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期刊影響因子?
期刊影響因子是一項檢測期刊影響能力的數據。它是根據期刊的論文被引用的廣泛程度來判斷期刊的影響力。如果一本期刊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較多,那這本期刊的影響力就大。反之,如果一本期刊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很少,那這本期刊的影響力就小。
二、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就越好嗎?
影響因子是說明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影響因子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在選擇刊物的時候,對影響因子予以一定程度的關注。
(1)對于期刊來說,影響因子越高越好,任何一個刊物都希望本刊的質量和水平是有保障的,尤其一些已經進入權威數據庫的期刊就更是如此了,刊物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把控文章質量提升辦刊水平,高影響因子正是期刊價值的最直接體現,國內外權威數據庫遴選期刊也會重點關注期刊的影響因子。
(2)對于作者來說,發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固然可以證明自身的學術能力,但影響因子越高發表難度越高,如果自己能力水平還不夠,那么選擇高影響因子的期刊發表論文可能就是不合適的,最終投入了時間精力也沒能成功發表,所以對于作者來說選擇刊物并不是影響因子越高越好。
(3)對于作者來說,選擇期刊要量力而行,一般國內大多作者發表的刊物影響因子都在零點幾或者一點幾,能上二的都是非常高的了,很多情況下的論文發表對刊物影響因子要求也不是特別高,所以作者無需盲目只追求高影響因子,適合自己最重要。
三、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從計算公式看,影響因子雖然只和被引次數和論文數直接相關,但實際上,它與很多因素有密切聯系。決定影響因子大小的因素現主要有5個方面:
(1)論文因素
如論文的出版時滯、論文長度、類型及合作者數等。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較長,則相當一部分的引文因為文獻老化(超過2年)而沒有被統計,即沒有參與影響因子的計算,從而降低了影響因子。
(2)期刊因素
如期刊大小(發表論文數)、類型等。在計算影響因子時,刊載論文數僅統計論文、簡訊和綜述,而對評論、來信、通訊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證的欄目的文章則不進行統計。根據經驗判斷,期刊發表論文數量與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的大小有密切聯系。
(3)學科因素
如不同學科的期刊數目、平均參考文獻數、引證半衰期等都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產生影響。期刊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均以論文的引證與被引證的數量關系為基礎。一個學科的引文數量,總體水平取決于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各學科自身的發展特點;二是該學科期刊在數據庫來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從總體上來說,某學科來源期刊越多,該學科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就越大。這兩大因素決定了學科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分布的不均衡性。
(4)檢索系統因素
如參與統計的期刊來源、引文條目的統計范圍等。對于特定刊物來說,在中外的檢索系統中,由于其所收錄的期刊群體組成的差異較大,因而所計算的影響因子值有較大的差異,并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語種的檢索系統中具有明顯不同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
(5)名人效應的影響
名人效應常表現為:一方面人們常引用名人的文章來增加自己文章的權威性,即便是在還有別的更適合自己文章引用的文獻時也是這樣;另一方面是署有名人名字的文章或被名人所推薦的文章很容易在所謂的高檔次的雜志上發表,因而也容易被SCI或CSCD所收錄,且有時文章本沒有名人科研成果,卻為了能在高級刊物上發表署上了名人的名字,所以過分地強調被引用或收錄情況,將給文章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帶來人為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