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國際交流》創刊于2023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雙月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傳播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并搭建中外教育信息交流平臺。主要面向教育部及直屬單位、各省市自治區教育廳局、各級各類學校、中國駐外使領館、各國駐華使領館等單位以及教育外事工作者,致力于加強教育外事工作者能力建設,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引進世界先進教學理念、優質教育資源和成功案例,為教育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同時,雜志也致力于講述中國教育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擴大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推進中國教育對外合作交流事業的發展。圍繞國家重大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和教育部重點教育工作政策方向撰寫。關注中小學教育領域內的國際化辦學、教師發展、課程改革等熱點話題。教育國際交流不僅是教育界內外人士了解國內外教育動態的重要窗口,也是進行學術交流、分享研究成果的有效平臺。通過閱讀這本雜志,讀者可以獲得關于如何更好地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的深刻見解和實用建議。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論文應在15000字以內,部分高質量稿件可酌情放寬。
(二)文稿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和邏輯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層次清楚,文字精煉,圖表簡明,統計學處理方法正確、規范。
(三)前言:交代本研究歷史背景、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需解決的問題,重點闡述本研究創新點。不需詳述歷史過程,不涉及本次研究的數據和結論。避免和摘要雷同。
(四)正文所引文獻須在正文末尾列出。中文參考文獻在先,外文在后。中文按作者姓氏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每條文獻必須頂格書寫或打印,換行時前面空兩格。
(五)來稿請在郵件標題中注明“作者姓名(所屬機構)”,并以附件形式發送論文,同時注明作者姓名、所屬機構、職稱、學位、研究方向、聯系方式。
(六)為避免審稿資源浪費,請勿一稿多投,并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和學術倫理,如涉及抄襲、剽竊等問題,文責自負。
(七)書寫規范,物理量和單位符號的使用要符合國家標準,稿中外文字母、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及白,黑體;上、下角標的位置應區別明顯。
(八)如論文屬于某科研課題或基金項目,在首頁地腳處寫出項目名稱及編號;在首頁地腳處寫清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職稱。
(九)選用3~8個詞或詞組反映論文的中心內容,同時應翻譯為相應的英文關鍵詞。題名、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的英譯置于文末。
(十)行文中的注釋可使用腳注,注釋應是對正文的附加解釋或者補充說明,每頁連續編號,腳注符號用①②……,如果參考文獻中已經有完備信息的,可采用文中簡注,注釋內容置于()內。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60號逸夫會議中心,郵編:1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