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農村版》創刊于2000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月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雜志致力于深入剖析農村經濟、社會和政策領域的重要問題,為讀者呈現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政策分析和實踐經驗,推動中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該雜志以農村經濟、社會和政策問題為研究重點,通過發表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文章,為讀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農村改革與發展動態。這些文章涵蓋了農村產業政策、土地制度改革、農民收入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幫助讀者全面了解當前農村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雜志上的理論研究板塊,精選了眾多知名學者、專家關于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文章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為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讀者可以深入了解農村改革的前沿動態,汲取先進的理論觀點,為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提供指導。
政策分析板塊則是雜志的一大特色。在這個板塊中,雜志邀請了眾多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對當前農村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這些文章既介紹了政策背景和實施情況,又分析了政策效果和存在問題,為讀者提供了難得的了解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的機會。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意圖,為推動農村改革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實踐經驗板塊也是雜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板塊中,雜志關注全國各地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典型案例,分享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這些案例既包括產業發展的成功模式,也包括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通過閱讀這些案例,讀者可以汲取有益的經驗教訓,為自己的工作和實踐提供指導。此外,雜志還注重與讀者的互動和交流。通過舉辦線上論壇、組織專題研討會等形式,雜志邀請廣大讀者共同探討農村改革與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這些活動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展示自己觀點和想法的平臺,而且促進了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人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稿件請勿一稿多投。來稿時請留底稿,無論刊登與否,恕不退稿。3個月內未收到編輯部處理意見,作者可以改投他刊,但須告知本刊編輯部。
(二)討論應重點闡述本文新的發現及得出的結論與觀點,勿作文獻綜述,不要重復在結果一節中已敘述過的內容。
(三)參考文獻限于作者親自閱讀、本文明確引用、公開發表或有案可查。參考文獻全部列于文后,按正文首次引用的先后次序編號,并在正文引用處右上角注明參考文獻序號。
(四)題名應恰當簡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要便于編制題錄、索引和選定關鍵詞。一般不用副題名,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
(五)正文各部分都應簡潔明了。結果中層次標題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盡量減少層次; 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小圓點相隔,末位數字不加標點符號。如“1”、“1.1”、“1.1.1”等。
(六)頁下注釋的格式基本與參考文獻格式一致,但需注意的是外文注釋中的作者姓名遵照外國人名的書寫順序。
(七)來稿務必論點明確,文字精煉,數據可靠,(按順序):題目、作者姓名(英譯)、作者單位(英譯)及郵政編碼、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八)內容摘要為文章主要觀點之提煉,字數一般控制在200——300字為宜;關鍵詞一般為3至5個(提供英文摘要及關鍵詞更佳)。
(九)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志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并附項目證書復印件。
(十)名詞術語盡量寫全稱,少用縮略語,1篇文章內一般不宜超過5個,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一般不使用縮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交大東路26號4層,郵編: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