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康復學概念大全11篇

時間:2024-04-08 17:42:3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醫康復學概念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醫康復學概念

篇(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公布的醫療機構的數據和綜合醫院康復科對治療師數目的規定,截至2010年7月,全國綜合醫院所需要治療師約8萬人。而目前從事康復治療的總人數大約1萬人。現代康復醫學教育在我國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仍存在著人才缺少的局面。中醫康復是康復環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從目前高等中醫院校學科設計上看,中醫康復本科專科設計幾乎寥寥無幾,更加凸顯從事中醫康復人員的匱乏。

中醫康復與現代康復的區別主要在于中醫在關注患者康復時對障礙的觀察較宏觀;而現代醫學則對障礙的觀察細微并且定量,療法多樣,康復理論系統和規范。兩者各有優勢,將兩者互相滲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因此,在中醫康復的教育中融入現代的康復理念和評定等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中西醫康復相結合是中醫康復教育的一個方法。中醫康復教育的對象是在職中醫人員和中醫本科生;最常見的康復病種以神經損傷為主,例如腦損傷、脊髓損傷等,對主要病種進行中醫康復教育,盡快掌握康復流程及主要內容,使從事中醫康復的人員將中醫康復理念及方法推廣到心肺等其他領域應用。

由于現在許多醫院的康復科是在現有中醫科人員基礎上組建而成,因此對現職中醫師、針灸師、按摩師的培訓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復醫療發展較全面的醫院進修學習,因此對進修生的培訓在重視中醫康復療法的同時應該進行現代康復療法及評定內容的補充,在培訓方式上采用理論授課及實際操作相結合,使進修人員在進修后能將中西醫康復知識運用于臨床。

培訓計劃:將康復評定及中西醫康復療法設置為培訓內容,與中醫針灸、按摩、中藥的使用與具體問題相結合。以腦血管病及脊髓損傷的評定、康復為切入點,將現代康復理念融入中醫康復療法。針對具體的康復問題,如假性球麻痹、痙攣、肩手綜合癥、偏癱平衡障礙、認知障礙、失語及脊髓損傷并發癥等,設置相關課程,使進修醫生對中醫康復有全面認識。通過以上培訓,使中西康復融合貫通。

現代康復療法的介紹:在介紹以上評定和不同障礙康復的基礎上,介紹物理治療法、作業治療法的基本方法及內容。培訓計劃目的是將中西醫康復概念及方法融會貫通,必將對中醫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篇(2)

1 簡要回顧

上世紀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的推拿專業1985年才開始招收第一屆大專班學生。當時,我省第一屆推拿學會主任委員楊希賢老先生帶領全省同道積極開展學術活動,楊老先生為原福建省人民醫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醫師,第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委員、福建省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楊主任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還親自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推拿醫史文獻研究,在全國推拿界頗有影響。他還參加了《推拿大成》一書的編寫,可惜還沒等到書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過世,他的離去對福建省的推拿事業是個重大損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國沉寂了十多年。

進入21世紀,福建省推拿事業在第五屆推拿學會主任委員王詩忠主任醫師的帶領下發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學會的平臺開展學術交流、舉辦學習班,為省內同道和國內外專家的交流學習牽線搭橋,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學會的委員從2003年的30余人發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學會委員從1~2個發展到目前的10多個,學歷結構從原來的本科學歷都很少發展到現在博士學歷有2個、碩士近20人,本科學歷占半數以上。人才隊伍的成長是推拿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學科帶頭人王詩忠主任醫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擴大了我省推拿學科在全國的影響,為推拿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發展現狀

2.1 臨床

眾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綜合性大醫院中多半是輔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醫醫院中根本就不開設推拿科,即使在中醫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開始真正重視中醫的發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機遇,努力拼搏,已經讓我省的推拿事業上了一個臺階。首先,十一五期間,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專科,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病“頸椎病”建設單位,參加的主攻病種頸椎病診療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國家中管局組織的專家審核中被評優,同期全國推拿協作組有16家單位,評優的只有三家。這也標志著我省推拿臨床水平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平。除了國家級重點專科,還有省級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如泉州正骨醫院推拿科、武平縣中醫院推拿科、沙縣中醫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間,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醫院推拿科等24家國家級、省級特色專科建設單位,這些建設單位多分布在縣級中醫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員為主要骨干,以頸、腰椎病為主要優勢病種。這種以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作為優勢病種研究,符合臨床需求,將促進推拿學科快速發展。目前福建省衛生廳中醫藥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推拿科作為牽頭指導單位,負責指導24家特色專科進行推拿為主中醫藥技術防治頸腰椎病的建設,相信這24家特色專科的建設將進一步擴大推拿專業在社會百姓中的影響,進一步推動福建省推拿事業向前發展。

2.2 教學

福建中醫學院《推拿學》主干課程創建于1985年,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目前涉及中醫系、護理系、中西醫結合專業、骨傷專業、康復、美容專業、五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近10個專業的《推拿學》教學,為了適應社會對針灸推拿專業人才的需求與國家教育部門對專業設置的調整,從1993年9月開始將原有的針灸專業(本科五年)和康復推拿專業(專科三年)重組整合為現在的針灸推拿專業(本科五年)。隨著學科建設的日臻成熟,1998年開始上碩士研究生課程,200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為適應教學需要,將推拿教研室分成兩個部分,即針推系推拿基礎教研室和附屬醫院臨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擔本科與研究生的教學工作。

推拿學科基礎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礎學、推拿手法學、功法學、推拿學、小兒推拿學、整脊推拿學六門課程,其中推拿手法學是院優秀課程,推拿學是院精品課程。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挑戰,中醫高等教育也將面臨著國際競爭、社會評價和市場選擇。推拿學一直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關注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本專業依托福建中醫學院面向臺港澳,東南亞及其它地區和國家,每年均有許多來自境外的接受學歷和非學歷教育的學生來我院、系攻讀本科、碩士學位和短期學習進修中醫推拿技術。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學會的掛靠單位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該院推拿科為福建中醫學院臨床推拿學教研室,兼具臨床、教學、科研的功能。在學科帶頭人王詩忠主任醫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過對中醫體質的調查(參與國家973科研課題)了解頸椎病體質特點,通過對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頸椎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福建省教育廳課題)從一定程度上了解頸椎病的病因。為研究頸椎病的相關病理,我們進行了“缺血性腦血管病與椎動脈型頸椎病關系的流行病學調查”(福建省科技廳課題)、“頸肌疲勞與頸椎病的表面肌電圖相關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課題)、“更年期女性椎動脈型頸椎病與中醫辯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課題)等科研。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基于表面肌電分析等量化評價中醫干預項背疼痛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癥保守療法優化組合方案的臨床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和“基于sEMG信號特征分析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頸部肌群的針刺效應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課題)。科研工作的開展有助于促進臨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養年輕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學科在國內外同行中的學術影響和地位。

3 展望與對策

進入21世紀,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疾病譜與醫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脊柱及關節的退變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隨著疾病譜的改變,現代醫學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調整。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視,中醫推拿的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推拿學科的發展進行思考。

3.1 人才培養方面

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結構的改變與高校擴招帶來的畢業生數目的增加,目前中醫院校針推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日趨困難,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現突出。同時,社會用人單位崗位空缺的現象卻也不時發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脫節。現就此現狀對推拿人才的社會需求及辦學單位的相應不足加以分析,并給出相應的改革對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經過對2005-2007年福建中醫學院本科針推專業畢業生推拿人才就業分布情況的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社會對推拿人才的需求結構如下:

(1) 推拿臨床醫師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單位為等級醫院中設有的推拿科、相關專病專科或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此類人才需求相對較少,主要是要開展臨床診療工作,運用推拿為主要手段,治療以頸肩腰腿痛及關節活動障礙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應聘者具備扎實的全科醫學基礎知識,能運用推拿療法為主,結合針灸、理療、中藥內服外用等方法治療疾病;特別對傷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知識和以推拿為主的保守治療手段能重點掌握。

(2) 推拿康復醫師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單位為綜合醫院康復中心/康復科,社區康復服務站等。此類人才需求較前者略多,主要開展以推拿為主的輔助康復治療手段,對內科、神經科、骨科相關疾病進行康復治療。此類人才需求一般要求應聘者具備全科醫學知識,良好的推拿手法,對單個病種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知識。

(3) 預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單位為社區及亞健康服務中心、健康管理服務機構、養生保健服務行業等。目前對于亞健康狀態的干預已經受到了政府及醫療界的廣泛重視,預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會需求逐漸加大,市場前景廣闊,其服務對象為龐大的亞健康人群。此類人才需求一般要求應聘者具備專業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預防保健相關醫學知識。

3.1.2 推拿辦學單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對就業情況分析以及對招聘單位的調查發現,推拿本科畢業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對針推常見病認識不夠深入,實戰能力差的情況。我們認為其不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學生體能鍛煉及功法訓練較少,使得畢業生基礎素質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實訓未受到重視,操作實訓課時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學的基礎與靈魂,注重實踐,只有多練手法與四診檢查,才能“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法從手出,手隨心轉”。第三,推拿課程中,推拿臨床常見病的課程比重小,而現在臨床上很少見或者已經少用推拿治療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點講解的病種課時被壓縮,無法講透徹。總之,推拿課程的設置不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調整推拿專業課程設置

而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為社會輸送有用之才,因此,筆者認為,針推專業本科辦學須根據社會需求,把人才培養目標分為三個層面:在具備全面的醫學基礎知識,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礎上,掌握嫻熟的針推手法,具備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夠勝任預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復知識,掌握以推拿為主的輔助康復治療手段,如針灸、中藥、理療等方法,對內科、神經科、骨科相關疾病進行康復治療,以適應康復推拿的人才需求;進一步對推拿治療效果最好的常見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等骨傷科疾病,要重點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診斷、鑒別診斷、綜合治療等知識,能處理臨床常見的急重癥,能勝任推拿臨床治療工作。

五年制針推專業本科教學培養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嫻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備一定的手法功力;在臨床治療崗位上,還需對推拿治療最為有效的疾病在基礎理論、綜合治療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僅僅一般性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有必要對目前的推拿辦學思路進行改革,筆者認為首先應該針對以上不足對目前的推拿學課程作一調整。第一,增加實訓課時的比例,通過加強推拿功法訓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重視訓練學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壓縮一些《推拿治療學》中非臨床常見病的課時(或考慮將其歸到附錄作為選讀材料),增加推拿臨床常見病(頸椎病、腰椎病等)的課程比例,重點講解這些疾病的基礎知識(如解剖、生理、病理、醫技檢查等),為診斷、鑒別診斷、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基礎,從而支撐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為自主學習、終生學習能力打下基礎。

另外,針對目前社會對推拿人才三個層面的人才需求。筆者認為,首先,對于基礎性的預防保健推拿人才,應通過功法練習而增強手法體能,從而使手法更嫻熟,且具備一定的功力,增強實踐動手的能力。其次,對于推拿康復醫師人才,在實訓課程中增加SET(懸吊運動療法)、MCU(頸椎功能檢測系統)等新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增加對主動功能鍛煉的新動向、新設施及主動/被動康復的概念。最后,對于較高要求的推拿臨床醫師人才,應在課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電)等新技術檢測分析的內容,增強學生對疾病療效評價的最新認識,提高學生對探索更深層次知識的興趣。

綜上所述,目前社會對推拿本科畢業生有臨床治療、康復推拿、預防保健推拿三個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臨床治療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對最少,臨床康復推拿次之,預防保健推拿最大。針對這種現狀與趨勢,本科針推專業的教學應在課程設置與教學重心方面作一調整,以加強本科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強化推拿常見病的學習,使學生具備更強的職業競爭能力與再學習能力,力爭達到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和諧統一。

3.2 臨床方面

推拿專業臨床常見的多為脊柱病,針對以往對脊椎病只注重臨床治療(病中),忽視未病先防、瘥后防復(針對病前、病后)二個環節的問題,以中醫“治未病”的寶貴思想為指導,引進系統工程學理論,提出“脊椎系統健康單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變在所難免,目前脊椎病的發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貫穿到中老年。因此,應當把人的脊椎健康作為人生健康中一個重要單元進行系統管理。

“脊椎健康單元”包含三部分:預防、臨床治療、瘥后防復。

首先,預防(針對病前) 體現祖國醫學“治未病”思想。健康體檢中心每年體檢人群中有大量長期辦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發人群,建議在健康體檢中心設立專門的脊椎健康咨詢窗口。二是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在報紙發表科普文章,不斷研究整理,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聯系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或與各級科協部門聯系,通過各種渠道共同努力開展脊柱健康教育宣傳。

第二,臨床(病中)臨床診療方案的梳理,不斷修訂、完善以提高臨床療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復)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復發,導致前期的治療前功盡棄,患者喪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視“瘥后防復”。首先對出院和門診已治愈患者建立規范的隨訪制度,不間斷地進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視脊椎功能的恢復,挖掘中醫導引動作并引進現代康復技術,研究總結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頸椎導引操。

通過以上環節,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對脊柱病的知曉率,擴大推拿學科的社會影響,推動推拿學科的發展。

3.3 重視科研投入

隨著推拿學科人才隊伍的成長,開展推拿學科的科研時機已經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學會掛靠單位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推拿科和福建中醫學院針推系推拿基礎教研室已經有從基礎到臨床、從校級到國家級的課題二十多項。建議各縣級中醫院或區醫院推拿科應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以促進臨床發展。

課題組成員:

1. 王詩忠,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背分會副會長,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篇(3)

關鍵詞:傳統針灸;康復理療;聯合優勢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51-01

針灸療法具有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鎮痛作用、鎮靜作用、抗感染作用、止血作用,而這些作用又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綜合作用,故其適用范圍極廣泛,可用于康復醫學的各科病癥[1]。我們將傳統針灸與康復理療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傳統針灸在康復醫學中擁有更廣闊的前景。

1 針灸在康復醫學中的現狀

針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外治法中應用最廣、療效最確切的醫療技術,一直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充當著主要的角色,尤其在康復醫學中越來越占主導作用[2]。針灸也是中醫學中獨具特色的一門治療和養生保健方法,是中醫康復技術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針灸在海外的推廣應用,針灸的療效已經得到現代醫學的肯定,現代康復醫學已將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納入到康復治療技術中。

2 針灸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

針灸運用其簡、便、驗、廉的治療優勢和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治療作用,對人體外表皮膚特別是腧穴系統的刺激以激發人體正氣、提高人體免疫力,通過增強人體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達到階段病勢、恢復健康的目的[3]。尤其是對一些具有雙向良性調節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僅治愈了疾病,也調整了身體的陰陽平衡,大大加強了針灸治療疾病的范圍,尤其在保健康復方面顯示出了中醫的絕對優勢。現代康復醫學涉及的病種非常廣泛,在臨床幾乎囊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所有科室,如內科系統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高血壓病、糖尿病、肥胖癥等;外科系統的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周圍神經損傷、面神經炎、格林―巴利綜合癥等神經系統疾病;與傳統針灸醫學治療的病種不盡相同,目前臨床上,針灸在各種原因的癱瘓,如中風偏癱、面神經炎、小兒腦性癱瘓等以及多種痛證,如頸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原發性坐骨神經痛、膝關節軟組織損傷等所致的疼痛有明顯的優勢。現代康復治療的各種物理手段配合上具有明確療效的傳統針灸治療,無疑是一種最大的互補性,同時還能達到單一的針灸治療所沒有的效果。

3 針灸在康復醫學中的意義

眾所周知,傳統針灸方法是祖國醫學針灸學中最重要、最實質、最精華、最基礎的部分。傳統針灸方法由于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在治療上遵循“有諸內者,必形諸外”,“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等理論以及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循行,所以傳統針灸方法能夠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諸如內、外、婦、兒等科。隨著社會經濟及醫學的迅猛發展,人們更加關注生存質量,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及社會層面的生活質量。健康的內涵不斷擴大,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疾病或虛弱的消除,而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美狀態[4]。這一定義體現了醫療思維模式的轉變,從以前的醫療二維思維模式:治病-救命,發展到三維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強調了功能。康復觀念及康復醫學的出現正體現了這一醫療思維模式的轉變,康復醫學是旨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醫學,始終以人的功能為研究主線,無論是身體的,還是精神和社會生活層面的,都是康復的研究對象。

4 針灸在康復醫學中的前景

醫學模式的轉變、康復醫學的興起及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及重新認識,為針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發展平臺。但是目前國內針灸臨床的領域呈現出逐漸萎縮的趨勢,大多數針灸科室的病種較為單一,主要局限于中風后偏癱、面神經炎及頸肩腰腿痛等,針灸的很多優勢沒能充分發揮。本文認為要改善目前國內針灸所處的尷尬現狀,我們不妨解放思想,從康復的角度、從功能的角度看針灸的發展前景,針灸不僅是獨具特色的祖國傳統治療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體及社會、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康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給針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針灸的發展,擴大其臨床應用領域,使其更好地適應醫療市場的發展趨勢。傳統針灸臨床表明,傳統的針灸在多種疾病的康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某些疾病的康復方面能收到現代康復醫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如中風偏癱為醫學界目前難治性疾病之一,他中風后的重要并發癥和后遺癥,其治療方法較多,但沒有權威的統一治療方案,病死率和病殘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生存質量。傳統針灸醫學療效得到幾千年的驗證,現代康復醫學的問世,為患者在康復的道路上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們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兩者有互補性,其結合可提高中風偏癱等疾病的治療效果,但其優越性不容忽視。

5 總結

傳統針灸學是國粹,其理論體系博大精深,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足以證明其強大的生命力。作為康復治療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在改善人體功能上有著很大的優勢。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針灸的適應證多數是功能性的,大量的臨床實驗及報道已經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變優于并多于器質性病變。針灸減肥、針灸治療神經官能癥、針灸戒毒、針灸緩解精神緊張等已得到廣泛的臨床證實,針灸在海外的迅速發展正說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張子游,高鶴亭.中醫康復學概念的確立.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3(5):230-231.

篇(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9.04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1],主要由遺傳、環境和行為等多種因素所致。2011年,WHO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共計達3.46億。2013年,全世界共有3.82億名糖尿病患者,其中90%是2型糖尿病[2-3],預期到2035年全世界患者將增加至5.92億名[4]。2010年3月世界糖尿病聯盟(IDF)的統計數據中顯示,中國地區糖尿病患者中成人患者達9240萬[5]。有統計顯示,2013年全球因糖尿病所造成的花費估計達5480億美元[6]。《中國衛生計年鑒》及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4年,我國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增長速度達到19.90%,高于全國衛生總費用的年均增長速度,甚至超過我國同期的GDP數值。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在所有被調查的慢性疾病中位居第二[7-8]。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康復治療消耗大量財力物力,給我國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因此,探索經濟高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們迫在眉睫的工作。

1 時間生物學研究現狀

以周期為特征,以一定時間間隔不斷重復的生命活動現象稱為生物節律。生物節律是人體及眾多哺乳動物內在的固有節律。其中,晝夜節律是機體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節律。時間生物學則是一門以生物節律為基礎,研究生命活動的周期規律及其產生機制與應用的新興交叉性生命學科。

國外時間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早在19世紀70年代生物節律學就作為一門學科而存在。瑞士科學家漢斯?斯恩研究發現人體的心理、生理機能表現出生物節律性。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佛蘭斯?哈爾貝格(Franz Halberg)通過實驗發現血液中的白細胞計數表現出近似24 h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提出了近似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概念。80年代后時間生物學領域得到了快速全面發展。有研究通過動物實驗驗證了大鼠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對生物節律的中樞調控作用,即視交叉上核被破壞后,大鼠的節律性活動出現紊亂,但修復、重建該結構能夠重新建立正常的晝夜節律。目前,大量研究已經證實了近日鐘基因的轉錄及其后期的調控引起的分子振蕩是生物節律產生的重要原因。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為節律的中樞振蕩器。在中樞振蕩器的調節下細胞產生周期性生化反應和基因活性表達[9]。90年代末,生物節律基因被克隆[10-11]。Buijs等學者證實了視網膜-下丘腦(SCN)束中抑制性遞質γ-氨基丁酸(GABA)的存在[12];隨后,Liu等[13-14]研究發現GABA是控制SCN細胞相互同步的調節因子。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傳統醫學就融合了時間生物學概念,認為人體的內在節律與季節、節氣、時辰等時間節律周期密切相關,即所謂的“天人相應”。《素問》有云:“病在肝,愈于夏,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即指出肝病病情變化的時間節律性特點。“五運六氣”以及“陰陽學說”也是中醫從時間生物節律角度對人體與四時、日月、年及輪的關系做出的精辟論述[15]。同時,中醫還強調“因時制宜”和“因天時而調氣”的治療原則,在取血用藥方面總結出“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的經驗方法。時間生物學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也已開展多年。蘇洪余等[16]綜述了空間時間生物學的研究進展,為拓展時間生物學在空間領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國學者孫學川[17]在80年代將時間生物學引入體育領域,他明確了擇時體育療法的原則和意義,同時也對現代時間康復學進行了定義。孫學川[17]指出根據患者個體的生物節律特征,制定和實施體育療法,可加速機體康復進程,為現代時間康復學和擇時體育療法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童建[18]也指出機體的代謝和功能都具有節律性變化,周期性振蕩才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徐軍等[19]通過對不同物種有關調控晝夜節律基因的轉錄因子的研究,進一步討論果蠅和人類生物鐘調節的共同分子機制。時間生物學在治療學方面已取得了很多重要臨床研究進展[20],如睡眠調節,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腫瘤的擇時藥物治療等。甚至,在此基礎上開拓了時間毒理學、時間衛生學、時間預防學等新領域。

2 血糖、胰島素生理狀態下的晝夜節律特征

生理狀態下,人體血糖水平在一定范圍內不斷波動,其波動具有周期節律性。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SCN)是生物節律的中樞起搏點,而起搏性信號物質來源于松果體分泌的褪黑素。陳樹春[21]在綜述中指出,人體胰島素生理水平和胰島素分泌存在晝夜節律。血糖濃度的不斷波動引起胰島素分泌水平的變化,使之呈脈沖式分泌,但20∶00胰島素敏感性要高于08∶00。對健康人體進行24 h動態血糖監測發現,血糖峰值在13∶00或14∶00,谷值為03∶00,呈現周期節律性。同時,通過試驗發現葡萄糖耐糖試驗也具有晝夜節律[22]。

大鼠是一種夜行動物,生理活動周期與人類相反。血壓和心率等基礎指標在在光期較低,暗期較高。于福生[23]在研究中指出,明、暗各12 h的環境條件下,健康大鼠在不進行攝食活動的明期血糖濃度穩定在一定水平。進入暗期后,由于食物的攝入,血糖濃度明顯增加,即顯現出明顯的晝低夜高的節律。劉曉平等[24]在實驗中證實了以上結論,并指出正常大鼠血糖峰值大約在18∶00,谷值在06∶00。Raquel等[25]進一步指出大鼠血糖值晝夜變動過程更接近余弦曲線,峰谷值分別在暗期中間和明期中間。也有學者對小鼠血糖節律進行研究:自然狀態下,小鼠血液內源性胰島素水平的變化也具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節律周期中峰值相位在13∶00左右,谷值相位在00∶00。當然,動物的種系不同其血糖或胰島素濃度變化的節律也可能不同,但正常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島素水平均呈晝夜節律性變化是肯定的。

3 血糖、胰島素病理狀態下晝夜節律的變化

糖尿病的發生,可導致血糖水平的異常波動,使其正常節律性遭到破壞,盡管血糖也存在明顯波動,但其波動無周期節律性[26]。有資料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的正常節律紊亂甚至消失,且其脈沖式分泌變得不規則[27]。Boden[28]通過高糖鉗夾試驗發現二型糖尿病患者一級親屬的胰島素分泌節律出現異常,胰島素敏感性8∶31最低,晚間19∶04最高,與正常人相反。同時,糖尿病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也出現晝夜節律特征的喪失[29-30]。

對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血糖節律的比較研究發現:健康大鼠血糖存在晝夜節律,糖尿病疾病狀態下大鼠24 h血糖水平出現明顯波動,但各時間點的血糖值差異不具有顯著性,提示糖尿病大鼠血糖晝夜節律受到了破壞[26]。劉曉平等[24]經余弦法分析提示,糖尿病大鼠24 h血糖值雖有明顯變化,但變化無顯著性差異,提示糖尿病大鼠血糖無晝夜節律性。另有學者對小鼠血糖的晝夜節律進行研究發現,病理狀態下小鼠血糖水平顯著升高,峰谷值時間相位發生移動,且峰谷值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31]。正常組小鼠血糖呈現雙峰谷值,峰值出現在10 am和10 pm,糖尿病狀態下,峰值延遲至10 am和2 am;谷值由6 am和6 pm推至2 pm和6 am。

4 糖尿病的擇時治療

機體的生理功能表現為晝夜節律性變化,不同時刻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按照生物周期性變化,以及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藥濃度代謝等情況設計臨床給藥方案,科學選擇最佳的給藥時間,可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促使患者盡快康復。20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就將擇時的概念運用到臨床治療中,該實驗依據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釋放的晝夜節律,改進強的松服用時間。研究結果顯示常規的強的松服用方法,即每日4次每次2.5 mg,較每日08∶00時服用10 mg的方式療效差,且副作用大。也有實驗指出,晚上服用糖皮質激素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抑制作用是清晨用藥的2倍。於麗紅等[32]通過臨床研究推測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后12~13 h存在峰值,利用藥物代謝規律以及血糖的生物節律,選擇18∶00注射甘精胰島素,可以在不增加胰島素用量的前提下,簡單方便地實現快速平穩降糖,減少血糖波動。許良銀等[33]在綜述中也指出,在不改變藥物劑量的情況下,一個變動周期的不同相位用藥,可能會對機體產生完全相反的作用。

目前,大量動物實驗證實以上觀點。付雪艷等[26]在玉液湯對大鼠糖尿病的時間治療學作用研究中指出,玉液湯治療糖尿病,效果明顯受時間因素影響。在大鼠正常血糖節律的谷值點,即06∶00時刻,療效要高于其他時刻,主要表現在降低血糖、血脂,提高胰島素和C肽含量等方面。因此,該研究依據生物節律科學選擇給藥時間可以明顯提高療效。馬孔琛等[31]在研究中指出相同劑量的胰島素在不同時刻對小鼠血糖作用強度不同,在04∶00-08∶00血糖降低50%左右,而在20∶00可使血糖降低70%。健康小鼠血糖的血糖出現雙峰值,分別是10 am和10 pm,雙谷值的時間為是6 am和6 pm。而在高血糖狀態下,小鼠峰值與谷值時間發生移位,出現明顯的節律紊亂。采用健脾降糖方治療小鼠糖尿病6 am較6 pm血糖的晝夜節律恢復得更為理想。曾曉玲[34]利用電針刺激治療大鼠糖尿病,餐前、餐后以及隨機治療組療效有顯著差異,其中餐后治療組血糖下降明顯。Monnier等[35]對200例非胰島素治療的T2DM患者進行跟蹤研究發現,白天血糖和胰島素濃度相對于其他時間點(8∶00 am、2∶00 pm、

5∶00 pm)在11∶00 am左右最高,建議血糖監測在10∶00進行,監測結果可作為治療方案修改的依據。康世英等[36]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發現依據胰島素分泌節律,在峰值時擇時治療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4 h尿糖定量、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下降明顯,血糖的恢復程度與西藥組相近,但明顯優于不擇時針刺組及胰島素分泌低谷時針刺組。有試驗通過不同時間段運動對糖尿病患者病情影響的分析發現,不同時間段運動對糖化血紅蛋白影響效果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對血脂的影響具有顯著性,提出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自行選擇運動時段,若想達到調節血脂的目的建議選擇晚餐后[37]。張虹等[38]利用時間生物學原理指導社區糖尿病患者擇時運動、擇時飲食、擇時用藥、擇時監測血糖,康復效果顯著。因此,筆者認為該路徑能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緩慢性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之,從時間生物學視角出發,依據DM的生物節律擇時用藥治療,可調整病理狀態下的節律紊亂,進而達到緩解病情、預防并發癥甚至疾病轉歸的理想效果。

5 總結與展望

機體血糖、胰島素水平的生理性波動呈現晝夜節律性變化,而在糖尿病病理狀態,兩者的動態調節遭到破壞,晝夜節律發生紊亂。然而,節律的改變并不意味著節律的消失。因此,順應人體的生物節律,結合藥物代謝動態,科學選擇最佳干預時間及藥物劑量,可最大限度發揮藥效,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然而,人體生物節律周期與藥物劑量、藥物代謝周期的完美結合,需要針對具體病情有的放矢地實施。目前,時間生物學在疾病治療方面的研究已逐步成熟,而對疾病預防和診斷方面研究甚少。如能及早預測機體病理狀態,可提前實施干預預防。因此,未來運用生物節律的變化來預測疾病的發生趨勢和診斷將成為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潘長玉主譯.Joshn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

[2] Shlomo M,Kenneth S,Polonsky P,et al.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2th[M].Philadelphia:Elsevier/Saunders,2011:1371-1435.

[3] Yuankai S,Hu F B.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d cancer[J].Lancet,2014,383(9933):1947-1948.

[4]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 Diabetes Atlas.[4 April 2014].

[5] Jean Claude Mbanya.New diabetes figures in China:IDF press statement[J/OL].2010,http:///node/4250.

[6] IDF DIABETES ATLAS 6.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2013:7.ISBN 2930229853.

[7]劉克軍,王梅.我國慢性病直接經濟負擔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5,24(10):77-80.

[8]胡善聯,劉國恩,許樟榮,等.我國糖尿病流行病學和疾病經濟負擔研究現狀[J].中國衛生經濟,2008,27(8):5-8.

[9] Goto K,Laval-Martin D L,Edmunds L N.Biochemical modeling of an autonomously oscillatory circadian clock in Euglena[J].Science,1985,228(4705):1284-1288.

[10] Dunlap J C.Molecular bases for circadian clocks[J].Cell,1999,96(2):271-290.

[11] Foster R G,Lucas R J.Clocks,criteria and critical genes[J].Nature Genetics,1999,22(3):217-219.

[12]簡坤林,宋開源.擇時運動對大鼠間腦抑制性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0,19(3):264-266.

[13] Liu C,Reppert S M.GABA synchronizes clock cells with in the suprachiasmatic circadiam clock[J].Neurou,2000,25(1):123-128.

[14] Reppert S M.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circadian timing in mammals[J].Semin Perinatol,2000,24(4):243-246.

[15]孫杰,賈玉紅,姜妙娜,等.中西醫觀解讀時間生物學[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11):2194-2196.

[16]蘇洪余,陳善廣,李建輝,等.空間時間生物學研究進展[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08,21(3):215-223.

[17]孫學川.現代時間康復學與擇時體育療法[J].現代康復,2001,5(1):26-27.

[18]童建.生物節律與時間醫學[J].自然雜志,1993,17(4):204-207.

[19]徐軍,童健.生物鐘基因研究進展[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1,28(2):181-183.

[20]王凌,崔允文.國外時間生物學進展[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5,22(1):185-188.

[21]陳樹春.血糖的近日節律及相關激素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藥,2003,4(13):47-49.

[22]孫學川,宋開源.應用時間生物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51.

[23]于福生.玉液湯對糖尿病大鼠時間治療學的實驗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6.

[24]劉曉平,郭祖峰,汪長生,等.大鼠血糖的晝夜節律及格列吡嗪對糖尿病大鼠的時間治療學[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2,7(3):221-223.

[25] Raquel H D R,Montserrat M B,Javier S,et al.Reproducibility of the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pattern in 24-h versus 48-h recordings:the Spanis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Registry[J].J Hypertens,2007,25(12):2406-2412.

[26]付雪艷,于福生,董琳,等.玉液湯對大鼠糖尿病的時間治療學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8):1927-1928.

[27] O'Rahilly S,Turner R C,Matthews D R.Impaired pulsatile secretion of insulin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J].N Eng Med,1988,318(19):1225-1230.

[28] Boden G C X P M.Disruption of circadian insulin secr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glucose uptake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1999,48(11):2182-2188.

[29]錢薇薇,董硯虎,侯立新.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24 h動態血壓檢測及臨床意義[J].濰坊醫學院學報,2001,23(1):59.

[30]徐秋萍,張燁斐,葛霽光,等.糖尿病植物神經病變的晝夜心率變化和心率變異[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30(3):115-118.

[31]馬孔琛,李經才,李彩霞,等.胰島素降小鼠血糖作用的月節律[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1996,13(4):298.

[32]於麗紅,李春慧,蘇勝偶,等.不同時間注射甘精胰島素治療1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療效評[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4):395-399.

[33]許良銀,程宜福.糖尿病的時間醫學研究[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4,23(1):61-63.

[34]曾曉玲.擇時電針降低實驗性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機理的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3.

[35] Monnier L,Colette C,Rabasa-Lhoret R,et al.Morning hyperglycemic excursions:a constant failure in the metabolic control of non-insulin-usi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2,25(4):737-741.

[36]康世英,劉豫樹.擇時針刺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1995,6(7):6-8.

篇(5)

現代醫學對軟組織損傷的認識則是深入到細胞、分子水平。現代醫學研究證實[1]:軟組織損傷主要是受損組織的炎癥反應,血管活性物質和組織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增加和酸性產物的積聚,使損傷局部發生一系列微循環變化,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張力下降,血流緩慢甚至淤滯,從而加重炎癥病變。

對于此病的治療,張蘭亭等[2]認為軟組織損傷的治療目的就是恢復肢體功能,減少后遺癥發生,盡量達到傷前功能狀態。明?薛己《正體類要》主要論述了創傷的辨證論治,通過內治法調整臟腑功能治療經骨的外在損傷,“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用蠟療和熱敷治療軟組織損傷。清?吳謙等《醫宗金鑒》把歷代的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治療。現代治療該病的主要措施有:(1)藥物療法;(2)手術療法;(3)康復療法,包括針灸推拿、物理、體育、作業、機械被動療法等;(4)抗衰保健,包括鍛煉、營養和保健品的應用等。

通過查閱、研究與軟組織損傷相關的中西醫文獻資料,收集、整理了大量治療該病的資料,我們發現當人體局部軟組織損傷形成增厚、粘連、水腫和無菌性炎癥致痛物質,刺激骨骼肌骨膜附著處的敏感末梢神經出現疼痛反應時,遠離損害部位的穴位治療顯得力不從心。中醫的經絡和穴位不能直觀的顯示其物質存在,并缺少對肌肉解剖的描述;而西醫的影像檢查可反映骨結構形態異常壓迫神經致痛,但忽視骨骼肌、肌腱和筋膜病變所致,使疾病由簡單被列為疑難。李建民[3]的骨盆矯正壓揉法針對每一肌肉的位置施行壓揉就可調整肌肉的整體平衡,改變骨關節結構的排列無序和紊亂,并通過調整肌肉和韌帶,使骨連接回到咬合位,達到骨關節結構的恢復,從而改善局部的疼痛。宣蜇人專家[3]質疑腰椎間盤突出機械性壓迫致痛學說,如:一些腰突癥的患者經保守治療后,癥狀消失,但突出物仍存在;其次,影像學有腰椎間盤突出者,有些從未發生腰腿痛;再者,突出髓核手術切除后癥狀仍不減輕。故其創立了軟組織疼痛源于椎管內、椎管外和椎管內外混合型三種病因學說,并明確手法、針具和刀具各自的適應癥。椎體病創始人刁文鯧[4]認為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運用適當的手法產生有用功,可轉化為各種能量,對失常的信息加以調整,從而使病變臟器康復;手法恢復肌肉間的力學平衡,調節組織間壓力,促進血液循環,起到“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的作用。在西方,美國的詹姆斯?克萊和戴維?龐茲[3]將解剖學與治療學結合,提出軀體表面的病變與內臟功能障礙以及病變相互影響的作用和關系。目前,對軟組織施行手法治療來解決人體疼痛、功能障礙和臟腑疾病等方面取得空前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尊重病灶無處不在的事實,不能以主觀定位或單純依賴影像學結果來套制治療方案,忽視患者病情真正的訴求點。綜合研究資料,筆者認為,對損傷軟組織實施手法治療,能迅速代謝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后滲出的血腫、水腫等無菌性炎癥分泌物等有害物質,改善軟組織病理改變后導致的組織增生、結節、條索、粘連和結締組織鈣化等,使病變組織的排列由無序變為有序,有效緩解和消除肌痙攣引起的急慢性疼痛、麻木、僵硬、活動受限等癥狀。在松解肌緊張,增進微循環,增寬關節間隙,擴大軀體各關節可活動范圍的同時,能夠有效防治軟組織損傷。

我們通過20多年臨床和教學實踐,總結前人經驗,集百家之長,創立了一種新概念手法――拳彈壓法。拳彈壓法是指以雙手2、3、4、5指掌背面形成作用平臺,置于所要施術部位逐漸用力加壓彈撥,間斷而緩慢地著力,彈壓到深層肌肉組織時壓而不動,提時輕快,一起一伏,反復施術數次。其特點是壓力大、時間長,且力量深透至深層肌肉組織或骨膜。

拳彈壓法具有放松肌肉,解除局部疲勞和深層肌肉組織痙攣的作用,達到“松而不痛”和“通而不痛”之功效,通過對局部的彈壓,可調節氣血,促進氣血流動,改善肢端循環。能增強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彈性和韌性。通過對病灶做有規律的物理運動,可以松解肌肉緊張和人工代謝疼痛物質,激活機體細胞和自主代謝能力,使有害物質代謝,營養物質送達,吐陳納新,改善和重建機體環境,從而解除病痛。

在實際運用中,拳彈壓法強調整體觀念,根據患者的主訴、體征和身體的動態評估等,搜索掃描骨骼肌骨膜附著處隱性和顯性的痛點,對軟組織損害的診斷細化到肌肉的細節。根據損害的位置和層次,以手指掌背面作為著力平臺,對施術部位技巧地加壓彈撥。臨床對比針刺觀察近千例,對局部疼痛、腫塊或條索狀物、功能活動恢復等癥狀計分進行分析,拳彈壓法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拳彈壓法促使軟組織整體平衡,損傷機體康復,是對傳統推拿手法的拓展和創新,為臨床治療軟組織損傷提供一種簡便效佳的方法,值得臨床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推廣。

參考文獻:

[1]丁偉國,章建華.中醫藥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實驗研究進展.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8,25(1):51.

篇(6)

康復醫學是針對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處理,著眼于患者的整體康復,需要長期的堅持和不間斷的康復訓練,因此除了在綜合性醫院和專科康復機構的早期和恢復期康復治療外,更需要在患者出院后,也能在社區和家庭得到延伸康復服務。這三者之間的相互轉送、指導、支持就構成了完整、動態的三級康復服務網絡。但目前國內大多數綜合性醫院康復科的力量不夠強,專科康復機構數量少且不夠普及,而社區康復的基礎條件又較差,故不少地區很難將患者住院期間的康復治療與出院后的社區后續康復服務緊密銜接起來,實現良性互動,使雙向轉診陷入了進口不暢、出口梗阻的尷尬局面。

醫保政策有缺陷

社區康復發展地區差異大由于對社區康復重要性認識不足,醫保政策對康復治療的限制較多,不少康復治療項目尚不能納入醫保范圍。再加上各地區醫保政策不統一,地區間的差異較大,造成各地互相攀比和不規范的收費行為,出現一定負面影響,嚴重挫傷了醫務人員積極性,也擴大了地區間社區康復發展的差距。

對策和建議

1加強康復宣傳,倡導社會康復理念

1.1倡導社會康復理念自我國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引進現代康復理念近30年來,康復醫學已取得長足進步。但是從整個社會來看,康復的意識仍不強,尤其對社區康復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僅是社區居民,而且包括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醫療機構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均對康復了解不多。故應大力加強社區康復宣教,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康復事業。這不應該只是殘聯和各級康復學術機構的職能,更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職責和義務。要努力倡導社會康復理念,尤要重視發揮社區的能動作用,盡快建立一支社區康復專業隊伍和社會志愿者隊伍,幫助因病致殘,功能障礙患者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和提供適宜的社區及家庭康復環境,使缺損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或代償,盡快融入社會、回歸社會。

1.2提倡綠色療法概念當前我國醫藥費用持續攀升,尤其是藥品費用增幅過大和藥源性疾病增多的情況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康復治療則是一項相對花錢少、副作用小且安全有效的綠色療法,利國利民,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提倡。

重視人才培養,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教育投入借鑒國外康復醫學發展經驗,沒有康復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有康復醫學事業的快速發展。針對國內康復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高,難以適應老齡化社會對康復的需求,政府要十分重視對康復人才的培養,加大康復醫學教育投入。尤其要重視整合教育資源,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加強康復師資隊伍和實習基地建設,并可采取定向委托招生的短平快培養方式,盡快緩解社區康復專業人才不足的矛盾。

2關注全科醫師培養在推行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為適應社區康復醫學發展,建議盡快修改培訓教材,調整培養方案,有意識地增加康復醫學培訓內容和時間,強化全科醫師社區康復意識,提高他們的社區康復專業技能。

3重視在職培訓由于歷史原因,在現有的臨床專業人員中,尚有不少未經過正規系統的專業培訓,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的康復專業技術人才在職輪訓、考核和準入制度,不斷提高專業隊伍業務素質。

調整醫保政策,實現康復服務的可及性

新醫改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首位,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對于患者來說,無論是急性期的救治,還是恢復期的康復治療都應歸屬于基本醫療服務范疇。因此在醫改中,要充分關注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低收入人群、老齡人群中慢性疾病患者長期康復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包括康復治療在內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尤其要堅持將社區康復服務納入醫保政策調整范圍,積極探索社區康復費用的合理補償機制,這是從政策上保證和支持社區康復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完善三級康復網絡,促進社區康復發展

篇(7)

1金宏柱教授的“柔筋養精”學術思想

1.1筋、精《內經》認為筋與脈、肉、皮、骨共為五體,為肝臟所主、氣血所養。《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筋者,皆屬于節。”廣義的“筋”,是指除人體骨關節之外的一切軟組織;狹義的“筋”,則是指人體的肌腱和韌帶。筋具有連屬關節,聯絡形體,主司運動等功能。“經筋”是中醫經絡學說十二正經系統的附屬結構。《靈樞•經筋》記載了十二經筋的起止、循行和結聚的系統模式及其臨床常見病癥表現。《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一書將十二經筋的內容收錄入其第二卷冠名以“筋絡”。無論“經筋”、“筋經”或“筋絡”都提示人體內存在一個縱橫分布干支結合而成的網絡性筋系統。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稱精氣。在《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生之本也”。精藏之于腎,分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與生俱來,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來源于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氣,以及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后的物質,藏之于腎,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還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闡述了精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與藏之于腎的精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

1.2柔筋養精金教授認為,保藏人體的精氣,以及通過各種方式補充人體各種功能活動所損耗的精氣,是維護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以及養生長壽的重要方法。而人體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各臟腑發揮正常功能,是產生和保藏人體的精氣的重要途徑。因此,后漢名醫華佗推崇運動時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譬猶戶樞不朽耳,”金宏柱教授也強調,人體的運動是“柔筋”的運動,是在個體適宜的范圍內進行的適量運動,不及達不到運動的目的,太過又會造成機體損害。金教授指出,“柔筋”運動,可以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的生成,而藏之于腎的“后天之精”即源于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氣“柔筋”運動還可以加強各臟腑生理活動,促進其化生臟腑之精氣,臟腑之精氣經代謝剩余的部分可藏之于腎,成為后天之精氣。因此,“柔筋”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精氣的化生,具有“養精”的作用。人體精氣得到了充養,就可以達到維護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發生,以及養生長壽的目的。

2金宏柱教授的運動養生研究及實踐

2.1金宏柱教授的運動養生觀

2.1.1提倡運動養生尤重“適量運動”金宏柱教授提倡運動養生,經常在各種場合強調堅持運動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長壽命的最好方法。通過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加強人體的機體功能,從而增強人體免疫抗病能力,而達到保證健康的目的。并十分推崇我國唐代名醫,記載中壽至102歲、被稱之為“藥王”的長壽老人孫思邈之觀點———“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生”等。在提倡運動養生的同時,金教授尤其指出應當“適量運動”,正如后漢名醫華佗所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若運動量過大反而會消耗人體正氣,削弱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產生多方面的疾病。

2.1.2“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強壯”思想金教授指出運動養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治療疾病,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使自己隨時都處在一個健康強壯的生命狀態,即“生身以養壽為先,養壽以祛病為急”。非常推崇《內經》“上工治未病”的觀點,“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以藥治,辟猶渴而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因此,在金教授的運動養生研究及實踐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強壯”思想非常明確,首當其沖就有一套《強壯養生方》,這是一套提供給處于健康及亞健康的人群做的運動保健方法,可以用來維護健康、防止亞健康狀態的進一步惡化,從而起到積極預防疾病、保證健康的作用。

2.2金宏柱教授的運動養生實踐

2.2.1提出中醫運動保健處方的科學概念金教授在多年的運動養生研究和實踐基礎上,開創性的提出“中醫運動保健處方”的科學概念。指出中醫運動保健處方,就是以中醫理論知識為基礎,與符合人體生理、病理要求的形體動作所組合,起到保健及治療作用的一種運動方式。這個處方,既不用什么復雜的藥物配伍,也不是采用什么特殊的補品組成,而是像中藥處方一樣,可以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采取相對應的人體經絡腧穴,加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切合的運動方式進行針對性的組合鍛煉,從而達到保健、治療或者預防疾病的效果。

2.2.2中醫運動保健處方的理論基礎、實踐形式和實踐操作運動養生的理論基礎是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例如強壯養生方中的第六節摩轉脘腹,操作方法是:雙掌相疊,沿著肚臍,從左向右,從小到大地畫圈摩動72次然后再從右向左,從大到小摩動72次。這節動作主要是在腹部進行撫摩,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既濡養五臟六腑,使其能正常發揮功能,又充養先天之精氣,使其不斷得到補充,因此,脾胃的功能強健與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體健康的狀況和疾病的預后,自古以來受到廣大醫家的重視。脾胃位于人體的中焦,本節操作,以脘腹為重點,運用摩轉手法,可以加強脾胃功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利于化生氣血,有益于五臟六腑的功能,有益于人體健康。其他各節動作,亦均有相應的中醫理論為指導,可以看出,金教授的中醫運動保健處方具有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實踐形式是中醫的導引吐納。金教授的中醫運動保健處方,在每一節動作的設計上,都有著較為明確的要求,即要符合中醫傳統的導引、吐納操作規范。如強壯養生方中的第一節開闊胸懷,動作緩慢舒展,盡可能拉伸肢體關節,呼吸與動作相配合,緩慢均勻,符合呼吸和運動的規律。部分功法對呼吸的次數還做了具體的要求,這些都體現出了中醫導引、吐納的精髓。實踐操作中又充分運用人體的經絡腧穴。金教授的中醫運動保健處方中,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廣泛應用了人體的經絡腧穴。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溝通內外,聯絡臟腑的通道,而腧穴又是氣血輸注的部位,《黃帝內經》中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因此,在金教授的中醫運動保健處方中,大量應用人體的經絡腧穴,運用一定的動作或手法對經絡腧穴進行刺激,從而達到調整人體虛實,調節臟腑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搓擦玉柱對人迎穴、風池穴的刺激,舒解氣會對膻中穴的推按等,都是這一指導原則的體現。

2.2.3從整體調整、分臟論養、因病施調三個部分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中醫運動保健處方體系金教授在運動養生研究和實踐基礎上,逐漸從整體調整、分臟論養、因病施調三個部分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中醫運動保健處方體系。其中的《強壯養生方》,是一套提供給處于健康及亞健康的人群做的運動保健方法,可以用來維護健康、防止亞健康狀態的進一步惡化,從而起到積極預防疾病、保證健康的作用。分臟論養是以中醫藏象理論為基礎,把所有的疾病都概括在人體心、肝、脾、肺、腎這“五藏病”的范疇內,然后分別針對不同病證,配以五套不同的五藏運動保健方,主要包括《寧心安神方》、《疏肝理氣方》、《健脾益胃方》、《理氣宣肺方》、《固腎強腰方》,分別調養心、肝、脾、肺、腎五藏的功能。因病施調是指在以上兩部分的基礎上,再根據適合進行運動養生的目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比如失眠、胃痛、腹瀉、頸椎病、腰腿痛、肩周炎、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癥、高血壓、更年期綜合征、低下等,開具分別的、專門針對具體病證的“運動保健處方”。

3中醫運動保健處方功法擇要

3.1《強壯養生方》處方功法主要包括:①開闊胸懷、②鳴震天鼓、③搓擦玉柱、④舒解氣會、⑤赤龍攪海、⑥摩轉脘腹、⑦揉按三里、⑧振奮命門、⑨扭轉乾坤、⑩周天調息。

3.2《寧心安神方》處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平心靜氣、②開闊胸懷、③點按三穴、④捏拿心經、⑤赤龍攪海、⑥心心相印、⑦撈海觀天、⑧交通心腎、⑨搓掌浴面、⑩養心呵氣。

3.3《疏肝理氣方》處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勢調息、②馬步云手、③轉體推山、④通達三焦、⑤揉按支溝、⑥頂天立地、⑦湖心劃船、⑧一箭雙雕、⑨甩手逍遙、⑩瞪目噓氣。

3.4《健脾益胃方》處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周天調息、②得天獨厚、③倒拉九牛、④推蕩胃腑、⑤揉按三里、⑥點按曲池、⑦餓虎撲食、⑧添糧補倉、⑨摩轉脘腹、⑩換掌呼氣。

3.5《理氣宣肺方》處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勢調息、②白鶴亮翅、③宣開肺門、④摩轉脘腹、⑤開闊胸懷、⑥馬步沖拳、⑦大鵬展翅、⑧疏表健肺、⑨承前啟后、⑩撐掌發聲。

3.6《固腎強腰方》處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勢調息、②飲水思源、③平步青云、④筑堤晃海、⑤霸王舉鼎、⑥增精壯髄、⑦洗耳恭聽、⑧羅漢伏虎、⑨絕頂聰明、⑩吹氣固腎。

4金宏柱教授運動養生研究中“柔筋養精”學術思想的體現

4.1“柔筋”是金氏運動養生的主要途徑中醫運動保健處方體系是金宏柱教授運動養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包括《強壯養生方》及五藏運動保健方等共六套基礎保健方中,共有60式,其中不重復的有基本式53式。在這些基本式中,除點穴或叩震孔竅12式外,直接屬于“柔筋”的有41式,例如:開闊胸懷:雙手緩緩從體前平抬,掌心向下,邊吸氣邊上升至與肩平,然后擰腕變為掌心相對,更加深呼吸分向體側,飽滿吸氣過程中,胸向前挺出后,再邊呼氣邊按原動作路線返回,一吸一呼為一次。扭轉乾坤:彎腰、雙手下垂,然后以腰為軸,自然揮動雙手臂從左到右,從下向上,仰面轉動時,雙臂再由上向下繼續重復數次后,再換方向重復動作。在點穴或叩震孔竅的12式中強調要有特殊,實際上起到了“柔筋”作用的有6式(舒解氣會、揉按三里、點按三穴、捏拿心經、點按曲池、宣開肺門),例如:點按三穴:雙手臂先從體側上抬平肩,擰腕翻掌,變掌心向下為向前。然后,先屈右臂到胸,右食中指點按在左極泉穴上做按揉,同時左指中沖穴配合點按勞宮穴,數次后換方向,即左手臂屈曲,食中指點按右極泉穴,右手臂伸直,做中沖、勞宮兩穴的點按,也做數次。如此反復,共做數個來回。點按曲池:自然站立,雙腳同肩寬。雙手交叉抱肘,左、右食中指各點按在對側的曲池穴上,雙手指邊做點按,邊隨著雙腿屈曲下蹲、直立動作,肘部平抬胸前起落,此為一次。做數次。其中很顯然,筋是主要的作用部位。而“柔”是對“筋”的特殊刺激。以針灸理論為基礎,以人體經絡腧穴系統為主要刺激部位的療法都有較廣泛的功能作用,大體上可分為五大類,即以補為主的方法,以瀉為主的方法,以通為主的方法,以調為主的方法,補、瀉、通、調兼用類方法。“柔筋”法,根據其特點,補、瀉、通、調兼具。金教授的中醫運動保健處方體系的“柔筋”法,屬于有氧運動的范疇。有氧運動是指機體在從事的運動過程中,機體的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系統供能為主,可以舒緩壓力,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強體質,增進自身免疫功能。黃碧燕等用BRB陣列工具和KEGG搜索的方法,對基因芯片數據進行挖掘,試圖闡釋有氧運動促進老年人健康的分子機制。結果提示有氧運動有助于保護神經細胞的完整性,對抗衰老有積極作用,同時可加速體內脂類物質有氧代謝,對減肥或控制體質量有較好影響。

篇(8)

責無旁貸,我們亟需開展基層心臟康復教育

采訪一開始,劉慧教授便深有感觸地說:“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做醫生已經30年了。30年來,整天除了病人就是病人,對病人的診斷的傾心、療效的期盼、出院后的惦念,整天把我的內心填得滿滿的。30年來,我已經記不清多少次竭盡全力地與病魔廝殺,記不清多少個鮮活的生命被重新喚醒。我于十幾年前在當地率先開展了介入診療,并且像冠狀動脈旋磨術、心房纖顫的射頻消融術、三腔起搏除顫器的植入g等先進技術也都已開展,還帶出了一個優秀的團隊。但是,近年來我卻陷入深深的憂慮和苦惱之中。很多患者經過我們花費大量心血挽救過來,卻由于疏于術后管理,康復沒有跟上,導致反復住院,介入術后‘二進宮’、‘三進宮’的情況很多。”

她認為:“因為基層的狀況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基層患者依從性差,住院期間患者配合醫療的愿望強烈,出院后認為治療結束,不良的生活方式又重新開始。往往是看病時幾個家屬陪伴,搶救及手術時甚至擁來幾十個家屬,勸都勸不走;復診時,幾次電話都叫不來;預防時免費體檢都不愿意接受;再發時又緊張不堪。由于對醫學的理解膚淺,他們反而容易偏信社會上一些不科學的宣傳,接受一些沒有療效的治療手段;也受因為經濟困擾,新農合報銷比例有限,出院后擅自對一些價格較高的藥物自行停用,有時還導致心臟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由于優質醫療資源沒有充分下沉,基層醫師業務水平有限,外出學習機會少,對先進的醫學信息獲取少,沒有心臟康復的概念,更沒有現代醫學模式的理念;再加上近幾年新農合政策的落實,基層就診患者大大增加,工作量猛增,而基層醫院醫務人員和醫院床位配比又嚴重不足,醫師疲于應付患者日常診治及急診、輪班、醫療文書書寫工作,護士忙于輸液打針,根本無暇顧及患者出院后的隨訪,更沒有精力和時間為患者做康復指導及心理疏導,導致心臟病患者越治越多,醫護人員的工作越來越繁忙……”

劉慧教授繼續介紹說:“正像2015中國心血管病報告再度顯示的那樣,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從2009年起超過并持續高于城市水平,農村為44.60%,城市為42.51%;農村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重災區,這與基層醫療模式滯后等諸多因素有關。基層醫療仍停留在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純醫學模式階段,以患者為中心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沒有得到普及和重視。像我們這一級的醫院,心臟介入技術發展得已經很成熟了,但心臟康復卻少之又少,縣級以下的基層醫院心臟康復更是空白。很多患者經過了住院搶救、手術、介入治療等,出院后卻沒有改變之前錯誤的生活方式,沒有規范心臟康復的延續。支架很快再狹窄、再次心肌梗死,需再次支架植入、或因心衰反復住院、甚至發生猝死,這極大地抵消了支架或搭橋手術的獲益。雖然急性期死亡率下降明顯,但最終死亡率并無顯著改善。所以說,手術成功并不意味著治療的結束,沒有康復的心臟治療是不完整的。患者重新恢復工作、恢復正常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只能依靠心臟康復。基層醫院不僅收治大量的心臟病患者,而且許多轉診到上級醫院的患者又會返回到基層醫院。因此,基層心血管醫師在心臟康復中的工作至關重要。基層心臟康復工作做好了,才能彌合各級醫院的醫療裂隙,為患者提供全程的連續醫療服務,才能遏制住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因此,開展基層心臟康復責無旁貸,具有重要意義。”

孜孜以求,探索適合基層的

心臟康復模式

2015年,豫北首家心臟康復中心在河南省安陽地區醫院落地,談及這家康復中心成立的背景,劉慧教授介紹說:“我們醫院站在社會責任的高度,在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介入、手術治療方面取得優秀成績的基礎上,發揮心血管學科在本地區的引領示范作用,籌建了心臟康復學科,全面完成了現代化心血管醫療模式的學科構架,為豫北地區廣大心臟病患者提供了全程的醫療服務。我院領導班子非常重視心臟康復學科的建設,由我來牽頭組建心臟康復中心。經過大家的辛苦努力,目前已摸索出了一條適合基層醫院推廣的心臟康復之路。”

劉慧教授進一步介紹說:基層醫院由于經濟和觀念的原因,心臟康復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首先是人員問題:心臟康復工作的開展需要一個優秀的、配合默契的團隊,優秀的團隊才能保證優質的康復。心臟康復醫師、護士、心臟康復運動治療師、營養師、心理師和藥師都是團隊的基本成員。但是,基層醫院醫師捉襟見肘,應付日常臨床工作都很緊張,不可能保證人員配備齊全,只能靠兼職及發揮護理人員的作用。要充分調動護理人員承擔心臟康復的重要任務,因為護理人員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及耐心,心內科的護士又具備搶救的經驗,而且他們有活力和激情,相對于枯燥的打針輸液,心臟康復更有吸引力和成就感。我們醫院鼓勵護理人員經過培訓考取心理師、營養師證,充實到心臟康復隊伍中,一人多職,開發他們職業生涯的第二個春天;而康復治療師則可以和神經科、骨科康復錯峰工作,一職多科,充分發揮其作用,節約人力資源。但是,團隊核心是心內科醫師,作為從事心臟康復的臨床醫生,應該是知識非常全面的心血管醫生,資歷在主治醫師以上,最好有過介入經驗,還要有淡泊名利的精神以及對心臟康復的熱情和激情。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基層心臟康復面對的另一大難題就是經濟問題。因為心臟康復許多項目國家定價較低,還有很多不在報銷范圍。工作開展之初,除了取得醫院政策的支持外,還要開動腦筋,增收節支,才能使學科生存下去并盤活。”

劉慧教授詳細介紹說:“我們采取的方法是:一、心內科帶動心臟康復:開展工作初期,讓心臟康復先寄生于心內科中,既解決了最困難和棘手問題、病源問題、經濟問題、安全問題,還帶出了人氣、帶出了發展、帶出了前景。二、把健康管理納入心臟康復: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本來就是心臟康復的范疇,與健康體檢站密切結合,篩選出心臟病高危患者,既做到早期預防心臟病的發生,又拓展了心臟康復的人群。三、優化整合節約支出:整合資源,節約成本,把動態心電、動態血壓、運動平板、心肺評估、無創心排、睡眠監測整合到一起,節約人力成本和場地占用,還增加人氣,吸引做其他項目的患者。運動康復必須有一定的場地才能進行,所以場地問題也困擾著基層心臟康復的開展。我院因為心臟康復規劃在另一個院區,如等到建設投入使用,要等一年以上。我們就利用原來的一個庫房進行改造,20天即投入使用,保證了工作的盡早開展。”

另外,基層心臟康復困難還有設備問題,設備是心臟康復開展的硬件,包括康復評估系統、康復訓練系統、康復監測系統、康復搶救系統等。基層醫院因為資金問題,不可能開展工作初期一步到位,要利用綜合醫院優勢,挖掘潛力,整合設備。基層綜合醫院神經及骨科康復開展較早、較成熟,一些訓練設備在開展工作早期也可共享,以減少投資;像踏車、活動平板可以從功能科整合到心臟康復科;像心肺運動試驗的設備可以和呼吸科共用。所以,基層開展工作不要“等米下鍋”,要“找米下鍋”,主動克服困難,抓住有利時機。

義務培訓,

推廣基層心臟康復m宜技術

劉慧教授還指出:“由于我國心臟康復起步較晚,尤其是基層,仍處于探索階段,在開展工作中要抓住重點,梳理出層次和思路。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根據心臟康復的內涵,提煉出5大康復處方概念,包括運動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戒煙處方和藥物處方。從五大處方著手,特別適合我國國情,更適合基層情況。基層心臟康復實施開展的過程,就是五大處方踐行的過程。”

運動處方:運動康復是心臟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有效的運動能更加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改善癥狀和心功能,心肺運動試驗是開具有氧運動處方的依據。基層醫院開展工作初期可能因為資金問題,心肺評估系統不能及時到位,徒手評定無需設備,成本低、易操作,簡單有效、經濟安全,病人的耐受性和依從性較好。

營養處方:營養處方也是心臟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營養治療可以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其他危險因素,且簡單經濟高效,無副作用,適合基層醫院實施。基層康復團隊在沒有專職營養師的情況下,可以兼職定期指導。同時,醫護人員要掌握一般的營養膳食原則,以給予患者初步指導。

心理處方:隨著農村生存環境的改變,不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很高,心臟病伴發的心理障礙也在逐年增高,而且影響著患者的療效,影響著患者個人及家庭的幸福。因此,心理處方更加體現了心臟康復的臨床意義。

戒煙處方:戒煙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風險,其長期獲益至少等同于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戒煙也是挽救生命最經濟有效的干預手段。作為冠心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戒煙具有優良的成本-效益比,基層康復中尤為重要。

藥物處方:心臟康復過程中,藥物治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基層冠心病患者依從性差,二級預防用藥狀況非常不理想。由于經濟的原因,患者常常過早停掉了氯吡格雷,發生心臟事件。因此,醫生不僅需要為患者處方藥物,同時需要個體化調整藥物劑量,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并教育、監督、鼓勵患者堅持用藥,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經濟問題,適當調整方案,提高用藥的依從性。如果因藥物價格無法承受,則可為患者選擇國產價格低廉的藥物替代。

劉慧教授還指出:總體而言,基層醫師對心臟康復還很陌生,要通過培訓讓基層醫務人員認識到,沒有心臟康復,我們的患者就會陷入周而復始的“治療―復發―再住院―再復發”的“魔咒”,我們的醫務人員就會永遠忙無盡頭,只有靠心臟康復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她接著介紹說:“針對基層現狀,我院今年三月份成功舉辦以‘傳播理念、提升認識’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年會暨第一屆中國基層心臟康復大會’,我擔任大會主席,培訓基層醫師千余人,使廣大基層醫師對心臟康復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且通過心臟康復基礎知識的傳播及實操培訓,使大家掌握了心臟康復的相關技能,許多基層醫院相繼開展心臟康復工作。但是,僅僅有激情和熱情是不夠的,基層心臟康復必須由‘務虛’向‘務實’轉變,才能促進基層心臟康復扎扎實實、健康、規范地開展。”

劉慧教授強調:“基層應不等于低層!從規范、科學著手,為保證患者心臟運動康復處方的準確性,我們又于今年7月份舉辦了基層心臟康復系列培訓活動,針對已經開展的醫院,開設精品課程及心肺評估工坊,以實例講解操作細節及數據解讀,進一步促進心臟康復快速穩步發展。”

她認為:“基層醫院在心臟康復的開展中受許多因素制約,不像大醫院那樣能夠在短期內全面鋪開,所以,要立足基層實際,開展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經濟實用,社會需求大的適宜技術。例如,我們醫院和心理門診共用開展了雙心門診,解決了許多其他醫院轉診的‘疑難雜癥’,不僅解除了患者痛苦、擴大了醫院的聲譽,還摸索出了適合基層的雙心疾病管理經驗在全國交流,我也被推選為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雙心協作學組委員及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委員,這可謂‘雙心多贏’。”

篇(9)

【中圖分類號】R256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8-0039-06

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medicine,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increases sports abilit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reduce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mproves their quality of life,It has important medical value,occupying the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As a result,the popularityand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is a classical theory, guidingthe clinical use and practic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The autho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nearly 10 years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the Mental regulating, Using of method,square, drug, Regulating mental activities of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cupuncture meridians therapy, The five elements of music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

Keywords: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Clinical Application;Researchprogress

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一直占據首位,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醫療技術手段的進步,患病生存的人口越來越多,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如果不進行有效地干預,將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巨大隱患。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心臟康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胡大一[2]首次提出了“雙心醫學”的概念,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應遵循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強調治療的目的應達到身心健康,實現經過治療后在解除軀體疾病困擾的同時,并存的精神心理問題也得到解決,以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又如在心臟康復開展的過程中,新加坡則特別注重對心臟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開展,向患者宣傳普及心臟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過程、急救及藥物使用的相關知識,還設立了專職的心理健康小組對患者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指導[3]。因此,筆者認為單靠醫療技術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的根本問題,應重視社會、心理、生物醫學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分析顯示,通過進行綜合心臟康復對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猝死率影響的臨床研究發現,經過以運動為基礎的綜合心臟康復治療后,冠心病患者全因病死率下降15%~28%,心源性病死率下降26%~31%,猝死降低37%[4]。張志勇等[5]研究表明心臟康復運動治療可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絞痛、MI以及支架內再狹窄情況等心血管事件的復發。

中醫典籍中關于“心主神明”的理論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6];《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古代先賢不僅認識到情志因素可以導致心系疾病,而且τ諦南導膊〉賈慮櫓靖謀湟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對“心”的君主地位做了重要闡述。國際心身醫學會曾宣告:“世界心身醫學應向中醫學尋找智慧”。中醫學源遠流長,其博大精深的寶庫中蘊含著悠久的“雙心理論”。明代醫家李梃在《醫學入門》中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

1“心主神明”之認識

11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中醫理論認為,“心”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心主血脈即心輸送血液以濡養全身,心主血脈是心主神明的物質基礎;心主神明即心調控人體五臟六腑各項生理活動的同時也調節著人體的精神、情志、思維活動,體現了心主血脈的功能。前者為形為體,后者為神為用,為“形神合一”的統一體。《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強調了“心”為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先決條件,為人體氣血、經絡、臟腑生理活動和精神、情志、思維活動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質基礎[7]。

12“神明”的定義“神”反映整個機體的生命力,包括臟腑經絡氣血和精神思維活動。所謂“神明”,即“神”藏于內,“明”顯于外,內外兼顧,協調統一[7]。《素問?八正神明論》指出:“神明”乃“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語”,強調了“神明”即人的各種精神、情志活動正常運行,心境平和。正如《類經?臟象類》中所言:“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8]。“心主神明”作為心之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傳統中醫經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心主神明”是指人體全身臟腑官竅形體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思維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正常運行皆由“心”來調控和主宰[9];從另一個層面上“心主神明”體現的是形神一體觀[10]。《黃帝內經》強調:“形神具備,乃成為人”。“形神具備”即人有形之軀體與內在之精神保持和諧統一。荀子在《天論》中亦強調:“形具神生”即肉體與心靈的協調統一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形神協調,即“心主神明”功能正常是推動生命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13“神明”的重要意義《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11]。不難看出,古代圣賢對“心”的重視程度,把“心”置于“君主之官,君臨天下”的地位。眾所周知,治理國家,若國家有明君,則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若國家君主不明,則民不聊生,國家衰敗。“心”對身體臟腑機能的統帥就如同君主治理國家,“神明”則臟腑調達,氣血通暢。臟腑、經絡氣血機能運行正常,則通過積極的調節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御外邪及抵抗精神、情志刺激的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外邪及情志刺激對機體造成的損傷;若“神不明”則臟腑機能失調,氣血不暢。臟腑、經絡氣血機能不能正常運行,則機體一旦受到外邪的干擾及精神情志的刺激,加之自身應激抵抗能力弱,就會導致氣血瘀滯不暢、臟腑機能失調,進而損傷機體健康[6]。故“心”為五臟之主,神明之所,五臟的盛衰,皆與心神關系密切,“心神不明”發生于五臟虛弱之先是疾病發生的過程。所以,神明,形將自正。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心主神明”理論之探究

21“心主神明”理論之起源先秦兩漢時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傳統中醫思想的奠基時期,尤其是“百家爭鳴”的思想賦予了中醫學理論豐富的內涵和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醫學理論體系在先秦文化、先秦哲學的推動和影響下最終形成,傳統中醫文化之魂凝聚與此時,此后中醫學文化開始蓬勃發展。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的一切生理活動在心神主導之下[12],因其體現了中醫對人體認識的生命主體觀而一直居于主導地位。中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心主神明”這一哲學思想在近幾千年的中醫學臨床應用中被反復驗證和實踐。

22“心主神明”理論之古代哲學依據“心為神之宅,神為心之用”,古代哲學中有諸多論述。如荀子言:“心者,行之君,神明之主”;而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宋代朱熹言:“志者,心之所主”,這些言論都是把心作為思維意識的器官來認識的[13],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中,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

23“心主神明”理論之現代醫學依據現代醫學通過研究心激素及心磁場等論證了心對神明的作用。由心房分泌的多種肽類激素被稱為心激素,這種激素通過機體內分泌調節功能將心的調控指令傳到整個機體,保證機體臟腑、形體、官竅功能正常運行的同時又能幫助大腦發揮思維、調節情志;心磁場是由心臟的周期性收縮和舒張運動而產生的,心臟的心房和心室肌肉在收縮和舒張的同時會產生復雜的交叉生物電流,經過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心磁場,心磁場通過影響和調節機體的神經和體液系統對腦磁場發揮作用,所以心磁場通過影響腦磁場而調控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14]。有實驗研究表明[15],心臟功能與意識狀態兩者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有國外科學家還發現[16],心臟可以不依靠大腦的指令而獨立工作,它有一個獨立的神經系統支配自身的功能,歐洲有些學者也堅持心臟是神經的源泉。此外,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促成了心理的產生,但是意識的形成可能并不完全依賴于大腦皮層,失去大腦皮層的支配可能還有意識存在[17],論證了“心主神明”的理論。3“心主神明”理論對中醫心臟康復臨床應用的指導31“心主神明”理論指導心理調護《靈樞?本神》云[18]:“所以任物為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慮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是中醫學對人精神、思維等心理過程的高度概括與總結[19],認為人的情志可以由心來調控,體現了“心主神明”對治療心理心血管病學的論證。比如張介賓認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充分說明了各種情志刺激首先由心所發[20]。臨床研究證實,對中醫心病患者的治療在改善癥狀的同時加強心理調護、強調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臨床上,不少中醫心病患者往往會伴隨出現焦慮、情緒低沉、心煩、失眠等心理、情志調節失常的癥狀[15],由于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這些精神、情志失調導致的不良情緒反應會加重患者疾病的進展,不利于心臟功能的恢復[21],因此得出結論,“心主神明”理論對于中醫心病患者的心理調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利于幫助患者疾病的恢復,實F身心健康[14]。在臨床治療和預防中醫心病時,應加強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宣教,讓人們認識到心理調護在疾病恢復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指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緒,增強對不良精神刺激的抵御和調控能力,避免對機體造成損傷,影響疾病的恢復。近年來,心血管疾病領域提出的“雙心醫學”模式即是對“心主神明”指導心臟疾病心理調護的體現。

32“心主神明”理論指導法、方、藥在中醫心臟康復中,“心主神明”理論亦體現在法、方、藥的臨床應用中[16],如治法中注重清心、養心、安神、定志,注重開竅的基礎上與安神的結合統一,而開竅或安神的前提則由滋陰、益氣、養血、化痰、活血、通腑等來實現。在中醫臨床上常用的養心安神的藥物主要有酸棗仁、柏子仁、熟地黃、梔子、犀角、牡丹皮、遠志、生地、當歸、朱砂等,有臨床研究[22]重用養心安神之方藥治療心悸患者,結果發現此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心悸發作的不適癥狀。亦有研究證實[19]心絞痛患者癥狀發作時,使用安宮牛黃丸、朱砂安神丸、犀角地黃丸、至寶丹等寧心、養心、安神等方藥治療可緩解其疼痛癥狀,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的情緒,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此研究結論充分體現了“心主神明”的精髓。此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氣活血中藥方中主要成分黃芪和丹參具有增加冠脈血流和供氧的作用,可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清除氧自由基,改善機體微循環[23]。有學者[24]亦對紅花、丹參、川芎、當歸等多種中藥的藥理作用進行研究,通過對其藥理成分研究分析后發現這些藥物成分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25],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建立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心臟血流,緩解不適癥狀和緊張的情緒。同時,周如倩研究報道[26],通過補益心氣可以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在研究過程中其根據“心主神明”的理論研制了調心方,主要由黨參、炙甘草、遠志、茯苓、石菖蒲等補氣安神藥組成,臨床應用后發現此方可以提升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同時還可以改善睡眠及精神狀態。心臟康復中法、方、藥的臨床應用充分證實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指導意義。

33“心主神明”理論指導易筋經之調心《易筋經?膜論》云:“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且夫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無形者有形之本。”體現了易筋經向外調達肌肉筋骨,內在調節心臟氣血的作用。研究表明通過易筋經鍛煉可以明顯改善中醫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動狀態,如抑郁、失眠、焦慮、精神病等方面的影響[27]。此外,易筋經可以提高心病患者常規運動負荷情況下的心電穩定性,降低心率變異性的發生率[28]。同時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緩解老年人的對疾病的心理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有學者認為易筋經的“調心”作用主要表現為[9]:一是易筋經調節“心主血脈”的功能,心臟供血功能正常,從而使人體各臟腑、器官、系統氣血調和,進而心氣充沛;另一方面,易筋經的“調心”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功法習練可以調節患者的思維、意識和情志等精神活動,從而改善機體的精神狀態,促進疾病的恢復。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講,“心主神明”對易筋經的調心作用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4“心主神明”理論指導針刺經絡療法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針刺療法對心臟具有重要的良性雙向調節作用[29],可以調和心之氣血,矯正機體功能的偏盛和偏衰,使之平衡,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冠心病之神志病的目的。《靈樞?經脈》曰:“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手少陰之別……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可以得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腦功能受損,則可見舌強、語塞,甚或失語,焦慮抑郁。對于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神志病,臨床上針刺療法常采用循經取穴、俞募配穴、特定穴等配穴方式,取心經與心包經穴位[30],偏重于調和、疏通心臟的氣血,使心臟節律、血脈運行偏于正常,從而改善患者腦的功能。如針刺神門主治不寐、健忘、癲狂、癡呆等癥;針刺內關主治癲癇、心悸不寐等癥。研究發現[31],對冠心病患者取內關穴刺治療可以抑制缺血性再灌注損傷造成的心肌細胞凋亡,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且內關穴對心臟有著相對的特異性,通過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改善患者的心臟供血,緩解由心絞痛造成的恐懼心理。另有研究發現[32],心臟由T1~T5節段交感神經支配,針刺T1~T5夾脊穴可以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來阻滯交感神經介質的釋放從而使冠脈擴張,抑制心絞痛的發作,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33]。上述針刺療法治療冠心病之神志病的應用都揭示了“心主神明”對心臟康復的指導地位。

35“心主神明”理論指導五行音樂療法的運用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和《左傳》都提出了五行音樂治療疾病的理論,以五行理論為基礎的五行音樂療法通過辨證論治調節機體相關臟腑功能[34]。認為五行音樂療法具備藥物治療的效果,同時療效又高于藥物治療,對機體沒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治病又可以養生,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馬龍等[35]選取存在精神癥狀的患者進行五行音樂療法研究,通過患者情緒及身心對五音各自的反應,結果表明角、徵、宮、商、羽五音均有著不同程度的愉悅身心、保持心情舒暢的效果。另有研究發現五行復方組曲音樂療法對焦慮癥、抑郁、失眠等有良好療效,紫竹調、瀟湘水云等曲調的聆聽對心臟病的康復有一定的療效[36]。現代研究亦表明音樂聲波可以減慢患者的心率,延長心室周期,增加心肌的供血量,從而達到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臟功能,使患者身心舒暢,精神放松。其主要機理是音樂聲波通過提高大腦的神經興奮性,促進人體健康的激素,酶或乙酰膽堿等的釋放,進而調節心臟功能[37]。在“心主神明”理論的指導下,五行音樂療法對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康復多選用五音中徵調的音樂進行治療。徵調為夏音,以徵音(5~50)為主音,其旋律活潑輕松,熱烈歡快、構成層次分明,屬火,主長,通于心,能促進全身氣機上炎,可以養陽助心,調和心之氣血,從而使患者心情舒暢,以緩解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對于心功能不足以及導致的情緒抑郁具有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

4小結與展望

醫病先醫心,中醫的整體觀不僅僅是生理結構的整體觀,更是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修心”為上。“心主神明”是“心”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心”發揮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通過對“心主神明”理論指導中醫心臟康復的心理調護,法、方、藥治療,易筋經之調心,針刺經絡療法,五行音樂療法等多方面進行探討,認識到“心主神明”理論在指導中醫心臟康復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占據了重要的指導地位。同時也為“心主神明”理論成為中醫心病綜合治療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依據,在此指導下筆者期待在中醫心臟康復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獲得新的收獲和啟發。參考文獻

[1]隋輝,陳偉偉,王文.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要點解讀[J]. 中國心血管雜志,2016(04):259-261.

[2]陳琦玲,胡大一. 建立雙心醫學三道干預防線[J]. 中國全科醫學,2015(26):3134-3136.

[3]李云峰.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心臟病病人康復訓練項目介紹[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2002, 21(2):96-97.

[4]丁榮晶.《冠心病心臟康復/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解讀[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9(2):123-126.

[5]張志勇. 6 min 步行實驗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意義[J]. 心血管康復學雜志,2010,19(6):643-645.

[6]邵祺騰,李黎,杜漸,等. 心神在情志活動中的作用探析[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01):23-24.

[7]陳小平,孫相如,周興. 從“心主神明”內涵闡釋的視角談如何正確認識中醫學的基礎理論[J]. 中醫藥導報,2014(08):5-6,9.

[8]賈妮. 中醫“心主神明”學說及其心理學意義解析[J]. 中國中醫急癥,2013(07):1173-1174.

[9]梅凱,譚克理,陳曉柳.“心主神明”理論與易筋經“調心”作用的探討[J]. 湖南中醫雜志,2015(07):136-137.

[10]罾瞿齲 尚力, 朱邦賢. “心神一體論”與“心主神明說”--以《周易》《老子》《管子》為例[J]. 中醫藥文化, 2015(5):19-23.

[11]景雅婷,王鳳榮. 中醫心病對“心主神明”內涵的認識初探[J]. 遼寧中醫雜志,2014(08):1629-1631.

[12]胡霜,王欣,楊秋莉. 中醫心理學魂魄理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10):1064-1065.

[13]曾萍萍.孰主神明概述[J] .湖南中醫雜志,2015(02):111-113.

[14]高潔. 淺談腦為元神及心為識神[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06):414.

[15] 楊濤,趙明鏡,王蕾,等. "心主神明"的內涵及現代科學依據[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0):811-814.

[16] CURE T R, BLAUM C S, GIORDANI B, et al. Preval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2, 60 (9):1724-1729.

[17]孫曉敏,賈鈺華,晁雪梅,等. 淺析“心主神明”[J]. 黑龍江中醫藥,2005(02):6-8.

[18]杜漸,王昊,邵祺騰,李黎,等.“心主神明”內涵探析--“總統魂魄,兼賅意志”[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01:11-13.

[19]張振華,王克勤,王昊,等.中醫心理學對“意志”的認識[J]. 中醫雜志,2013(04):295-298.

[20]紀宇,顏紅,沈莉.“心主神明”的內涵與外延淺析[J]. 中醫雜志,2016(10:)819-821,837.

[21]韓靜. 心主神明在中醫心病治療中的地位初探[J] .黑龍江中醫藥,2012(06):7-8.

[22]趙芊,祝光禮. 從“心主神志”論治心血管疾病[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5):515-516.

[23]梁婷, 都冬梅. 康復路徑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1):1155-1158.

[24]陳光瑞,王朝亮,姚建斌,等. 中醫藥參與冠心病支架術后心臟康復48例臨床觀察[J]. 安徽醫藥,2014(04):751-753.

[25]魏蕾,宮鵬.中藥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的研究進展[J]. 安徽醫藥,2012,16(12):1879-1882.

[26]周如倩,林水淼,王健,等. 中藥調心方、補腎方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的臨床研究[J]. 現代康復,2001(11):46-47.

[27]王薇,李旗,馬樹祥,等 . 推拿功法“易筋經”對大學生失眠癥的影響[J]. 中醫藥信息,2011(5):91-93.

[28]章文春,鐘志兵,吉娜薇,等. 健身氣功?易筋經對中老年人規范負荷下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4):448 -449.

[29] 陳少宗. 針灸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規律的3種形式[J]. 針灸臨床雜志,2010(12):62-65.

[30]金杰,趙玉杰,陳海燕. 神明所主之我見[J] . 中醫學報,2015(07):985-987.

[31]Menotti A,Puddu PE,Lanti M,et al. Epidemiology of typ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rsus heart disease of uncertain etiology (atypical) fata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ic coronary risk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8(4):3963-3967.

[32]譚吉林. 針刺夾脊穴治療疑難病臨床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4):25-26.

[33]張迪,梁繁榮. 針灸療法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情況綜述[J]. 遼寧中醫雜志,2014(10):2249-2253.

[34]樸鮮瓊,王旭東. 中醫五行音樂療法在臨床的應用進展[J]. 中醫臨床研究,2014(15):147-148.

篇(10)

骨科疾患是常見病、多發病,許多骨科患者雖然得到臨床治療,但仍有不少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究其根源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及時的、合理的康復治療。精湛的手術是功能恢復的基礎,欲達到預期手術目的,必須配合康復。骨科康復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和重建由慢性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和損傷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1]。

要搞好骨科康復,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一體化治療制度,使骨科與康復緊密結合。康復科的醫師、治療師與與骨科醫師、護士等組成一個一體化治療小組,共同負責病人的診斷、治療、評定及康復[2]。這樣才能把治療及功能恢復有機而密切的結合起來,使病人更好、更快、更全面得到康復。

1 功能訓練

1.1肌力訓練

為了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加強關節的動態穩定性,以防止關節損傷及退行性改變,患者必須進行肌力訓練。

1.1.1 肌力訓練原則[3]

(1)超負荷原則:肌力訓練負荷量應超過現有水平,并隨著時間逐步增加,遞增速度為5%。

(2)在高水平時降低進展速度:肌力訓練達到較高水平、特別是接近極限水平時應降低負荷增加的程度。

(3)特異性原則:肌力訓練要針對特定的肌肉或肌群治療,所以要掌握肌肉的解剖與功能,選擇正確的動作與方法,才能達到目的。

1.2關節活動度訓練[4]

關節活動度訓練可分為矯正性措施和預防性措施。一般用被動訓練、主動訓練、助力訓練,或配合器械訓練等方法。常配合藥物和其他物理療法,如按摩、牽引等,以增加療效。被動訓練適用于肌力在3級以下患者;而主動訓練適用于肌力在3級的患者。

1.3關節本體感覺、平衡功能訓練

生物力學研究發現,人體的各個關節都有著極其復雜的生物力學特點并相互協調、相互影響,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體可以更好的應對外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此,單純恢復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和肌肉力量并不能完全恢復患者的功能。為此,現代骨科康復醫學設計了大量的運動感覺訓練技術。其中,指導患者在不穩定支撐面上進行特殊的閉鏈運動有著非常好的應用價值。以此為代表的如懸吊運動訓練(S-E-T)、應用物理康復球進行的腰椎穩定性訓練等。

1.4 步態訓練及分析系統[5]

步態分析(Gait Analysis) 是利用力學的概念和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對人體的行走功能狀態進行對比分析的一種生物力學研究方法。任何一個骨科疾病的患者其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如在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患者中,大部分都有多裂肌的萎縮和功能失調,部分患者有臀部和大腿軟組織的短縮。這就要求康復醫師和訓練師詳細分析每一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2 治療小組

骨科的醫務工作者,尤其是醫師首先要有康復醫學的理念,現代骨科疾病的治療已經不能停留在僅僅是吃藥、手術的階段,這是“生物醫學模式”的方法。在我國大城市中我們的手術設備、內固定置入物及人工關節等都與國外幾乎沒有差別,手術技巧也不比外國人差。但是治療的最后效果并不是比手術,而是要看病人最終功能恢復的結果。這就需要康復醫學的干預,只有把骨科康復開展起來才能是我國骨科的發展真正跟上世界水平。醫務人員在治療過程中可以結合中國傳統康復療法:中藥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等[5]。

2.1 骨科康復需要遵循的四大理念

(1)不僅對恢復后期或后遺癥期的患者進行康復,而且要從臨床早期就開始進行康復治療,要強化臨床康復意識;

(2)不僅要掌握康復治療專業本身的技術,也要熟悉相關疾患,如相關的骨科損傷和疾患的臨床處理的原則,以便配合進行康復;

(3)不僅要與康復醫學科內各個治療部門的治療師聯合組成“科內團隊”進行康復治療,也要與骨科和其他相關臨床科的醫師緊密聯系,組成“跨課團隊”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復治療;

(4)不僅充分發揮非手術康復療法在功能康復中的作用,也要充分認識必要的骨科手術對功能康復的價值和作用,及時介紹應做康復性手術的患者到骨科進行手術治療,糾正畸形,增進功能。

2.2 護士在骨科康復中的作用[6]

(1)護士是骨科康復治療小組的重要成員之一,參與骨科康復治療計劃的制定、實施,康復醫師為患者制定出適宜的康復方案后,需要骨科康復護士指導患者有效的執行,把康復指導融入住院護理和出院后隨訪的全過程,使患者早日融人家庭和社會中;

(2)護士是骨科康復的健康教育咨詢者,及時為患者傳授相關骨科康復知識,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慮,提供心理疏導,幫助病人恢復心理健康,為骨科康復創造條件,如護士可選擇古今中外立意激昂向上的詩句給患者鍛煉時誦讀, 建立其信心;

(3)護士是骨科傷病患者功能訓練方法和技巧的具體指導者及輔助器具的操作使用者,護士要樹立責任意識,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康復工作目標,為了改善患者肌肉緊張痙攣所致運動障礙, 進行體感音樂療法。

3 矯形器輔助

矯形器又稱支具,它是通過限制或輔助身體運動,或改變身體力線等,用以減輕患肢骨骼、肌肉系統功能障礙的體外無創固定支撐器材,是現代骨科創傷與肢體畸形治療康復的一項重要手段。隨著現代材料學如熱塑性樹脂材料和低溫加工鑄材等新型材料的不斷問世以及生物力學的發展,現代矯形器開發、制造、裝配都有了很大進步,各種新型矯形器被不斷開發使用。但由于目前國內矯形器成本比較高,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暫時還難以普遍應用。

3.1 矯形器的基本作用

(1) 固定和保護:通過對病變肢體或關節的固定和保護,可以減輕局部軟組織腫脹及疼痛,促進病變痊愈,如用于治療骨折的各種骨折矯形器;

(2) 預防、矯正畸形:如對柔軟性脊柱側彎畸形,通過應用矯形器,畸形可以得到較好糾正;對僵硬性脊柱畸形或足踝部畸形,手術治療前通過應用矯形器可限制畸形的發展,減輕以后手術創傷;

(3)免荷作用: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可用坐 骨承重免荷式矯形器減輕患肢承載重量,有利于股骨頭壞死區細胞修復;

(4) 抑制站立、步行中的肌肉反射性痙攣:如硬踝足塑料矯形器用于脊髓損傷患者可以防止步行中出現痙攣性馬蹄內足,改善步行功能;

(5)代償功能:如小兒麻痹癥引起的連枷肢,可應用功能性矯形器,對患肢既有支撐作用又有輔助肢體部分運動功能;

(6)改進功能:指改進患者步行、進食等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如幫助手部畸形患者改進握持功能的腕手矯形器。

當今是信息的年代,在骨科和康復醫學領域每天都有新的技術出現。創傷及其修復的概念和技術都在發生改變:骨折的治療正由堅強內固定轉向生物學固定,微創技術應運而生;骨缺損的修復除了手術植骨以外,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成骨因子和填充材料;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和重建不僅有了新的技術和方法,一些神經營養因子也已經在臨床上應用;在關節鏡方面,除膝關節鏡以外,關節鏡已應用到其他關節,如肩、肘、踝和腕關節,甚至較小的指間關節、以及較深的髖關節。

近來,有些骨科學著認為,未來骨科是以生物學位基礎,其聚焦點將有基于機械力學的植入物轉變為用再生方法恢復骨與關節的結構和功能,更多的采用生長因子及基因療法,治愈骨與軟骨的傷病。

參考文獻:

[1]劉克敏,唐濤,王安慶,崔壽昌.骨關節功能康復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1)

[2]周謀望.骨科康復的新觀念[J].中國社區醫師,2009,10

[3]宋佳敏,王霞,高巍等.B超配合胸部CT引導下經皮縱隔穿刺活檢術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24)

篇(11)

中醫養生學作為與人性命息息相關的一門科學融入了中國哲學思想,其中五行學說是其精華部分。中醫學將人體視為統一的整體,有其自身的情志變化,并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些均可由歸納比象推演為五行,五行中的各元素相互聯系和制約著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

一、五行學說基本概念及其基本關系

五行最初稱為“五材”,后發展為五行學說。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日稼檣,金日從革,水日潤下。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構成物質世界,從而保證了各元素問協調穩定。它們之間有相生和相克的關系,以此維持自然界的穩定。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養生中的具體應用

(一)中醫學理論核心——五藏學說

五藏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核心,由五行學說發展而來。木,五臟屬肝,具有生長,生發,條達的性質。可條達氣機和藏血,助疏泄,濡養肝,同時也防止陽氣升騰過度。對脾胃運化功能和情志活動有重要影響,因此情志抑郁可由影響脾主運化功能。《黃帝內經》“’提出“動則血溢于諸經,靜則血歸于肝藏”,因此助肝條達需適度運動;反過來肝病患者應多臥床休息以促進血對肝的濡養功能。“肝為痞極之本”,易勞累與肝有關。肝開竅于目,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腿肚轉筋合并指甲色淡為氣血虧虛不養筋,食木瓜白芍湯以養肝。火,五臟屬心,具有溫養作用。主神明。主血脈,溫以推動血行。血脈宜溫養,冬氣寒,寒主收引可導致血脈淤阻,故胸痹病人更需在冬季益氣扶陽、保暖防寒。心開竅于舌,在體合脈,在液為汗,其華在面。汗出過多可致心氣損傷而面色恍白無華,可攪舌咽津法固護汗液。土,五臟屬脾,后天之本,具有運化作用。位于中焦運化水谷,將精華物質運于全身。脾為陰中之至陰,陰極甚而陽不足,因此飲食需固護脾陽,不可過飽過味,濕味有余及生冷會傷脾陽而影響運化和吸收。《勿藥元詮》提出“怒時勿食”。脾主統血升清,因此腹瀉、低血壓、氣虛出血當補脾氣。脾開竅于口,在體合肉,在液為涎,其華在唇。唇白無華或肌肉不豐為脾虛,多食薏米、山藥、粳米等。金,五臟屬肺,對呼吸、全身氣機、血液運行和津液代謝起到調節作用。可清潔肅降保證肺氣下降、呼吸通暢和水液輸布正常。調理氣機與肝協同,防止生痰與脾協同。肺開竅于鼻,在體合皮,在液為涕,其華在毛。肺氣虛導致易感冒或嗅覺下降宜從肺治,如食療豬肺燉山藥。水,五臟屬腎,先天之本,藏精之所。主水液代謝及納肺所人清氣。腎有兩枚,左箱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命門之火為元陽,命門之水為元陰,是五臟六腑陰陽的來源。腎精虧虛可致早衰。腎開竅于二陰,在體合骨,在液為唾,其華在發。固牙養發應著手于腎,多食桑葚、首烏護發,熟地、龜版膠養骨固齒,耳源性眩暈從腎治。五臟問借由相生相克達到人體的平衡及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

由五行及五藏學說推納而來的養生理論

1,五昧。飲食對人體生理有重要的影響。如過食甜影響氣機而礙脾,辛促血行卻不利于痔疾。可根據顏色分為黑色食物入腎抗衰老、紫色食物入肝行氣補血、白色食物補肺氣、黃色食物健脾除濕、紅色食物養心血活血化淤。如日食山楂活血化淤預防心臟病。《太平圣惠方》日:水腫病,食黑豆;咳嗽,食杏仁粥。依據食物性昧可分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同時根據自身的疾病特點遵循上述原則,如病在筋少食酸。《黃帝內經》提出“肝氣青,宜食甘;心氣赤,宜食酸;脾氣黃,宜食咸;肺氣白,宜食苦;腎氣黑,宜食辛。”肝病色青、脾病色黃為病臟氣盛宜補所克之臟,因此肝病食甘味、脾病食咸味;心病、腎病須補其母臟使生化有源,因此心病食酸、腎病食辛;肺病白其氣欲散,每多影響心故食苦,苦也可堅外散之氣。

2 五神及五志。《老子》曰:谷神不死。指出人只要神明存在就可以健康長壽,說明了養神對于人體的重要性。《黃帝內經》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并精而出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五臟藏五神。心藏神,神為一切生命能力的最高主宰。魄,藏于肺,陰神,屬心神之下,先天而來,與本能有關,如呼吸、痛癢等。魂,藏于肝,陽神,心神之下,后天學習而來,與認識思維相關的高級反映。意,藏于脾,主記憶。志,藏于腎,指思維集中能力。記憶力下降為營血不足,心脾兩虛;言語錯亂,手足不能支配是肺氣不足,陰神不藏;多夢恍惚失眠是肝血不足,陽神不藏;精神不能集中是腎藏精不足;而一切神志活動都在心神的支配下。《黃帝內經》指出“人有五勝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均可導致臟腑異常。情志過激損害健康,過怒使肝疏泄太過,逆則嘔血同時食逆上;子病及母傷腎則喜忘前言;母病及子上擾神明可出現狂證。發生情志疾病須以五行相克恢復其平和狀態。怒可制思,思可制恐,恐可制喜,以喜勝悲。

3 五音。即角,徽,宮,商,羽。《壽世保元》日: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儒門事親》中載:“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說明聲音對人體積極作用。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立慷壯哀郁,慘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徽音婉約流利,雅而柔順;羽音高潔澄清,淡蕩清邈。五音分入五臟,如宮為脾音,過思傷脾用宮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

4 五體。華佗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相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他創立五禽戲通過模仿不同特性的動物以養五臟,一日虎戲,勇猛矯健,歸于肝,可補肝強筋;二日鹿戲,輕靈快捷,歸于腎,可補骨益腎;三日熊戲,沉穩有力,歸于脾,治療消化不良;四日猿戲,輕靈活潑,歸于心,可條暢情志血脈,治療精神疾患;五日鳥戲,輕靈飄逸,歸于肺,通達肺氣皮毛和關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認為只有臟腑形體官竅四肢各司其職,相互密切配合;飲食無偏嗜;情志無過激人才能達到健康狀態。這種狀態是通過五行及其生克關系予以平衡。因此我們需要利用五行理論對人體的各項活動進行調節,才能最終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制”。

參考文獻

1 任秀玲,《黃帝內經》建構中醫藥理論的基本范疇——五行[J],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2008,23(4):2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资源在线中文| 女同午夜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61947| 色偷偷8888欧美精品久久|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人久热欧美在线观看量量| 高清一级做a爱过程免费视频| 天下第一社区视频welcome|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大片b站免费观看推荐 | 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99热这就是里面只有精品| 日本人与黑人xxxx|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美女黄色一级毛片| 国产真实偷乱小说| 99这里只有精品|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欧美日本一本线在线观看|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 黄色污污视频下载|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两个男gay的做污污的过程| 樱桃视频高清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被女同桌调教成鞋袜奴脚奴|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jizzjizzjizzjizz日本| 日本19禁综艺直接啪啪| 亚洲一区日韩一区欧美一区a|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4hu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