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技術與應用是一本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辦的科學期刊,1986年創刊,季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調查與研究、技術與方法、應用與實踐。
《海洋信息技術與應用》創刊于1986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季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雜志致力于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推動海洋信息科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海洋信息科學作為一門涉及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權益保護等多個領域的學科,與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通信與信息系統、電子科學等學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計算機科學在海洋信息科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計算機科學的進步為海洋數據的處理、分析和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通過對大量海洋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預測海洋環境的變化趨勢,為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和災害防控提供科學依據。控制科學在海洋信息科學中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通過先進的控制理論和技術,可以實現海洋環境的精準監測和智能調控。例如,利用控制論方法可以設計出高效的海洋觀測系統,實現對海洋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為海洋災害預警和海洋資源開發提供數據支持。
通信與信息系統在海洋信息科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海洋信息科學需要依靠通信與信息系統實現數據的高效傳輸和共享。通過衛星通信、無線傳感器網絡、物聯網等技術,可以實現對海洋環境的全方位監測和數據采集,將分散的數據進行集成和共享,提高數據的利用效率和價值。電子科學在海洋信息科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例如,電子傳感器可以用于實時監測海洋環境中的溫度、鹽度、流速等參數;電子地圖可以直觀地展示海洋環境的變化和分布情況;電子遙感技術可以實現對海洋環境的廣域觀測和數據采集。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自征稿截止后一個月內,將發出《用稿情況通知》,獲得用稿通知者,可按編輯部建議進一步修改后提交電子文稿。如在收到《用稿情況通知》前,文章已在其他公開出版物或互聯網上發表,請作者務必告知。
(二)本刊實行專家盲審制度,稿件正文中不宜出現任何個人信息。
(三)以“參考文獻”(左頂格)作為標志,不分文獻類別不加編號,順序排列。中文參考文獻在前,按拼音順序排列;英文參考文獻在后,按字母順序排列。
(四)各級標題依次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如1,1.1,一般以1~2級為宜(宜少不宜多)。
(五)正文內標題力求簡短、明確,一般不超過五級。層次序號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與注號區別。
(六)注釋是對論文中特定名詞或新名詞的注解。注釋可用頁末注或篇末注中的一種。選擇頁末注的應在注釋與正文之間加細線分隔,線的長度不應超過紙張的三分之一寬度。
(七)作者和作者單位,在論文中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應該是對論文工作有實質貢獻的人員,應對文中的論點和數據負責。作者姓名的書寫方式為姓在前、名在后,國外作者的姓和名首字母大寫。署名單位必須是該項研究的實際完成單位。單位名要寫全稱,同時提供單位所在城市名和郵政編碼。如果作者分屬不同單位,使用上角數字標示作者所屬單位序號,并請提供作者和通訊作者的電子郵箱。
(八)摘要:應反映文章主要信息,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或手段、結果和結論,一般不少于200—300字。
(九)引言,應簡要回顧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學問題的研究歷史,簡要介紹相關理論或研究背景。需列舉相關的參考文獻,尤其是近2~3年內的研究成果。應非常明確地給出本研究的目的,以及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術手段等。引言部分不加小標題,不必介紹文章的結構。
(十)材料和方法,主要是說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過程,應描述清楚,引用相關文獻,使讀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使同行可以根據本文內容驗證有關實驗。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天津市河東區六緯路93號,郵編:3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