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飲食與健康的關系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要將食材的營養發揮到最大,傳統烹飪方式必不可少,兩者之間具有深厚的淵源,相互促進與發展,既有融合與統一的一面,又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具體的講,傳統烹飪與食物營養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傳統烹飪食物屬性的誤讀。任何美味健康的飲食都需要健康無害的食材來完成,在我國傳統烹飪食譜中有許多珍貴的食材出現,如燕窩、熊掌、穿山甲等等,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當時能吃上這樣的美食,是權利的象征,是地位的體現,人人以吃上這樣的美食為榮。但是經過近代營養學家的研究,很多傳統食材并沒有像歷史延續下來的觀念那樣具有大補或者說營養性,有的反而具有傳播疾病的可能性。比如,原產于東南亞的燕窩,經現代專家研究,燕窩中燕子口中的細菌通過燕窩作為載體傳播給它的最終食用者。還有的如魚翅盅,經過研究其營養價值也是夸大其詞,只是具有人體不易吸收的膠原蛋白。這就需要烹飪者和食用者共同抵制這些華而不實菜品,選用經過營養學家驗證過的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替代品,合理飲食。
現代食物衛生與健康飲食的矛盾關系?,F代工業大發展不僅造就了眾多的工業產品,也造就了眾多的食品添加劑和植物動物助長劑,經過工業化學制品的炮制,原有的食物屬性也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對人體有害的食材。如傳統的豆芽菜和腐竹,都是傳統的基礎菜,被不良商家改造成了速成豆芽和毒腐竹,還有傳統名菜牛百葉也被炮制的雪白透亮,豈不知其具有較大的毒性,食用后會對胃粘膜還有消化腸道造成較大的損害。還有川菜的火鍋,最近幾年被爆出了使用口水油和地溝油的惡劣事件,這些人為的對食物的破壞,實際上也對傳統烹飪的健康飲食衛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傳統烹飪技法對食物營養的破壞以及創新烹飪的改良
傳統烹飪技法對食物營養的破壞。我國傳統的烹飪技法及其豐富,大體有炒、炸、溜、蒸、煮等等,單是炒就有清炒、爆炒、溜炒等傳統技法,蒸也有清蒸、粉蒸等制作方法,總之每一種制作方法都可以演變出多種細作技法,但是其中的炸、煎等重油制作方法對食物的營養結構會產生改變,經常使用會造成營養缺乏等不良后果,非常不符合現代健康飲食的制作理念。再有許多腌制的菜肴也被證實具有致癌物生成的環境,比如松花蛋、臘肉、香腸、等等都會對其食物本身造成營養上的破壞。
中圖分類號:TS97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首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表示,從1985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最近二十年,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的郭兆霞老師以此調查資料為依據,與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從1985年到2005年,山西省大學生身體形態發育漸好,而身體機能卻有所下降,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總體呈下降趨勢,具體表現在耐力差、速度差、身體脆弱。是什么原因導致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與飲食習慣是否有關?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我們組5人于2011年5-6月對山西大學在校本科生進行了調查。
1、樣本與資料
1.1樣本設計
由于我們調查的范圍較小,僅在山西大學內部,所以調查樣本的抽取不是很復雜。我們小組5人平均每人分發40份問卷,提前商量好分發給不同學院,盡量讓男女比例保持在1:1,文科和理科比例為1:1,同時要兼顧藝術生,體育特長生,使得調查問卷更具代表性。
1.2變量測量
本研究中將大學生飲食現狀界定為飲食的環境,飲食習慣,飲食結構,對飲食知識的關注及普及等主客觀因素。調查中,將飲食現狀操作化為以下幾個變量:(1)在哪里、是否吃早飯(2)一日三餐是否定時定量,有無挑食、吃夜宵、吃零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3)各餐中是否包含應有的營養食物,食物搭配,三餐比例是否合理 (4)對一些健康飲食的知識是否了解,對自己的飲食現狀有何認識。
1.3資料收集與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3份。有效回收率為96.5%。樣本基本構成情況:男性占48.7%,女性占51.3%;按年級分類:大一占85.5%,大二占15.5%
2、結果與分析
2.1對于早餐的態度
因為早餐在營養學上對人一天的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特別設置了關于早餐的進食情況的題目,希望引起大家對早餐的重視。
圖1早餐進食情況調查
不吃早餐的原因(選擇每天都吃早飯的同學跳過此題)
0每天都吃早餐1早上有課,時間緊迫2認為沒有必要3早上睡覺 4減肥 5習慣不吃
圖2不吃早餐原因
通過調查,盡管每天都吃早餐的人數最多,但偶爾不吃早餐的人數緊追不下,經常不吃和從來不吃早餐的也占有部分比例。從圖2可以看出,早上有課時間緊迫和早上睡覺是早上不吃飯的主要原因。
2.2吃飯的環境、地點
學生的飲食環境作為飲食健康的外在條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選擇在哪里進餐對學生的健康具有較大影響。飲食餐點是否健康衛生關系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通過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計算,學校食堂和路邊臨時攤點的早餐最受歡迎。學校食堂的早餐相對健康,但路邊臨時攤點的狀況卻不容樂觀。調查數據顯示:有32.1%的學生會經常吃路邊攤,不難想象這對他們的身體狀況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2.3每餐的結構是否合理
飲食的結構是否合理,關系到吃下去的食物能否被良好的消化,營養能否被吸收,影響著進食的質量。我抽取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以點帶面,反映大學生的飲食結構是否合理。
(1)、每天吃飯的食物是怎樣?
1肉多菜少2菜多肉少 3菜肉均勻4都是素菜 5全是肉菜
圖3 食物的肉菜比例
(2)、就餐時,哪一餐吃得最豐富?
1早餐 2中餐 3晚餐 4都差不多 5沒比較過
圖4三餐中哪餐最豐富
從圖3可以看出,能做到菜肉均勻的只有32.64%,高達將近50%菜多肉少,營養難以跟上。從圖4可以知道,本應吃的最簡單的晚餐有13.47%的人吃得最為豐盛,還有15.54%的同學三餐吃的同樣豐盛。
2.4飲食習慣是否合理
飲食習慣可以說對飲食現狀具有最為關鍵的影響。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塑造一個健康硬朗的身體,而一個糟糕的飲食習慣卻可以毀掉一個人的身體。同樣,我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考察同學們的飲食習慣是否健康合理。
一日三餐是否定時定量;是否有吃宵夜的習慣;否會因為心情而影響食欲;除一日三餐外,是否有大量吃零食的習慣等,通過調查得出有31.1%的人能做到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高達22.8%的人每天三餐既不定時也不定量。有65.8%的人偶爾吃宵夜;有27.5%的同學經常會因心情影響食欲,有99.5%人會因心情影響食欲;
有74.1%的同學有偶爾大量吃零食的習慣
2.5對飲食知識的了解和關注程度
對健康飲食的關注與了解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同學們對自己健康情況的重視程度:就餐時是否邊喝水喝飲料;對飲食習慣的態度等。從科學上講,邊喝水喝飲料邊吃飯對人身體是有極大的傷害的,設置該問題是為了了解同學們對將健康飲食方面的關注度和了解度。通過調查得出:只有24.35%的同學從不在進餐時喝水或飲料;只有33.16%的同學會很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有21.76%的同學會選擇在身體出現不良反應時才對飲食習慣進行關注。
3.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193名在校大學本科生調查資料的統計分析,本文從對早飯的重視程度及營養含量、吃飯的地點環境、每餐結構是否合理,飲食習慣,飲食狀況關注度等方面,對大學生飲食現狀進行了了解。研究結果表明:
3.1 在對于早餐的態度上,有30%左右的同學偶爾不吃早餐,早餐沒有引起同學們足夠的重視。在不吃早餐的原因當中,早上有課、時間緊迫及早上睡覺成為最重要的兩個原因。
3.2在吃飯的環境、地點的選擇上,除了食堂外,路邊臨時攤點攤點最受歡迎,與食堂分庭抗禮。有32.1%的同學抵御不了路邊攤的誘惑,經常去吃路邊攤
3.3在三餐的結構上,能做到菜肉均勻的同學只有32.64%,高達將近50%的同學進食菜多肉少,營養難以跟上。在三餐的豐富程度上,有13.47%的人在本應吃的最簡單的晚餐吃得最為豐盛,還有15.54%的同學三餐吃的同樣豐盛。
3.4在飲食習慣上,只有31.1%的同學能做到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高達22.8%的同學。每天三餐既不定時也不定量,其余的要么是定時不定量,要么是定量不定時。有72%的人偶爾或經常吃宵夜,有99.5%人會因心情影響食欲,還有74.1%的同學有偶爾大量吃零食的習慣。
5.在對飲食知識的了解和關注程度程度上,有33.16%的同學會很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有21.76%的同學會選擇在身體出現不良反應時才對飲食習慣進行關注,甚至有5.18%的同學從不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
4.建議
研究的結果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示,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首先,對于早餐問題,同學們必須保持足夠的重視。年輕人不吃早餐可能引起身體慢性透支。醫生提醒,長期不吃早餐,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進而引起慢性臟器功能失調。雖然人體具有很強的代償能力,或者說有很好的儲備功能,但這種代償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長期不吃早餐會消耗掉這些“潛能”,這對年輕人的身體是一種嚴重的慢蝕。而等到了老年,比如60歲以后,身體的代償能力被耗盡,身體上的不適就會以各種慢性病、老年病的形式全部暴發出來,而且無法靠身體的“潛能”彌補或代償,中風也就“找上門”了。
關鍵詞 :陰道炎;宮頸炎;臭氧水沖洗;健康教育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36
作者單位:513000英德市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新城門診部
李桂寶:女,大專,主任護師,門診部護士長
婦科陰道炎和宮頸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極不舒適,對婦女的身體健康影響較大。其復發率高,與患者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疾病知識缺乏有較大的關系。如何使患者主動參與健康維護,改變不良衛生習慣,促進疾病康復,是我們醫護人員應盡的職責。因此,我們對門診100例陰道炎和/或宮頸炎患者進行調查分析,并于陰道臭氧水沖洗治療時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調查2013年1~10月新城門診婦科來自粵北山區英德市的陰道炎和/或宮頸炎已婚患者100例,醫囑給予臭氧水陰道沖洗每天1次連續3 d以上者。年齡:18~30歲23例,31~40歲33例,41~50歲31例,51~60歲10例,61歲以上3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學26例,中學36例,中專23例,大學12例。職業:家庭主婦25例,個體職工23例,干部22例,農民12例,工人10例,退休8例。
1.2調查方法調查表為自行設計,婦科專家審定。調查內容包括一般資料、患者對婦科衛生知識的認知情況、疾病認知情況、健康知識需求情況。調查表采用問卷形式,有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沖洗護士接到臭氧沖洗治療單后給入選患者發放調查表。首先向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然后由患者如實填寫,對于文盲和老年眼花患者由護士與患者交流以后代為填寫。調查表填寫好后當場收回,共調查100例,收回100例,有效回收率100%。
1.3宣教方法沖洗護士根據調查表答案分析患者健康知識認知情況,針對不足之處于臭氧水陰道沖洗時給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1.4評價方法由護理組長發調查表給臭氧水沖洗3次以后的患者進行調查,調查表內容同前,了解患者宣教知識的掌握情況。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ASS 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χ2c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情況100例患者宣教前健康教育需求最多的為用藥指導,達100%,其次是疾病知識和飲食指導,分別為98%和96%,性生活衛生指導只有62%,可能與粵北山區農村婦女思想封閉陳舊有關。經過宣教以后,所有患者基本掌握了其需要的健康知識,基本能夠復述護士對其宣教的內容。
2.2患者宣教前后健康知識認知正確率比較(表1)
3討論
3.1臭氧因療效顯著而廣泛應用于臨床臭氧具有高效、廣譜、快速殺菌的作用[1-2],適用于各種細菌繁殖體、霉菌、真菌、淋菌、病毒及支原體感染。利用臭氧治療儀產生的高濃度臭氧與過濾的自來水混合形成臭氧水,用臭氧水行陰道沖洗治療陰道炎和宮頸炎有較好的療效,所以該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是,患者躺臥于產床接受沖洗10 min感覺無聊,如果護士在沖洗的同時給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夠讓患者愉快地度過沖洗過程,并接受到健康知識,體現了人性化護理。
3.2陰道炎及宮頸炎患者健康知識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婦女的衛生知識也隨之提高,表1可見,有98%的患者知道婦科疾病與不良衛生習慣有關,93%的婦女洗澡是淋浴,85%的婦女每天更換內褲,76%的婦女穿棉質內褲。可是,隨著物質條件改善而帶來的優越性,有15%的女性衛生意識過于強烈,行為矯枉過正,如經常用消毒液浸泡內褲,用婦科殺蟲止癢劑清洗外陰甚至沖洗陰道,破壞了機體內環境,導致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這些以年青女性和經濟條件好的白領多見。也有47%的女性將內褲與襪子外衣一起清洗,48%的婦女于夫妻性生活前不清洗外陰,這些以文化程度低和年紀大的女性多見。說明婦科陰道炎及宮頸炎患者健康知識有相當一部分缺乏,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3.3陰道炎及宮頸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應該由醫護人員承擔婦科陰道炎及宮頸炎患者獲得健康知識的途徑不多,部分婦女受封建思想影響,有害羞心理,不愿意到醫院就診,自己購藥治療有難言之隱。加之治療婦科疾病的藥品于報刊、雜志、電視的廣告鋪天蓋地,夸大藥效,更加促進她們自行治療的信心,所以往往沒有規范診治,導致遷延不愈。門診患者在醫院逗留的時間短,診治后便馬上離開,往往失去接受健康教育的機會。加之門診患者多,醫師忙于處方用藥方面的治療,對患者的疾病知識、用藥知識、生活方式、心理指導等都沒有時間顧及,忽視對患者實施個體預防性護理,導致患者病情反復發作[3]。所以,醫師在接診陰道炎及宮頸炎患者時,要介紹患者找專業護士進行個體健康指導,這樣便達到醫師護士相互補充的作用。對一些共性問題可印刷成健康教育處方或宣傳資料,附上咨詢電話,逐一發給患者。
3.4健康教育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及溝通能力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的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是促進健康的科學[4]。所以,健康教育者必須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扎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表達能力、靈活的溝通技巧[5]。由于患者具有個體差異,進行健康教育時要因人施教,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如陽光暴曬內褲的好處、內褲與襪子不能混洗的原因,都要給患者敘述清楚,解釋明白,讓患者理解并牢記在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6],使患者自覺自愿執行健康行為,保證健康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治萍,倪雪慧.多功能臭氧婦科治療機治療霉菌性陰道炎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4(6):218.
[2]謝躍麗.臭氧聯合龍血竭膠囊治療宮頸糜爛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55.
[3]潘紅.在職已婚女職工婦科體檢結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64(27):54-55.
[4]程滿意.健康教育對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5(6A):1489-1490.
[5]曾間寬,李桂寶,文勇.粵北山區高血壓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1,25(7B):1800-1801.
作者簡介:徐海云(1986-),女,山東臨沂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董洪杰(1981-),男,山東聊城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山東 曲阜 27316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5-0106-0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成分,也是人格特征中關于自我價值感的核心概念。以往研究中證實自尊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關系。楊麗珠等2003年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1]高自尊與健康的并且合乎社會要求的事物相關;[2]陳建文等(2004)的研究也顯示,大學生的自尊與癥狀自評量表中的多數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3]胡軍生等(2006)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個體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諧水平都較高,同時,有著較少的心身癥狀,在師范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自尊也起了積極的作用。[4]已有研究還表明,自尊在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5]自尊在被接納感與心理健康兩變量之間起中介作用。[6]故自尊有可能也會在心理健康和歸因方式兩變量之間起中介作用。
歸因方式是指個體在長期的歸因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歸因傾向。歸因方式影響個體的自尊水平,具體的原因歸因影響人的情緒反應,不同的原因維度影響人的情緒反應。研究也發現,正性事件上,內在的、個人的、可控的歸因方式有助于提高自尊;負性事件上,外在的、整體的、不可控的歸因方式不利于自尊的提高。一個低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存在偏差,將自己的成就歸因于外因,而非自身能力。[7]
綜合以往研究,本研究假設自尊是一項中介變量,在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中介作用。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考察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和自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應及其效應的實現路徑。
一、研究方法
1.被試
按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曲阜師范大學隨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8份,有效率96%,其中男生104人,占36.1%;女生184人,占63.9%。平均年齡20.61±1.91歲。
2.工具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自20世紀70年代由Derogates等編制以來,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于精神科的臨床和研究。它是由90個項目所組成的精神癥狀自評量表,主要用來衡量門診及部分住院病人的自覺癥狀和嚴重程度。根據Derogates等研究結果,各癥狀的效度系數在0.77~0.90之間,具有較高的真實性,能夠較好地反映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及其變化。SCL-90的90個項目由9組癥狀群組成,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癥狀。按照1-5級的5級程度評分,1:無;2:輕度;3:中度;4:相當重;5:嚴重。神經癥診斷陽性癥狀標準:總分超過160的;陽性項目數超過43的(43項2分以上);因子分≥2的。
(2)歸因方式問卷。[8]采用Lefcourt等人編制的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Ma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簡稱MMCS)。MMCS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涉及關于學業成就與人際關系的因果信念??偣灿?8個條目,24個涉及學業成就,24個涉及有關人際關系。每個部分又分成有關成功和有關失敗的12個條目。MMCS提出了四類可能的歸因,即:屬于內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屬于外控性的運氣與背景。最終評定可分別測查被試在以上四個維度上的內控或外控傾向明顯。從這個多維度量表可獲取多種得分,最常用的是總分,總分為外控性得分減去內控性得分,分數越高,外控性越高。
(3)自尊量表。[9]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Self Esteem Scale,簡稱SES)。該量表是國內外常用的自尊自評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共10個項目,每個項目從“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分為4 級,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3.結果統計
結果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及AMOS7.0統計軟件做統計處理和模型建構。
二、結果
1.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歸因方式和自尊的相關矩陣及平均分、標準差
本研究以項目平均分標準差作為各觀測變量的得分。顯示大學生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人際外控、人際內控、學業外控、學業內控、自尊的相關系數及平均分、標準差(見表1)。
從表1可知:大學生自尊與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心理指標相關達到顯著水平(p
2.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歸因方式和自尊的路徑圖
根據Baron和Kenny介紹的三步中介回歸法來確定自尊是否是歸因方式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變量,[10]指出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自變量與中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自變量與因變量必須相關;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量會因中介變量的介入而減少或消失。
本研究基于理論假設,采用AMOS7.0分析數據,通過路徑圖考察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自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應及其效應的實現路徑。選取歸因方式中的學業外控、學業內控、人際外控、人際內控作為歸因方式的觀測指標,以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大學生歸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的路徑圖(如圖1)。該模型絕對擬合指標CMIN/DF=1.732
從路徑圖上看,只有學業外控通過自尊影響心理健康。表1中可知,學業外控、學業內控、人際外控、人際內控與心理健康各指標均相關,與自尊也相關,自尊與心理健康各指標也存在顯著相關。從圖1中可以看到,學業內控、人際外控、人際內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并不是自尊在起中介作用。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時,自尊是起中介效應的。
三、討論
對于歸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間的關系,系列研究表明,歸因方式各因子與抑郁得分顯著相關,消極的歸因方式對抑郁具有顯著影響,[11]并且歸因方式與大學生自尊顯著相關,[12]而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13]以往研究表明,自尊在社會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5]自尊在被接納感與心理健康兩變量之間起中介作用。[6]
在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上,目前國內外做過許多研究,研究表明,采取消極的歸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從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從正面證實了那些積極歸因方式的人能夠更好的處理學業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較為健康的心理。
在自尊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上,本研究顯示,自尊和心理健康兩兩間呈顯著負相關,自尊與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三個心理健康指標存在非常顯著的負相關,即自尊越高,則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越低。這與陳建文、王韜,胡軍生、李長庚、王登峰和施章清、應賢慧、葉科的研究結果一致。[14-16]
在歸因方式與自尊的關系方面,本研究發現:自尊與人際內控、學業內控呈正相關,在成功時,將成功的結果歸因于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有助于提高自尊心。而與人際外控、學業外控呈負相關。通過路徑圖可以發現,歸因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并非全由自尊的中介作用,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由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引起的,學業外控者將成功歸因于運氣等外部因素,當出現問題時會感到不可控制,對改善目前境遇出現無能為力感,不利于個體自信心的確立,因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歸因方式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引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引導學生積極歸因,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
四、結論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是大學生的自尊與以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為指標的心理健康存在顯著負相關,自尊水平越低,越易引發心理問題。歸因方式不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同。內控型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發展,外控型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二是歸因方式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引起的。
參考文獻:
[1][13]楊麗珠,張麗華.論自尊的心理意義[J].心理學探新,2003,23(4):10-16.
[2]劉皓明,張積家.自尊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J].心理科學進展,2004,
12(4):567-572.
[3][14]陳建文,王韜.大學生自尊、自我統合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61-164.
[4][15]胡軍生,李長庚,王登峰.師范大學生自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6):620-622.
[5]張敏,謝威士.提供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1-2):63-68.
[6][16]施章清,應賢慧,葉科.大學生被接納感與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功能[J].心理科學,2009,32(2):456-458.
[7]Baumeister R F.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M].New York:
Plenum press,1993:55.
[8]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
[9]汪向東,王希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3,(S1):318-320.
隨著醫學模式與健康概念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在維持生命和沒有病痛的水平上,而是需要不斷地保持和促進健康。健康教育是一種增進健康的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教育活動。醫院臨床護理健康教育,將健康教育貫穿到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環節,使健康教育與系統的護理行為相結合,為患者營造一個潔凈、舒適、安全、和諧的氛圍。為總結本單位實施護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揭示其阻礙因素及干預對策,現將相關影響因素及對策綜述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39例,年齡21~65歲,其中手術53例,正常分娩47例,其他婦科疾病39例。
1.2方法對所有患者按照護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行教育指導,對教育結果和影響因素進行調查評價分析。
2結果
2.1患者對護理健康教育的滿意情況。詳見表1。
2.2影響健康教育的因素。調查139例接受護理健康教育的患者,認為護士因素中知識缺乏及老化的占第一位,角色認識偏差、缺乏溝通交流技巧、教育時機不恰當、教育形式單一等因素是直接影響護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還有患者本身的因素如記憶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和生活習慣等。
3影響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
3.1護士編制不足我國衛生部規定護理人員與病床比例是0.4∶1,但90%以上醫院達不到這個比例,多數臨床科室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班次。故在健康教育的人力保障方面就成為一大難點。
3.2護士知識缺乏及老化我國護理隊伍學歷偏低,大多數護士沒有系統學習過有關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對護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缺乏;護理教育模式陳舊,護理教科書數年不變,護理人員在學校學習的僅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等方面的課程,卻缺乏系統學習教育學、社會學、行為學、心理學、傳播學等課程,使護理人員知識老化,不能適應新的醫學模式。因此,實施護理健康教育時感到無從下手,或知其一,不知其二;另外,受功能制模式影響,護士偏重于重復性、技術性操作,僅完成患者治療性護理,未將患者看成一個整體,缺乏主動為患者健康教育的意識。
3.3護士角色認識偏差由于長期受功能護理模式的制約,護理工作是以疾病為中心,局限于執行醫囑、打針、發藥等治療性護理影響根深蒂固,相當多的護士對健康教育缺乏感性、理性認識的內在動力,缺乏從護理發展的角度認識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患者的健康問題為中心”的觀念將健康教育視為額外工作,且對教育者角色意識比較淡薄。
3.4護士缺乏溝通交流技巧因大多數護士沒有系統學習人際溝通學,至使在年輕的護理隊伍中,54%的護士對溝通技巧僅限于基本了解,30%的護士未掌握溝通技巧。相當一部分護士缺乏自信,提問、傾聽、開始和結束談話技巧不夠。
3.5教育時機不恰當剛入院,尤其是急癥患者和家屬,還未適應新環境及角色的轉變,對護士宣教內容難以記憶和接受,收效甚微;患者身心狀況欠佳,如有疼痛,發熱、惡心、嘔吐、焦慮或憤怒時,對施教產生厭煩和抵觸心理;手術、特殊檢查時往往緊張、恐懼、此時施教事倍功半。
3.6教育形式單一由于教育層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護士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擔當起教育者的角色,只知道照本宣科,書面內容多、操作指導少;灌輸多、注重反饋少;單向傳播多、雙向交流少,雖已宣講,但患者根本未記牢或根本未聽進,致使健康教育收效不大。
3.7患者記憶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和生活習慣健康教育的效果與患者的記憶、理解能力呈正相關。文化水平越高,對疾病了解的欲望越強,理解和接受能力相應較強。長期不科學的生活習慣,是宣教中重要的干擾因素。
3.8經濟承受能力及對護士的信任度經濟條件較差者重治療,輕教育。因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希望用盡可能少的錢得到最好的醫療、護理效果,在病情稍有好轉就急于出院,使健康教育知識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患者認為護士只會打針、發藥,對她們所指導的健康教育內容持懷疑態度,有的則特別相信醫生的宣傳教育,從而影響護士的健康教育效果。
3.9健康信念及學習動機健康信念是指一個人對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看法,而這些認識和看法往往受個人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的影響,同時影響患者主動學習的動機。主動學習,易于接受健康知識,而被動學習,則接受知識僅處于應付狀態,其效果必然較差。
4對策
龜新陳代謝慢,藥物吸收得也慢,所以給龜治療要有耐心,一種方法要用7到10天都無效再換另外的方法。
還有,氯霉素毒性太大,不建議使用,推薦使用環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滴眼液。
護龜液也不要再用了,沒有效的。
如果用魚缸喂養的話,給龜的喂養處加多水,保持水質良好,在水中留下個可以給龜爬上來的物件,最好加個過濾泵和過濾槽,期間不要和大型水族類在一起,給它的食物最好是一些活小魚或者生豬肉。生豬肉要選瘦肉(一小塊就夠),而且要你親自喂養,拿根牙簽叼著豬肉,記住以后別再涂藥,保持水質最重要。
觀賞魚致病的原因
水質、水溫失調:如果魚缸內養魚量太多,生存的環境惡劣、超過適應范圍,便可能發病;不及時換水,魚的排泄物、分泌物過多,使二氧化碳、氨增多,微生物滋生,藍綠藻類浮游植物生長過多,都可使水質惡化,溶氧量降低,使魚發??;水溫突然變動,溫差超過4℃以上;水溫超過適應范圍的上限或下限,以及水溫短時間內多變,或長時間水溫偏低,都會使魚發病。
飼喂不當:觀賞魚全依賴人工投飼,如長期投喂干飼料,營養成分不足,缺乏動物性餌料,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時定量,饑飽不勻,使魚營養不良,體質衰弱而致病。另外,配合的飼料霉敗變質,魚也會中毒致病。
操作不慎:在清箱換水、繁殖分缸撈魚等操作過程中,操作粗糙,不慎碰傷魚體,折斷魚鰭,或使魚跳落地上受傷,傷部極易感染。常吃附著藻的魚,嘴部也容易感染。
外部帶入病源:將外部病源帶入養魚容器的途徑很多,如由餌料、水草帶入;病魚用過的工具未經消毒又用于無病魚;新購魚未經隔離觀察就放入原來的魚群中等都能帶入病源。
另一原因是魚群打斗致傷而引起病變。
巧用食醋維護花卉健康
文/胡萬里
食醋含有糖分、葡萄糖、乳酸、醋酸等有益物質,且食醋溶液可抑制“光呼吸”過程中乙醇酸氧化酶的生物活性,提高凈光合率10%-20%。它能加強光合作用,提高葉綠素含量,增強花卉的抗病能力。適量噴灑食醋溶液,可使花卉長勢旺、花多、色艷。
治療黃化病 許多花卉如茶花、杜鵑以及觀葉植物,往往因缺乏鐵元素、盆土pH值過高、管理不當等,導致葉子發黃,這時,可用10克食醋加清水3千克,于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后噴灑植物葉面。每10天噴一次,連噴4-5次便可使其由黃變綠。
促進植株生長 用300倍食醋溶液,在茶花孕蕾前噴灑全株,每15天噴一次,可使茶花葉片增大0.2-0.4厘米,使花量增加8%,分枝增加20%。用150-2000倍的食醋溶液澆灌花木,可克服因盆土pH值偏堿性引起的生理病害。
增強抗病性 如月季白粉病、杜鵑黑斑病、玫瑰、牡丹煙煤病等,一經發現,用150倍食醋液噴灑3次,便可得到有效控制。對花卉霜霉病、葉斑病等,噴灑食醋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噴灑食醋注意:
二、參加對象
初二(14)班 三、活動形式 獨立活動和小組活動相結合,主要調查對象是小區里的中學生 四、活動內容 1、設計“中學生營養與健康”的調查表
2、進行問卷調查
3、對問卷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
4、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5、上網或查閱資料,了解營養與健康的知識
6、制作ppt和手繪小報 7、成果分析與展示
五、活動要求
1.調查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想好預設問題。
2.與他人交往中,要注意禮貌,顧及自身形象。 3.注意安全問題。 4.調查中及時記錄,做好文字、相片、錄音等資料收集。
六、活動反饋
當代的中學生學習壓力大,更需要一個健壯的體格承擔,同學們和家長們應對飲食健康問題引起重視。我們小組倡導的是每天營養飲食,了解日常飲食的相關知識,此外還要加強體育鍛煉。 通過對中學生的日常飲食健康的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查閱,使同學們了解到飲食與健康的內在聯系,引起同學們對飲食健康問題的重視,增加其對日常食品所含營養及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的了解,既擴展了大家的知識面,豐富了課余生活,又樹立起健康飲食的良好意識。
七、活動總結
飲食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而是要增強衛生健康飲食的意識,日積月累才能有一個健康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常常給孩子們買補品,但沒注意到其實我們每天所吃的事物中有這些營養,只要合理搭配,注意每天的攝入量就可以了,何必要舍近求遠呢?
附表:
Q1:作為中學生你平時有沒有注意營養與健康問題呢? 會注意 不會注意 不怎么注意
Q2:正直春節期間你有沒有整天大魚大肉呢? 會有 沒有 有時會有
Q3:放假期間有沒有按時吃早餐呢? 有 沒有 有時有
Q4:在正直長身體期間你覺得營養重要嗎? 很重要 廢話,當然重要 不是很重要
Q5:在飲食方面,你是否有真的注意,平時都吃些什么? 零食 辣辣 牛奶面包 五谷雜糧 按時吃飯,吃早餐 多喝碳酸飲料
Q6:你覺得怎樣的飲食方式才算是健康的呢·? ____________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75%的人認為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大”,有24%的人認為“有些影響,但不大”,只有1%的人認為“沒什么影響”(見圖1)??梢?,有3/4的受訪者都認為,科學的飲食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人體健康是有益的。而缺乏科學性、盲目的飲食方式,則會造成一種“慢性損傷”,在不經意中損害身體健康。被人們熟知的高血壓、高脂血癥、心臟病、胃腸疾病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不正確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此外,有79%的受訪者認為“所有人”都有必要了解飲食與健康的知識,41%的人認為“老人、孕婦等有需要的人”應該了解相應的飲食知識,有30%的人認為料理一日三餐的“家庭主婦”應該了解相關知識,有22%的人覺得只有“醫生等專業人員”才有必要了解飲食與健康的知識,而沒有人選擇“誰也沒必要了解”(見圖2)。其實,正如同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了解飲食健康知識,不僅僅是營養科醫生的事,它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并遵循的事。
關于了解食品營養知識的途徑,有79%的人選擇了“電視、廣播”和“報紙、雜志”,有36%的人選擇了通過“身邊的人”介紹,有28%的人通過“網絡”了解飲食知識,還有24%的人通過參加“咨詢、講座”等活動收獲知識(見圖3)??梢?,大多數的人還是習慣通過主流媒體來獲取飲食健康知識。所以,作為傳播飲食健康知識的媒體,我們有責任把更科學、更翔實的健康知識傳播給廣大讀者。
此外,有79%的受訪者認為“所有人”都有必要了解飲食與健康的知識,41%的人認為“老人、孕婦等有需要的人”應該了解相應的飲食知識,有30%的人認為料理一日三餐的“家庭主婦”應該了解相關知識,有22%的人覺得只有“醫生等專業人員”才有必要了解飲食與健康的知識,而沒有人選擇“誰也沒必要了解”(見圖2)。其實,正如同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了解飲食健康知識,不僅僅是營養科醫生的事,它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并遵循的事。
關于了解食品營養知識的途徑,有79%的人選擇了“電視、廣播”和“報紙、雜志”,有36%的人選擇了通過“身邊的人”介紹,有28%的人通過“網絡”了解飲食知識,還有24%的人通過參加“咨詢、講座”等活動收獲知識(見圖3)。可見,大多數的人還是習慣通過主流媒體來獲取飲食健康知識。所以,作為傳播飲食健康知識的媒體,我們有責任把更科學、更翔實的健康知識傳播給廣大讀者。
看過《水知道答案》的人都知道,水能感知人類的情感,因而產生美丑不同的結晶。對于食物也是如此,當你用感恩的心去食用時,仿佛對食物有了一種連接――吃下的每一口都更有滋味,你只需慢慢地咀嚼著,品味著,感受著這些食物對生命的滋養。
“飲食教育”是培養出能夠過健康的“食生活”的人。在當下食品安全危機四伏的時代,“飲食教育”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功課。孩子要從小學起,對我們成人來說更要補上這一課。食育是人的生存之本,是智育、德育和體育的基礎;通過多種多樣的體驗,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和選擇“食”的能力,培養出能夠過健康的食生活的人。食育與智育、德育和體育的關系不是平起平坐的關系,而是它們的基礎,是生存之本。如果一個人沒有健康的身體,那么,講智育、德育和體育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現代社會“飲食混亂”現象嚴重。其直接原因是因為脂肪攝取過度,而蔬菜攝取不足所造成的。越來越多的人患上富貴病,越來越多的老年病出現年輕化趨勢……歸根結底就是“飲食混亂”的因果關系。據說在韓國,食育始終貫穿于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韓國學者認為,從兒童能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一些飲食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生。
老媽這樣形容老爸“吃飯像倒進去一樣,品不出什么味道,辜負了她的一番手藝”?;蛟S是得到了“味盲”老爸的“真傳”,吃飯快也是我的一大特點?,F在看來,吃飯快還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沒有“用心”吃飯,不能夠更豐富地形容吃過的食物,分辨食物的味道、記憶飲食的快樂……
所謂的味覺智能 (Taste Quotient) ,也就是TQ,它跟 IQ、 EQ 這些名詞一樣,都應該受到重視。TQ 是與味覺和吃東西有關的智能,也可說是經由味覺或飲食加以訓練的智能,與味覺的感知、記憶、溝通、聯想、創作、平衡和控制等諸多能力有關。
30多歲之后,我居然必須重新學習如何“好好吃飯”了:小口入食,并充分咀嚼,因為大腦神經接收“吃飽的滋味”通常需要約15分鐘的時間,狼吞虎咽很容易過量;不要一邊工作,或是一邊看電視、報紙等吃飯,要專心吃飯;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必須品,而不是為了發泄情緒……
一番的感恩,以及味覺智能的提升,讓我發現: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吃干凈簡單的食物。有機安全的食物自不必說,盡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也是讓其營養發揮最大化的法寶。
現代亞健康的發病率高,癥狀表現多樣,所以其原因也具有多樣性。弄清楚其成因,對于治療和預防亞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明末醫家綺石先生提出的“虛勞六因”已經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亞健康的形成原因。
綺石先生在他的代表著作《理虛元鑒》中提出了“虛勞六因”,他認為虛勞的病因主要有六種:先天之因、后天之因、境遇之因、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和醫藥之因。這些因素往往首先導致某一臟氣、血、陰、陽的虧損,而五臟相關,氣血同源,陰陽互根,所以一臟受損,會累及他臟,日久成勞。
而亞健康也是表現為某一臟腑的氣、血、陰、陽的失調,最終可以歸結到陰和陽關系方面。其形成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 先天之因
體質的先天因素完全取決于父母。父母的身體素質是子代生命產生的基礎。一般地說,父母體質強壯,則子代也強壯;父母體質孱弱,則子代也孱弱。當父母處于亞健康時,是基于一定的體質,當其受胎之時,就會將這種體質傳給其子女,故其子女出生后也易產生類似的身體狀態。先天之因提示亞健康的產生具有先天易感性。
2 后天之因
綺石先生認為虛勞“因后天者,不外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傷”。 同樣,亞健康的出現也存在這四個方面的原因。
2.1 酒色因素 一般來說,少量飲酒(每天不超過100g)對人體有舒筋活血之功效,能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然而如果嗜酒無度,則會損害許多器官,造成全身性損害?,F代人飲酒成了一種習慣,無論是談生意還是好友聚會,人們都會把酒精量作為感情深淺的尺度。而酒為濕熱之品,飲酒過多,體內濕熱之邪停留,影響脾胃運化;濕邪阻滯氣機,影響肝氣疏泄,導致痰濁、血瘀;熱邪煎熬陰液,導致陰虛內熱。
傷腎則腎不強固。恣情,早婚多育,不節,頻繁等,易使腎精虧虛,腎氣不足,則表現出一系列亞健康的癥狀。
2.2 勞倦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 適當的勞作,包括腦力及體力的勞動,為人們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陽氣者,煩勞則張”,煩勞過度則有損健康,因勞致虛。在煩勞過度中,以勞神過度較為多見。憂郁思慮,積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勞神過度,易使心失所養,脾失健運,心脾損傷,氣血虧虛,處于亞健康狀態。
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負荷加重,生活不規律,缺乏休息和睡眠,長期熬夜,極易發生疲勞,所以疲勞是目前危害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長期過度疲勞則會損耗人體的陽氣,日久陽損及陰,出現陰陽兩虛。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生物鐘,它維持著生命運動、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如果逆時而作,就會破壞這種規律,也就是破壞了人體原有的陰陽協調,陰陽失調自然會出現身體上的不適。
2.3 七情因素 突然強烈的情志刺激,或慢性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如果無法自我解脫,情志刺激過度,超過心神調節能力范圍,就會造成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氣機逆亂,如郁怒傷肝則肝失調和,憂愁傷肺則肺失清肅,思慮傷脾則脾不健運。這樣就很難保持心情愉悅,這也是現代人亞健康發生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情志因素不但可以直接損傷臟腑,影響臟腑陰陽氣血,也可由于傷及人體臟腑陰陽氣血,使人體正氣減弱,抵抗力降低,處于亞健康狀態。
2.4 飲食因素 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飲食不節最易損傷脾胃。目前,普遍存在飲食結構不合理,飲食習慣不健康的情況。由于種種原因長期養成的不良飲食習慣,早餐質量過低,甚至不吃早餐,脾胃生化乏源,會導致各臟腑陰陽氣血的不足;為了減肥而長期節食或有偏食嗜好,以致飲食物提供的能量不足或者是性味太偏。另外,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縮短,化肥、農藥代謝不完全而殘留在食物中;加工食品中所含的人工添加劑過多,人工飼養的畜、禽、水產成熟期短、營養成分偏缺,也很易造成許多人體重要的營養素缺乏、機體代謝功能紊亂〖2〗。
3 境遇之因
“因境遇者,蓋七情不損,則五勞不成,惟真正解脫,方能達觀無損”。境遇之因與七情是分不開的,境遇對人的影響是通過七情來起作用的,如果心理素質好,承受能力強,境遇的負面影響就會小,或者持續時間短;相反,境遇因素就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或者影響長期存在。境遇因素的范圍很廣泛,包括社會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等。
3.1 社會環境 社會生活的日漸復雜化和多變化,給人們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的穩定性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沖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變得日趨淡薄,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少,情感受挫的機會也隨之越來越多,使人們對感情生活的信心降低,孤獨成了人們在情感方面突出的生存體驗。研究表明,有支持性社會關系的人,能較好地應對和處理應激,防止心身障礙。“亞健康”狀態的人表現為無聊感、無助感、煩惱感等等,往往是由于缺乏親密的社會關系和友誼引起。
3.2 工作環境 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學習負擔過重,生活壓力過大;社會人際關系復雜,上下級或同事之間關系緊張;機械化、公式化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占去了人們的大部分時間使得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少,孤獨成為人們生存的顯著特征,這些因素“皆能亂人情志,傷人氣血”,使人體的陰陽失調,這些因素都是引起亞健康的重要的危險因素。長期的高度緊張和心理壓力可使交感神經張力增加、長時間血管痙攣,促發冠心病、高血壓和中風的發生〖3〗。〖STHZ〗3.3 生活環境 遭遇生活事件,如離婚、喪偶、失業、涉及法律糾紛、經濟負擔過重;下崗工人的生活水平低下;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噪音和廢氣、垃圾污染等公害對人體的經常性精神刺激,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使人煩躁、心情郁悶。
4 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和醫藥之因
綺石先生討論的這三方面原因,都存在著用藥或調養不當的問題,使患者體質發生了改變,陰陽偏盛或偏衰。
由于辨證診斷有誤,或選用藥物不當,既延誤疾病的治療,又使或陽氣受損難復,從而導致亞健康。在現今的臨床實踐中也普遍存在著用藥不當的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1 濫用抗生素 我國已經成為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感冒為例,別人感冒了,自己先吃點抗生素“預防”,自己感冒了,用抗生素治療、退燒,這已經是很多百姓的“共識”了。而抗生素屬苦寒之品,久用會損傷脾胃陽氣,損傷人體正氣。
4.2 濫用中藥 隨著中醫中藥的發展,看中醫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有些醫生,尤其是不懂中醫的醫生,在治病過程中,不認真學習中醫的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而是靠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開藥,比如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蒲公英有抗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所以只要是胃炎的病人,就用大量的蒲公英等清熱解毒的藥,這樣做不僅破壞了患者的正氣,加重病情,而且破壞了中醫的辨治思路,影響中醫的發展。
4.3 調養不當 病后飲食宜清淡,膳食平衡,“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逐漸恢復健康。
但是現代生活水平提高了,身體稍有不適就會加強營養,雞鴨魚肉的濫補,不僅加重脾胃的負擔,損傷后天之本。而且這些所謂的營養品性味都有所偏,或偏熱或偏寒,不利于恢復陰陽的協調。
我們明確了亞健康的成因,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防病于未然;對于處于亞健康的人,應該運用正確的辨證論治方法治療。
參考文獻
1 劉增垣,李美華.第三狀態與心身醫學研究.醫學與哲學,2001,22(1):36-3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