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軟件產業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關鍵詞:軟件產業 產業演進 影響因素 趨勢 階段
軟件產業演進的概念
產業演進是指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組織和布局不斷演化,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逐步改善的過程。從宏觀層面看,產業的演進是以農業、第一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產業等為主導產業的初級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第二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較高加工度和較高附加值產業為主導產業的中級產業結構演進,進而向以第三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產業等為主導產業的高級產業結構演進。從微觀層面看,產業的演進是某種產業內部的自我更新和子產業比例的變化與更替,其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等都在產業的不同演進階段逐步合理化。
軟件產業演進則屬于微觀層面的產業演進。一方面,軟件產業演進在時間上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在軟件產品、系統集成、軟件技術服務等軟件子產業之間以及各軟件企業之間的不斷流動與消長;在空間上表現為在各種生產要素、軟件子產業以及軟件企業在空間地域上的不斷流動、集聚或轉移。另一方面,軟件產業的演進又直接表現為軟件產業結構、軟件產業組織和軟件產業布局的演進。其中,軟件產業結構是指經濟活動中軟件產業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以及軟件產業內部各子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合理化和高級化是其演進方向;軟件產業組織是指軟件產業內企業間競爭與壟斷的關系,其演進進一步表現為產業市場結構和軟件企業市場行為的演化;軟件產業布局是指軟件產業及其內部各子產業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組合,合理化是其演進方向。
影響軟件產業演進的因素分析
(一)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是影響軟件產業演進的關鍵因素。軟件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一個國家(或區域)對軟件技術及其知識產權的掌握情況,決定了軟件產業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一個國家(或區域)對軟件核心技術的控制程度,決定了軟件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完善水平,決定了軟件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技術創新是軟件產業向高層次演進的核心動因,而技術進步是軟件產業演進的強大動力。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軟件產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使產業內不同生產要素的需求與投入均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各子產業產出的變化以及產業結構的有序演化。
此外,技術創新降低了軟件生產成本、增加了軟件種類、強化了軟件功能、提升了軟件質量,促進了軟件產品升級換代,總體上擴展了軟件產業系統的發展空間;技術進步帶來各國軟件產業經濟的國際化,實現了資源的跨國配置和軟件產業結構的跨國梯度轉移。
(二)國際因素
國際因素的作用發揮主要來自于軟件產業國際貿易情況、外資引進情況、軟件跨國公司技術情況以及國際分工格局。
首先,國際貿易水平,是軟件產業競爭力的體現。國際貿易中的軟件產品構成反映了本土軟件產業的結構狀況;而且通過貿易,可以引導一個國家(或區域)軟件產業的結構調整,使軟件產業的供給與需求得到平衡,并在從國際分工中找到合適的市場位置。因此,國際貿易,為軟件產業的演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其次,外資引進是實現本土軟件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外資引進,可以明顯改變國內軟件產業的投資結構,改變軟件產業結構形成的物質基礎,提高整個軟件產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而軟件產業的投資結構配比是否合理,直接制約著軟件產業的發展。例如對軟件產業各子產業的投資給予不同程度的傾斜,將會有目的地使軟件產業結構往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
再次,軟件跨國公司是推動本土軟件技術進步的主要源泉。通過利用軟件知識的溢出效應,將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與本土的技術水平有機結合,能夠帶動軟件產業及相關產業的技術發展和結構調整。
最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軟件產業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專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而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其實質就是產業分工的擴展和深化。軟件產業的國際分工格局對一個國家(或區域)軟件產業的合理定位與演進的導向作用巨大。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直接影響軟件產業的演進,或通過對其他影響因素發生作用來影響軟件產業演進。制度是提供宏觀調控,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其基本功能首先是為降低交易費用;其次是為尋求規模經濟,使外部效應內在化;第三是為減少不確定性,保障安全。制度因素涵蓋了有關的國際公約、國家法律法規、產業政策、企業管理制度等各個層面,對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制度通過均衡和創新兩條途徑,在宏觀層次上對軟件產業外部環境予以改善,在產業部門層次上對軟件產業結構予以協調,在微觀層次上對產業組織予以調整,并指導軟件企業實現規模經營和有效競爭。
(四)供求因素
供求因素包括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軟件產業演進的基本規律是保持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
第一,軟件產業的供給因素除了生產所需的基本生產資料外,重點包括研發人力投入和研發資金投入等。供給因素在總量和結構上制約著軟件產業的成長速度和模式選擇。研發人力是軟件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資源供給因素。人力素質的提高,可以節省和替代資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形成新的生產方式,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研發資金投入是軟件產業演進的動力,在軟件產業結構形成和升級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第二,需求因素有的是潛在的,有的是現實的,都對軟件產業的演進起直接影響。消費需求在社會總需求中所占份額最大,是軟件產業結構演進的根本動因。依據對軟件產業的劃分,軟件消費需求變化包括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的變化,會引起軟件產業內相關子產業的擴張或收縮,也會引起新的子產業的產生和現有子產業的衰落。需求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引領著軟件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軟件產業的經濟壽命長短一定程度上決定于軟件市場需求量的大小。
上述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將反映出軟件產業內部各子產業間的比例關系變化以及軟件產業的演進進程。
(五)市場結構
軟件產業市場結構決定軟件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直接影響著軟件產業內部所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以及軟件產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影響到軟件產業的演進。決定市場結構的因素主要包括產業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這三個方面互相作用,共同影響軟件產業發展步伐。
軟件產業的適度集中,能夠減少惡性競爭和無序競爭,促進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收益率,使軟件產業中技術關聯度高、附加值高的子產業結構比例不斷擴大;軟件產品與服務的差別化能夠擴大軟件企業的市場份額,增強軟件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激勵軟件技術創新,從而提高產業整體競爭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軟件企業應發揮產品差別化對產業演進的積極作用,防止產品差別化成本過高而導致消費者無力購買;進入壁壘對軟件產業內企業數量和規模分布起關鍵作用,同時,它還影響在位軟件企業的市場力量,從而對產業演進發生影響。保持適度的進入壁壘,對軟件產業而言,有利于消除過度競爭,形成有效的競爭秩序,促進產業發展。
(六)企業并購
并購是企業市場行為的主要手段。這既是企業本身的生存選擇,也是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要求。從成本角度分析,企業并購的正面效應主要表現為規模經濟、縱向整合效應和協同效應帶來的交易費用的降低;其負面效應主要表現為規模不經濟、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管理費用的上升。其中,縱向并購是從事同一產品、不同階段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間的并購。
目的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得到縱向一體化的高效率,有利于企業生產組合的優勢互補和產業結構優化;橫向并購最常見,是同一市場區域內,生產同類產品或處于同一生產階段的企業間的并購。目的是為實現規模經濟和占有更大市場份額;而混合并購是跨產業、跨市場的并購。目的是實現多樣化經營,降低經營風險。混合并購中被收購方多集中在新興行業和國家積極扶持的行業。在短期內,縱向并購、橫向并購、混合并購對產業結構變化的作用依次增大。軟件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其內部軟件企業的并購行為顯著影響著軟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同樣,在軟件產業演進的不同階段,軟件企業的并購行為也將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軟件產業演進的趨勢分析
(一)網絡化趨勢改變軟件應用與技術模式
21世紀的社會已是網絡經濟的社會,信息技術正處于“以機器為中心”向“以網絡為中心”的重大變革期,網絡化成為軟件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發展趨勢??缙脚_的面向網絡的軟件開發和應用技術正在成為新的研究熱點,隨著網絡服務標準的成熟,新一代軟件將基本以網絡為中心來實現各種復雜的分布式應用 。
因此,未來的軟件和信息服務都將建立在網絡服務的基礎之上。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將使網絡應用者以更加靈活主動的姿態去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企業將針對用戶的需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配置人才提供服務,軟件服務的價值,將在網絡用戶端實現最大化。著名的“麥特卡夫定律” 、“摩爾定律 ”、“貝爾定律 ” 和“吉爾德定律 ”都成為網絡時代的基本定律。
(二)服務化趨勢改變軟件應用與商業模式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各類軟件產品以服務的形式向最終用戶提供成為可能。未來絕大部分應用都將通過Internet提供服務,軟件服務化將在絕大部分應用軟件中普遍實現,對軟件產業將產生重大影響。軟件服務將使目前的軟件授權、開發、維護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軟件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 。對于軟件企業,軟件服務化就意味著更加快捷的市場響應,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及更加可觀的利潤回報;對于軟件用戶,軟件服務化則意味著更加完善的功能、更高品質的服務以及更加低廉的價格。可以認為,“軟件+服務”戰略的實施將成為世界軟件產業演進過程中的一大趨勢。“軟件即服務”、“面向服務架構”和“Web2.0”等技術和理念將被廣為接受。
(三)國際化推動軟件產業國際分工格局的形成
軟件產業的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過程同步。軟件產業發展的國際化,體現在四方面:
一是軟件企業的開放與標準的國際化?;ヂ摼W的普及和興起,為大規模軟件項目的分布式開發創造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所以軟件產品的標準化與國際化水平都將不斷提高;
二是資本、技術、人力等軟件產業基本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與配置,推動了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識型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加速流動;
三是軟件企業管理體系的矩陣化發展。不論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還是外部的協作體系,都通過一種不停變化的團隊組合,力求實現最大的整體產出,獲得多贏的效果;
四是軟件產業競爭的國際化。軟件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延伸,構成了國際軟件產業分工格局。面向國際化的競爭,軟件產業內部的縱向整合進程加快,軟件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同時使軟件設計生產工廠化以及軟件項目外包化成為軟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軟件企業更加重視自己的核心技術,盡可能地把非盈利核心的業務外包出去,讓這些業務成為其他企業的盈利焦點。軟件外包業務已成為軟件產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以上這些使得軟件產業變動打破了傳統的在一國國內的傳統格局,出現了產業國際化的新趨勢。
(四)知識產權成為軟件產業的競爭砝碼
知識和技能是軟件產業第一位的生產要素,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拓展成為軟件技術創新和軟件產業發展的關鍵。進入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許多國家把知識產權從原來的法律范疇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宏觀高度,把加強知識產權工作作為奪取和保持包括軟件在內的信息技術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戰略。一方面,盜版軟件極大地挫傷正版軟件市場,技術創新受到抑制。知識產權制度針對這種知識外溢和創新收益分配非獨占性的弊端,建立一種制約機制,以確保知識或技術創新所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和地區內獲得創新回報,從而鼓勵軟件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性,促進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軟件產業的“路徑依賴”現象導致主導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進入市場的先后。知識產權在保護和促進創新的同時,也為技術領先者構筑了知識壁壘,成為軟件創新企業控制市場獲取利潤的重要祛碼。軟件知識產權擁有者為維護其經濟優勢,以高標準保護知識產權為手段,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和國際地位,從而抑制競爭??梢哉f,對軟件知識產權的重視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
軟件產業演進的階段分析
軟件產業的生命周期過程,是軟件產業從形成向成長、成熟、衰退逐級過渡的過程。其發展階段可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據產業演進理論,所有的產業都遵循同樣的S形產業演進曲線實現整合,并將經歷以下四個演進階段:初創階段、規?;A段、集聚階段、平衡和聯盟階段。這四個階段的劃分分別延續產業生命周期中的形成、成長、成熟和衰退階段。軟件產業的演進也同樣如此。從世界各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多數國家已經經歷了前兩個或前三個階段。如美國等軟件產業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已處于集聚階段;而印度等軟件產業后起國家尚處于成長期,即規?;A段。不同階段的軟件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性質是不同的。其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和產業布局在不同階段也將呈現不同的特點,如表1所示。
我國軟件產業演進的現狀分析
相對于軟件產業發達國家,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歷程較短。其萌芽于20世紀70年代,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在進入90年代以后有了迅猛的發展,正逐步走向成熟與穩定??傮w來看,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經歷了萌芽(1970-1989年)、初創(1989-1994年)、起飛(1994-1998年)、成長(1998年以后)等四個時期。如今,我國的軟件產業已初具規模,正日益走向成熟與穩定,取得了舉國上下對其戰略地位的一致認知和高度重視。尤其是面對2008年不利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我國軟件產業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行業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態勢,成為拉動電子信息產業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但與此同時,從產業的現實發展看,我國軟件產業與其他軟件發展較成熟的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
從產業結構看:我國軟件產業市場規模及其在世界軟件產業和國內整個產業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長,沒有出現明顯的衰退和波動現象,發展規模和速度比較合理,但軟件出口總額偏低;軟件產業與相關產業部門之間能夠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并加快融合發展,但目前仍處于普及率和飽和度較低的水平;軟件產業結構發展比較均衡,但各構成部分相互間的規模差距仍然存在,軟件產品收入占主體地位,軟件技術服務、系統集成等所占比例偏??;國產軟件與服務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能力有限,軟件產業的需求與供給無法保持動態平衡;軟件產品結構中基礎軟件所占份額太小,在產業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顯;我國企業承接外包的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在軟件外包國際分工方面,還處于下游地位。
從產業組織看:我國的軟件產業集中度較低,市場結構中的本土軟件企業呈分散競爭型特征,軟件跨國公司在我國軟件市場居寡占型市場地位;軟件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普遍偏小,規模經濟型不強;軟件企業并購浪潮處于升級過程中,實力企業開始通過并購來擴大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并以橫向并購為主要形式;軟件技術進步加快,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技術創新模式仍以模仿創新為主;由于未掌握核心技術,產業的利潤水平并未得到相同水平的提高,較上世紀90年代有所降低。
從其產業布局看:我國軟件產業在集群化發展方面發展迅速,并已取得長足的進步,但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不夠顯著,創新中心不夠突出,還須向網絡化發展、協作競爭、聯合創新等方向發展;軟件外包業務高速發展,但其發展模式還主要停留在附屬型接包商階段,以在岸方式為主,正處于向關系型接包商轉型的過程中。
由此可以判斷,我國的軟件產業自20世紀70年代萌芽至今,已經經歷了軟件產業演進的初創階段,但目前仍處于規?;A段,相當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期,還將逐步向集聚階段和成熟的軟件產業邁進。
中圖分類號: T012; F490.3 文獻標志碼: C
Bottlenecks and thinking of independent CAE softwa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MAO Huohua, WANG Feifei, LU Zhongji
(Shanghai CAE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Shanghai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of independent CAE softwa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CI and GDP,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dependent CAE softwa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 China needs social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and help of social science scholars.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SCI; GDP;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social resource integration
科學計算已成為科學技術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研究手段,與傳統的理論研究及實驗研究一起構成現代科學技術和工程設計中相互補充、相互關聯的研究方法,被稱為21世紀科學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以“計算科學”為核心的CAE軟件產業已成為毋庸置疑的戰略新興產業.
2007年下半年,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呈送《關于發展事關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安全戰略的CAE軟件產業的建議》的報告,指出:CAE軟件技術可對工程結構與產品的性能及其生產加工過程進行分析、模擬、預測、評價和優化,是所謂“虛擬制造”“數字化制造”的核心技術之一,對于我國制造業和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科協[1]、中國工程院以及香山科學會議[2]等都相繼圍繞自主CAE軟件產業建設建言獻策,發展和建設自主CAE軟件產業無疑是當前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1 SCI或是自主CAE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
SCI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創辦出版的世界著名的引文數據庫.圍繞將SCI作為科研評價的一種依據,近年來學術界和工程界議論紛紜.在科研院所,SCI論文就是“學術GDP”,在暫無其他更理想量化的指標替代時,要立刻取消是不現實的.學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的性質不同,前者追求創新性,而后者的實踐性強,因此,用同樣的指標衡量和評價工程應用行不通.
科研院所大多以學術成果為先行優勢,組織資源有限的團隊開發軟件并進入市場,但一般很難長久地體現出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主要表現在:(1)對內,SCI標準考核不容易過關,原因是學術成果的突破具有長期積累的爆發性,很難保持持續的新穎性;(2)對外,難以適應用戶的個性化要求,原因是工程項目的應用面向社會各領域、各階段,引用的對象和環境都是“非學術性”的,要將工程師和工程科學家的任務集于一身,會造成各自性價比都有不同程度的貶值.沒有整體的資源整合和合理分工,難以推動CAE軟件產業的發展.
自主產業的建設和形成需要不斷完善的“產業生態鏈”來組成.自主CAE軟件產業應有效實現行業應用和工程需求中技術轉移與知識獲取的優勢互補,有效提高企業獲取和利用技術成果的能力.對于行業內的主導企業,他們既希望得到最新技術并有所突破,也希望能有機會在實踐中指導和規范行業的應用與發展方向;對于軟件系統集成的企業,他們結合工程實踐,不僅在為行業進行生產和反饋的循環中使軟件系統得以完善和提高,而且以企業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為基礎,拓展具有多工程應用背景的生產業雛形.
建立自主的新興產業需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作為支撐,若依然以SCI為標準進行評判,那么該評判標準就成為自主CAE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3]
2 GDP或是自主CAE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
國務院總理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4]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等特征.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能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產業,對傳統產業具有提升競爭能力、對產業結構全局調整具有長遠發展作用;在籌劃實施時應具有知識資本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等特點;微觀要素落實不僅要符合現代企業的體系和機制,更要形成“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在自主CAE軟件技術和應用領域中,我國有核心技術,有開發人才,有國家內需,但缺乏可以積累知識成果和軟件系統的國家層面的自主集成平臺.目前,壟斷市場的主流CAE軟件來自國外,但許多技術和軟件模塊卻是由中國人研發的,且由中國人在本土為全世界的用戶做服務,這種業態已完全顛覆制造業所推崇的“微笑曲線”價值鏈基本模式.
CAE技術的數值模擬分析能力和作用在發達國家已經達到較普及和實用的階段.2005年以來,美國總統信息技術咨詢委員會和國家基金會[5]不斷從戰略高度將計算科學認定為“國家經濟競爭力和安全的關鍵”,且提醒美國政府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計算科學的潛力,認為短期資助和局部的戰略計劃會使國家忽略那些具有深遠意義的、大范圍的可持續性研究.顯而易見,CAE技術代表著科技發展和先進生產力的方向,是未來世界各國主要競爭的產業領域.
雖然中科院向國務院呈送過《關于發展事關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安全戰略的CAE軟件產業的建議》的報告,行業中也立刻分別以“發展CAE軟件產業的戰略對策”[2]和“我國高性能計算的發展與對策”[6]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作為響應和呼吁,但并未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原因是CAE軟件產業有其自身的弱點——較看重知識服務(生產性咨詢解決方案),以及提供技術和軟件服務后企業產生的間接效益;而就純軟件開發和銷售來看,其GDP產值太低,所以在各地的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中至今都沒被看中.2009年底,有報告顯示“2008年CAE行業產值增幅達27.1%,市場容量為5.38億人民幣”,這與其他新興產業相比市場規模顯然不大,與大飛機等重大專項相比,其GDP數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3 社會資源整合與自主CAE軟件產業的建立
以個體的能力開發出知名商業軟件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需要的是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對于新興軟件產業建設,從公司層面上看,應利用資本的力量采取“收購”“兼并”擴大勢力;運營層面上應依托當地的資源進行“渠道”“”開展營銷;開發層面上可以廣納全球技術人才進行全天候的資源集聚.因此,建立自主軟件產業不僅是工程科學的事,更是社會科學要解決的問題.工程科學的人以前大多不太關注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問題,光靠樸素的感情來急國家之所急是不行的,必須按照科學的市場規律辦事;社會科學的人也要了解工程科學所擁有的條件和能力,沒有自主核心技術,僅靠“低碳”“綠色”等概念就大干快上,不僅花的錢得不償失,甚至積重難返[7].
4 結束語
近年來,國內有關CAE的科技論壇不再局限于學術研討本身,時常增加產業建設探討的話題,這是工程科學家們力圖實現學術研究成果的社會工程應用、實現工程科學市場新興產業的一種外在努力,但與專業社會科學者統領全局的指點相比有一定差距.對于自主CAE軟件產業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社會科學者的參與、討論和交流.
參考文獻:
[1] 王以芳. 中國科協第223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在長沙召開[EB/OL]. (2010-11)[2011-03]. .
[2] 香山科學會議辦公室. “發展CAE軟件產業的戰略對策”學術論文會將于12月23日在北京召開[EB/OL]. (2008-11)[2011-03]. http:///Web/news/BulletinDetail.asp?infono=1027.
[3] 陸仲績. SCI 或自主CAE軟件產業的瓶頸[EB/OL]. (2010-11)[2011-03]. http:///blog/static/624378272010109104920782/.
[4] . 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EB/OL]. (2009-11)[2011-03]. http:///ldhd/2009-11/23/content_1471208.htm.
關鍵詞:軟件產業集群 知識轉移 隱性知識
軟件產業是各國政府重點資助發展的具有良好前景的綠色產業。構成各國軟件產業主體的基本上是中小軟件企業。這些企業普遍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規模小、技術實力弱、分工不明確、競爭力弱的特點。產業集群不僅使中小軟件企業參與分工和協作,積累技術實力,借鑒大企業的管理方法,通曉國際市場軟件規則,而且使集群內企業知識相互轉移,縮小企業之間技術差距,從而提高中小軟件企業競爭力。邁克·E·波特(1998)認為產業集群是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一群企業和相關機構的集合。軟件產業集群的產生客觀上給予合作之間的中小軟件企業提供知識轉移條件。
軟件產業集群中知識轉移的相關概念
(一)知識
21世紀已進入知識經濟年代,經濟的發展凸顯出知識要素的重要性。知識是經濟發展的第一發動機。日本學者 Nonaka(1991)給出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定義。他認為, 顯性知識是指那些能夠以正式的語言,通過書面記錄、數據描述、技術文件、手冊與報告等方式明確表達和交流的知識;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難以規范化和明晰化的知識,其表現為手藝、個體思維方式、信仰和理念等。 Nonaka(1994)認為,知識是個人的“信念”以及“可確證性”,并強調了知識是驗證個人信念的人際動態過程,也部分地表達了個人對真理的渴望。Mic-kaelPolanyi(1966)首先提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概念,認為隱性知識來源于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判斷與感知,并指出“我們知道的要比我們能說出來的多”。換句話說,有很多我們知道知識,但我們表達不出來。為什么表達不出來?因為是隱性知識。
(二)知識轉移
美國技術和創新管理學家Teeece(1977)首次提出知識轉移概念,認為跨國公司知識的轉移有助于企業積累大量有價值的跨國界的知識,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促進技術知識的區域擴散和縮小區域間的技術差距。從此,世界各地學者開始關注與研究知識轉移理論與應用問題,知識轉移成為了研究熱點問題。Freeman(1991)認為,集群內部知識轉移效應促進了創新網絡的發展,該效應的存在是促進集群創新網絡發展的根本動力,是集群創新產出和生產率提高的源泉。Hehndriksy(1999)認為知識轉移是知識提供者和知識接受者之間的一種溝通過程,知識提供者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外化以便知識接受者吸收,知識接受者將接受的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綜合上述觀點,結合自然界分子密度擴散原理,本文給知識轉移下一個定義,即知識轉移是指從知識密度高的地域向密度低的地域擴散的過程。對某項技術性知識而言,擴散導致知識密度相等,雙方達到知識密度平衡,從而結束知識的轉移。
(三)軟件產業集群中的知識轉移
集群使得企業在某一個區域內分工與合作,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從而促進專業知識的轉移,特別是屬于隱性知識交流與溝通,如設計思想、技術與管理經驗、新工藝、新方法,這樣推動了學科交叉與綜合以及產業的融合,不斷開發出新產品,提升產業的競爭力。軟件產業集群是眾多產業集群之一,它既有一般產業集群中知識轉移的共性問題,也有其個性問題。查閱了國內外相關文獻,只查找到企業聯盟內部知識轉移等方面的論文,而還未發現專門針對某一個產業,如軟件產業,研究知識轉移的文章。
本文給出軟件產業集群中的知識轉移定義。即知識在指軟件產業集群之間、集群內部以及集群與人之間從知識高密度向低密度擴散的過程。
軟件產業集群知識轉移方式
(一)集群之間的轉移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軟件產業的幾個典型發展模式有美國模式——全面型,既有技術又有市場;愛爾蘭模式——由于歐洲語言體系復雜,包括美國的許多出口軟件在愛爾蘭進行本地化,被稱為“歐洲的橋頭堡”,愛爾蘭當之無愧;日本模式——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印度模式——典型的訂單式外包。作為中國軟件業來說,如果單純的只學習某一個國家的模式來發展中國的軟件業顯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分析印度:單純的“訂單式的軟件外包”,作為一個產業模式其實并不可取,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問題,它必然會受影響,當然這也是印度移師中國瞄準亞洲市場的一個原因。所以說,印度并不是我們可以效仿的唯一或最好的摹本。那么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模式能有效提升我國軟件產業的競爭力?——在這筆者引用一下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所長李明樹給出的觀點: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標是美國模式。
十六大報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國家在宏觀的思路上很明確——工業體系的信息化是建立在我們市場需求基礎上,這就給軟件業發展很大的增長空間。所以,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日本模式可以參照;同時,軟件很像文化,不可能拋開世界軟件發展的大趨勢單搞一套,我們也要做些外包,而且通過外包,也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所以,訂單式外包的印度模式我們也不應該拒絕。
二、找準定位,迅速切入產業化發展,搶占國內市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印度與中國軟件發展模式完全不同,發展環境也有很大差異。印度的經濟總量還大大落后于中國,而且國內市場需求較小,只有走軟件外包一條路,印度軟件業近年來的紅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獨秀”。而中國擁有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搶食中國市場蛋糕,我們卻放手優勢資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
發展軟件外包,這個“外”字是對用戶而言,而不是對國外而言。對于中國本土企業來說,一提到外包往往是指到海外市場接業務訂單,而恰恰是我們理解上的失誤,回過頭來卻發現諸如日本、歐美國家,做軟件外包時,不僅要看國外,更看重國內的市場?,F在全世界IT巨頭們都非常關注中國的市場。當中國企業到國外去外包時,一些跨國IT公司正在積極地開發中國的外包業務,并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中國企業應更正確地理解“軟件外包”,更要注意自己身邊的市場。
我國軟件具有廣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特別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企業改造過程中,國內軟件企業大有可為。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國策,為國內軟件企業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發揮空間。特別是在金融、電信、政府、教育、能源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以軟件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將在這些行業發揮積極的作用,而在機械電器、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醫藥化工、汽車等行業應用軟件,也形成了行業競爭的新優勢。
目前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使得政府部門、行業、企業信息化建設對于軟件的需求大而迫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大國,同時,我國計算機硬件行業的生產規模日益擴大,這為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帶來后發優勢。另外,我國是世界軟件產品需求量較大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國軟件市場的內在需求大大超過印度。
東軟集團總裁劉積仁以東軟的發展實踐作例,向希望在軟件外包業謀求成功的同行們敲響警鐘:“在我們盯著國際市場的時候,不要忘卻了比較容易拿到的國內市場。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發包方!我們在跟隨潮流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自己在中國的機會?!?/p>
據悉,東軟2004年國際軟件外包超過3300萬美元,位居國內企業之首;但是國際軟件外包只占東軟營收的10%,東軟主營收入的70%來自國內市場的外包,在電信、電力、社保、財政、稅務、教育、交通等政府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領域,公司作為國內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領先者的形象和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為公司未來持續長遠發展和實施國際化戰略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也正因為中國業務的推動,使東軟成為國內最大的軟件與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東軟在中國國內擁有8000多家大型企事業客戶,在電信、電力、社保、醫療、企業、網絡安全等重要領域具有領先的市場占有率。IAOP(國際外包服務專業人員協會)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球外包100強”排行榜,東軟集團不僅名列其中,并且首次進入前25強行列,成為全球25家最優秀的外包提供商中唯一的中國公司。這也是IAOP有史以來評選的全球外包25強名單中首次出現中國公司的名字。從東軟的發展歷程來看,它正是本著立足國內軟件市場,鞏固和奠定了自己的外包地位,才有了在國際市場上的軟件外包長足發展。
中國有著巨大的軟件內需市場,中國有著強大的經濟發展前景,從產業規模來講,我們具備了成為軟件強國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無論從軟件產業自身的發展角度還是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國軟件產業惟有抓住機會,找準定位,加大投入,迅速切入產業化發展,勇敢地面對競爭,搶占國內市場,才能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三、軟件外包,學習和掌握大型軟件的開發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尋求突破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具有較大潛力的全球外包市場,而且已經成長了一批頗具規模的中國外包企業,在對日軟件外包市場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對歐美的軟件外包市場實現了局部突破,中國正成為迅速崛起的外包新軍。
劉積仁坦言,中國軟件企業在對美國的外包方面是需要向印度學習,因為印度在歐美市場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日本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做的相當好,印度也會向我們學習。
另一方面,在模式上,也不應認為中國企業一定要學習印度單純外包的模式。中國的市場給了中國企業做產品、做品牌的機會,外包與自有品牌平衡的機會。因此,中國與印度企業之間,沒有絕對的學習,也沒有絕對的對抗,只有以市場為準繩,找好自己的優勢與定位。
我們的產業在追求速度時,往往會迷失方向。過去一提到印度軟件,我們看不起人家的外包工作,現在我們又全面的學習外包。其實,我們應該更努力的找到我們自己的模式。中國數字產品的制造規模,移動通信和互連網的普及,社會信息基礎設施及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都給中國的軟件企業帶來了很多機會,外包也正在從向中國制造的外包,向商業流程的外包,研究與開發的外包,我們有許多使我們的產業形成規模的機會。
我國信息技術的主管部門和國內的許多軟件企業,已經對承接外包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形成共識,并且已經積極投身到全球軟件外包的主戰場。中國軟件業業從零起步總產值1992年僅為43.7億元,2000年為593億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4800億元,占世界軟件產業總額的比重不斷得到提高,對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和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高。追溯2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中承接軟件外包是中國軟件業向國際化進軍的重要途徑。
國家也對軟件產業擴大承接歐美外包給予了更大的扶持。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實施中國軟件歐美出口工程(簡稱COSEP),并且表示將重點支持100家對歐美出口軟件的企業。
據了解,2004年國內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東軟集團在日本和歐美兩大外包市場上均獲成功,外包合同額達到了3500萬美元。日前的2005-2006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4.3億美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5.4%;其中,東軟集團以1.01億美元的外包收入,61.1%的增長率,7.1%的市場份額,繼續穩坐中國外包第一的寶座,同時東軟集團成為中國第一個軟件外包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軟件企業。而憑借軟件本地化起家的北京文思創新和博彥科技公司,在美國外包市場率先獲得突破,2006年文思創新的營業收入達到5000萬美元,博彥科技的營業額業達到3500萬美元。但是目前中國承接的軟件外包項目仍然集中在日本市場,在歐美高端外包市場由于印度和愛爾蘭等國較強的外包能力,中國企業還沒有能實現大規模的突破。破解歐美軟件外包市場困局的任務,我國從事軟件本地化服務的軟件公司將大有可為。這些本土的本地化公司10多年來一直在為美國大型軟件公司提供軟件本地化服務,長期實踐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得到美國客戶的信任和長期合作,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實力不斷增強,完全有能力從美國市場承接更多的軟件外包服務。
總之,軟件外包是世界軟件業的發展趨勢,我國軟件業應該抓住機遇,采取“兩步走”的外包發展策略。從外包服務市場的區域上,把開拓日本軟件外包作為第一步的突破口,第二步是進軍美國和歐洲外包市場。從外包服務內容上,先從軟件外包測試起步,避免與印度較強的軟件開發直接競爭,揚長避短,積蓄能量,后來居上,成為全球的新興外包市場。再者一定要記住軟件外包不是我國軟件業發展的目的,而是通過軟件外包,學習和掌握大型軟件的開發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尋求突破。
四、把握信息化機會,做大做強,打造中國優勢品牌
中國軟件業應何去何從?這總像一個沉重的石頭壓在關心民族產業發展的每個人心里。隨著國內信息化建設的大規模展開,中國的軟件業也迎來了復興的機遇。隨著大規模的信息化項目的拉動,規?;谋就翍脼橐慌袊浖髽I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沃土。但當前的關鍵還在于沒有自已的優勢品牌。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軟件產業發展論壇”上,東軟集團總裁劉積仁提出,中國軟件業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是當前中國軟件業落后世界其他軟件強國的重要原因。
其實,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產業而言,“拳頭”產品都是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產業環境中,沒有相對優勢的“拳頭”產品就沒有參與競爭的優勢。而美國等軟件強國之所以比別人強大也在于他們有像微軟這樣的“拳頭”企業。因此,曾有權威人士指出,中國軟件產業要雄起,就要集中優勢力量,努力造就大型軟件企業,打造民族的“軟件航母”。
當前,東軟、聯想神州數碼、用友等國內軟件企業已崛起并相繼在國際世界上打開了品牌與市場。隨著他們的節節探索與努力,一個個擁有中國品牌的軟件優勢企業有望出現在世界軟件的舞臺。而國家致力于信息化改造的變革也剛剛拉開序幕,一切還剛剛開始。誰能把握機會誰就能在信息化變革中占盡先機一樣??磥?,中國的軟件產業還得把握與電子信息業一起同步發展!
創新、規模化、打造優勢品牌,中國的軟件產業總要在不斷地探索中前進。應該說,任何發展時期都要有適合的發展方略,軟件產業的發展更應該如此。但不管怎樣,別忘了,人才的培養在任何時期同樣重要。美國著名的IT業咨詢公司IDC和Gartner的預測看,中國外包市場今后5年將以每年34.8%的增幅遞增。盡管咨詢公司和外包廠商認為這一數據有被高估的嫌疑,但依據保守的估計,這一市場的增長速度也在20%以上。因此各大咨詢巨頭在中國的動作也就不難理解,從IBM在大連投資軟件開發中心,到埃森哲通過技術集成和外包業務大打“中國牌”,以及畢博將兩家全球開發中心放在中國,無一不驗證了外包業務的巨大魅力,也讓人著實感受到了這塊市場上巨大的壓力。那就更需要我們找準自己的立足點和切入點,不斷做大做強自己的優勢品牌產業,在不斷提升自己軟件產業的競爭力同時,走中國軟件振興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崔啟亮.全球化大潮中的軟件業[J].當代金融家,2005,(10).
[2]鄒奕萍.中國軟件業的創新與規模建設亟待同步發展[N].通信信息報,2002-11-07
不可否認,以上的原因確實是推動印度軟件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正如陳玨宇和張振指出的那樣:“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是深深根植于這個地區的非正式制度,特別是社會文化制度的土壤之上的。”遺憾的是,從文化的視角研究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文獻卻顯得鳳毛麟角。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印度文化充滿了宗教色彩。在當今的印度社會,除了我們相對較為熟悉的佛教之外,還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耆那教、錫克教、拜火教等等。這就使得印度文化呈現出紛繁復雜的色彩,讓人感到無從入手對其進行分析。第二,無論是印度教還是佛教,都是比較“出世”的宗教,其宣揚“輪回轉世”的宗教理論,以追求個人的精神解脫為最高境界。這就使得人們在直觀上很難將具有因循守舊色彩的印度文化和以創新精神為特征的高技術產業聯系在一起。但事實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的研究將表明,印度文化在近年來印度軟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印度文化對軟件產業發展的影響
如前所述,印度文化充滿了宗教色彩。不僅如此,印度實際上是世界上宗教傳統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個人信仰和精神寄托,而且是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宗教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個人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民眾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外交,都深受傳統宗教文化的影響。印度社會一直是一個忠于宗教的社會,并因此而聞名于世。在印度人看來,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換句話說,在印度文化中,不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在當今的印度社會,信仰印度教的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82%以上,印度教是印度的主體宗教,也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因此,本文的研究將以印度教文化為主,并著重分析敬業的文化、合作的文化和創新的文化對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敬業的文化對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影響
薩珀斯坦和羅斯指出“辛勤勞動的價值觀念是印度人民在全球創新經濟中尤為寶貴的特點。印度人努力工作的美德是一筆社會財富,這正是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機構最看重的一點,這也是為什么這些跨國公司會在印度這個存在不適當的基礎設施和行政障礙的地方建立發展中心的原因?!北M管勞動力的充分供給和勞動力之間的激烈競爭或許可以部分地解釋印度人超負荷工作的動力之所在。但是,印度文化的影響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印度教強調自我克制的苦行,認為自愿忍受痛苦是一種極為重要的修煉方法,它能使靈魂擺脫塵世欲念而通達神性,進而獲得一種控制天神和自然的強大力量。印度教徒認為,苦行不僅是一種獲得超人力量和自我解脫世俗束縛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種用來提高種姓的捷徑。因此,對于低種姓的人來說,苦行具有特別強大的吸引力。或許只有從這個角度,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印度人的工作觀和生活觀:活著是為了工作,是為了“還債”,是為了“來世”的解脫。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的消費與他們通過工作所獲得的財富相比,小得微不足道、不成比例。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要想在軟件產業這樣的全球競爭性產業中獲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速度,換句話說,“時間就是市場”。盡管印度的軟件產業在近年來迅猛發展,然而,大部分增長實際上都是由低附加價值業務驅動的。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印度幾乎完全被限制在軟件生產的低附加價值環節,例如編碼、檢測和維修。大部分這類業務都是采用海外現場服務,即勞務輸出的形式完成的。雖然現在更多的工作都是離岸的,而且,一些大型跨國公司也已經開始提供較高附加價值的設計業務,不過,印度的大多數軟件業務和“及時采購”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如果考慮到印度軟件產業的出口業務構成情況(如下圖所示),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敬業的文化是影響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二)合作的文化對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影響
在軟件開發的過程中,所有的東西都必須落實到紙上,以保證后面接手的人在每一個環節都能夠跟上思路和進度,從而避免出現大多數靈感只匯集于少數一兩個人的頭腦里的現象,而產生諸多后遺癥的局面。這就意味著,對于軟件產品的開發而言,軟件工程師之間的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是軟件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眾所周知,通力合作的基礎是相互信任。張維迎的研究表明“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仰宗教的人更值得信任”。事實上,馬歇爾早就發現“宗教的力量和經濟的力量是無時無刻不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的兩大力量”,汪丁丁也指出“是有效用的”,這是因為:第一,宗教教導人們,信仰將為他們帶來“未來的好處”;第二,宗教行為表明,即使在“現世”,只要誠信,也可以獲得心理上的好處。而且,信仰的效用是巨大的,它改變著信仰者對一切消費品的評價。
印度人通常認為,“利”是人生的四大目的之一。所謂“利”,是指對物質生活條件,即財富的獲得,是“還債”所必須的。而且,只有有了“利”,自己才有幸福的生活可言。但是,如果采取不正當的手段獲得了“利”,將來決不會有好的下場。印度教徒相信,采取罪惡手段獲得財富的人將會下地獄;而采取正當手段獲得財富的人則是為升天準備了階梯。在印度文化的影響下,印度軟件開發團隊充滿了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的精神。不僅如此,在印度,軟件產業被視為“國家的神經”,軟件工程師也被視為“民族的英雄”。印度的IT部長有一段在印度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名言“我希望印度的IT產業成為10億人的產業,而不是成為五星級大酒店中少部分富有精英的產業。我相信,IT能夠為貧困者擦去淚水,能夠改變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印度軟件工程師更多地是將發展印度的軟件產業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某個公司或行業工作。正如薩珀斯坦和羅斯指出的那樣“印度軟件工程師的優勢在于,不管他們在哪里,他們都知道自己是印度人,他們都抱有自己的傳統,與生俱來的意識、干勁和謙遜。他們都在為改善國家的貧窮狀況而努力工作。”這顯然意味著,在合作的文化的影響下,印度軟件公司內部和軟件公司之間進行合作的交易費用可以大大降低。
(三)創新的文化對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影響
印度教社會的基本風尚是重視宗教解脫、企慕來生、耽于沉思、偏于靈性,而淡泊現世人生。印度人一向愛好神學辯論。印度教徒認為“凡知道關于宇宙真理者,即能因之而得到解脫。”埃利奧特指出“印度人最有見解的主張是認為知識或智慧之道即是真道”;婆羅門所喜愛的主題是,一個人在青年時期應該從事學習,成年時期應該奉行世俗人的職責和儀式,老年時期則應該致力于微妙的沉思。印度教徒傾向于認為,最高的生活就是全神貫注的沉思。印度教重視沉思,也重視靜坐。在印度教徒看來,靜坐不僅被贊揚為一種有用的鍛煉,而且被公認為與祭禮、祈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被認為是超過了祭禮和祈禱之上的宗教生活的重大活動之一,甚至被認為是宗教生活的唯一正當活動?!秺W義書》上說:瑜珈六法是“克制呼吸、克制感官、靜坐沉思、注意力集中、思考研究、一心不亂”,而現代思維科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靜坐沉思是激發創造力的最好狀態之一。
建設具有自主軟件系統的平臺是構筑可持續發展自主軟件產業的起點,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國內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究成果可以有“生根開花”的土壤;先進技術成果和企業市場需求可以有成果轉化的平臺;人才流動更能有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服務國家內需的導向;科技計劃的資金投入與產業建立起有機的聯系.
2007年6月22日,中國科學院提出《關于發展事關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安全戰略的CAE軟件產業的建議》,標志著中國科技工作者近40年的不懈追求和創新機遇再度吹響進軍號.“中行獨復,以從道也”.“中行”誠然可貴,但也不能總是亦步亦趨僅限于模仿,跟著人家走了好多年,都沒有換來技術和市場,何況“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更重要的是“獨復”,不僅要創新飛躍,還要綜合集成,追求“1+1>2”的效應.當前CAE市場出現大規模的整合和并購,洗牌過后也許會更加強化國外軟件廠商對我國CAE市場的壟斷.建設自主CAE軟件產業確實是個艱辛的成長過程,只有集中進行資源整合和體制創新,同時結合作為某些國防科技、前沿科研領域實驗手段的工具和滿足國內龐大市場的需求,突破“禁運”才是“道”.
自主CAE軟件開發是知識經濟最典型的行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更新的重要基礎和支撐.經過多年努力,自主CAE軟件在許多戰略領域已經形成較為雄厚的應用能力和技術基礎,已經具備加快整合軟件資源和共享知識成果的基本條件.結合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需要,上兵伐謀,已經到了重新構造軟件產業的國家戰略技術創新體系的關鍵時刻.
中國軟件產業的快速增長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點之一,要保持我國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大量培養適合軟件產業需求的軟件從業人員[1]。目前,河南省有43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培養模式都強調應用,注重實踐。實訓基地是各學校學生實踐教學的主要場地。近幾年,根據河南省教育廳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省內各軟件學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實訓基地,但實訓基地建設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教學效果也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以河南大學軟件學院的實訓教學為例,分析研究軟件學院實訓基地的建設情況。
一、軟件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
以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為依托,利用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和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通過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和教材體系,將課堂教學與技術實踐相結合,教學評價與人才培育相結合,建設一個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和技能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軟件學院實訓基地。
二、軟件學院實訓基地的建設內容和主要模塊
根據軟件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大投資力度,營造了仿真的企業化實訓環境,建立以校內實訓為中心和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加強“雙師型”實訓教師隊伍建設[2]、實訓課程結構建設和教材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以實訓中心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和學生考核體系,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實訓教育過程中,建立了相對完善、標準化、規范化的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1)完善的校內實訓中心
校內實訓基地主要用于培訓學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將課堂教學融入實踐中,達到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教學實驗的目標。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有四個原則:①仿真的企業環境,②高技術含量,③開放性好,④通用性強[3]。軟件學院需要建立軟件開發工程、軟件測試工程和網絡工程三個基本技能培養基地組成實訓中心,實訓中心的設備、工具及環境與軟件開發企業環境基本相同。校內實訓中心實行全天開放式運作模式,學生可根據學習內容自選項目進行實訓。
(2)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
要實現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先進型人才,必須進行校企合作,建立相對穩定的高層次的校外實訓基地[4]。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有以下方法:一是和實訓機構合作,選派優秀學生到實訓機構深造,對高素質學生進行專項培養;二是與大中型企業開展深層次的校企合作,采用產學研結合、定向培養等方式,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長期實習或在企業完成畢業設計;三是與學校周邊企業合作,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選派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
(3)高水平的軟件開發師資隊伍
實訓基地注重實際應用,因此,軟件學院的實訓教師必須具備“理論+實踐”的雙強型素質。培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各軟件學院的一項重要任務??萍颊撐?,指導思想??蛇x擇下列途徑:一是安排實訓機構對專業教師進行專門培訓,提高項目帶隊開發能力;二是可派專業教師帶領學生一起
到企業實習,既可以提高教師的實際應用能力,又可以使學生“理論有老師,實踐找導師”;三是聘請企業資深開發人員到校內實訓基地指導項目開發;四是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到科研院所或高校繼續深造。
(4)合理的實訓課程結構和教材體系
實訓教學既不能簡單使用以課程為驅動的學校培養模式,也不能單純應用以項目為驅動的企業培養模式,需要根據培養目標設計一種以課程和項目并行,以項目帶動課程的新模式(如圖1所示)。課程結構設置以培養學生的項目開發能力為目的,我們對專業科目進行調整,以每學期的實訓項目為主導重新設置相關課程。同時,在教學中增加實訓課程比例,每學期前六周由各專業課教師集中授課,第七、八、九周由各專業課教師帶領進行課程實訓,第十至十四周由各專業教師各帶領一組學生進行學期項目實訓;并且在最后一個學期分組開展企業綜合實踐實訓。對課程實訓項目,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統一的軟件設計項目。對于學期實訓項目,根據技術發展需要安排設計軟件開發系統或子系統。在企業綜合實踐實訓方面,讓具有2—4個學期實訓項目開發經驗的學生在“高、真、開、通”的仿真企業化實訓基地進行綜合性軟件開發項目實戰訓練,并由“雙師型”或者企業的一線專家來指導,使學生有一種“學習如工作,實習如上崗”的心態,這種實訓模式一方面是培養學生解決綜合性開發的技術及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學生的職業規范化訓練,完成關鍵能力的培養。
這種模式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參與實戰的機會,既避免了學校模式中授課周期過長,過分注重理論的缺點,又避免了企業模式中理論學習周期極短,對于新手來說容易遺漏核心技術的缺點,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實訓的質量,并且從根本上改變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種學期結束時一門課程一個實驗的上機考核形式,使學生通過這種鍛煉逐步熟悉企業化的項目開發流程,達到“畢業能就業,就業能適應”的目的。
為適應上述實訓要求,在教材的編寫上我們需要采用“在固定中彰顯靈活,以更新適應變化”的策略,教材編寫以提煉基礎為主。實訓過程以精講基礎,專講項目開發為主,通過實訓平臺的使用和強化項目開發將兩者結合,徹底解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兩張皮”的格局。各實訓教材之間各有側重,既突出重點,又相互聯系,而且層層遞進,形成多層次多角度實訓教材體系。
(5)嚴格的實訓教學管理和考核
實訓教學與專業理論課教學一樣,有著本身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對教師和學生的考核評價也應有一套相應的標準,這就要求在實訓基地建設中建立規范的、符合實訓教學目的、操作性強的管理和考核評價體系。
嚴格教師和學生的管理與考核。對實訓教師實行打卡制度,嚴格規定實訓上下班時間;由學生對實訓教學成果進行評價。保證實訓過程中學生的出勤率,在實訓結束時由實訓教師給出學生的實訓表現和成績。加強對實訓教學項目開發過程的監管。對每個實訓性教學項目,指導教師都要事先列出:①實訓教學大綱;②實訓教學計劃;③實訓教學指導書;④實訓報告書;⑤實訓教學考核;⑥實訓教學總結。通過這些書面材料及時查找實訓過程中指導教師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在項目開發中出現的問題。
在實訓指導模式方面,采用“導師制+導生制”的指導模式(即項目經理+學生的輔導模式),可以選擇專業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輔助項目經理在實訓過程中指導其他學生。這種實訓模式不僅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及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經過職業規范化訓練,完成關鍵能力的培養,以達到在校預就業的目的。
三、軟件學院實訓基地建設成效
以河南大學軟件學院為例,河南大學軟件學院以就業市場為導向,采用以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并重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訓能力培養,提高學生軟件開發水平,已取得了一些成績。目前,已建立了5個專業方向的校內實訓基地,7個相對穩定的高層次校外實訓基地,經過這樣的實訓,學生實踐能力大大提高,2007年代表河南大學參加河南省第一屆互聯網應用大賽,獲一個一等獎(共設2個一等獎)、兩個三等獎;2008年在全國第四屆“正保教育杯”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賽中,獲一個二等獎(河南省最高獎)、兩個三等獎、三個優勝獎和優秀組織獎;在校級網絡大賽中,在48個獎項中,我院學生囊括21個獎項;2009年在全國第五屆“正保教育杯”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賽中,獲一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十三個優秀獎,從2007年以來,我院畢業生的就業率均在92%以上??萍颊撐?,指導思想??萍颊撐?,指導思想。
軟件學院實訓基地的建設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和技能應用能力,達到培養有特色的基礎人才,滿足市場需求,從而使軟件學院的學生實現無縫就業或者達到在校預就業的目的??萍颊撐模笇枷???萍颊撐?,指導思想。校內實訓基地具有教學設施完備、管理嚴格的特點,是學生實訓教學的主要途徑。科技論文,指導思想。所以,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要遵循以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并重的原則,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基礎上,通過克服校外實訓基地的一些缺點,使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從而達到軟件學院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上海市經濟與信息發展委員會,2010年上海信息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6)。[2] 王美姣,王衛平。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誤區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15)。
[3]李堅利。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3(22)。
一、前言
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步入一個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靈魂,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全球軟件市場經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對軟件產業在投資、融資、稅收、產業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我國軟件產業以年均超過30%的速度高速增長,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無論是發展速度、產業規模、產業結構、還是人力資源培訓以及基礎設施環境等,都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我國的軟件產業起步較晚,經過二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和發展,其總體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產業總體規模小、缺乏國際競爭力、市場占有率低;其規模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相當明顯,即使與同是發展中國家的印度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郭斌,2004);(2)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薄弱、自主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少;由于軟件產品的生命周期很短、產品更新升級頻繁、換代速度快等特點,軟件產品高利潤、高回報的主要源泉來自于持續不斷的創新。然而目前我國軟件企業乃至整個IT產業普遍表現出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軟件產業鏈上游產品的研發投入水平較低、原始創新力不足等現象;(3)基礎軟件的研發設計需要較大的企業規模、較高的管理水平和較多的資金投入,這是國內企業目前難以勝任的,基于此國內軟件企業更傾向于“二次開發”,往往是接到一個項目就做一個軟件或者是專門的軟件外包服務,所接業務要開發軟件的通用性差,難以轉移到其他項目,造成企業低水平重復開發現象嚴重、經營成本高、長期利潤薄弱、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等問題(張云川和蔡淑琴,2005);由于基礎軟件研發方面的空乏導致我國軟件企業在核心技術上的創新能力低,缺少自主設計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市場占有率高的軟件名牌產品,長期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并因此使得大量利潤流向國外企業,嚴重影響了我國軟件產業的積累和循環能力,使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方向受制于人(Arora and Gambardella, 2004)。
由于我國軟件產業在以上各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壓力和挑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國軟件產業必須探索出一條新型的企業戰略發展道路,以促使企業的永續健康發展?,F如今,有些軟件類企業采取了自主研發的經營策略,對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轉型升級,即企業的業務不僅僅局限于軟件外包業務更是在多領域多行業占有著一定的市場份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以軟件類上市公司為例,針對軟件企業從傳統外包業務到自主研發的轉型背景,深入分析轉型階段軟件企業的財務特征,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設計
(一)軟件企業財務評價指標的設計思路
通常來說,我們對一家企業的財務狀況的考察主要從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來考核。(1)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一般分為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公司資產變現速度越快,公司能夠轉化為償債資產的數量越大,說明償債能力越強。反映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和產權比率。(2)營運能力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用資金周轉速度的相關指標去反映資金利用率,表明公司管理人員運用資金、經營管理的能力。生產經營資金周轉的速度越快,表明資金利用的效率越高效果越好,公司管理團隊的經營能力越強。反映營運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周轉率以及總資產周轉率。(3)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是公司管理效能和經營業績的集中體現,主要取決于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和發生的費用、成本等因素。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主要有營業利潤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投入資本回報率、營業成本率。(4)發展能力是反映企業在未來年度的成長前景以及持續經營潛力,是上市公司實力的綜合體現。其主要分析指標有總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營業利潤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
由于軟件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基礎軟件等需要大量R&D投入的領域,商業機制和市場壟斷造成了市場進入壁壘高,使得一般企業難以企及。但是在應用軟件、專業服務等更為廣泛的領域,為新的進入者提供了更多的平等競爭機會。因此綜合考慮到軟件行業的以上特征,我們應該重視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同時公司營業狀況也不可忽視(韓雪和方新,2002)。
然而針對本文所選取的十家軟件產業的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其處于一個轉型期,可能會在研究開發專利技術方面投入較多,企業的負債水平將會提升,因此可能會造成企業的盈利能力不穩定,企業的發展能力也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綜合上述分析,本文選取了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營業利潤率、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利息保障倍數、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銷售收到現金比率、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和企業自由現金流量這17個指標去全面衡量企業的財務狀況。
(二)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基于中國證監會行業分類規則,在計算機應用服務行業中選取了有自主研發趨向、正在進行轉型升級的十家軟件產業的上市公司,分別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同方股份、億陽信通、長江通信、中天科技、恒生電子、東軟集團、寶信軟件、浙大網新、方正科技以及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海隆軟件。以這10家企業為研究對象,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7個財務指標進行因子分析。這17個指標可以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現金流狀況等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績效。本文財務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數據的計算運用了SPSS17.0和Excel2007軟件。
(三)分析方法
在多元統計分析中,因子分析是一種很有效的降維和信息萃取技術,它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去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在盡量減少信息丟失的前提下,將相關性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歸在同一類中,每一類變量就成為一個因子,以較少的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中的大部分信息,然后再根據各個因子的貢獻率定以權重,從而計算出綜合得分。這樣的計算結果更為客觀準確,操作性也比較強(劉艷楠和陰訓法,2011)。因子分析中有多種確定因子變量個數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軸因子法、極大似然法、最少二乘法等。其中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是使用最多的確定因子變量個數的分析方法。整個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過程是:第一步:將原始數據標準化。第二步:建立變量的相關系數R。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極其相應的單位特征向量。第四步:對因子載荷陣施行最大正交旋轉。第五步:計算因子得分。
三、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1得出了10家上市公司17個指標數據的描述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流動比率的平均值是2.18,資產負債率均值為0.42,這表明企業的資產變現速度較快,償債能力良好。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各個指標均值相差不大,但利息保障倍數的極大極小值差別懸殊,說明不同企業的盈利狀況可能有顯著差異。反映企業成長性的指標的均值最小為0.06,最大為0.26,相差較大,從指標方差的大小來看也是如此,這表明各個企業的發展不均衡。
四、因子分析
(一)數據標準化處理
首先對各樣本單位的數據進行標準化、同向化的處理,例如在所選取的財務指標中,資產負債率是一個適度指標,即指標值有一定的范圍受限,并不是指標數值越高越好,如果高于50%,反而表示企業實際成果越低,因此在分析結果的時候要考慮到其特殊性,指標處理的目的是為了讓處理后的指標都具有正指標的性質。
(二)因子的提取及分析
1.運用SPSS17.0數據處理軟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因子提取結果,根據因子分析法原理,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由表1可知,有五個因子。由于前五個主因子的累計方差信息已達到86.031%,說明前五個主因子所含信息含量也達到86.031%,因此選取前五個主因子即可。
2.為了進一步更好的解釋變量,使得各個因子的典型代表指標的意義相對突出,有必要通過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3。
通過表3可以看出,第一個主因子主要由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利息保障倍數、資產報酬率、銷售凈利率和營業利潤率決定,這些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狀況,因此稱第一個主因子為盈利能力因子。傳統意義上認為利息保障倍數是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但是該指標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率,它也反映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大小和企業盈利能力對債務支付的保障程度,因此該指標也可以歸屬為盈利能力指標。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個主因子對所有初始變量的方差貢獻率為36.55%;第二個主因子在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上有較高載荷,它基本反映了企業的成長性和發展能力,因此稱它為發展能力因子,它對所有初始變量的方差貢獻率為19.13%,排在第二位;第三個主因子是由于流動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三個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經營運轉狀況,因此稱之為營運能力因子,該因子對所有初始變量的方差貢獻率為12.35%。
前三個因子對這些公司財務特征的解釋能力達到了68.032%,因此在對有自主研發趨向的軟件企業在未來的財務狀況進行考察時我們應著重關注公司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營運能力狀況。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第四個主因子主要是由于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起了決定性作用,因此稱為償債能力因子,該因子在因子重要性排名中占第四位,其方差貢獻率為9.7%;第五個主因子在企業自由現金流、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和銷售收到現金比率上有較高載荷,它集中反映了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因此成為現金流因子,它對所有初始變量的解釋能力為8.297%。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現金流狀況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企業的自有資金償付債務以及內部資金流動的情況,保持現金流穩健是可持續經營的基本保證,也是提高投資盈利性的基本條件,因此這也是我們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時不可忽視的兩個方面(張鈺,2005)。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采用因子分析法,我們發現軟件企業在轉型期間的突出財務特征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盈利能力,二是發展能力,三是營運能力,這三個因子對轉型軟件企業財務狀況的解釋能力達到了68.032%。
這說明,首先,針對這些企業經營范圍的擴大,涉足新的領域以及自身發展的新規劃,結合軟件產業本身技術、資金、知識密集的特點,需要加強產業的R&D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投入能力,然而軟件的開發研究是一個周期較長的過程,這些資金的投入在短期內得不到回報,因此會造成企業的盈利狀況不穩定。其次,軟件行業作為高技術產業, 研發投入市場風險很高,需要大量的資本注入(Kshetri,2005)。但是由于軟件企業無形資產比重較大,在申請銀行貸款時,沒有固定資產抵押,因此很難取得貸款,造成企業經營運轉過程受到影響。最后,企業要進行業務的拓展,盈利狀況的波動以及負債水平的上升,會造成投資者信心不足,致使企業未來成長發展能力受到限制。
當然,除了要重視這些企業的前三個因子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第四和第五個因子,即反映企業償債能力和現金流狀況的因子,在轉型期間也應該加以關注。
(二)對策建議
針對本文研究結論,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更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推動。軟件行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社會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經過多方共同的努力,我國軟件產業取得了驕人成績。盡管近年來我國軟件產業的政策貫徹落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軟件政府采購、軟件出口、投融資體系和機制建立以及軟件市場監管等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付瑜,李文生,2007)。因此政府部門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政策導向,完善產業發展環境、落實產業政策,為鼓勵我國軟件產業繼續又快又好地發展營造了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
2.我國軟件產業與其他軟件大國的發展水平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同質化、平淡化、過度無序競爭是資源的浪費,造成企業營業額大、利潤小,可持續性發展差。因此企業要有自己的準確定位,專業分工,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相關產業鏈。首先我國軟件應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擴大市場份額。由于世界知名軟件企業掌握著整個軟件產業的技術方向和市場競爭規則,國內軟件只有走出國門,更多的與國外廠商合作才能追隨國際軟件業最新的技術走向,不斷縮短與國外軟件企業的差距(代志華,2004)。
3.我國軟件市場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隨著行業信息化不斷深入,各行業自身的行業背景和特性也就越發明顯,我國軟件產業應根據各行各業的特點并結合自身實力,充分發揮本土地域優勢,提高創新能力,增強自主研發能力,研發適合企業用戶的軟件產品。
4.在軟件產業的未來發展道路上不容忽視的還有人才的培養(朱敏銳,2005)。人才是知識密集型軟件行業的核心,而由于我國現行的績效考核以及薪酬福利制度的建設不科學、不完善,廣大軟件人才的積極性未能得到合理的調動,難以發揮其創新作用。因此,科學、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的建設,對于軟件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緟⒖嘉墨I】
[1] Arora A, Gambardella A.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Perspectiv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NBER Working Paper, 2004, 4(1):12-19.
[2] Kshetri, Nir. Structural Shifts in the Chinese Software Industry[J]. IEEE Software, 2005, 22(4):86-93.
[3] 代志華.軟件產業發展模式國際比較及借鑒[J].商業研究,2004(8).
[4] 付瑜,李文生.對我國軟件產業持續發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5] 郭斌.軟件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探討[J].科學學研究,2004(4).
[6] 韓雪,方新.中國軟件產業差距分析和戰略對策思考[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11):11-14.
[7] 劉艷楠,陰訓法.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經濟研究,2011(1):29-30.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8-0118-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24
引言
軟件產業是國家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現今我國軟件產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總體水平不高,要實現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目標,急需培養大批適應和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高層次、國際化、實用性的軟件工程人才。但目前高校培養的軟件人才在知識結構、工程實踐能力、職業素養以及國際化水平上都不能很好滿足軟件產業的實際需求。軟件企業迫切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工程實踐能力強,能迅速適應業界環境、高素質創新型軟件人才。如何實現高校軟件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連接,加快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國際化軟件工程人才,是軟件人才培養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軟件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軟件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實踐教學體系與軟件產業需求不協調。
已有的實踐教學體系還不完善,忽視軟件產業發展對先進技術綜合應用與工程實踐經驗訓練;實踐教學體系缺乏與國際標準規范接軌,學生的國際競爭意識薄弱、不了解國際標準和國際通用規則;素質教育多是以授課方式進行,不能融入在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過程中。
2.教學模式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不適應。
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注重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的傳授,而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知識的識記和重現,處于一種被動式學習狀態,而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和監控作用,未能很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仍然是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
3.缺乏過程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現有教學質量監控偏重于課堂教學,對其他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監控較少;對理論教學監控較重視,而對實踐教學環節則缺乏監控;教學質量評價不盡完善,尚未建立符合高素質軟件人才培養實際的、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教學評估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知識的考核,缺乏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考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還缺乏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4.學生國際競爭力較弱。
目前我國學生英語實際交流能力差,具有英語聽說能力,能閱讀、書寫英文項目計劃書等技術文檔和用英文討論交流問題的軟件開發人員嚴重缺乏;我國軟件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但學生的國際競爭意識薄弱、不了解國際標準和國際通用規則,國際競爭力?。贿@種以應試為主的英語教育模式、國際競爭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不足,是我國軟件人才培養的軟肋。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出,如何培養與軟件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型軟件工程人才,建立怎樣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軟件人才培養質量等問題,是軟件人才教育教學改革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
二、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
1.確立軟件人才培養目標
在借鑒IEEE和ACM的SWEBOK、SEEK等軟件行業標準以及美國Carnegie Mellon大學、Michigan大學、加拿大Waterloo大學、McMaster大學和愛爾蘭都柏林理工大學等國外著名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基礎上,結合對微軟、IBM、HP等著名IT企業的人才需求的分析研究,重慶大學軟件學院提出了“熟知領域、面向工程、遵循規范、融入團隊、通曉外語”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將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學院的教學教育過程中,根據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學院制訂了“教學方式多元化、課堂邊界模糊化、學分動態調節制、職業訓練預備制”的人才培養方式。
2.構建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體系
圍繞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秉承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我們構建了既符合國際軟件標準規范,又符合我國IT行業特點的創新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該人才培養體系主要由課程設置、實踐教學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創新人才培養等幾方面構成。
(1)兼顧專業基礎與產業需求課程設置方案
以國際軟件工程業界如IEEE、SWEBOK、SEEK等提出的軟件工程方面的知識體系為基礎,結合對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我們通過院企座談、走訪企業、函發需求征詢單等方式向企業廣泛征集行業和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信息。不斷調整課程體系和內容,削減或調整了與軟件產業實際需要不相適應的課程,增加了大量與工程實踐和前沿技術緊密結合的課程,這樣逐步形成符合國際規范,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靈活課程體系和動態教學計劃。圖1給出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的組成。
該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考慮了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傳承,又具有明顯的軟件工程專業特征,其總體規劃和具體課程設計均以專業基礎和產業需求相融合為原則。課程體系包括:基本素質教育、公共基礎課程、計算機科學技術基礎課程、軟件工程基礎課程、專業方向領域的課程模塊、專業實踐課程模塊。整個課程體系在側重培養學生專業基礎和思維方式的同時,將專業課程按照專業方向進行模塊化的設計,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在專業實踐課程模塊設置了軟件技能、軟件項目實踐、實訓、企業實習、創業教育等不同層次與方式的實踐課程,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工程實踐課程也為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平臺,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樹立工程意識,在工程訓練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漸進性階梯式軟件工程人才實踐培養體系
為了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以CDIO高等工程理念為指導的基礎上,我們整體規劃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實施以“軟件項目實踐I工程實訓I軟件項目實踐II工程實訓II企業實習”為主線的梯度式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該體系以提高本科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緊密結合工程實踐、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工程開發能力和職業素質,進而形成一個融基礎理論、實驗教學、工程實踐為一體的整體化培養機制,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職業素質都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充分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3.量化可控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1)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校內外工程實踐基地
為保證學院所有的本科學生都能參與企業實踐,我們加強了對校內外的工程實踐基地的建設。學院目前已經與國內外著名的IT企業合作辦學,包括微軟創新中心、Intel多核技術實驗室、嵌入式實驗室、國家Linux推廣應用與培訓中心(紅旗合作)、重慶市信息安全技術中心(華為合作)、重慶市中間件實驗室(金蝶合作)、中標麒麟Linux技術支持與服務中心(中標合作)等。同時,聘請50個企業專家為學院的兼職教師,開展案例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有效地將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學院的教學教育過程中。
(2)自主研發軟件工程實踐教學平臺,完善教學質量保障措施
為實現從教學管理、項目過程管理、質量評價的實踐教學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學院與企業合作共同研發了軟件實踐教學平臺,如圖3所示。該平臺建立在當前最新的技術和知識之上,包括CMMII.2、PMBOK2008、UML2.0等,提供了一個完整和集成的技術架構,同時也提供一個量身定制的實訓管理體系。該實訓平臺為學生軟件項目實踐及工程實訓提供了大量的管理工具和企業的研發環境,如缺陷管理、任務跟蹤管理等,為實踐課程及實訓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支持。
教育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過程的質量,如何加強學生過程化的管理,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利用信息化管理技術,開發系列信息化支撐平臺,建設與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運用信息化支持管理平臺我們實現了教學過程中對課程體系、學生學習、實踐教學、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統一管理,實現對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全過程的動態跟蹤與管理,從而形成了實踐教學過程科學、規范、可度量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同時,通過采取專家評教、學生評教和干部評教等措施,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綜合、客觀評價。建立課程評價機制,評價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是否必要、課程是否達到預期目的、課程內容是否陳舊、課程開設時間是否合適等。改革傳統的考試方法,注重學生能力測試,嘗試新的考試、考核方法。嚴格把控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我們組建了由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學位分委員會,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進行嚴格審查,確保人才培養目標與結果相吻合。
(3)工程與應用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針對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特點,學院提出了“兩個背景、兩個精通”的師資隊伍建設的指導原則,即具有工程領域背景和國際化背景;精通軟件新技術、軟件工程新技術,組建了學院的教師隊伍,其構成如下:
學院專職教師+校內兼職教師+軟件企業兼職教師+外籍教師
此外學院還聘請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講學,保證了工程與應用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4.加強培養有國際競爭力的軟件創新人才
(1)科研項目牽引,推動學生科技創新
教師的科研成果應該與教學相結合,我們鼓勵老師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理論、技術和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前沿講座等形式將它們融入教學內容中。為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指導本科學生參加SRTP、國創等科研項目,成立“軟件創新實踐班”,從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本科優秀拔尖人才。
(2)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實踐創新
采用全天候開放實驗室,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實驗活動,支持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科技競賽和學生科技社團??萍几傎悾鐢祵W建模競賽、微軟創新杯程序設計大賽等,讓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團隊形式,思索創新解決方案,體驗解決某領域的實際問題的過程。學生科技社團氛圍自由、開放,在教師不對學生產生任何約束的條件下,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思想交流和碰撞,實踐創新想法。
(3)全方位營造國際化培養環境,提高學生國際競爭力
為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我院與美國、加拿大等高校簽署合作協議,通過聯合培養本科生,共享國際先進課程體系;加大與IBM、Microsoft等跨國IT公司合作力度,保證學生能夠在國際軟件公司進行學習、實習與就業,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采用雙語教學、聘請國外高校和企業教師授課、招收外國留學生等多種方式全方位營造國際化培養環境,使學生掌握國際規范與標準,擴大了國際化視野。
三、推進軟件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經過這幾年的創新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實踐,取得了系列的教學成果,可以從下面幾方面繼續推進軟件人才培養。
(1)教育改革成果的推廣
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13年,學院申報的“構造漸進性階梯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造就創新型軟件工程人才”獲得了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廣和示范作用,為兄弟院校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提供了借鑒參考,提高了軟件人才培養整體質量。
(2)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的工程化培養
現有的師資隊伍來源主要由高校教師和留校博士組成,普遍缺乏工程實踐背景,應進一步有目的和有計劃的加強師資的工程化培養,加強與知名軟件企業的合作與聯系,定期派遣教師到公司學習和實踐。通過建立相應的培養機制,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培訓和實踐活動,提高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
(3)加強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為了擴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范圍,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使更多學生能夠加入到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學院將進一步加大創新基金支持力度,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型實踐。
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性軟件人才重要途徑之一,軟件開發所需成本較低,適合學生創業,學院每屆畢業生中都有部分同學走向創業之路。但我們目前的課程體系缺乏對創業教育的培養,今后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增加創業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學生通過接受創業教育,掌握創業本領,培養創業精神,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軟件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結束語
通過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應用實施,在促進學生就業方面效果明顯。2005年至今,共畢業1078名本科畢業生,學生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層次高;據用人單位反饋,學生在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國際化適應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企業廣泛認可。
以2011屆193名本科生為例,約65%的學生進入了國際著名IT企業(如IBM、微軟、HP、網易、騰訊、華為等),8名同學被推薦到美國做交換生,46人被推免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6人赴耶魯大學、凱斯西儲大學、紐約州立石溪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國外及港澳留學深造。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軟件產品是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重要領域,對軟件盜版現象的調查和研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
軟件產業存在不同于傳統產業的特點,這些獨特的性質導致盜版事件的頻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固定成本非常高,可變成本非常低。
2.可復制性,人們可以更方便地復制、傳輸軟件,使得軟件知識產權的保護更加困難。
3.軟件市場并不是完全競爭市場,而是具有某種壟斷性的競爭市場,正版的壟斷和高定價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軟件產業盜版的盛行。
4.具有很強的網絡效應和兼容性,網絡效應和兼容性與軟件的盜版概率成正相關。
二、軟件制造者和軟件盜版者之間的博弈分析
假設經濟中存在兩個主體,即軟件初始制造者和軟件盜版者,其中盜版廠商可無成本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以下通過分析軟件盜版事件不存在和存在兩種情況,從而對比前后軟件定價和銷售數量,最終得出軟件初始制造者和軟件盜版者之間的博弈關系。
假設由于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消費者的效用由兩部分組成,即從軟件消費中獲得的基本效用和由網絡外部性而增加的網絡效用。假設在不考慮網絡外部性的情況下消費者從使用軟件中獲得的基本效用在上服從均勻分布,正版產品的價格為,其由軟件初始制造者決定,盜版的成本為,即消費者因為購買盜版軟件而蒙受的部分效用損失,這里假設其為一常數。銷售數量在上服從均勻分布。
第一步,假設軟件盜版事件存在,構建消費者的效用函數:
建立消費者的效用函數:
購買正版軟件
購買盜版軟件
不購買軟件
其中,為網絡效用參數,,為盜版軟件的功效系數,。首先,假定為不購買軟件和購買盜版軟件的臨界值:
解得:
其次,假定為購買正版軟件和購買盜版軟件的臨界值:
解得:
因而,正版軟件的銷售數量為:
整理得:
同時,盜版軟件得銷售數量為:
把上式代入上面式中,可得:
正版軟件制造者的外部邊際成本由盜版軟件數量所決定,當軟件盜版事件頻發時,軟件制造者所花費的成本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建立軟件初始制造者的利潤函數:
解得:
第二步,假設軟件盜版事件不存在,構建消費者的效用函數:
購買正版軟件
不購買軟件
其中,為網絡效用參數,, 為不存在最終用戶盜版時對正版軟件的需求,為不存在盜版時正版軟件的價格。
首先,假定為不使用和購買正版的臨界值:
解得:
其次,得到正版的需求:
因而:
第三,當盜版事件不存在時,構建軟件初始制造者的利潤函數:
因而:
第三步,對于前后兩種情況的軟件定價之比較:
其中:分母顯著小于零,當時,分子顯著小于零,此時, 。反之,當時,分子顯著大于零,此時,。所以,當盜版軟件的功效系數小于消費者使用盜版的效用損失時,軟件初始制造者在盜版事件存在比盜版事件不存在時定價高。
綜上分析,軟件初始制造者的最優銷售數量難以確定,所以其最大化利潤也隨之難以確定,因而,軟件初始制造者不應該投入大量成本去限制盜版,反之,應加大正版軟件的功效系數,提升最終用戶的盜版使用成本,從而達到增加自身利潤的目的。
三、防范對策
1.軟件初始制造者加大對服務性依賴比較大的軟件開發,增加與盜版軟件的區別度。服務型軟件的開發,消費者購買軟件只是購買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對他的價值依賴于后序諸多的其他服務,軟件盜版者難以利用低廉的制造成本對其進行簡單復制生產,導致軟件市場盜版者的價格競爭策略失敗,從而最終降低軟件盜版率。
2.軟件初始制造者通過二次開發、升級產品,以及將標準的銷售軟件變為交互式的提供服務將軟件進行差異化。在經濟學的標準價格競爭模式中,不同的競爭者所提供的商品是無差別的或類似的,而當產品被差異化后,每種商品就會針對一部分用戶群體形成一定的支配力,這樣,市場份額就不會只由價格差異所決定,尤其現在的軟件大多是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方法,分拆或者捆綁很容易。
3.對軟件初始制造者來說,定制軟件貼近消費者意味著減少了用戶套利的可能性,因而,軟件初始制造者可以通過定制軟件來避免盜版,以及用戶再生產和分發等軟件產品常見的侵權問題。限制用戶套利是廠商差別定價的最重要前提。沒有了套利,價格就可以壟斷決定。對社會和用戶來說,定制軟件減少了浪費,帶來了更大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Richard s.Glass and Wallace a.Woo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software piracy: an equity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189~1198
[2]Jinh.Im and Cliffordm.Koen, Factors affecting software piracy in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J].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1999:73~76
[3]侯 強 沈玉志:最終用戶軟件盜版的經濟學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5,(8)
[4]張 強:軟件產業若干問題的經濟學研究[D].碩士論文,2005
[5]肖晚秋.正版軟件界價格策略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2005,(9)
論文關鍵詞:區域信息化區域經濟差異性
發軔于20世紀中期的信息技術革命以無比強勁的沖擊力、擴散力和滲透力在短短幾十年里迅速改變了世界。發達國家都相繼制定了自己的信息技術推廣應用計劃。信息化發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但信息化具有區域性,而經濟也同樣具有區域性。區域經濟是一種地理經濟,也是一種傳統特色經濟。信息化能促進區域內經濟的全面進步,推動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信息化加快了區域內知識積累的速度,增強了報酬遞增的強度,信息化還會促進政府、企業等的體制改革,減少交易成本,為經濟發展營造創新空間。區域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如何把區域經濟發展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區域的傳統特色經濟,以工業化和傳統經濟來促進和支撐信息化,使區域經濟發展與信息化互為依托,融為一體,整體推進,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文章以河北省為例,簡述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信息化過程的關系。
1區域信息化水平的差異性
信息化的內涵基本上可以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軟件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前者是信息化的基礎,后者是信息化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一個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的水平會促進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會為本地的信息產業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促進本地信息產業的發展。
由于中國各地區在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開放程度、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異,信息化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如秦皇島、唐山、石家莊、張家口、廊坊、衡水、邯鄲等代表河北東、中、西部在信息資源獲取、掌握及運用信息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已經拉開,形成了“數字鴻溝”。整體上,河北的信息化水平指數低于全國信息化水平指數25.89,而衡水、張家口等市的信息化水平指數低于河北信息化水平指數??傮w上,河北東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西部城市,東部與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相差很大,中西部城市在信息化方面存在明顯劣勢。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西部城市社會信息意識弱,信息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重要性還沒有被社會所認識;二是信息化人才相對缺乏,教育體制落后,信息處理和加工水平低下,很難成為帶動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力量;三是中西部城市經濟基礎薄弱,財力不足,信息化所需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及裝備滯后,信息市場發育緩慢;四是管理體制落后,部門間、地區間、企業間相互分割,存在嚴重的分散、浪費、重復建設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2不同信息化水平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著名經濟學家K•阿羅認為,經濟主體掌握的初始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因而其行為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旦不確定性的存在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作用就變得十分重要了。人們可以花費人力及財力來改變經濟領域以及社會生活其他方面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這種改變恰好是信息的獲得。不確定性具有經濟成本,因而不確定性的減少就是一項收益。區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為一個區域對信息資源的獲取提供了便利,而這種信息資源的獲得減少了不確定性,從而獲得了收益。所以,較高的信息化水平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舞臺。研究資料顯示,河北省各城市的人均GDP值與信息化水平指數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因為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區域,其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反之亦然。區域信息化水平對區域人均GDP有顯著性影響,區域信息化程度的差異是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
3區域信息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
結合河北省當前的經濟發展和信息化發展策略,由于區域信息化水平的差異是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縮小河北東部城市與中西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逐步實現經濟“趨同”,就要求中西部城市必須加強區域信息化建設,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龍頭,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這不但表現在信息產業本身,還表現在信息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比如其對機電一體化的帶動作用就很突出,并且,機電一體化是很多行業的基礎,其本身的發展又將進一步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產生乘數效應,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第二,信息化和軟件產業的共生關系更為明顯。軟件產業的發展更是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的具體表現和潛力所在。制造有形產品的整個環節包括研發、生產、營銷、售后服務等。從規模經濟的角度看,當企業擴大到一定規模后,企業將進入規模不經濟的狀態,因此制造有形產品的企業平均成本呈“U”型。然而,軟件產品屬于無形產品,其研發成果就是開發出第一套產品,而生產過程實際上是簡單的復制過程,成本低到忽略不計。軟件企業的規模是指營銷規模。而營銷成本和售后服務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這使軟件企業平均成本呈“L”型曲線。軟件企業的銷售規模受市場容量制約。本地的信息化進程將能為本地的軟件企業提供發展的機會,并把市場空間拓展到周邊地區,從而達到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三,信息化加快了區域內知識積累的速度,增強了報酬遞增的強度,加速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增長的根本,而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識的積累。因此,區域經濟增長的速度是和區域內知識積累的速度成正比的。而從知識積累的過程來看,一般要經歷會意知識向清晰知識的轉化,然后再對清晰知識進行整合,得出新的知識體系,這正是通過信息化構建知識庫的本質所在。
第四,信息化和區域產業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一個區域的信息化從來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針對本地區的特色經濟、產業結構特征來進行的,比如以唐山市制造業為龍頭產業的地區,其信息化應該以制造業的信息化為重點;以秦皇島市旅游產業為龍頭產業的地區,應該重點加強旅游產業的信息化。總之,各區域發展軟件產業和信息化應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進行,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軟件產業,體現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
第五,信息化是工業化后期的發展階段,是知識經濟的具體表現,因此,區域信息化水平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這一關系可以利用某一區域的人均GDP和信息化指數的關系反映出來。與此同時,上述關系還能反映出區域經濟的結構,比如有些城市的私有經濟所占比重很大,經濟總量也很大,人均GDP較高,但是,目前的私營企業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有些偏差。相反,在一些國有企業占主導的城市,人均GDP相對較低,信息化指數卻相對較高。
第六,信息化會促進政府、企業等的體制改革,減少交易成本,為經濟發展營造創新空間。在企業層面上,信息技術的采用使得企業內部管理發生質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信息化可以消除時間和空間障礙,實現實時監控、集中監控;另一方面表現為把不同職能間的自我約束轉化為由信息技術進行強制約束,這種集“集權+分權+自律”的管理體制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環境。在政府層面上,信息化對加速政府職能轉變、提高監管力度、減少腐敗現象等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邯鄲市等地的信息化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4結論
總之,在拓展信息技術應用范圍方面的根本任務是要加速對企業研發、生產、營銷和管理四個環節的信息技術改造,實現對四個環節的創新。實踐證明,推進深化區域經濟與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必須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領導重視,成立專門工作班子;二是企業要選擇適用性強的信息化建設模式;三是要長抓不懈;四是要建立考核評估、推動機制;五是要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與使用。
信息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信息化進程中,只有認真分析本地的經濟特點、龍頭產業以及制約本地經濟發展的瓶頸,抓住問題的要害,制定出符合本地經濟發展條件的信息化規劃,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機遇,直面挑戰。針對河北省自2007年實施區域信息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工程以來取得的成績,文章認為,接下來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在唐山、秦皇島、廊坊、邯鄲、石家莊等城市推進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促使該相關區域的經濟大發展,同時要把區域信息化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徑,堅持走政府引導與市場結合的道路,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要堅持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企業信息化建設不但硬件要上去,更重要的是軟件和人才要上去;要堅持信息技術與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相結合,全面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