平性原則、共同性原則、持續性原則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原則。同時,可以通過推進綠色工業化來發展生態文明。工業化發展將推動國家和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實施綠色生產,培育綠色產業;宣傳綠色文化,倡導綠色消費[3]。

5 結語

如果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轉變觀念,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應培養公眾正確的生活觀念,將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理念深深的扎根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理念中;同時在全社會宣揚并形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樹立全民節約的正確價值觀念,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愛護自然,建設美好中國,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責任。

生態文明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客觀需求。這就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一起付諸行動,共同建造生態文明社會。

6 參考文獻

[1] 林紅梅.生態文明是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18-122.

[2] 吳承越,李勝豪.建設小康社會與生態文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8-20.

[3] 黎德化.“生態文明與價值觀”高級研討會綜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

篇(11)

1.“廣義狹義”說。即研究視野的不同。該觀點把生態文明教育看作是社會對社會成員的各種形式教育,又把它看作是具體的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如劉經緯等人認為,“廣義的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定位于社會契約與廣泛的道德觀的對于社會全體公眾的教育。狹義的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學校在理論和實踐中,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的專門教育。”[1]相關的觀點還有,單純廣義的表述:如陳麗鴻、孫大勇認為,“生態文明教育是針對全社會展開的向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是全民的教育、終身的教育。”[2]狹義的理解:如余志健認為,“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把人的問題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大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教育。它要求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高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內涵。”[3]從廣義或狹義的角度分別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界定,有利于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教育要求選擇教育內容和途徑,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但是,已有的概念表述偏重于對教育對象的區別,缺乏對教育內涵的揭示。2.“素質教育”說。如鄭世英認為,“生態文明教育是對人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幫助人們建立起人對待自然、對待環境的正確的倫理觀念,能促進人們的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華。”[4]該觀點把生態文明教育看作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質,是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準確定位,然而,該表述對師生作為教育主體在表述上顯得有些模糊。3.“生態道德說”。如王世民等人認為,“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它要求教育者從生態道德觀出發,引導受教育者自覺養成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與相應的道德文明習慣。”[5]該觀點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活動內容,強調從德育的角度對待生態文明教育,但是對二者之間關聯的認識有待深化,對相關的教育內容有待豐富。以上對“生態文明教育”概念內涵研究的分析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是“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樹立”,為此必須高度注重生態文明教育,其中通過學校對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學校教育有別于社會教育,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必須與正在開展的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必須處理好與學校德育的關系。為此,進一步探討以培養生態文明建設所需人才為目標,以素質教育為依托,以學校德育為載體,體現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特有要求的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對于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文明教育與素質教育及高校德育的有機結合具有必然性。“1995年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把素質教育正式納入高校德育目標體系,形成了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全面、科學的德育目標體系。”[6]而新時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與時俱進,它豐富了高校德育的目標體系,因此,我們認為,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是指高校以大學生為教育對象,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為價值導向,以生態情感認同、意志強化、信念培養與行為方式養成為著眼點,以確立生態價值觀為重點,以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養的人才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素質教育。

二、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研究視角的評析

審閱有關文獻可以看出,由于學者對問題關注的角度不同,其不同的研究視角形成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同理解。歸納有以下幾種:

(一)生態文明教育與高校德育的關系

對生態文明教育與高校德育的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對此研究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納入論”。從德育的角度審視生態文明教育,認為生態文明教育與學校德育聯系密切,培養目標基本一致,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有機組成,應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學校德育之中。比如王景明在《高校德育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中認為,“在高校德育中,把樹立生態文明觀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時展的需要。”王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中認為,“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體系看,生態文明教育豐富了高校德育的內容。”2.“創新論”。主要是從生態文明教育的角度審視高校德育,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推動高校德育改革創新。比如阮碧輝在《生態文化視野下高校生態德育探究》中認為,“高校必須借鑒生態文化理念,構建生態德育模式,這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呼喚,也是高校德育建設的新課題。”楊懷祥在《生態文明時代學校德育的價值取向》中認為,“生態文明為學校德育拓展了新的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文明時代,學校德育具有新的價值取向。”3.“要素論”。通過在中國知網上搜索,2007年以來,從德育視角來探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文獻大約有17篇,其中核心期刊有6篇。學者們對此相關的研究內容,如內涵、必要性、途徑措施等要素,本文作了以下歸納:(1)從內涵、內容等方面來看.學者們認為,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學校德育之中,豐富了德育的內涵,引起學校德育內容和模式的重新建構。比如周衛平等在《高校德育應增強生態文明教育》中認為,“生態文明教育要求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綜合素質,為高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內涵。”吳存兵等在《高校德育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的培養》中認為,“在新的教育觀指導下,我們必須加入生態因素,重新構建大學生德育教育新內容。”(2)從必要性和應然性來看,學者們認為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學校德育之中,是時展的需要。比如劉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研究綜述》中認為,“縱觀目前的文章,論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首先強調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阮碧輝在《生態文化視野下高校生態德育探究》中認為,“生態文化視野下高校實施生態德育的應然性是:生態文化為高校德育提供突圍路徑、現實基礎和理論基礎;必然性是:生態文化對高校生態德育具有規范、滲透、凝聚和認知的功能。”。(3)從途徑措施方面來看,學者們認為高校德育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主要是觀念的培養與行為的養成。比如唐曉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中認為,“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環節中強化滲透教育,引導大學生構建生態文明觀念;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增強環保體驗,注重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皇甫艷玲在《生態文明:學校德育的新視域》中認為,“要構筑學校德育教育新體系,豐富學校德育教育內容,創建生態文明基地,以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為依托,構筑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立體體系來實施生態文明觀德育教育。”可以看出,目前學者們從德育的視角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和德育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有一定的基礎和價值,已經認識到了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態文明教育的納入不僅促進了學校德育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但是目前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學者們從德育內容、目標、內涵、體系等方面來全面研究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與德育的密切關系,然而內容比較散、論述較簡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系統性研究也要加強。第二,學者們提倡從“德育”來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與學校德育有密切聯系,同時通過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后如何豐富學校德育新體系、如何創新德育模式、豐富德育內容等方面來進行探討,但其研究內容并未真正地對“兩者的密切聯系與影響關系”作詳細深入地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研究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對于構筑學校德育教育新體系,需要從理念、目標、內容、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論述和充實,以實現創新。

(二)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來指導生態文明教育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它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并且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時要求堅持五個統籌。在2012年召開的中國十上又正式確立了它的指導思想地位。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學者們從此視角探討,以求找到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有效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標。涉及高校的文獻有《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探索》、《科學發展觀理念下的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搞好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等。學者們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高校更好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并提出具體的路徑。比如,黃平芳在《科學發展觀理念下的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觀點,認為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7]劉甜甜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探索》中論述了“要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并且闡述了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探討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三)運用生態文明理論,加強生態文明社會建設背景下的生態文明教育研究

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十又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高度,這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和價值追求。一些專家從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角度,結合區域性生態環境建設實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研究。比如趙秀芳、蘇寶梅在《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論述了“生態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支撐,也是生態危機背景下的全球共識,認為在高校中開展生態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陶小模、秦佩在《生態文明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論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生態危機,進而提出了在生態文明視野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與建議,以促進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從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視角來審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進而提出相應的路徑措施,有助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順利開展,同時也將促進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

(四)從科技倫理的視角分析生態文明與大學生科技倫理觀之間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高校普及科技倫理知識,為社會培養相應的人才,最終將有利于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順利開展。如薛建明在《科技倫理視野下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認為“生態文明體現著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道德倫理、蘊涵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科技價值倫理,生態文明的提出有助于解決科技的雙重性帶來的生態危機,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

(五)其他視角

1.運用復雜科學的基本原理指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如王素華等在《復雜科學視野中的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一文中論述道“復雜科學主張用整體思維、關系思維、非線性思維、動態思維來考察研究對象。”通過運用復雜科學的理論來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所具備的復雜科學的特征,進而啟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如何更好地開展。2.運用經濟學理論指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如蘇暢在《高校生態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中認為,“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生態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找出二者的契合點,可以更深刻認識高校生態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3.從建設和諧社會的視角探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如于冰的《和諧社會視閾下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朱佳佳的《和諧社會視閾下高校環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時增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性,并在兩者關系的基礎上論述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現狀,并提出途徑措施。4.從培養人文素養的角度來研究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如王辰等在《基于人文素養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教育實效性研究》中認為“從提高人文素養著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是最為基礎的工作,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徑。”除了以上的視角研究,還有從其他角度展開研究的。如王為科等的《中國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思想》;黃治東的《論社會轉型視閾下高校的生態教育》;郭巖的《建構主義理論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啟示》;李俊斌的《論環境法治視閾下生態文明實現之路徑》;盛雅焜的《生態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生態文明》;肖克艷等人的《議程設置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的應用》等。

總之,無論是從哪個視角來研究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學者們都是試圖借鑒這些學科理論,并且企圖從國家提出的一些理論思想,以及基于生態文明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來找尋一些理論支撐,從中找到它們與生態文明教育的契合點,進而運用這些理論來探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徑,以此更好地開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目前研究的相關文獻還比較少,理論研究上并不太成熟,勢必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深入、創新研究,尤其是在如何利用這些理論來探尋有效的途徑措施方面。

三、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內容的評析

就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內容,目前國內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內容、目標、方法和途徑等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其模式、主體性建構、載體等方面。

(一)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

分為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總目標是目前研究普遍的觀點,如曹迎《論高校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認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是提高新一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大學生的生態安全意識,樹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8]具體目標,如姜賽飛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中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綜合素養為主旨。具體目標體現在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與行為兩個方面。[9]

(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

概括來講,普遍認為內容主要涉及理論和實踐教育方面。當然也涉及理念、觀念和行為能力的培養等。如姜賽飛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包括:生態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態道德意識的喚醒;生態道德素質的形成;生態文明行為能力的培養。[9]曹迎認為,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包括生態環境現狀教育;生態科學的基本常識和基本規律教育;生態文明觀教育;生態文明觀的綠色精神教育。[8]另外林智理在《生態文明教育與高校的實踐策略研究》中認為,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極為豐富,具有跨學科性特征,涉及的學科很多,應該以“化零為整”和“化整為零”的方式進行。[10]

(三)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學者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姜賽飛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要開發課程資源,建立針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課程體系。[9]陳新亮、王英在《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芻議》中提出通過校園載體、建立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制定生態教育方案和相應的行為規范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11]曹迎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要開展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活動。[8]黃平芳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討》中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要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學校德育體系。[7]林智理在《生態文明教育與高校的實踐策略研究》中提出要構建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10]除此之外,還有學者提出“進行分階段教育”、“網上生態文明教育”、“在‘對話’德育教學方式中創造意境并探索相應的方法”、“教育價值觀的重新認識與思考”等方法和途徑。對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內容,學者們從不同方面進行了論述,研究內容很廣泛,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和成果,但是目前研究出現一定的雷同現象,研究也比較淺,需要深入、詳細、創新性研究。

四、結論與前瞻

(一)結論

從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學者們從各種視角研究了生態文明教育,有一定的意義和研究價值,尤其是從德育的視角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和德育的相互關系進行的研究,已經認識到了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態文明教育的納入不僅促進了學校德育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而德育與其他視角又有著密切的關系。“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在一切教育中處于先導地位。從學科角度來講,德育與其他學科相比,處于領先地位、起著統帥作用,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區別是,它們都屬于不同的學科范圍,側重點不同。聯系則是每門學科都滲透著德育的內容,無論從哪個學科理論視角來研究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最終在途徑措施方面都要通過德育的課程體系建設來開展。比如王素華、馬健芳在《復雜科學視野中的高校生態道德教育》一文中論述道,“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要開展開放性的生態道德課程、要求打破封閉式的德育課程。”對于其他理論視角,它們最終也要通過學科的宣傳,納入到學科中來,更多的是通過德育學科來開展,對于高校而言,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總之,相比較來說,生態文明教育與德育的聯系最為密切,而生態文明教育與其他研究視角的關系研究,也有一定的意義。德育始終處于優先和重要的地位。目前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研究內容上,雖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內容、目標、方法和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但是存在著散、淺、重復、雷同的現象。需要從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角度加強對有關研究的整合與提升,同時,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具有更強的實踐性要求,而現有研究中有關教育實踐策略或者實踐探索的創新性研究不多,亟待加強。第二,在研究對象上,從已有成果來看,相關的文獻僅側重于對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進行單獨分析,缺乏把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與社會、家庭、社區的生態文明教育聯系起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形成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教育合力,強化學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效果,這方面有待研究。第三,目前,與德育視角相比,其他研究視角的相關文獻是比較少的,總的來說,這些視角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各個視角研究的都不是很深入。對于德育的視角,雖有研究,但是內容零散、不全面,研究的內容尚淺,并未詳細深入、系統性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动漫做羞羞的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不卡 | jizzjizz之xxxx18|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啦啦啦资源在线观看视频|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日本乱人伦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aa| 国产在线观a免费观看| 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免费看**一片毛片|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成人一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日本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欧美激情在线精品video|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天天拍拍夜夜出水| 一级美国片免费看|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中文字幕第2页| 欧美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 521色香蕉网站在线观看| 女人是男人未来1分50秒|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最新版在线www|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欧美在线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