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是一本由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主辦的文化期刊,2016年創刊,雙月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文化遺產、案例分析、專題:傳統技術與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遺產保護評論。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創刊于2016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雙月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雜志是一本專注于自然與文化遺產領域的學術期刊,旨在推動對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管理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雜志致力于促進自然與文化遺產領域的跨領域研究。該雜志刊發的論文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多個學科的視角和研究方法。通過跨領域的交叉研究,該雜志推進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的綜合性和整體性。雜志鼓勵發表具有創新性和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并重視研究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的貢獻。它關注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在環境保護和人類福祉方面的應用和意義。
該雜志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但不限于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遺產管理與規劃、遺產價值與傳承、遺產與社會發展、遺產與旅游開發、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等。雜志鼓勵國際交流與合作。除刊登國內研究成果外,該雜志還接收和發表國際研究論文,并積極組織與國際遺產機構、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合作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通過國際交流合作,該雜志促進了自然與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性合作和互動。
該雜志強調實踐應用與政策指導。除了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該雜志還關注遺產研究在實踐中的應用和政策制定中的指導作用,鼓勵發表實踐案例、政策評估和政策建議等類型的文章。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促進遺產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它為自然與文化遺產領域的學者、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術平臺,推動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管理。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有嚴謹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有理論或實際意義。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無誤,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書寫工整規范。
(二)作者在投稿后30個工作日內未接到本刊編輯部通知的,可自行處理。受限于本刊人力物力,未被刊用的來稿不作退稿通知,請作者自行保留底稿。
(三)作者應在文中相應內容處標注閱讀過的文獻資料。參考文獻的引用,應為作者親自閱讀過的文獻。參考文獻的標注采用順序編碼制,按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依次編號,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如[1],[1-2],[3-6]。
(四)標題為黑體14磅字,作者名宋體12磅字,正文宋體11磅字,腳注宋體9磅字。行間距為1.5倍行距。
(五)正文中出現一百字以上的引文,不必加注引號,直接將引文部分左邊縮排兩格,并使用楷體字予以區分。一百字以下引文,加注引號,直接放在正文中。
(六)按學術研究規范和編輯部的有關規定,認真核對引文、注釋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資料,確保引文、注釋和相關資料準確無誤。如使用轉引資料,應實事求是注明轉引出處。
(七)來稿務必注明作者單位(全稱,所在城市、郵編)、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份、性別、民族、籍貫、學歷、職稱、學位、研究方向)和聯系方式(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
(八)摘要和關鍵詞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九)如果論文涉及的是有關基金項目的研究內容,頒注明基金或資助機構的名稱、項目編號,交稿時需附交項目批準工件復印件或電子文檔。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沙灘1號16信箱,郵編:100083。